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评价范文

2024-06-21

好课评价范文(精选11篇)

好课评价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评价主体,课堂教学价值

自1999年正式启动新课改以来,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受到了广泛而高度的重视,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其课堂教学评价是其实施新课改的关键一环。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来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而要评价好一堂好课,就需要先清楚一堂课的价值。

1 课堂教学价值

要了解什么是教育评价,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教育价值,只有当我们对教育价值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对教育评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1)当然要评价好一堂好课,就需要先了解一堂课的价值。那一堂课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呢?那就要看它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来说,它越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主体的需要,那它的价值也就越大。当然主体不同,相对的需要也不同。评价一堂课的主体既可以是学校领导或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学习的主体归根结底是学生,所以文本重点从学生主体来看课堂教学价值。一堂好课的价值不是绝对的,而且对于不同的人也不尽相同。但对于整体学生而言,应该包涵以下两个方面:

(1)有真实的学习过程。其实,几乎上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有求知的和情感体验的欲望。有真实的学习过程就是指通过这堂课,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重点的是伴随着的这个过程要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从心里来热爱学习并能学会学习。

(2)有效率的课堂。有效率的课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有价值的课。从这个意义上,一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这堂课,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

讨论教育问题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这是人们对教育研究中价值与事实关系判断的一个前设。从历史来看,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对教育的批判,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始,以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始,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再对现实的教育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评析,提出新的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2)同样对课堂教学价值的探讨也给我们探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垫好了假设。

2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的是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来考查,本文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点从学生为评价主体的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来介绍:

2.1 在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定位问题。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一直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淘汰选拔和对学生进行分等的工具,考核或其他评价程序从根本上决定了每个学生的价值与前途,尤其是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考试文化,并从根本上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3)课堂教学评价被误导为将教学过程仅作为一个知识、技能的“授—受”过程,教学质量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关注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规定教材讲授任务的完成,并不研究学生主体的情感、意志、兴趣、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现代教学评价研究的主题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养成。现代教学评价,建立的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的综合评价。所以现代的教学评价要让学生来参与,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学到了什么?也只有学生能真正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和体会!他们能够更真实的感受课堂,给教师反馈更真实的意见。

2.2 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注重它的发展性

一节课不应是完全预设的,不是像我们平常的一些公开课一样,当有人听课的时候,老师往往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所以课堂教学评价要让学生来回顾自己在这堂课中讨论和情感体验,看看自己在这堂课中所获所得!看看自己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

2.3 改进评价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一般是评课或是听课形式,是听课领导或老师对上课老师的评课,这也是一般说的公开课。而且一般是对上课老师是否讲了重点,是否把握了难点,是否把知识都详细讲授给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注重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参与评价。笔者更注重学生评价主体的参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2)学生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效能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观察比其他突然出现的评价人员更为细致周全。(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师生沟通,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探索校内外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我这里探讨的只是课堂教学评价中个别方面,希望能对这个评价体系的构建奉献一点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玉坤.教育评价学[M].武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叶澜.什么样的课算好课[J].校长阅刊,2006.

从“五需要”入手评价一堂好课 第2篇

一、一堂好课需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

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就很难上成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最起码有两个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较为透彻。由此,在选择、取舍教材时,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文本制宜,因目标制宜,它可以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二、一堂好课需要吃透教材设想过程

一堂好课的根本应首先体现为“透”,即吃透教材,表现为“广、准、深、巧”。广,一是将文本放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去学习,让课有广度──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等,都可以信手拈来增加文本底蕴;二是拓展延伸,扩展视野。准,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一个目标(语文素养),两个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三个维度(知识与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四个学段(1-2、3-4、5-6、7-9),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深,是对教材理解深,教师对文本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深刻的体悟。巧,一巧在设问;二巧在选准突破口;三巧在问题来自于学生。

三、一堂好课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素养

语文教师,阅读积淀远比教学技巧更为重要。施教者本身的阅读面、阅读量直接决定着他的文化视野和语文功底。一堂好课,从施教者的角度看,应是两种必需素养的融合——思想和艺术。视野和思想来自学养,施教者学养不同,引领学生达到的阅读境界是迥然有异的。学养深厚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能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好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扇窗,无论他讲多讲少,如何去讲,他的视点都是高的,他的语文课能给学生以语文的素养,是学生通往更广大世界的一扇窗。

新课程背景下,好课将越来越属于学养深厚的人,仅凭施教技术——尤其是应试技巧生存的人,将面临真正的危急。学养从哪里来?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作画尚且如此,为师——为语文之师,更是如此。

四、一堂好课需要坚持“生文”接触

李海林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的一切设计都是围绕“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来进行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就没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因而,现在普遍存在三种“非语文课”。

一类是上课音乐、书画、舞蹈、课件全部上场,手脚并用,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最后的结果是:刺激虽然丰富,“语文”本身的内容不被关注,学生远离了文本本身。

另一类,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语文素养。一些语文课把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曲解为抛开语文特质而进行品德和价值观教育,例如有的老师在上《赠汪伦》这首诗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谈自己对朋友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非语文”的一个实证,因为教学游离于诗歌之外。

再一类,新课程理念倡导“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有人便误以为可以无限超越文本。其实,“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应有个度。”有老师上《说茶》时,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品种的茶,让学生感受茶的种类的繁多,进而探讨茶的产生和制作,直至研究茶道艺术。这就是我们明显的偏向。

因此,一堂语文课要以“学生与语文的接触”为主,以文本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为本。如果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处”,大大小小,展开了二十几个“教学内容”,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

五、一堂好课需要不断活学活教

浅析评价好课的基本要求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好课,新课改

中国“新基础教育”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女士认为,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 但有一些基本要求。”

1 好课只要有意义或某个环节有意义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由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要有意义的。有意义才能有收获, 有收获才能求发展。对学生来说, 初步的意义是人文内涵对他的精神领域的影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 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上课, “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 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换句话说, 有意义的课, 至少某个环节处理精彩、有意义, 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2 一节好课要有一定效率

新课改要求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上课学习诸多压力, 有效率是对整体而言, 这节课下来, 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 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 他们有多少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 有的低一些, 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 评价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 哪怕就是学习再困难的学生, 能够在一节课上有一点点收获那也是有效率的。

