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2024-07-24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精选6篇)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第1篇

关键词:糖尿病,教育,膳食,运动

糖尿病病因至今尚未明确, 一般认为是由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联合作用导致机体的慢性高血糖状态。因此, 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治疗, 包括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 其中非药物治疗是基础或最根本的治疗, 而且是终生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健康教育:糖尿病的治疗跟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主观配合密切相关, 因此, 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 如:个别指导、临床教育、定期组织糖尿病教育系列讲座、看录像、听录音及糖尿病患者的联谊活动, 让患者充分理解心理、情绪调整、营养膳食、有效运动与血糖之间的关系, 及如何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方式, 并积极帮助患者制定饮食计划和运动方案。在进行教育前, 还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做到因人施教, 并使患者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患者要给患者详细讲解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及胰岛素治疗必须注意的事项, 如何避免低血糖发生, 或低血糖发生时的自救方法, 还让患者掌握运动的适应症、禁忌症。

2饮食治疗

通过饮食治疗可减轻患者负担、恒定血糖、维持正常体质量、保证身长发育。饮食治疗的原则:合理控制总热量、平衡膳食、多饮水、限制饮酒、坚持少食多餐。

2.1 确定每日总热量。首先根据身高估算标准体质量, 标准体质量= (身高-100) ×0.9[1], 然后再根据标准体质量和工作性质, 参照原来的生活条件等因素, 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 成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公斤标准体质量给予热量25~30 kcal, 轻体力劳动30~35 kcal, 中体力劳动35~40 kcal, 重体力劳动40 kcal以上。其中糖类约占饮食总量的50%~60%, 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2%~15%, 有时达20%, 脂肪约占30%~35%[2], 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和消瘦, 以及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 肥胖者酌减, 使患者体质量逐渐恢复至标准体质量的±5%。

2.2 根据每日所需的总热量, 按每个交换份 (相当于80~90 kcal) 估算每日食物的总份数, 并把每份数具体到每类营养数中的每种食物。例如:26 g大米、半瓶牛奶、一汤匙植物油为一份。选食放宽对主食类食物的限制, 优先选择健康食品, 提倡用较粗的米、面和一定量杂粮;提倡使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忌食用单糖如蔗糖、蜜糖及各种果糖、甜点、饼干、软饮料等;适量选用优质蛋白, 如去脂牛奶、豆类;限制脂肪摄入, 少用含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如动物内脏、全脂牛奶、蛋黄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提倡食用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

2.3 合理分配一日三餐, 餐次的分配可按早、中、晚的热量分别占总热量的1/5、2/5、2/5或一日四餐按1/7、2/7、2/7、2/7的比例分配。

3运动疗法

体育运动能使血糖降低, 减少降糖药的用量, 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谢紊乱。Ⅰ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活动, 可使血糖稳定下来, 并能提高胰岛素的作用, Ⅱ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可使自身的胰岛功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糖尿病患者采取何种运动方式, 运动量大小, 没有严格的规定, 国内外糖尿病专家认为运动后感有微汗, 肌肉酸痛, 休息后即可恢复, 次日精力充沛, 有运动欲望, 食欲睡眠良好为适度[3]。本人多年来在糖尿病患者运动随访中认为糖尿病患者不适合进行对抗性的比赛活动, 最适宜的运动是持续而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运动, 如:骑自行车、慢跑、游泳、爬山、打羽毛球、跳舞等有氧运动。运动时间每次20~40 min, 每周3~4次, 运动的强度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宜或运动后收缩压不超过180 mm Hg, 心率=170-年龄为宜, 但有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者不适用此公式, 这些人要量力而行, 以不出现心慌, 呼吸困难, 全身不适为准。由于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常波动于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过多之间, 在胰岛素相对不足时进行运动可使肝葡萄糖输出增加, 血糖升高, 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成增加, 对代谢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在胰岛素相对过多时, 运动使肌肉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加, 肝葡萄糖生成降低, 血糖降低, 甚至可诱发低血糖反应。所以运动最好在餐后1~1.5 h或注射胰岛素之前。

参考文献

[1]上海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出版社, 全科医学基础下册:834.

[2]叶任高, 陆再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内科学:800.

