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呼唤教育机智

2024-08-15

课堂教学呼唤教育机智(精选9篇)

课堂教学呼唤教育机智 第1篇

一、巧用幽默, 融洽关系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课堂教学中, 有时教师的幽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融洽学习气氛, 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点染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上遇到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 最有害且又最不科学的办法是板起面孔大声训斥。不妨做个小游戏或讲个小笑话, 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收一收学生的心, 再进行课堂教学, 就可以事半功倍,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 冷静处理

课堂教育机智的发挥, 要求教师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对学生一视同仁, 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有丰富情感世界的人。遇事先冷静, 不要不假思索就以教师的威严压制学生, 动辄发怒、批评。俗话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凡事多留心, 多听听学生的想法, 就可能避免矛盾在课堂上演, 甚至可以收获一份欣喜。比如:课堂上有个学生没认真听讲, 不见得他的思想就走神了, 或许他在另寻解题思路呢!因为自己思考得太投入了, 才没有听教师的讲解。如果作为教师不问青红皂白, 就狠狠得批评了这个学生, 一个独到的解题思路可能会因此而搁浅, 或许一个未来的数学家已在你的厉声怒语中夭折了。

三、打破僵局, 化解矛盾

教育机智的发挥, 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教师一旦发现自己处理问题不当或学生有意反抗时, 就该立即调整方案, 打破僵局, 决不能一意孤行, 使课堂气氛僵化, 影响全体学生的心情。上个月的一节课上, 一个学生把课外读物放在了数学书的下面, 正津津有味地看着, 连我走到他旁边都没有发现。我要拿走他的书, 他红着脸给我了。谁知, 第二天的课堂上, 这一情景再次上演, 当我要他把课外书拿出来时, 他用手紧紧地按着, 说什么也不愿意交出书, 看着他那倔强劲, 我知道硬逼只能形成僵局, 得转个弯子。于是, 我改口说:“现在你把书送到老师的办公室, 暂时由老师保管, 周五一定还给你。”听说书还可以还给他, 学生如释重负, 自觉地把课外书送到我的办公室。回来后, 他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听课, 一场风波平息了。

周五, 我信守诺言, 把课外书还给了他, 并且同他交谈了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个人课余爱好与课堂学习的关系, 他不断点头表示接受我的意见, 并保证今后在课堂上要好好学习功课。

课堂教学呼唤教育机智 第2篇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作为一个有着长达十几年的教学生涯的一线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个职业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困惑:那就是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恰好,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深受启发。

这部书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举了许多生动的事例,透过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读完此书,促使我反复思考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教师该如何应用教学机智,搞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现代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的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2)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特别是遇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运用教育机智演绎精彩课堂 第3篇

一、机智在课前的精彩交流中

良好的课前交流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情感基调, 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在交流中, 教师的语言或简洁生动, 或温馨感人, 或妙趣横生, 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 心情愉悦, 情感迸发, 为接下来的上课做了很好的情感和内容方面的铺垫。

课前交流主要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切交谈。当然, 谈话的内容除了互相问候外, 一般与本课教学有一些关联。如在教学有旅游景点的课文时, 可与学生聊聊他们最近去过哪些地方, 那里的风景有什么特色, 感受怎样。学生描述自己的亲身感受时, 往往神采飞扬, 激情洋溢, 对课堂教学的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四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前交流:首先让学生填量词:一头 () , 两匹 () , 三条 () , 四只 () , 五本 () , 六支 () , 七棵 () ……学生热情高涨, 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还一边拍手打节奏一边摇头晃脑读起来。课堂就这样在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的氛围里适时展开, 不再枯燥, 充满趣味, 下面的教学顺理成章。

二、机智在课堂的情趣导入时

充满情趣的导入能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氛围, 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 努力探求, 寻找答案, 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放小鸟》一课时, 我决定以“爱”为立足点, 以“情”为纽带, 进行了这样的导入:先让学生听鸟叫声。 (开始时是欢快的;接着是伤心的, 进而渐渐没有声音了;最后又欢快地歌唱起来。) 静下心来仔细听, 这是什么声音?它的叫声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变化?想象一下发生了什么事?课文中又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学生在探究和期待中迅速进入了文本。

