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政策

2024-07-24

中国的货币政策(精选12篇)

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1篇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类似货币政策的思想最先由威克塞尔提出, 他认为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但是一般都认为真正将货币政策的含义以及系统的而货币政策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虽然凯恩斯没有给出货币政策的明确概念, 但是在其论著里面所体现的是即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实体经济运行这一概念。随着20世纪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的不断演进, 目前对于货币政策的定义有一个统一的看法。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一定的经济目标, 使用各种政策工具来调节和控制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 进而影响宏观实体经济的运行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二、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缓慢回升期, 从全球来看, 整个经济的恢复是一个缓慢复苏的过程。外需不足的局面还是一直存在, 我国也处于一个产能过剩的时期, 内需不足, 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不扎实不平衡, 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度存在, 信贷结构也极其不合理,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经济结构失调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货币政策的扩张而呈现一个越来越糟糕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处理, 那么必然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

(一) 利率工具被架空

当前央行利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利率, 法定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操作等, 一般而言, 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的使用较少, 因为这一工具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很大, 会造成经济周期的波动,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除开我国以外全世界的国家几乎很少使用这一工具。2008年9月以前, 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一度达到世界最高。信贷的紧缩规模也是处于高位。这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有极其不好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 没有一个完美的政策, 只能权衡利弊, 最后我国的央行在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间做了选择, 一种政策只能解决一个问题, 这是无奈之举。

(二) 我国的货币话语权不足

美国的国力雄厚, 美元一直占据着世界龙头老大的地位, 统治了国际货币, 可以说间接地绑架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尤为如此。国际清算的需要使得我国需要储备大量的外汇, 可以应对由于美元贬值所带来的外汇风险。为了使得手中的外汇避免被贬值, 我国不得不将外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上。可以说央行有一大部分都用于购买美国的国债, 可以看出间接绑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并承担了很多市场风险如外汇风险等, 进而造成我国的经济承受巨大的损失。这是由于美国的国际货币清算体系造成的。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一) 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

为了应对我国货币政策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国的货币政策必须灵活的不断进行调整以面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时的调整货币供应量, 落实已经出台的各种货币政策的实施措施, 进而满足经济对于货币供应量的适当需求。特别是对于基层的金融机构来说尤其需要充分落实国家出台的货币政策, 因为货币政策的效果的显现很大程度上跟基层的落实程度有关。可以不断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 对于一些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增加对于农村的贷款支持, 迅速发展农村信贷以及农村金融, 只都是可行的措施, 只有将货币政策的每一个小细节落实到位, 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才会得到最大体现。

(二) 优化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体系

我国需要完善并且优化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的体系。首先央行应该进一步提高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的科学性, 合理规划基础货币, 增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鼓励业务品种的开发和金融创新。不仅如此, 货币政策的不一致性一直带来问题, 所以这是一个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尽快提高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并且对于央行自身进行自我监督, 使得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的实现。央行需要引导商业银行处理好风险的防范以及信贷业务的关系, 主动的防范风险, 转被动为主动。

(三) 建立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机制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首先要考虑到信贷传导渠道也就是考虑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合理信贷投放问题。要与服务的关系。建立适应市场性信贷投放的员工队伍, 以适应新形势下贷款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当前虽然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但是通过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 优化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体系, 建立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象, 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长林.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理论综述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易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难以跨越两个“悖论”[J].世界知识, 2009 (01) .

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2篇

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一)最终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第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改革中的调整、充实措施,实际上也是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货币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制定的战略目标。其主要有四个内容:

1、稳定物价。物价稳定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能够将物价波幅控制在2%—4%内就算基本上实现了物价水平的稳定。

2、充分就业。国际上一般将失业率低于4%视为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主要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两个指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不同的利率和控制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一)基本未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

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农产品生产价格[3]上涨16.5%。2012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1.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3]上涨2.7%。可以看出2012年各项居民消费价格指标增幅均出现放缓趋势有的甚至出现下降,这些都体现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基本实现充分就业

201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201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三)实现经济增长

[2]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我国经济实现连年增长,增幅略有降低。这是主要受我国实行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四)国际收入平衡

让你深入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专著 第3篇

为满足国内外读者这一强烈需求,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提出把《中国货币政策》一书列入出版规划。

本书从货币政策基本概念入手,围绕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各组成部分展开,分别从目标、工具、传导机制方面加以阐述,并论述了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几轮金融宏观调控的实践,最后探讨了货币政策框架有关理论的最新发展。

货币政策框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仿佛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大树,在不同经济体的特定土壤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并不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成长。本书将这棵迷人大树的各个层面更加客观全面地展示出来,让读者既能看到它的葱茏绿叶,也能摸得到它的斑驳疤痕。

本书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担任主编,副司长纪志宏担任副主编。他们长期从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践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本书的权威性、专业性与实用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本书是首部权威解释中国货币政策基本内容与框架的、中英双语对照的著作。它既适合国内外学界研究人员阅读和使用,也适合对经济金融问题感兴趣的一般读者,对于大专院校金融经济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难得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作者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货币政策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第4篇

2009年11月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逐期上升趋势,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9月份CPI同比上涨6.1%,涨幅较8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但当前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未来一段时间物价仍将在高位运行,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鉴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因素,当前的货币政策对价格波动有什么样的影响,当局应该实施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政策仍是当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这一问题入手,通过实证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二、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一)早期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货币供应量M的变化引起了利率r的变化。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变化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即:

(二)早期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

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相对立的是货币主义。货币主义遵循西方经济自由主义传统,即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的保证。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可以表示为:M×V=P×Y

在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M只能引起价格P的变化,而不会引起实际产量Y的变化,即货币是中性的。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卢卡斯(RLucas)、萨金特(T.Sugent)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世界上每个追逐自身利益的人在市场中的行为是理性的,因此当政府扩大货币供给时,每个人会预期到物价将会上升,因此会提前做出反应,例如雇员在签订合同时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以提前应付物价的上升。这就导致价格的迅速调整,否定了价格的粘性。针对货币主义及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有时不会出清。信息问题和改变价格的成本这两者使得某些价格具有刚性。随着货币供给增加一个百分比,价格最终也会上升相同百分比,但由于价格的刚性,价格的调整是缓慢的,在价格尚未上升到货币供给增加的百分比时,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引起利率下降,进而导致投资的变化。

三、模型与数据

本文我们主要研究货币政策对CPI的影响,故解释变量选择货币政策变量。以下分别用时间序列模型和VAR模型进行分析。

(一)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

根据相关经济理论建立以下CPI模型:

其中cpit为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减去100,mlrt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率,Rt为1~3年期贷款利率,数据样本期间为1999年1月—2011年9月,文中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和中国经济信息网。由于采用的是月度数据,公式中cpit和mlrt为利用X-12季节调整方法调整后的数值,调整后的数据趋势图如图1所示。

用Eviews6.0做回归输出的估计结果为:

可以发现R2值只有0.333 615,表明模型对因变量拟合得很差,D.W.统计量也只有0.111 425,说明存在自相关,通过观察cpit序列、mlrt序列和Rt序列的相关图,可知cpit序列一阶差分平稳,mlrt序列一阶差分平稳,Rt序列自相关系数拖尾,偏自相关系数在二阶截尾,故模型如下:

用Eviews6.0做回归输出的估计结果为:

这个方程的统计量很显著,拟合的程度也很好。进行条件异方差的ARCH LM检验,得到了在滞后阶数p=1时的LM检验结果:

可知不存在ARCH效应。

(二)使用VAR模型进行分析

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 Regression,简称为VAR)模型是由SimS(1972,1980)首开先河的,从二元(Sims,1972)到三元(Sims,1980),再到多元。在揭示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时,VAR模型一直充当了基本的检验工具。一般传统的回归模型都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应用模型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做出适当的描述,然后分析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内生变量如何变化。但是这种模型存在一些缺陷:一种缺陷是把一些变量看成内生的,而把另一些看成外生的或前定的,这种决定往往是主观的,因为有可能这两个变量是互为因果的。另一种缺陷是在构造联立方程模型时,为了使模型可识别,必须在某个方程中舍去某些变量。VAR模型的核心思想就是不考虑经济理论,而直接考虑作为时间序列的各经济变量间的关系。

本文根据经济理论可以建立以下VAR模型:

用Eviews6.0做回归输出结果如下:

3个方程调整的拟合优度分别为:R2cpi=0.945 694R2mlr=0.886 879 R2r=0.953 111

四、中国货币政策对CPI的影响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PI受到自身的影响,也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的结果很清楚地显示了货币政策对CPI的影响程度,这里主要分析VAR模型下货币政策对CPI的影响。下面分别作出了各个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出CPI对M1R的增长持久冲击。当给CPI一个冲击时,M1R的增长从第1期开始上升,第2期开始逐渐稳定在某一个水平,即M1R的增长受到一次冲击后将会上升,但这种上升是一次性的,上升后将长期稳定在一个水平上;CPI对R的冲击程度不是很大;同样R对CPI和R对M1R的冲击程度比较类似,都是当给R一个冲击时,它们从第1期开始上升,第2期开始逐渐稳定在某一个水平;当给M1R一个冲击时,将使得CPI向相反的方向变动,可见货币发行量对CPI变动具有负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国当前居高不下的CPI,应继续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五、结论

(一)存在的问题

1. 超发货币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货币增速超过GDP增速。2000年1月M2发行量约为11.5万亿元,2010年10月末M2发行量约为69.98万亿元,而同期GDP分别约为9万亿元和37万亿元,货币增长了500%,而GDP增长300%,表明中国货币增长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了。在计划经济时代,只有消费品能够流通,生产资料和资产都不能进入市场。21世纪以来,生产资料不断市场化,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矿产资源市场化开发,资本市场超常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超额货币供给,保证中国经历了一段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但是,随着货币基数增大,货币长期超经济增长显然不可持续,因此需要确定新的货币增长目标。

2. 资产泡沫问题。

货币政策应对资产泡沫有很多局限性。一是由于资产价值本身难以观测和准确估算,央行难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资产泡沫和合理评估泡沫程度。二是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泡沫调节能力有限,不仅控制资产价格的手段和能力有限,而且货币政策存在时滞。三是调控资产泡沫要付出政策成本。如果紧缩性货币政策力度不当,可能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比泡沫更大的危害。激进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成功地抑制资产泡沫,但也可能导致经济严重下滑,甚至陷入衰退。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回升势头不稳,需要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这会增加资产价格膨胀的压力;若要消除资产价格膨胀预期,则需要收紧货币政策,这又会影响经济增长。

3. 通货膨胀指标问题。

中国衡量通胀的指标是GDP平减指数。由于这一数值很难及时取得,一般用各种物价指数替代,主要有CPI、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通常情况下,当CPI涨幅连续6个月超过3%,就被看作是通货膨胀。但是,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CPI构成中的农产品权重占到1/3,住房价格仅考虑房租,没有考虑购房支出。由于CPI样本选择不合理,加之政府对粮价实行严格管制,因此CPI难以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如何选择通货膨胀指标成为货币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4.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银发[2010]193号),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六个方面意见,共计十八条政策措施。但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不差钱”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不合理格局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现在迫切需要加大相关政策执行力度,加快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特别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二)对策建议

1.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投放,促进经济适度增长。

中央银行应交替使用利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继续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在调控信贷总量和结构中的作用。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变化情况,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既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和实体经济部门信贷需求安排贷款投放进度和节奏。

2. 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方针,加强对西部、“三农”、就业等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对小企业服务机制;稳步发展消费信贷品种、扩大消费信贷规模;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放;强化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督促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3.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将人民币有效汇率年升值幅度控制在3%以内。继续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改革原则,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强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既要让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调整结构和技术进步形成适当压力,又要保证外贸出口不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维持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继续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资本平衡流动,规范和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加强对违规和异常资金的监管。

4. 采取“外堵内疏”的策略,遏制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国内金融市场。

一是引导国际资本有序流入,通过市场准入、税收、保证金和信息披露等资本管制措施,调控国际热钱流入和流出速度,加快新股发行节奏和做大国内资本市场规模,增强中国金融体系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二是引导国际资本流到实体经济,特别是流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去。三是优化组合利率、汇率、准备金率、信贷调控等多种政策工具,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和放宽对外投资相结合等,对国际热钱实施“关门打狗”,为我所用。四是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等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减缓政策叠加效应。五是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消化成本的能力,防止因此造成物价过快上升。特别是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易丹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牛来保.中国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波动的相互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1,(7).

