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

2024-05-23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精选12篇)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 第1篇

二是职业能力。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根据美国标准职业分类修订政策委员会 (SOC) 制定职业分类的标准可知:职业分类应涵盖所有以营利或者薪资为目的的工作, 应根据人们从事的工作以及与之相应的技能要求、教育、培训或者资格证书进行。由此可知职业就是人们从事的以营利或者薪资为目的的工作, 它有相应的技能要求、教育、培训或者资格证书等证明。可以看出入职前的教育就是学校专业教学。那么所谓的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某一项或几项工作以获取生活来源的能力, 即与工作相匹配的技能、素质与知识等综合组成, 对于职业来说技能是排在第一位的。

三是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区别与联系。专业主要是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相应的门类。所以一般来说专业是以学业分类及某一具体类别所包涵的内容来界定的, 是某一特定的领域, 是自学科———专业这个纵向划分的, 是自上而下的, 现在有些高职专业的设置也是以社会职业为取向的, 但绝大多数专业的设置还是以学科的内涵划分为依据的。相反职业则是从社会分工的细分来划分的, 是自下而上的, 是纷繁复杂和千变万化的。职业教育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或最重要的是一种技能, 而专业教育却是教会学生研究和应用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综上所述, 两者的关系是:职业能力需要学科能力做支撑与后盾, 而专业能力则是连接、过渡和转化学科能力为职业能力之间的纽带与桥梁, 专业是载体、基地和形式, 它一方面, 以开发学科知识为依托, 另一方面, 又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

四是会计专业能力与会计职业能力。首先, 从微观方面来考察, 会计很“专业”, 即会计具备很强的会计方面的技能, 掌握丰富的会计知识, 能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 所以专业一词更多的是强调会计这个本身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如果说会计很“职业”, 则其涵义就更广泛。IFAC 2003年的《国际教育白皮书》 (IEP2) 《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指出, 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提出, 能力包括:态度 (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 、行为技能 (如行为能力) 、广阔的企业视野 (如战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功能性技能 (如风险分析) 、技术知识 (如审计) 、智力能力 (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 。IFAC建议, 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 (内部和外部) 、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IT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 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 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 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 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了核心知识之外, 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IFAC指出, 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考试、模拟现场、口试、自我评价、直接观察等) 。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 第2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素质能力实践学分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完成,占2学分。下列每个项目均占1学分,要求至少完成其中的2个项目:

(1)获得一个中级以上全国计算机软件考试相关证书,如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电子商务设计师等。

(2)撰写一篇论文,阐述现阶段计算机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所采用的技术及自身的发展计划,要求至少5000字。

(3)撰写一篇创业计划,分析现阶段计算机各行业的经营模式、经营效益等,规划某种可行的、与计算机相关的创业计划,要求至少5000字。

(4)要求学生到计算机相关公司实践,撰写一篇社会实践心得,分析公司的经营特色,提出改进意见等,要求至少5000字。

(5)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如B/S系统、C/S 系统、分布式系统等)的开发并撰写完整的软件文档,要求至少5000字。(6)完成一项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要求已结题。

(7)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

(8)在学校专业素质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或在市级以上的专业技能

校本教研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3篇

一、练好“内功”,抓实基本校本教研

(1)抓实备课,分工合作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科组成员集体解读教材,共同完成集体备课。教师在共享空间(校园网、FTP、年级组群、学科组群、教研组群等)内完成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反思等教学活动,教务处、年级组采用分片、定点的方法检查,督促教师及时认真做好备课的前期、后期工作。

(2)以听促上,提高课堂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通过行政教师“推门听课”学科组“人人好课堂”教研组“年级精品课”的形式广泛开展听课研讨活动。期间还相机组织“骨干教师展示课”“新教师汇报课”“中年教师优质课”等富有特点的教学研讨;同时还结合开展市级、片级的各项课堂教学选拔赛等,这些举措极好地规范教师的课堂常规,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3)评课交流,全面高效

首先是现场评课先小组讨论,再大组汇报。小组讨论时,每位教师畅所欲言,大组汇报时,则尽量由年轻教师汇总,代表小组发言。这样既照顾到了全面,也让青年教师得到锻炼。其次,是利用好网络,充分利用校园网、QQ群等进行网上听课、评课,形式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约束,大家广开言路,图文并茂,并对点评的人数及次数等进行检查记录。课上课下相互渗透,校内校外相互结合,将教研活动由大家围坐一室沙龙式探讨延伸到立体的网络互动。同时,利用微格教室的录播特点,让老师把自己的课录播下来,仔细揣摩回味,完成自己对自己的教学研讨。如果把普通老师比作“萝卜”的话,这些活动,则让“萝卜烧萝卜”有滋有味!

二、学习内化,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走出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校要求凡是外出参加学习的教师回校后以听后感、移植课的形式将所学内容通过学校网站或课堂教学展示供大家分享。

“请进来”:邀请教育教学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专家为教师课堂诊断把脉、答疑解惑。

“散开花”:完成教师的自我学习。通过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师徒结对”活动等,让老师们各自学习提高。

“比中学”: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才艺大比拼、读书交流汇报会等,让教师在同伴交流中学习。

通过这些活动,让普通的“萝卜”根扎得更深,苗长得更壮!

三、搭建舞台,促使教师快速提升

通过主题研讨、教学共同体、“名师引航”、教学联谊活动、教学艺术节等种种形式,也可以结合名师俱乐部、名师工作室等,为教师搭建了与名师同台的展示舞台,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普通的“萝卜”与鲜美的“红烧肉”巧妙邂逅,产生回味无穷、经久不衰的“萝卜烧肉”,比单纯的“食材”更有味!

四、积累反刍,课题引领教研

鼓励教师学会把从书刊、网络上看到的教学小技巧和自己教学实践中想出的好点子,平时工作时在别人身上受到的启发,及时搜集总结,养成撰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把写教学案例、教育故事、经验论文、读书体会等看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促使教师教研成果显性化。同时结合课题研究,让教师用观察者、思索者、研究者的角度审视课堂,提高教研效度。这样,普通的萝卜也能开出绚烂的“萝卜花”来!

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螺旋上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教师发展的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学思行的辩证统一;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让我们教师始终行走在校本教研与专业发展的路上。

生命不息,行走不止,且思且行,且行且思。

祝愿我们大家“花”开一路,一路芬芳!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 第4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我国,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才能站上讲台,而在国外早已有众多国家已经确立了科学客观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1]。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标准,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每一种教学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尤其是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其在职业特征、智能结构和职业能力上与普通教师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即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基础知识、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2],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因此对其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1 一般教学能力

1.1 教师品质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的品质就是责任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同时也明确自己应对学校发展完成的任务;其次,教师应具备服务意识,时刻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指导并帮助学生学习;第三,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多提意见、多指问题,年轻教师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最后,教师还要时时公平与公正,职校学生多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青春期,对于外界尤其是老师的看法十分在意,因此职校教师应能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能力、教育背景、成长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存偏见和歧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其快速发展。

1.2 教学基本技能

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一般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3]。具体来讲需要教师能完成:制订课程授课计划、撰写教案、使用常规及现代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灵活运用教学语言、合理设问和提问、规范板书、明确教学重难点;合理布置作业、有技巧地批改作业、及时课后辅导;客观评价教学、准确命题、科学评分;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及时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个活的过程,尤其是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普遍偏低、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不仅要求职校教师需要具备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具有逻辑清晰、条理明确的提炼教学重难点的能力,更需具备良好的课堂控制能力和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此外,还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立体形象的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实现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状况和问题,如果教师能够针对这些进行深入反思和研究,认真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找解决方法与途径,经此过程,教师便已自觉地锻炼了自己的捕捉问题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即教育研究能力。职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职校的学生和职校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及作为职校教师的专业价值,同时学会从学生的兴趣点和角度出发,设计更贴合他们需要的教学过程和内容,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与合理运用,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修正和反思总结,这也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2 特殊教学能力

职校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除了普通教师都需具备的一般教学能力之外,职校教师还需具备一些特殊的教学能力。

2.1 职业技术教学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这类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4]。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更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具备能将这些专业技能教授给学生的职业技术教学实践能力。职校教师必须结合课程的特点,深入生产管理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获取更多的实践知识。同时还需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将实践知识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技术和管理实践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真正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去进行生产和管理实践,拉近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同时还可以企业的能工巧匠为师,向他们学习一线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技巧,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懂教学又懂技术的“双师型”教师。

3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尤其是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一般的教学能力,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做一名“懂教学”的教师;更需要充分掌握生产和管理的实践技术,了解一线生产过程,做一名“懂技术”的教师。只有“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的教师,才是一名专业的职校教师,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职业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职校教师与普通教师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明确职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包括教师品质和教学基本技能在内的普通教师所需的一般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职业技术教学实践能力、技术和管理实践能力等特殊教学能力。

关键词:职校教师,基础教学能力,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蔡颖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2]景韵.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刘竑波.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广告专业综合能力与法律法规(共) 第5篇

1、广告,即广而告之,是广告的基本。

20世纪初期,约翰•肯尼迪第一次将广告明确定义为“印在纸上的推销术”,一个全新的广告观念由此诞生。《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广告”的定义:“广告是通过传销媒介,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或影响舆论、博得政治支持或推进某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所希望的其他反应。既有信息传播属性,也有营销属性。2、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专家麦卡锡在其著作《营销基础》一书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4Ps理论,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3、广告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1)广告是营销四要素之一——促销中的一种基本工具。(2)广告是现代营销中不可取代的工具和手段。(3)广告应该被视为现代营销的核心环节。

