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学习动力范文

2024-05-06

持续学习动力范文(精选7篇)

持续学习动力 第1篇

2008年以来, 我们把“精细、精确、精准、精益、精美”的五精管理作为提升管理境界的强力引擎,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峰峰文化体系, 释放了管理潜能, 产生了倍增效应, 推动了企业科学发展。

一、理念先行

五精管理是先进理念, 要上下认同, 必须坚持抓引领, 抓中层, 抓普及。我们结合峰峰集团人文历史厚重、多元产业并存、管理规矩本分的特点, 引入五精管理的先进理念, 通过认识、认知、认同的过程, 内化于心, 增强了广大职工的态度体验, 并转化为自觉追求。

一是加强文化引领。实施五精管理伊始, 我们积极组织两级领导班子系统学习研究, 提高了认识, 理清了思路, 坚定了信心。集团公司董事长不仅提炼理念, 写文章阐释理念, 而且带头践行理念。他的行为带动, 为深入推进五精管理起到了示范效果。集团公司党委经常研究谋划五精管理重点工作, 一起制定方案措施, 一起总结典型经验。每年组织一次企业文化务虚会, 邀请专家讲座, 传播新知识、新观念, 启迪新思维、新思路。每月对基层单位推进五精管理的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和讲评, 使基层单位在比较和借鉴中, 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 反思自身的心智模式, 保证了五精管理的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二是突出中层驱动。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深入研究本系统、本领域制度体系中是否存在与五精管理不相符合的内容, 并逐步调整和改进, 构建出具有所属系统特征、自身个性特色的终端内容, 发挥了车头正确引领、车厢有序前行的“动车组”效应。

三是宣贯统一认知。我们通过会议传达、教育培训、征文演讲、媒体宣传等各种手段, 扩大宣传广度, 加强传播速度, 切实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宣贯五精管理的内涵和途径, 使干部职工树立了坚定的文化自信。通过畅谈“五精管理是什么, 做什么, 怎么做”, 使“细节决定成败”“第一次就做对”“先确定再做”“与目标零距离, 与标准零距离”等先进理念成为领导层看问题、谋发展的指南针, 成为职工队伍干工作、促规范的原动力。

二、方法落地

五精管理是科学方法, 要全力推行, 必须坚持有标准, 有培训, 有考核。加强五精管理是提高煤矿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我们结合实际, 整体谋划运筹, 实施重点突破, 较真碰硬落实, 实现了五精管理实践性和理论性的融汇统一。

一是明确标准, 制定路径。重视五精管理的顶层设计, 坚持明确标准, 典型示范, 把所有的工作进行了规范化, 形成了流程。汇编了《以人为本的五精管理理论研究概要》《五精管理技术20种》等资料, 统一制订各种标准, 选择单位作试点, 先后打造了头 (掘进头) 、面 (工作面) 、房 (灯房、车房) 、室 (机电硐室) 、巷 (运输大巷) 等158个示范岗、示范段和示范区域, 通过每周一调度、每月一讲评、每季一考核, 实现了“以点带面、以面促片、以片连网”的效果。

二是强化培训, 练好内功。大力培育知识型、专家型职工队伍, 在基层单位强力推行30分钟、60分钟、90分钟三个层次的岗位描述锤炼, 利用菜单式描述进行抽检, 达不到要求不准上岗。每年组织职工技能大赛, 让广大职工学技术, 练本领, 提技能。区分不同层次举办各类培训班, 期期相连, 周而复始, 让职工人人进课堂, 个个当学生。以矿井、区科、班组为单位, 建立“研习营盘”, 推行参与式群众自我教育法, 职工轮流上讲台当老师, 实现了学习互动和素质提升。注重职工身心素质的训练, 针对岗位需要的体能和心理素质, 进行积极的有目标的训练和锻炼, 帮助职工战胜作业过程中的紧张、焦虑、困惑等不利心理。

三是严格考核, 动真碰硬。通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 调节机制规范运行, 督导机制协调推进, 激励机制严格奖惩”等四大机制建设, 达到“点上突破、面上开花, 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效果。利用党政一体化考核, 增加五精管理内容的权重, 加大对五精管理的考核力度, 对推进迟缓的基层单位挂黄牌发通报, 对工作不力的领导干部诫勉谈话, 确保了政令畅通, 促进了五精管理的大面积落实。

三、实践检验

五精管理是具体实践, 必须坚持进岗位, 进现场, 进流程。五精管理需要在具体工作中付诸行动, 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实践。我们坚持在“实用”上下功夫, 在“管用”上做文章, 用五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对现有管理进行集成优化, 流程重塑, 激发了五精管理的巨大潜能。

