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如何教育培养

2024-07-11

学困生如何教育培养(精选12篇)

学困生如何教育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学困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

一、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有一部分学困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表现在智力上, 反应迟钝, 感知笼统, 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领悟的能力比较差。再加上数学学科的特征就是抽象, 大多时候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 所以课堂教学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机械训练, 这极其不利于后进生的学习。导致他们对学习数学感觉非常无聊, 没有劲头。如何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进而激发后进生的兴趣, 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可以采用一些启发方式的教学活动。 (2) 通过使用数学特有的一些教学工具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模型的真实性, 这样有利于营造宽松的氛围,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小幽默, 这样能极大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不仅有利于教师自己教学, 也会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4) 在讲课过程中, 讲述一些我国古今数学家成功的一些小故事, 来鼓励学生, 让他们学习那些数学家的学习精神,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应该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事件, 可以通过这些事件来引出课题, 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5) 数学是一门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连在一起的学科。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为学生组织一些社会实践。

二、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为学困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青少年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心, 学困生在学习上也不例外。因为在学习中总是失败, 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课堂的金钥匙, 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因素。为了激发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降低教学要求, 放慢进度, 抓牢基础, 提高素质, 保证质量。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两句话, 认为非常的抽象。那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些定义型的知识具体化, 比如,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判断3a与2b是不是同类项时。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将题中的字母与字母的次数当作一种动物, 3a就是3只小兔, 2b看作2只小狗, 这两种动物不是同一种动物, 所以它们不是同类项, 不能相加减, 只有动物种类相同的时候才能相加减。这样一来, 这个知识点就容易掌握了。他们也会在小知识上获得成功时受到极大的鼓励。

三、激发后进生的成就感

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第2篇

原因分析:

一、学的对学习没多大兴趣,学习不积极主动,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厌学情绪严重。

二、学生作业不能独立自主完成,作业抄袭普遍,达不到目的。

三、学困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学习,不会学习,记忆力有待大力开发。

四、课堂上英语老师像是在跳独舞,学生不能有效与老师互动,更难实现生生互动。

对策:

针对各位老师所提出问题,经过大家热烈讨论,英语组就以后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学习英语兴趣、提高成绩达成以下共识。

一、对学困生学生的英语教学,努力活跃课堂气氛,力争让学生全体参与。着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角色扮演、课本剧,老师一定要尝试,坚持实施,让学生有一种学习体验。

二、不教、不讲非考纲词汇,更不让学习识记,减轻学生负担。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老师可单独补充学习。

三、教学内容分化,每节课少教、少讲,多让学生“动起来”。词汇教学一定要情境化,不要集中教词汇。语法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多读对话,多读课文,主动去“发现”。

四、教师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学习的能力。开始可能会很难,但一定要坚持。这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

五、充分利用家校通,在学校和家长之家架起一座桥梁,促进多方面参与,俗话说的好单木不成林,我们只有开发好这个资源,才能更利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提升。

天气预报:海州实验小学“学雷锋”板..我校党员干部参加义务劳动

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第3篇

关键词: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8-02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具有教育的价值。但有些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在学习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学生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他们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放任自流的心理。他们体验不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检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创建愉快的学习环境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感情融洽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如果喜欢哪个老师,对哪个老师有好感,他们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上课认真听,作业认真做,肯下功夫学习这门课,成绩就会提高。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了解他们,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向老师倾吐他们的心声。有困难才愿意给老师说。这样,他们会渐渐地喜欢上老师,从而喜欢上老师的课。同时,要创建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激发“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要理解他们的淘气与天真,从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学方法的选择,到难易程度,都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能力。并且作业中的每一个批语,课堂上的每一句鼓励,对学生的每一个抚摸都应饱含关爱之情,使“学困生”产生愉悦亲和的感觉。

二、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困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学困生”主要表现为不遵守纪律,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思想觉悟低,等等。他们虽然有自卑的心理,但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他们受到某种伤害时,就会采取情绪对立等方法来保护自己。面对着这些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我们只有用真诚和热情去引导他们。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健康的方式去对待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同样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关心他们的。记得我班有个男生,对人特别有礼貌,爱劳动,但学习成绩非常差。上课总喜欢搞小动作,老师提问也不回答。我找他谈心,问一句答一句,有时甚至不回答。但一到上体育课,他就很高兴。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喜欢体育,我就让他担任体育委员,在课外活动中我有目的的让他组织同学们开展有趣的活动,让他感受到老师是爱他、关心他的。在体育达标运动会中他的200米、400米长跑成绩全班第一。我在班上表扬他,鼓励他,同学们向他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学习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他也能回答上来了。当听到来自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时,他高兴地笑了。慢慢地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对于作业中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当面给以表扬鼓励,并在作业本上写上“你进步啦”、“加油”、“太好了,继续努力”、“你真棒”等鼓励的话语,对于不懂或做错的地方,我当面加以辅导帮助。该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真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家校联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目前农村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而成绩差、纪律差的也是这些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教育方法,很难与孩子沟通。孩子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化得不到關心,久而久之形成很多不良的行为。我班有个小女孩,以前学习还不错,这学期父母都到新疆打工,过年时才回来。她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下降,经常不能按时上学,不听爷爷奶奶的话,想来就来。有一次,她下午没到学校来上课,我以为她生病了,放学后到她家来看她。这时她也刚回家,原来她去河沟里玩了一下午,既耽误了学习也不安全。我多次和她家长联系,家长也多次和孩子电话沟通,后来妈妈回来了。孩子变化很大,能按时上学。她落下的功课也补上了,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使孩子感受到了老师和家长是重视他,关心他的。