[6]徐慧贤.资产价格的波动与货币政策[J].生产力研究,2007,(5).

[7]骆祚炎.资产价格波动、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调控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3).

中国的货币制度 第5篇

关于货币发行的演变要从以下几部故事说开:

第一部:货币发行

在一个叫做中的古老村子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凡朴素的生活。村东头住着一个铁匠,每天锻造敲打着各种工具,从农耕用具到交通用具再到生活用具,种类很全面;村西头住着一个裁缝,每天缝制着各种衣服;村南面住着一个瓜农,而村北住的是一户泥瓦匠,给人盖房子、修房子。村中间还有几户人家,靠种粮为生,暂且称为粮农吧,其中一位粮农叫代尔,种植技术精湛,善于打理家务,口碑甚好。

中村的民风真的很淳朴,每天人们用粮食交换着铁锹、用衣服交换着瓜果以及粮食,生活平平安安。同时自己心下里会盘算,我该打多少铁?免得没人要我就得饿死了,所以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经营结构,实在不行去给粮农打点短工,换点粮食。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想法,不过中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巨变,日子也很和睦。

法则1.1:自己生产的东西要么满足自己所需,要么满足他人(市场)所需,否则就得挨饿。

法则1.2:如果生产的东西自己和别人都没有需求,或者自己根本没有生产东西,而自己却没有挨饿,这就表明别人生产了价值却在替你挨饿。

第二部:货币出现

铁匠的儿子今天拖着沉重的锄头,要给家里换一些粮食,累的恐怕得多吃几斤粮食了;裁缝拿着衣服去换粮食,结果半路衣服弄得满是灰尘;粮农们想要去换点水果吃,粮食在半路漏了一地......

有一天,老农代尔拿着5张纸条,每张上面都写道“此纸条可从代尔这里换回一斤粮食”,然后去铁匠那里说,我要换一把剪刀,这样先给你一些借条,你随时可以去我那里换回粮食,那5斤粮食我会一直给这些纸条保留着;铁匠想了想,这样也好,儿子以后也不用拖着那么大的锄头去他家换粮食了,只要拿着这些薄薄的纸条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家终归还是要吃粮食的;再说代尔这老农口碑不错,不会赖账的;而且说不定我用这些纸条还可以换一写水果,果农说不定也会接受的,果农要是兑现的话岂不是我少拿了2次锄头,那得少出多少汗!所以,铁匠收下了这5张纸条。并且村民们怀着同样的想法,都接收了这种纸条。

有一天,铁匠对儿子说:“那张纸条放哪里了?”。儿子说:“什么纸条?”。铁匠不耐烦的说道:“代尔写的那些可以换粮食的纸条”。这些事情之后,儿子与老父约定,用“A币”来称呼那些纸条,免得以后分不清是“上厕所的纸”还是要“记事用的纸”还是“代尔先生的纸”。

又有一天,代尔要去换10斤水果招待客人,他写完一张纸条又写一张,胳膊都麻了,这还没开始提水果胳膊就麻了,一气之下就每张纸只画了个数字再签个名,1表示1斤粮食;10表示10斤粮食。这样不就方便多了。而假设代尔所有的存粮只有1000斤,而它纸条上的数字加起来却有斤,这就表明代尔透支信用滥发A币了,那相应的一个A币对应的价值就萎缩到半斤粮食,A币贬值了50%。

法则2.1:以实际财富(粮食)为抵押发行的货币(A币)叫做信用货币,货币的发行者必须具备很高的信用(代尔口碑很好),必须有很透明的机制(以粮食为抵押,有多少斤粮食?),这样的货币(A币)不会贬值,永远对应着相应数量的粮食;

法则2.2:货币一旦滥发,相应的贬值就会到来;

法则2.3:货币(A币)是借条。

第三部:银行鼻祖

若干代人后,村里的人们使用的货币已经不仅仅是A币了,原因很简单,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多了,有了理发的、采药的、开酒庄的以及专门从事倒买倒卖的小贩们,靠粮农代尔打的借条已经不够人们使了(其粮食毕竟有限,也就使货币的发行受到的严格的限制),B币、C币……等也开始流通了,其信用也有高有低有变化,人们变化着自己持有的纸条,经济交换越来越频繁了。

采药的人这一阵子想到村外面大山的那一边去采点珍贵的药草,但是又担心自己村里流通的A币和大山那边人们的纸条互不相认,自己吃住都会成为问题;铁匠这一阵子生了一场病,没有力气打些铁器,没能换回A币,粮食没有着落;果农今年的水果大丰收,留下一些自己吃的外,全部从果贩那里换回了A币和B币,但那么多纸条放在家里很不安全;中村一个叫做雷泰的先生就开了一个钱庄,起名为“日升昌“钱庄,干的事情主要有三种:第一、村民可以将自己的A币、B币等存入钱庄(要收保管的费用),第二、村民可以从日升昌借一些A币出现先使用,以后再归还(要收利息),第三、汇兑,村民在中村的日升昌存入1000个A币,可以拿着日升昌的汇票到大山那边换出对应的纸条(先称之为“大山币”)来消费(同样道理,大山村的人在那边存入“大山币”,来到中村后拿着日升昌的汇票可以兑换A币来消费)。

这样一来,采药的人可以使用汇兑业务,代价是支付一些费用;铁匠可以先到日升昌借点A币,以后再还,代价是要付点利息;果农可以将多余的A币存入到日升昌,代价是要交一些保管费。而日升昌钱庄就靠着这些费用生存、雇佣保镖以及运输队、并取得一些盈利,盈利反过来壮大了日升昌的自有资本,汇兑的业务越开越大。日升昌的经营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假设其某天将存入的A币的一半都贷出去了,而因为其一些问题被曝光导致信用度急剧下降,就会引发存款的人过来挤兑,而日升昌当然是拿不出来这么多钱的,那么其面临的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些道理制约着日升昌的放贷以及其它一些活动。

法则3.1:银行放贷必然需要收取利息;而银行存款不一定派发利息,存款有息是银行竞争存款客户的结果;

法则3.2:假设只有一家银行垄断所有上面提到的三个业务,则存款利息必然为负,意味着存款客户不仅没有利息,而且还需要缴纳账户保管费;

法则3.3:有限信用的银行容易出现挤兑**,但其经营活动不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无限信用的银行不容易出现挤兑事情,但其内幕操作往往令人吃惊。

第四部:政府之始

中村宁静的生活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就像恐龙家族到了公元6000万年前一样。中村的恶霸开始横行,村民们每天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大山那边的村落盯上了中村富饶的资源,纠集着人马杀了过来,妄图把中村的人们斩尽杀绝,中村的村民整日生活在刀光血影之中,民不聊生。中村的一个叫做润智的青年,拥有极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能力,领导了一帮村民将大山村的入侵人马赶了回去,将村里的恶霸完全剿灭。润智说,我们中村必须成立一个村委会来领导我们村民,我们村委会的军队可以抵御大山村的再次入侵,我们村委会的警察可以打击村里新出现的恶霸,这样我们的人民会重新生活在和平中。只不过我们要向每位村民征税,这些钱用来养活中村的军队和警察以及我们这些官员。

连年的战火之下,村民所持有的A、B、C币都发生了怎样的怎样的变化?根据法则二:A币是借条。我们知道村民们谁持有A币,谁就可以到代尔这个老农家里兑换相应的粮食。但是战火之下,代尔家不成家,粮食被劫匪洗劫一空,自己也被炮火击中成了残废人,再创造价值的能力已经消失了。换言之,A币现在已经严重贬值。B币和C币同理,村民们的财富基本消失殆尽。

村委会颁布法令,发行新的纸条“人民币”来代替以前的A、B、C币,并完全禁止A、B、C币的流通。在一个人们财富已经化为泡影的村子里,人们开始用自己的一些劳动力换回“人民币”,或者用“可以换回10000斤粮食的A币”来兑换“可以换回1斤粮食的人民币”(村委会对村民财富积累有限的承认)。因为缺少人民币,刚开始的时候粮农用自己的粮食来直接缴税,甚至一些物物交换的事情经常发生。

村委会决定给每人发100个人民币来改善目前经济活动中货币不足的局面(强制发行货币),但这显然又遇到了问题。村民们拿到100人民币后,都知道这100人民币背后没有对应着什么东西,假设村子里现在总共有10000斤粮食,那么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去兑换,第101个村民及以后的村民手上的人民币势必就成了废纸一张,啥也兑换不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村委会不得不再发行一种凭证,叫做“粮票”,也就是你即使有100个人民币,但如果只有10斤粮票的话,也只能买10斤粮食。这种粮票制度是中村在物资极为匮乏的时代的一个烙印。又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社会上的物资已经极大丰富,很多物资即使均分给每个村民都用不了。粮票已经彻底消失,社会上的人民币数量发行的比一钱多了很多,但没有人去挤兑购买物资,因为社会上的物资确实已经足够丰富。

村委会也开了银行,以前的日升昌在刚成立村委会时已经被新的“中村民银行”取代,该银行不是村民私人办的,而是村委会办的,按照当初润智的承诺,这是“村民所有银行”,也就是银行归全部村民所有,村委会代行管理。像这样的“村民所有”企业也办了好多家,有专门修路的、有兴办水利的、有负责运输东西的、有负责发电的、有负责卖油的,这些企业的规模也比村民私人企业的规模大多了。

然后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人民币发行没有抵押品的事实。没有抵押品的发行,意味着制约因素就是主观意愿,我想多印就多印,看结果如何对我产生好处而定。

现在我将描述人民币超量发行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第一、村委会多印了10000个人民币,这10000个人民币怎么进入流通环节?答案是给村委会,由村委会消费出去,村委会一旦凭空多了这10000个人民币,后果可能有:官员多发点工资、官员借投资、考察、学习之名将一些人民币变成自己的储蓄或者是不动产,或者用这10000个人民币去给村里修个柏油马路。假设中村之前流通的的货币一共是100,000个人民币,当新印发的10,000个人民币全部进入到流通环节之中(注意有个过程,这很重要),货币会贬值1/11。

第二、假设一个官员之前有100个人民币的存款,此次黑色收入了50个人民币,并且把黑色收入消费了出去(否则也没法进入流通环节),则其总的价值是10010/11+50(50人民币消费的时候货币还没有贬值),因此其实际财富由100个人民币变为了约140个人民币。而没有黑色收入的人,其实际储蓄只能接受贬值的命运了。但有一点要注意:官员凭空增加的40人民币的财富所引发的消费也注定带来了另一些人财富的增长,假设官员因为这些黑色收入而多去了一趟“天上人间”,天上人间的收入包括利润也相应的得到了增长。问题是,10000个官员多的黑色收入又会引起谁的收入增加?天上人间肯定算一个了,还有谁?是种粮食的吗?是卖水果的吗?是街头卖煎饼果子的吗?是街头的大排档吗?答案是:房地产。

这和修柏油马路是类似的,这些钱经过村委会交通组(领导)——大承包商(官商一体)——中型承包商+局级干部——小型承包商+科技干部——修路工人,在这个链条上,所有的人原来的财富都贬值了,但新增的财富却明显的不同,结论就不言而喻了。

而另外一方面,货币贬值对应的是一包方便面从5人民币到6人民币的过程,方便面企业的老板最终还是得到了对等的财富。那么根据法则一,官员凭空增加的40人民币财富,又是谁在替他挨饿???