一是把工作岗位作为落实终端。在生产矿井实施“菜单式”交接班和索赔制度, 重点对井下各岗位安全、任务、质量、文明生产等各项交接班内容逐项列清, 逐项对照验收, 确认交接, 实现了各岗位无缝交接。把“预知预想预控”覆盖面扩大到每位职工, 制定“岗位风险辨识卡”, 人人携带, 随时预控, 提高了职工安全风险预控意识和能力。

二是把生产现场作为基础平台。生产现场推行了背景音乐、工间操等快乐工作法。在新三矿、薛村矿、牛儿庄采矿公司等单位推行机环双检制, 彻底杜绝对机械设备、设施、工器具以及环境隐患检查的随意性, 杜绝安全生产中的盲点和漏洞, 确保了机环从点到线到面的责任落实。集团公司连续4年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称号。

三是把流程再造作为关键环节。构建了以安全质量标准化为主线, 以制度保障、技术装备、素质工程为支撑, 以建立完善安全预控、业务保安、职业健康、班组管理、安全监督、应急救援等六大体系为承载的“136”安全管理模式。成本预算管控模式被收录进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十年经典案例, 成为煤炭企业集团管控和现场精细化管理的典范。仅在2013年, 集团公司煤炭成本总额就压缩了10亿元。马头洗选厂介耗控制在0.41公斤/吨原煤, 比国标降低1.52公斤/吨原煤, 达到国内同工艺领先水平。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特别是狠抓五精管理以来, 企业在内部管理、职工素质、企业形象、核心竞争力等各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一是企业文化引领优势更加明显。我们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举旗、铸魂、引领的优势, 把文化的引领与企业的发展“绑”在一起, “三步走翻两番, 再造两个峰峰集团”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二是“峰峰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具有集团公司自身特色的“峰峰文化”已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引以为豪和投身企业科学发展的精神家园。三是企业新风正气更加强劲。转“三风”、树正气、重实干、抓落实、学先进, 创一流蔚然成风。四是职工素质提升更加显著。创纪录行动、首席员工评选、岗位双述、安全确认等, 极大地提高了全员知识功底、专业功力、技能功夫、身心素质和职业素养, 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目标的完成。五是提升管理更加有效。实施全方位对标, 找差距、定措施、提水平, 以对标促创新, 以对标增效益, 推动企业管理跃上了新台阶。六是企业形象更加亮丽。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企业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效益不断攀升, 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持续学习动力 第2篇

阜阳供电公司线路工区 李琪军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省公司按照中央和国网公司的决策,从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加强“三个建设”、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工作部署。作为市级供电公司的基层生产单位,必须据此结合单位实际,努力建设学习型党支部。

一、深刻理解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淘汰。胡锦涛指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勤于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历史和现实充分地证实,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是充满希望、富有生命力、能够与时俱进的党。

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战斗堡垒。党支部成员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否发挥,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部署能否在基层全面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本单位所承担的生产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精心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水平高的党员队伍,已经成为事关党的建设和发展大局、事关企业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建设学习型党支部,既是加强单位党建,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两个作用”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也是落实“以三大促三保”党建工作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1二、传承以往创争活动经验,深化对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认识

近年来,公司系统先后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对推动员工学习,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促进企业进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当前,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支部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和更加深刻的内涵。对我们市级供电公司生产单位而言,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应当借鉴好学习型组织创建理论、经验,在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党员和职工在“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不断创新”、“团体学习”、“系统思考”、“自我超越”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氛围,倡导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进步的良好风尚,真正使党员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并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性工作的行动,努力提高全体党员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基层党支部的活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习型党支部的“学习”与我们习惯所说的看书、读报、学习培训有根本的区别。具体来说,学习型党支部的“学习”更要突出以下三个特点:

1、强调学习与工作的不可分离。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把工作的过程看作学习的过程,把学习当成生产任务,把学习与工作一样要求,一样对待,使学习成为组织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一项具体工作要求。要强调通过工作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反思总结来进行学习。

2、强调学习内容、形式的多样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垄断行业的国家电网公司,承担着责无旁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挑战和风险,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受到社会各界多方的责难和不理解。供电公司的基层单位(工区所队),既面临着电力体制改革大背景、大环境,又必须面对艰巨的任务,承担

巨大压力。负重爬坡、承担重大责任的供电企业党员职工必须直面现实,以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灵活机动的形式来充实和提高安全生产、经营是和优质服务水平,强化党支部的服务、保障作用。

3、强调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个人学习是团体学习的基础,但个人学习的加总并不等于团体学习。只有提升到团体学习,才能建立整个单位的学习风气与机制,进而才能持续地保持和提升单位的创新发展能力。系统思考是学习型党支部的灵魂。系统思考使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并从总体上对各要素加以处理和协调。这对我们供电企业应对时代发展要求、服务经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对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设想

建设学习型党支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结合以往创争活动经验和我们线路工区的实际,需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开展好创建工作。

