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024-05-18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精选12篇)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1篇

一判读诗词题材, 理解诗词主题

题材是指作者为表达作品主旨所用的材料, 它既可以体现客观的生活事例, 又可以体现作者的主观评价, 是古诗词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古诗词题材, 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 对深化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古诗词题材, 以奠定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二积累诗词意象, 体味作文情感

意象是指作者把客观事物主观化, 用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帮助人们跨越时间、空间限制, 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 对帮助学生鉴赏诗词有重要意义。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常用的诗词意象, 深层次地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学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古代诗人与酒的渊源, 在头脑中产生意象:他们多是借酒来表达壮志豪情或内心悲苦、借酒消愁、一诉衷肠等。在学习这篇诗歌时就会很容易地把握住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为李云送别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从而会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这首诗歌。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或知道的有关饮酒意象的诗词。这时, 学生会积极思考, 想出多篇符合教师要求的诗歌:李清照的《醉花阴》、李白的《行路难》、晏殊的《浣溪沙》等, 从而会印象深刻地记住“酒和饮酒”在古诗词中的意象。通过指导学生积累古诗词中常用的诗歌意象, 能有效促使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把握艺术手法, 理解诗句内涵

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 是组成作品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体现完美、充分的诗歌内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古诗词艺术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体现的现实意义。因此, 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常见的艺术手法, 为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 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首诗颔联的后一句无法理解, 由于学生没有古诗词“用典”艺术手法的概念, 不理解“烂柯人”所代表的现实意义而造成的。这时, 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向学生讲解“烂柯人”这一典故和作者在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中这一特殊的艺术手法, 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人世沧桑巨变、物是人非”的现实意义。有学生甚至能根据教师的讲解, 自主发现除后一句外, 颔联的前一句“闻笛赋”也是运用了用典手法, 这样学生就会形成积累常用诗歌典故的习惯, 更好地学习古诗词。通过这种方法, 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 准确把握住作者在诗歌中体现的现实意义, 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学习诗歌的意识, 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品味诗词语言, 体味诗歌语言的文字美

品味诗词语言就是品读古诗词特有的语言意蕴, 体味诗歌语言的文字美, 是鉴赏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考试题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命题形式。正确分析古诗词语言可以促使学生从诗词的语言中感受到所学诗词的意境, 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在诗词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主旨思想, 还应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 促使学生通过理解所学诗词,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使至塞上》时, 为了让学生形成分析古诗词语言的意识,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众所周知, 烟雾会随风飘动, 而这首诗中作者却以‘直’来形容大漠孤烟, 你从‘直’字中感受到什么?”这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会积极思考大漠的烟雾为什么会是直的, 作者想要以这个字表达出什么意境等, 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地思考中得出:作者以这个字体现出黄昏沙漠、四周寂静无风、死气沉沉的意境等。通过这种方法, 既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考试难点, 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又可以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技能,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古诗鉴赏语言能力详解 第2篇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做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诗,花柳自无私”(《后游》陆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3篇

诚如“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发表的《金山宣言》(见2004年10月11日《文汇报》)所指出的“千年国学,百年语文。中国语文教学从风风雨雨中走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更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反应强烈,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希望找到花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的窍门。于是便有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想法。可目前所谓的高效课堂,尤其是古诗词教学的高效课堂,多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片面追求气氛的热烈,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并无太大帮助;一些高三老师总是乐于分门别类地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罗列一些答题技巧,似乎高效。然而,每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得分情况却并不乐观。可见,撇开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课堂并不能让人满意。

其实,千年国学,百年语文已为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行之有效(尤其对古诗词教学而言)。下面,将就本人在古诗词教学中所坚持的两种传统做法作一介绍。

一.诵读法

诵读是传统发蒙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古诗词教学的成效。朱熹曾这样论述诵读:“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朱子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对诵读的要点作了规范,而且强调诵读的方法是三到,且心到最急。许嘉璐主编的《高中语文学习词典》更是认真地把默读、朗读、吟读、诵读分列解释。他认为:“诵读,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这句话更是详细地说明了诵读的作用。所以,我认为诵读依然是古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手段。为了避免“小和尚念经”式的有口无心,我把诵读古诗词划分成“音读、意读和情读”三个层次。

音读就是读准字音,特别是一些异读字。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臭”读“xiù”,泛指气味,不读“chòu”;同时也要读准每个字的声调,因为格律诗词是讲究平仄和押韵的,只有读准声调,才能准确反映出平仄和押韵,也才能真正表现出古典诗词的音韵美来。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它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又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一句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细致地描绘了李清照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这七组叠音词,几乎全用撮口呼和齐齿呼发音,读准了才有一种疾痛惨怛的悲凉。这是诵读古诗词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正音。

意读是要读准诗(或词)句的停顿、抑扬、缓急和轻重,以“读”见“义”。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仅停顿要准确,读出节奏感,而且“照”和“流”字要读得舒缓、延宕,以感受出明月朗照的静谧和溪水奔流的欢畅。再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要一字一顿,都要读重音,而“浊酒杯”则要连读,且轻轻读出。意读之前,要有适当的串讲,读时速度稍慢,教师可以作适当的示范。

