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完善论文范文

2024-07-02

安全完善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安全完善论文 第1篇

1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人们的各类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在不断的改善, 在农机作业生产环境条件许可下, 群众购买或者更新使用新型农业机械的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近几年, 农机事业更是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机械化程度已有明显提高, 特别是在耕地播种等重要农业作业项目过程中, 随着大量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农产品的加工有运输方面和农业灌溉、农田基本建设与保护的领域, 都实现了机械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与相对良好的发展。机械化程度基本可达到80%以上。

2 农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与教育工作的加强

宣传农机安全管理与安全生产等安全方面的知识是农机安全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与职责之一,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信息化网络发展的今天, 很难有听到到关于农机安全法规的宣传, 在执法检查过程中, 有的农民群众不了解农机操作, 更不知道农机操作还需要按法律法规执行, 出现的种种农机安全法规宣传贯彻死角的问题, 都影响了农机安全工作的深入。

2.2 对于农机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地方相关部门对农机安全生产认识不足, 缺乏遵章守法的自觉性, 对安全管理都停留在文件上和会议讲话中。有的农机户明知故犯、把正常的法规管理当成是不法收费, 执法人员执行工作时, 经常与执法人员对抗, 逃避监管工作的执行与治理, 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2.3 农机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些地区没有建立农机安全管理机构和相关体系, 也没有配备农机安全管理人员。造成这部分地区的农户对农机安全管理机制的落后和对农机安全管理工作脱节, 农机无证驾驶、无牌行驶、违法载人、未经年检投入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 给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2.4 农机户的文化素质偏低, 影响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

随着30a改革开放的步伐, 农民群体进城务工已是时代的主流和趋势, 而留守在农村负责生产活动的大多数都是乡镇中中老年群体, 这部分群体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 文化水平偏低, 导致法律政策意识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

3 加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

3.1 加强农机领导层的规范管理

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落实国家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的规定, 健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制度, 如发生特大农机安全事故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者的责任。进行年度检审农机证件, 注册登记上牌, 将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层层分解, 各司其职。

3.2 建立长效的农机安全管理机制

开创出一条机制创新的安全管理道路, 以保障农机安全工作, 专项整治, 从源头管理, 切实解决难题, 与农机监督部门紧密配合, 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和监督机制, 宣传农机安全教育工作, 按规章制度有效处理事故, 发挥农机安全小组和农机协会等平机农机安全载体的作用。

3.3 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应建立农业机械的报废制度, 并保证其顺利实施

应定期检查机械状态, 在农机监理部门的监督下强制解体。避免报废的农业机械流入市场, 扰乱农机安全正常秩序, 同时以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状况和不同用途来确定报废等级, 报废标准可依据《农业机械报废制度》的具体要求执行。从而在源头上杜绝农机事故的发生, 保证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

3.4 加强农机的监督和检查, 以确保农机安全管理

监督与检查是农机安全管理的重要职责和重要手段, 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有关条例能得到有效落实, 各单位要加大检查力度, 整顿和规范农机市场, 配合相关部门的检查, 严厉打击违规违章现象, 做好信息化沟通, 加强路面、田间、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3.5 加强农机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

做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以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预防事故的发生。各个单位要加强群众对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和法律法规的建设, 引用事故和案例等惨痛的事实, 加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让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农机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4 结束语

安全生产工作已是全面建设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机化的长足发展, 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也会走上正规化和法律化的道路, 因此, 各单位要加强农机安全的执行力度, 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以稳定改革发展大局, 确保监督检查在细节上不造成疏漏, 以提高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发展的伟大目标。

摘要:目前, 随着我国的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进一步快速, 无论在农业机械的市场占有量还是种类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随之而来的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形势也非常严峻, 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几率也逐步增加, 一些地区的农机事故频发事态仍旧存在, 如何确保我国农机安全生产, 将是以后工作中摆在各级政府与农机单位面前的主要问题。

安全完善论文 第2篇

①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一:事故责任认定,不能一味把直接责任认定成主要原因了事,要深挖间接原因即深层次原因!有的事故,还要深挖瞒报、谎报和漏报的背后原因!背后原因真相恶劣腐败的一律向社会曝光。

②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执行,铁面无私!按分级事故性质,严格科学分析追踪其事故发生的根源(源头),按“四不放过”原则由上级追究下级的相应责任;严格按期结案(接受社会媒体网络大众的舆论监督)。每次发生的分级事故,三方面的责任追究须到位:1)直接责任人的追究;

2)企业领导责任人的追究;3)主管领导责任人的追究;由事故调查组报审结案通报社会媒体。

③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三:全面提高安全从业人员待遇(尤其是基层安全从业人员待遇),及社会认可度!(充分参考教师、律师、医师、建造师、公务员、新闻、娱乐等等行业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的成功经验)!

④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四: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不懈、长期规划,普遍提高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不包括安

全行业)基本安全素养,增强本岗位安全生产技能,全面贯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五同时”及“五要素”的规定要求!

