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文化范文

2024-09-21

送礼文化范文(精选12篇)

送礼文化 第1篇

自古以来, 送礼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一件理想的礼品对于赠送者和受赠者来说, 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 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

人人都有赠送和接受礼品的经历, 不管送礼自愿与否, 每件礼品都必须精挑细选后方能送出, 原因是礼品寄托着美好的意愿, 对方能从中品味出你的兴趣、爱好, 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 对方如何接受也同样如此。通过礼品我们可以激励和教育他人、展示自身知识和修养、表达友善和爱心、加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理解、慈爱和爱情等美好事物的向往。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不仅仅简单地表现为送出与接受礼品的过程, 毫不夸张的说, 送礼已成为我们为人处世、融入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交形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中日两国送礼的不同之处

由于中日两国的语言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导致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看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的送礼文化的不同之处。

1.日本人较中国人更喜欢送礼物。

除了全国大规模的节日送礼, 就是个人间的行为。小孩出生、满月、去神宫认祖归宗, 知道的人都会来送礼;逢孩子长到三、五、七岁的时候, 家人要带去神宫祈祷健康成长, 别人也会来送礼;日后入托、入学、毕业、就业, 这些人生的成长阶段都会得到祝贺。当然, 最重要的是结婚, 沾亲带故的亲友和知道消息的朋友都会来送礼祝贺。即使到了退休时, 左邻右舍和公司的同事也都来庆贺。此外, 日本也特别重视给老人贺寿, 从61岁的花甲大寿到70岁的古稀、77岁的喜寿、88岁的米寿以及99岁的白寿 (百岁差一的意思) 都得大大庆贺一番。当然, 除了喜庆的场合要送礼之外, 生病、事故、受灾、丧礼等令人悲伤的场合也都要送去表示同情和慰问的礼物。日本人无时无刻不互送礼物, 繁文缛节层出不穷。“人无礼, 不相见也。”人们诚挚的心意都和送出的礼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人就连初次见面, 即使不谈公事也都要送些小礼物, 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如今, 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样送礼名目之多、严格遵循各种传统的国家了。

2.两国送礼的意义也有所差别。

日本人在送礼时, 更多时候喜欢送些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 因为这样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 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其他人。收到礼物的人不会当面打开礼物, 而是在下一次见到送礼的人时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而中国人习惯上视送礼意义与礼物本身价值成正比关系, 即认为越精致越贵重的礼物, 其真情度也越高, 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情况和场合。中国人在送礼的习惯上, 常常会一边过分谦虚地说:“薄礼!薄礼!只是一点小意思!”一边送上价值不菲的礼物, 接受礼物的人自然也明白这一点, 在这一点上中国和日本的区别很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 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笑话”:日本客商与中国经理谈完商务后一起吃饭, 饭后日本客商对中国经理说:“送您微薄小礼, 敬请笑纳。”这位可怜的中国经理一路上都在惦记着盒子里的礼物, 回到酒店后, 小心翼翼地打开精美的包装一看, 里面只是平整地放了一块毛巾。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 却完全体现了日本人心中的那句中国老话: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所以说, 由于两国间的文化差异, 致使礼尚往来的过程中难免会摩擦出十分有趣的火花。

3.日本人更注重礼物的外包装。

日本人对于礼物包装的关注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礼物本身的价值, 我觉得这和日本人形式主义的唯美倾向有关。他们常常把心思用在包装上, 甚至会发生“买椟还珠”的故事。同时在所有礼品的包装上, 必须正式地写上送礼的事由, 如果不便具体写上事由也要写个“祝”字, 除了在丧礼、受灾、生病等情况外, 都可以用。最重要的一点是礼品包装纸的颜色非常有讲究, 不能用白色或色彩明亮的包装纸, 因为白色在日本象征死亡, 明亮的颜色则会显得过分花哨, 不够庄重, 所以经常用花色纸包装礼品。

三、中日两国送礼的相同之处

日语中的“礼物”, 写做“土产”。一个人从别的地方回来以后, 通过把那个地方的土特产送给家人或自己所属的集体, 无论东西是大是小, 都会与他们共同分享自己在他地的见闻或体验。在这一点上, 中国和日本是大同小异的。

另外, 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 掌握送礼的时间都被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等别人的生日过了才匆匆送去一件礼物, 显然是很失礼的。一般说, 生日礼和结婚礼是在当天亲手送去的, 而生孩子的贺礼则因为事前不知孩子的性别, 无法买礼物, 同时考虑到产后母子需要静养, 大多是在满月后去探望。不过, 给入学孩子的贺礼要在开学前一周左右送去。

四、中日两国送礼的习俗与禁忌

中日两国人民在送礼的禁忌上也存在着不同。在中国, 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 讲求阴阳、上下、左右、男女等的“成双成对”式的中国文化, 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 所送之礼, 均“好双忌单”;白色虽有纯洁无瑕之意, 但中国人比较忌讳, 因为在中国, 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贫穷之色, 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 是凶灾之色和哀丧之色, 红色则是喜庆、祥和的象征, 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所以人们在有婚丧嫁娶之事时多按照这个原则, 送礼或者回礼。

和中国崇尚偶数的习惯相反, 在日本奇数被视为吉祥的数字, 他们认为成双的东西是容易分离的, 所以, 送新婚夫妇红包时, 忌讳送以偶数开头的贺金, 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 而且一定要用新币, 所以奇数为佳;但在丧礼时多送偶数的东西;此外, 送给日本人的礼物不可装饰有狐狸、獾图案的东西, 他们对此非常反感, 因为狡猾狐狸是贪婪的象征;到日本人家里作客, 也不要送菊花, 因为菊花一般是王室专用花卉, 但是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所送的菊花也只能有十五片花瓣, 因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还有不可以送梳子这样的礼物, 日语中“梳子”的发音与“死”的发音相近。

