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方法

2024-05-14

议论文阅读方法(精选12篇)

议论文阅读方法 第1篇

一、要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 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 表明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表明作者观点和主张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 (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和亲身的经历、感受等) 和道理论据 (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等) 。论证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二、要把握议论文阅读的考点

应对考试一定要把握住考点, 只有这样, 在复习时才可以有的放矢,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议论文阅读的考试题型相对来讲比较固定, 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把握文章的论点。

2.分辨论据的类型, 明确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3.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论据。

4.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 理解文章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5.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6.把握文中关键性词语的拓展延伸。

三、要抓住考点, 有针对性地练习, 掌握做题的方法

考点明确后, 就要有针对性地复习, 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1.在找论点时, 要知道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 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 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一般不用比喻句, 很少用反问句式, 不会用设问、疑问等句式。论点的位置因文而异, 有的就是文章的标题, 让人一目了然;有的放在文章开头, 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比较好把握, 但它是不是中心论点, 还须通读全文, 分析清楚, 方可确认;有的放在文章中间, 观点的提出会有一个过程, 引用一则小故事或一些社会热门现象、话题等, 经过一番论证后, 才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放在文尾, 往往先提出分论点, 层层论述, 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还有一种比较难的就是中心论点隐藏在论证中, 没有明确的句子, 这就需要细细琢磨、分析、归纳、概括。但不管放在何处, 只要留心标题、论点的位置, 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 中心论点就可以找得到。

2.关于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案相对比较固定, 只要牢牢记住公式, 做题时灵活运用就可以解决难题了。答题的固定格式:此处运用了 论证方法, 论证了 论点, 有 好处。这首先要求能判断出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才可分析其作用。

(1)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 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举例论证的作用: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举…… (概括事例) 证明了……,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谚语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来证明论点。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等, 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论证, 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

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 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更有趣味性, 吸引读者) 。

(3)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的作用: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将……和……加以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3.补充论据。这类题一定要弄清楚中心论点, 根据中心论点, 写出储存在你脑中的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事例要依据论点有所取舍, 因为同一事例从不从角度论述可以证明不同的论点, 所以一定要紧扣论点精心选材。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一些名人事例、成语故事等以备用。

4.在做概括事例之类的题目时, 也是有章可循的, 首先要知道论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事例一定是能证明论点的。在语言表述时要具备人、事两个要素, 还要根据相关论点写出事件的结果, 具体做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

5.赏析语句是考试的难点, 有的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会有束手无策的感觉, 记住以下两点, 困难会迎刃而解。

(1) 从修辞角度, 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然后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2) 抓关键词, 看句子中运用的动词、修饰词等, 分析动词或修饰词的作用, 就可以分析出全句的含义。

6.拓展延伸题。此类题属于自主发表见解的开放题, 旨在考查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或感受。做题时要根据材料, 多角度考虑问题, 提出自己明确的看法, 并言明理由。

议论文的阅读训练方法 第2篇

议论文也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文章体裁。知识短文《议论文的阅读》指出:“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 言。”这一句话就是我们进行议论文阅读的纲要,要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必须按照这个纲要从“抓准论点、找准论据、断准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力量”这五方面认真进行训练。

(一)抓准论点。抓论点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标题关联分析法。

就是根据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和作用,直接抓住或分析出论点的方法。议论文的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有四种:

①揭示论点,例如: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

②暗示议论的缘由,例如:《纪念白求恩》

③提示论点,例如: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④提示议论的范围,例如:《谈骨气》、《想和做》。

2. 位置关系分析法。先从论点的常规位置出发,到文章和段落的首、尾、中间找出中心句,初定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和文章整体、题目的关系,分辨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的呈现情况有以下几种:

(1)统领文章整体或者与题目吻合的观点是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开篇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其位置及其和题目的联系看,我们能肯定这句话是中心论点。

(2)在反复出现的观点性语句中,首先出现的、较全面的、肯定性判断语句是中心论点。又如《想和做》第五段中有“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一 句,第七段中又有“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一句,将这两句相比较,不难判断前句是中心论点, 后句不过是归纳并且揭示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3)有些题目就是中心论点,而提挈段落、层次的中心句就是分论点。例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在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业绩”之后的第9—17段,每一段的段首句都提挈了全段内容,这些段首句就是各段的分论点。

(4)因为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议论文中的有些过渡句也常常具有归纳上文分论点和提出下文分论点的作用。例如《怀疑与学问》中的过渡句:“怀疑 不仅是从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要条件,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就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的分论点,又提出了下文的分论点。

3. 语言标志揣摩法。一定的内容总有一定的形式标志。

论点的语言是明确的判断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再者,论点总带有提挈、归纳的特点,在篇段中间或末尾出现的论点常有“可见”、“总之”一类归纳性词语。这种方法只是位置关系分析法的一种补充。

4. 分析归纳提炼法。

前面所谈的三种方法在典型议论文的阅读中都是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但是阅读非典型议论文则必须从论证过程中提炼出论点来。运用这种分析方法有三个途径。

(1)抓关键语词。有些议论文虽然没有点明论点,但行文中反复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强调语意,这个词语一般是论点的中心。

例如《哨子》这一篇文章就具有这种特点。文章在叙述完自己的教训之后,每一段几乎都出现一句类似的话:“为了你的哨子,你付出了过高的代价。”直到最后一段。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围绕这句话来提炼。

(2)分析论据。有的文章只有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而把论点蕴含在论证过程内部。这时要从论据的意义上去挖掘所蕴含的观点。

例如《“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这一篇课文,以《人民日报》上的《全国武术比赛偃旗息鼓》这条新闻标题中成语使用不当的现象为例,以《词源》对“偃旗 息鼓”的解释为论据指出了这一类问题存在的心理根源,提出了善意的`规劝。作者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写文章用词要准确明白、朴实。”