1、单位领导和支部一班人高度重视,建愿景、搭平台

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氛围和创建载体,要借鉴创建学习型组织理论实践,依托环境氛围和创建载体确立一定的目标,即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共同愿景。例如,我们线路工区的主要职责就是巡查、维护和管理好本单位所辖110千伏及以输电线路,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就是要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载体就是通过“三会一课”、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劳动竞赛、创新创效、技术革新等活动来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线路安全生产水平。在创建过程中,支部领导、支委一班人是关键,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前瞻性的眼光、全局性的思维带头学习、带头实践,积极搭建学习的平台,发挥示范指导作用,做学习实践的表率。

2、突出学习效果,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主体是广大党员同志,我们要注重把党员工作的意愿、成才的渴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化为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动力。引入并强化“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决定进退、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理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理念,“工作、学习都是幸福的”等理念,消除“把学习当成包袱”、“把工作看作负担”、“创建工作是形式、做表面文章”等错误认识。党支部要围绕“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党的作用、提升管理水平”目标,深化创先争优、劳动竞赛和“我为党旗争光彩”等活动,激发广大党员、职工的学习热情。

3、立足长远,制定工作规划计划,不断总结,持续改进

建设学习型党支部是一项长期性基础工作,要立足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奢望短期内建设成所谓的“学习型党支部”。要在认真学习、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创建规划计划,明确创建目标、措施,落实党支部各级人员的责任。在创建过程中,要注意防范“虚化浮躁”、期求“速效”、滋生“无效”、理解“肤浅”等一些不良倾向。要注意及时总结,不断改进。对表现积极的党员要热情支持和引导,对党员的学习成果和合理化建议要积极采纳,并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此外还要注重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选树身边典型,对学习活动中突出的人和事要给予表扬激励,营造崇尚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学习氛围。

建设学习型党支部,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要通过创建使人人享受到“更聪明地工作”带来的乐趣、取得的进步和收获喜悦。我们相信,通过建设学习型党支部,我们必然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并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工作,为企业持续发展,为实现“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不竭动力。

奉献动力如何可持续 第3篇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狄金森的这首短诗,在2011年3月的贵州山区,给了邓飞和他的小伙伴内心深处以升腾的启示。邓飞此时尚未从调查记者的揭黑激情中完全出走,但贫困山区学童不得饱食的现实已触动他柔软的爱意。过去一年,他掌握了在微博上集聚人气的新方法,生命开始有了焕然一新的体验。他渐游离于苦大仇深的扒粪姿势,成为近年中国涌现的新公益人之一。

一个偶发的奇想,在贵州找到了用武之地。自实地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午餐困境后,邓飞即发起宏愿,让中国贫困学童都吃上温热的免费午餐。免费午餐并非新事物,远的不说,在海峡另一岸的台湾即已实施经年,但在如此广大人口基数上进行实践则尚无先例。中国大陆问题的复杂性怎样评估都不为过,但有时实施起来后却出奇地简单。

免费午餐不是邓飞一个人的故事,他感召了各行各业的一批精英分子,共同打造这份事业。又以民间之力,倒逼政府接棒,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一份午餐的大盘子,出现齐头并进的发起人,这是贫困山区学童的福分。邓飞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的心路历程如何?在刚刚出版的《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一书中,邓飞将之和盘托出。

正如这本书的副题所言——“揭示当下中国各阶层涌动的社会变革热情”,免费午餐的成功,其实是中国渐渐富裕起来的阶层,寻求用爱意变革社会的一次努力。邓飞敏锐抓住了这个契机,凝聚众人之力,完成了一次柔软改变中国的经典案例展示。

“一定要反省过去,但不能纠缠过去,不能因为过去失去我们的未来。”这是邓飞投身公益后的新理念。他承认中国经历过一段残酷的斗争史,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选择和解。他只是希望大家分头并进,守望互助,他个人坚守“先做增量,融合各界”的建设性方式。这样的进路,导致他并不回避官方的加冕,也引起一些争议。邓飞以他柔软的身段,腾挪其间,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邓飞认为他和伙伴们正在开创一场伟大的“微公益”,在探寻如何提供条件把普通人聚合在一起,产生巨大变革的“合聚变”。他说,这些条件中,有爱、使命和价值观,有集群式的社会动员,还要有一整套的专业组织治理,发现、激活和科学发掘每一个人的内心力量,我们就获得一个澎湃的能量场。

我曾在江西的一个酒店里,旁观邓飞给志愿者们讲述自己的规划和慈善未来,时至深夜,听者仍不肯散去。公益如何长久凝聚人心,而不陷于一时的热血,的确是一个难题。在邓飞提及的公益人物中,台湾证严法师是一个榜样,她一手打造的慈济功德会,已是华人最大公益团体——其成员早已不局限于华人。支持慈济功德会一路走来的,是佛陀的慈悲喜舍精神。有了宗教的价值所在,公益团体腐化的概率就会降低,这构成制度约束之外的另一维度。