第三、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方便面从5人民币到6人民币的过程中,工人的工资有相似的变化吗?

2、不动产从10000人民币到20000人民币的过程中,基础粮食的价格有相似的变化吗?

3、当能源、用电、用水、用气、房租等价格齐刷刷的上涨时,你的收入有上涨吗?

当这些超量的人民币完全渗透到流通环节后,就完成了一轮上层对经济参与者减羊毛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天上人间和房地产被减了羊毛,却能长出更多的羊毛;而工薪一族和农民被剪了羊毛,却露出了骨头。

法则4.1:权力不受制约的政府必然要走上超量(如果权力一点都不受制约,则会是滥发)发行货币的道路;

法则4.2:这种发行是强制发行,背后没有抵押品,因此货币的信用度只取决于政府的税收、警察、军队、“正义的口号”;

法则4.3:超量发行货币必然导致货币贬值,也必然导致一部分人财富猛涨,而另外的人(也是更多的一部分人)的财富的缩水,因此超量发行货币必然导致奢侈品消费猛增;

法则4.4:经济关系中与政府密切的财团或个人往往成了受益者,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官员”、国有企业、官僚资本企业;

法则4.5:滥发货币是对人力资源的污蔑,因此滥发货币的当局也会同时高举着“集体主义”的旗帜来掩饰。

第五部:汇率之争

村和大山村在战争后的几十年内逐渐有了贸易往来,于是有了汇率的概念,中村的1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大山币”讲的就是这个。按理说这个汇率应该是市场的,因为市场的精准性没有其它东西可以替代。大山村的甲乙丙丁和中村的甲乙丙丁们之间互相买卖着人民币和大山币,就会产生每日这两者之间波动的汇率。假设中村的一个 PAD卖1000人民币,而大山村的 PAD卖100大山币,在上面货币买卖的交易之下,甲乙丙丁之间逐渐的就会用1大山币换来10个人民币。然后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1:10的波动汇率。

对于战后重生的中村来说,自己的贫穷落后只能靠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对外贸易简直就是中村的生命支柱。然而一个波动的汇率对于贸易商来说不啻是一个打击。注意,因为大山村的强大,村与村之间的贸易都使用的是大山币来定价。中村的村委会决定绑定人民币和大山币的汇率。随着中村生产力素质的飞速发展,像其它数码、IT产品一样, PAD的价格如今直线下降,只需要500人民币左右就可以买到。但是汇率依旧被中村的村委会绑定为1:10 。中村的PAD出口1个只需要500人民币,相当于50个大山币,而大山村的 PAD还需要100大山币,换言之,中村生产的产品就更具竞争力了。长期下去,大山村的制造业就要空心化,大山村的村民的工作机会也会随着产业机会的消减而消减。大山村村委会不乐意了,开始指责中村的村委会。

中村的汇率是其村委会人为绑定的吗?换言之中村的汇率不是市场化的吗?我们可以这样说,但也可以说不是。

中村村委会选择了后者,村委会说,人民币和大山币的汇率是受市场调节的。倍受大山村村委会指责的人民币汇率确实是在“市场机制”上形成的。这个市场叫中村外汇交易中心,总部在第7大道19号。要说汇率问题都是别的村子指责中村,而非反过来,原因就在于同样是外汇交易中心,中村的外汇交易中心只有这一个地点,没有连锁店,而且实行的是会员制,而且会员都是一些大牌银行,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会员——中村人民银行(中央行)。所以这个“市场”也被称作中村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央行的自有资本只是成立之初的一点财政拨款,但是却在这个中村外汇交易中心里坐着盟主的位置,实力来源就是其独一无二的印钞功能。

当大山币来到中村外汇交易中心交易的时候,按理说在市场的调节下,1:10的汇率要逐渐变为1:9或者1:8(上文提到的),但是中央行就出价10人民币买一大山币,中央行出价高自然是其买到了大山币,完成了一次外汇交易。问题是中央行出价的这10人民币是印钞机印出来的,其它会员能竞争过它???这10元人民币毫无成本可言!!!于是每一次这样的交易都被中央行以这样的形式完成,于是汇率就牢牢绑定在了1:10的位置上。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上面的过程:中的村民把 PAD卖到了大山村,换回了100个大山币。按照中村的“强制结汇”制度,村民不能保有这100个大山币,必须卖掉它,接盘者自然是中央行,该央行印了1000个人民币给村民,然后100个大山币到了央行的账户里。然后,中村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形成了;然后,你发现了什么?

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6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人民币汇率

一、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背景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沉重打击,阻止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至更多其他领域,美联储从2009年开始,一共启动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比预期中的效果要好,美国失业率的下降速度也有所加快,通货膨胀程度在短期处在一个让人较满意的水平,美联储开始逐步将量化宽松政策即将退出的这一苗头释放给市场。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节奏和路径将会对市场预期和资产价格的波动带来很大的影响,对全球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新兴经济体。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表,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势必对中国造成不容小视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对中国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本文旨在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对中国带来的影响作出分析,并根据这些具体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发展情况,针对中国提出的应对政策给出自己的建议。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回顾——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

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先后十次进行大规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5.25%一路下调到0-0.25%。由于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已经无法阻止经济下滑,为避免通货紧缩、失业率步步攀升,在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雪上加霜的情况下,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成为美国刺激经济的必要手段之一。首先,美联储向信贷市场注入了流动性,以防止国内外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短缺,并且稳定金融市场。同时,美联储通过超低的利率改善国际贸易状况,增加出口贸易,刺激GDP快速增长,促进就业,从而使经济复苏。其次,美联储直接干预市场,解救陷入困境的企业,充当其中介,向金融市场释放流动性。再次,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购买长期国债,目的是引导市场降低长期利率。最终实现经济复苏,再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四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下来,美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美国的失业率下降的速度有所加快,通货膨胀水平也在一个短期内让人放心的水平,美联储开始逐渐将量化宽松政策即将退出的势头显露出来让市场察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宣布停止执行资产购买计划,但是仍然会将所持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这一消息的宣布说明美国货币的政策正在一步步迈向正常化。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对新兴市场的影响

(一)加剧新兴国家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量化宽松国家向其他国家的流动性是有溢出效应的,其中的负面溢出效应会让新兴国家被迫面临日渐“宽松”的市场环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二)催生新兴市场国家资产泡沫形成。量化宽松政策创造的货币会通过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流至别国。热钱流入本身货币无法自由兑换,同时经济发展迅猛、已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新兴市场国家,必将导致通货膨胀升温,资产价格上涨,使这些国家的房地产和股市形成泡沫,一旦热钱撤离将使泡沫破灭,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造成损害。

(三)促使新兴国家货币升值。以我国为例,美联储大量增加美元供应,那就相当于加速了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也就是说人民币在快速对美元升值,这将大大削减我国的出口竞争力。

(四)降低新兴市场国家债券收益率。美元在全球的供应量上升使美元呈现贬值趋势,那么主权基金债权人所持有的美国国债将缩水,也就意味着美国的负债水平明显下降。

四、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一)人民币面临长期贬值压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美元的短期走势:一是流动性紧缩,这会导致美元贬值。众所周知,定量宽松政策的效用是最明显和最直接的。因此,退出量化宽松势必使美元升值。第二是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会使美国通胀预期降低,这可能导致美元走强。三是由于全球风险厌恶情绪的上升,美元已成为经济安全的避风港,这将进一步推高美元的汇率。四是美国美国的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美国经济增长率,导致美元走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短期内美元将呈走强趋势。而又因为几轮的量化宽松政策规模的巨大,退出的过程将会比较漫长,导致人民币将在长期内面临着贬值的压力。人民币贬值,很可能会使我国的资产泡沫随之破灭。

(二)汇率贬值拉动出口。美国经济复苏带动了美国居民消费和制造业的回暖,这就意味着包括初级消费品和资源品在内的来自美国的整体需求将上升,促进我国出口事业的发展。另外,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美元升值,缓解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更为明显,进一步拉动我国的外贸出口事业。

(三)降低我国进口成本及通货膨胀压力。一旦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退出市场,美元指数从弱到强,呈现出上升趋势,从而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必须面对新一轮的金融风险下行。自美联储在六月发布2013至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受到冲击,继续下行。而随着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商品市场也有可能进一步深化熊市。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进口成本将推动中国进口的增长,缓解未来经济的压力。

(四)未来我国或面临通货紧缩风险。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走强,缓解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的出现。这是由于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期间,有一部分游资流入到我国的房地产以及金融市场,推动了我国资产价格的上涨,美元升值使这一部分资金回流至美国,短期内可能会增加我国国内资产价格下降的压力。资产价格下降会通过价格传导去到影响我国消费品的价格,使消费价格指数下降,这很有可能导致通货紧缩的出现。

nlc202309021148

(五)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难度增大。长久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获取国际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这两年来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了。这是由于美联储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后,首先,通过变更流动性预期对外商直接投资等一系列长期资本流向产生影响;其次,相当于确认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随着“再工业化战略”的深化,长期资本从全球各地流到美国这些发达经济体的量将在未来大幅增加,这导致新兴经济体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将放缓,中国的引资难度也会随之加大。

五、中国的政策应对建议

(一)放宽外商直接投资准入限制,提升我国对外商投资的长期吸引力。按照“宽进严出”的要求,进一步放宽外商在一般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限制。推动外资企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进外商投资在我国区域间梯度转移的实现。支持上海自贸区在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建设,并且将有益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的自由贸易区,努力做到引资优势从低成本、高税收优惠向持续扩大的国内需求、完备的产业配套、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健全的法律制度等长期优势转化。

(二)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机制,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由于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未来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应适度增加其汇率弹性、扩大汇率的波幅,但是同时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出口事业,而且还降低了资金大幅流出的时候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冲击。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资金会出现流出倾向,这将导致人民币出现贬值压力。假如过度干预汇率将会造成境内汇率贬值预期大幅度增强的局面,促进资金流出的加快,对经济造成更大程度的冲击。由此可见,一个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多么重要。

(三)增进国际沟通与协调,推进国际货币政策协商机制的建设。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势必会使国际资金流向大逆转,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与我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国际沟通。一方面,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对话机制,加强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政策交流,保持彼此政策间的协调,促使共赢的国际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应对政策上的协调。

参考文献:

[1]吉列尔莫·奥尔蒂斯.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新兴市场的挑战[J]. 专家论坛,2013,(17).

[2]杨正位.美国量化宽松退出的影响[J].全球瞭望,2014,(07).

[3]徐静,怡宋慧.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演进、风险及其应对[J].经济论坛,2013,(11).

[4]谢洁玉,周密.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13,(09).

[5]赵硕刚.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4,(04).