情读,则是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有表情地诵读。例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咋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间关”句表现的是春日繁花似锦、莺歌燕舞的景象,对应琵琶女年轻时欢乐时光,读时要欢快流畅,“幽咽”句描绘的是泉水在冰层下缓慢流动,艰难滞涩的景象,对应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不幸遭遇,读时应沉重哀怨。读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时,又要缓慢低沉,读出诗人的深沉感慨,读完后,停顿要长,然后,突然扬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要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激昂,表现出琵琶女的激愤和反抗。这段描写琵琶声的诗句,通过情读,就可以传达出琵琶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幽情”。当然,情读层次较高,教师或者示范,或者借助名家朗诵示范,学生则应反复模仿,直至掌握。

如果诵读能得到坚持,学生定能感受到诗词的美好,也能激发出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串讲法

诵读法里的意读和情读,都是建立在对诗词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急功近利,课堂上只是要求学生熟背成诵,或者按照考试形式做几道题,那么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了。要想切实提高鉴赏能力,恐怕坚持传统的串讲法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串讲,关键在于一个“串”字。虽然教材通常有注释,但这些注释往往是零碎的、互不联系的。而“串”就是要把词与词、句与句乃至全诗串连起来,在学生的思维里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例如李煜的《虞美人》开头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并无文字障碍,但若让学生解读,又大多言不尽义。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可李煜为何要抱怨“何时了”呢?如果教师把句中貌似对立的“春花秋月”和“何时了”串起来,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将问题引向深入。再如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中间隔了三十一句,距离遥远,如果教师不把它们串起来讲,学生是很难看出两句间的遥相呼应的,更想不到这两句明里是对环境的描绘,暗里却是写时间的推移,写琵琶女和听众的沉迷。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串讲时应该抓住诗中的“新雨”,正因为是“新雨”之后,才感到“秋”意,才出现“明月”,“清泉”才丰沛,也正因为是“新雨”之后,妇女才“浣”衣,舟子才捕鱼,“春芳”才消歇,可见,抓住了“新雨”,就可以把全诗统摄起来。又比如李白的《蜀道难》,这是一首借故乐府旧题写成的古体诗,夸张铺陈,极具想象力,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但只要抓住了诗中反复呈现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概括出“高”、“险”、“恶”,那么,对全诗的理解也就豁然开朗了。

学生囿于思维局限,往往执着于具体词句的概貌而迷失整体。因此,诗词教学的串讲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充分诵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老师简明扼要的串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发悱启愤的作用。而依赖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大多根据网上现成的课件,既有画面,又有音频,对每一首诗词都作了面面俱到的分析。这样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固然丰富多彩,课堂气氛固然生动活泼,学生似乎也学得轻松愉快,但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却往往力不从心。

教学古典诗词的传统方法,当然不只诵读和串讲两种,譬如知人论世法、联想再现法、艺术鉴赏法等等,前人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鉴于篇幅,这里只介绍本人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两种,就教于方家。

贺玉容,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东莞。责任编校:覃少平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4篇

一、解读时代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涵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诗词就是诗人生命的彰显,而这些都和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相对于诗歌本身,学生对诗人的身世、思想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更为感兴趣。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洒脱不羁、豪迈奔逸的李白才可以写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乐观,爱国忧民的陆游才可以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雄浑悲慨,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王维则追求淡然,语言空灵、画面清新。作者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性格品质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词创作中留下重重的一笔,所以教师在教学诗词时适当地讲解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二、解读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诗人往往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寄托在诗词简单的意象中,或咏物,或写景,或刻画生活场景,或描摹人物情态,不尽相同,让读者在感知、品读诗词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的方式在诗词的境界里遨游。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生活渗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谓“诗言志”。要想探知具体的“志”,那就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的时代。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其笔力苍劲,视野开阔,使得《使至塞上》整首诗意境雄阔,苍凉悲壮,这种意境也几乎是当时边塞诗的共同点。天宝时期边境战争十分频繁,这对国人影响深刻,尤其对边塞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杨炯、岑参、高适等都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创作极为丰富,诗人们常常以边塞风情为背景,用浓重的笔墨展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和开阔的胸襟气度。

三、解读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诗词塑造的形象

形象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在创作时,诗人们总是借助各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志、感情、愿望寄托在客观物象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形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此来传达特定的思想。如《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画面,蕴含了作者陶渊明淡泊宁静的思想。一般来说,古诗词中形象包括了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前者是指文章作者在诗中精心裁剪的客观之物,如傲雪挺立的梅、触发情思的凤凰台、发人深省的飞骑送荔枝等,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激发出作者深深思考,进而迸发出情感思想。主体形象一般来说都是隐藏在客体形象中,是文章主人自己主观意志的展现。

如学生初读韩偓的《深院》中“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时,有一学生说“人昼寝”体现了诗人安闲自适、悠闲自得的情怀,是啊,大白天睡大觉怎么不悠闲呢?可仔细一玩味,其实不然。出生在唐末的韩偓自命清高,不愿趋炎附势而遭排挤,这样的“深院”似乎成了诗人的一个“桃花源”。通过解读背景资料,我们不再是看到了那美丽动人的景致,还看到了诗人一颗哀愁、苦闷的心。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衬托了庭院的“人迹罕至”。“深院”之“深”,掩饰不住内在的冷落的境界。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5篇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也汇集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提高当代高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思考,旨在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众多专家与学者已经改变自身的认识,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这就促使众多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但从目前来看,多数教师还没有足够的意识以及能力针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提高,导致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升。基于此,本文在此对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一定的思考,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达到推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目的。

