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移动网络范文

2024-06-21

企业移动网络范文(精选10篇)

企业移动网络 第1篇

一、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给企业市场营销带来的机遇

(一) 拓宽营销渠道, 扩大营销范围

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 网络的出现使企业的营销范围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 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更为密切。因此, 网络营销无论对消费者还是企业,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交易双方将网络作为媒介, 消费者通过对商品信息的访问、购买、付款, 从而安全、方便的完成交易过程。无论双方距离多远, 消费者都可以方便、快捷的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对于企业来说, 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销售渠道。通过网络, 企业得到了更多的潜在客户, 并极大的拓宽了市场营销的范围。

(二) 减少传统市场销售环节, 节约成本

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大多是通过许多层的销售环节来完成的, 而互联网营销模式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将传统的多层销售环节融为一体, 并通过网上银行支付的手段, 直接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整个业务往来。这种模式的建立, 使企业减少了多层销售环节, 大大的节约了营销成本。而营销成本的减少, 可以促使企业增加利润收益, 进而扩大生产规模, 达到全面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成果。而对于消费者来说, 从网络上进行交易免去了实体购买商品的多层费用, 以更低廉的价格买到需要的商品, 从而间接获益。

(三) 需求双方双向沟通, 提高产品竞争力

传统的市场营销通过一些媒介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 消费者对于产品信息的吸收一般是被动的。这种单方面的信息传达使得企业不能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意见, 从而不能制定出最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营销策略。网络营销模式则极大程度的改善了这种现象, 通过网络这一媒介, 消费者与企业可以进行双向沟通, 消费者通过同类商品多方面质量与价格的比对, 自主选择满意的商品并给与商家及时的反馈。这种信息的传达是双方面的, 企业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 可以开发出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通过售后服务的良好开展, 无形中提高企业的良好信誉和知名度。同时, 企业通过在网络上对同类型产品各方面信息的分析与比较, 可以制定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针对性营销策略。

二、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 网络营销带来的风险

在网络营销环境下, 企业必须拥有健全的市场营销体制与企业管理制度, 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会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风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在网络营销环境下必须严格管理营销团队与物流工作, 对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动保持敏感, 并随时相应调整营销策略与管理制度。此外, 企业的网络营销也会面临着一些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威胁, 如网络运行、数据传输等安全问题。此外, 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信息风险例如计算机病毒对企业网络营销也有着很大的危害。企业在网络营销的开展过程中要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

(二) 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企业通过对网络营销模式的开展, 可以拓宽市场渠道, 拥有更多的潜在客户。而与此同时,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网络营销的应用, 消费者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造成了网络营销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市场营销模式中, 企业、竞争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义。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具有完全自主性, 通过对比理性的选择购买的产品, 无形中促进了同类型企业在网络市场的激烈竞争, 但这种竞争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要开发出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并通过优质的服务, 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影响力, 从而达到逐渐增加网络市场占有比例的目标。

三、移动互联网络时代企业应采取的营销策略

(一) 转变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理念

消费者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是网络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的优势之处, 这项优势要建立在企业对网络消费者的优质服务的基础之上。当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质量、价格区间处于相同水平时, 消费者会将商家的服务质量作为选择产品的标准。企业对网络消费者进行服务体制上的优化可以有效的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 同时, 可以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口碑, 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二) 培养综合性的营销人才

市场营销与移动网络相结合的新型营销模式, 是现代化科技与商业相融合的产物, 从而在实际营销过程中, 企业应注重培养或引进网络技术与营销手段共同具备的综合性人才, 并对人才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进一步加快市场营销的网络化发展进程。此外, 企业还要努力提高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职业素养, 并注重其营销技能的实际应用。消费者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营销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可以有效地留住潜在客户, 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企业要培养综合性的营销人才, 并注重培养人才的服务意识, 从而达到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目标。

(三) 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市场运营模式

移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市场营销不再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 企业营销的市场范围与消费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大。企业对网络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取代了以往传统营销模式的大部分工作内容, 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了企业市场运营的主要模式。因此, 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市场运营体制。在这一体制实施过程中, 企业与消费者可以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双向交流并建立密切的联系。企业对于网络运营系统也要不断的完善, 使产品一系列的营销过程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调配[5]。同时, 物流管理是产品网络营销体制中的重要环节, 保证物流的稳定性是网络营销体制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对物流工作的良好管理会间接地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因此, 企业要将物流管理纳入到企业网络营销的战略中去。

总结: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社会经济由以往的工业化逐渐向着网络信息化模式迈进, 网络营销模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主要的运营模式。在互联网络的营销模式下, 企业要将对消费者的优质服务作为营销的核心, 将产品营销手段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逐步优化完善网络营销体制, 在不断扩大的网络市场中逐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 信息化革命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 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也在不断的转变, 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因此, 如何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对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调整与改革, 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时,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企业要良好的把握移动互联网络时代为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并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 维护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策略探析

参考文献

[1]张奇.面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4, 2 (18) :21-28.

[2]李玉红, 王淑芹.黑龙江省餐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04) .

[3]刘红.高科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 2011, 15 (18) :18-25.

移动网络随身带 第2篇

华硕WL-330N3G符合最新的IEEE 802.11n标准,传输速率高达150Mbps。在移动中的速度和信号也非常的稳定。它的体积比一张普通的名片还小,仅为90.0mm x 38.9mm x 12.8mm,小巧的令人惊艳,是名副其实的便携式路由。WL-330N3G的外形也非常的抢眼,采用了纯白色的钢琴烤漆质地,经典闪亮,并延续了无线小精灵简约、时尚的大气风格。出差、旅行带上它,不仅不占用你“背包”的空间,还能带给你一个移动的无线网络世界!

华硕WL-330N不仅外形小巧,时尚,也是一款多功能产品,它是集无线路由器、AP(接入点)、中继器、网络适配器、Hotspot(无线热点模式)、3G共享六种功能于一体的“无线小精灵”。用户可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功能,丰富的功能给了用户更多的使用空间,真正满足各种网络需求、提供各种网络体验。

例如,在路途中,你闲来无事,你想看看最近新上的大片,而你的同伴想玩3G游戏,不用急,此时,你可以将3G上网卡连接WL-330N3G的USB接口,和你的同伴一起接入网络,一起随时Online!让身边的人羡慕去吧;在酒店时,通常只有一根网线,无法满足你跟同伴都要上网的要求时,你就可以开启它的无线AP模式,实现和同伴的PAD、笔记本或智能手机同时上网;如果,你离信号源离终端过远,信号不是很强,此时你千万不要抓狂,因为,WL-330N3G有中继器的功能,它可以扩大信号强度、延长信号范围!当你们休息在路边的咖啡厅里,想和同伴一起上网,怎么办?难道每个人都要交付费用么?NO!你们只需购买一个账号,然后开启WL-330N3G的无线热点模式,就可以实现多人共享网络,方便又省钱。

WL-330N3G在安装使用、功能应用上也毫不逊色。它承袭了华硕网络产品“科技·易起来”的理念,采用了华硕特有的EZUI安装大师技术和EZ QoS管理大师技术,全拓扑图式的界面指引,让整个安装和设置的过程都非常简单,即使是毫无安装经验的用户或是“IT小白”,也可以轻松搞定,而且还能设置带宽管理,有效解决网络延迟和阻塞等问题,使网络运行更流畅。

此外,WL-330N的单USB接口设计,不仅能接入3G上网卡,保障3G网络的使用,还可以在无电源的情况下,支持USB供电(USB2.0口插3G卡,micro USB接口接入电源并且支持USB供电,采用不同的usb接口)。用户再也不用为突然的断电而困扰,只要你的移动终端有电, WL-330N3G就会与您一路同行,永不down机。

最后,在安全方面,在WL-330N的机身正面有一个WPS键,用来一键加密、一键设置,它支持64/128 WEP、WPA、WPA2等高级加密方式,非常安全。在机身后方,有一个resert键,当你忘记用户名或密码时,轻按几秒,就完成重置了,使用非常便捷。让你安心享受精彩的无线生活。

综上所述,WL-330N3G是一款精致实用的无线路由,小巧时尚,应用丰富,是出游组网的必备利器,带上它,绝对会为你的旅程添彩!目前,这款产品京东售价为329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哦!