[6]刘天琪.浅议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4,(03).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货币政策 第7篇

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的国际经验

(1) M.弗里德曼对1929~1933年大萧条的讨论

2008年, 国内翻译出版了M·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的节选本, 英文名为《The Great Contraction, 1929~1933》, 应译作“大紧缩” (指货币供应量) , 但中译名为“大衰退”。中译版书名的改动意在吸引人们的眼球, 却有失去作者的原意和警示之虞!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将大萧条期间的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分成四个阶段, 其中三个阶段里实行了紧缩的政策, 一个阶段里实行宽松的政策。第一个阶段是从1928年春到1929年10月。1927年年底, 美国经济周期刚刚到达谷底, 物价还在下滑, 没有任何通货膨胀的苗头。但是, 美联储由于担忧股市投机的进一步加剧, 采取提高贴现率的对策打压投机, 导致物价的进一步下滑和经济活动的萎缩。第二个阶段是1931年9月英镑危机之后的货币紧缩阶段。国外势力的黄金挤兑行为引发了美联储积极而迅速的行动, 极短时间内急速提高贴现率, 导致大批商业银行的破产和工业产出及物价的下跌。第三个阶段属于货币宽松阶段, 始自1932年4月, 国会向美联储施以重压, 要求后者放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迫不得已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使经济显露复苏的迹象。当美联储1932年7月终止这一政策后, 经济便重陷困境。第四个阶段是1933年1~3月银行业大休假期间。总统还未就任, 未来政策很不确定, 银行倒闭和美联储应对黄金挤兑措施导致货币存量进一步下降, 引起经济最严重的下滑。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研究显示, 从1929年8月的经济顶峰到1933年3月的经济谷底, 美国货币存量下降了1/3, 相应的便是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这些经历以悲剧性的方式反证了货币要素的重要性”, 也凸显了货币政策取向的关键作用。

(2) “格林斯潘的泡沫”

艾伦·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近19年。作为权力极大的美联储主席, 他曾长期饱受赞誉, 有人说他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央行行长。他手舞利率权杖, 俨然就是金融救世主, 是执掌货币政策之神!

然而, 历史是无情的。次贷危机把格林斯潘赶下了神坛。威廉·弗莱肯施泰恩在《格林斯潘的泡沫》一书中指出, 格林斯潘错就错在始终选择极低的利率, 并且在面对由此产生的乱局时, 仍然用极低的利率来解决问题。结果是, 他用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挽救世界上最大的股市泡沫。即在股市泡沫破裂时, 用低利率刺激住房信贷, 造成次贷危机, 引发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以上两段经验告诉我们, 如何运用货币政策, 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取向、时机、力度的选择, 都至关重要。如果美联储在1929~1933年间不过度紧缩货币, 格林斯潘不在2001年1月9日~2003年6月27日连续13次降息, 将美联储基准利率从6.5%下调到1%, 美国的货币史和经济史可能都要改写!

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讨论

1.中国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特点

与前面所述的美国货币政策机制分析相比, 中国货币政策调节机制自身的特点也很明显。

(1) 利率调节

与美联储调控目标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 不同,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 这也是中国不能实行零利率的主要原因。上一个经济周期以来的利率调控见表1。

(2) 存款准备金率

与利率调整相比, 中国货币当局调控存款准备金率的动作更为频繁。历次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见表2。

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为什么这么高, 是一个十分有趣和值得研究的课题。从直觉来说, 可能与中国流动性过度宽裕有关。

(3) 央行对冲操作 (公开市场交易)

2003年4月22日,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 央票逐步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从现有的季度数据来看, 2008年中期至年底, 央行明显加大央票的持有量。但随着金融机构货币创造的能力急剧加强、存贷款超速增长和流动性的过度充裕, 央行的票据持有量明显回落, 央行收缩流动性的意图显露无遗。

(4) 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还不成熟, 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差、风险管理能力不强;由于存在“利率软约束”, 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对投资和消费影响明显偏弱;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很强, 对金融机构的信贷创造有重要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当流动性充足乃至过度时, 金融机构的贷款冲动很强, 容易导致信贷的过度膨胀。

2.中国货币政策经验

(1) 货币供应量变动 (最近一个经济周期)

一般认为, 1999年至今, 我国处于一个宏观经济周期中。我们来看这个经济周期中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GDP、M2与CPI的变化情况 (见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 在1999~2008年间, GDP、M2和CPI的增长相对比较平稳, 其中GDP增长率2007年最高达到13%, 1999年最低为7.1%;M2增长率2003年最高, 为19.6%, 2000年最低, 为13.99%;M2-GDP增长率之差2003年最大, 为9.58%, 2007年最小为3.74%。2009年的经济特征与前10年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之下, 2009年GDP增长率处于最低水平, 同时M2处于最高水平, 二者之差也急升至20%左右, 远高于前10年的水平。

(2) 近期存贷款变动

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从2008年10月开始增长加快, 2009年1月起, 本外币贷款增速迅速上升;2009年6月起, 贷款增速超过存款增速。但存贷差总体上一直呈现扩大趋势。可以说, 中国的流动性并不缺, 甚至是十分充裕。

(3) 货币政策取向

回顾最近一个经济周期内我国的货币政策:1999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进入低点 (1999年GDP增长7.1%) , 物价下降 (1999~2002年间每年CPI为负) 。此阶段的货币政策表现为2次下调利率 (1999年6月10日, 2002年2月21日) 、1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1999年8%→6%) 。

2002年后我国经济增长加速 (2002年GDP增长9.1%, 2003年增长10%) , 物价上涨明显 (2003年CPI为3.2%) 。2003年起货币政策调整为以反通胀为主, 2007年货币政策从紧, 6次上调利率, 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为反通货膨胀, 5次上调准备金率。

2008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再次调整, 2008年7月转为“一保一控”, 9月转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5次下调利率, 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评价

(1) 政策取向合理

综观近一个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表现, 其政策取向是合理的, 调整是积极的, 有一定的前瞻性。2008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转向是正确的。

(2) 有力地保障了经济增长和调整

2003~2008年货币政策反通货膨胀的基调是对的, 避免了经济过热。2008年下半年货币政策的转向对于应对此次危机的影响是有力的, 配合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经济的企稳和回升所起的作用明显。

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 货币供应过度宽松

2009年以来, 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 前三季度分别为25.51%、28.46%和29.31%, 与当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中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近一个经济周期的最高值13%, 当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仅为16.74%, 之前两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只分别为17.57%和15.68%。比较可以发现, 明明原本17%左右的M2增长率可支撑13%的GDP增长率, 当前28%的M2增长率却仅支撑约8%的GDP增速, 中间大部分过度增长的被经济学界称为“失踪的货币”都去了哪里?

过度的货币供应还表现在存贷款差的快速扩大上。从2008年中开始, 存贷款差便持续扩大。2008年1月, 存贷差为115783.62亿元, 到2009年9月, 就攀升至184012.09亿元, 增加了68228.47亿元。大量过剩的货币会进一步加剧金融机构的贷款冲动, 为将来的货币供应过度增长埋下隐忧。

(2) 信贷过度膨胀

与存款超速增长相一致, 2009年以来的贷款也超速增长, 增速从3月份起超过20个百分点, 从6月份起超过30个百分点, 6月之后的增速还超过存款的增速 (参见图1) 。根据前几年的经验, 全年的信贷增量将达10万亿元, 大大超过年初定下的指标。不仅如此, 信贷结构也存在很大问题, 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 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不大。由于市场机制不成熟, 大量信贷流向重复建设的领域, 进一步恶化产能过剩。

(3) 资产价格上涨应引起高度关注

超常的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不仅会引起通胀预期, 还直接冲击资产价格, 尤其是推动房价快速上涨 (参见图2) 。房价2008年1月从高位下落, 年底同比出现负增长, 本应有更深的合理调整, 但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 房价2009年1月环比出现上升, 6月同比变成正增长, 并且不断加速上涨。

综观房价上涨态势, 发现有几个特点。其一是上涨过快。尽管统计资料告诉人们, 2009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5.7%, 但实际涨幅可能大大高于统计数据。对于特大城市来说, 房价变动简直可以用飞涨来形容。其二是房价上涨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推进, 几乎是全国涨声一片。其三是房价上涨非理性非常明显, 其推动力量主要是投资和投机购房。一方面是开发商、投资和投机者大发其财, 地方政府大收卖地钱;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对超高房价很无奈, 只能是望房兴叹, 绝大多数城市人买不起房, 更不用说农民工了, 年青人买房主要靠夫妻双方父母来支持, 三个家庭供一套房已成为购房的社会常态。房地产成为社会上收入再分配工具, 它进一步加剧收入分配不公。依靠这种模式的房地产来推动GDP增长是不公平、不健康、不可持续的GDP增长, 当房价涨不上去的时候、当投资和投机者对房价继续上涨预期改变时, 金融危机就不远了。

房价这种非理性上涨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最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到位。香港一半人口住公屋, 比香港穷得多的大陆怎么能主要靠买房解决居住问题呢?那种一厢情愿的基本市场化住房模式怎么能够获得成功, 怎么能不推助房价上涨而又难以持续呢?政府应该反思!是政府负起责任, 改变这种不公平、不健康的住房模式的时候了!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 我认为政府应当实行严格意义上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两点:

其一是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考虑到流动性过度充裕的现状, 央行应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收回过多的货币, 使下一年的货币供应增长指标有一个合理的基数。为了使民间充裕的资金有出路, 应采取得力措施, 如大型金融机构和大型投资项目对民间资本开放, 政府应给民间资本一定的参股比例。政府同时应加大直接融资, 容许财政情况好的地方政府发行市镇债券, 同时加大企业债券的发行。

中国金融货币政策调整对房价的影响 第8篇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房地产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除具有一般商品货币运动的共同特征外,同时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包括资金投入量巨大、周转时间长、运动过程复杂、高风险、市场潜力大和增值能力强等。而恰恰是因为这些特点,房地产业大量以土地房屋抵押贷款方式扩大投资开发规模,因而存在着的大量的资金需要和占用,从而使房地产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作为一种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房地产业对金融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来进行筹资、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等一系列金融活动。也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的发展与金融的息息相关,彼此可谓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变动都可以引起相对方深层次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对房价的影响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和微观灵敏。而我国作为一个房地产市场在近十几年来激增的人口大国,虽然金融体系和机构相对发展成熟度不高,但间接上占主导我国宏观经济的仍然是金融业,房地产市场也严重依赖银行信贷及其相关金融服务,因此任何货币政策的变动都能通过信贷渠道影响房地产市场供求,进而影响房价。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它对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能够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金融业不仅为房地产开发投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信贷支持,从而将房地产业的供给能力有效扩大,而且还为房地产业的消费使用提供了诸如按揭支付等服务项目的支持,从而保证了房地产业的需求水平的高效性,因而全面贯穿渗透到房地产业的每一个运行环节之中。当然,值得关注的是,金融业在发挥对房地产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同时,从消极方面来讲,房地产市场的任何层次的兴衰变动都能够精准而迅速地影响到金融体系本身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走向和稳定。如2008年以美国房产次贷危机为根源的世界金融海啸爆发,就非常深刻而直观的体现了房地产业在信贷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乃至宏观经济低迷的事实。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紧密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适时推出的以货币政策为中心操作路径的宏观经济政策,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尤其是对房价的调控,客观上是顺应遵从了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一衣带水的联系的。因此,我国政府在金融货币政策上的审慎考虑并积极操作,并以调控房价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进而对我国宏观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重要的规范作用。

2 我国金融货币政策调控房价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过高,因此蕴含着极大的金融投资风险。多数房地产业投资商都比较欠缺资金,八成以上的房地产开发资金和土地购置,都直接或者间接来自银行贷款。而从住房消费方式来说,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的人占到全部购房总数的90%这样的高比例。同时,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负债率远远高于世界公认的过半举债的警戒线,大多数企业都在七成以上,个别地超过八成。这些都证明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自身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绝大部分都维系在金融机构上。