⑤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五: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基本法律规章制度”即:1)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管理制度;2)安全中介服务制度;

3)企业单位规章操作制度;4)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5)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6)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7)企业单位群防群治制度;8)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管理制度。实现建立安全生产的三大应对体系: 1)事前预防对策体系;2)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完善班级安全管理保障校园安全 第3篇

班级安全保护工作是做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班级安全与校园安全唇齿相依。要做好校园安全保障首先要做好班级安全工作。

一、明确职责,制定安全教育计划

班级安全管理工作依据分工不同,贯彻“谁组织,谁负责”、“谁在场,谁负责”的原则;同时依据“分工不分家、齐抓共管”的原则,在无明确分工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教师为第二责任人,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副班主任或学校临时指定的下班教师为第一责任人。

班主任是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履行好四个职责:(一)负责组织对本班学生进行安全与生命工作的宣传教育、指导检查、监督管理。(二)及时传达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可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提出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三)经常督促、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班级安全管理工作,及时了解班级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动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班级安全事故的发生。(四)特别是要注意个别学生的情绪波动和言行变化,及时主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

班级安全管理工作非一时之任务,须长抓不懈,才能确保长久平安。因而,要制定科学的全面的安全教育计划,依计而行。制定安全教育计划最好能做到:1.每月有主题,每周有重点。2.有安全教育内容,有活动开展。3.有安全落实措施,有明确负责人。

二、精心策划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深入人心

安全教育内容很多,包括课间安全、教学设施安全、心理健康与交友、实验安全、劳动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防洪防雷防风防震安全、节假日安全等等。安全教育不能跑过场,力求深刻实效。尽量做到三结合:结合学生生活,使其觉得必要有用;结合本地安全形势,使其认为及时有效;结合学生认知能力,使其易于接受与运用。部分安全教育内容活动最好能通过书面形式告知学生家长,要求配合教育,使校教与家教相结合。

实践中,笔者觉得下列教育形式比较有效,它们是主题班会、讨论会、演讲比赛、观看录像、安全演练、安全知识竞赛、自主讲述(讲述安全问题经历)、写心得、出墙报等。例如:有位学生在讲述自己驾驶摩托车遇险经历后,很有感触地说,起初我对家长及老师的安全教育总是不以为然,经过这次教训后,我真的体会到了生命诚可贵,车速越快,死神逼得越近。又如:在一些安全项目演练中,教师能很直观地看到一些学生应急行为的错误,甚至有学生不知怎么办。此时,教师可对他们进行现场纠正。演练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很强,能使学生应急能力大大提高。

精心策划安全教育活动,实现安全教育时时有,安全知识处处有,安全意识入人心,安全要求伴我行。

三、建立检查监督制度,确保安全到位

安全教育只是保障安全的前提,要保证教育起到实际效果,关键还在检查监督制度。综观一些学校班级出现的安全事故,很多的根源是安全检查监督不到位,工作漏洞大。例如,教学设施缺乏维护、学生之间的纠纷无人举报、班主任与家长缺乏必要信息沟通等。建立安全检查监督制度,把握好四个人物,分别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班主任为首,学生为主,科任教师和学生家长为辅。班主任挑选安排检查监督人员,使其明确责任与运作方式,在运作中将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联系在一起,共同把安全工作做好。可设下列具体岗位进行运作:

1.课堂报勤员和宿舍检查员。课堂报勤员负责每节课检查出席情况,向上课教师报告,由上课教师据情况作出处理(特殊的情况由上课教师及时告知班主任处理)。宿舍检查员负责向班主任汇报每天午、晚睡宿舍人数及其它问题。一般情况在校内处理,必要的由班主任通知家长协助解决。

2.班级治安情报员。选取有责任心工作细心的同学担任,可设多人有男有女。要求他们留心观察本班同学和进入本班活动的外班同学,将不良现象及名单及时报告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处理办法同上。要报告的不良现象包括:课间追逐、相互挤压推搡、打架、男女不当交往、损坏公物、吵架、个别同学突发不良情绪等等。

3.校外不良活动调查组。组员构成可据学生家庭住地分区域安排,选取活动能力强,责任心较好的同学组成。调查班上同学在校外是否参与不良活动,如抽烟、进网吧机室舞厅、与不三不四社会青年来往、无证驾驶机动车、私自搞聚会或结伙登山游泳等。一般是每周回校后汇报班主任,由班主任教育,证实后还要告知其家长,要求家长教育监督。严重情况(如:校外打群架、无证驾驶机动车、结伙登山游泳)要求尽快电话告知班主任,班主任即时将情况转告学生家长去处理。因此,班主任要备好班上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实现第一时间告知。

4.集体校外活动纪律安全监督员。有时学校或班集体会搞一些校外活动,如参加集会、游行,郊游,学雷锋服务群众,参观工厂企业等。此时的安全要做足工夫,最好的办法是分组,设纪律安全监督员,以及班主任、科任教师到岗到位,伴随出行。

有了这些检查监督,即使偶有安全事故发生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确保安全到位。

四、班级家庭常联系,结成安全网

班级安全管理工作,主要阵营在学校,但不能忽视家庭这一空间,因为有不少安全隐患的根源产生于校外,例如假日里进网吧机室舞厅、与不三不四社会青年来往、无证驾驶机动车、私自搞聚会或结伙登山游泳等。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四个保护要求,首位是家庭保护,它明确规定家长及其监护人必须承担起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和教育义务。所以班级安全管理工作必然要紧密地联系学生家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应主动地与学生家长保持通讯,商讨教育策略,做好学生的安全防范。通过这样的联系,能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还利于提醒个别安全意识淡薄的家长,及时排除子女在校外的安全隐患。