治疗早泄的非药物疗法 第2篇

1阴茎冠状沟按压法。早泄患者的射精刺激闯值很低。为了提高其射精刺激阈值,此病患者可进行阴茎冠状沟按压法等性反应训练。阴茎冠状沟按压法可使早泄患者在受到性刺激的情况下不发生射精,重新建立较高的射精阈值。此疗法的操作方法是:让早泄患者的配偶通过各种手法不断地刺激患者的阴茎。当患者产生要射精的感觉时,其配偶可将大拇指放在其阴茎冠状沟下缘的阴茎系带处,将食指和中指放在其冠状沟的背侧,将三指同时用力按压其阴茎的冠状沟十几秒钟,可反复进行这样的训练20~30分钟后再让患者射精,应每天训练1次或每周训练2~3次,可连续训练3~6个月。阴茎冠状沟按压法可显著地抑制患者的射精反射,缓解其早泄的病情,因此在国外十分盛行。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差异性,此疗法在我国早泄患者中还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阴茎根部按压法。阴茎根部按压法也是一种性反应训练,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过性生活时,早泄患者若出现了要射精的感觉,便立即压迫自己阴茎的根部,以抑制射精反射。此病患者可将拇指放在阴茎根部的腹侧,将食指和中指放在阴茎根部的背侧,将三指同时用力进行按压,应反复训练20分钟后再射精。早泄患者可自己施行此法,也可由配偶帮助施行。

3牵拉阴囊法。男性在出现性兴奋及性高潮期间,其,阴囊可发生收缩,睾丸可向上方(即胸腹部的方向)移动。如果在此时向下方牵拉阴囊和睾丸,男性的性兴奋就会降低,发生射精的时间就会推迟。因此,在早泄患者即将射精时,其配偶可用手适当地将其阴囊和睾丸向下方牵拉。这样可取得推迟其射精、减少或消除其性冲动和射精紧迫感的效果。

4使用避孕套。早泄患者在叶过性生活时可使用一个或多个避孕套,使阴茎头受到的刺激减弱,从而取得延缓射精的效果。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第3篇

1 临床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对轻度收缩压增高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一般主张采用非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治疗无效, 收缩压增高明显的, 应选用药物治疗。对单纯收缩压增高的患者, 一般选用噻嗪类利尿药;如无效应联合用药或采用阶梯治疗方案;也可选择中医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2007年欧洲高血压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动脉高血压治疗指南强调以“灵活的界限”开始药物治疗:>140/90 mm Hg的所有高血压患者, <140/90 mm Hg的高危患者, 而对明确心脑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 即使正常血压 (120~129/80~84 mm Hg) 也应开始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时, 考虑到老年人代谢功能和生理性退化的特殊性, 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所以, 应该注意降压药物的不良作用。选择药物时, 尽可能选用降压效果好, 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不管选用哪种降压药, 都应从小剂量开始, 根据血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同时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心脑肾功能, 注意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由于老年人多伴发多种其他慢性疾病, 应注意药物之间的联合作用。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规定的降压治疗的目标是: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40/90 mm Hg以下, 糖尿病、肾病等高危患者的血压降至130/80 mm Hg以下,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SBP降至150 mm Hg以下, 若能耐受, 还可进一步降低。所以, 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根据自身高血压的病因、血压水平和机体的具体情况, 与医生一起设定自己的降压治疗的目标。

必须强调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问题。要明确告知患者高血压的风险和有效治疗的好处, 要为患者提供十分清楚的纸质治疗指导, 要根据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患者的需求及对医生的期望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要使患者家属知道患者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督促, 要及时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以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 要与患者定期进行交流, 及早发现患者的治疗不依从问题。

2 非药物治疗

2.1 控制或降低体质量

体质指数BMI控制在24 kg/m2以下。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 不饥不饱, 不暴饮暴食。要限制高脂肪饮食, 摄入量控制在总热量的25%以下, 防止胆固醇增高。

2.2 减少食盐摄入量

钠盐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 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 g, 则SBP和DBP分别升高2.0 mm Hg和1.2 mm Hg。因此, 每人每天钠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 g为宜。如患者浮肿比较明显时, 更应该严格控制食盐。