四、挖掘学生优点,树立成功的信心

“学困生”往往受到同学们的歧视,作为教师,要多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多利用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利用班级联欢会、诗歌朗诵、体育运动会等,挖掘他们的优点,展示他们的特长,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我经常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让他们演示给同学们看,他们很容易就回答出来,马上给以鼓励。教学中还要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情境,通过激发“学困生”思维和灵感,让他们去表演操作,让“学困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通过各种形式,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使他们能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五、欣赏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卑感

“学困生”一旦出现自卑心理就会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放大自己的短处,总是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结果越比越灰心,越比越没有信心。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困生”正确地评价自我,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接受自己的缺点,克服自卑感,调整好心态,只要有信心,学习一定会有进步。要经常鼓励自己,如“我能行”、“我能做好”等。教师还要多鼓励他们学会交流,交流能够使人变得自信,变得开朗。请好学生帮助他们,让他们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去。

谈如何培养学困生的习作兴趣 第4篇

一、循循善诱, 循序渐进

循循善诱, 循序渐进, 消除学困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 培养习作兴趣。

平时观察学困生习作时的神态, 有时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 眼睛紧盯某个地方, 却始终写不出一个字来;有时看到他们在作文本上“沙沙”地写个不停, 但是, 他们所写的都跟本次习作的内容无关。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应当循循善诱, 循序渐进, 也就是说, 应该顺着学困生的思路, 引导他们顺利完成本次习作。例如:一次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以《可爱的小鸡》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学生却把小鸡写成大公鸡, 当时我问他为什么把小鸡写成大公鸡。他说他家里有只大公鸡, 他很喜欢。于是, 我就让他写《可爱的大公鸡》, 并对他进行指导。 (先写公鸡红红的鸡冠, 油亮的脖子, 漂亮的羽毛, 金黄的脚, 尖利的爪子等外形特点;再想象公鸡每当打鸣催人们早起的情景。) 结果, 他写的这只大公鸡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之后, 我较高地评价了他的这次作文, 后来, 他所写的作文也就越来越好。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 也能培养学困生的习作兴趣。譬如:在《记一件后悔的事》这篇习作时, 有一个学困生这样写道:“头碰伤了, 新衣服被磨破了, 晚上回到家里一定会被妈妈痛骂。我该怎么办呢?唉, 要是早上听妈妈的话, 不这样调皮, 那该多好啊!”看到他写得如此通顺, 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我确实很高兴, 随之当面鼓励他, 要他继续努力写出好文章来。后来, 这位学困生习作兴趣提高了, 能在文章里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纠正对学困生的习作一次性打分的错误做法

纠正对学困生的习作一次性打分的错误做法, 采用多次给分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

以前, 对学困生习作的批改, 都是一次性打分, 学困生对此很不在意, 极大地挫伤了他们习作的积极性。因此, 对学困生习作的批改应是批了改, 改了批, 直到进步, 要舍得给分, 调动他们习作的兴趣, 提高习作水平。譬如:有一个学困生写《村里的新鲜事》, 只写了一百多个字, 而且错别字就有二十多个, 用词不当, 文句不通, 简直无改的价值。但为不伤害他的自尊心, 我也跟他商讨修改的意见, 表扬了他善讲故事的特长。然后, 请他把村里发生的新鲜事讲给我听, 并具体帮助他如何立意、选材、组材, 经过努力, 他在改后文章里写出了村里的新鲜事:“下村干部带领村里人修路”、“农民大哥干活后回到家里用电话叫来餐馆里的饭菜”。习作水平有很大提高。

三、精心培养学困生写日记的习惯

精心培养学困生写日记的习惯, 积累写作素材, 以此达到写文章时有话可说的目的。

对学困生进行写日记的指导,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要付之于实际行动, 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其培养。例如:在指导学困生写有关景物描写的日记时, 先布置学困生去观察各种景物在天晴时、下雨时或大雾漫天的时候, 各是什么样子的, 一年四季叶子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详细地记录下来, 最后通过整理和对比, 总结出写关于景物的日记方法来。至于写人记事的日记,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困生, 要求不能很高, 只要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或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致经过写出来就行。学困生写的每一篇日记, 都要进行批改和评析。批改时, 最好是面批, 要增加或删减的语句, 最好征求学困生的意见;评语一定要用鼓励性的语言, 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乐趣。这样, 他们就越写越爱写, 心灵的火花就如火山喷发一样, 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益, 何乐而不为呢?