当邓飞在谈论公益,我理解,他仍然焦虑于如何获致一种可持续的奉献动力。这并非一蹴而就,它和整个社会的道德心与宗教感密切相关。在这条道路上,信仰与公益互为增量。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作者:邓飞

出版:华文出版社

定价:35元

《知日·设计力》

主编:苏静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35元

从日本设计界的起始——日宣美展、日本设计中心的成立说起,从各角度思考日本“设计力”所在。

《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

作者:[美]琳·乔伊纳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定价:49元

当中美关系在三岔路口时,年轻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各种政治势力中所起的作用。

《岩波茂雄传》

作者:[日]安倍能成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58元

在民国之初,岩波书店曾经影响了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从岩波茂雄经管书店的细节,读者可以感受1913年战争初期日本知识界的态度。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作者:[美]比尔·科瓦奇 汤姆·罗森斯蒂尔

出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38元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哪些信息、观点可信?本书旨在回答上述诸多疑问,探讨信息文化正在发生着何种改变。

《白鹿原:芦苇电影剧本+剧本创作笔记》

作者:芦苇

出版:后浪出版公司

定价:45元

创新——危机下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第4篇

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正史无前例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化工企业自然不能幸免, 一些经受不住严寒考验的厂家, 就可能失去部分市场, 甚至在经济危机面前消亡。因此, 在严峻的形势下, 创新发展成为必然, 特别是当前企业理念、产品、服务的创新, 将对信心重塑、凝聚人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无机化工铬、钛生产的龙头企业济南裕兴化工来说, 在穿越了88年时空后, 在21世纪仍然散发着熠熠的光彩, 依然充满活力。这其中有什么诀窍呢?对此, 济南裕兴化工认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魄力,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是企业留住青春的关键, 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没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 腰杆永远挺不直!”

金红石型钛白粉生产装置引进的全部是进口设备, 在生产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国内没有适合的备品备件。为了避开这些障碍, 济南裕兴另辟蹊径, 采用进口设备国产化, 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嫁接改造老企业, 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企业科技人员经过艰苦攻关, 对引进的DCS控制系统认真消化吸收,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通过高技术嫁接, 成功运用到锐钛型钛白粉生产装置中, 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最优化控制和工艺参数数据管理。他们还将CN过滤器成功应用于生产, 以过滤回收窑尾、一洗的酸性废液, 使废液中钛的回收率达97.62%。对沉降池进行了改造, 延长了净化钛液沉降时间, 净化后采用热压滤工艺, 提高了原始钛液的澄清度;结晶器蒸汽喷嘴的国产化和二级喷射器的投入使用缩短了结晶降温时间, 保证了钛白钛液产量的稳定增长。砂磨机投入运行后, 增强了物料粉碎与分散的程度, 形成更细小的钛白粉颗粒进行包膜, 从而进一步提高成品的质量。同时根据物料的性质、产能, 对粉碎工段的汽粉、带干工序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技术改造, 对预干机和带干机增加了换热器片, 对部分设备重新进行选型, 改造后的班产量由过去的500包/班提高到了700包/班, 产量、质量大幅提高。

谈起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关系, 企业技术人员深有感触地说:“技术引进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 但必须和自己的研发能力适应起来。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嫁接改造老企业, 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 没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 腰杆永远也挺不直!”

围绕市场自主创新

近日, 天津某型材公司经过对企业产品质量评审后, 与济南裕兴签定了钛白粉供货合同。这是企业执行新的钛白粉产品标准后带来的又一新客户。在钛白生产车间里, 翻看他们的生产系统调度表, 上面详细地记录着生产厂家所需型号、交货时间。职工们说, 这里的每一包钛白粉都是根据订单生产的。

当今市场, 企业与用户的关系, 是一个重复的博弈。多年来的市场竞争使裕兴的经营者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也承受了市场残酷竞争的考验, 但他们深深地明白, 市场已成为该厂技术创新的指挥棒。随着国内钛白粉生产厂家纷纷通过各项措施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济南裕兴化工不断研究如何面对全球采购与营销, 如何紧贴市场, 确定自己的市场创新战略。他们“量体裁衣”, 采取了把“用户标准作为产品质量标准”, 根据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设计、生产不同型号的产品, 让客户的“需求力”最快地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今年2月1日国家取消了具有强制性指标规定的GB1706—1993标准, 推荐性新标准GB/T1706—2006正式实施, 并鼓励企业根据供需需求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该厂紧紧抓住国家新标准实施的机会, 于8月份制定并出台了《二氧化钛颜料》Q/01YX003—2007企业标准。新标准更加细化, 将锐钛型钛白粉分为YA717、YA718两类, 金红石型钛白粉分为YR817、YR818、YR819三类, 主要指标吸油量、散射力、水溶物等均高于原标准, 满足了客户的不同需求。去年, 企业大胆尝试, 将有机硅添加到钛白粉生产过程中, 经过试验和生产, 添加了有机硅助剂的金红石钛白粉, 其分散性降低了7μm, 对进一步提升我国钛白粉质量及市场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前, 客户想要的规格、型号厂里不一定都有;企业生产的型号, 可能不适合用户的需求。再加上厂里搞个新产品, 要经过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等过程, 一个产品从研发到批量生产, 少不了三年五载。现在除了研发之外, 订单生产的程序是:根据客户需求, 生产适合的产品, 整个过程不过半年左右时间, 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抢占企业竞争制高点