2.3 补充钙和钾

每人每天应摄入牛奶500 ml, 以补充机体对钙的需求;应食用油菜、菠菜、番茄等含钾丰富的新鲜蔬菜, 以保证机体对钾的需求。但是,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 不宜摄入含钾丰富的食物。

2.4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为保证患者的血压相对稳定, 应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品, 如辛辣食品和调味品。要尽量不饮用红茶, 服用药物时禁用茶水, 但可以饮用菊花茶、槐花茶、首乌茶、山楂茶等调和血压。

2.5 戒烟戒酒

不吸烟, 不提倡饮酒。如饮酒, 男性饮酒精 (乙醇) 量不超过25 g/d, 女性减半, 不饮高度烈性酒。

2.6 适量的运动

老年人应选择低等或中等强度的等张运动方式, 如选择打太极拳, 慢跑, 步行等, 运动量以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并保持理想体重为宜。一次运动时间应在30~45 min之间, 每周运动不少于3次, 两次运动间隔应超过2 d。运动应养成规律,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2.7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医务人员应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提倡选择适合自身的活动,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提高生活质量。

3 药物治疗

目前, 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包括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钙拮抗剂。

3.1 利尿药

①噻嗪类利尿药主要用于无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可单独使用, 也可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如双氢氯噻嗪从小剂量开始, 12.5~25.0 mg, 1次/d;联合用药时, 剂量减半, 1次/d;吲哒帕胺1.25~2.50 mg, 1次/d;吲哒帕胺缓释片1.5 mg, 1次/d。主要不良反应有血钾减低, 血钠减低, 血尿酸升高。②袢利尿药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呋噻米20~80 mg, 2次/d, 可引起血钾减低。③保钾利尿药有2种, 阿米洛利5~10 mg, 氨苯蝶啶25~100 mg, 用法均为1次/d或2次/d, 可引起血钾升高。④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螺旋内酯固醇40~120 mg, 3次/d或4次/d, 可引起血钾升高。

3.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非糖尿病肾病、I型糖尿病肾病、心肌梗死后和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这类药物有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 能有效降低血压, 对心肾有保护作用, 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无停药反跳现象, 特别适宜老年患者。常用的药物有卡托普利25~100 mg, 2~3次/d;依那普利5~40 mg, 2次/d;苯那普利5~40 mg, 1~2次/d;福辛普利10~40 mg, 1次/d赖诺普利5~40 mg, 1次/d等。这类药物可引起咳嗽, 血钾升高和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3.3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肾脏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的患者的治疗。常用药物有氯沙坦25~100 mg, 1次/d;缬沙坦80~160 mg, 1次/d;厄贝沙坦150~300 mg, 1次/d;坎地沙坦8~32 mg, 1次/d等。主要不良反应是血钾升高、血管性水肿, 但是十分罕见。

3.4 钙拮抗剂

这类药物能降低血管外周阻力, 有抗血小板凝集、抗心律时常、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膜改善心肌供氧作用, 主要用于高血压伴有心脏并发症的患者, 尤其适合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伴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硝苯地平控缓片30~60 mg, 1次/d;硝苯地平缓释片10~20 mg, 2次/d;氨氯地平2.5~10.0 mg, 1次/d;非洛地平2.5~20.0 mg, 1次d;尼群地平20~60 mg, 2次/d;拉西地平4~6 mg, 1次/d。主要不良反应有头痛、水肿、颜面潮红。

