电影工作流程范文

2024-09-20

电影工作流程范文(精选11篇)

电影工作流程 第1篇

2013年9月, 河北台接到了一个数字电影《觉那妈姆》的剪辑较色任务,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工作。我们作为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人员, 对电影制作流程, 尤其是数字电影的制作流程没有太多的了解, 如何利用现有设备, 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 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难题。

这次我们要制作的数字电影是由Sony PMW-F5 Super35mm 4K数字摄影机拍摄。在拍摄的同时, 摄像机外接记录单元AXS-R5进行素材的记录, 记录为4K 16比特RAW格式, 以MXF形式封装。没有生成代理格式文件, 画幅尺寸为4096×2160,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4K。原始素材数据量大约10TB。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三个:

4K影片剪辑;

调色;

输出生成DCP文件所需的视频文件。

下面我们分别就这三个问题来详细讨论一下:

一剪辑

我们现有的剪辑设备是苹果的Final Cut Pro 7, 这个软件所支持的主流格式是Pro Ress422编码的MOV格式。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 目前支持4K的RAW格式源码剪辑的软件并不多, 主要Final Cut Pro X (安装Sony插件) 、Avid (安装Sony插件) 等。所以我们现有设备不能完成4K的RAW格式源码剪辑。这种情况下, 我们决定先对4K素材进行下变换, 同时转码, 转成Final Cut Pro 7支持的主流格式:Pro Ress422编码的MOV文件。在完成剪辑后在达芬奇调色时套回高码。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 将4K的RAW格式转成Pro Ress422编码的MOV可以使用Sony公司提供的Content Browser_2.0, 如图1。

这款软件本来是一个摄像机附属软件, 用来通过普通计算机浏览RAW格式文件的, 但这款软件又提供了转码的功能, 从Sony网站上下载Content Browser_2.0 for MAC, 就可以将4K的RAW格式转成高清1920×1080的Pro Ress422编码的MOV文件。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Content Browser_2.0 for MAC需要运行在MAC OS10.8以上版本。而使用Content Browser_2.0 for Windows的软件是不能转出Pro Ress422编码的MOV文件的;二是转换后的mov文件存放的路径应该和原有高码RAW格式的mxf文件存放路径一致, 以备将来较色时套回高码使用。

将转换好的Pro Ress422编码的MOV文件导入Final Cut软件, 由于这部数字电影是现场录音, 我们的剪辑师还必须先将声音文件和视频文件配对, 并保证声画同步, 电影制作中称之为对板。完成对板后导演就可以和剪辑人员进入真正的粗剪和精剪工作。

二调色

一部影片的基本表达要素主要有画面、字幕、音效、同期音与配音等。其中, 画面自然是最重要的基本要素, 画面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对影片内容会起到非常大的改变。要想把影片内容表现得很饱满、很到位, 画面的影调、构图、曝光、视角等细节都要精细安排, 这样才能统一形成完美的、适合主题的表现力。由于电影作品比电视作品对画面质量要求高很多, 所以在数字电影的制作环节中, 调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次我们使用Da Vinci Resolve来完成调色工作。Da Vinci Resolve是业界公认的、使用最广泛的高性能调色系统。它拥有良好的实时性能, 能够处理复杂的调色工作, 可以完成一级调色、二级调色、多点追踪、模糊等调色操作。

使用Da Vinci Resolve调色我们首先面临两大问题:

1. 如何对4K RAW格式的源码进行调色

为了提高最后数字电影成品的品质, 我们计划将来制作两版成品, 分别是4K版和2K版, 所以我们必须要对4K的原始素材进行调色。河北台现有的Da Vinci软件为8.0版, 这个版本不能导入Sony F5的RAW格式的文件。我们联系Da Vinci Resolve的技术工程师后得知, 4K的RAW格式是出现不久的新型格式, 只有将Da Vinci Resolve软件升级至10.0版本才可以读取导入这种格式的文件。很快我们收到了升级包, 将软件升级后, 对4K的RAW格式就可以完美支持了。需要补充的一点是, Da Vinci Resolve软件升级后要对部分系统设置进行调整, 包括调色台的匹配、导入项目格式、监看格式等, 只有正确设置了相关参数, 才能使Da Vinci Resolve正常工作。

2. 如何导入Final Cut剪辑的序列

Final Cut剪辑的序列是以项目的形式存储的, 就是PRJ文件。这种文件Da Vinci是不认的, 所以必须找到一种两个系统都支持的序列描述文件。Final Cut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剪辑软件, 它提供了与其他编辑合成软件进行数据交互的文件格式。具体到Final Cut与Da Vinci的交互, 我们经过摸索发现XML文件是最好的交换文件。

XML文件就是可扩展标记语言, 可以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 提供统一的方法来描述和交换独立于应用程序结构化数据。目前大多数非编软件都支持XML文件的导入导出, 可以起到EDL表的作用。

Final Cut导出的XML文件可以完美地导入到Da Vinci中, 这为我们调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 我们在Final Cut中剪辑的是下变换后的1920×1080 Pro Ress422编码的MOV文件, 而在Da Vinci中我们要处理的是4K的RAW格式的文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XML文件本身是可以用普通文本编辑软件打开并编辑的, 可以看到它的具体描述内容。通过分析XML文件具体描述内容我们发现, 在这个文件里有对序列中每个MOV文件路径和文件名的描述。我们大胆设想, 如果直接将XML文件中视频文件MOV的后缀名改为MXF, 是不是就可以直接让Da Vinci读取4K的RAW文件了呢?通过实践印证了我们的这个设想是可行的, Final Cut编辑的1920×1080的序列被完美导入Da Vinci中, 对应的视频文件成为了4K的RAW格式。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要完成这个不同格式的套代, 要求两格式的文件存放路径必须一样、主文件名必须一样。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 还要为调色做一些辅助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调色机房的光线环境控制和监看设备的校准。调色机房的墙壁最好用75%灰色来粉刷, 窗户要安装厚一点的深色窗帘, 灯光照度不宜过强, 能看清调色台按键就行;监视设备画幅尺寸尽量大些, 可以用投影或大屏幕专业监视器, 分辨率至少要达到1920×1080, 最好能支持4K显示, 同时有必要请显示设备厂家的技术工程师对显示设备的各个参数要进行一次校准。

在调整好的环境中, 导演和调色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调色, 使影片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三输出

数字电影的成品是形成DCP文件, 供数字院线放映。DCP即数字电影包, 是一种数字文件集, 用于存储和转换数字影像的音频、图像和数据流。最终制作DCP需要的视音频文件格式是由发行部门和制作DCP文件的设备及软件决定的。我们通过协商最终决定, 提供的视频格式是MOV, 编码采用Apple Pro Ress4444, 分辨率为2K (2048×1080) , 帧频为24P;音频格式为WAV文件, 采样频率48k Hz, 量化值为24bit。

我们从Da Vinci中将调色完成的序列打包输出, 格式就是制作DCP文件指定的格式。Da Vinci完成调色的影片距离成品还有一段距离, 必须经过几个步骤才能作为成品发行放映。

1. 特效制作

影片中有部分镜头是需要做特效的, 要用到部分特效软件, 如AFTEREFFECT、MOTION等, 制作特技首先要把调好色的影片片段从Da Vinci中输出出来, 输出格式与最终输出文件格式相同。制作好特效的影片片段也以这种格式渲染导出。

