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范文

2024-07-25

传播途径范文(精选12篇)

传播途径 第1篇

压抑的农民工

农民工群体之所以危险,是因为他们缺乏性知识和频发的高危性行为,更因为他们带着致命病毒在全国流动却不知应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劳累的工作、贫乏的文化娱乐生活,长期与固定性伴侣分离,种种因素使很多农民工倾向于以原始本能——性的释放来缓解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抑。农民工群体的两性关系正迅速向多样化和临时性演变。

性病阴云

据了解,广州发廊性工作者中曾患过性病的占66.02%,四川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专家、国家高危人群干预专家万绍平说:“感染了性病的人,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会增加5~10倍。”

“目前,国内已经陆续发现低价格的暗娼出现艾滋病感染,在不同的地区感染率不一样,最高的地方甚至高达10%,很多是5%左右,远远高于全部性工作者0.1%的感染率。”这是一个何等可怕的数字。

在卫生部门的监测结果中,目前国内艾滋病性传播的高危人群,正是农民工、退休老人、暗娼等低价格性交易相关人群,其中又以数量庞大和流动性极强的农民工群体尤为令人担忧。

流动的病毒

与那些因卖血、吸毒感染上艾滋病的病人相比,由性传播染上艾滋病的感染者更为敏感。从乡村社会走出来的农民工,尽管行为开放,但在深层观念里,仍然觉得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而得“病”是见不得人的丑事。再加上担心社会歧视,若不到发病的一刻,绝大多数感染者都选择在检测时隐匿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卫生部门难以对他们进行追踪和随访。

另一方面,有些感染者在没有接受随访和行为干预的情况下带着病毒全国流动,既不懂得保护自己,更不知道保护别人,或成为艾滋病从城镇向农村传播的桥梁,或使病毒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这样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总有性传播感染者悔不当初地说,“他长得白白胖胖、精神奕奕,如何想得到身上带有致命病毒?”调查显示,在商业性行为中,不使用安全套的原因,除因“客人不愿意”外,“客人外表无异常”的考虑也占了相当比例。但事实上,在艾滋病5~8年的潜伏期中,没发病的感染者看上去就是一个正常人。

近年来,临床的艾滋病女性患者比例正不断升高。女性感染人数的上升绝对是一个更危险的信号。一旦艾滋病受感染的男女比例达到1∶1,就到达性传播的晚期,意味着艾滋病已蔓延至普通家庭,那时即便使用干预手段也再难控制。目前中国的比例是4∶1。

艾滋病传播途径 第2篇

1、血液传播:包括: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②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日子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能够经破损处感染,但罕见。④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孩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查看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肌肤触摸伤员的血液。

2、触摸传播:包括同及异之间的触摸。、有着更大的感染危险。 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很多的病毒,在活动时,由于交部位的冲突,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交的危险比阴道交的危险更大。

3、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临产进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感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临产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感染。

艾滋病预防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是:

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艾滋病期症状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虫肺炎(PCP);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乙肝传播途径知多少? 第3篇

乙肝主要通过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以及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是重要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包括宫内传播、围产期传播和以后的生活接触传播。其中,围产期传播是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或体液所致。宫内感染目前认为可能和胎盘渗漏有关。此外,婴儿出生后,与HBV阳性的母亲密切接触,由于婴儿的皮肤黏膜尚未发育完全,母亲的体液或血液可能通过皮肤黏膜,将病毒传递给婴儿。

经皮肤黏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尤其是牙科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注射毒品等。此外,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剔须刀和牙刷等,也可感染乙肝。

性接触传播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升高。另外,同行性行为更易传染HBV。性接触时,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的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到达对方体内。

过去,血液和血液制品曾经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献血者严格的HBsAg筛查及对血液制品管理的加强,经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很少发生。

日常的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住同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共用厕所、拥抱、握手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蚊虫叮咬传播乙肝未被证实。

感染乙肝后,是否发展为慢性感染,感染时的年龄是主要因素。在围产期感染,大约有90%发展成为慢性感染,婴幼儿时期感染约25%~30%发展为慢性。而在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HBV,只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

除了接种乙肝疫苗外,切断传播途径是另一个重要的预防手段。大力推广安全注射 (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均应戴手套,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性交时应用安全套。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如果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HBsAb ≥10 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HBsAb<10 mIU/ml或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 (20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20g)。

如果家中有乙肝患者(包括夫妻中一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 (该3种标志物均阴性者)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夫妻性生活时应使用安全套,家庭成员之间的一般接触很少引起乙肝病毒的传播。不要共用剔须刀、牙刷和毛巾等,注意保护破损的皮肤接触病毒携带者的体液。