近年来, 济南裕兴化工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优主业, 把着眼点放在创新发展上, 积极培育自主研发的创新能力, 加快了原创产品更新换代。为了开拓铬、钛广阔的应用领域, 企业科技人员选择了一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课题, 先后开发出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炼钢生铁用烧结矿添加铬渣作熔剂的研究与应用、铬酸酸渣的综合利用研究、高活性外加晶种常压水解技术、铬盐尾气治理项目、钛白废水处理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钛白废酸综合治理联产白石膏项目、利用钛白废酸和硫酸亚铁还原铬渣研究与应用等项目作为企业核心产品和主营业务的技术优势和专长, 使企业在国内同行业竞争领域中始终保持着一流水平。铬酸渣的综合利用技术, 达到了酸渣全部回用不排放, 该技术作为自主知识产权已向同行业多个厂家转让。

企业利用“自生晶种、常压水解”创新技术, 自行研制开发了纳米锐钛型二氧化钛、催化剂载体专用二氧化钛产品, 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的正式授权, 被济南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中国科协“金桥工程”荣誉称号。采用导热油生产铬酸工艺、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生产方法及硝酸溶解型二氧化钛溶胶, 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水煤浆替代重油用于铬盐锻烧项目、钛白生产包膜工艺等创新技术, 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耐候性, 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 并达到国际水准, 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5篇

---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陈宏威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财税管理系,辽宁 沈阳 110122)

注:本文是辽宁省科学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省级)《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结项证书号2011lslyjl-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描述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商业城)的基本概况和现状,深入细致的分析了沈阳商业城文化体系的建设过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沈阳商业城 文化建设 启示

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商业城)集百货业、酒店业、金融投资、物流配送、房地产开发等功能于一体,旗下拥有铁西百货大楼、辽宁物流有限公司、天伦瑞格国际酒店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先进单位”、“全国诚信单位”、“中国服务业500强等荣誉称号。

沈阳商业城于1991年成立,二十年来公司领导班子坚持实施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逐步构建起具有企业特色的商业企业文化,荣获了中国企业文化最高项---“全国企业文化实践创新奖”.先进的文化培育了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为企业发展与创新注入了不竭的文化力,促进了企业的大发展、大融合、大跨越。

一、先进的企业文化改变了企业命运

1996年4月2日沈阳商业城发生了我国有史以来的商场火灾中燃烧面积之最的特大火灾。火灾烧毁了一至六楼营业大厅及全部设备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烧毁面积达4万平方米。10月1日重新开业后,面对内紧外压的严峻局面,一方面,火灾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使企业资金极度匮乏,干部员工思想波动,供应商因商品损失和应付款索赔困惑.继续合作的信心不足,企业凝聚力和社会信誉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国际新型商业业态大举涌入,国内大型商厦规模急剧扩张,导致同业竞争激烈,企业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冲击.对此,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了以实施企业文化战略为核心的战略,使企业走出困境,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1999年7月企业改制组建了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股份公司A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1年顺利通过了挪威船级社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投入巨资初步实现了业务、财务、人事、服务管理的网络技术化。通过加强企业文化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了企业整体素质和社会形象,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中国百货零售业前100家销售总额、零售总额排名第10位,2009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金鼎级百货店”。

也正是在企业文化战略的指引下,沈阳商业城逐步形成了“以民为本、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确立了“为人民服务、向社会负责、让顾客满意的企业理念,牢记“忠于企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企业誓言,形成了“务实为民,创新报国”的企业价值观。精心打造“商业城,城中求诚”的服务品牌文化,使“商业城购物无风险,不满意就退换”的服务承诺誉满省城。

二、沈阳商业城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

结合商业零售企业的服务特性,沈阳商业城把培育和形成共同企业价值观的精神文化、名品兴店的品牌文化、以文兴商的营销文化、“城中求诚”的服务文化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战略的基本内涵。逐步构建了具有商业城特色的商业企业文化体系。

