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2024-07-2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精选9篇)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9月急性脑血管病人58例,发病时间均在1d以内。急性脑出血患者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62.3±4.8)岁。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63.4±3.6)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均有完整的临床和MRI资料。排除MRI图像质量差、资料不全以及脑出血面积大、脑内肿瘤等。

1.2 磁共振检查

采用MAGNETOM Skyra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患者体位取仰卧位,头部放置正确,患者不可随意晃荡身体,避免产生伪影。患者先进行轴位T1WI、T2WI等的颅脑常规序列检查。其中DWI扫描参数:TR/TE6000ms/100ms,b值弥散敏感为1000s/mm2,扫描时间50s。层间距1mm,层厚6mm。DWI信号数据处理:测量4个区域ADC值,并去均值进行处理。SWI参数:TR40.7ms,TE24.9ms,矩阵320×224,FOV26cm×26cm,层厚1.5mm。SWI信号处理:在获取SWI图后计算相位值(PV)。

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各项目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脑出血与急性脑梗死影像学及检出情况比较

脑出血和脑梗死在T1WI、T2WI、DWI、SWI上的特点均不相同。见表1。

2.2 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检出情况

MRI常规检查T1WI和T2WI的两组患者的检查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DWI和SWI其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的ADC值和PW值

急性脑出血血肿中心ADC值为(0.54±0.22)×103,急性脑梗死中心ADC值为(0.64±0.11)×103,急性脑出血值明显低于急性脑梗死(P<0.05)。急性脑出血PW值(-0.72±0.02)也明显低于急性脑梗死PW值(-0.22±0.12)(P<0.05)。

3 讨论

SWI运用于20世纪90年代,利用磁共振T2技术,对病灶及正常组织显示清楚,对出血有很强的敏感性[2]。DWI是利用质子弥散状态下自旋成像,如果组织细胞等弥散正常,则成为等信号,如果弥散受阻,则为异常高信号[3]。

脑出血是脑微小血管破裂或渗出,在T2WI是类圆形低信号,一般慢性高血压病人好发。脑梗死是血管病变狭窄甚至闭塞。脑出血是出血倾向,脑梗死是血管病变,虽然临床上的症状相同但是治疗方案却不相同。

以往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以CT检查为准,因为其在发病后1h后即可检出。但是SWI的运用,打破了CT的时限,最短的时间为23min。在微出血组中检出了43个高于其他三个的诊断结果,所以在脑出血中SWI的敏感性最高。在脑梗死中,DWI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他三组,因为细胞毒性水肿等阻滞了质子的自由扩散,其诊断特异度约在100%[4],故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上,DWI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SWI诊断脑出血更为敏感,DWI诊断脑梗死更为准确,只有将SWI和DWI联合起来,才可有效诊断出疾病类型,为临床治疗作出有效参考[5]。

摘要: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9月急性脑血管病人58例,其中脑出血患者26例,脑梗死患者32例。患者进行轴位T1WI、T2WI以及DWI、SWI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检出情况以及ADC、PW值。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均不一样,两组患者磁共振一般检查查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WI梗死组检出率100%,SWI出血组检出率100%,两组患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ADC值((0.54±0.22)×103)低于梗死组((0.64±0.11)×103),出血组PW值(-0.72±0.02)明显低于脑梗死(-0.22±0.12)(P<0.05)。SWI诊断脑出血更为敏感,DWI诊断脑梗死更为准确,只有将SWI和DWI联合起来,才可有效诊断出疾病类型,为临床治疗作出有效参考。

关键词:DWI,SWI,脑出血,诊断

参考文献

[1]王一峰.社区医院急性脑出血的诊治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8):182

[2]黄健威,宋亭,陈永露,等.SWI在颅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1):26-29.

[3]项威,陈东,胡继良,等.联合应用MRS和DWI对胶质瘤级别及侵袭性进行临床评估[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6):241-244.

[4]卢洁.M R脑灌注与弥散加权成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10):1083-1085.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第2篇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65

脑梗死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患者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死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故如何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及形态学表现常不典型,常规MRI、CT对超早期脑梗死病变常无阳性发现,而PET能够早期发现且定量进行脑血流分析,但设备复杂、昂贵、耗时较长不适合在急症患者中常规使用。随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广泛应用,DWI技术日益受到临床的关注,使得在脑梗死超急性期显示梗塞灶的部位与范围已成为可能。本文旨在对DWI技术的急性脑梗死中临床应用价值作初步探讨。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1年8月收藏治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50~78岁,平均62岁。根据症状出现到MRI检查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小时)12例,急性期(6小时~3天)25例,亚急性期(3~7天)15例,慢性期(>7天)8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剧烈头痛,眩晕,耳鸣,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半身不遂,意识丧失、失语、视觉障碍等。

方法:所有患者就诊时均首先行颅脑CT平扫,除外脑出血后,进行MRI平扫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所用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MAGNETOM Avanto 1.5T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所有患者均常规做T2WI、T1WI、T2FLAIR,DWI采用单次激发EPI脉冲序列轴位扫描,TR/TE=4800ms/90ms,矩阵为128×128,FOV为230cm×230cm,层厚为5.0cm,间隔为1.0cm,弥散敏感系数为0、500、1000s/mm2。

结果

急性脑梗死的T2WI,FLAIR、DWI及ADC图的表现:超急性期(<6小时)12例,所有病例DWI信号明显增高,ADC图上明显低信号,在常规T2WI及FLAIR上信号强度无明显改变。急性期(6小时~3天)25例,T2WI和FLAIR上均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且FLAIR序列上病灶比在T2WI上显示较为清楚。但这两种序列上病灶信号强度均不及DWI序列上的信号强度高,有5例DWI显示的病灶范围更大。ADC图上均为低信号。亚急性期(3~7天)15例,DWI序列上病灶信号较高,但随着发病时间的加长较前两期有所下降。而在T2WI及FLAIR序列上病灶信号明显增高。慢性期(>7天)8例,T2WI上均明显为高信号,FLAIR上大部分为高信号,但部分病灶中间变为等或者低信号。DWI序列上病灶呈混杂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ADC图呈等或者高信号。

DWI参数选择对图像的影响:对60例患者分析采用b=0,b=500,b=1000s/mm2作DWI成像,研究发现b值越高,产生的弥散梯度场强越强,水分子弥散越好,病灶显示越清晰。同时,还发现由于水分子各向异性,弥散全方向比单方向显示病灶更清晰,尤其是位于脑白质处的病灶。

讨论

弥散是物质的转运方式之一,是分子等微观颗粒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随机的微观移动,即布朗运动。DWI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特性进行成像的。其成像原理是常规SE序列叠加EPI序列而构成的特殊成像技术。目前常规采用的成像技术是在SE序列中180°脉冲两侧对称地各施加一个长度、幅度和位置均相同的对弥散敏感的梯度脉冲,当质子沿梯度场进行弥散运动时,其自旋频率将发生改变,结果在回波时间内相位分散不能完全重聚,进而导致信号下降。用相同的成像参数两次成像,分别使用和不用对弥散敏感的梯度脉冲,两次相减就剩下做弥散运动的质子在梯度脉冲方向上引起的信号下降的成分,即由于组织间的弥散系数不同而形成的图像,称为DWI。DWI中的信号下降取决于弥散系数(ADC)及梯度强度。ADC=-ln(Sn/So)/(bn-bo),因此,DWI的程度受b值大小强度的影响。b值越高产生的弥散梯度场越强,造成信号下降越大,对病灶显示更清晰。本组病例分别选用b=0,500,1000s/mm2成像,结果b=1000s/mm2比b=500s/mm2时显示的病灶范围大,显示更加清晰,尤其是对皮层区的较小梗死灶。另一方面,DWI的程度还受弥散的各向异性影响。水分子弥散在脑内受空间方向性介质如脑白质纤维限制,在不同弥散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弥散程度。如白质纤维束垂直于梯度方向,则水分子弥散受限,DWI呈高信号,而弥散全方向成像是3个单方向的相加像,因此可以更好的显示各向性的弥散程度,显示病灶更加清晰。故高场MRI机均采用三个不同的弥散梯度来消除各向异性效应。本组对60例病例分别采用相位编码、频率编码、层面选择3个方向成像,结果全方向比单方向的DWI图像效果好,尤其是位于脑白质处的病灶。