五、结束语

所以说, 要想在日本和邻里、朋友、亲戚、同事、上司、客户等打好交道, 并且在社会立足, 必须了解日本人送礼的规矩;如果不深入研究, 不仅容易把好事办成坏事, 人际关系因此而搞砸也决不是言过其辞。总之, 送礼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只有了解了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 入乡随俗, 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深入, 更加融洽, 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鲁宝元.语与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秀文等.日本文化与跨国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3]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美国送礼文化礼仪 第2篇

在中国朋友之间可能会在生日、节日时互相赠送礼物。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一种“以谦卑为美德”的文化,古人说自己的礼物为“薄礼”其实礼物本身已经挺贵重的了。中国人还会在送礼时为了让对方安心收下,不要礼让而说“这是我随便挑的,你就收下吧”或是“这是别人送我的,我没有用给你吧”等类似的话,强调这个礼物不重要,没费我多少时间多少钱,你就安心收下吧。

而中国人收礼时会表现喜悦,会谦让“干嘛花钱”“不是说不让你买嘛”等,礼物也通常会带回家私下再打开看。

美国人在送礼时与中国人相反,他们会特意的强调自己是怎样准备的礼物,为什么给你选这个礼物,希望这个礼物是你喜欢的,对你完全有用的。而美国人在收礼时同样会尽可能的表现出自己对礼物的喜爱,甚至有时在我们看来都有点夸张了,并且他们会当面把礼物打开然后好好的欣赏夸赞一番。他们还会在几天后特意写一封邮件或打个电话来再次表示感谢。通常在晚辈接受长辈礼物时都要这样做,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

2.公司社会性质送礼

社会性质的送礼是一个隐晦又很普遍的情况。在中国,维系关系求人办事没有不送礼的,有时是具体的礼物,有时则是卡等其他的方式。而在美国,公司送礼有一个标准就是25美元,如果高于25美元,那么就会被认为是“贿赂”。在这一点上美国更加透明,从某种程度上对“送礼”有了一定的管理。

3.给老师送礼

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尊师重道”,家长又希望老师能多“指导”自己的小孩,所以在教师节时会给老师送礼送花等。前面就说中国人讲究面子,送礼物必须“拿得出手”,大的水果篮,食品礼盒啊。

但这些如果送给美国老师的话,未免太过了,反而会使美国老师感到负担。美国人在过教师节时通常送给老师的礼物就是一些自制的卡片、手写的感谢信,自己做的小蛋糕,手工品或者鲜花等。另外在美国教师节时,还会有捐献活动,通过家长到班上做义工的形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或是一个班选出一名家长做代表集体募捐购买代金礼券给老师。这些东西要在中国人看来可能觉得太轻,但是礼轻情意重。而且像在纽约等城市,有“每名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价值不得超过5美元的规定,要求学生送礼自愿且廉价。”要是高过5美元就会被怀疑是接受贿赂(不能公平的对待每位学生),要被学校处罚的。同样在阿拉巴马州,时曾有法规禁止学生给教师送礼,后来又通过一项修正案,允许送给老师礼物,但最高金额不得超过25美元。

4.参加婚礼随礼

在中国参加婚礼除了买一些礼物(家里摆设、小家电、日常生活用品、食品)之外,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参加婚礼的当天随礼、送红包。中国人一般会根据与结婚者关系的亲疏来决定随多少礼金,而且相同身份的朋友会提前商量随同样的价格,避免产生纠葛。比如同学结婚,那么其他的同学一般都随600、800元,要是有的人随礼随了1000,同样是同学也不好意思少随。其实这种情况不只是婚礼,中国“随礼文化”是结婚要随礼、死人要随礼、生孩子要随礼、乔迁要随礼、开业也要随礼,所以很多中国普通职员一个月的工资光随礼就要用去不少。

而美国人结婚的话根本不需要在随份子上费脑筋,大多人都会买礼物而不是直接给钱,而结婚的新人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收礼。结婚前新人一般都会在某个百货公司登记,记录下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通知亲友,这样亲友在购买礼物时可以查询这对新人的礼单,根据上面的内容来购买礼物。依照和新人关系程度的深浅可以选择不同售价的礼品,更加透明。

送礼禁忌

中西方礼仪文化之送礼观 第3篇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因文化差异,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仪、礼、智、信”,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随之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西方社会,作为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的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 “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 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开张庆贺等,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送钱则较为普遍,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块手表,一些房间的装饰物,纪念品,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四、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質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一)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中国人重“礼”,崇尚“礼尚往来”,希望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维系或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往来和情感联结, 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西方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个人,相对独立于集体,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小,并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实现放在群体之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建立群体关系,所以送礼的场合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二)面子观。

说到“面子”,Larry曾定义过“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在中国,“面子”是构成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尽量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全面子”。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如果送的礼物太便宜了不但丢了自己的面子,还得罪了别人。

在西方,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因此,送礼更多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喜爱和肯定,并不十分关乎礼物的价格和双方的面子。

五、结论

总之,“送礼”这一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是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与送礼相关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生活中跨文化交往的增多,理解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6.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2006,(7):54.

[3]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2008,(4):47-48.