四、让学困生贴近生活实际,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让学困生贴近生活实际,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从而培养学困生的习作兴趣。

一天中午, 我发现两个学困生各自手上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只小鸟, 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顿时, 教室里、走廊上围满了人观看, 一只百灵鸟, 一只画眉鸟, 议论纷纷。小玲说:“小鸟怪可怜的, 拼命地挣扎, 不住地哀号, 惊恐地望着我们, 它们父母兄妹在天空盘飞, 失望地号叫, 趁捕鸟人还没来, 快速解下来, 带到学校放回大自然。”我问:“那些人捕鸟是什么目的?”“卖了赚钱, 杀了吃滋补身体。”“我们坚决不能让他们得逞, 反对他们, 阻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是少先队员, 有责任爱护益鸟, 保护大自然!”“说得好, 放鸟!”小玲小龙用双手捧着鸟, 然后高高举起, 向着蓝色天空, 放了。两只小鸟展开翅膀, 飞向蓝天。在学校上空盘旋几圈, 像是向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 然后飞向远方。操场上学生们雀跃沸腾起来。事后, 我给这两位学困生出了一道题目《放鸟》, 他们高兴极了!他们都兴致勃勃地把这件事的经过写了下来。而后批改时发现, 他们写得有条有理, 有声有色, 生动具体, 有真情实感, 从而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要求。因此, 我们要善于抓住学困生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有益活动, 捕捉生活中的事物, 积存材料, 培养习作兴趣, 真正把作文写好。

当然, 培养学困生习作兴趣的渠道还有很多, 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困生的习作兴趣, 全面提高学困生的习作水平。

摘要:要培养学困生的习作兴趣, 首先, 要消除学困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 树立一种别人会写我也不比别人差的写作信心。一旦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就不能失去时机, 要抓住不放, 及时给予表扬。其次, 对学困生习作的分数, 不能吝啬, 要采用多次打分、多次给分的方法, 使他们有一种每次作文都有进步的感觉。再者, 就是要让学困生在写日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来获得知识, 丰富习作的源泉。

大家谈——如何加强学困生的教育 第5篇

现在,我国的教育已逐渐过渡到素质教育,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如何在素质教育下促进学习困难生全面发展,促进他们的全面进步。自己这几年也不断在探索、思考这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每年都要接受一批学得困难的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我认为改变学习困难生,促后进变先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因素。

面对学习困难生,我们更应如此,我们更应特别尊重,特别热爱他们。如果教师不懂得尊重热爱,哪怕就是一个轻视的眼神,也会引起他们的反感,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我们特别尊重,特别热爱他们,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并没有因为学习困难而遭歧视,而被放弃;就是要让他们尽可能到老师、学校、集体的温暖。这样,我们就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得他们的信任。如果做到了这些,学习困难生的进步,就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不断地表扬学生。

普遍学生都喜欢得到鼓励、得到表扬,学习困难生更甚。一般来讲,学习困难生都有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都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非常渴望进步,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但是他们缺少进步的信心,这是他们进步中唯一缺少的。不断地鼓励他们,不断地表扬他们,是重

建他们信心的关键。因此,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尽量发现、找出、甚至放大他们的优点,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表扬那么学习困难生的进步就大大前进了一步。

三,要了解学生。

在今天,面对学习困难生,我们尤为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习困难生为什么学习困难,就是因为有这样那样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经常违规违纪,学习中也欠下了许多帐,要他们在短期内就改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转变进步中有反复性、曲折性。我们教师对他们启发诱导和耐心开导,动辙训斥和谩骂只会适得其反。在本班一个学习困难生叫韩飞,学习很困难,别字连篇,撒谎成性。上课经常讲话,搞小动作,校外打过架,校内下课总是打闹,不进教室。许多老师为他伤透了,经常苦口婆心教育他,可惜成效甚微。当面他可以承认错误,头头是道,决心改正,可一转身就又犯了,最长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两三天。家长管教只是打骂。面对他,我一度也非常灰心,他真的太容易反复了!可后来,我还是决不输,就不相信没有什么不能改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不断地教育他,不断地与他谈心,不断地鼓励他,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可以说是天天讲,随时见面就讲,不厌其烦,终于触动了他,渐渐地他学习有劲了,渐渐地他进步了加上其他老师、同学、家长的努力,到最后,他行为习惯好转了许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可见,面对学习困难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需要我们抓反复、反复抓,需要我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那么,到这一点,学习困难生的进步基本就可实现了。

如何培养学困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第6篇

一、激发阅读动机,促进阅读能力

1.阅读需要是学生参与阅读的根本

(1)布置阅读任务让阅读有需要

不论是在阅读前还是在阅读后,教师都应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启发性、指导性和探索性的思考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带着适合自己的疑问去阅读,从而使学生逐步明确正确的数学阅读的目的,使学生自己认识到数学阅读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善于从阅读中吸取营养,产生阅读兴趣。

(2)引导阅读内容使阅读有成效

学生阅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大,有的学生只要是书都看,不知道选择,这样的阅读收效甚少。当学生想读书的时候,老师就应该通过一些具体例题的分析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做阅读示范,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的阅读行动就能有效,他们的需要就会持久和发展。