4、广告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两方面:短期内可以促进产品的销售,有利于企业取得生产的规模化效益,占领市场份额。而长期的广告投放则有利于企业建立强势品牌,以获得消费者德口碑和资产。广告促进销售的功能。

5、广告主:主要是提出发布广告的企业、团体或个人,他们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又称为广告客户。广告主主要是广告活动的发动者。

6、广告公司:广告公司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7、广告媒介:广告媒介是广告信息的物质载体。

8、广告受众:在广告活动中,受众是广告信息的传播目标,是广告活动的终点,是广告活动成败的衡量标准。

9、广告市场的环境要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等。

10、广告业务运作流程:客户接洽与委托—代理议案—广告计划—提案的审准与确认—广告执行—广告活动的事后评估与总结。

11、中国广告市场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1)广告市场的总体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2)广告市场发展的不均衡。(3)在传媒与广告公司博弈中仍处强势地位。(4)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

12、国际广告:为了配合广告主国际营销的需要,通过国际性的传播媒介,对国际市场的特定消费者所进行的有关商品、服务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二章广告与营销推广组合

1、何为营销:营销也译作“市场营销”、“行销”等。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2、营销组合中有四个要素: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3、营销推广:即促销,是市场营销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市场营销4P理论中重要的一环。

4、营销推广主要有五种传播工具组成:广告:以付款方式进行创意、商品和服务的非人员展示和促销活动。销售促进:各种鼓励购买或销售商品和服务的短期刺激。公共关系与宣传:设计各种计划以促进或保护公司形象或它的个别产品。人员推销:与一个或多个可能的购买者面对面接触以进行介绍、回答问题和取得订单。直接营销:使用邮寄、电话、电子信箱和其它非人员接触工具沟通,或征求特定顾客和潜在顾

客的回复。

5、营销推广要素分析:(1)广告是非常重要的促销工具,同时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促销形式。(2)销售促进:英文简称为SP,飞利浦·科特勒认为“销售促进包括各种多数属于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消费者和贸易商较迅速和较大量地购买某一特定产品(服务)。(3)公共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营销工具。(4)人员推销:是一种古老的推销艺术。与广告不同,它是推销员与购买者的直接接触,因而是一种人际沟通形式。(5)直销营销:是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营销推广方式之一。企业通过它与目标消费者直接进行沟通,进行交易,获取反馈。

6、广告与销售促进在基本职能上的差异:两个基本职能:

1、传递信息

2、推动购买

7、公共关系与广告的区别:(1)广告与公共关系的对象不同。(2)公共关系的销售目的较为间接含蓄。3)公共关系与广告传播的方式不同。

8、广告与营销推广要素的成功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1)整合诸传播要素,用一个声音说(2)充分发挥各种营销推广要素的特点。(3)诸要素在与消费者的接触点上保持统一。

9、影响营销推广组合的营销因素:产品性质、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市场的特点、促销工具的特点、消费者的状态,都会对营销推广组合产生影响。

10、制定营销推广组合策略的步骤:第一步,确定目标受众。第二步,确定传播目标。第三步,设计信息。第四步,选择传播渠道。第五步,编制总促销预算。第六步,促销组合决策。第七步,衡量促销结果。第八步,管理和协调整合营销传播。第三章 品牌形象与品牌传播

1、品牌是商品价值或服务价值的综合体现,品牌一特定的形象符号作为标记。

2、品牌的构成要素:

(1)品牌的外部表现要素: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口号。品牌命名应做好以下几点:其一:易于发音,琅琅上口,且不能有令人不悦的谐音;其二,从文字上看要简洁、美观且容易记忆;其三,最好与产品有关联性,激发消费者美好的联想。品牌口号是品牌主张、品牌定位的最直观体现。(2)品牌的内在价值要素:品牌利益、品牌个性、品牌文化。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品牌自身所独有的、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能够为品牌带来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特殊能力。牌核心竞争力是品牌的精髓也是品牌一切资产的源泉,是支持品牌发展的根本动力。.品牌核心内竞争力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排他性(2)可持续性(3)执行力(4)感召力

3、企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1)将功能性价值作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2)将情感性价值作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3)将象征性价值作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4)品牌形象定位,是指企业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特定的品牌在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上的商业性决策,他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

4、掌握品牌形象定位的策略十分重要,在此主要介绍以下五种:(1)类别定位(2)比附定位(3)USP定位(4)文化定位(5)情感定位

除以上五种主要的品牌形象定位策略外,企业还会运用档次定位、比较定位、消费者定位、高档定位等多种策略。

5、品牌形象塑造的原则: 原则一:品牌形象塑造的目的是为品牌树立个性和创造差异 原则二:品牌形象塑造要全面考虑多种因素

原则三:品牌形象塑造是一项长期任务

6、如何进行品牌形象塑造:

1、塑造品牌形象的核心要求——确定品牌个性

2、品牌形象的表现——内外元素相结合7、品牌传播:是指品牌所有者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持续的与目标受众进行的一系列关于品牌信息的交流活动。

8、品牌传播的一般规律:

(一)品牌传播的信息规律——聚合性

(二)品牌传播的媒介规律——多元性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路牌、海报、POP、DM、车体、灯箱等。

9、品牌传播策略:是企业在品牌的内外部传播工作中所使用的策略。

10、品牌传播的主要手段:包括广告、公共关系、销售促进传播和人际关系传播。

11、品牌传播的媒体化组合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媒体的组合应该有助于扩大品牌传播的受众总量。第二,媒体组合应该有助于对品牌信息进行适当的重复。第三,媒体在周期上的配合。第四,媒体组合应该有助于品牌信息的互相补充。

第五,应注意效益最大化原则。第四章 广告受众与消费者

1、传播者和受众,构成传播过程的两极。

2、广告受众,是指接受广告信息的受众。

3、广告受众是广告信息的传播对象,在广告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1)广告受众在广告活动中占主导地位(2)广告受众扮演着多重角色(3)广告受众对广告信息具有反馈功能

4、所谓广告目标受众:指的就是广告所针对的特定人群,也就是广告主的产品或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

5、就商业广告来说,根据购买理由和规模的不同,广告目标受众主要有三类:

(1)一般受众(2)团体用户的决策者(3)经销商的采购决策者

6、广告受众的基本特点:(1)复杂性(2)自主性(3)互动性(4)集群性

7、广告受众信息接受的心理特征:

(1)广告受众信息接收的感知特征 广告受众的感知过程大致由注意、感觉、情感、知觉、记忆构成。(2)广告受众信息接收的需求特征.广告传播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并不仅仅只与广告受众的感知个阶段有关,它与广告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有紧密联系。

8、消费者:狭义的消费者指消耗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的人;广义的消费者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

9、消费者分类:

根据在购买行为中担任的不同角色,消费者可分为:

倡议者:提出购买建议或要求的人。

影响者:其看法会影响采取购买行动的人。

决定者:做出购买决定的人。购买人:具体实施购买行为的人。使用人: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根据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状态,消费者可以分为: 现实消费者:指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需要,并且已经产生了实际消费行为的消费者。

潜在消费者:指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需要,目前尚未形成实际购买行为,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可能产生消费行为的消费者。根据消费目的的不同,消费者可分为:

终端消费者:指为了个人或家庭的需要而消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个体或家庭。因而分为个人消费或或家庭消费者。

生产资料消费者:指为了转卖或者作为生产其他产品、进行经营活动的工具而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显然,依据此前对消费者的界定,此类消费者不属于我们要讨论的范围。

10、消费者的消费类型: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可分为:物质功能型消费、精神情感型消费、身份炫耀型消费、自我实现型消费。根据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划分类型:

消费行为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复杂性购买行为、减少失调的购买行为、习惯性购买行为、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

11、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营销具有重大意义。

(1)文化因素(2)社会因素: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阶层、参照群体、家庭。(3)个人因素: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置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与自我观念等等。(4)心理因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还受到需要和动机、感知、学习、信念与态度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12、“动感地带”的广告目标的受众应为15-25岁的年轻群体。(1)求新、求奇、求酷。(2)对爱情原素情有独钟。(3)崇拜明星。

(4)对能够省钱的促销广告很感兴趣。打造“我的地盘听我的”。

13、“怕上火,喝王老吉”作为推广主题。

成美向加多宝公司提交的研究报告中,首先明确红罐王老吉是在“饮料”行业中竞争,竞争对手是其他饮料;品牌定位是“预防上火的饮料”;品牌核心价值是喝红罐王老吉能预防上火,让消费者无忧无虑地心情享受生活;确定以“怕上火,喝王老吉”为推广主题,在传播上尽量凸现红罐王老吉作为饮料的性质。第五章广告调查

1、广告调查是指围绕广告运动所进行的一切调查活动。

2、广告调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广告策划和创意提供依据。(2)为广告活动效果评估提供参照。(3)为广告投资预算、决策提供基础数据(4)探索广告活动动作的特征和规律。

3、广告调查的类型

首先,根据调查范围和对象,广告调查可分为行销调查与广告调查。

其次,根据广告运作展开的步骤,广告调查可分为五个特定范围调查研究,这就是(1)潜在的顾客、市场、产品以及竞争对手的调查研究;(2)策略发展调查研究。(3)广告执行调查研究(4)媒介市场、媒体功能及广告投放组合调查研究;(5)广告运动效果测定。