在这节课上, 我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点, 让学生听了小鸟真实动人的声音, 让学生进入情境, 调动了他们的情绪, 纷纷开动脑筋, 大胆想象, 积极回答, 为文中主人公的命运担忧、欢喜。学生在想象中阅读文本, 感受故事的精彩、自由的可贵, 带着对美好事物喜爱和保护的情感, 对故事表达的道理豁然开朗, 这展现了教育的机智。

三、机智在课堂的意外生成后

有时候, 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 而教师又不知道确切答案, 事先也没预设到这个问题。这种情况下, 教师面对“意外”事件, 就要迅速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案, 让教育机智发挥巨大的魅力, 儿童的思想碰撞起动人的火花, 儿童的情感得到自由放飞。

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文时, 突然有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 蚂蚁有几条腿呀?”我一愣, 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有备无患, 防患未然”的道理, 至于蚂蚁有几条腿, 说实在的, 我还真不知道。情急之下, 我说:“上次我们学了《放小鸟》, 第一小节描写了小鸟的外貌, 多可爱呀, 今天这篇课文中的小蚂蚁又勤劳又可爱, 想不想课后捉几只观察它们, 给它们编个有趣的故事?”孩子们纷纷叫好, 一下课就到学校花园转悠, 还真捉到了许多蚂蚁, 放在铅笔盒里仔细观察, 小组间你一句我一句地编起了故事。最后, 我又让他们把蚂蚁放回原地, 要求他们说几句告别的话。这样, 蚂蚁有几条腿的问题迎刃而解, 而且既对《放小鸟》中描写小动物的外貌进行了进一步拓展, 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 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 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四、机智在课堂的隽永结尾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开头, 更需要一个好的结尾。一个精彩的结尾会让一节课回味无穷。课堂结尾的方法很多, 有概括总结法, 故事续写法, 悬念设置法, 激情渲染法等等。如何根据具体的课文预设合适的结尾, 也是一种教学机智的呈现。

在《青蛙看海》一文中, 青蛙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看到了大海。以往许多教师在处理结尾时, 往往这样处理:看到这么美丽的大海, 青蛙此时最想说些什么?或是:你想对青蛙说什么呢?学生虽然也说了不少, 但我总觉得他们的激情并没有被更好地调动。因此, 我在教学这节课时, 进行了这样的设问:“既然青蛙这次不虚此行, 成功地看到了大海, 那么它的成功取决于什么呢?现在老师就是一名记者, 你就是那只青蛙, 我来采访一下你成功的经验。”学生的角色从一名旁观者转换成文中的主人公, 有了成功的自豪感, 体会更深, 说得更精彩, 智慧的火花在一刹那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这节课设置的情感和价值的教学目标“只要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 就一定能成功”更深地扎根到学生的心田。

这样的结尾, 既关注了课文的教学目标, 又转换了学生的角色, 运用了艺术的手法去表现, 去强调。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智慧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课堂教学呼唤教育机智 第4篇

陈建来

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前难以预料的特殊问题,从而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妥善解决这些突发事件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教师随机应变地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处理的心理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缺乏教育机智的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老师。”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育机智呢?最近看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使我收获很多。浅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机智源于浓浓的师爱

教学机智源自于对学生的无限关爱和真诚的尊重。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对待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新的教育理念时时提醒着我:“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因此我在课堂上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的表扬、鼓励和引导成为我课堂上常用的手段,我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我班有一名女生名叫董丽,她是一个非常非常内向的孩子,课上从来也看不见她主动举手发言,下课时也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不做声,当在路上看见我时也尽量避开。我曾试着几次和她聊聊天,结果也没什么进展。有一次,她病了,发着烧坚持来上学。在课堂上我发现了她的不适,就走到她身边询问,才知道她病了,问她带药了吗?到了中饭的时候,我关心她得中饭吃的怎么样,给她倒水让她把中午的药吃了,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的坚强和上进的好精神,还发给她一颗星。得到了鼓励的她一下子精神了许多,而且从那以后有时会静静地站在我边上看我批作业,这时我会微笑的询问她一下早饭吃饱了吗?昨晚几点睡的呀?下课走廊里看到我,也不再避开,她感受到,原来老师是喜欢她的,上课也专注了。不过这件事过后,班里的同学便有了一个习惯,只要是带病来上学的,不用我发现,他们会主动告诉我,我当然也是按例行事,表扬过后发给他们一颗星。其实我知道孩子的心里期待着我的关心和表扬,因为这也代表着我对他们的认可和喜欢。专家认为儿童在家依恋的对象是父母,在学校依恋的对象是老师,他们需要与老师形成亲密的关系,否则他们就不得安宁,像小苗缺乏阳光一样渐渐枯萎。其实这对于我来说不是付出而是收获,一颗小小的星和几句贴心的话收获了孩子纯洁无邪的心。如果我当时只是冷淡的对待这个孩子,她还会由后面的进展吗?