2.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关键

(1)创设数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创设数学阅读情境,是指在学生心理认知和数学阅读文本之间激发起相应的“矛盾冲突”,把学生带入到与阅读文本相联系的情境之中。设计疑问,可以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悬念,让学生的阅读注意、归纳、综合、演绎等思维活动凝聚在一起,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的最佳状态。

(2)开展数学交流,触发阅读欲望

学生在集体的交流汇报总结时,学生们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望会更加强烈。这是因为学生在回答书中问题时,为了让自己的同学听得懂,必须做到语意表述正确和语言精确简练,这就增强了学生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欲望。例如:学习在“角的认识”中认识的周角,许多学生因为周角看上去是一条射线,认为射线就是周角,这是学生受到了表象的干扰。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会产生激烈的争论。这时,老师可以组织者的身份要求学生回到课本上,再去阅读课本中“角的定义”,通过阅读使学生明确:周角是一种角,角应该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是由它的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360°当始边和终边完全重合时而形成的角,周角其实是两条射线重合在了一起的图形。当学生读了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后,顿时恍然大悟,解决问题后成功的愉悦溢于言表。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泛读———浏览文本、掌握梗概

泛读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通读阅读材料,重点在于初步了解文本中的基本内容。

例如,教学“倍数和因数”时,课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粗读课本,再让学生说一说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并追问:“你还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此时学生对于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通过举例能让学生享受解题后成功的愉悦。

2.复读———弄清结构,掌握思想

有的教材内容需要对重难点及理解不到位的部分再字斟句酌地复读。这时的“读”,老师要明确要求学生把已理解的语句划下来,把不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以备与老师同学讨论时用。在复读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标记号、绕道走”记录自己的阅读情况。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初读数字、字母规则后,并不能完全理解,教师可进行富有趣味的讲解,最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读课本上的规则,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字母与1相乘时,可以省略1直接写字母。通过复读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为深入。

3.细读———仔细推敲,创新思维

对于那些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型内容,不仅需要有泛读、复读,还有许多内容需要反复推敲、回味,需进一步地深入思考。对这类内容的推敲、思索,能促使学生对书本求“甚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困生如何教育培养 第7篇

常听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硬是不想读书, 教起来真没劲。”“现在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讲了几遍他还是一问三不知。”“没法!这些学生根本不想学!”如此等等。更有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汶川大地震时, 一个学生说:“我宁可去汶川, 也不想读语文。”马上就有几个学生附和, 教室里一片哗然。这也许是一句戏词, 也许是个别学生的一时想法, 但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风华正茂的学生, 何以如此讨厌学习, 不求上进?笔者多次听课和调查学生发现,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何也?教师没有把培养学习兴趣真正落实。教改年年喊, 但“年年岁岁花相似”, 板着脸孔说教, 老一套“填鸭式”根深蒂固。这样下去, 兴趣从哪来?恐怕只能索然寡味吧。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应该如何跟上改革浪潮, 变学生不想学为乐意学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 如何乘这股改革东风改进语文教学, 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何愁学生不想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何谓兴趣?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 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 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一、教师必须热爱教育工作和学生

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 它总在创造奇迹, 创造新的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 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 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 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年轻国王, 他倾注了全部的爱雕塑了一尊象牙美女, 后来这位美女竟然复活了, 和国王永结连理,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教师能够像皮格马利翁那样,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学生岂能不热爱学习?“亲其师, 信其道。”做一名合格教师, 先要播下花的种子, 再浇水锄草, 特别要将那些长歪的小苗一棵棵扶正, 那么, 不久的将来, 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

二、可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一) 充满激情的背景介绍, 诱发学生的兴趣。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也是作家心声的流露, 但许多作品的创作年代距现在可谓遥远。时代不同, 生活不同, 体验不同, 感情不同。对此, 在学习课文之前, 充满激情地介绍时代背景, 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氛围, 把学生引到这个情境中来, 必然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祝福》是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 主人公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与当今学生生活环境截然不同。如何认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如何理解祥林嫂的反抗, 如何看待柳妈等便成为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分析课文内容之前, 我用比较庄重低沉的语调给学生介绍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 特别剖析了当时仍然处在封建统治下的广大农村, 人们落后的思想意识、愚昧麻木的精神面貌, 以及压在劳动妇女身上的族权、夫权、神权等精神枷锁。学生很快进入到了所创设的情境中, 对文章产生了兴趣。此时分析课文, 学生异常活跃, 效果显而易见。

(二) 激情朗读, 以情感人, 激发兴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一些教师上课不注意感情投入, 精神萎靡不振, 表情木然若鸡, 语言枯燥乏味……试想, 这样的课堂, 学生哪里有学习兴趣, 哪里有激情?怎能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是一种享受呢?教师的教学过程, 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授课, 不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欲求的气氛, 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云体验某种情感, 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 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 教师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 是教与学的桥梁。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 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 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 让人听了激情昂扬, 受到鼓舞。由此, 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诗歌想象丰富, 充满了激情。为了更好地理解诗人对黑暗邪恶的憎恨, 对光明和自由的热切追求之情, 我运用富有气势、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 很快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学生由此情绪受到感染,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文学习中。我们能说学生没有兴趣读书吗?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 点燃他们的激情, 如何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学是人学, 是以情铸成的, 教师讲课而情注其中, 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 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了。教师充分调动自己情感的感染力, 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 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 那么学生的心田必定得到滋润, 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增加, 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事情了。