DWI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内检测水分子弥散特性的方法,可以显示常规T2WI不能显示的早期梗死。超急性期时,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细胞膜离子泵转运防碍,细胞外水分子减少,而细胞内水分子增加,导致细胞毒性水肿。但组织总含水量无明显变化,因细胞外水分子弥散速度下降,因此DWI上表现为高信号。但随着病情发展,梗死进入急性期,缺血区血脑屏障破坏,出现血管源性水肿,缺血组织总含水量增加,由于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同时存在,DWI、T2WI及FLAIR均可显示梗死病灶,且信号强度不断增加。之后血管源性水肿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而限制性弥散减少,而自由弥散增多,导致T2WI及FLAIR序列上信号逐渐升高,而DWI上病灶信号逐渐降低,ADC值的变化则为先降低后逐渐回升,在亚急性期,ADC值多数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病变区可出现细胞溶解,最后出现软化灶。本组中,超急性期所有病例在常规T2WI及FLAIR上信号强度无明显改变,但在DWI上出现异常高信号,ADC图上明显低信号。有5例发病6~12小时患者DWI上均出现明显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结合DWI,在T2WI和FLAIR上隐约见稍高信号。而对于亚急性后期及慢性期脑梗死,DWI的诊断意义不如T2WI及FLAIR。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断并积极抢救缺血半暗带,使该区域脑组织及时恢复功能,并能为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的信息,而传统的CT、MRI一般不能在超早期确定病灶的部位与范围,使临床诊断困难。DWI及FLAIR技术的运用与结合能非常准确可靠地诊断早期脑梗死,从而指导临床溶栓灌注治疗,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赵天平.磁共振弥散灌注加权成像对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研究及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1(5):382-383.

2 周林红,沈天真,陈星荣.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215-218.

3 杨梅莉.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9):150.

4 王颖,欧阳雪晖,梁秀琴.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在超急性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3,35(4):324-327.

5 陈建新,张同华,徐正道.DWI与FLAIR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09(27):95-9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第3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肝硬化

肝硬化是引起肝脏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早期肝硬化常无特异的临床症状,临床主要通过实验室指标对肝脏实质损害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判断,而对于肝脏弥漫性病变的研究尚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通过水分子的弥散变化来反映组织内部生理状态和病变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病变提供参考。本研究对肝硬化患者和正常肝脏者进行DWI,对比分析两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旨在探讨DWI在诊断肝硬化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的患者47例,均经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彩超等确诊。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1.9±2.3)岁;肝炎性肝硬化39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不明原因肝硬化3例;选取正常肝脏者34例,均无肝炎病史,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无肝脾病变,肝功能生化实验室检查正常,上腹部MRI检查未见异常。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0.6±3.7)岁。

1.2 磁共振扩散成像和扫描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GE Signa Hde 1.5T MRI磁共振扫描仪,先行常规MRI,包括矢状面T1WI、T2WI,采用肝脏平面回波成像和并行采集空间敏感编码技术,屏气扫描参数:TR 1900ms,TE 64ms,层厚8mm,层间距1mm,矩阵128×128,激励次数2次,共扫描20层,在X、Y、Z 3个方向上施加扩散敏感梯度,b值取800mm2/s。扫描时,扫描野的上方和下方各施加一个预饱和带,以消除体内气体、心脏博动及胃肠蠕动的影响。采用脂肪抑制技术消除位移伪影。于呼气末屏气采集,扫描时间29s,均经2次屏气完成采集。

1.3 图像分析

DWI数据传入工作站,采用Function2软件对质量满意的图像选择肝门区层面,在b值为8500s/mm2的DWI图像上选取最大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感兴趣区面积约300mm2,像素均在100以上,尽量避开肉眼可见的胆管、血管分支和伪影。分别测取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2次,取其平均即为最后所得的ADC值。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图像分析

正常肝脏组信号均匀,肝硬化组弥漫分布的肝硬化结节呈高信,DWI信号高于正常肝脏组。

2.2 两组ADC值比较

肝硬化组ADC值为(1.37±0.15)×10-3mm2/s,明显低于正常肝脏组(1.85±0.1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正常肝脏组比较,*P<0.05

3 讨论

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磁共振的功能成像之一,能反映水分子随机运动的动态分布状况,还可提供各部分组织的空间结构信息。DWI在多种疾病中应用已证实[1,2],机体内病理组织内扩散的变化可以反映组织的某些病理生理状态。DWI基本原理是在常规SE序列中的180℃脉冲的前后加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对梯度脉冲。水分子受到第一个弥散敏感梯度脉冲的影响,质子去相位,信号强度下降,随后第二个梯度脉冲将质子使其相位重聚,扩散速度较快的质子不能完全重聚,导致MR信号降低[3];而扩散速度较慢的质子大部分出现再聚焦,从而保持相对高的信号[4]。

人体中DWI信号以及ADC值受细胞数目、大小,细胞外间隙,组织囊变、坏死和出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扩散加权的程度由扩散梯度因子(用b表示)决定。b值增大能够真实反映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运动,但b值过大伪影增多,图像易变形,信噪比下降;b值过小不能真实反映组织扩散系数[5]。本研究采用扩散敏感系数为800,同时采用肝脏平面回波成像和并行采集空间敏感编码技术提高成像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所造成的误差,得到较为满意的ADC图像。

肝硬化是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节样增生及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一种病理过程,由于胶原酶生成不足,间质胶原的大量形成和沉积,肝内血管床减少,血管间隙缩小,肝小叶结构破坏,再生结节形成,这些改变限制了细胞内外的水分子运动,进一步影响肝组织ADC值,使之下降。表现在图像上,硬化肝脏DWI信号高于正常肝脏组。李玲等[6]研究认为,ADC值的降低有助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并且可以作为评价肝硬化病变程度的辅助指标,通过ADC值的测定可以动态的观察病变的发展与转归。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组肝脏ADC值明显低于正常肝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符合上述报道,说明ADC值与肝硬化密切相关,DWI可为肝硬化的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因此,DWI的ADC值测定对评价肝硬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病理变化信息和定量标准,可望成为诊断肝硬化的手段。

参考文献

[1]Sugita R,Yamazaki T,Furuta A,et al.High b-value diffusion-weightedMRI for detecting gallbladder carcinoma:preliminary study and results[J].Eur Radiol,2009,19(7):1794-1798.

[2]Muhi A,Ichikawa T,Motosugi U,et al.High-b-value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of hepatocellular lesions:estimation of grade of malignanc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Magn Reson Imaging,2009,30(5):1005-1011.

[3]Thomas C,Lauenstein MD,Richard C.Emerging techniques:Whole-body screening and staging with MRI[J].J Magn Reson Imaging,2006,24(3):489-498.