二、教学机智体现“道”“术”结合

在细细体味名师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运用智慧将教学中的“道”和“术”有机地结合,教学机智表现的是如此完美。看得见的部分是“术”――教学过程的谋略与方法,而内涵的部分是教师自身的“道”――教学过程中的信念、价值观和伦理标准,“道”为原则,“术”为方法,如此的内外兼修,便产生了各自独特的教学机智。

每个班上的学生层次不一,课堂上好学生常常“领先一步”,要学的内容他们已经知道了,经常在上课过程中要“叫”出来,怎么办?书中的各位名师们应对方法不一:①有的教师请这些好学生做“评委”,评判别的同学讲得对不对;②有的教师处理成“请你悄悄地告诉老师”;③有的教师则顺势应接话题:“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等等的这些应对,其结果都是让教师继续面向大多数学生展开后续教学,效果各有不同。第一种应对,好学生更加专注倾听其它同学发言了,因为有评委的责任在身。第二种应对,好学生暂时会不发出声音影响别人,只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种神秘感,不过只有老师知道,而没有同学敬佩的眼光似乎有点不过瘾。第三种应对,暂时冷处理,顺势转移话题,好学生可能会有点失落。虽然很难判定哪种效果好,但都不是简单制止,而是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的不同折射了教师“道”的不同――对于学生观的理解。道有境界,术就有高低。很赞赏书中的一句话:“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徐芳老师的话也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瞬间的灵感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点,一个侧面,但从中我们能够透析出教育行为背后的,但却是自觉的教育思考、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

三.教学机智需要行且思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指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只有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这段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智慧迸发的前提,智慧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厚积的结果,是行思结合,且行且思的消化,是平时的积淀遇上特定的情景自然绽放的美丽。

一要广泛阅读。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常读书和常思考,才能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思,因此要广泛阅读。要阅读数学教材,不仅要读所教学段,还要读其他学段的。我们小学教师不仅要读小学教材,有机会还要读读初中、高中教材。这样才能居高临下。要阅读数学史,因为“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有许多平时我们困惑不解的难题可以在读史的过程中豁然开朗,并能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做到“润物细无声”。要阅读杂书,教数学的,不妨读点文学、读点哲学、读点美学„„做一个“杂家”。这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多一份机智、自如、洒脱。除了读有字之书外,我们更要读无字之书。要阅读同伴,“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伴是一种资源,更是一座宝库,我们要学会欣赏,并充分开发、利用。要阅读社会,社会是一部大书,“留心处处皆学问”,要读懂这部大书,必须抛开浮躁,沉下心来,处处留心。

二要积极实践。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班级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经验和方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要关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我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而名师们用自己的教学魅力更让我感受到细节决定境界,你对细节关注的程度能决定你的教学高度。

三要不断反思。这是我做得比较弱的一点,所以是我特别需要加强的。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名师们之所以成功,之所以有令人敬佩的教学机智与他们的勤反思,善反思分不开。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原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层次的必由之路。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看名师的课堂,就像与名师面对面。虽然不可能立竿见影,但至少比昨天又进了一步。品味经典课堂,感受教学魅力,反思自己不足,加快前进步伐,或许有一天,我也能拥有名师们的那份教学机智。

课堂动态生成与教师教育机智 第5篇

一、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 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 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课堂动态生成有时并不是随机的, 往往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做一些简单的预设, 即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材情况进行分析设计。课前预设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前提, 与课堂动态生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与思维碰撞, 促进课堂生成的时机和效果, 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深化;而课堂动态生成则是对课前预设的提升, 它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这样说, 课前预设越巧妙, 课堂动态生成越精彩。