二、导致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较低的原因分析

(一)古诗词的内容相对抽象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拥有超过60%的高中学生认为古诗词中的内容相对抽象。一方面,古代诗人生活的背景与现代学生生活的背景大相径庭,诗人所描绘的事物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导致学生根本无法通过单纯的阅读诗词建立直观具体的形象。另一方面,古诗词的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难以引起当代学生的情感共鸣。当代学生无法理解诗人表露的爱国之情、忧民之情或者向往自然的情感,导致学生无法对古诗词进行有效的鉴赏。在这种背景下,当代高中学生从主观上认为古诗词是抽象难懂的,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的真挚情感也显得苍白无力,进而降低了学生鉴赏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有待完善

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仍旧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旧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在主观观念的引导下,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有效提高。相反,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只是在教导学生如何解答问题,如何应对考试,导致学生只会机械的作答,却无法对古诗词进行真正有效的鉴赏。

基于此,当前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有待完善,学生即感受不到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乐趣,同时也没有真正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三)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

最后,当代高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当代高中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非常大,通常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积累。

因此,学生在面对古诗文时只能够从诗文的本身进行理解,却无法联系到诗人的生平事迹,也无法参考当代的时代背景。这就导致学生很难与诗人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无法对古诗词进行有效的鉴赏。

三、如何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教学。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有力支撑下,教师可以将原本抽象的诗文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提高理解与鉴赏的质量。

以《蜀道难》这一首古诗的鉴赏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蜀道的崎岖,将古诗中的文字性描述通过图片或音像的方式再现。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真正含义,也就能够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其进行更有效的鉴赏。

又如,在《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的鉴赏中,李清照凄婉的词句也很难让当代学生感受到那一抹忧伤和哀愁。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相应的氛围,可以给学生播放较为凄婉的背景音乐,搭配滴滴答答的雨滴声进行烘托,使学生更好的鉴赏词中的思想感情。

(二)改革鉴赏教学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改革传统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开展鉴赏教学。首先,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分为不同的小组,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诗文。其次,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与交流,提出不同的观点,并最终得出鉴赏的结论。最终,教师将学生合作交流的结果进行汇总,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整合和解答。

在此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更自由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自由的表达自身的观点,同时吸收与借鉴其他学生的思维和意识。这就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和方向鉴赏古诗,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进行有效的提升,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同样以李清照的经典作品《声声慢》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感受李清照经历的人生起伏。在鉴赏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去感悟诗文中的悲怆与哀愁,进而与李清照产生情感共鸣。

又如,在鉴赏杜甫和李白的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两人同为唐朝诗人,但诗歌的意境却差距甚远,其原因就在于时代背景的转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文化积累,使其成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有力支撑,达到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第6篇

一、初中学生古诗鉴赏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针对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学习的状况,深入探究古诗词教学策略,将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并主动地参与古诗鉴赏活动。但是,综合目前初中学生古诗鉴赏教学现状可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鉴赏能力教学方面,对于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够重视。在进行古诗鉴赏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直接向学生讲授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在古诗鉴赏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对于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环节,应重视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通过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鉴赏的重要性,并在语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古诗鉴赏的实际活动,逐渐增加自身对学习古诗鉴赏的自信。其次,在长期的学习中,语文教师重视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也会促使其自身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与学生一同进行古诗鉴赏。

(二)注重古诗积累,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注重古诗积累,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学习初中古诗鉴赏的环节,通过强调学生的古诗积累量,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古诗形成相对全面的理解,并在学习类型相似的古诗时,可以通过一定的联想、想象,培养自身的古诗鉴赏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再害怕参与古诗鉴赏的活动,并主动地参与到古诗鉴赏活动中,与同学和教师一同进行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的环节,语文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及状况,以便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

(三)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增加适量训练活动。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增加适量训练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古诗鉴赏学习的难度,并在不断地古诗鉴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学生参与古诗鉴赏活动的信心。

(四)通过知人知事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分门别类教学。在古诗鉴赏教学中,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通过知人知事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分门别类教学,也是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开展古诗鉴赏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导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首先对古诗进行一定的分类,比较学过的古诗类型方面存在的不同点,深化学生对古诗鉴赏的意识,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快速的抓住古诗鉴赏方法,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分析,可以促进语文教师顺利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学经验表明,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就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进行积极的探究,进一步促进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提高。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培养,古诗词,解答,鉴赏

一、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我曾在中华语文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汪曾祺的中学老师怎样教语文,其中提到汪曾祺的两位语文老师,一位是他的中学语文老师高北溟,另一位是大学教创作的老师沈从文。沈从文是文学大师,自是不必多说,高北溟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和写作,他说学语文的目的就是把文章写通。汪曾祺对他的两位老师很是感激,认为他们教学得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态度。

1. 首先,我们老师要将古诗带到课堂中,让学生接触到诗歌艺术。

我的做法是,每1~2周为学生补充一首古诗,以时令、季节或传统节日为主题切入,先从五言古诗起,比如2015年至2016年上学期秋季,我会选择和季节有关的古诗,如杜甫的《登高》,先带读,再用10~20分钟的时间讲解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漂泊无依、壮志未酬的苦楚之情,再留10分钟朗读背诵;到了桂花盛开时节,我也会有意识地选与此相关的主题,比如张九龄的《感遇·兰叶》,先从字面上带着学生去疏通古诗内容,再明确兰桂的象征意义,从而概括感情;中秋之际,带学生复习以往学习过的中秋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2. 光讲不记也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要求学生背诵。

