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实践范文

2024-09-19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精选12篇)

幼儿教育实践 第1篇

一、优化绘画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幼儿教育往往是教师根据相关文件的指导进行课程的开设, 其全部的课程内容都根据课程的指导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虽然例如玩具、游戏道具等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 但是对于绘画课程来说, 学生面对这些工具时, 有时觉得过于复杂而对绘画产生了惰性, 有时又觉得过于单调而失去了绘画的兴趣, 这种情况下绘画课程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身边的实际, 将绘画内容进行创新, 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学生对于绘画的创作的积极性再次被提升, 幼儿绘画教育的效果也能够得到保证。

部分幼儿园的教师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 给学生绘画课程的内容增加了色彩。例如在绘画课前, 教师通过河流内的捕捞, 为学生带来了小蝌蚪和小鱼苗, 这些东西虽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所见的生物, 但是, 在绘画课程开设时能够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能够细致的观察, 在幼儿好奇的天性下, 全班的小朋友都会激发出自己的兴趣, 进而充分展现出对于绘画创作的热情, 整个绘画教育课可以得到有效的开展。

二、营造别样的课程环境, 丰富绘画课程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幼儿教育课程往往是教师在班级内以演示、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来带领小朋友进行知识的学习, 而绘画课程的开展一般都采用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之后小朋友自由绘画或者是模仿绘画, 整个教学秩序稳定, 教学效果无波动。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对于事物探索的天性被逐渐的被束缚出来, 即使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 画出一幅线条饱满的画作, 但绘画的创意性也很难被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学生充分的去接触生活, 进而发挥出自己的创意。

田野写生是很多国家幼儿实践教育课的一种方式, 在教师的带领下, 小朋友们走向田野,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并通过自己的画笔记录一道道风景。我国幼儿园绘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绘画课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空旷的田野中感受自然的美丽, 只要能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别样的环境可以充分的激发幼儿对于绘画的无限创意能力。

三、优化幼儿绘画课程的指导形式, 以学生的自主性带动学生的创意性

很多幼儿绘画课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都会手把手的教授小朋友如何作画, 也会将详细的作画技巧教授给学生, 试着指导出一位位绘画“小天才”, 但事实上, 这种行为往往会将学生自主的创意抹杀掉。幼儿阶段的学生虽然比较幼稚, 甚至对于作画的定义都不能清楚的了解, 但是幼儿阶段的孩子是最具备天性、想象力最强的, 如果此时能够让学生发挥自主性, 按照自己所想来进行绘画的创作, 虽然会产生很多不成形的画作, 但是幼儿的天性却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在幼儿绘画课程的教学中, 部分幼儿园采用小组创意绘画的形式, 即通过小圆桌的形势将班级的小朋友分成一个个小组, 之后小组内成员通过橡皮泥、积木的帮助自发的创作每一个作品并在小组内组合, 成为绘画的参照内容。整个小组的成员通过自己各自成员的创意获得了最佳的绘画标的, 然后通过自己的创意将一幅幅画作展现出来。教师在整个绘画的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器具或者是为学生解答问题就可以, 而其他课内时间都可以将幼儿的创意释放出来, 以使得艺术画作真正的成为学生天性的表达。

四、巧用评价手段, 鼓励幼儿努力学习

幼儿时期的孩童虽然对于事物的理解还不十分的到位, 但是能对教师的鼓励或者是批评做出非常大的反映, 甚至教师的有些话会影响幼儿整个心理的正常成长。因此, 在绘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的评价也是绘画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幼儿绘画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的展现自己的耐心, 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及时的以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加以鼓励。而在绘画创作完成后, 教师可以以小绘画展示、小红花奖励、小小绘画家奖状等形式对有创意的学生进行鼓励, 以让学生在绘画课程的学习中不仅仅得到娱乐的体验, 更能获得努力过后的肯定。

教师在绘画评价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得当, 一方面要注意对于评价的用语, 即对学生的批评或者是鼓励都要采用合适的话语;另一方面要注意对于学生的态度, 表现欠佳的学生主要采用鼓励的形式, 而表现优秀的学生主要采用适当奖励的形式。只有恰当的评价方法, 才能使得幼儿对绘画课程的兴趣继续保持下去。

幼儿园实践基地实践体会 第2篇

2014年5年14日,我们xx一组观摩了北仓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交流了幼儿园的园所文化,了解到北仓幼儿园是一所《指南》试点幼儿园,该幼儿园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思想指引下,结合幼儿园艺术欣赏活动研究的优势,确立了《在欣赏与玩味中体验、成长》的为研究内容,使幼儿在对艺术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认同、理解、感悟、震撼中唤醒情感,激活态度,获取能力,丰富知识,锻炼技能,通过“欣赏”的方式,激活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激发孩子们自主地学习,观察、探索、研究、表达表现的热情。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使家长和教师在引导孩子体验中,增进共识,实现科学有效的教育。

我们了解到他们“以爱育爱、相互尊重”让家长充分地信任,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理。让孩子在“艺术中体味情感,‘工作’中学会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艺术欣赏体验课程和蒙氏课程。通过欣赏艺术美,陶冶心灵美,尝试创造美、最终塑造人格美。其中“环境”指教师、家长、幼儿之间人文氛围,幼儿园一日生活各项活动、幼儿园的内部环境创设以及活动所需的各种材料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了解到他们“以爱育爱、相互尊重”让家长充分地信任,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理。在玩中学、快乐中求发展”他们一直坚持和发扬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并将蒙氏“工作”材料与活动区材料有机整合,相互补充,在操作中使幼儿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让“环境会说话”让幼儿随时随处都能看到、感受到良好行为榜样,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习惯。让我们收获很大。