3 好课不是上课前预先设计而是有生成性

传统的授课都几乎是教师预先设计好教案, 按照教案的预设程序来授课,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过程。或者, 这位教师使用的是现成教案, 缺乏自己的创造, 这也许反映出他的谨慎, 宁可保守一些也不敢误人子弟;课不能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 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 有互动的过程, 气氛要活跃。在这个过程中, 既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有生成性学生才有机会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 好课应当是有常态性的

传统的课堂评价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 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 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 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课前辛苦, 学生兴奋, 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 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 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 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 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 最后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目前许多人把这种作秀式的课称作是“轰轰烈烈办教育, 扎扎实实走形式”是有一定道理的。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你是为孩子、为学生发展与收获上课, 不是给听课的人教课的, 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 (平平常常、实实在在) 的课。从常态性角度来说, 应该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5 评价好课应更多的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教授书本知识, 因此评课就无法观察到课堂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一般也不大注意是否适当的引入生活事件。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与日常生活以及科技发展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评课要注意语文课中丰富的人文文化等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方式, 教师对语文素材等的加工处理是否到位, 恰当, 以及调动兴趣, 主动性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 是否使文本得到了拓展。

6 好课应更多的关注教学方法的机智灵活性、多元性

传统的教师一味讲, 学生专心学的局面将逐渐退出课堂, 代之而来的是学生热情主动的参与学习, 日常生活也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课堂上不可预知的大量的生成性问题也将随之出现, 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方法, 评课要注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机智灵活的使用了那些教学方法, 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技能知识, 使学生有所得。

俗话说:“教无定法”, 评价更不应该用事先拟定的条条框框来对等评价, 对号入座, 不能简单的给教师的教学水平分等次或者打分数定性质。否则教育评价尤其是针对内涵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可能是一种危害。

对语文教学评析的角度不应是一元的, 而应是多元的:既要从教师的教学评价, 更要从学生表现, 学生实际所得评析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性显性表现, 还要能够透过学生的情绪评价;既要从教师的言行评析, 也要从学生的表现评析, 要透过学生的情绪、表情、学习状态等细节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需求以及实际获得, 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促进学生的发展程度方面评价。

一堂好课仿佛一面多棱镜, 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不同, 对同一堂课的评价也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好课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 一堂好课的评价不能一把尺子, 一种刻度。面对不同的学生, 应该有不同的标准;面对不同的教师, 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专家、听课者, 因为对教育有不同的看法, 也会有不同的标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 从语文教育价值观的高度,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 构建能够保护教师积极性的灵活而宽松的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评价观就十分必要了。

7 好课应当是有待完善的课

有待完善的课才是最真实的,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教师上课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常态性的, 不可能每节课都象做公开课那样追求精彩、完美。叶澜认为, 课不能十全十美, 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 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著名教育家吴非甚至有些激愤的说:“公开课有点毛病才有活气;这种课才像人上出来的。”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 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教无定法, 评课亦无定法。好课应该是不受那些死的标准和条条框框束缚的课, 好课不应该只是为了能够得高分而围绕着过于细化的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转的, 这只会导致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束缚和压制。我们应更多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 而对那些琐碎的标准尽量简化。

同时, 语文课上还要从学生是否真正有所得考虑, 必须从“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层面来考虑。评价语文课堂中学生所得的重点应该是关于“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较为显性的“点”上的收获, 这里既指知识的传授, 更指能力的培养。

在肯定了学生所得的内容以后, 怎样才能确定学生已经“得到”?其一,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神态, 聆听学生的发言;其二, 就教学目标的设计, 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显然, 后者更为活动性生成, 尽量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

语文课堂评价向“学生得到什么”倾斜, 向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倾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总之, “好课”的标准没有定论。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关注边缘群体, 实现和谐课堂,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孔企平.好课看什么[J].人民教育, 2004, 11.

一堂好课的十条评价标准 第4篇

正如美学中对“美”的定义莫衷一是一样,一堂好课中“好”的标准也是难以界定的。因为界定的标准太多了,观测的角度太多了,评价的内容太多了,主观的判断太多了,所以,只能是见仁见智,各赋春秋。

一、精神面貌

评价一堂好课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师生的精神面貌,是精神抖擞还是吊儿郎当,是全神贯注还是心不在焉,是勤学好问还是冷漠懒散,是字正腔圆还是含糊其声,是群情激昂还是七凌八乱„„这从上课的起立动作中,从问好口号的呼喊中,从回答上台展演的争抢中,从积极发言的争辩中,都能看出来。好的精神面貌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高效、务实的,由此营造的课堂气氛能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表现欲,身处其中都感到振奋、激昂、欢快、充实。这种氛围似乎是玄妙而无从把握的东西,其实它体现在师生交往与活动中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完全是可以被当事双方与观察者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

二、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怎样提高兴趣?概括说来,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组织得当的教学过程。内容、形式、过程、环境,都会引发学习兴趣,也可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评价一堂课,第二个方面就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郁,看老师的煽风点火是否奏效,看课程设计是否能激趣,看合作探究有没有吸引力,看研习收获有没有成就感,看多元互动有没有感召力,看学生的注意力有没有分散转移。如果一堂课,师生均进入状态,物我两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最好的。

三、教学方式

真正的好课,学生是教师的同僚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课堂的主宰而不是作业的奴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应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获取新知锻炼能力,并在不断进取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所以,评价一堂课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自主,有没有互动,有没有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教学,有没有优势互补倡导合作学习,有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的角度去设计问题,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并提供阶梯式套餐„„如果仅是老师大显神通,将教材讲得淋漓尽致,而学生只是听众观众,那么,这样的课

堂不算好课。

四、教学效率

综前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元的互动性、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等等,其实,还可以用一个词来总而言之,那就是“有效性”。教学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的影响面,二是个体效率的平均值。效率可以有高低,但如果流于形式没有效益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作用,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好课首先是充实的、紧张的、有序的、提高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事干,都在忙忙活活,还能井然有序。当然,一味的紧张并不可取,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劳逸结合也是学习的法宝。

五、知识容量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好课堂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①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②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③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④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完美的课堂还具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投入,又有智慧思维的启迪,既有学习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还有创新领悟的生成。