人们通常担心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如共事或进餐,会被传染。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如上所述,病毒不通过消化道传播,只要没有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患者的体液,一般的接触是安全的。要做到彻底预防,健康人群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就是接种疫苗。

传播途径与当代民歌的传承 第4篇

口耳相传的古朴民风仍是当代民歌传承的坚实保障

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老、边、穷”地区, 民歌传承仍然保留着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像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 放牧生活中的家庭传唱是民歌代代相传的坚实保障。孩子们从小就浸染在父母和大人的歌唱氛围中, 自己也日夜练习, 因而能够一辈子唱出好多或粗犷或优美或旋律跌宕起伏的民族歌曲。有的汉族地区也有民歌传唱之习俗, 比如湖南张家界地区的哭嫁歌, 在那里, 不会唱歌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 尤其是等到女孩子长大以后, 要出嫁了, 那是要边哭边唱好几天的, 倘若没有从小练就的民歌功底, 那出嫁的时候哑口无言是很丢人的。而像广西和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谈恋爱是要靠民歌来传达的, 倘若一个青年男子不会唱歌, 那是找不到情人的;倘若一位女青年不会唱歌, 那再漂亮也是枉然的。因此, 刘三姐会出现在广西壮族地区, 是与壮族人民用民歌来表达思想与喜怒哀乐的传统习俗密切相关的, 民歌就是他们“盛装思想的碗, 夹起情感的筷子”。

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 晚辈们可以密切观察长辈的发音方法, 长辈也可以“一对一”地快速纠正晚辈的发音, 因而这种传承模式是最为可靠与真实的, 是最纯美的。同时, 在向他人学习民歌歌词和演唱技巧的过程中, 有些天赋颇高的人又能够创作一些新歌词, 反映一些新生活、新情感, 或者创造一些新旋律, 为民歌歌词与腔调的时代化、多元化作出贡献。甚至一些作词家、作曲家都特别喜欢从传统民歌中汲取艺术养料, 加工成灵感独具的艺术佳作。比如被尊为中国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借鉴吸收哈萨克民歌风格, 记录自己内心情爱经历的一首经典民歌。

然而, 随着民族融合和市场经济的繁荣, 一些民族地区的青少年不会说本民族语言, 不会写本民族文字, 也不大会唱本民族歌曲, 有的甚至迷恋起流行歌曲, 贬低世代相传的牧歌、山歌、渔歌、狩猎歌, 这种境况于民歌的口耳相传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是应当高度警醒的, 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尤其在民歌领域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电视、广播、杂志是当代民歌传承的重要阵地

正是由于民歌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 很多媒体对其宠爱有加。比如电视节目中播放民歌是其吸引民众的制胜法宝。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很多地方台在内, 很多栏目专情于宣扬民歌的艺术风采。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和《魅力12》栏目, 就颇受娱乐大众的欢迎。其中, 《民歌·中国》栏目是唯一以“中国原生态民歌”歌种版图概念, 全景展示中国民歌的艺术节目, 它为中国民歌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宣传契机和优异的展示平台;《魅力12》栏目虽为一档综艺娱乐栏目, 但它在揭秘鲜为人知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时, 也将民歌播唱开来, 这对民歌的繁荣起着良好的促进效用。另外, 像内蒙古卫视的《音乐部落》栏目、广西卫视的《唱山歌》栏目、上海卫视的《海上回音》栏目等优秀栏目都在积极推进民歌唱进千家万户的伟大事业。

广播在广告效应方面虽然不及电视, 但在民歌的传承功绩方面并不逊色于电视。因为在一些特殊场合, 比如劳动时、开车时是不能看电视的, 但却可以听广播, 而广播是声音“自由飞翔的天空”, 没有优秀的声音, 广播就无法生存, 这其中就有民歌的汗马功劳。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民歌榜》栏目是一档大型的民歌排行榜节目, 它既有原汁原味的民歌传唱, 又有新时代创作的新民歌, 它一方面探索中国民歌的久远历程, 另一方面又给传统民歌注入新的活力, 是为老、中、青听众传送民歌的重要宣传阵地。

在一些专业的民歌研究者眼里, 能够订阅两三本民歌杂志是很值得骄傲的事, 因为杂志可以登载民歌歌词和曲谱, 便于研究者或者演唱者积极还原其艺术风貌, 而且在还原时, 又能加进一些个人的演唱或表演特色, 使其传唱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双重意义。比如《广播歌选》杂志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管、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国家级音乐类核心期刊, 自从1980年创刊至今, 已经走过30余年的光辉历程, 在这一本主要以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宣传为主的期刊中, 民歌是其“主力队员”, 是其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另外, 还有一些音乐杂志也开辟了专门的民歌专栏, 为民歌的发扬光大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民歌文化节、民歌赛是当代民歌传承的战略要地