班级与家庭常联系,班级安全管理工作才真正结成一张完整的网,使学生无论在学校,或是在家庭、在社会都有着安全的防护,加上学生的自我保护,班级安全系数值就能达到最高。

完善内控制度,确保基金安全 第4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内控制度,安全防范,对策

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隐患有很多方面, 对于这类新型的财务管理体系, 我国的医保基金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为了更好地规范医疗保险基金的内控制度, 确保基金安全, 必须要认真地分析安全原因, 找出安全隐患之所在, 提出了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隐患

1、基金结余问题。

医疗保险基金是指国家为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 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 向单位和个人筹集用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专项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包括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两部分, 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定比例共同缴纳。值得关注的是, 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要妥善解决统筹基金结余过多和当期收不抵支的问题。由于医保基金的结余问题不同与企业资金管理, 根据医疗保险的规定, 一次性预缴基本医疗保险外, 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节约原则上应控制在6个月到9个月平均支付水平, 累计结余超过15个月平均支付水平的为结余过多状态, 累计结余低于3个月平均支付水平的为结余不足状态。而我国的结余状态基本是长期存在的, 这种大量的结余情况使得多少医保基金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使得多少人对这些“长期固定不用”的资金产生了挪用的念头, 而且基金的固定化也使得经营医保基金变得更加困难, 多种安全问题随之而出, 加强医保基金结余管理迫在眉睫。

2、内控制度单一。

目前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还是延续了财务管理制度的简单内控方式, 以会计、出纳、账目等主要手段为控制方式进行的是简单化的管理。这种内控制度过于单一, 使得对基金内容的合理控制不能显现出实效作用, 往往会出现账目漏洞。

3、制度规范不明确。

目前行使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保监管办法》、《医疗保险条例》等。这些制度虽然对医保基金的管理方式做出了规定, 例如:伪造、变造、涂改病史、处方、报销凭证、医疗费用单据等方式, 进行医保结算, 医保基金的方式, 进行医保费用结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对违规的定点医院、定点药店以及个人的法律责任做出了规范。医保结算关系或取消医保定点资格。但是对于具体的基金管理程序、体系制度的建立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办法来控制, 虽然有些省市已经对具体的基金管理办法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 但是整体的基金管理还需要有更为统一明确的全国性的管理制度规范, 对医保基金的使用方向, 结余管理, 制度体系规范等问题做出规定。

二、完善内控制度的基本对策

1、完善内控程序。

对医保基金的管理应该有一定的内部控制程序, 资金内部控制程序的完善才能保证基金的管理妥当, 避免出现财务犯罪行为。具体的程序规范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安排, 其主要规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财政划拨的基金, 及时转入基金支出专户, 实行专户管理, 专款专用, 其次是对应支付的各项基金, 按照各个环节和传递程序, 经有关股室审核无误, 并经领导审批后, 方可拨付。在拨付过程中, 还实行印章、票据分离制度, 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二是严格执行社保基金管理的政策法规。我们在基金管理上严格按照《社保基金财务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开展工作, 要求业务经办人员认真学习和执行政策法规规定, 确保基金安全。三是严格基金核定关, 要在医保局内部设立相关的审计部门, 坚持进行年度审查或季度审查, 保证对医保基金账目的规范化管理, 保证应收账款的账目明确, 并且使得对资金问题的规范更为及时, 使得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解决。

2、规范制度运行。

制度的建立能够保证基金管理的有条理, 但是制度的规范化运行才是基金管理的关键, 要明确管理规范, 首先就必须要明确地规范惩罚条例。例如:2009年, 国家要求对县上组织相关部门对医疗保险基础管理;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执行、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标准的设定;住院病历和收费管理;网络管理和费用结算;转诊转院;医疗资料以及医疗保险服务满意程度等进行了详细的考核检查。在考核中发现违反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侵害参保人员权益的;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 依照医疗保险有关政策规定, 进行了严肃处罚。这种规范化、大面积的审查处理制度能够保证对医保基金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其次, 要明确对制度运行的激励制度, 对医疗保险基金管控情况好的单位和个人要推行一定的奖励, 在医保局内部形成统一的奖惩制度, 并将这种制度化管理推行到财务管理的各个部门, 形成统一的管理方式, 然后将这种体制进行基本的评价核算, 通过计算机核算来实现对基金的财务管理, 保证财务督导和激励手段的联合并用能够实现对财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行使全面监督。

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要围绕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两个方面进行。对于内部监督而言要鼓励医疗保险局内部建立审计部门, 通过内部审计来完善基金的管理监督职责, 审计行为也要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向融合的形式为主, 保证基金使用的内部监控明确化。单独依靠内部监督还是不够的, 医疗保险属于社会行为, 需要有社会的监督力量来进行控制, 社会监督体系应该由社会医疗保险的有关利益者代表组成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 对社会医疗保险经办部门贯彻落实各项医疗保险政策的情况和对基金的具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有关利益者是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医疗机构, 或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提供者, 或是社会医疗保险的受益者。因此, 作为社会监督的执行机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劳动者代表、医疗机构代表按一定比例组成。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应该及时做好监督沟通, 行使各自不同的监督权力, 协调发展地为基金监督工作的完善做好沟通管理工作。