2014年5月15日,我们xx一组园长们重点观摩了北仓幼儿园区域活动和孩子们的户外体育活动,通过观摩幼儿区域活动,发现幼儿活动区材料丰富,规则意识强,幼儿十分喜欢玩,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学到了许多知识。我们还观摩了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他们的最大优点是打破班级界限,全园孩子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材料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每个孩子的规则意识都很强,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每个教师、保育员都参与活动,孩子们玩儿的都很投入,场面很热闹而有序。

幼儿养成教育实践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幼儿 养成教育 实践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们更加关注幼儿的教育。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以及性格养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的养成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幼儿每天的行为中有5%属于非习惯行为,而95%属于习惯行为,习惯行为一旦养成,其实非常难改的,因此,幼儿的习惯养成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关注。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养成教育不仅仅涉及了家庭、学校对于幼儿的教育,还有社会对于幼儿的教育,因此,我们在进行幼儿养成教育的时候有必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良好实施。

首先,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以及性格养成和习惯养成的最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就像是一张白纸,我们在上面如何绘画,就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图画,因此,我们应该在这幅图画上绘画出最美好的线条,从而促进幼儿的良好习惯等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幼儿阶段的幼儿他们拥有着更多的天性,他们对于这个社会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内心是善良而又空洞的,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在幼儿的心灵中种上美好的愿望,这有助于幼儿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有助于幼儿在将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最后,在当今时代,大多数的幼儿是独生子女,或者有很多的幼儿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论是独生子女也好,还是隔代教育也好,现在的幼儿承受了太多的溺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就剥夺了幼儿生长中的一些权利,使得幼儿的性格等方面出现缺陷,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要想幼儿能够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幼儿养成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幼儿养成教育实践策略

幼儿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幼儿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家长以及教师等都应该为幼儿做好榜样,同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等还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宏观以及微观环境,促进养成教育实践的顺利展开,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家长以及教师做好榜样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些行为等都会影响到幼儿,因此,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我们知道幼儿阶段的幼儿他们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尤其是他们非常喜欢模仿家长的行为等,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肢体动作等方面,要为幼儿做好榜样,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教师对于幼儿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在幼儿阶段,幼儿的生长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家庭与学校,尤其是在当今时代,由于父母的工作等原因,家长往往将幼儿早早地送到幼儿学校,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就充当了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学校中也要为幼儿做好榜样,这样幼儿才能够从教师身上受到良好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养成。

例如,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每天都要跟幼儿道早安,送自己的孩子出门,跟教师问好;然后在学校中教师要迎接幼儿的到来,然后跟幼儿问早安,道好,跟家长问好等,这样幼儿就会模仿家长以及教师的行为,跟家长以及教师问好,然后跟自己的同学问好,等这样有助于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并且也有助于促进幼儿融入学生的集体中,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顺利展开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社会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家庭以及学校也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将这种环境融合进幼儿的生活,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在这部电影中楚门生活在一个虚无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他经历着他自以为的全部真实,因此,他的性格以及行为我们都可以看到,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虽然我们没有进行人为的干预,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楚门仍然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养成我们期待的性格。可见环境对于我们的行为以及性格甚至是环境的影响何其大,因此,构建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顺利展开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幼儿生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境,因此,家庭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等之间要和睦相处,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然后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以平等的、民主的方式进行交流以及对于某一件家庭事情进行商议,这样家庭民主的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提升幼儿的安全感,以及责任感,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其次,学校是幼儿生活的第二重要环境,在学校中教师等要营造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想法,并且自由的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幼儿的合作意识等意识的养成,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另外,学校中教师也要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让幼儿根据自己判断从而进行班长等班干部的竞选以及选择,这样可以养成幼儿的责任感等,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最后,社会对于幼儿的影响虽然不如家庭以及学校等重要,但是也是幼儿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在社会上我们也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我们在公交车上,要宣传给老人、孕妇等让座,让幼儿在切实的实践中增强社会的责任感以及通过实践提升幼儿的自信,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幼儿养成教育对于幼儿以后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在幼儿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促进幼儿在以后的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并且促进幼儿各种能力以及习惯的培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当今时代,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幼儿养成教育受到了社会家长等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姚慧珍.幼儿养成教育策略初探[J].新课程:下,2013(11):18-19.

[2]程为文.农村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甘肃教育,2013(18):27.

[3]程秀兰.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幼儿教育实践 第4篇

一、教育与生活结合, 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环境对个体的简单塑造, 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规律的作用, 即“学习是建构知识, 而不是传递知识”。教育和环境要积极支持儿童的自主建构过程。现代教育观念提倡教育的开放性, 那么,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如何体现开放性这一教育观念呢? 要让幼儿走出教室, 置身社会, 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丰富的社会生活将成为幼儿自主学习、健康成长的一片肥田沃土。例如我们可以带幼儿 到草地上放风筝;到花园里捕蝴蝶;到田野里观赏油菜花、捡麦穗……他们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 自主探索、自由交流、自发开展各种游戏活动, 可在不知不觉中收获很多。与此同时, 要让孩子融入社会生活, 发展幼儿的潜在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活动“垃圾分类”中, 孩子们在垃圾分类、讨论交流、制作标记等过程中, 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每周的自然角记录中, 小小记录员仔细观察自然角的植物, 然后认真地把植物生长的过程记录下来, 再到全班小朋友面前描述植物生长的过程, 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每周周五的周小结论坛, 幼儿都会结合本周内在学校或家庭中发生的一些大事件和现象开展的汇报与交流活动,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国精神分析家艾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 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只有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社会和自然积极互动, 让幼儿在自主的区域活动和有趣的各种游戏中积极探索、充分体验、自由表达, 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和内在动机, 增强自主性, 从而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与生活结合,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陶行知曾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几乎所 有幼儿在游戏中都能找到无穷的乐趣, 并乐此不疲。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游戏, 便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锻炼与发展创造力。游戏应始终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当中,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人是创造之人。”如何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呢?