最后,根据广告所要推广的产品类别,广告调查可分为既存产品所做的调查研究与为新产品所做的调查研究。

4、广告市场调查是为广告所进行的有关市场情况的资料收集与分析,主要针对消费者、竞争者、经销商、企业自身及整个产业进行调查。

5、广告调查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时效性原则。(5)道德准则。

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调查研究中经常被使用的两种基本分析方法。

7、广告调查的常用方法有:(1)文献法(2)观察法(3)实验法(4)访谈法(5)问卷法

8、广告调查的操作流程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即调查目标的确立、调查方案的设计、抽样与问卷设计、调查实施、数据统计与分析。

9、调查计划是市场调查的行动纲领。

10、调查计划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调查目的和内容的最终确定。(2)划定调查对象和范围。(3)选择调查方法。(4)选择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方法。(5)确定调查日程和时间期限。(6)确定调查预算(7)其他部分。

11、抽样可以依照下列步骤进行:定义同质总体——选择调查方法——选择抽样框——选择抽样方法——决定样本量——详细定制抽样规则——执行抽样方案。

12、抽样的方法: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

13、规范的调查报告应包含以下五个部分:

(1)序言(2)摘要(3)引言(4)正文(5)附录

14、调查报告撰写的注意事项:(1)要考虑读者的观点、阅历,习题使报告适合于读者阅读。(2)尽可能使报告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3)务必使报告所包括的全部项目都与报告的宗旨有关,剔除一切无关资料。(4)仔细核对全部数据和统计资料,务必使资料准确无误。(5)充分利用统计图、统计表来说明和显示资料,表达和指示准确、明确。(6)按照每一个项目的重要性来决定其篇幅的长短和强调的程度。(7)排版合理,字迹清晰。第六章广告目标市场与广告传播策略

1、广告目标是广告战略要达到的目的,也是广告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的具体表现。

2、广告目标市场作为一种付费的广告活动,广告应该有的放矢,向广告商品的购买者或可能购买者,即现实的和潜在的购买者传递有关信息,这些现实和潜在购买者,就是广告的目标市场。

3、广告目标市场是在企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得到的。

4、市场细分,就是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

5、广告是一咱以说服为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简而言之,广告诉求就是指说服的方式。

6、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理性诉求策略分为不同类别:(1)根据更改诉求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其分为一面理诉求和两面理诉求。(2)根据理性诉求的方式,可将其分为鼓励诉求和恐怖诉求。(3)根据理性诉求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诉求和间接诉求。(4)根据理性诉求广告文案的结构,可分为先后法诉求和详略法诉求。

7、感性诉求策略大体可以分为生活片段型、歌曲型、解决难题型、演出型、幽默型。

8、广告表现:把有关商品、劳务和企业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广告创意,运用各种符号及其组合,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目的,就是广告表现。广告表现的最终形式就是广告作品。

9、广告表现的方式 分为三类:商品信息型、生活信息型、附加价值型

10、成功的表策略的标志:(1)广告能很快引起注意;(2)能够引导人们的视线去注意广告的主要部分。(3)主要诉求内容应能容易被记忆。(4)应能引导预期的联想和动机。

11、广告表现的媒体特征:(1)电视广告: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受众数量庞大、视听并用、能留下深刻印象、时效性强、可利用相关电视节目或电视剧的收视率提高其到达率。电视广告的表现应注意记忆点的设计。(2)报纸广告:其优点是时效迅速、灵活性高,公众对其有普遍的信赖感,费用相对而言也比其他媒体低:发行面广、投递迅速准确;发行地区和发行对象明确,选择性较强。报纸广告的方案贵在“豹头”“熊腰”“凤尾”,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豹头”即为标题,要简短有力度、生动有吸引力。“熊腰”是指正文,要有血有肉、有理有据,给人一种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心态效应,文风上朴实无华,重在据实说理。“凤尾”就是结尾,留有余地,不要画蛇添足。

(3)杂志广告(4)焦点广告(5)邮寄广告:品种多样有:推销信、明信片、传单、折页、大

传单、小册子、产品目录、企业介绍、赠品、样品等。

(6)户外广告(7)交通广告(8)网络广告

12、语言文字是广告表现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广告语言表现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准确无误,简洁精练。(2)生动可感,形象性强。(3)个性突出,合乎规范。(4)新奇优美,针对性强。

13、广告媒介策略,亦称媒介计划,就是把商品的创意或构想,针对其瞟,在一定指明身段利用各种媒体的组合把广告信息有效地传达到市场目标。

14、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有:(1)到达率(2)媒体与创意的关系(3)品类关心度(4)媒体的自身形象。(5)竞争对手的媒体使用情况。(6)预算规模(7)成本效益。

15、影响广告时机选择的因素(1)市场地位。(2)产品特点(3)销售节令(4)注意特点(5)遗忘规律(6)视听峰谷(7)企业能力。

第七章广告创意

1、广告创意的科学规定性:(1)广告创意应符合广告运动的整体预算。(2)广告创意应紧密围绕和全力表现广告主题。(3)广告创意应是能与不同目标受众有效沟通的艺术构思(4)广告创意应符合媒介传播规律和特征。

2、广告创意的创新性就是原创性。

3、广告创意的创新性与求异性体现的不同维度可以体现在多个不同层面:

(1)广告诉求。(2)概念(3)广告表现。

4、广告创意的思维过程通常扬以

下四个阶段(1)资料收集(2)资料分析(3)创意构思(4)创意评价。

5、广告创意的思维方式:(1)事实型创意思维方法(2)形象型广告创意思维方法(3)垂直型与水平型创意思维方法(4)放射型创意思维方法(5)风暴创意思维方法(6)“二旧化一新”创意思维方法。

6、广告创意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7、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思维方法的成功运用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任何创意均不得受他人干涉。二是所有想法都应记录下来,以备将来参考。头脑风暴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它阻碍了具有独创性的广告人的创意力量,迫使优秀的创意者去接受其他缺乏创意的成员提出的构想。

8、创意概念应至少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广告创意概念应符合总体的营销战略和广告战略。不同的广告战略对广告目标的预设不同,这决定了广告概念创意的不同方向和原则。(2)广告创意概念应具有冲击力,能引起受众的注意。(3)广告创意概念应简单、新颖,便于受众的理解和记忆。(4)广告创意概念应传递清晰的信息,如品牌、功能的内容都应做到清晰、准确,避免引起误解。(5)广告创意概念应具有说服力,便于引起受众的购买欲望,以最终实现消费行为。

9、对概念的创意可以分为多个层次:认知概念创意、心理概念创意、情境概念创意和类别概念创意。

10、广告创意表现方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是否符合广告运动的整体预算,广告目标及广告创意策略(2)是否具

有冲击力(3)信息传递是否准确到位(4)是否符合媒介特征(5)是否充分考虑了不同受众的不同心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6)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

第八章 广告媒体

1、何谓广告媒体:在广告传播中,凡是能够承载和传播广告信息的介质,都可以被称作是广告媒体。

2、媒体量化评估指标通常有:视听率、发行量、点击率、毛评点、暴露度、到达率、千人成本等。

3、广告媒体选择的依据是媒体选择是否能实现目标受众的有效到达。

4、媒体选择的基本策略:(1)按目标市场选择广告媒介(2)按产品状况选择广告媒体(3)按消费者特点选择广告媒体(4)依竞争者策略选择媒体(5)按媒体自身特点进行媒体选择(6)依广告主自身财力选择广告传媒体

5、广告媒体组合的依据是媒体组合是否能实现目标受众的有效覆盖。

6、广告媒体投放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媒体目标策略;媒体市场策略;媒体预算策略;媒体选择策略;媒体到达策略;媒体行程策略;媒体投资策略;媒体执行方案评估。

7、媒体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1)媒体目标(2)媒体策略;(3)媒体技巧;(4)媒体购买;

8、实施具体的媒体计划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广告预算规模、媒体效率、媒体可行性、媒体折扣结构、竞争。

9、一个完整的媒体计划方案应包括:(1)媒体目标(2)媒体策略(3)媒体执行方案(4)媒体发布日程安排

第九章 广告效果测评

1、广告效果是指以广告作品为载体的广告信息经过媒体传播之后,对广告对象和广告主所产生的所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2、广告效果的特征:

(一)复合型

(二)积累性

(三)迁延性

(四)间接性

3、广告销售效果评估一般采用历史分析法和实验分析法。

4、按照广告运动的总体过程来划分,广告效果可分为事前预测效果、事中效果与事后效果,与此相对应,广告效果测评可分为事前测试、事终检测和事后测评。

5、广告效果事后测评的实施程序:(1)确立测评目标。(2)制定测评方案。(3)实施测评方案。(4)总结评价,撰写测评报告。

6、广告效果测评报告的撰写:

(一)广告效果测评报告的基本要求;

(二)广告效果测评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序言、摘要、引言、正文、附录五个部分。第十章 广告行业法治环境概述

1、广告活动,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在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过程中所产生的特定的法律行为。

2、广告活动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广告活动的主体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2)广告活动是包括了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等部分或者全部环节的过程(3)广告活动是法定的行为(4)广告活动具有民事活动的一般特点。

3、广告监督管理的作用:

(一)广告监督管理实践顺应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

(二)广告监督直接维护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秩序

4.、现行的广告监管体制:工商

监管、部门配合、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管理模式。

5、广告行业自律,又叫广告行业自我管理。它是指广告活动主体以行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或者以行业组织依程序制定的广告活动规则为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使其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要去。

6、广告行业自律的作用:(1)广告行业自律是避免广告纠纷的有效途径(2)广告行业自律是国家广告监督管理的重要补充(3)广告行业自律是广告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4)广告行业自律是广告法治环境的组成部分

7、中国广告协会是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领导下,经过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广告行业组织。

第十一章 广告市场监管管理制度

1、《广告法》特点概括如下:(1)调整对象主要是商业广告(2)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不断补充和完善的灵活性(4)责任主体具有多样性和连带性