总之, 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存在着很多弊端, 要完善管理、加强内控就必须要明确问题所在, 完善内控程序、规范制度运行、行使全面监督行为, 使得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向着更为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全民医保进程中完善基金监管的路径选择[J].中国医疗保险, 2010, (06:) 16-17

完善金融制度维护金融安全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制度;金融安全;金融法规

引言

金融行业是所有行业的第一行业,属于现代经济的核心行业。在一个法治化的国家中,金融安全不但是经济学问题,而且也是法学性问题。保证既然弄安全已经成了我国现如今金融监管法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问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全球的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互相交错的整体,金融产品市场之间互相交缠。

1 金融安全和金融风险的辩证关系

货币资金融通中,金融业是一项特殊性的行业女,风险和收益两者共同存在。不管是银行、证券、保险或者是信托产业,都时刻伴有风险因素存在,同时其获利方式也是经营风险。没有风险的金融行业是没有利润的,只能往死亡道路上发展。所以,金融风险是需要直接面对而无法避免的客观事物,金融安全相对于绝对的金融风险则是一个相对的理念。了解清楚金融安全和金融风险之间的辩证关系,就需要以一个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金融风险。对金融风险需要有防范之心,风险一旦发生,造成了事故,需要立即使用相应的方式应对,从而避免系统性、传染性以及整体性的金融风险出现,有效的将金融风险以及事故因素而造成的风险损失把控在可预期的范围之内。

2 我国金融制度中的缺陷

2.1 金融法律法规的订立不完善

金融运作过程中有四个核心环节需要得到法律的支持,分别是产权界定、金融贸易、市场退出以及金融监管等等。

2.1.1产权的法律界定不清楚

在制度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是产权法律的分界,例如财产的归属是公有或是私有,是国有还有民有,是集体所有还是个人所有等等,这些理念在我国的界定还是十分模糊的,这种形式对金融活动的正常运行造车了直接影响。详细的阐述,金融活动将资金从盈余方转移至稀缺方,中间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担保,因为不清楚的产权理念,因此很难正确找到符合法律要求的担保资源,法律法规范围内的担保资源不足直接造成了资金流通方式的`堵塞。另外,就算是产权的归属是清晰明确的,因为没有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限定,因此也不能够充当担保这一角色。

2.1.2金融交易的法规制度建设缺陷

一项清楚的产权能够当成是金融交易合法担保的资源,主要是因为有些金融交易是被阻止的,国内的金融交易市场还是一个紧闭的模式,还有各种阻力存在,比如民营资金的融入困难度较高、保险行业的投资渠道闭塞、资产证券化落后等等。从这些层面中可知,金融交易的法律法规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不但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种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2.1.3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缺陷

在国内,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还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一旦有风险问题存在,只能够借助国家的财政资金注入,这不但对金融企业的发展不利,而且会放任市场的发展造成金融运行体系的风险性加大。所以,完善我国的金融单位市场退出的法制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性意义。

2.2 金融市场结构的失调

安全完善论文 第6篇

十八届五中全会勾画了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充足、营养和安全的食品供应是人类健康所必需的。作为“健康中国建设”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会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这是中国在五年规划中,第一次把食品安全战略提到这样的高度。“食品安全”也是“粮食与食品安全峰会”创办以来关注和讨论的主题。通过峰会的讨论,我们有机会分享各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经验,与会的代表也对中国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和政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指导创办这个论坛,一开始就把“食品安全”作为主题,是很有远见的。我们也期待着本次峰会对中国形成更加有效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制定和实施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提出更具建设性的建议。在此,我想围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谈几点看法。

第一,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必须树立国际视野。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在不断发展的食品对外贸易中,各个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对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而且随着食品行业国际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早在2004年,国研中心就组织中国50多家智库,对中国食品安全战略进行了研究,正式发布了第一份内容十分详尽的《中国食品安全战略报告》,并与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开展了合作,提出了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框架的一揽子建议。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直接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这些国际合作,包括国外考察,我们对世界各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理念和成功实践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国研中心每年举办的这个峰会,让我们有机会更加深入了解各国最新的经验。食品无国界。当前,各国的食品贸易日益频繁且日趋增长,食品市场逐步开放的趋势不可逆转。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国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应当积极借鉴国际上食品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强调公共和私人部门统一行动;食品安全标准应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强调风险分析和预防,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循序渐进地逐步国际化;应当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在中央一级有一个权威声音对食品安全负责,并拥有实现职能所必需的充足人力和资金;应当明确地方政府、行业、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职责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特别是,监管部门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公开和有效地提供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信息透明是政府行使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重要准则。唯有信息透明才能使政府、产业界和消费者开展良好沟通、消除隔阂和偏见。

第二,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必须加强政府对食品行业的监管。食品监管的首要职能就是执行食品法规,保护消费者。国家食品监管体系包括以下要素:相关可执行的食品法律法规、检测服务、食品危害物和食源性疾病人群的监测、向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公开而透明的信息。经过近年的努力,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强化,但基层监管体系仍是薄弱环节,市县地方政府职责仍有待进一步强化。为使中央政策在地方得以执行,要细化、硬化考核标准,将确保食品安全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强化问责机制。