我看到过一段文字,意思表达的就是“教育就是一个培养习惯的过程”。背诵古诗的过程尤其是长诗,对学生而言是痛苦的,但能流畅地背诵出一首诗来,带来的成就感也是不容小视的。在背诵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一是诗文选择要从易到难,先选五言,字句通俗的,再是七言,然后是长诗,逐渐加大背诵难度。二是建立竞争机制。我采取的是分组模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组长到我这里过关,组员到组长处过关,老师随机抽查。在背诵的过程中,我将每组组长的姓名和组里过关的情况实时公布在黑板上,一人带动多人,激发竞争意识。三是帮助原则。比如在讲解课上,讲解结束,时间有富余,则利用这个小块时间要求学生朗读背诵。当学生还不能完全流利背诵时,我会将每句诗的首字在黑板上提示,利用首字提示法鼓励和帮助他们完成背诵,增强其自信心。

3. 文化类节目的影响与激励。

喜欢唱歌的学生看到《中国好声音》这类节目时,内心会涌起一种想参加的冲动,其实中华古诗也可以很酷,河北卫视每周六有一档文化类节目———《中华好诗词》,报名参加节目的选手,用自己储备的诗词和相关知识,通过答题与守关的明星关主挑战,战胜所有的明星关主后,与守关擂主PK。每一次的PK都设置了奖金,并随着过关关数增加而累计。参与者在台上用诗词来与关主厮杀,对答如流的雄姿英发,会让人觉得参与者浑身都散发着文化与古典的光芒,对学生也能有一定的激励。但这个环节应在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积累后实施,否则会因回答不上节目上的题目而产生挫败感。

二、在应试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诗词题解答能力

只讲解,只背诵是远远不够的,在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的兴趣培养后,就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了。

1. 解题技巧也需打好基础。

(1)结合诗词举例来归纳总结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及内涵:如松柏———坚贞,荷花、兰花———高洁,梅花———骨气,柳———留、思念,梧桐细雨-离愁别绪等;(2)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突出瀑布之壮观,“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反问,表现别意之深长等;(3)表现手法的归纳与汇总,并要求学生背诵。

这些知识点的讲解与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创建自己的古典诗歌类题目解答的知识库,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从中调用,对答题十分有益。

2. 诗歌分类及特点的归纳,古代诗歌多如繁星,想用仅有的三年语文课堂将其讲完是不可能的。

教师把不同类型的诗进行分类和讲解,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各自表达的主题与情感大致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对此有清晰的思路。

3. 走近诗人。

古人也是人,诗人也是人,古人今人,诗人平凡人,在某种程度上,在感情和心理上是相通的,我们要消除诗人在学生眼中的“神”一般存在的、不可靠近的看法。在讲解诗词的同时,多讲讲诗人的生活,他们生活中的故事,讲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诗人写出的有些优秀作品,就像我们今天参加考试中的作文,还有一些则像我们发微博、写说说,都是对生活的有感而发。一方面消除学生对诗词的恐惧和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宋之问《渡汉江》“岭外书音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是我在给学生讲老舍《我的母亲》时补充的,老舍写到“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我补充这个古诗是因为它道出了所有在外多年的游子在回乡途中特有的又喜又怯的心理特点,而老舍在接到家信时也是有喜有忧,喜的是获得家人的消息,忧的是担心家里老母已经离世。有一次偶然看书时,了解到作者宋之问和《渡汉江》写作背景之后,才知道宋之问这次回来,并不是久游回乡,而是偷偷从贬所逃出来的。在《渡汉江》里,所谓“岭外书音断,经冬复历春”,写的是岭南的生活和感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完全不是我们按正常思路所理解的那个意思,而是他作为一个潜逃之人,回到家乡见到熟人避之恐不及,不敢出言问讯。

4. 研究古诗词阅读的考察方式,对症下药。

教师要研究往年试题,摸清题目类型。有以下几种主观类常考题型:(1)回答某句诗的修辞手法及妙处;(2)找诗眼;(3)分析全诗的感情。

修辞手法及妙处在前面的部分已经归纳总结,经过落实知识点后,在解题过程中,只需学生进行判断和调取;诗眼类的题目,“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你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几类题型中复杂的是分析全诗的感情类题目,如果学生只回答离别、喜悦之类的情感,得分不高。这类题目答题的三步骤:(1)简述全诗内容;(2)指出诗词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3)明确全诗表达的情感。这才是一个完美的答题法,按这个步骤来解答,得分一般不会很低。

三、脱离考试背景的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气质是高雅而富有内涵的,如果一味因为应试而读诗背诗揣摩诗,不免有些俗气。我们说的鉴赏,是将诗词置于一个较高的角度去欣赏她的美,品味她的韵。好比专家鉴定宝物,若宝物都没有了解,没有看过众多珍品,何谈鉴赏?一个诗歌作品读得少的人也是谈不上鉴赏的。

1. 读什么作品很重要,引导学生多读好的作品。

一首诗越成功,闪光点就越多,就能给读者提供越多方面的想象空间。有这样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叫作品的空筐性质。古诗当然也适用,诗词越好,那它就越空,读者的再创作空间越广阔。

