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复杂性范文

2024-08-02

组织复杂性范文(精选9篇)

组织复杂性 第1篇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企业系统,自组织管理,被组织管理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生存环境日趋复杂,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不断加大,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过去那种确定的、可预测的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不确定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当前, 将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企业管理, 探讨复杂环境下企业组织的管理模式, 对更新管理思想、创建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同时也是未来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自组织理论作为复杂性科学的分支, 是研究组织内部结构变化及组织演化过程的一种从无序到有序转变规律的方法论。企业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具有自组织特性的社会经济系统。自组织理论为研究企业系统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范式, 它是以发挥企业系统中被管理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核心, 通过被管理对象的自组织行为使被管理系统达到最优化。然而, 这不是说企业系统的自组织管理就完美无缺、无可挑剔了, 当今企业只有将自组织管理与传统的被组织管理相融合, 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性环境的变化, 增强自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自组织与被组织概述

所谓的自组织, 是指事物通过自己的自发、自行、自我组织起来, 走向组织化或有序化的一个过程, 即一个自组织系统无需外部指令而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行创新、自行发展。它是一个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如果一个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 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 我们便说该系统是自组织的。

所谓的被组织是指组织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 存在外界的特定干预, 其结构和功能是外界强加给组织系统的, 而外界也是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组织系统的。或者说, 被组织是事物的组织化, 不是它自身的自发、自行、自主、自我组织起来走向组织化或有序化的一个过程, 而是被外部力量驱动的组织过程或组织结果。有的情况下, 人们为了便于与自组织理论相对应, 又把被组织称为他组织 (Heter-organization) 。

三、自组织与被组织视角下企业的演化

企业究其本质是一种组织, 企业行为说到底是一种组织行为。企业的自组织特性和被组织特性是普遍存在的, 但对处于不同外部环境的不同企业来说, 它们的自组织特性和被组织特性的强弱是不同的, 这是由企业的性质 (内部环境) 和它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的。在传统工业时代, 技术发展缓慢, 市场相对稳定, 社会生产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主, 产品标准化且周期长, 劳动主要是体力劳动, 劳动者极其贫困而劳动者资源过剩, 这一切决定了当时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制度为主的被组织管理, 而这种被组织管理模式在当时是必然的, 也是必要的。被组织管理在组织形式上呈现为“金字塔”式的层次型结构, 组织内部存在着严密的上下级关系, 信息采取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传递方式, 企业员工只是机械式地被动地完成规定的任务, 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限制。企业采取以被组织为主的管理模式是受当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决定的, 它的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

在后工业时代, 技术发展迅速,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社会生产转为以知识产品生产为主, 产品周期短且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最关键的是获得适应时代发展所需求的知识和信息, 并且把知识和信息迅速地转化为人们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因此, 掌握知识和信息的企业一线人员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这时, 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 企业中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员工也越来越多, 且其行为难以预测。这一切决定了命令式被组织管理的失效, 企业将更多的趋向于自组织的共同管理。自组织管理在组织形式上呈现为网络化、扁平化的柔性组织结构, 减少了管理层次, 企业系统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富有“弹性”, 信息流通更快, 并通过它们的自主性和有效互动实现管理目标。企业采取自组织的管理模式后, 系统的整体效率更高, 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能力更强, 因此, 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环境适应能力。

四、企业自组织的实现

(一) 建立网络化、扁平化的柔性组织结构

传统企业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金字塔”形的等级层次结构, 组织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建立了严密的上下级关系、指挥与执行命令的关系, 组织内部层次多, 信息传递慢且失真严重, 因此, 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慢, 组织效率低。面对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这种组织形式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明显。为了在复杂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企业必须调整组织结构关系, 推翻原有形式化的组织结构, 建立网络化、扁平化的柔性组织结构。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改变了传统命令链结构对信息自上而下传递的集权领导方式, 能够使信息自下而上, 左右互传, 从而使企业管理组织更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了管理层次, 加大了管理幅度, 裁减了冗余人员, 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紧凑, 管理组织运转更加灵活。

(二) 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协同和竞争

企业系统的各主体之间既存在整体同一性, 又存在个体差异性;整体同一性表现为协同, 个体差异性表现为竞争。哈肯认为, 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 而不是外部指令。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通过竞争而协同, 从而使竞争中的一种或几种趋势优势化, 最终形成一种总的趋势, 支配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 即自组织起来。

实现企业自组织的企业管理, 一方面, 要促使企业系统内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成员之间的协同, 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目标一致、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 要积极培育差异, 营造竞争的环境。竞争有利于调动系统各主体的积极性, 推动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企业管理要有效利用企业内部的协同和竞争, 充分利用竞争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 形成非平衡机制, 为企业自组织的管理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各主体之间的协同, 推动企业自组织管理的实现。

(三)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所需的各要素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人区别于其它要素的最主要特征是他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文化是企业总的行为方式和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建立在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的。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有利于企业自组织管理的实现。

五、自组织与被组织相融合的现代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者都希望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健康高效的管理模式。自组织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适应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但是, 自组织模式也存在自身的弊端, 如自组织模式可能会偏离甚至违反企业组织的目标;它可能会导致企业组织中出现派系倾向, 因此也要发挥被组织过程的作用来弥补。现代企业的被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资源配置的组织过程和企业系统内环境的组织机制上。因此, 现代企业管理必然要整合自组织和被组织的优势, 实现两种管理模式的融合。实践证明, 自组织和被组织管理相结合, 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面临日趋复杂的生存环境, 现代企业应该更多的被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 通过被组织创造条件让各个子系统通过竞争而协同, 达到自组织和被组织的完美结合, 这是知识时代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孙中红, 田宝国.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企业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05 (11) .

组织复杂性 第2篇

摘要:为了对核电、航空、航天、化工和石化等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进行有效控制,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知识,结合组织行为学学科,对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组织行为安全控制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组织行为安全控制两级模型,将人的因素融合到安全控制模型中;探讨了个体、群体和结构对安全控制的深层次影响,认为人因对于复杂技术系统尤其是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的控制有重要意义.Abstract:To get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nuclear power plant, aviation, chemistry and petroleum industry,with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ory and subject, the safety control model based on human-factor behavior of the complex socio-technical system was studied. From the relation of the single,the group and the framework,a twifold model was set up. The factor of human was considered, and the human being is significant for the control of complex socio-technical system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作 者:郑双忠 陈宝智 刘艳军 ZHENG Shuang-zhong CHEN Bao-zhi LIU Yan-jun 作者单位:郑双忠,陈宝智,ZHENG Shuang-zhong,CHEN Bao-zhi(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刘艳军,LIU Yan-jun(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论复杂工程项目管理之组织与优化 第3篇

【关键词】 复杂工程;项目组织;优化方法

后金融危机时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消费、出口和投资领域内的房地产产业,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改善性购房需求”和“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政策引导下,市场上对房地产住宅投资需求会呈增长趋势,改善性商品住房,包括保障性住房土地的供给将进一步增加。可以预期,房地产市场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充分解读国家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房地产流通市场调控和信贷调控基础上,开发商要占有更多的市场分额,不仅要具有先进技术和人才优势,还要具有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现代管理的优势。房地产企业在编制开发项目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经常在一个地区同时进行有若干个开发项目或工程,它们具有几个相同分部分项工程,或者在一个单项工程中,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工程,各工程都有基本相同的多道工序。对各分部分项工程组织顺序不同,所得的总工期效果是不相同,因而提出了如何确定该地区项目开发工期为最短的组织优化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以下讨论 。

在复杂项目管理中,设可任意安排工程顺序的几个项目以固定的编号(工程工号)1,2,…,n,并记集合为N,每一工号均需按相同的次序(工序),经工序1,工序2,…,工序m进行施工,这样,工号j(j=1,2,…,n)在工序i(i=1,2,…,m)上施工时间为Aij,所有的元素可用矩阵A(N)概括。

由A(N)=A11A12…A1nA21A22…A2n…………Am1Am2…Amn

由于这几个工程工号的组织顺序是任意的,故有n!种排列方式。众所周知,n=2时,n!=2,n=3时,n!=6,n=4时,n!=24。从如此众多的排列方式中找出使总工期效果最短的某一或某些排列,即最优排序,是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

