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企业风险管理

2024-09-18

核电企业风险管理(精选12篇)

核电企业风险管理 第1篇

目前, 核电企业普遍采用多种用工方式, 其中非正式员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租赁员工, 又称派遣员工, 是人才与所属单位 (或中介)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 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作需要, 由所属单位将人才租赁给人才需求单位, 承租单位对人才享有使用权并向其所属单位 (或中介机构支付使用费。他们是核电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典型用工方式。另一类是特别聘用人员与顾问人员:他们通常是社会上学历高、收入高的知识分子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员, 常与用人单位建立经济合同关系, 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

这种具有时代烙印的用工方式, 一方面满足了公司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人力需求。据调查, 租赁员工在职工总量中已占有很大比例, 尤其在各一线施工岗位几乎全为租赁员工, 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是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也给管理上带来一系列现实和潜在的问题。为了推进核电企业快速发展, 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经过调研, 就如何加强核电企业中非正式员工的管理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核电企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分析

就某核电厂而言, 现有员工约1800多名, 其中租赁员工约700名, 特别聘用人员约100名, 非正式员工约占全部职工的45%, 对他们的激励方式主要为薪酬激励。由于工作岗位性质不同, 企业对他们的激励方式也有所不同。他们分布的岗位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生产经营管理岗位, 如技术管理、翻译等岗位, 他们与企业明确了劳动关系, 按正式员工的薪酬标准发放劳动报酬, 但因为不是正式员工, 不能参加年终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及先进评比等活动, 从而会影响到他们的职称评定及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第二类为一线生产岗位, 是核电企业非正式员工工作岗位比重最高的地方。这一类非正式员工来自核电企业的所属单位 (或中介机构) , 他们的薪酬标准因各自岗位不同而不同, 考核标准也不尽一致。非正式员工由于户口、档案等关系不在企业, 他们不能像正式员工那样, 参加多种多样的专业技能培训, 不能解决党组织关系, 不能参与企业先进的评比等, 时间一长,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与企业拉开了距离。

非正式员工构成成分的多元化, 决定了我们不能在细枝末节上追求一致, 只能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但综上所述, 核电企业对非正式员工的管理机制上, 明显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弊端。从我单位这些非企业正式员工身上, 可以看出他们与企业正式员工有明显差异的一些特点:

(1) 薪酬支付存在不公平现象。虽然非正式员工的群体在不断扩大, 但并没有真正得到核电企业的广泛关注。企业在其薪酬、社会福利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管理比较随意, 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 核电企业在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的激励问题上, 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主要体现在劳动分工上的不公平和报酬上的不平等。

(2) 职业发展潜力小。核电企业聘用非正式员工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企业的人工成本或者某项工作的特殊需要, 聘用一般具有临时性, 所以非企业正式员工进入企业后, 企业因为他们的合同期短或临时性的原因, 很少考虑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和挑战性, 也不会为其制定职业生涯计划。

(3) 非正式员工的就业安全度较低, 对组织的归属感不强。核电企业对非正式员工存在情感上的疏离, 有些管理人员视非正式员工为“局外人”, 是企业临时所用的“他人”, 称非正式员工为“他们”, 而不是“我们”。对于非正式员工而言, 他们随时都有被组织辞退的担忧, 在员工的就业安全受到威胁时, 自然难以对组织形成归属感, 更不要说愿意为组织付出额外的努力。

以上各种因素的存在, 决定了非企业正式员工与企业传统用工制度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 它要求企业改善用工制度, 调整激励方式, 进一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加快企业健康发展。

二、非正式员工出现的原因

非正式员工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市场竞争因素

市场竞争中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低成本竞争, 也就是说许多公司通过用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制造出相同的产品来获得竞争优势, 扩大利润空间。而降低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精简人员、减少薪酬支出。于是, 很多企业开始采用人力资源外包或者通过减少核心员工而代之以非正式员工来节省开支。雇佣非正式员工, 可以减少很大的开支, 主要是因为公司可以不用支付或少支付可自由支配的福利。

2、从雇主的角度考虑

雇用非正式员工除了降低经济成本之外, 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非正式雇用使雇主有机会考察是否有设立新工作岗位的必要。二是非正式雇用安排使雇主有机会考核非正式员工的工作绩效, 以便决定是否留用员工, 并转为正式员工。

三、如何加强核电企业中非正式员工的管理

为了适应当前国内核电大发展的需要,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核电企业需要打造一支具有很强战斗力的员工队伍。激发非正式员工的活力, 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逐步淡化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的区别, 实行公平的薪酬管理模式

在核电企业非正式员工的心目中, “公平”是他们盼望已久的。故在对非正式员工进行激励时, 一定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具体来说, 应努力做到规范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的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规章制度等。当前, 在核电企业薪酬体系中普遍存在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薪酬不公的现象, 当务之急就是打破这种不合理的薪酬机制, 实行同工同酬, 以薪酬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催生企业的活力。

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 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外环境的改变, “相对公平”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可以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 使薪酬分配在组织中实现“相对公平”。组织在进行薪酬体系设计时, 应尽量使每个员工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相等以实现公平。就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来说, 差异是肯定存在的, 但是这种差异必须是合理的。既要让正式员工享受到作为一名正式员工的应有的优势, 保证正式员工的稳定工作, 另一方面, 也要提高对非正式员工的一些非货币福利, 让非正式员工从中获得工作的满足感。

非正式员工的种类不同, 那么薪酬方式也应该有所差异。组织可以设计多种薪酬方式, 对于不同种类的员工, 采取不同的薪酬方案。如对临时工和兼职员工采取“固定工资+少量保险+福利”的方案, 以适合他们流动率较高的特点, 如果有些兼职员工的各种福利很可能成为他们的负担而限制他们的流动性, 也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要求调节薪酬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对特别聘用人员与顾问人员等高技术含量的员工实行复合结构政策, 可以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给予社会保险与福利, 以达到对其的激励性, 使他们乐于为企业长期工作。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 也可以将他们转为正式员工。

2、改善工作环境, 规划职业生涯

改善工作环境可以进一步激发非正式员工的工作热情, 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一样, 同样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 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样需要同事及上级的尊重和理解。若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淡漠, 必然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那样, 他们就只会单纯地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 而不会关心工作质量和任务协调的问题。

其次, 尽量把非正式员工放在他们所适合的位置上, 让非正式员工将自身的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相结合, 根据他们的技能水平、业务熟悉程度, 结合工作岗位的需求, 立足岗位成才, 使非正式员工发挥所长。另外还要创造条件, 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 丰富他们的工作内容, 让非正式员工在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的同时, 学会第二、第三项技能。如车工不仅要做精车工, 还会操作铣床及刨床。员工多掌握一门技术, 也能使企业多增加一份后备力量。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工作兴趣, 也让他们的价值在企业中得到体现, 体会到自己被认同被尊重。

为了让非正式员工更热爱用人企业, 企业要为他们规划职业生涯。没有人会满意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非正式员工虽说流动性总体偏大, 但在一定时期内, 他们的工作也是相对稳定的。清楚他们的发展意愿, 帮助他们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 提供行之有效的岗位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培训机会, 使他们将个人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3、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我们固然需要重视薪酬激励, 但也决不可忽视一些非薪酬激励方式, 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 让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才能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期保持和发扬下去。如, 利用厂务会、日常生产管理会、干部民主评议会、班前会等各种会议, 征询员工的建议和意见, 积极鼓励员工参与管理。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在企业一样可以当家作主, 有效提高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员工参与企业的程度越深, 其积极性就会越高。而让他们参加迎春晚会、节日出游等集体活动, 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荣誉从来都是人们激情的催化剂。每个人对成就感及荣誉感充满渴望, 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富有意义, 都希望自己得到表扬, 受到嘉奖。在实践中, 当员工完成某项任务, 工作表现突出, 得到上司的认可就是对其工作成绩的最大肯定。一句话的称赞, 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特别是对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在默默奉献。具有代表性的非正式员工, 企业同样要授予荣誉奖励, 对有工作能力的非正式员工, 同样可以提拔任用到适合的各级领导岗位。这样做可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 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摘要:国内的核电企业普遍使用非正式员工。目前国内核电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激发非正式员工的活力, 是一条提高企业管理效益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核电企业,非正式员工,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 刘小刚, 童佳译.战略薪酬管理 (第三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罗明忠.长期雇用民企不可忽视的选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06) .

[3]李艳, 朱正威, 王静华.非正式组织的利弊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3, (07) .

中国核电企业文化演讲稿-缩减版 第2篇

2007年,初出茅庐的我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美丽的杭州湾畔、螳螂山下,开始了我的核电生涯。当时的我,包括身边的一些年轻人,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这样的阶段:

企业文化=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写写稿——囧

40”

后来,我幸运地成为了一名运行人员。倒班第一天,刚踏进值班室,就被墙上两行醒目的大字震撼了:“不让隐患从我眼前溜走,不让事故在我手中发生”,这两句话让我感受到一种压力。再看周围的同事,行为也十分怪异。比如,打电话的时候,双方会态度严肃地将一句简单的话来回重复多遍;又比如,主控室操纵员时常指着某一个手柄思考人生,陷入冥想状态,口中还念念有词。后来我才知道,这些都是“防人因工具”。但在当时,我感觉企业文化就像是身边的工作氛围一样,有些严肃、有些紧张、有些压抑。在之后长期工作实践中,我慢慢意识到:我所在的核电运行领域是核电企业运营的关键领域之一,运行人员承担着巨大的核安全责任。因此,追求准确无误的工作,乃是唯一可接受的标准,是一个专业运行人员的态度。

1’40”

在运行领域,哪怕拨动一个开关,一旦失误,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风险。为规避这种人因失误,我们必须使用防人因工具。下面大家即将看到的,是一名运行人员,在接到一项操作任务后的一般流程:工作前,召开工前会,并使用运行经验;工作进行中,两名运行人员实现操作监护,操作时做好自检、严格遵守规程,与他人交流时使用三向交流;遇到问题时,要保持质疑的态度,时刻不忘保守决策;工作完成后,独立验证,召开工后会——这样,才算是一次圆满的操作。

2’20”

一名运行人员,如何按部就班完成上述流程?如何正确使用每一项防人因工具?——要靠行为习惯,也就是核职业素养。为了提升运行人员的核职业素养,我所在的中核运行三厂运行处制定了一系列管理举措:安全例会制度、运行人员绩效系统、人员行为趋势分析系统、良好行为认可制度,等等。在此我重点介绍一下良好行为认可制度。

我们认为,良好的运行行为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来自于英文“运行”一词的四个音节:O——Open,坦诚;P——Professional,专业;R——Responsibility,责任;T——Teamwork,团队。我手中的这张卡片就是良好行为认可卡,在下有幸得到了另一位同事的认可。也许这张卡片并不能给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但实现了我心灵上的满足。我的工作得到了他人的肯定,我将继续努力,保持自己的良好行为,提升自身的核职业素养。

3’25”

提升核职业素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保证安全。素养、安全,这不正是中核运行三厂正在推行的6S管理的两个环节吗?其他四个环节分别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关于6S管理的具体含义,以及为什么要把6S从管理向文化过渡,屈永佳同学已经(将)作了详实介绍,不再赘述。我想阐述的是:前面四个环节只是手段,而素养这个环节也只是中间过程,安全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说到这里,我感觉到: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是分不开的。而实际上,企业文化是否可以和安全文化完全划上等号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的企业文化究竟和安全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4’15”

通过对中国核电企业安全文化手册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企业文化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表层的物质文化:产品和物质。第二层是浅层的行为文化:标准和模式。第三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体现和载体。第四层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核心和灵魂。

这四个层次构成了一个金字塔的结构。我们将这个金字塔放大来看——原来,金字塔的每一块砖上,写的都是“安全”!那么这座金字塔,又是由谁来创造的呢?答案是你,我,他,是我们千千万万的核电人,用辛勤的劳动,不分昼夜的付出和汗水,用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的安全,堆砌起了这座金字塔。山高人为峰,塔高人为基。如果说中国核电是一面旗帜,如果说秦山是一面旗帜,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旗手,我们每一双肩膀,都有担当。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早已融入了每一个秦山人的血液。