企业移动网络 第3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营销渠道,网络规划,管理

1 移动通信企业营销渠道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企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移动通信企业的营销渠道主要指移动通信产品和服务的转移渠道, 在移动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 需要相关的企业和个人。通过这些中间的渠道, 使产品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 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也是沟通生产和消费的桥梁。这些销售的组织还要对市场的信息及时进行调查, 对产品进行促销和宣传, 处理各种相关业务, 对客户进行定期培训等等。

当前, 我国移动通信企业的营销渠道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自发形成的, 缺乏前期对市场和客户的科学规划与设计。刚开始的时候, 作为原邮电局自办营业厅的一种直接销售办法, 后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我国对电信行业的管制开始放松, 在市场消费者和技术激烈的竞争之下, 出现了多样化的间接渠道。当前的营销渠道可以分为三大类, 自办直销类的主要优势是具有较强的可控制性, 可靠性较高, 渠道上下顺畅, 具有较好的知名度, 容易培养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不足之处则是建设一个自办网点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 在经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各种政策对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 导致经营方式的固化。代理经营类的主要优势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灵活的经营, 营业的时间较长, 分布的范围较广, 营销的成本不高, 不足之处则是缺乏可控性, 营销人员的业务水平一般都不高, 忠诚度较低, 对客户的资料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 导致自身的形象不好, 社会的知名度较低。合作经销类的优势和不足可以说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2 当前移动通信企业营销渠道的问题

没有一个较好的营销渠道, 企业就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和进步。在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中, 营销渠道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的作用, 对企业的服务和广告具有示范作用。然而,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移动通信的营销渠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有些不合理的营销渠道加剧的市场的恶性竞争, 扰乱了市场的秩序, 导致消费者对其不满。现存的问题类型多样, 主要包括:不同级别的营销渠道在地域分布上缺乏均衡性;营销渠道的很多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些代理商对移动公司的相关营销策略不能规范的执行;一些不良的代理商利用营销政策的漏洞, 让客户不停的换卡, 从而获取利润;市场价格缺乏统一性, 使客户对其投诉增多;市场自身的不规范性问题, 有损一些遵纪守法的代理商的利益, 影响信誉较好代理商的热情和积极性, 降低了移动通信公司在外在的信誉;很多专营店没用做到“专一”经营。

3 营销渠道网络规划评估的标准

第一, 经济性。企业利润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营销, 因此营销渠道的选择要确保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第二, 适应性。具有较强适应性的营销网络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三, 客户满意。营销的对象是客户, 因此要使渠道在服务、质量等方面不断满足客户的要求。第四, 控制性。自办直销渠道具有较高的可控性, 代理经营类的可控性最低。

4 提高移动通信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优化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 移动通信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不再是自身的技术、价格等, 而是销售渠道。由于渠道很难在短时期内被模仿, 而且具有较强的持续性优势。可以说, 移动通信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营销渠道效率的高低、利润的大小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的强弱。

4.1 完善营销渠道政策

政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向导, 完善的营销渠道政策可以规范市场的销售行为, 引导营销渠道进行规范运作, 实现销售的成功。因此, 完善的营销渠道政策是整个渠道进行良性发展的基础。对于移动通信企业营销渠道政策管理来说, 首先制定科学高效的营销渠道管理政策, 提升整个营销体系的水平。其次, 使营销渠道成员对指定的政策能够做到较高的执行度, 确保渠道的畅通, 实行统一的对外服务。

4.2 建立高效的自营渠道体系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 市场逐渐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到当今的买方市场。营销渠道的成功也就意味着企业的成功, 人们对营销渠道的理解不断加深, 很多企业加大了对渠道的控制, 拓展自有渠道, 因此, 移动通信企业也需要进行转变。

4.3 大力发展社会渠道

由于移动通信企业开设一家自有营业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较高。因此, 开设自有渠道在当前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企业的发展步伐, 移动通信企业要大力发展社会渠道, 不但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而且增加了移动网点的覆盖范围, 加大了销售的力度。

5 移动通信企业营销渠道管理分析

移动网络的发展需要管理和维护, 营销渠道网络也不例外, 只有进行定期的管理和维护, 才能确保网络畅通, 进行可靠地运转。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下面的几种:

5.1 选择

要选择资质较强, 实力较高的评估代理商或合作商。了解他们经营时间的长短,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合作方式、知名度、形象等。尤其注意要对区域独家代理商的经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核, 分析在行业的影响力以及后期的发展潜力。

5.2 激励

良好的激励措施, 可以提高人员的热情, 提升工作的积极性。第一, 移动通信企业要制定公平、合理的酬金发放方式, 对代理商进行监督和指导, 充分了解不同代理商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出现激励过分和激励不足的问题。

5.3 维护

如果不对营销渠道网络进行正常的维护, 就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 职能维护, 当网络或其中的某一基本职能不起作用时, 要立即维修。如某些渠道成员由于技术进步或产品创新后营销人员知识水平落后而不能提供优秀服务时, 移动公司要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其次, 情感维护, 要想提高代理商的忠诚度, 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需要注意对代理商进行感情投资。移动公司要关注代理商的需求, 代理商作为移动公司的大客户, 需要关心和尊重他们, 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增进了解, 加深沟通和交流。

结束语

总之, 移动通信企业不但要改革和完善营销渠道管理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监督功能和引导示范作用, 而且还要对营销网络进行规划和管理, 才能确保营销渠道网络的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郭永宏.移动通信企业营销渠道网络规划与管理研究[J].科研管理, 2005 (2) .[1]郭永宏.移动通信企业营销渠道网络规划与管理研究[J].科研管理, 2005 (2) .

[2]张敏锋, 颜展眉.移动通信企业区域市场营销渠道探析[J].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8 (4) .[2]张敏锋, 颜展眉.移动通信企业区域市场营销渠道探析[J].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8 (4) .

中国移动网络现状分析 第4篇

移动网络“速慢价高”再次令人“鳖得慌”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移动用户,但至今绝大部分的用户仍在使用落后的2G网络,这令中国的移动网络接入平均速度尤如“龟速”,慢得令人“鳖得慌”。据全球移动通信协会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平均连接速度仅为50kbps,相比之下,日本、韩国平均网速已达1440kbps,是中国手机上网速度的28倍。中国手机网速的“慢”主要体现在两点:网页打开慢;数据下载慢;网络连接数据传输慢。

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与“龟速”相配套的却是远高于发达国家的资费标准。据2011年中国信息化蓝皮书显示,我国固定宽带资费是发达国家的三倍,移动流量资费也是发达国家的3.5倍。据测算,如果按绝对的货币价格计算,美国人只要以中国人1/12的价格就能在互联网上买回相同的信息量。

中国几乎与全球同步从GSM跨越到GPRS技术,手机用户也以每年1亿人的速度递增。然而。在环球普遍迈入3G时代里,中国却似乎在原地踏步,徘徊在3G门口。如此现状,是由于三大寡头垄断使得竞争不够彻底,还是技术、服务与基础设施跟不上去?是3G回报率太低,没人愿意做好?还是政策支持不到位?抑或还有其他原因?