第三,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必须明确界定食品链各个环节所要承担的责任。食品安全目标不可能只通过政府部门的强制性监管而达到,监管与惩罚机制只是政府部门的手段之一。只有食品链中各个利益相关方,即农民、食品企业和消费者都积极参与,才能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产业界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经进行:一是通过行业自律加强行业内部管理;二是与消费者沟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完善行业内部管理制度。目前食品行业这几个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行业自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从目前情况来看,食品行业组织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运行还很不规范。食品产业链的各个利益相关方,通过自己的声誉来积极维护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体系有效运转的核心。政府和社会的监管仅仅是外在的约束。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维护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应通过政府、产业界、消费者、媒体、教育和科研机构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完善相互沟通的机制,寻求共同解决食品安全关键问题的办法。

第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应当增强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能力。关于小农户如何融入农业供应链,我们注意到,世界银行曾总结过中欧和东欧转型经济体中小农户和农业综合企业之间协作式供应链的许多成功范例。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总结过不同国家的经验,说明在诸多不同条件下小农户通过中间商、牵头农户、公司和合作社与市场取得了连通。协作式供应链是生产者、中间商、加工商及采购商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交货、质量和安全要求及价格等作出的长久安排。这种供应链的特点是,各方是一种伙伴关系,有共同利益,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相互间的信任。这个问题在中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极为分散,2亿多个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平均每户不到1公顷的耕地。这对从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挑战。

中国食品业发生的迅速变化,就是超级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迅速增长。这种扩张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超市对现代消费者的吸引力,以及现代零售业在技术和物流方面所具备的传统零售业所没有的优势。研究发现,尽管很多超市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食品安全认证,花大力气搞检测及追溯体系等手段来吸引顾客,中国的超级食品市场在质量和安全标准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食品行业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变化是,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不断拓展。一般来说,出口市场比国内市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高,食品安全标准日益成为对外出口市场拓展的一个主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大型出口采购商,特别是超级市场的采购商提出的要求已成为新鲜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对国内农业产业链进行整合,推动了新技术的传播、物流服务的发展,对整个食品产业的进步起着很大的带动作用。超市的迅速崛起和出口市场的拓展,催生了中国农业协作式供应链的快速发展。

国际和中国的经验表明,协作式供应链对参与现代食品市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增强食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食品安全的重要工具,正在倒逼农业发生“从餐桌到田头”的变化。中国在制定农业政策过程中,高度重视协作式供应链的作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并把“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的政策目标是,在中国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各种对农民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协作式农业供应链能得到充分发展,中国农业和食品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我们愿意分享各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并不断拓展与贸易伙伴和各国农业企业的合作。

饲料安全监管体系将逐步完善 第7篇

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介绍, 2009年, 农业部将重点加强饲料质量安全事件处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加大全国饲料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饲料中违禁添加物专项监测和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例行监测。饲料安全的概念将不再单指违禁药物的添加、瘦肉精的使用等, 安全的概念将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安全体系中:首先饲料必须保证入口畜产品的安全, 反应在饲料应用上, 就是使用后, 不会产生残留, 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其次保证社会环境的安全, 主要指不会污染环境;再就是对动物本身来说要安全, 即要营养全面。在这一安全要求的大背景下, 企业一定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生产, 加大饲料科技、科研投入, 做好原料安全检测。顺应形势发展, 安全、绿色、环保饲料将会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第8篇

一、粮食宏观调控面临新挑战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和扩散,特别是2009年年初,我国遭遇多年不遇的大面积旱灾,增加了全年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使粮食的宏观调控与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形势。

(一)粮食供求和价格形势出现新变化,给粮食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

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虽然2008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创历史新高,但全球主要粮油品种库存消费比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国际市场粮油品种价格仍处于此次波动前的历史高位。从国内情况看,2008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供求状况进一步改善,中央储备规模稳定增加,地方储备逐步充实,为做好粮食宏观调控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在国内市场粮价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既要抑制国内粮价下行、做到稳粮增收,又要防止一些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

(二)粮食库存结构出现新变化,给粮食监管提出了新要求

粮食库存是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国家和地方储备粮规模不断增加,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范围不断扩大,粮食库存监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加之,粮食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粮食企业分布点多面广,部分企业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不严格、不规范,不易全面摸清库存底数。特别是近年来粮食价格大幅波动,个别企业存在“转圈粮”、粮食销售后不及时减账、违规销售粮食等现象。加强粮食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监管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加大监管力度。

(三)粮食流通体制出现新变化,给完善政策措施提出了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粮食市场逐步全面放开,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成效明显。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落实中央与地方粮食事权的政策不够配套,“谷贱伤农”与“米贵伤民”的矛盾不时交替出现,支持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市场主体及其经营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理顺粮食宏观调控的机制。

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要处理好6个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既是建立规范有序的粮食流通市场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着耕地数量减少、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结构和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国内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十分繁重,压力不断增大。总结多年来的经验,今后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仍要立足于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和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供给稳定、调控有力、储备充足、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是要处理好6个关系。