这里我们来看看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问唐诗中哪首诗堪称第一,这是没有答案的,但最具唯美主义色彩,最迷离恍惚、费人猜想、意境丰富的,非李商隐的《锦瑟》莫属。有的人听到了锦瑟的旋律,感伤逝去的青春,有的人恍惚看到了庄子幻化成了蝴蝶,悠然畅快在花间飞舞,也有的人听出杜鹃哀鸣中饱含亡国之痛,有的人则向往着诗中月圆之夜的珠圆玉润……

想象和再创作空间对读者来说才有吸引力,才会激发兴趣,会去想征服更多好作品,读更多好诗。我有一段时间在读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她在书中表述的对诗的理解和其知识量深深地震撼我的心灵,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美,而这种美也是激励我读诗的一大源泉,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让我的学生也去品尝诗词之美。

2. 怎么读诗。

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任何作品都是因为阅读与品鉴而获得生命,我们去读它,才有机会发现和传播它内在的精神与力量。读诗要由表及里,沉潜涵咏。我们读一首诗,从诗里不管是看到了秋色浓秀,听到了湖光翻动,还是能分辨出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化用了前人的典故,这都只是从应试的层面去理解诗词,以及前面谈到的意象记忆,表现手法的分析,诗人情感的揣摩三部曲都只是停留在诗歌解读的表层,是谈不上鉴赏的。

鉴赏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也更自由,我们要比诗人更像诗人,除了了解他对山川江河的赞美,对人间疾苦的关切,对离愁别恨哀怨,对战乱流离的憎恨外,还要领悟诗人赋予诗作的哲理,要自主地去开垦出一番新天地。坚持读,坚持评;反复读,反复评。不同时期,即使是同一首诗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而评注则是开垦的过程,到一定时候就成就了一番新天地。否则,“偶能窥其微妙,日后落漠然,故评注不可已也”。

说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品一品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中“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之妙。这是钱起在唐天宝九年,科举考试时所写的诗作,据说主考官看到这两句,惊叹其“必有神助”。我们来看下其他应试者写的相同试题的结尾,魏璀的是“知音若相遇,终不滞南溟”,陈季的是“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他们俩都是以寻求知音为结尾,表达了盼望考官是自己知音,成为自己伯乐的意愿。但钱起完全不讲寻觅知音,给人的感觉反而意境开阔,开阔中带些许茫然的情绪。这是对诗比较主流的解析,这解析原本已经十分精妙。但有时候我们怀着不同的情思再去读这些美妙的诗作时,也会由自己当时的处境和情绪,展开联想,对诗又有一番新的认识和理解,“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人散,等的人还没有来,只有细雨,仍有意无意地增添着内心的孤苦,于是可以写下自己的读时之感,甚至大发诗兴仿其精妙作一首“曲终人不见,风中听落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不管是高考还是人生中的任何一个考验,所需要的都不是一时的运气或聪明,必须是对一个人长期积累的,对习惯性的,对人生常态的考验。而每件事情只要坚持去做,都能达到极致的境界。诗词鉴赏也是,极致之时散发耀眼光芒。

相信在教学中,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读,多思、多感,我们与诗词的交流终能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第8篇

一、初中学生古诗鉴赏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针对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学习的状况, 深入探究古诗词教学策略, 将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问题, 使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学习古诗词的乐趣, 并主动地参与古诗鉴赏活动。但是, 综合目前初中学生古诗鉴赏教学现状可以发现, 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鉴赏能力教学方面, 对于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够重视。在进行古诗鉴赏的教学活动中, 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 直接向学生讲授古诗词的翻译, 忽视了学生在古诗鉴赏学习方面的自主性, 对于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 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环节, 应重视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通过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鉴赏的重要性, 并在语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 积极地参与古诗鉴赏的实际活动, 逐渐增加自身对学习古诗鉴赏的自信。其次, 在长期的学习中, 语文教师重视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 也会促使其自身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更好地与学生一同进行古诗鉴赏。

(二) 注重古诗积累, 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注重古诗积累, 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 是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学习初中古诗鉴赏的环节, 通过强调学生的古诗积累量, 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 有利于学生对古诗形成相对全面的理解, 并在学习类型相似的古诗时, 可以通过一定的联想、想象, 培养自身的古诗鉴赏兴趣。久而久之, 学生就不会再害怕参与古诗鉴赏的活动, 并主动地参与到古诗鉴赏活动中, 与同学和教师一同进行学习。因此, 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的环节, 语文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及状况, 以便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

(三) 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 增加适量训练活动。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活动中,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 增加适量训练活动的方式, 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古诗鉴赏学习的难度, 并在不断地古诗鉴赏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学生参与古诗鉴赏活动的信心。

(四) 通过知人知事的方式, 对古诗进行分门别类教学。在古诗鉴赏教学中, 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 通过知人知事的方式, 对古诗进行分门别类教学, 也是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开展古诗鉴赏活动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导入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首先对古诗进行一定的分类, 比较学过的古诗类型方面存在的不同点, 深化学生对古诗鉴赏的意识, 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可以快速的抓住古诗鉴赏方法, 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9篇