哪些药物可治疗糖尿病 第4篇

1.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可减少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弱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此类药物不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不要求患者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因此,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使用此类药物进行治疗。此外,双胍类药物能抑制人的食欲,使人少吃食物,并减轻患者的体重,因此非常适合食欲较为旺盛、体重较重的糖尿病患者使用。双胍类药物主要包括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降糖灵)等。苯乙双胍的副作用较大,二甲双胍的副作用则较小。二甲双胍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美国,医生们将二甲双胍列为体重超标的糖尿病病人的一线用药。在英国,二甲双胍不仅被作为体重超标的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还被推荐为体重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英美国家的科学家发现,在所有口服类降糖药中,二甲双胍是惟一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致死率的药物。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并发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症时,应首选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2.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可刺激胰岛细胞,促使胰岛细胞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可取得显著的降糖效果。此外,此类药物还可增强糖尿病患者的食欲,改善其机体利用糖分的效率,减少尿中流失的糖分,增加患者的体重。因此,此类药物适合血糖较高,但还有潜在胰岛素分泌能力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尤其适合体重较轻或正常的此类患者使用。在临床上,常用的磺脲类药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甲磺丁脲。此药的降糖作用较弱,价格很便宜。②格列齐特(达美康)。此药除了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以外,还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和肾脏、抗血小板聚集、促纤溶酶原合成、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作用。③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喹酮基本不从肾脏排出,因此适合有轻微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使用。④格列吡嗪(迪沙片)。格列吡嗪主要在肝脏内代谢,经肾脏排泄。此药的降糖作用快速而短暂,较少会引起低血糖反应。⑤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苯脲的降糖作用强而且持久,易引发低血糖反应,不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⑥格列美脲。格列美脲具有很强的降糖作用,而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体重,因此适合体重超重、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使用。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人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人的餐后血糖。此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少,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餐后血糖较高的此病患者使用。1型糖尿病患者可将此类药物与胰岛素联合起来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包括阿卡波糖(拜唐苹)和伏格列波糖(倍欣)等。阿卡波糖几乎不经肠道吸收,因此副作用很少。

4.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增敏剂是一种可以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新型降糖药。此类药物不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但能从多个方面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适合各型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胰岛素增敏剂,主要包括罗格列酮(文迪雅)和吡格列酮(艾汀)等。这两种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在临床上应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5.胰岛素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第5篇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筛检,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妊娠糖尿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患者产后多数恢复正常, 但将来2型糖尿病的患病机会增加, 再次妊娠患病率高达33%~69%[1]。所以, 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应筛检高危人群, 积极治疗患病群体。

1 筛检和胎儿监测

筛检是妊娠糖尿病第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可以早期发现和严格控制血糖。

1.1 筛检对象的选择

妊娠糖尿病初期临床表现不明显, 空腹血糖有时正常, 漏诊和误诊现象较多, 应对已知高危人群开展筛检工作。常见高危因素为:糖尿病家族史, 既往有妊娠糖尿病、畸形胎儿和死胎等病史, 糖皮质激素、β受体兴奋剂等长时间用药史;30岁以上妊娠, 孕前BMI在25 kg/m2以上; 孕前不规则月经或患多囊卵巢综合征;孕早期多次空腹尿糖检测呈阳性;该次妊娠可疑巨大儿、羊水过多;反复阴道念珠菌感染。

1.2 筛检方法和诊断标准

筛检项目包括空腹血糖、50 g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为:孕期行2次或以上空腹血糖检测, 如检测值在5.8 mmol/L即可明确诊断。妊娠24~28周行50 g葡萄糖耐量试验, 如血糖检测值在7.8 mmol/L以上者判定为阳性, 再查空腹血糖异常者可明确诊断。糖筛阳性但空腹血糖正常者, 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 设定空腹血糖正常值5.6 mmol/L, 1 h 10.3 mmol/L, 2 h 8.6 mmol/L, 3 h 6.7 mmol/L, 其中一项超过正常值为糖耐量受损, 2项或以上者为妊娠糖尿病。

1.3 胎儿监测

妊娠糖尿病患者一般无临床表现, 一旦显现说明已经对母婴产生损害[2]。因此, 应加强监测胎儿可能并发症。一般通过超声检查筛检胎儿是否出现畸形, 通过妊娠图和超声检查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是否异常, 通过胎动计数和胎心监护观察宫内是否缺氧, 孕32~34周开始每周2次行无应力试验以观察是否出现危险信号, 对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避免和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2 非药物治疗

2.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疾病对孕妇自身、胎儿及生后新生儿健康的不利影响, 使其正确认识疾病,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治疗, 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 促进母胎安全渡过妊娠期。既往研究表明[3,4], 健康教育可使妊娠糖尿病患者掌握相关健康知识, 自觉接受定期产前检查和医务人员建议, 采取积极措施控制血糖, 约85%孕妇改变生活方式后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主动配合治疗。