新课程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 因此, 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更多地注入学生主体学习的内涵, 这样的设计应是“弹性设计”, 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空间。这种“弹性设计”既是教师对自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也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机智。在一节《秀美山川》的公开课上, 教师预设了一个课堂探究活动——山区的优势与劣势, 他原本的设计是要在此处形成一个课堂高潮。应该说, 他这个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 在教学中, 学生讨论后, 一名学生说到了自己所在山区的优势如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后, 随即说:“但是, 我的家乡经济发展落后……”还没有等这位学生讲完, 教师随即打断了她的发言:“你的家乡很美, 以后有空, 带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到你那里玩玩好不好?”教师之所以打断学生的发言, 是因为要先总结山区有哪些优势。其实, 他完全可以让学生先把山区的劣势也讲出来。学生有自己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再启发、总结, 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同时, 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合理运用身体语言

教师的教育机智不仅表现在临堂发挥的语言机智, 也包括运用身体语言的机智。它要求教师通过动作、表情和手势等调动学生情绪、引领学生思考, 进而顺利实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宪法的地位”内容时, 我问学生:“宪法的地位是什么?”很多学生随口答出:“地位最高、权力最大。”我立即明白学生是混淆了两个知识点, 即“宪法的地位”和“全国人大的地位”。我一言不发, 微笑着环视整个课堂, 让学生猜测我表情下隐藏的含义。不久, 终于有学生大叫一声:“错了!宪法是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 而全国人大是在国家机关中具有最高的地位。”这一案例中, 我虽然没有立即指出学生的问题, 但我的肢体语言帮助我及时澄清了两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也利用自己的课堂机智, 及时觉察学生发言中的问题, 回答了在备课时也没能想到的一个知识点。

三、正确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由于课堂教学没有“彩排”, 因此, 课堂中很容易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环节或小插曲。如何正确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成为考验教师机智的重要环节。课堂之所以是充满活力的, 是因为教师充满了激情、活力与机智。负责任的教师要敢于直面突发的非预设生成, 以敏捷的思维和应变能力捕捉课堂上一切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和线索, 并将其迅速转化为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突发事件如处理得当, 会大大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将教学引向深入, 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例如, 我在讲到“权利”与“权力”的区别时, 告诉学生“权利是与公民相联系的”, 而“权力是与人民相联系的”。讲解完毕后, 随即板书“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正当我滔滔不绝地讲课时, 发现一个学生的手一直举着。我以为他要上厕所, 授意他起来后, 想不到他说:“老师, 你写错别字了。”我看了一下黑板, 并没有表现得惊慌失措, 而是说:“很好, 你能及时发现老师的错误, 谢谢你, 我立即改正。同时, 说明你已经明白了‘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区别。我很高兴, 能够有你这么优秀的一个学生。希望你们以后都这样, 不迷信老师和权威, 要敢于质疑。”碰到如板书出错这一类问题, 教师要敢于在全班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

对于课堂突发事件, 有的教师可能会因为缺乏经验和随机应变的心理素养, 而采取回避态度, 甚至武断制止。这很有可能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 并大大降低课堂效果,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预期效果。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则具有“化腐朽为神奇”能力, 以幽默的言语、合理的肢体语言缓解课堂气氛, 因势利导, 充分注意突发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就势组织学生讨论争鸣, 拓展学生的思维, 然后巧妙地将话题重新引向教学的正题。这样, 既化解了矛盾, 消除了困惑, 又传授了知识, 教育了学生;既让学生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与平滑展开。应当注意的是, 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应本着关心、尊重学生的态度, 发现突发事件中学生的闪光点, 并以教师的理性、激情和智慧培育求知心灵的成长。总之,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知识与过程、能力与方法、理性与激情、问题与机智并存并浑然一体的过程。

教师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第6篇

一、教育机智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教师是否热爱本职工作和学生, 是否有很强的责任心,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恰当运用教育机智的前提。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才有可能发现问题, 才会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责任感, 对学生冷漠无情, 那么当他遇到学生出现意外的情况时, 就有可能认为是节外生枝, 故意刁难或成心捣乱, 因而就可能以厌烦甚至粗暴的态度对待, 那样就很难体现出教育机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 总是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 尊重学生人格, 对学生和蔼可亲, 循循善诱, 在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就容易产生教育机智。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事业工作和学生, 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 思维才能积极活跃, 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教育机智, 妥善而巧妙地处理意外事件。

(二) 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

相信看过《非诚勿扰》节目的人, 都会被乐嘉和孟非的智慧所征服, 他们处理各种临场问题的能力完全取决于他们丰富的知识内涵。同样对于教师来讲, 扎实的知识功底对教师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它对教育机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 开阔的视野, 才能更自如地应对各种问题。现代的学生思维活跃, 见识面广, 探究意识强, 课堂上会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出现, 要想很好的应对, 仅靠自己目前的一点专业知识是不行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当下苦功夫, 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 做到融会贯通, 运用自如,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当广泛吸收相关知识, 多关注当前的热点新闻事件, 能够很好的融入学生的世界, 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问题, 处理起来都能够得心应手。

