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补充范文

2024-07-12

教师补充范文(精选12篇)

教师补充 第1篇

1 农村教师流失的现状

1.1 流失教师数量

调查显示,2009年被调查的10所样本学校中调出教师的总数为269人,调入教师132人;2010年调出教师248人,调入教师175人;2011年调出教师292人,调入教师201人。虽然近年来农村教师流失的状况逐渐改善,但目前还处于持续流失的状态。

1.2 流失教师质量

据调查,在流失的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17%,大专与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2%,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教师占11%。可见,农村地区流失的一般是学历相对较高的教师。

1.3 流失教师结构

(1)年龄结构。在10所样本学校流失的教师中,年龄在20~30岁的教师占53%,年龄在30~40岁的教师占45%,年龄在40~50岁的教师仅占2%。(2)性别结构。在流失的农村教师中,男性教师占73%,女性教师占27%。可见,在农村学校流失的教师中,男性远远多于女性。

2 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2.1 教育管理体制未充分落实、教师流动性大

虽然农村教师的工资以县为单位统一发放,但是工资标准却不同;农村教师的管理、招聘等方面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未得到充分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教师的流失。

2.2 编制短缺、缺乏吸引力

学校布局调整、农民工子女进城等使部分农村学龄儿童流入城市,导致农村生源逐年下降。这就使农村教师由供不应求变为结构性过剩。农村教师的编制相对有限,甚至出现了教师超编的状况,这些都不利于吸纳新生力量到农村地区任教。

2.3 生存环境差、工作压力大

农村地区各方面的基础设施薄弱,教师工作条件艰苦,自我发展空间狭小;农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教师不仅要教几门课程,还要承担家里农活及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这也是农村地区教师流失持续流失的重要原因。(2)

2.4 工资水平低、待遇相对差

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偏低;同时,其工资、补贴、奖金往往难以足额、及时兑现,在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也缺乏应有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教师的稳定及积极性的提高。

2.5 职业幸福感缺乏、稳定性低

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较差,而工作任务却更加繁重,教师难以获得成就感;农村教师编制偏紧,工资待遇偏低,部分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短缺、工作负担重,教师缺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机会。

3 改善农村教师流失现状及补充机制的对策

3.1 采取多样化的有效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1)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合理、有效的师资输入输出机制,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招聘、录用职能,加强对所管辖地区师资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制定一整套农村教师合理补充与退出机制,规范农村教师合理流动的实施细则、程序和方法。

(2)科学核定教育编制,增强岗位吸引力。教育行政部门应科学核定教师编制,对农村教师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国家应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特点,在政策、制度方面有所倾斜,保证农村地区有足够的教师编制;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纠正有编不补、补而不足的做法。

(3)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使其安居乐教。首先,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与教育教学条件,开发并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其次,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农村教师的缺失性与生长性需要。

(4)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地位,保证其合法权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应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3)所以,首先,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其次,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5)增强职业幸福感,实现其自身价值。首先,增强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国家应促进农村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使其感受到自身价值;其次,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维护其合法权益。(4)再次,国家应加大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3.2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拓宽补充渠道

(1)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创新互动补充机制。建立城市教师晋级交流机制。国家应对教师的聘用、晋职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在农村任教过的教师在聘用和晋职时优先考虑;建立城乡教师定向对口交流机制,确保农村学校有定点补充的对口单位;建立城乡教师轮岗、轮换交流机制,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确保城乡教师相对均衡。(5)

(2)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定向培养“订单式”人才。国家应进一步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机制调控师范教育的发展,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到农村地区任教;政府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定向招收和培养订单式的师范生,并且生源应该向农村地区倾斜。

参考文献

[1][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

[2]谢华,段兆兵.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问题与补充机制研究——基于对安徽省S县部分小学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3]王红霞.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0(6).