民歌作为一种久享盛誉的信息载体, 在对外宣传与文化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很多地方都对举办民歌文化节情有独钟, 较为有名的当数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它在1993年创办之初叫做“广西国际民歌节”, 1999年改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它每年举办一次, 在民歌节上, 国内著名的艺术家、歌手以及外国艺术家联袂献艺, 尤其是其《大地飞歌》栏目办得独具声色, 为全国各地的民歌荟萃提供了绝好的良机。又如内蒙古察哈尔民歌文化节每年6月10日至9月30日都要举办一次, 活动期间邀请区内外歌手 (包括蒙古国的歌手) 参加专业歌手和业余歌手大赛, 赛后还刻制察哈尔民歌光盘, 并选拔优秀人才, 组建专业的民歌表演团队, 这也可谓将民歌发扬光大的一项有益举措。

至于民歌赛则是更为普及的民歌艺术盛会, 其中最为声势浩大的当数两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自1984年举办至今已有14届, 其民族唱法比赛可谓宣扬民歌的最好阵地, 到2006年则增加了原生态唱法比赛, 这同样是民歌传承的优秀阵地, 对宣扬原始的民歌唱法具有划时代意义。而像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栏目也获得了较大成功, 其间有44个民族的1300余名歌手参加比赛, 这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扬具有一定的号召意义。此外, “中国民歌赛”、“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中国西部民歌歌手邀请赛”等比赛活动也非常火爆, 为民歌的崛起提供了许多展示平台。甚至是当前红极一时的红歌赛, 其中也有大量的民歌演唱, 这让很多革命年代的民歌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让它们回到了人民的艺术欣赏园地, 勾起了人们无限美好的回忆。

网络阵地与影视插曲是当代民歌传承的生力军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现今网络阵地已经成为当代民歌传承的生力军。只要你打开音乐网页, 就会发现, 不管是百度MP3、搜搜音乐、狗狗音乐、QQ音乐, 还是九天音乐、九酷音乐等网站, 都有民歌精选等类似栏目, 可以让网友反复欣赏, 尽情享受民歌呈献的艺术盛宴。很多网站不但可以听到民歌, 看到歌手的演唱, 而且能够下载歌词, 这种多介质的传播方式对民歌传承而言是一大善举, 它能让欣赏者从欣赏开始, 一直步入迷恋的境地。一些地方政府或民间团体正是因为看到网络的力量, 所以特意建立一个个民歌网站, 对民歌进行专门的网上宣传。中国民歌网、山西民歌网、陕北民歌网、科尔沁民歌网等不同级别的网站都在宣扬民歌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当你打开中国民歌网时, 可以找到“了解民歌”、“民歌体裁”、“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民歌选介”、“民歌人物”、“民歌风情”等板块, 让你陶醉其间、流连忘返。另外, 当今的“三网合一” (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 也为民歌开辟了崭新的阵地, 比如手机铃声就是一种极好的民歌传播方式, 每当电话响起, 一曲悠扬的民歌铃声会让接听者或拨打者心旌摇荡, 让周围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觉得他特别高雅, 这比起那些粗糙的流行歌曲或者嗲声嗲气的“笨蛋, 来电话啦”确实要高雅很多倍。即使无人接听电话, 打电话的人仍然不会生气, 权当免费享受一次民歌盛宴好了。

电影、电视剧作为广受欢迎的艺术娱乐形式, 在主题歌、插曲方面也会时常选用民歌为其锦上添花。比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云南民歌《蝴蝶泉边》就非常优美欢快, 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山东民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就特别豪放明快, 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中的民歌《满山红叶似彩霞》就特别深情动人。又如电视剧《血色浪漫》中有大量的陕北民歌, 它们在表现陕北百姓的乐观精神与爱情向往方面显得形象精练, 为黄土高原生活的形象展现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疱疹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第5篇

疱疹病毒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通过胎盘传染:患生殖器疱疹的孕妇是可通过胎盘而使胎儿传染生殖器疱疹。孕妇患有生殖器疱疹,未经及时发现和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生殖器疱疹病毒可通过胎盘的血液循环传染给胎儿,使胎儿感染生殖器疱疹。

2、产道传染:当胎儿通过感染有生殖器疱疹的产道时,产道部位的生殖器疱疹病毒可通过产道感染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感染生殖器疱疹而发病。

3、性接触传染:生殖器疱疹主要是通过性器官接触而传染的。疱疹病毒(生殖器疱疹)经粘膜或皮肤破损进入人体,先在入口处生长繁殖,后经血行或神经通路播散。可见生殖器疱疹的发生与性接触有明显的关系。本病传染性极强。

4、间接接触传染:凡是生殖器疱疹患者使用过的衣服、等均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污染而带上生殖器疱疹病毒,与生殖器疱疹病人密切生活在一起的健康人,当轻微的伤口接触到这些沾有病毒的物品时,就容易感染上。