[4]Larry A.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104

[5]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51. (编辑郑云东)

从送礼看中西方礼仪的文化差异 第4篇

关键词:送礼,礼仪,文化差异

一、前言

众所周知, 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 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因文化差异, 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 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 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 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 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 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 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 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仪、礼、智、信”, 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 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随之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 非礼也”, “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西方社会, 作为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 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的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 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 在日常交际中它“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 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 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 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比分析

1、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 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 日常亲朋, 邻里间走动, 托人办事或答谢等, 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 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长辈或老年人, 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 开张庆贺等, 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 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 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 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 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2、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 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 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 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 送钱则较为普遍, 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 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 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 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 一瓶酒, 一盒巧克力, 一块手表, 一些房间的装饰物, 纪念品, 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 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3、送礼方式

中国人在挑选礼物前一般都根据具体的场合和情况仔细斟酌, 然后精心挑选, 送出礼物时一般双手奉上, 而且即使所选礼物价格不菲, 他们也会谦虚地说“小小礼物, 不成敬意”, 或“我随便挑的, 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欢”等。拜访他人时有的人甚至一声不吭, 随便找一个地方把礼物放下, 待最后人走了, 主人才惊奇地发现礼物。

相反, “西方人把礼物献给对方时, 即使是很小的礼物, 人们一般也要描述他的礼物很好, 自己觉得很别致, 很适合对方, 甚至告诉对方自己是如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千挑万选买来的, 希望对方也能喜欢。”

4、受礼方式

中国人在看到对方为自己准备的礼物时一般不会喜形于色, 在收下礼物前出于礼貌, 往往会客气的推辞再三并客气地说“看你太见外了!”“让你破费了!”之类的话以表明自己并不在意对方送不送礼物, 重要的是双方的情谊。即使收下礼物后他们也不会立即打开看, 而是把礼物放在一边, 然后热情招待客人, 一般等客人离开后才打开看。

西方人送礼时一般期望接收礼物的人当面打开, 希望看到对方收到礼物时的愉快心情。因此西方人总是非常热情、愉快地收下礼物, 然后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 与对方一同分享自己的惊喜和快乐, 同时会真诚地说“Thank you!It is the best gift!或“how thoughtful of you!”等。

5、与送礼相关的禁忌

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中西方在送礼的禁忌上也存在着差异。

(1) 宗教。“宗教根植于文化之中, 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它的教义和信条也规约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信仰基督教的人在包装礼品时忌讳把丝带系成十字交叉状。在伊斯兰国家不要送任何与女人的图像有关的物品, 也不能送酒和猪肉制品。又如, 在印度, 印度教视牛为神灵, 送牛皮制品给人是犯忌的。

(2) 数字。在中国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此日常交际中的礼物往来或碰到喜事时所送的礼物一般都“好双忌单”, 但是数字“四”因与汉字“死”的发音相似, 被视为很不吉利。而在西方国家, “十三”是非常不吉利的数字, 人们常把它与厄运联系在一起;此外星期“五”也是应该尽量避开的, 特别如果哪个月“十三”号恰逢星期五的话尤其不吉利。

(3) 颜色。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会被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在中国, 红色是一种非常吉祥的颜色, 它代表了欢乐、好运、祝贺等。而对白色和黑色则比较忌讳, 视其为哀丧和凶灾之色。在西方国家, 白色则有纯洁无暇之意;而红色则被认为是激进和暴力的象征。因此在送礼时应注意包装的颜色。

(4) 风俗习惯。在中国人们一般不送剪刀、刀子等利器给别人, 因为那代表着要断绝关系。此外, 忌送老年人“钟”, 因为它与汉字“终” (意为“死亡”) 的读音相同, 被认为是诅咒。在西方国家, 忌送昂贵的礼物, 香皂和内衣一般不适合作为礼物送给女性, 以免引起误会。此外在英国忌送百合花, 因为这意味着死亡。

四、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 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1、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 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 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 对群体有依赖性, 认为每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 而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因此,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 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 中国人重“礼”, 崇尚“礼尚往来”, 希望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维系或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往来和情感联结, 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西方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尊重个人权力, 向往自由, 崇尚平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个人, 相对独立于集体, 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小, 并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实现放在群体之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建立群体关系, 所以送礼的场合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2、面子观

说到“面子”, Larry曾定义过“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在中国, “面子”是构成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尽量避免“丢脸”, 要“给面子”、“顾全面子”。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 认为如果送的礼物太便宜了不但丢了自己的面子, 还得罪了别人。

在西方,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 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因此, 送礼更多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喜爱和肯定, 并不十分关乎礼物的价格和双方的面子。

3、谦虚VS自信

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为了维持人际交往的和谐, 人们一向推崇“卑己尊人”, 主张谦虚、含蓄。在待人接物时要自贬、自谦以表谦虚有礼。因此在送出礼物时一般会谦虚地说“小小礼物, 不成敬意”, 或“我随便挑的, 不知道你喜不喜欢”等。此外在接受礼物时也会谦虚含蓄地推辞再三, 即使收下后也不会立即打开。

西方人则强调自我价值和自信, 推崇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 过分谦虚反而会被看作是虚伪。因此在送出礼物时一般会自信满满地说这是精心为对方挑选的礼物, 或者说礼物很好, 很适合对方。接受礼物时也会落落大方地收下, 同时打开礼物, 毫不掩饰地与对方一起分享自己的惊喜和快乐。

4、高语境VS低语境取向

“‘高语境文化’ (high context culture) 和‘低语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 最早由爱德华·霍尔 (Edward Hall) 在《超越文化》 (1976) 一书中提出。”在高语境文化中, 人际关系紧密, 往来频繁。在交际中往往使用间接、含蓄的语言来沟通, 在谈话中有时对自身真实想法有所保留, 而且反应很少外露。相反, 在低语境文化中, 信息大多数都是通过外在、明了的语言方式传达的。该文化注重个体的自主权力和自由, 不喜欢被群体或社会价值所左右, 因此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但人际交往中关系却不怎么紧密。

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 群体观念较强, 注重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 送礼不仅仅指送出礼物这一行为, 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此外在交际中, 主张谦虚和含蓄, 许多事情往往意在言外。相比较而言, 西方文化则属于低语境文化, 该文化以个体为导向, 受群体的约束较少, 交际中习惯用直接、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沟通。这诸多差异从以上关于中西方送礼的对比分析中也可窥见一斑。

五、结论

总之, “送礼”这一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 是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与送礼相关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生活中跨文化交往的增多, 理解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 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3) :26.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 2006, (7) :54.