六、能力训练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潮,是深化认知,发散思维,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生动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教育、教养、发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知识与个性、实践与能力、觉悟与品德的和谐发展。但仅有讨论还不够,一堂好课应有适当的训练与检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促进和强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特别是要体现出对学困生学习自尊心的保护,真正落实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经常检测并及时反馈,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面展示自我、认可自我、修正自我的镜子,有了这面镜子就可以温故知

新查漏补缺。

七、目标达成

按理说,评价一堂课,应把“教学目标”放在前头,我却把它列在第七位,因为我更看重的是目标的达成和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措施。评价一堂课,着眼点在课堂,行家却能瞅到备课。备课的首要考虑因素就是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才能做到有

教才心中有路。如果目标不明确或干脆无目标,形如漫无边际地瞎学乱教,势必一团糟。好的课堂,师生对目标都了然于胸,教学指向“直捣黄龙”,教学过程尽量避免旁逸斜出。这样的课堂自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纲挈领,直奔主题。

八、延展带动

“你的每堂语文课我都很期待,课堂上真的希望时间停滞,特别害怕听到下课铃声。”这是学生恭维老师的一段话,我却觉得道出了最佳课堂的真谛,那就是余味悠长影响深远。期待着上课,意味着视学习为享受;害怕铃声,则说明这样的课堂趣味横生。鉴于此,评价一堂课不仅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要询问学生的心情体验。好课应是教师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乐于训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表现的舞台,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九、师生关系

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教学相长,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还能领略整个过程,而且能得到教师智慧的引领和闪光的启迪。老师传授的是“点金术”而不是简单地送金子,学生掌握的是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好的课堂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学习的美好,并借助这种美好憧憬去不懈追求,自觉回馈老师和社会。

十、课堂情景

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形”散而“神”聚。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要环环相扣,要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思”起来、“活”起来。但课堂气氛的活跃并不是简单的欢声笑语,更不是肤浅的师生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是师生互信、互动的一种美好境界,是师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同时,课堂气氛的活跃还要有“度”,既要学生“动”,又不能让学生“乱”。教师要用一根“线”始终牵住学生的活动,从而很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要体现有效的师生对话,教师的巧妙设疑,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由此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的潜能。(梁恕俭)

一、什么叫评课?

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这了改进。

二、评课的意义

评课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评课的原则

1.评课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评课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评课要从有利于对教学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出发。

课堂教学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要全面反映这个过程需要考察相当多的因素。正确评价一堂课,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对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考察,以利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3.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把评课的重点放在“评学”上面。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把评价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以此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要把评课的关注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方向上面,转到如何针对学习差异进行因人施教,如何把过多的统一讲授,转变为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和统一答疑、点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课堂,转变为以适当的统一讲解与有指导的自学或自由选择条件下的探究、研讨,查询相结合的课堂。

转变评课的着眼点:评价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及效果,尤其不能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考评分数,而应该更多关心教师在创设有效教学活动的环境与气氛上,关心教师对学习者流动的指导、帮助是否切实有效。

4.评课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

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正确地评价一堂课时,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5.评课要从实际出发,从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测量到的情况出发,不能想当然。

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的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课必须从实际出发,从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测量到的情况出发,不能想当然。评价的内容和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以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评价要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

四、评课方法:

1、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评课首先要评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评教材处理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授课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得是否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 难点,抓住了关键。要看,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必然、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3、评教学程序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因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我们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合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

[1] [2] [3] 下一页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则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①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②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要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没有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③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要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④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要看优、中、后进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⑤计算非教学时间: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改变。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评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熟练程度。有的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六)评学法指导

(1)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要看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付诸实施

(七)评能力培养

评价教师在课题教学中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八)评师生关系

(1)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评教学效果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也就是,当上完课时,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五、评课的注意事项

(一)、要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和班级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公开评价一节课,切忌带有个人倾向。

(二)要以虚心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与被听课老师共同分析研讨,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头上。

(三)要突出重点,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议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四)要以事实(数据)为根据,增强说服力。

好课评价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音乐好课

上好一节课,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追求。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变化,同时也赋予了一节好课新的含义,综合学习与实践,我们认为一节音乐好课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积极的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一节课讲得再好,教师范唱再优美那也只是教师的,教师代替不了学生,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学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良好的音乐课堂应当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动口、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节课教师讲得有声有色,而学生很少参与甚至没有参与,这也不是好课。同样,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也不是好课。

二、恰当的引导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削弱,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新课程的视角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一节好课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想象的,它往往是师生双边活动恰到好处的结果。在课上教师的作用不是约束学生、代替学生,而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

三、快乐的学习

音乐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紧密相联,音乐与快乐有著天然的联系。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音乐学习本身应该是快乐的,以至于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因此音乐课上的快乐是必须的,学生不喜欢也不能忍受没有快乐的音乐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快乐,是一节好课追求的目标。我们应当采取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音乐教材,运用灵活多样、便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环境,使用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能够体验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精神上家园。

四、有效的互动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有效的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真正有效的交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不难实现,要能做到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就算是一节好课了。音乐教学活动大部分是集体进行的,便于师生交流,这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的大好时机。教师要充分利用,通过合理的组织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真正互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五、适度的实践

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演唱、演奏、识谱都离不开具体的操作,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音乐课的学习。例如唱歌光是了解咬文吐字、呼吸共鸣等知识而不去练习,那是毫无意义的。再如音乐欣赏,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是不行的,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做出各种反应。教师把学生教懂教会,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目的,讲解主要使学生懂,实践主要使学生会,懂和会之间必须经过实践才能联系起来。好课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感情,交流思想,在各种活动中学习技能、发展能力、创新思维。

六、良好的效果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场所,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的收获。学生没有收获的课是失败的。只有学生的收获,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价值,也只有学生的收获,才真正体现出教学的成果。好课着力追求的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还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更要为学生打开音乐之窗,使音乐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伴随终身。只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新颖别致而无实际效果的教学,是不可取的,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教益,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一节课如果学生收获不大,再“精彩”也算不上是好课。

七、鲜明的特色

我在听课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节课感觉还不错,但是说不出是一种什么味道,假如换一位教师去讲,可能区别不大,对于这样的课,我们认为还不能说是一节好课。教学工作不像产品生产有固定的程序。每一位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借鉴、吸收,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即使是同一种教材,往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也就产生独特的教学效果。因此,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在教法上就不能墨守陈规,沿袭别人的老方法,而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使课堂充满新意。