2、广告市场的准入是指:单位或个人经营广告业务,须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企业登记注册申请,经审批核准发照、取得法人资格或营业资格后,方能进入广告市场、从事广告经营活动。

3、广告从业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一)经营广告业务的企业单位

(二)坚硬广告业务的事业单位

(三)经营广告业务的个体工商户

4、广告监督管理主要制度:

(一)广告监测制度

(二)广告审查员制度

(三)违法广告公告制度

(四)暂停发布制度

(五)行政告诫制度

(六)违法广告案情通报制度

5、广告监督管理的行政许可:

(一)广告经营许可证审批

(二)外商投资广告企业及分支机构设立的审批

(三)户外广告登记

(四)烟草广告审批

(五)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登记

6、常见的广告违法行为表现及处罚:

(一)发布虚假广告

(二)发布其他禁止性广告

(三)广告中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发布新闻形式广告

(五)非法经营广告

(六)不履行广告证明和广告审查管理制度

7、违法行为是指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要求或超出现行法律所允许范围的危害社会的活动。

8、行政处罚的方式:停止发布广告,公正更正;停业整顿;吊销营业证照;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第十二章 对重点商品广告的监督管理

1、须经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审批的广告:

(一)户外广告

(二)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

(三)烟草广告

2、其他重点监督广告:

(一)食品广告

(二)酒类广告

(三)化妆品广告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 第6篇

摘 要: 口语测试是英语教学中最直接考查学生英语口语和交际能力的语言测试之一。随着人们对于语言使用的交际功能关注度的提高,高校英语专业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作者对保山学院英语专业 “英语语音过级考”的试卷、学生成绩、问卷调查等多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对口语测试在英语口语能力发展中所起的正面反拨效应进行研究,建议设置高校校本英语专业口语测试,以期充分发挥口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能力。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口语能力 口语测试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语言使用的交际功能越来越看重。英语作为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逐渐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中。处于这样的社会趋势下,同时基于语言学习的交流目的,高校英语专业对于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口语测试有最直接考查考生语言使用和表现的特征,是语言测试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口语测试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评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衡量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高校针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测试是非常必要的。

现阶段有多种性质的全国性英语口语考试,较为普遍的是高考英语口试、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试、英语专业四八级口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口试等。这些考试的口试大部分都有一定的门槛要求,通常需要笔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报考。单独设考的全国性的口语考试较少,主要是近年随着国内对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视而诞生的专门针对英语口语的大学英语口语考试(CET-SET)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受到地域条件或是自身水平限制,并非人人都有参加口语考试的机会,更别提能多几次测试机会以评测和激励自身口语能力的发展。由此,高校校本英语口语测试的实施,对于评测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对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保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口语测试可行性分析

保山学院外国语学院一直十分重视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学院设有专门的口语测试——“英语语音过级考”, 该英语口语测试旨在通过师生面试的方式,检测学生英语语音的准确度及语言的运用能力,根据一定的标准要求对参加考试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言能力给予一定的等级评定并颁发院级等级证书。学校升本以后,为了更好地对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实施英语口语测试,2011年,外国语学院教师集体研讨对该口语测试进行了改革。至今,改革后的“英语语音过级考”已在学院范围内进行了六次考试,共测试学生1098人次,共有349人次通过该测试,测试通过率为31.8%。那么,该口语测试能否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口语能力呢?在此,笔者随机抽取50名参试学生,利用SPSS11.5软件对其考试成绩进行各种定量分析,检测该口语试卷编制的科学性,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

该口语测试满分100分,共分为五个大题:一是音标拼读,15个音标共15分;二是单词朗读,15个单词共15分;三是句子朗读,10个句子共20分;四是短文朗读,一篇100字左右小短文占20分;五是二人对话,占30分。

首先对该考试的具体成绩进行细节分析:测试样本中最高分(Maximum)为89分,最低分(Minimum)是58分,平均分(Mean)为75.04分。在音标拼读题中,得分最低3分,最高14.5分,平均得分10.9分;单词朗读题最低得分3分,最高13分,平均得分10.6分;句子朗读部分最低分12分,最高分18分,平均分15.4分;短文朗读最低12分,最高18.5分,平均分15.5分;二人对话题最低15分,最高27分,平均得分22.4分。表格最后一项是标准差(Std. Deviation),学生成绩总分的标准差值为7.37884。一般标准差越大,说明数据分布越分散,越小说明数据分布越集中,该数值说明学生总分个体差距不大。由于该测试规定学生需完成大一的学业,在进入大二之后才能参加考试,确保学生学完英语语音课程,并对其口语进行基础的专业训练。该标准差数据正好说明测试学生在至少完成了一年的英语专业学习后,口语能力整体上基本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表1 成绩分析表Descriptive Statistics

该测试卷命题标准要求基础知识题目占70%~80%,能力拔高题目不超过30%。由于该测试定位为口语能力测试,因此测试通过的门槛设置在80分。考生只有达到了80分以上,才能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为了能较为简便直观地反映参考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水平,借鉴现行普通话等级分类,将测试分数与等级挂钩,分为:一级甲等(100—95分)、一级乙等(94.9—90分)、二级甲等(89.9—85分)、二级乙等(84.9—80分)。此规定能否科学地筛选出具备较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学生呢?利用SPSS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可得到测试样本的成绩分布图。根据表2可看出,得分在70—80分的学生最多,80分以上成绩基本成正态分布,确实反映出该测试对能力的科学选拔功能,能较大范围地激励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同时对试卷的区分度进行分析能科学地反映出试题对被测试者实际水平的鉴别能力。通过观察表3和表4,以及结合表5试题区分度评价表,可发现该测试所有题目的区分度数值都大于0.40,属于区分度优秀的试卷,确实能将不同口语能力水平的学生区分出来,是适合用来作为能力测试的试卷的。

表2 成绩分布图

表3 客观题区分度分析表Correlations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表4 主观题区分度分析表Correlations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表5 试题区分度评价表

那么,该测试究竟有多难呢?同样利用SPSS可得到测试各题的难度系数表,见表6。结合表7可看出,该测试每个题目的难度系数都属于“0.3≤P≤0.8”范畴,是难度适中的测试题目。

表6 各题的难度系数表

表7 试题难度评价表

信度分析是对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验证。信度高说明该试卷测试分析的结果是科学可靠的,具有相对应的稳定性和统一性。通过分析,得出该试卷的信度系数为0.7760,通过对比表9信度系数解释表,该数值处于0.7-0.9,属于较好的学校测试试卷范围,说明该测试结果具备较高可信度,该测试试卷编制较为科学合理,符合本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

表8 试题信度分析表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N of Cases = 50.0 ?摇?摇?摇?摇?摇?摇N of Items = 6

Alpha = .7760

表9 信度系数解释表

利用SPSS软件针对我院“英语语音过级考”考试情况进行的数据分析可看出,我院改革后实行的“英语语音过级考”符合我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能较好地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进行检测,同时能在较大范围内激励学生积极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是值得继续和借鉴的较好的高校英语专业口语测试。

二、英语专业口语测试对口语能力发展的正面反拨效应

反拨(backwash)效应是指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如果测试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有积极的作用,那么该测试就是有效的测试,对教学起的就是正面的反拨效应。但是如果测试学生不知道或是不理解该测试对他们的要求,那么其反拨效应不会被充分意识到,进而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教学的积极作用。为了了解参试学生的确切情况,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做了问卷调查,围绕参加英语口语测试的学生对于该测试的熟悉程度、对该测试的态度,以及该测试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方面内容进行研究。

对于该口语测试的熟悉程度方面,问卷从参考学生对于测试的评分标准、测试题型、测试内容及测试程序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熟悉程度较高的是测试题型和测试程序,分别为46%和42%,高于不熟悉人数的23%和28%。由此可以看出,我院在每次考试前进行的考前辅导讲座,以及平时任课教师课堂上对于“英语语音过级考”的讲解、介绍及激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学生在测试前基本对测试的题型和程序有所了解。但对于测试的评分标准,多数被测学生(74%)都认为这是教师关注的问题,与自己关系不大,没有太多了解。对于与测试结果紧密相关的测试内容的了解,表示自己熟悉的学生仅有26%,不熟悉的25%,而高达49%的学生觉得“不确定”。为了能让学生较好地复习准备该英语口语测试,我院口语测试出题考官共同编写制定出了一本符合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又密切联系该考试的《语音练习手册》,将其挂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下载练习。从调查数据可看出,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这个情况,甚至从未利用过该书指导自己的口语训练。由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和培训教师可多多利用推广本书,以期学生对测试的内容更加了解,才能更好地为参加测试复习做准备,在此过程中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

在对该测试的态度方面,喜欢测试形式的学生占60%,不喜欢的有10%;认为该口语测试能确实反映英语口语能力的有70%,仅有6%的学生认为不能反映实际的英语口语能力;对于该测试五个大题内容的合理度方面,有62%的学生认为合理,6%的学生认为不合理。这些都说明测试学生基本上还是认可该测试的可行性的,认为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其英语口语能力。

通过调查测试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发现,有19%的学生认为口语测试对英语学习具有完全正面的影响,67%的学生认为其具备正面影响,也有4%的学生认为英语口试对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另有4%的学生认为这种影响是完全负面的。大部分(96%)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都认可该口语测试对其英语口语学习有着正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测试学生认可英语口语测试对于英语口语学习有正面反拨的效应。学生平时为了准备口语测试,必定要针对不同题型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在此过程中,口语能力就不断地被训练,最终在测试中展现出来,以通过测试获得证书,不同级别证书的获得就意味着参试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程度。