(一)培育共同企业价值观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沈阳商业城把企业价值观概括为“务实为民,创新报国”并通过开展“四个工程”精心培育共同企业价值观,从而形成广大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为。

1、开展凝聚人心工程。重新开业时,沈阳商业城从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方面开展了凝聚人心工程,一方面,从开展员工思想教育入手,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在商业城重新开业的第一天,就进行了升国旗、城旗、为人民服务宗旨旗三面旗帜,并在每年的元旦、店庆等重大节日都组织员工面对三面旗帜庄严宣誓,把“为人民服务”宗旨深深烙印在每名员工心中。组织开展了以“商业城-----我心中的太阳”为主题的思想教育系列演讲活动,编印了《璀璨的群星》、《前进的足迹》、《神奇的动力》、《员工的情怀》等系列丛书,还多次聘请全国英雄人物和全国劳动模范到商业城为员工上课。另一方面,从解决员工实际问题入手,增强企业凝聚力。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投资几百万集中为员工办了十件实事,较好的解决了员工盼望多年的实际问题。这些活动对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开展观念创新工程。沈阳商业城把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坚持反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观念创新宣传和教育。培养和教育职工克服“四种观念”增强“四种意识”树立“四种观念”即:克服盲目乐观的观念,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观念,重经营、轻管理观念,不注重人均效益观念;不断增强居安思危意识,危机忧患意识,管理进步意识,创新发展意识;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成本观念,效益观念。结合新的形势,不断的推出新的主题,开展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的大讨论活动。引导员工逐步将企业“务实为民,创新报国”价值观转化为员工自己的价值理念,并将企业的营销文化转化为创新实践,为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打下了基础。

3、培养人材工程。沈阳商业城就提出“四个一百”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百名经营管理人才、百名外贸人才、百名金融证券人才、百名计算机人才。1997年,选送100名35岁以下、大专文化以上、综合素质优良、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到东北大学深造;1999年,组织处以上干部到沈阳商学院学习计算机知识;2001年组织50名干部到市广播电视大学进行金融证券、外贸知识培训。人才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

4、开展娱乐文化工程。组建了艺术团、了模特队,开设了图书室、职工文化俱乐部和健身广场。开展各类体育、文化娱乐比赛,创办了《商业城集团报》,举办大型知识讲座等等。融企业文化建设于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中,培育了员工的共同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二)精心打造“城中求诚”的服务品牌文化

沈阳商业城将“诚实经商、诚心待客、诚挚服务、诚信守诺”作为“城中求诚”服务品牌的基本内涵,逐步构建具有商业城特色的服务品牌体系。

1、诚实经商,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品牌商品。首先抓好源头,把住进口,与辽宁省和沈阳市产品质量检测站联合成立了沈阳商业城商品质量检验站,对经营商品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其次,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基础管理。按照ISO—9002质量标准体系要求,建立了商品质量管理程序和商品质量管理网络,对商品质量实行全方位监控。第三,逐渐完善商品质量跟踪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几年来,沈阳商业城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培育品牌、扶植品牌、吸引品牌、突出了经营特色,创造了经营优势。

2、诚心待客,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团队。首先,开展诚信服务理念教育,牢记“为人民服务,向社会负责,让顾客满意”的经营理念;其次,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开展商品知识竞赛和服务技能大比武活动,进行服务规范训练。第三,培养服务品牌。确定服务品牌标准,重点选拨培养服务品牌,促进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沈阳商业城已有全国服务明星一名,辽宁集体服务品牌6个,辽宁省个人服务品牌10个,商业城服务品牌15个,初步形成了品牌系列化,沈阳商业城“城中求成”服务品牌被中国商业联合会确定为“中国商业服务品牌”。

3、诚挚服务,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首先是创新服务特色,规范服务流程。对售前、售中、售后“八个”服务环节进行了规范,形成了具有商业城个性的“八化”服务特色,即:服务礼仪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品牌系列化、引导消费知识化、便民措施多样化、售后服务全程化、顾客资源信息化、商品退货法规化。其次是创新服务方式,开办消费者课堂,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理性消费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城中求诚”的服务宗旨和内涵。第三是创新服务营销,培养忠诚顾客。建立了20万个顾客档案,最大满足顾客个性化、定制化、人性化的服务需求。

4、诚信守诺,解除消费者购物后顾之忧。1997年,商业城在省内第一个做出了“商业城购物无风险,不满意就退换”的信誉承诺,为了践行承诺,出台了《售后服务管理规定》,制定了《解决消费者投诉的三条原则》基本做到了省、市、区三级消协投诉为零。2000年,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消协组织常驻商场的消费者投诉接待站,使消费者投诉不出商业城。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文化