[3]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 2008, (4) :47-48.

[4]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 and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104.

送礼的礼仪文化 第5篇

事先预约在德国社会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准则。不论是私人交往的拜访、约会、邀请吃饭、共同参加社交活动还是正式的社会活动,都必须事先预约好时间。一般为电话或者信函预约,千万不能在没有约定时间的情况下去贸然做事。接到邀请后,一般以回电,回函致谢表示确认和感谢。

关于时间

德国人是相当守时的,约定好的时间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也会准时到达约定地点。过早或者迟到都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表现。而且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晨8点不可以大声喧哗,避免影响到其他人。否则德国人也可能会打电话报警这种扰民事件。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和邻居讲明情况,获得谅解。

关于送礼

送礼的礼仪在德国也很重要。如果是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鲜花,威士忌酒,书本,画册等都是不错的礼物选择。在多数场合送的礼物可以实用和意义为原则,而不是以价格高低论轻重。而许多人在收到礼物后也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观看,并表示感谢。

关于宴会

营销送礼技巧 第6篇

一、送客户急需的东西

就礼物的质量而言,它的价值不是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礼物本身的意义来体现的。你选择的礼物最好是让客户一眼就看出你是花了心思、投其所好的,而不是随便拎点东西敷衍了事。最好的礼物是根据客户的需要选择的,特别是那种客户最急需的东西。

二、送客户想要的,但一般不会自己掏钱买的东西

客户喜欢某样物品,或者已经拥有了同类物品,但对于同类更高档次的物品其实很向往,但又觉得其实没必要去买,也不会自己掏钱去购买。这种东西送给客户,会让他感觉很解渴。一般所谓的名牌和奢侈品之类的,都在这个范畴。

三、送客户想要的,但买起来不方便的东西

有些东西,价值也不一定很贵,但缺少了就会对客户的生活或工作带来不方便,而客户买起来又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这样的礼品,能够为客户解决当前的问题,是最好的礼物。

四、礼品选择要体现出对客户身体的关怀

客户的健康绝对是永远不过时的送礼主题,尤其是在其有病痛或者受伤的时候。

五、礼品选择要体现出对客户精神上的关怀

送礼是表达情感的一种生动的方式。人们对礼品的渴求,也是对赞同、友谊、理解和爱情的渴求,包括满足客户爱好、兴趣的礼物。比如有人喜欢运动,那就送他一个明星签名的足球;也可以送一些有利于客户的自我成长、帮助客户进步的礼物,比如书籍、学习资料、光盘软件、CIO培训班等;还可以送一些有利于提高客户荣誉感、尊严和影响力的礼物,比如,以客户的名义向某人或某机构赠送物品,邀请客户在企业赞助的论坛上講话等等。

六、送给客户所关心的人比送给客户自己效果更好

送礼文化 第7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交通工具以及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 各国政府间的交往不断深入, 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突出特征。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胡文仲, 2012) 然而,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出现, 人们在从事跨文化交际时面临着新的挑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时会产生文化冲突。送礼行为从古至今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送礼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礼物不仅能够有效化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所产生的误解、摩擦, 还可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增进彼此的感情。但是, 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国家礼品馈赠习俗不尽相同。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着手, 对比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四大差异, 分析造成差异的根源, 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差异对比

无论是在中国, 还是在西方国家, 送礼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送礼文化。本节从四个方面论述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分别为送礼内容、目的、方式以及禁忌。

(一) 送礼内容

在中国, 送礼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人云:“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 非礼也;来而不往, 亦非礼也。”大多数中国人不善于在公共场表达情感, 所以礼物自然而然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礼物是一种表达某种特殊愿望、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方式。谈到送礼, 中国人非常讲究礼物的价值, 重视礼物的档次。通常来说, 礼物越贵重就说明越尊重以及喜爱对方。逢年过节, 各式包装精美的礼品成为人们送礼的首选。“拿不出手”这四个字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在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 礼品的价值远远不及礼品所包含的意义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这句话对英美人来说最合适不过了。 (林大津, 1996) 送给对方太贵重的礼物, 有贿赂之嫌, 往往会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 在西方国家, 人们避免赠送贵重的礼品。在美国, 旅游时购买的一面小国旗或者鲜花都是备受青睐的礼物。在法国, 鲜花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因为它是友谊的象征。此外, 对于中国人来说, 婚礼、新生婴儿满月等活动, 以金钱作为礼物是再平常不过了。但是, 这样的送礼方式在西方国家是很少见的。

(二) 送礼目的

中西方国家在送礼目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一般来说, 中国人送礼的目的性要比西方国家强。朋友间的互赠礼物是为了增进友谊;父母给孩子赠送礼物是为了深化家庭关系;丈夫给妻子送礼是为了升华爱情;职员给上司送礼是为了巩固个人关系。旅游时, 当我们的行李超重时, 我们往往事先给工作人员赠送一份小礼物, 以期顺利通关。需要寻求帮助时, 我们倾向于事先送礼来获得帮助。对于西方人来说, 他们注重的是送礼这一行为本身以及礼物的象征意义。他们往往会在获得帮助之后赠送礼物, 以此来表达诚挚的谢意。

(三) 送礼方式

送礼方式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不同体现。在中国, 在公众场合送礼是不合适的, 因为这会让别人觉得你在行贿。凡是送礼, 必须是亲自送出, 否则对方会生气, 认为你看不起他。送礼时, 尽管礼物很贵重, 中国人还是会说:“区区薄礼, 不值一提。”收到礼物时, 中国人往往先拒绝, 在送礼者的坚持下才会最终收下礼物, 并把礼物放在一边。在西方, 送礼通常是在公共场合进行。收到礼物时, 西方人会当场打开, 并对礼物大赞一番。