(一)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

粮食工作事关千家万户和社会稳定。对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我国每迈出一步都非常审慎,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从解放思想过程中得到启迪,释放出改革的力量,才下决心逐步推进的。在改革中,既立足基本国情粮情,注意全面协调,坚持统一政策,稳步推进,又分析区域间差异,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根据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完善措施、健全机制,确保在改革中加强粮食宏观调控。

(二)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监管的关系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粮食快捷、顺畅、有序的流通,又要坚定不移地增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粮食流通监管,规范粮食经营行为,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三)处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

正确处理粮食市场“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市场和搞活流通的重要环节。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支持国有粮企做大做强,提高其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有效保证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在这个前提下,才有条件培育和发展多元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搞活粮食流通。

(四)处理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关系

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不动摇,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经营能力。这应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剂国内粮食品种余缺,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调控目标。

(五)处理好促进粮农增收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系

粮食宏观调控涉及粮农、消费者、经营者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把保护粮农利益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让粮农分享流通、加工环节带来的增值收益,为耕者谋利。在此基础上,要把关注民生作为落脚点,统筹兼顾粮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努力把好粮食质量关,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供质优价廉的粮油食品,为食者造福。

(六)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产区与销区、东部与西部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发展重点也不尽相同。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在促进粮食供需平衡的目标下,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粮食的职责和事权,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省级政府对本地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全面负责的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制定粮食政策时,既要考虑产区也要考虑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利益,既要照顾中部、西部也要兼顾东部利益,以调动各地抓粮食生产与安全的积极性。

三、坚持在搞活流通中完善粮食宏观调控

近期以来,国际粮价普遍下行,种粮比较效益出现下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农增收的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当前,做好粮食工作,关键是要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要求,结合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实际情况,坚持在搞活流通中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抓好收购,充实储备,夯实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抓好粮食收购是国家掌握粮源的关键。要认真做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储粮食的收购工作,确保理解政策无偏差,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政策不缩水。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各地要按照粮食储备规模指导性计划,利用粮食丰收的有利时机,抓紧充实地方储备,增强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大中城市、重点地区和薄弱地区要增加小包装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库存,确保10天以上的市场供应量。

(二)清仓查库,摸清家底,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全面查清国家库存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准确掌握粮食库存的真实情况,是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决策依据。要加强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做好日常监管和质量抽查,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轮换规范。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部署,进行一次清仓查库,摸清家底,既做到政府心中有数,也让群众放心。同时,按照“在地检查”原则,对库存粮油的实物、统计、财务、质量情况进行全面清查,确保清仓查库工作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目的。

(三)稳定粮价,保障供应,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

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工作,掌握好调控时机和力度。加强粮食移库工作和产销衔接,充实薄弱地区粮食库存。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稳定销区粮源渠道。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分析。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公布粮食政策信息和供求、价格信息,正确引导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

(四)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加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建设

进一步完善中央、省级政府粮食事权制度,明确粮食调控的目标和责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落到实处。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调整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继续研究解决国有粮企遗留问题,推进国有粮企产权制度改革、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在粮食经营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培育现代粮食市场主体,积极推进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粮食现代物流为依托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五)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进一步推进粮食依法行政

我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完善 第9篇

“食品安全”这一概念, 是1974年由联合国粮食组织 (FAO) 首次提出的, 迄今为止, 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分析后不难看出, 关于食品安全的定义之所以存在诸多不同表述, 实质上只是人类基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而对食品安全存在的认识差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食品安全研究的深入。目前, 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已经越来越趋同, 即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际或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 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 或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二、食品安全法律规制概论

法律作为调控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食品安全进行法律规制, 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具有强大的震慑力, 这是其他社会或政治手段无可企及的。

食品安全法律规制是指政府或非政府的食品安全规制部门利用各种法律、法规, 对食品从业者所进行的一切监督管理行为。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包括规制体制和规制体系两个方面。规制体制是指有关食品安全规制的组织结构和权责结构, 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种规制机构的设置及相互关系、各种规制机构的职责及权限划分、各种职责和权限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规制体系是指规制目标的确定、实现程序、过程和资源。一个有效的食品安全法律规制体系主要包括法律体系、安全预警和危机处理体系、安全信息体系和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建议

(一)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基本原则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基本原则在确立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

1.明确食品安全法律规制适用的基本原则

与国际接轨, 以法律形式明确以公共利益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全过程管制原则、透明原则、责任法定原则等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赋予至高的法律地位, 全面指导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规制。

2.强化基本原则在食品安全法律规制中的全面贯彻

深入分析基本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中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情况, 及时、详尽的总结不足之处, 逐一进行完善。

(二) 完善食品安全立法体系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立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完善:

1.加强立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结合国情, 对各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安全的内容进行整合, 避免相互冲突, 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在这个过程中, 要保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建立起以《食品安全法》基本法统领各配套专项法的基本法律格局, 进而形成多层次、科学系统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2.完善立法体制, 提高食品安全立法质量

要尽量减少行政立法, 更多的由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其次, 要建立健全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立法听证会制度, 充分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的合理意见。

(三)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1.完善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职责、机构设置和履职程序