1.充分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首先, 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 为幼儿提供开放的游戏时间、空间、材料等, 让幼儿有充分选择的机会进行无拘无束的游戏, 幼儿能依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游戏主题、内容、材料、方法、合作伙伴等。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激发游戏的愿望和兴趣, 有利于在玩的过程中手脑并用, 积极思考, 增加感性经验, 促进游戏发展, 诱发创新意识。

2.选择合理的表演。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文学作品的内容为基础, 对其情节中的角色、道具等进行自主选择的游戏形式。我园以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灵活性、有鲜明语言特点的各类绘本为表演蓝本, 让小朋友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活动。

3.有效运用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 它是建立在幼儿知识经验基础上, 以周围的生活为游戏内容的。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游戏室和游戏长廊, 为角色游戏提供良好的物质和心理条件。在角色游戏中, 根据游戏的不同内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老师在角色游戏中要进行适当渗透。

三、教育与生活结合, 培养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

教育来源于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以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 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 要把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幼儿教育要以幼儿发展为本, 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如:在一次秋游活动中, 我们让孩子们在秋游活动中收集了各种树叶, 利用收集的资源, 进行了有趣的树叶拼贴活动, 并讨论秋天的特征。我们还在春、秋游中对幼儿进行了环保知识的教育, 不乱扔垃圾, 学会废物利用, 把用完的饮料瓶收集起来制作体育器械, 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低碳生活, 节约资源。我们还开展了“关爱生命、消防演练”的社会实践活动, 特邀消防官兵来园进行实战演习, 让幼儿亲身体验, 观看灭火的情景。通过参观各种消防器材, 听消防官兵讲解各种器材装备的使用和操作。孩子能从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消防知识互动中, 强化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获得自我体验的真实感受。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体验, 体验越深刻, 悟得越透彻, 最终将体验内化为素质。在生活教育中, 我们要让孩子通过亲身经历, 学习做事、思考的基本道理, 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他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的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以陶为师”, 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锐意教育改革, 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5, (第1版) .

[3]行知网.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5篇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孔子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后世称之为“六经”。《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

六种教材各有教学任务,对人的思想都有重要价值。《诗》之教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为人敦厚朴实,而不至于是非不辨;《书》之教使人上知自古以来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理,而不至乱作评论;《礼》之教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而不至于做事没有节制;《乐》之教使人心胸宽畅,品性善良,而不至奢侈无度;《易》之教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而不至于伤人害物;《春秋》之教使人知道交往用辞得体,褒贬有原则,而不至于犯上作乱。

2、“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①孔子认为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庶、富、教”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论述的是治国的基本大纲。在他看来,人口、经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民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②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决定性作用。根据“习相远”,孔子认为,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这样才使知识的掌握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对人民进行政治伦理教育,用礼教来整顿风俗,有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3、“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是说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它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官学以贵族身份为入学受教育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则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它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孔子主张推行德政、仁政,这就需要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政治贤才,也就是君子。为了保证具备君子品格的人能够实际参与政治活动,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倡导贤人政治,主张“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内容是: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秀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到一起,做官成为人们学习的动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

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教学内容

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教授的内容做了调整。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所以,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但是,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贯串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

孔子的教学内容有三个特点:①偏重社会人事。其教材都是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不把宗教内容列入教学科目,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②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地位。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君子谋道不谋食”。

6、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

①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是孔子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在办学过程中,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教育的程度和需求的不同,都要求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需要进行教育。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通过“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成长。

②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子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者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悟,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启发式教学包括三个基本要点:①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考问题,并力求能准确表达;②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③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

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

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简称“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或观点。学生具备了这种思考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一以贯之”。孔子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

③学思行并重

“学而知之”,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孔子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要多听多看多问,扩大知识的来源和范围,以获得一些直接经验。孔子还主张“学而时习之”。

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单纯的学或单纯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在学与思的关系中,学居先,是基础。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要将所学用于社会实践中,学是为行服务的,能够行,证明已有学。

7、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内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因此,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因此,培养道德和传授知识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孔子认为,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他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和仁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仁”也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仁”最通常的意思就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做人来爱。“爱人”不是不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而是以“仁”为基本准则,有所爱也有所憎。“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忠与恕是表现仁的两方面,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①立志。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应当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而应有对未来的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要有自己的理想并准备尽社会义务。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不要被外来因素所干扰,不要过多计较物质生活,“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②克己。主张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观察一个人遇事如何对人对己,就可以判断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对人应采取平等的态度,给人以高度尊重,涉及相互关系时,应“躬自厚而薄则于人”。

③力行。“力行近乎仁”,孔子提倡“力行”,相对地更重视道德实践,要求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应当是“言必信,行必果”。

④中庸。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做得过分或不及的情况都不好,最好是做得恰到好处。

⑤内省。孔子认为,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主张内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并在孔家私学中推广。“见贤思齐焉,见不

贤而内自省也。”

⑥改过。孔子认为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犯错误是一时的,公开改正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8、论教师

①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刻考虑不断进步。

②诲人不倦。主张教师以教为业,也要以教为乐,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这种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孔子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③温故知新。“故”是古,指的是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是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温故知新”的另一层含义是巩固旧知识与探索新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传承,又要探索创新。

④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⑤爱护学生。孔子爱护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把实现“仁政”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对学生充满信心,对他们的发展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他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

⑥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所以,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术切磋。

9、历史影响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变革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从他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来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在政治上偏于保守,但在教育上却倾向革新。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建树了丰功伟绩,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①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②创办了规模巨大的私学,在实践中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③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④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⑤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⑥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