(3)感受整体意蕴。无论哪种非典型性议论文,只要反复体味,感受整体意蕴,论述中心也是不难把握的。

(二)找准论据。

我们都知道,用来支撑、证明论点的根据称为论据。

论据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对论据的分析和判断,关键是准确的判断论据的类别。这一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类型由论据的类型决定。

1. 论据的位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

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应该先提出论点,再用论据进行论证。因此,论据的位置似乎应该在论点的后边。但是,文无定法,只要表 达、阐释、论述畅达自如,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言之有物、有理,就可能是好文章。因此,先陈述事实,然后再生发出道理、引出论点的议论文也是经常可以看到 的。在我们的课本中,由事实引出论点的议论文占绝大多数。因此以位置为根据来分析、判断论据的方法是不可靠的。而要依据支撑关系分析、判断,才能找准论 据。无论哪种论据都或前或后地围绕、支撑着论点进行陈述、阐释,和论点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这种支撑关系可以由材料内涵中揣摩出来。

2. 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判断。

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判断一般没有困难,因为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必须是典型、确凿的事实,也就是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这给我们的事实论据分析和判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在分析和判断事实论据的时候,对概括性的事实论据却常常容易忽视。我们要加以注意。

3. 道理论据的分析和判断。

道理论据比事例论据的外在形式更具有鲜明性,只要是支撑论点的马列主义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都是道理论据,判断起来一般没有困难。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

(1)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道理,同时也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有些名言、谚语、公理、典章、法则等被直接用来充当论点,它往往具有自己证明自己的作用,此时,这个论点同时又具有了论据的作用。

例如《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开篇的程颐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张载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需有疑。”这两句名言就具有论点、论据兼用的作用。

(2)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虽然引用名人名言能够构成道理论据,但是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例如《怀疑与学问》这 篇课文所引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简明概括地阐述了观点,是道理论据。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所引用的德国发明家古登贝尔和美国 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所说的话就都不是道理论据,而是事实论据。

(三)断准文章的论证方法。

我们从以下四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1. 掌握常见的论证和驳论方法;

2. 对比论证中往往包容其他论证方法;

3. 注意作者的理论分析的道理论证作用;

4. 准确分析驳论文的驳论方式和论证方法。

1. 掌握常见论证和驳论方法。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由论据性质决定,用哪种论据支撑论点就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这是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

此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驳论中的一些批驳方法。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者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是使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 比喻来证明论点。在驳论文中主要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归缪法的批驳方法和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驳论方式。这些论证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都是综合运 用的。

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一段文章。

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他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 些表现出有才能来,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 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就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 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这一段文章开头运用了道理论证,接着用概括的事实论据进行对比,论证了“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这个分论点。

2. 对比论证中往往包容其他论证方法。

作为语言形式的对比可以通过各种语言材料体现出来,可以有相反事例的对比,可以有相反道理的对比,还可以有相反效果的比喻句的对比,而当这些具有对比性的 材料在议论中起支撑、论证观点的时候,就都成了包容于对比论证中的各种论证。在分析、表述的时候务必将所包容的论证方法全盘托出,切勿遗漏。当然,如果头 脑中没有牢固地输入对比论证方法的信息,就不可能辨识这种论证方法,必然会造成失误。

3. 注意作者的理论分析的道理论证作用。

道理论证有一个特殊情况要弄明白。这就是普遍认为不仅引用名言警句、公理、格言来证明论点是道理论证,而且将作者所作的理论分析或阐述也都看作道理论证。这种例子也是每篇必有的,我们阅读议论文时稍加注意就能辨别判断出来。

4. 准确分析驳论文的驳论方式和论证方法。

虽然议论文阅读训练以立论为主,但对驳论文的阅读也不能全然不顾。尤其是对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这三种驳论方式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及归谬法应能准确 理解和把握。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驳论中的立论。只有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才能否定敌论点的谬误,不要忽视了这种为驳而立之中的事实论证或道理论证等论证 方法。

(四)分析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而按思维形式,又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1. 由一般到特殊的“总论——分论”式;

2. 由特殊到一般的“分论——总论”式;

3. 由上面二者相结合的“总论——分论——总论”式。

(五)把握议论文的语言。

正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一样,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概括、严密,色彩鲜明。

1. 议论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具体体现出议论文的功能。

议论文的论点是从众多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普遍性道理,这就决定了这种语言必须词语抽象、内涵丰富,否则就难以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观点来。例 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论点,不仅跨越深广的时空,还以“坚定不移的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为原则涵盖了不同的社会和阶级的 具体含义,的确是对我们民族和人民在上下几千年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

2. 议论文简洁严密的语言显示出严密的论证逻辑。议论文中道理的步步分析和层层论证,要通过语言表述出来,而也只有用简洁严密的语言才能体现这样的论证逻辑。 议论语言常常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例如: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个标题中的“不止一个”,似乎可以换成“有很多”“有几个”等词语,但是只要你真正把握了“不止一个”的准确含义,你就会 感到无论怎么更换都会改变原来的意思。议论语言的准确性更体现在对事实论据的叙述上,凡议论文中的叙述文字都是对基本事实的简要陈述,因为所需要的只是它 支撑道理的价值。

初中生议论文阅读方法指导研究 第3篇

为了探索我校初中语文阅读指导方法的新途径,建立和完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新课标理念,改变学生阅读单一化,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语文阅读指导模式,我们在课改的基础上对学生议论文阅读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从上述调查看来,八年级学生对于严谨的议论文普遍不喜欢。从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来看,七八年级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喜欢阅读感性的,具有生动故事情节的记叙类文章。从接触途径来看,学生接触议论文的渠道过于狭窄,课外阅读量少。但阅读有良好习惯的学生仍然能够坚持制作读书笔记。对于学习议论文,在学习阶段还是以为了考试作为出发点,功利性的学习需求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使得在七八年级由于考试中议论文问题的欠缺而使学生阅读的时间、机会偏少。