中国移动网速何以“龟速”

我国是2009年才开始正式发放3G牌照,发放时间远远迟于其他国家。这是3G建设跟不上世界脚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悉,在北京、上海地铁建3G发射基站,要通过各种审批而且费用很高。同时,出于辐射方面的考虑,基站难以进入小区、医院以及校园等地区,小区及楼宇物业公司动辄收费要求,也是运营商不可能长时间承受的,所有的不利条件都增加了建3G基站难度。

还有,网络扩容速度赶不上庞大用户增长规模,是出现“网堵”症状的又一大原因。近10年,我国移动网络实际上每年都以超过200%的速度在扩容。但仍然赶不上每年数千万上亿人的用户增长规模,从而导致我国3G网络出现平均覆盖面偏窄、信号源整体不足、服务不给力,无法满足手机用户急速增长的移动上网需求等问题。专家称,移动网络宽带若想速度快,就必须保证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每一个环节都畅通。但是,由于所有用户都需要共同使用一个核心骨干网络,而骨干网和每个用户终端的信号连接都有相应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如果成千上万个接收端共争一个发送端,就可能出现“同槽竞食”,形成巨大负荷,造成在某个或多个时空导致出现“网堵”。此外,我国移动网络通信用户量全球第一,“僧多粥少”,“同槽竞食”现象十分严重,也是造成手机网速慢的重要原因。

但是,特殊的监管政策,垄断的市场的存在才是国内移动网络“龟速”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韩国专栏作家——金宰贤在《中国网速为何这么慢》一文中指出,中国网速慢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竞争。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几乎被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大运营商瓜分,两者分别在南方和北方享受地域垄断优势,移动互联网也是如此,只是多了一个中国移动。垄断造成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使它们相互之间的接入网互为隔离、不能有效融合,故而致使网络覆盖率低、网速比较慢。同时,一些政策的原因也导致了地方割据、地方保护主义非常明显。在国际上,“携号转网”已是一个很普通的业务,然而在中国这个特定环境中,“携号转网”就像其他所有涉及到集团利益改变的事物一样,步履维艰。据称,目前中国联通WCDMA网络,上网速度比较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快,但由于携号转网困难,大多数用户不愿意换号,造成联通3G用户数量发展一直较慢。

终端设备也制约移动网速的提升。我们知道家庭宽带上网都会受到路由器、网线等硬件设施的影响,终端设备对手机上网影响更大。智能手机上网安装了诸多快速上网的软件,速度本应更快。但是,我国大多数用户使用仍是低于1000元的非智能手机,上网速度慢也不足为奇。

还有,中国的手机上网经常面临复杂的消费问题,用户付费习惯一直难以养成,运营商的投入容易变成风险大的无源之水。比如,定位中高端的3G手机视频通话普及率一直非常低,这让运营商几乎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展相应的其它新业务了。此外,我国地域辽阔,偏远农村多,存在很多覆盖盲点,上网速度就很难不慢了。在国内我们还可以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独特的现象:消费者购买最时尚的智能手机却也只是享受落后、老迈的移动互联服务,如此这般,就如同开着保时捷行驶在乡间羊肠的小道上。

移动网速,实现“快跑”的出口在哪里

中国移动网速的发展,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韩国,韩国上网费用低廉的原因,就在于该市场的自由、公平的竞争。韩国政府出台“分享规则”,强制当地的电信公司与小的竞争者共享它们的网络,培育和培养更多的“竞争者”。移动网速的提高要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由政府主导加速推动,而不能仅靠三大运营商凭着市场感觉走。这是中国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遇到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改观移动互联网现状,我国政府也应鼓励有更多的民间资本与企业参与宽带市场,而不是任由“三国鼎立”,使市场一直处于垄断的状态。让竞争者多起来,增加互联网骨干网运营商的数量,不仅可以促进技术革新,而且会促使市场主体提升服务水准并且主动让利,最终惠及公众与网民。因此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打破垄断,引入新的市场竞争者,同时要制订合理市场游戏规则和长久有效的降价机制。从而,可以促进我国宽带、移动网速尽快实现优质优价。

企业移动网络 第5篇

近年来,随着电网企业信息化SG186工程全面建成,SG-ERP建设全面展开,企业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网络设备和业务应用明显增多,信息内网和信息外网业务访问量显著增长,这对网络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企业目前在用的网络管理系统主要采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通过在Client端和Server端之间进行轮询式交互完成网络管理[1,2],但SNMP受静态特性影响及其本身设计的限制,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大规模网络管理的需求。

产生于人工智能领域的Agent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分布式大规模网络下的计算要求[2]。在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型中引入Agent技术,利用Agent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灵活性强、资源占用率低等诸多优势[2,3],能够有效解决电网企业在用网管系统存在的根源性缺陷,实现网络管理的智能、自治和平台无关性。

1 移动 Agent 技术应用

1.1 移动 Agent 系统结构

移动Agent系统结构 如图1所示,移动Agent系统的组成包括移动Agent和移动Agent服务设施, 后者由基本服务接口、传输通信系统、Agent执行环境组成,为Agent的创建、激活、运行、移动等活动提供基本环境[3]。另外,传输通信系统还负责Agent之间的消息传递;Agent执行环境还需负责移动Agent服务设施安全策略的实施。

1.2 Agent 技术与网络管理

Agent技术是在人工智能与分布式计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合,为在具有异构等多种特性的网络环境中进行非简单计算提供了可能;该技术的关键是计算模式基于代码迁移,即用户方迁移程序本身到服务方执行,只要携带任务成功迁移,则在完成该项任务的过程中不需网络交互[3,4,5]。

网络管理是确保信息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能有效提高网络的性能、质量和利用率,对于结构复杂、业务应用多、交互访问频繁的大型网络尤其重要。将Agent技术与分布式网络管理相结合,通过移动Agent的自治性等多种特性,将配置、故障、性能、计费和安全管理等任务分散到各个网元(管理工作站通过对网络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需求确定网管目标,将携带管理任务的Agent迁移到相应设备,Agent即以本地方式开始执行网络管理任务),实现网络管理的分布化、自治化和智能化[5,6]。

2 三层移动 Agent 模型

目前,三层模型是分布式系统开发中使用较为普遍的软件架构之一,基本结构包括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取层[7] 。用户界面层是连接用户和系统的纽带,用于显示与用户直接进行交互的所有信息,包括画面信息;业务逻辑层是三层架构中的核心层,用于处理业务逻辑;数据存取层负责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

根据此模型,设计了一个三层移动Agent模型 (见图2)。模型由Agent层、Agent执行环境、通信子系统、应用程序环境和通信基础设施组成。其中通信基础设施是用于实现Agent迁移、接收等操作的网络设施;应用程序环境负责提供Agent执行交互所需的API函数;通信子系统负责Agent进行交互的通信;Agent执行环境负责提供安全、应用等Agent执行所需的基本服务 [8]。

在该模型中,核心是Agent层,包括用户Agent、任务Agent、数据Agent和管理Agent。其中用 户Agent、任务Agent、数据Agent分别对应软件三层架构模型中的用户接口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存取层。用户Agent用于审核输入信息并与用户交互;任务Agent最为关键,其具体功能随实际应用不同而不同,对某些任务可将其分解后由多个任务Agent协作完成。数据Agent主要完成对本地和远程节点数据进行存取等工作,结构相对简单,智能单一。管理Agent负责管理 用户Agent、任务Agent和数据Agent,使得它们能够协调完成任务。

三层移动Agent模型在复用性、扩展性方面比较灵活。Agent层的4类Agent功能明确。在具体的应用系统中,可以不用考虑某些诸如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派发任务Agent,完成具体任务,从而实现系统的复用性。该模型在现代网络技术中可应用于网络管理、入侵检测、信息检索等领域。

3 三层移动 Agent 模型应用实例

基于IBM Aglets实验平台应用三层移动Agent模型,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Agent技术的网络管理系统(以下简称Agent-NMS)。该系统采用Java作为开发 语言,以基于Java的Agent开发平台IBM Aglets作为Agent的运行环境,在管理节点上使用Aglet与SNMP交互,所实现的Agent-NMS具有简单性、可扩展性、平台无关性。

3.1 Agent-NMS 组成与工作流程

Agent-NMS主要由监控台、节点子系统和管理Aglet 3个部分组成(见图3)。监控台是网络管理系统的核心,相当于Agent-NMS的客户端,主要功能包括提供管理交互界面、管理网络中的Aglet、显示管理结果和生成管理报告等。节点子系统相当于Agent-NMS的服务器端,提供了SNMP+ 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MIB)(提供网络管理的设备信息)和Aglet Context(提供Aglet执行管理任务的环境)2个重要组件。管理Aglet是执行管理工作的可移动的Aglet集合,主要包括用户Aglet、任务Aglet、数据Aglet和集控Aglet,分别实现三层移动Agent模型中用户Agent、任务Agent、数据Agent和管理Agent的功能。

在Agent-NMS中,集控Aglet常驻监控台,负责创建用户Aglet、任务Aglet和数据Aglet,并派发、协调它们完成任务。网络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启动Agent-NMS系统的监控台(同时启动集控Aglet)。