2.2 饮食治疗

大多数患者饮食治疗可控制血糖, 但不要过分控制饮食, 以免影响母胎身心健康。护士应通过护理评估, 与营养师一同制定个体化饮食治疗方案。总热能供给量38 kCal/ (kg·d) , 其中蛋白质、糖类和脂肪分别占15%~20%、50%~60%和20%~30%。要少量多餐, 一般5~6餐/d。早餐不可摄过多谷类主食, 多摄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品。主食以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为主;蛋白质主要选择动物性食品和大豆类, 应占1/2以上;脂肪以植物油为主, 限制摄入胆固醇;要通过蔬菜补充机体维生素和无机盐, 血糖达标可适当摄入水果[5]。

2.3 运动治疗

当饮食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 体温和心率正常, 且未合并严重并发症, 无早产、先兆流产和产前出血迹象, 此时应指导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有氧或阻力运动, 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促进利用葡萄糖能力, 减低血糖水平。应避免激烈运动, 运动时间一般在20~30 min之间, 运动量以运动后有微汗, 自我感觉轻松愉快, 食欲睡眠良好, 休息后疲乏和肌肉酸痛可消失, 次日体力充沛, 心率在120次/min以内为适宜, 每周3~5次。为避免危害母儿健康, 应合理控制体质量, 其增长量控制在0.4~0.5 kg/周之间, 肥胖者低于0.4 kg/周。

3 药物治疗和预防感染

3.1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不能通过胎盘屏障, 对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糖尿病, 是主要治疗药物。及时早期应用, 可以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机会。一般选用短效和中效胰岛素, 不主张使用长效和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用量应依据孕妇体质量、孕周、病情和血糖检测值来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

3.2 其他药物治疗

2005年美国妇产科学会建议, 在未完全证实口服降糖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前尚不能广泛用于临床, 但可结合个体特点选择相应药物。亦可选择黄连素、知母水提取液、金芪降糖片等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

3.3 预防感染

高血糖可降低白细胞吞噬能力, 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增加机体感染机会。因此, 应采取相应措施, 如加强妊娠期孕妇健康教育, 嘱其勤换洗衣物, 保持口腔卫生;指导分娩期产妇正确使用无菌会阴垫, 为其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密切观察产褥期产妇的体温、子宫复旧、腹部或会阴伤口恢复情况, 恶露的量与性状是否出现异常, 并进行处理;加强乳房护理, 避免乳腺炎的发生, 预防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冯小静, 周卫卫.妊娠期糖耐量受损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5) :295-296.

[3]廖新彬, 王光娅, 廖新美.妊娠期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 (医学卷) , 2007, 4 (1) :89-90.

[4]陈伟.饮食控制和运动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 (6) :405-409.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第6篇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疾病, 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靶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的综合病征, 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在发达国家中, 2型糖尿病占全部糖尿病病例的85%, 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比例更高。按作用机制和结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二肽基肽酶-Ⅳ (DPPⅣ) 抑制剂、其他口服降糖药。

1 胰岛素促泌剂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降糖药物。

磺酰脲类药物应用已40余年, 第一代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醋磺己脲和妥拉磺脲, 第二代如格列本脲 (优降糖) 、格列齐特 (达美康) 、格列吡嗪 (美吡哒) 、格列波脲 (克糖利) 、格列喹酮 (糖适平) 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腺β-细胞表面的磺酰脲受体结合, 此受体与ATP敏感的K+ (KATP) 通道相耦连, 促使KATP通道关闭, 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 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 Ca2+内流而促使胰岛素的释放。主要用于非肥胖型NIDDM病人。肾功能轻-中度不全的患者, 宜选用格列喹酮。吡嗪控释片 (瑞易宁) 每天服用1次, 可以全天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 且低血糖的发生率低, 是一种安全有效、较为理想的降糖药物, 尤其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 (glimepiride, 亚莫利) 为第三代磺酰脲类长效抗糖尿病药, 它不仅促进胰岛素分泌, 并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研究表明不同的磺酰脲类药物与KATP的亲和力不同, 其顺序为:优降糖=格列美脲>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此外, 格列美脲还可以通过非胰岛素依赖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 由于格列美脲对心血管KATP通道的作用弱于格列波脲、格列齐特及格列吡嗪, 故心血管的不良反应亦很少。据研究, 格列齐特生物黏附缓释片在胃、肠道具有较强的黏附作用, 利用生物黏附技术可以提高格列齐特的生物利用度[1]。磺脲类降糖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促胰岛素分泌剂, 但其存在易致低血糖、组织选择性较低、引起β细胞凋亡等不足, 宜餐前服用。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主要是由于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所致, 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常见问题。“一次服药、一次注射”的方案:每天早晨服用格列美脲片, 睡前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 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有显著疗效,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Alc (Hb Alc) 明显降低, 而C肽明显升高, 对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且低血糖风险较低[2], 是一种方便、有效、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人们为寻找一种疗效更好, 更安全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做了大量的研究, 主要包括格列奈类、肠促胰岛素、咪唑啉类以及嘌呤类。