2. 字幕制作

根据制作DCP文件的方法, 字幕文件有两种制作方式, 第一种是制作与视频文件分离的字幕文件;第二种是将字幕贴在画面中一起生成视频文件。针对我们这个作品, 我们选择第二种方式制作字幕。

首先在将Final Cut中建立一个2K分辨率, 24P/s的序列, 导入Da Vinci输出的分辨率2K视频文件, 并用制作好特效的视频片段替换原有镜头, 然后利用Final Cut的字幕工具制作相关字幕, 包括中英文对白字幕、说明字幕、片头字幕、片尾字幕等, 字幕及画面经过多方审核没有问题后, 就可以输出制作DCP所需的视频文件了, 格式是:编码采用Apple Pro Ress4444、分辨率为2K (2048×1080) 、帧频为24P的MOV文件。

3. 声音制作

声音制作是电影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音乐制作、音效制作、降噪调整、5.1声音制作等步骤, 工作量很大, 在这里我们不做过多描述。我们将最终定版的影片打包成供监看的低码的MP4文件, 同时将Final Cut剪辑序列上的声音文件打包成采样频率48k Hz, 量化值为24bit的WAV文件一起交给声音制作单位, 最后制作单位给我们提供的成品是5.1声道的声音文件, 就是6个WAV文件, 和影片等长、和画面严格对位。

4. 制作DCP文件

将制作好的MOV文件和6个WAV文件送到制作DCP的部门, 经过素材的再次严格审核, 确认无误后, 进入制作DCP的流程, 最终制作成为供院线放映的DCP文件。

微电影拍摄流程 第2篇

一、前期的准备

1、剧本方面:撰写剧本,讨论剧本,修改剧本,确定最终剧本;

2、拍摄资金:筹集资金,列出费用清单,初步确定预算;

3、剧组组成:选定剧组工作人员,主创人员;

4、拍摄工具:挑选拍摄器材(摄影设备、录音设备),挑选道具、服装;

4、拍摄地点:看景、选景、取景;

5、拍摄计划:拟定拍摄时间、拍摄进度,拟定演员时间表,拟定剧本分镜、分场;

5、演员安排:挑选演员,给演员选妆、试妆、定妆,拍摄剧照。

二、前期拍摄

电影前期拍摄,时间为十五天左右。

三、后期制作

1、前期拍摄的素材带直接输入电脑非线视频剪接机;

2、母带制作:剪接完后的素材带以一比一的格式制成母带;

3、音频制作:把母带中的声音以一比一的格式输入音频工作站;

4、音频剪接:在音频工作站里修改和剪接声音;

5、混录:直接在音频工作站通过外接调音台录入数字机,完成最终母带;

6、出拷贝、发行。

四、广告宣传

五、发行拷贝

六、剧组人员组成:

(一)、投资方:负责整个剧组费用;

(二)、行政部门:制片人、制片主任、制片、现场制片、外联制片、伙食制片、场务/剧务;

(三)、编剧;

(四)、导演组: 导演、副导演、群头导演、场记;

(五)、美工:美术、美术助理;

(六)、摄制组:摄影师/摄像师、副摄影师、摄影助理、机械员、剧造师;

(七)、录音组:录音师、副录音、话筒员、录音助理/录音机械员;

(八)、化妆组:化妆师、发型师、化妆助理;

(九)、服装组:服装师、服装助理;

(十)、道具组:道具师、道具助理;

(十一)、灯光组:灯光师/照明师、灯光助理;

(十二)、置景;

(十三)、演员组;

(十四)、剪接组: 剪接师、剪接助理;

光影人生数字电影工作室 第3篇

光影人生数字电影工作室(北京光影人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主要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包装、大型活动的直播录播、专题片、微电影、宣传片、广告片等视频项目的策划与摄制。后推出个人业务——婚礼爱情微电影及婚礼现场多机位导播切换,以专业水准和多年的影视行业经验,打造专业化的婚礼视频制作品牌。

网络地址

网站:www.gyrsstudio.com

获奖感言

这次的比赛是光影人生参加的第一次索尼主办的活动,非常幸运地获了这个奖。对于我们的团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因为这代表着我们的理念得到了认可。非常感谢评委们对我们作品的肯定和支持,我们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作品水平。

获奖制作经验

此次获奖影片爱情微电影《人生的旋转木马》,为了使一个看上去没有跌宕情节的故事有可看性,我们将精力放在了人物内心矛盾的展现和影片风格的营造上。影片以男女主人公的几次见面为主线,将几个矛盾冲突作为情节点来推进故事发展:女孩面对逝去的爱情与新生的爱情的态度、男孩的邀请与女孩的拒绝、男孩经历拒绝后考虑是否再次做出争取的行动。

影片中融进了客户的性格特点和喜好:展现情感与时间的关系,各自生活的节拍在十年之后归于和谐,并在片头片尾画外音的内容上,暗示了宿命的含义;客户对自己爱情的理解是“踏实、安稳”,所以影片的情感落点、节奏和语言风格,都选择了比较内敛平缓的方式;女孩提到过很喜欢作曲家久石让的曲子,于是选择了曲子《人生的旋转木马》,从字面和内在含义来说都能和他们的爱情相契合。

回顾与展望

电影工作流程 第4篇

1.1 受众群体较多

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 有着很大的受众群体, 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尤其是随着手机移动网络的应用, 手机APP的出现更加大了这些新兴媒体的关注度。人们通过微信、微博、微电影的途径可以实现同好友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状态, 对好友的状态进行评论, 对当前的热门话题和热门电影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还可以实现和网友之间的互动交流。

1.2 传播内容多样化, 迎合网民喜好

在新的微时代的背景之下, 信息的传播往往是迎合网民的喜好的, 大多是围绕一些娱乐话题或者比较雷人的社会事件的报道, 这就导致新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体方式难以发挥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 尤其是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报道。各地方政府对于新媒体的利用率偏低或者说效果不佳, 地方政府也开办了官方的微博或者微信平台, 然而由于报道的内容大多采用官方的语调, 缺乏对公众兴趣的有效吸引, 导致难以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例如, 某地政府官网微博发布全市的控烟公告, 微博的评论量和转发量都很少, 缺乏足够的关注群体。

1.3 信息具有一定的情绪化

微博、微信和微电影作为新的媒体形式, 如何丰富自己的内容, 如何迎合观众的喜好, 因此, 信息的传播者往往会在进行信息的传播中加入自己的感情或者为了更好的引起人们的共鸣, 而去刻意地虚构一些内容, 带有一定的情绪性, 尤其是在一些网络话题的争论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不理智、不健康的言论攻击, 这些都不利于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 发挥微博、微信和微电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作用