1954年,美国学者S.M.Johnson提出了2×n问题的选优算法。在复杂工程管理系统中,对有n个项目,假设每个项目有2个分部工程优选方法,按以下过程操作:(1)在全部工程工号分部延续时间(工期)中找到最小值。如果这个最小值是第一分部,则对应的项目应安排在最先施工;如果最小值是第二分部,则对应的项目安排在最后施工。(2)观察余下各项目各分部工程的延续时间,找出最小值。如果它属于第一分部,则对应的项目安排在最先第二位施工;如果它属于第二分部工程,则对应的项目安排在倒数第二位施工。(3)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各项目的顺序都确定了,则该顺序对应的总工期为最优的最短工期。

举例说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某地区同时有六个开发工程项目,每个项目都归并为两个分部工程。A1分部先施工,A2分部后施工,由于存在钻探、道路、桩基等因素,各项目的各分部待续时间不同,(如表1所示)时间以月为单位。

表1

第一步:从六个项目的两个分部延续时间中找出最小值A14=1,它所属丁项目A1分部,则丁项目安排在最先施工。

第二步:观察余下的各工号分部延续时间(见表2)。

表2

找出最小值A12=A21=2,暂取A12为最小值,它们属乙项目A1分部,则乙项目安排在最先第二位施工。

第三步:观察余下的各分部延续时间(见表3)。

表3

找出最小值A21=2,它所属甲工号A2分部,则甲工号安排在最后施工。

第四步:观察余下的各工号各分部延续时间(见表4)。

表4

找出最小值A15=3,它所属戊工号A1分部,则戊工号安排在最先第三施工。

第四步:重复上述方法(见表5、表6)。

表5 表6

找出最小值A26=3,它所属已工号A2分部,则已工号安排倒数第二位施工,剩下丙工号安排在第四位施工。

至此,六个工号的最优施工顺序已全部排出,且所需的施工工期最短,故称最优施工顺序(见表7)。

表7

在复杂项目的管理组织中,分部数或者工程工序数往往大于2,例如分部分项有基础、主体、装修等工程,或者工序有砌墙、现浇梁板立模扎筋、浇捣混凝土、搁置多孔板等。这时的最优排序较为复杂,但只要满足1分部和m分部在各工号上的延续时间最小值之大数,大于或等于2分部至m-1分部在各工号上延续时间之最大值,仍可将多个分部或工序化为二个分部或工序,用此算法求解。

举例说明(见表8)。

表8

第一步:基础分部最小值为3,装修分部最小值为7,此二个分部最小值中的大数应为max{3,7}=7。

第二步:主体结构分部最大数为7。

第三步:第1、3分部最小值之大数max{3,7}=7等于第2分部最大数7,满足条件,即可转化为以下算法,见表9。

表9

第四步:按此算法求解,最优施工顺序为:3工程、4工程、2工程、1工程。

在复杂项目管理组织中,确有分部数或工程工序数大于2,但又不满足转化条件的时候,当然不能用以上算法求解,不妨可以采取下列办法解决:(1)尽量将可以合并的分部或工程工序予以合并,使之分部数减少,如屋盖和主体结构可以合并,有时基础和主体也可合并,室外工程和装修也可合并等,将合并后的分部或工程工序再以验证以符合优化条件;(2)也可分阶段进行工程组织的择优排序,如在基础阶段,对土方及基础施工进行排序优化,基础完后对主体和装修再进行排序优化,如此分阶段排序优化,虽在理论上达不到最终的最优化,但起码也做到了局部优化,同样有一定的效果。

综上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编制复杂项目管理中的工程组织设计时,运用此算法安排项目分部工程的施工顺序,能缩短总工期的施工时间,经济效益是相当明显的,这是让管理出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基于组织复杂性的知识转移效果评价 第4篇

1 理论模型

1.1 复杂性组织系统及其维度

复杂性组织系统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特征:1) 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 构成一个网络。每个单元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 并会引起其他单元的变化。2) 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 每一层次均成为构筑上一层次的单元, 同时也有助于系统的某一功能的实现。3) 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与完善。4) 系统是开放的, 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能与环境相互作用, 并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5) 系统是动态的, 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并且有预测能力[5]。对于组织的复杂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度量:组织系统状态的结构性维度和组织系统状态的关联性维度。结构性描述的是组织内在特征, 表现为组织内含单元的数量、层次、相互关联程度以及组织系统结构性能力大小和对组织活动的影响程度;关联性描述的是组织外部特征, 表现为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调整, 即组织的外部柔性;因此按照组织的关联性维度和结构性维度可将组织分为高结构性—高关联性的复杂性组织、高结构性—低关联性的松散性组织、低结构性—高关联性的效率性组织和低结构性—低关联性的控制性组织四种类型, 具体如图1所示。这四类组织的特点如下:

(1) 复杂性组织。

此类型组织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 具有四个特点:1) 反应性:具有感知环境并能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2) 自主性:能够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操作, 并能控制自身行为和内部状态;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3) 合作性:具有与别的组织协作发展、共同促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4) 通信性:拥有其他系统的信息和知识, 并能与其通信的能力。复杂性组织兼有复杂性和柔性两个特点, 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 但是内部结构复杂, 不利于集权控制。

(2) 松散性组织。

此类型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较为迟钝, 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组织有多个层次, 同一层次单元多且联系紧密, 控制能力较差。松散性组织不利于和外部交流知识信息, 也不利于组织内部知识交流, 但适合进行自主创新。此外, 松散性组织是一个不稳定的组织, 由于环境影响, 当系统处于混沌的边缘时, 适应性主体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而产生相互干扰, 必然导致涌现性出现, 结果系统本身趋向结构复杂性。因此, 松散性组织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变的趋势。

(3) 效率性组织。

此类型组织具有外部柔性和内部结构简单的特点, 因此外部适应能力较强, 系统能随着环境改变而做出调整, 同时由于组织层次较少, 高层管理者做出企业的重大决策之后, 通过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可以迅速的将决策传递到组织的各个层级, 易于组织控制。此外, 效率性组织是一个不稳定的组织。由于组织具有较强的外部柔性, 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结构或形态。因此, 效率性组织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变的趋势。

(4) 控制性组织。

此类型组织有较弱的外部柔性和简单的内部结构的特点, 适应能力较差, 而内部控制能力较强, 结构简单, 交流程度较低。但是可以应用高度内部控制, 集中力量去合作创新。此外, 控制性组织在信息传递上具有很大优势, 有利于决策的实施。

1.2 知识转移效果及条件分析

国外学者一般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通过知识传输途径从知识发送方个体 (Sender) 传递到知识接收方个体 (Receive) , 接收方接收并学习知识, 将其转化成为能够指导行为的自身知识的过程[6]。知识转移的效果指的是所获知识的主体范围大小及所转移知识的丰富度。知识转移的丰富度表现为两个方面: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由此知识转移的效果可以用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三个维度来衡量:

(1) 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获取范围指的是获取知识的人数, 取决于组织参与知识交流的人数、组织的外部柔性、组织的内部知识交流状况。

(2) 知识宽度。知识宽度指的是所获知识的丰富程度。企业合作交流产生的知识宽度越大, 所获的知识种类越多, 知识越会成为核心。企业所获知识的宽度取决于合作交流的深度、企业的组织外部柔性、组织内部的高度控制等因素。

(3) 知识深度。知识的深度指的是在某一专业领域中所含知识的多少, 反映了知识的集中度。企业合作知识交流产生的知识深度和组织的外部柔性、组织的内部控制程度、组织成员的知识专业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专业技术人员所转移的知识往往具有较大的知识深度。

