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差异中发展

2024-07-17

让学生在差异中发展(精选12篇)

让学生在差异中发展 第1篇

1. 问题交流发展思维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活动,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 要想获得对知识的多种理解、建构出知识的多种意义, 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交流。

为提高学生提问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作为切入口, 通过启发与引导, 激发他们质疑的欲望, 锻炼他们质疑的勇气, 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 并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让学生乐问。

要培养学生爱提问的习惯,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问”的时空。我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授课之前必须预习, 在预习中将发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分成三类, 即“本课主要问题、本课疑难问题、本课启示或感悟”写在预习本上, 授课之前, 进行批阅, 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探讨, 对于个性问题在课余与个别同学相互切磋。有的时候, 你真的不得不为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拍案叫绝, 在兴奋之余真正体会到“教学相长”。通过这样的师生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智力特征, 为更有效的实施差异教学提供契机。

2. 分层评价激励成功

首先, 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随堂评价, 包括课前、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结束时的评价。即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 评价学生的活动。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 自信心比较强, 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 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 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你的观点很明确, 你可以用更精练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吗?”、“你的观点很独特!你能论证自己的观点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 自卑感较强, 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用激励的语言评价,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提高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 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阶段评价, 使其成为学生进步发展的催化剂。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表现, 我综合地、客观地、真实地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及时总结评价。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开展“特长生”“优胜生”的活动, 给他们自主探究和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的空间和余地, 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们采取评寻“进步生”的办法, 肯定学生的进步。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激励各类学生进步,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表扬和鼓励。使每一个个体都受到鼓励, 感受到关爱和欣赏, 产生前进的动力。本着“把研究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放在首位”的教学理念, 给每一位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3. 提供选择, 适应差异 (1) 学习目标的选择

我们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教学, 所以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 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 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的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的目标。

(2) 学习内容的选择

政治课堂学习内容的选择是有限的:内容的设计要围绕内容的量、范围、深度、难度, 内容出现的顺序, 作业等多方面进行;内容的调整要适度, 既要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然而政治学科内容丰富, 这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为使每一位学生在政治的浩瀚大海中有方向的遨游, 我将学生的学习分成两类:其一、基础知识的巩固, 这一方面的知识是政治学科必须掌握的内容, 每一位学生的必修;其二、选择性问题的探究, 这部分内容不需要所有学生的努力, 只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储备自由选择完成。如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拓展性的题目, 以这种开放性、拓展性的题目给不同的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最大程度的发展。

(3) 学习方式的选择

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张扬个性。通过一年来的实践, 我们认识到初中学生还没有很稳定的心理定向, 需要教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在政治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接触自然、社会, 对自己身边现象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简单的实践, 体验自己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获得解决问题的体验。在教学中, 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和志趣,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在初二的法律常识的教学中, 可分小组开展“法律比道德重要”“道德比法律重要”的辩论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确立研究课题, 组织辩论组成员, 然后选择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分析得出结论, 形成辩论思路。由于学生的兴趣、经验、所处环境不同, 学生选择的切入口、研究方法、研究手段、表达成果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出他们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样的学习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使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

让学生在差异中发展 第2篇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互相 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例如在计算“25×96”时,学生中出现了如下多种解法:

(1)25×96=2400

(2)25×96=(25×4)×24=2400

(3)25×96=25×(90+6)=2400

(4)25×96=25×(100-4)=2500-100=2400

(5)25×96=(25×4)×(96÷4)=2400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于是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解题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求异”的思维在儿童心灵中萌发。

让学生在差异中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探究

面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教师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拟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练习测试的开展等方面入手,认真贯彻落实分层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长足发展,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一、分层制定教学目标,确保学生“量体裁衣”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纲领,一些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是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分层教学活动要想取得实效,教学目标的制定非常重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实际,“一刀切”的统一标准显然不科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实际“量体裁衣”,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打造适合学生发展实际的目标。对于优秀生,在规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适当地进行提升,提出一些拔高性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吃得饱”;对于中等生,主要结合教学要求来制定目标,不拔高,也不随意降低,保持较为适中的难度;对于后进生,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上,达到了这一标准,也是需要后进生付出相当努力的,这样的付出程度绝不亚于优秀生取得的优异成绩。因此,笔者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始终坚持分层制定的原则,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奠定良好的分层基础,能够引导教学各个环节始终围绕着学生相应的教学目标来组织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进步。