(四) 送礼禁忌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双方应该注意不同国家的送礼禁忌, 否则很容易导致误解以及文化冲突。在中国送礼要避免以下忌讳。首先, 注意礼品的含义。中国人送礼忌讳送“钟”, 因为“钟”与“终”同音。除非你能确定对方不忌讳, 要不最好就是避免送“钟”作为礼物。其次, 注意礼品的颜色。在西方国家, 白色与黑色常常与葬礼联系在一起, 被认为晦气, 因此不要用这两种颜色去包装礼物。最后, 注意礼品的数量。双数在中国是吉利的象征, 单数则蕴含着孤独与分离, 所以送礼要送双数。在西方, 送礼最大的忌讳是礼物过于贵重。在商业交往中, 带有公司商标的礼物给人一种不真诚的感觉。送花时, 尤其需要注意花的数量, 因为双数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吉利的。带有数字13的礼物也是不受欢迎的, 人们把它和厄运联系在一起。在法国, 黄色的花还意味着不诚实。

二、原因分析

上节已经对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进行了论述, 本节将重点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一) 文化起源

几千年来, 儒家文化在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备受推崇。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 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在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中, “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 (杜晶鑫, 2012) 中国人重“礼”, 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思想的深厚影响在送礼内容和送礼方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看重面子, 收到礼物时, 总会先拒绝一番;由于顾及对方面子, 受礼者不会当着对方把礼物打开, 而是先放在一边。在送礼内容上, 中国人讲究礼物价值, 太便宜的礼品总感觉拿不出手。在西方, 情况却并非如此。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文化。西方哲学和宗教里没有“仁”和“礼”。西方人自立和外向。他们认为, 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立自强, 所以太贵重的礼物在西方并不受欢迎, 反而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二) 宗教信仰

在中国, 佛教是主流宗教, 其次是道教。中国人之所以信佛, 是因为他们习惯寄托美好愿望于佛身上, 祈求借助神灵的力量去实现愿望。由于深受佛教的影响, 中国人在送礼时也寄托了个人的期望。例如, 婴儿诞生时, 亲戚朋友们常常赠予新生婴儿一副金或银镯子, 希望婴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对中国人而言, 镯子是快乐与长寿的象征, 而偶数则意味着好事成双。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圣诞节也因此成为了西方人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对于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 送礼时尤其需要注意, 在包装礼物时避免打十字架。

(三) 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都源自价值观的差异。霍夫斯泰德认为, 价值观是“喜欢某种事态而不喜欢另一种事态的大致倾向”。 (霍夫斯泰德, 1980) 根据他所提出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维度理论, 中国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 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主义文化的代表。在集体主义这一文化背景下, 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 认为集体利益是一切活动的中心。“舍小家为大家”是中国人的典型写照。因此, 中国人具有较强的集体依赖性, 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力图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在送礼时, 中国人注重礼物的价值, 通过送礼去建立和维护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中国文化相反, 西方推崇个人主义。在生活中, 西方人追求自由与人权, 提倡“人人生而平等”。他们认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个人利益的实现高于一切。这就导致了西方人在送礼时不注重礼物的档次, 而更加关注送礼行为本身以及礼物所包含的价值。一张自制的卡片、一束鲜花、一张CD都能成为心仪的礼物。也正是由于个人主义的影响, 西方人送礼的目的并不是要寻求帮助, 而只是表达真挚的问候与祝福。与此同时,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下属给上司送礼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

(四) 风俗习惯

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 因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而造成的文化误解不胜枚举, 因此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对于顺利交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送礼时, 礼品数量的选择值得一提。在中国送礼时要送双数。在西方, 送礼时要避讳13。在礼物颜色的选择上也有所讲究。给中国人送礼, 红色是备受喜欢的, 因为在中国, 红色代表幸运, 代表大吉大利。给西方人送礼, 切忌用白色与黑色去包装礼品。

三、结语

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贾玉新, 2000) 文化的差异, 一方面构成了我们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另一方面也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挑战。在跨文化交际中, 送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因为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的送礼文化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 在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 为了达到送礼目的, 有效实现交际, 深入了解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着手, 对比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四大差异, 试图从文化起源、宗教信仰、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去分析造成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的原因, 旨在增强人们的跨文化意识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际技巧, 从而达到减少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误解和冲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送礼,差异,原因

参考文献

[1]Geert 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SAGE Publications, 1980.

[2]杜晶鑫.从送礼看中西方礼仪的文化差异[J].文化纵横, 201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6]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教育, 2008.

[7]孟晓红.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礼仪[J].社会纵横, 2009.

佳能新春送礼 第8篇

新春伊始,佳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彩色原装硒鼓、智能激光机春季促销活动,为职场白领赠送盎然春礼。即日起至2013年4月30日,凡在佳能认证经销商店面购买彩色原装硒鼓CRG316/416/307一套,即可在购机店面同时获赠价值99元的罗技隔音耳机及麦克风一个。佳能智能激光机的春季促销涵盖8款佳能当前热销的机型,礼品也同样丰富。即日起至5月31日,用户到佳能认证经销商店面购买FAX-L170/150传真机或iC MF4712/4710智能激光机,可当场获赠佳能定制三面镜一面;购买iC MF4752/4750智能激光机,可当场获赠价值126元的手摇电筒一个。除了即买即赠活动之外,用户还可通过网络/短信获得惊喜换礼:凡购买iC MF4870dn/4770n智能激光机的用户,可根据机箱内附密码卡,登陆佳能官网促销活动专区,或发送短信至106901601098,兑换价值235元的小熊I炖隔水电炖蛊一个。