组织的复杂性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是通过组织的外部特征、内部特征以及知识转移的特性来体现的。一方面, 组织的外部柔性使组织能快速适应合作伙伴的组织模式、学习方式, 能更快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交流中去, 使知识和技能在合作者之间快速转移和应用, 从而扩展了自身知识范围和知识存量;另一方面, 由于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 而知识传递有两个含义:组织与外部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内部各个子单元之间的相互交流。组织与外部组织知识传递取决于组织的外部特征, 而组织的内在结构则决定了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效果。一般而言, 内部结构复杂性高的组织具有同层单元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以及纵向交流困难的特点, 因此, 有利于知识的横向传递, 而不利于知识的纵向传递, 也就是说促进了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而阻碍了组织的知识提升。而且, 组织的知识转移也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随着科技进步, 组织从外界获得知识趋于复杂化, 由于组织的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 组织会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 对自身组织结构和知识结构做出调整[7], 组织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应用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学习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提出复杂性程度不同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2 组织复杂性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2.1 复杂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国外学者一般认为组织之间的差距越小, 知识转移效果就会越好。但是合作伙伴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差距过大是客观存在。因此, 如何快速和合作伙伴有效融合是合作创新知识转移过程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复杂性组织具有动态的开放性特点, 因此具有较强的柔性, 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 能和合作伙伴的组织和知识等各个方面有效融合, 促进双方知识交流的范围和知识交流的层次和深度。同时复杂性组织对环境适应的快速性, 能节省合作磨合时间, 组织能快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这对知识转移量产生促进作用。

复杂性组织也具有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特点, 组织层次较多。同一层次组织单元相互联系、互相作用, 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比较便利、积极性较高, 有利于把从合作伙伴转移的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再交流、转移, 扩大了知识接受的人数。同时, 由于由于纵向层次较多, 组织成员和组织领导之间存在一种垂直链接, 这种链接是以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明确的职能分工为基础的, 阻碍了知识的纵向沟通和交流, 不利于组织的知识积累。

假设A1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获取范围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2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3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深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4 复杂性组织有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限制组织知识提升

2.2 松散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松散性组织具有较低的柔性, 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 很难对合作伙伴组织方式、组织结构、学习模式等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中涉及的组织因素进行融合, 合作双方的组织成员往往由于组织文化的差异产生不同的处事方式和习惯, 很难沟通交流, 大大阻碍了知识转移。因此, 合作双方组织知识交流范围比较狭窄, 仅仅局限于局部小范围的个体知识交流, 很难产生大规模的组织知识交流。此外, 合作双方的组织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交流和磨合, 大大降低了知识转移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

松散性组织也具有内部复杂性的特点, 知识员工之间有强烈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愿望。由于组织层次较多, 管理层对组织的控制能力减弱, 这大大提高了基层和中层组织的权利, 有利于知识员工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自身知识状况的关心, 激发知识员工对知识追求的愿望, 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松散性组织较差的控制能力导致了合作创新中知识员工的知识交流受自身爱好和兴趣的左右, 很难获得合作伙伴的核心知识, 这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产生很大影响。此外, 由于控制能力较差导致了知识转移主要产生在组织基层而很难向管理层进行转移。

假设B1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获取范围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2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3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长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4 松散型组织有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限制组织知识提升

2.3 效率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效率性组织具有外部柔性高的特征, 使组织在合作创新过程中能快速适应合作伙伴的组织、知识类型, 大大降低了合作创新中的交易成本, 使合作创新过程知识转移效果快速、高效的体现出来。因此, 组织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对自身状况做出调整, 快速投入到合作创新中。合作双方的高效全面接触使得合作更趋于深入, 有利于探讨更深层次的知识, 进而使得组织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更加明显。此外由于效率性组织结构层次简单、具有高度集权控制的特点, 在合作创新中组织会趋向于把自身的资源集中起来, 使得知识转移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具有目的性, 减少了知识冗余度, 所获知识面更窄, 但是知识转移效率更高, 知识转移量更大。

效率性组织的结构简单, 不论组织的纵向或者横向都密切联系。组织通过合作转移的知识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之间容易进行, 组织内部权力高度集中, 有利于通过合作创新获得的知识在组织内部在流、整合并转移到组织管理层, 作为组织知识进行存储。因此, 效率性组织很适合合作创新, 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知识量、知识深度都有促进作用, 同时效率性组织使得组织知识提升而不利于组织成员知识提升。

假设C1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量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2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3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深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4 效率型组织不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有利于组织知识提升

2.4 控制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控制性组织具有较弱的外部柔性, 在激烈动荡的环境中很难做出反应, 因而在合作创新中对合作伙伴的组织、知识等状况很难适应, 知识交流面较窄, 知识交流频率不高, 合作创新总体效果不明显。但是, 效率性组织可以集中力量加强组织内部控制, 在制定合作创新目标之后, 可以通过严格上下级关系, 迅速将信息传递到组织各个层次, 减少了决策信息损失, 提高了决策速度和效率, 使得组织成员能快速了解到组织的合作创新目标。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集中自身资源参与合作创新, 使得合作创新知识获取更为有效, 所获知识在某一方面数量较多。但是由于外部缺乏柔性, 很难和合作组织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因而所获知识深度不够。此外, 组织内部知识交流容易进行, 使得所获知识能够进行再交流和再转移, 有利于组织知识的提升。

假设D1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量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D2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D3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深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D4 控制型组织不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有利于组织知识提升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三个维度的影响, 并对其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做了研究, 研究表明:

首先, 组织的外部适应能力和内部结构之间互相影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组织会改变自身的结构, 使得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组织本身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并不断进化, 而进化过程也是组织适应外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 复杂性组织是组织发展的趋势, 松散性组织和效率性组织存在不稳定性, 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化的趋势。

其次, 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影响不同。复杂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通过组织内部或外部作用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面影响, 这些影响来源于组织的外部适应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以及组织的特征对组织成员学习动机、兴趣、能力的影响;松散性组织由于对环境反应迟钝, 组织内部又缺乏有力的控制, 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效果不明显。

再次, 复杂性程度不同的组织在合作创新知识转移过程中都存在不利因素, 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可以提高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效率。本文的研究只是从理论上做了分析, 未来的研究将通过实证进一步分析组织复杂性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

摘要: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合作创新的研究, 提出一个组织复杂性与知识转移效果关系的理论模型, 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复杂性组织、松散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 并把知识转移的效果分为三个维度: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在此基础上, 分析组织复杂性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表明不同类型的组织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不同, 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可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关键词:组织复杂性,知识转移效果,合作创新

参考文献

[1]SIMONIN B L.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9) :595—623.

[2]GUPA A, GOVINDARAJAN V.Knowledge management’s social di-mension:lessons from nucor steel[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Fall 2000, 42 (1) :71-80.

[3]王毅, 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北京:科研管理, 2001 (6) :114-121.

[4]罗珉, 王雎.组织间创新性合作:基于知识边界的研究[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 2006 (6) :78-86.

[5]DONG—GIL K, KITSCHL J.lynnetwwwdagriorglynnet.Antecedentsof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Consultants To Clients In Enterprise Sys-tem Implementations[J].MIS Quarterly, 2005, 29 (1) :59—86.

[6]ARGOTE L, INGRAM P.K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issues, challenges, benefit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0, 82 (1) :150-169.

公共组织网络的特征及其复杂性分析 第5篇

公共组织网络是一个资源和信息充分共享、可动态重组、开放的多边综合网络, 各节点通过互动整合资源在公共组织网络的平台上提供对公众的最优服务, 这是公共组织在社会分工情况下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 既体现了公共组织朝专业化发展后在信息技术拉动下的再融合, 又是体现单一公共组织节点核心能力及整体联合体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公共组织网络中, 政府处于最中心的位置, 这是因为它拥有最高的权威, 也就是说具有社会公共资源的最高配置权。从结构上看, 公共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网络, 公共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 (智能体) 、每一个部门, 都构成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在公共组织中起着一个中转或者是传递信息的作用;同样, 从公共组织各个层次上来看, 公共组织网络中表现在不同的个体或者是部门在公共组织的整个网络中都有不同的职能, 特别是关键的节点、重要部门的职能都无法替代。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 各个公共组织的分工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精细, 实现一种社会利益最大化的任务需要很多职能不同的公共组织按照一定的目标联系, 公共组织网络由此而产生。

二、公共组织网络特征

公共组织网络的特征分为结构特征和网络节点行为特征。公共组织网络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3]:

1.公共组织网络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作为基本的职责, 但不同之处是公共组织网络把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以实现公共利益为自身最基本职责, 而公共组织只仅仅是对一个小局域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负责。