二、分层组织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全员参与”

有了分层教学目标的指引,在整个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环节,教师都要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在教学提问、板演等方面引导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成效。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板演环节,都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其中一些难度较大、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主要由优秀生来完成,并为全体学生提供思维方式方面的示范,还专门为后进生设计一些难度系数较小的问题,有些只要稍加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让后进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也有回答问题、上台板演的机会,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增强学习兴趣。在兼顾到学生整体参与的基础上,笔者还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增强成功心理体验,激发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能够通过积极的思考或者相互探究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时候,笔者都及时予以积极的评价,这种激励的评价也要区分教学对象的能力层次设定标准,对于后进生,要充分发掘学生取得的成功之处加以鼓励,保护语文学习积极性,对于优秀生,则要适当控制,防止产生自满情绪。

三、分层开展巩固练习,确保学生“人尽其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巩固练习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图省事,练习难度标准都是一样的,这种状况会导致后进生作业困难,也超出了他们的教学目标要求。为了能够让学生实现“人尽其能”,笔者在开展巩固练习的时候,也进行分层设计,从难度系数上看,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练习难度要求始终与学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采取“中间保持平衡、两头适当调整”的原则,对优秀生进行拔高性训练,对后进生进行基础性训练,同时在巩固练习的量方面也要适当调整。通过这样的调整改进之后,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优秀生由于布置的是拔高性内容,学生思考与探究的热情明显高涨,有效防止了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精力过剩的现象,而后进生因为在练习数量与难度方面都进行了降低,依靠自己的努力基本上能够完成练习,在内心增强了学习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动力。

四、分层开展考试检测,确保学生“内生动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考试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通过这一环节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也要通过这一方式检查自身学习成效。传统的考试检测都是一张试卷统一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处于后列分值的永远都是语文学习后进生。长此以往,这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封闭自己的心灵,甚至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语文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主要采取AB卷进行检测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笔者专门为后进生设计了B卷,难度系数和试卷容量等方面,都比中等以上成绩的学生采用的A卷要容易一些,在文学常识以及语法词汇等方面选取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阅读分析内容上稍微简单一些,在作文写作上评分标准适当抬高一点,让后进生的教学目标与考试考查标准相一致。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全班每一位学生,只要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都能够在语文考试检测中取得自己较为满意的学习成绩,尤其是保护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分析学生,并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来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自己的发展区域之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感知体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促进语文教学成效的全面提升。

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和谐课堂中闪光 第4篇

一、目标定位尊重差异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在他们身上不但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 同时也因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人文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 表现出个性的差异。面对这一教学现状,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 并尊重差异的存在, 因材施教, 才能保证所有学生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 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固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 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 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个群体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共同性”, 更要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制订目标, 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我一般分为下限目标和上限目标。下限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 上限目标则是发展目标。教学时, 以学困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 留有余地。这样, 课堂上既可以组织统一的教学活动, 又可以对学困生及时辅导, 还能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等生冒尖露角,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二、问题预设呈现层次性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德纳博士提出的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 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 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 学习能力有高有低, 认知能力有强有弱, 学生的个体差别很大, 因此教师在问题的预设上也要呈现层次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那些难度较小的问题, 应让中下等生回答, 对于一般学生回答不了难度较大的或开放性的问题, 可让优等生回答。课堂上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带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让课堂变成所有学生的天地, 促进不同学生学有所获。相反, 如果我们的问题没有层次性, 只为优生预设展示的舞台, 那这样的课堂能唱出“和谐”的音符吗?这样的课堂谈得上有效吗?其实, 课堂就如超市, 如果超市里不是低、中、高档商品都用, 那超市的生意还会那么红火吗?效益还会那么高吗?