此外,在对口语能力的重视程度方面,问卷也有所体现。其中对于“英语学习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在你的英语学习中什么能力有待提高?”,以及“你认为今后工作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英语能力是什么?”三个问题,分别有83%、91%和75%的学生选择“英语口语能力”。由此可看出,学生对于英语口语能力还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在“英语语音过级考”改革后,测试的方式和重点由传统的朗读能力的考评转变为对基础英语语音知识的实际掌握运用及语言的实际交际运用的测试,由此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重点的改变,学习动机更清晰,学习态度更加积极。

除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外,本研究还对部分任课教师、测试考官进行了访谈交流。100%的教师都认可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测试的必要性,而且有90%的教师认同口语测试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有激励作用,85%的教师认为口语测试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变化。对于我院这样新兴的本科院校来说,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在听说、读写、词汇、语法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基于口语测试的推动,使其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有了信心,就能逐渐影响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探析高校校本英语专业口语测试的可行性

英语口语测试既能检测语言教学的成果和学生的实际口语水平及交际能力,又对教与学具备正面的反拨效应。这对于学习语言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最直接的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随着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变得越来越受人关注,高校英语专业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视程度和培养教学也日渐增多。但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鉴定多数靠其获得的文凭证书,而通过笔试获得英语相关证书的全国性普及考试大大多于可获得证书的英语口语测试,为了应付笔试获得更多证书,学生相对于口语的训练会冷下来,较多关注书面的语言学习。手写得多了,口练得少了,逐渐就又回到了“哑巴英语”时代。在这种趋势下,如果高校针对英语专业学生设置校本英语口语测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在学校范围内提醒学生不忘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意识到口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训练口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多发言以锻炼自己,积极参加各种口语活动,有助于创建良好的学风,提高学习积极性。目前全国性的单纯的英语口语测试种类较少,测试频度较低,以及大规模口试更多注重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分级,无法考虑学生的地域差异和个体水平,有可能引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负面的反拨效应,这就呼唤高校校本英语口语测试的设置,从本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出发,制定适合本校学生进行的英语口语测试。

口语测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口语表述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设置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英语口语测试,既能探查学生的英语实际使用水平,又能起到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各高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度的校本英语口语测试。首先应从教学大纲着手,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细致翔实的口语测试大纲。有了大纲的指引,试卷题型及测试内容方面才有了可遵循的依据。其次应全面考虑各种不同的口试技术,发掘其优点加以综合运用,使试卷题型和测试内容方面都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和内容,全面充分地测试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此外,测试的评分制度也是确保测试可行性的重要方面。要尽量做到分数的细化,形成一套完整的评分标准,还应对评分考官进行培训,保证其评分的一致性。

总之,高校英语专业校本口语测试的实施,能积极地检测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对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全面推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和进一步完善英语口语测试的有效之举。

参考文献:

[1]杨端和.语言研究应用SPSS软件实例大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吴淑芳.高校英语专业口试系统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J].语文学刊(外文版),2006(4):130-133.

[3]安福勇,柴克清.近十五年来中国英语口语测试的思考与展望[J].Crazy English Teachers,2010(4):32-36.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 第7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采用文献法查阅有关经管专业及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采用深度访谈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经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建议,为本问卷的设计奠定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高校经管专业青年教师和所在学校的背景信息。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1年9—10月进行,主要通过现场发放和网上邮箱发放问卷两种方法对辽宁地区部分高校的经管专业青年教师119名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送问卷119份,回收问卷111份,其中有效问卷10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0.8%。被调查的男性和女性各50%;26—30岁12人,31—35岁39人,36—45岁57人;被调查者学历为学士的6人,硕士为66人,博士为36人;被调查者职称为助教12人,讲师48人,副教授45人,教授3人。

(三)问卷设计与结构检验

根据对高校经管专业青年教师的深度访谈和已有的相关文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其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调查问卷的核心主体,设计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4个维度。该问卷通过SPSS软件信度检验,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78。在效度上,根据6位专家的评价结果,问卷整体适合性同意度评价为4.5;就各分量表,每一评价向度中的同意度为3.4,由此说明本问卷具有专家效度。第二部分是调查问卷的核心主体。

二、高校经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现状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一)在学校制度与专业发展机会方面

1. 经管专业青年教师超过半数认为奖励和考核制度还存在不健全、不合理的地方,通过个别访谈,教师认为学校奖励制度偏重于工科专业,特别是一些科研和教学奖励政策。

2. 半数教师认为学校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各类学科竞赛,但40%以上的青年教师认为所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作用不大。

3. 经管专业青年教师60%以上认为学校不能提供较多的进修培训机会。

(二)在教学理念与职业道德方面

1. 超过一半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与先进的思想教育理念还有一定差距,这与教师的责任感和工作压力有一定关系。

2. 半数以上的青年教师能够喜欢本专业的教学,但也有近一半的青年教师对本专业的教学兴趣不足,需要有待提高。

3. 半数以上的青年教师能够在教书育人中获得成就感,但也有近一半的青年教师不能充分在教书育人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强化部分经管专业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职业道德迫在眉睫。

(三)在教学方法与专业素质方面

超过一半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但40%多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讲课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五成多的青年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设计的评价较高,四成多的青年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设计信心不足;有40%多的青年教师认为不能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与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关。

(四)在科研学术与专业实践能力方面

大部分教师撰写论文能力较薄弱,科研项目较少,深入企业并参与企业运营发展实践机会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青年教师作为研究者与教育者的角色日益冲突,导致没有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做科研;其次,青年教师是一个角色过多的忙碌者,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难以完成自身的角色任务。

三、提升高校经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对策

(一)学校建立制度保障,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

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以学校为基础。

1. 首先,学校要有健全合理保障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奖励和考核制度,不合理的奖励和考核制度会出现教师急功近利或职业倦怠、教学质量和满意度下降的问题。

2. 学校要经常举办促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各类竞赛,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而且能帮助教师总结比赛经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3. 学校要为经管专业青年教师提供较多的进修培训机会。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入理论学习,如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企业发展实践,如在完成专业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到各类企业中学习,参与企业的运营。很多高校从政策和实践两个层面采取多种形式保障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如美国西南密苏里州大学学校和系部制订教师交流计划,鼓励教师及时充电,参加培训学习、在职攻读学位,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与专业相关的国际会议,鼓励教师潜心学术,开展深入研究。

(二)端正教学观念,培养良好师德师风

青年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职业道德是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追求,也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每一位青年教师既然选择教师职业这一行就应该爱岗敬业。

1. 从思想上应该热爱教育事业,树立积极主动的职

业态度,确立先进的思想教育理念。美国高校很重视高校教师的专业道德建设,早在1929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就制订《教学专业道德规划》,每一位美国青年教师从选择这个行业起就树立自己的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2]。

2. 要明确教师的职业责任,喜欢本专业的教学,自觉地对学生、家长,教师集体和社会负责。

3. 每一位青年教师要有强烈的教育信念,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教书育人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提高专业素质

经管专业既强调理工专业思维的缜密性,又强调文科专业感性思维,是文理渗透的综合学科;既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作支撑,又有发散性思维作延伸。这就要求本专业的青年教师善于把握各学科间的联系,以及对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要停留在单纯的讲授式教学,要灵活应用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而获得新知识。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课内外的练习、试验、实训、社会实践、调研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和丰富所学知识。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也体现在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上,青年教师要立足于新知识新科技的前沿,终身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经常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和培训学习,还要学习各种信息资源和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方法。

(四)重视科研学术研究,积极参与企业运营实践

成为一名专业能力过硬的经管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还要有参与企业运营实践的经验。经管专业青年教师从事科研有专业科研和教育科研。从调查得知,高校经管专业多数青年教师没有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历,普遍缺乏实战经验,部分青年教师还不了解企业运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与企业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与企业之间实现有效对接和融合,做专业科研的机会非常少。这就要求经管专业青年教师要深入实践,积极到企业调研和实习,只有与社会、企业相结合,才能不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好专业科研工作,更好地培养专业创新人才。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如果青年教师只停留在一本课本教学是谈不上创新的[3]。部分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忙,家庭压力大,很多经管专业青年教师没有从事教育科研的经历,没有时间精力搞科研,认为教育科研离自己很远,那是教授们的事。事实上,所有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总是和教育科研交织在一起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汲取优秀教师的经验,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不断提高。

摘要:深入分析高校经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是培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础。根据对高校经管专业青年教师的深度访谈和已有的相关文献, 本文运用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的方法, 对辽宁地区部分高校经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经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经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2]顾建民.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分析——以浙江大学为个案[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5) .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 第8篇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2]。目前, 我国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而老年护理方面的人才却严重匮乏, 直接制约着老年护理的发展。因此, 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护理教育在“银色浪潮”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现实问题。老年护理最早出现于美国, 1900年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1961年设立老年护理专科小组;1966年成立美国护理协会老年护理分会;1975年颁发老年护理专科证书, 《老年护理杂志》创刊;1976年提出发展老年护理学。瑞典在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日本从1961年开始实行全民健康保健, 1973年开始65岁及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中可见, 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培养内容均有较高要求。

一、我国目前状况

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研究不仅起步较晚, 而且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各层次护理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较晚有关。在高等院校, 老年护理学于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被列为必修课程[3];为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老年护理教育的研究必将进一步的增加、扩展与深入。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据调查, 65岁以上老人的两周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9倍, 达46.6%;我国目前患痴呆的老年人口已高达600多万人, 每年还有大约30万老人加入这个行列[4]。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成立“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 在过去的20世纪里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非常缓慢。

