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2024-09-10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精选10篇)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第1篇

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关于资本结构的理论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既定的假设条件。但资本结构决策在实践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因此,如果简单的依据哪个资本结构理论进行财务决策,一旦其假设条件不存在,则会使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决策的失误。为避免这一失误,我们要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量化经济模型等综合加以利用,才是我们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负债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物理学中,杠杆作用是指借助一根杠杆增加力量。企业财务活动中的杠杆叫“财务杠杆”,即:不论企业利润多少,债务的利息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盈余增大时单位货币盈余所负担的固定利息就会相应地减少,结果使每股盈余提高;适当举债中的“适当”,即是我们通过量化分析寻找到的“支点”,解决好这一支点问题就是我们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根据财务杠杆原理,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这就是企业负债决策的主要动因。

我们对负债经营实现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应明确以下几点认识:

1. 负债筹资的成本相对于权益筹资成本来说要低很多,同时还可以起到“税盾”的作用。

所以,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 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

代理成本等附加支出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这势必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 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

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方式,但不能用单项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下负债筹资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 适度的负债筹资的有利因素

(1) 适当的负债筹资能产生“税盾”效果。债务筹资最大优点是可以享受利息减税优惠,债务利息计入其间费用,从而可以抵减企业的税前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最终达到“税盾”的效果,而因股权筹资而发放的股利却是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一个项目,不具备少交所得税的优势。

(2) 适度的负债筹资可以降低股东的监督成本。负债筹资会相对减少股东的监督成本,减少经营者进行“在职消费”的现金流量支配权。同时,债券持有者作为企业的债权人,为了确保借债企业到期能还本付息,也会对企业的某些行为进行监督,限制企业经营者的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进而使股东减少了股东的建都成本。

(3) 适度的负债筹资可以避免股权稀释。债权人只有到期收回本息的权利,但无论提供资金多少,他都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股东可按所持股票数量的多少,分享企业的控制权,享受企业的剩余权益。对于股份制公司的现有股东而言,公司每增发新股都会使他们的股权被摊薄。所以,债权筹资可以使现有股东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防止其股权被稀释。

(4) 适度的负债筹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经营者与外部投资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不能绝对消除的。负债筹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营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签署债务合约时,会对经营者做出某些限制,之后,也会对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以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营者与外部投资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2. 过度的负债筹资的不利因素

(1) 过度的负债筹资会提高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过度负债会加大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公司价值。特别对拥有大量无形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公司,利润波动很大的公司更易发生财务危机。

(2) 过度的负债筹资加大负债的代理成本。过度负债会引起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大债务合约成本和监督成本以及各种限制条款产生的机会成本。

(3) 过度的负债筹资会增大投资的机会成本。过度负债会降低公司再筹资能力,可能会丧失投资机会。从企业的债权人而言,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限制负债企业进一步负债,以规避投资风险。从负债企业来说,过度负债也会使之比其他企业面临更大风险,他们不能再度负债。因此,过度负债的企业有可能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这样,他有可能丧失好的投资机会。

负债筹资既对企业发展有利,同时也存在弊病,因此,不能简单得出负债筹资好或负债筹资不好的结论。而确定企业的最佳负债比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一般以行业平均负债率作为分析的起点,再根据企业特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进行多次调整,才能最后确定企业的合理资本结构。

三、如何实现企业最优资本结构

确定企业的最佳负债比率进而确定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应具备一下几种观念:

1. 企业收益比率应大于负债比率,这是保证企业有资格负债经营的最根本的条件。

只有当企业盈利的情况下,负债才能发挥减税作用。同时,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企业的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负债融资产生的收益大于负债的利息支出时,股东的实际收益率才会高于企业的资金收益率,此时,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就可以大一些。

2.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并存。

经营风险是资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企业的总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要将企业的总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经营风险增加,必须通过降低负债比率来减少财务风险。因此,资本结构中负债比率是否最优,还必须视经营风险大小而定。

3. 保证企业的补偿固定成本的现金流量能力。

确定资本结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补偿固定成本的现金流量能力。企业负债金额越大,到期越短,固定成本就越高。这类固定成本包括负债的本息、租赁支出和优先股股息等。在企业确定其负债比率时,必须认真考虑和分析未来的现金流量。当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充分、稳定时,其偿债能力较强,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也就可以大一些。

4. 适度筹资,为企业留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面临不确定的经营环境,如果企业将财务杠杆用足,达到理论上的最佳负债水平,一旦遇到不可预见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就有可能使整个企业面临危机。另外,遇到新的投资机会而需要再融资时,企业融资的选择又将受现有资本结构的制约。因此,所谓的企业资本结构并非理论层面上的最佳资本结构,而是要保持适度、略低的负债水平,这种情况可以视为一种未使用的负债能力财务储备,从而使企业在财务上具有了灵活性。只有具备财务和经营灵活性的企业,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总之,在企业负债融资应处理好一个“度”的问题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实现其最终的目标。企业决策者应根据企业内在发展需要、匹配地、科学地去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去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不是为筹集资金而筹集资金。

参考文献

[1]汤海溶:资本结构理论与我国实证研究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17)

[2]沈丽凤: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决策[J].市场周刊.研究版, 2005, (03)

[3]郜广礼:资本结构理论与我国企业理性融资的启示[J].会计之友, 2004, (11)

[4]袁照云:浅析经营风险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J].财会通讯, 2001, (3)

[5]周文斌:企业财务风险的技术防范方法[J].财务与会计2001, (11)

浅谈MM定理与最佳资本结构假说 第2篇

一、最初的MM定理

最初的MM定理的结论概括为:

第一,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它等于企业所有资产的期望收益X除以无负债时股票投资收益率?籽,即:

MM定理结论的实质是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市场价值和资本成本无关。

最初的MM定理还提出,对于负债企业,其股票资本成本i等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无负债企业股票资本成本加上风险报酬,即:

从股票成本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股票资本成本随着资本结构(杠杆)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这将意味着,较低成本的负债利益正好被股票成本的增加所抵消。因此说,资本结构增加不会影响企业市场价值。

二、修正的MM定理

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将非对称的所得税因素的影响引入原来的分析中,并对其提出的结论进行了修正。修正的MM定理认为负债企业市场价值等于相同风险等级(同类公司)的无负债企业市场价值加上节税现值,即:

V=VU+TD(T为公司平均税率) (1)

由上式可知,企业负债增加,资本结构增加,节税现值也在增加,从而使企业市场价值随之增加。由此可得出命题:负债企业的股票资本成本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股票资本期望收益率加上风险收益,即:

推导:用一个随机变量X表示一家公司现在所有的资产产生的(长期平均)息税前利润,对于相同风险等级的公司,用XZ表示X,X是X的期望值,随机变量Z=X/X是对分布的描述,如说f(Z),Z对同类风险等级公司中所有的公司有相同的值。故而随机变量XT,用于计量税后利润,可以表示为:

XT=(1-T)(X-R)+R=(1-T)X+TR=(1-T)XZ+TR

(R指利息费用,R=rD)