2)配置网络管理系统的初始化参数,包括管理节点、Aglet等参数。

3)打开管理用户界面(如故障、性能管理等),输入参数,由用户Aglet将其传送给集控Aglet。

4)集控Aglet根据接收到的参数产生相应的任务Aglet,并生成路线,然后派发任务Aglet。

5)任务Aglet按照集控Aglet生成的路 线遍历各个节点并执行相对应的任务,通过与各节点SNMP代理交互的方式读取处理管理信息库的网络相关信息,然后生成结果返回。如果MIB信息或管理结果大小超过设定的阈值,任务Aglet可向集控Aglet发送消息以请求数据Aglet处理MIB数据或对管理结果进行分解。

6)集控Aglet接收管理结果并启动用户Aglet将其显示;或者启动数据Aglet与本地DB交互,将管理结果保存到本地DB。

3.2 Aglet 交互

Aglet间的交互 如图4所示。A—B表示集控Aglet和用户Aglet的通信。集 控Aglet产生用户Aglet;用户Aglet显示管理界面,并收集管理员的管理要求,最后以消息形式把管理要求传递给集控Aglet。C—D表示集控Aglet与任务Aglet的通信。集控Aglet接收到用户Aglet发来的请求后,生成任务Aglet和路由路线,然后把任务Aglet派发至节点执行任务;任务Aglet与各节点的SNMP代理交互以读取处理MIB信息,然后生成管理结果返回给集控Aglet。E—F表示集控Aglet与数据Aglet的通信。使用数据Aglet的情况主要有2种,一是数据Aglet与本地DB通信交互,对任务Aglet传回的管理结果进行存储处理;二是当MIB信息或管理结果数据量超过设定阈值时,数据Aglet对MIB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或分解管理结果(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网络通信量,分解能够有效减少网络拥塞现象的发生)。G—H表示集控Aglet生成用户Aglet对管理结果进行展示。

4 实验比较

通过实验 对Agent-NMS与传统SNMP(C/S) 网管系统的运行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环境为Realtek RTL8139 Family Fast Ethernet Adapter;10Mbps Ethernet;共24个结点。实验内容是收集管理节点中的故障日志。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

随着管理节点数目的增加,基于Agent模型和基于SNMP模型的网管系统故障日志收集时间都增大,但是基于SNMP的网管模型增加的幅度明显加大,基于移动Agent的网管模型增加幅度较为缓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基于移动Agent的模型能够大大减小网络通信量,节省网络带宽,提高网管系统的运行效率,从而缩短系统运行时间。

5 结语

本文设计的三层移动Agent模型思路清晰,易于理解,以管理Agent、用户Agent、任务Agent和数据Agent为核心。应用该模型简单实现了一个基于IBM Aglets的网络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与基于传统SNMP模型的系统进行实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克服传统SNMP模型的缺陷,提供分布式通用、统一、开放的结构框架,并有效改善网管系统的运行效率;移动Agent技术对于未来电网企业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电网企业目前在用的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基于传统的SNMP(C/S)网管模型,该模型受设计限制及其本身的静态特性,在多年的实际应用中逐渐暴露出复用性和灵活性不高以及网络带宽利用率较低等诸多缺陷。文章探讨了移动Agent技术在电网企业网络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三层移动Agent模型,并应用于实验性网管系统。结果表明,三层移动Agent模型具有较好的复用性、扩展性,能有效提高网管系统的运行效率;移动Agent技术对于电网企业下一代网络管理技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企业移动网络 第6篇

Wnos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和处理各种网络优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 辅助网络优化工程师来分析处理数据, 定位问题小区, 查找原因。其中数据种类包括工程参数, 话务统计数据, 小区配置参数, 路测数据。每种数据之间都有关联关系, 每种数据的每条记录都是和蜂窝小区相关联的。本软件通过CGI (全球小区识别码) 来进行各种数据之间的连接。

无线网络优化涉及到多种数据的分析处理, 具体可分为: (1) 路测数据的分析处理; (2) 话务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 (3) 小区配置参数的分析 (BSC数据) ; (4) 小区的工程参数分析。

本系统也由此分为四个基本的模块 (路测分析, 话统分析, BSC数据分析, 网络管理) , 通过无线网络配置、参数、话务统计数据的管理、查询、分析、自定义筛选等功能, 向用户提供横向、纵向小区问题定位算法, 同时兼容多家主流路测软件的数据格式, 分析空中接口信令, 与话务统计定位算法相结合, 提供统一的优化建议。

二、系统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内容

1、WNOS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系统的特点

(1)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工作流程:

从以下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出在优化的过程中各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是网络优化工程师的主要工作之一。该系统是帮助工程师完成这部分工作的工具软件, 从以下流程中可以看到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是本项目的主要功能。A.准备工作;B.现场网络基本信息获取;C.路测和话统数据收集;D.数据分析;E.调整网络参数;F.达到网络性能指标, 如不能返回C项;G.形成网络优化报告。

(2) 在同一个移动通信本地网中存在多家设备商, 每个设备商的设备还可能存在版本的分别, 并且多种版本同时并存的情况也存在。

(3) 下图是系统内部数据流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数据导入处理分析部分和GIS部分是本项目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各家设备商的数据格式都不同, 在统一的平台下处理兼容不同厂商数据也是一个难点。

2、系统基本原理:

该系统主要功能是分析和处理各种网络优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 辅助网络优化工程师来分析处理数据, 定位问题小区, 查找原因。其中数据种类包括工程参数, 话务统计数据, 小区配置参数, 路测数据。每种数据之间都有关联关系, 每种数据的每条记录都是和蜂窝小区相关联的。本软件通过CGI (全球小区识别码) 来进行各种数据之间的连接。

(1) 小区工程参数信息。小区工程参数所包含的信息是工程规划和建设的最初参数。也是用来创建小区GIS地图的基本信息来源 (包括经纬度, 方位角度等信息是GIS显示所必需) 。

(2) 小区配置参数 (BSC数据信息) 。BSC数据中包括了小区的切换信息, 载频信息, 邻区信息, 系统信息, 功率控制信息, 是规划和优化调整网络的依据, 工程师在分析数据的时候可能随时需要查看某个小区的BSC参数来判断问题的所在。本项目通过将工程参数和BSC数据的在GIS平台的统一收集处理, 可以让用户轻松的查看到所需数据。

(3) 话务统计数据信息。话务统计和话务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 由此可以实时掌握网络的运行状况和各项指标, 发现网络或设备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比一定周期内网络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合无线资源库进行质量检查、测试分析、投诉处理等工作, 并为网络优化调整和故障分析处理提供重要依据和验证手段。

(4) 仪器测试数据。使用路测设备驱车测试采集的数据信息中的基本字段, 是传播模型校正、分析具体问题点的依据。

仪器测试数据的运用:最常用的是接收电平, 接收电平范围为-110dBm到0dBm, 越大表示网络信号越强。一般大于-85dBm认定是允许范围内。小于-85dBm则表示网络信号比较弱, 影响通话质量, 属于需要优化的范围。

(5) GIS平台。本项目采用MAPINFO公司提供的MAPX40.OCX (ACTIVEX控件) 作为GIS平台, 本项目使用它做二次应用开发。该控件可以很好的嵌入到项目的内部来进行功能的封装和开发。

3、关键技术内容:

(1) 支持多家设备商的小区配置参数 (BSC数据) 。通过为每个设备商配置一个对应的转换模块, 每个转换模块和主程序的接口又是统一的, 这样就很方便的实现了和各个设备商的小区配置参数无缝连接。程序通过这种方式很好的解决了支持多个外部数据的问题。同样的方式还在支持话务统计数据导入, 路测数据导入等功能实现中。架构于WIN32平台的动态链接库方式。这样的方法也遵守了模块化开发的准则, 每个转换模块是一个独立的部分, 升级和维护每个模块都只需要针对该模块进行操作, 不涉及到项目其他功能模块。