二、方法

1.调研。我们主要针对老年护理专业方向需要开设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 (1) 调研组。主要对乐山、眉山两地的综合医院和老年病专科医院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的单位包括:乐山市人民医院、乐山市老年病医院、乐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眉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福利院、眉山市福利院、乐山市民政局、乐山市卫生局、眉山市民政局、眉山市卫生局等10余家综合、专科医院、相关行政部门。 (2) 调研对象。主要是:乐山市、眉山市区内各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临床医师、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等;护理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全省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同行。 (3) 调研方法。进行实地访谈、信函调研、电话访谈、问卷调查, 召开专家访谈会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等。

2.调研报告形成。调查乐山、眉山地区等十余家医院, 对老年护理的需求情况是100%, 都需要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护士。经了解, 目前四川省尚未开设有老年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学校。通过调研了解医院用人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方向 (老年) 开设必要性及课程设置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交由各教研室讨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讨论形成正式报告。 (1) 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意义。乐山市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 截止到2009年末, 乐山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58万, 占全市总人口 (350万人) 16.6%。其中, 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5.7万人, 90岁以上老年人8789人, 百岁老人342人, 最高年龄达110岁, 纯老年人家庭人口5万余人。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我市养老服务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 各种养老机构, 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 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日益加重。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 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 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拥有庞大的数量的社会岗位群体。 (2) 老年护理专业的地方需求。乐山市人口有300多万, 而65岁及以上人口40多万, 占12.24%, 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 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 对乐山市各种产业的建设以及健康和谐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对的制约作用。老年护理人员成为紧缺型人才, 特别是老年护理教育明显滞后, 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对于地方需求而言,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已如箭在弦上, 不得不开展。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 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 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根据我院2013年、2014年专业调研统计, 乐山、眉山两市护理人才缺乏, 特别是老年护理人员及高级护理技术人才缺乏。乐山、眉山两地市护士缺编数6930左右 (按“十二五”全省医疗机构床位、人员配置规划) 。调查、统计显示:乐山、眉山两地市需要一批高层次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见表1) 。 (3)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形成。目前, 我们已经拟定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服务地方经济护理行业的发展,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方法, 会本专业操作、技能, 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 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国内外护理事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 能在国内或国外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

1.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线并进, 基本护理、专科护理、综合护理能力三能合一”的大专业、小方向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 (1) 增设了高职老年护理方向课程模块, 包括了老年心理健康、老年营养与食疗、老年护理 (含老年用药) 、老年康复、老年口腔护理、老年照护等6门课程, 共计200学时, 加上原专业课程模块中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精神护理共264学时和老年方向课程见习、临床老年护理集中实习等。 (2) 修订确立了综合医院和养老机构两段式 (医院8个月、养老机构1个月) 毕业顶岗实习;与峨眉山市养老院、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上海东海老年护理医院等签订合作协议, 确保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学生的顺利实习。 (3) 增加人文课程, 提高人文素养。采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 增加了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礼仪与护患沟通等人文课程, 2个模块共计64学时;从而形成了突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四、专业团队建设

老年护理师资水平直接影响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师资水平提高离不开团队建设, 专业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整体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组建了老年护理专业教学团队, 配备有专业主任, 鼓励专业教师外出学习、提高, 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将护理教育理念、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理念和课程理论与具体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实现转变观念、锻炼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的目的,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我们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 培养出医院用得上、能从事老年护理的专科护士;同时, 也加快了我院老年护理专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为本地区老年协会在职人员、养老院管理人员、养老院护工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基地。

摘要:针对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 结合本地人口老年化情况, 为增加老年人的自理年限, 提高其生活质量, 实现健康老龄化目的, 有必要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方向。通过对比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设置, 及我国各层次护理教育中关于老年护理专业开设情况, 发现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为此我们通过调研乐山、眉山地区老年护理的需求, 提出我院开设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必要性, 并制定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需要开设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的规划, 进一步健全师资队伍和填补本地区人才需求缺口, 完善社会对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法琦, 司良毅.老年医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

[2]翟德华.当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短缺的经济学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 2014, (1) .

[3]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 第9篇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各个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涉及许多不同的部门, 管理成效的高低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 是若干部门共同执行的结果。由于会计部门与企业的各个部门、各项业务等发生直接的、持续的关系, 因此会计部门在企业各部门中处于中心位置。拥有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 是企业发展的幸运, 如果二者不能兼得, 那么在企业用人原则上是德重要还是才重要呢?换句话说:会计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二者孰轻孰重呢?

一、会计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 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即“诚信”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 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属于自律范围, 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所有领域和整个过程, 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调整, 以是否合乎情理、善与假为评价标准, 并以社会评价 (荣誉) 和个人评价 (良心) 为主要制约手段, 即一种通过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精神上的动力来起作用的非强制性规范。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范畴, 现代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即:

第一, 以会计职业责任和义务为核心, 重在社会对个人的“防范”, 理论对欲望“束缚”的他律阶段。

第二, 以会计职业良心为核心, 会计工作职责转变为会计人员内心道德感与道德行为准则的自律。

第三, 职业良心在职业目标的统帅下融为一体, 职业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高度统一, 外在导向的价值目标是会计职业道德守则, 加强会计职业首先教育, 是促进会计人员会计职业修养, 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 并卓有效地保证其他会计规范顺利贯彻实施的重要条件。

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 信息的质量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利益分配的格局。为了确保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不仅需要制度的规范, 更需要会计人员诚信的品质。诚信是会计人员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 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诚信要求会计人员要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事业, 热诚勤勉地做好会计工作, 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反映经济事实, 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 应当是掌握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 包括企业负责人, 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我们长期以来企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地位和业务水平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事实上收效甚微。用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来减少会计造假, 是隔靴搔痒, 作用将十分有限。所以, 我们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即加强司法和政府监管力度, 发挥法律和行政力量;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价机制, 发挥社会力量;加强社会教育机制, 启发行为人的良知。

会计是一项具有极强专门技能的职业, 只有受过专业训练, 且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做到:承担与自己的专业水平相适应的工作, 通晓并遵守国家、专业团体及本单位的有关规定, 及时熟悉掌握最新的法规、制度;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 及时更新知识, 以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等。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达到从事某类或者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需掌握的相关素质、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组合。会计专业能力从微观方面看, 会计很“专业”, 即会计具备很强的会计方面的技能, 掌握丰富的会计知识, 能解决很多棘手问题, 所以专业一词更多的强调会计这个本身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没有会计专业知识就不能成为会计人员, 但是现代会计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综合性, 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 而既要有一定的深度, 也要有一定广度, 需要做到深度和广度相结合。

专业是分工的结果, 分工越细, 专业越精;专精是需要的, 但专精不能孤立, 专业越精, 发生关系的方面也越多。如同建宝塔, 塔越高, 则塔的基础应越宽, 专精需要广博的知识, 专精的结果也扩大了知识, 也提高了专精的水平。因此,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宝塔, 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 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 塔的下半部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要的其他知识, 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修养。会计人员在企事业单位中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专业知识结构主要是满足其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内在需要。

三、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了解完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之后, 在企业飞速发展、瞬息变化中, 企业引进会计人员, 是重视职业道德还是专业能力呢?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往往决定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 做什么人的问题。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人的一生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会计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法定要求起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动机是行为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 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 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遵循职业道德要求, 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 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 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 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 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 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因此,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会计职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倡导会计职业道德,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并结合会计职业活动, 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有利于促进会计职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药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现状与对策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我校在校药学本科三年级学生60名,其中,男29名,女31名。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59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资料收集。问卷调查表涉及药学教学现状、药学学生科研意识、药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手段三个方面。采取无记名形式,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完成调查。问卷回收后,由专人将各选项结果输入计算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问卷中若遇缺失值,该同学选项不参与统计分析;多选题采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学教学现状

药学实验课是药学学生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对药学实验课的教学不甚满意,在5种实验课存在的缺陷选项中,59名参与调查同学的应答总频数合计99次,其中,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缺乏、缺乏实践性环节选项分别占44.4%、32.3%。见表1。从调查中也发现,教师在授课时存在照本宣科等现象(38.6%),讨论、师生互动太少(22.8%),提示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方法、原理不能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此外,学生被动学习,外出参观学习机会少(38.6%),应增加学生外出见习机会。见表2。制约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最主要的因素是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从事科研活动的良好环境(40.4%),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29.8%),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缘故,对科研兴趣不高(29.8%)。见表3。

2.2 药学学生科研意识现状

如表4所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科研能力训练课(88.11%),提示学生们的科研意识较强,且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药学学生科研能力及培养手段

我校药学专业学生在科研参与上有很多困难,按顺序排在前3位的困难依次是:选题、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检索及搜集资料。见表5。大学生科研思维的来源途径应该广泛,如通过课堂学习,从任课老师处了解到学科和课程的最新进展;直接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各种媒介(图书馆,网络等)获取信息。但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我学院学生对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科研学习的意识还不够强,只有约半数同学到图书馆进行专业书籍或学术期刊的阅读(52.7%),另外的同学只进行小说与时尚时刊的阅读。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见表6。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性科研培养还不够,约有50%以上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相关的科研技能培训,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过少也是影响学生科研能力的原因之一。见表7。

3 讨论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我校药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实验课存在缺陷,其中,认为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缺乏、缺乏实践性环节选项的学生分别占44.4%、32.3%;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科研意识较强,认为有必要开设科研能力训练课的学生占88.1%,且不同性别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科研能力较低,学生在科研参与上有许多困难,选题、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检索及搜集资料是排名居前三位的困难原因。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对策应从以下方面实施:

3.1 增加设计性实验,增加科研实践环节

教材内容多,教学总课时数少,科研实践环节缺失,已成为当前我校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的矛盾。我校药学各专业实验课总学时数都为36学时,学时数少,又受实验课中的仪器所限,所安排的实验基本都为验证性实验。笔者认为,应适当安排设计性实验,可把设计性实验分解为选题依据、研究方案、实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科研论文的撰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并规定每个环节的特定任务。学生可通过文献综述、动手实验、资料收集及数据处理等实践活动获得对专业知识的直接感受,这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科学研究流程是一致的。通过针对性训练,学生亲身实践,可提高其综合科研能力。

3.2 课余举办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科研的新方法、新手段及学术前沿的有关研究信息,学校应举办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教授、学者前来讲学。专家、教授们精辟的见解和精彩的学术演讲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新意识。

3.3 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培养科研骨干

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定期举办科研知识讲座或直接参与相关课题研究。2008年暑假开始,我校组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并有学术论文发表[3,4,5],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科研能力得到增强。

3.4 改善教学设备,加强现代教学技术设备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校已购进一批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相仪等,但设备数量与学生上课的人数相差甚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学校应适当增加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资。

总体来说,我校药学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还比较薄弱,学生在选题、实验设计、研究方法方面均有待改进。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此外,学校应适当增加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资。

参考文献

[1]彭新生,王勤.我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成效[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100-101.