补充农村教师议案 第2篇

主 办:教育部

会 办: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第一提案人:民进中央

内 容:

农村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薪问题直接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职责功能的充分发挥。但是目前农村教师工薪收入的酬额较低、分配机制欠妥、构成缺乏科学性,无法有效吸引和保障农村教师长期任教。绩效工资实施后,农村教师收入分配带有浓厚的平均化色彩,常规项目多,体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难易程度的项目少,激励作用十分有限。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津贴发放项目单一,除农村任教津贴外的补贴相对缺失。

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体水平及其基本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在“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下,各地差别很大。而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县,农村教师的津补贴从绩效工资当中出,实际上降低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总数,城乡教师工资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使得政策中对农村教师倾斜的分配导向并没有落到实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分配没能体现对农村教师的补偿与激励,极易造成农村教师的不公平感。

为此建议:

一、核定省级统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基本工薪标准

以省级财政统筹为基准,制定全省统一的农村教师任教津贴额度发放标准,健全发放保障机制。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津补贴政策要突出重点、加大额度。

二、财政单列支出农村教师津补贴

在绩效工资总量之外,由财政单列农村教师的津贴补贴支出。进一步明确津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发放标准、类别与分档、经费来源与保障等实施细则,形成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的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艰苦地区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问题。

三、大幅度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

增加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可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提高到工薪总额的1/4—1/3。

发放依据应考虑距离和职称两个维度。按任教学校至县城距离远近和任教教师职称高低依次递增设定,然后依7∶3比例加权核定。距离权重为70%,表示农村教师任教学校的地域差异;职称权重为30%,表示农村任教人员间的差异。

发放对象以非县镇所在地在职教师为主,覆盖退休教师,但额度有所不同。对退休教师按其在农村任教教龄、、30年计算,分别享受额度的15%、30%、50%。

四、增加农村教师交通补贴

尽快设立农村教师交通津贴制度。以距离县城远近公里数的班车费用为依据,制定统一的发放额度。

以每学年实际在校任教月数为依据,按每月往返4次,统一包干一次性发放。

五、增加农村教师周转房和公寓房

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一是主要由政府建设具有宿舍(公寓)性质的教师住校周转房和公寓房,教师工作调动随即搬离。二是结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在县城或交通便捷的重点镇集中建设教师住宅区。免收土地、建设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押金,对工程质量监督等服务性收费给予减收;无偿提供或低价划拨乡村教职工住房建设用地。为农村教师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集资房;三是鼓励单位或个人投资在校园内和校园附近建房向教师出租,由财政给予教师一定的住房补贴。

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公积金制度和住房补贴。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补发被拖欠的公积金,并适度提高公积金补贴标准。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和新教学楼的兴建,可将一些腾出来的教室改建成住房;拍卖撤并学校的全部资产,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合并学校的发展包括住房改善;对今后若干年内面临撤并的学校,学校可租房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六、实施村小教师队伍建设特殊政策

教师补充 第3篇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农村教师补充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78-02

一、解读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乡村、城市打破城乡二元的教育体制,形成整体化的教育系统,实现教育领域的城乡和谐发展、优质发展,并通过教育传承、分享和发展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其实质就是让居住在城市和农村的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过程中,对于城市学校资源的优质化来讲,农村学校无论是从其硬件条件(如校园环境、教育设施设备等)还是从软件设施(如教育信念、师资水平、生源、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因此,农村教师的补充就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瓶颈。

二、城乡师资队伍的现状阐述

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表现在于教师的质量的提升和数量的不断扩大。我国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不仅凸显在师生平均教育支出和教育教学环境的不均衡,同时还表现在城乡基础教育范围内的师资规划和编制上。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世界范围的教师教育发展,农村适龄儿童的锐减,及时缓解了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2007年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此阶段的城乡教育的差异性不强。当时的调查数据,正为此提供了数据依据,诸如: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生师比分别为19.49:1和18.38:1,城乡普通初中的生师比分别为15.76:1和16.08:1(农村地区甚至好于城市),城乡普通高中的生师比分别是16.58:1和17.23:1。因此,可以看出,2007年的时候,我国的城乡教师在数量上以实现平衡。

城市和农村教师的差距在师资水平和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表现明显。2007年全国范围高中教师、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过关率已经分别达到90%、97%、99%。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的达标率差异不明显。但是高中阶段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事实上,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学历标准提高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即农村教师所提高的学历基本上都是通过函授以及各类水平参差不齐的自学考试来获取的,这将不可避免出现教师在获取学历的过程中的避难就易现象[1],而在现行教育环境下,学历教育也日渐衰退。此外,城乡高学历教师差异非常明显,也因此,更加加剧了城乡教师水平的差异。城乡小学高学历教师比例相差26.77%,普通初中高学历教师比例城乡相差36.01%,高中阶段高学历教师比例普遍偏低,但城乡差异仍然清晰可见。