(三) 教师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教师灵活的思维能力对教育机智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灵活的思维, 才能使教师产生教育机智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 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良好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及时地发现问题。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 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学生的情绪有哪些变化, 是学习上的问题还是情感上的问题。现在的学生都比较敏感, 我们要及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心灵歇息的精神港湾, 让学生有地方有对象倾诉心中的烦恼, 以保持心理平衡。

2. 及时分析问题。

当问题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时候, 及时地进行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产生问题的几种可能性, 从而使对问题的研究更深入。要多想想对策, 采取哪种方式更妥当, 做到既能解决问题, 又不伤害学生,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3. 及时反馈。

教育机智不仅仅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培养的, 而是在教师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逐渐形成的。教师应该养成纪录和反思各种教学案例的习惯。如在上课结束后反思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方式是否恰当、对学生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改进, 等等。经过如此循环反复的总结、反思、实践的过程, 教师教育机智必然会得到提高。

(四)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教师应当具有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特别是当教师在学生面前经受考验的时候, 调节情绪的能力更显得重要。越是在学生面前显示权威的教师, 越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没有权威。调节情绪也有一定方法:学会幽默, 在对方顶撞自己的时候说上一两句不失分寸的幽默话, 既能调节自己的情绪, 也能调节周围的气氛;在意外事件发生的时候暂时保持沉默, 事后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多从自己的不足之处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些方法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前笔者在一个班级上企业法这节课, 讲到一半有个男生突然冒出来说, 你这样讲是不行的, 我们根本听不进, 你要多举例子, 这样才生动嘛。笔者顿时愣住了, 有些尴尬, 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 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 其实自己也有举例子, 可能不是很生动, 没引起他们的兴趣。想了想, 我说:这位同学的建议很好, 敢于给老师提意见的学生很了不起, 我一定尽自己的努力争取做的更好。于是, 接下去讲这节课, 有些问题直接拿他们举例子, 课堂气氛一下子好了很多。如果我当时没沉住气的话伤害的不仅是这个学生, 也会让自己在学生心中失去了尊重。

二、教育机智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巧妙的处理各种问题, 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尊重与保护。它不仅充分考虑和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和价值诉求,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逻辑思维锻炼、探究精神培植、情感参与体认、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的综合与平衡。因此, 教育机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 教育机智有效防止了伤害。

范梅南说, 要从一个绝对意义上对伤害保持忘记是做不到的, 因为一个人无法将所发生的事情完全抹去。但是, 我们却可以使这些事情变得可以忍受, 从而使精神上的创伤消失, 使伤害变得可以忘记。这个时候, 最需要教师的智慧性机智。很多时候, 由于老师对问题处理不当, 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很多时候, 这种阴影会一直陪伴他们。很多幼儿园老师在小朋友不听话的时候喜欢给他们关小黑屋, 她为了一时的结果, 却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范梅南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更形象, 马克斯“范梅南”不吃猪肉。这倒不是因为他是一位穆斯林, 据他说是因为他童年时的一段经历。在他5岁的那一年, 有一天在房间玩耍时听到院子里发出了一阵惨叫声, 幼小的他并未在意。晚上在饭桌上, 他看到了一大碗肉, 问家人“这是什么?”家人告诉他:“这是家里养的那头猪。上午的叫声就是这头小猪发出的。”他顿时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反应, 从此他再不吃猪肉。如果我们有很好的教育机智, 就能够很好的处理问题, 或更多的替学生着想,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避免给他们造成伤害。

(二) 教育机智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抹杀了学生太多的个性, 老师希望所有的学生都一样, 要乖、听话、学习成绩好。而学生自然而然的也就不愿与众不同, 不愿更多的表现自己, 不想被老师另眼相看。如果碰到问题, 老师一味地只是认为学生做的不对, 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刻板印象, 认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毫无疑问, 我们已经把他的个性完全的打压了下来。如笔者之前举的上企业法的那个例子, 如果他提意见的行为被我否定的话, 接下来他可能就不会再有同样的举动发生, 上这门课的积极性也会没有了。相反, 上课他的思维会更活跃, 更愿意表现自己。运用教育机智能够很好的解放我们的思维, 解放我们的课堂, 还学生一个自由自在, 任意畅想的思维天地, 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教育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能力, 是教育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阐述。一方面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另一面则从对学生发展的角度来阐述。