[2]王勤,李华文,彭新生.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南方医学教育,2009,(2):25-26,29.

[3]吕杏放,朱文斌,杨倬荣,等.超声提取夏枯草中总三萜类成分的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21(2):202-204.

[4]彭新生,梁斯婷,沈胜兰,等.效应面设计法优化槐花中总黄酮提取工艺[J].中国药房,2009,20(21):1630-1632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专业素养;语言输出假设;人才质量;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一、以语言输出理论为依据的教学改革任务、目标及方案

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需要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语言工具论思想不仅使英语专业的学科发展出现了瓶颈,也限制了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国内就业环境一方面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相对饱和,另一方面优秀的英语专业人才又十分匮乏,说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亟待提高。在此背景下,我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围绕着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语言输出假设理论的思想、功能与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与语言习得相继受到国外输入假设与输出假设的影响。语言输入假设强调通过足量的语言输入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发生,语言输出假设则认为,语言输入为语言习得提供了原材料和环境,但语言输出行为不会自动发生,而是需对输入材料进行过滤和加工,亦即输出行为需要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Merrill Swain 博士的输出假设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领域的影响尤为显著。Swain提出输出假设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1)注意功能(noting/triggering function),(2)检测假设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3)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1]。而此三大功能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1)多说和多写目的语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的流利性和自动性;(2)语言输出迫使学习者从语义加工过程转移到句法加工过程;(3)多说、多写目的语能让学习者检测自己对目的语所做出的假设;(4)语言输出能获得相应反馈[2]。

Swain还根据大量实验结果,建立了下列语言输出和二语习得模式(见Figure 1),并从该模式中分离出了两种意义不同的习得,即内化新的语言形式及加强已内化语言形式的自动性[3]。

Figure 1 Output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上面图表表明,输出1到输出2的过程就是二语学习过程。学习者出于交际的需要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意图(输出1),在此输出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反馈,即学习者自身语言知识的缺陷以及与目的语在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简单的反思和复杂的思索来分析自己所用的语言,从而进入语言认知过程。当学习者经过认知过程仍无法得出修改输出的方法时,他们会集中注意力去寻求相关的输入资源,再一次进入认知过程,当学习者得出解决方法时,认知处理便产生了修改后的再输出(输出2) 。可以看出,从输出1到输出2可使某些认知处理成为自动化,提高表达的流利性。[4]

2.教学改革目标、任务及方案

Swain的输出假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我国外语教师和研究者的注意,近10年来成为我国外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理论指导,众多研究者认为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机会,提高其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应该成为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与任务。从重视语言输入到强调语言输出,无疑是外语教学理念的一个进步。但另一方面,语言输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二者都不可偏废,注重专业素养的语言输入模式与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输出模式的有机结合,更有可能实现英语专业学生综合实力与专业技能的同步增长,更有利于促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英语专业以语言输出假设理论为依据制订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即通过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构建基础技能、专业方向、人文知识与拓展辅助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最终实现语言技能训练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出专业能力深厚、知识面宽广,思辨能力强的创新型英语人才的目的。

在前期调研,集体讨论、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我校英语专业通过申报学校教改项目的方式争取学校的政策及经费支持,开展了以内容为依托,注重专业素养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从2010 年下半年开始,经过方案草拟、研讨论证、专家评审、修改完善等环节,完成了英语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实施以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

(1)整合基础技能类课程。对专业基础课的学时、科目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知识的输入。比如“综合英语”课程由周学时6减为4,在教学内容上以主题为基础,融入知识模块,重视能力培养。原“英语泛读”课程改为“英语阅读”,开课时间由2学期减为1学期,教材选用体现西方人文思想的经典名篇。一方面夯实语言基础,实现中学英语与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另一方面为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2)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注重建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把获取“源于学科的知识”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目标,在保留“欧洲文化入门”、“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的同时,增设“希腊罗马神话”、“圣经释读”等课程。取消原有的“英美概况”,增设“英国历史文化”和“美国历史文化”,帮助学生系统性、深层次地掌握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内涵,增强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

(3)加强专业方向类课程。首先加强专业主干课的建设,增设“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为专业主干课,突出专业素养与人文底蕴的要求。其次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术兴趣和就业需求,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中突出专业方向性,按照“英美文学”、“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翻译”及“国际经贸”四个模块设置课程,要求学生选修两个模块以上的课程,既保证学生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研究。同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开设“铁道英语阅读与翻译”等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重视实践类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暑期小学期,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类教学活动,并确定“专业认识实习”、“外事实习”和“毕业实习”为必修课,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适应性与应变能力,为进入社会作好准备。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新培养计划体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实践的改革来实现,近年来我校英语专业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及辅助拓展性课程的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1. 积极建构有利于输出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1)采用研讨性课堂教学模式。避免教师一言堂、经验谈,增强师生课堂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在保证课程内容及学术性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参与意识。

(2)注重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展。比如“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逐步形成了课程学习的“三个一”环节:要求学生在两个学期各完成一万字的翻译实践练习,一本翻译理论类原著阅读的基础上,第二学期再完成一篇翻译论文的写作,在增加学生的翻译实践经验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理解能力与理论素养。

(3)强调以知识带技能,语言输出能力与语言输入能力并重。比如“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在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理解能力、积累文学常识、建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加强了口语表达和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采用口头陈述、经典名篇背诵,莎剧表演、课程单元论文与学期论文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能力训练的机会。

(4)在主干课程中推行研究性教学。采用“任务性”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论文写作要求,力求理论知识传授与实际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思辨及研究能力。

2. 努力完善拓展辅助性课程教学

(1)丰富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团队协作的提高。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各类英语赛事和学校每年组织的“英语文化节”等活动,我们也力图在本专业范围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和能力展示的平台,积极组织各类比赛和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英才杯”英语技能大赛、“莎翁之夜”戏剧表演、英语语音模仿秀等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技能、人文知识与思辨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风貌及历史文化内涵,也为他们提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机会。

(2)创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实习机会。我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以前主要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利用寒暑假自主实习。这种形式的实习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难以掌控学生实习活动的真实性与实际工作的参与度。为了更好地实现实习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实际有效的锻炼,我们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联系,目前已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千龙网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统一组织学生,由指定教师带队集体到合作单位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成效及经验总结与反思

我校英语专业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稳步增长,第二课堂及实践教学成绩斐然,毕业生深造率与就业率进一步提高等等。但另一方面,我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尚处在探索阶段,需要我们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教改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我校英语专业从2012级开始实施新培养计划,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新培养计划的意见,我们通过问卷,从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与实际收获、对课程调整及新增课程的认可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过去一年专业学习的自我评价等4个方面对2012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与实际收获

(1)必要性。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基础类课程”(如阅读、综英、英语语法等)和“技能类课程”(语音与话语实践、听力、会话、语法与话语实践等)态度最为肯定。对“专业(素养)课程”(如英国文化、希腊罗马神话、圣经释读等)态度积极,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开设此类课程。对非专业课程(现代汉语、网页设计基础等)和特色课程(交通运输概论等)的态度普遍消极,认为没有必要开设。

(2)实际收获。相较于“必要性”的调查结果,“基础类课程”中“综合英语”、“语音与话语实践”及“听力”等获得的“肯定”评价与其“必要性”评价一致,而“会话”、“阅读”、“语法与话语实践”等“技能类课程”则评价降低。技能类课程收获评价的降低可能是因为学生对教师和课堂依赖较大,而技能的提高并非仅有课堂教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学生的自学和自我提升能力。“专业(素养)课程”(如英国文化、希腊罗马神话、圣经释读等)的“收获”评价与“必要性”评价基本一致。非专业课及特色课程的“收获”评价依然不高,这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和认同度有关。

2. 对课程调整及新增设课程的认可度

(1)针对“综合英语”(I-IV)课时由每周6学时减为4学时,30.3%的同学认为“很好”,45.5%的同学认为“较好”,24.2%的同学认为“不好”。

(2)针对培养方案中增设的“圣经释读”、“希腊罗马神话”、“英国历史文化”、“美国历史文化”等文化类课程,45。5%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开设,可提高专业素养”,45。5%的同学认为“较有必要。但课程较有难度,和学生实际水平有差距”,另有9%的同学认为“一般。基础阶段应更专注于语言基本技能学习和锻炼”。