2.公共组织网络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是通过行使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是指公共组织网络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中所拥有的天然的权力, 是实施职能的前提, 是全体公共组织网络成员的意志体现。能维持、调整或发展整个公共组织网络的基本秩序[4]。

3.公共组织网络必须在社会高度监督下进行活动。公共组织运行过程中, 尽管代表社会公众利益, 但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程序进行, 同时必须依据整个社会网络的实际需要依法进行[4]。公共组织网络内部和外部的任何一个有法定权力的公民都能享受其提供的公共服务, 并提出意见、建议。

4.公共组织网络目标不易量化及其责任多元化。公共组织网络的目标就是追求社会的效益最大化, 谋求社会公众利益, 但是社会效益很难从定量的角度去量化, 具体表现为公共产品本身的属性, 多层次、多样化、整体性。

公共组织网络不仅仅具有公共组织的特征, 还明显具有复杂网络的特征。首先, 公共组织网络是由有限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节点构成, 节点之间相互协同和互动来构成公共组织的运行;第二, 智能体能够进行自我学习, 自我调节, 而不是完全依靠外部的环境进行作用, 并且智能体与智能体之间的层次性很强, 层次性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第三, 网络是一个系统性的网络, 具有耗散性、自适应性和有序性, 能通过与环境的信息交流和能量来维持公共组织网络系统的发展。

三、公共组织网络的复杂性分析

公共组织网络运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结构上表现出来的复杂和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性。以下主要从网络结构和运行复杂性两个方面对公共组织网络进行讨论。

(一) 公共组织网络结构复杂性分析

公共组织网络结构复杂性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构成部分, 分为公共组织网络机构、公共组织网络权责体系、网络职能范围[1,5]。

1. 公共组织网络机构。

公共组织网络机构设置是根据公共组织网络运行的目标, 在各个公共组织网络成员的职能范围内, 对公共组织网络内部进行分工的结果。

机构设置的复杂必定导致公共组织结构网络复杂, 从而导致公共组织网络运行的复杂, 在中国, 政府是最大的公共组织网络, 政府组织中存在行政管理机构庞大、层次多、横向职能交叉多。在世界上的200个左右的国家中, 中国的:国务院—省 (市) —地 (市) —县 (市) —乡 (镇) 五级制政府, 是纵向层次上多的, 横向上来说, 加上每级政府内部再设置3~4个层次, 每个横向层次上在设置相关部门, 如此多的层次必定导致了公共组织网络机构的复杂性[6]。

2. 公共组织网络权责体系。

权责体系指公共组织网络中各个部门、层次、成员之间若干从属、并列等相互关系的确认与规范, 它通过权力和职责的划分, 保障公共组织网络各组成部分的有序运行, 责与权的交叉纵横, 每一个智能体的权力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岗位的权力, 同时担负的责任也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责任;一个智能体可能是多个身份, 所有责权构成了责权体系的复杂性, 即公共组织网络的复杂性[5,7]。

3. 公共组织网络职能范围。

网络职能范围是根据组织目标对公共组织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其作用的总体规定, 它确定了公共组织网络行使职权的活动和作用范围。公共组织网络的职能范围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有不同的结果。从管理角度分为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从性质来说分为政治职能和管理职能[8]。在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资源在追求效用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具有快速流动的特征, 有可能和政府滞后的计划指令式资源配置机制发生冲突, 直接导致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难度不断提高, 给问题的处理增加复杂性, 从而对政府传统的管理制度和职能提出严峻挑战[9]。

(二) 公共组织网络运行复杂性分析

作为公共组织网络运行的复杂性分析, 主要是从五个方面着手。

1. 公共组织网络由若干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局域网或节点组成, 各节点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 公共组织网络的整体效用或功能通过各节点的相互作用才呈现出来, 任何一个节点的运动都会影响到整体功能的实现或偏差。

2. 公共组织网络中的某些节点或由节点组织的局域网络对网络整体的效用是不尽相同的, 在网络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 重要性各不相同, 某些关键节点的破坏可能对网络形成致命的威胁。

3. 公共组织网络中的局域网或节点具有自适应、可自我调节等特征, 并不完全受困于外界环境的控制。

公共组织网络中的局域网或者是节点都是智能体的原型, 通过智能体的特点, 学习和成长可以发现, 当环境一直与公共组织中的节点进行反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不断地学习并积累经验为我所用, 从而使智能体更具有适应性, 通过学习获得成长。故公共组织中的节点并不完全受困于当时的环境局限, 会根据以往的学习和成长的经验, 对环境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接受, 但不仅仅是接收, 同时把自己的经验掺杂到信息中出, 产生新的信息, 通过边的关系表达出来。

4. 公共组织网络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网络, 在不同阶段都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公共组织网络的节点个数、各节点的重要程度及节点间的相互作用都会随着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变化而变化, 从而影响网络运行的结构与功能。

在粗糙网络组织演化模型中, 节点的每一次信息接收和处理的过程都会受到关键节点的影响, 关键节点同时会对与之相连的各个节点的信息进行综合性质的处理, 加工, 同时关键节点进入一个活跃的状态, 对公共的资源进行调配, 并且将信息的处理结果反馈给上一节点。随着全球经济化的继续发展和公众对公共组织服务的要求的提升, 公共组织的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数量上越来越多, 同时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大, 公共组织网络运作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动态演化。

5. 公共组织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加权网络, 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紧密性是不同的, 这种差异对整个公共组织网络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定义公共组织网络节点范畴内, 各节点之间的联系也做出了定义, 也就是说, 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完全均等的, 而是存在着主导与管理的关系, 即对网络中各节点的边赋予了对应的权重。无权重网络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数字化高度抽象, 加权网络与其相比更具备实际操作性与可行性, 明确了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联系的权重, 才能快速区别网络的主干与分支, 网络一旦出现运行不畅, 首要任务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即权重较高的联系。

四、结论

通过前面对公共组织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公共组织网络结构复杂性和运行复杂性分析可以得到, 公共组织网络与小世界网络有着本质上的契合点, 运用小世界模型网络中的度的分布, 路径长度, 网络集聚系数的共性, 对公共组织网络特性进行研究有利于在复杂的网络中寻找出简单的运行规律, 找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公共组织[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33916.htm.

[2]杨博文.自然辩证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3]公共组织的类型及特性——百科问答[DL/OL].http://wenda.chinabaike.com/html/20102/q1232 005.html.

[4]朱光, 毛超锋, 等.行政组织与公共组织的关系[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0, (7) .

[5]周良金.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5) .

[6]刘晓庆, 陈仕鸿.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状况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 2010, (9) .

[7]金华.优化地方行政级次推进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0) .

[8]崔慧永, 等.论降低中国政府高成本运行的措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多层复杂组织的设计技巧 第6篇

三层组织由三个独立的经、纬纱系统构成,即:表经和表纬构成表面组织,中经和中纬构成中层组织,里经和里纬构成里层组织。这三层组织可相同也可不同,但组织结构应接近,即交织次数接近,平均浮长接近,否则会因织缩不同而使织造困难[2]。

三层织物中可以有两层组织相互交换位置以构成织物纹样图案,另一层沉在底下以增加织物的厚度,也可以由三层任意换层。一般三层组织织物中的表、中、里均采用平纹组织[2]。以下的小样均由SL820小样织机制造完成。

1.1 以平纹为基础组织的三层组织实例

1.1.1 组织图构作

设排列比均为1∶1∶1,地组织Rj=Rw=2×(1+1+1)=6根。边组织采用三上三下经重平,经、纬纱排列比为1∶1。图1所示的三层织物上、中、下三层相互之间没有连接。

1.1.2 织造的工艺参数

穿综顺序:1、4、2、5、3、6;地经分配:6根×40个循环;穿综方法:照图穿法。

1.2 以斜纹为基础组织的三层组织实例

1.2.1 组织图构作

以3/1右斜纹为基础组织,经、纬纱排列比为1∶1∶1,表里层色经排列比为1∶1∶1,色纬排列比为8∶8∶8,中层为经纬纱排列比均为1∶1∶1的纯色织物。地组织Rj=Rw=4×(1+1+1)=12根。边组织为平纹,采用三层接结组织。