5、血源性传染:有些在潜伏期的生殖器疱疹患者,体内虽感染有疱疹病毒但可以无临床表现,健康者或其他各种疾病的病人输入了由他们提供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就可以使受血者感染生殖器疱疹。

钧瓷文化跨文化传播途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钧瓷文化;传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日趋频繁,各国都在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自身文化,提高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钧瓷文化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原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无论是钧瓷这种艺术品本身还是其历史典籍、产品说明,都蕴涵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是许昌、河南甚至中国的文化名片之一。

一、钧瓷的文化内涵

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钧瓷之名,得之于禹州历史上曾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它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故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

钧瓷的绝妙,首先在与其神奇的窑变工艺。窑变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发生复杂交错的变化,从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窑变的发生,同气候、天气,窑炉构造、燃料成分、装窑疏密程度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细微的差别就会造成完全不同的钧瓷制品,所以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这正是钧瓷的艺术魅力所在,而这样的变化,由于难以捉摸,产生了许多民间故事和文学,成为了钧瓷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钧瓷是社会发展和审美变迁的缩影。钧瓷作为工艺和审美的结合体,从兴起到发展,都承载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积淀,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在艺术和工艺层面的凝练。从民窑、官窑到现在的发展和创新时期,每个阶段的成品都是当时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现状的反映。

二、钧瓷文化跨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前,钧瓷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仅仅通过海外华人的零星传播和国家文化交流中附带推介。自1994年起,许昌市及禹州市政府为推广钧瓷艺术,举行了数次大规模的国际文化节。同时,钧瓷届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2003年4月,“祥瑞瓶”被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国礼赠予巴基斯坦总统;2009年12月12日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向哈萨克斯坦总统亲赠“如意樽”;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原意大利总理蒙蒂收藏《九五至尊》,等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钧瓷迈入国际的步伐。

但如上所述,钧瓷产品走向国际主要依靠“送出去”而非“卖出去”,在国际场合,通过政府机构以礼品的形式推介出去,这是一种十分单一的、非市场化的途径。这就使得钧瓷的国际地位十分受限,无法扩大受众,更无从谈及发挥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影响力。

就钧瓷文化英语翻译而言,其形势更是堪忧。钧瓷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性翻译的文章寥寥无几。目前在中国知网及相关学术数据库中,钧瓷翻译的文章大多集中于个别词汇、产品介绍、公司广告等的翻译,涉及面也仅局限于翻译方法、策略这样的方法论层次,更不用说专业的翻译和研究、宣传团队,这对于钧瓷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极大的瓶颈。

三、钧瓷文化跨文化传播途径探索

(一)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当前,禹州钧瓷生产企业较多,但规模较小,生产工艺滞后,产品类型单一。钧瓷产品的创新程度不高,重复性生产和仿制品较多,无法体现出钧瓷的内涵和满足与时俱进的要求。要打破这个现状,需要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根据不同钧瓷生产者的特长,整合资源,将整个钧瓷生产企业的生产结构向专业化、细致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避免浪费。将优势资源最大化发挥出功效,增加其文化含量,推出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以产品为载体,以文化内涵为支撑,构成钧瓷产品以及钧瓷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对国际市场,研发更适合国外市场的钧瓷产品,提高钧瓷和钧瓷文化的国际认可度。

(二)产学研结合,促进钧瓷文化的良性、向上发展

钧瓷产业的发展和钧瓷文化的丰富,单单依凭钧瓷企业或译介队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以教育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相关研究团队为支撑,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体系并体现出综合优势。

专业化的教育是解决产业观念,提高该产业人才素质,促使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从技术和文化层面培养全方位的专业人才,才能在产品质量、特色以及内涵方面有所提高,进而推动钧瓷的发展。

钧瓷文化的国际化发展,需要专业的营销人才和外语人才,改变当前钧瓷外语专业人才缺乏的窘境,加大对钧瓷专业术语的翻译和规范,同时,组建有国际眼光的营销团队,有针对性的推介钧瓷产品和文化,使钧瓷文化走向国际的链条更加完善。

(三)有效运用新媒体手段

信息时代的今天,各种传播手段层出不穷,钧瓷文化的传播更要搭乘这辆快车,从单一的文字、印刷品的传播跳脱出来,构建庞大、有效的网络传播平台。由专业人才建设钧瓷文化网站,对钧瓷文化、产品进行详细介绍的同时,有针对性的使用微博、公众号、手机APP等形式,对不同的受众进行文化的传播。

钧瓷文化,作为我国科技文明和历史文明的积淀,有着非凡的艺术和文化魅力,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将其推向国际,增加其认知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自然. 钧瓷窑变传说的文化阐释[J].许昌学院学报,2011(1)