从投资者的观点来看,根据上式长期平均税后利润流是两个部分之和:不确定流(1-T)XZ;确定流TR。这表明两个联合现金流的均衡市场价值可以由分别的资本化得出。更准确地讲,用?籽T表示同类企业规模为X的非杠杆(财务杠杆)公司的税后期望利润的市场资本化率,即:

将VU代入(1)式得

三、最佳资本结构模型假说

以上结论又与现实相矛盾,有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负债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且现实当中负债利率r是随着负债时间、期限长短等不断变化的,税率T也随着时间、空间发生变化。为了探索最佳资本结构,不妨假设杠杆与权益利润率的关系用一个二次方程形式概括,该方程设为:

如果权益收益曲线作为杠杆的一个二次函数能用方程(5)近似替代,资本成本曲线U型性质就能直接表示。推导如下:

由于α被假定为负数,因此方程(6)清楚表明了U型。

参考文献:

[1]杨亚达、王明虎:《资本结构优化与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1年版。

[2]Modigliani、Niller,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XLVⅢ.No.3,June.1963.6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研究”(编号:2009d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杜 昌)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第3篇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但离经济强国还相去甚远,国际地位与欧美相比仍处于劣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技术落后、创新能力薄弱。在国际竞争中,我们可以参照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比较利益学说,即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取决于一国产业的比较竞争优势。2009年,我国出口主要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中纺织、服装、鞋类、家具、钢材约占出口总额的20%以上。这是否说明我国的上述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我们在牺牲自己的资源、环境来满足世界的需求,这种出口结构不可能具有持续性,只有将高新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国近来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并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推动自身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积极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将技术与资本完美结合,实现我国科技创新的飞跃式发展。

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73.3%,企业研发人员占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的71.0%。可见,企业尤其是我国的5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根基之所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1.1 创新企业数量众多

2004-2006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了创新活动的有8.6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8%。2008年仅全国54个高新区企业总数为52632家,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1.2 资金需求巨大

从行业分析看,开展创新活动较为密集的行业主要是医药、仪器仪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而这些行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如一个一类新药的研发费用可能高达数亿元。

1.3 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

在上述全国54个高新区5万多家企业中,按营业总收入规模分类,其中:营业收入大于1亿元的占11.4%,1000万-1亿元的占29.1%,500万-1000万元的占10.5%,500万元以下的占49%。可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相对来说更加活跃,这也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1.4 创新经费来源渠道少

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占82.8%,金融机构贷款占9.3%,政府资金占3.4%,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0.8%和3.7%。可见,企业资金是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力军,自身投入能力明显不足。

2 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股权市场已经搭建了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以适应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

2.1 主板市场

主板市场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对发行人的营业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标准较高,其主要服务于大型成熟,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一定主导地位的企业。实践中,一般发行前股本总额超过1亿元且发行前一年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较易进入主板市场。

2.2 中小板市场

中小板市场是指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中小企业板市场,服务对象主要是发展成熟的中小企业,其主要上市条件与主板市场相同。实践中,一般发行前股本总额在1亿元以下且发行前一年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或近三年平均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的较易进入中小板市场。实际上,中小板是创业板出台之前的一种过渡性安排,相信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中小板市场将会重新定位甚至消失。

2.3 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是指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创业板市场,定位于服务成长型创业企业,重点支持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特别是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九大领域的企业。实践中,创业板市场适合于“创新、成长”的企业,或“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的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较易通过审核。

2.4 新三板市场

新三板市场是指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央登记结算公司的技术系统运行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其为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服务,亦可称之为“创新板”。目前新三板将由试点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扩大到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将正式定位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对企业盈利能力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及较好的成长性。

3 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解决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

从前述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来看,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最终转化成生产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之所在,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企业采取何种最有利的方式进行融资呢?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一般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先后顺序,前述创新经费来源也基本符合该理论。但鉴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征,其内源融资能力有限,债务融资普遍遇到贷款难的问题,如能通过权益融资将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需求。

但进行技术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仅靠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只有解决好投资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即具有较高价格的退出机制,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而这正好是资本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创业板推出之后,其“造富”效应引起投资者的狂热追逐,相信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

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判断自身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投资者的偏好,寻找最合适的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路径。

3.1 对于成立时间较短,年净利润在1000万元以下的高新技术

企业,建议选择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挂牌实行券商推荐、协会备案方式,且当地主管部门给予每家挂牌企业100万元以上的扶持资金,可以基本覆盖挂牌所需的费用,从而实现低成本快速上市。新三板挂牌后与中小板、创业板一样,投资者以深市股票账户进行交易,为全国性交易市场,同时通过引入做市商制度,充分挖掘公司的投资亮点,可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估值。新三板为挂牌公司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有序的股权流转平台,股东可按市场交易价转让股份,风险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可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对公司进行增资。随着资本市场的规范,新三板将会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至创业板。

3.2 对于处于高速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前述创业板的

相关条件,特别是企业最近一年的净利润在3000万以上,可优先选择登陆创业板。创业板市场发行市盈率较高,在同等条件下可以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

3.3 对于处于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前述主板、中小板的

相关条件,可选择登陆主板、中小板。中小板相对于创业板而言,对行业限制较小,更适合于创新能力一般、业务规模较大的传统行业。企业登陆主板市场,将是企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对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极为有利。对于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而言,可将符合条件的子公司分拆在创业板单独上市,进一步提升融资能力。

4 资本市场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国家对技术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因此,为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建议资本市场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4.1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工作

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主板、中小板市场建设已相对完善,建议将借壳上市比照IPO条件执行。创业板刚刚推出不久,建议提高发行上市条件,将企业最近一年净利润提高到不低于30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每年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年增长率不低于30%,以降低市场风险。新三板尚在试点中,建议尽快扩大试点范围。

4.2 实行在保荐制基础上的注册制

企业上市实行注册制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随着保荐制的多年实践,我国实行注册制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建议在风险相对较小的主板进行注册制的试点,并逐步推广到中小板、创业板。

4.3 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

产权交易市场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只有统一监管才能规范运行。为此,建议规范各种名义的产权交易所,将其纳入证监会统一监管体制下,充分利用目前运作较为规范的北京、天津、重庆等产权交易所组建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以解决众多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

4.4 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无缝对接

进一步明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挂牌上市条件和市场规则,建立“能上能下”的转板机制,取消简单的退市制度,进一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特征和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上市条件,提出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解决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并将两者实现最佳对接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第4篇

摘要:发展武术的现代趋势要求探索安排训练过程的新方案。尤其突出的是少年运动员在训练阶段—基础阶段中的训练问题。作者提出:要优化少年武术运动员在多年训练阶段的赛前中周期中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确定用于训练过程的主要身体练习,以及技术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过程中的身体负荷量及其在赛前中周期中的分配;探索在赛前中周期中针对发展身体素质的负荷的最佳组合。

关键词: 武术;训练负荷;手段及其分配;各个方向负荷的组合;赛前中周期

中图分类号: G 852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2009703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Modern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require searching for new variants of the training process.The problem of young athletes train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t the preparatory phase,which is basic in their training.The authors suggest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young athletes engaged in Wushu,in the preseason mesocycle at the preparatory phase of the longterm training.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basic exercises used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the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echnical and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preseason mesocycle.It is also of importance to decide an optimal combination of load,aimed at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qualities in the preseason mesocyle.