⑦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第6篇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感恩教育 教育实践

感恩就是感谢自己拥有的一切和为自己提供便利的人事物,学会感恩能够让一个人心中充满爱,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成长中所遇到的事。因此,我们在致力于幼儿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感恩教育的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感恩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在学前教育中更是获得了广大的关注。幼儿园职责是培养幼儿健康开朗个性,为幼儿奠定的良好能力基础与道德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怀着感恩的心会让人心胸开阔,是营造健康心理环境与形成高尚品德的良好助力器。从生活中激发幼儿感恩意识,在活动中升华幼儿感恩之心,在践行中养成幼儿施恩之行,使教师“教学生学”和幼儿在“行”中对感恩这个抽象概念进行初步的了解,并逐渐在亲知中巩固与形成品质的内化。

一、在生活中激发幼儿感恩意识使幼儿知恩

(一)抓住教育契机

5-6岁幼儿道德感情仍然是“自我中心”的思维,但已形成责任意识,随着生活经验的增长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各方面都获得了更多的参照,包括感恩,这一阶段幼儿更容易接受与学习道德经验,因此,教师应以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让幼儿了解周围人事物对自己的“恩”,为幼儿感恩、施恩打下良好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我们关注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对幼儿感恩意识的激发的教育契机。

(二)发挥榜样力量

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抓住大班幼儿的荣誉心理,在同伴中树立榜样,推动幼儿对感恩的关注与了解,进一步感知感恩的重要性和乐趣。一次雅雅问:“丁老师为什么这么关心幼儿园里的树?”我回答:“因为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空气,为人们做着许多默默的贡献。”雅雅说:“那我也要爱护树木。”在得到了幼儿的帮助时我总会说:“非常感谢你帮了我的大忙。”并以拥抱微笑等行为回应,有时还会给孩子们制作简单的小礼物。在幼儿中间建立榜样,同时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获得自豪感。在幼儿出现感恩行为时,我都会明确地指出并给予适宜的鼓励表扬,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更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感恩行为,促进感恩意识的强化。

二、在活动中升华幼儿感恩之心助幼儿感恩

(一)感恩教学活动

教学是使幼儿获得相关认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并结合幼儿现阶段认知需求设计感恩主题活动,使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发展训练。早晨刚入园我无意间听到幼儿在讨论清洁工,超超说:“刚才有个扫地工人走过好臭呀。”小奇说:“我觉得他们穿的衣服好难看。”我决定开展一次《清洁工》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视频了解了清洁工为城市所做的贡献,说一说自己对清洁工的看法,讨论如果没有这些清洁工叔叔和阿姨们,我们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最后通过“小小清洁工”活动让幼儿打扫幼儿园,体会清洁工人的辛苦和劳动后环境的变化,感受清新环境的舒心。通过教学幼儿获得了感恩表现,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就是感恩行为,但在心底已埋下的感恩种子逐渐在成长。

(二)多元渗透体验

除了针对性教学活动外,我们还会经常以故事、谈话、绘画作品、儿歌、区域活动、环境布置等多种形式多个领域多方面地渗透,让幼儿感受感恩的无所不在,使他们形成意识:感恩行为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产生博爱之心。在感恩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组织了幼儿进行了一系列感恩活动,由说恩、画恩、演恩、创恩等组成部分,让幼儿在整个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进行体会表达。这不仅使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升,而且使幼儿更好地了解了感恩的价值与意义,在多元化的渗透活动中慢慢吸收感恩情怀。

三、在践行中养成幼儿感恩行为让幼儿施恩

(一)组织感恩活动

生活中的知恩和活动中对感恩的深入理解,使幼儿更能够感受施恩的意义与乐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载体开展感恩活动,为幼儿创造施恩机会和平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要如何施恩,感受施恩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更好地融入活动中。使幼儿在践行中懂得在获得“恩惠”后不仅要感恩,还要从言语和行动中表达出,在教师的引导下落实感恩行为。如在重阳节时期,我们组织幼儿到敬老院帮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为他们准备了节目表演,这一天爷爷奶奶们都非常高兴,有些甚至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看到平时“顽皮”的小毅一边帮奶奶擦眼泪一边说:“奶奶你放心我们还会来看你的。”我也被这个画面感动了。

(二)家园携手共育

家庭可以说是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关键所在,家长教养态度决定了幼儿成长环境的质量对其有着深入而长远的影响。一次缓缓妈妈说:以前从来没想过让孩子帮我做什么,昨天我说了一句今天工作很忙,缓缓说妈妈工作辛苦,要帮我按摩,真的太感动了,父母的“示弱”使幼儿懂得“大人”也需要关爱,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关爱给父母带来的感动和快乐。

在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幼儿感恩要从小事中慢慢发展,并非让他们懂得一个“大道理”而是明白“行”的重要性,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幼儿尊重他人、乐于助人、懂得对帮助自己的人心怀感激,在施恩中获得提供帮助与付出是能够让他人和自己都感到快乐的事,在幼儿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使这颗小苗在随着幼儿一起成长成参天大树时为幼儿遮风挡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一卷)[M].教育科技出版社,2013.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幼儿诚实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第7篇

一、解析幼儿不诚实现象原因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发现幼儿不诚实,不要惊慌着急,也不要打骂幼儿,要先找出幼儿说谎的原因。一般来说,幼儿不诚实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1) 想象与事实混淆。学前心理学认为 , 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才刚刚萌芽。所以,幼儿会把看到的与联想的、真实的与希望的、做过的与记忆的混淆,从而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话。这时我们大人不要认为这是孩子不诚实的表现。要认真区别孩子所说的一切是想象出来的还是在说谎, 因为孩子有时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