[2].刘向辉. 全球化语境下钧瓷文化英语翻译的现状及前景[J].许昌学院学报,2013(4)

[3].刘向辉. 钧瓷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困境及出路[J].许昌学院学报,2014(6)

[4].王艳玲. 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2)

西域纸的传播途径研究 第7篇

一、西域纸的起源

新疆出土的古纸,品种达二十多种,其形成时代从晋到唐,即从4世纪至9世纪末一直绵延,其中以吐鲁番地区出土者占大多数[1]。后来为西域人民所掌握可以自己进行的造纸工艺为桑皮纸工艺。

源于两千年前的蔡伦造纸术具体什么时候沿古丝绸之路传入于阗已无从查证,但据史料记载,至迟在汉唐时代,于阗当地便有了用桑树枝的嫩皮为原料来造纸的手工行业。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西域本来没有丝绸,汉家王朝为了自己的贸易地位,严禁将织绸技术外传出去。古于阗国(现和田)国王以和亲名义向中原王朝求取汉家公主,公主将蚕茧藏在自己的帽子里,将蚕茧带到了于阗国, 从此于阗国学得技术,开始养蚕抽丝织绸。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日本西域学家羽溪了谛考证,首位远嫁于阗的汉家公主是东汉末年刘氏王室之女。因此,桑皮纸后来又被称作是“汉皮纸”,这可以证明汉代时和田一带就广植桑树了[2]。

随着丝绸技艺的传入,一种以桑树皮为原料的造纸工艺也在西域流传起来。到宋代西辽统治时期,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纸已成为当地维吾尔族的一项重要家庭手工艺。明确有桑皮纸记载的年代是唐朝。根据资料记载,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桑皮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寺院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这说明,在当时,和田一带有桑皮造纸业。14世纪中叶,桑皮纸制作技术又由和田传入吐鲁番地区,使得桑皮造纸有了更大发展[3]。

纸是由植物纤维提取,经过过筛、晒干制成的,它于公元前几百年前发明于中国东南部。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这是认定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最早文献记载。纸的最早的用途是包装,到了公元前后,人们发现它既经济又结实,是代替竹简、丝绸的最佳书写工具。在中国最早制造纸张的原料为废料,到后来人们发现灌木的内皮也是理想的原料,如中国东南部常见的竹子、桑树等。

然而我国通过多年的考古发现,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已造出植物纤维纸,而这些出土的植物纤维纸要比蔡伦所造之纸分别早300-100年[4]。

桑皮纸便是一种植物纤维纸,是以桑树皮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对于它的发明年代,至今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学术界也无定论,然而它的古老是不争的事实。据说,西晋时已有对桑皮纸的文字记载,后世称魏晋纸品。如今,有着千年历史的桑皮纸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其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在地球上屈指可数。桑皮纸具有结实、有韧性、吸水性强等特点,曾被广泛运用于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在北京故宫清乾隆皇帝晚年修建的豪华倦勤斋中,用来装裱的彩色通景画所用的背纸就是由桑树皮制成[4]。

在西域,桑皮纸曾一度是人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桑皮纸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区,那里自古就有植桑采果的传统。和田桑皮纸制作技艺至迟出现在唐代,至明清时期,桑皮纸广泛盛行于新疆。在清代光绪年间,和田地区每年可生产桑皮纸一千万张,以供应全疆使用。和田桑皮纸中的上等品曾是新疆官府中公文用纸的唯一来源。直到20世纪40年代,许多公文、契约和包装都还在使用桑皮纸[4]。桑皮纸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通常以桑树枝内皮作为原料,其工艺程序是:剥皮、浸泡、水煮、木棰捣砸形成黏糊、过滤、浆糊均匀平铺入模、晾晒、取出粗磨初裁。桑皮纸纸色偏暗,具有纤维细、韧性好、吸水性强、写字不洇不潮、存放时间长等特点。它不仅可以用来写字并装订成书,还曾广泛应用于人民和生活中。桑皮纸分上、中、下三个等级。上等桑皮纸是维吾尔人绣花帽的原料,人们把桑皮纸搓成小棍插入花帽或直接作为衬里,不仅挺括而富有弹性,还有吸汗的作用;中等桑皮纸通常用来做食品、药材等包装用纸,还可裱糊天窗、风筝;下等桑皮纸可用作皮靴的衬料,以及殡葬扎材和纸钱等。甚至在民国时,新疆地方政府还用桑皮纸印制过市面通行的钞票。

现存的西域桑皮纸技艺主要存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和田地区和东部的吐鲁番地区。2006年,桑皮纸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