Keywords:Wushu;training load;tools and their distribution;combination of loads of different purposes;preseason mesocycle

武术是所有身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复杂协调性运动项目。练习群是要求高水平发展的速度力量能力、协调能力、柔韧性和专项耐力的运动动作的组合。例如,在一些练习群中可以组合练习的复杂成分和带旋转540°和720°的跳跃,并带劈腿着地。

分析武术方面的科学方法文献发现,在这一运动项目中,对安排训练过程问题的研究尚不足。未确定它的结构、手段,以及按多年训练的小周期、中周期和大周期安排身体负荷量和强度。

训练阶段是运动员培养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扩展了运动员参加的单项种类。按照全俄罗斯运动项目清单,少年运动员要参加2个单项:武术套路和传统武术。由于增加了比赛单项种类,所以提高了负荷量,这就要求优化训练过程,要特别关注赛前中周期的结构和内容。这是研究本课题的原因。

分析武术科学文献和竞技实践发现:在实践经过理论检验的赛前中周期中优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的需要,与对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保障研究不足之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要性提出了研究任务:确定在赛前中周期中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过程,以便保障有效的赛前训练的最佳结构和内容。

1研究目的

确定青少年武术运动员在训练阶段的赛前中周期中训练过程的最佳结构和内容。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研究主要分析科学方法文献、训练计划和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日记。

2.2观察法

在实验中对实验对象进行教育学观察。

2.3数理统计法

研究资料利用统计软件“Statistic 6.0”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2.4实验法

2.4.1实验对象

2014—2015年,在托木斯克第十五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训练基地里进行。青少年运动员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分成2组:对照组15人和实验组15人。受试者年龄为12~14岁,所有人都是一级或二级运动员。

2.4.2实验过程

对实验对象进行教育学实验。赛前中周期由8个小周期组成,每一个小周期6次训练课。对照组按照传统训练计划确定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实验组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作出了一些改变,涉及到训练手段、各个小周期训练手段量的分布和优化针对发展身体素质的负荷。

依据对成功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训练分析、对武术专家的问卷调查结果和科学方法文献,运动员所使用的技术训练手段分为3个板块(见表1),每一个板块分为若干个组。第1板块包括具有统一技术特征,并带有比赛练习元素的练习(8组);第2板块包括主要针对发展身体具体部位的练习(2组);第3板块包括器械练习(3组)。专项身体练习分为4个组,标准是发展身体能力(见表2)。通过分析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日记,确定了专项练习的量及其在赛前中周期中的分配(见表3)。

在赛前中周期中开赛前的负荷量下降,表现出比赛练习与针对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之间的相互联系。专项跳跃练习和平衡练习在整个中周期训练中相对均衡地分布。从第4个小周期开始明显降低了“套路连接动作”的练习量,同时增加了“套路局部动作”和“整个套路(比赛练习)”的练习量。

实验发现,在赛前中周期中,在一堂训练课中结合了不同方向的负荷。例如:在第1个和第2个小周期中结合了针对完善技术、发展速度和柔韧性的负荷;在第3个至第5个小周期中,结合了针对完善技术、发展速度-力量素质和速度力量耐力的负荷。在最后的小周期中,最经常的是结合针对完善技术、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的负荷。应当指出,从第6个小周期直至比赛,总的负荷量出现下降。

在赛前中周期的每一个小周期中,利用了针对完善技术动作和发展速度、速度力量能力、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的练习。原因在于:为了顺利完成比赛套路,运动员的所有身体素质都应当达到很高水平。

在对照组中,中周期的前半部分使用了针对发展速度、柔韧性、速度力量素质和完善技术的负荷。在中周期的后半部分实际上在每一堂训练课中结合了针对发展速度力量耐力、一般耐力和完善技术的负荷,从而导致出现疲劳,对运动员的技术评

定与比赛成绩产生消极性的影响。

3研究结果和讨论

在完成教育学实验后2个组的运动员都参加了托木斯克州的冠军赛。对照组运动员的平均得分为8.43,而实验组运动员为8.67(P<0.005)。在冠军赛上,实验组7名运动员和对照组5名运动员进入决赛。实验组3名运动员和对照组1名运动员获得奖牌,并获得参加俄罗斯冠军赛的资格。在俄罗斯传统武术冠军赛上,实验组2名女运动员获得奖牌。

4结论

为青少年武术运动员确定了在多年培养的训练阶段中对于技术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身体练习,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优化了针对赛前中周期中完善技术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身体负荷量,明确了针对赛前中周期中发展身体素质负荷的最佳组合。比赛结果证明了实验性赛前中周期的结构和内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Muzrukov G N.Osnovy ushu(Wushu basics)[M].Moscow:Gorodets,2006:577.

[2]Muzrukov G N.Osnovy ushu.Part2.Korotkoe sportivnoe oruzhie:uchebnik dlya sportivnykh shkol[M].Moscow:Fizkul'tura isport,2013:112.

[3]Smolina A A.Trenirovochnyiy protsess v predsorevnovatel'nom mezotsikle kak element sistemy podgotovki yunykh sportsmenov,zanimayushchikhsya ushu (Training process in precompetitve mesocycle as an element of training of junior wushu wresters)[J].Vestnik Tom.gos.ped.unta,2013(12):197.

[4]Smolina A A.Opredelenie effektivnykh parametrov trenirovochnogo protsessa v predsorevnovatel'nom mezotsikle u yunykh sportsmenov,zanimayushchikhsya ushu (Determination of effective parameters of training process in precompetitive mesocycle of junior wushu wrestlers)[J].Vestnik Tom.gos.ped.unta.2014(147):172.