2.1 过高或不稳定房价,会对其它方面的需求和投资造成严重抑制,而国家也因此无法实现调整产业结构和拉动内需

首先,过高或不稳定的房价使得潜在购房者承受着更多的按揭贷款和购房心理压力,因此造成他们在其它方面尽可能的压缩开支,影响了日常消费信心。其次,房地产的暴利特性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投资,从而极大的占用挤用了工农业发展所难能可贵的资金支持,使得本就难得的中小企业贷款更加困难,使得其他方面的投资受到的极大的削弱。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就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这种挤出效应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然带来不利影响。这种效应同时还会使我国金融机构积累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而且高房价造成大量的房屋空置,进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大量闲置资金沉淀于无法进行流动的闲置房屋上来,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潜在的风险越来越大。资金链条一旦断裂,我国金融危机出现的几率会增大。

2.2 房价的攀升会造成整个物价的上涨,从而造成通货膨胀

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极高,诸如建筑业、材料业、室内装潢等,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全国房地产开发的过热,必然带来与房产相关的原材料等产业的稳步上升。房地产涉及的相关行业极广,因此受到连带影响的商品也就非常的广泛,因此可以推断出,通货膨胀很可能随着房价快速上升而萌发产生并愈演愈烈。而通货膨胀一旦发生,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将全面下降,因而造成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加剧两极分化,这一点是最直接的。高房价使加剧了这种阶层结构的大幅度分化,塑造了一批地产巨富的同时,也会让大量中产阶层下滑到低收入阶层,而让低收入阶层由于居无定所而形成巨大的恐慌。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2.3 过高的房价培养了一大批房产投机

众所周知,暴利行业都会滋生投机行为的。而房地产业是当前最暴利的行业,自然房产投机是举不胜举。由于过高的房价,房地产开发商努力从多种渠道克服自有资金下限对自身的约束,而在自身获利的同时也将风险连同银行和购房者群体捆绑到了一起,更加降低了房地产投机的风险,刺激了房地产投机的盛行。同时,房价的不合理还会成为腐败的温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得到地产、房产的开发权,会与房地产管理机构注入国土资源部门、房产住宅管理部门实施权钱交易,而相关管理人员往往又进行权力寻租,以非法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等行为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纵容开发商非法获取开发权,甚至对不求质量、忽略安全、只追求高利润的豆腐渣工程听之任之,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过高的房价会引发房地产市场对金融业风险的全面揭发,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危害甚大。而从金融机构的角度主动出击,通过金融货币政策体制改革来调控房地产市场和房价,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一种自觉的修复和平衡。因此可以说,我国金融货币政策调控房价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这种风险进行预测、防范、控制和化解,是很有必要的。

3 我国金融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房价的影响分析

3.1 我国金融货币政策调控房价的主要途径

针对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房价调控,我国金融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集中货币传导和信贷传导这两大渠道。

3.1.1 货币传导

在宏观经济学的视野中,货币供应的变动往往能够转化为产出、就业、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变动,因此,我国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发挥这一渠道的作用。货币传导主要通过利率传导和资产价格传导这两个途径来实现。首先是利率途径。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诸如央行,往往通过对货币政策进行工具性操作,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主,从而增加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而在金融市场流动性效应发挥作用下,降低了市场利率,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因而企业的投资就会增加。这一政策调控会产生两种效果,其一是房地产投资的增加,致使房地产供给的不断攀升,从而使得房价普遍下降。然而由于房地产从投入到产出往往经历的周期比较长,房地产的供给往往有着滞后的增加额,对现有的供给影响微乎其微,因而对房价的影响十分有限。其二,由于社会总投资的增加,带动了社会总产出的增加,进而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继而提高了对房地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欲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助推了房价的上涨。其次是资产价格传导途径。资产价格是资产转换为货币的比例关系,通俗的说就是单位资产可以兑换为多少货币。由于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一环,资产价格的任何层次的变动都会阻碍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产生有效影响。另外,资产价格中由于内含了关于货币政策的关键信息而具有信息发布和揭示的作用,央行需要确保其揭示的信息与货币政策相一致。货币政策当局加强对资产价格的关注,一方面也要求机构投资者更清楚地认识货币供应对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把握市场走向,另一方面反映出了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地位。而货币政策的调整能够影响融资成本而使股票价格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房价的变化。

3.1.2 信贷传导

信贷传导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资产负债表两种路径。首先是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这一传导机制是我国金融货币政策主要使用的传导路径。在二级银行体制下,央行通过公开操作市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而对货币供应量造成变动态势,这一系列政策会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变化,从而对贷款供给能力产生影响。银行贷款能力的变化,一方面会影响住房贷款的可获得性,从而增减房地产的需求,导致其价格的相应变化;另一方面会影响那些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房地产开发商,使他们改变对房地产的投资,改变供给,进而影响房价。其次是资产负债表。这一路径着眼于指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随着社会和市场上不断减少的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借款人就需要支付不断增长的的利息额度,因而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就会面临式微和恶化,就会生成道德风险继而逆向选择,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量。

3.2 我国金融货币政策对房价的调控作用

作为一种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供应的整体状况对我国房地产业的运行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过高的房价如同其他商品的价格过高一样,都要从货币角度来治理。我国金融机构全面落实了出台的各项金融货币政策措,尤其是坚决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尺度和节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2.1 通过提高央行准备金率来调控房价

这一举措能够有效的紧缩银根从而克服通货膨胀。提高存款准备金从而提高存款冻结额度,进而限制社会上的资金流动,从而降低风险,使房地产企业要支付的月还贷额大幅度提高,从而削弱了他们的投机动机。同时,这一举措也降低了居民对住房的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

3.2.2 对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严格控制

2007年出台了“二套房贷”政策,其核心就是对首次置业和非首次置业采取有差别的信贷政策,事实说明,该政策是有效果的。如果房价上涨过快,可以考虑进一步提高二套房贷的首付比例。2008年至2009年,已经清晰地看到了开发贷款对房价的影响和传导途径(1)。住房按揭贷款是针对住房需求进行的政策性干涉从而影响住房消费心理,而提高首付比例能够有效遏制房价。

4 提高我国金融货币政策对房价调控的有效性对策

4.1 全面提高央行的调控力度

中央银行是我国的政策型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实施金融货币政策的权威机构,因此全面提高央行的调控力度和能力是首要的。当前我国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亟待完善和提高,首先表现为货币政策在土地交易价格等环节的调控中作用十分有限。中央银行调调控房地产价格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调整信贷条件来调控商品房供需。然而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交易价格上涨过快,而中央银行在土地交易价格的调控上基本上无能为力,调控作用甚微。其次,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在实际的金融操作过程中,中央银行降息行为仅从降息的幅度来看,并不会明显的影响到房地产市场,而这种降息行为体现的更多是向市场传递一种信号,即国家要刺激投资和拉动内需。经济发展自身具有的惯性使得,供求关系不能在短期或一段时间内明显改变。再次,房地产市场数据信息存在问题。目前,各部门问尚未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从这些问题的表象来看,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决策的相对独立性是今后金融机构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还应该赋予中央银行合理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的权利,结合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状况,适时的、自主的采用政策工具,从而能够更加灵活的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各种变化。

4.2 控制住房贷款规模和结构,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

货币供给量的快速增长,必然会连带提高住房贷款,进而使房地产开发的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提高。尤其是伴随着住房贷款准入限制门槛的降低,使得投机需求得到了激励,引发了新一轮的房地产价格攀升。因而作为金融监管部门,我国的金融机构诸如银监会,就必须要加强住房贷款数量和结构的控制,从而对房地产的投机性需求进行抑制,从而全面提高住房贷款的质量,这样就可以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从而降低了贷款风险。而针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信贷机制要更加集中于对结构调整和拉动内需的支持,从而继续强化对三农、中小企业和就业等薄弱环节的资金和信贷支持,尤其是要全面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限制对产能过剩、”两高一资”和重复建设行业的贷款,防范潜在信贷风险。这些都是我国金融货币政策的整改方向,也能够对抑制房价产生积极效果。

4.3 结合金融实际积极制定和实施具有前瞻性的货币政策

市场自身具有滞后性,任何形式的市场信号都只能在发出之后才会得到验证,因此任何针对市场信号所进行的政策都是滞后的。因此制定一个具有前瞻性、先验性和预测性的货币政策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我国的金融管理机构应该结合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实际情况和主要问题,建立健全并进一步优化完善房地产市场预测尤其是风险预警制度体系。现有的三个关于房地产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基于其本身主要采用定性方法来建立的特性,在客观反映房地产业运行整体状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是必要的,其基本任务是对不同的经济对象进行描写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警方案并科学合理的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优化和风险防范。当然还要结合我国在房地产金融领域的立法和严格的政策治理,并结合其他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通过利率的市场化传导来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房价的效应,积极实施房地产产业政策,定位房地产发展规模,以保证房地产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

摘要:针对2008由房产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以及随即而来的连续三年的房价上涨,本文探讨了我国金融货币政策对房价的调整效应和影响作用。

关键词:金融,货币政策,房价

参考文献

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9篇

(一)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内生于经济制度中

货币,这里指贵金属货币,是从商品界分离出来的,用于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特殊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内生性。一方面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其价值同其他商品一样,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另一方面,货币是价值形态的最高发展形式,它的供给量由社会对它的需求及货币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马克思指出:“这种排挤最终限制在一种特殊的商品上,从这个时候起,商品世界的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1]价值形态发展到货币后,商品中的几个对立,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才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货币作为无差别的社会劳动代表,同一切商品相对立,其他商品的社会劳动要实现,都必须通过同货币的交换来进行。

(二)货币的性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货币作为一般价值表现形式,表现为一种社会权力,这种权力可以转化为私人的私有权力。一方面,对这种权力的追求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马克思指出:“问题不在于剩余价值从何而来,而在于剩余价值借以货币化的货币从何而来。”[2]以追求货币形式的价值增值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会不断促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这种权力,不仅使货币能够转化为资本,而且一切资本都必须以货币为起点和终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3]再生产扩张的起点是企业对实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如果企业不握有足够的货币,或不存在订货刺激即需求的牵引,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再生产规模的扩张也无从实现[4]。因此,就规范经济活动而言,被资本积累制约的生产决策是第一位的,而货币事务则主要是一种启动生产使之达到这一水平的反映力和联系力。

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本积累增大伴随资本构成的提高会对就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资本积累增长,更多新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促进就业;另一方面资本构成提高,资本中可变部分相对减少,生产所需劳动力相对减少。但从几百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验看,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只是就业增长率不及资本积累增长率。经济增长与就业呈正相关关系。

货币的内生性表明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经济运行本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流通速度。货币作为一种被动的因素去适应市场上商品价值的变化,并且通过货币贮藏这个“蓄水池”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特别是,货币的支付手段和贮藏功能会使买卖严重脱节,这种脱节的宏观表现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差异,使经济的非均衡成为这种经济形式的基本特征。另外,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货币供给量会影响物价水平的稳定,当商品的供给相对于货币的供给增加时,货币的相对价值提高而商品的相对价值下降;商品的供给相对于货币供给减少时,货币的相对价值下降。马克思说:“我们在工业周期的变迁中可以看到完全类似的现象。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商品价格普遍降低,这种降低表现为货币相对价值的提高。相反,在信心恢复的时候,商品的价格普遍提高,这种提高表现为货币相对价值的下降。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货币的实际价值并没有丝毫的变化。”[5]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国际贸易频繁。马克思在分析再生产中金的生产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离开对外贸易是根本不行的”。[6]首先,当国内货币的市场价格高于价值,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商品交换或直接从国外输入来降低货币价格;如果货币的价格低于价值,会发生相反情况。其次,各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需要准备金(即贵金属货币)来平衡国际收支,促进对外贸易顺利发展。