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职责过于统筹, 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因此, 应该借鉴有关发达国家设置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成功经验, 尽快细化规定各项具体职责, 建议将综合协调、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交流、统筹指导和监督等职责纳入。同时, 还应配套规定食品安全委员会内部的机构设置和履职的具体程序。

2.转变监管方式, 整合精简现有监管机构

采用“以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监管方式, 以利分工明确和减少协调工作量。在此基础上, 整合精简现有监管机构, 按食品种类重新分工, 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整合分工之后还应该制定一部综合性的“食品监管机构组织法”, 对各监管机构的地位、机构组成、具体职责、履职程序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监督的程序加以法定化, 规定一定要明确详尽, 具有可操作性。

3.健全食品安全“共治”机制

首先, 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规范市场秩序, 促进契约性规则的发展和成熟, 引导食品从业者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出台具体激励办法, 鼓励食品从业者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体系, 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推动其自律监管进程。其次, 要推进民主化进程, 构建良性的国家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再次, 要培育和加强中介机构或民间组织的系统建设, 扩大其作用辐射面。最后, 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社会舆论监督的地位, 进一步规范和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萄, 刘红.食品安全刑事保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年版.

[2]滕月.中国食品安全规制与改革[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1年版.

[3]张婷婷.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年版.

[4]刘开军, 顾兴成, 张军.食品安全工作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

安全完善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安全技术,改造,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1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的意义

1.1 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1]。就我国而言, 工业生产制造水平的长期落后、监管职能的长期欠缺、法律法规明显的滞后和存在漏洞, 以及上至国家下至企业本身对安全装备投入的薄弱, 都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更主要的表现为企业安全技术装备的落后和匮乏。安全设备的不足直接导致安全事故隐患的存在, 对于职工和人民群众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是一个威胁。

1.2 安全生产事关企业利润

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只有把安全生产搞好, 才能为企业创造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只有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建设良好稳定的安全工作环境, 将各类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才能促进生产, 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安全的环境将会吸引大批的技术人才加入到建设企业的队伍中来, 更加促进企业的良好运作。反之, 则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使企业面临倒闭、破产的危机[2]。

2 增强安全技术改造的目标和要求

从发展的眼光和角度看待企业安全技术装备的改造, 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本质要求。企业需要发展, 就需要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支持;企业需要发展就需要将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当中;企业需要发展, 就需要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 整体提升安全技术水平。实现安全技术装备的增加, 就要求企业合理的规划、合理的投资, 逐步淘汰落后的装备, 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企业的第一位。

3 按原则增强安全技术改造

3.1 将创新理念贯彻到技术进步当中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 也是企业增强安全技术改造的不二之选。将创新理念贯彻到技术进步当中, 实现生产工艺与安全措施的同步改造, 实现引进技术的内化、优化和实用化, 从更加安全的角度改造安全技术装备, 以实现长久安全。

3.2 同步实施生产工艺改造和生产技术改造

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的改造, 必定是和企业及行业的生产工艺改造、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结合起来的。实现安全技术与企业生产的“三同时”是对企业安全生产机制建立的最好选择。

3.3 突出改革重点

安全技术的重点应当是最需要安全生产的项目或生产工艺, 应当是最容易发生重大危险或者存在发生重大危险事故隐患的方面。将此作为重点是为了更快速实现重要安全技术的进步与优化, 从而尽早排除重大安全隐患。

3.4 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面对来自于市场上与行业内的竞争,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谁也无法避免的现状, 而适应市场的需求, 是工业企业迎接挑战与竞争的最有利武器。故而, 安全生产技术也应市场要求。加大对市场环境分析的力度, 将国内和国际技术的发展趋势做预测和对比, 从而调整安全技术产业改造的发展方向, 是企业应该进行的努力和投入。

3.5 加大经济、技术投入

机械加工企业想要获得生产经营的许可, 就要在安全生产方面达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而达到要求的首要指标就是企业在生产安全设施上的投入。如果企业的生产成本中, 安全技术投入偏少, 将被取消生产经营的资格。另外, 投入过关之后, 企业也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安全生产设施的正常运行。因而, 企业应该从最开始就将安全技术的资金投入规划进生产成本, 以保证足额投入, 实现安全技术装备的安全运行和安全技术的不断改造与进步。

3.6 协调落实, 兼顾发展

企业在以国家的发展规划作为安全生产技术发展指导的同时, 应当积极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行业优势, 将企业的发展, 企业在行业内的发展以及企业安全技术的发展协调落实, 全面兼顾。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利用有效的资金管理, 逐步提高技术装备的自主化能力, 实现机械加工投资成本的降低, 盈利能力的提高。

4 增加安全技术改造的建议

4.1 要重视安全技术装备的规章制度的建设, 努力建造出更有利于安全技术发展的环境。

这些法规应包括《国家安全技术装备项目管理办法》, 《安全技术装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安全技术装备重点项目、评价、验收技术准则》等一系列综合或专项的管理制度。

4.2 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 尽快筹备和编写机械行业安全技术改造的规划。

该规划要作为全国、全行业安全技术发展的指导, 需要有相关部门监督落实。该规划的制定要广泛征求各行各业、各行政、事业单位与部门的意见, 并且充分研究行业性质、安全技术需求状况等, 同时从资金投入和技术配置两方面进行考察, 最终实现规划的权威性、可执行性以及前瞻性。