格列奈类药物, 进餐即服的降糖药。格列奈类药物是一种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酰脲受体结合, 刺激胰腺在进餐后更快、更多地分泌胰岛素, 从而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格列奈类药物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与解离都较快, 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 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 减轻后期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不会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因此, 从作用机制看, 它更合乎人体的生理需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 (商品名:诺和龙、孚来迪等) 、那格列奈 (商品名:唐力、唐瑞、万苏欣等) 和米格列奈。格列奈类药物的特点是起效快, 服药后立即可以进餐, 在餐后1h血糖高峰时, 刺激分泌的胰岛素也同时达到高峰, 能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而且, 该药的作用时间短, 当餐后2h血糖下降后, 该药的作用已基本消失, 此时胰岛素分泌的量也相应减少, 这就避免了下餐前低血糖的发生。瑞格列奈可有效控制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 改善胰岛素抵抗。瑞格列奈在降血糖同时, 有较好的抗炎、抗氧化应激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3]。米格列奈是速效促胰岛素分泌的新一代格列奈类药物, 更能有效平稳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

艾塞那肽 (exenatide) 是首个获FDA批准的肠促胰岛素样类似物, 是一种胰高血糖素GLP-1受体激动剂, 主要通过增加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等作用调节血糖, 可降低健康受试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糖, 同时降低Hb Alc, 体质量也呈进行性减低。本品可模拟人体内天然的胃肠激素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过程, 用于改善对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药物联合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注射用艾塞那肽缓释混悬液被设计用于持续释放治疗水平的艾塞那肽, 每周用药1次, 本品于2011年6月在欧盟获得上市授权。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研究显示[4], GLP-1受体激动剂能保护内皮细胞功能、促进钠的排泄、改善缺血损伤的心肌和心功能的恢复, 减少心血管风险的危险因素和标志物。

2 胰岛素增敏剂

近年的研究已确认, 2型DM的主要致病机制是组织对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 , 单纯依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治疗已明显不足, 由此启动了对胰岛素增敏剂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可分为双胍类和格列酮类 (glitazones) , 后者又称噻唑烷二酮类 (thiazolidinediones, TZDs) 。