一、指导学生诵读, 提高学习兴趣

写过《诗论》的朱光潜说过, 要想培养正确的文学欣赏趣味, 最好的方法是读诗, 诗能欣赏了, 再去欣赏戏剧、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就很容易了。这就告诉我们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不是一般的放声朗读, 诵读是理解古诗词的第一途径, 不诵读就无法体会诗词中蕴涵的美感, 只有诵读才能理解和把握作者在诗词中营造的特殊意境。所以, 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重视诵读, 积极指导学生去诵读古诗词,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 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 为学生的诵读创设具体的情境, 让他们乐于去诵读。情境教学因为有形象而具体的鲜活情境, 所以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去合作探究, 实现教学相长, 是新课改以来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 值得借鉴。如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 笔者先播放了一首同名的古筝名曲, 伴着悠扬而舒缓的旋律, 学生在静静地倾听中自然地展开了联想, 学生诵读的渴望也就产生了, 音乐和文学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关联起来了。有了这样的情境感染, 再让学生去诵读, 他们就显得乐于接受并且感到饶有趣味了。

此外, 教师也要适时地范读, 让学生体会到诵读的魅力。可以说, “读”是理解诗词文本的必走之路, 可以布置学生在早读课预习时大声朗读, 也可以在学完之后组织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读出诗词中丰富的情感, 进而提高他们诵读的兴趣。古诗词本身就具有内在的韵律美, 节奏鲜明, 教师要自我示范, 读给学生听, 而不是简单地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在指导学生诵读时, 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重点让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 真正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

二、鉴赏字词语句, 体悟诗词内涵

诗词语言非常凝练, 往往含义丰富。我国古代诗人尤其注重对个别字词语句的打磨和锤炼, 贾岛、王安石和宋祁等人都有关于炼字炼句的故事流传至今, 他们留下的那些名句也告诉我们诗人对字句反复斟酌的辛苦, 也从侧面展示了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因而, 高中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要积极指导学生去减了。由此,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 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 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 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 同时, 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 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 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鉴赏诗词中有表现力的字词句, 以此培养高中生对古诗词的鉴赏和解读能力, 进而去体悟诗歌的内涵。

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品读上阕中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这一句, 问学生哪几个词最生动传神, 学生都能找出其中的几个动词:穿、拍和卷, 接着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作者选用这几个动词的效果:“穿”写出了山势的高峻, “拍”和“卷”写出了江中巨浪冲击岸边石头的震撼场面。再如教晏殊的《蝶恋花》时, 在学生初步理解词的大致内容后, 可以引导学生去赏析“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一句中的“凋”, 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用了这个字有什么妙处, 如果换成其他的字像“暗”等, 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可以发现, “凋”不可替换, “凋”字写出了秋季景物的典型特征和抒情主人公的特殊伤感。通过对个别字词的品读评析, 学生逐渐了解到古诗词的特殊构思方式, 找到了体会作者情感的钥匙, 提高了鉴赏能力。

三、走进诗词文本, 品读丰富意境。

诗歌是心灵艺术, 古典诗词更是诗人和词人自身丰富情感的自然外露, 古诗词所表现的深厚意蕴是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的。我们刚刚读完某首诗词后, 会对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但这些一般都是表层的意蕴, 并不是全部, 更加耐人寻味的意境潜藏在诗词文本当中。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意象背后蕴涵的深层意蕴, 从而深入理解内容和情感。

诗词的句法有别于散文,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点拨学生, 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整体感知。有的诗词语言涉及历代典故或者一些特殊的背景, 或者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关, 这都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 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在此基础上品味意境。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诗词描绘的画面, 展开丰富的想象, 品味具体意境, 就能深入理解诗词。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笔者让学生对“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 用语言表述出这些优美的画面, 课后还可以让学生用画面将其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总之,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诞生了无数堪称瑰宝的古典诗词, 这些古诗词一直以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无比重要的一席之地。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 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入手, 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效果。

(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学)

一般而言, 朗读能力强的学生, 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 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 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 而终极点在‘行’;能达到‘行’的地步, 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一抛砖引玉, 以情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才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让他们爱上阅读、乐于阅读。教师应发挥榜样的作用, 用实际行动给力。

想有好学的学生, 须有好学的先生, 陶行知先生如此认为。新课程要求老师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了解更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常识, 这样, 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诗词世界。因此,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诗词感兴趣, 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喜欢读诗时, 往往会被老师所感染。就拿我自己来说, 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把我读完的诗集落在教室里。事实上, 并非我丢三落四, 而是抛砖引玉, 有意为之。因为我深知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 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情感具有迁移的功能, 它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诗词充满深厚的感情, 更有不少抒情名篇, 教师如果能饱含激情地进行课堂教学, 那么, 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就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进入诗词的意境, 激发学习诗词的内在动力。

对于情感教育, 教师要学会在诗词中挖掘出美的基因, 然后精心设计, 将诗词中人对自由、幸福、尊严、善良、正义、母爱、友谊、美好的憧憬表达出来, 创建出浓郁的课堂氛围, 以情激趣。比如《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精神。王昌龄《出塞》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对和平的渴望;陆游《示儿》抒发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死而不已的报国热情;孟效《游子吟》展现的是“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慈母深恩。

“问世间, 情为何物”。古人更是百般讴歌, 层出不穷。有柳永“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有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深情远送;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惆怅;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慷慨;有王勃“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殷殷慰勉;还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对友情的形象赞誉。每一首诗都有它的人文内涵, 教师只要适时抓住时机, 抛砖引玉, 引导他们在反复吟咏中迸发出诗情,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爱上诗词。