(三) 创设情境, 引导质疑, 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疑问, 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教《谁的爸爸大》, 我采用读、讲、问的方式创设一种热烈积极、深入钻研的课堂气氛。首先通过激情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 然后开展讲故事比赛, 学生明白了故事梗概:同学做游戏, 小强的椅子被踩坏了, 小强没椅子坐, 就夺帆帆的椅子, 理由是自己爸爸的官比帆帆爸爸的官大, 帆帆又夺石头的椅子, 理由是石头的爸爸是工人, 石头不肯。教师看到这一幕心里很难过。于是, 她把石头的爸爸请来把椅子修好了。最后教师教育学生认识到大家的爸爸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此时我问学生:“课文读懂了吗?”“懂了!”“那么, 老师还讲什么呢?”“可以不讲了, 这篇课文我们都能读懂!”语言干脆利落, 充满了自信。我立即抓住这种浅尝辄止的现象提出两个问题:第一, 这篇儿童故事有什么特点, 第二, 你认为故事中哪个人物塑造得最好?学生讨论热烈, 有的争得面红耳赤, 发言也很踊跃, 最后对这篇儿童故事的特点取得了明确的共识。学生都说到点子上了, 但难免肤浅, 于是我针对其中的一项提出问题:“故事哪里出现了曲折?如果不让它曲折, 该怎么写呢?”学生愣住了, 感到无从下手。这时, 我板书了基本情节:踩坏了椅子→争椅子→修椅子→进行教育。学生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看到学生争椅子, 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的老师怎么解决的呢?学生设计出:批评一通, 罚站黑板, 通知家长交赔款, 扣操行分等办法。这样简单处理后, 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老师”没有用简单办法, 而设计了修椅子这场戏。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设计修椅子这场戏呢?”一个学生抢着说:“老师要考考这些孩子, 看谁的爸爸会修椅子……”另一个学生打断他的话说:“老师最恨当官的, 她‘望着石头, 笑眯眯的’, 不是明摆着要让石头的爸爸露一手, 好压压小强和帆帆的傲气嘛!”许多学生说老师哪有这个意思啊, 她并没有否定任何一个人的爸爸嘛!问题便自然引到修好椅子之后的情节上去了, 双是一番争论, 学生从多方面设想“石头的爸爸修好椅子之后”的情节, 有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没有称赞石头的爸爸?”这样的引人深思而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这不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吗?

(四) 精要点拨, 见解独到, 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目前, 师范生、中专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差, 语文教学仍然是教师起“主导”作用, “讲课”仍然是教师讲。

我们不妨借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我们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叫做“画龙”, 把老师的精要点拨, 深入发掘叫做“点睛”。“画龙”要做大量工作, 龙身的绘制可以多姿多彩, 万千变化, 但是无睛, 它是不是真龙, 是不是活龙还很难说。所以离不开老师“点睛”之语。于漪说“‘睛’乃关键之笔, 传神之笔, ‘点’与不‘点’, 迥然不同。点睛之龙, 破壁而去, 乘云上天;不点睛者乃留于壁, 其中显然有真假之分, 死活之别。这一‘点’, 点出了要旨, 赋予了生命, 起了质的变化;这一‘点’, 笔力千钧, 功夫深厚。画龙须这关键的一笔, 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既要善于‘画龙’, 通过一篇篇范文的教学, 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更要学会‘点睛’, 学会准确地掌握文章精要, 言简意赅地开启学生思维门扉, 以收豁然贯通、印象深刻之效。”我对于漪的话深有感悟, 在教学中, 和学生一道在“画龙”上下功夫, 在“点睛”上花大力。在教学中, 或将饱含的情意挑拨, 或把深透的见解点明, 鞭辟入里, 独到深刻, 那就会意味隽永, 情趣横生, 引人入胜, 给教学增添色彩。

(五) 角色表演, 引导参与。

心理学研究证明, 具体的形象对人的感知具有神奇的作用。越是鲜明、具体、活泼、新颖的形象, 就越能缩短感知的时间, 引起联想、想象, 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 从而提高效率。表演集声色行情于一体, 具有立体感, 形象最具体。因而,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寓教于乐, 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 或充当“导演”指导学生表演, 或亲扮角色为学生表演。比如, 教鲁迅《药》, 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刽子手康大叔的凶狠、贪婪, 我选取华老栓从康大叔手里买药那一段情节作剧本, 事先准备一件黑衣、一根黑色宽腰带、一包硬币、一块海绵 (充当人血馒头) 和一纸糊灯笼, 要求两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华老栓和康大叔。学生热情高涨, 非常踊跃, 很多人想上台表演。我从中选了两位胆大、有一定表演能力的男生上台表演。学生在笑声中, 亲眼目睹, 如见其人, 不但体会到了康大叔的凶狠、贪婪, 而且体会到了华老栓的胆小、老实, 还对“嚷、抢、扯、裹、塞、抓、捏、哼”一系列动作描写之妙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向教育捧出你的一颗赤诚的心

在教坛洒出你的一身汗水, 向学生献出你的一腔热情, 想方设法创设一个优美融洽的学习环境, 力尽所能地展示你的才情和技艺, 学生就会围聚在你的周围, 到那时, 你还能说学生厌学, 没有学习的兴趣吗?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 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 积极探索教学捷径, 努力发掘有利因素, 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 就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楼宇烈整理.论语注.中华书局, 1984:80.