整体阅读是指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法。它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有利于学生高屋建瓴发展阅读能力,在教学大纲中提及“整体感知课文”,课程标准中的与文本对话也指的是这一点。

现就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议论文部分答题进行抽查分析:

分析:第一题考查的是理解议论文开头故事的作用。调查中第一问调查的是“引出论点并证明论点”的得分情况,得分率为百分之四十五,第二问是调查“引起读者兴趣的”得分情况,得分率为百分之四十一。第二题的第一问考的是“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整体的得分率为百分之六十二;第二问考查的是“理解论证的层次”,学生的得分率为百分之二十八。从整体上看,对文章中故事的开头或者说是在议论文中其他表达方式的作用理解率为百分之四十三,对中心论点的提炼和论证的层次正确率差别很大,观点的提炼比较容易理解,但论证的层次则基本不懂,与“整体阅读感知文章”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从学生自我分析中看,绝大多数的学生不知道“议论文中故事开头”有“吸引读书的兴趣的作用”,很多学生“没有看懂文章的论证层次”,这些情况表明,即使是九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仍是偏弱的,对文章的整体性阅读能力仍需加强。

如何提高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材料观点和举例佐证自己见解的能力,我们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让学生提升议论文的阅读能力。

(一)利用综合性学习开展辩论会。学生开展辩论对学生学习议论文有很多好处:1.辩论能使学生明辨是非曲直,针对明确的观点或驳或立,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2.辩论能培养学生的听、说、思维能力。辩论既要有较广博的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若要进行辩论,辩论双方需事先搜集、整理、积累多方面的材料,再经过精心地取舍加工,学习掌握一些论辩技巧,这才能付诸辩论实践。这样来看,从辩论准备到具体实践,实际上体现了语文听、说、写训练的过程。

(二)在阅读课堂上针对典型议论文要明确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议论文,就要涉及到论点、论据及论证,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和语言的书面化等,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上提炼观点和论据,归纳论证方法,更好地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的效率。

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前明确了这些目标,读书的效率和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三)在社会中阅读议论文。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很多时间是在家里和社会上的,在假期中,我们会根据合适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读一本好书,写一篇书评或影评活动。这样,学生就在阅读中,在写作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整体理解能力。

议论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第4篇

一、找出论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和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的看法 (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

例如:《读书》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前者为所议论的问题, 后者为作者所议论的观点, 即本文论点, 所以, 每阅读一篇议论文, 要综观全文, 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 然后再看看作者针对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 有时在文章的开头, 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 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 篇末点题, 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第三、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 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第五、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 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 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二、弄清论据

阅读议论文, 在抓住论点之后, 还要弄清楚文中是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事实必须确凿可靠, 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 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 也属于道理论据。

但有两种情况的论据, 我们往往易于忽视或混淆, 要特别注意

1、有些文章中的事实论据概括得很简要, 或仅仅摆了些现象, 并不一定有具体的人物、内容, 这种概括性的事实论据一被忽略。

2、有的同学不从具体的文章出发, 只要看到引用名人名言, 就一概以为是理论论据。实际上, 有些开头出现的引言只是为了引出后文的阐述, 而有些引言只是起到了叙述的作用, 这两种引言都不是理论论据, 后者恰恰是事实论据。

运用何种论据, 都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使论证更充分、全面, 利于突出论点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三、搞清论证方法及论证方式

搞清论证方法, 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论点。要搞清论证方法, 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其次, 还要明确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 即立论和驳论。立论就是针对事物或问题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就是通过反对错误或反动观点, 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在驳论文中, 用到的论证方法还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及归谬法等。出正确的观点。

其次阅读议论文要注意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 只有二个角度: (1) 语言特点; (2) 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 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而语体特点, 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 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同时阅读议论文还应注意:

(一) 议论文的写作特点的分析: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 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 修辞:如比喻, 可结合比喻特点谈, 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 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 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 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 写作手法比较固定, 常见的就是: (1) 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 (夹叙夹议) ; (2) 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 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 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二) 议论文阅读时也常常会涉及文段的结构作用:

(1) 引出 (全) 下文; (2) 总结前 (全) 文; (3) 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 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 (论题) , 那么, 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1) 开头通过写……的事例, 提出中心论点…… (或引出……的论题) 。

(2) 开头通过引用名言, 提出中心论点…… (或引出……的论题) 。

(3) 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 (或……的奇闻趣事) , 提出中心论点…… (或引出……的论题) , 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 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三)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 判断优劣, 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 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 (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最后阅读议论文, 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 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 随时积累词语, 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 要从文章内容上, 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 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 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摘要:议论文是表明观点、阐明道理的文章, 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议论文, 应先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区分观点和材料 (道理、事实、数据、图标等) , 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地理阅读方法指导学科论文 第5篇

目前, 多数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只重视学习内容的指导而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不得法,学习费时、费力, 效果不佳。地理教学过程中, 还常常存在这样一些情况:学生回答问题常与课文内容、观点术语相脱节;学生观察分析、思维活动经常停留在肤浅阶段难以深入; 在讨论问题时,往往启而不发,进展缓慢。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很多,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安排学生自主阅读, 未能很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呢?