2.1 提升微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将微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媒介主要是由于微博的传播特性, 微博是一种具备多媒体的传播形式, 微博的传播形式多样化, 可以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 也可以通过热门话题的方式, 有着很大的受众群体。社会主义价值观单纯的依靠政府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微博的形式, 可以将枯燥的社会主义理论变得生动和有趣, 更适应当前年轻人的口味, 同时也方便大家去理解和传播。此外, 微博作为新的信息媒介, 具有很快的传输速度, 可以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很快的传播开来。微博传播的形式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这样通过网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有民主化。通过微博所具备的自身优势, 应该充分的利用起来, 增加微博宣传的力度, 可以在微博的话题广场上, 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 并对这些网络话题进行每日的更新, 以供人们去分享和阅读。此外, 政府还应该充分的利用名人效应, 名人具有庞大的粉丝群体, 往往更具备较强的影响力, 通过提升名人的政治觉悟, 让他们协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2.2 提升微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微信平台是腾讯公司推出的, 平台已经推出便获得了很大的用户量, 微信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因此可以利用微信的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某些高校开展自己的官方微信, 并且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 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宣传, 收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微信文章也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教育方式, 学校可以发表一些热门的文章, 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比如, 北大发表的《兼容并济》的文章, 获得了巨大的点击量, 实现了对学生的良好教育。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教育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宣传, 讲微信上的热门文章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有的地方组建了专门的微信部门用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编写, 还建立了微信群的形式, 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 这样大家通过微信群的聊天互动, 或者是对微信文章的阅读和评论, 来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互动性和民主性, 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让人们更好的理解。

2.3 提升微电影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何汶玦工作室:水.瓷瓶.电影 第5篇

何汶玦的工作室位于宋庄一处僻静的角落里,庞大却普通的建筑外观与其周边的日常环境并无多大区别。但在走进工作室大门后所见到的宽绰空间和多重结构规划,又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惊奇之感。

出生于湖南的何汶玦,从小就在河边长大,关于水的描绘和联想也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而从在工作室的天井中央开凿的巨大鱼池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何汶玦对于“水”之偏爱的生活印记,只是与他作品中“水”的象征意义不同—“水面的起伏和水的不稳定特质代表了普遍意义上社会的不稳定,而奋力前进的游泳者则代表了社会中在寻找属于自己一席之地和竭尽全力追求自由时面对重重困难的生命个体。”(Marc Bollansee《叠影—何汶玦·看电影2008》)—在池中安闲游弋的彩色锦鲤们,也为何汶玦的工作室平添了几分闲适与安详的氛围。而在工作室中随处可见的大量何汶玦收藏的传统瓷瓶,则在绿色植被和油画彼此呼应的缝隙间,彰显着空间主人对于传统陶瓷质感的长期迷恋。

除了“水”之外,何汶玦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另一组作品就是他的“看电影”系列。在这组作品中,何汶玦从曾经看过的电影中遴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画面,并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将其“还原”到油画布上。从解放前的老旧影片到消费社会中的商业大片等,何汶玦笔下的电影片段并非是在用绘画的方式对电影进行一次简单的、编年史式的梳理,而是从一位画者对于形式美的敏感中捕获着自身对于每部影片的真实感受和理解。同时这种对于电影的执着迷恋也是源于何汶玦从幼年时起便开始的电影体验的—在当地电影公司工作的母亲,从小就带着何汶玦走进影院观看不同的影片—在他工作室中摆放的一部电影放映机和大量的胶片拷贝,也将艺术家对于电影的记忆物化进现实的空间之中。而在电影放映机背后摆放的那些何汶玦新近正在创作的作品—以日常随拍的照片作为素材、描绘日常景观的系列绘画—则又让人恍惚于梦幻与现实之间:在模糊的现实片段之中,电影式的梦境观看似乎已成为何汶玦体验日常生活的第三只眼睛。

电影工作流程 第6篇

电影迄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电影的诞生之初, 它仅仅是一种源于照相术的新科学玩具、视觉消遣品, 一种商业的盈利手段。随着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等人对活动影像叙事功能的挖掘, 这种被称为电影的新发明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的主要娱乐消遣品之一。它的功能和价值更多的是博人一笑的杂耍和娱乐品, 无法进入艺术殿堂。在50年代最流行的口号是“电影是最好的娱乐”。当时在艺术理论界, 电影也被目为一种不入流的东西, 所谓“电影不是艺术”曾是德国吐林根大学美学和艺术史教授康拉德·朗格的著名结论。也因此, 随着电影的发展, 电影是否能够成为艺术, 成为电影理论首先关注的问题。电影理论于是经历了其他的艺术理论所谓曾或者说无须经过的历程——证明自己的合艺术性。

在理论上确认电影是一门艺术,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自身的艺术发展, 卢米埃尔的影片记录了一些普通的生活场景, 但如果停留于此, 电影将作为一种杂耍走向消亡, “因为停留在某种技术水平上的卢米埃尔的现实主义却未能给予电影以它所应当具备的主要艺术手法”。梅里爱首先把电影引向了戏剧的道路, 他用戏剧的方式来叙述故事, 但是他拘泥于戏剧的美学, 他的影片是根据戏剧的场面进行排列的, 并同戏剧一样, 没有视角的变化。作为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继承者, 格里菲斯则使电影与舞台剧分家, 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基础。格里菲斯对于电影的最大贡献是, 改变了影片的构成单位:“从场景变为镜头, 有若干镜头构成的一个场景, 再由若干场景构成一部影片。”也因此, “格里菲斯的贡献即在于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基础, 这也就决定了他在电影史上的巨匠地位。”

二、“第七艺术宣言”

1、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乔托·卡努多是第一个在理论上为电影做出艺术定位的人。

他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 并创立了“第七艺术俱乐部”。

他把各种艺术归纳为两大类: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音乐、诗歌舞蹈是时间艺术, 建筑、绘画和雕塑是空间艺术。在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 而电影恰恰是填平这道鸿沟的“第七艺术”。他说:“电影是运动着的造型艺术, 按照节奏艺术的造型展开”。他把电影编剧称为“银幕形象幻视者”, 而电影导演, 他认为就是以光为画笔的画家, 把银幕形象幻视者幻觉中的一幅幅形象在银幕上画出来。所以“幻视者”和“光的画家”应该有一些共同服从的规律, 这就是电影艺术法则。

在寻找电影艺术发展方面, 卡努度首先强调“不要在电影和戏剧之间寻找相同点”, 他认为;“第七艺术——电影首先是表现生活的一种本质的视像。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电影只是干巴巴的去图解一个文学作品, 它过分简单的沿用了拉丁民族的哑剧传统, 而这正是一种可怕的或者愚蠢的错误。电影不应是任何作品的图解, 它既不应当是一系列用画幅来阐明的话语, 也不是一些列由话语来说明的图解, 电影是从现代人的意愿、科学的艺术中诞生的, 为的是更强烈的表现生活, 通过各种空间和时间来阐明永远是新的生活的意义。它是为了成为灵魂和肉体的完整的在现而诞生的, 是为了成为一种由画面组成、由光的画笔绘成的可见术的基本特性的同时, 卡努杜还预测, 电影“将形成一种有着无可置疑的特点、真正的环球性语言”。可见卡努杜在确认电影的艺术特性的同时, 已经开始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了。

卡努杜认为, 电影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在于;“我们所称的生活真实一旦被搬进一部堪称艺术杰作的作品时, 这种真实就不再是摄影机根据现实生活固定下来的真实了。”他认为这种真实存在于艺术家的精神中, 亦即是艺术家的主观立场。在这个意义上, “电影丝毫不是照相术, 而是一种新艺术”作为世界电影理论的先驱, 卡努杜以“第七艺术宣言”最早从理论上肯定了“电影作为艺术”。