[4]钟镜联,谭湘萍,梁碧玲,等.不同b值在正常人脑组织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中的应用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4,13(2):148-152.

[5]胡奕,富西湖,郭启勇,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肝硬化程度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10):564-567.

[6]刘志兰,李晓娟,王巍,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7):488-490.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第4篇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平扫序列T1WI、T2WI、FLAIR与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中发现病变的能力。方法 对26例临床确诊为DAI的脑外伤患者,在外伤后12小时至8天内行MRI常规平扫及SWI扫描,统计患者病灶数量,对比分析各序列在发现病变的能力上有无明显差异。结果 MRI常规平扫以FLAIR发现的病变数最多,为109灶,SWI序列发现病变427灶,SWI发现病变数量明显多于MRI常规扫描。结论 SWI在DAI患者中发现病变的能力远高于MRI平扫,对DAI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很大价值。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磁敏感加权成像;磁共振成像

【中国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94-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gnetic resonance scan sequence T1WI, T2WI, FLAIR and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in 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lesions were found in the ability. Methods 26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with DAI, 12 hours after the trauma to 8 days, with MRI scan and SWI routine scan, the number of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stat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equences in the ability to find lesions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MRI scan results to conventional FLAIR lesions found in the largest number of 109 lesions, SWI sequence found lesions 427 lesions, SWI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number of lesions found in conventional MRI scanning. Conclusion SWI lesion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DAI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ability of MRI scan, the diagnosis of DAI,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great value. 

【Keywords】 diffuse axonal injury;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又称脑白质剪切伤,是由脑灰白质受到剪切力作用后,引起的以脑内轴索广泛水肿、撕裂以及轴索并行小血管破裂为特征的一种严重的创伤性脑损伤。随着交通事故的发生增多,交通事故导致的颅脑外伤也日益增多,DAI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重型颅脑损伤中DAI占28%~42% , 死亡率达42%~62%[1] ,对DAI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和评估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MRI应用于颅脑损伤诊断后,特别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的应用提高了DAI的影像学诊断率,磁敏感加权成像是一组利用组织磁敏感性不同而成像的技术,SWI对顺磁性血红蛋白代谢产物的显示非常敏感。本文主要对磁共振平扫与SWI在DAI的诊断和评价的对比分析进行阐述。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病例纳入标准: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在我科进行MRI检查、资料完整的26例临床诊断为DAI的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龄11~62岁,平均30.6岁,其中车祸伤17例,坠落伤4例,钝器伤3例,其它2例。所有患者临床诊断符合DAI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有明确的脑外伤史,伤后有进行性意识障碍,体检无明确神经定位体征,伤后昏迷时间皆大于6 h,且既往无脑损伤史、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或发育障碍、脑出血或脑梗死、枪弹伤等,患者外伤后出现严重的意识和认知障碍,有瞳孔征象但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或存在较为突出的脑干征象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与颅内压升高程度不符等明显的临床症状,创伤恢复后期出现弥漫性脑萎缩的MRI表现[2、3]。

1.2 MRI检查仪器及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外伤后12小时~8天内进行MRI常规检查,并加扫SWI序列,检查采用西门子Avonto 1.5T超导MRI扫描仪,采用头部八通道线圈;所有患者行矢状面T1WI和横断面T1WI(TR=400ms,TE=14ms) 、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 T2WI(TR=3500ms,TE=100ms) 、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TR=8800,TE=145,TI=750) ,FOV=240mm×240mm,层厚5. 0 mm ,层间距1. 5 mm , 各横轴位MR扫描定位层面相同。SWI 序列参数如下:TR =40ms ,TE =25ms,FA = 15°,层厚2. 0 mm ,FOV = 240 mm ×240 mm,矩阵512×384。

1.3 图像及数据后处理:通过磁共振SWI后处理软件自动得到校正的相位图和磁矩图,经过工作站3DMIP软件对所得磁矩图进行最小密度投影得到MinIP轴位图像,相关参数与常规序列扫描参数相同,即层间距1. 5 mm ,层厚5. 0 mm,以保证病灶观测及测量的一致性。所有病例都进行颅脑CT检查排除钙化灶的存在,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排除小静脉的可能,对于鉴别确实困难的少数病灶,未纳入阳性数中,由两位有多年MRI诊断经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观察,包括病灶的数量、形态、部位、分布特点,对两位医师的结论进行平均。

2. 结果:

本组26患者中17例为交通事故治伤,占所有患者的65%,以男性多见,年龄以中青年为主,MRI平扫T1WI检出病灶11处,T2WI检出病灶53处,FLAIR检出病灶109处,SWI检出病灶427处,由此可以看出SWI在病灶的检出能力及敏感性上远高于MRI平扫。

3. 讨论:

1956年Strich通过尸检描述了DAI的病理学改变,1982年由Adams等[4]正式提出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概念;目前对于DAI 的致伤机制已达成共识,认为由于颅内不同组织结构间质量的差异,头部在任何轴向突然发生旋转运动时,各组织运动速度不一致,使彼此之间相对移位产生剪切力,导致轴索断裂和血管损伤。颅内灰白质交界处,胼胝体以及脑干头端是剪切力作用下的易损区域。Parizel 等[5]分析了DAI 的影像学表现,常见病变部位包括:大脑半球灰质白质交界部位和皮层下白质、胼胝体体部和压部、基底节、脑干背外侧部和小脑,本组26例经MRI平扫及SWI检查90%以上病变位于上述部位。通过对本组26例DAI患者的致伤原因分析,发现交通事故及高空坠落伤是致伤的主要原因,上述两类事故中的颅脑外伤患者应高度警惕DAI的存在。

目前DAI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并参考CT、MRI检查结果,CT和MRI虽然不能直接显示所有轴索损伤,但外伤后颅内脑组织的特征性改变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方面的支持。MRI由于对软组织分辨力比CT高,同时具有可以三维成像的特点,故能明显提高DAI病灶的检出率,特别对位于中线部位的病灶的显示更比CT优越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6]。在MRI上,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这与DAI相应的病理变化轴索断裂、水肿、坏死、小血管破裂出血,致T1与T2驰豫时间不同程度延长有关,特别是FLAIR序列比常规T2WI 的敏感性更高,能对细小的、早期的损伤灶显示出高信号[7],本组26例DAI的患者平扫T1WI检出病灶11处,T2WI检出病灶53处,FLAIR检出病灶109处,发现病变数目的能力与报道一致。