参考文献:

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责编 张敬亚)

评价一节好课的几个标准 第6篇

一、 要树立 “用教材教”而非 “教教村”的意识

1.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而应当是“ 用教材教”, 而不是“ 教教材”, 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校、班级、学生这些因素, 不能搞“ 零式教学”, 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有所获, 学有所成, 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感受。

2. 无视文本、过分发挥, 也不是好课。 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课本, 但是创造性也是有限度的,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视文本内容, 甚至于曲解文本内容, 一节课下来, 教师讲得是眉飞色舞, 而学生则是一头雾水, 甚至不知道学了什么, 这样的课, 也不是好课。

二、教师应当是教学中平等的参与者, 但更是首席参与者

1. 学生处于教师被动、 控制状态之下进行的学习, 这样的课不能算是好课。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成功感应当是通过学生的成功感来折射出来的, 或者是解决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或者是与他人进行的收获体验的交流, 总之, 学生只要是感觉到自己学到了东西, 就是一种成功。

2. 盲目无序、 随意讲述的课要摒弃, 要提倡有特色、有创新、有突破的课。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 但更是首席参与者, 因此,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 1) 处理好“ 用教材教” 与“ 脱离文本”的矛盾。 在教学中, 学生会因为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同而发表不同的意见, 但是这样的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得到的, 教师要做好引导, 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要多样化, 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会因为切入点的不同而不同。

( 2) 处理好“ 气氛活跃” 与学生“ 守秩序”的矛盾。 在教学中, 学生个性得到表现, 创造性得到解放, 课堂氛围可谓是异常活跃, 但是这必须是以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 而且学生还得遵守教学的秩序, 因此, 不能为了课堂活跃而无视课堂秩序, 也不能因为要课堂秩序而限制学生的思维。

( 3) 处理好自主探究与课时任务的矛盾。 在教学中并非课课都得“ 自主、合作、探究”, 应当根据学习内容正确对待, 应当讲的内容要大胆去讲, 应当让学生自己学习的就要认真指导, 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不足, 并与学生一起去学习。

三、要有问题意识, 主张以问题来带动教学

有结果无过程的学习、 有学习无思考的学习、 重视讲授而轻视创新的课堂, 都不是好课堂。 在教学中, 我们提倡通过问题来带动教学, 并不是说要让学生回答多少个问题, 而是让问题走进文本, 在“ 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中努力实现“ 发现与创新”。 同时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不能太过肤浅、琐碎, 教师要追求问题意识, 要提高问题的价值, 尤其是进行探究式问题设计的时候, 不能防止“ 应景式问题”。

四、在教学中要有追求效率意识

1. 精当的目标, 精选的内容, 精心的设计。

( 1) 精当的目标就是要具备几个功能———定向功能, 强化激励功能, 适应功能, 评价功能;符合几项要求———综合化, 系统化, 细目化, 行为化。

( 2) 精选的内容。 如何精选内容呢? 抓住主要内容:指向“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的内容, 这在“ 长课文短教”、“ 深课文浅教”、“ 多篇课文组合教” 的策略运用中, 尤其重要。 挖掘独特内容:挖掘能收到“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效果的内容。 不放过深奥之处。 充分发挥讲授法的积极作用, 对于较重要而又难懂之处, 教师要做精细讲解。 讲解要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解决疑点。

( 3) 精心的设计。 比如, 精心选择切入点———从题目入手 ( 另拟题目法, 添加题目法, 加修饰成分) ;从概括入手;从复述入手;从关键句入手等。

2. 民主的气氛, 生活的气息, 创新的气魄。

( 1) 民主的气氛。 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要敞开心扉, 倾听接纳, 坦诚相待。 学生要人人参与, 表现个性, 展示创造性。 师生之间最终达到共识、共进、共发展的境界。

( 2) 生活的气息。 所谓生活的气息, 就是杜威的观点“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就是陶行知的观点“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这些都强调了教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够走近生活, 观察社会, 体悟人生, 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放、勇于竞争、 敢于负责、 善于合作的人生态度。

好课评价 第7篇

第一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举办于2006年, 今年的研讨主题定位于“有效教学视野下的课堂分析”。从研讨内容看, 主要探讨了课堂教学评价问题, 反映了有效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关注焦点。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主持了本次研讨活动。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与现实

对于课堂评价和课堂分析的内涵、功能及其现状, 与会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从理论与实践等不同视角阐发了各自对问题的理解。

1. 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及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 教学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教学计划,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 其中课堂评价或者说课堂分析, 是一个必要的、值得研究的环节。今天我们来探讨课堂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视点与框架、工具与方法等问题, 是很有意义的。二十多年前, 著名的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姆来华讲学, 介绍他的“三评价说”: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当时掀起了一股冲击波, 但是终究未能落地生根。十年前, 教育部推进“新课程改革”, 倡导“三维目标”, 大家感同身受。然而在当今中小学教育领域, 除少数“先锋学校”外, 仍然是应试教育横行霸道, 课堂评价轻重失衡。其主要弊端及表现为:

(1) 重视“教”的评价, 轻视“学”的评价; (2) 重视单一的学业成绩的评定, 而轻视了综合学力的评价; (3) 重视个人层面的评价, 而轻视集体层面的评价; (4) 重视终结性评价, 轻视形成性评价; (5) 重视“主科”的评价, 轻视“副科”的评价; (6) 重视基于教学过程的一般视点的评价, 轻视基于学科固有逻辑的评价; (7) 重视基于外在标准的观测者的评价, 轻视基于内在标准的自我评价; (8) 重视量化取向的评价, 而轻视描述取向的评价。这八种现象, 可称为当今课堂评价的“新八股”, 其根源在于整个应试教育的格局没有变。课堂评价的改革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课堂评价”在本质上是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检点与修正, 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实践的一环。就其性质与功能而言, 是一种不同于“选拔性评价”的“教育性评价”。而今, 在教育性评价的“理想”与选拔性评价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鸿沟, 学校教师在两者的夹缝之间求生存。因此可以说, 课堂评价的实践就是革新的教师面对这种现实, 致力于寻求“更好的教学”而展开的挑战。革新的教师不仅要认识到现实的课堂评价的世界, 更重要的在于改造课堂评价的世界。当我们的教师都以“鉴赏家”的姿态评价学生的时候 (第一条件) ;当我们的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评价者, 同时也成为评价主体的时候 (第二条件) ;当整个的评价制度彰显了观察儿童的两个视点——“在成长之中”, “在关系之中”——的时候 (第三条件) , 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这种课堂评价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性评价”。