2、鲁道夫·爱因汉姆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文艺理论家,

他在1933年发表了《电影作为艺术》奠定了他在电影理论史上的地位。爱因汉姆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电影影像与现实的关系。他是通过对电影与现实的差别来论证“电影作为艺术”的。他通过现实的感知方式与电影影像的感知方式之间的本质不同展开论述, 这就是著名的“部分幻觉”理论。“这一部分幻觉主要解释了一个三维的、有声有色的和连续的世界, 如何被再现在一个两维的矩形照相平面上——影像是对真实世界的经过选择的某些方面的一次受限定的再现。”电影具有独特性, 电影艺术产生于它与现实的差异。这是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提出的中心命题。

爱因汉姆著作中最有创意和含义最丰富的对立平衡论点之一, 即影像的两重性——平面的影像与所表现的立体的现实之间的对立平衡。在他看来媒介有着自身的特性, 电影必须利用自己的物质资源, 也就是电影媒介的独特性。平面的影像与有深度感的形象之间的差异就是电影媒介能够造成艺术效果的特性之一。

3、在巴拉兹·贝拉看来, 电影艺术产生的前提, 在于抛弃了戏剧艺术的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 观众可以看到演出中的整个场面, 始终看到整个空间;第二, 观众总是从一个固定不变的距离去看舞台;第三, 观众的视角是不变的。而与之相比, 电影则具备了新的表现方式;第一, 在同一场面中改变观众与银幕之间的距离;第二, 把完整的场景分割成几个部分或几个镜头;第三, 在同一场面中改变拍摄角度、纵深和镜头的焦点;第四, 蒙太奇, 即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镜头连结起来。

在巴拉兹·贝拉那里, 电影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他认为, 电影的出现“将把人类从巴别摩天塔的咒语中解救出开。现在第一个国际语言正在世界所有银幕上形成, 这就是表情和手势的语言”, 因而, 电影的出现与文字的出现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人们对电影与电影史的认知, 也多是从“电影作为艺术”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论命题开始的。

摘要:电影能否称之为艺术, 成为电影理论首先关注的问题, 本论文从电影的发展之初浅谈到现在, 通过不同理论家的理论从而证明电影作为艺术。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影艺术

参考文献

[1]李恒基, 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4.[1]李恒基, 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4.

[2][德]于果·明斯特伯格.电影心理学[A].徐增敏, 译//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7, 26.[2][德]于果·明斯特伯格.电影心理学[A].徐增敏, 译//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7, 26.

电影技术对电影的影响分析 第7篇

我们知道,电影和电视都是现代科技的综合成果,其诞生、改进、提高、完善与普及,以至形成为世界性的产业,无一不依赖于当时的科技进步。因此说“影视科技是整个影视产业的先导”,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在人类的艺术发展史上,没有哪一门艺术像影视艺术这样与技术手段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一部电影的发展史,也同时是一部电影技术史,从电影媒介诞生的第一天起,电影就与当时的高科技联姻,其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因科学技术进步的带动而实现的。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窄银幕到宽银幕再到球幕电影、环幕电影、立体电影等,无不是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电影技术革命的概况,探讨电影技术对电影观念和影像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电影技术革命的发展分析

世界电影发展100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电影技术革命,必然会导致电影的观念革命和影像革命。到目前为止,可以公认的世界电影史上有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分别是:活动影像——技术使现实变成了影像。早期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活动视镜”和许多同类发明的基础上成功发明了“活动电影机”。1895年12月28日放映了其拍摄的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有声电影——技术奠定了电影的视听方式。在爱迪生所研制成功的有声电影机的基础上,1927年10月,华纳兄弟公司出品了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电影这位伟大的哑巴终于发出了让人为之震撼的声音。电影声音的出现,解决了之前银幕画面无声与寂寞的问题,对画面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影响,尤其对电影风格与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电影的声音,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唤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并越来越多地被艺术家们充分重视和利用,最终与画面一起感染和影响观众。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在影片中就善于运用声音来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制造悬念氛围。当代电影的录音方式包括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两种方式。两种录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现在很多电影正是这么处理的。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数字音乐的兴起,音效师不但能够让观众倾听日常生活里不可能亲耳听到的音响,甚至可以为影片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别是在科幻片、灾难片等电影中。

彩色电影——技术改变了感知世界的形式。由于彩色胶片制作技术的发明和推广,1935年,美国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界》,从而使色彩真正作为一种元素、手段、风格进入了银幕世界。电影色彩的运用,增加了电影对自然世界的再现和表现能力,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从而彰显了电影的艺术风格。画家出身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对于色彩的把握,无不让人为之叹服。他所运用的色彩,就仿佛是语言、力量或者一个个耐人深思的故事,吸引着观众徜徉于他所创造的艺术大观中。看过张艺谋电影的人无疑都会被他所创造的绚烂的光影世界所倾倒,

总之,电影本身就是科学实验和科学幻想的产物,从感光胶片的发明到摄影机的改进,从放映设备的更新到剪辑技术的提高,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艺术上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推动。一方面电影要依赖胶片、摄影机、放映机等物质媒介,另一方面,这些物质媒介本身所显示的技术力量反过来又大大改变和丰富了电影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

二、对电影的影响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大师乔治·卢卡斯拍摄的影片《星球大战》,标志着世界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电影从根本上讲其本质是技术使影像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在电影制作中的运用不是偶然的,它既是电影技术革命发展的趋势,也是全世界后工业革命条件下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变化的结果,更是现代计算机工业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理论发展的必然。

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扩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视觉效果以及创作理念,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想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利用数字技术制作3D动画片,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种用于影视制作的新兴技术,能无需摄影机介入,仅依靠电脑便能创造出一种虚拟现实、亦真亦幻的三维空间。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已像潮流般地涌入了电影的制作领域,使电影的制作工艺、视听效果、创作形式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大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拓展了电影题材选择的范围,并将继续推动着电影事业向前发展。

三、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近年,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片中3D技术及一系列电影数字技术的应用,暴露出国产电影在技术实力上与国际前沿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以动画片为例,数字化时代,动画片的创作越来越依靠数字技术,从2D到3D再到IMAX3D,无不显示出数码技术的魅力。当前国产3D动画片,从我国的电影体制和电影市场分析来看,若想提高我国电影制作的技术水平,最大化地缩小与国际电影市场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要将数字技术与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主题内涵、表现元素等方面相融合,使电影技术为电影内容服务,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电影数字技术,充分发挥数码科技在电影制作中的效用,从而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国产片。总之,数字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数字电影,推进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于促进中国广播影视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数字技术对好莱坞电影视觉效果的影响-朱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

电影工作流程 第8篇

各位委员、同志们:

这次换届会议是在全国广电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实施标准战略的总体要求, 围绕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和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 研究标准化工作如何更好地推动广播影视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推进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这次换届会, 得到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国标委纪正昆主任、方向副主任到会并讲话,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派代表参加今天的会议。在此, 我代表广电总局和王太华同志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广播影视发展的国标委和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二是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三是做好新一届广标委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上世纪90年代之前, 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也存在水平低、缺口大、实效性差等问题。为尽快转变标准化工作的被动局面, 90年代后期, 总局加强了对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 于1999年成立了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充实力量, 加大投入, 广播电视标准化工作步入正轨。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 在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组织制定了数字广播电视标准体系表和电影技术标准体系表, 形成了涵盖节目制作与播出、有线传输、无线发射覆盖、卫星传输、安全播出与监测、电影等各个环节和领域的标准体系。回顾历史, 我国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借鉴国际标准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国情初步建立广播影视数字化标准体系, 基本扭转了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的被动局面;第二阶段是在重点领域加强自主创新, 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 初步形成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行业应用、产业推进的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一) 广播影视数字化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基本扭转了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被动局面