三、练习设计具有选择性

如果说课堂教学给了学生一双翅膀, 那么精心设计的可供选择的分层练习就是给了他们一片用以翱翔的天空。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 “作业设计”直接指向教学目标, 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 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但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统得过死, 只有统一作业, 没有分层次的选择性作业设计。事实上, 对于C层学生来说, 这些作业是高不可攀的, 是“吃不了”的;而对于A层学生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也即“吃不饱”的。因此, 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设计“作业超市”, 让学生自由选择, 达到“吃饱了”。如何让分层作业能够成为充分展示学生才艺特长、张扬个性的园地呢?新课程、新理念为我们分层作业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在设计作业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改变以往命令性、强制性的作业为具有选择性和自主性的个性化分层作业, 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完成分层作业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其中“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递进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分层作业设计方法。基础题 (适合C层后进学生) :完成作业布置任务的下限目标;提高题 (适合B层中等生) :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拓展题 (A层优等生) :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作业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这样的分层作业, 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冲关, 做到“下有保底, 上不封顶”,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张扬。

让学生在差异中发展 第5篇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中心小学校 包代平

【摘 要】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由于教学的整齐划一,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样的教学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数学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因素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由于教学的整齐划一,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样的教学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不同的发展。

一、确定差异性教学目标,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制定出有针对性,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如,学困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解决基本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形成解决中等难度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解决中等偏难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解决综合性数学问题的能力。具体每一单元或课时的目标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标准要求、内容、学生认知水平而定。学生的目标随着他们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目标是动态的。这样,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会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已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确定层次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性学习

如何在课堂上让不同的学生学到对应层次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如小学阶段的“乘法分配律”教学。我如下设计:

首先,计算两组练习题:

(12+54)×5 12×5+54×5

(45+9)×845×8+9×8

(22+35)×6 22×6+35×6

教师以中等学习水平的做题速度为准,以这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决定是否停止做题。当优秀学习水平和中上学习水平学生做完这组练习题,其他学生还在继续做。这时,老师会对完成的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观察左边和右边的题,你发现了什么?当然这个要求也包括对正在不断完成的学生(部分中下水平的学生)。课堂上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已经在思考“规律”;另一部分学生还在埋头计算。

其次,观察发现规律。全班都停止计算了,当然,会有少数几个学生是完成不了的。教师引导:这两组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要求,中上学生已经思考过了,他们要做的是“用语言把这个规律如何描述出来或写下来。”中下学习水平的一些学生正在思考中,“相同点?不同点?”会提示他们观察思考的角度,学困生则刚开始思考。老师会留适量的思考时间(往往课堂上这时候就会小手举起来,他们已经发现了规律,正等着老师的一声令下――指名发言)。

然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这是一个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让什么样的学生先起来说?或者后起来发言?直接会影响到整个交流的效果。也是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学到新知的过程:学困生和中下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倾听中发现规律; 中上学习水平的学生在交流、辨析中明确规律;优秀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发言中提高概括能力。先让中下和中上学习水平的学生发言,交流想法,再让优秀学习水平的学生作补充、概括提炼,最后让学困生完整的叙述、加以理解。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最基本的要求,在数学上各有所获,得到相应的发展。

最后,应用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师呈现难度不同的例题,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本节课为例,我会出现以下的例题:

例1:(28+44)×5

例2:12×24+12×76

例3:321×67+247×67+221×67+321×67

例1的学习,是乘法分配律的直接应用;例2的学习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稍微有一点思考。这两个例题,都是全班学生必须掌握的,都是熟练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本题型;在例2的掌握情况中,可以引导大部分的学生理解“24个12加上76个12,等于100个12相加”的算理,而要求学困生会做就行,不一定要理解算理。例3的练习,主要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这部分学生做题速度快、理解能力强,让他们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做,能做多少就多少;对学困生则不作要求,如果有学生做了,就全班表扬,以激励学习积极性。不同思维层次的例题,充分让学生选择,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落实。

三、布置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练习这个环节,教师要把练习题梯度化,使每层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起点,拾阶而上。原则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完成习题的时间基本同步的情况上,既保证了学力弱层学生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又使学力强层学生尽其所能,发展提高。

让学生在猜测、探索中发展 第6篇

课始,教师出示算式(65+45)×5,让学生口答运算顺序和结果,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这道题还有第二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猜一猜怎样计算。

生1:65+45×5

生2:65×5+45

生3:65×45+5

生4:(65+5)×45

师:这四种计算方法哪一个是正确的?这需要我们进行验证。请同学们计算一下,看它们分别得多少?

生:它们分别是290、370、2930、3150。

师:四个算式哪个是正确的?