(2) 多家设备商话务统计数据导入。目前各设备商在话务统计数据上不但格式不同, 统计指标也各有不同。除了需要配置不同数据读入和转换模块外, 话务统计数据库结构设计也要考虑到对多设备商的支持。数据库除了需要记录各设备商的统计数据外, 还需要记录各设备商的统计指标参数。在程序的结构上, 为了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也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来实现话务统计数据转换和导入工作。

(3) 话统数据挖掘分析。话务统计数据每天每个小区都会生成, 日积月累后数据量将非常的大, 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有用的数据和规则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按照运营商的制定的标准, 本项目提供了数据筛选的平台。以下是常用的几个筛选模板标准:A.超忙小区标准:每时隙话务量大于0.6;B.最坏小区标准:每时隙话务量大于0.1并且小于0.6, 同时TCH掉话率大于10%;C.超闲小区标准:每时隙话务量小于0.1。本项目使用SQL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来实现对大量数据中有目的的挖掘工作。

三、项目创新点

(1) 将路测分析、话统分析、网络基础信息管理和优化分析经验合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 能提高工程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这些数据种类包括路测数据, 话务统计数据, 小区配置参数 (BSC数据) , 工程参数。并且提供了合并在一起的导入界面。

(2) 支持多家设备厂商 (华为, 爱立信, 摩托罗拉, 西门子, 阿尔卡特, 诺基亚, 北电) 的话务统计数据、小区配置参数 (BSC数据) 和路测数据, 通过对通信协议和各种数据采集设备的研究, 采用模块化的结构, 实现了对当前主要移动设备商产品数据的兼容支持。

(3) 客户端/服务器 (C/S) 组网方式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软件系统中的运用。通过组网方式实现了数据的共享。组网方式运行的网络优化软件系统的优点是数据共享, 数据更新和维护工作量减小, 硬件设备投资减少。

(4) 键盘快捷方式定位小区。

移动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第7篇

根据爱立信调查报告显示:

1、消费观念的转变

与个人社交网络随时保持联系正日益成为可能。为了维护他们的社交圈,人们正将他们自己的智能手机以及最喜爱的应用、云服务和智能手机服务带入到他们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人将他们的个人智能手机用于工作,例如,发送电子邮件、规划商务旅行、查找地点等等。

2、用户终端移动化

截止至2012年底,18%的消费者有购买平板电脑的意向;与此相比,仅有15%的人计划购买台式电脑。办公桌上的电脑变成了客厅茶几上的平板电脑,边看电视边使用;或者变成了餐桌上的平板电脑,与一家人吃早餐时使用。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和俄罗斯的消费者对平板电脑尤其感兴趣。29%的消费者还计划购买智能手机;与此相比,仅有25%的消费者计划购买笔记本电脑。

这一行为改变了人们的移动计算体验:从手提笨重的电脑包、寻找座位和电源插座转变为在通勤列车上收发电子邮件、在午餐时使用Facebook和购物应用、在上班休息时阅读新闻博客。通过用户行为的转变,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以下几点:(1)移动网络存在的必然性。为了达到随时随地的即时通信,移动网络覆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所有年龄段的消费者都要使用他们的智能手机保持随时联网。智能手机应用主要基于移动性,而它们的受欢迎程度正在改变我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也充分体现了移动网络的主要特点。(2)用户行为转变必然带来移动通信构架的改变。移动通信的重心在不断地偏移:从传统的语音通话逐步转移到数据通话。随着多业务的介入,数据通信将得到更迅猛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人们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IT产业也将即时通信技术更好的融入到手机通信中来,如:微信,微博,QQ等。

二、电视走向社交化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观看电视的同时使用社交媒体。80%的消费者每周在观看电视或视频的同时浏览网页,60%每周使用社交论坛或博客。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各种易用的移动设备使这种行为模式成为可能。Twitter等微博非常受欢迎,因为它们能让我们找到志同道合者,与他们进行实时聊天,从而提升观看体验。移动设备正成为观看体验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虽然移动设备上的大多数视频和电视消费行为发生在家中,但消费者在家庭以外观看电视和视频的时间占近50%。

视频业务的推广化,使得通信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它将电视,电脑缩小化,将移动网络,电视网络以及IT网络三网融合化。这一巨大的改变将给通信领域一个新的突破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冲击。首先,移动网络的覆盖率保障性要求极高;其次,移动网络的平均时速需经得起考验;最后,视频效果的清晰度、流畅性等需进一步的提升。

为了解决视频效果的清晰度,爱立信与2012年提出了HEVC (H.265)协议,国际电信联盟(ITU)就批准了这个新的视频压缩标准。这个新标准将会彻底改变视频传输,为超高清4K内容的储存和传输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2013年1月25日,ITU-T第16小组已同意第一阶段批准此标准(正式名称为ITU-T H.265建议或ISO/IEC23008-2)。HEVC的标准化程序,预计将在2014年最后完成。HEVC H265将会逐渐引入高级流媒体分辨率,随着服务和高端产品开始超过目前的显示和网络技术限制,HEVC H265将会在未来几年中逐渐投入应用。

以上三个考验也正是移动通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更高速的网络续写了新的篇章。

三、终端产品带动网络发展

终端产品对移动网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如同人体与手指之间的微妙关系。它作为一个应用体,承载了“读写”的基本功能,也是通信网络中用于表达的实体。

众所周知:1875年是通信时代的元年,在这一年里贝尔实验室诞生了第一台有线电话,它宣告了通信时代的到来。历经138年的发展,通信设备衍生出了各具形态的终端。无论从硬件或是系统等多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将人们的感知从听觉带动到了视觉,从语音逐渐演变为数据流量。

根据2012年11月26日上午消息,IBM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百货类商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6.8%,服装同比增长17.5%,家庭用品同比增长28.2%。在移动设备完成的销售额中,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占比分别为58.6%和41.4%。有24%的美国消费者通过移动设备访问零售商网站,2011年这个比例则为14.3%。消费者利用移动设备购物完成的销售额占比为16.3%,高于去年的9.8%。

按照终端比例划分:i Pad在网购中产生的流量超过任何一款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占比接近于10%。其次是iPhone为8.7%,所有Android设备总计只有5.5%。无论数据显示如何,都告诉我们一个结论:智能终端开始引领网络时代,从而产生了更多的流量消耗。智能终端为手机玩家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选择,大量的免费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商机,人们在享受软件便利的同时也推进了数据消耗。

四、速率、流量决定未来发展———4G网络

二十世纪以来,通信领航者们不断拓展新的领域,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的语音网络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制造者们将视野逐步转向后台业务,从而高速率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悄然决定了网络的发展变革。

“速率,流量”将成为新一代网络的代名词。171.2kbit/s的传输速率早已无法满足现今的需求,4G时代也粉旦登场为用户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

相关数据显示:LTE已经成为史上发展最快的通信技术。至2012年,LTE网络建设进入爆发期。全球LTE商用网络从2011年的40个增长到130个。GSA预测2013年底,LTE商用网络将达到209个。LTE终端的数量增长了1.5倍,从2011年的210款增长到2012年底的560款。从商用部署期来看,全球从首个3G试验网到第一个商用部署花了整整3年时间,HSPA技术从试验网到商用网则用了1年时间,而LTE的这个过程只用了不到9个月。从生态系统的发展看,HSPA的终端增长至200款用了大约2年时间,而LTE的终端增长至相同数量用了大约20个月的时间。达到3000万用户的时间,GSM用了51个月,WCDMA用了45个月,LTE只用了31个月。

为何4G网络能发展得如此迅速?首先取决于用户的需求:用户行为的改变,智能终端的引入都决定了移动网络发展的大方向;此外,运营商大力发展流量资费业务也加大了4G网络发展的推动力。

五、总结

移动网络朝着可视化发展,更方便人们最大化利用网络的灵活性。快速、高效成为网络发展的一大特点, 流量也成为网络发展的决胜条件。各种自能终端的开发带给了移动网络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同时4G网络也孕育而生,为网络发展提供了一种必然性。

摘要: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在逐渐发展与革新, 全球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停地变化着:从桌面、文件、文件夹和回收站, 到平板、应用和云服务, 消费者正日益背离专注型思维的计算模式。他们不再坐在办公桌旁完成各项任务, 而是转向一种即时和单手处理的计算模式——排队购物时, 在咖啡馆聊天时, 或者是上下班坐公交车时。这也意味着IT产业与Mobile Internet的完美结合将成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趋势。