二授之与渔, 学会赏析

作为现代教师, 教育学生成才, 用“填鸭式”的方法并不可取, 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 启发探求真知的途径, 所以交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 但因古今语言表达差异、历史变迁, 容易造成学生理解诗词困难重重。再加上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派诗风的多样化等, 学生要赏析好诗词实属不易。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感知诗词内容, 在教学古诗词前, 我专门开设讲座, 给学生介绍一些欣赏古诗词技巧, 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古诗词后, 能感知理解诗词内容。做到:一读到古诗词就能初步判断诗词属于诗还是词;读到李白的诗就联想到浪漫主义诗风, 想象他那豪迈飘逸的风格;提到苏轼就熟知他是豪放派代表人物, 词风旷达豪放, 相比之下的是婉约派李清照, 词风缠绵悱恻;谈到陆游的诗爱国情怀就油然而生。

初中生认知、感悟能力具有一定局限性, 所以教学生赏析诗词时要把知识、技巧、实例三者结合在一起, 不宜过深、过难, 应循序渐进, 举一反三, 学生才易于接受、掌握。初中生需要了解掌握的古诗词知识有诗词流派、常见题材类别、诗词个人风格、常用语言术语、常见表现手法、诗词主要特征及常见的思想感情等。诗词流派包括: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常见题材类别:爱情诗、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诗词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小而言之:陶渊明——朴素自然, 李白——豪迈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白居易——通俗易懂, 杜牧——清健俊爽, 王维——诗中有画, 王昌龄——雄健高昂, 李商隐——朦胧隐晦, 苏轼——旷达豪放, 柳永——柔美婉丽, 陆游——悲壮爱国。诗词语言常用术语, 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常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巧用典故等。诗词的主要特征: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诗词原本是情感的精灵, 是美神的化身。正如巴尔扎克所言:“欣赏艺术美, 需要知识修养;领略自然美, 同样需要知识修养。修养越深, 展现在你眼前的美的疆域就越广阔, 你获得的美感也越丰富——这就是艺术活动”, 这就是诗词。学生通过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读懂诗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由浅入深, 厚积薄发

教师不一定是天才, 但教师必须有启迪天才的力量。就是说,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还应该像一根火柴, 去点燃学生追求知识的智慧之火、探索未来的信念之灯。所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去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教法和学法, 做到由浅入深, 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 由有情节到无情节, 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教会学生善于应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 鼓励他们大胆阅读、积极阅读, 把诗词欣赏由课堂迁移到课外;通过阅读、积累、欣赏, 加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达到由浅入深, 厚积薄发。例如初步教学时, 适当地选择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诗词, 如骆宾王的《咏鹅》, 贺知章《咏柳》, 王之涣《登鹳雀楼》, 孟浩然的《春晓》, 王昌龄《采莲曲》等。选用学生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诗词, 把学生学习诗词从死记硬背逐步过渡到理解式欣赏, 再慢慢到评价式欣赏。

我国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通过课外阅读训练, 不断积累知识, 不断训练形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充分把握诗词的意象、意境, 逐步做到厚积薄发。因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欣赏中, 并不是所有表象信息和情感信息都建立在直接经验上。它受传统、历史、文化、社会信息影响, 这些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意境。如诗词的意象, 见“春叶绿枝”而知春意浓浓, 生机勃勃;见“秋果”而知丰收;见“松菊”而知高洁;见“松柏”而知友谊长青;长城、大漠、瀚海总有苍凉的边塞情调;南浦、长亭、兰舟往往连接着离情别绪;夕阳、残月、秋霜常常沟通着凄苦的意韵。如诗词的意境,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创设了千里明月夜, 独居孤旅人的自然意境, 而那种长期客居异乡, 怀才不遇, 志不得伸, 寂寞冷清, 思乡情浓则是诗人创设的情感环境。可见, 诗的意境是作者通过情感体验与文字描绘而创设的自然与情感环境。学生要把诗词鉴赏得妙, 非得动动脑子不可。

当然, 为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利用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历何尝不是一种好方法。学生的阅读内容可以从诗词扩展到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比如从《唐诗三百首》到《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从《千字文》《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 从《百家讲坛》到《走进科学》。为检验阅读成果, 可以把学生收集的资料、读书笔记和语录经典等, 大家在一起交流分享, 并做一些评价。

四革故鼎新, 灵活教法

“不破不立, 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一个好老师, 要敢于创新, 不断变换教学策略。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 新奇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综合探究活动。因此, 初中学生爱学语文往往来自于新。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模式程式化, 学生难免昏昏欲睡;反之, 如果教学方法灵活, 不拘一格, 学生就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例如诗词赏析课, 我摈弃了从头到尾的分析讲解模式, 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 有时从开头切入苏轼的《水调歌头》, 有时从结尾切入杜牧的《泊秦淮》、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有时从标题讲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 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 教学往往都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当然, 教法的变化主要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教学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处理诗文所使用的课时、教法以及整个单元的节奏做统筹安排, 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基本途径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 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诗词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读、析为辅, 准确地传授知识, 自读诗词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达到学生巩固新知识、提高读说能力的目的;课外诗词课, 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 使学生能正确地迁移新授知识与能力。通过不断变换教法, 课堂效率明显改善。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91-01