生: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因为结果都不是550。

师:说得很对。上面这四个算式都不是(65+45)×5的第二种计算方法。那么它的第二种计算方法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乘法分配律)

出示例题:(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匹年级下册第54页)

让学生看图审题后,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你们对“上衣65元。裤子4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怎样理解?

生1:上衣65元一件,买了5件,裤子45元一条,买了5条。

师:还可以怎样理解?

生2: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为一套衣服,买一套衣服用了(65+45)元,共买了5套。

教师演示教材中例题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方法一:先算又上衣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

65×5+45×5=325+225=550(元)

方法二:先算买一套衣服用了多少元

(65+45)×5=110×5=550(元)

师: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得很好,那么谁现在知道了(65+45)×5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

生:(65+45)×5的第二种方法是65×5+45×5。

师:两种计算方法,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生:结果相等。

师: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相同,你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65+45)×5=65×5+45×5

[教学反思]

1.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需要学习为前提。

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学习需要时,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接受教师的讲解、示范、引导及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才是有效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猜测(65+45)×5的第二种计算方法,预见乘法分配律,这是教师有意让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产生学习需要时,教师再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例题,得出(65+45)×5=65×5+45×5,然后教师告诉学生(65+45)×5既可以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也可以转化成65×5+45×5后再进行计算。因此,教师有时可以有意给学生设计一些困难。使学生经历一些挫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需要学习的欲望。给教师组织教学创造一个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差异中发展 第7篇

一、尊重学生差异, 满足不同发展情感需求

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尊重差异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值得关注的话题。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教学关系更具有持久力和生命力。以学生的差异发展为起点, 注重教学策略方法的优化能更好满足他们不同的发展需求。

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 围绕他们发展多换位思考, 能在真正了解学生学习发展需要基础上更好调整教学策略方法。一方面, 创设和谐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思考感知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达, 为他们提供可自由表达的载体, 激活他们内生动力潜能;另一方面, 为学生设计层次性发展学习计划目标, 引导他们在自我对照和主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激活自身学习潜能动力, 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关注后进生、性格内向的学生, 多让他们自由表达交流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主动尝试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认知感悟思维, 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这样形式运用, 更能使得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下主动学习。

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能使得他们对自身的学习过程有更为深刻的感知印象。例如, 在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5Birdwatchers的“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 可根据学生对Zhalong的了解各不相同, 建议他们围绕“How muchdo I know about Zhalong?”进行表述, 并对他们回答中精彩的地方予以肯定。结合文章表达主题, 鼓励学生围绕“What dowe should do for the wild birds?”进行自由交流, 并给后进生登台演讲的机会, 让他们也能成为教师和同学关注的焦点。创设和谐教学情境, 能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有更为敏锐的认知感悟。

二、尝试任务探究, 培养团结协作学习精神

任务合作探究能给学生多元化的表达机会, 引导他们在自我主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激活思维感知, 形成更为敏锐的语言表达意识。任务合作探究运用能帮助学生在彼此交流互动的基础上更好团结协作, 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效优化课堂教学。

以任务探究为载体, 为学生提供可交流学习话题, 能在更好体现课程学习知识要点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结合课程学习内容, 为学生设计具有多样化和层次性的探究任务, 让他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另一方面, 调动他们集体智慧, 引导学生通过同桌、小组、师生讨论交流的方式来主动探究, 做到群策群力, 让他们在彼此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发现更为合理的学习方法。同时, 要求学生按照“一帮一”的形式进行合作, 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形成结对帮扶, 更好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竞争, 帮助他们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在任务探究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才能, 给他们提供可自由展示的平台。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中, 可建议学生围绕“Who isyour best friend?”进行讨论交流。同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疑难问题, 针对“What do you learn from your goodfriend?”和“How do we make friends?”进行讨论交流, 鼓励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交流, 帮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知。教师则对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 多以主动参与的方式予以指导, 了解他们的学习问题和不足。

三、运用过程激励, 激发学习内驱动力潜能

尝试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来优化教学, 能使得学生在彼此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基础上, 更多激活学习潜能。特别是针对学困生, 教师不妨多运用激励评价的方式来肯定他们, 让他们在受到关注和认可的过程中增强学习信心。

在教学中, 一方面, 多关注学生学习认知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测评、同桌互评、小组点评、教师参评的方式来综合了解自己的学习思维过程;另一方面, 围绕激励性, 多给学生掌声和喝彩, 多运用表扬性的语言来了解他们, 帮助他们在受到认可的过程中主动调整思维感知策略, 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总之,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依据学生英语学习认知规律和能力差异特点, 注重分层施教策略的运用, 能有效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信心和潜能, 帮助他们找出学习问题和不足, 便于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尊重差异, 信任发展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值得注意的话题, 充分激活学生的潜能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3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07) .