企业移动网络 第8篇

关键词:移动商务,移动网络运营商,商业战略

1 引言

在科技创新和用户需求的双重力量驱动下, 移动商务环境高度动态变化、业务模式十分不稳定。随着3G时代的到来, 网络带宽增加, 移动商务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 移动商务业务模式层出不穷, 如手机搜索、手机地图、音乐下载等。在3G数据业务成为各大运营商竞争重点的背景下, 云计算技术将对移动商务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它满足了3G时代对大量数据的存储需求, 能有力支撑手机电视、手机证券、手机资料备份等重点业务的需求。云计算实现轻量级终端对网络的访问, 用户无论持有哪种终端都能访问到“云端”的资源, “3G+云计算”技术为移动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根据课题组的前期调研, 初步建立我国移动商务产业随技术创新而发展的趋势模型, 如图1所示, 可以将移动商务的发展分成三个历史阶段, 即:2G时代、3G时代和“后3G”时代, 分别表征移动商务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移动商务环境随技术创新等因素高度动态变化, 产业链成员结构、业务运营、盈利方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革。目前国内移动网络运营商正经历着从通信网络运营商向信息服务运营商的转型, 在扮演多重角色的同时, 也面临着多种商业模式的选择。在某些商业模式中, 凭借其庞大的客户资源, 大有可能主导价值链。在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 如何制定动态的发展战略, 掌握和维护客户资源, 整合产业链中众多商业服务提供商, 并主导产业链, 基于国情构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是时代赋予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历史使命。

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成为了近几年来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大都基于价值链、价值网描述移动商务产业链各主体间价值传递情况。Mueller-Veerse (2000) 对移动商务价值链进行研究, 归纳出移动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10种角色[1]。Lehner和Watson (2001) 提出了移动商务价值网中六类利益相关者交互模型, 并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驱动力进行研究[2]。Lussanet (2002) 则将移动商务运作的角色分为三大块, 包含了企业应用系统、移动企业中介软体ware) 和移动装置 (handhelddevices) 等[3]。MacDonald (2003) 提出参与者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使得移动商务的价值链逐步发展成一个价值网[4]。张向国和吴应良 (2005) 提出, 价值网的源头是客户, 环绕在客户之外的是核心企业及其业务合作伙伴, 控制着与客户间的营销关系[5]。罗新星等 (2009) 运用效用理论提出在移动商务领域感知决定价值, 提出基于价值感知的移动商务客户价值链模型[6]。毕新华等 (2009) 基于价值网的角度探讨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上述文献的研究侧重描述移动商务产业链上价值的增值方式, 给出各主体利益关系的概念模型[7]。不少学者则利用博弈论对主体之间的具体的合作竞争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进行了定性研究, 如王龙等 (2009) 利用演化博弈理论, 研究了移动网络运营商与价值链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分成模式, 通过模拟对方行为调整自身策略的多次博弈过程, 求解合理的利润共享机制[8]。还有学者对移动商业模式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张千帆等 (2009) 从网络运营商角度探讨了移动商务的通道式、半开放式、开放式和封闭式四种形式的商业模式的特点, 对各种商业模式的盈利潜力和管理复杂度进行了定性分析[9]。温乃粘 (2009) 从移动网络运营商视角总结了五类移动商业模式[10]。纵览文献, 目前关于移动商务的商业战略和商业模式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第一, 从研究对象上看, 主要是对商业模式本身进行研究。虽然Laaksonen (2002) 讨论了从应用想法形成到最后移动商业模式产生的过程[11]。温乃粘对移动商务发展建议中也提到根据业务模式的组合来选择商业模式。但是, 缺乏对移动商务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战略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系统研究。而移动商务的战略、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分别表征移动商务产业的战略、战术和业务层面, 根据伯格曼 (Burgelmna) (1983) 的企业内部生态演化理论, 战略决策是企业内不同管理层互动演化推动的结果[12]。因此, 深入系统剖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 将有助于从纵向掌握移动商务发展战略的运营机制。

第二, 从研究角度上看, 多数研究侧重于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商业模式进行静态分析, 少有研究探讨移动商业模式演变的规律。根据图斯曼和罗曼利 (1986) 的企业演化理论:企业变迁的规律是间断均衡的, 企业能否生存取决于他们能否不断的顺利完成重新定位及业务收敛的循环过程[13]。纳尔逊 (1982) 也认为, 在经济演化过程中, 只有那些力图获取最大化收益的行为主体才能在市场选择中生存下来[14]。因此, 对于移动商务产业链上的主体, 如何构建随环境动态变化而进行自适应调整的管理战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第三, 从研究方法上看, 多数研究还是以概念性、描述性、框架性的定性研究为主, 运用定量方法的研究不多, 缺乏实证研究。这与移动商务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案例较少且数据不易搜集有关。

3 多维动态商业战略模型

由于移动商务环境高度动态变化, 传统的相对静态的商业战略已经无法满足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决策需求。目前移动网络运营商需要在多角度的综合战略指导下进行决策。所需商业战略应具有如下特征:第一, 可持续性。能够“瞻前顾后”, 在制定当前时代的商务战略时, 既考虑上一个时代战略的基础, 也为过渡到下一个时代做好准备。第二, 收益最大化。在产业生态链上各方主体共赢的条件下, 移动网络运营商收益最大化。第三, 灵活性。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 动态调整战略。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移动网络运营商视角下多维动态的商业战略理论模型。该战略模型有三个层面的内涵:时间上, 以和谐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动态可持续发展战略;横向上, 以价值网构建动态产业生态系统战略;纵向上, 建立以业务组合模型为基础的动态组合驱动战略。三个层面的由外到内、由宏观到微观、相互作用和影响, 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移动商务发展战略模型。多维动态战略的终极目标是:确立企业的持续成长动力与持久竞争优势。

3.1 动态可持续发展战略

针对移动商务外部环境高度动态变化的特征, 制定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和谐管理理论为指导, 建立不确定性因素消减机制和主动适应机制, 通过两种机制的交互作用, 保证战略主题有效实现, 并不断调整动态适应目标。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引起主题漂移时, 企业将能够根据新的发展主题, 选择建立新的和谐机制。

3.2 动态产业生态系统战略

根据我国移动商务发展趋势分析模型和移动网络运营商在产业链上的角色变化情况、基于价值网理论和多点竞争战略模型构建动态产业生态系统战略。通过文献搜索、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深度调研3G时代和“3G+云计算”时代可能实施的各种移动业务, 包括借鉴发达国家的某些成熟业务和适合我国国情与市场需求潜在新业务。发掘移动网络运营商视角下每个时代的几种主要的商业模式, 剖析不同时代的各商业模式之间的联系。对每种商业模式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估。如, 哪些只是两个时代过渡的产物?哪些商业模式将成为下一时代主流。采用价值网、动态联盟和演化博弈论理论, 对移动网络运营商视角下几种主要商业模式在时间轴上的演化运营方式进行分析。在商务模式动态演化方式的情况下, 移动网络运营商如何产业链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 才能保障各方主体共赢前提下使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3.3 动态组合驱动战略

基于多业务组合模型和企业内部生态演化理论, 剖析移动商务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商业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 构建自下而上动态驱动、自上而下自适应调整的双向运营的动态组合驱动战略。采用实践分析、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一方面实践和案例总结以往发展阶段的各种业务模式, 按照价值传递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产业价值链主导方式构建不同的商业模式、几种主要的商业模式决定了该发展阶段商业战略。另一方面, 结合部分案例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商业模式理论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角度研究业务模式、商务模式和上商务战略之间的关系。将实践分析的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融合、调整, 深入剖析移动商务产业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商务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 结合部分案例反复充实和完善, 构建自下而上驱动、自上而下调整的双向动态敏捷的运营机制。

4 结束语

移动网络技术新浪潮 第9篇

2G、3G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人们平时所说的3G、4G,其中的G指的是Generation,也就是不同时期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标准。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是指最初的采用模拟信号的蜂窝电话标准,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有很多不足之处,并且不能提供数据业务。90年代初,使用数字传输技术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GSM/GPRS(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与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出现,为移动互联网打下了基础。