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主要为二甲双胍 (甲福明, 美迪康) ,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根据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和欧洲糖尿病协会的糖尿病治疗指导原则, T2DM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为二甲双胍, 逐渐递增至最大耐受剂量, 以达到Hb Alc≤7.0%。如果未达到上述目标, 认为需要给予联合治疗, 可加用磺脲类促泌剂或基础胰岛素。二甲双胍能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改善脂代谢。《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讨论稿) 》在二甲双胍的应用上已不再考虑患者肥胖与非肥胖的因素, 应将它作为糖尿病的首选治疗药物。但是, 临床上与全身性缺氧相关的情况, 如心肺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休克或肝功能异常, 乳酸产生增加, 可能诱发乳酸酸中毒, 应禁忌使用二甲双胍。肾功能异常, 二甲双胍和乳酸的排泄减少, 导致乳酸水平升高, 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为胰岛素增敏剂, 其开发历经了2代, 第一代药物曲格列酮因其肝毒性已被淘汰。目前应用的是第二代, 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罗格列酮可选择性地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 (PPAR-γ) 结合, 降低胰岛素抵抗,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马来酸罗格列酮 (文迪雅) 用于原降糖治疗效果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 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减少胰岛素抵抗。盐酸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长期注射大剂量胰岛素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的血糖水平。格列酮对大鼠糖尿病肾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 近年来有关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 部分病人甚至因此而停药。据报道, 文迪雅可致严重贫血[5]。2007年5月,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站刊登研究报告指出文迪雅可能大幅增加心脏病风险, 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事实。因罗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 其使用在我国受到了较严格的限制。只能在无法使用其它降糖药或使用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情况下, 才可考虑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对于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患者, 应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在权衡利弊后, 方可继续用药。一项研究[6]结果显示, 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相比, 使用吡格列酮的患者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美国FDA于2011年6月15日发布信息, 警示糖尿病治疗药物吡格列酮用药超过1年可能引起膀胱癌的风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还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7]。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片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主要通过在小肠中竞争性地抑制小肠刷状缘的近腔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苷酶, 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延迟双糖、低聚糖、多糖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各型糖尿病以餐后血糖高为主者及糖耐量异常的干预。本品还有降低血三酰甘油、血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浓度的作用, 特别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胃肠胀气, 偶有腹泻、腹痛。文献报道有致肝功能损害[8]、全身严重性皮疹[9]。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采用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的方案,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内上市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还有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4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近年来, 随着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 出现了胰岛素的新的给药途径。如:胰岛素的肺吸入剂、胰岛素透皮吸收制剂等。胰岛素自调式给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口服胰岛素一直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给药途径, 同时也是众多科研和临床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剂型。从化学修饰到蛋白结合物的载体介导转运, 从脂质体到乳液, 再到纳米颗粒, 乃至疏水溶液多种制剂形式, 但在它成为糖尿病患者的正式治疗药物之前, 还需要接受更多的考验。

2种预混型人胰岛素制剂 (诺和锐30特充与诺和灵30R) 是两种治疗糖尿病的有效安全的胰岛素剂型。

赖谷胰岛素和格鲁辛胰岛素是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与正规人胰岛素 (RHI) 相比起效更快, 作用时间更短, 用于1型或2型糖尿病的治疗。地特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是二种安全、有效的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 其降低血糖作用平稳而持久, 低血糖发生率, 特别是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 可用于1型和2型糖尿患者的基础血糖控制治疗。每日注射一次的长效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长秀霖) 与中效低精蛋白胰岛素 (NPH) , 联合口服瑞格列奈片治疗2型糖尿病。每日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方案可使更多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 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且有利于全天血糖控制。

《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讨论稿) 》中提到,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中,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 当仅适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 不必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而在使用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方案时, 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5 二肽基肽酶-Ⅳ (DPP-Ⅳ) 抑制剂

西他列汀 (sitagliptin) 是FDA批准上市的第1个二肽基肽酶-Ⅳ (DPP-Ⅳ) 抑制剂, 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表明[10]:西他列汀是一个口服有效、市场前景良好的药物, 单用或与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合用都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且服用安全, 耐受性好, 不良反应少。

维达列汀是一种口服有效的特异性二肽基肽酶Ⅳ (DPP-Ⅳ) 抑制剂, 能增强胰高血糖样肽-1 (GLP-1) 活性和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症状。研究表明, 维达列汀无论是单用还是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合用, 均能明显降低具有临床意义的Hb A1c水平, 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且无体质量增加和浮肿等不良反应, 低血糖和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11]。

沙格列汀 (saxagliptin) (商品名:安立泽) 2011年5月17日, 在中国获得上市批准, 具有单药治疗和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双适应症, 用于治疗T2DM。在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时, 可显著降低Hb A1c和空腹血糖 (FPG) , 同时对体质量无影响, 且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应用沙格列汀治疗有潜在的心血管 (CV) 事件减少[12]。

目前, DPP-Ⅳ抑制剂已被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纳入T2DM治疗路径中。英国国家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 (NICE) 建议, 可考虑DPP-Ⅳ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二甲双胍或磺脲类治疗基础上的联合用药。

6 其他口服降糖药

一些金属有机物及其配合物如:有机铬具有增加胰岛素分泌, 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 对治疗糖尿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13]。