三、农村教师的补充政策解析

针对农村教师补充的现状,各级政府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调控措施。

2006年起,教育部对聘用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等问题,开始进行大规模收编及清退工作;国家推出了“特岗计划”“顶岗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等诸多措施对中西部农村教师欠缺问题予以解决;针对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国家推出了农村教师培训计划;针对薪酬待遇问题,绩效工资将向农村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终身从教[2]。对城乡教师流动问题,全国颁布了多种文件以解决此问题。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2004年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指出需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全国有90%以上的省份都推出了教师城乡交流政策,让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择优进城,实现师资城乡区域互动[3]。

然而,以上政策虽然颁布了,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出现与政策本来目标相差甚远或者背道而驰的现象。也因此,这些政策都停于表面,流于形式,很多人只是形象地称为“红头文件”的走过场。在对农村尤其偏远山区吸引优秀毕业生、出色人才、并且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并没有起实质性作用,只是暂时缓解了问题的发展,而农村教师的素质依旧偏低甚至出现了越来越低的惨淡局面。诸如关于西部教师补充的“特岗计划”、部署院校招收“免费师范生政策”、现有的城乡教师交流等措施,都是所有教师被动地接受,没有实现农村和城市教师发展的双赢,没有凸显他们的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也因此,这些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只是一份成型文件而已。

四、农村教师补充的可能解决策略

(一)拓展教师补充政策视域

近年来,我国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成效显著,全国各地通过支教、返聘、送教等多种形式,使农村教师的培养补充机制有了成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部分,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明确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4]

然而,从客观上讲,在中国现实的教育语境下,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健全和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尤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背景下,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问题日益凸显。于是才有政府的政策挽救和帮扶。目前,仍然存在城市的教师资源过剩和农村教师资源短缺的区域内矛盾。尤其在农村出现了更为奇异和怪诞的现象,即优秀的教师无法补充,而相比较差的教师又继续盘根于农村。于是,有专家学者指出,教师初次和再次分配,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既可以实现城市教师的合理配置又可以实现农村教师补充的有效性。

(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内容

第一,落实城乡教师同工同酬,甚至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要高于城市教师。这是农村教师坚守岗位的物质保障。同时国家的政策要向农村倾斜。满足农村教师的物质需求,形成比较优势。除此,还可设置多层次的农村教师荣誉称号。吸引更多地有志青年去农村从教,并建立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晋升制度,使得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和个人发展机会更为切实和殷实。第二,适时修订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制度。改革城市教师编制的臃肿,农村教师尤其偏远山区教师稀少的现状,编制须向农村地区大力倾斜。有学者指出,农村教师的补充应当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教师编制。学校才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践机构,教师编制要服从教育工作实际的要求,就应该以学校为单位核定[5]。第三,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完善合理适当的退出机制,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视角下,最棘手的是如何对待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有研究专员解释,代课教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于编制制度问题造成的民办教师、无编制师范院校毕业生等,第二类是部分偏远农村由于生存条件较差,语言、文化的隔阂等原因无法接纳来自外地的人员从教,从本地聘用受过教育的,还可以识字的人作为教师[6]。前者,却因农村教师编制紧张,教育部门可以制定流动补充机制,实现合同管理。其最终还是政府责任,因此,政府在相关政策上必须惠顾。后者,应当适时保留,采用定向生源、城乡派遣等方法逐步对调。

(三)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的提高核心在教师,难度和重点也在教师。在农村目前生源急剧下降、校舍合并加速的困境中,大范围内引进新教师,已经困难重重。因此,发觉现有教师潜力、提高现有教师素质成为当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和关键。一是以师德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教师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普及教育活动,号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为师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心甘情愿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教育,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农村优秀教师。二是多方式培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视频等方式,为农村教师传递新的教育理念,解读现行的教育政策,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高水平、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三是抓住特岗教师配置和城乡教师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进行校本培训,大幅度提高培训质量。尤其是要加强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能力和践行能力,全方位深入地推进农村新课程改革和实施。