被称为2.5G(2G技术升级版本)的GPRS与CDMA2000 1x(有时简称CDMA 1x)提供了低速移动数据传输业务,在以GSM/GPRS与CDMA为基础的2G通信时代建立了最早期的移动网络连接(WAP等)。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内容的日渐丰富,2.5G网络缓慢的网速难以满足移动用户不断增加的网络应用诉求,难以媲美PC端优秀的网络生活体验。

1996年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信联盟)为“未来陆地移动通信系统”(即第三代移动通信,3G)确定了正式技术标准IMT-2000,要求3G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3G技术也开始逐渐成形。2000年5月,ITU确定将WCDMA、CDMA2000、TD-SCDMA与WiMAX四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IMT-2000,正式确定了国际通行的3G移动网络制式。

3G标准的确立,带动了电信设备产业的发展,引发了全球3G建设的热潮。根据2013年10月ITU发布的全球互联网年度报告《2013年信息社会分析》的数据,使用3G和3G以上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自2007年以来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0%,2013年移动互联网连接数将达到68亿,全球近50%人口已被3G网络覆盖。

3G技术提供的高速、大容量移动网络为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提供了最佳的发展契机:网络传输能力的增强,反作用于移动设备的表现和交互能力,推动了移动设备硬件水平的提升;高速网络为文字之外的非线性数据传输提供了可能,图片、音频、视频等成为移动网络传输的主要内容;借助堪比固网网速的移动网络和提升的硬件设备,很多曾经只能在PC进行的操作能够在手机端完成,加速了移动应用的开发和移动平台的推广。

因此,随着3G无线网络的建设普及,以之为基础的多个产业也开始蓬勃发展: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产业迅速成长,如今已经占据全球手机出货量近半份额;在以视频、语音通话等功能为主打的OTT(越过运营商运行的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服务业务)社交应用不断扩张的情况下,传统语音短信业务正在日渐衰落;移动应用开发及移动平台产业也逐渐成为移动产业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3G到4G:一个新的开始

中国大陆很早就开始了3G技术的研发与推进工作。1997 年7 月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评估协调组成立,1998年6月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院(今大唐电信)向ITU 提交了自己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建议标准TD-SCDMA。2009年1月7日,工信部宣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获得TD-SCDMA、WCDMA、CDMA2000三张3G运营牌照,三大运营商也公布了名为“G3”、“沃”、“天翼”的3G业务品牌,中国3G产业的落地正式开启。

3G牌照发布后,中国的3G产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9月,中国大陆3G用户总数达到3.68亿户,占移动电话总用户数量的30.5%;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20亿,对移动电话用户渗透率达到67.9%;3G上网用户数量达到2.75亿户,对3G用户渗透率达74.8%。随着3G业务的不断扩张,固话、移动话音业务、短信业务均受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3G不仅打开了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局面,也改变了电信运营商的格局。2G时代一家独大的中国移动在3G时代面对着来自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的强力竞争,三大网络制式的分配让三家运营商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根据2013年6月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3G用户数量分别为1.37879亿、1.00028亿、8733万户,相比2G时代规模差距显著缩小。

3G技术为移动互联网市场带来的巨大变革,让通信技术进步对产业格局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也让下一代通信技术——4G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在3G时代建设速度稍显落后,因而加紧了推动4G建设与全球同步的脚步。2008年3月,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和中国移动牵头的TD-LTE工作组成立,展开了对我国自主研发的3G制式TD-SCDMA的平滑演进4G版本TD-LTE的研发工作。

2012年1月20日,ITU通过了LTE-Advanced和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两个技术规范作为国际通行4G标准。标准发布后,同样掀起了全球4G网络的建设热潮。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会日前更新了其《LTE演进(Evolution to LTE)》报告,宣布已经有244家移动运营商在92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商用LTE服务,大多数为LTE FDD,TD-LTE有25家,其中12家采用了FDD/TDD混合组网。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4G技术标准,TD-LTE在中国受到更多重视。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3家运营商分别颁发了TD-TLE 4G业务运营牌照,此举也标志着中国大陆4G商用大幕的正式开启。虽然相比全球4G布局稍显落后,这一举措仍然受到了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4G:已来的未来

4G牌照颁发的当天,三大运营商、电信产业相关企业的股票全线飘红,4G背后巨大的市场空间可见一斑。不过同时,很多人也指出对国内4G发展需要冷静对待,概念股的上涨并不代表4G市场大门已经敞开。

从目前来看,虽然已经正式发牌,4G从正式商用到进入普及阶段,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一方面,目前国内4G网络的铺设仍然十分有限。相比4G网络铺设较为成熟的韩国和美国,中国由于4G牌照颁发较晚,以及TD-LTE网络制式较为独特,即使是此前一直积极推进4G研发和试验网铺设的中国移动,目前也仅在北京、杭州、广州等十几个大中型城市的中心城区提供了商用4G网络的运营,很难在获颁牌照后直接全面推广4G业务。而倾向于LTE FDD制式的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则仅宣布将扩大规模进行试验网建设,商用落地仍然没有确定期限。

另一方面,4G的推广也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由于涉及3G与4G升级过程中的多种网络制式,4G终端对多模多频的支持具有重要的市场意义。因而中国移动在4G终端集采时提出了“五模十频”的技术标杆,中国电信也提出了类似要求。然而高准入要求令众多厂商叫苦不迭,加之移动设备对硬件技术与工艺的要求,导致符合标准的元器件提供商寥寥,难以快速进入硬件铺货阶段。此外目前VoLTE技术的不成熟,令4G手机在进行语音通话时需要回到3G或2G网络,导致网络延迟及通话质量下降情况明显,难以实现优质体验。

事实上,按照ITU的标准,真正的4G技术将达到静态1Gbps与动态100Mbps的传输速率,这种远超3G时代移动甚至固网网速的速率势必将为移动软硬件产业带来更加巨大的变革。超高网速则为实时音视频交流创造了更多可能;高网络容量更为高清多路视频会议与高清流媒体传输等提供了渠道;VoLTE等技术也将为语音通话体验带来巨大的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4G将带来更加多样化、更具创造性的移动业务,为移动社交、流媒体、移动开发平台、多样化移动智能终端等移动互联周边产业开启更大的想象空间。

企业移动网络 第10篇

模拟人类的移动对于移动网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许多移动设备都是依附于人类或者被人类所控制,因此很难部署一个规模可控的移动网络进行性能的研究及评估。最近许多研究发现了人类移动的有意义的特征,包括截断幂律分布流,暂停时间和交互时间,分形节点以及异质性个人移动领域的定义等。尽管许多模型[1,2,3,4,5,6]具备上述的部分特征。然而不幸的是,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模型具备所有这些重要的特征。本文所研究的SLAW[7]模型则具备了这些特点,因此研究SLAW模型是非常有意义的。

自相似最小移动行走模型(SLAW)在表达存在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方面是有效的,它能表明人们所分享的共同兴趣或他们所在的一个简单的团体中,如大学校园,公司和主题公园或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访问的聚集场所,如学校,宿舍,商场和餐厅等。它能够捕捉到人类移动模型的有意义的数据,如截断幂律分布流,暂停时间和交互时间,分形节点以及异质性个人移动领域的定义。这是目前为止第一个具备这样特征的模型。并且移动模型是移动自组织网络[8](Mobile Ad hoc Networks MANET)和与移动有关的容延网络仿真研究的重要工具。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研究SLAW模型如何影响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性能以及测量这个移动模型如何影响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性能,我们在网络模拟平台NS2[9]上测试了在SLAW模型以及随机移动模型下,按需距离矢量路由协议[10](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AODV)的性能变化。我们的研究表明,在SLAW模型下,网络的丢包率比在随机移动模型下明显降低。

1 SLAW模型简介

在移动网络中,网络应用的性能高度依赖于移动设备持有者的移动方式。由于无线设备为人所持有,因此,了解人的移动方式对于评价网络协议的性能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最近提出的一种新的模型——自相似最小移动行走模型(SLAW)能够利用不规则的路点来表明日常的社会关系。如:人们通常会聚集的场所,公园,商场,学校及餐厅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此模型来模拟人的移动。从而来研究在此模型上网络协议的性能。