SWI通过长的TE,高分辨率,完全流动补偿,3D梯度回波伴滤过的相位信息以增加磁矩图的对比和增加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使对磁敏感效应的敏感性最大化。局部磁场的不均匀使处于不同位置的质子的自旋频率不一致,在回波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自旋频率不同的质子间将形成相位差。这样,有不同磁敏感度的组织在SWI相位图上可以被区别出来,得到的相位图首先进行高通滤波校正,校正的相位图经处理产生相位蒙片,再与磁矩图像进行多次加权叠加,并对相邻近层面采用最小强度投影[8],这样得到的图像最大程度显示了失相位区域的负性信号,并且有助于显示扭曲的结构和静脉血管系统的连续性。脑内出血后的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如脱氧血红蛋白、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即为顺磁性物质,因而在SWI 图像上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可以与临近组织区分开来[9],弥漫性轴索损伤出血灶的特点为病灶小、多发散在分布,而目前CT与MRI常规序列仅能显示较大出血病灶,对小灶性出血及轻微水肿则相当困难,因此给DAI的诊断带来了很多困难,也造成了不少漏诊。Tong等[10]研究发现SWI显示的出血灶数量和出血量体积是常规梯度序列的的6. 4倍和2倍,且每个患者的SWI都能发现更多病灶,SWI的成像特点使DAI的影像观察更为清楚可靠,也更为敏感,本组26例SWI发现病变427灶,远较MRI常规平扫序列发现的病变要多,而DAI的病灶数量代表着脑组织的损伤、坏死或胶质增生的程度,病灶数量越多,相应脑组织损伤的范围越大,患者的预后也越差,也有研究显示SWI发现的DAI的病灶数与GCS评分成密切负相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SWI序列较MRI常规平扫能更为敏感的显示DAI患者的损伤程度,为临床诊治和对预后的初步判断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SWI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扫描时间相对较长,而DAI患者的身体状况都比较差,患者很难配合检查,还有SWI对磁场不均匀性特别敏感在磁化率差异较大的地方易形成较强的伪影,这些不足通过平面回波序列的使用以及对患者的镇静处理,都可以很好的克服,SWI与其它磁共振功能(DWI、DTI、MRS等)可以相互补充,为DAI的临床和科研提供一种全新的手段和视角,我们也将会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Bennett MO,Brien DP,Phillips JP,et al.Clinicopathologic observations in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fatal head injury admitted to a neurosurgical unit[J].Ir MedJ,1995,88:60.

[2] 贺晓生,章翔,易声禹.弥漫性轴索损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58

[3] 江基尧,朱诚主编.现代颅脑损伤学.第1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15

[4] Adams JH,Graham DI,Murray LS,et al.Diffuse axonal injury dueto nonmissile head injury in human:an analysis of 45 cases.Ann Neurol,1982,12:557

[5] Parizel PM, McGowan JC,Grossman RI,et al.Imaging finding in diffuseaxonal injury after closed head trauma.Eur Radiol,1998,8:96

[6] 夏黎明,向旭,李海军,等.急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表现的对比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5):885-886.

[7] 雷益,邱德正,朱嘉英,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 表现[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4):221-222.

[8] Haacke E M, Xu Y,Cheng Y C N,et al.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 [ J ] . Magn ResonMed , 2004 , 52(4) :612-618.

[9] Hermier M,Nighoghossian N.Contribution of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to acute stroke assessment [J].Stroke,2004,35(8) :1989-1994.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第5篇

1 DWI的原理

DWI技术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 (MRI) 技术不同, 它的成像基础主要依赖于水分子的自由扩散而非组织的自旋质子密度、T1值或T2值。组织中水分子扩散是指组织内 (包括细胞内和细胞外) 水分子的一种随机的热运动, 扩散的方向与幅度受生物膜和组织中大分子的影响。DWI的基本原理是在自旋回波序列 (SE) 180°脉冲前后对称施加2个强梯度磁场。前一个梯度脉冲引起所有质子自旋去相位, 后一个梯度磁场可使扩散程度低的质子自旋重聚, 信号不降低, 而扩散程度强的运动的质子离开原位置, 不能完全重聚, 导致信号下降。因此, 具有不同扩散程度的组织在DWI的图像上可显示不同强度的信号。

扩散敏感梯度场的敏感度由梯度脉冲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决定, 用 b 值表示, 也称扩散敏感系数。通过检测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前后的信号, 在得知b 值的情况下, 可以计算组织的扩散系数。但在活体中, 水分子的运动还受到血流、呼吸、心跳等生理因素及毛细血管灌注等微循环因素的影响, 难以测得精确的扩散系数, 因此, 常用ADC来评价水分子扩散的程度。b值越大, 影响扩散权重越大, T2穿透效应 (T2穿透效应[2]是指弥散加权图像的信号强度与组织的T2值有关, 当受检组织的T2值明显增高时, 在DWI上有明显的T2图像对比存在, 称之为T2穿透效应。即在T2呈高信号的组织在DWI中信号会升高) 越小, 血流灌注相关影响越小, 测得的ADC值越准确[3]。b值越大, 各种伪影增多, 影像信噪比也越低, 影像质量下降。 因此, 在保证信噪比的前提下, b值越大越好, 可以减少 DWI 影像及ADC值受 T2 穿透效应和组织灌注因素的影响。ADC值还与组织的细胞结构和细胞膜完整性有关[4], 细胞数量少, 细胞内外间隙大, 细胞膜完整性破坏时水分子扩散快。当组织发生病变时, 细胞的结构功能发生异常, 其扩散系数也随之变化。恶性肿瘤增殖活跃, 细胞数量多且体积大, 排列紧密, 使水分子扩散受限, ADC 值降低[4,5]。因此, ADC值能准确地反映肿瘤等病变组织的病理生理状态和空间结构等信息。

2 DWI在卵巢癌腹膜转移中的应用

2.1 卵巢癌腹膜转移的影像学表现

卵巢癌转移途径包括腹腔种植转移、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 其中腹腔种植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它的来源是卵巢肿瘤脱离进入腹膜腔, 随着腹水的流动, 依靠重力、呼吸作用、肠管蠕动和淋巴引流等途径, 种植于腹膜的某一位置;或者是通过腹膜反折和韧带直接播散、直接蔓延。使肿瘤侵入子宫、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骨盆侧壁。

卵巢癌腹膜转移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路径多样, 造成了其形态的不同[6,7]。腹膜转移病变的形态主要是直径为5~20 mm的不连续的小结节、大量的腹膜内肿块, 或者是沿着腹股沟和韧带的斑块。这种形态经常在网膜内遇到, 在网膜内正常的脂肪组织被肿瘤替代, 范围可以从很小的结节到巨大的网膜块;其次在小肠肠系膜血管周围或外淋巴间隙的早期侵入, 肠壁增厚, 导致肠管大块坏死。而针对卵巢癌腹膜转移病灶的检测, 应用全身各部位CT和磁共振增强成像技术可以使敏感性分别达到92%和95%[8] 。但是对于小转移病灶 (直径小于1 cm) 的灵敏度相当低。这是因为小转移灶会被周围的肠管、脏器被膜以及毗邻结构的信号强度影响, 而使其弱化, 敏感性会降低到7%~50%[9,10]。但是, DWI具有高敏感性, 高信噪比和高灵敏度。有研究初步结果显示, 在腹膜转移中有着明显降低ADC值, 在DWI图像上表现明显高信号[11], 这是由于卵巢癌的腹膜转移瘤细胞增殖旺盛, 细胞密度增高, 导致细胞外间隙受压变小, 细胞外间隙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受限;而转移瘤细胞的核质比增大, 加上细胞生物膜的限制和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也增加, 这些原因共同造成转移瘤的水分子布朗运动减弱, ADC值减低, 在DWI上信号增高。这与Roussel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 DWI与MRI联合有助于克服CT的诊断缺陷, 提高小于1 cm的恶性转移病灶的检出率。

2.2 特殊解剖位置的腹膜转移的识别

解剖位置不同是影响卵巢癌腹膜转移诊断准确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De Bree等[9]报道在腹膜转移的检测中, CT对于病变部位的灵敏度仅仅是25%~37%, 比较难发现的部位包括右膈下间隙、小肠浆膜表面。CT检查时, 小肠壁的增厚或者小肠弯曲变形, 卵巢癌腹膜转移病灶的检出率仅有12%~37%[10]。而DWI能够清楚的识别壁层腹膜的恶性转移瘤, 这是因为通过周围腹水、肠内容物和脂肪的信号衬托, 恶性转移瘤的边界更清晰。在Low等[13]的研究中, DWI与MRI增强联合检查提高了肿物的检出率 (在16个解剖学位置识别了15个) 。在一些特殊解剖位置, 例如小肠和结肠的肠系膜、浆膜及盆腔, 使用这种联合检查方法大大提高检出率[13]。