(3)针对高年级阶段专业选修课分为“英美文学模块”、“语言学模块”、“翻译模块”、“国际经贸模块”四个模块,93.9%的同学认为这种模块化课程教学对学业和职业发展有益,仅有6.1%的同学认为模块化课程教学对于学业和职业发展无益。

3.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5%的同学认为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提出“口语课设置过少”,“不应设置文科数学与交通运输概论”。45.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部分教师配置不合理”。51.5% 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但课程内容和实际脱节”。63.6% 的学生认为“实践内容少”。54.5% 学生认为“部分低年级课程难度较大,应设置在高年级”。

4. 对过去一年专业学习的自我评价

从回收的问卷来看,学生主要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专业认识、课程设置、能力拓展以及主观态度等几个方面谈及自己这一年的学习感受。

(1)学习内容。24%的学生谈到学习颇有收获,尤其是英语语言技能运用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同时对英美文化和英语思维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2)学习方法。18%的学生表示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明确了学习的方向,特别是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少数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学习效果不明显或因为缺少规划而未能合理利用时间。

(3)专业认识。12%的学生谈到通过专业学习逐渐体会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英语专业学习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作用。6%的学生谈到专业学习欠深入,期望值与实际收获不符,英语专业不如其他专业有优势。

(4)课程设置。12%的学生认为,新增设的英美文化、希腊罗马神话课程较合理,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学习的内涵。15%的学生建议增设选修课(翻译类、鉴赏类课程),认为专业教学应该做到技能与素养,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5)能力拓展。21%的学生提到能力拓展的重要性及其困惑。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专业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学习过程中提升了生活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但也有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6)主观态度。约6%的同学谈到对英语专业比较抵触,觉得学语言很烦躁,提不起兴趣。

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我校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有关专业课程的修订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受访者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反应较为激烈,否定情绪明显,但这是因为此题项中的“课程设置”指培养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并不完全具有专业针对性。对问卷中反映出来的其他问题,经过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1)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仅为2012级的学生,调查覆盖范围有限。12级学生仅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专业认识可能存在不足或偏颇。我们将继续对这一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并进一步改进和细化问卷,逐步将更多年级的专业学生纳入调查范围,在总结和发现具有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对培养计划做必要的调整。

(2)结合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多为调剂生的现状,加大专业导论课及专业思想教育的力度,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为大一新生配备学业导师,帮助学生尽快克服初入大学带来的“适应休克”,从而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及认同度。同时,在大一第一学期为英语专业新生开设研讨课“英语学习方法及专业发展前景”。该课程以师生研讨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通过探讨英语专业就业的困境与前景,专业学习的基本方法,语言的魅力与内涵、专业定位及个人发展等新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培养专业认知能力,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为明确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3)坚持注重专业素养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与实践,通过更新理念,克服语言工具论的偏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技能的切实提高依赖于人文知识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提高输入质量、强化输出训练,实现输出能力与输入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G. Cook & B. Seidlhofe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25-144.

[2]李萍. 语言输出假设研究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3]Swain, M. and Lapkin, 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Vol 16).

[4]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 第12篇

一、非专业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 非专业能力的内涵

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 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非专业能力, 即职业能力中除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 这些能力具有普遍性, 不是某一专业特有的, 而是所有职业劳动者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一般是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其中方法能力又包含了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订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包含了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关于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 (教高16号文件) 文件指出, 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沟通和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促进的, 共同存在于每一名职业劳动者的综合能力之中[1]。

(二) 非专业能力的意义

1. 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 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胜任某一岗位的技能, 而且具有在同一岗位群及不同岗位群中跨岗位就业及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但要具备基本职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能力, 还应具备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与社会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因此, 对学生进行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2. 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前, 面对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新型劳动组织的出现以及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高职学生不能只掌握一项专门的技能, 还需要掌握更多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广泛迁移性的非专业能力, 去适应未来就业、换岗、转业、进一步深造的要求, 只有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 才能获得更加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可见, 高等职业教育在注重培养、训练学生的技术、技能基础上,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这对促进学生规划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3. 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

现代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事业心、责任感、服务意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企业招聘时, 不仅重视学生的岗位知识和能力, 对于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也十分重视。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 要面向企业、服务企业, 适应企业的需要, 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非专业能力。实践证明, 这些融入企业文化和要求的非专业能力既是促进高职学生顺利走进企业的筹码, 也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团体咨询在培养高职学生非专业能力中的作用

(一) 团体咨询的概念及内涵

团体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 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助人的知识、理论与技术, 根据一定的目的, 在团体指导者的领导下,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以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改善人际关系, 增强社会适应性, 促进人格健康成长。团体咨询的理论和技术, 不仅可以帮助有心理困扰的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优化心理素质, 也能帮助正常人改善适应能力、提高社交技巧, 它以发展为目标, 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格健全[2]。

(二) 团体咨询在培养高职学生非专业能力中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 团体咨询理论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研究表明,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结合团体咨询技术的可操作性、针对性等特点, 笔者认为团体咨询技术在培养高职学生非专业能力方面有以下作用。

1. 培养自我反省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通过运用团体咨询技术, 设计包括小组活动、情景训练、挫折模拟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可以让成员之间通过分享与交流, 意识到自己在思想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的相似性, 减轻心理负担, 改变不恰当的自我评价, 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团体中每个成员积极探索和努力进步的表现, 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 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激发自我潜能。团体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实施自我管理, 增强承担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同时, 能提高学生的内省能力, 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与定位、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树立自信, 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具备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以及主动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3]。

2.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团体咨询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强化应用, 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团体活动中对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有效解决岗位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适应企业的要求和发展, 同时也拓展了自己职业发展的空间。

3. 培养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把团体咨询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就是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主动参与的课堂活动,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实践环节中,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可以说, 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制定、修改、实施的过程, 就是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生成过程, 它不仅有助于高职学生适应高要求的就业市场, 而且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发展。

4. 培养适应环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注重高职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逐渐使他们在在校学习期间调整好心态、增强适应能力, 是高职院校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让学生主动参与仿真的岗位环境和社会活动, 从而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岗位要求, 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准备。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有助于适应今后工作的新领域、新载体、新形式, 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并迅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 运用角色扮演法模拟岗位的每一个环节,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5. 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团体咨询技术就是要创设各种小组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际分工与协作中, 充分理解团队目标、组织结构、个人职责, 自觉自愿地与他人协调配合、互相帮助。运用团体咨询技术开发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 在团体活动中, 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达成共识、增进理解, 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进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在团体活动的分工合作中, 通过分享和交流来加强对自我、他人的认知和对社会的适应, 减轻了人际敏感。在团体活动中, 成员也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等。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三、团体咨询培养高职学生非专业能力的途径

自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出以来, 许多高职院校都致力于开发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模块教学等教学法, 并展开了大规模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可以说, “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 许多高职院校在“综合职业能力”的认识上还存在不足和偏差, 仍存在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的现象。把团体咨询技术引入高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的、平等的、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团体咨询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团体教学活动, 注重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和参与, 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适应环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非专业能力, 进而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充分实现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具体活动设想如下。

(一) 小组合作

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创作”等多种形式, 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每次活动教师要设计特定的主题、目标和内容。“小组讨论”具体可采取“头脑风暴”法, 如提出“我的心中最富有意义的工作是怎样的”、“在工作中我该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等与职业相关的主题, “头脑风暴”法的运用能够促进团体成员进行热烈讨论, 进入思维的新区域, 建立自己的职业价值, 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非专业能力。运用“头脑风暴”法, 也可以探讨高职学生共同关注的职业话题, 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作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合作创作”指每个小组的学生, 通过集思广益、发散思维,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合作设计方案, 然后每组派代表说明小组的想法和方案, 最后小组间互相评价。整个活动过程中, 从查找资料、构思、设计, 到方案的实施, 每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合作、选择最佳方案, 以实现目标。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结合作、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与思考。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亲身体会不同岗位环境及其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角色扮演的过程也是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过程, 是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学会以换位思考的形式更直接地感受他人、理解他人、减少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 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例如, 招聘模拟, 将学生分成小组, 小组成员自愿分别扮演面试官和面试者进行招聘。在应聘中提出相关问题: (1) 如何看待你的专业背景与工作中的分歧? (2) 在工作中出现突发事件你将如何处理? (3) 你是否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你? (4) 你是否同意加班?为什么?通过角色扮演和对问题的思考, 一方面, 可以让团体成员了解招聘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人才的能力结构, 为自己以后的真实应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通过模拟应聘者的角色, 团体成员也会对人际交往有所思考和领悟。

(三) 情境模拟

只有置身于岗位的实践环境中, 才能更好地把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情景模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和学习内容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酒店管理为例,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 让他们扮演顾客和服务员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要求学生根据扮演的不同角色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这种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和巩固学到的语言知识, 锻炼语言运用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 加深每一个学习者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思维训练方式, 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省的能力, 比较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策略的优劣, 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团队研究

团队研究式学习, 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研究主题和一系列子课题, 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个子课题, 分工协作, 用2到3周的时间, 通过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一系列科学化、系统化步骤, 寻找问题的答案、完成研究报告或项目设计, 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讲解。在研究过程中, 小组成员既有具体分工、又有相互合作, 群策群力实现团队目标, 小组成员在课题小组中承担各自的研究任务,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参与程度的提高, 成员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人际交往、培养合作精神、科学研究精神等。

参考文献

[1]甄凯玉.综合职业能力的特征[J].机械职教研究, 2003, (11) .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上一篇:螺栓优化下一篇:感恩教育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