笔者认为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学法指导因素, 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知识的具体过程紧密结合, 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 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语意式”阅读法

这种自主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用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地理课文。“语意式”阅读法主要适用于篇幅较长, 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楚的章节或段落。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 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 理一理知识层次, 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 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教材的要领可做句子成分分析, 找出关键词, 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教师在学生自学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知识简单的课本内容, 采取“语意式”阅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既可以节省时间, 又可避免因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语意式”阅读法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看书识记法, 教师课前把本课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 设计出一套自学思考题,学生通过看书,回答每个问题, 并记住这些内容, 这样识记的任务就完成了。二是思考解疑法, 教师对于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的问题, 要作为重点提问内容, 通过提出疑问, 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那些学生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教师要通过精讲,帮助学生解疑, 突破难点。通过“设疑-- 解疑-- 新的疑问……”这种 动态变化过程, 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2。“提纲式”阅读法

对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内容,为降低难度,教师应在课前就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 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就可列出这样的自学提纲:

(1) 天气的概念→天气系统的主要内容→天气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2) 常见的天气系统分析( 填表分析基本概念、常见分类、天气现象) :①常见气团 ②锋面系统③气压系统;

(3) 绘出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北半球)的示意图。这样天气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会一目了然。

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使用表解法进行比较分析简便易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表解一般用精练、醒目的.文字, 把教材中冗长的叙述简化, 使其重点突出, 简洁明了。如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的特征和太阳活动形式;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风向及成因比较;四种降水类型的特点及成因等知识,就可以用表解法巩固记忆。

3。“图像式”阅读法

地理课本文图并茂。图文对照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读图可以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记忆,同时,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A。 读图法。阅读地图时,找出图中主要地理事物,主要解决图中“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例如: 阅读“中国政区图”时主要了解中国行政区划基本格局。

B。 析图法。分析各地理事物间联系,深入理解图的含义,分析地图反映的基本原理, 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例如:分析世界海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的图像, 就必须根据影响盐度的因素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逐一归因。

C。 绘图法。自主阅读时做到边读边画,读画同步。绘图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主要方法有:其一, 彩描法, 利用课本插图或填充图册, 要求学生用彩笔勾描轮廓及重点内容,如描绘中国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其二,速写法,简笔画轮廓最好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以内容突出主要的地理事物为标准,如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略图。

D。 默图法。利用图像进行记忆,印象深刻,易于形成空间观念,到考试或需要回忆时, 眼前似乎就会出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默图包括: 默填,利用空白图按要求填图;默绘,不看课本,自己绘出示意图。

议论文阅读 第6篇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议论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阅读议论文时应注意:

1.找准论点。论点往往是一个完整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可以通过研究标题,研究开头,研究过渡句(段)。研究结尾。抓关键性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总而言之”“因此”“所以”“不难看出”“足以证明”等)来找出论点。

2.把握论据。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据的作用就是证明、支撑论点。论据在开头时。其作用往往是:引出论题或者论点,作为论据证明观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论据在文中时,一般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或者是段落的分论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论据在结尾时,除了深化论点,引出结论外。还有可能起到补充论证的作用。

3.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凡使用了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即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辨别,常考查的是名人名言当论据这种情形:对比论证一般需要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模拟训练

多读点无用之书 陈鲁民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

什么是有用的书呢?譬如《如何炒股》《怎样养螃蟹》《职场36计》《计算机入门》《公文写作概要》等,都是有用的书。学了就能立竿见影。换成银子或纱帽。反之。不教授基本技能的书,对挣钱、升职、应聘没有直接帮助的书。都属于无用的书。如莎士比亚、尼采、萨特,李白、杜甫,孔孟、老庄,鲁迅、巴金,等等。

人要生存,自然要学一技之长,所以要读有用的书。但如果只读有用的书。钻进去出不来。弄不好就会把自己变成挣钱机器、职场狂人,缺智少识,无情无趣,面目可憎。

为什么要读无用书呢?一是可以养心。身体需要滋养,心也需要滋养,要靠增知识、长见地、活思维来涵养,而这些东西大都来自那些无用的书,所谓“开卷有益”,即是此意。易中天说:“读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谋生的书你去看它,可以获得利益,是有用的;谋心的书是无用的,但可养心。现在很多时髦的书是养生书,但养生首在养心,心态不好不可能健康长寿。”诚哉斯言,信哉斯言!

二是可以怡情。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读无用的书固不能果腹暖身,但可陶冶情操,调节心情,丰富精神生活。“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启我悲情;“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诱我多情;关羽灯下读《春秋》,真情传为美谈。他们读的都是无用的书。但读出了喜怒哀乐,读出了春风秋雨。读得情深意切。

三是可以增趣。人贵有趣。有趣的人潇洒脱俗,妙语连珠,真性情,有生机,活得津津有味;人与其交,则如沐春风。趣从何来?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从妙趣横生的闲书中来。不读《红楼梦》,怎能领略爱情悲剧的凄美,怎能知晓木石之盟与金玉之缘的魅力之所在。不读《阿Q正传》。又如何知道讽刺“精神胜利法”的绝妙。理解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不读《围城》,怎么领会“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外边的人想进去”的隽语妙论?

四是可以益智。《论语》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博大精深,意宏旨远;《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资治通鉴》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考证确切。这些都是标准的“无用的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人类文明的结晶,多读多思多悟,定会让我们变得聪慧,眼光如炬,胸怀似海。

如今,坊间那些“有用的书”出得太多、太滥、太俗,供需两旺;而“无用的书”日益受到冷落排挤,少人问津。这绝非社会与民族的福音,也不可能帮我们走得远。因而,很多学者和有识之士都提出要多读一些“无用的书”,虽然这对于矫正不良风气未必能收到药到病除之效,但至少可使我们变得安静祥和,谈吐文雅,举止得当,成为有教养的现代公民。

最后说一句,“无用之书”其实是有用的,正如庄子所说的那样,“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选自《安徽日报》2012年7月20日,有改动)

1.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四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3.文章最后一段说“‘无用之书’其实是有用的。”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无用之书”有哪些作用。

4.阅读本文后,你对“读书”形成了哪些认识?