行业发展, 标准先行。近年来, 标准化工作在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明显。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有线数字电视信道传输、信源编码、数字演播室、卫星传输和声音广播等领域的重要基础标准的先后颁布实施, 在我国广播影视数字化推进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 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支撑、推动和规范的作用, 成为了建设广播影视现代传播体系的助推器。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电影、新一代卫星传输等重要领域, 及时制定自主创新的标准, 不仅使广播影视得到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还极大带动了相关电子信息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数字演播室标准方面, 广标委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 制定了10多项数字 (高清晰度) 演播室系列标准以及图像质量评价方法、运行维护规程, 为台内数字化和高清晰度电视制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卫星数字传输、数字声音广播标准方面, 通过采用国际标准, 推动了我国卫星电视广播和地面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在有线数字电视标准方面, 广标委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组织开展了有线数字电视信道传输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通过对国际上有关标准及技术进行认真研究, 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于1999年确定了采用国际标准作为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的传输标准, 并由广电总局于2001年发布为行业标准。在信道传输标准制定后, 为配合全行业全面推进数字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先后完成了业务信息、条件接收、数据广播、电子节目指南等重要标准, 以及相关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这一系列数字电视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 为推动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了适应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趋势, 广标委通过修改采用国际电联相关建议书, 组织制定了数据传输系统技术规范、网络设备管理规范, 对开发交互业务, 拓展服务领域, 改变单一服务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标准的制定, 我们基本建立了广播影视标准化的体制和框架, 完善了广播影视标准化的程序和管理, 规范了广播影视行业技术建设和安全运行, 促进了广播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广标委自1999年成立至今, 完成广播影视标准制定185项, 编辑出版广播影视行业标准和标准汇编31册, 并开通了广电标准网上发行;清理广播电视国家标准和项目计划, 确认归口管理的国家标准145项, 计划项目27项;处理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各类文件1000多件, 派专家参加相关年会和研究组会议100多人次;组织广播影视标准宣贯会20多次, 培训人数近2000人, 提高了全行业的标准化意识, 基本扭转了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的被动局面。

(二) 产学研用相结合, 加强自主创新, 初步形成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行业应用、产业推进的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随着广播影视行业技术发展, 广播影视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科研与标准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在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同时, 依托国内技术力量, 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CMMB) 、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电影、卫星直播、广播电视中心等领域制定了多项自主创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广电系统立足自主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标志着我国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广播影视系统内外的共同努力下, 广播影视标准研究制定工作不仅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而且及时把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 快速推进在行业内的应用, 引领了相关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标准的大力推广和实施, 拓宽了广播影视行业的服务领域, 发展了民族产业, 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相关标准领域的影响力。

一是研发制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MB标准及体系。我国广播电视自诞生以来发展迅猛, 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在重大技术创新方面成果不多。2002年, 当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在国际上刚刚兴起时, 总局决定立项跟踪这项技术, 组织科研单位积极探索、大胆攻关。2004年关键基础技术取得突破, 2005年自主研究开发出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传输技术, 2006年制定并颁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MB信道传输技术标准。之后, 在短短的两年内, 总局还组织制定并颁布了涵盖信道传输、复用、业务与应用、安全、网络覆盖、终端与测试等方面的配套标准和规范20项, 初步形成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标准体系, 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及时服务奥运, 迅速建立全国覆盖网, 开展各项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二是制定地面数字电视相关标准, 开展技术测试和试验, 积极推广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是国家广播电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系统始终积极参与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制定工作。在国家确定制定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后, 广标委配合发改委、国标委等部门开展了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制定工作。经过长时间的论证、测试, 2006年,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标准。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国家标准颁布后, 总局组织有关单位在技术试验、配套标准、频率规划等方面做了积极准备。在配套标准方面, 建立了涉及系统、设备、应用、频率规划和监测的技术标准体系, 组织编制了频率规划准则、系统实施指南、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等十多项配套标准, 为地面数字电视的播出和应用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2008年1月1日, 地面数字电视在北京开播, 转播中央电视台的高清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6套标清频道, 这标志着我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正式启动。

三是初步形成数字电影技术体系, 推进电影数字化、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 总局组织相关单位自主研发了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 (dMs) 技术和标准, 采用数字制作、放映和管理技术, 通过卫星传输发行电影, 解决了广大农村和城镇地区片源短缺、放映质量差、发行周期长、发行成本高、管理不便等问题, 为农村电影由胶片向数字放映过渡奠定了基础。总局以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为突破口, 及时建立了涵盖城市高档、中档数字影院和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三个层次的数字电影标准体系, 编制颁布了《电影院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等相关技术标准, 为数字电影的普及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是制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传输标准, 有效促进了直播卫星在国内应用。直播卫星是广大山区和偏远地区盲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为确保卫星传输安全, 总局组织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自主创新, 及时研制了直播卫星传输标准 (ABS-S) 。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广电系统第一次自主研发,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传输标准。该标准在接收性能等方面, 不仅优于目前国际上采用的DVB-S、DVB-S2卫星传输标准, 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村村通”直播卫星用户接收的安全性。以ABS-S标准为基础的“村村通”直播卫星平台, 传输广播电视节目质量高、容量大, 传输48套电视、43套广播, 改变了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节目接收质量差、接收节目少的落后局面, 从技术手段上根本解决了边远地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为实现“户户通”、“长期通”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五是注重广播电视中心基础标准研究, 推进台内系统设备数字化。近年来, 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明显加快, 台内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工艺流程再造, 迫切需要统一的技术规范引导。广标委从标准规范引导入手, 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标准规范, 使得我国在台内数字化网络化方面的水平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其中,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主观评价用测试图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符合广电行业需求, 广泛应用于各种电视系统的图像质量测试, 为数字电视系统建设和运行、设备研发及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测试依据。《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引导和规范了我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的管理、交换, 推进了台内节目资源共享, 使我国在该领域步入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当前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存在许多不适应、不协调的方面。一是数字化已经在广播影视各个领域全面展开, 标准制定的速度、质量、水平与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不完全适应, 标准制修订的任务依然繁重。二是高新技术全面发展, 广播影视与相关信息技术交叉融合, 新媒体与新业态不断出现, 针对新媒体、新领域的标准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三是国内国外新的标准不断出现, 广播影视行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 存在分类指导不够、宣贯引导不够, 监督检查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播影视的大发展, 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标准化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当前,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正面临适应国内外社会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一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健全广播影视标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实现广播影视又好又快地发展, 必须要有一个先进的标准体系作为重要技术支撑。二是广播影视系统在国家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电子产品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广播影视产业链中处于龙头地位, 做好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不仅仅是满足广电系统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带动相关产业、促进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三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和变化, 广大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对广播影视标准的质量、水平和实效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 既是广电系统实施标准战略的需要, 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充分认识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引领作用, 充分认识我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要把标准工作作为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扎实做好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

(一) 紧密跟踪国际广播影视科技发展潮流和国内应用需求, 加快建立与广播影视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