( 2) 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喜欢上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不是自己的, 是不能随便拿走的。通常这种情况有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所以,大人一定要问清楚是哪种情况再处理,并且告诉孩子未经别人的允许是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的。

( 3) 模仿成年人。我们知道幼儿模仿性很强 ,家长和老师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 同时在幼儿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对老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很喜欢模仿。例如在家里,家长说了谎话,幼儿知道了,也会跟着说谎。

( 4) 强化不诚实。在日常生活中 ,幼儿的行为习惯如有偏差 ,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提醒幼儿纠正, 并告知原因。但是有的老师因为班上幼儿多,有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没有听到看到;而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说谎时,不但不去纠正,反而表扬孩子很聪明,这样孩子说谎的动机就会加强。

二、培养幼儿诚实品质的措施

面对上述造成幼儿不诚实的原因,作为家长和老师有义务、有责任正确地引导教育每位孩子。为了更好地施行, 我们在培养孩子诚实品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注重言传身教。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因为有了诚实的品质, 孩子以后踏入社会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3岁~6岁的孩子天生就有模仿能力,并且这种模仿行为是无意识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须起到诚实的表率作用,以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幼儿,用真诚去对待幼儿, 不能认为他们年幼无知而可以随意的哄骗或许下诺言而不兑现。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兑现诺言,要向孩子讲清原因,不是故意要欺骗他。大人用这样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有利于孩子逐渐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

( 2) 注重教学渗透。幼儿园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语言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等。这些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也是培养幼儿诚实品质的主要途径。幼儿园的孩子只有3岁~6岁, 对于深刻的道理无论老师怎么说他们都很难理解。所以,老师要把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才能明白接受。而我们的幼儿都喜欢听故事, 老师可以在语言活动时找一些有关诚实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如《狼来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孔融让梨》 等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诚信,什么是虚假和欺骗,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 3) 注重环境影响。家庭是孩子重要的生活环境 ,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因此,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我国古代一些有见地的父母就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如“孟母三迁”就是告诉我们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三次迁居。但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一桩家务事,加上工作的压力,孩子的教育全由爷爷奶奶包干,自己就不管不问,时间一长,幼儿就会感到父母不爱自己,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家长要改变思想,重视孩子的教育,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玩乐,并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为孩子营造一个祥和、温暖的家庭环境。

( 4) 注重评价方式。幼儿由于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因此我们老师和家长要时刻关注幼儿,对他们的进步与错误都要做出恰当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生活中,我们老师和家长要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多用赞美、鼓励的话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当然,一味地运用表扬,不批评、不惩罚这种教育是残缺的。批评能促进幼儿认识自我,提高耐挫能力。掌握好正确的评价方法, 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还能培养幼儿诚信的品质。

三、总结

幼儿礼仪教育培养的策略实践 第8篇

一、礼仪教育活动丰富化

(1) 礼仪教育展示板要光鲜亮丽。礼仪活动的展示板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彰显特色, 把礼仪活动中精彩亮丽的画面用独特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就为幼儿礼仪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 礼仪活动争取最优化。幼儿礼仪教育活动最好以节日活动等形式为载体, 让幼儿从娱乐中学会礼仪教育。不同的年级应制定各自不同的礼仪活动计划, 教师要对礼仪策划过程的细节安排有所了解, 积累相关资料, 努力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 争取每一次礼仪活动都能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所帮助。

(3) 礼仪操要分层明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设不同层次的礼仪操, 挖掘幼儿亮点, 形成独特的班级区域特色, 如小班的毛巾操;中班的苏醒操;大班的开肩操等, 这些礼仪操都各具特色, 幼儿可在特设场景和音乐下领悟礼仪的乐趣。

二、生活中的礼仪教育

(1) 晨间活动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学校教育中幼儿的晨间谈话活动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 不仅能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给幼儿和教师提供一个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的好机会。例如, 学校可以安排特定的老师, 在活动室门口面带微笑地拥抱每一个入园的孩子, 给幼儿带来亲切感和安全感, 这就能舒展幼儿的心灵, 让家长也更放心。

开展晨检活动, 展开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礼仪教育, 幼儿就会在无意之中体验到礼仪教育。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幼儿就能自觉主动地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 逐步树立礼仪行为的意识。

早操也是晨间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园的早操活动可以安排得个性化一些, 全面促进孩子们的发展。可根据不同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 将礼仪儿歌编排到早操中, 如:入园歌、离园歌等。

(2) 教学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礼仪教育, 这是幼儿获取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各科教学内容中渗透礼仪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 促进幼儿全面地发展。幼儿的思维相对来说是直观的、具体形象的, 所以幼儿的礼仪知识可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玩游戏、看录像等形式获得。

(3) 家庭中孩子礼仪的培养。家庭中的幼儿礼仪教育要以父母为榜样, 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幼儿的模仿性很强,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就是主要的模仿对象, 因此在现实家庭生活中, 家庭各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尊重, 这样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就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幼儿父母平时敬老爱幼, 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 那么幼儿就会受到这种善良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家庭的礼节和规范都不一样, 只有遵守这些规范, 才能创造出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 才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家长应经常性地让孩子融入社会大课堂中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就能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 如, 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不乱丢垃圾等。若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能与教师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幼儿的礼仪教育将会更加容易。

总之, 幼儿的礼仪教育策略多种多样, 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作指导, 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 落实素质教育, 不能错过幼儿礼仪教育培养的关键期。但是, 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不是短期内就能形成的, 需要在不断地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养成。只有学校幼儿园和社会家庭共同对幼儿的礼仪行为进行教育, 礼仪教育才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摘要:目前在幼儿教育中, 幼儿礼仪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究竟怎样的礼仪教育才能为广大幼儿喜爱并乐于接受呢?本文针对幼儿礼仪教育策略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旨在促进幼儿发展, 并培养其良好的礼仪行为和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陈亚.幼儿园应对祖辈教养状况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创新与实践研究 第9篇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对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效果的测评至关重要。对“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高职教育中,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高职教育以市场需求为依托、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目标、高职教育以实践教学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对象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是高职教育实现与经济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2. 1 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2. 2 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 “以就业为导向” 的办学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 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2. 3 校企合作模式重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能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于市场需求设置,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