1.1 SLAW模型的概述

SLAW模型在表达存在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方面是有效的,它能表明人们所分享的共同兴趣或他们所在的一个简单的团体中,如大学校园,公司和主题公园或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访问的聚集场所,如学校,宿舍,商场和餐厅等。而且,最近许多测量人的移动轨迹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有意义的人类移动模型的数据。它们是截断幂律分布流,暂停时间和交互时间,分形节点以及异质性个人移动领域的定义。不幸的是在现有的移动模型中,没有能够有效捕捉到所有这些特征的。而SLAW模型却能捕捉到所有的这些特征。因此我们能用SLAW模型来模拟人的移动方式。

通过研究SLAW模型的代码,下面来介绍一下其流程。

(1)SLAW_NS2.m为主函数。其参数包括:alpha值,节点数目,正方形区域边长,导航点数目,自相似度,总时间长度,B_range范围值(即异质性个人移动领域的定义),beta值,最小暂停时间,最大暂停时间。

(2)makeslawmap.m为生成SLAW模型不规则路点的函数,其生成的点应该满足幂律分布流的特点。

(3)makecluster.m为生成异质性个人移动领域的函数。即,其指定一定的围范,每个节点都在相应围范内运动。

(4)findpositionbslw.m为在已生成的路点地图中在t时刻寻找下一点的位置,其寻找方式为先找离当前点最近的且未被访问过的点,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点,则在其余未被访问过的点中随机选取。

(5)powerlaw_rnd.m为从幂律流分布中产生随机数的函数。

(6)crpausept2.m为选择相应集合和访问点的函数。

(7)replacecluster.m为更新集合的函数,当生成新的集合时已然要替换掉原来旧的集合,此函数为这样的作用。

(8)stabrnd.m,crand.m,crand2.m为不同的产生随机数的函数。

从这段代码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SLAW模型确实能够包含截断幂律分布流,暂停时间和交互时间,分形节点以及异质性个人移动领域的定义的移动模型特征。

其运行结果生成路点,如图1:

1.2 SLAW模型的应用

SLAW模型是模拟人类移动行为的一种重要工具。而其应用范围不仅局限于移动网络,它能够表达社会关系,如:表明人们所分享的共同兴趣或他们所在的一个简单的团体中,如大学校园,公司和主题公园或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访问的聚集场所,如学校,宿舍,商场和餐厅等。它还能够应用于准确的城市规划,交通预测,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如:表示细胞的运动规律等以及追踪病毒的传播等。

2 基于SLAW模型的AODV网络实验

我们在NS2平台下进行基于SLAW模型的AODV路由协议性能测试的实验并与基于随机移动模型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2.1 AODV路由协议简介

AODV(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综合使用了DSDV(Destination-Sequenced Distance-Vector)中目标序列号和DSR(Dynamic Source Routing)中按需路由发现技术,提供了一种按需单径距离矢量无环路由。该协议主要分为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两部分。

路由发现:当源节点需要与其它节点通信但没有到该目的节点的路由时,它就广播路由请求RREQ,当其它节点收到这个RREQ时,首先判断是否收到过具有相同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RREQ,如果是重复收到就丢弃,如果没有就利用RREQ中的信息建立反向路由。如果中间节点含有到目的节点的路由,就发送路由应答RREP给源节点,否则广播该RREQ。当RREQ的目的节点收到RREQ时,同样建立反向路由,然后向RREQ的源节点发送RREP。

路由维护:节点通过MAC层周期性广播hello消息来判断链路状态,如果该节点连续3次未收到Hello响应消息,就认为链路已经断开,并删除包含该链路的路由信息,发起路由错误RERR,通知相邻节点和相应的上游节点删除因链路断开而导致目的节点不可达的路由信息。

2.2 仿真实验

我们先通过实验[11,12]生成trace文件,然后对trace文件进行分析[13,14],求出其丢包率等。

2.2.1 仿真脚本编写

由于AODV是NS2组件库里的自带协议,故仿真过程直接从编写脚本文件开始。笔者使用Red Hat LINUX9.0操作系统下的NS2.28版本进行仿真。仿真过程如下:

(1)利用NS工具cbrgen.tcl生成业务场景文件,在ns-2.28/indep-utils/cum-scen-gen目录下输入命令:

ns cbrgen.tcl-type cbr-nn 20-seed 1-mc 10-rate2.0>cbr1

该命令创建了一个具有50个移动节点、10对通信连接、每秒钟发送两个分组的以CBR为业务源的通信场景文件cbr1。

(2)利用NS2工具setdest生成移动场景文件,在ns-2.26/indep-utils/cum-scen-gen/setdest目录下输入命令:

./setdest-n 50-p 0-M 20-t 300-x 1000-y 300>scence1

该命令创建一个具有50个节点、节点在每个地点停留0秒(即不停留)、最大移动速度20m/s,仿真时间300秒,长1000米,宽300米的移动场景文件scence1。

(3)编写脚本文件,下面给出仿真过程中使用的test.tcl:

网络参数的设定如下:

仿真过程代码如下:

(4)将步骤(1)与(2)中的业务文件和场景文件放在与TCL脚本文件同一目录下。否则需要在test.tcl中指出业务文件和场景文件所在的绝对路径。

(5)在NS2目录下执行命令:ns test.tcl,执行完后在脚本文件同一目录下会出现example1.tr和example1.nam两个文件。仿真数据结果保存在example1.tr中,使用文本编辑器可以打开example1.tr文件。

运行结果如图2:

2.2.2 分析trace文件

运行ns后生成的aodv.tr结果输出文件一般都比较大,我们需要编写程序(使用gawk语言、java语言、perl语言等)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和提取[15],获取我们所需的一些性能数据(如分组投递率、路由发起频率、路由开销、丢包率等)。本文使用NS2工具gawk语言编写了一些性能分析程序,进行协议性能分析。

我们在这里进行丢包率的分析,其代码如下:

备注:丢包率=1-发包率,即丢失的数据包分组数目与发送的数据包分组数目之比。

2.3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在NS2进行上述实验,使用setdest命令所生成的场景文件scence1来测量AODV路由协议的发包率为,发包率=0.6034,所以丢包率=0.3966.

而在SLAW模型下,我们先用了如下5组数据:

首先进行一下参数说明:

SLAW模型的主函数为SLAW_NS2(alpha值,节点数目,正方形区域连长,导航点数目,自相似度,时间,B_range范围值,beta值,最小暂停时间,最大暂停时间)

1)结果分析:

我们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几组实验的,由实验结果可见,通过SLAW模型,与用setdest命令生成的随机移动模型所得到的丢包率看,SLAW模型丢包率更低,其性能更好。所以可以得知,SLAW模型确实能够对移动网络路由协议产生好的影响。

2)原因分析:

如前文所述AODV协议采用如下路由选择方式:当源节点需要与其它节点通信但没有到该目的节点的路由时,它就广播路由请求RREQ,而SLAW模型能够反映出节点共同的聚集处,节点的运动相对集中,当其进行广播路由请求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将信息发送到目标节点。而随机移动模型所产生的节点在广播路由请求时却未必能将信息及时有效的发送到目标节点。所以这就造成了SLAW模型下丢包率较低的结果。

3)SLAW模型分析:

由上述五组结果可以看出:

一、(1)组与(3)组对比可以看出暂停时间对丢包率的影响,暂停时间越大其丢包率越低。因为暂停时间越大,则节点与其它节点交互的机率越大,所以丢包率低。

二、(2)组与(4)组对比可以看出路点(waypoints)对丢包率的影响,waypoints越多其丢包率越低。因为waypoints越多,节点停留的次数越多,与其它节点交互的机率也就越大,所以丢包率低。

三、(1)组与(5)组对比可以看出节点数对丢包率的影响,节点数越多其丢包率越低。因为节点数越多,节点间的交互机率就越大,所以丢包率就越低。

3 结论

上一篇:立体化论文下一篇:环境财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