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发展 第8篇

一、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促进情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与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 从而对学生的情感起一种震撼作用, 诱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小学生的闪光点主要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如有意识地请思维敏捷的学生领口令, 朗读好的学生读题目, 字写得好的学生抄写板演习题, 善于观察的学生当小教师指出板演中的错误, 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对接受慢的学生设计一些较简单的或难度稍低的题目, 有意识地请他们回答, 并且要他们自豪地说:“我也很棒!”让学生从小就具有一种学习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这样做的结果, 大大改变了课堂上生硬灌输知识的局面,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友谊和谐、充满情感和乐趣的智力活动中,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自觉学习着构建新知识的方法。

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成功教育”的理论, 创设各种条件, 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 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自给自足”, 从而诱发主动探究的欲望, 促进情感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促进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实践能力, 是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中, 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主观条件。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观察、讨论、操作、合作学习、猜想画图等都是实践活动, 到社会上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建构模型等也是数学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能主动探究, 积极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发现, 我在教学中注重从生活出发, 不断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性发展的空间, 提供创造机会, 使他们获得能力的发展。

1. 联系实际,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如在学完除法应用题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小明拿着12元钱到超市购物, 看到货架上标着:酸奶每瓶2元, 雪碧每罐3元, 方便面每包4元, 饼干每袋5元, 巧克力每盒6元。如果只买一样物品, 钱刚好用完, 他可以买哪一样?买多少?请你帮他参谋一下。”这道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还是比较难的, 但教师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使同学们在已有的购物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等实践活动, 运用“求12里面有几个几, 可以用除法计算”这一知识点, 很快算出了答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数学,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重视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中增长才干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 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践活动, 可以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 从而在群体的交流中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

如在学完《角的初步认识》后, 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一个长方形, 剪去一个角, 还剩几个角?”同学们纷纷交流、反驳、争辩, 各抒已见、互不相让, 最后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剪刀动手剪一剪, 一下子有了很多种答案。有的这样剪:, 剪出了5个角;还有的这样剪:, 剪出了4个角;也有的这样剪:, 剪出了3个角。学生通过亲手操作, 不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还丰富了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 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在动手中增长了才干。

三、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究, 促进知识的发展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 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则主要靠后天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是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 中年级学习解三步计算的整数小数应用题时, 可以复印一些真实的发票, 让学生通过调查熟悉物品的价格, 在自己填发票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 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这样做, 既学会了解题, 还接触了社会, 养成了良好的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个“问题银行”,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把暂时不能解答的问题存放在“问题银行”中以后解决, 这样不仅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而且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渗透“问题解决”的思想。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主持人”的角色, 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 教师不代替, 从而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知识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 促进技能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 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 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 不仅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 而且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小组中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 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和深度,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 中等生得以锻炼, 学困生得以帮助, 让学生的创新技能获得发展。

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发展 第9篇

一、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设问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提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以往的课堂上,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需思考要回答什么问题,而无需考虑还有什么问题自己没搞清楚。这样,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增强。这种状态下,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和环境。同时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提问。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慢慢培养和训练学生提问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大部分学生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同时也能在提问环节积极配合教师。但是一旦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还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时,本来和谐的课堂马上变得死气沉沉。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好。要改变这种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民主、平等、尊重学生的教育观,把课堂教学中“一言堂”转变成“群言堂”。同时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扮演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学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因此,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思考价值,教师都要适当进行鼓励。当然,鼓励的程度要因人而异。对优等生的要求应当高一些;对中等生应当鼓励他们从提出的问题中,挑出有价值的进行思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就应当鼓励。只要这样,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就会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而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