议论文的阅读技巧 第7篇

一找准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主要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是议论文的灵魂。因此, 在阅读过程中, 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 阅读才能走向正确的轨道。一般来说, 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文章虽有几个分论点, 但那些分论点都是从中心论点派生出来的, 是用来补充中心论点, 为其服务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区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要找准中心论点, 我们必须对中心论点有个明确的认识: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了这个认识后, 我们再来看找中心论点的几种方法: (1) 看标题。即有些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 (2) 看开头。有的文章, 开篇便开门见山, 直接点出中心论点。 (3) 看中间。有些议论文, 在讲述一些现象后, 接着才提出中心论点。 (4) 看篇末。有些议论文, 在篇末才提出中心论点。因此, 我们在阅读一篇议论文时, 如果在标题、开篇、中间都找不到中心论点的情况下, 就应该仔细地在篇末找找。

二分析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它是被论点统率, 为论点服务的, 因此, 论据要有典型意义的东西。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事实。道理论据是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 包括社会科学理论。

三明确论证方法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它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2) 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大家公认的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来做对比, 在对比过程中去证明中心论点。 (4)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一些议论文中, 有时为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或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采用比喻的写法, 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所以, 在一篇议论文里, 采用了比喻的地方, 就是比喻论证。

四把握文章结构

结构就是把议论文的三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 它是作者思路的体现。议论文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也叫引论、本论、结论。引论的特点在于引, 它包括怎样引出论点或问题, 这样引有什么好处。

本论就是分析问题, 也就是论证中心论点。我们在阅读本论部分时, 应会分析这里列举了哪些事实, 讲了 (引用) 哪些道理, 而这些事实、道理, 作者又是如何安排来展开论述的。一般来说, 论述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纵式”, 即逐层深入论述;另一类是“横式”, 即并列地展开论述。至于总分结构、分总结构及总分总结构都是由“纵式”和“横式”派生出来的。

结论, 也就是文章的结尾。议论文的结尾一般有几种形式, 或是照应开头, 首尾呼应的形式, 这样能使文章浑然一体;或是用总结分论点来结尾;或用名言、警句、俗语结尾等。议论文的结论也是解决问题部分, 即作者通常在结论部分,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体会语言特点

我们在阅读议论文的过程中, 一定要体会它的语言特点。议论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有三个: (1) 准确性。即议论文的语言是要求很严密的。 (2) 鲜明性。议论文是需要提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主张的。因此, 文章主张什么, 反对什么, 必须旗帜鲜明, 绝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3) 概括性。概括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 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 可以说, 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性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一般来说, 议论文中采用的事例, 都是经过作者高度概括了的, 它不同于记叙文的事件, 写得详细又具体, 而是概括、简洁。

议论文是初中阶段新出现的文体, 但它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 因此, 只要大家注意掌握方法, 用正确的方法去阅读、理解, 相信以后在做议论文的阅读题时, 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摘要:议论文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 在中考中频繁出现, 因此掌握好议论文的阅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如何阅读议论文这一问题, 分别从找准论点、分析论据、明确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语言特点五方面作了精辟的阐述。

关键词:议论文,阅读,技巧

参考文献

[1]张振华主编.议论文读写宝典[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1

议论文阅读方法 第8篇

一、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 有论点, 有事实。它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 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 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 即文章的主题, 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 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 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即作者要说明的观点。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 既要可靠又要充分, 事实胜于雄辩, 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 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用的方法有:

1. 归纳法, 即从分析典型, 分析个别事物入手, 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 然后得出结论。

2. 演绎法, 即从一般原理出发, 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 而后得出结论。

3. 对照法, 即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 然后加以分析, 得出结论。

4. 驳论法, 即先列出错误的观点, 然后加以逐条批驳, 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学生在阅读议论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议论文本身语言比较难, 而且有时长句子较多, 所以学生在做题时很容易对文章的原句产生错觉, 导致误解。针对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可以总结出学生在做题中经常会犯以下几个错误。

1. 错误地把引出话题的句子理解成作者的观点。

如06年北京卷C篇。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就说到“Poor buthonest.”“The deserving poor.”These words always come to my mind when I think of“the poor”.因为后面的文章很难, 学生就断章取义, 以为这就是作者的观点, 从而导致整个文章都理解错误。

2. 错误地理解文章原句的逻辑关系。

如09年上海高考E篇第3题“Some people are against school uniforms because____.”学生在文章中看到了“Some people are against the strict rule of school uniform, but they do not realize that students already accept a kind of rule——wanting to look just like their friends.”这句, 错误地把原句中的转折关系理解成了因果关系, 从而选择了“A.they fail to realize that students have accepted the uniforms.”。

3. 分不清各个论证方法的区别。

如09年湖北C篇第4题“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____.”所给的四个答案:A.pointing out the faults in what zoos do B.using evidence he has collected at zoos C.questioning the way animals are protected D.discussing the advantage of natural habitats。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这类的题, 对于这几种论证方法感到很茫然, 从而作出错误的选择。

4. 把作者的质疑理解为作者的观点。

这种错误较多地出现在驳论文中。在文章中会出现多个疑问, 而且句子又比较复杂, 学生看了后很容易把这些都当成作者的观点。

三、阅读训练策略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 结合试卷选材和命题的特点, 可对学生重点进行如下的针对训练。

1. 选取多题材, 拓宽阅读面。

文章选材上话题来源于生活, 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 很熟悉但又产生了广泛争议的, 有的则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 背景知识很陌生。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根本就没读懂文章。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 要选取多题材的议论文, 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2. 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整体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