(四)制定长期流动的规划

政府尤其当地教育部门应针对农村现实状况制定一个长期的教师补充规划。遵循“以县”为单位,根据县级当前教师编制、学生和教师流失数量、乡镇财政状况、县域学校的布局规划、教师年龄结构、学科分层因素等,合理制定农村教师补充政策,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提供充裕的教师数量和质量,是保证分配足额与合理的基本条件。其次,出台教师补充的总领性文件。各级政府对农村教师的补充与稳定要通过制订规范性文件,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将农村教师补充的条件、程序、方式、渠道以公文的形式确立。最后,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补充的执行和监督机制。为杜绝教师补充过程中“人情”、“关系”等个人因素的介入,应明确人事、教育、计划等行政部门在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工作中的职责,使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在运行中,更加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实现把人才用到急需的岗位。

参考文献:

[1]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

[2]周济.推行绩效工资吸引更多人到农村任教[J].教育发展研究,2009,(18).

[3]叶忠,王海英.教师城乡交流的成本收益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9,(2).

[4]佚名.我国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成效明显[J].中国农村教育,2008,(11).

[5]袁桂林.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诸政策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2).

为农村补充合格教师需治本之策 第4篇

近年来, 教育公平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笔者认为, 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讲求人的“生而平等”, 让农村娃、山里娃也能从小接受合格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不是争抢现有优质教育资源, 而是努力消除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事实上, 我国国民教育“城乡二元制”根深蒂固, 许多基本法规、政策都把消除这一差别作为奋斗目标, 但是多年来进展缓慢。

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支教是好事情, 许多山里娃第一次上了体育课、音乐课和美术课, 小学生们学会了汉语拼音、英语单词的正确发音。但是多数支教生来了又走了。来过的年轻人了解了国情, 历练了身心, 受益匪浅, 而农村学校情况依旧。有校长说, 支教老师走后, 音、体、美课又停了, 原有英语课也没法上了:孩子们不愿再听带口音的英语课。而支教者不愿意留下的原因, 根本上是因为农村学校条件差, 教师待遇低。

相对而言,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布点于中西部“两基”攻坚县及国贫县, 专业侧重于外语、音、体、美课等方面。由于针对性强, 政策较配套, 财政支撑有力, 效果更为明显。该计划已为农村学校输送了数万名优秀年轻教师。

但是总结经验, 特岗计划仍需巩固, 针对不同地区的补正措施还要完善。例如, 除中央拨付专项资金保证基本工资外, 由地方配套的保险、补助、津贴因各地财政情况不同而缺乏保障。在很多地区, 由于在三年内特岗教师还不算是正式教师, 特岗教师的继续教育、职称聘任都无法开展, 这就使特岗教师在资历上很吃亏, 地位模糊, 影响到职业前景。甚至有些地区农村教师编制有限, 特岗教师想留都留不下。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从大背景着眼,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合格教师不足的情况得不到根本解决, 根源就是教育投入不足、农村教师待遇低。从几次普查的数据看, 教师本专科学历比例农村学校都比城市学校低30%以上,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 老教师后继无人, 代课教师替不下来。近年来, 教师队伍几次大流动多是“逆向流动”, 即农村、偏远地区的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发达地区。大批师范毕业生宁可学非所用在城里“漂着”, 也不去农村任教。这里面有制度的漏洞, 如农村居住分散, 教学点不成规模, 而公办学校教师编制师生比反而低于城市;也有社会文化的负作用, 如这些年从上到下的风气是哪里好往哪里跑。当然, 投入不足、待遇过低是最主要的原因。

补充学校教师队伍请示 第5篇

芒章乡位于盈江县东北部,距县城64公里。全乡辖6个村委会,59个村民小组,人口11859人,是一个景颇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乡。芒章乡中心学校现辖6所小学,其中完小5所(含寄宿制2所),分小1所,共计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59人,教职工71人。

一直以来,我乡中心学校坚持走集中办学的路子,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解决了上学远,上学难,学校资源浪费等问题,为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资源,从开始扩大完小的办学规模,先后撤并了单人独校。今年政府投入400多万元资金,建盖芒牙小学的教学楼、宿舍楼、餐厅等主体工程,本年度9月份将投入使用。建成后,该校由芒章乡芒牙自然村、绿仁自然村、户弄自然村和盏西邦朗、合作两个村委会的10多个自然村的适龄儿童就读本校。全乡学校扩大招生范围,现有班级数42个。

我乡上学年共有教职工69人,本学年退休1人,调离4人,今年新分配特岗教师2人,普岗5人,现有教师71人。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范围,班级数增多,造成教师紧缺,除中心小学外其余学校包班现象突出,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代课教师少又难请等困难和问题,为故此恳请教育局领导为芒章乡芒章乡小学补充特聘教师8名为盼!