校企合作模式沟通了理论与实践,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 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 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国内研究现状,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2. 3. 1“企业引入” 模式

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 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2. 3. 2“设备共享” 模式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2. 3. 3“技术推广” 模式

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 ( 企业产品) ,以学院教师为主体针对本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的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培训, 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员工的目的。

2. 3. 4“岗位承包” 模式

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院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2. 3. 5“校企共训” 模式

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种直接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的模式,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

2. 3. 6“培训移植” 模式

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 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通过这种合作模式, 学校不仅在设备、技术上获益,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2. 3. 7“实训承包” 模式

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同时承包学院的相关实训课程。

国外研究动态,职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校企双方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的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各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都有不同名称,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日本称之为“产学合作”,德国称之为“双元制培训”,英国称之为“三明治工读制度”。

( 1) 德国的双元培训制。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兴起的职业学院模式,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职业学院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完全中学学历的徒工,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合同,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学校要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 为一般性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生产见习等提供师资、设备和场地方面的保证。

( 2) 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其基本做法是,将中学毕业生招进企业,然后采取企业实际技能训练与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的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即用一种工读交替的所谓“三明治课程”或“三明治计划”来密切企业 与职业学院的合作,具体采取的实施方式是职业教育与工厂实习时间各半的5种不同排列组合方式。

( 3) 日本的产学合作。在企业技能培训与学院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明显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而且学校的教学多半是利用工余时间,其特点是重点多放在科学研究的合作方面。

( 4) 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在组织实施上,坚持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的特征,由学校从培养学生的现实出发,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雇主,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的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场所和报酬签订合同,确定学生的劳动任务、职责、时间和报酬等,开展与企业的合作。

现阶段辽宁省的高职院校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校企合作的模式有以下五种形式。

举办股份制合作企业、办学机构、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设计工作室、各专业冠名班。这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构建学生实习实训平台的同时,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和利益,充分尊重企业的选择,实现了学院、学生、企业等多方共赢。

随着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寻找适合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每一个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影响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强兄弟院校办学经验交流及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具有创造性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并为高职院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的建设中提供参考与建议。

3 结 论

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融合的实践探析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

引言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幼儿园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更好地结合与应用, 从而优化幼儿园工作呢?我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处处留心, 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 现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绘画中的应用

在幼儿园的绘画活动中, 评价孩子的作品时, 应以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标准, 而不是以临摹得像不像来评判一幅画。我认为,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 巧妙地运用投影仪, 可以为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1. 丰富绘画游戏, 激发活动兴趣

在绘画教学中, 我经常会和小朋友在导入活动时, 玩绘画游戏, 更好地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 所以, 投影也是我经常利用的工具之一。例如, 在关于影子主题的绘画教学中, 我让小朋友在投影仪下面先伸出一个拳头, 让大家猜猜这像什么;之后我又伸出食指和小指, 小朋友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就这样, 我和孩子们玩起了手影游戏, 到后来变成了孩子自主去玩。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小手放在投影仪下面, 能够看到很多从电视里看到的各种各样的造型, 非常兴奋, 还互相讲起了故事。

我还会把手影和图形结合, 降低孩子想象的难度。例如, 我准备了若干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纸片, 先让孩子们认识图形, 然后在投影仪下面, 我把三角形纸片放在我的拳头上, 就变成了一棵大树;把半圆形的纸片放在我的拳头上, 就变成了一座房子。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游戏, 他们会利用很多小长方形纸片, 围着自己的拳头放, 就变成了太阳;利用两个半圆形的图片, 变成了小老鼠等。其实,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 所有这些, 都是投影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 老师只要善于动脑, 一切资源都可以为自己所用, 帮助教学。

2. 创意投影手法, 丰富想象积累

幼儿绘画需要的是形象思维, 而形象思维是具体形象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了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我创意性地运用投影仪的功能, 利用叠加、添画的手法, 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例如, 我用白纸剪了若干个圆圈、三角形等图形, 首先启发孩子, 这样的形状像什么, 这是在提高孩子的基本想象力。然后, 我利用借形想象, 启发孩子在这些基本图形上面, 可以添画什么, 就变成了什么。孩子们纷纷说, 在圆形上面添上眼睛、鼻子、嘴巴, 可以变成小兔子、小花猫、米老鼠等, 三角形可以变成圣诞树、小彩旗等。这时我将投影片复合操作, 一张一张快速地切换, 孩子们就像看魔术一样, 一会儿变成这个, 一会儿变成那个, 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这个活动深深地激发了孩子的绘画兴趣, 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观察中的应用

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中, 教师的观察记录能力越来越被强调。但是, 在实际生活中, 教师的记录遇到了很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来不及记录。因此, 善用、巧用信息技术, 能为教师的观察记录提供便捷的服务。

1. 幼儿教育观察中的信息技术工具

运用录音、录像、摄影等技术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的主要形态有:静态的、瞬间的资料, 动态过程中的资料, 语言资料, 数据资料等。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用于观察记录的多媒体工具也越来越多元化。笔者在幼儿园观察中, 分别运用了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监控摄像头、录音笔等多媒体设备, 记录幼儿的行为, 获取观察的重要信息元素, 收集幼儿的辅助数据和素材。虽然有这些多媒体工具, 但是它们各有千秋, 所以, 每个工具都有它独特的方便之处, 笔者将一一为大家分析。