二、宗教在纸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在纸的传播途径中,宗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3世纪造纸术就开始向外传播了。佛教徒们最早用此新的材料作为他们抄写佛经的工具,4世纪,他们把这一技术传到了朝鲜,6世纪传到了日本、中亚地区以及佛教的发源地——印度[4]207。到了8世纪,唐朝和大食国(阿拉伯)发生战争,战败的士兵中有会造纸的工匠,留在了西方, 造纸术就传入了西方。18世纪之前,中国造纸术就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亚的干燥气候不同于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气候,迫使中亚地区改进造纸技术并寻找新的原料。人们发现废布可以作为造纸原料,包括亚麻布、棉布,但不包括毛绒和丝绸。用废布造纸相对于用木皮造纸容易一些,不需要很多的加工程序。虽然造纸术经过佛教徒传入了印度,但它未能在此扎根,一直到一千多年后才得以在此发展。

1972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发掘的一座唐朝墓葬中曾发现一件残文书,文书上用汉文墨书十个字“:当上典狱配纸坊驱使(事)。”[6]这封残卷文书的全貌已经无从了解,但文书上明确写有“纸坊”二字,说明了至迟在唐代(7世纪中叶)吐鲁番地区已经有了造纸的手工业作坊,并开始造纸,这表明“丝绸之路”上纸贸易的繁荣状况。

纸的传播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众多宗教典籍的留存、传播均得益于它。第一本《古兰经》的抄本写在羊皮纸上,抄写在纸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书出现在848年,它是最近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被发现的。《古兰经》的最早的纸抄本是971年在伊朗被Aliibn Shadhan al-Razi抄写的[7]。

当时古埃及仍然在使用这种羊皮纸。当时古埃及人的账单、记录、信件都写在这种纸上。穆斯林军队征服中亚地区是在7世纪后8世纪初。虽然考古学家在撒马尔罕地区已发现了属于4世纪的纸,在塔吉克斯坦也发现了用纸抄写的粟特文文书,这些文书包括契约、籍账、信件等。前苏联考古在遥远的卡拉依地区发现了属于722年用粟特文、阿拉伯文、汉文书写的文书共76张。所以我们肯定纸在中亚地区的传播的年代早于8世纪。但是造纸术就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从西域传入穆斯林世界的。762年,阿马斯王朝的首都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迁到伊拉克的巴格达,这样就加快了伊斯兰世界造纸术的传播[7]。

以伊斯兰文明的发展路径为中介,造纸术从西域始,经北非和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传到了欧洲,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10世纪末,第一张阿拉伯纸出现在西班牙基督教手中。这种纸张比纸草纸更昂贵。欧洲人从西班牙的穆斯林那里学会了造纸术。欧洲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列强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的纸产品成为这些地方出口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人在学会这种造纸术后开始大规模制造纸张,他们的纸比其他地方的纸便宜,并出口到北非和西亚地区。

在历史长河的洪流中,当文化在各个地区进行交流时,人们最关注的是文化主流的动态趋势,不同文明区域之间进行文化的互通有无,各自以优势文化与特色文化与对方流动。但是当一种文化流入异域,发展成另具特色的同类文化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回流现象。

欧洲人最初研究纸的历史时认为,所有的纸的名称词根与希腊、拉丁文的paprus有关,所以他们说纸的起源是埃及的纸草纸, 但他们忽略了古代伊斯兰世界对纸的传播的中介作用。李希霍芬先生所说的从中国到西亚然后到地中海地区的贸易路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用很大,对于欧亚大陆间的这种思想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等,纸的作用明显要比其他物品的作用大得多。在传播造纸术的过程中,造纸术也就成了伊斯兰文化中一件辉煌的事情,8-12世纪的伊斯兰文化对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人的文化影响是巨大的。

浅论网络广告创意传播途径 第8篇

关键词:网络广告,创意,传播途径

网络广告经过这几年的飞速发展, 形成了不同的网络广告形式。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有网页广告、搜索引擎广告、电子邮件广告、软件广告等。这些广告类型比较常见。和普通网络广告形式不同, 新兴的广告形式相对来说更有创意。本文重点介绍一下新兴的网络广告形式。

在线社区广告。在线社区是基本的网络工具, 主要包括BBS、博客、贴吧、个人空间、微博等。集成社区如奇虎和大旗网站, 综合社区如天涯和猫扑, 交友社区如百合网和世纪佳缘网站。以开心网为例, 网站中传统的旗帜广告、视频广告很少, 开心网主要通过各类组件的植入游戏进行广告传播。比如买房子组件。网友根据多种方式挣取虚拟游戏中的钱币, 然后用钱币购买城市的住房, 游戏中提供的住房和现实城市的楼盘相同。这样一来, 房地产厂商可以通过将自己楼盘加入游戏来进行宣传。这种软性广告传播没有强制性, 网友只要通过登录买房子组件就可以看到, 在虚拟游戏中了解现实楼盘消息, 广告效果和目标消费者认知效果都比较好。此外, 如果房地产商在游戏中可以加入公司网站链接, 使网友能够了解具体的楼盘信息, 就更能强化消费者心理变化效果。