1.2.2 织造的工艺参数

经纱分配:9根×38个循环;穿综顺序:地组织1、4、7、2、5、8、3、6、9,边组织10、11、12、13、14、15。

2 接结三层织物组织的设计

2.1 三层接结原理

接结方法有:里接中,中接表,即里层经纱浮在中层纬纱上,中层经纱浮在表层纬纱上;表接中,中接里,即表层经纱沉在中层纬纱下,中层经纱沉在里层纬纱下;里接中,表接中,即里层经纱浮在中层纬纱上,表层经纱沉在表层纬纱下;中接表,中接里,即中层经纱浮在表层纬纱上,中层经纱沉在里层纬纱下;使用独立附加的一根经纱把表、中、里三层组织接结在一起[6]。

2.2 以平纹为表、中、里层基础组织的三层组织

2.2.1 组织图构作

采用里接中、中接表8枚缎纹接结,表、中、里三层经、纬纱排列比均为1∶1∶1。

2.2.2 织造的工艺参数

经纱分配:24根×22个循环;穿综顺序:1、4、7、10、13、16、19、22、2、5、8、11、14、17、20、23、3、6、9、12、15、18、21、24。

3 四层织物组织的设计

3.1 设计原理

设计四层织物前,先设计两个双层织物组织图或一个三层织物和一个单层织物组织图。四层织物可通过两个双层织物组织复合而成,也可以通过一个三层织物和一个单层织物组织复合而成。通过两个双层织物组织复合时,将第一个双层织物组织看成表层组织,第二个双层织物组织看成层组织,当经纱和纬纱特数相近时,表里经纬纱排列比可采用1∶1。通过一个三层织物和一个单层织物组织复合成时,将三层织物组织看成表层组织,单层织物组织看成里层组织[2]。

3.2 设计步骤

平纹组织分别为表、里四层的基础组织,地组织Rj=Rw=2×(1+1+1+1)=8根。边组织采用四上四下经重平,经、纬纱排列比为1∶1。

织造的工艺参数:经纱分配为6根×3个循环;穿综顺序为1、5、2、6、3、7、4、8。

4 双层表里换层织物的设计

此纹样图借鉴的是一个典型的变化平纹组织设计规律,甲、乙色块具有以上下、左右的中线和对角线的对称特征。

按照综框从前到后的顺序,本样品表里换层经纱的穿综循环设计为:1、5、2、6、3、7、4、8、1、5、2、6、1、5、2、6、3、7、4、8、3、7、4、8,共穿入200根经纱。

5 三层表里换层组织的设计

5.1 三层表里换层组织设计例一

三种颜色以一定的循环方式进行三层的互换。三层组织以平纹为基础组织,排列比为1∶1∶1。经纱穿综循环为:1、7、13、2、8、14、3、9、15、4、10、16、5、11、17、6、12、18。

5.2 三层表里换层组织设计例二

经纱穿综循环设计为:(1、7、13、2、8、14)×6、(3、9、15、4、10、16)×6、(5、11、17、6、12、18)×6,设计了三个穿综循环,总经纱数为324根。

按照综框从前到后的顺序,经纱的穿综循环为:1、11、2、12、3、13、4、14、5、15、6、16、7、17、8、18、9、19、10、20时, 穿入10个循环, 共200根经纱。

6 结语

6.1 表里换层组织所用综框数为简单组织经(纬)循环数的倍数,为了节省综框,穿综设计要合理,同时,条格图案的表里换层组织的条格宽度也可以通过穿综的设计来实现。

6.2 设计表、里接结的三层组织时,若表、里层组织相同或交织次数接近,且表、里层经、纬采用相同的原料,并同时采用联合接结法,这样织造时表、里经纱的缩率将一致,这时可采用单经轴制织。如果表、里层采用不同的组织或表、里层经纱的交织次数相差较大,那么织造时表、里经纱的缩率将不同,这时表、里经应分卷在两个经轴上。

6.3 设计接结四层组织时,选接结点的位置时只能把相邻两层的纱线连接在一起,跳层接结会导致接结经的织缩率增大,经纱张力不匀,甚至导致开口不清,形成织疵。

参考文献

[1]顾平.织物组织结构与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国辉.多层织物的组织分析[J].现代纺织技术.2002, (4) :37-40.

[3]蔡陛霞.织物结构与设计[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

复杂网络视角下的产业组织安全研究 第7篇

对于产业安全的概念, 目前虽然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 在此理论基础上, 研究的焦点将主要集中于“产业组织安全”, 即指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组织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有效抵御国外经济侵袭及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之上。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讲, 产业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协调方式, 是一种产业组织的创新。产业内部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或者不同产业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统称为“产业网络” (Industrial Network) 。产业组织呈现网络化趋势是缘于, 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包括竞争环境的激烈、技术的快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等, 所以企业高度重视通过发展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多维的网络关系来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 以期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来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本文的研究就旨在将产业网络, 这一产业组织的创新性研究框架引入到“产业安全”这个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 借鉴复杂网络理论对我国产业组织安全的估算及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产业网络的复杂性特征

1. 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发展:产业网络

首先提出一个假设前提, 即产业网络存在于任何一个产业内部, 即使不同产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会导致不同产业网络的成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任何一个产业内部都会形成反映商品从生产到运输、销售再到顾客消费的产业价值链。任何一个产业网络都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多维联系性”特征, 皆可视为由“企业网络”和“产业生态网络”耦合而成。

(1) 企业网络。企业网络即指产业内部一群各自拥有独特资源、也相互依赖对方资源的企业, 通过契约、资金以及人际互信关系等为纽带, 利用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等合作关系, 在众多领域内形成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互惠关系。

(2) 产业生态网络。产业生态网络是由众多产业生态主体通过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关系网络。产业生态主体包括政府、教育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产业生态网络越健全、越发达, 就越能够促进企业网络的发展, 同时企业网络的完善和发展也会对产业生态网络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2. 产业网络:BA无标度网络

复杂网络主要指具有复杂拓扑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的大规模网络, 它是由大量节点通过边的相互连接而构成的。

本文提出一个基本命题:产业网络是BA无标度网络。

产业网络具备“增长特性”。产业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特征, 大量的企业和机构会随着产业网络吸引力的增强而同原有的节点发生各种交互活动而进入网络成为新的节点, 生成网络中新的边, 这说明产业网络具备BA无标度网络的“增长特性”。

产业网络具备“优先连接性”。通过产业网络内部交互活动的不断增加, 节点之间会由敌对竞争关系向合作竞争关系演化。随着交互活动的增加, 产业网络内的“信任”机制也会得以增强, 拥有良好的合作记录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信任, 被选中合作的概率就越高。因此, 产业网络可以被看成是“BA无标度网络”模型。

三、鲁棒性、脆弱性与产业安全估算

1. BA无标度网络的鲁棒性与脆弱性

“鲁棒性” (robustness) , 即指系统在一定 (结构, 大小) 的参数摄动下, 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 亦是系统的健壮性, 它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对于复杂网络而言, 从网络中移走一个节点, 也就同时移走了与该节点相连的所有的边, 从而有可能导致网络中其他节点之间的一些路径中断。如果在移走少量节点后网络中的绝大部分节点仍然是连通的, 那么就称该网络的连通性对节点故障具有鲁棒性。

Barabasi和Albert研究了BA无标度网络的连通性对节点去除的鲁棒性。研究考虑了两类节点去除策略:一是随机故障策略, 即完全随机地去除网络中一部分节点;二是蓄意攻击策略, 即从去除网络中“度”最高的节点开始, 有意识地去除网络中一部分“度”最高的节点。研究的结果表明, BA无标度网络对随机节点故障具有极高的鲁棒性, 而对蓄意攻击却具有高度的脆弱性, 这是来自于网络“度”分布的极端非均衡性, 即绝大多数节点的“度”都相对很小, 而有少量节点的“度”相对很大。这就意味着, 网络非均匀性的特征使得无标度网络对蓄意攻击具有极高的脆弱性, 即只要有意识地去除网络中极少量“度”较大的节点就会对整个网络的连通性产生大的影响。

2. 产业组织安全估算:INC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产业网络连通性”的产业组织安全估算方法 (INC方法) , 过程如下:

第一步:构建产业网络图。通过实证调研, 确定产业网络的节点, 并确定节点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联系。如果存在, 即确定为网络的“边”;如果没有联系, 则两个网络节点之间不存在连通性。最后通过节点和边的连接构建出产业网络图。

第二步:计算平均路径长度和节点的度排列。从一般意义上讲, 研究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我们需要计算三个指标, 分别是: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度和度分布。鉴于只需对产业网络的脆弱性和鲁棒性特征进行研究, 就仅需要计算出两个指标:平均路径长度和每个节点的度, 并按照度的大小对每个节点进行降序排列。

第三步:计算f值。Barabasi和Albert研究了“随机故障策略”和“蓄意攻击策络”的两种情况。经分析, 认为, 企业购并的决策首先就是一个公司的战略问题, 购并举措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所以, 无论是选择被购并对象和采取何种购并战略, 都是一个企业经过系统性和慎重性思考后进行的有目的的市场进攻行为, 是一种“蓄意攻击”策略。在分析蓄意攻击策略中, Barabasi和Albert提出了以下几个参数:

f:去除的节点数占原始网络总节点数的比例

S:最大连通子图的相对大小

L: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

在这个步骤中, 我们将借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出使S降至为0和L达到最大值时的f值, 即去除的节点数占原始网络总节点数的比例。

第四步:确定产业组织安全状态。在确定f后, 按照节点度的降序排列表, 选取前Nf个节点作为研究对象, 计算在这些节点中, 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国民族企业所占的比例, 并进行排序, 进而确定产业组织安全状态。本文将根据三种不同性质公司在关键节点中所占的比例来界定产业组织安全的状态。 (1) 产业风险状态。如果外商独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最大, 表明跨国公司已经成功袭击产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2) 产业警戒状态。如果中外合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最大, 则该产业的产业组织安全进入到预警状态。 (3) 产业安全状态。如果民族企业所占的比例最大, 则该产业处于安全状态。

四、案例分析——以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例

半导体产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主要有:共同开发 (co-develop) 、代工服务 (foundry service) 、授权 (license) 、持股投资 (share holder/investment) 等。将产业网络中的企业作为网络的节点, 企业之间的联系作为节点之间的连接 (边) , 根据电子资讯时报的统计数据绘制了中国半导体的产业网络, 该网络中拥有节点59个, 彼此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 如图2所示:

在产业网络图的基础上, 经过计算得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网络的平均路径为2.595, 中国半导体产业网络的几个关键节点的度都在10左右, 现在对产业网络进行模拟的蓄意攻击, 以考察中国半导体产业网络的鲁棒性和脆弱性。经过计算机模拟发现, 当取0.25时, 即在去掉了度降序排列表前15个节点时, 中国半导体产业网络的降至为0, 达到最大值, 即产业网络的连通性被完全破坏了, 如图3-a、3-b所示。在确定了蓄意攻击15个度最大的节点将导致产业网络的连通性彻底破坏后, 将对这15个节点的企业性质展开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 这些公司绝大多数都是跨国公司独资企业。

(图3-a图3-b) 在这些关键的15个节点中, 没有一家中国民族企业, 绝大多数都是跨国公司, 其中美国企业包括:Intel、Motorola Qualcomm、IBM、LSI、TI;日本企业包括:东芝、三菱、NEC日电;德国企业包括:Infineon、Philios;新加坡:Chartered;以色列:Tower;中国台湾:TSMS台积电;UMC联电。唯一的一家合资公司是由意大利和法国合资的ST意法半导体。据此分析, 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遭受严重的外资侵袭, 出现外资独大的现象, 产业组织安全出现了重大风险。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产业网络理论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协调方式, 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创新。产业网络具备复杂网络的特征, 所以将复杂网络引入到产业网络的研究框架中来, 经过分析发现, 产业网络也具备对“随机攻击的鲁棒性和”和对“蓄意攻击的脆弱性”。因而, 对产业网络中某些关键节点的蓄意攻击将会导致产业网络连通性的丧失, 从而对产业网络的成熟健康发展带来重大的打击和破坏。通过提出的“INC产业组织安全估算法”, 三种产业组织的安全状态得到了界定, 分别是:产业风险状态;产业警戒状态;产业安全状态。

根据三种不同状态, 中国应该采取不同的产业组织安全应对措施来降低产业组织风险, 维护产业及国家经济安全。 (1) 产业风险状态:鼓励不同形式的竞争, 优化市场结构。 (2) 产业警戒状态:加强跨国公司投资状况的调查, 有效抑制“合资变独资”。 (3) 产业安全状态:树立危机意识, 保护关键企业,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在不同产业安全状态下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外, 中国政府与企业需要从战略层面长期坚持以下的产业组织安全风险防范对策:第一、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支持国内企业加快对能够提升国内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对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和产业化, 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国内企业应对外资并购的安全系数和生存空间。第二、借鉴经验, 加强产业安全立法。借鉴发达国家在保护国内产业方面有益的制度性安排, 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的《反垄断法》已于2008年8月1日实施, 这将有利于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普及竞争理念。今后我国还应该不断完善《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购并的法规条例, 以科学规范和引导外资引进问题。第三、建立一个专门负责产业安全的专职行政机构, 建立一整套产业安全损害预警体系。通过构建科学而系统的产业安全预警体系, 相关的专职机构应该实时监控我国各个产业, 尤其是关键产业的外商投资状况, 动态性地监控产业安全状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Hakansson, Hakan.Evolution Process in Industiral Networks[A].in B.Axelsson and G.Easton eds Industiral Networks:A New View of Reality[M].London Roultedge, 1992.

[2]Christer, Karlsson.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3, (23) .

[3]Anderson, J., Hakansson, H.and Johanson.Dynamic Business Relationships within a Business Network Context[J].Joumal of Marketing, 1994, (58) .

[4]Gadde, L.E., Mattsson, L.G,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Network Relation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ing Marketing, 1987, (4) .

[5]Smon Croo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0, (6) .

[6]黄守坤, 李文斌.产业网络及其演变模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6) .

[7]罗一鸣, 毛力平.产业网络的CAS模型[J].商场现代化, 2006, (3) .

[8]李守伟, 钱省三.产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与实证[J].科学学研究, 2006, (4) .

[9]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10]汪小帆, 李翔, 陈关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组织复杂性 第8篇

关键词:产品组合复杂度,组织创新绩效,沟通成本,产品创新

0 引言

企业一方面为了满足市场中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扩大销售, 分散经营风险, 增加企业利润等原因, 往往需要不断地提升企业产品复杂度 (product portfolio complexity) , 以技术为驱动的行业尤其如此, 企业越来越依赖产品开发 (product development) 以应对以“变化”为常态的不断演变的全球市场。众多企业为了应对多变的、不确定的市场更多依赖于开发具有多重特性和多样变化的产品以提高产品销售增长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1]。殊不知, 企业看到了产品组合复杂度提升为企业带来优势, 但是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成本和风险。当企业建立了更为复杂多样化的产品组合, 管理者也面临着协调和沟通成本的增加。当产品组合复杂度的提升为企业创造的利润低于了为了提升产品组合复杂度所支付的成本时, 就在这一点, 产品组合复杂度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化, 显而易见, 不是简单的线性增加或者线性减少的关系。而且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 这一转折点很难准确地计算出来, 也很难把握, 也很难控制这一点的出现。因此, 这也引发了值得企业管理者思考的一些问题, 比如:产品组合复杂度能为企业带来哪些优势?企业又为其需支付多少成本?如何优化产品组合复杂度?更为重要的是, 如何管理产品组合复杂度能更好地提升组织创新绩效?