2. 课堂评价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介绍了本区开展有效教学实践和课堂分析研究的思路和经验。他强调,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课堂分析的聚焦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 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因此, 有效教学视野的课堂分析, 不仅关注教师的教,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力求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从而让教师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去更有效的学习, 以此来指导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如曹杨二中、甘泉中学以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关系作为分析的重点, 着力研究教师教育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有效教学的课堂分析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长远的发展。近年来, 学校在课堂分析和评价改革中重点关注了几个问题:

一是从实践问题出发开展课堂分析, 这样观察分析就有了聚焦点, 而不是就课论课, 泛泛而谈。例如中远实验学校以课程资源利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晋元附校以古文文学中作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大附小的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等, 都成为分析研究的重点。二是选择或自主开发工具, 开展有效观察和记录。比如曹杨小学以学生课堂表现为观察点, 开发了学习表现力观察表和表现型情境实例分析表;新黄浦学校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制等。三是基于观察事实开展教学困难研讨。基于问题, 基于观察和分析, 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的发展。专家的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一线的教师的实践智慧有机结合, 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上海市教育学会督导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长张岚从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的角度阐发了对评价改革的见解。她认为, 督导的任务就是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 督导工作应该非常重视课堂的观察和评价。进行评价, 首先要重视搜集证据, 即课堂上有最真实、最有效、最鲜活的信息;其次还要注意转变督导的视角, 即在课堂观察中不仅要关注教师, 更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此外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文化, 好的课堂文化应该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比较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和氛围。现在的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把整个评价要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性指标, 一部分是发展性指标。基础性指标是统一的, 发展性指标是各校不同的, 既有共性, 又体现个性。很赞同在量的评价的基础上有更多的质的评价, 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引向一个更高的层面。

二、课堂评价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怎样把“教育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先进理念转化为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 是研究者特别是学校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与会者结合近年来的教改实践, 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成果和看法。

1. 课堂教学评价工具的研制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瞿志军介绍了区教研室开展课堂分析研究的实践和思考。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分析, 关键在于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普陀区教研室将观察的重点确定为“课堂教学的形态”, 研究对象是课堂教学中可观察可感知的外显状态。在具体做法上, 曾作过许多尝试, 如课堂录音录像, 多人多维度的全息纪录, 计算机观课软件等, 但因为其操作性的局限, 最终没有能够得到普遍的采用。于是我们开始开发一种适用于日常听课的单人纪录工具, 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该观课工具筛选了四大观察点: (1) 课堂教学的基本背景; (2) 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3) 教师的课前准备; (4) 师生的课堂感受。其中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是观察的重点;而在课堂观察中, 又把教学行为的起讫时间、教学行为、师生话语、学生表现作为最核心的观察内容;观课者则结合课堂的进程, 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该工具使课后教师和观课者之间的对话以及开展的课堂分析有了实证的基础, 对某些教学行为和课堂事件提供了“量化”的可能。当然这个观察工具毕竟还比较简单,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改进。

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王洪伟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教授王斌华介绍了合作研究的成果:“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套评价标准的结构包括三个板块: (1) 规定评价项目, 包括三项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素养。 (2) 任选评价项目, 包括九项内容: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反馈技能;互动技能;活动技能;结课技能。 (3) 自报评价项目如“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注意纠错策略”, 等等。整个评价标准呈现在一页纸上, 操作简便, 它不仅可以用于专家评价, 也可以用于自我评价或者校内的同事互评。

学校在研制过程中, 破除教学评价的神秘性, 让英语教师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 并避免了四种错误倾向, 即“拿来主义”、“千人一面”、“陈旧过时”以及“过分柔性”的评价标准, 使“标准”逐步成型完善。学校通过“三课一反思” (反思贯穿于说课、听课、评课) , 尝试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导与改进教学实践, 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 逐步形成了以评价研究评价深化校本研修、促进“教”与“学”的新范式。

普陀区曹杨小学校长杨金芳介绍了该校进行的“课堂表现力分析的研究”。学校教师开发了《学习表现力观察表》和《表现性情境事例分析表》两组课堂观察和分析的工具。其中包含了五个主要的观察点: (1) 课堂学习的目标; (2)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表现平台; (3) 课堂表现的公平性和覆盖面; (4) 基于个体和基于团队的课堂表现; (5) 学生在不同表现场景中表现的差异或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表现, 愿意表现, 乐于表现”, 并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力”的观察剖析, 不断改进教师的课堂行为, 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初步的实践探索表明, 英语、语文和艺术类学科收到了初步的成效;相比之下, 数学、信息技术和自然常识等课程不容易获得支持研究的有效信息,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2. 课堂教学评价的实例分析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王洁提出一个教学实例, 探讨如何从“教的有效”到“学的有效”。在一堂七年级的数学课上, 教师提出一个教学任务:用一张边长20cm的正方形的纸片,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盒子。制作时, 须在这张正方形的大纸上剪去四个小正方形, 这时学生需要思考:当小正方形的边长取什么值时, 所得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于是, 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代数式表示容积V=x (20-2x) 2) →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堂课上,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一次的探究之旅, 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后做了一个小测试, 要求学生解答:

一张边长为14cm的正方形纸片, 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acm (0

出人意料的是, 本小题正确率仅为34%。错误原因可能是部分学生理解有误, 列代数式时理解为a (14-a) 2, 从而得出错误结果。所以, 有时候看来一堂上得十分成功的课, 学生真的懂了吗?我们还需要在课堂观察中不断感悟“学”的真谛, 在课堂观察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力。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对上述课例进行了另一种解读。这堂课题目出得很好, 是一个典型的任务型教学。通过折纸盒的探索, 学生体会到了:当剪去的那个小方块 (X) 的大小发生变化时, 纸的面积是变化的, 而且这个变化它是有一个最大值的。这个过程其实是这堂课最精彩的地方。如果教学设计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那么即便容积的计算公式写错了, 也没有什么关系。公式写错, 数据不对, 后面的分析照样可以进行, 学生同样可以感受到面积的变化, 能够体会其中的道理。如果百分之六十多的做错的人, 只是一个数学模型没有建立好, 这还是一堂非常好的课。