当前, 广播影视数字化正从有线电视单一领域向台内、地面、卫星、电影等多个领域展开, 已从局部地区试点转向全国范围推进, 国际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加快, 模拟向数字技术转换已进入全面开发新业务、提供新服务的新阶段, 一些发达国家已着手研发下一代电视、下一代传输网络技术标准。

在电视方面, 从标准清晰度电视向高清晰度、超高清晰度、立体电视发展。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开播了高清晰度电视节目, 美国Direc TV卫星直播平台的高清频道超过150个, 有线网的高清频道超过30个。数字电视传输技术也在飞速发展, 在欧洲, 第二代卫星传输技术DVB-S2已经开始应用, 地面传输标准DVB-T2也已经发布, 用于有线的DVB-C2也于08年初发布征求技术文件, 面向手持的DVB-H2已展开研究。美国ATSC近期已经批准采用移动数字电视候选标准ATSC M/H。在广播方面, 美国近几年推进卫星数字声音广播后, 又开始采用HD-Radio技术播出;欧美和亚洲、非洲的部分地区已经播出数字音频广播 (DAB) , 韩国播出数字媒体广播 (DMB) 。另外, 还有一些国家采用数字无线电广播技术 (DRM) , 通过短波覆盖广大地域。在电影方面, 数字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已经兴起并逐步成为主流, 美国好莱坞成为数字电影标准体系的主导者。

同时我们也看到, 当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当中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有了技术先申请专利, 有了专利想办法融入标准, 再通过标准实行技术和产业垄断。在广播影视领域, 发达国家实施的“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技术垄断策略已经表现的十分突出, 给我国广播影视行业技术标准自主创新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紧密跟踪国际广播影视科技发展潮, 深入研究国内应用需求, 加快建立与广播影视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一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以引领、规范广播影视健康有序发展为目标, 坚持科研与标准紧密结合, 坚持采用国际标准与自主创新标准相结合, 进一步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力度;二要严格标准化管理程序, 努力提高标准编制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效率, 建立符合国际规则、适应我国国情、科学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要积极宣传贯彻标准, 推进标准的实施与应用, 促进广播影视行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积极应对新媒体、新领域的挑战, 抢占标准工作的制高点, 牢牢把握标准工作的主动权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消费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当前, 媒体形态不断变化, 新媒体不断涌现, 移动多媒体广播、IPTV、网络广播电视、通讯方式的手机电视等新的媒体形式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新媒体已经成为广播影视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际电联ITU-T已经完成IPTV标准的研究, 并开始陆续发布IPTV系列标准。今年初, 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牌照。3G能够传输图像、语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主要目标定位于实时视频、高速多媒体和移动互联网访问业务。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 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提供数字内容服务已逐步成为现实。

抢占舆论阵地制高点, 必须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必须把新媒体研究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积极应对新的技术变化趋势, 早作准备, 做好准备。一方面, 要加快数字广播影视标准体系的建立, 加快数字化转换, 推动传统媒体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 加大对相关领域、交叉学科以及新媒体新业态的研究, 积极发展新媒体、占领新阵地。要加快推进广播电视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交互传播转变, 从单一终端向多终端转变, 走多媒体综合集成的发展道路, 建立适应现代传媒融合发展要求的广播影视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标准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 使广播影视的内容优势、传播优势和用户优势最大化, 从而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 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标准化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加快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

推进广播影视从模拟向数字化转换, 建立覆盖广泛、传播快捷的现代广播影视传播体系, 是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迫切要求, 是我国广播影视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广播影视顺应“三网融合”的关键所在, 也是国家赋予我们广电系统的历史使命。加快数字化进程是当前广播影视工作的重中之重, 标准化工作如何服务于这个大局, 如何贴近实际、贴近发展,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本届广标委的工作目标是:要以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 加强标准规划, 完善标准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 力争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广播影视数字化标准体系。近期, 要重点做好以下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1、加强高清电视标准研究制定

高清晰、大屏幕是电视发展的重要趋势, 目前, 我国发展高清电视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加快研究制定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主观评价用测试图像》、《高清晰度电视节目交换格式》等制作、传输、交换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特别是要加快版权保护有关标准制定工作的步伐, 引领高清晰度电视的推广普及。

2、加快完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标准体系

要按照总局关于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天地一体、星网结合、统一标准、全国漫游”的要求, 根据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 加快完善业务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的制定, 为开展新业务, 提高服务质量打下基础。

3、继续完善地面数字电视配套标准的制定

在已有地面数字电视配套标准的基础上, 要根据地面数字电视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需求, 加快制定地面数字电视紧急广播、发射机管理和网络管理、地面移动接收的覆盖评估等标准规范, 促进地面数字电视的推广应用。

4、着力抓好数字广播影视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

目前, 随着广播影视数字化的全面推进, 重技术、轻服务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在有线电视数字化推进中, 之所以一些地方的群众出现了不满的情形, 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与数字化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体系, 造成用户服务、信息服务、业务开发没有及时跟上。因此, 我们不仅要考虑设备“硬件”标准, 还要重视服务“软件”标准的建立。今年, 总局将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数字化的工作重点, 加快制定有线电视的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督管理办法, 加强业务和服务标准的体系研究, 明确基本服务标准规范, 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服务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

5、开展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去年12月, 总局局长王太华同志和科技部部长万钢同志共同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 标志着广播影视自主创新开始向新的高度迈进。要根据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NGB) 技术体制和业务需求, 加快对标准体系进行研究, 确定适应未来网络和业务发展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NGB) 标准体系架构。特别要注重业务应用、跨域服务、业务支撑、系统接口、内容管理、内容分发、传输网络、接入终端、家庭网络、系统认证、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标准研究。

6、加快研究建立数字电影标准体系, 推进电影数字化转换

加强数字电影标准体系的研究, 从战略性、全局性和开放性的高度, 继续完善数字电影制作、放映标准体系。密切跟踪国际数字电影技术标准的提出与制定, 关注数字电影技术、工艺和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做好我国数字电影标准的采标工作。坚持采用先进, 结合实际, 鼓励国产化新技术应用的原则, 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三、做好新一届广标委工作的几点要求

为了适应广播影视数字化、产业化发展, 这次广标委换届本着“开放、创新、服务”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了广标委的组织结构和成员构成。一是调整了传输与覆盖领域的组织结构, 新成立了无线传输与覆盖分技术委员会、有线广播电视分技术委员会;二是适应广播影视技术发展融合的需要, 成立了电影分技术委员会, 将电影标准化纳入广标委管理体系;三是成员组成更为合理, 来自基层广电部门及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委员有所增加。通过这次换届, 广标委将会更具知识化、年轻化, 更加充满朝气、富有活力, 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优势, 广泛调动系统内外的各种力量。换届后, 我们要加强广标委的制度建设, 健全工作机制, 抓紧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广标委工作水平, 为推进广播影视标准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要加强广标委制度建设。围绕换届后组织结构的变化, 在广标委的统一领导下, 要进一步完善广标委以及各分技术委员会的规章制度, 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事、按制度办事, 确保广播影视标准化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有序发展。要加强标准制修订的过程管理, 开展标准制修订项目的中期检查, 提高标准工作质量。要缩短标准制修订的周期, 提高标准的时效性, 加强系列标准编制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提高标准编制的一致性和关联性。要加强标准的宣贯, 切实提高采标水平。