给威廉王子送礼赢口碑 第9篇

2006年,广西推行“东桑西移”战略,柳城县也开始发展养蚕产业。张日田觉得,有了蚕丝,少不了加工,他抓住时机建起一个缫丝厂,加工成蚕丝卖到浙江那边的丝绸厂。但是,进入这个行业后,他才发现蚕丝的价格波动很大。“最高的时候,蚕丝每吨42万元,最低时仅11 万元。”张日田说,“最倒霉的时候,自己一年就赔进去二三百万元。”最终,1000多万元全部花光,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家人劝张日田回玉林,可他觉得不能当逃兵。2008年,正值金融危机,张日田却要扩建新厂,他把玉林的生意卖掉,换了3000 万元,都拿到柳城县。2010 年,张日田做了一件没人敢想的事,让他的销售额一年时间增长了10 倍,达到3000 万元。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亏损后他反思,只卖蚕丝,价格很难把控,加工成服装,主动权就能到自己手里。他来提供蚕丝,交给浙江的丝绸厂代加工成品,再由他来挂牌销售。

张日田在柳州市开了专卖店,丝绸产品有200 多个品种,单件商品的售价都在千元以上,高的过万元。丝绸面料成本高,一米的面料最低要50元,高的200多元,张日田又采用最好的工艺制作,他把目光瞄准了中高端消费市场,在广西本地卖。但是,第一年情况出乎他的预料,销售额只有区区300万元,积压了600万元的货。

本来产品针对的是中高端消费的客户,可是张日田通过观察却发现,这部分顾客比较讲究,尤其看中产品的品牌。如果你卖的东西一点知名度也没有,做得再好,其也不买账。那么,用什么方法能让自己的“思福祥”快速扬名呢?

2011 年初,英国威廉王子和平民女子凯特已经订婚。一天,他从电视里看到二人很快就要举行大婚,皇室正忙着筹备婚礼。忽然,张日田产生了一个很荒谬的想法——自己生产的丝绸等很有特色,能否将其送到威廉王子的婚礼上面?

给威廉王子送礼,朋友们听了都认为是天方夜谭。“思福祥”既不是像LV、阿玛尼那样的大品牌,而且张日田和任何一位皇室成员甚至佣人都不熟悉,怎样和对方取得联系?

虽然知道这事不大可能,但张日田却立即行动起来。他与妻子合计,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的国家,蚕丝业有5000 多年历史,富有东方韵味。如果能找到一个“牵线”的,王室应该不会拒绝。可又让谁去与对方沟通呢?

经反复打听,张日田终于访到一位“贵人”。这人名叫贝学贤,是英国华夏文化协会的会长,老家也是广西的。2011年1月,张日田见到了贝学贤。张日田的专注深深打动了对方,痛快地答应了。

为给英国王子制作礼物,他专门挑选了最好的6a级丝。又专程去了一趟浙江,找到一直为自己代工丝绸产品的企业,请他们为英国王子设计一份礼物。可2个月过后,厂家提交了十个方案,张日田都不满意,弄得设计师们很窝火。

眼看距离英国的威廉王子结婚只剩下不到两个月,张日田着急了。一周后,他再次找到厂家,带着礼物笑呵呵地鼓励他们继续设计。2011 年3 月底,当第N次的设计方案摆到张日田面前时,他终于满意了,加紧联络送礼渠道。

贝学贤以前就和英国的王室有交往,他转达了张日田的心意,把礼物图片也带了过去。并介绍说,丝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海上丝绸之路”是联合国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听了这些背景,对方非常感兴趣,答应马上将有关情况禀报威廉王子。

按照惯例,每逢英国王室举办王子大婚这类重大的庆典活动,很多国家政府、地区和民间团体会赠送礼物。此次威廉王子大婚,英国女王本来就希望礼物中有几件东方特色的丝绸和石雕作品。最后,王室真的同意了!

2011 年4 月17 日,张日田带着礼物来到伦敦。英国女王派特使东苏塞克斯郡郡长凯茜·戈尔女士接下了这份礼物。那一刻,张日田顿感热血沸腾。

2011 年4 月29 日,在威廉王子婚礼上,很多人都难以想象,威廉王子所系的丝绸领带、凯特王妃身披的丝巾等,都是中国普通百姓张日田所赠。就这样,一件看似绝对不可能的事情,硬是被他做成了。

“思福祥”牌丝绸走进英国王室的消息从伦敦传来后,马上引起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整个柳城县都轰动了,县领导也非常惊讶。2011年9月17 日,由英国议员莎朗·霍奇森女士等5 人组成的英国国会议员代表团,还专程到张日田所在的柳城回访。

英国国会议员代表团访问一家中国偏远地区的小企业,立即引起欧洲各大媒体的浓厚兴趣,张日田的“思福祥”丝绸一下就知名度大增。接着,陆续有了来自英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订单。到年底一看财务报表,张日田大吃一惊。丝绸销售超过3000 万元,一年翻了整整10倍!

张日田的公司在国内外出了名,很多到广西旅游的人,都会慕名来到这里,想亲眼看看他送给英国王子和王妃的礼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张日田做了一份和礼物一样的复制品,专门放在展厅供人参观。

随着关注丝绸的人越来越多,张日田的公司也成了柳州市的工业旅游示范点。怎样才能让产品更吸引顾客呢?他又在产品创新上动起了脑筋。此后,张日田开发出一个新款丝巾。普通丝巾上的图案一般是花卉、纹饰,有意思的是,他却把柳州的知名景点给印了上去,显得十分另类。

为什么把柳州景色印到丝巾上?张日田说:“这样,一个可以当丝巾,披在身上,另外可以挂在墙上,就成了一幅画。回到家还可以把丝巾裱进去。”一条丝巾多种用途,游客都乐意买上几条作为留念。因为个性十足,导致它的销售额异常火爆,而且产品附加值非常高。