古典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古典诗词的鉴赏已经成为中考和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古典诗词的时间距离现在比较久远,且古典诗词或描写山水、或歌物咏志、或凭吊古人、或记事抒情、或揭示生活的哲理,所展现的思想感情不能直达,仅能寄托于景物,需要体验和领悟其中所展现的境界,因此学生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往往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且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也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其实,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有其固定的鉴赏方法,要想提高初中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需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鉴赏技巧,下面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总结一些鉴赏技巧,以供参考。

一、注重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多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因为初中生都没有过和古典诗词作者一样的经历,且没有处于古典诗词作者的环境当中,故教师要理解学生无法对古典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体味和把握。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加以准确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一些思想感情,可以为其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使其可以更好地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快速的把握。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为这几种情况:(1)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气势磅礴,言辞优美,展现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感慨人生,如感慨人生中最常见的几种感情,即爱情、亲情、友情;(3)表现对当前现实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满,表达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情,表达对统治阶层的不满和愤恨之情;(4)表现作者自身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他们的理想抱负,表达他们无法在现实中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愤懑情绪。此外,为了使初中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充分的把握,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熟悉作者所处环境的背景等,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所处环境的背景,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才能对作者对生活、社会的态度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再者,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情感世界加以了解。因为古典诗词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或者意象渗透自己的情感,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因此,要想对作者的情感加以了解,注重寻找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当学生逐步积累了古典诗词经常展现的思想感情、掌握了识别物象的方法,相信学生就会慢慢学会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有效的把握,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注重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至关重要。在初中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情况下,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有:(1)在古典诗词中,好多作者都喜欢采用正反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有的古典诗词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性,对比腐败和清廉的差异性,对比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差异性……以此展现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使读者深刻地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不少作者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以使社会的某种风气得以彰显,以此让读者明白自己想要在这首诗歌或者词中想要表达的主张或者观点。(3)还有的作者喜欢在古典诗词中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同时让读者了解作者想要讲述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4)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经常被作者广泛应用,这样表现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古典诗词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使读者更容易靠近这些作者来感触他们的境界。(5)借助景色描写抒发感情也经常被广泛应用在古典诗词当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中,作者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如果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作者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将有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鉴赏思路加以理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古典诗词想要表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总之,注重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传授给学生一些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古典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古典诗词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以逐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使初中生在中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部分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 沈 靖.论如何提升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J].语文学刊,2014(03)140-141.

[2] 张品举.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J].学周刊,2015(09)221.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12篇

一、品味语言

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是传达思想情感的桥梁,是蕴藏美的物质外壳。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用解读语言文字的方式发现古诗词作品中蕴藏的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在学习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时,有学生质疑“绿肥红瘦”一词是否准确?确实颜色怎么会有“肥瘦”之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纷纷加入了讨论。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展开联想和想象。一个“肥”字不仅写出了叶的繁茂和肥美,还写出了叶的色彩润泽、鲜亮。一个“瘦”字不仅写出花朵稀疏、瘦小,还写出了女词人对它的无限惋惜怜悯之情。“肥瘦”极形象贴切地描绘了海棠枝叶繁茂、红花稀疏的景象。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借助对“绿肥红瘦”一词的品味,发现了这个词语所描绘的海棠枝叶繁茂、色彩润泽,花朵稀疏娇弱的图画美, 感悟到女词人对海棠无限惋惜怜悯的情感美。

二、感知意象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或意象,本质上是作家主观经验客观化的艺术结果。可以通俗地认为,它是作者以主观的思想、意识、情感所改造、熔铸的艺术化了的客观景物、事物、人物。众所周知,我国古诗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意义。从这个层面去进行审美,可以深入理解古诗词作品的思想内涵。

古诗中的“柳”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一方面因为“柳”和“留”谐音,另一方面相传长安有一个地方叫霸桥,人们送亲友远行到此地后,有折柳枝赠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很容易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这个意思上来,写诗作时常常把折柳、吹笛、怨别和思乡等联系起来。在教学这些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人们对“柳”这个意象的传统审美习惯,准确地理解它所寄寓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深刻地体会诗中所寄寓的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意。感知诗词中的意象,才能从平常中体会出浓情,才能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1.激活学生的情感。强烈的情感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思想感情,但是诗词比起其它文学体裁来,诗人的情感体验更强烈。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写出了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杜甫在长年漂泊、百病缠身、潦倒孤愁中写下了《登高》。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鉴赏的同时,让学生随着诗人波澜起伏的感情而激动万分。这样,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而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入是审美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诗词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最为开阔,这表现在诗人创作诗词时,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才能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启动再想象和创造想象,去感受作品中诗人的情怀和审美意象,以此为契机挖掘学生的创造源泉,并逐步把它培养成一种能力。

3.触发学生积极的思辩能力。诗词在结构上富有跳跃性,诗人写诗常常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由这一端跳到另一端,中间没有关联词和过渡句,而营构起全诗的是感情的纽带、想象的翅膀。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诗词时,必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及时跟上诗人笔下的时空变化,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理性的思辩能力,进而形成创造能力。

四、领悟意境,拓展想象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是一门极具文学色彩的实践性学科,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品味语言、感知意象、领悟意境,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不断提升。只要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味,古诗词教学就会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

摘要:古诗词以其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各异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上一篇:数据库和GIS技术下一篇:开启复兴之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