2.3 DWI在卵巢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

卵巢癌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其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术前行卵巢癌分期, 可以估计是否具备有手术的可能性及其手术范围。对于腹膜转移的可先行化疗, 再对其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随后无论肿瘤是否被切除都需要辅以化疗或放疗。有研究表明, DWI在卵巢癌MRI分期中有很大价值。

卵巢癌的 MRI分期病变范围[14]:Ⅰ期:局限于卵巢, ⅠA期局限于单侧卵巢;ⅠB期局限于双侧卵巢;ⅠC期合并腹水。Ⅱ期:盆腔受侵, ⅡA期子宫及输卵管受侵;ⅡB期乙状结肠、直肠和膀胱受侵;ⅡC期合并腹水。Ⅲ期:盆腔外受侵、腹膜种植、小肠受侵、大网膜受侵、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Ⅳ期:远处转移。

正常卵巢的MRI表现为T1WI上呈均匀一致的中等信号, 高分辨MRI在T2WI上可进一步区分卵巢周边高信号的卵泡和中间稍低信号的基质。绝经前女性卵巢由于其内的多发不同成熟期卵泡存在, 可以正确识别。在DWI中, Ⅰ期中等信号正常卵巢组织与高信号肿瘤间有明确分界。在其他分期中, 由于肿瘤与正常组织对比度高使得肿瘤轮廓清晰可辨, 能较准确地判定卵巢癌分期及其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 因此DWI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初始分期方法。

2.4 对治疗效果的定性及评估

有效的细胞毒性治疗使弥散恢复正常, 肿瘤细胞死亡, 体积减小, 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变得稀疏, 其变性级碎裂多见;肿瘤细胞大量坏死, 其结构大部分消失, 各种膜性结构上出现裂隙, 细胞膜破裂, 核膜破裂, 导致阻碍水分子扩散的一些屏障被破坏;同时核浆的密度丢失, 在核膜边缘粗大染色质颗粒的积聚, 导致水分子扩散速率相比于有活性的肿瘤区域明显增快, ADC值增高, DWI信号变低[15] 。因此, 通过测量ADC数值使扩散系数定量化作为肿瘤分级的生物标记[16]和治疗的效果[10]判定标准变成可能。

3 DWI应用于卵巢癌腹膜转移中的缺陷

3.1 细胞密度低的肿瘤

对于细胞质密度低的肿瘤, 例如黏液性肿瘤, 因为其异质性及较高的ADC值[17], 要求处于高b值时进行, 但由于高b值对影像的信噪比及影像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保证信噪比的前提下, b值越大越好。其他具有相同特征的例如坏死及纤维化的组织, 这两种病变成分不同, 测得的ADC值都会受到影响,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黏滞度、蛋白浓度、糖及核酸含量, 以及数据测量感兴趣区的定位不同[18,19]。因此, DWI的检测结果在与MRI相对比的情况下会令人误解。

3.2 细胞稠密的正常组织内的弥散

在高密度细胞质的正常组织结构中, 观察到低弥散现象可能是假阳性结果。例如上面讲述的较难区分正常的、有活力的淋巴结及恶性淋巴结、肠黏膜层和绝经前的子宫内膜、卵巢的组织均存在水弥散受阻。正常肠壁组织的弥散信号高, 在高b值DWI情况下可能被误解为恶性侵蚀或者掩盖小结节状浆膜转移。在同样情况下绝经前的子宫内膜同样表现出高信号, 大概是因为大量的腺体和间质组织存在。但是, 高ADC值在定量评价时有助于上述正常组织与癌症的区别[20]。DWI与MRI联合应用可增加诊断准确性。

3.3 非细胞结构中的受阻弥散

DWI的高信号与ADC图谱上的低信号, 都可以证明受阻弥散因为疏水大分子的聚集。这是由于非细胞的高浓缩分子构成, 例如高致密细胞组织残骸, 浓缩的黏液和血红蛋白降解的产物, 这样的过程可能发生在输卵管卵巢脓肿、炎症聚集和蛋白质变性及出血性卵巢囊肿。当DWI与非弥散加权成像分别描述时, 上述征象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

综上所述, 卵巢癌腹膜转移患者进行DWI 明显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DWI允许定量评价组织的细胞构成和体系结构, 因此它有助于准确检测病灶的体积及位置、区分肿瘤与其他治疗诱发的改变、监测化学治疗的效果及卵巢癌分期, 这些都可作为有用的信息, 补充完善标准的生物化学和形态学生物标记的测量方法。虽然DWI存在于现有的MRI系统中, 但是它的应用取决于医生是否具备扎实的知识、后处理技术和阅片经验。DWI联合常规MRI的高分辨率解剖学成像使DWI可以在卵巢癌腹膜转移诊断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它有望成为卵巢癌腹膜转移的常规检查。

(感谢李前程, 柳茂光对本文的帮助)

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肿瘤之一, 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宫体癌, 是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腹膜种植转移是卵巢癌最早期的转移方式。早期卵巢癌腹膜转移的正确诊治对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弥散加权成像 (DWI) 对于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具有高度敏感性。DWI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 (MRI) 相结合, 可进一步提高卵巢癌腹膜转移诊断的准确度。本文对DWI原理、DWI在卵巢癌腹膜转移中的应用及DWI应用时的缺陷进行综述。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于2012 年8 月—2015 年9 月该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40 例, 所有患者都符合脊柱结核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患者有21 例, 女性患者有19例, 年龄在20~60 岁之间, 患者的平均年龄是 (35.1±2.9) 岁;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出发, 存在低热症状、乏力症状以及盗汗症状等结核中毒的患者有21 例, 存在感觉障碍症状的患者有9 例, 存在椎体压痛症状的患者有2 例, 存在双下肢无力症状的患者有8 例。 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对于该研究都知情同意, 并已经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经医院有关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都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方法进行检查, 研究中利用的磁共振仪器型号是PHILIPS1.5T磁共振仪, 进行常规的扫描检查, 具体层厚为4 mm, 相应的矩阵为256*256, 且DWI采用矢状位, 具体来说TR/TE为3 600/100, 实际层厚是3 mm, 矩阵为128*128, 诊断方法中的弥散敏感系数是b150、300、450、650 s/mm2, 最终扫描时间是1.23 min, 具体鼓励次数为6 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脊柱结核磁共振表现, 包括椎间隙狭窄、附件受累、椎旁的冷脓肿形成以及后突畸形等。

2 结果

2.1 观察患者的脊柱结核病变情况

该研究40 例患者中, 有30 例患者显示出椎间隙变窄, 且患者的椎间盘与终板受侵, 占75.00%, 有4 例患者的附件同时受累占到所有患者的10.00%, 都能够见到范围存在差异的椎旁冷脓肿逐渐形成, 有6 例患者的后突畸形, 占到所有患者的15.00%, 其T1WI呈现为长T1 信号, 而T2WI则呈现出高信号。