4.3 采取措施推动安全技术改造。

实现有效的安全技术改造运行机制, 是推动企业安全技术改造的动力。相关部门要善于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 采取措施完善安全技术改造的运行机制, 从而调动相关行业、企业的进行安全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之完善 第11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许可;食品安全监督

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分析

1.1食品安全行政许可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规定,食品安全许可需经过行政许可,即行政相对人首先向行政部门进行申请,然后行政部门根据我国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要求进行审查,最后行政部门给予行政相对人生产经营食品安全法律所允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用品的资格。跟据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规定,食品安全许可粗略地能够分为以下六类:(1)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许可;(2)新资源食品的安全许可;(3)保健食品的安全许可;(4)特殊营养(强化)食品的安全许可;(5)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新建、扩建、改建工程设计的审查和竣工验收;(6)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许可。以上六个类型的许可如果根据行为内容分类又能够划分以下两类:产品类许可;生产及经营条件类许可。

1.2食品安全监督

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督领域,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行政相对人进行的监督主要是以下两种方式:(1)分段式监督。在该种监督方式下,对于食品安全许可的监督要求从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覆盖。进行分段式监督的监管部门包含农牧、卫生、质监、工商、食监、药监、商务、粮食及城管等多个部门;(2)品种监督。在该种监督方式下,监督部门需要同专业人士进行合作,让拥有专业素质的监督人员完成食品的监督工作。

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施机制的缺陷问题

2.1监管的实施缺乏专业性

通常来说,食品安全监督体系运行的好坏取决于监督技术的好坏,因此食品安全监督的检验检测工作依赖于较高的专业性技术,在机构设置上,需要匹配好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检验检测设备的先进程度、食品监督的专业性。但是在很多技术性的事情上,食品安全监督的执法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专业性程度较低,往往在遇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复杂问题时很难及时地做出正确判断,更别提解决该问题。拿民众都熟知的“三氯氰胺毒奶粉”事件来说,拿奶粉行业通用的“凯氏定氮法”能检测出奶粉中的氮含量,然而该方法对于判断含氮物质到底是真蛋白还是“伪蛋白”却无能为力,导致该行业的企业愿意冒险在乳制品中加入冒充蛋白质的高含氮化合物。

2.2分段监管模式阻碍综合监督

由于食品安全监督的费用由地方财政拨款维持,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导致分段监管模式下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在检测水平、技术实力和资金配给上有比较大的差距,这种情况下,一些违法企业就会钻空子到技术较为薄弱的行政区域注册验收完毕,正好使用了地区间的这种差异规避监管。同时,就分段监督模式本身对各监管部门的职责说明上来说,职能分工很模糊,语句很抽象,这在实际行动中难免不会出现监管工作交叉以及空白,很难保证食品的供应、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各环节环环相扣,难以实现分段监管的监控目标。

3.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的构想

3.1完善我国食品标准体系

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目前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国家标准、行業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现已制定和发布了各类食品产品标准、食品污染物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食品衛生操作规范在内的食品卫生及其检验方法、食品质量及其检验方法、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食品贮存和食品标签等方面的国家标准1000余项,行业标准1000余项。但因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出自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之手,过于分散且体系极不完善。因此,应当首先建立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机构由其独立进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工作,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3.2建立企业内部自我监督激励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能够做到“适当的勤勉”的企业在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上予以相当的减免。这就要求在法律、法规的设置上进行相应的改进,这不仅涉及到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甚至会涉及到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相关法律。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配套这种制度,我们要完善第三方认证体系,除去其行政性和非专业性等问题,建立专门统一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使第三方认证做到独立、可信、可行、统一。

结语:鉴于我国现今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大环境和正在逐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不完善、自身局限性的现实。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其对于一个崇尚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从公众角度讲,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安全的食品,使其福利提高,有利于公众身体素质和整体国民素质提高。从国家角度讲,可以提高政府的合法性、公信力,更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综合国力发展。而作为这一工作的重点,其监管制度的设计要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和长远规划、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瑞灼.“毒奶粉”事件考验食品安全立法[J].大众标准化,2008(10)

[2]?杨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06)

[3]?赵盼盼.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行政问责制[J].知识经济,2012(09)

工信部加快完善信息安全审查 第12篇

谈及网络安全形势时, 苗圩表示, 目前网络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工信部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 针对网络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16字方针, 加大依法管理网络的力度, 不断健全网络安全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积极推动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工作, 组织制定信息安全检查、信息安全管理、通信网络安全的防护、互联网安全接入等急需的标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是加快完善信息安全审查制度框架, 有计划地开展信息安全审查试点, 特别是要加强政府部门云计算服务的信息安全管理, 组织实施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和重点领域信息安全检查。

三是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体系化建设, 进一步巩固提升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 开展地下黑色产业链等网络安全环境的治理, 特别是抓好木马、僵尸等病毒的防范, 对钓鱼网站、移动恶意程序等网络攻击威胁的监测和处理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同时, 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源头的打击, 实现标本兼治。

四是扶持和壮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 重点支持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加强应用试点示范, 发展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

上一篇:历史成本法下一篇:模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