接着张日田又开始琢磨,顾客穿了丝绸服装,必然需要搭配手包,这样配套购买,一定能提高销售额。经过产品创新和扩增,现在他的丝绸产品达到500 多个品种,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2012 年,张日田决定走出柳州,进军省会南宁市场,他联络广西各地市的丝绸业同行,抱团一起闯荡。这年10 月,7 家企业共同成立了一个在全国都赫赫有名的丝绸城。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大批客户,纷纷慕名前来进货。再加上来自欧美的订单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公司总销售额上亿元。

商务送礼讲究多不可轻视或草率 第10篇

而就商务礼品而言, 更为狭窄, 主要是指企事业单位在商务活动中或会议、节日等社交场合为了加强与彼此之间的感情及商务交流赠送给对方的纪念性礼品。作为商务礼品的产品, 一般多带有企事业名称和标志, 平均价位都要高于普通的商品。在当今的商业往来中, 赠送礼品也对于商务事件的促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 在美国商务活动中, 每年所赠礼品超过5000万件, 总金额达9.26亿美元。可见, 商业礼品被美国人称之为特种广告, 是广告促销、传播品牌、树立企业形象的最直接的广告是不无道理的。人们认为, 合适的礼物既表达了心意, 又让对方不自觉地接受了商品的广告, 已经达到了宣传或促销的效果, 事实上这种手段已经被不少的商家所青睐, 比起硬性的广告宣传, 将产品无偿送入目标之人手上, 通过拿到印象高分, 间接地为产品做了最有利的广告。性礼的产品业名称高于普中, 。据000万美国立企, 合了商上这告宣象高念的业高来用50被树为受实广印而言, 指企动社彼务的纪务礼品有企事均价位都要

随着商务礼品的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礼品企业也层出不穷, 打开互联网, 只要搜索礼品二字, 礼品企业、协会的信息就会铺天盖地袭来, 随业也字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共同点, 大致都是将商业礼品分为几类:会议礼品、公关礼品、促销礼品与庆典礼品等, 几乎涵盖了所有礼品的目的与形式。

我们注意到一点, 为何商业礼品顺其自然地存在与我们的日常交际当中, 无非还是一个“礼”字, 赠送礼品是给客户表示感谢, 使已有的关可以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许多精明的公司经常在客户定期购货后, 与客户共进宴餐, 或者是在其它活动结束后, 给客户赠送礼品, 巩固、加强了公司与客户之间已有的良好们注意到一点, 为何商业礼品顺然地存在与我们的日常交际当中, 还是还是一个“礼”字, 赠送礼品是户表得精公司公司经常在客户定期购货后关系, 促进商品的销售的同时加深了他人对于品牌的印象。如果客户保留的时间越长, 则广告效果越持久、深刻。

那么怎么选择商务礼品呢?

商务礼品是一种有目的的广告和促销手段, 与大众媒体广告不同。公司无论大小, 都期望他们所赠送的礼品被视为具有私人性质。金色礼品工作人员善于运用直接的、具有私人性的促销手段, 可以帮助客户制定切实有效的赠送礼品计划。商业礼品要确保赠送礼品的计划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包括选择对象, 根据不同对象决定何种礼品, 是的根象否在礼品上刻上名字, 何时以何种方式分发礼品等, 当然还有是选一种还是多种作为赠送的礼品。

办公用品作为礼品最受大小公司欢迎。办公用品及办公桌装饰品多达13个系列, 此类物品有钢笔系列、日记本、日历、公文包、文件夹、镇纸、品及办公桌系列, 本历夹、通讯录等。此外新潮流行的礼品也颇受推崇, 在礼品行业几乎每年都有新品推出, 迎合市场求新求变的心理。通讯通讯录等此外新潮流行的礼品也颇受推崇

送礼的学问 第11篇

送给谁。比如一位男士到一朋友家去,朋友也是男同志,刚刚结婚还没有孩子,一般礼品往往是送一个女孩子喜欢的礼品,比如送她一瓶香水,或者一个精美的画册。如果他们有孩子了,最省事就是把这个礼品以小朋友为受众对象,当然如果他们家有老人,特别老人年纪比较大的话,那么我们以老人为对象,这样的话皆大欢喜,成本最低,效益最高。

送什么。第一,要考虑你赠送的礼品的时尚性,也可以叫时效性,送人的东西应该是此时此刻比较流行的。东西要过了季,就没意思了。第二,注意独特性,“人有我优”。最后,“人优我新”,你送的东西大家都有,那就要款式、样式、功能比较新。

在什么地方送。赠送礼品有的时候你得要考虑场合,比如公务交往的礼品一般应该在办公地点送,以示郑重其事。私人社交的礼品一定要在私人交往的地方送,以示公私有别。

什么时间送。一般的讲法,做客人的时候,或者做主人的时候,送礼品考虑不太一样,比如拜访别人时礼品应该在见面之初拿出来,这叫登门有礼,它第一容易给别人一个良好开始的印象,表示你对人家重视。主人待客的时候是倒过来的,一般是在客人告辞的时候送礼,比如外地的客人,一般我们在临行前送。

从“送礼”行为看中西方面子观差异 第12篇

面子问题是一种礼貌现象,无论中西方,人们对于礼貌都很重视。但是由于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尽相同,认同礼貌也不尽一致。中国人的“面子观”与西方人的“面子”理论,同样作为礼貌原则之一,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从“送礼”行为,人情往来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中国人的“面子观”与西方人的“面子”理论

1. 中国人的“面子观”

“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面子”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维系个人道德完整的保证,是一种内部戒律。中国人的“面子观”是中国人礼貌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丢面子,留点面子,给点面子,保全面子等这样的话。在中国人看来,“面子”或“面子功夫”是一种扮演社会角色、做给别人看的功夫。对中国的面子文化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如何保面子。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既无财产又无地位,常是未庄人逗乐取笑的对象,但一旦有人伤了他的面子,他也会尽力去挽留与维护。当他被他人打败时说“我就算被儿子打了”,虽然他得忍受肉体上的疼痛,但在“面子”上却胜利了。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实质上就是一个人丢了面子后,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而采取的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讲究“赏脸”,尽量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全面子”。所以,生活中人们总赋予这种面子观念一种相对的贬义。但讲究”面子”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事。如果说人人都很注重自己的信誉、尊严及言谈举止,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和谐,人们的行为就会变得规范而礼貌。