最后,请允许我用中国核电的员工誓词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我是光荣的核电人,我将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企业,忠诚于岗位,弘扬核工业精神,践行核电文化,视安全为生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追求卓越,挑战自我,为推进我国核电事业安全高效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核电企业风险管理 第3篇

关键词:核电企业;设备采购;合同索赔管理

随着核电事业的发展,核电企业在设备采购招标合同的管理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合同不完善、技术变更、供货范围变更等,引起设备采购招标合同索赔。所以,为强化核电企业合同管理,应切实编制好合同文件、抓好变更管理、认真对待,及时有效的应对合同索赔事件,尽可能的将损失减低至最小。

一、引起核电企业设备采购招标合同索赔的因素分析

经笔者对引起索赔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核电企业设备采购招标合同索赔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

1.合同文件不完善,存在遗漏等问题。合同文件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一旦买卖双方签署,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对于核电企业而言,设备采购合同文件具有条款关系复杂、内容多等特点。所以,在合同谈判签署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导致合同文件存在遗漏缺陷。例如,在合同文件中,技术部分与商务部分的描述不一致,以至于设备在供货中存在细节上的差异。因此,由于合同文件不完善的因素,引起核电企业设备采购招标合同索赔。

2.相关技术条件出现变更,辅助设备技术条件不明确。核电企业在大型设备的采购招标中,设备的主要技术已确定,而对于辅助设备尤其是由中标人的分包商提供的设备,标书中对此部分的技术描述相对简单,其技术要求并不清晰明确。这样一来,在相关辅助设备的供货时,就可能出现与主设备的不一致。此外,由于设备安装工程条件的改变等因素,要求设备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进而引发索赔。

3.供货范围变更,买卖双方的供需发生变化。核电企业在设备的采购过程中,从签署到供货,通常在五年以上,合同执行周期太长。这一特点决定了核电一般采用边设计、边建设的模式,所以,在较长时间的跨度下,买方由于设计不断深入,更改设计文件;导致原来供应商已经确定或采购的设备部件发生改变。这样一来,就引发了合同索赔。

4.供货期变更,延误企业工期。核电企业的采购设备多是大型设备。一方面,由于设备安装进度或现场仓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核电企业可能会要求卖方延期设备的交付。这样一来,卖方就需要承担额外的设备管理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卖方设备出现质量而出现返工,或厂商赶工不及时,而导致设备的交付期延长,影响核电企业工期。所以,在这两方面的因素下,引发合同索赔问题。

5.合同款支付周期较长,对卖方资金计划造成影响。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由于核电企业通常要求较长的质保期,且核安全决定了对设备验收的处理流程相对偏长,付款条件相对苛刻,导致供应方合同收款滞后,对其资金计划造成影响。所以,部分供应方基于自身利益,会向核电企业提出财务费用索赔。

二、核电企业设备采购招标合同索赔管理

核电企业在采购合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积极有效的应对设备采购招标合同索赔事件。基于有效的措施减少双方的经济损失。对此,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采购招标合同索赔管理。

1.編制好合同文件,确保合同的完善性。合同文件的编制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应确保合同的完善性,尤其是对于供货服务范围、相关技术等,进行全面而清楚的反映,避免因含糊不清而造成合同履行中存在纠纷,尤其是技术描述部分,参数必须准确。同时,为强化合同的风险管理,可以对相关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全面的预测,并在合同文件中进行约定。这样,可以对一些索赔因素进行有效地规避。

2.做到流程优化,在满足合同支付条件时,确保及时付款。为确保买方履行合同,企业应对流程进行优化,减少或缩短中间审批环节按时付款,这也是作为买方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我们知道,买方付款及时,易造成买方资金周转困难,尤其是小型供应商可能会陷入合同执行停滞的尴尬境地。当然,确保按时付款一定程度上可为供应商更好的履行合同创造条件。

3.抓好合同变更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在合同索赔事件中,合同变更是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企业在合同索赔管理中,应抓好合同变更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变更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在合同变更的具体管理中,相关的管理程序可这样:

提出变更→审核→技术经济分析→卖方报盘→双方谈判→报批。

这样,不仅强化了合同变更管理,而且强化了买卖双方的沟通交流,降低合同索赔事件发生的概率。

4.认真对待合同索赔,积极开展反索赔谈判。一旦合同索赔事件发生,作为买方的核电企业,应及时有效的处理索赔问题。同时,必须对供应方进行反索赔,以对冲供应方提出的索赔。这就要求在合同执行中注意对供应方违约行为的证据收集,包括文件、邮件、信函往来等。此外,在索赔谈判的过程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平等而有效的协商。并且,索赔谈判必须以合同条款为依据,以合同中约定的文件为基础,对相关问题事项进行谈判,如延长交货时间导致的费用、设备文件延误的文件记录,调整价格等,以减少双方经济的损失。

三、结束语

近年来,核电企业发展迅速,随之的设备采购量也日益增加,所以,强化核电企业设备采购招标合同的索赔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对电力项目设备采购合同的风险管理探讨[J].电力出版社,2011(03).

[2]吴小芳:电力项目设备采购合同的风险管理及改进对策[J].劳务合同,2011(11).

核电企业设备管理要点与实践 第4篇

与加拿大合作的国家重点项目CANDU6核电站, 其工艺复杂、系统庞大。根据其安全性要求, 还有为其专设的安全系统, 导致中核运行公司三厂两台机组设备种类极其繁多, 数量庞杂。每台机组多达14万多台 (件) 设备。因此设备管理是核电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电力生产与稳定的重要手段。加强设备管理工作,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设备的维修费用的减少, 设备的故障次数和发电成本的降低, 还体现在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 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上。

三厂的设备已运行了9年以上的时间, 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每个工作环节不仅影响到整体生产的顺利进行, 稍有不慎都会引发设备事故, 甚至造成停堆停机, 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核电企业应根据生产现状及设备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设备管理制度与维修计划, 保证重要及关键设备能够随时处于监控状态。发现故障隐患, 要及时、有效进行排除, 既能提升设备运行安全性与效率性, 又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建立企业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管理制度是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设备持续健康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是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

多数企业设备管理往往实行落后的“保养为主, 修理为辅”的制度, 对设备资源的配置和设备技术的进步等方面涉及很少。落后的设备管理使企业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 制约了生产的效率。对于日常设备维护保养, 企业往往注重于设备卫生、润滑、紧固等方面的措施, 对于企业设备的校正和设备的技术升级做得不够。这就造成设备的实际技术状况不断的恶化, 其结果是设备的维修费用每年不断增加。这样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却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 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设备管理部门工作重点应放在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上, 采取记录和分析设备运行的指标, 来了解设备整体运行的状态, 并且对设备故障做出早期预测、诊断, 进行预防性维修, 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 达到降低停堆停机的风险。掌握设备的磨损规律和故障规律。从设备的初期状态到设备的老化期都应给予重点不同的维修策略与手段。

初期故障阶段应该精心安装, 认真调试, 强化试运转, 严格验收;偶发故障阶段应该加强维护保养;老化故障阶段的前期应该及时的进行预防维修和改善维修, 重视经济和技术恶化情况。同时还要做到合理配备和使用设备, 保证设备性能精度。各种方式的成本有很大的差别, 需要根据不同设备和不同情况, 如设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 才能合理定制合适的场地, 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仪表, 综合运用多种维修方式, 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长期的实践中秦山核电站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在质量保证大纲的规范下, 秦山核电设备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设备管理程序, 以建立完善有效的设备管理模式, 培育技术过硬的设备管理队伍。运用集成生产管理系统 (TEAM) 作为设备管理的平台, 以工单管理为主线, 设备信息为基础, 设备可靠性为中心, 设备监督、故障诊断、预防性维修、新技术应用为手段, 通过全员参与、专人负责, 对电站设备进行全员工、全过程、全寿期和全范围管理, 形成了特色的4全管理原则。公司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参与到设备管理中, 使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做好以下4项工作。

(1) 设备管理工程师作为设备管理的主要负责人, 负责设备的统一管理。设备工程师采用双人负责制, 互为备用称为全员工责任管理。

(2) 设备工程师根据对设备的划分, 对设备进行全过程、各环节管理, 称为全过程环节管理。

(3) 每一个实物设备从进入电站到报废进行跟踪, 对设备所需备件进行挂接和贮备定额, 对设备的运行历史、维修历史、故障历史等进行跟踪管理称为全寿期实物管理。

(4) 对所有为实现电站某一特定功能而设置的设备进行功能管理, 以确保这一特定功能保持完好。根据设备对于电站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的影响、对重水泄漏控制的影响, 以及设备的维修难度、价值等特性, 将设备分为1~4个等级, 对设备进行分级管理, 称为全范围功能管理。

逐渐形成的设备管理体系, 以设备信息管理为基础, 优先处理和机组热点及重要问题相关的工作。围绕设备可靠性, 状态监督管理、维修规划管理、维修质量管理、设备技术管理等4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这也是设备管理的4个过程, 从状态监督, 到维修规划, 设备质量管理, 设备技术管理, 再回到状态监督, 实现一个闭环的设备管理系统, 使设备可靠性通过设备管理系统得到良好运作, 实现设备可靠性的逐步提升。设备管理工作关系流程图, 如图1所示。

三、重视设备管理中人的因素

人是生产关键要素, 企业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设备维护保养取得成效, 对于设备管理要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采取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处理设备维修。主动了解和预见技术发展, 市场变化趋势, 为设备决策提供一个可靠依据, 达到避免过大的转换成本的损失。于是在设备管理中要把更新员工思想观念和提高技术素质作为重要工作。一方面加强人才的培训工作, 结合各有关协会、学会和企业、地区的培训机构, 以及院校及研究所的相关专业力量, 提高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提高人员管理技术水平。企业设备部门要对设备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情况有所了解, 才能结合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 进行多层次的培训。这样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设备培训工作, 才能达到改善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的现状

在企业的竞争中, 人才因素已经成为企业的关键因素, 并成为现代化设备管理的支柱。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的存在, 导致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人才不足的现象。一方面我国在中高等院校很少设立设备专业, 企业很难有专业性的人才。即使目前有些企业有设备管理人才, 但是很多人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 如机械、电气、电子专业的人才, 使企业在管理和维持运行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往往对设备管理不够重视, 在管理要求上没有进行有力的培训工作, 激励制度也不够健全, 以至于影响了企业的设备管理的效率提高。

设备管理是核电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决定这一环节的重要因素。基层设备管理者得不到的全面的学习和培训, 往往只能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提高, 了解掌握管理的不足, 造成上级管理部门的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在秦山三期工程培训体系中, 为确保安全、有效和迅速地履行特定岗位相关责任和义务, 对岗位的工作人员规定必须完成一系列的课程, 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程序:如《资格与授权管理》, 《培训计划管理》, 《外出培训管理》, 《岗位培训管理》。对于新员工和外来学员, 指定导师开展结对培训, 由导师一对一地指导并带领学员从事岗位实习。在适宜时间安排员工到维修处等其他处室进行锻炼以掌握设备管理所必须的基础知识。适时地开展会议交流、技术讲坛, 积极推进技术交流, 知识与经验的共享,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设备管理人才是设备的直接管理者, 责任重大。稳定设备管理队伍, 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训, 对于设备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企业不能只重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人才, 而忽视设备管理人才, 要根据自身设备的管理情况制定设备管理人才培训计划, 防止人才缺失和人才断层的现象。

四、实行设备的分级与敏感设备控制

在核电企业中, 因为设备的价值、复杂程度、检修要求和对核安全、机组可靠发电的重要性不一样, 因而相应的关注程度和管理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 三期工程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进行了分级管理。设备的分级主要从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考虑, 同时结合设备的一些具体特点 (检修难度、设备价值等) , 将设备分为4个等级。

(1) 对电站核安全和机组发电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 并且属于大型、高价值、检修难度大的设备为一级设备。