网游植入广告。网页游戏是一种新兴的广告媒体平台。网游植入广告是网络游戏高速发展下的新型广告模式, 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潜力, 得到越来越多广告主和广告制作单位的重视, 被认为是网络广告的重要发展趋势。网游植入广告一般将企业品牌信息嵌入游戏背景中, 避免了宣传说教式广告形式, 不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排斥。网游的玩家年龄一般集中在15岁-29岁之间。此年龄段的受众在消费习惯和对广告的认识标准存在很多相通性。他们比较年轻、观念较新、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能力强, 广告主在设计和投放网游植入广告时, 可以根据此类消费者的特点进行广告传播。比如NIKE在网游《街头篮球》中的做法:将NIKE球鞋作为玩家装扮和完成游戏的必需道具。而《街头篮球》游戏的主要玩家正好是NIKE的主要消费群体, 游戏玩家在《街头篮球》的虚拟世界中有了NIKE虚拟秋喜, 就会有在现实中也得到这个产品的欲望, 从而促进购买。这种情况下广告的促进效果很明显。

此外, 传统广告由于版面和播放时间有限, 所以受众对广告的接触时间和次数较少。网游的玩家通常每天花在游戏上的时间都较长, 有充分的时间去接触网游植入广告, 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潜移默化记忆品牌及产品的效果。另外, 网络游戏中玩家彼此之间交流互动很多, 还可以利用网游植入广告进行病毒式营销, 通过玩家进行自主传播, 借助玩家之间的互动, 达到广告扩散的效果。

针对网络广告形式和特点, 特提出如下网络广告创意传播策略。

互动式体验。互动性是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这种互动性决定了网络广告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 而是信息的互动传播。受众有一定能动性和自主权, 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和喜好选择广告信息。由于网络具有互动性, 在进行网络广告创意时, 要注意充分考虑受众处理信息的意愿。加强广告的互动式体验, 让受众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接受广告讯息。在这个过程中, 受众不是被动接受广告, 而是主动掌握和控制广告, 甚至参与广告的内容和传播。互动性广告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弱化受众的排斥心理, 更容易接受广告的形式和内容。

互动式体验的目的就是使受众有完整的品牌体验, 互动式体验最重要的是设计一些让受众可以参与进来的要素, 让受众觉得自己是在参与某项活动, 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听人说教。这种创意方式以顾客的娱乐体验为诉求, 因而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情感诉求。经常上网并且关注广告的, 大多以年轻人为主, 主要特点是消费冲动性很强, 经常以感情因素来左右自己的消费。因此在广告创意过程中, 通过制造氛围来提示广告主题。使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诱发购买欲望。现在网站上的团购信息, 除了大打价格战外, 更是通过广告内容打动消费者, 通过优美的语言, 吸引消费者消费。

对受众进行精确定位。中国70%的网民是30岁以下, 使得网络广告有一个可以实现精确定位的受众群体。各门户网站、在线社区、网游也有固定的受众, 可以通过网站调查了解他们的年龄、爱好、习惯, 这样在广告宣传平台的选择上, 就有了很好的依据。提高目标受众和媒体宣传平台的重合性, 在广告创意上, 设计适合目标受众欣赏习惯的广告形式和内容, 将极大提高广告效果。

总之, 网络媒体平台的广告费用低廉性和传播迅速性, 体现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巨大优势。网络广告要有新奇的创意和准确的传播途径, 从互动式体验、情感诉求、精确定位和口碑传播等方面进行广告创意和传播, 更容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品良.网络广告跨国传播的文化应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5)

[2]谢鹏飞.市场营销中的网络广告的透视研究[J].中国报业.2011 (14)

[3]杨立钒.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网络营销渠道选择研究[D].东华大学2010

武术运用网络游戏传播途径的探讨 第9篇

中华武术是五千年悠久文明传承下来的一脉分支,其源远流长,历史根基深厚,是先辈们在千百年生活实践中凝练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奇葩。在中国文化长期的熏陶和滋养下,中华武术已经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新的环境中现代社会也赋予中华武术更多的形式和内容,使得中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更加趋于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在社会发展中武术本身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时刻顺应时代的要求。传播是武术发展过程经久不变的使命,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武术采用了多种形式的传播途径与方法;从过去最为古老的街头卖艺、开设武馆、生死擂台等传播方式,到现在的武侠小说、影视作品、体育比赛等等,都为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时过境迁,这些发展的形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须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形式去促进武术的传播。当今社会,网络信息发展迅速,广大人民群众已开始从网络中了解这个世界和获取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网络使世界一体化,地球村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同时,在网络世界里也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包括广告、影视、游戏、综艺娱乐等。因此,许多网络游戏厂商看中了中华武术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中国功夫的神奇魅力,制作了一款又一款与武术有关的网络游戏,一种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新生事物———“功夫网游”便是借着这种发展势头应运而生。