关键词:教育机智,教师素质,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景秋.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课堂教学呼唤教育机智 第7篇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不仅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活动, 而且会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活动, 从而使自身的学习和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交往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 为了使教学过程能顺利发展并取得预期成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行为的控制和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学生是个性特点鲜明的人,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他们都需要他人关心, 需要他人尊重。尤其是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 他们在态度、价值观、信念等方面可能更加特殊和复杂。因此, 运用教育机智, 有效地控制问题行为, 净化教学环境, 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 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它是每一位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场景中体现出来的敏感、睿智、富有同情心、责任心和发自内心的深沉而慈爱的感情。教师的教育机智并非是天生的, 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 总结教育经验, 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优秀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教育机智, 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下迅速做出反应、妥善处理好学生的问题行为, 把它们引入对学习活动或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益的轨道上来。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教育机智, 优化教学效果这一问题, 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灵活多变, 对症下药

教育机智并不是随心所欲“灵机一动”, 对学生的深刻了解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前提。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 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在我这里没有两种情况完全相同的。”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教师的爱和期待是批评的出发点。学生在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较为外显, 一般较容易被教师发现。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机智, 而是得意于“人赃俱在”、“当场抓获”的及时处理, 这大都是没有经验的表现;或一味地采用惩罚或“一刀切”的处理措施, 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及时介入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师的智慧, 就显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有次上课时, 学生刘某一直在摆弄东西, 还不时地和同桌小声说话。他是一位其他老师都反映“头疼”的学生, 据说是“软硬不吃”。趁着自由阅读的时间, 我轻轻走到他身边, 替他拉好敞开的衣服拉链, 有意识地拍了拍他的后背, 用信任又略带威严的目光看了他一下。虽没有语言的交流, 但接下来的课他的表现明显好多了, 听课也认真了。

新课程理念认为,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 又是精神、情感交流融会的过程。教师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 充满爱心的教学语言, 恰当、适度的评价方式, 能产生师生心理上的“认同”与“共振”。

二、尊重为先, 增其自信

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 大都学习成绩不太理想。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增加, 有些学科可能对他们就成了“天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即使教师讲得再生动有趣,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也仍旧一个难熬的“炼狱”过程。所以, 他们不认真听讲, 违反课堂纪律也就不足为为奇了。教师如果能从这些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的角度出发, 把尊重学生的人格放在首位, 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维护他们在同学们面前的自尊心, 让他们知道“我也行”、“我其实不笨”、“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从而循序渐进地克服不良行为。

我曾接手一个高一班的历史学科教学, 上课没几天, 就发现有一个姓董的学生几乎一上课就做好了睡觉的准备, 要不就小声说话, 做小动作, 等等。其他学生都有点看不起他, 无形中也就使他有点自卑, 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对他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在一次上课前半小时, 我偷偷把他叫到办公室, 指出上课时将要默写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上课时, 当我点名叫他到黑板前默写的时候, 其他同学都笑了, 那是一种不信任、更是一种嘲笑。但结果却令全班同学大跌眼镜, 他得了满分。当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欢送他回到座位的时候, 我分明看到了他眼睛中亮闪闪的东西。从那以后, 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课堂问题行为也逐渐减少, 一步步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认为,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堂上, 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相比之下, 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比刚性机制极强的书面教案显得更为重要, 更具有实用价值。

三、细致观察, 及时提醒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优秀的拥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学生保持视线联系, 并运用姿势语言表明自己时时在关心和注意着他们的活动。教师在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时, 表示出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和肯定, 会使学生心理上更倾向接受教师的指导, 而抑制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

一次课正上得很投入时, 我发现后排有两个学生神色不正常, 正在低头悄悄写着什么。我没有作声, 在要求全班学生注意看黑板的时候, 严肃地看了他俩一下, 又轻轻地摇了摇头。课堂内容仍在继续, 但他们的注意已转到了教学内容上, 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立即被扼杀在“摇篮”里。同样类似的还有“敲山震虎”的办法, 即针对课堂上有点开小差的学生, 不提醒他, 而是提问他的同桌, 同样可以起到抑制跑神的现象。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 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 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是实施计划、教案, 照本宣科的过程, 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存和转化的过程, 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 教学过程的情感化和非理智化是新课程课堂的基本走向。