三、通过提问,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 通过质疑性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敢于对现在的结论或做法提出质疑,这是学生应具有的可贵品质。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结论、教师的讲解过程以及同学的回答进行质疑。如,在讲完“分式”一章后,用设k法解决求分式值的问题时,都是由各类典型的题目引入,让学生通过质疑,总结出几种不同的设k法。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训练,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 通过求异性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求异性提问,就是要求学生不满足于现在的结论和观点,用突破课文束缚的新角度、新观点认识事物,提出与课文不同的见解。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典型性问题,不能就题做题,而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如,在做完一道题目后,考虑有几种方法可以解答,尝试不同的方法,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势,最终选择最佳的解决策略。

总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设问、质问等方式不可缺少。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问题学生在赏识教育中发展 第10篇

如何让问题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呢? 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 :渴望被赏识。”美国有位教育家说:“如果他是参天大树,你就让他成为祖国的栋梁;如果他是小草,你就让他装饰大地。”而老师往往是恨铁不成钢。我们应该学会欣赏每一位孩子,不光是为孩子着想,还是为自己身心健康着想。对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对那些纪律涣散的学生,对那些迷恋网络的学生,对那些逆反倔强的学生,我们不能被分数、名次,被听话、乖巧蒙蔽了眼睛。要学会欣赏他们、信任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让学生受到赏识,学会感动,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

一、学会理解,消除问题学生的顾虑

问题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排斥与歧视, 自尊心与自信心遭到伤害,总感觉低人一等,特别是和班级中的好学生在一起,往往会自惭形秽。他们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被老师重视,却总是适得其反,被认为是故意捣蛋,久而久之,心灰意冷、我行我素、自暴自弃。而过度自卑、自傲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戒备、对立的情绪;对集体疏远,怀疑老师的真诚爱护和关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的理解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爱才可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消除他们内心的顾虑,才可以使浪子回头。如果老师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多考虑他们的感受,让他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融于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摒弃所有顾虑,努力学习。

二、学会发现,挖掘问题学生的优点

在许多人心目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是老师的掌上明珠, 而那些思想行为差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坏学生,是反面教材,时常得不到老师的“爱”,时常受到同学的冷落、讥笑。事实上,人无完人,任何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只不过问题学生的缺点明显,而优点较难表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国著名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 ”要求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善于观察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被大量消极因素掩盖的长处,要及时捕捉。“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教师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后, 还应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与上进心得到强化,从而激起学习斗志,鼓足前进勇气。相信只要细心观察,最终会淘尽黄沙始得金。

三、学会赞扬,树立问题学生的信心

老师的欣赏和赞美就像阳光,有了阳光的沐浴,学生才会成长得更快、更健康。罗曼·罗兰曾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问题学生有比优秀生更强的自尊心,他们更渴望平等和成功,哪怕是表面看来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学生,都有一颗十分敏感脆弱的心。他们确实缺乏自信心,他们经历了太多失败。需要教师多准备一些让人受之无愧的“高帽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信心。让他们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还要努力创设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哪怕是学习上有小小的进步,思想上有小小的转变, 也应该及时表扬, 让他们享受进步的喜悦,从而扬起不断奋进的风帆。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好孩子身上有缺点,坏孩子身上有优点,区分好孩子、坏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呢? 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但有一点要记住:不要简单化、公式化。所以教师一定要用心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是他自己,每个孩子都有可圈可点的优点。

赏识教育是让老师和孩子觉醒, 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每一位孩子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老师成为教育家、使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老师和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老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让学生在“科学尝试”中主动发展 第11篇

我们认为,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其弊端主要在于:课堂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教学内容肤浅零散,没有关注学科知识本质,学生的学科思想、思维方式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课堂教学的价值被严重窄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指导作用、价值导向功能被弱化;学生的主体学习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教学的品质和效益低下,耗时多、能效差、获益少,学生学得沉重,教师教得痛苦。

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提出了以“科学”和“尝试”为两翼、让课堂腾飞的课改思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系统科学原理、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课堂教学基本原理指导下,审视课堂教学“教(学)什么”“教(学)到何种程度”“怎么教(学)”“教(学)得怎样”等基本问题,研究“教材”“学生”“教师”等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体现教材的“案例”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结构尝试”教学法体系。

“结构尝试”教学的核心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⒈以“结构”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