(2) 对电站核安全、机组发电、重水泄露、放射性泄露和工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当其失效会对电站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 并且中等以上、价值较高、有一定的检修难度的设备。控制类为关键系统的控制设备, 信号参与反应堆和汽轮机发电机组控制, 以及传送到主控室, 二控室的设备为二级设备。

(3) 对电站的核安全、机组发电、重水泄漏、放射性泄漏、工业安全不具有重大影响, 当其失效时通常不会对电站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 并且属于小型设备, 价值不高的设备为三级设备。

(4) 对电站的核安全、机组发电、重水泄漏、放射性泄漏关系较小, 同工业安全关系较小, 当其失效时不会立即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设备为四级设备。

对不同等级的设备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体现在技术文件由不同级别的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审批上。采用不同的维修策略, 在维修中要求质量监督的严格程度不同等。不同于统一的设备分级, 对于单一设备发生故障造成电站停堆、停机和降功率的运行情况, 提出了敏感设备的概念。敏感设备是指电站中的某一类设备, 只要其中单个设备故障即可导致电站停堆、停机、降功率以及导致功率大幅度波动的异常。敏感设备分为关键敏感设备和次关键敏感设备两类。

在以上的原则基础上确定敏感设备的清单, 同时给出敏感设备的管理方法。对电站系统进行功能分析, 找出关键系统和关键路径。在此基础上, 根据设备在关键路径中发挥的作用与故障历史数据、运行质量记录等因素, 在每台机组中识别出了600多个敏感设备点。

将有关影响、保障敏感设备正常运行的设备找出来, 作为敏感设备控制, 追查到影响敏感设备工作的每个环节, 直到监测仪表单元, 控制开关单元, 得到一条完整的敏感设备链。进一步对敏感设备链中的各个设备状态、故障历史、预防性维修、备件状况、监督状况进行评估, 填写敏感设备分析单, 对各个敏感设备进行设备失效风险分析和控制。通过分析电站的各个活动、变更、实验等可能引起设备失效的原因, 落实预防设备失效的措施, 使敏感设备链中的各个设备得到妥善监督与维护。

三期工程设备管理部门的设备分级与敏感设备控制有效地将设备分为面和点的控制。每一台设备都有其所处的层面, 均有相应的管理规程与管理规定。每一台影响安全生产、出现故障即会停堆停机的设备, 都划分为敏感设备。层层控制, 点点俱到, 有效的将安全生产与设备管理做到了精细化。

五、注重设备管理理念创新

很多企业的设备管理理念始终停滞在保养为主、维修为辅的初级阶段。谈不上对现场的把握, 更说不上对现场的反馈。没有从思想上提高对设备的重视。然而对设备的重视, 对核电企业来说就是对核安全的重视, 核安全是核电企业的生命线。三期工程设备管理部门一直强调, “我的设备我负责”、“我的项目我把关”、“我是一道重要的安全屏障”和“设备工程师始终在现场第一线”等设备管理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设备管理部门形成了很多的关于设备管理的理念, 这些理念是对于设备的理解, 是常年在现场工作的感悟。

(1) 关于现场设备方面。电站的设备管理需要重视现场的任何反馈, 包括维修、运行等各方面, 及时对反馈进行认真的评估和分析, 并尽量从设备管理的根本方面上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完善现场设备的管理最终达到保证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来自现场的信息反馈, 包括维修工作、运行操作、质量控制等各环节发现的问题。重视这些问题, 积极进行认真的分析, 从设备监督、预防性维修、质量控制等各环节采取纠正措施, 从而完善管理和提高可靠性。

例如, 2007年, 机组重水蒸汽回收系统干燥器4次出现跳机或故障运行。仪控人员排除了仪控问题, 故障定位为气动阀体及阀门执行机构的供电电源设备上。有关人员积极的对信息进行了反馈分析, 通过对设备维修计划的审查与评估, 及时修订了预防性维修大纲, 消除了存在的漏洞。

对于现场设备, 三期工程的设备管理理念在于“重视现场反馈, 完善设备管理”。工程师要处于设备生产的第一线, 实时发现现场设备的问题, 积极反馈何制定解决方案。不要等设备停了或出了故障, 才会去关注设备。

(2) 关于备件管理方面。设备的维护保养是设备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而备件的管理无疑是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的强有力的基础。设备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致力于备件的管理, 让备件信息完整统一, 让备件编码规范易查, 让备件库存合理可知。避免出现因备件信息不完整、不正确而造成的重复采购与备件积压, 或因一物多码而出现备件库存量不可知, 因备件库存不足额而影响现场设备的可靠性。备件数量之多, 种类之复杂, 必须从严、从慎的来从事备件管理。

2007年维修人员处理阀门内漏工作中发现, 现场和图纸显示的阀门与备件并不统一。现场安装的出现缺陷的阀门是原设计阀门, 更换的阀门是材料代替过的。事实告诉设备工程师在进行设备替代变更后, 应及时修订和更新系统信息和备件信息, 便于开展现场维修。在备件管理方面, 提出的理念是“加强备件管理, 确保设备可靠”。

(3) 文件管理方面。设备工程师进行现场工作文件管理要严格把关, 因为工作文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密切关系到现场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文件准备工作的不完善而导致现场设备出现问题的实例很多, 这都是因为认识不到由于文件错误产生的后果, 思想上不重视文件的控制管理。设备工程师应该控制住此环节, 提高现场工作和设备的安全性。

目前, 三期工程已建立了规程反馈单制度, 每个人在使用规程后, 必须填写规程反馈单。不同人多角度反馈, 使规程更加合理化、清晰化。关于规程、文件, 提出的理念是“完善文件控制, 消除安全隐患”。

电站的设备管理, 不仅需要对于安全和生产直接相关的重要设备 (如反应堆和汽机的相关设备) 进行严格管理, 而且对于一些公用系统的设备也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防止设备失效影响电站的安全运行, 真正做到设备管理, 不留任何盲区。

“我、设备, 我们都是一体的”, 基于这样的理念去管理和熟悉设备, 会关注设备本身反应出来的现状。它是良好运行的, 还是异常运行的;它是该“退休”了, 还是继续“工作”;它是需要维修了, 还是仅需更换等, 基于这个理念会逐渐加深对于设备的理解和感悟。

六、结语

核电安全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第5篇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经济的能源,具有巨大的价值,但由于核燃料的放射性,因而核电安全问题一直深受国际社会关注。事实上,核电主要安全隐患,大多来自于核电企业管理中经理人和普通员工的道德因素。故在此引入道德风险概念,分析和思考核电安全管理中蕴含的道德性问题。

一、核电安全管理中道德风险概念的引入

伴随着核电技术的发展和核电设施安全性能的提高,从技术角度而言,核电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在目前,核电安全运营来中的安全问题主要是人因问题。在相关机构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人因事件超过核电站事件总数50%,人因失误成为核电站事故最主要的诱因之一。在这里,应当考虑到核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益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企业面临的道德风险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因素为两个方面,即企业外部面临的道德风险和企业内部管理引发的道德风险。其中企业外部面临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故意提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和服务、转嫁责任和经营风险、逃避债务、不守信用、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和来自顾客方面的道德风险;企业内部的道德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和普通员工的道德风险两个层面。

二、核电安全管理中道德风险的产生

我们论及的核电企业道德风险仅限于企业内部来谈,其道德风险主要产生于经理人和普通员工之中。

(一)由核电企业经理人引发的道德风险

核电企业的经理人管理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高管理层管理、企业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部门负责人管理。每一层次管理人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都有可能引发道德风险的产生,进而对企业安全造成危害。

首先,最高管理层在核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到的是核电企业发展中安全因素。核电企业因其自身存在的特殊地位,获取企业利润最大化已经不能成为企业运作的首要目的。当遇到安全和生产之间出现矛盾时,如果最高管理层对安全管理缺少足够的责任感时,核电安全风险就产生了。最高层管理者支持安全的行为需要在员工中充分表现出来,他们的示范作用可以带动整个核电企业安全工作的发展。如果其安全责任观念不强,则其他员工在操作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效仿,最终影响核电安全。

其次,企业最高层和中层在用人和对人的态度方面,将对核电企业的安全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这些管理者在选拔人员过程中,为个人非正当私欲的满足,而采取非公正的提拔方式任用人员,就会在整个核电企业内部造成员工的不满和消极情绪,进而将情绪带入工作,使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机率增加。而在对人的态度方面,如果最高层和中层管理者在制定和执行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以“人性是自私的”为假设前提,认为员工都是不遵守纪律的,采用严厉控制,高压监视的方式来管理企业,就会使员工在精神上没有归属感,从而在操作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责任感,使人因事故的发生机率大大增加。

再次,基层管理员更须有严谨的工作方法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基层管理人员,是整个核电企业的安全运作的中坚,他们的职责是:明确责任分工,安排和管理核电生产,审查和监督操作人员工作。如果他们在工作中麻痹大意,责任心不强,在事故发生前,不认真检查督促工人的工作,在事故发生时,没有做好应急措施,事故发生后,隐瞒和推卸责任,势必会将整个核电企业的安全风险提高的不可想象的位置。

(二)由核电企业的普通员工引发的道德风险

大量的人因问题分析可以看出,普通员工不按规定的程序操作是导致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而普通员工不按规定程序操作导致安全生产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员工对于企业安全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核电企业都有工作前会议制度,它是工作进行前,员工了解下一步工作的目的、要求和潜在风险及其预防措施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如果员工不能做到认真参与,可能导致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和错漏,而每一项小的操作错漏都可能导致整个核电设备运行的不正常,导致安全风险的提升。

其次,员工操作运行的不保守。核电工作不同于一般性的工程操作,需要采取保守原则。在不确定设备是否能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一定要停止操作,上报检查后才能进行。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节约时间和完成任务指标,员工可能违反既定的操作程序,采用一种较为冒险的方式进行生产,这样对于核电企业来说是极具风险的。

再次,员工情绪因素导致的风险转嫁。各种压力都会影响到员工的情绪,如果员工个人不能很好地调节,将消极的情绪带入工作,就会影响工作效率,增加失误的机率,情绪的把握是体现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核电企业员工必须将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核电安全管理中道德风险的防范

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经验表明,道德风险发生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进一步加强核电企业的职业化管理,可以实现核电企业道德风险的控制防范。对于加强核电企业的职业化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员工自律意识的加强和安全文化的深人开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实现。

(一)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

监督管理制度的加强是完善核电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职业化管理最为基础的方面。核电企业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制度必须体现核电企业自身的独特性,即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企业管理程序的设置、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的进一步加强,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核安全法规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的核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的各类程序,事故应急措施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的基础上,核电企业还需要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加强道德激励制度的建设。道德激励制度是指:允许核电企业人员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获得自身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使企业的整体安全价值取向一致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努力使企业的整体道德风险转化为员工的个体道德风险;经济学方面对于道德风险的研究表明:道德风险与个体行为成本存在某种正比例函数关系-道德风险越高,败德行为者越多,个体行为成本也就越高。

核电安全方面的道德风险,所涉及的个体行为成本不光包括财产,还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和生态环境的因素。因此,员工承担个体道德风险是合理的,相应的道德激励制度就是通过对遵守安全道德义务的给予合理的支持和鼓励,违背道德义务的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处罚,这种明确的调节手段使企业真正形成公正合理的安全道德机制,使核电企业勇于承担个体道德风险,从而降低核电企业道德风险总体发生的机率,进而为核电安全提供科学稳定的内部道德环境。

科学合理的道德激励制度安排可以更好地维护企业道德观的有效建构,而这一制度的科学制定和健全,实质是针对核电企业的安全管理要求,从“利”入手,通过合理的利益引导,向核电安全价值观这一“义”不断渗透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明

确核电安全价值理念,真正提高核电企业人员对于安全方面道德下滑的自我约束能力。

(二)员工自律意识的加强

1981年,日本敦贺核电站的现场操作人员因疏忽大意导致的安全事件。使日本核电株式会社被迫停业,并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在此次事件中虽然企业的管理层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其主要责任在于进行具体操作的普通员工责任心不强,自律意识淡薄。