四、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 犯错误是难免的。同样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正常的。教师要能正确分析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起因, 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 把握分寸, 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用师爱的宽容来唤起学生的自尊,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而不可“穷追猛打”, “得理不饶人”, 把学生当成人看待, 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不要动辄请家长、罚站、写检讨等。我认为, 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 宜“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不是说教师不讲原则, 随便应付, 而是因为学生的心态、思想品德、人生观等都还不很完善, 他们需要教师及社会的正确引导, 从而健康发展。教师如果缺乏这种教育机智, 就很可能无法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例如在一次主题班会课中, 有一个比较胖的女孩正要讲述自己的理想时, 一个调皮的男生大声说:“她的理想就是一觉醒来衣服都大了。”一下子其他同学都哄堂大笑, 那个女生脸涨得通红, 非常生气地盯着那个男生。这时, 我考虑到男生的性格特点, 就半开玩笑地说道:“你说得这么真切, 看来你肯定有过一觉起来衣服都大了的经历, 那你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吧。”简单几句话, 有效地控制了问题行为, 很好地转移了矛盾, 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就这样在热烈、和谐的读书中云消雾散了。只有从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师的教育机智才能得到体现, 也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总之, 教师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大的教学改革、教学事件中,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的动作, 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是沉默中;体现在能够分辨出学生身上那些积极的却最初可能是弱点的东西。教育需要有智慧的教师, 课堂过程中的问题行为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机智来灵活处理。只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始终对教育工作富有热情、进取心和责任心, 孜孜不倦地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使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情趣, 那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在教师的眼中也就不再是“问题”, 唯有如此, 教师在体现人生价值的教学工作中才能不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摘要: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控制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一理念, 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课堂上学生主动进取, 思维多向发展, 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少有满足感, 因而发现的问题也比较多, 这也大大增强了课内的偶然性。本文着重论述了如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效、灵活地运用教育机智等问题。

关键词:教育机智,问题行为,教学过程,教师,新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泊黍, 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金一鸣主编.教育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音乐课堂呼唤创新教育 第8篇

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创新成果问世, 然而学习、分析这些成果的发明者所采用的创新方法, 无非是“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音乐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思维潜能的音乐领域, 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经验的重要领域。这个领域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来说,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 培养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而我国除了祖先留下的四大发明之外, 其他在世界科技之林就很难见其踪迹。难道我们现代人比古代人笨吗?事实上我国的教育体制压抑了人的自由, 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应赋予学生自主、自由的选择权, 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师不再是支配者、统治者, 而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教师要改变在个性发展问题上偏爱规矩顺从、不越雷池的学生的态度和做法。可以由学生去选择学习内容, 使学生更加积极愉快、自主创新地学习。如在歌曲的选择上, 不再局限于教科书, 而是让学生去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在教学方法也应改变一下, 可以由会唱歌曲的同学上来范唱, 再带着同学唱;或者改变过去一遍一遍地教、学生学, 而是由教师范唱后, 找出比较难的地方多唱几遍就可以了。在一些音乐活动中, 改变过去教师指定以小组为单位, 五人一组或三人一组的形式, 而是让学生选择合作伙伴, 这样既提高了合作效率,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时, 最应注意的是给予学生以自由思维的权力。俗话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在学习中学生有自己独创的见解, 这是很正常的。马斯洛曾说:“独到的见解, 会产生创新的高峰体验。”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 从而使学生拥有创新思维能力。

二、通过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有专家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 分别面对大学生和幼儿园学生, 在黑板上画个“0”, 问这是什么。大学生们先是沉默, 后是小声嘀咕, 最后, 一个学生说:“可能是零吧!”而在幼儿园, 孩子们却发言踊跃。有的说是太阳, 有的说是足球。小朋友思维十分活跃无拘无束。

由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 学校教学也是把双刃剑, 既能把人教“活”, 又能把人教“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特别是启发创新思维, 日积月累, 学生才能养成创新的习惯。在教学中, 启发思维的方法很多, 有比喻启发、故事启发、直观启发、表情动作启发、设疑启发、类比启发、图示启发、点拨启发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教学的艺术, 他有一句谈启发式教学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上的这些启发思维的方式方法。教师放下“架子”, 贴近学生、尊重学生, 不要迷信书本, 鼓励学生存疑、质疑, 教师必须努力在教材中寻找“启发点”, 调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迫切要求,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贯彻“三.三”原则, 即三个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三个欢迎———欢迎学生质疑、欢迎学生提出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反驳的意见。在教学中, 设疑启发用得比较多, 如分析一首歌曲时, 教师提出几个问题, 由学生通过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故事启发多用在学习歌曲或欣赏中, 用讲故事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