二要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广标委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 一方面, 要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 加强与国务院相关部委及行业标委会的沟通协调, 建立合作机制。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各分技术委员会在本专业领域的优势, 加强各分技术委员会之间的协调, 突出重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秘书处是广标委处理日常事务的窗口, 是广标委信息交流的中枢, 是广标委标准化的管理平台, 要为广标委和分技术委员会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

三要推进科研和标准化工作的紧密结合。要按照“早期介入、积极跟踪、适时出台”的工作思路, 积极跟踪高新技术研究成果, 抓住广播影视标准化重点, 努力提高标准化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鼓励自主创新技术尽快形成标准, 及时推广应用, 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四是做好行业标准的清理工作。在现行的广播影视行业标准中, 存在一些技术陈旧老化、水平偏低、一致性较差的标准, 迫切需要修订和梳理。今年要加快对广播影视行业标准 (含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和在研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通过标准清理, 进一步完善广播影视标准体系, 提高管理水平。

五是提高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自主研究广播影视标准的深入推进, 我们已经开始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我国自主标准, 进入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阶段。今后, 要将我国自主研发编制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放映、卫星直播、广播电视中心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提交到国际标准化组织, 力争成为国际标准, 使我国广播影视标准在国际标准的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为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拓展民族产业在国外的市场做出贡献。

六是加强广标委的队伍建设。本届广标委和各分技术委员会中, 不少同志第一次担任委员。在今后的工作中, 各位委员特别是新委员要认真学习国家《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 尽快掌握标准化工作的业务知识, 熟悉广标委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按照《全国广播影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的要求, 行使好权利, 履行好职责。在日常工作中, 各位委员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为做好广标委的工作献计献策, 不断提高广标委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论“第五代电影”的电影美术创作 第9篇

1 “第五代电影”的创作思维

1.1 “第五代电影”创作思维的确立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西方的各种现代主义思潮、流派纷至沓来,与传统文化在中国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激荡撞击。新时期美术创作的思想与形态在造型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在“第五代电影”的影像世界里人们可以直接看到新时期美术的影迹。

1.2 “第五代电影”的电影美术创作思维

在“第五代电影”的电影美术创作中, 美术师一方面立足于民族传统,从民族传统中汲取营养,表现了“第五代电影” 的美术师受之于传统的关系;另一方面, 作为“第五代电影”的电影美术创作的特性却突出表现在电影美术创作对现代艺术观念的吸收,尤其受到现代电影和现代美术流派的影响,在造型中更多地注入了象征、表现等现代主义手法,可以说“第五代电影”是中国电影造型语言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分水岭。

1.3美术在“第五代电影”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影片创作中电影美术是为影片构思并设计出形象化逼真的环境,美术的造型风格应适应于不同影片的需要。而“第五代电影” 的作品最有冲击力的突破是电影的造型, 美术师从单纯为故事提供所需要的环境, 转而为影片的总体造型负责,人物造型、 空间造型、镜头画面的造型以及造型语言的设计,以自己的艺术风格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中,对形成影片整体的视觉风格起主导作用。

2 “第五代电影”的电影美术创作的特点

“第五代”电影人,全面弘扬电影的本体意识,追求全面的电影化,全方位的造型设计,体现出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现代美学观念相结合,又融合现代电影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段的风格特点,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电影美术创作理念,形成了“第五代电影” 美术创作的鲜明特点,呈现出银幕影像世界中独特的造型话语,具有探索意义和创新精神。

2.1继承传统,民族话语的更新

“第五代电影”在骨子里浸染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在他们的影像画面中造型的形象不单纯是作为客观物象存在,而是附着创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情感,去展现影像造型画面的意蕴和意境,气韵贯穿于影像造型画面之中,成为展现影像生命力的内在精髓。在创作中,美术师通过对空间景与物、形与色的写意化处理和把握来衍生出空间场景的意境。无论是影片中自然的景还是人造的景,都突出的表现出与主题意蕴紧密联系的深刻意境。

2.2突破传统,向现代电影语言的转换

在“第五代电影”的作品中,造型不仅作为影片的构成元素,而且被强化、 强调作为最突出的元素。他们的美术创作,突破传统的戏剧化结构的影响,影像意识的成熟,注重用造型开拓人物心理情感和影片意蕴内涵空间,在造型写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电影手法,使写实与象征、纪实与表现、戏剧情节表意与影像造型表意在他们的造型世界中相融合,使“第五代电影”电影美术创作从传统向现代转化,形成“第五代电影” 现代电影的美术设计风格,实现了向现代电影语言的转换。

2.3 “第五代电影”电影美术造型风格的流变

作为电影艺术运动的“第五代电影”,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的影坛兴起, 而在80年代后期更是将运动推向了高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第五代”电影人在传统的复归路途上,探索着各自道路,严峻的批判意识和寓意深沉的形式系统正在逐步被另外的话语所取代, 作为艺术运动的“第五代电影”正逐步走向分化,电影美术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阶段性发展格局。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标志性作品有“第五代电影”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以及最具有“第五代”人文思想内涵和美学特征的《黄土地》。它们共同奠定了“第五代电影”人文和美学的基础,反传统和创新成为这段时期最主要的特征。这段时期中“第五代电影” 的造型影像话语总体特点是写意、凝重而深沉。

电影工作流程 第10篇

成长历程

老唐婚礼电影工作室已经成立至第九个年头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2004年开始成立老唐婚礼电影工作室之初,就想提供新人最特别的画面,突破业界一般冗长的记录方式。参考电影的剪接,用快节奏呈现。但单反视频拍摄还未问世之前,还是用大型业务机来进行拍摄,因机器的缘故,许多画面的呈现方式和人力上的调配,并不如预期的能够有完善地呈现作品,只能用定点式的拍摄全记录。

刚开始也是由亲朋好友的婚礼才开始进入婚礼摄影,并且器材以租借为主,但客源和口碑相继开展,婚礼摄影也就从副业转为正职,而采用电影式的呈现方式是在剪接上下足苦工,让原本全记录的影像用最简洁有力的方式说完一天的婚礼流程与感动,再加上和新人所讨论出想要的音乐来搭配画面的呈现,让婚礼当天的情况在婚礼结束后重新观看,得到更多更大的感动。

2005年接受台湾《苹果日报》全版访问及电视广播专访后,台湾网站也来寻求广告平台的提供,增加更多客源的询问,也是一大突破点。

2010年DSLR问世,在此之前大量练习稳定器累积的能力,再加上因单反全画幅的因素,大光圈浅深让画面呈现更有立体感,此外加上轨道的运镜让许多过场的画面也变得更加顺畅合理。在这些画面一次暴发之下,老唐婚礼电影工作室成为台湾地区婚录界竞相模仿的先驱对象。

在同年接受澳洲及法国海外婚礼的拍摄,增进眼光更朝国际化迈进。让眼界更加放远到全世界,因地域上的不同,也因此在国外的礼俗冲击下,我们了解到,世界上的婚礼呈现方式也许有所不同,但每个人所得到的感动是相同的。

我们一直站在新人的立场着想,如何在不干扰流程的状况下,让流程顺畅进行;如何在主人家不熟悉习俗的状况下,让所有习俗自然发生;最简单省力的动作,让画面更唯美壮观,在寻求创意和颠覆传统的时代,我们坚持让习俗和感动依然呈现在影像上。