(三)货币扩展形式的性质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货币供给不仅包括金属货币而且包括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并且现代经济中,纸币已取代金属货币执行流通和价值尺度职能。以银行信用、纸币为基础的这部分货币供给受法律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外生性,但以金属货币为基础的这部分银行信用和以资产抵押的商业信用仍是内生的。这使现代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会随资本主义生产的波动而变化,反过来会更大程度地作用于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指出:“信用的数量和生产的价值量一起增长,信用的期限也会随着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延长。在这里是互相影响的。生产过程的发展促使信用扩大,而信用又引起工商业活动的增长。”[7]信用调动社会内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节约交易费用,使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比较彻底的分离,促进新生产方式的产生,促进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信用变化,会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基本矛盾,极大加强危机的程度。而且,不兑现的纸币的外生性发行的影响不同于货币商品的内生性运动,它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成为现代经济影响物价稳定的重要因素。当然,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它可能是由供过于求或生产的技术条件变化而使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长等原因引起。

综上所述,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是非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最终不仅能影响名义价格与名义工资等名义变量,而且能影响实际产出等实际变量。这要求政府应实施符合经济规律的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给或利率,直接或间接影响货币存量,促使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因此该货币规律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适应,对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经济运行机制的中国经济发展同样适用。

二、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经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资金格局逐步完成了从财政资金主导型向信用资金主导型的转换,特别是1998年以来,中央银行取消贷款规模限制,货币政策由政策干预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已基本建立起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日常性操作工具,法定准备金为主、货币市场利率为辅的操作目标以及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调控机制。在这一背景下,货币政策已成为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8]:市场供求结构变化,出现了阶段性生产过剩;经济结构调整虽有实质性进展,但矛盾仍然突出;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正发生深刻变化。同时,国际供给过剩,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在这个经济阶段,通货膨胀已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降低,就业压力将持续居高不下,这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

考察中国近年来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图1中看不出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经济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有任何确切关系。这意味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与物价上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不像货币中性论者所设想的那样。货币供给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长期充分就业的影响需建立相关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三、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借鉴与实证分析

(一)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10]的借鉴

在公式Em=p+y+u+b中,Em代表货币政策有效性,p、y、u和b分别代表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即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平衡属于会计范畴,不像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那样拥有简单衡量指标,同时也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外汇储备日趋增长,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故对国际收支平衡可以存而不论。这样就可以得出封闭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简单模型:Em=p+y+u,其中p、y、u分别代表CPI增长率、GDP增长率、失业率。

(二)实证检验

1. 检验标准:

有效域的确定。为验证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Em=p+y+u的有效性,即其与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拟合程度,进一步设定y为7%~8%,p为5%,u为5%。中外理论界几乎公认7%是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警戒线,即没有7%的经济增长率,会危及中国社会的稳定;另外,5%的通货膨胀率基本可以承受;而中国就业压力太大,要把失业率真正控制在5%以内不易做到。基于以上分析,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所规定的客观货币需求量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一种趋势。它的有效值域为17%~18%这样一个闭区间。

2.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与中国实际货币需求的拟合程度检验见表1、图2。

1985-2006年中国的实际货币需求增长情况分为三类:(1)实际货币需求大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的有效值域。这主要发生在1987-1989年和1992-1996年,是中国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期。1988年通货膨胀高达18.18%,发生了严重的抢购商品和挤兑银行存款风潮。1992-1996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也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特别是1993-1995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高达14.7%、24.1%和17.1%。(2)实际货币需求小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的有效值域。这发生于1990-1991年和1997-2006年。自1988年发生抢购挤兑风潮后,中国开始整治经济环境,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造成实际货币需求萎缩。1989年和1990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仅为4.1%和3.8%,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长最低的两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运行深受影响,内需不足,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直到近几年,程度才变缓。(3)实际货币需求处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的有效值域之中。这发生在年际交界的部分,带有偶然性。所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与实际货币需求几乎完全拟合。

资料来源:中经网。注释:2007年统计数据缺失。

3.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实际货币供给检验。

从表2和图3看出:1986-1997年,中国的实际货币供给均大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有效值域;1998-2006年中国的实际货币供给均小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有效值域。其中1985年、2001年和2005年,中国的实际货币供给已进入或接近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有效值域之中;这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1997年以前是通货膨胀,1997年以后是通货紧缩,2000年后稳定物价的情形基本一致。

4.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分层次实证检验。

由于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所面对的只是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中的某个问题而不是全部问题,其货币政策选择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为此,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Em=p+y+u可拆分为:Em1=p,Em2=y,Em3=u。

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目标各自的有效值或有效值域一如从前假定。中国的CPI增长率、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也如上文说明。对Em1、Em2、Em3分别进行实证检验。

从图4可见,1986-1989年,1992-1996年两个时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高于物价稳定的有效值;1991-1992年、1997-2006年两个时期,通货膨胀率低于物价稳定的有效值。这与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从图5可以看出:1986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87-1988年和1992-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两位数,远高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所设定的经济增长有效值域7%~8%,但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伴有通货膨胀的压力;1998-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接近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所设定的的经济增长有效值域,处于理想状态;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有过热倾向。从图6可知:1985年以来,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低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所设定的失业率的有效值域5%,这是由于中国的失业统计不完整所致,众所周知,中国的失业压力比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数据严重得多。

四、结论及对策

通过建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进行综合和分层次的经验实证,得到结论:1986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伴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交替压力。中国货币政策对于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但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随经济增长亦步亦趋,处于被动适应状态且出现时滞问题,政策目标值围绕有效值域上下波动,幅度很大。2003年以后各目标值均接近有效值域,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已不大。因此,不仅要积极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还要注意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具体应对措施:首先,加强货币政策自我完善,改进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政策操作目标应立足于长远利益,完善货币市场,促进货币流动性,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货币政策工具的制度桎梏,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11]。其次,完善货币政策制度配套,对企业和金融制度进行创新。政府应转化职能,做到“政企分开”,“政银分开”,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进行适度干预,推进企业和金融制度改革,为货币政策有效实施提供微观基础。再次,协调三大政策,改善非政策因素。实施财政收支结构和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和市场化,调整现有产业政策,鼓励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和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协调财政、信贷、产业政策;另外,加强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协调,加强对证券市场的规范,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实行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稳定公众收支预期等改善非政策因素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摘要: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最终不仅能影响名义价格与名义工资等名义变量,而且对实际产出等实际变量有影响。从货币非中性探究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建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其有效性未完全发挥。

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货紧缩

一、引言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创造了经济奇迹, 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赶超德国日本等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摆在眼前的事实。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GDP增速迅速下滑,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的措施, 但效果并不持久。2013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7%, 创下1999年以来最低增速。2013年年底, 中国社科院发布《经济蓝皮书》预计2014年度GDP增长在7.5%左右, 世界银行预期为7.6%, 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IMF) 预期仅为7.3%。

截止至2014年第一季度, 中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每一个指标都进一步出现放缓。2014年第一季度GDP增长7.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连续7个月下降, 4月数值仅为1.8%1, 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 与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 也持续下降。除此之外,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在降温。部分经济学家担心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行会导致更多的信贷违约, 增加金融体系崩盘风险的可能性。我国政府眼下面临着两难境地。一系列数据显示国家可能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 但若再次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可能会造成更加复杂的后果。

二、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及带来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下滑远远超过预期, 进出口贸易总量和增幅都因受危机冲击而下降, 物价指数也出现下跌趋势。于是我国将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适度紧缩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转变为对抗金融危机的冲击, 防止经济增速快速下滑, 保持市场信心。

2008年9月,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大幅减少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数量和发行频率, 并连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除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之外, 央行还取消了2007年底实施的信贷规划, 使得我国信贷从2008年年底开始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以及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刺激, 虽然防止了我国经济深度滑坡, 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措施, 使增加的货币通过乘数效应成倍扩大导致货币超发。2009年我国GDP增速为8.7%, 而广义货币M2增幅为28.4%, M2/GDP比值接近200%, 达到历史最高值, 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经济体系的承受能力。在货币供应快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 国内出现了流动性过剩, 这些过剩的流动性在内部需求未有效提高的情况下流入资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膨胀形成资产泡沫。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 上证指数从相对低点1664.93点上升至3478.01点, 上涨幅度高达108.9%。房地产市场也在2009年出现了“井喷”行情, 全年商品房价格和销售面积高速增长, 尤其是商品住宅价格和销售面积, 均创历史新高。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还带动了家电、建材、装修等行业价格的增长。全国房价的大幅上扬使得政府不得不再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以抑制房地产市场膨胀。除此之外, 国内还出现了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久的通货膨胀。从2009年11月起的两年中, 16个月CPI呈同比增长且增速加快, 期间仅有个别月份数据回落但幅度不大。以至于国家从2010年10月份起又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在公开市场上积极回笼货币, 并实施较严格的信贷控制, 以此来控制通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后, 确实较为快速有效的防止了经济下滑, 但在一段时间后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困境及对策

虽然我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出现危机前的高速增长, 且国内有通货紧缩的迹象出现, 但国家已不再适于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主要原因在于国外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国内经济形式的复杂性。

2008年危机爆发后欧洲中央银行推出多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措施, 还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 美国更是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和美国的这些政策使得全球流动性泛滥, 对与我国的影响是促使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上涨,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发展。在经历了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六年后, 世界经济依然处于恢复性增长。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水平, 而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不但需要应对经济衰退, 还承受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目前各国的货币政策取向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我国内部经济环境也较为复杂。首先, 我国货币存量已突破百万亿元, 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截止2014年3月末, 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103.61万亿元, 而该数字在2002年仅为13万亿元, 十多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接近8倍。虽然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M2存量高是由高储蓄率而非货币超发造成的结果, 但巨大的货币供应量是流动性泛滥和通货膨胀极大的潜在威胁。其次, 我国已经存在信贷膨胀的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 一方面央行通过降准降息增加贷款以提高货币供给;另一方面, 整个银行体系需要为“四万亿”投资计划进行配套贷款。大量流动性被注入市场, 并不一定能完全被生产领域消化。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主要依靠大量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现在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内部需求不能进一步提高的话, 会使得资产价格下跌, 企业回报率和利润降低, 破产现象增多, 进一步使得银行坏账增加, 提高银行业的经营风险。此外, 我国近几年来影子银行规模的迅速扩大, 形式多为银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未兑现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以及信托贷款等, 以远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吸引投资者, 一旦遇到经济出现大的滑坡, 企业无力偿还债务, 就会爆发大规模的信用风险, 加之我国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尚不到位, 出现问题时金融风险可能会被放大, 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系统性冲击。最后, 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加大了金融市场风险。我国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一直在国家总的资本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高水平, 但我国商品房长期供应过剩问题越来越明显, 住房完工率远高于有效需求, 未售住房存量和住房空置率剧增, 全国住房销售和价格都在走弱。而房地产行业与商业银行贷款、信用创造、影子银行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我国商业银行的直接房地产贷款占到银行资产的约五分之一, 银行大多贷款又是以房地产和土地作为抵押品。一旦楼市快速下滑, 银行资产违约增加, 也会严重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

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固然快速有效, 但在我国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应审慎采用刺激干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若要努力维持国家经济平稳增长, 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继续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以带动经济增长, 这需要国家一方面提高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让人民真正的富起来, 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大对医疗保健、教育、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投资, 居民生活水平和保障提高, 自然会减少储蓄增加当前消费和投资。其次, 采取“宽财政”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但增加财政赤字也易引起通货膨胀, 因此可以考虑进行减税, 降低税率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利润, 增强企业竞争力, 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如果国内通货紧缩信号变得更加强烈, 适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流动性也是一种选择, 但国家需要认识到当前宽松货币政策对于经济促进作用的局限性和短暂性;一旦降准, 需要政府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 例如支持保障房建设, 鼓励服务业、环保节能行业和科技行业的发展, 以及对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等;与此同时, 国家和银行体系应注意加强防范金融风险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传导失灵导致的“流动性陷阱”。

参考文献

[1]孙立坚.中国为何不能学美、日宽松的货币政策?[J].对外经贸实务, 2013 (6) .