自律在伦理学上讲,是指个人对于自身行为的约束,本质上说,自律是对法律无法进行监管的情况下,对违反道德准则的做法或行为进行自我监管,以处理政府或组织无“法”处理的违反法律和相关规则精神的行为。核电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虽然能够有效使监管者对于一些员工的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但作为刚性的管理制度本身,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管理的全部问题,过分严格的管理,会使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限制,使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互补信任的不良后果,因此,对于员工安全操作过程中,除了有效的制度约束,也需要员工的自身道德来支持和维系。企业自律意识的培养,可通过在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于安全工作的相关教育来实现。如在安全工作回忆中,强调克服员工在工作中随意性,加强职业自律,树立良好行为习惯表现。出现操作疑问时,及时同其他相关人员沟通,养成科学的工作规范和行为习惯,企业在强化安全意识过程中,要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教育,靠日积月累的强化和激励,以期最终将自觉安全生产渗透的企业员工的工作中。

(三)核电企业安全文化的深入

现代企业职业化管理经验表明,只有企业真正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才能使相关的科学管理制度得到更好的维系,对于核电企业的安全职业化管理而言,安全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事实上只是最基础的方面,因为在制度性规范的压力下,企业某些人员或许是被动的接受企业关于安全方面的道德要求。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在人为或其他因素干预安全制度的正常实施时,企业人员也可能从制度层面逃逸出来,违背核电企业本身良好的道德理念,形成个人或群体性的道德风险。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培养核电企业人员自我约束能力,使被动的制度限定,变为主动的自我遵从,将核电安全的道德需求真正的深入到企业人员的内心,才可以将道德风险在核电企业内部控制在最低的程度。这个方面的形成就需要通过构建起核电企业的安全文化来实现。

安全文化的概念,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核工业领域,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最后一次审议会上,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引入了“安全文化”的术语,旨在强化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核电的安全运行水平。而其基本的内涵就是指一切从事于核电厂安全有关活动的人员的特征以及高度责任心。这种特征和高度责任心表现在:核安全的一切问题都应因其重要程度而获得优先考虑。所谓“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即是安全文化所倡导的安全原则的浓缩。安全文化的实质是建立一套科学而严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体系,培养全体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在整个核电厂内营造人人自觉关注安全的范围。

核电企业海外专利布局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核电技术; 自主化; 海外专利战略; 专利布局; 技术转让; 可持续布局

中图分类号: F 204 文献标志码: A

中国核电“走出去”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中国核电技术路线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核电发展面临因各种技术法规与强制性技术限制或相关标准而产生的技术问题.这些法规、标准往往和与中国核电企业竞争的国际核电巨头企业有关,例如西屋电气公司、阿海珐核能公司等.这些公司往往预先申请相关专利,在中国设置了知识产权壁垒,从而在技术上持续领先,造成中国核电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制约,不得不持续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然而,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多重压力下,中国核电企业需要积极地

向长期为我方提供技术转让的国外核电寡头企业(例如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学习,吸收其成功经验,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1 海外专利布局的必要性

1.1 紧跟国家战略要求,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国务院在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1]中提到,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并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为落实十七大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国务院在2008年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中,第一次把知识产权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并提出近五年的目标之一是“本国申请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列,对外专利申请大幅度增加.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目前中国核电企业对外专利申请数量较少,因此无论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还是打造知名品牌,都需要积极地对外开展专利布局工作.

1.2 各行业开展国际竞争,赢得一席之地

就核电领域来说,国家提出的实现核电自主创新发展的要求具体包括:落实国家建设核电强国,实现核电又好、又快,安全发展的目标,并落实“走出去”战略.然而,国外核电强国争夺世界核电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先有老牌“劲旅”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后有新起之秀韩国,它们以良好的品牌效应为基础,正迅速瓜分世界上潜在的核电市场,给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专利权的排他性质,积极在海外进行专利布局,能够帮助核电企业绕开竞争对手的技术壁垒,成功争取海外核电市场的“土地使用权”,进而在选定的土地上开发属于自己的“楼盘”,真正实现“走出去”战略.

1.3 保护己方技术得到,获取垄断利益

通过分析国外核电强国的核电出口战略发现,它们大多通过对潜在市场进行预评估,评估其是否潜在持久的市场、自身是否具有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其项目谈判是否涉及技术转让要求等因素,进而根据预评估结果确定在潜在市场的专利布局策略.目前除俄罗斯未在中国积极进行核电技术的专利布局外,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均长期在中国有专利布局.这是由于中国存在持久的核电市场,具备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并在项目谈判中一般要求技术转让,因此它们采用“专利先行”的策略,抢先在中国核电技术领域划好“地盘”,并对中国的自主研发造成技术壁垒,也为后期垄断中国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由于专利保护的地域性,中国核电企业在积极进行本国专利申请的基础上,有必要积极地“走出去”,并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潜在市场进行预评估,并对存在持久核电市场、具备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在项目谈判中可能要求技术转让的国家开展海外专利布局工作,为中国争取核电领域更大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并以此为基础将中核集团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知名品牌.

1.4 目标国专利布局,营造核电技术出口的有利氛围

在核电技术出口贸易谈判中,先行的目标国专利布局在成为我方谈判的重要筹码的同时,也对其他竞争对手起到了威慑作用,从而为我方带来更大的利益.

进入技术转让阶段时,先行的目标国专利布局结合技术秘密,构建成“技术秘密+专利许可”的纵深技术保护体系,从而缓解了仅以技术秘密方式保护所产生的不安全隐患,同时还可获取高昂的专利实施许可费用.

发生侵权诉讼时,我方可利用先行布局的目标国专利作为“矛”与“盾”进行抗辩.

2 海外专利布局的途径

2.1 按照国际条约的途径

根据专利申请目标国加入国际条约的情况,选择专利申请的时机和途径.国际条约中最成功并最被广泛使用的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Paris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Property,简称《巴黎公约》)和《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简称PCT).

2.2 按照传统途径

如果专利申请的目标国属于未加入《巴黎公约》和PCT的国家,则只能通过传统途径在目标国进行专利布局,且应在进行本国专利申请时做好向国外申请专利的准备,调研目标国的专利申请程序和审查条件,同时在本国和目标国申请专利或在本国专利公开前在目标国提出专利申请.根据中国专利法中关于专利申请和审查程序的规定,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18个月后公开.这意味着在未申请提前公开的情况下,专利申请人最晚应在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后18个月内向目标国提出申请,同时保证在此期间没有通过文献、使用或其他形式公开.为避免发明创造内容公开的风险,最好在进行本国申请的同时向目标国申请专利.

3 案例分析

2004年,美国西屋联队(美国西屋技术许可公司、美国石伟国际公司、美国斯必克公司、美国科蒂斯怀特公司、意大利安萨尔多联合体、韩国斗山重工业株式会社)参加中国三代核电国际招标.2006年11月,中国决定引进美国西屋电气公司AP1000三代核电先进技术.

3.1 西屋联队的技术转让模式

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转让核岛工艺与系统设计,提供主要设备的技术规格书和指导图以及核蒸汽供应系统的主设备基础设计.由西屋联队中其他公司提供其他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转让.西屋联队技术情况[3]如表1所示.

3.2 西屋联队的优势

核电相关产品生产厂商越来越多,企业内部

分工越来越细,一项产品所涉及的专利越来越密集,可能涉及电力、电子、机械制造、牵引制动等多个领域,会出现所谓的“专利灌丛”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专利池”,众多企业各自寻求专利许可的交易成本将十分惊人,而“专利池”的一站式打包许可方式无疑是最为高效的选择.“专利池”本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交易机制,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集中管理专利的模式.西屋联队的模式更容易构建“专利池”.

此外,“专利池”的构建有助于众多企业联合起来,推行自己的技术标准,以及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一项技术标准一旦确立,标准中所含大量专利的许可问题可能变得错综复杂,成为标准推广的绊脚石,此时,相关专利权人结成“专利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

3.3 西屋电气公司在中国专利布局情况

1992—2010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在中国就核电技术提出了59项专利申请,其布局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42%(25项)的专利仍处于授权并有效状态;34%(20项)的专利已超出专利保护期处于无效状态;19%(11项)的专利尚处于实审阶段;5%(3项)的专利的法律状态为公开后视为撤回,可能原因是申请人未及时或主动放弃就知识产权局下达的专利审查意见的答复.

2006年中国确定引进美国西屋电气公司AP1000三代核电先进技术后,该公司启动对国

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中有36项已进行专利许可备案(这里所提及的许可备案均是指国核技为专利实施许可的被许可方);未进行许可备案的专利申请有23项.上述专利申请未进行许可备案可能的原因之一为这23项专利与AP1000技术相关性不大,在技术转让合同签署中并未考虑;另一可能原因为技术转让合同签署时对相关技术的遗漏,或后续在工程研发实践中产生的专利,等待进一步要求实施许可.

表2给出了美国西屋电气公司1992—2010年在中国专利许可备案情况.从表中可看出,进行许可备案的专利绝大多是在2006年前完成布局,并且在1993年达到一个较高的峰值(17项).由此可看出,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在中国进行市场拓展的2004—2006年前,已不断在中国就相关技术进行了长期的专利布局,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未许可备案专利主要是在2004年以后布局的,至于其未来是否会对国核技进行专利实施许可有待进一步跟踪.

美国西屋电气公司1992—2010年在中国布局的59项专利,可分为9个技术类别,其分类情况如表3所示.

许可备案专利主要集中在燃料、堆芯设计和制造(12项),核岛系统及其部件设计(7项),数字化仪控设计及设备(7项),核岛设备设计和制造(5项)等4个技术类别;未许可备案专利则主要集中在燃料、堆芯设计和制造(13项).由此可看出,在作为核心技术的燃料、堆芯设计和制造领域,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此外虽然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拥有3项属于蒸汽发生器技术类别的专利,但是由表1可看出,蒸汽发生器的相关技术转让方主要是西屋联队中的韩国斗山重工业株式会社,因此该3项专利并未进行许可备案.

4 海外专利布局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充分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潜在海外市场进行评估,并结合国内自身发展现状,开展科学、合理的海外专利布局,这应得到中国核电企业的大力关注.

4.1 建立科学管理模式

制定从“专利池”中获利的总体目标,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创建专利池、加强专利池、评估专利池、实现专利池的价值.

此外,中国核电企业应按照自身需求进行总体规划,划分布局到海外专利的权属关系,并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应在科研立项阶段进行第一次评估,初步给出所立项的科研课题的海外专利布局预期;在科研课题进展阶段对产生的专利技术进行第二次评估,筛选核心专利并形成体系(“专利池”),最终确定是否对成体系的专利进行海外布局.

4.2 专利布局目标国的合理选择

如果目标国整体工业化水平低,并且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不十分健全,那么在这类目标国发生侵权诉讼的可能性不大,或即便发生侵权也难以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予以维护,所以建议对这类目标国的专利布局暂缓考虑.

如果目标国拥有较强的核电实力,并有较为完善的专利保护法律体系,那么在这类目标国则存在着竞争对手利用专利给我方造成技术壁垒的风险,因此建议对这类目标国尽快、尽早地开展专利布局工作.

4.3 避免专利瑕疵

中国核电企业应就其拥有的专利与国外竞争对手的技术或专利进行充分的分析对比,进而避免国外竞争对手(例如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对某一项专利技术主张权利或提出异议或无效请求,排查存在专利瑕疵的风险.

4.4 海外可持续布局

中国核电企业应将其“专利池”中的专利按照体系或核心程度划分为若干个批次或梯队,按照科学的时间顺序进行专利申请,并进入目标国进行对应专利的布局.

4.5 国际商务谈判

学习西屋联队模式,中国核电企业应集结其他设备制造厂商形成联队,积极协商并组建更大的“专利池”,以整体打包方式参与到所确定的出口目标国的核电竞标中,进而获取更大的知识产权收益.

5 结 论

为了占领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中国核电企业应积极开展目标国的专利布局.首先,根据确定的目标出口国情况,选择合理的专利布局途径,并高效地完成专利布局;其次,应汲取国外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自己的海外技术转让模式,并依此进行合理、有效的专利布局;最后,中国核电企业应从宏观管理模式乃至微观操作方式上进行科学的操作,以实现专利布局的科学化,从而获得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8.