1 产品组合复杂度收益

1.1 产品组合复杂度定义及特性

产品组合是指一个企业生产或经营的全部产品线、产品项目的组合方式。有些学者认为产品组合是在某一特定时期, 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可能产品配置。产品组合由四个要素构成: (1) 宽度, 指企业的产品线总数; (2) 长度, 指一个企业的产品项目总数; (3) 深度, 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线中每一产品有多少品种; (4) 关联性, 指一个企业的各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相关联程度。一般而言, 复杂度 (complexity) 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有些学者认为产品组合复杂度 (PPC) 是由于多样的产品结构设计元素之间关联性导致的加工难度增加的一种状态。由此可见, 大量的企业产品供给能创造复杂度而且产品结构之间的连接和多样化也能创造复杂度。当然企业产品开发或产品设计的目标不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产品复杂度, 但是, 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变化, 产品组合中的项目需要经受市场的检验, 必然存在逐渐被淘汰的过程, 因此, 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和资源的情况, 适时地淘汰和创造新产品[2], 因此市场需求变化迫使产品组合复杂度逐级升高。

1.2 产品组合复杂度收益

产品组合复杂度的提高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 同时也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收益。从企业角度而言, 产品组合复杂度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企业销售, 增加企业利润, 分散经营风险, 也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总有能赢得市场的产品组合。产品组合复杂度越高越能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力。这是因为,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 复杂的产品结构链接造成多层面的、模糊不清的捆绑式的商业能力, 这一结合式的产品组合能力对于企业创造新的产品创新绩效非常重要, 也使得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越难以模仿或复制其替代性竞争优势。

较高的产品组合复杂度加强了企业核心技术的搜索能力, 同时也促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不确定的市场, 应对技术的改变, 应对外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复杂的产品组合促使企业不仅开发渐进性创新的产品创造更多现金流, 以获取短期利润, 而且更能促进企业进行突变式产品创新, 能更好地应对顾客需求的变化和技术革新的变化, 并降低亦或避免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2 产品组合复杂度的成本

尽管产品组合复杂度能为企业带来诸多收益, 但是过度地投资产品组合复杂度, 也会为企业带来弊端。过度投资产品组合复杂度的最大缺陷与需要开发具有多样特征和变化的创新活动的规模有关系。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大量创新活动需要组织中多个部门共同合作、沟通和协调。比如, 市场部门的营销人员需要搜集大量有关市场信息, 并将该信息传递给企业中产品研究开发部门, 同时也需要生产部门的生产流程的改进或完善, 需要财务部门资金的支持, 需要中高层管理者在此项目中管理和协调工作等。同时产品研发项目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 因为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能获取市场成功。

伴随着产品组合复杂度的提高, 组织中协调和沟通成本也随之增加。沟通成本是所有沟通者沟通行为的成本之和[3]。沟通行为所占用的资源以及因沟通不畅造成的各种有形或无形损失, 均为沟通成本, 其中沟通不畅耗费的时间是沟通成本主要部分。在产品组合复杂度研发初期, 由于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整个研发团队或者组织中相关部门 (比如, 营销、设计、生产等职能部门) 之间沟通的过程中, 也容易产生冲突, 冲突活动也会产生成本。还有一些无效的产品创新活动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也会产生损失。总而言之, 随着产品组合复杂的提升, 组织所支付的成本也随之增加。

通过以上由于产品组合复杂度的变化也带来的收益和所支付的成本分析, 而且存在某一点, 在这一点由于产品组合复杂度增加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低于企业所支付的成本, 见图1所示。在这一点之前, 随着产品组合复杂度的上升, 企业组织创新绩效会提高, 绩效提高的速度将会减缓;在这一点之后, 随着产品组合复杂度的上升, 企业组织创新绩效就会下降, 同时绩效下降的速度将会提高, 可见, 产品组合复杂度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是倒U型关系。

3 产品组合复杂度动态平衡管理

通过由于产品组合复杂度增加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和所支付的成本变化, 造成的产品者复杂度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复杂的关系可知, 不但一味地提高产品组合复杂度, 不能过度地投资产品组合复杂度, 应该动态地平衡地管理产品组合复杂度。

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不断变化, 所面临的竞争形势也在不断变化, 产品组合中的每个项目, 必然在变化中的市场环境中发生分化, 一部分产品获得较快的成长, 一部分产品继续取得较高的利润, 还有一部分产品则趋于衰落。企业管理者采用著名的用于评估公司投资组合有效模式的“波士顿矩阵法 (BCG) ”, 将产品分为四大类, 问题产品、明星产品、现金牛产品和瘦狗产品, 从而将产品进行分化。企业管理者还可以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将产品分为产品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从而将产品进行分化。还可以从产品的销售成长潜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角度进行分析, 判断某个产品项目 (业务单位) 的销售成长潜力和发展趋势, 以确定企业资源运作方向, 做出开发新产品和提出衰退产品的决策以调整其产品组合复杂度。

今天的市场是买方市场, 顾客决定企业的利润。顾客的钱包是企业竞争的对象, 顾客是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 企业赢得竞争力的过程, 不仅仅是产品组合复杂度管理的过程, 更是顾客满意的过程。如何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也是产品组合复杂度和顾客整合的管理过程。这个过程映射到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 根据顾客的需求状况来管理, 决策产品组合复杂度, 从而衡量某一产品组合复杂度的发展潜力和趋势, 从而更好地管理产品组合复杂度。

参考文献

[1]Rothaermel FT, Deeds DL.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lliances in biotechnology:a system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5 (3) :201-221.

[2]胡宁, 许楚江.产品组合决策模型的实用性比较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3) :22-27.

组织复杂性 第9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施工组织,综合技术,建筑信息模型 (BIM)

1 工程概况

水井巷中央商务区位于西宁市城市核心区域, 地块北起西大街, 南到人民街, 西从水井巷, 东至北斗宫街, 总规划用地面积约46 487.18m2。地下三层, 主要用作人防工程、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上由1栋25层、2栋31层、1栋27层及6层裙楼组成。根据设计, 本工程主楼采用筏形基础, 裙楼采用独立基础 (图1) 。

2 五项关键技术与技术创新点

2.1 闹市区多因素影响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

找出闹市区影响施工的诸多因素, 分析诸多因素对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影响时间、影响强度及影响范围, 排出此诸多因素的先后顺序, 归纳对进度、成本、质量及安全的不同作用,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2.2 闹市区的综合场布技术

由于场地移交时间不统一, 整体布塔不可行, 塔式起重机布置在考虑现有场地垂直运输的基础上要考虑后开场地的垂直运输, 并考虑不同距离塔式起重机的吊运量, 做好技术准备。另外, 材料临时堆放区体现动态原则, 底部做临时料场, 充分利用消防通道做好材料倒运。

2.3 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技术

做好混凝土的试验工作, 膨胀带外混凝土水中养护14 d, 限制膨胀收缩率不小于0.015%;膨胀带内的混凝土水中养护14 d, 限制膨胀率不小于0.03%;混凝土强度须高一个等级。另外, 要控制好板后浇带及外墙后浇带的浇筑时间, 板后浇带先进行两侧混凝土浇筑, 随后进行中间后浇带施工;外墙后浇带在两侧混凝土施工完7 d后组织施工。

2.4 冻融裂缝鉴别技术

做好对基坑边裂缝的识别, 特别是敏感部位的裂缝鉴别, 要对裂缝进行监测, 同时监测桩顶位移, 辅助软件识别。

2.5 BIM技术

根据项目特点, 选好软件, 掌握技术, 组建有力团队, 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 在项目投标、项目成本、项目技术、项目质量以及项目安全方便有所建树。同时, 利用BIM模型, 与业主及时沟通, 展现项目实力, 争取后期长效合作 (图2) 。

3 研究内容

3.1 闹市地区复杂环境下的施工组织及部署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业主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以及开发流程不成熟等因素对施工组织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2) 设计院较远、设计代表不到位对综合体施工的影响分析及解决措施; (3) 场地移交滞后, 分片移交, “豆腐块”式施工对施工组织的影响分析及解决措施; (4) 人员安排、建设方指定分包单位对综合体施工的影响分析及解决措施; (5) 政府部门对闹市地区施工组织的影响分析及解决措施。针对本工程所处地的地理位置, 所需面临的周边环境, 所要面对的业主、设计、政府等部门, 所要应付的场地布设、场平布设等因素, 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合理组织施工, 做到无缝衔接, 最大化地服务工程, 做到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有效统一是本工程的主要研究点。