2. 西方人的“面子”理论

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以及Scollon夫妇对面子的讨论最为全面。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 that every member wants to claim for himself)。Brown和Levinson还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积极(正面)面子和消极(负面)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景。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典型,见面时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如“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或“Your clothes are beautiful”等,其实这维护了听者的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有自己的地域权、行动权、不被打扰的权利;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个人拥有行动和自由受到干涉。消极(负面)面子中的“负”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负面面子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个性,强调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Ron Scollon, SuzanneWong Scollon, 2004)。例如,在餐厅点菜时,他们可能会说:“Do you like rice or noodles?”负面面子策略的关键在于不强加于人,让对方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理想是交际中每个人最好要顾及他人的面子需求。然而,面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交际者在一切交际中都必须措辞得当,合理得体,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维护消极面子。

三、“送礼”行为体现不同的面子观

在中国,脸面和人的羞耻感休戚相关,如果你丢脸了,就必将感到羞耻,甚至可能导致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陷于不利境地。“送礼”是一种人情交往行为,有其内在的一套行为法则,“施”与“报”都有相应的衡量标准,所以行为者往往要遵循这些法则、标准认真行事;由于人情关系要牵涉交往的另一方,这就无可避免地涉及到行动者的行为被对方评价的过程。因此,遵循法则行动是一方面,同时还必须顾及到自己的行动在对方心目中产生的影响、对方对此会作出怎样的评价与反应。于是,行动者在行动前往往会有个“想象演习”的过程———假想自己的行动会在对方心目中留下何种形象及引发怎样的评价,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送礼”,人情交往中必须要脸———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形象,同时还要讲面子———使对方对自己的这种形象作出正面的评价。除此以外,中国是一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国人的“送礼”行为,往往也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人情投资。通过提前的“送礼”行为,沟通好人际关系,为在以后的交往中,争到面子,要到脸,从而达到预想的目的。

在西方国家,有时人们并不确定在诸如圣诞节、生日庆典、结婚典礼等场合应送什么礼物好,于是便询问受礼者想要什么。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受礼者知道对方的经济承受能力,可以明白提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否则,可以告诉对方一个笼统“受方”的礼品范围,诸如厨房用品、装饰用品等,由送礼人决定具体送什么。因此在西方社会中,“送礼”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对“受方”的喜爱,并非十分关乎自己的面子,以及礼物的价格。他们更在乎的是“送礼”这一行为所表达的情谊,想让对方通过接收礼物这一行为而感到幸福。

四、产生差异的根源

中国“面子”文化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因此,中国人特别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礼”确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因此,人际交往中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礼”被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这种“礼”如同一种无形的宗教,渗入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潜意识。“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中国人的“卑己尊人”,通过抑己、贬己的形式来表达自谦。自古以来,谦虚是一项公认的美德,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之一。这种重礼仪,尚谦虚,多委婉,尊他人,讲面子的礼貌准则,逐渐发展成一种社会规约和道德规范,进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整套表达礼仪、礼貌的语言,产生了一系列谦辞、敬语,如谦辞“见笑”、“献丑”、“寒舍”;敬语“请问”、“劳驾”、“贵姓”、“费心”等。

中国社会是一个以民族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因此它是一个以群体为重要取向的社会。长期以来,人们以群体、集体利益为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在这个大前提下,个人好比是一个“螺丝钉”,好比“孺子牛”,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个人利益可以忽略;为集体,为他人,个人可以忍辱负重,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由“卑己尊人”而衍生出来的礼貌行为一直是中国人所崇尚的。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形式上可能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人也开始学会追求自我,逐渐懂得“个人”的涵义,但是在一个民族大的文化氛围下,千百年来所传承的“礼”,以及礼貌原则,并不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发生质的变化。

西方文明源于“罪恶感”。“罪恶感”不以人为主,而是看事情本身对不对,即以内省的方式审视是否违背自己的原则。因此,不会因人而改变自己做事的原则。西方文化中人们更重视“隐私”,其礼貌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协同,“上尊下卑”会受到人们的唾弃,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在同自然界作斗争中树立自己的形象,个人利益、个人自由、个性解放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礼貌原则主要强调人们在交往中必须使用的言语规范。

西方社会“面子”的概念从内涵来讲要比中国的“面子”小得多,他们倾向于把人与事分开,对人不对事。双方可能公开对抗,相互大嚷大叫、剑拔弩张、唇枪舌剑,但因为他们是任务取向、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事后仍然是朋友。西方对“面子”的理解受到印象机制的影响,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在主体上,西方是平等取向,人际关系基于平行,所以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个人隐私,人们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各实其志,这与中国社会的“礼”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的面子概念与中国迥异。首先,中国的面子主要强调人际关系,而西方的面子和中国的面子一样具有“社会约束力”。再者,由于西方受个人主义取向影响,集体规范或期望较低,人人试图建立“平等性”关系,一旦发生冲突,人事两分。对事不对人,因此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死要面子”。

五、结语

“送礼”行为,这一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观。我们通过比较差异,试图找出产生差异的根源,从而得知:面子观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它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反映。中西文化因其起源和长期历史过程中受社会、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所以,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成功地理解其本质特征并习得相应的言语策略,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摘要:“送礼”行为, 这一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 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貌原则, 面子观。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不同的“送礼”方式, 找出面子观差异的根源, 得出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 成功地理解其本质特征并习得相应的言语策略, 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关键词:面子,礼貌差异,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马冬.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学爱.跨文化交流:中西方交往的习俗和语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转诊追踪下一篇:放射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