财务管理目标下最佳资本结构的选择 第5篇

一、以“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时资本结构的选择

这种类型的企业资本结构是以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总体目标。 这种目标追求要求企业的资金筹措方案要在企业投资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以综合成本最低,总体利润最高为目标,下面以南宁中天化工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分析企业追加投资的标准来谈谈“成本比较法”的使用问题。

南宁中天化工有限公司原资产总额500万元,其中长期借款50万元、优先股和普通股分别为100万元、200万元,另为长期债权。 方案1: 追加长期借款50万元,资本成本率为7%,优先股20万元,资本成本率为13%,普通股为30万元,资本成本率16%;方案2:追加长期借款60万元,资本成本率为7.5%,优先股20万元,资本成本率为13%,普通股为20万元,资本成本率16%。 通过计算比较来分析两种方案如下:第一步,测算 “筹资方案1”的成本率和“筹资方案2”的成本率,两者的计算结果分别为10.9%和10.3%;第二步对两种追加方案进行比较,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方案2的成本率要低于方案1的成本率。 在同样的资本风险情况下,方案2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二、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时资本结构的选择

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企业的资本筹措方案要以企业股东的利益为目标,通过提升企业股票的价格来实现目标最大化,这种财务目标仅适用于股份公司的资本决策, 它要求企业在一定的企业资本风险的范围内, 通过调整资本构成来尽量的减少综合成本, 相应的增加企业的利润, 达到每股价格的提升。 分析这种资本结构的最大化通常针对企业 “单股利润”进行分析,以下依然以南宁中天化工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假设企业原资本结构为长期债务1000万,普通股1000万股,每股价格7.5元。 公司为了达到相应的财务目标需要追加投资1500万元, 且企业税前利润达到1300万时,所得税率为0.25,下面通过计算企业在三种不同的追加模式下所带来的不同利润,增加普通股后,普通股价格为0.7元,增发长期债券为0.79元,增发优先股为每股0.75元,本文将通过进一步的计算来找出息税前的企业每股利润平衡点。 1.选着增发普通股平衡点是750万元,这与增加长期债券相同;2.增发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平衡点是867万元,根据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当利润小于750万元时发行普通股为最佳方案, 当高于750万元是选择长期债券则成为最佳方案。

三、以“企业价值最大”为财务目标时资本结构的选择

这种财务目标是以企业的总资产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决策方案。 企业的价值包含企业的债权和企业的股权资本两类, 它们共同构成企业的总价值。 分析企业的价值一般采用的是企业的价值分析法,它的出发点是以实现企业总体价值的最大为目标的, 它在企业资本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通过资本成本率为折现率,通过测算不同的长期筹资方案来提升企业的价值,并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 仍以南宁中天化工有限公司为例,此时的中天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公司的长期资本结构只有普通股,不存在其他的资本结构形式,企业股份的账面价值为2亿元, 公司的决策层认为企业单一的资本结构不够合理, 需要进一步优化,准备通过长期借款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该公司计划通过回购普通股来增加企业投入。 假设企业的息前利润为0.5亿元,所得税率为0.33,通过计算得出企业的成本率。 公式为:KS=RF+β(RM-KB)

根据上述计算提供的数据,运用相应的测算方法分别取B值:2000万元、4000万元、6000万元、8000万元、1亿元, 计算得出相应的 β 值为:1.25、1.3、1.4、1.55、2.1。 可以得出企业在不同的长期债务模式下所具有的企业价值和资本成本率,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根据公式:KW=(B / V)(1-T)×KB+(S / V)×KS,结合上文计算数据可以得出, 当公司将部分普通股转化为长期债权后企业的总价值则得到提升,企业的成本率则下降。 具体的,当公司的长期债权达到0.6亿元的平衡点时,公司的总价值达到最大化为:2.438亿元,如企业的长期债权继续提升,则会相应的使公司的总价值下降。 由此可以得出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平衡点为长期债权0.6亿元。 这种计算方式对于企业资本的最大化是相对科学的一种,一般适于用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企业的规模较小、 资本构成结构相对简单, 企业可以通过资本结构的比较来找出公司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资本最佳结构;当企业为资本规模不大、结构相对简单的股份制企业, 则可以通过个股价值最大化的方法来计算企业资本的最佳资本组成方案;如果企业为资本结构复杂、总资本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则可以运用企业价值比较的方法来计算出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摘要:企业为了实现相应的财务管理目标,通常会选择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的方式来实现,本文将通过对不同资本规模、不同资本结构的企业进行资本最佳计算和分析,最终得出不同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财务目标追求,结合企业实际,运用合适的决策方式,达到企业资本的最佳的目的。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本结构,企业决策

参考文献

[1]王桂英.资本市场中的企业筹资决策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6

选煤厂最佳产品结构数学模型研究 第6篇

1 洗煤产品产率主导因素的确定

自2008年7月浮选系统运行后,该厂工艺流程保持了相对稳定,车集选煤厂产品结构的变动最主要因素在于末原煤产率,末原煤产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入洗原煤的粒度组成,-13 mm末原煤产率与末精煤产率、中煤产率、煤泥产率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块煤产率不受影响。末原煤产品产率为洗煤产品产率的主导因素。

2 以末原煤产率为变量的函数模型

以车集选煤厂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的产品结构为基础,绘出末原—末精、末原—中煤以及末原—煤泥的散点图,在散点图的基础上拟合出末原产率—末精产率相关关系曲线、末原产率—中煤产率相关关系曲线,以及末原产率—煤泥产率相关关系曲线,并根据相关关系曲线分别得出3个以末原煤产率为变量的二元多项式和三元多项式函数,组合起来作为预测模型[1]。

2.1 末原—末精相关关系曲线与函数

末原—末精煤产率相关数据见表1,末原—末精相关关系曲线与函数模型如图1所示。

%

得出末精煤与末原煤产品产率的相关函数关系为:y=-0.002 3x2-0.505x+53.567

以此类推得出:

中煤与末原煤产率的相关函数关系为:

y=0.003x2-0.436 7x+17.378

煤泥与末原煤产率的相关函数关系为:

y=-0.000 01x3+0.002 20x2-0.220 45x+9.89

2.2 洗选产品综合售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根据产品结构预测模型:以吨入选原煤量为预测基础,设末原煤产率为x,末原煤价格为469.28元/t,中块为935.46元/t,小块为865.36元/t,粒煤为760.71元/t,末精煤为690.36元/t,中煤为114.87元/t,煤泥为108.56元/t,以中块产率5%、小块产率7.5%、粒煤产率1.5%计算,则每吨原煤洗选后综合售价S为[2]:

S=[469.28x+5×935.46+7.5×865.36+1.5×760.71+(-0.002 3x2-0.505x +53.567)×690.36+(0.003x2-0.436 7x+17.378)×114.87+(-0.000 01x3+0.002 20x2-0.220 45x+9.89)×108.56]÷[x+14+(-0.002 3x2-0.505x+53.567)+(0.003x2-0.436 7x+17.378)+(-0.000 01x3+0.002 20x2-0.220 45x+9.89)]

2.3 最佳产品结构的测算

按照以上模型对x(末原煤产率)按穷举法在{1%,2%,…,60%}取整数值,综合售价测算结果见表2。

末原煤产率为30%时,综合售价达到最大值577.25元。此后,随着末原煤产率的提高,产品的综合售价不断地降低,当末原煤产率为60%时,综合售价达到最低值。因此,末原煤产率为30%时,此产率为车集选煤厂最优末原煤产率。此时,对应的末精煤产率为36.35%,中煤产率为6.98%,煤泥产率为4.99%。

3 应用价值

该模型为产品结构动态管理模型,模型的推广应用价值在于:在某一时期内,当各产品需求相对平稳,可以依据此模型进行最优产品结构测算,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当单个产品售价出现波动或因入洗原煤煤质出现变化、导致各产品产率出现较大波动时,可以随时调整产品产率模型和综合售价模型参数,测算出最优产品结构,及时调整选煤厂的产品结构达到最优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总之,该模型基于车集选煤厂各产品市场售价及产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可根据一种产品的产率推测洗选产品的结构,指导车集选煤厂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冯绍灌.选煤数学模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诱导最大小世界效应的最佳网络结构 第7篇