首先,实现制度创新。在商品经营、服务管理、安全保卫、人事用工、资金分配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纳入经济责任制加以考核,推动企业制度文化规范化,实现了管理的有序化。其次,实现管理创新。坚持将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融合渗透,注重在经营管理中提升文化理念,在文化建设中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管理。在此基础上把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生活中处处关心爱护员工,积极营造文明快乐工作的良好环境,为企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是实现技术创新。引进了国际上“一对一”现代营销管理模式,培养具有价值的忠诚顾客群体,引进了条码技术和计算机分析系统对企业财务、业务、人事、服务实施了监控管理,实现了信息网络化,为提高现代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

三、沈阳商业城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结合企业实际是建立企业文化体系的根本

每个企业的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企业的内外环境,都要对企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在建立企业文化体系时,必须结合企业的行业性质、历史沿革、地域环境、员工素质等多方面的实际进行,如果企业文化体系与这些因素相距甚远企业文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结合企业实际,是建立企业文化体系的根本原则。沈阳商业城在企业文化体系建立中,根据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研究和借鉴西方企业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确立了自己的商业企业文化体系。既吸取了西方企业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中国商业企业的服务宗旨与经营理念。正因为结合了企业实际,所建立的企业文化体系,得到了员工的广泛认同,发挥了应有的功效。

(二)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与经营管理一体化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一体化发展,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化为广大职工具体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沈阳商业城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融为一体,按照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品牌经营和建设服务品牌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文化培育为底蕴,把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融入到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之中,融入到员工行为规范和和岗位职责之中,促进各项工作统一协调,全面发展,建设具有商业城鲜明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商业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融合要有适当的活动载体和手段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融合不可能自然形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运用多种适当的载体和手段是推动企业文化融合的办法之一。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形式:一是举办大规模的干部和员工培训。内容包括管理、营销、服务等前沿知识、思想政治理论、公司文化及公司的历史变迁等。二是广泛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请专家举办企业文化知识讲座,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参观交流,举办企业文化研讨会活动。三是深入挖掘、提炼、融合潜在的文化,通过开展企业文化演讲赛、小故事、理念征集、问卷调查、专题分析研究及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等活动提炼形成企业理念。

(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用之不竭的源泉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积淀,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凝聚力和导向性,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企业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信赖于高素质的员工,只有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的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创造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傅向升 周传荣.切实发挥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作用 [J] 中外企业文化 2011(2)

2、周秀红 辽宁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探究 [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王寨 企业文化的四大“境界”[J] 企业文化 2010(3)

作者简介

陈宏威,1958年,男,沈阳人,工作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商业经济专业,大学文化,研究方向,企业文化。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6篇

继承传统 创新发展

“讲理想、比贡献”,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讲、比”活动提倡发扬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促进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自仪狄造酒以来,华夏酒文化已积淀了几千年,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酒文化。今世缘酒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诗曰:“天赐名手,地赐名泉;高沟名酒,名不虚传。”今世缘酒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一代酿酒人的贡献。作为传统的酿酒企业,在激烈的白酒竞争形势下,能够保持持续发展态势,不断焕发新的青春,关键就在于坚持走科技创新道路,将传统工艺与科技创新完美结合,以浓厚的企业“缘”文化打造品牌,使我们的产品持续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讲理想、比贡献”,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动力,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只有充分调动企业科技人员参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发挥他们在自主创新中的先锋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才会有出路。因此,我们对酿酒技术进行改进、升级,就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2006年,实施“6000吨优质酒酿造技改”项目以后,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也使人工酿酒步入半机械化运作,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2007年,建成了万吨制曲中心,形成了一个在国内酿酒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代表性的综合集成的控制系统,实现了制曲的微机远程控制与机械化生产。新世纪以来,香气优雅飘逸、口味清淡的白酒越来越为市场所青睐。为此,我带领科研人员对酿酒原料风味分析、人工窖泥微生物培养、制曲、酿酒设备与工艺等进行深刻地系列性研究,使单粮与多粮自然融合的基酒,强化高温大曲和多种微生物纯种培养、芝麻香调味酒等工艺臻于成熟,还吸收诸多香型工艺特点,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使今世缘、国缘系列白酒芳香更飘逸、入口更绵软。我们精心打造的国缘系列新产品,将健康饮酒的理念融入到酿酒与新产品研发中来,提升了白酒的品质与内涵,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彰显超高端白酒形象,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培养人才 强化人才强企

“讲理想”不是纸上谈兵。技术创新的历史反复证明,没有理想的滋养,技术创新很难可持续发展。没有人才的建设,理想就很难实现,技术创新更是寸步难行。市场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一直把“人才强企”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并定期选送优秀人才到重点院校、科研单位和知名企业进修、研修,参加学术交流,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研体系和人才梯队,不断为企业培养一批批科技人才,这样才能在白酒技术研发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目前我们已经有6名国家白酒评酒委员、25名酿酒高级技师、8名酿酒高级品酒师、33名酿酒品酒师、7名质量工程师、15名江苏省白酒评酒委员的研发创新团队。也正是有前期的人才培养才有了今天今世缘的强大科研团队,才有了今世缘今天的成绩。