有时候, 我们的测量要求与追求的教学目标并不一致, 所以一旦数据不对, 就认为这个题目是错的。反过来, 如果教学目标要与这个测量目标一致, 也就不一定要经历那么多探究和体验, 以后学了二次函数就知道有个极值了。过于关注结果, 而忽略了原来的目标指向, 这可能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难点。因此, 我们的评价研究要注意两个方向。第一, 充分讨论课堂中发生的真实的事情, 逐步形成共识, 明确价值所在。第二, 适当增强评价的实证性, 让教师逐步提高课堂分析的水平。

本次研讨会上, 晋元中学附属学校和新黄浦实验学校的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初中语文和小学数学两堂课。课前, 学科教研员提供了多个课堂分析的观察视角。课后, 执教者与同行、专家们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探讨。

江苏省盐城市教科院副院长许林在研讨中指出了目前课堂提问和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很多问题本身并不具备问题的价值; (2) 大部分是一对一的师生问答方式, 孩子们并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 (3) 我们课堂的评价, 往往以对与错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答案只有一个。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深化研究

这些年来, 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已有不少成果, 如何在现有成果的基础进一步取得突破, 尤其是在学校实践领域能真正见到实效, 成为与会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科研部主任王月芬指出, 目前研制的各种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琳琅满目, 却很难找一个相对统一的评价方式, 甚至可能用的是一个以学论教的评价量表, 表现的却是扎扎实实的以教论教。在一次小学科学教育技术学科的教研活动中, 请了10位优秀的科学与技术的教研员和教师, 用同一种评价量表对同一节课背对背打分。结果是:90分以上3人, 80分以上3人, 70分以上1人, 60分以上3人;平均分81.1分。一致性程度很低。这节课以后, 大家进行了讨论, 做了一次思想上的统一, 如认识应该如何去观察一节课, 应该有什么共同的评价标准等。然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评课。结果是:平均分78.86分, 最高85分, 最低74分, 标准差2.61。评价的一致性明显提高。这里变化的关键是, 统一了每条指标的评价证据与评价标准, 有利于评价角度的一致性。

两年前,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启动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项目, 目前已推广至23个学科段, 其目标是: (1) 引导基于标准的课堂分析:形成各学科具有课型特点的评价量表, 提高课堂观察的完备性与针对性; (2) 强化基于证据的课堂评价:形成评价指标对应的观测点和观察记录工具, 提高教学评价“信度”; (3) 建设教学评价信息化平台:长期积累教学评价数据, 使之具有评价、研究、管理和服务功能。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副教授安桂清则针对追求量化评价的弊端提出:存在关于一堂好课的普遍标准吗?倘若答案是肯定的, 这意味着通过运用现成的原理和技术就可以实现好的教学。这种思路是受“技术理性”所支撑的, 而教学作为技术性实践注定无法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教学情境。事实上, 教师是通过对课堂的事实和工作的具体经验的审察和反思来学会教学的。作为一种反思性的实践, 对教学的评价要求我们身临课堂。我们首要的任务不是拿着一套既定的标准 (哪怕这套标准非常先进) 去评价教师或检查教师的工作, 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改进”;而是应与他们一起分享现场发生了什么, 去反思现场“何以如此”、“有何意义”。

因此, 评价即描述, 评价即研究, 评价即改进, 评价一堂课就是去描述一堂课, 去研究一堂课, 去与教师协商改进一堂课。基于此, 课堂教学评价要由依靠外部标准的评课方式开始转向叙事性的课例分析。换言之, 这类评价是话题性的而非指标化的, 是描述性的而非等级性的, 是旨在改进的而非用于管理的。

一堂好课 第8篇

一、要有目标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其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学生创造条件,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运用新知识努力解决问题。教师要明确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角, 教师仅仅只是一名引导者, 是学生兴趣的调动者。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整堂课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 使每个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在高一第三单元讲“be going to”结构时我选几组同学用这个结构到前边表演, 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作总结, 点破、归纳已练熟的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则。以提问形式进行并板书如下:肯定句:计划、打算要做某事

人称代词+be going to do (原形)

am, is, are

一般疑问句:Be+人称代词+going to do…?

回答:Yes, 人称代词+be

No, 人称代词+be not.

特殊疑问句:特殊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形式?

回答:根据事实。

然后进行语法投影练习, 布置作业。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遵循学生学习英语时的心理规律 (直观、有趣、易懂、认真听课, 掌握用法, 有效参与, 熟练使用) , 带领学生在情景情意中理解英语并进行各种形式的结构操练, 经过一系列运用英语的参与活动, 点破、归纳了“be going to”这一语法规则及其用法, 启动学生的有效思维, 使学生的大脑始终积极活动着, 产生一系列联想, 将以前所学各种动宾搭配的词组一股脑儿涌现出来, 放置到“to play football”的位置上去, 套进新学的“be going to do”句型中, 进行句子的生成和转换,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要有意义

在这节课中,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 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 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 “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 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 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 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 有意义的课, 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例如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 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 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 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 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 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懂得了友谊的重要性。 (Friendship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又例如在这次学校进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 我上的Unit4Wildlife protection在教学过程中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那种动物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Which animal is our national treasure?) 你还知道那些是濒临灭绝的动物? (what other endangered animals do you know?) 同学们会举出很多濒临灭绝的动物, 紧接着我给他们展示很多人类大量捕杀动物, 环境受到污染, 森林遭到破坏, 动物无家可归等的照片, 同学们感触很深, 在当我问到为什么动物们濒临灭绝时, (What’s the reason for their disappearing?) 他们讨论发言都很积极。我觉得这堂课很有意义。

三、要有效率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 这节课下来, 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 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 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 有的低一些, 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四、有待完善

课不能十全十美, 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 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 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 然后做大量的准备, 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 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 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 心胸才能博大起来, 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 “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好课亦须“磨” 第9篇