三、正确评价, 鼓励创新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是鼓励创新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 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兴趣不断增大;而缺少激励的学生, 学习没有劲头, 学习兴趣降低。看来,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评价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教师的评价要合理合情, 即使对待学生不足的评价也要“忠言顺耳”。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给学生以褒扬的词语, 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 享受到尊重。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足, 和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息息相关。教师评价学生, 对其不足, 既不能漠视不理, 又不宜斤斤计较, 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教师应时刻记住:每位学生身上都有亮点, 要在评价中让学生的每一个亮点逐渐亮起来。

音乐教学中评价的方式与方法很多,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它贯穿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师能采用正确合理的评价就能鼓励学生创新。如七年级安排的“我的创造”活动, 在第一次上时, 只要学生有新的想法, 教师就进行表扬和鼓励, 这样, 以后的类似活动, 发言的同学将会越来越多, 其中还不乏一些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否则, 就适得其反。因此, 教师应正确运用评价这一教学手段, 以此激励学生敢于创新。

四、通过创造性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体现自己个性的创新教学, 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创造设计教学, 力求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为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水平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 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 以及自己的教学个性, 巧妙地加以运用, 创造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 教学不一定要遵循固定的程序与模式, 而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 灵活地采取各种新的方式方法,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去发现, 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途径很多, 可以说在音乐教学各项活动中都能达到这个目标:如在七年级下册“露一手”中, 为江苏民歌《杨柳青》重新填词并演唱, 让学生利用聪明才智, 发挥想象;在续写旋律时, 教师可以设计为“我也来当作曲家”, 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 教师可以加以提示, 如:能否把已知的曲谱, 抹去一些, 或增加一些, 再调整音值等, 并让学生小组合作, 发挥集体智慧。

创造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 尽量降低难度, 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 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 使学生感到该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他们从中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

素质教育呼唤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第9篇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更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一言堂,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死的知识容器,实行满堂灌。为了应对考试,教师经常不厌其烦、反复地讲解语法知识,导致学生既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产生严重依赖教师的心理。他们的学习被动丝毫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因此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更谈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思维。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应把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帮助者,这样他们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造性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实施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往往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思路,给学生结论。如在教英语语法时,教师习惯于先反复讲解枯燥无味的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套用所教规则进行机械练习。如此一来,富有潜力的活生生的学生就成了某个语法规则的机械呆板的操练者,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他们的思维活动是被动的、封闭的、不开放的,长此以往,他们的思想必将僵化,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即work out the rules by themselves。这是一种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它并不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最终目的,而以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究事物的规律为目的,因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语言情境,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尽最大可能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且意识到学习英语能表情达意,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另外,作为英语课堂的延伸,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如举行英语歌唱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设置英语角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用语言交流做成某些事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而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如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他们全面发展?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情感教学。

我们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营造有利于人们自由表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地分析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发展,甚至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健康发展。要使他们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这样的教师: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且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引起了教育的极大变革。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仅仅是追求教学层面上的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1.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一块黑板、几根粉笔的传统教育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3. 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了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

4. 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他们自如地获取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和处理信息,开阔视野。

六、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英语教学。

1.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非科学的。我们只注重对语法知识的评价,却忽视了对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评价。即只注重对笔试结果的评价,却忽视了对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评价;只注重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

2. 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它应既重视对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又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既重视接受性的学习,又重视独立的、创造性性格的形成;既关心学生在英语方面学什么,又关心他们怎么学;既关心他们当下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又关心他们未来的学习英语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另外,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求我们在评价时运用激励性原则,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它同时强调在评价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情感原则,注意人的心理体验。评价学生时,不仅看他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他是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丰富感情;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感工作,关注学生的进步,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

总之,只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完善评估机制,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实践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主动实践,就能够把他们造就成既有个性特长,又全面发展、富有探索精神、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素质的人才。

摘要:作者通过对“实施素质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应如何改革”的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科学评估每位学生等建议,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下一篇:混凝土养护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