[2]李洪业.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基于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J].商, 2013 (32) .

[3]任泽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趋势与周期的特点[J].经济纵横, 2013 (5) .

[4]张茉楠.中国货币政策遭遇新一轮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6) .

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11篇

【关键词】美国;市场流动性;通货膨胀;量化宽松货币

作为全球美元储备和大宗商品交易货币供应国,美国在其经济己经复苏的情况下,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4)。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进一步加速了美元的贬值,加大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刺激國际市场热钱向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将带来不可避免的重大影响。

一、导致大量资本进入中国,加剧国内资产的泡沫

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致使全球美元流动性增加,加上巨量资产致使的美元在一定程度上的主动性贬值,刺激逐利性较强的短期投机资本流向投资收益高的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这就加大这些国家货币升值压力,而这些国家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而不得不购买外汇储备而投放本币,为了抵御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又不得不提高利率,这就进一步刺激了投机资本的趋利欲望,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客观上导致了该国基础货币(外汇占款)的增加。对于中国来说,量化宽松政策伴随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和国内利率的不断提高必将吸引大批国际资本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

中国投资渠道和市场成熟度有限,如果对境外热钱流入控制不力,加上国内游资推波助澜,巨额游资很容易集中在某一个市场或者某一个板块,兴风作浪,助推国内资产泡沫不断膨胀。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国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 25%的历史低位,而中国的利率则维持在2.25%,出现严重的利率差,国际资金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因此注入美国的大部分资金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等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市场国家。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代客结汇1250亿美元,售汇1172亿美元,结售汇顺差78亿美元,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入2088亿美元,对外付款2142亿美元,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53亿美元。2012年1-10月,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20961亿美元,累计对外付款20223亿美元,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付款顺差738亿美元,国家外管局外汇储备增幅和人民银行外汇占款数据清楚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在刺激国际投机资本加速流向中国。

当前国内很多地方民间高额借贷不断爆出崩盘消息,国外热钱的涌入,将会加剧国内资产泡沫,金融借贷的风险将进一步提高。包括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内的许多主管部门负责人坦承:投机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市场,是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和通货膨胀预期恶化的重要推手。此外如果实体经济投资效益长期追不上短期金融投资的财富效应,大量产业资本会加速变成金融资本,导致整个经济卷入到“一个由投机资金推动的财富创造活动之中”,一旦资产泡沫破灭,很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陷入一个长期“滞胀”状态。

二、推高货币价格,减弱人民币政策自主性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能够发展经济,中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战略,由于中国出口贸易产品附加值较低,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所以这就需要人民币的汇率是基本稳定的。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货币政策已经紧密的与世界经济保持高度关联系,中国的加息效应或将被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抵减,致使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效果无法充分发挥。

美国新一轮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迫使中国亦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由于为了防止国际市场上的资本将狙击目标锁定在预期升值的人民币上,在中国进行巨额的套利活动,防止中国资产产生较大的泡沫,央行不得不将利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这样就会使得流通中货币数量增加,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但如果央行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选择进行加息,那么将会加大与美国的利率差,这将会加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进而对人民币的升值产生更大压力,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会进一步地提高,这亦会增大人民币在市场上的投放,造成人民币的流动性过剩。因此,在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热钱的大量涌入将引起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吸收外汇,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和实施效果,制约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面对量化宽松政策下美国不断减息和美元竞争性贬值的状况,中国只能被迫跟随美国步伐进行调整,这不仅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而且还大大压缩了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空间。由此可见,不论中国如何选择货币政策,其独立性毫无疑问受到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美国前三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使美元走入一种涨跌互现、没有规律可循的态势,其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毫无疑问将会导致世界各国货币币值会随着美元走势,陷入难以预期的“混沌状态”,甚至有可能引发2013年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加剧“货币战争”爆发的风险。此外,“量化宽松”举措使美元大幅贬值,必然导致我国的美元资产损失严重。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在2012年8月继续增持美国国债,保持了美国国债最大外国持有者的地位,中国在2012年8月增持美国国债43亿美元,截止8月底的总额是1.154万亿美元;中国在7月净增持美国国债23亿美元。美国实行第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相对于美元,人民币逐渐升值,使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下降,中国的美元资产不断缩水,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若在某个时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美联储必将大量抛售国债,美国国债价格下跌,中国将遭受更惨重的损失。由于现在世界经济整体低迷,我国暂时很难找到替代美元的其他货币投资渠道,面对国民财富被迫主动投资美元的尴尬选择,中国会陷入“有苦难言、难以选择”的境地。另一方面,美国货币放水将导致人民币被迫升值,进而推高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削弱产品国际竞争力,很有可能会加剧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一些出口加工型民营企业陷入停工停产状况。例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聚集有很多中小企业(如东莞),这些企业生产规模不大,进行出口导向的生产,人民币的升值首先会对这些资产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以毁灭性的打击,造成大量企业破产,失业人口增加。

三、推高国内物价,增加我国通货膨胀调控压力

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着交换媒介的角色,在理想的情况下货币供给数量的增长应当与市场上商品数量的增长相一致,这样物价才能稳定,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较少的商品,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美元贬值的直接后果就会引起农产品以及能源等大宗商品期货投机性需求,使其价格不断攀升。一般而言,需求对大宗商品的价格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短期内需求的变化会令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产生波动。由于大宗商品具有一般商品属性,是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消费使用的大量买卖的物质商品,所以大宗商品的市场需求反映着整个经济基本面的需求。作为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料的大宗商品,如原油、农产品、有色金属、各种矿石等,也染上了金融投资产品的色彩,带着某种投资、投机的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性更强,而大宗商品价格的集体上涨和下挫更多的与整个经济趋势以及整个市场的预期联系到了一起。

中国对铁矿石、石油、铜铝等产品的进口量以及消费量很大,占全球的比重也很高,这说明中国的经济更易受到国际大宗商品波动的影响。如果国际市场上资源商品的价格处在高位,那么,进口产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以此种进口产品为中间产品或者原材料的国内商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国内的价格上扬,促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可见,这些大宗商品的波动涨价直接引起中国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作者简介:

一篮子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12篇

一篮子货币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主要是指多个主要贸易国的货币, 依照往来贸易比重, 编制成一个综合的货币指数。而各个货币在其中所占份额取决于它们与其中一个国家贸易交往中所占的比重。一般而言, 一篮子货币属“可调整盯住汇率制度”, 一国货币就根据这种制度在设定范围内浮动。如果该国主要与另一个国家发生贸易关系 (例如, 中国过去对外贸易有九成是与美国进行) , 那么该国最好的货币政策就是将货币盯住其主要贸易国货币, 即某一特定货币。但是, 如果该国的对外贸易国有好几个, 则最好是将货币盯住一篮子货币。世界上有一些国家采用这种浮动汇率政策, 如挪威、新加坡、泰国和以色列 (在亚洲经济危机之前) 。但一篮子货币政策不适用于世界贸易付款或者是无贸易汇款, 如特别提款权。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会采取政策来调整该国货币与一篮子货币汇率。高波动的汇率会导致国际进出口贸易的不确定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 风险溢价会导致套利问题的出现 (如非抛补利率平价) , 并可能会影响到远期汇率的分配。

某一国家将其货币盯住另一国家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其货币和国内经济市场的稳定性。而事实上, 就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而言, 并不存在完全稳定的货币汇率。将本国汇率盯住一篮子货币, 那么本国货币汇率亦会随一篮子货币而波动, 并且这种波动会严格匹配该国货币在一篮子货币中的份额。由此, 该国货币汇率不容易受单一货币波动太大的影响, 因为一篮子货币能够利用其内部多种货币的积极调整来抵消单一货币的消极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因而也降低了该国货币波动的消极影响。

用一个例子或许可以更好地解释一篮子货币是如何调控货币汇率并保证汇率稳定性的。假定人民币盯住某种一篮子货币, 其中包括三种国际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 且这些货币在一篮子货币中所占份额分别为50%、25%和25%。假设欧元和日元对美元增值了10%, 如果人民币仅仅是盯住美元这一单一货币, 那么欧元和日元对于美元的升值不会影响到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变化。然而, 人民币将会随着美元的贬值也将对欧元和日元贬值10%。而如果人民币是盯住上面说的这个一篮子货币的话, 情况就不一样了:欧元和日元对美元的升值将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这时,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再稳定, 但是人民币汇率对欧元和日元只贬值5%。因此, 总体而言, 一篮子货币使得人民币总的汇率情况比盯住单一货币更加稳定。

采用一篮子货币政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首先,

*刘雨青,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樊明,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王江, 九江职业大学讲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邮编:100872

采用一篮子货币能有效地防止由于其他货币汇率波动而引起的货币结构上的失衡;其次, 采用一篮子货币政策, 尽管该国货币汇率盯住一篮子货币, 但是也会有单个货币汇率波动, 而这会使得该国居民和公司增加汇率风险意识和刺激国外交易市场上期货市场以及套期工具的出现;再次, 采用一篮子货币之后, 该国货币汇率波动更加频繁, 也更具适应性。这也使得该国汇率制度更具弹性;最后,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使得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地良性发展。

从长远来看, 盯住一篮子货币能够使得该国货币汇率免于频繁动荡, 从而稳定该国财政和经济市场。

二、中国的一篮子货币政策

(一) 中国汇率改革的背景介绍

从1995年以来, 人民币汇率一直盯住美元, 但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出口贸易的飞跃式发展, 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而又快速地增长, 大量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涌进了发达国家的市场, 成为当地商业最大的竞争对手。自从2000年以来, 中国的贸易顺差 (净储蓄盈余) 快速增长, 到2007年, 已经达到3590亿美元, 到2008年, 中国的贸易顺差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上升到9.65%, 而且还在继续增长。因此, 中国政府面临国外政府的巨大压力, 尤其是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压力。

美国近些年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大量进口中国产品。2009年, 中美贸易中, 中国的出口总额为2964亿美元, 而进口额仅为695.8亿美元, 美国贸易逆差为2268.2亿美元。中美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国向中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要求中国政府将人民币升值。由于认为从中国进口产品会威胁到美国工业, 美国两位参议员Chuck Schumer和Lindsey Graham极力要求通过一个议案, 内容是要求中国在6个月内升值人民币, 否则将向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27.5%的进口税。2009年4月15日,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也呼吁中国政府调整人民币汇率。

直到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改革, 将人民币升值2%, 达到1美元对8.11元人民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制度, 人民币将不再盯住美元, 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具灵活性。5年后, 世界也感受到了由此给全世界贸易带来的影响。

(二) 中国新的汇率制度——一篮子货币政策

中国新的汇率制度不仅能让人民币汇率面对美元时有更大的灵活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得人民币汇率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2005年8月10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盯住全球性的一篮子货币, 并公布了所盯住的一篮子货币的名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 一篮子货币应该包括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债或付息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中占比重较大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货币, 并且赋予它们在篮子中相应的比重。