通过调查分析、数据对比、定性判断以及进度分析等手段, 发现、摸索、优化闹市地区复杂环境下的施工组织及部署。

3.2 综合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由于工程外部条件复杂, 施工进度及质量受到影响, 为有效解决施工难题, 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 针对工程中面临的种种难题, 主要研究以下技术。 (1) 综合BIM技术, BIM作为国内新型技术, 对施工阶段的应用达到106种, 进一步探索研究BIM技术技术对项目成本、进度、安全、质量及市场占有率的研究, 抢占前沿科技, 掌握核心技术, 组建项目团队, 摸索分公司级及项目级的BIM应用及实施方案。 (2) 探索研究综合支护技术在本工程的应用, 掌握土钉、喷锚、桩锚、锚杆、锚索、格构梁等的综合应用, 达到工期、效益、安全的和谐统一。 (3) 探索研究坑边冻融多基坑稳定性的研究, 对后期类似施工或类似问题起到指导作用。 (4) 研究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整体施工技术及混凝土施工缝留设及裂缝控制技术, 有效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数百条后浇带, 加快施工进度。同时, 根据混凝土限行及预拌混凝土站供应等问题, 有效地留设施工缝, 做好混凝土衔接, 最大化地减少因温度引起的混凝土裂缝。 (5) 探索高原寒冷地区A级无机复合外墙保温施工技术在本项目的应用, 改变传统外墙施工工艺, 使得外墙的保温性能和防火性能完美结合, 达到与墙体同寿命。

4 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

4.1 多因素影响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

4.1.1 设计院较远、设计代表未驻场对现场施工组织的影响及措施

统筹分析设计院对现场施工部署的影响, 按月份进行统计, 并比较分析因设计院的变更对现场进度的影响范围及时间, 做出时间、成本、进度影响曲线图, 进而分析整合找出关键因素, 有针对性地制订措施。

4.1.2 业主因素影响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

对业主体系不健全, 整体管控水平不高, 商业运作不成熟对施工管理的影响, 按时间、进度、成本进行统计, 分析出此种商业运营条件下业主因素对工程的优点与缺点, 进而分析出应对策略。

4.1.3 地理位置对施工组织的影响及措施

工程地处核心区域及核心地带, 进入施工现场仅有一条主干道, 白天有效通行时间仅为6 h, 晚上施工时间为22:00至次日凌晨3:00, 材料进场时间集中在20:00以后, 混凝土浇筑时间集中在22:00—次日3:00。因场地限制、地理位置限制、混凝土浇筑限制以及材料进场限制, 土方开挖在夜间, 造成了现场施工组织将主要集中在夜间、协调在夜间、工序转接在夜间。因此, 将对各因素夜间所需时间进行统计, 分析比较, 合理分配时间, 在时间利用上进行统筹, 最终确定出夜间施工的最佳组织方案。

4.1.4 场地布置对施工组织的影响

工程整体施工呈“豆腐块”式, 因场地移交原因不得不分块施工, 项目部须结合场地移交情况, 综合考虑人员、机械、场地布置。实行动态场布, 时间上要完全衔接, 要合理, 更要能体现主次, 将“以时间换空间, 以空间换时间”的理念切实用到工程中, 研究出本工程合理的施工关键线路及施工组织。

4.1.5 控制措施

对各因素进行汇总, 综合分析, 政府部门、设计院以及周边环境是造成工期延误的主要原因, 也是造成施工组织与部署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 现场施工组织、场地布置、塔式起重机综合布置、降水工艺以及劳动力安排须考虑场地原因、设计院原因、周边环境原因、材料倒运原因以及业主原因。

4.1.6 总结经验

通过对闹市区复杂环境下各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总结, 得出以下结论。

(1) 通过进行数字分析, 3, 6, 10月对进度影响最大, 分别出现了峰值, 因此, 在这个三个月, 可适当调整工程工序安排, 提前谋划, 避免造成窝工。在4, 5, 7, 8, 11月这几个月可适当全盘考虑, 增加人材机进行抢工, 最终求得工期上的节约。

(2) 对影响要素进行分析, 设计院、业主是影响工期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 项目部重点对业主及设计院进行攻关, 并安排专人与业主及设计院接口, 处理外围事物, 提前预控, 事半功倍。

(3) 闹市区施工组织管理, 要充分挖掘、了解业主需要, 提前介入, 帮助业主完善前期方案设计及后期方案优化, 尽可能避免工程成为三边工程。

(4) 对于不太成熟的开发商, 要善于引导, 避免其错下指令造成工期延误, 同时, 抓住其管理漏洞, 做好预控工作。

(5) 提醒业主选择好设计院及设计质量, 图纸一定要多次进行图审和论证, 避免过程中图纸的多变给工期造成影响, 同时, 大型综合体工程一定要派驻现场代表。

(6) 周边政府部门要做好协调, 在签订合同阶段, 尽可能在合同中予以明确, 政府部门一定要予以支持, 否则闹市区的施工组织也将受到影响。

(7) 闹市区混凝土浇筑与材料运输, 须做好有机协调, 每个月都要做好材料进场计划、混凝土浇筑计划和塔式起重机使用计划等, 避免冲突。

(8) 场地移交的滞后, 致使地下室不能全面展开, 须按照场地移交时间等分部展开, 这时需注意塔式起重机的布置时间、使用时间;临时场地的布置位置、布置时间、转换时间;由于分段、分片区施工, 要注意施工段及段的衔接、片区与片区的衔接、基础与主体的衔接、基础与主体及装修的衔接以及主体与装修与建设方指定分包单位的衔接, 整个现场要体现“动态施工”的思想, 最大程度地达到“以时间换空间, 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 进而解决场地问题、材料运输问题、材料堆放问题以及场地布置问题, 确定一条适合闹市施工的关键施工线路。

4.2 综合施工技术在大型综合体中的应用

4.2.1 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无缝施工技术研究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将本工程划分为32个板块, 即裙楼与塔楼之间以沉降后浇带划分、裙楼与裙楼之间以伸缩后浇带划分, 根据图纸统计, 共有沉降后浇带54条, 伸缩后浇带共有284条。

(1) 膨胀加强带替代后浇带的原理如下。膨胀加强带所用到的自应力混凝土由于在水化过程中自身体积产生膨胀, 能够克服普通混凝土早期产生的体积收缩和开裂问题, 还能对钢筋有张拉作用, 产生自应力, 节省机械张拉所需的能量, 从而在简化施工的同时, 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是一种性能优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建筑材料。膨胀混凝土根据其膨胀程度和使用功能, 可分为微膨胀 (补偿收缩) 混凝土和自应力混凝土两种。对于这两种混凝土来说, 如何确定一定配筋条件下的限制膨胀率和自应力值是进行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或自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关键, 也是这两种混凝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图纸设计要求进行配筋率的确定, 从而解决应力平衡问题, 达到无缝施工的目的。

(2) 实施后的效果评价如下。本工程实践表明, 膨胀混凝土应用于平面结构 (基础底板) , 即使超长结构只以膨胀带代替后浇带, 一般也不会出现有害裂缝。但对墙体而言, 即使整体使用膨胀混凝土, 也往往会产生裂缝。这是因为:除配筋不合理、混凝土配合比存在问题、养护不足 (立面结构养护较难) 以及分段太长等因素以外, 主要与混凝土膨胀量不足有关。

4.2.2 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经过一年的应用, BIM技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为项目创造了可观的效益。在技术管理 (方案优化、动画模拟) 、三维交底、成本管理、资料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以及管线综合等方面效果显著, 对于项目管理的深化与细化意义深远。

但与此同时, 也应该意识到, BIM技术仅仅是一个工具和手段,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筑信息模型 (BIM) 达到管理和效益的提升, 与目前现行的各项精细化管理思想异曲同工, 同根同源, 因此, BIM技术的应用和选择须慎重, 不可盲目。

5 结束语

水井巷中央商务区施工组织及综合技术仅仅是对于综合体施工的一个初步探索, 要总结的东西还很多, 要运用的技术还很广泛, 需要广大同仁进一步探索。

上述技术理论上可行, 操作简单, 成本节省潜力大, 进度上可提速10%, 具有推广价值, 可在类似环境下类似工程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威, 刘昕宇, 杨凯, 等.大连中国石油大厦绿色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 2014, 45 (12) :1115-1118.

[2]段石敦, 秦沛, 熊宗喜, 等.复合支护体系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 2014, 45 (7) :628-630.

上一篇:校本课程小学音乐下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