“影像是最好的传家宝”,这是老唐电影工作室的座右铭,保留一切记忆及回忆。很荣幸受第三届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评审青睐而获奖,除了些许侥幸,更肯定我们近八年来的创新进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

婚礼电影制作经验分享

声音

老唐对于婚礼MV的主要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完美呈现,声音也是很重要的一环,透过新人及新人父母的对话以及祝福,来增加画面的完整性,所以在MV上的呈现会留住声音来表现其完整性,甚至到影片的尾声都可能是用笑声来取代音乐来作为画面影片完美的句点。在剪接上来为握住画面的完美性,也会透过一些字幕来让人清楚其对话内容的重要性,把握住感人的一刻。

拜别

对于拜别老唐是非常重视的,在拍摄前一星期会选定在每周一的晚间来进行与新人沟通,原因是在如果提早一星期去询问新人的想法和要沟通的事物,新人可能会因为有其他婚礼上的细节正在忙碌,而讨论时无法细心讨论,所以就会选定一个时间,而这个时间点是老唐多年来的经验所得,在这个时间点来跟新郎新娘讨论的并不只是画面的呈现的方式,而是向父母拜别时要说的话,以及要做的事,让新人能够不会到现场才突然知道自己要说这些话,而一开始要先由新郎开始说,在新郎开始对父母说出将来对女儿的承诺时,那产生的化学反应更让情感有更多的散发空间。

剪接

在剪接撷取画面的呈现方式,有时并不会照着流程上的顺序来剪接,而是透过画面与画面的连接上的情绪把音乐和画面作为搭配,比如说新郎在穿衣时候的画面后面接着的是新人第一次进场的画面,而新娘在化妆时配上的声音可能是新郎对新娘的承诺。而在剪接的一开始可能会先透过蒙太奇的手法,用分割画面来表达一件事情,也会有像爱情故事的剪接顺序,新郎走进自家的浴室,而新娘从自家的浴室走出,像电影式的快速剪接,如果说在设定画面出来的秒数有公式可寻,那老唐对于秒数有另一个看法,就是看腻了就换,太快不好,太慢也不好,寻求的是中庸之道刚刚好。

机位的设定

老唐婚礼电影工作室,现有三位摄影师,及一位助理,通常出机都以一个摄影师搭配一位助理为主,主摄老唐都以5D2配上MINICAM稳定器而助理以5D2配上脚架和吊臂,吊臂和轨道通常都是在新人出场时进行搭配,看场地大小来进行规划。

MINICAM稳定器

在MINICAM推出时是台湾首批使用的元老,而MINICAM也进化到了第三代,而稳定器的使用也是非常难以上手的,除了稳定器的本身效果,也要看自我本身的平时训练,练习平衡力以及多角度镜位的发挥。

使用MINICAM的好处是,它并不会太大且高度也适中,要稳定时可以稳定,需要定点拍摄时也可以随时撑起,因设计上的结构并不会影响到变焦以及对焦,所以我们优先选择了台湾制造的MINICAM稳定器来作为我们的主要拍摄工具。

电影美术在电影中的作用 第11篇

一、电影美术组的分工

制作一部电影,需要一个很大的团队,然而,每个人的任务各有不同。我们所谓的电影美术,他们的分工,具体详细的工作项目包括服、化、道( 服装、化装、道具、), 除此之外,还包括特技、绘景、美术、置景、字幕等内容。电影美术堪称整部电影的脊梁。通常都是以各种不同的造型手段为电影量身定做出设计,为了是给导演和摄影师提供参考, 导演要考虑整部片子的风格,摄影师要考虑整部片子的拍摄和制作。美术组好比是一个家里的老大哥,很累,很辛苦, 只有他的担当和付出,整部片子才会进展的才会顺利,市场效果才会好,这时,一部电影才能实现它的自身价值。

“美工”,就是我们着重要讲的电影美术师。电影的拍摄,除了服、化、道,还有电影的场景、布景的设计,这些都要他们来负责,他们还负责外景的选择。在电影创作过程中需要他们把文学剧本中关于环境、人物形象、服装效果等文学描写转化为具体形象。说到其它分工,大陆和港台各有不同,香港的美工会和导演一起工作时聊聊天,聊天的过程中,能聊出一个大概的感觉,然后制片才去找景,拍一大批照片回来,给美工、摄影师和导演看,精心筛选,找出最适合影片的,再去确定:假如真的觉得几处场景都很适合,每个地方都要去看一看,因为到了现场的感觉是很不同的。大陆的美工是和制片一起去找景的,他们的工作就是差不多和制片一起起步的。我认为这样的分工是好的,凡事亲力亲为, 虽然累一些,但是及时找感觉,及时更改,及时调度,能避免很多问题。

二、电影美术的特征

电影不光是我们看到的演员的表演,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包括文学、美术、摄影、音乐等。伴着电影的成长,美术和电影一直是骨肉相连的关系,美术是电影的骨架。 但是从本质来看,我们常知的美术是二维的,但是,电影里的美术,是三维的,是有空间的,也是艺术的。他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美术组的制作者,通过参考和艺术的加工, 有二维或者三维的不同空间表达形式来表现出各种个性的艺术的空间形态。那么,这种形态就是一种被电影,被观众所接受的艺术的呈现。这可以称作是时空艺术,这种空间, 被摄影师拍摄,可供演员表演,承载整部片子的运作,后期的蒙太奇,更是让整部片子有一层综合艺术的完美展现。

作为一个称职的美术指导,需要提供“精而简”的方案给导演,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多与杂,也不能一味的以导演的想法为依归,这样可以令整个制作丰富一些。第二,一个称职的美术指导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灵活的调度能力,所以,既要有好的理念,又要配合大家一起实现。

三、电影美术的地位与作用

在电影中,导演们之所以愈来愈多地利用外景拍摄,是因为实景相对来讲不仅有纪实性,还有较强的表现力,不用搭景造景,能够缩短电影的制作周期以及能省成本。化装和服装,这要求化妆师对色彩要非常的敏感,因为色彩在化妆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关系的整部影片的风格。角色, 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他们的年龄、身份、性格等,彰显了时代、 民族、地域等特点。有稍微的不舒服,就感觉整部电影制作不精良。道具更是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分为陈设道具和戏用道具,一般是演员随身佩带和使用的。人物服装和造型, 一定要和大环境相吻合,要和身份特征相融合,不能有太大的反差,否则,是对作品的不尊重,对观众的不负责。道具从演员的服、化、道到其他一切的装备要求都很高,应和时代背景相配。总之,道具组是电影制作中美术设计部分的表现的重要手段。

以上详细的介绍可以看出,电影美术是为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服务的, 不同时代背景的美术的表现都为电影的市场发展提供了很丰富的营养。电影美术的艺术的高低决定了整部电影的质量。因为,一部电影,第一时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色彩,第一视觉的触及力决定了人们对整部片子的第一印象。而就是这个第一印象,决定了整部电影的艺术水准与票房。电影美术虽然地位不可小觑,但是,电影美术不可以单干。电影美术与剧本联系密切,电影美术师应与电影导演多沟通,设计和制作出有背景,个性的景、有生活的物和人,以产生真实的而且高于生活的艺术气息。

摘要:电影美术是专门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和制作的一种美术创作。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艺术水准。

关键词:电影美工,造型,空间,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傅正义.电影电视剪辑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03.

上一篇: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下一篇:强制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