论侵权补充责任 第6篇

一、补充责任不同于按份责任

对外关系上,补充责任人附条件地承担责任,后者数债务人承担各自责任。对内关系上,前者有追偿资格,后者各债务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自身责任份额。审判实践中,以教育机构侵权责任为例,其直接侵权责任承担区别于第三人介入时的责任承担。因为在教育机构直接侵权时,其过错表现为“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第三十九条),而在第三人介入情形下,其过错表现为“未尽到管理职责”(《侵权责任法》第四十条)。反映在责任承担上,前者教育机构承担的是第一位责任,后者其承担的是“相应的补充责任”。第三人是指教育机构以外的人,若是其工作人员造成损害后果的,作为用人单位的教育机构自应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承担雇主责任;若是在教育机构学习生活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损害后果的,往往由教育机构与监护人承担按份责任。实践中上述不同的个案处理也对应着“第三人介入情形下不作为侵权”与“间接结合” 数人侵权情形下责任分担形态的区别适用。

二、补充责任不同于连带责任

对外关系上,除限额补充责任人外,各债务人均存在清偿全部债务的风险。但不同之处也十分明显,即求偿顺序有别,前者补充责任人附条件地承担责任,后者债权人可请求任一债务人清偿全部债务。对内关系上,两者区别更是明显,前者非“终局责任人”有追偿资格,后者各债务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内部份额。审判实践中,以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为例,如同上述教育机构侵权一样,应区分自身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与第三人造成他人损害但义务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时的侵权这两种情形。两类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类型中,除开直接加害人不同外,突出区别体现在义务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承担责任形态不同。因此,这一区别对待也反映出在此类案件处理中应限定“第三人介入”的内涵——第三人侵权的情形应指故意致害。比如,在滑雪场中两同事对撞导致损害的案件中,法院认为“冯冰(场所经营者)在滑雪场终点处没有设置保护网,仅以一个缓坡替代,其经营疏忽是造成受害人张峰被撞死的主要原因。至于陈允(第三人),在张峰(被害人)没有从滑道上安全撤离之前就鲁莽下滑,其行为构成张峰被撞死的次要原因。因冯冰、陈允的行为直接结合,共同导致了张峰被撞死的损害后果,所以,冯冰、陈允二人构成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事实上此类案件的处理也对应着“第三人介入情形下不作为侵权”与“直接结合”数人侵权情形下责任分担形态的区别适用。当然,实践中第三人的过失行为结合安全保障义务人违反义务情形下,并不一律判决承担连带责任,依据个案情况具体处理。在一起超市促销活动未采取适当防范措施导致受害人被拥挤的人群推倒受伤案件中,法院判决“上诉人(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后果,其直接侵权人为第三人,应由直接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被上诉人(超市)在本案中之所以应承担一定比例的赔偿责任,其法律依据在于法律要求经营者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应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在此类侵权案件中,亦应根据经营者的过错程度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比例。”

三、审判实践中的分别认定

教师补充 第7篇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合理配置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师结构优化、推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既能缓解农村中学教师资源短缺的矛盾, 又能大幅度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素质。为了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 引导教师往农村薄弱地区流动, 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支持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温家宝同志于2011年8月28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健全农村教师正常补充机制, 在完善“特岗计划”的同时, 采取多种措施, 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高校毕业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五十三条指出: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完善制度政策,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投入, 采取了对口支援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措施, 但是仍不能满足农村学校对教师的实际需求, 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师资短缺的压力,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广西既是民族地区, 又是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因而必须及时补充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教师、紧缺学科教师, 为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输入新鲜血液, 加快解决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问题。但是由于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的不健全, 当前仍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对教师的需求, 存在很大的缺口, 因而完善和创新广西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刻不容缓。