复杂网络行为的另一种定义由Vito Latora和Massimo Marchiori[1]提出, 该定义是基于一个网络的效率。在全局和局部范围内, 网络的特征是通过效率来有效传递信息, 而不是用C和L。为了定义图G[1]的效率, Vito Latora和Massimo Marchiori假设每个节点是通过网络发送信息。一个加权网络是由一个加权值与连接边相关联。加权网络需要两个矩阵来表示:一个是连接矩阵{aij}, 表明两个节点直接是否存在一个连接边 (对于无权网络, 如果有一条边直接连接节点i和j, 其项aij为1, 否则为0。) ;另一个表示物理距离的矩阵{lij}。数值lij可能是两个顶点之间的空间距离或者是它们可能连接的长度:即使在图G中两个节点i和j之间没有连接, lij也是被已知的[1]。例如, 在传输网络中lij可能是两个站点之间的地理距离, 可能是在英特网中两个路由器之间信息包裹交换所花的时间, 或者是生物系统中沿着一个直接的连接的化学反应的倒转速率。在一个无权网络的特殊情况下, 。两个一般顶点i和j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dij是从i到j的图G中的曲线的所有可能的路径的物理距离最小的总数和。因此, 矩阵{dij}能通过矩阵{aij}和矩阵lij的信息计算出来, , 当节点i和节点j之间有直接连接边时等号成立。他们[1]假设每个顶点通过它的边沿着整个网络不断的传递信息, 在传递过程中两个节点i和j之间的传递效率εij是最短路径dij的倒数, 即。基于这个定义, 当图G中的节点i和节点j之间没有任何路径连通时, dij=+∞, 然而εij=0。

图G的全局效率能够被定义为:

而局部效率, 类似于聚类系数C, 能被定义为局部子图效率的平均值:

其中Gi, 如先前所定义的, 是节点i邻居节点所构成的子图, 子图Gi由ki个节点和最多k (iki-1) /2条边组成。公式 (2) 中的数值d'lm是在图Gi中节点l和m之间被计算出来的最短距离。上述给出的两个定义有个重要的属性:全局效率和局部效率已经被规范化, 即:。

我们试图定量测量小世界效应, 使用一般效率Egen去测量网络的效率, Egen是全局效率和局部效率的平均值, 定义为:Egen= (Eglob+Eloc) /2。为了定量测量小世界效应, 我们需要选择基量。由于规则网络的Egen是远远大于一个相应的稀疏的随机网络, 我们选择规则网络的Egen作为测量的基础, 基点表示为E0。因此, 我们可以使用一般效率的增加的百分比来测量小世界效应, 它被定义为:

2 结果

我们首先构造一个与文献[2]中所使用的相同的无权小世界网络。 构造一个有N=2000 和K=60 的规则网络, 然后通过重连概率prewire来构造小世界网络, 构造的小世界网络的Egen对应于重连概率prewire绘制的曲线如图1 所示, Egen首先增加, 随着prewire的增加达到最佳值后然后开始下降, 这就是所谓的小世界效应。 另外, 从图1 中我们可以发现, 当重连概率prewire≈0.02 时, Egen值达到最大值, 而根据Egen的定义可知, 如果要构造一个全局效率和局部效率均较大的小世界网络, Egen值可以作为参考, 即Egen最大值的点, 其实可以看作是Eglob和Eloc均较大的小世界网络。

构造一个有N=2000 和K=60 的规则网络, 然后通过重连概率prewire来构造小世界网络。 根据等式 ( 3) , 我们计算小世界效应的定量测量值, γsw, 对应于重连概率prewire, 并且在图2 中显示结果。 从图2 中, 我们能够很清晰的发现小世界效应, γsw首先增加, 随着prewire的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 诱导最大小世界效应的最近重连概率prewire大约是0.02, 而且相应的 γsw达到了19.2%。

对于一个小世界网络, 这儿有三个参数去测量这个网络, 节点的数量N, 每个节点的平均连接边数 ( K) 和这个重连概率prewire。 除了参数K, 我们能够用平均连接概率pave来测量网络的连接, pave值近似等于K/N。 对于一个固定节点数N, 我们研究pave和prewire对 γsw的影响。类似于图2 和图3, 我们也设置N=2000。对于N=2000 和一个确定的pave, 当重连概率prewire大约为0.02 时 γsw达到最大值。 对于N=2000和prewire=0.02, γsw对应于pave曲线如图3 所示。随着pave的增加, γsw开始增加, 当pave在最佳值0.032 时 γsw开始下降。 当pave等于0.032时, γsw达到最佳值而且高达20%。

根据上面的研究结果, 我们试着找到最优pave和prewire去诱导对应与不同节点数N的最大值 γsw, 最优prewire的几乎是一个常量, 其值大约是0.02。 与节点数N相对的最佳的pave被记录在图4 中。 随着N的增加, 最优pave单调下降。 如果N=50, 最优pave高达0.24, 如果N增加到3000, 最优pave减少到0.025。 随着最优pave和prewire, 与节点数N相对的最大 γsw被绘制在图5 中。 如图5 所示, 最大 γsw随着节点数的增加不断的增加。 当N=30, 最大 γsw等于0 并没有小世界效应;当N=50 时, 最大 γsw只有0.01, 小世界效应非常弱; 对于N =100, 1, 000, 2, 000 和3, 000, 最大 γsw与N相对应的值分别为0.033, 0.16, 0.20 和0.23。

3 结束语

我们的结果显示小世界效应随着节点数N的增加不断增强。 当节点数是30 时, 没有小世界效应。 当节点数是3, 000 时, 综合效率的日益增长的比率达到0.23。 诱导最大小世界效应的最佳重连效率prewire几乎一个常量0.02, 而且最佳平均连接概率pave随着节点数N的增加单调下降。 当节点数N=3, 000 时, 最佳pave只有0.025。 因此, 为了引起小世界效应, 节点数应该是大的 ( >500) , prewire应该是小的 ( ≈0.02) , 并且网络应该是稀疏的 ( pave<0.1) 。

参考文献

[1]V.Latora, M.Marchiori.Phys.Rev.Lett[J].2001, 87:198+701.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第8篇

兰州作为不发达地区, 又处于高烈度地震区, 建筑的高度始终未能突破200m, 随着经济的发展, 从2011年开始, 已有3栋高度超过200m的超高层建筑进入实施阶段, 基于以上观点, 我们认为, 有必要举例对兰州地区200m左右的超高层建筑体系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研究的方法为选用兰州地区的实际工程, 按照国内常用的混合结构型式, 构造不同的结构计算模型, 进行小震弹性分析和大震弹塑性分析, 对同一建筑不同结构模型的内力、变形、抗震防线、破坏形态等进行计算和分析, 试图寻求最佳的结构方案, 为设计提供帮助。