产学研合作 强化自主创新研究

“讲理想、比贡献”,就是要发挥科技人员创新主体作用,就是要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和瓶颈制约,就是要紧紧抓住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前沿技术,引领创新方向。今世缘酒业重视用现代科技嫁接传统产业,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成立了固态发酵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开展生物工程的研究与攻关;成为中国白酒业“169计划”9个科研协作单位之一,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为今世缘酒业打造苏酒研发高地。2009年“酯化酶液相下催化合成生物酯类的应用研究”项目揭示了酯化酶液相下催化酯类生物合成的优越性,该成果的应用有效地协调了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酯类物质的量比关系,改善了酿酒工艺,缩短了发酵周期,提高了酿酒设备的利用率。2012年中国白酒“169计划”项目课题之一“今世缘芝麻香型酒风味物质剖析技术体系及其关键风味物质研究”项目是2007年我们与江南大学进行合作持续研发了近5年的创新成果。该项目是国内首次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与嗅觉闻香检测器相结合的技术,建立了一套快速全面剖析芝麻香型白酒中关键香气、特征香气与重要香气化合物的方法;首次采用多种萃取剂对芝麻香酒进行多组分萃取分离分析;采用样品比较功能和统计比较功能的全组分数据处理方法,首次定性了中国芝麻香型白酒中1548种风味化合物;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联用技术,建立快速定量检测芝麻香型酒中吡嗪类化合物的方法。

责编/聂赛

吴建峰

中国劳动力优势难以持续吗 第7篇

中国的劳动力优势真的难以维持了吗?由于印度与中国同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且相关人口预测认为印度总人口不久将超过中国,因此,对中国与印度劳动力资源的对比,就成为讨论中国劳动力优势是否还能持续的关键所在。

■ 劳动力数量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在本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总人口及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仍要高于印度(图1)。更进一步讲,总人口及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只是一个潜在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只有真正参与经济活动,潜在的劳动力供给数量才能转化为有效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尽管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将在十年左右后下降,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预测,其绝对值将保持在8亿之上,远高于印度。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印度的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与中国相差不大,但由于女性识字率较低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女性经济活动人口明显少于中国,导致其全民经济活动人口比例较低(图2)。

■ 劳动力素质

良好的素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印两国在教育方面的侧重点存在显著差异。印度的教育可以被看作是“精英教育”,而中国的教育更像是一种“匀质教育”。如表1所显示的,在中高等教育质量与在职培训方面,中国全面落后于印度。而在初等教育方面,中国要远超过印度。同时,尽管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要低于印度,但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中高等教育,中国的入学率都超过了印度。

对初等教育的重视使得中国劳动者的普遍素质高于印度劳动者。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的男性、女性青年识字率均为99%,男性、女性成人识字率分别为95%与87%,而印度的男性青年、女性青年识字率只有84%与68%,男性、女性的成人识字率只有73%与48%,均远低于中国。尽管印度拥有众多金融、IT等高端行业的专门人才,但是,普通劳动者知识水平的低下与劳动技能的缺乏妨碍了其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发挥。

■ 劳动力市场效率

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劳动力资源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尽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诸如户籍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但是,统一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努力建设之中。

频繁更换的异族统治、短暂的统一历史使印度的社会差异性远比中国复杂。印度既有克什米尔、帕坦人等白种人,也有达罗毗荼等黑种人,同时还有那加人、尼泊尔人等黄种人;印度的宗教方面不仅有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有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拜火教、犹太教等;印度的文字和方言有200种以上,主要的民族语言有十五种,缺乏一种通用语言,英语也仅是上层人士使用。再加上教派冲突、种族冲突与宗教影响等因素,为劳动者在不同地区与职业间的自由流动设置了重重障碍,妨碍了印度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发挥。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效率要略高于印度。表2是中国与印度在劳动力市场效率方面相关指标的对比。在劳动力市场弹性的6个测度指标中,中国有3个指标弱于印度。中国劳动力市场效率的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使用效率较高,在4个测度指标中,中国有3个指标排名比印度靠前。

■ 综合评价

总结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简要结论:尽管中国的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可能在不久后被印度超过,但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仍将远超过印度;中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高于印度劳动者;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效率略高于印度。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关于中国人口变化趋势的预测是在当前人口政策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目前已经研究讨论了放松当前人口政策的必要性,如果考虑到政策变动因素,中国未来的劳动力资源还会更高。同时,考虑到经济活动人口比例、劳动力市场效率受社会习俗与体制因素影响较大而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效率与劳动力素质将会在较长时间内高于印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仍将继续保持着劳动力优势。

上一篇:传染疾病下一篇:电能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