二、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内部动力机制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是指为了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均衡性而形成的关于各级政府、学校和教师三重主体共同构建的农村教育系统教师配置的运行方式和规则的可行性体系。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内部动力机制, 二是外部补偿机制。内在动力机制是核心, 外部补偿机制是保障,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1. 教师个人和家庭的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教师流动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理需求, 流动到好的学校可以提高工资、改善经济待遇从而满足自己和家庭生存的需求;二是家庭方面, 主要是为了方便子女入学、照顾长辈和交通的便利性;三是社交和尊重需求, 通过流动改善工作环境、学校人际关系和管理文化氛围;四是自我实现需求, 通过流动实现个人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进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2. 精神需求

农村教师补充的内在动力机制, 不仅仅是他们的物质需要,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需求。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活的更有价值、有尊严, 更加幸福, 他们自愿进入农村教育系统, 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

3. 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教师流动的内部隐性动力, 其核心是教师满意, 是指教师将有所奉献与学校欲望有所获取之间, 以及学校将针对教师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只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满意度提高了, 才能吸引新教师执教、老教师安心成教。

三、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外部补偿机制研究

1. 较好的物质待遇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乡教师物质待遇的巨大差距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大量流动的主要原因, 此外教师的保障措施和教师培训也是教师流动的原因。根据经济学上的经济人假设, 教师肯定是想往工资高、福利好的城乡学校流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必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待遇、协调城乡教师劳动力价格, 发挥劳动力价格的杠杆作用, 建立城乡教师流动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农村教师津贴制度, 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 增强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引导教师的合理流动。实行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越是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则津贴越高, 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艰苦边远地区、献身农村教育事业。

广西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在落实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同时, 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

2. 良好的办学环境和学校管理水平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投资和建设力度, 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健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 改善农村办学环境,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为老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为老师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使得教师、毕业生和其他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人主动自愿的流动或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 从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

3. 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措施坚定了教师去农村从教的决心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从最开始的特聘、支教、送教形式, 到2006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再到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城镇教师支教、师范生实习支教, 使农村教师的培养补充机制实现了新的突破, 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成效明显。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基础上, 也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补充农村义务学校教师。在继续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同时, 201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召开工作部署会, 宣布启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以“国培计划”和“区培计划”为抓手, 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 大规模、高效益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此外, 2013年7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启动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 从2013年至2020年, 计划每年选派1000名优秀教师到“三区”支教一年;组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团, 招募206名志愿者到支教点开展两年支教服务;招募50名具有中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送教下乡,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小学有序流动。这一系列的措施完善了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补充机制。

四、完善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1.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待遇

良好的待遇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的内在主要动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待遇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将以前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模式改为以中央政府和省级投入为主, 以县乡财政投入为辅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同时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合理划分中央、省、 (市) 县三级管理部门的义务教育财政职责, 明晰各级政府投入比例的标准, 在政策制定上为教师流动提供有利的条件;二是建立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实行特殊津贴制度, 从而鼓励城市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

广西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 同时下文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财政部门在确定绩效工资水平时, 必须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自2014年起, 广西实施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及其他地区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计划, 由各市、县 (市、区)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明确实施时间、补助范围、发放对象、补助档次标准、发放形式以及公开公示方式等。自治区将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资金, 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的标准对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乡、村学校、教学点以及其他地区教学点的义务教育教师给予奖励补助。

2.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保障制度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保障制度, 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 使教师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从教。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农村教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的总额, 一般应占教师本人基本工资的20%左右, 其中教师个人缴纳7%左右, 剩余部分由地方财政缴纳。积极实施农村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生活小区, 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城镇化, 使他们安居乐教。

对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计划的教师, 既要从心理契约的角度鼓励他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增加工作满意度, 同时也要提高工作待遇, 从而降低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流动性,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3. 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来源渠道, 发挥民间公益组织的积极作用

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来源渠道, 在保证师范毕业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选拔重点院校非师范类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为后备补充资源;鼓励民间公益组织投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建设, 选拔有服务社会意愿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 通过发挥民间公益组织的积极作用, 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注入持久活力。

4.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政策体系

政府对建立教师定期补充制度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制度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研究, 在政策层面只实行号召式的鼓励政策, 缺少有利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域内补充的刚性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系统中的有机主体, 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 政府有必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为其提供保障, 也就是在立法上完善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政策。

为了保证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政策的完善和实施, 可以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提高作为考核各地教育行政领导业绩的指标, 或在教师职称评聘方面促使教师往农村学校流动, 可以规定评聘高级教师职务时需要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广西在2013年出台相关文件, 强化教师队伍的交流带动, 明确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参评特级教师、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时, 必须要有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 (支教) 1年以上的经历。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以民族地区广西为例, 从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补偿机制两个方面研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 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内部动力机制,外部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新机制还需要哪些举措[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3 (12) .