1 按实际工程构造的计算模型

1.1 实际工程概况

该项目为一栋综合楼, 主体33层, 结构高度127.5m, 含出屋面构架层数为42层, 结构高度155.8m, 建筑功能自下而上分别为商业、宾馆及办公, 在第16层、30层设置了避难层。建筑平面为正方形, 外轮廓尺寸为40.4m×40.4m, 结构型式为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框架为双排柱框架, 柱距8m, 核心筒尺寸19.7m×19.7m, 核心筒高宽比134.1/19.7=6.81。各层层高为:商业4.5m、宾馆、办公、避难3.6m, 顶部3层层高3.9m、3.9m、4.8m。底部标准层结构平面图如图1~9所示。

1.2 计算模型构造情况

构造的模型高度为246.3m, 层高与实际工程保持一致, 层数为66层, 均为主体层数, 不计入构架和出屋面楼电梯间, 增加的层数均为办公层, 避难层调至层33、51, 核心筒高宽比变为12.5。根据结构布置的不同共构造5个模型, 见表1。

模型1的结构布置方式与原型相同, 仅构件截面尺寸不同, 模型2~5根据模型1按不同的结构体系进行变换得到, 5个模型中, 内部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且布置和截面尺寸保持一致, 只对外框架结构进行变化, 以便于比较不同的外框架结构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 模型1~5的标准层结构平面如图2~6所示。模型3底部转换布置如图7所示, 模型4伸臂桁架布置如图8所示, 模型5巨型支撑布置如图9所示 (为节约篇幅, 仅截取部分楼层) 。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含钢率按4%~6%控制, 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含钢率按3%~4%控制, 模型4的伸臂桁架上下弦为型钢混凝土构件, 腹杆为钢构件, 截面为工字型截面, 尺寸为600×450×30×50, 模型5的巨型梁为桁架梁, 巨型斜撑为钢构件, 截面为工字型截面, 尺寸为1500×600×100×50和1000×600×80×40。

1.3 主要设计条件和计算参数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抗震设防烈度为8°, 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2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场地类别为Ⅱ类, 设计特征周期小震为0.45s, 大震为0.50s, 阻尼比为小震0.04, 大震0.05。

2 按实际工程构造计算模型

2.1 小震弹性计算的主要结果

采用SATWE软件对各模型结构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弹性计算, 得到的主要结果见表2。

2.2 模态分析

从结构的振动模态来看, 各模型前两个振型均为平动振型, 第三振型为扭转振型, 振型构成合理, 第一扭转周期和第一平动周期比均小于规范0.85的限值。模型5的第一自振周期最短, 周期比最小, 说明巨型支撑强化了外框架的刚度, 可以明显提高结构的整体抗侧能力和抗扭转能力;模型3的第一自振周期较短, 周期比较小, 说明筒中筒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抗扭刚度较强;相对而言, 模型2的抗侧刚度较弱, 而模型4的抗扭刚度较弱。

2.3 结构侧移分析

各模型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如图10、11所示。

从楼层位移曲线可明显看出, 各模型均具有剪弯型变形特征, 各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模型5和模型3的层间位移角较小, 最大扭转位移比均小于1.2, 说明该2个模型不仅抗侧刚度大, 而且平面布置方式对减小扭转有利;模型2的外框架较弱, 导致结构的侧移较大, 模型1由于增加了一排框架柱, 刚度较单排柱框架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模型4设置伸臂后大大地提高了外框的刚度, 有效地减小了结构的侧移, 但也在加强层产生了突变;模型5的巨型支撑框架对减小侧移效果最好, 桁架层也有位移突变, 但较为平缓。

2.4 地震反应力分布及底层剪力系数分析

各模型在地震作用下沿楼层反应力分布如图12所示。

从图12中可以看出, 模型5在桁架层以及模型4在加强层处反应力均大于相邻楼层, 显示出刚度大的楼层地处反应力均大于相邻楼层, 显示出刚度大的楼层地震反应大, 在后面的弹塑性分析中也发现该类楼层剪力墙的损伤有较相邻楼层重的现象。

各模型的底层剪力系数均略小于规范所要求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但相差不超过10%, 通过放大地震剪力系数来达到结构所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小于规范限值的要求。这也说明, 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反应谱法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较小。

2.5 相邻层侧向刚度比和受剪承载力比分析

各模型的相邻层侧向刚度比和受剪承载力比如图13、14所示。

从相邻层侧向刚度比分布图可以看出, 模型3在层2转换层处产生的刚度突变不大, 相关的分析也表明, 由于转换层位置低, 对结构受力的影响很小, 模型4在加强层处产生刚度突变, 使相邻层成为薄弱层。从相邻层受剪承载力比分布图同样可以看出, 模型4在加强层处和模型5在桁架层处均产生强度突变, 使相邻层成为软弱层。结构设计时, 应尽量减小刚度和强度突变的程度。

2.6 多道抗震防线分析

各模型框架承担的最小楼层地震剪力比表明, 除模型2之外, 其他各模型的最小楼层地震剪力比均大于20%, 可达到规范要求的外框结构与核心筒结构协同工作的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要求, 结构性能较为理想, 模型2的外框较弱, 在强震作用下会给核心筒带来较大的压力, 易使核心筒墙体遭到较重损伤, 后面的弹塑性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模型5和模型3外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比较大, 说明这两种模型的外框刚度大, 可有效地分担地震作用, 结构的整体性能较好。

3 弹塑性分析

3.1 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及地震波的选择

分析软件选用Midas-Building Ver2012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基于隐式积分 (牛顿-拉普森法) 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未作任何理论简化, 直接模拟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非线性反应, 有较好的计算稳定性和计算收敛性。计算中考虑“P-Δ”效应、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混凝土材料采用弹塑性损伤模型, 混凝土材料轴心抗压和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按《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采用。钢材的本构关系采用双折线模型。梁采用修正武田三折线模型, 选用Timoshenko梁单元, 能考虑剪切变形。柱、桁架采用退化三折线模型, 选用Timoshenko梁单元, 能考虑轴力-双向弯矩相关 (P-M-M) 。剪力墙采用非线性壳单元, 每个单元又被分割成具有一定数量的竖向和水平向的纤维, 钢筋弥散到壳单元之中, 每个纤维有一个积分点, 剪切变形则计算每个墙单元的4个高斯积分点的剪切变形。

地震波选用阪神地震中采集到的KOBE波, 地震波的频谱特性与场地特征周期接近;最大峰值加速度400cm/s2;地震波计算持续时间30s;地震波对应的加速度反应谱值在结构各周期点上与规范反应谱值相差不超高20%。初始荷载为1.0DL+0.5LL, 地震作用采用水平双向输入, 由于结构平面为正方形平面, 两个方向的结构布置基本相同, 仅以X向为主方向进行分析, X和Y向峰值加速度比值为1:0.85。

3.2 计算结果分析

3.2.1 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

各模型在大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见表3。

各模型层间位移角变化形状相似, 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 模型5、3的层间位移角较大, 与这两种模型对地震波的反应大有关, 模型4的加强层和模型5的桁架层均起到了减小结构侧移的作用。