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知识管理 第7篇

随着核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我国核电发展进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作为承担核电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调试全过程管理的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 对核电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进度、费用负有重要责任, 其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 工程技术复杂。核电厂由核岛、常规岛和电厂配套设施组成, 一座典型压水堆核电厂一般有300多个系统, 在技术上涉及几十个专业, 与常规电厂或一般工程项目相比, 核电项目在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土建及设备安装、电气及仪表控制、系统调试等方面的技术均相对复杂。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需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2) 工程安全质量要求高。核电工程无论在设计、制造、建安还是调试, 都有很高的安全质量要求。核电站寿命较长, 一般都在40年, 乃至60年。为确保设备在换料周期内保持不间断可靠运行, 核电设备的制造及安装质量要求标准高;为确保核岛结构强度和密闭性, 核岛内部设有层层屏蔽, 施工难度大, 安全要求严, 对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 需建立严格的HSE和质量保证体系, 确保各项技术要求的有效执行。

(3) 工程接口复杂。核电厂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有业主、总承包商、设计院、设备供应商、施工承包商等许多参与单位。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要协调好各参与单位之间的关系, 妥善处理采购、施工和调试之间, 核岛与常规岛之间, 以及各种专业之间的接口问题。

(4) 工程建设周期长。相对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工程而言, 核电工程建造周期较长。鉴于核安全要求的特殊性, 核电站建设要经历前期规划、论证、选址、审批、设计、设备制造、建造、调试、试运行等过程。核电工程从开展前期工作到建成使用, 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受到厂址条件、环境相容性、政治、社会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建设工期可能进一步延长。仅核电站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一般也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

2 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是企业在面对日益加剧的经营环境不连续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未来的不可预测性背景下, 以人为中心, 以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技术为手段, 以创新为目的的系统化的、组织化的识别、获取、开发、使用、存储和交流企业所需知识, 并将其转化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和活动。对于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而言, 开展知识管理工作有以下必要性。

(1) 核电工程总承包业务专业覆盖面广, 接口关系复杂, 安全质量要求高, 相关的管理文件及技术文件数量繁多。通过知识管理工作, 企业能将大量技术、管理文件及数据信息条理化结构化, 形成规范有序、知识完备、积淀深厚的企业知识库。

(2) 核电工程总承包业务培养与锻炼了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与项目管理人才, 这些人才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然而, 由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自我设计以及其它企业对人才的竞争, 部分员工会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跳槽去其它公司, 甚至就职于竞争对手企业。员工的离开意味着一部分原本属于企业资源的隐性知识的流失, 然而恰恰就是这些隐性知识构筑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 我们可以及时挖掘存在于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知识, 并进行结构化、系统化整理, 最终将员工个人知识提升为组织知识, 从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企业员工对工作富有热情, 工作效率高。企业的知识管理, 能为员工提供一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的工作氛围或组织文化,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在员工需要的时候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从而使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4) 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知识管理, 将企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知识挖掘出来, 积累起来, 管理起来, 为企业所用,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3 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知识构成

企业的知识, 是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 企业员工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根据知识的可呈现程度,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数字、图形或其他象征物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性化, 难以清晰记录或表述的知识, 如直觉、经验、判断、价值、假设和智能等, 由个人或企业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结合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的业务特点, 其知识可分为如下几个类。

(1) 项目建设知识。在设计管理、采购、建造、调试、项目控制等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如设计管理程序、设计技术规范、工程设计图纸, 材料代换、设计变更等项目设计资料;采购管理程序、采购规格书、设备监造技术规范、供应商信息等项目采购文件;建造管理程序、建造技术规范, 施工合同执行、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技术方案等项目建造文件;调试管理程序及调试技术规范等调试文件;项目控制程序文件、项目进度计划、项目预算、风险管理规划等;合同管理文件等。

(2) 经验反馈知识:包括企业内外部, 尤其是核电项目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

(3) 企业管理知识:企业管理手册、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发展规划、专项工作计划, 重要报告、会议纪要等。

(4) 研究开发知识: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及管理提升而研究开发的课题成果。

(5)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等。

(6) 培训课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专家开发的教材及培训课程课件等。

(7) 专家信息:企业内、外部相关专家信息。

4 知识管理工作实施

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知识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知识管理制度, 促进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营造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分析企业知识需求和知识管理薄弱环节, 制定知识管理发展规划, 明确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目标和重点突破领域;完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 明确企业各部门知识管理职责, 确保知识管理各项工作能得到合理分工和有效落实;建立知识共享与交流的信息化平台, 促进知识的创造、存储、分享和利用。

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建立健全知识管理制度, 制定发展规划, 明确责任分工后, 即可开展知识的鉴别、知识的创造、知识的收集与储存、知识的更新、知识的共享以及知识产生价值的评价等知识管理活动。

(1) 知识的鉴别。

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及各业务领域知识需求, 开展知识的鉴别活动, 对已有知识和尚缺乏知识进行分析, 识别工作过程中产生知识的业务环节, 发现知识的缺口。

(2) 知识的创造。

针对知识鉴别所识别出的知识缺口, 实施知识的创造。知识创造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结合企业的知识需求和发展需要, 开展知识的创新研究, 可采用申报国家、地方及企业内部科研课题的形式获得相关支持;申报知识产权, 如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论文论著等;开发培训教材、课程课件等;对设计管理、采购、建造管理、调试运行、项目控制和经营管理等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技能技艺、经验、心得等进行交流和开发, 形成经验反馈报告或工作报告等;结合工作实践整理提炼出标准化工作方案及管理程序等。

(3) 知识的存储与管理。

借助企业知识管理信息化平台, 将知识按照既定的体系框架分门别类地录入, 实现企业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管理, 为员工获取知识提供帮助。

(4) 知识的更新。

对知识管理平台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清理或更新等维护工作, 确保知识信息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5) 知识共享与应用。

知识管理平台可为员工协同工作、分享经验、应用知识提供帮助, 同时, 企业还可开展知识专题培训、讨论、座谈、专题汇报等活动, 对相关知识信息进行交流和推广。

(6) 知识管理监督、考核与激励。

通过知识管理监督评估, 配套考核与激励机制, 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对知识管理良好实践进行总结分享, 促进知识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5 结语

当前, 全球核电行业正面临新一轮大规模发展, 作为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可靠先进的核能将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核电工程建设的专业水平与服务质量, 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需从目标规划、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 全面开展知识管理工作, 将企业的显性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战略等统一协调起来, 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总承包管理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确保安全高效建设核电站,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核电学院.核电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2]廖开际.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野中郁次郎.创新的本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4]魏瑾.大亚湾核电实施知识管理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核电企业风险管理 第8篇

1.1 内部审计与业务工作脱节

在内部审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内部审计与业务工作脱节主要表现在:审计部门是由相关人员组成的单独的、独立的部门,主要负责监督。由于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审计工作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独立,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从“局外人”的角度来审查业务环节和工作,这就造成与业务工作相脱节的问题。此外,审计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一般是财会、工程等专业出身的人员,虽然审计人员在财会、工程等方面经验比较丰富,但在核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规划、生产运营等方面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只能单纯的从审计和程序的角度和因素出发来开展工作,而对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发现。比如一些核电企业的审计部门设定的内部审计方案虽然原则性足够,但在实际操作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与核电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相脱离,内部审计也就难以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内部审计流程不规范

从内部审计的具体流程上来看,一些核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流程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是审计流程不够精细化。一般内部审计的流程是从审计方案和计划的制订,到方案的实施和执行,以至最后的报告编写和整改行动这几个阶段和程序,在每个阶段中,又存在着很多精细化的细节和工作,比如每个阶段都需要制定详细的执行细则,确定活动的步骤、参与人员、输出与输入等,这些细节问题得不到确定,就会导致审计工作的不彻底和不到位。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审计的文件支撑不够,从而使最终形成的审计报告缺乏充分的证据保障和支撑,对提出的问题或建议意见不够充分和到位。

1.3 内部审计缺乏实效性

内部审计要求的是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审计,但在很多核电企业中,审计往往局限于“秋后算账”,更多注重事后的审计,开展审计的时间一般是在业务工作发生之后,这种事后审计使审计工作严重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实效性。事后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程序,但事后审计的滞后性使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事后审计只能通过审计发现已经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发生并给企业产生了实际性的损失,而事前和事中审计有利于发现潜在问题,从源头上进行纠错,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损失,降低经营风险。

1.4 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实行的内部审计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审计,审计的目的也不是仅仅保证合法合规,内部审计更倾向于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方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素质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不能再局限于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物资采购管理、法律、生产运营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但目前核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明显存在着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核电企业中已经采用充分提高内部工作效率的ERP系统,这种系统针对核电企业项目规模大、涉及的供应商多、物资采购复杂等特点,通过建立信息化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核电企业信息一体化运行。ERP系统的应用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掌握和熟练使用电子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技术,才能通过ERP系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2 内部审计影响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审计工作重要性

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为企业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来增加企业价值,调整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大多数核电企业是由董事会管理下设置总经理负责制的治理结构。要强化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审计工作的地位,就要求企业成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来总体上负责内部控制的运行和日常事务工作。一是可以设置总审计师的岗位,由总审计师直接向公司董事会来汇报审计工作,在行政职能上受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双重领导。这种治理结构一方面使审计部门与公司总经理管理层关系更加融洽,从而保证了审计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支持,也有利于合理充分地利用总经理所掌握的行政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加强权威性。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审计工作,可以使公司的董事会通过内部审计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可以设置审计管理委员会。核电企业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管理委员会机构,通过该机构来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审计管理委员会有权独立地开展调查工作,不受任何职务人员的干扰,从而保证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2.2 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流程是否规范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规范审计流程,就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人和事。核电企业应根据国家相关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内部审计工作配套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特点,制定本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和工作规范,对内部审计的权利与工作职责,基本设置,机构人员配备,以及相关的工作程度等做出明确的、具体的规定,使内部审计有规可循,通过对审计流程和质量制定具体的规范,提出明确的要求,可以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2.3 畅通信息沟通,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

健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能确保内部审计及时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高效的筛选和核对利用,从而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可以通过内部刊物、内部办公网络、互联网等形式来进行信息沟通。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专业的办公系统软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使相关环节的工作人员及时查看工作进度,获取相关信息。内部审计通过重点审计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是否有效,来及时地向管理层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此外,核电企业还应着力构建“大监督”工作体制,通过构建由审计、纪检监察、法律、安全质保、人力、财务等具有监督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协调小组,促进信息共享,确保监督无死角。

2.4 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所谓的风险管理机制就是通过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下可能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风险,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根据风险可能发生的等级进行评估,并制定应对方案和措施。核电企业应在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审计。在制度建设审计方面,内部审计应重点围绕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进行,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审计,确保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都能紧紧围绕规章制度有序开展,查找是否存在遗漏或违规环境,同时企业应根据风险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和修订。在组织结构审计方面,董事会下设总经理负责制,每个部门都应向总经理进行负责,每个员工通过各司其职和工作表现来进行考核过关。内部审计通过审计确定分工是否合理,奖惩激励制度是否有效等。在公司的财务管理审计方面,内部控制通过审计财会人员的工作确定是否合乎公司规范和相关法律的规定,相关的会计记账、报告等记录是否完整真实,是否存在遗漏等。审计部门通过综合利用风险评估分析方法,从各个方面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并根据风险系数的高低制定解决方案,有效地控制了非正常事件发生的危险系数,提高了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核电企业的内部审计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控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核电企业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增值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小明.浅议核电企业内部审计如何实现增值功能[J].科技与企业,2015(18):50.