2005年8月9日, 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总部揭牌仪式上公布了中国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的11种货币名称, 明确目前中国主要的篮子货币为美元、欧元、日元和韩元。美国、欧元区、日本、韩国等目前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相应地, 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也自然成为主要的篮子货币。此外, 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比重也较大, 这些国家的货币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也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 与我国的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国家的货币对人民币汇率影响都是比较大的。

但是, 目前中国在其一篮子货币政策中依旧主要盯住美元。这是由于美元在中国的篮子货币中占较大份额, 在开始阶段,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会有太大波动。在一定程度上, 人民币依然部分地盯住美元。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 目前在汇率改革时期, 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 货币偏差问题还未解决, 而且较为严重。此外, 这一时期 (即汇率改革时期) 中国的期货市场、股票市场和期权市场还未建立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还缺乏有效而完备的手段, 并且银行金融系统还相对脆弱。考虑到上述情况, 中国政府不能仅因为顾虑汇率浮动带来的风险而调整汇率。

第二, 国际贸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008年, 中国出口贸易依赖度达到了32.5%, 贸易依赖度达到了58.3%。此外, 中国出口产品中, 初级产品或者说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而这类产品极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汇率风向会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业, 同样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就业市场。

(三) 中国推行一篮子货币政策的独特原因

正如上所言, 中国盯住一篮子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国内货币相对的稳定性。诚然, 这也是中国改革汇率制度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中国推行汇率改革也有其独特的原因, 即以前的汇率制度不再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

由于过去中美之间紧密的贸易来往, 美国仅次于欧元区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合作区, 中国有90%的对外贸易都是在中美之间完成的, 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已经超过10年。然而, 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中国的主要贸易合作伙伴已经增加了很多的国家和联盟, 汇率盯住美元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国际化形势。中国政府认为非常有必要采用一种新的汇率政策而不再盯住美元。而采用一篮子货币作为一种新的汇率政策非常适合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四) 中国推行一篮子货币的主要意图

2005年7月21日之前, 中国政府承认, 从长远来看, 在没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压力下, 中国的汇率制度在应对不可避免的经济冲击和经济领域的现实变化 (如由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而导致的人民币升值等问题) 时缺乏实效性办法。

汇率改革能够改善国内金融制度, 并且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外交易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也得到加强。

三、一篮子货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单一盯住美元的世界货币体系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形势。汇率改革从一开始就使得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 中国政府预期的正面影响

1. 汇率保护

通过盯住一篮子货币, 人民币的适应力得到加强, 但从本质上来说, 这种汇率制度依然不是极具灵活性的汇率制度。因此, 中国政府依旧要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宏观调控, 这样才能掌控国家经济形势的整体稳定性。

由于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快于进口贸易, 因此, 对于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很容易由更高的贸易出口得到满足。然而, 如果人民币随贸易伙伴国汇率 (包括美元) 自由波动的话, 人民币将会升值, 也会在一些无关大局的方面贬值。这样的汇率调整当然确保了两国贸易量的均衡, 但是人民币的升值会导致中国经济利益受损。当然, 中国政府会相应地调整汇率政策以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如果中国人民银行接受国外交易市场要求而升值人民币的话, 中国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 依旧可以使本国的商品出口和劳务的短期输出 (和由此衍生的雇佣等级) 高于以往。因此, 汇率宏观调控就成为保持更高短期输出的一种方式。

相应地, 中国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政策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保护国内制造业 (包括跨国公司制造业输出) 的措施, 而这种协助制造业的形式会被认为是汇率保护。

2. 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增长的控制力

中央银行在银特倍克的外汇交易市场专门有一间调控室。因此, 当汇率出现大的波动时, 央行就会采用购入或者抛出外汇来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的方式来调节市场。在零售市场, 央行会调节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差价。

由于采用了一篮子货币政策, 参照更多货币而不是仅盯住美元来调整人民币汇率, 这使得中国人民银行在掌控人民币汇率上更具灵活性。一篮子货币政策使得汇率制度更具弹性, 而且并不会影响到中国人民银行在掌控人民币汇率上的主动性和控制力。

总的来说,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得央行有更大的空间来调控汇率, 也能避免那种完全无序的汇率波动。而由汇率所控制的市场也能透析国际贸易和国外投资的形势。参照这些具体情况, 中国政府就能及时设置和调整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结构。这也使得央行能够更好地打击市场中的投机倒把行为。

3. 人民币整个汇率更小的波动

尽管新的汇率政策并未完全形成, 但是它毕竟改变了以往人民币汇率只盯住美元一种货币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汇率调整, 通过一篮子货币中各个货币汇率的相互变化, 使得由于汇率波动特别是美元和其他主要世界货币汇率的波动给人民币带来的冲击, 能够或多或少地被抵消。因此,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可能性比预期的降低了。这种新的汇率政策所带来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 使得中国政府有机会去发展金融市场, 完善金融法规。此外, 这也为最终完全转向这种灵活的汇率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汇率政策的灵活性还能避免一些不利的经济影响, 如那些可能的经济冲击, 特别是来自国外的。如果人民币汇率依旧是以前那样, 仅盯住美元, 那么政府必须调整国内价格以面对潜在的国外的经济冲击。通过现在这一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 通过一篮子货币中各个货币的相互作用, 就能对这些不利影响起到很好的缓冲。

(二) 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

1. 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由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最吸引消费者的是其相对低廉的价格, 这时如果人民币在一篮子货币中需要升值, 这将导致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上升。那么, 与以往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的时候相比, 中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将会大大降低。

美国是中国除了欧元区之外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2009年, 中美贸易额达到了3659.8亿美元,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达到了2964亿美元, 这占了中国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19.4%。

自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 不再盯住美元而是盯住一篮子货币之后, 人民币一直在升值。而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升值一直持续到现在:从2005年7月21日到2010年10月, 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已经累计升值超过了22%。由于大多数美国进口商支付中国出口商的都是美元, 也由于中美贸易在中国整个对外贸易中占很大的份额, 人民币的升值已经造成了中国出口业极大的损失。

2. 由于人民币稳定性导致出口贸易的风险

汇率制度变化除了影响中美贸易之外, 对中国的其他对外贸易也有诸多不利之处。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席王耀的统计分析, 中国第二产业的出口总额占了中国GDP的一半, 而第二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同时, 由于对如钢铁业、纺织业和服装业、轻工业加工业等产业的投资过多, 以至于这些产业生产规模发展的程度已经使得其产品远远超过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因此, 这些产业的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市场需求。

然而, 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能够确保这些出口业安全的固定汇率不再存在, 在改革初期, 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就开始上升了。此外, 新的汇率制度允许任意一天汇率波动值达到上下浮动3% (后来上升到上下浮动5%) , 这种每日的波动累计可达到每月6.4%。如此一来, 以出口为主的产业会由于汇率改革导致的汇率不稳定性而损失惨重, 而人民币的升值又会使得这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中丧失一定的竞争力。减少的订单、紧缩的开支以及生产成本的减少使得这些产业中的一部分公司难以获利而最终破产或者重组, 这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此外, 作为世界货币, 美元在很多国际贸易中是作为支付货币使用的。中国的GDP非常依赖于出口, 而随着一篮子货币政策的实施, 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 对美元更加灵活多变的人民币汇率显然也增加了那些依赖于出口业和以美元为支付货币的公司的风险。

3. 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

在汇率改革初期, 人民币对美元开始升值, 而美元的贬值则意味着用美元来交易的国际产品 (包括矿物质) 会更加昂贵, 这也有意无意地削弱了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储备的购买力, 即中国的外汇储备价值缩水了。我们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储备的损失。目前, 中国外汇储备约为24400亿美元, 根据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1美元相当于6.67元人民币) 约合人民币162748亿元。但是如果人民币汇率一直盯住美元, 那么美元将不会贬值, 那么根据汇改之前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 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将达到人民币200080亿元。因此, 放弃盯住美元汇率的政策让中国的外汇储备损失巨大, 使得其外汇购买力下降了37332亿元人民币。

由于中国采取了根据市场需要决定汇率的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干预市场或者外汇交易的能力与以前相比下降了。中国人民银行储备外汇能力也下降了。这种情形对于一个其货币作为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的发达国家而言, 是没有什么风险性的。然而,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并非国际货币 (例如中国) , 那么它是需要用外汇去支付进口产品和国际债务的。正因为如此, 足够的外汇储备对于预防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是极为关键的。灵活控制外汇能力的缺失会让中国政府难以在国际贸易合作中趋避自如。

4. 中国金融市场和就业市场不断增长的风险

采用了一篮子货币政策, 银行和公司对货币的贬值或波动不够重视, 而储备了大量的外汇债务。而当贬值真正发生时, 它们没有足够的国内货币去偿还债务, 于是就破产了。这也给中国经济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往往拥有大量过剩的劳动力。中国亦是如此。而大量过剩劳动力的存在说明,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 资源的分配并未达到最佳。这也意味着目前的市场并非十全十美, 而是大有发展空间的。浮动的汇率则能够作为一个自动的调节手段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达到一个相对良好的分配。只是, 由于人民币还未能像新的汇率制度里其他货币那样的灵活调控, 而使得完美分配资源的目的暂难实现。

四、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旧的汇率制度不再能满足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和操作的需要, 因此调整汇率制度势在必行。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其GDP的50%以上, 这也使得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以确保和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因此, 盯住一篮子货币后, 整个的人民币汇率稳定性得到加强, 中国人民银行拥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力去盯住其他货币波动而不是仅盯住美元。然而, 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弹性变化也使得国际贸易处于一个更为窘迫的境地。

总之, 从盯住美元汇率向参照一篮子货币的转变更适合中国的国际化趋势, 同时, 这也使得人民币汇率能够与发达国家的货币更为协调一致。

(二) 汇率政策的前景展望

从盯住美元到一个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 对于中国及其未来经济和金融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市场决定汇率的内在压力也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 继续进行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才是王道。

中国当前的发展过分依赖于制造业、投资业和国外需求, 而由此导致的储备积累不仅成为一个不断增长的宏观问题, 而且也昭示中国国内资源分配未达最佳标准。此外, 中国如果不采用一个灵活变通的汇率制度, 并放松中国货币政策以限制资金高度密集型投资业 (这种投资不能满足中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刺激消费的需要) , 那么中国经济很难达到较为完美的均衡发展, 特别是消费的急剧增长。

一个死板的汇率制度需要一系列虚假的货币政策的长时期的保护。而由于其导致的如中美贸易失衡等严重的持续的问题, 这似乎使得弹性汇率制度并非必须。但是弹性汇率制度却可以使国家经济能够最终走上平衡的长久发展之道。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0年10月的讲话, 我国政府期待汇率制度的变化, 同时也鼓励相关方面能够充分利用汇率的灵活性。中国将继续实施汇率改革以促进其灵活性, 但这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只有这样, 中国才能加强实施合乎国内经济形势的货币政策的能力, 才能帮助国内经济规避一些经济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地位的提升以及央行控制力的加强, 中国在逐步改革汇率制度, 以使得汇率制度从有管理的、浮动的向灵活的方向转变。为了最终达到灵活的汇率制度, 我国政府需要从现在开始, 继续改善参照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

参考文献

[1]余永定.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性一步[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 (10) .

[2]李军杰.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定位和政策选择[J].新金融, 2006, (3) .

[3]戴世宏.一篮子汇率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4]丁志杰, 张薇薇.一篮子货币构造及其在汇率管理中应用[J].金融与经济, 2007, (7) .

上一篇:TiO2纳米管研究下一篇:双D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