“结构”指“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两类结构。

(1)知识内容结构指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等概念性知识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学习掌握概念性知识,就是要抓住概念性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即对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概括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性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对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概括化和结构化水平,就实现了深度学习,就能有效地掌握某一类知识,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现以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结构《认识区域》(如下图所示)为例,作一简要说明。

《认识区域》知识树,是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的抽象概括,并以树形的纲要信号进行直观呈现。该知识树揭示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图中可看出,学习区域地理应该研究该区域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区域发展”和“地理思维”(思想方法)。而要掌握每一要素又必须揭示出每一要素的关键特征,如学习“区域位置”应该从该区域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邻位置”四个方面去把握其关键特征。因此,学习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内容结构,应尽可能抓住每一知识概念的关键特征,并揭示各概念的相互联系,使知识概念在纵向上不断分化、横向上综合贯通。要有效把握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还必须理解掌握好学习研究区域地理的思想方法,即在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以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一分为二”“因地制宜”“系统方法”等辩证思想和系统思想,以及区域分析与综合法、地理比较法,并充分利用地图,对区域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区域地理的思想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学生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就能有效地、自主地学习区域地理。

(2)方法程序结构指以知识内容结构为基础的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学习掌握方法程序结构,就是要在掌握知识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抓住学科思想方法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揭示概括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

如在阅读初中地理《世界等温线水平分布图》这一内容时,在明确“等温线”和“等温线分布图”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等温线水平分布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可概括为“抓要点、找规律、析原因”这样三个关键步骤。“抓要点”就是要抓住等温线水平分布“趋势”、等温线“弯曲”“疏密”状况、气温分布“极值”等要点,“找规律”就是从抓住的要点出发,归纳出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析原因”就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出发,分析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掌握了学科的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就掌握了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就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

2.以尝试为主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可用如下简图示意,其特点可概括为“三段五环节、四步一核心”。

“三段”就是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内学习和课后复习这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课前,学生用绘制“知识树”或纲要信号等形式整体感知教材内容,运用“自学自检”反馈检测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课内学习,教师认真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师生共同点评,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及时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反馈。课后复习,要求学生课后对学习内容作进一步的整理,重点是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回归知识结构。

“五环节”是指课内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转化过程的主要环节:(1)感情调节,明确目标(简称“定目标”)。(2)知识为例,探寻方法(简称“找方法”),就是以典型知识为例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寻归纳出“某一类知识的关键特征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步骤”。(3)变式训练,感悟验证(简称“悟方法”),就是利用变化的概念例证或规则例证进行练习,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例子中进一步感悟、学习某一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通过量的变化实现质的飞跃。(4)当堂训练,独立应用(简称“用方法”),就是以适量习题为试题,当堂检测,独立应用。(5)整合提高,布置作业(简称“连方法”)。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小结。一方面,进一步小结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即学习某一类知识和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另一方面,将本节学习内容嫁接到上位系统——更大的学科“知识树”上,回归系统,进行内容联网,进行整合、拓展、提高。

“四步”是指在“找、悟、用”三个基本环节中,通过“自学自检、互帮互学、展示点评、归纳小结”四个步骤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核心”是指四个基本步骤中体现出的“尝试学习”这一核心思想。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结构尝试”教学法体系是如何得到教师认同、理解并自觉实践的呢?又是怎样演变成一种教学文化的呢?概括起来,就是“文化引领”“理论学习”“活动推进”“机制激励”。

文化引领:我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精心一志,努力上进”“追求卓越,精进不止”的教育信念,引领着学校的课改一路向前,从不懈怠。理论学习:围绕“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学校建立了教育理论学习与研修制度,先后下发了30余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为教师征订多种教育教学类期刊,并举办多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会,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活动推进:一是健全教研组、年级组常规教研活动制度,在听课、评课、专题研究等教研活动中推广应用“结构尝试”教学;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竞赛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力和实践智慧。现在我校的课改推进有四项常规活动,一是每周一下午3、4两节课的年级组教学观摩,打破学科界限,不同学科教师共研一课;二是每学期一次的校级会课制度;三是每学期一次的“课改推进月”活动,开展教案设计、说课、说教材、上课等各项专业技能评比,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四是每学期一次的教育共同体(教研联盟)会课制度。机制激励:健全各类激励制度,用学术管理、文化管理逐步替代日常事务管理,把学校的课改工作放到中心位置上来。