议论文的目的就是作者要通过文章表明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近几年高考的议论文阅读题中, 涉及较低能力要求的事实和细节的考题比例逐步变小, 考查主旨概括、作者意图推测等深层次的考题的比例在增大。而这正是学生答题错误较多的地方。在平时的训练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分析文章的结构, 更好地把握全篇思想。

英语文章讲究使用主题段或主题句。主题段通常在文章开头, 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句可能在一段的开头交代该段的中心意思, 再由全段展开或讨论这个意思。主题句也可能在中间或末尾, 由全段展开讨论后归纳总结出来。所以始终关注首尾段落和每段第一句能够帮助基础较薄弱在学生在不完全能读明白文章的情况下也能大概了解作者的观点。

3. 引导学生多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证是议论文一个很关键的步骤。作者会通过很多方法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唤起读者的共鸣。在某个程度上对论证方法的考查比对论点的考查更能够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帮助学生归纳题目设置特点。

议论文在题目设置上也会呈现和其他文体不一样的特点, 因为议论文阅读重点考查作者观点和主旨大意, 所以议论文阅读题干部分一般会用到以下这样的句子: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opinions does the author accept?

The author would probably agree that...

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

1) 主旨题的解题技巧

*着重理解首末段、首末句;

*段落中出现转折时, 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作者有意识地反复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

*首段出现疑问句时, 对该问题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提出文章主旨时常伴有的文字提示:therefore, thus, but, however, in short等。

2) 作者态度题的解题技巧

*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要么支持, 要么反对, 带中立色彩的词最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漠不关心类词语一定不对, 既然写文章就不会不关心;

*不要把自己的态度揉入其中, 也要区分开作者的态度和作者引用的别人的态度;

*当作者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 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作者的态度;

*作者观点一般与文章主旨相关联。

如何提高初中议论文阅读水平 第9篇

其实,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规律, 议论文也不例外。在议论文阅读中, 把握中心论点是解读全文的关键。论点是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 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证明论点, 支撑论点服务的。把握中心论点首先要整体感知课文, 逐段概括要点 (抓住关键的词句) , 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议论文阅读水平, 把握中心论点, 最主要还是要让学生掌握议论文文章开头的作用和分析论证思路。开头的作用主要有下面四点:

一、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 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

二、提出论点。

三、作为论据, 论证论点。

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综合这四点, 主要还是与论点有密切的关系, 要么直接提出论点, 要么间接引出论点, 都是为了论点服务。

如201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现代阅读中的《感伤是一种情怀》, 考题的第一题就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这一问就是与开头部分的作用有关系, 前面提到开头作用有四点, 要么直接提出论点, 要么间接引出论点。《感伤是一种情怀》第一段作者先写自己对秋天的感伤, 接着从柳宗元《江雪》中领悟到的孤独、感伤, 这三段都提到了感伤, 照应题目, 感伤的程度却有加深。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 那种感伤才有了品位。”前三段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述中心论点, 先论述, 再提出论点, 这整个就是一个论证过程, 论证思路。接下来作者举了杜甫的感伤, 文学艺术作品汇总的感伤及杞人忧天的例子来论证中心论点, 最后总结全文, 深化主题。但许多学生却没有把握这一知识要点,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位学生做的答案:

有学生是这样做的:“由秋天的伤感和凉意来慢慢引出。”她只分析了第一段的内容, 后面的内容却忽略了, 所以就没找到中心论点, 也就没答出中心论点。

另一位学生回答的内容是:“中心论点:感伤是一种情怀;利用古人的名言和生活上的事实提出的。”这位学生知道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与题目有关, 可是这个题目没有限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不具体, 没有完全表达作者的观点, 所以这个回答还是没找到中心论点, 不过, 比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好一点。

还有一位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中心论点: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 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 是伟大的人类的情感。作者由自己的悲伤引出全文, 由小及大, 提出这一论点。”他懂得议论文的结尾是总结全文的作用, 中心论点有可能在结尾部分, 但他没有看到前面提到“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 “让你心酸, 让你惆怅, 让你欲哭流泪, 欲说无言”, “高明的文学艺术家, 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 以到达煽情的目的”等等词语、句子, 所以也不能准确的找到中心论点。

由此看来, 学生没有掌握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不晓得逐段去概括内容, 不懂得分析运用论证思路, 也就不能正确地掌握中心论点。

在《“千日”与“一时”》这篇议论文中, 作者一开头引用了俗语“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提出论题, 而后分别举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和普通工程师的例子进行论述分析, 最后引出中心论点“要想获得有如用兵一时的灵感和轻巧, 唯有付出千日养兵的辛劳”。这个中心论点和开头的俗语相联系, 开头部分起了引出论题, 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逐段分析下来就是整个论证思路。可是较多的学生把俗语“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没有考虑中心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 这句俗语并不一定能代表作者的观点、看法, 这样找出了中心论点, 很自然后面答的论证过程就不对了。

再比如2012年山东潍坊市的中考语文《谈耐心》, 这篇文章作者在第一段引用《易经》中的语句, 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即“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 都要有长久的耐心”。

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找准论据 第10篇

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补写也是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 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史实,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 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 包括社会科学理论, 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论据方面的考查题型也是客观和主观兼而有之, 以主观填写为主。

【技法指导】

1. 论据的位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

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 应该先提出论点, 再用论据进行论证。因此, 论据的位置似乎应该在论点的后边。但是, 文无定法, 只要表达、阐释、论述畅达自如, 条理清楚, 中心明确, 言之有物、有理, 就可能是好文章。因此, 先陈述事实, 然后再生发出道理、引出论点的议论文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在我们的课本中, 由事实引出论点的议论文占绝大多数。因此以位置为根据来分析、判断论据的方法是不可靠的。而要依据支撑关系分析、判断, 才能找准论据。无论哪种论据都或前或后地围绕、支撑着论点进行陈述、阐释, 和论点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这种支撑关系可以由材料内涵中揣摩出来。