核电企业风险管理 第9篇

关键词:风险准备金,核电事故,核能安全,市场经济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核电技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幸的是, 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 还有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燃料泄漏事故, 都给核电技术的应用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国际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 已经在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环保的迫切要求上显示出巨大竞争力的核电业, 再次面临如何发展的问题。核电事故给企业和国家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以及灾后庞大的重建资金问题、补偿金赔付问题等将是核电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一、现今国际上应对核电风险的资金来源及其固有缺陷

核电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核能发电量在今后20年内将会提高一倍, 核电站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核电事故风险的上升。核电事故固有的巨大破坏性以及影响的长期性, 使得核电事故应急处理、灾后核电站修复与灾区重建以及后续补偿金支出都是巨大的, 其资金来源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应对核电事故风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有:

1. 保险公司。

对于核电事故造成直接损失的赔付, 核电企业一般是通过投保的方式来降低其赔付风险。核电企业作为投保人每年定额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金, 保险人在保险金额内承担赔付责任, 当被保险人获得的保险赔款难以弥补损失时, 可以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获得政府的补贴, 以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即核电风险的直接损失由核电企业、保险公司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担。

传统的核电保险在赔偿范围和赔偿金额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核保险一般只对核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进行赔偿, 如直接的生命丧失或人身伤害、财产的损失或损害等, 对于核电事故引发的隐藏伤害, 如核辐射引起的环境变异处理、核污染地区人们因核辐射引起的疾病医疗补偿、对受灾地区人民的安抚支出等显然不在理赔范围内, 这部分支出远远超出直接损失金额, 往往是直接核电事故损失赔偿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从赔偿金额来看, 核电企业投保实际上是以计提保费的形式来分摊核电事故发生的费用, 核电企业以保险形式自行消化核电项目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下, 一般性的保险赔偿金额明显偏小, 无法满足短时间、大金额的风险防范。在面对较为严重的核电事故造成巨额赔偿时, 核电企业可能会由于无法承担损失而破产。

因此, 面对特大的核电事故, 政府需要承担大部分的由核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赔付和灾后重建等的资金。以福岛核燃料泄漏事故为例, 赔偿数额可能达数兆日元, 保险公司赔偿1 200亿日元, 剩下巨大的补偿缺口只能由企业和政府承担, 不仅给国家和政府带来巨额的财政赤字, 而且还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2. 核电企业的财务保证。

鉴于核电事故给第三人人身及财产造成的损害巨大, 为了保证核电企业能及时对其损害进行赔偿, 各国还立法要求运营者提供财务保证。如, 我国于2007年由国务院作出《关于核事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 指出营运者应当做出适当的财务保证安排, 以确保发生核事故损害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履行核事故损害赔偿责任。财务保证是由金融机构、担保公司、有实力的企业等第三人为营运者提供财务上的担保或者由营运者自身通过建立专有损害基金的方式来承担一旦事故发生后的赔偿责任。

但是由企业自己承担核电风险责任也有其局限性。国家为了保证核电的持续发展, 平衡其与受害者的关系, 许多国家将运营者的损害责任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 如法国《核责任法》规定营运者的最高责任限额为6亿法郎, 英国《能源法》规定的最高责任限额为2 000万英镑, 对比核电事故造成的损失, 这一金额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3. 核保险共同体提取巨灾准备金。

核保险共同体指的是保险企业为应对核电事故后长期的不定额的补偿金赔付问题, 共同承担核电风险而自发建立的团体。对于核电事故后的长期补偿, 很多国家意识到建立巨灾准备金的必要性, 他们以定期提取风险准备金的形式来累积资金。以日本为例, 核保险共同体每年从保费中提取巨灾准备金, 并实行无限期保存, 提取巨灾准备金后的剩余保费才可以按照传统保险业务处理, 巨灾准备金主要用于灾后长期的后续补偿赔付。核保险巨灾准备金体现了核电风险事故的长期补偿的性质。但是, 核保险共同体巨灾准备金提取制度依然存在不足:准备金提取主体是保险公司, 资金在运用上缺乏灵活性;准备金作为保险的延伸依然以赔偿直接损失为主;共同体组织形式松散, 缺乏统一领导, 成员仅限于本国, 风险分散程度较低。

可见, 目前核电企业在灾后应对资金来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如资金补偿范围与金额的局限性、对政府援助的过度依赖性、自身承担风险偏小等问题。采用目前解决核电事故赔付的方式无法恰当地处理严重的核电事故带来的影响, 并可能给核电企业后续经营带来巨大压力。

除了本身固有的缺陷外, 目前的赔付方式在结构上还存在严重的缺陷:核电事故风险应对资金体系存在严重的功能性缺位, 目前风险资金主要是针对灾后直接损失进行补偿, 而对于事故预防应急、灾害企业的重建以及灾后长期补偿资金都没有固定的来源和保证。

事实上, 核电企业由于要考虑利润指标, 企业高管普遍存在着侥幸心理, 存在节省检修及事故预防成本的动机, 使得核电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的检修。核电站一旦出现事故, 一般都是大事故, 按照通常的标准进行赔付已经是亡羊补牢。这时, 核电企业往往因为巨额赔偿金和企业信贷能力的下降, 最后被迫破产清算或政府巨额注资, 救援这些费用支出最终落到政府头上, 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核电风险。这显然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核电企业运营风险与实际风险不匹配, 造成核电企业实际成本偏低, 虚增项目净值, 很可能使核电企业投产那些本来不适合发展的核电项目, 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核电企业建立国际风险准备金制度的框架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在事故发生前就有一笔由企业提取的专用资金, 用于日常定期对核电站设备进行强制性的检修;在事故出现时, 又有专用的资金进行事故的应急处理;在事故发生后, 有足够的资金对核电站进行再建使其能够恢复正常运营, 以避免企业破产清算。这些检修费用和应急处理的费用支出, 不应当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 不能以节省企业当期成本、提高当期利润而马虎应付检修, 或者为节省成本, 在事故出现时优先考虑利润而不是优先处理事故。

因此, 为了降低核电企业经营风险、减少政府财政负担、保障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亟须建立核电企业国际风险准备金提取制度。国际风险准备金是指该准备金除了用于本国核电事故处理, 还应有一部分用于国际范围内核电事故的处理, 即该准备金可在国际范围内调度使用。通过国际风险准备金制度来提高企业应对核电事故的风险能力, 增强核电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

本文提出建立核电企业国际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大体构架 (具体见右上图) ,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 管理机制。

该项基金由核电企业、国家核电安全委员会、国际核电安全委员会三级组织管理。具体运作方法是:当核事故发生并核实后, 国家核电安全委员会立刻运用手中的基金拨款给各救援机构;如果国家的专项基金无法弥补损失, 则由国家核电安全委员会上报国际原子能安全委员会批准, 从专项基金中拨款弥补差额。

基金的具体使用方式是:

(1) 企业留存部分只能专款专用, 用于强制性的设备安全检修以及事故的应急处理。如果没有出现应急事故, 可能会有结余, 在企业留存部分结存余额达到企业设备总额的一定比例时, 可以不再提取该部分的准备金。

(2) 每年提取的风险准备金除企业留存部分外, 统一上交到国家核电安全委员会。然后将风险准备金根据一定比例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存放于国家核电安全委员会专户, 用于该国核电事故的应急处理以及核电安全技术的研究开支;另一部分无偿上缴国际原子能安全委员会, 作为世界上出现核辐射危机时的处理基金。

(3) 国家核电安全委员会和国际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可设立专业部门对该项基金进行管理。如按一定的比例购买金融债券、国债或其他金融产品, 以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对风险准备金每年可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受灾地区的重建、安抚支出和公益慈善活动, 并支持核电技术研究开发和核辐射防护等。

2. 提取制度。

(1) 计提。该项基金是以各核电企业为基本核算单位, 每年按各核电企业的核能发电收入的1%~2%的比例进行提取。在提取的金额中, 按一定比例在核电企业、国家核电安全委员会、国际核电安全委员会之间分级保管和使用。因为各核电站所运用的技术水平不同, 核电事故发生的概率不同, 为了激励核电企业积极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安全管理的意识, 提取比例可以按照各核电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发电功率来分成不同的等级。国际原子能委员会定期对核电企业进行考核, 评核出核电企业所属等级, 以保证准备金提取的有效性。

(2) 会计处理。核电企业在计提风险准备金时, 根据提取风险准备金的总额借记“管理费用———核电事故风险费”科目, 计入当年的利润损益;根据各级提取比例分别贷记“风险准备金———企业留存”、“风险准备金———应交国家核电安全委员会款”和“风险准备金———应交国际原子能委员会款”科目, 在日常检修和设备更新以及核电事故发生时的支出, 在风险准备金中提取, 不影响当期损益。

三、建立国际风险准备金制度的优势

1. 有效降低核电企业在日常运营和核电事故发生后的道德风险。

在传统的核电风险防范机制下, 核电企业因为考虑到利润指标、节约成本等问题, 平时缺乏对核电设备的检修;同时核电设备的高额投入使核电企业缺乏对核电设备的更新换代, 这大大增加了核电事故发生的风险;另外, 核电企业在出现事故时为节省成本而未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核泄漏事故未能在开始时得到有效遏制, 使得受灾范围成倍扩张, 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大超出及时采取措施而造成的损失。设立核电风险准备金制度能有效降低这些道德风险的产生。国际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是强制性要求, 相当于企业运行的固定成本支出, 而企业日常的检修和设备的更新以及发生事故时应急措施的费用支出都从该准备金里提取, 不影响当期损益, 这就避免了企业逆向选择问题。

2. 真实反映核电企业利润, 避免企业资产价值虚高, 使企业运行更符合市场经济模式。

核电企业提存国际风险准备金, 相当于事先将发生事故时的赔偿按年摊销, 把损失分散到不同的会计年度。企业自行消化了核能发电带来的风险, 更真实的利润率能促进企业选择投资价值回报更高的项目, 促使企业提高核电技术, 使核电的发展更有效率, 体现了核电企业市场化的发展, 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3. 为核电企业和受灾地的地方政府及人民提供了有效的生存保障。

计提国际风险准备金制度正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这样也能够大大减轻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救济、补助负担, 有效降低国家政府财政风险。同时, 企业得到风险准备金的赔付后能尽快进行灾后修复或重建, 免于破产。一般而言, 国际风险准备金包含的核电企业越多, 地理位置越分散, 非系统性风险就越低。以国际为单位作为风险准备金的应对主体, 能够将核事故损失赔偿风险最少化。

参考文献

[1].M.艾尔巴拉迪著.赵秋云译.全球核电发展现状.水利水电快报, 2008;7

[2].彭俊, 俞军.世界核电现状和发展趋势简介.核安全, 2007;4

[3].田天, 雷雨.银行业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之思考.财会月刊, 2009;7

[4].智远.浅谈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山西财税, 2010;9

核电企业风险管理 第10篇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DNMC) , 是在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成功运营大亚湾核电站近十年的经验基础上成立起来的, 保持了原合营公司的基本组织架构和有近20堆年运行经验的生产管理队伍。受合营公司、岭澳公司和岭东公司委托, 负责营运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 (一期) 、岭澳核电站二期共六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随着核能行业的发展, DNMC承担了较多国家核能行业研发项目任务、管理着较大的配套资金。如何做好拨款经费的管理,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DNMC各类经费管理现状

拨款经费管理往往会有以下常见问题: (1) 拨款项目的核算未实行全过程专账管理。从项目论证、预算、立项、采购到费用核算和结题验收, 整个过程是一个相互割裂的独立环节, 对财务的专账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2) 项目总体负责人缺乏财务管控意识, 往往只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 对于拨款项目的费用的总体控制、项目预算明细控制以及经费的使用要求等管控不清晰。 (3) 企业内部对拨款项目的收入确认及核算, 收支匹配等不能建立起有效的统一。财务人员不能及时参与到课题申报, 往在收到拨款后才了解到已申报了该课题;只申报支出预算, 不申报收入预算收支预算不匹配等。 (4) 政府补助收入, 在收入确认及支出核算、资产摊销等会计处理上, 按照会计准则处理存在一定困难。