一、对于课的巩固练习一定要“推敲、琢磨”

案例:水平二的前滚翻教学

(一) 场地器材:

环形场地;学生每人一块体操垫。

(二) 教学步骤:

1.教学内容导入;2.教师讲解示范;3.学生模仿;4.集体练习;5.降低难度练习;6.图片展示、纠错;7.集体练习。

(三)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模仿教师的动作, 通过两人结组, 在保护与帮助下完成练习;2.降低练习难度后, 学生自己练习;3.教师纠错后, 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继续完成练习。

(四) 教师活动:

通过讲解、示范, 让学生理解前滚翻的动作要领, 让学生先合作、后独立完成动作练习。

(五) 课堂教学评价:

1.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示范, 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并独立完成前滚翻的技术。2.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3.虽然前滚翻的技术难度不是很大, 但大多数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练习”, 缺乏“探究分析”的精神。4.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需要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做好掌控, 对此, 执教教师是通过“1、2、3, 3、2、1, 我们站得快又齐”的口令, 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召回。5.这堂课是在紧凑、反复练习的课堂气氛中完成的, 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值得表扬, 但执教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体验教学的乐趣, 对此, 笔者认为, 小学生应该侧重一下娱乐情景。

反思:在多年的观摩过程中, 笔者发现, 部分教师对“前滚翻”的教学往往缺乏拓展方法, 基本上都是通过增减难度、合作与单独练习以及变换场地布置等来完成。实际上, 只要教师认真地推敲、反复琢磨, 就会发现其实前滚翻的教学是多种多样的, 如, 可以借助游戏来完成, 不过前提是必须保证正确掌握动作要领。以下即是笔者经过反复研究并设计的游戏情境:

1. 炸碉堡。

组织:一名学生在5~6米之外手持沙包进行阻击, 为了减少“伤亡”, 其他学生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接近“碉堡”。

2. 学情讨论:

要求练习学生必须动作敏捷且快速接近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一般情况下, 学生的回答是: (1) 快速跑进; (2) 匍匐前进; (3) 蛇形跑等。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快速跑进, 基本上人就成了射击的靶子, 目标大;匍匐前进动作太慢;蛇形跑虽然是迂回前进的一种形式, 但同快速跑一样目标较大;通过前滚翻快速移动效果好一点, 一是因为目标小, 二是因为位移快。此外, 战场上可以借助弹坑完成自我保护。

3. 制订规则:

两块垫子为一组, 第一块是在做前滚翻动作时使用。要求:练习学生完成动作站起来并单手示意时, 阻击的学生才可以掷沙包, 其他时机无效;练习的学生要尽快蹲下并移动到第二块垫子上。第二块为弹坑掩体, 阻击的学生不能掷沙包或者沙包打上也无效。教师根据场地可以设置2~4组同时练习, 以完成的人数最多的组为优胜组。

二、对于课堂教学辅助练习手段一定要“精细、研磨”

案例:水平二立定跳远

(一) 场地器材:环形场地;学生每人一块体操垫。

(二) 教学步骤:

1.教学内容导入;2.图片展示、教师以青蛙跳跃动作模仿为切入点讲解示范, 以口诀的形式展示动作要点;3.学生模仿;4.集体练习;5.纠错;6.游戏“青蛙过河”。

(三) 学生活动:

1.在教师以青蛙跳跃动作模仿为切入点讲解示范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模仿教师的动作;2.学生模仿后, 先跳跃折叠的垫子, 再跳跃打开的纵向垫子完成练习;3.教师纠错后, 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 继续完成练习。

(四) 教师活动:

以青蛙跳跃动作模仿为切入点完成讲解示范, 简明扼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在练习过程中巡回指导, 在游戏过程中组织指导。

(五) 课堂教学评价:

前半节课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完成立定跳远的练习, 基本上学生能够完成动作, 对于技术要点中的蹬、摆、缓冲等也能领会。但是, 在游戏“青蛙过河”的环节中, 以教师为环形的练习环节中出现了以下瑕疵:1.个别男生不遵守规则, 为了寻找“奖励”直接跑而不是跳;还有的学生一次多拿奖励。2.教师在组织指导环节中位置不当, 对“违规”现象发现不及时且发现后处理不力。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刻苦锻炼无可厚非, 但是, 教师要考虑教学的内容与任务,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 该次课学生的练习氛围较好, 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不是很理想;追求娱乐没有错, 但在游戏的环节中选材不当, 本应该强化动作技术技能的环节, 却忽视了动作的规范性。

反思:对于不同教材的内容、任务, 学生有不同的需求, 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让学生体验乐趣, 更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动作技能。

笔者认为, 其实, 执教教师本可以选择“青蛙过河——看谁跳得远”, 然后再对优胜队给予“奖励”;此外, 本节课下肢运动比较多而上肢运动环节不足, 执教教师可以通过“小推车”、“象形走”等练习予以补充。

三、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组织学生刻苦锻炼要注意角色互换

案例:水平四跨越式跳高

(一) 场地器材:

矩形场地;4根橡皮筋。

(二) 教学步骤:

1.教学内容导入;2.徒手专门性辅助练习;3.教师讲解示范;4.器材练习;5.教师巡回指导;6.纠错;7.分组练习;8. 男生为女生做示范, 强化技术动作。

(三) 学生活动:

1.通过专门性辅助练习体会跨越式跳高的技术细节;2.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 模仿体会并实践;3.在教师的巡回指导过程中, 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4.通过男生的示范, 强化女生的动作表象。

(四) 教师活动:1.专门性辅助练习导入;

2. 示范讲解;3.巡回指导;4.集体纠错辅导。

(五) 课堂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配合较为和谐, 执教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90%的学生都能完成技术动作, 因此运动负荷与强度都是比较符合教学要求的。

慢磨出好课 第10篇

【关键词】磨透 磨就 磨锐 磨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一位教育专家也对教学工作精辟说过:没有一生的心血,哪有瞬间的精彩。好课多磨,在磨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养成质疑思考的习惯,而且要关注在合作互助中深入地思考,更要提升自身理论研究、外力引领的反思内化能力,并以此为导航系统,把准方向,驶入专业化成长的快车道!我有幸上了一节市级优质课,这节课通过三次反复地推翻、打磨、塑造才得以“出镜”。