2.2 观察患者的ADC图情况

该研究中利用相应软件获得ADC图, 在患者DWI病灶以及ADC图显示的病变位置选取相应的感兴趣区域, 测得b值分别是150、300、450 以及650 s/mm2ADC值, 可以得出依次是 (1.54±0.31) ×10-3mm2/s、 (1.18±0.51) ×10-3mm2/s、 (1.10±0.27) ×10-3mm2/s以及 (0.89±0.15) ×10-3mm2/s。 图像随b值的不断增加, 其敏感度也会增加, 且信噪比下降, 当b=650 s/mm2的时候所显示图像在病变以及正常组织分界情况上比较模糊, 而当b=300 s/mm2时, 信号敏感度显示最佳, 可以真实反映出患者的脊柱结核病变大小情况以及病理特征情况的图像病变和正常组织。 具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 见图1。

2.3 观察患者的脊椎结核分型情况

研究中患者, 属于边缘型脊椎结核的有28 例, 占到70.00%, 属于骨膜下型脊椎结核的有8 例, 占到20.00%, 属于中心型脊椎结核的有4 例, 占到10.00%。

3 讨论

现阶段, 脊椎结核病变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 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患者的椎体, 仅仅有少数发生在棘突、椎板以及椎弓位置。 从病理分型上来看, 可以划分为4 类, 分别为中心型或者是幼年型、边缘型、前侧型或者是骨膜下型以及附件结核型[3]。 具体来说, 中心型主要是指小儿椎体周围的相关软骨成份相对较多, 其中心骨化的病变发展之后出现了塌陷型早期椎间隙[4]。 边缘型脊椎结核病变还可以称之为骨骺型或者是成人型, 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年龄相对较大的儿童或者是成人中, 常见于患者的椎体上缘以及下缘位置的骨骺, 结核病变会破坏患者的椎间软组织, 进而使椎间隙狭窄甚至是消失[5]。 前侧型或者骨膜下型脊椎结核病变大多数都发生在成人中, 且在患者椎前韧带下, 经常会扩散累及到患者上下的邻近脊椎[6]。 而附件结核病变相对来说是比较少见的, 例如横突、棘突结核、椎板以及椎弓根等。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借助磁共振的特殊性序列可以有效突出因扩散而造成的散相位作用[7]。

该研究中, b值分别是150、300、450 以及650 s/mm2ADC值, 可以得出依次是 (1.54±0.31) ×10-3mm2/s、 (1.18 ±0.51) ×10-3mm2/s、 (1.10 ±0.27) ×10-3mm2/s以及 (0.89±0.15) ×10-3mm2/s。 当b=300 s/mm2时, 信号敏感度显示最佳, 与刘莹等[8]研究结果b=300 s/mm2时, 敏感度较强相一致, 完全符合该研究结果, 说明对脊柱结核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 能够准确诊断出脊柱结核病变情况, 应用价值高, 具有较强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当b=300 s/mm2时, 敏感度为 (1.18±0.51) ×10-3mm2/s, 可以真实反映出患者的脊柱结核病变大小, 说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可以准确诊断出患者的病变情况, 包括患者疾病的大体变化以及显微结构的改变等, 显示出脊柱结核病变的形态、范围以及影像表现的特点, 提高检出率与准确率, 能够鉴别弥散像上的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 在病理条件下, 患者的组织细胞内部以及外部大分子分布情况会出现变化, 膜结构在完整性方面也会遭到破坏, 从而使水分子弥散速度出现改变, 最终造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信号异常。从某种程度上讲, 良性病变所引发的压缩性骨折主要表现是为患者椎体后上缘出现后翘以及突入椎管压迫到硬脊膜囊, 患者的椎体会保留一定的正常信号。

参考文献

[1]刘晓晨, 贾文霄, 王红, 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兔脊柱结核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4, 20 (2) :182-186.

[2]周璇, 杨毅, 王红, 等.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兔脊柱结核模型的评价[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 25 (10) :727-730.

[3]王云玲, 牛桂华, 王红, 等.多种影像学技术评价脊椎结核病理机制的初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5, 11 (7) :872-875.

[4]张俊岩, 王建安, 徐斌, 等.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不同脑区白质结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4, 23 (6) :517-518.

[5]朱向帜, 康铮, 何侠, 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靶区勾画和复发转移预测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2, 21 (2) :105-107.

[6]李烁, 薛华丹, 姜艳, 等.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在瘤源性骨质软化症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2, 34 (5) :437-442.

[7]田华, 王澜, 韩春, 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精确放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2, 21 (3) :223-22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6月住院部和门急诊的4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3岁。临床症状表现为突发言语不清、意识丧失、同侧上下肢体无力、偏瘫、视觉障碍、头晕、头痛、耳鸣、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和共济失调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2 方法和仪器

所有患者均先行头颅CT平扫排除脑出血可能后,进行常规MRI加DWI扫描,设备采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或Siemens Trio Tim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参数:GE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T2WI:TR/TE 4200/102;T1WI:TR/TE 1800/24;T2Flair:TR/TE 8500/120,TI:2100;DWI:TR/TE 6000/63,B值:0,1000。Siemens Trio Tim 3.0T MRI扫描仪T2WI:TR/TE 3000/98;T1WI:TR/TE 400/2.5;T2Flair:TR/TE 7000/93,TI:2215;DWI:TR/TE 5100/90,B值:90,1000。

2 结果

(1)病灶分布情况。基底节区19例,额、颞、顶及枕叶16例,丘脑1例,半卵园中心4例,小脑2例,脑干9例,侧脑室旁5例,以基底节区发病为主,其中多发病灶14例,单发病灶28例。

(2)脑梗死不同时期的信号特点。脑梗死患者的T1WI、T2WI、T2Flair及DWI的表现:超急性期13例DWI明显高信号,T2WI和T2Flair上无明显改变(图1~4);急性期22例,T1WI序列上显示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和T2Flair上均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且T2Flair序列上病灶比在T2WI上显示较为清楚,但这两种序列上病灶信号强度均不及DWI序列上的信号强度高,部分病灶DWI显示的病灶范围更大,DWI对梗死灶的检出率为100%(图5~8)。亚急性期7例,T2WI及T2Flair序列上病灶信号明显增高,而DWI序列上病灶信号较高,但随着发病时间的加长较急性期信号有所下降。慢性期4例,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均明显为高信号,T2Flair上大部分为高信号,但部分病灶中间变为等或者低信号,DWI序列上病灶呈混杂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图9~12)。

3 讨论

3.1 脑梗死的生物学机制与临床表现

脑组织缺血时(超急性期),细胞无氧糖酵解增加,三磷酸腺苷(ATP)水平下降,乳酸水平升高,细胞膜钠钾泵衰竭,细胞外液中钠、钙离子内流,最终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水分由胞外向胞内转移,形成细胞毒性水肿,表现为水分子扩散受限。发病6 h后局部血脑屏障破坏,血管内的血清蛋白和水进入细胞外间隙,细胞膜离子泵通透性增加,细胞内大分子进入细胞外间隙,导致局部组织总含水量增加,形成血管源性水肿[1]。,脑梗死患者一般情况下急性起病较常见,部分患者以心源性多见,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2]。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病突然、剧烈头痛、眩晕、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等。

3.2 DWI的原理

弥散是物质的转运方式之一,是分子等微观颗粒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随机的微观移动,即布朗运动[3]。DWI是唯一能无创性地反映活体组织空间构成及病理生理状态下各成分之间水分子交换功能的成像技术,DWI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特征进行成像的。当水分子中的氢质子受到强梯度磁场作用时,不同部位的质子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以致在相位重聚时,质子间失去相位的一致性,从而在T2WI图像上出现信号衰减,而水分子弥散运动减弱的区域常无信号的衰减而呈高信号。脑组织结构几何性不同,弥散呈异向性,如神经纤维的走形区(白质区),神经轴突外包髓鞘,在垂直于轴突方向上弥散受限;而沿轴突方向弥散相对自由。白质的高或低信号依赖于弥散敏感梯度所加方向,为了消除白质各异向性的影响,在上下、前后、左右3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施加弥散敏感梯度场,进而立体地测量3个方向的弥散,可以把脑白质、脊髓白质弥散的各异向性减到最低[4]。