二、拨款项目财务管理体系搭建

DNMC从2011年开始引进SAP系统, 目前全公司已经实现了SAP业务的全面涵盖。SAP通过WBS对预算管控, 为研发拨款项目的预算管控提供理想的工具和有效手段。搭建拨款项目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 符合拨款单位对于资金的监管、财务验收及审计需求。总体来讲, 核电企业主要的拨款来源是基于科研项目的政府补助, 需要能够满足经费行业主管部门、公司内部审计等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管要求, 最终需要满足项目财务验收及审计的要求、遵循相应的法规、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等, 具体应根据项目经费的来源确定。

b) 便于企业能够有效的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日常台账建立。核电企业主要的拨款来源是基于科研项目的政府补助。需要满足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于企业拨款经费预算管理要求。一是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 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 即自筹经费与拨款经费分别管理使用;二是经费使用范围的限制, 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预算执行。项目经费预算明细需建立台账, 项目明细预算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调整;三是针对剩余经费的管理, 一般规定剩余经费 (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 应缴回经费主管部门;即对于拨款经费的使用, 企业应最大限度的使用, 如果对拨款经费的使用都没有独立的台账核算系统, 就更无从说起合理最大限度使用拨款经费的问题。

要符合拨款单位对于资金的监管、财务验收及审计需求, 须从前端拨款经费预算管理源头做起, 拨款经费的预算管理阶段务必针对拨款经费建立起针对项目和明细的台账管理。

c) 符合企业内部预算管控、财务授权等内控要求。政府拨款经费到位之后, 最终的使用是由企业自行支配的。对于拨款经费的使用, 同样需要符合公司内部管控及财务授权等要求, 在公司财务制度和体系范围内运作, 不能游离与公司日常运作项目管理体系之外, 从而有效的实现拨款经费的内部管控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DNMC基于以上需求, 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拨款经费预算管理WBS结构。基本机构如图1所示:

DNMC的研发支出首先按照项目管理, 项目的下一层级为拨款经费和自筹经费, 其中拨款经费和自筹经费下, 根据项目实际需要, 各自设立经费使用科目。WBS结构建立之后, 针对最底层的WBS元素进行预算释放, 项目总预算从下往上自行汇总, 从而实现了项目总体预算管控、自筹经费与拨款经费独立核算, 项目明细独立核算, 独立监控预算执行情况, 从而实现项目台账系统自动归集的功能。项目经费最终的结算通过对最底层WBS结算规则的设定, 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项目转入在建工程, 不符合资本化的项目转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 最终实现了对项目核算的要求。

三、建立拨款经费的会计核算制度

根据公司面临的不同经费来源, 针对三类经费拨款收入类项目的会计核算进行梳理:

a) 政府补助专项资金。DNMC收到的政府补助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提高核电站安全管理改进的研发配套资金。其款项的会计核算参照会计准则政府补助收入核算原则进行核算。公司收到政府补助拨款,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将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拨款用于项目支出 (工程项目符合资本化条件) 时, 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待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及时结转, 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贷记“在建工程”, 并从次月计提折旧;“递延收益”科目在资产的使用寿期内进行摊销。资产摊销时, 借记“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同时分摊递延收益, 借记“递延收益”,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资产提前报废、毁损、出售或者转让时, 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 (营业外收入) 。

拨款项目用于工程项目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同时根据发生的金额借记“递延收益”,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拨款结余需要返还的, 借记“递延收益”,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递延收益”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 反应公司尚未转销的“递延收益”款项。需要说明的是, 目前DNMC针对拨款项目形成固定资产的项目核算方式, 因核电资产的折旧年限一般都较长, 一般为20-40年, 按照会计准则要求, 递延收益的摊销年限较长。对于递延收益的摊销年限按照会计准则的处理存在一定困难。

b) 集团拨款研发资金。DNMC除了承接政府部门补助经费之外, 也承担部分集团内部科研项目, 双方一般签订的是委托技术开发合同并开具发票, 对于DNMC而言相当于为集团公司提供了科研技术服务, 根据合同实质属于经营行为。取得集团拨款时,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实际产生研发支出时, 借记相关成本费用。如果是双方共同承担的政府补助专项资金项目, 处理方式与“a) 政府补助专项资金”一致。

c) 行业、协会等奖励资金。收到核能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一些专业部门、协会的奖金基金。奖励基金的使用遵循各基金使用办法的要求。收到相关奖励金时,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营业外收入”, 实际支出时, 借记“管理费用”等, 贷记“银行存款”。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收入和支出的确认应该是要符合准则的要求, 不应通过应付账款科目中转结算。奖励应该是政府对企业的行为, 因此计入营业外收入 (该部分收入是否纳税应该根据款项的性质和政府补助免税条款进行比对看是否符合免税条件) ;奖励到个人或团队应该是企业行为, 按照正常的奖励处理。

四、总结

DNMC各类拨款项目财务管理体系搭建以及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 将有效提高拨款经费台账建立效率, 满足的监管单位对于拨款经费的监管要求及财务验收要求, 同时很好的满足了公司内控制度;相关会计核算制度明确了拨款项目会计核算的方法, 完善的公司会计核算制度。需要强调的是, 所有的制度及体系均是建立在人的有效执行上的, 加强技术部门对于研发项目拨款的财务管控意识, 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 使公司内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才是保证拨款项目体系简单有效适用, 合理合法合规的更有效方法。

摘要: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承接了较多的国家科研项目任务, 配套的也有补助拨款经费。本文主要从基于SAP系统对各类拨款经费的预算管控及会计核算体系, 力求从实际业务出发, 从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两个方面, 将拨款经费的管理做到简单有效适用, 合理合法合规。

核电企业内刊的发展与思考 第11篇

在我国核电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单页快报《秦山核电》开始,到近几年《核电人》、《核电潮》引发创办杂志的潮流,核电企业已经成功创办出一些颇具文化品位的内刊。核电企业内刊以其对企业信息的传播交流和对企业风貌的整体反映,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得到员工的喜爱,成为备受核行业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媒介。当前,从核电企业内刊的整体发展现状看,如何在立足企业、面向员工的基础上,按其自身运作规律,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来从事企业内刊编辑工作的经历,现就此作些探讨。

核电企业内刊的发展

从1990年7月,我国核电企业第一份内刊《秦山核电》报诞生算起,内刊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近年来,核电企业涌现出一批装帧精美、品位高雅的“企业类报刊”,引起核行业、电力行业,甚至新闻界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核电企业内刊的发展情况是:

核电企业内刊的作用

2005年5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康日新在《三核情》杂志创刊时欣然题词“弘扬核工业精神,打造核电文化,情系核电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祝贺《三核情》杂志创刊。可见,内刊已经成为核电企业文化传播的教科书。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实现企业信息传播,促进沟通交流。作为宣传载体,企业内刊向下传达企业管理层的思想决策,向上以及对外反映本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通过企业内外信息的传播,激励企业员工热爱工作,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育企业文化,实现文化管理。核电企业在培育和构建企业文化进程中,通过将本企业文化理念等在内刊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用文化理念引领员工行为,用文化力提升员工执行力,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

开展对外宣传,提升核电美誉度。内刊作为外界认识和了解核电的重要窗口之一,是企业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内刊向外界展示核电文化,塑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增强公众对核电的信心。

培育员工写作技能,提升员工素质。内刊刊登的大都是本企业员工自己写的稿件。有些员工爱好写作,但在开始阶段怀有一种“大的报刊不敢投,都市小报用不上”的心态。创办企业内刊,爱好思考和写作的员工就有了舞台,这对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记载企业发展历程,建立企业资料库。不管是企业报或杂志,一般都能做到“企业大事不遗漏,小事刊登有择优。”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刊已经成为记录企业历程的重要渠道和编写企业发展史、厂志的重要原始材料。

核电企业内刊的特点

我国核电企业普遍重视企业内刊的创办,有的企业同时拥有报纸、杂志等多种内刊。内刊正以其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成为核电企业关注的新媒介。纵观十几年来内刊的发展,由于核电企业在自身定位、发展状况、企业文化内涵以及地域等的不同,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服务于创刊主体的需要

对于核电企业而言,承担的首要责任是“以安全、清洁、优质的核电,服务社会、造福人民。”通过创办内刊,核电企业可以达到宣传企业文化、加强信息交流、推广企业品牌的目的,最终在公众中树立对核电的信心,增进公众对核电发展的支持。

刊载主题及内容的丰富多彩

内刊已从最早的仅仅刊登企业新闻的报纸,发展到集核电科普、产业动态、员工娱乐、艺术欣赏、形象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刊物。以《核电潮》、《三核情》、《核电人》等为代表的企业杂志,其内容编排日益丰富,印刷装帧愈发精美。

逐步与市场报刊接轨

最近几年,以《核电潮》杂志、《广东核电》报等为代表的内刊,积极争取刊号,已经被新闻出版单位批准为内部发行的正式期刊,获得“准字号”,可以走向市场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竞争力。

形成比较固定的受众群体

在核电企业,内刊已经做到员工人手一份,是核电员工最容易接触到的媒体。近年来,内刊的发行范围越来越广,其受众突破了企业员工,企业管理者更希望通过内刊这个平台让上级主管部门、股东方、核电设备制造商、科研单位等了解本企业信息,积极为核电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核电企业内刊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近几年发展突飞猛进,对新闻资源和受众资源的争夺已呈白热化;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各种信息,吸引着受众的注意力,更对平面媒体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

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的研究成果,报纸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各个媒介在全国城市居民中的受众规模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95.62%),报纸(79.02%)、网络新闻(43.56%)、新闻类杂志(37.77%)、广播(34.18%)。

2007年7月,中核集团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开展了一次“员工思想状况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历时一个月,采取不记名方式,共发出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8份,有效回收率81.6%。在本次调查中,关于“你最喜闻乐见的秦山三核宣传载体是什么?”,秦山三核员工的选择从高到低依次为:《秦山三核》报和《三核情》杂志(45%)、内外部主页(42%)、宣传橱窗或图片墙(6%)、其它(7%)。可见,在多种信息发布和传播平台的组合下,企业内刊正面临着网络传播等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内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制约其发展

目前,核电企业普遍都建立了内、外网站,其信息传播一般能够做到当天的新闻当天上网。由于内刊的出版周期一般较长,其时效性不及网络,从而制约了其信息传播功能的发挥。

采编人员不足成为内刊发展的瓶颈

核电企业内刊的编辑部,大多附属于企业党委或行政部门,从业人员大多也属于兼职,缺乏新闻专业知识。一份正规报刊的编辑出版需要有完整的采、编、校对、印刷等流程体系,由于办刊人员不足,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办刊流程。

信息选择的多样性使内刊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当今时代,数量众多的社会媒介大大占有了内刊的受众群体,企业员工更多的是关注网络媒体、平面媒介和声像媒介,内刊受到了本应关注人群的忽视。

办好核电企业内刊的思考

现阶段,内刊仍然是核电企业最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介之一。办好企业内刊,内刊工作人员就必须不断创新办刊思路、做出合理规划、提高办刊质量、塑造内刊品牌,打造一份更精彩的核电内刊,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的核电员工。

准确把握核电企业内刊的“三个定位”

内刊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其风格和发展方向。作为刊物,内刊具有鲜明的媒体特征,但它是彰显企业精神、传播企业文化的媒体。因此,办刊人员要准确把握其“整体定位、自我定位、受众定位”等“三个定位”,做到将本企业特点与传媒行业规律有机结合,用企业人的思维采编文稿,用企业的语言说话,用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内刊,使内刊这个产品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应。

用专业化的人才和模式提高办刊水平

内刊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拥有专业的采编团队。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新闻专业人才、组建专兼职互补的采编人才队伍、加大培训力度等方式,提高办刊人员的从业素质。办刊人员要始终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从规范工作流程、完善约稿机制、实施专题策划与新闻阅评、建立通畅的发行渠道等方面着手,逐步建立从组稿到编、校、审,再到出片、印刷、发行全程受控的办刊体系,做到“快速反映信息、第一时间通达、准确深刻把握、及时有效沟通”,持续提高办刊质量。