(1) 照片记录。在幼儿园的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使用手机或者数码相机对孩子的活动进行拍摄, 这样的照片有以下的功能:首先, 可以是针对一个孩子在各个活动中的表现, 教师只需在照片的旁边进行一些言语的描述, 就可用于学期末对孩子的评价。这一种过程性评价, 非常适用于幼儿园的孩子。其次, 照片的留影是家园沟通的有利依据。例如, 在小班刚入园时期, 教师每天留心给某位孩子拍照。一个星期下来, 在与这位孩子的家长沟通时, 教师出示照片, 家长面对事实, 一方面感叹老师的用心, 另一方面也会表示积极配合老师。所以, 图像说明在家园沟通中更加有力。当然, 照片留影也能帮助教师记忆所发生的事情。因此, 留下当时幼儿的行为照片, 可以为教师事后的回忆提供帮助, 更科学地分析幼儿行为。最后, 我认为, 一位研究型教师, 对数据的严谨态度也非常重要, 因此要善于利用照片, 为自己的研究留下依据, 定期进行数据的存档与分析, 相信多年后, 一定会有成果。

(2) 视频录像。视频录像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其优势在于有动态的行为, 有细节的行为, 可以反复地观察。视频记录可以频繁地用于孩子的特殊行为观察中, 教师通过采集视频录像, 并观察分析, 将采样数据进行量化, 生成对这个幼儿特殊行为的统计图表, 可以进一步对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3) 录音记录。笔者做过实验, 录音记录更适合记录教师对幼儿或者幼儿对幼儿的评价。例如, 在晨间活动时, 教师及时记录了孩子的语言, 事后, 整理这些数据, 并把它们发在了QQ群里, 让家长们也了解孩子当时的想法。所以教师善用录音笔, 能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便利。当然, 如果教师在生活中观察到了幼儿的某一行为, 当时非常有感触, 也可以先用录音笔当场记录口头语言, 事后进行整理, 这也是记录教师评价的一个非常便捷的手段。

2计算机软件与互联网工具

(1) 电子相册。电子相册相比于纸质相册, 其优势主要有三点:记录元素的多元、表现手法的丰富和保存的灵活性与持久性。首先, 电子相册可以记录幼儿的生活, 包括在园生活、家庭生活和旅行生活等, 还可以记录幼儿的各种艺术作品, 通过作品反映孩子的发展水平。其次, 电子相册因为是通过互联网被家长欣赏, 因此, 它不拘于静态的图片, 可以插入视频, 图、文、声、像并茂地展现孩子的多面。最后, 由于电子相册保存于计算机内, 因此可以随着孩子的成长, 增加或者变换其中的内容, 具有灵活性。同时, 电子相册还可以永久保存, 为幼儿园、家长、孩子以后的生活留下回忆。

(2) 网络日志。自从有了微信、微博, 现在的网络日志更加多元, 但是, 这些都是以文字结合图片的形式来记录的。所以, 利用这些手段来记录的教师, 应该是碎片式的日记记录, 但是, 在每一次记录的时候, 家长可以在下面以留言的方式和老师互动。这种记录最大的优势在于, 有家长的参与, 让评价更加多元与客观。

三、信息技术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

QQ群、微信群现在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渠道, 其主要优势在于随时随地都能联系与沟通。教师可以在QQ群里公布孩子的动态与信息, 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家长们彼此也可以在QQ群里交流教育心得, 互通有无。微信群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 现在很多幼儿园有综合实践活动, 有些是需要家长配合的, 因此为方便联络, 教师随手建立一个微信群, 满足了沟通的需要。但是, 我认为, 在教师建立这样的沟通群时, 需要和家长说明一些情况, 因为群里的消息是对大家开放的, 所以家长遇到特殊情况, 需要与老师单独联系沟通,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此外, 教师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应该是每个幼儿园都需要的, 里面经常发布一些幼儿园新闻、教育理念等信息, 使其成为实现教师、家长共育的平台。当然, 有些幼儿园在报名阶段, 也会借用微信平台, 提供了解幼儿园、报名咨询、成功入学的一站式服务, 让家长不出门就能轻松办事, 省去了不必要的劳顿周折。

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也越来越发达, 因此, 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跟随时代的步伐, 让信息技术为我们所用, 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参考文献

[1]焦艳, 于开莲, 易进.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05) .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赏识教育 第11篇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信奉“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总是认为他们的表现离要求还差一大段距离。另外,教师潜意识里还认为:如果表扬学生,他们会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所以教师会有意不去表扬学生。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殷切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何况还处在成长阶段的那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相信,只要教师以真诚的笑脸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每一次表现都能发出由衷的肯定和表扬,他们一定会燃起求知的欲望,一定会扬帆远航。

教师也许经常给自己找借口:学生不够优秀我怎么表扬·可什么是优秀,怎么才算优秀呢·难道非得方方面面都过人才算优秀·难道今天比昨天进步不算优秀·

再想一下我们初为人父、人母时的情景: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话说得再差、再迟,也从不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也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刚刚一岁甚至不到一岁的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的“优秀”可言,可为什么在父母眼里就那么棒,那么“优秀”呢·那是因为爱。因为爱,父母总能发现自己孩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不吝赞美。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教师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欣赏每个学生,怎么会找不到学生的闪光点,怎么会找不到表扬學生的途径呢·每个学生身上都会有闪光点,不论是所谓的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只要对学生充满爱,只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只是盯着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就一定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这么可爱,每个学生都是这么优秀。