常规MRI扫描的T1WI、T2WI只反映组织中总的含水量的变化,而不能反映水分子弥散变化,而T2Flair序列是通过抑制自由水,使含结合水的病灶与正常脑组织以及脑脊液对比显著增加而呈高信号来检出病灶,仍然依赖于血脑屏障破坏后血管源性水肿;因此在超早期脑梗死区主要改变为细胞毒性水肿,往往无阳性表现,而只有能显示水分子布朗运动的DWI上表现为异常高信号,故在脑梗死超急性期,DWI比常规T1WI、T2WI更能真实地反映脑缺血状态,此时及时干预治疗,该过程可发生逆转[5,6],本研究收集的超急性期13例患者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T2WI和T2Flair上无明显改变,经及时溶栓治疗效果满意。随着病情的发展,梗死进入急性期,出现血管源性水肿,此时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同时存在,所以对于急性期的病灶,T2WI、T2Flair、DWI都有很大的显示度,但DWI序列的病灶信号强度仍明显高于其他序列,且早期脑梗死DWI所显示异常高信号区域不仅包括梗死核心也包括周围缺血半暗带,T2WI和T2Flair上高信号代表最终梗死范围[7]。急性期22例患者,T1WI序列上均显示为等或低信号,T2WI和T2Flair上均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且T2Flair序列上病灶比在T2WI上显示较为清楚,但这两种序列上病灶信号强度均不及DWI序列上的信号强度高,部分病灶DWI显示的病灶范围更大。之后血管源性水肿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而限制性弥散减少,而自由弥散增多,进入亚急性期,DWI上病灶信号强度逐渐降低,T2WI和T2Flair序列上信号逐渐升高,T2WI序列和DWI序列无明显信号差别。亚急性期7例患者,T2WI及T2Flair序列上病灶信号均明显增高,而DWI序列上病灶信号较高,但随着发病时间的加长较急性期信号有所下降。慢性期,D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诊断价值不如T2WI,慢性期4例患者,T1WI表现均为低信号,T2WI上均明显为高信号,T2Flair上大部分为高信号,但部分病灶中间液化成自由水而变为等或者低信号,DWI序列上病灶呈混杂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

DWI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其诊断急性脑梗死高敏感性和准确率,能显示常规MRI序列和其他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的早期梗死灶,据文献报道[8,9],人脑发病后2 h即可在DWI上显示为高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断并积极抢救缺血半暗带,使该区域脑组织及时恢复功能,并能为治疗效果评估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的信息。因此,对临床高度怀疑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时常规采用DWI序列,若患者发病时间确切,诊断准确,可为临床提供最佳的溶栓灌注治疗时机,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怀疑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首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参考文献

[1]任增光,申林.磁共振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1794-1795.

[2]蒋伟,陈德.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3):383-386.

[3]崔向军,郑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9):278-280.

[4]张密堂,刘慧敏,刘震.磁共振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齐鲁医学杂志,2008,23(1):64-65.

[5]Perkins CJ,Kahya E,Roque CT,et al.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and diffusion and perfusion weighted MRI abnormalities in117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trokesymptoms[J].Stroke,2001,32(12):2774-2783.

[6]高连荣,李华,郭春峰.低场磁共振DWI和ADC图在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4):71-74.

[7]李伟,龙晚生,陈曼琼,等.FLAIR、DWI联合MRA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1):49-53.

[8]刘永久,龚文松,刘于明.弥散加权像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3,5(6):67-68.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临床怀疑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45例, 女33例, 年龄32~90 (平均57.5) 岁。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昏、呕吐、言语不清、行走不稳或偏瘫等。其中发病6h内检查的11例, 其余67例均为6~24h发病的急性期病例, 所有78例患者在行MRI检查前均行CT检查, 排除了脑出血及其它非血管性脑病。

1.2 方法

使用Philips Intera 1.5T磁共振扫描仪, 对疑似急性脑梗塞者先行DWI序列及T2WI序列扫描, 然后根据病情还可进行T1WI、T2W ̄FLAIR及其它序列扫描。DWI ̄EPI扫描参数为TR:shortest, TE:90ms, b值选择在0和1000s/mm2, 激励次数NEX为1, 扫描时间为32s。T2WI的扫描参数:TE为15ms, TR 45~650ms, 两者均为横断面扫描, 层厚6mm, 层间距1mm, FOV为230×190mm, 层数18帧。

2 结果

发病在6h内的超急性11例病例中, T2WI扫描均为阴性, T2 ̄FLAIR亦未见明显;DWI检查除1例未见明显异常外, 其余10例均表现为与梗塞病变区一致的斑片状、点状极高信号, 并且ADC值下降, 诊断为超急性期脑梗塞, 阳性率为90.9%。在6~24h发病的67例病例中, T2WI及FLAIR中有60例表现为稍高或高信号, 阳性率为89.5%;DWI序列检查表现为高信号且较T2WI序列显示范围更大更精准, 阳性检出率100%。

3 讨论

脑梗塞是脑部血管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脑组织坏死, 是由于大脑的大中血管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内部堵塞, 由于时间段不同又分为不同类型:急性和非急性;急性发生时应该得到快速治疗, 才有机会挽救缺血区域, 进而将脑埂塞缩小到最小[3];非急性表现为缺血区域形成病灶, 并且细胞有变大的现象。急性期中的超急性期脑梗塞一般发病的时间在6h以内;而急性期脑梗塞一般发病时间在6~24h。虽然急性脑梗塞不及急性脑出血凶险, 但是若不及时治疗会马上加大病变范围, 对患者的治疗及愈后极其不利, 甚至有生命危险。

常规CT检查对颅底、脑干等部位受到结构性伪影的影响, 对细小性脑梗塞的发现很难, 尤其的发病在24h内的急性脑梗塞更是难以发现。磁共振检查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 不受颅骨伪影的影响, 可行多方位、多参数成像, 但是在超急性及急性脑梗塞往往难以显示。