“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经历了从实践探索到普遍应用,从骨干引领到全员跟进,从模式建构到文化浸润的发展阶段。现在,“结构尝试”教学已经成为宜兴实验中学最日常的课堂教学生态,成为促进师生发展、推动教育创新、打造实验品牌的一股最强动力。

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发展自我 第12篇

一、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体验者

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体验,得到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将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动态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经历感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为了课堂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方向(角度)距离在标准确定一个物体位置时的必要性,课前我设计了一个“画一画”的活动,每人画出一个方向板,然后,在东北方向画出一面小旗。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画法后,进行展示,请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几幅图中所画的小旗的位置相同吗?谁画得符合要求呢?大家认为都符合要求,因为东北方向是东与北之间一大片(直角扇形面),在画一画、看一看、议一议的过程中,学生们感知了东北这一方向,继而我又提出:怎样才能使大家画出的小旗在同一个位置呢?一个学生大声说:“您把方向说得再准一点。”我立即抓住这个“准”字不放,反问道:“怎样说才能把方向说得更准一点?”一个学生反应极快地回答道:“还应说清角度。”“角度?哪个角度?”“就是这个小旗偏向哪一边的度数。”我立即请学生在前面用方向板演示,交流互动中,大家体验到了角度在准确确定一个物体位置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距离的必要性,我又请学生在方向板上的偏北45度的方向上画出一面小旗,并自言自语地说:“你们画出的小旗的位置该一样了吧!但是,我怎么发现好几个学生画出的小旗的位置还是不一样呢?”边说边展示出来,这时,几位学生说:“还应知道距离。”在他们的启发下,大家兴奋起来,纷纷议论,有的学生颇有感悟地说:“东偏北45度的方向是一条射线,在这条线上任意一点上都可以画,如果要想画出的小旗位置相同,还应知道这面小旗离零点有多远。”在第二次的画一画中,学生又感悟到距离在确定一个物体准确位置时的必要性。

二、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只要教育者为学生提供充分大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

如,教学“面积”一课,在学生初步建立了面积概念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比一比”的活动,学生迅速比较出一组面积悬殊的长方形。当学生无法用眼睛作出直接判断时,学生间产生了极大争议,面对这一挑战性的问题,我鼓励学生想办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立刻投入思考之中。有的学生将两个图形重合在一起,先比较出相等的部分,然后,再将每个图形的剩余部分比一比,通过两次重合比较,发现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大;有的学生以正方形做样子,试图将长方形剪拼成正方形的样子,结果发现缺少一小格;还有的学生以边长一厘米的方格为标准,分别在两个图形中画满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形,结果发现正方形中共有16个,而长方形中只有15个;还有的学生先量出两个图形边的长度,然后用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再比较大小,这种方法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学生探索的欲望再次被激发,他们渴望解开心中的疑惑,渴望探索其中的奥秘。

在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地升腾,他们在思考中探索,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

三、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创造者

为了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创造的乐趣,我努力为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如,学习了简单统计图表的知识后,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整理、绘制成统计图表。

有的学生通过了解妈妈所在医院8~12月份呼吸科就诊的人数,绘制成了统计图,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11~12月份患呼吸道感染的人数较多,因为冬天风沙大,气候干燥,所以,建议同学们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关注天气预报,坚持户外活动。有的学生将自己家一周看电视的时间绘制成了统计图,并写道: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家看电视的时间较长,长此以往,容易引发近视等一系列的眼病,而且影响了家庭成员的学习与工作。看着学生们那一份份虽不十分美观、却绘制得十分认真的统计图表,我感受到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感受到了学生绘制统计图表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进行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开展探究学习中,我们应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在实践应用中使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而产生质的转变,植根于学生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专家点评:

我认识侯金霞老师已有七年了。她作为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小学部的执行校长,与梁峰校长等共同打造了普育学校的辉煌,使普育学校成为全国名校,正常开学时间每天到这里来参观学习的全国各地代表络绎不绝。

她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每学期至少要听课150节,深入课堂手把手地指导教师上课,给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带领小学部的教师探索课堂模式,目前已经探索出了各学科不同课型的近百种课堂模式。

为了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她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该制度从备课、上课、教案的书写、导学案的制定,到学生上课问好等各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有了该制度,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上一篇:内镜下切除术下一篇:兴趣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