2. 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判断。

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判断一般没有困难, 因为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必须是典型、确凿的事实, 也就是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这给我们的事实论据分析和判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 在分析和判断事实论据的时候, 对概括性的事实论据却常常容易忽视, 我们要加以注意。

3.道理论据的分析和判断。

道理论据比事例论据的外在形式更具有鲜明性, 只要是支撑论点的马列主义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都是道理论据, 判断起来一般没有困难。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 (1) 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道理, 同时也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有些名言、谚语、公理、典章、法则等被直接用来充当论点, 它往往具有自己证明自己的作用, 此时, 这个论点同时又具有了论据的作用。例如, 《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开篇的程颐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张载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学需有疑”这两句名言就具有论点、论据兼用的作用。 (2) 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虽然引用名人名言能够构成道理论据, 但是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例如,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所引用的德国发明家古登贝尔和美国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所说的话就都不是道理论据, 而是事实论据。

【例题解说】

让信念点亮生命

(1)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 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小鸟, 那么信念就是那有力的翅膀。

(2) 信念, 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艾森·豪威尔年幼时与母亲玩牌, 几次发到手中的牌都很烂, 以至于老是输。于是, 他就抱怨牌不好, 母亲却抚摸着他的头说:“人的生活就像玩牌一样, 发牌的是上帝, 权力不在你, 无论拿到怎样的牌, 都应尽力地打好它。”这句话给艾森·豪威尔很大的启示, 以后每逢遇到困难和棘手的事情, 他都燃起一种信念:不管事情有多困难, 我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种信念是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动力, 终于成就了他成为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

(3) 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林肯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 可有谁真正地了解他那坎坷的一生呢?他七岁时, 全家被赶出住宅, 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长大后, 创业多次失败, 竞选参议员也多次被除名……他一生经历十五次重大挫败, 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 跌倒了再爬起来, 这种不屈的信念让他有了无穷的力量, 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4) 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作家丁玲说过,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 有所追求, 什么苦难都能忍受, 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是啊, 信念是战胜苦难的利剑, 信念又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让你在苦难中茁壮成长。

(5) 信念哺育心灵, 绚丽人生, 滋润着成功的花朵。它催人奋进, 给人力量, 助人成才。愿每个人都用信念点亮自己的人生, 乘着信念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 作者运用了、论证方法。

2. 仿照第 (1) 段话的句式, 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生命是, 那么信念就是。

3. 给文章第 (4) 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 阅读文中画线句子, 结合自身实际, 说说现实生活中, 你拿到的是怎样的“牌”。你将如何打好你的“人生之牌”?

(选自2009年广西河池中考语文试卷)

【解题指导】

第1题, 此题涉及议论文阅读的两个重要文体考点, 一是论点的提取, 二是论证方法的辨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三个分论点体现出来的, 文章是通过三个分论点的论证, 得出中心论点的。文章结尾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信念催人奋进, 给人力量, 助人成才。文章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为摆事实、讲道理, 也可答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第2题, 此题以续写句子的形式, 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续写的内容前后句要有内在联系, 句子通顺流畅。参考示例:如果说生命是一只在风浪中穿梭的小舟, 那么信念就是获取动力的船桨。

第3题, 此题以补充论据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语段中心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此段的主要观点——“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 然后根据积累用简洁的语言, 写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例子即可。示例:贝多芬小时候家庭贫困没能上学, 17岁后伤寒、天花、肺病、关节炎等疾病接踵而至, 26岁失去听觉。在这样的苦难中, 他“扼住命运的咽喉”, 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音乐家。

议论文阅读训练(三) 第11篇

用宽容作生活的底色

“宽容”一词出自拉丁文,原意是宽大有气量,能容忍别人。《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宽容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历史上由于信仰、道德、风俗等的不同,人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集团,每个集团总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用偏见和固执这个坚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来的影响。不宽容来自对人类生存的恐惧。斯特恩有句名言:“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与正直、善良、诚信等中华传统的优秀品质一样,宽容的品质对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弥足珍贵。宽容,展示的是一种大度的气量,一种宽阔的襟怀,释放的是一种善良的意愿;宽容,是自我人格的完善,是情感的升华,是人气、人脉的积累与拓展。季羡林老先生在烈日下为傲慢的北大新生看守行李,他用宽容告诉莘莘学子什么是君子一诺,什么是高尚人格。

宽容是一种智慧的艺术。威廉·詹姆斯说:“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儿时的沈从文活泼好动且贪玩。有一次上学时偷跑去看戏,把书包藏在土地庙里,结果书包丢了。可沈从文的老师宽容地把这理解为孩子的天性,然后把他带进办公室慢慢地开导:“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沈从文幡然悔悟。从此,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往日的顽劣脾性,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为后来成为一代大文学家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个极具宽容心态的教师,他深深地知道:“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谅解也是教育”。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作为。

宽容还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一天清晨,音乐家施特劳斯下榻的旅馆来了两位怒气冲冲的俄国军官,他们是来找他决斗的。原来,其中一位军官的妻子每天都让花店给施特劳斯送去几朵玫瑰花,俄国军官怀疑其妻送花之举,有献媚于施特劳斯之意,遂迁怒于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得知事情原委后,带着两位军官来到了摆满各色鲜花的房间里,然后对军官说:“不知二位先生能否将你们所说的那些花挑出来?”望着房子里一大堆五颜六色的鲜花,两位军官相对无言,遂向施特劳斯表达歉意,行了军礼后不好意思地告辞而去。一句宽容的话语化解了一场危机。高尔基说:“理智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动着的力量。”面对火气正旺的俄国军官,施特劳斯如果以牙还牙,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人生在世,总会碰上一些让人头疼的人和事,更难免有被人误解的时候。此时,我们当然可以横眉冷对,针尖对麦芒。然而,争执只会制造敌人,而不能交到朋友。只有懂得宽容与让步的人,才能消除双方的矛盾和误会,懂得宽容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友谊。施特劳斯的宽容让人从中看到了理智的光辉。