临床实践证明, 应用天然药物治疗糖尿病, 不但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 而且能有效地防治并发症。黄酮类化合物为自然界中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近年来发现槲皮素、芦丁、葛根素、原花青素和杨梅树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对糖尿病及并发症有明显预防和治疗作用[14]。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高药理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 通过抗氧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病毒感染等途径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并能抵抗血小板凝集、微血管病变和蛋白质非酶糖化等糖尿病并发症[15]。此外, 茶多糖、齐墩果酸、人参多糖、人参多肽、羊栖菜多糖等都具有降血糖作用。油茶肉质果、肉质叶是由外担菌侵染油茶后膨大引起的, 研究发现油茶肉质果、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 其提取物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具有调节作用[16]。丹酚酸A (Sal A) 是传统中药丹参中的水溶性化学成分之一。Sal A不仅可在较低剂量下降低实验性DM大鼠的空腹血糖, 而且能改善脂代谢紊乱[17]。研究提示[18]适宜剂量的黄芪多糖 (APS) 可以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 抑制其凋亡, 进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对糖尿病的防治有积极的作用。积极探索天然药物及其有效成分降血糖作用的机理, 对研究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药,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2型糖尿病以葡萄糖和脂类的异常代谢为特征, 部分归因于周缘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 是一种异源三聚体蛋白, 由α、β和γ3个亚单位组成。AMPK在调节肌体能量代谢的平衡方面起总开关作用。在肌肉和肝脏中, AMPK的活化增强了葡萄糖的摄取、脂肪酸氧化作用和胰岛素敏感性, 并且减少了葡萄糖、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产生。有研究表明, 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对机体代谢的影响部分通过AMPK途径[19]。因此, AMPK及其信号通路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理学靶点。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 (PTP-1B) 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 (PTP) 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 因其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尤其是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紧密相关, 目前已经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20]。钒配合物能有效抑制PTP-1B, 其在治疗糖尿病中有很大的降糖作用, 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21]。

小麦α-淀粉酶抑制剂对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肠内各肠段的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活性有关[22]。

与单一的PPARγ激动剂相比, PPARα/γ双重激动剂可以产生协同作用, 更具有开发潜力。PPARα/γ双重激动剂C618H, 根据药理实验, 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降糖降脂作用[23]。

人体β3肾上腺素受体 (β3AR) 激动剂对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有治疗作用[24]。

钠依赖的葡萄糖运载体 (SGLTs) 是一类在小肠粘膜和肾近曲小管中发现的转运基因家族, 肾脏重吸收葡萄糖的过程主要由SGLTs介导。其中, SGLT1和SGLT2最为重要, SGLT2起主导作用。选择性地抑制SGLT2能显著降低机体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通过增加尿糖的排出从而降低血糖水平。SGLT2抑制剂是一种创造性的治疗策略, 其作用靶点和机制与现有降糖药均不同, 成为降糖药物研究的热点。SGLT2抑制剂的优势在于能降低体质量, 达到降低血糖目的的同时不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低血糖风险降低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25]。目前, 全球许多医药公司和研发机构正在不断加大投入, 积极开发SGLT2抑制剂作为治疗T2DM的新药物。

8 结语

在临床使用中, 二甲双胍、格列齐特、阿卡波糖应用广泛, 居主导地位。在糖尿病的治疗中, 常常联合用药。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的方案,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 疗效良好。

酶功能的紊乱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糖尿病关系较为密切的酶, 包括α-葡萄糖苷酶、醛糖还原酶、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和Ⅱ、蛋白激酶C、二肽基肽酶Ⅳ、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6]。这些酶都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靶点, 是研发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新方向。

摘要:目的 近年,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上升, 抗糖尿病药物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以及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参阅国外大量相关文献, 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按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二肽基肽酶-Ⅳ (DPP-Ⅳ) 抑制剂、其他口服降糖药。在临床使用中, 二甲双胍、格列齐特、阿卡波糖应用广泛, 居主导地位。在糖尿病的治疗中, 常常联合用药。结论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酶功能的紊乱密切相关。与糖尿病关系较为密切的酶, 包括α-葡萄糖苷酶、醛糖还原酶、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和Ⅱ、蛋白激酶C、二肽基肽酶Ⅳ、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这些酶都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靶点, 是研发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新方向。

上一篇: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下一篇:氨基酸废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