[2]章泽等编.名言1000句.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72.

学困生如何教育培养 第8篇

一、培养学困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学困生地理基本技能薄弱, 独立性差, 在学习过程中, 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 从而不重视地图, 只看重教师所讲的内容。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 一般有几个常用的步骤:一是初步浏览;二是获取信息;三是结合内容, 实际应用。例如, 在做练习题“中国疆域四端及位置”时, 我就要求学困生自己找到相关的地图并利用它, 找到四端各自在哪个省, 让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对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要学的欲望。我要求他们手脑并用, 把“看、动手、记忆”结合在一起, 做到图像系统、作业系统有机统一。

二、有效利用辅助教学的地图, 掌握读图技能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效利用挂图、板图或者多媒体地图等, 注重地图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细致讲解,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地图信息, 从而发现问题, 提高学困生的读图能力。利用多媒体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讲授许多地理示意图时, 如地球公转图、地形雨图、锋面雨示意图等, 可以选择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过程来辅助教学, 这一方式能超越时空限制, 让学困生理解示意图的含义, 在真正意义上让学困生读懂地图。教师提疑和学生破疑的共同活动,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理顺学生读图思维, 又能培养学困生运用地图去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习惯, 提高读图、析图能力。通过一系列地形图片展览, 更能使学困生直观地记住各种地形名称及具体位置, 避免张冠李戴。

三、师生同绘图, 提高学困生的读图能力

当学困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印象后, 就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 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理事物的印象, 以便使他们的读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 在讲我国主要山脉、河流和地形区的分布规律时, 我就边讲边绘, 让学生边听边绘, 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在空白地图上先勾画出来, 再将我国主要的大江大河勾勒出来, 最后填注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一幅学生自制的简易中国地形图就完成了。这样, 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困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 还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困生如何教育培养 第9篇

一、优化教学情境, 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要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 要与学困生交朋友。在教学互动中教师亲切的教态和委婉的语言是亲和力突出的表现, 也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教学语言多用“你能……吗?”“你的解题思路很好, 其他同学有不同的解法吗?”等等。另外课堂中的练习多采用同学之间互相点评的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在相互点评中共同进步。教师要多启发、多鼓励, 让学困生多参与、多发言、多讨论、多竞争、多评价。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民主, 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逐步形成“人人都是学生, 个个都是先生”的新局面, 这样才能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潜力, 培养自信心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多样化,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所以,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必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特别是帮助学困生发现自身的无穷潜力, 提高其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相信学生, 鼓励和肯定学生为主, 是培养学生自信心, 形成其自主参与学习意识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教学重心必须向下移。首先, 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时, 教师要深入各个小组中去, 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 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其次, 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 在小组的汇报时, 把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学困生, 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并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 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这样的问题。有的学困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想回答又怕回答时, 老师要给一个信任的眼神, 一句“你能行”的鼓励。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跃。这既可检查小组讨论的情况, 又可检查学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对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有很大的帮助。

三、注重鼓励评价,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 成功的奖赏会使学困生产生喜悦的情绪, 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 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就要注意不断培养学困生的主体意识, 促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经常性地关注学困生, 多做肯定和鼓励评价, 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进而使班上的学生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断帮助, 学困生的成绩才会提高, 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学困生如何教育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学困生,激发,学习兴趣,教育

一、引言

“学困生”是指在科目学习中收获较少、成绩较差、学习兴趣较弱的学生。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学困生”是十分令人头疼的问题,不但降低了班级的平均成绩,也容易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因此,如何解决初中物理“学困生”成为众多初中物理教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这是导致其无法脱离“学困生”身份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本文在此试论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并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二、合理利用教学评价

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困生”对关怀与慰藉。进一步说,众多初中物理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并不亲和与友好,或者从主观意识上放弃了对其的培养与塑造。

基于此,“学困生”得不到教师的认可与肯定,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怀与慰藉。同时,部分“学困生”还会遭受到其他同学的轻视与敌意。在此基础上,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直线下降,甚至部分“学困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从内心深处抵触物理学科。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要对初中物理“学困生”进行激发兴趣的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学困生”的意识和心理开展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其心理进行疏导。

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师应该引导“学困生”正视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当前的困境。基于此,初中物理“学困生”才能够正确面对自己当前的学习境地,才能够正视物理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充分的教学评价对初中物理“学困生”进行肯定和认可,要重新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后的作业或者试卷上对其评价:“近期进步很大,老师看到你的进步,加油!”这一类的教学评价。