宽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人性万种,有容乃大;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中说了一段对宽容独到见解的话:“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人生在世,谁没有被别人伤害的时候,无论对方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应当用智慧和大度的胸怀去化解。倘若人人都能宽容,则温情四起,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都用宽容作为生活的底色,涂抹和谐社会的今天与明天。

(选自《福建日报》2014年9月5日)

1.阅读文章,结合你的感受,仿照画线的句子在下面的横线处补上合适的句子。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一种美好的修养,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宽容是一种宽广的胸怀,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是一种无上的福分;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3.下面的两个事例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请仔细分析,说说这两个事例用于证明哪个分证点更合适一些?并简述理由。

(1)在英国,调皮的麦克劳德在上小学的时候,偷偷地杀死了校长的狗,校长惩罚他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狗的骨骼结构图。这个包含宽容的惩罚让小麦克劳德追悔莫及并深深地爱上了生物学。

(2)安妮·莎莉文默默捡起洋娃娃的碎片,用宽容向生活在寂静黑暗世界里的海伦·凯勒诠释了爱和幸福。

4.人类的不宽容来自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请说说我们应如何来宽容别人?

5.面对找他来决斗的军官,施特劳斯为什么带着他们来到了摆满各色鲜花的房间?我们应从施特劳斯的做法中学习什么?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善是精神的契约

□陈全忠

如果没有你,便没有我之为我;

如果没有我,便没有你之为你;

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他之为他;

如果没有先于我们者,便没有我们;

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广阔的世间中的任何一个人。

——[黎巴嫩]米哈依勒·努埃曼

1935年,在纽约市一个最贫困、最脏乱地区的法庭上,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而正被审问。老妇人头发凌乱,手微微发抖,嗫嚅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她抬手抹去眼角的泪水。法官依然冷若冰霜,当庭宣称:“我必须秉公办理,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

判决宣布后,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迪亚从旁听席上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向其他人说:“现在,请诸位每人另交50美分的罚款,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喂养孙儿的城市。”旁听席上的每个人闻之动容,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是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芸芸众生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人的世界。看似纷繁复杂的精神契约,也只是两个人的契约,丈量的是自己和外人的关系。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对方才能吃到食物;也是锋利的刻刀,只靠一种自我雕琢远远不够,还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最终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契约,它是自为的,没有谁强制你。

善就是感同身受,同情人之不幸,理解人之需要,给予恰当的帮助。善更多的是精神的补偿。善者,内心有光,周身有爱。对世间常怀恻隐之心,人生就不会轻浮;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重要性,就会产生自信、自尊的感受。

我想起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背弃精神契约的人,最终将被世界抛弃。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4年第8期]

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试分析文章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赏析文中第四段的画线句。

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对方才能吃到食物;也是锋利的刻刀,只靠一种自我雕琢远远不够,还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最终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

4.文章第六段引用马丁·尼莫拉的短诗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结合本文说说你的感受。

中考议论文阅读论点的寻找与归纳 第12篇

一、论点的寻找

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清作者所议论的问题和针对这个问题发表的看法。论点若在文中,一般可用位置判断法,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文章为例,学生更能理解。即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它可能是文章标题,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或在文章开头,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是第一小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在文章中间,如《不要被人活埋》的论点就是中间的句子:我们要提防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的“捧杀”;或在文章结尾,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总之,论点若藏在文中,我们答题的策略就是直接找出,引用原句回答。若题目不是论点,找论点的步骤就是:首先运用位置判断法、语言标志法从文章中找出与标题相呼应的句子,然后将这些句子进行比较、辨别,看哪个句子简洁,而且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最后确定出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二、论点的归纳

当然,学生除了要学会寻找或提取论点外,还要学会自己归纳概括,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如何教会学生正确归纳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以《书的征服》为例进行了一番探寻。我从三方面进行:

1. 找关键句

它可能是与标题相呼应的句子;段中心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我们找出符合的关键句有:

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书虫子。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即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书征服。

2. 抓关键词

通过仔细咀嚼和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第1和第2两小节主要论述的中心正是第3节开头的过渡句。但是这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吗?抓住第3节中的一个关键词“但是”,它后面一句话才是作者的论述的核心,而且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了名人名言来证明,第4节举出学生的事例再次证明:我们要征服书。“征服”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当然是关键词。

3. 语言表达

提取关键词按论点的表述要求组合成句。论点的表述形式应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有针对性设计一道选择题:

下列四项中你认为可以做论点的是: (C、D)

A、不吃亏。B、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C、做老实人不吃亏。D、做老实人总要吃亏。

在选择、甄别中让学生明白论点在表述形式上应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内容上应表示明确的判断,或肯定或否定。(表示判断的词语:是、不是、要、不要、在、不在、多、不多、美、不美……)由此学生自然就明白A不是句子,B从标点符号一看就知不是陈述句。C、D是表示明确判断的陈述句。

因此,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来进行论点的正确表述,《书的征服》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征服书。当然,最后我们可从看论据的方式进行验证,看论点能否统帅全文。

三、论点与论题的比较

论点与论题虽只一字之差,但内涵却相去甚远,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明白。

这样“书的征服”是文章的论题,“我们要征服书”是文章的论点。

论题是作者议论的话题,没有任何褒贬感情色彩。论点是作者针对论题发表的观点或看法,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是议论文的灵魂。

上一篇:北京市市属高校下一篇:指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