教师补充 第8篇

近年来, 党和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村中小学的师资现状如何呢?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据调查, 很多农村中学半数以上的教师原为民办教师, 很多教师是后来取得的学历, 老教师年龄偏大, 学历低, 观念陈旧, 无法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2.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 流失严重, 流动缺乏科学、合理性。

3.专业知识缺乏, 学科结构不合理。

4.结构不合理, 整体水平不高。

二、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做法

1.国家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举措。“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不仅为西部农村学校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 还创新了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2.湖北省解决农村教师资源的举措。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新机制。

三、对策

1.思想工作放在前边。因材施教, 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的管理者, 首先应该做到尊重教师的个性, 认可教师对生命价值独特的追求。作为管理者应有用好各种类型教师的水平。让每一个教师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2.最好的房子让给他们。资教生们得到了学校特别的照顾, 他们优先入住带卫生间的小套房。“我们愿意把最好的房子让给他们。”只要他们能安心在这里工作, 老教师们不会有任何怨言。”

3.高度重视资教生的恋爱和婚姻问题。教育部门为各校分配资教生, 也注意“男女搭配”。几年来, 我校调动了28名资教生的工作, 解决了他们结婚后两地分居的问题。

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那些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农村学校、并已结婚生子的资教老师们, 因为工资收入太低, 已感受到了生活的较大压力。

参考文献

[1]原春琳.好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农村任教.中国青年报, 2007-10.

[2]李斌.湖北农村中小学吸引“优者从教”高招:“教者从优”.中国青年报, 2012-04.

犊牛如何补充饲料 第9篇

开食料也称犊牛代乳料, 是根据犊牛的营养需要用精料配制, 其作用是促进犊牛由以乳为主的营养向完全采食植物性饲料过渡。饲料形状为粉状或颗粒状, 让犊牛出生后第二星期使用, 在低乳饲喂条件下, 犊牛采食代乳量逐渐增加, 慢慢就开始习惯精饲料和粗饲料, 如果在母牛食槽上加设小牛用的采食护栏 (既能模仿母牛采食, 又防止母牛吃犊牛料) , 30日龄犊牛的采食量可达300克以上。

二、补饲

㈠补饲精料

在犊牛10~15日龄时补饲精料, 喂完奶后用少量精料涂抹在其鼻镜和嘴唇上, 或撒少许于奶桶上任其舐食, 促使犊牛形成采食精料的习惯, 1月龄时日采食犊牛料250~300克, 2月龄时500~700克。

㈡饲喂干草

从1周龄开始, 在牛栏的草架内添入优质干草 (如豆科青干草等) , 训练犊牛自由采食, 促进瘤网胃发育, 并防止舔食异物。

㈢饲喂青绿多汁饲料

青绿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甜菜等, 犊牛在20日龄时开始补喂, 以促进消化器官的发育。每天先喂20克, 到2月龄时可增加到1~1.5千克, 3月龄为2~3千克。青贮料可在2月龄开始饲喂, 每天100~150克, 3月龄时1.5~2千克, 4~6月龄时4~5千克。

㈣分栏补饲

在母牛舍内加设只能小牛自由出入的小牛栏, 内置小牛用的精饲料和短铡细切的优质组饲料 (如紫花苜蓿、红豆草、大燕等) , 能提高犊牛增重速度。经过40天左右的分栏补饲, 60日龄的犊牛体重可达到65~75千克, 精饲料的日采食量可达到0.7千克左右。继续到90日龄, 体重可达到80~90千克, 日采食量1~1.5千克。

三、实施断奶标准

精饲料日采食量稳定在1千克以上时, 基本上是生后3个月。将小牛移入断乳牛舍, 最初可隔一天, 而后隔两天吃一次母乳, 约10天左右完全离乳。

补充更正公告 第10篇

1 . 作者添加: 原作者序列为“石翔、马蓉、张长龙、梁锦; ”更正为“石翔、李文春、马蓉、张长龙、梁锦”;原“Shi Xiang、Ma Rong、Zhang Changlong、Liang Jin”改为“Shi Xiang、Li Wenchun、Ma Rong、Zhang Changlong、Liang Jin ”