MRI弥撒加权成像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是目前唯一能检查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方法[4], 是能体现出分子运动状态的唯一办法, 相对水的分子运动非常敏锐。动物实验的过程中, 如果脑部缺血半个小时, 那么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看见水的分子运动速度减弱, 有关脑部缺血内部分子运动的医学上的说法有很多种[5], 大部分结果显示是由于细胞有毒性物质造成的, 觉得脑部缺血导致血管堵塞一段时间后就能造成脑部细胞缺乏氧气, 进而身体功能紊乱, 导致TCA cycle中的三磷酸腺苷的数量减弱, 酶功能损坏, 致使钠钾转换功能不调, 使K流出细胞外部, Na、Ca、Cl和H2O流入细胞内部, 导致细胞内部H2O急剧上升, 进而发生毒性的水肿, 同健康脑细胞比较, 初期脑梗塞弥散加权成像显示出来非常明显的病理变化[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在T2WI序列180脉冲前后加上2个对称的弥散敏感的梯度脉冲;对于静止 (弥散低) 的水分子, 第一个梯度脉冲所致的质子自旋去相位会被第二个梯度脉冲再聚焦, 信号不降低;而对于运动 (弥散强) 的水分子, 第一个梯度脉冲所致的质子自旋去相位后离开了原来的位置, 不能被第二个梯度脉冲再聚焦, 信号降低[7]。DWI的原理是组织中水分子的一种随机无规律的热运动, 这种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MRI控制活体组织的水分子磁化率, 但不影响水分子的扩散过程, 所以是一种良好的检测水分子热运动的最理想方法。一般正常情况下, 水分子的布朗运动为组织信号下降;而当弥散运动受限时, 病变组织区域的位置会表现为高信号, 但这种弥散显得的机制目前任然不是很清楚, 很多学者[8]一般认为它和细胞毒性水肿发展有暂时相关性, 而常规T2WI及T2 ̄FLAIR加权图像上出现的高信号则代表血管源性水肿。在脑梗塞的初期 (6h内的超急性期) , 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等, 线粒体受损, NA ̄K/ATP酶等功能丧失, 导致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水失衡, 发生细胞毒性水肿。此时缺血区的总水量没有增加, 在DWI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 而T2WI及T2 ̄FLAIR扫描序列上可能会没有明显的信号改变。当缺血缺氧持续存在, 细胞坏死、细胞膜破裂, 水分子游离表现为细胞血管源性水肿, T2WI及T2 ̄FLAIR扫描序列可显示为高信号。有文献报道[9]DWI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的脑梗塞的诊断率为88%~100%, 本研究诊断中为超急性期6h内脑梗塞, 阳性率为90.9%。在6~24h发病的67例病例中, T2WI及FLAIR中有60例表现为稍高或高信号, 阳性率为89.5%;DWI检查表现为高信号且较T2WI序列显示范围更大更精准, 阳性检出率100%。此外DWI能够测量ADC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梗塞区的面积, 测量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 对照病侧的ADC值来评价病变的状态, 即r ADC是对ADC实行标准化, 因而ADC值更能反映水分子的扩散情况。

总之, DWI技术对临床诊断急性脑梗塞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它能帮助临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对78例超急性及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DWI序列及T2WI序列扫描, 可根据病情需要增加其它序列的扫描并对影像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结果超急性11例病例中, T2WI扫描均为阴性而DWI序列除1例外其余10例均表现为高信号, 阳性率为90.9%;在急性期67例中DWI均为高信号, 阳性率100%, 而T2WI序列的阳性率为89.5%。DWI技术对超急性及急性脑梗塞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脑梗塞,诊断,应用,体会

参考文献

[1]方凯, 吴书信.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7 (4) :336-338.

[2]任增光, 申林.磁共振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1) :1794-1795.

[3]李伟, 龙晚生, 陈曼琼, 等.FLAIR、DWI联合MRA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1, 17 (1) :49-53.

[4]季鹏, 袁晓毅, 王全邦.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安徽医药, 2012, 16 (2) :204-206.

[5]黄礼传, 林秀洁, 张俊, 等.DWI和MRA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20) :38-39.

[6]王秀忠, 韩壮, 李虎臣, 等.弥散加权成像和表现弥散系数在超急性和急性期脑梗塞中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药, 2012, 34 (22) :3453-3454.

[7]张林一, 马洪强.DWI在脑梗赛判断中的作用[J].现代医用学杂志, 2013, 15 (6) :200-206.

[8]孙静, 鱼博浪.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梗死的判断[J].天津医药, 2011, 11 (39) , 211-214.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5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诊断并证实。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尿频、尿急、尿潴留、排尿困难甚至血尿等主要症状。患者的年龄在54~89岁, 平均 (67.1±3.9) 岁。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且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实施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 选择为西门子Avanto及Symphony 1.5T超导行磁共振成像仪及配套的腹部相控阵线圈作为扫描仪器。检查前要求患者适量饮水, 保持膀胱中度充盈, 扫描中心置于耻骨联合上方约2 cm的位置, 先行常规MRI平扫, 扫描序列及参数设置分别为:轴位T1WI/FSE序列, TR/TE=400 ms/7.5 ms, 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4 mm和1 mm, 矩阵为320×256, 视野为32 cm×32 cm;矢状位T2WI/SE序列, TR/TE=3200 ms/91.3 ms, 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4 mm和0.5 mm, 矩阵为320×224, 视野为20 cm×20 cm;轴位STIR序列, TR/TE=8200 ms/36.7 ms, TI=170 ms, 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4 mm和1 mm, 矩阵为320×256, 视野为32 cm×32 cm。DWI轴位采用单次激发EPI系列和频率选择脉冲脂肪抑制技术 (b=0、b=800 s/mm2) , 层厚、层间距分别为4 mm和1mm, 矩阵为128×128, 视野为32 cm×32 cm。

然后对其实施动态增强扫描, 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 (注射量0.1 mmol/kg) , 注射速率为2 m L/s, 注射完毕后立即注射使用30 m L生理盐水冲管, 清除残留对比剂, 分别观察对比剂注射前和注射后的多期扫描结果, 扫描结束后以病灶为中心分别进行重建, 同时在生成的ADC图上, 选取感兴趣区对病变的ADC值进行测量, 要求测量时尽量避开血管、出血灶、钙化灶等, 重复测量3次, 取平均值。

选择两名经验丰富、年资高的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 观察扫描的影像学特征, 了解患者的前列腺异常信号的位置、大小、数目, 增强扫描后病灶的强化幅度、强化方式, 同时观察患者的前列腺包膜及精囊腺状态, 记录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周围结构转移、远处转移的情况。以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为依据, 参照 (whitmore-jewett) 改良分期法对其进行分期, 分A期、B期、C期、D期[2]。以患者的病理分期为对照, 判断其诊断分期的准确性。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n, %”表示计数资料, 对比采用卡方实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的MRI分期结果的准确性:

所有45例前列腺癌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 则≤B期、C期、D期的患者各有11、23、11例, 经MRI分期则各有9、23、13例, 各期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8%、87.0%、90.9%, 总诊断准确率为86.7%,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2.2 不同分期患者的ADC值比较:

记录不同分期患者的ADC值, 有≤B期患者最高, 而D期患者最低的情况, 随着病理分期的升高, 则其ADC值不断降低, 各期患者的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磁共振扫描技术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 图像清晰度好, 能实现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的优点, 通过三维成像可以有效观察病灶的病变范围、形态、结构、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诊断和分期, 结果可见患者的总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87.0%, 分期效果好。

一方面, 通过动态增强扫描则能度病灶血供特点进行有效观察, 由于恶性肿瘤的血管分布多、血供丰富, 对比剂注入后病变处的血管密度增加, 导致病灶强化。早期新生前列腺肿瘤组织的血供主要由高通透性的微血管提供, 且毛细血管基底膜尚不完整, 对比剂快速大量进入肿瘤组织后, 早期肿瘤组织会的强化十分显著, 而随着病灶分期的升高, 则癌灶与周围组织对比下降, 通过增强扫描有利于病灶的定性、分期[3]。

另一方面, 扩散加权成像则可利用水分子弥散受限程度从细胞水平上为医师提供病灶区域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本文对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ADC值进行比较, 则可见随着病理分期的升高, 则ADC值不断下降, 二者呈负相关。这是由于前列腺癌多由大量紧密堆积的腺体构成, 只有少量间质, 而当其正常含水的腺泡结构被肿瘤组织替代后, 则可随病变程度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ADC值。

总之, 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分期效果好, 准确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史春雷, 梅婷婷, 李晓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 (8) :1455-1456.

[2]王省白, 高益萍, 黎良山, 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25 (11) :1911-1912.

上一篇:服装的色彩设计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