薄弱部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集中, 但幅度不大, 楼层位移曲线比较光滑。

3.2.2 地震反应力及剪力

各模型在大震作用下的底层剪力及与小震弹性分析的底层剪力之比见表4。

大震弹塑性分析的底层剪力与小震的比值为2.76~3.92, 小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之比, 体现了结构弹塑性阶段刚度退化的影响, 其比值处于合理范围内, 说明选择的地震波比较适当。

外框架结构承担的底层剪力与结构总剪力的比值见表5。

外框架结构在大震阶段承担的剪力比, 均比小震阶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说明在核心筒剪力墙开裂、屈服产生刚度退化后, 地震作用有向框架转移的趋势。

3.2.3 结构的塑性发展状况

各模型的塑形发展顺序均为核心筒剪力墙个别单元首先出现剪切屈服, 紧接着连梁出现塑性铰, 随后框架梁出现塑性铰, 框架柱均未出现塑性铰, 说明第二道抗震防线是可靠的。分析认为, 剪力墙个别单元出现屈服与剪力墙的布置有关, 系核心筒内刚度较大的长内墙吸收了较大的地震作用所致, 设计时应注意调整剪力墙的布置, 墙肢的布置应尽量均匀, 以便均匀分担地震作用。塑性发展的最后状况为:各模型大部分连梁出铰, 模型1、2、4部分框架梁出铰, 模型3、5大部分框架梁出铰。

各模型底部1/4楼层剪力墙均有较多单元剪切屈服, 其中模型2、1底部1/4楼层屈服程度最重。各模型中下部1/4楼层部分剪力墙单元剪切屈服, 上部1/2楼层屈服单元数量较少。屈服的单元主要集中在核心筒内部的长墙肢上。与通常认识不同的是:模型4带加强层的楼层剪力墙的损伤重于相邻上下楼层, 且位置较高的加强层损伤重于位置较低的, 模型5的桁架层也有类似情况, 故设计时应对刚度突变和强度突变的楼层及其相邻上下楼层均给予足够的重视。

外框与核心筒的强弱关系决定了结构不同构件的塑形发展分布和程度:外框较弱时, 核心筒剪力墙损伤较重, 除核心筒内部长墙肢产生损伤较重外, 核心筒周边底部墙肢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当外框较强时, 外框出铰数量多 (一般为框架梁) , 核心筒剪力墙损伤较轻, 损伤重的单元集中在核心筒内部长墙肢上, 核心筒周边墙肢损伤范围小, 有效地保证了核心筒的持续承载能力。

各模型剪力墙均未出现拉压屈服, 说明此类结构的破坏属于剪切破坏模式, 不会产生整体倾覆破坏, 带有加强层和桁架层的结构有产生薄弱层破坏的可能。

4 结论

模型1 (双排柱框架+核心筒) 、模型2 (单排柱框架+核心筒) 、模型3 (外框架筒+内核心筒) 、模型4 (巨型柱框架+伸臂桁架+核心筒) 、模型5 (巨型支撑框架+核心筒) 均可用于兰州地区200~300m高度的超高层建筑中, 其中, 模型3和5是其中较好的结构体系, 宜优先采用。

5种模型的破坏形态以底部剪力墙受剪破坏为主, 模型4和模型5有产生刚度突变层破坏的可能。

模型1外框架较强, 框架的剪切型变形特征协调核心筒的弯曲型变形特征作用明显, 顶部1/4楼层框架受到核心筒的反向作用力较大, 故框架柱截面不宜过小, 但内排柱的设置使建筑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模型2外框架较弱, 核心筒分担的地震作用大, 受剪和受弯作用较明显, 在大震下底部楼层较多墙肢破坏较重, 内力重分布后, 易产生核心筒和外框架被逐个击破的可能, 需要提高核心筒的强度, 为避免核心筒剪力墙太厚, 可用于高度较低的建筑中。

模型3是良好的双重抗侧力结构型式, 外框筒的刚度大, 整体作用明显, 抗倾覆能力强, 可用于高度较高的建筑中, 底部大柱距可通过桁架转换来实现, 能够满足建筑要求。

模型4的伸臂桁架加强层可增大外框架结构的刚度, 减小结构的侧移, 但由于加强层强制协调框架和核心筒的变形, 产生刚度和强度突变, 对抗震不利, 弹塑性分析表明, 加强层所在楼层的剪力墙损伤明显加重, 设计时应控制加强层的刚度, 尽量采用较低刚度的加强层, 合理设置加强层的数量和位置, 减小刚度突变程度, 并注意加强与伸臂桁架相连的核心筒剪力墙的强度和延性。

模型5的外框结构利用斜向支撑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分力抵抗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 刚度和强度大, 结构效率高, 可用于高度较高或更高的建筑中。巨型支撑会使结构产生刚度突变, 但突变程度不大。应注意斜撑的屈服问题, 以Q345钢材的支撑为例, 当结构的层间位移角达到1/300时, 按45°布置的支撑进入屈服状态, 故模型5对建筑的侧移控制要求较严。

摘要:本项目建设地点—兰州, 地处高烈度抗震设防区, 对建筑高度制约较大, 为研究200 m左右的超高层建筑最佳结构体系, 以实际工程为例, 构造了层数为66层、高度为246.3m的5种混合结构体系的模型, 进行了小震作用下的弹性计算和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计算, 对它们的内力、变形、抗震防线、破坏形态等进行了分析比较, 认为筒中筒结构和巨型支撑框架+核心筒结构是本地区较好的超高层结构型式, 还可用于较高的超高层建筑中, 并对其他3种结构型式提出了设计建议。

关键词:结构工程,结构体系,高烈度地震区,超高层建筑,探讨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徐培福.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罗福午, 张惠英, 杨军.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及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航天精神”传播企业最佳实践 第9篇

立足航天, 一院特色

“航天精神”课程开发立足航天,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为脉络,突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型号成就、典型人物事迹,折射出了航天精神的伟大力量,并使其在新形势下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升华,成为航天企业文化的灵魂。

调研充分,需求面广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会议座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分层、分阶段征询专家领导及学员的建议,确定了各模块的设计和内容,明确了两大培训需求:一是院内培训项目需求,如新入院员工、新任中层干部、党校轮训培训等;二是外部培训市场需求,面向航天系统单位及企业高管队伍等。

整合资源,自主研发

以长征学院自主研发、总体设计为主,启动课程立项,成立了领导组、专家组、项目组,由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全面准确的历史资料和素材,并向院属相关单位征集典型人物素材,如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的李伶、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的高凤林、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明坤等。

长征学院组织研讨与精心研究,梳理逻辑结构,制定开发计划,进行模块设计与开发实施,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航天特色的课程自主研发途径。