通过正面积极的教学评价,“学困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认可与关怀,才能够从内心深处涌现出学习物理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期待,发挥了罗森塔尔效应,重新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开展分层教学 给予成功体验

同时,从与“学困生”的交流中得知,大部分初中物理“学困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缺失的原因在于无法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无法获得充足的成功体验。因此,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进一步降低,对其的兴趣也逐步缺失。

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初中物理“学困生”一定的成功体验,要让“学困生”能够在学习中肯定自己,重塑信心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开展分层教学,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制定能够针对于“学困生”基础与能力的教学计划与对策。

例如,在学习《透镜及其运用》的相关知识中,其中涉及的部分知识相对深奥与抽象,容易导致部分物理基础较差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疑惑,使其获得挫败感。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对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初中物理“学困生”进行分层教学。进一步说,教师的教学任务应该是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课本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掌握与理解,并能够对课后基本的练习题进行解答。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要求初中物理“学困生”对透镜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究,也不要求其对较为深奥的物理知识进行探索。在基础的教学中,学生更容易获得收获,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体验。特别是在课后的习题练习时,学生能够正确解答,能够获得教师的肯定与认可。

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初中物理“学困生”安排更能够适应其基础与能力的考试。作为学生而言,考试是对其能力的肯定与考验。因此,这种以分层教学为基础的考试,更能够让“学困生”获得成功体验。

基于此,初中物理“学困生”在物理学习中找到了自信,能够在其中获得足够的成功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重新燃起学习物理的信心,能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进行物理学习,也就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最后,要切实提高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物理学科的美妙与魅力,对物理现象产生足够的兴趣,进而培养“学困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从本质上,实践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乐趣,它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乐趣并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引导“学困生”对物理学科产生足够兴趣。

例如,在《物态变化》的单元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困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物态的实际变化。教师可以带领“学困生”来到室外,通过观察露珠、雾气等事物的物态变化来进行实践学习。

在此过程中,“学困生”面对的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教材内容,而是生动立体的真实事物。此时,“学困生”对于物理学科的抵触情绪将减少,并且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感受。

通过实践教学,教师不但改变了教学的方式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能够让学生拥有收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

如何培养职校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精神 第11篇

一、数学学困生的定义及其表现

数学学困生主要是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烦,在学习过程中,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学习、如何解题,计算能力欠缺的孩子。埃根和特列格尔研究了在数学领域中的成就对数学态度的作用。他们把智力测验的结果与学生数学方面的成绩进行了比较,再与问卷中取得的对数学的态度进行了比较,相关分析显示了这三种指标关系密切。

在我们职业学校里,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对数学相关知识的不敏感,上数学课看到数学题目就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进入职业学校后,加上负面思想的影响,怕上数学课,不想学,也不容易学会,久而久之,对数学课呈放弃之势。

二、培养数学学困生学习精神的策略

笔者觉得要改变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

1.提高学生自信心

由于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以往的数学体验中,带来的都是痛苦的回忆。所以,为了改变他们对自己的成见,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们根据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难度。具体的做法是:在课前,围绕某个知识点,搜集相关例题;在课堂上,按照由浅及深的顺序进行讲解,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挑选那些简单的题型进行解答,只要直接用公式或者根据概念就能马上得到答案,可以选择在黑板上解答或是口答的方式来完成。

例如,在讲向量的坐标表示与运算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题:已知向量、的坐标,①求,②求,的坐标,③求,的坐标。

学生们在看到题目后,一定觉得非常容易,套用公式,即可解答。答完后,他们心里会想:原来,学习向量并不难,数学并不难,我们也能解出来。学生心理上,就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就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果,接下来他们还是一样能解答出来,他们对数学的畏惧感就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认可以及自信心的提高。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当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困难,遇到一定的障碍时,教师可以开展榜样示范。通过个别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认知过程,来告诉那些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的学困生,只要认真、踏实,数学是可以学好的。有了这样的信念,再加上题目难度的降低,他们就可以找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从而转变思想,激发兴趣,提高成绩。

如在讲抛物线内容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已知抛物线经过某一点,求抛物线的方程。这种题型比较简单,但职校学生及数学学困生们初学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疑惑。因为,抛物线的方程有四种,学生们会去想,题目中的抛物线到底是哪一种呢。课堂上,老师问了几个同学都答不上来。其他同学的情绪也都比较低落,有的干脆不想听了。这时候,老师把刚才没有回答出问题的一个同学请到讲台上来,让他把抛物线的四种图像画出来,然后,分析一下已知点的位置。这时候,他明白了,题目中的抛物线有可能是两种开口方向,接下来,就分别进行讨论,求出抛物线方程。到这个时候,同学们的情绪又恢复了,心里有了底,对解答这样的题目也就充满信心了。