开展通讯员“三段式”培训

内刊编辑部可以通过举办通讯员培训班,采用“专家授课——集体采写——评选讲评”的“三段式”培训方式,通过实践提高通讯员业务能力。参训的学员要保证覆盖面,力争公司各部门都有通讯员参加;可邀请新闻界的专家和老师,采取理论和事例相结合的方法授课,辅导新闻写作和摄影知识;安排好集体采写的“报道点”,采用集中采访和自由采访的方式,然后进行封闭式写作;最后请专家老师对稿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还可以现场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将内刊做成企业品牌新闻营销的平台

企业品牌新闻营销是发现企业和新闻媒体对企业品牌新闻主题的共同需求,并对其加以传播。社会和公众对核电企业品牌的认知、认可程度,取决于核电企业的形象传播深度。核电企业通过内刊进行品牌新闻营销,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利益相关者对核电的信心并获得其支持,进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2007年上半年,中核集团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与《中国核工业报》合作,在《中国核工业报》、《秦山三核》报、《三核情》杂志上连续几期刊登“秦山三核一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463天”、“秦山三核又拿下一个8兆瓦”、“秦山三核财务管理的成长十年”等重要稿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新闻宣传报道,提升了秦山三期核电站的品牌知名度,在社会和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内刊的舆论引导能力

内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舆论引导能力。内刊要整合企业内部新闻资源,灵活策划栏目或专题,通过设置舆论话题、扩大舆论传播范围、改进舆论营造方式、增强舆论渗透能力等,灵活运用评论、深度报道、形势分析等方法,努力在企业重大问题、突发事件、关注焦点上不失语、导向正,进行正确引导、主动引导、有效引导,从而更多地传递核电员的心声,做到“领导想说”、“编辑所想”与“员工想看”的完美结合。

从强化贴近性入手提高内刊的影响力

内刊刊登的大多是核电员工的身边人、身边事,这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是其他传媒无法企及的。强化内刊的贴近性可从几方面入手:加大普通员工和一线班组在头版的“曝光率”,树立“让小人物上一版”、“让班组上头条”的理念,开辟专栏,刊发主题文章,为一线班组和员工的创新鼓与呼;采编人员经常到一线跟班采写通讯等稿件,多写出工作和生活气息浓郁的文章。新闻报道的人情味多了,可看耐看的内容多了,反映员工的心声就更准确、更详细了,内刊与读者的距离就近了。

实现核电企业内刊向“数字化阅读”转型

内刊要主动进军电子传媒市场,在本企业网站建立电子阅读版本。您只需登陆企业网站就能浏览内刊,这将大大减少印刷量,快捷地拓展内刊传播面。当前,北大方正、Xplus等技术支持的新一代电子报纸是内刊数字化转型的方向。这种电子报刊既有印刷报刊的面孔,又有数字信息可链接、可检索、多媒体等特点。未来几年,随着便携式阅读终端的开发与面世(类似MP4),电子报刊将能实现脱机阅读,具备与印刷报纸相似的可移动性和便携性。届时,核电员工也将能方便地在个人阅读终端上阅读企业内刊,这将标志着内刊“数字化阅读”时代的真正来临。

实现核电企业内刊与企业网站一体化运作。

当内刊的内容向企业网站上传递时,内刊与网站的设计必然走向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这时,将企业报、杂志的版面与网站进行一体化设计与运作,使内刊的版面设计既要考虑报刊的形象及品牌在网站上的延伸,也要考虑网络传播技术对传播内容和形式加以变化的新的要求,最终使报纸、杂志的版面风格和特色在企业网站上获得再现,从而形成核电企业宣传产品链,实现“报、刊、网”一体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功效,以达到覆盖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手段更多样的传播新格局。

引导全体员工参与企业新闻生产

全体员工参与内刊新闻生产,将进一步拓展内刊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内刊与企业网站一体化运作后,引导核电员工运用 “博客”、“播客”、“维客”等网络新技术,广泛参与企业新闻报道、评论和信息整合,使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宣传部门工作人员集中控制主导的办刊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全体员工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办刊体系,为内刊赢得更全面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将内刊办成面向全行业的综合服务媒介

内刊的发展要着眼未来。不能仅仅局限在核电企业内部简单的信息传递,而应放开眼光,走出企业,面向整个核电行业,将内刊做成具备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产品宣传、形象展示的综合媒介,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为员工交流提供服务,为外界了解企业文化搭建平台,为相关行业发布产品信息提供载体。内刊走出核电企业,实现由内部互动传播转向为整体服务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变革,持续提升核电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当前,“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越来越多核电企业的共识。内刊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只要核电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内刊的重要性,加大对内刊的资源投入,持续提高办刊质量,一份高质量的内刊必将带来核电企业形象的提升和综合效益的提高,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党委的喉舌、群众的心声、改革的先驱、发展的号角。”

核电企业设备采购的战略部署 第12篇

关键词:采购战略,核电企业,设备采购

一、企业采购战略的重要性

(一) 采购战略的概念

企业的采购战略, 是一种纵观全局、考虑长远、带有指导性的采购布局, 包含五大要素:方式、供应商、品种、订货和进货。企业的采购战略跟以往的常规采购方法有所不同, 它更重视企业的单一最低采购价格, 而不是单单的总体最低价格。这种采购方法更系统化, 更有针对性。

采购战略的部署是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部署的起初, 要让采购部门认清自身的价值, 不能单一强调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 要对总体拥有成本 (TCO, Total Cost of the Ownership) 进行客观的分析。

企业采购战略的部署需要确定一些工作:要对供应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对供应商进行各项的评估考察, 需要及时有效地关注供应商的变化和市场的变化;要对各种产品进行分类采购模式的确认, 定期分析各种采购模式, 制定正确的计划并实施;要了解产品的技术, 选择供应商时要有技术部门的支持, 选择最新最适合自身的新产品。

(二) 采购战略的意义

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自身的采购成本息息相关, 因此采购战略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 企业采购时, 对于采购的战略地位没有得到清醒的认识, 致使采购成本浪费, 企业利润受损。大多数企业都认为采购部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 采购工作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因此对于采购战略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一些销售部门。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相关数据显示:降低1%的采购成本相当于增加10%的销售额。在一个饱满的市场增加10%销售额非常困难, 但降低1%的成本却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因此企业应该把采购战略上升到一个关键地位。

企业的采购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的采购战略有利于企业自身节约成本, 提高效益。总体上看, 一个企业的采购成本在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 如果采购的成本高, 势必导致产品成本高, 那么产品的价格也将提高, 最终影响销售。如果采购价格过低, 有可能影响采购物品的质量, 最终将影响产品的质量, 降低市场竞争力。

企业的采购资金在整个企业的运转资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 确定合理的采购总量, 选择适当的采购时机, 对于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转有重要的帮助。要注意避免供应商的延期交货, 降低库存, 减少资金的占用。

企业要不断探索新的采购渠道, 要及时搜集市场情报, 用新的采购物料更换旧的采购物料, 增强自身产品的质量, 降低成本, 提高竞争力。

二、核电企业设备采购问题

(一) 我国核电企业设备采购的现状

我国的核工业起步晚、规模小, 目前国内核电站的供应市场很有限, 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 一些技术难度大的设备还需要从国外进口。我国核电企业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策略, 企业缺少有效的信息获取平台, 对供应商的管理缺乏长期有效的执行。核电站项目采购管理国内尚无按部件采购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 我国由于发展了一些成功的核电事业, 核电设备采购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质量、进度和投资三方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核电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 造成采购成本高, 采购过程困难, 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1.我国核电企业的采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 因此国际货币汇率的变动会对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 加之国际局势的变动, 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 致使核电企业采购成本具有不确定性。

2.核电企业进口的核电设备很大一部分是非标准产品, 但是由于设备设计的技术要求高、执行标准高, 目前国内的制造业还无法达到相应的技术、制造和试验要求, 因此我国核电企业还需要在核电设备技术自主化上加大发展力度。

3.核电企业采购过程中, 供应商与核电企业的距离大, 造成运输成本过高。

4.供应商市场被高度垄断。核电设备、备件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并且供应单一, 致使核电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居于被动地位, 服务费用居高不下。

5.采购无法形成规模化。核电企业由于堆型特殊、设备种类多、孤岛核电站等原因, 造成了采购的数量和批量小, 无法通过大宗采购和规模订货获得优惠价格。

6.核安全是重中之重。日本福岛核事故更加证明了, 核电企业发展过程中, 不但要重视工业安全, 更要重视核安全。因此, 电厂和供应商的管理成本较高。

7.核电事业的建设周期一般很长, 通常情况下建设所用的产品设备在电厂投产时就进入了转型和停产的阶段, 一些采购量小的产品, 通常已经找不到厂家来生产了。

(二) 我国核电企业设备采购的部署

在核电企业工程建设中, 核电企业的设备采购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投资、进度和质量问题。目前, 我国核电事业进入发展的第三期, 政府采购工作也在逐步开展, 核电企业的设备采购工作越来越受其各方的重视。要提高核电企业设备采购的效果, 需要在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部署核电企业的设备采购战略。

战略的部署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才更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 我国核电企业的设备采购战略的部署要依据一定的原则:

1.战略性设备采购要以质量第一作为基本原则

日本福岛核事故, 给世界核电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至此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核电事业的安全问题。核电设备因其采购的特殊性, 要求采购做到质量第一, 价格其次。要保证采购设备的质量完全达标, 不可一味的只求价格最低, 要遵照核安全的法则和导则, 将核安全文化融入企业的文化之中。

2.战略性设备采购要以总成本的考虑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成本, 是一个企业日常考虑的重要问题, 成本越低在最后获得的利润就越高。但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成本不是指单项成本, 企业的运营成本、专项成本和项目成本都是多个单项成本的集合, 单项成本的降低不代表着整体成本的降低, 因此必须对总成本有一个长远的考虑。

3.战略性设备采购要以事实和依据作为谈判的基础

在设备采购前, 要先对供应商市场和自身的情况作一个充分的了解, 对自身成本、供应商市场进行充分的评估, 以此作为谈判的有利的事实和依据, 争取谈判中占主导地位。同时, 了解企业和供应商谈判的优势, 了解供应商所处的行业、经营理念、竞争优势等, 帮助企业获得有利于企业的最终谈判结果。

核电企业设备采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因此要做好设备采购的战略部署:

1.采购团队战略

一个采购团队, 采购人员的分析判断和谈判的能力、策划与执行的能力, 将直接决定核电设备采购的整体进程。因此, 要培养优秀的采购团队, 对采购人员的整体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培养, 提高团队人员价格分析和评估的能力。

专业的采购人员有三项要做的工作, 一寻找资源, 二协议价格, 三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维护关系。在建立采购团队的时候要注意成立两个团队:一个用来处理与供应商之间的问题, 这个团队要评估供应商的资格和能力, 与供应商谈判签订合同, 同时要负责供应商的发展问题;一个用来处理采购过程中的浪费问题。

在采购团队中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以绩效考核标准来控制实施采购过程。采购部门要定期对采购计划进行更新, 要始终如一对计划的进展进行监督和跟进, 不时调整工作的方法。

2.供应商战略

对供应商的管理是采购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分析现状, 确定采购的供应商。要对供应市场进行分析, 不但要分析产品的价格和质量, 还要分析行业状况甚至是整个经济的形式。

企业可以对供应商进行整体性的评估, 评估时可以采用SWOT分析方法, 通过将一个供应商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对比, 了解双方之间有哪些优势和劣势。通过对双方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市场机会或产生什么样的威胁有一个评价。

3.EPC采购战略

核电企业设备采购应优先选用EPC采购战略。这样, 一方面, 可以将核电设备的采购和制造由总包方完全负责, 保证了核电工程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也可以促使承包商专业性的发展, 有利于我国核电设备采购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进程, 降低核电设备的采购成本, 推动我国核电设备的自主化进程。

4.全面应用核电AP1000战略

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 是全世界核电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智慧, 我国党中央和国务院更是采取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全面引进AP1000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 推动我国核电技术的统一, 实现核电的自主发展。世界首台AP1000核电机组在中国三门建成, 新的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首次在中国由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 这对于我国核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抓紧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努力发展为世界核电技术大国, 实现核电技术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程东平, 孙汉虹.核电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危险评估与处理下一篇:社会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