模块设计,组合应用

“航天精神”课程开发借鉴“铸魂工程—党员领导干部井冈山理想信念轮训”的实践经验,以ADDIE 培训理论模型为指导,以历史脉络为基线,按照系统化、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完成了6个模块和10个单元的总体设计,即精神理论篇、辉煌成就篇、人物风采篇、历史文化篇、精神之旅篇、展望未来篇。2013年基本完成了历史文化篇、人物风采篇、精神理论篇3大模块的课程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以结构内容素材、PPT课件、案例库、视频库等呈现,基本通过项目评审。

针对不同项目和受众层次,各模块内容灵活组合应用,编制出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内部项目侧重精神理论提升和经验规律的深入总结,将历史文化篇、人物成长规律、型号研制经验、航天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组合应用,以课堂面授、案例教学和主题研讨为主;外部项目侧重了解航天精神和辉煌成就,学习航天人才成长智慧和产品研制经验,将精神理论篇、人物风采篇、产品成就篇、精神之旅篇组合应用,以现场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为主。

“三步走”应用推广,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第10篇

地壳运动过程中会快速释放能量产生强烈振动, 这种自然现象即地震。[1]地震释放的能量巨大, 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因此抗震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工程师都是通过构造措施或在结构设计时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 但是这种方法在历次地震中表现欠佳, 且价格相对昂贵。日本学者近年来在减震阻尼器方面进行了研究, 发现在建筑的特定部位布置阻尼器, 可以减轻结构地震反应[2]。总体来说, 减震消能从原理上是将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引导至特别设置的机构和元件进行吸收和耗散, 从而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3], 这相对于传统的依靠结构本身的延性耗散地震能量显然有进步。目前主流的减震装置是黏滞阻尼器, 作为速度相关型的耗能装置, 黏滞阻尼器利用液体粘性提供的阻尼来耗散振动能量, 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4]:第一类通过液体在封闭容器中以一定的速度流动而耗散能量, 第二类则是使粘滞液体在开口容器中产生一定的位移来进行耗能。

为了找出黏滞阻尼器的最佳布置位置, 本文采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将阻尼器布置在框架结构的不同楼层, 对黏滞阻尼器在某框架结构中的最佳布置层数进行研究。

1 工程概况

模型取自文献[5], 具体参数如下:结构首层层高3.6m, 其他层高3.0m, 总高18.6m。柱与柱的间距均为6m。柱截面尺寸500mm×500mm, 梁截面尺寸为300mm×450mm, 屋面板及标准层板厚均取120mm。框架为现绕结构, 节点的接触方式为固结。梁和板采用C25混凝土, 柱釆用C30。屋面恒荷载取6.5k N/m2, 活荷载取2.0k N/m2, 标准层楼面恒荷载取4.5k N/m2, 活荷载取2.0k N/m2, 地震荷载:场地类别为二类,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20g, 抗震设计等级为二级。

2 无控结构分析计算

2.1 无控结构的动力特性

在SAP2000中建立模型后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计算, 主要计算结构的周期和振型质量参与系数, 结果如表1。由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振型以Y向平动为主, 第二振型以X向平动为主, X向累加质量参与系数为0.97, Y向累加质量参与系数为0.97, 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不小于0.9的要求。

2.2 地震波的选取

选择Ⅱ类场地常见的2组天然地震波EL Centro波 (峰值加速度341.7cm/s2) 和唐山 (S-N) 波 (峰值加速度55.49cm/s2) 以及1组兰州波 (峰值加速度196.2cm/s2) , 其中EL Centro波间隔0.02s, 持时30s, 唐山波间隔0.01s, 持时20s, 兰州波间隔0.01s, 持时10s。我国抗震规范规定加速度峰值应根据设防烈度不同而取用不同的数值, 8度设防时取70cm/s2, 输入地震波时应乘以相应系数。此外由于地震波沿平面X和Y方向输入结构, 故加速度峰值还应按照1:0.85调整。地震波输入后在SAP2000平台上计算无控结构的X、Y向层间位移。

2.3 无控结构地震反应

将同一组地震波按照X和Y向1:0.85的比例输入结构, 无控结构在EL Centro波、唐山波、兰州波作用下各层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结构对不同地震的反应有较大差别, 其中人工波作用下地震反应最小。根据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 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得大于1/550, 本结构在EL Centro波作用下第2、3、4层, 唐山波作用下第1、2、3、4、5层的位移角不符合规范要求, 下面在建筑物中布置黏滞阻尼器并观察是否可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3 装设黏滞阻尼器结构的地震反应

3.1 布置阻尼器

参考文献[6]选取阻尼器阻尼系数C=500k N·s/m, 速度指数为a=1。为了保证结构刚度的均匀性, 尽量在结构中间部位设置阻尼器。结构Y方向有三跨, 在结构的中间跨设置黏滞阻尼器且布置在最外两榀框架, X方向有五跨, 宜设置在第二、四跨且布置在最外两榀框架。根据这个原则, 结合研究目的, 设计了以下几种布置方案:

方案一, 仅在首层布置黏滞阻尼器;方案二, 仅在第3层设置阻尼器;方案三, 仅在第6层设置阻尼器;方案四, 每一层布置阻尼器。

3.2 各方案的比较

我国抗震规范对层间位移角作出了规定, 本文在此以层间位移角为对象研究各方案的优劣, 对各布置方案层间位移角的减少量作了计算, 结果见表3。

表3中的数据表明, 方案四的减震效果最好, 层间最大位移角减小率基本维持在10%-20%之间, 最大可到23.68%。方案一、二、三中, 方案二减震效果较好, 层间最大位移角减小率基本在4%-5%, 方案三的层间最大位移角减小率最小, 减震效果较差。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一个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并分别在结构的首层、中间层 (第3层) 、顶层、每层布置阻尼器, 在EL Centro波、唐山波、人工兰州波3条地震波作用下进行计算分析, 对比了该结构在各种布置方案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 在结构中布置黏滞阻尼器可以有效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 (2) 每层设置阻尼器的减震效果最好;在某一层设置阻尼器的方案中, 在中间第3层设置阻尼器减震效果最佳, 顶层设置阻尼器减震效果较其他方案更差。

针对本文课题, 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1) 黏滞阻尼器是应用很广泛的阻尼器, 要想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除了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外还需要进行试验分析。 (2) 本文选取的结构较为平面规则, 但工程实际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建筑物, 对于其它复杂的结构以及各种混合结构黏滞阻尼器的选用以及由黏滞阻尼器产生的作用效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 不同的黏滞阻尼器减震效果是不同的, 本文只选取了一种黏滞阻尼器进行分析, 对不同的黏滞阻尼器的减震效果没有作细致研究。

参考文献

[1]程选生, 贾传胜, 杜修力.消能减震技术在结构抗震加固改造中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 2012, 45:253-257.

[2]崔鸿超.日本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思考[J].建筑结构, 2013, 43 (16) :1-7.

[3]周锡元, 阎维明, 杨润林.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J].建筑结构学报, 2002, 23 (2) :2-12.

[4]周祥瑞.阻尼器及其在结构减震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5]韩雷凯.地震作用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 2012.

上一篇:注水质量下一篇:编辑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