3.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困生除了思想上的因素,还有在以往学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客观因素。他们不善于把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喜欢把每个知识点孤立起来,而且学习时专注的时间较少,思维容易开小差。这些存在的情况,要求施教者必须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摸准学生学习脉搏,制定一套切实可行、对口的学习和教学方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学法的指导,对学困生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1)告诉学生,要注意整个知识体系的完整,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解题时,遇到以往学过的已经淡忘的内容时,要及时复习强化。

(2)运用“分解法”解题,数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把你所考虑的一个问题,按照可能和需要,分成若干部分,使它们更易于求解。”

(3)灌输数形结合、归纳等数学思想,在解题时,要找到合适的途径,理解题意,正确解答。

总之,当今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和职业学校学困生的现状,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多观察、多思考、多尝试,探索出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把学困生从被动学习乃至厌烦学习的泥潭中解救出来,调整心态,释放出最强的学习能力,成为新一代有理论、有实践、有创新的技能人才。

学困生如何教育培养 第12篇

一、立足情感迁移, 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儿童的情感易于外露、行为的情感色彩极为浓厚, 喜爱数学老师往往是儿童喜欢数学课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以自己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困生不是本来就差, 而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 对转化他们应抱有信心。其次要用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关爱每一位学困生, 热切地关注和耐心地帮助他们。如:对学困生生活上做到体贴关心, 课上循循善诱, 课下认真辅导, 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对学困生来说, 教师的爱, 就意味着老师的了解、关怀、鼓励和期待。因而激发他们爱师的意向和情感, 学生会更乐意听老师的教导。在这方面, 罗森塔尔效应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若把学困生视为班中的“陪客”、累 赘, 冷淡甚至歧视他们, 不仅有违师德的要求, 更严重的是将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二、注重情感培养, 使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 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自豪感。”因此, 要减少学困生学习中挫折感, 使其能有机会表现自己, 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条件。

1.设问层次化, 让学困生有发言的机会。即在学习某一知识时, 设计难易和抽象程度不同的问题, 使学困生能回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从而显示自己的能力。

2.练习弹性化, 为学困生安排锻炼机会。即练习题的数量与难度,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具有灵活性。避免他们因练习题过多、过难而产生畏惧心理。例如“长方形周长”的练习可这 样设计:

(1) 巩固练习:墙报长4米, 宽3米, 四周的边框长多少米?

(2) 实践练习:量出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 求它的周长?

(3) 综合练习:一个长方形的长8分米, 比宽长2分米, 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4) 发展练习:一张长方形纸长20厘米, 宽10厘米, 折出两个小长方形, 有几种折法? 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1) (2) (3) 项练习 , 要求全体学生都做 , 且正确解答 , 对 (4) 项不做统一要求 , 可做可不做 , 对有积极性的学困生可加以必要的指导。

3.评价分布化, 为学困生提供前进台阶。即评价学生解答的一个问题或计算的一道式题, 不是以过程完整、答案正确作为唯一标准, 而是对解答或计算的某一步或某一部分的正确性、合理性加以肯定, 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有问题的部分, 给予诱导性评价, 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予以纠正, 纠正后再给予鼓励性评价。

4.考评纵向化, 为学困生架起进步阶梯。即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 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他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65分, 这次经过努力得了70分, 就应加以鼓励, 使其从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切忌以排名次和以分数作为刺激学困生的手段, 因为这种刺激像抽在儿童心灵上的鞭子。另外, 可以适当减少考试次数, 淡化学困生的分数意识。

5.反馈及时化, 为学困生送来成功希望。即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反馈。心理学研究证明, 当堂或当时反馈效果最佳。反馈使学困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正确的知识得到强化, 错误的东西得以纠正, 尤其是它满足了学困生的求知欲, 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三、着眼情感激发, 使学困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愉快感

愉快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 它能刺激和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激活智力活动, 强化所学知识。愉快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数学教师要创造条件, 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

1.努力创设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有信息、有悬念 、有意外、有冲突, 进行情感激励。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出示口算 (折叠式的) :1/8+3/8+3/8+4/7, 当学生口算到“7/8+4/7”时, 思维产生障碍, 教师问:“为什么不能了? ” (分母不同) 接下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在认知冲突中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过程。

2.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 。数学教学要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魅力, 增添知识的情感色彩。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强, 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 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将会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奥秘的兴奋感。如通过直接度量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通过拼凑、割补等发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困生在这些活动中有操作、有发现, 有效攻克学习难点。

3.营造良好的课堂 气氛。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 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 是一种给人以感情的教学情景。古人曰:“和易以思。”融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保持良好的心境, 做到态度和蔼、教态亲切、精神饱满。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 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 一个表示肯定手势, 都能引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感觉, 以教师饱满的热情培育学生积极的热情。相反, 教师严厉的面孔, 凶狠的目光, 责备的声调, 会使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望而生畏, 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恐惧。整个课堂应该形成这样一种气氛:发言权不为少数人所垄断, 学困生也有发言的机会;既不死气沉沉, 又不咄咄逼人;有发言、有问答、有讨论、有发现、有惊奇;学生热情横溢, 情绪高涨, 师生思维处于一种和谐同步的状态之中。这样学困生的学习能动性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上一篇:合成方案下一篇:护理病人的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