教师应该勤于观察、善于发现,要始终相信,在学生的身上终究会有让人值得肯定的东西存在着。也许他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为人真诚;也许他生性懒惰,但他乐于助人;也许他英语学得不好,但他是“数学王子”;也许他不是很聪明,但他勤奋执着;也许他经常违反纪律,但他是体育健将……只有全面地了解他们,才能及时准确、客观具体、恰当适度地鼓励、表扬学生,才能帮助他们不断成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表扬就是工作、学习的润滑剂、兴奋剂。表扬如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表扬能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满足,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肯定的喜悦感,这会增强其自信心,转化为强劲的内动力,进一步发扬自身的优点,精益求精;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意识与情趣,并逐步形成创造能力;可以使学生得到赏识鼓励与情感熏陶,从而养成乐观的健康心理,积极向上、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发展多向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自由联想的空间和充分发挥的机会。

在笔者教的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平日不爱说说,更不会主动和教师交流,成绩较差,上课时经常低着头,作业经常不完成,总之他是教师们眼里的“差生”。根据观察,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不是不想学习,他是失败的次数太多了,受到的打击太大了,所以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已经默认了自己目前的状态。

一天,笔者找了个没有人的安静地方,和他一起坐着闲聊了很多,说了一些他让人欣赏的方面。最后,他问:“老师,我还能行吗·我能学好吗·”笔者看着他的眼睛坚定地说:“如果我认为你不行,我今天就不会找你了。”这时他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从那后,上课时他抬头认真听讲,按时做作业,主动问问题了……有一次,在这个学生的作业上笔者发现了一句话:“老师,谢谢您!从来没有人像您这样鼓励我,欣赏我,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其实,笔者只是给了他一点关爱,一点鼓励和表扬。原来,学生需要教师做的并不多。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再多一点,表扬再多一些,学生会创造出我们想象不到的奇迹。

在工作中,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作为教师,应具有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欣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一言一行乃至奇思妙想,对他们充满信任,还要毫不吝啬地向学生表达由衷的欣赏,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展示空间和舞台,为他们的下一个进步找到新的生长点,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赏识教育就是要全心投入、真诚表扬,这样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总不表扬学生,学生就会觉得教师不欣赏他,甚至会觉得瞧不起他,他自然就不喜欢你,从而不喜欢学你教的这一科。

加强幼儿分享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第12篇

一、分享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 分享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孔融让梨的故事已经传承千年不衰, 足以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对分享教育的高度重视, 可以说, 我国幼儿教育在分享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文化优势。

其次,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 我国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 家长将几乎所有的爱都给了一个孩子, 导致他们从小便养成了习惯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关心, 却严重缺乏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经验, 由此更加重了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 所以, 在现代幼儿教育中, 分享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 应该予以不断强化。

最后, 幼儿分享行为通常较容易发生在同伴之间, 因而幼儿总是想法设法在同伴中表现自己, 通过同伴来获取存在感和认同感, 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了解。因此, 分享能够帮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方法和策略, 能够快速有效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全面推动幼儿教育社会性发展。

二、分享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所在

现状问题:我国当前大部分都属于独生子女家庭, 这些孩子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家长对孩子可谓是“有求必应”, 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做事从来不考虑他人感受和需要, 占有欲非常强烈。在家庭教育方面, 有些父母进行管教但老一辈进行维护, 如此一来, 不但未能及时纠正坏习惯, 反而不断助长了孩子坏习惯养成的苗头。再加上没有比较的对象, 幼儿很容易成为家里的刁蛮小公主和霸王小皇帝。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冲突, 幼儿园老师始终强调玩具是大家共有的, 要求每一位幼儿学会同他人分享, 但一些家长却教孩子独占自己的玩具, 随心所欲地去拿取。这样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幼儿在校园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教育。

原因所在:第一, 老辈隔代教育。祖辈们总是对幼儿过分关心和溺爱, 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导致了很多幼儿自小便养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坏习惯。第二, 父母过度溺爱。家长由于长时间在外工作和奔波, 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限, 一旦和幼儿在一起便百般疼爱, 有求必应, 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而对于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则视若无睹, 甚至还暗自欢喜地认为这是一种个性。

三、幼儿教育的强化手段

1. 合理采取表扬, 慎用奖励手段。

幼儿从小便有“做个好孩子”的价值定向, 他们非常期望得到自己喜欢或有权威成人的肯定和表扬。在他们心中, 家长和教师就属于这种独具权威的成人。他们为了能够得到这些成人的认可和表扬, 经常会刻意表现出家长和教师所期待的行为出来。由于分享行为是教师和家长所认可的, 每当幼儿表现出主动分享行为时, 便会得到赞扬和肯定, 所以为了得到成人的表扬, 为了“做个好孩子”, 有些幼儿只有在家长或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表现出分享行为。虽然这非常符合幼儿心理特征,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 一旦这种外在表扬和奖励等强化手段过度使用后, 幼儿的分享行为就会过于依赖外部环境, 被动地依靠外在动机来驱动自身外在行为, 由此便无法形成自律的人格。

2. 把握分享尺度, 学会适当拒绝。

不可否认, 分享在个体成长与发展, 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所以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 但是这并不代表分享教育就可以毫无尺度, 任意为之。若是我们过分强调分享, 很有可能会出现偏离分享教育原本轨道的问题, 出现“伪分享”问题。若是成人无视幼儿自身的合理权益, 分享教育对幼儿来讲, 就很可能抹杀了孩子的理想和个性, 意味着要他们不要按照自己意愿行事, 要为了迎合教师或家长的期望来放弃自身愿望;意味着他人重于自己, 不要成为自己, 而要始终服从于那些重于自己的东西或人, 服从于外在的权威以及内化的责任。此时, “不要自私”便成为了一种抹杀和抑制个人人格自主发展的负面意识形态。所以, 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强调分享并非要时刻放弃自身正当合理的权益, 并非要剥夺个体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行事的意识和能力。

上一篇:社区综合治疗下一篇:临床病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