2 . ( 李文春) 作者单位添加: 新疆阿拉尔万达农机有限公司,新疆阿拉尔843300 ; Xinjiang Wanda Modern Agricultural Equipment Limited by Share Co . Ltd . ,Alar 843300 ,China 。

3 . 课题编号添加: 原课题编号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013 AA102307 ) ”更正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013AA102307)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南疆专项( 2013BA048) ”。

适时补充 灵活调整 第11篇

出示体育活动的情境问题图: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生1:(28+17)+23=68

生2:28+(17+23)=68

师:这两道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相等,它们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28+17)+23=28+(17+23)。

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生1:加数相同。

生2:加数所在的位置相同。

生3: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师:任意给出三个数,写成等号左右两边形式的算式,计算结果是不是还相等呢?

(接着教师先写出三个数让学生编出两道算式并算一算。再指名几位学生任意写出三个数编算式算一算,最后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剖析:“加法结合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一组等式:(28+17)+23=28+(17+23),接着出示两道算式: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45+(25+13),(36+18)+22()36+(18+22),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再比较三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本片断中执教教师对教材思路做了一个细微调整:把“算一算,下面(

)里能填上等号吗?”这一环节改成师生任意写出三个数字编两道算式去算一算,从而引导发现加法结合律。俗话说:“看不如写”,这一细微调整,让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左右两边算式的特点。另外,如果按教材去教,不能仅仅简单地从三组等式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还得引导学生一一举例验证。师生任意写出三个数编算式去算一算,遵循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虑。这里执教教师对教材的灵活调整,让教材由封闭到开放,更加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反思:有效的数学课堂。首先要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全面的知识,更丰富的信息;其次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各种情感。新课改后的教材基本上是围绕这些目标编写的:教材内容丰富、鲜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呈现方式多样。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它仍然有不足之处。“加法结合律”一课中如果按教材思路去设计教学流程,学生也能发现加法结合律,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变得狭小了。这些需要执教教师凭借自己的智慧、经验对教学进行灵活调整,让教材更加开放,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巧用补充实验 第12篇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 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要学好物理, 不仅要善于观察, 还要乐于动手, 多做实验。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 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 而我现在要跟大家探讨的是在这些实验之外的作为补充实验的妙用。

一、把教师讲解习题换成用实验“讲解”

学习了透镜知识后, 有这样一道题: 小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 当光屏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 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s。设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一定大于s;B.f一定小于s;C.f一定等于s;D.f可能小于s。对于该题多数教师是通过作图讲解:光屏在焦点F左右两侧均有可能, 应选择“D”。

我对该题的处理方法是:1.让学生用凸透镜根据题意做实验;2.让学生根据实验把两种情形画出来。做实验时, 学生发现凸透镜距离光屏相对近一些或远一些都能得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 很容易就判断出正确选项。至于让学生根据实验把两种情形画出来, 这个任务有点儿难度。不妨让小组合作, 将实验重现, 一边观察现象一边完成绘图, 此时不要怕耽误时间, 因为这正是锻炼、提升学生能力的绝佳机会。

二、在新授课中增设补充实验, 主动 出击

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结束时, 我提出两个补充实验:1.将蜡烛从光具座上拿下来, 上下左右移动, 观察光屏上像的位置变化情况;2. 蜡烛放回去, 将凸透镜从光具座上拿下来, 上下左右移动, 观察光屏上像的位置变化情况。做补充实验时, 学生很兴奋:啊, 原来是这样! 学生做完实验后, 又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找到的规律。有了这样经历的学生, 再处理相关习题时就会轻松得多。

三、利用补充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学习“光的色散”时, 大多数教师都能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个别教师还能利用水和平面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在一片怀疑的目光中, 我让学生背对着太阳, 从高处把水喷成雾状, 彩虹出现了。我想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生就易于理解“彩虹就是太阳光在传播中遇到空气中的水滴, 经反射、折射后产生的现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师补充】相关文章:

网络补充05-16

补充保险05-28

补充建议06-22

价值补充08-23

补充作业08-18

知识补充07-10

补充讲稿09-01

补充答辩意见06-12

档案补充说明08-02

补充协议模板09-10

上一篇:国内社区康复下一篇:音乐教学之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