一、磨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充实,挖掘数学知识的深度,重组和拓展所有资源,需要我们用心钻研、挖掘,让其极尽功能。

教材中编入的“青蛙儿歌”“年龄问题”“摆三角形”的三个教学材料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反复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需要。因此依旧选用这三个典型材料,但鉴于考虑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目标的整体把握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扩充和调整。首先我从生活中的字母引入,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其实是与生活有联系。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的和谐统一,再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更加简洁,方便。体会其作用和意义。引用魔盒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物体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并由直观的演示中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最后练习的设计切合学生实际和生活现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情境教学的设计、游戏环节的处理、练习方式的改变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并且能在轻松的环境中“乐学”“爱说”,从而达到更为高效的教学目的。

二、磨就学生

在校级—区级—市级三次执教中,每一次授课都给我不同的感受。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课堂的预设、经历和生成是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思维也不同,于是需要根据学生的思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是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过程。而我在磨课过程中悟出了一节好课的良师——学生。

(一)初步预设

师生年龄问题:学生的年龄如果用a来表示,那么老师的年龄应该用a+16表示练习提升;用字母表示青蛙儿歌: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来表示。

(二)不同生成

在本校上课时学生用a来表示学生的年龄,用b来表示老师的年龄。学生阐述原因,不同的数可用不同的字母表示。我先肯定其做法,并提出疑问:能从这两个字母中看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关系吗?那该怎么办?在区里上课时,学生用a来表示学生的年龄,老师的年龄也用a来表示。我就适时提问:老师和学生的年龄一样吗?那可以用相同的字母来表示吗?引导得出,同一道题目中,不同的数不能用同一个字母表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来表示出教师的年龄。

在区级课上学生编青蛙儿歌: 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马上给予积极评价,并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明白其实这里的b是表示2a,c表示4a,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表示方法,发现“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这种表示方法的好处是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数量关系。

通过艺术化地处理及引导这一过程,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数量关系的方法,而从整个课堂调控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三、磨锐方法

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因此,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最佳的课堂工具。在实践中,不管何种教学方法,都要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将之前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自动启迪智慧,内化为主动学习,因而学习成效更佳。

四、磨精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一次实践→反思与交流→修改再实践→感悟

魔盒游戏:进去的数和出来的数的关系

师:可以发现了进去的数是出来的数几倍?

生:2倍。

题没有得到发散,学生求异思维没有被启发出来,一问一答式,惯性思维。

师:看到这些奇妙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出来的数是进去数的2倍;

生2:进去的数是出来的数的一半;

生3:进去的数和出来的数有倍数关系;

生4:进去的数和出来的数之间的关系都一样。

通过语言的提炼,把问题交给学生来掌控,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飞翔在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好课的境界 第11篇

一、平和舒缓, 理性思考

现在的历史教学研究很重视教学方法的探索, 比如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等。这种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表现常常是:尽量追求教师少讲学生多活动, 学生自主提问、回答、议论、比赛。其实, 历史应该是一种很成人化的学科。初中学生年龄小, 知识少, 认知水平有限, 在历史基础知识普遍缺乏的情况下, 学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有的公开课, 过多地使用多媒体、音乐、电影等辅助工具, 把历史课堂搞得丰富多彩热热闹闹。把历史课堂活泼化, 这些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但使用不当就成了作秀、摆花架子。一节课的内容多材料多也不好, 学生会应接不暇, 因为课堂节奏太快, 学生会来不及咀嚼消化。好的历史课, 应该是对教学内容的认真钻研:感受史实, 理清线索, 分析结论, 思考借鉴。宁静平和、从容思考应该是历史课堂的一种境界。

二、从容宽松, 不拘小节

有的优质课评价, 把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过渡与衔接, 有无失误, 教学各种目标是否实现等量化成分值, 给一节课打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过于注意这些细节会分散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注意力。 (实际上就这两样就够教师累的了。) 衡量一节课的质量, 应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历史知识有没有增加, 学习历史的能力有没有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没有升华。我们不能希望学生一节课能有很多收获。上述三种目标能实现一两种就很不错了。至于教师是否有说错了的话, 时间安排是否巧妙, 教学过程是否顺畅等, 倒是次要的问题。要想一节课照顾到那么多问题是不可能的, 即使勉强为之, 也只能一两节课, 不能天天如此。可能我们不去刻意套用那些教学模式和方法, 课堂教学再随意些, 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历史课堂会取得更大的实效。

三、精于讲解, 传道授业

新的教学方法很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得出结论。而现实问题是:初中历史课时少, 内容多, 学生能“自主探究”的时候非常有限, 与接受学习相比费时较多, 难免会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讲授就特别重要。教师的讲授, 不仅能更有效地解析书本知识, 还能把自己学习历史的独特感受传授给学生。那些语言能力强、知识丰富、有独特见解的教师, 他们的“讲授式”教学也很吸引学生, 也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讲授式教学对一个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得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功底深厚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个知识贫乏、语言无味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但清贫与寂寞常使我们那颗乐于读书的心浮躁起来, 常常心倦抛书, 甘于堕落。今年暑假笔者聆听了专家的演讲, 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于是决心做一名知识渊博的教师、有思想的教师, 用精彩的讲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用深刻的思想影响学生。

四、批判怀疑, 精神独立

一般说来, 初中的孩子是比较幼稚的, 教材也相对比较简单, 但也有一些学生能主动地思考问题, 提出疑问。比如有的学生就提出:“南京大屠杀死了30多万人, 而1927年国民党清党就杀害了100万人。”这显示出学生对阶级问题和民族问题的思考来。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赞扬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他们敢于批判质疑的学史能力。教育学生不要迷信书本, 也不要迷信老师。老师有时候由于学识和眼界所限, 说的不一定对;书本由于政治等原因也有有意忽略和缩减的情况。要常怀批判怀疑之心去学习历史, 学真实的历史, 全面的历史, 不拘泥于书本, 要从多种渠道获得历史知识, 读书要读中国的、外国的、不同政治派别的;试着自己去搜集第一手史料。当然, 培养初中学生这样的学习历史的能力还很难, 但方向是这样的, 我们应该向这方面努力。

上一篇: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下一篇:把握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