2 网络游戏发展的概述

网络游戏:英文名称为Online Game,又称“在线游戏”,简称“网游”。它是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

网络游戏是区别于单机游戏而言的,是指玩家必须通过互联网连接来进行多人游戏。一般指由多名游戏玩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特定虚拟的环境下对人物角色及场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以达到娱乐和互动为目的的游戏产品集合。而单机游戏模式多为人机对战,因为其不能连入互联网而玩家与玩家互动性与网络游戏相比相差较大,但可以通过局域网的连接方式进行有限的多人对战的一种游戏模式。网络游戏的诞生使命:“通过互联网服务中的网络游戏服务,提升全球人类生活品质”。

网络游戏由于种类不同,其发展模式也经受了诸多考验,就其根本上看,当今社会的网络游戏发展状况是比较成功的。

2.1 网络游戏发展简史

“网络让我们的地球变成一个村落!”这句话代表了人类一种广泛沟通的欲望。2000年后,网络所营造的泡沫经济开始破灭,一个个盛极一时的网络公司纷纷传出裁员或倒闭的消息,而一个网站却呈现另外一番景象:2001年5月,联众游戏以17万同时在线、2000万注册用户的规模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在线游戏网站。就是以联众游戏和文字MUD为代表的网络在泡沫经济中独树一帜的表现,让不少人看到了其中所蕴涵的巨大商机,联众游戏独树一帜。

虽然早期网络游戏的发展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可是它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不断创新,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已经处在一个稳定、成熟的发展阶段。

2.2“功夫网游”的发展简史

中华武术是我国一项伟大的宝贵遗产,是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中华武术的发展由于受到时代和市场经济的限制,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阻碍。这与中华武术本身的局限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的过度自信,缺乏创新,发展道路单一等这些问题,都是中华武术在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阻碍因素。如需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仍需反思。在武术自身发展的时候,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不免其中有些有利的因素会对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自从第一款格斗类型的游戏《街头霸王》问世以来,以武术为题材的游戏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世人面前。据游戏软件行业内的人士调查与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正在运营的260多款网络游戏中,与中华武术有关的网络游戏约占50%以上。由此看出,中华武术对游戏作品产生了一种更为积极的导向作用。“功夫网游”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可以把它解释为以中华武术为核心题材的网络游戏。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标志,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亮点。许多游戏运营商正是看中了中华武术的这些优势,便不惜余力地去研发一款又一款与武术有关的网络游戏,“功夫网游”便从此诞生。

3 真实的武术与“功夫网游”中的武术

现实生活中的武术,习练者必须经过长期系统而又艰苦的训练,从最初的基本功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纯粹的武术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的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过程,并非像功夫网游中那种动一动鼠标就能一跃千丈,随便按一个技能键便能发出现实生活中一个普通练武者几十年才能练就施展出的招数。中华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远古先民们在长期同自然的争斗过程中,在战争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宝贵遗产。同时,中华武术还以“武德”等一些道德方式对练武者进行严加约束,防止出现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现象的发生。在一个普通人想进入某一门派学习武术的时候,门派里的师傅便会对这名普通人进行道德方面的考核。凡有不孝父母者不教之,凡有心术不正者不教之,凡有仗势欺人者不教之等;利用这样一系列的条文规例来约束练武者的道德品行,把练武者塑造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把武术中的“武侠精神”向人们灌输。在金庸老先生笔下的《神雕侠侣》中,盖世豪侠郭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岂可因儿女私情耽误国家大事。”由此看出,现实生活中的中华武术是最为实在和真诚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不带任何夸张的形式,武术最高的“武侠精神”就是“爱国”,这些都给予人们积极健康的教育影响。而功夫网游中武术所展现出来的是经过人为加工,利用诸多高科技手段进行美化包装的功夫,是动画师手下的一种美学艺术,在借用现实生活中武术的名讳之后,把某些招式利用二维码、Photo Shop、3D等现代技术进行处理,使每种武术招式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打斗过程中那种山崩地裂,飞沙滚石的效果是现实武术中不能比拟的。

综上所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武术与网络游戏中武术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玩家在通过畅玩功夫网游获取对武术好感的时候,也需有一颗辩证的心,去看待真实的中华武术,不要以偏概全,想当然的去以为现实生活中武术的功效。因而,就要呼吁网络游戏的开发商们,在创新和制作一款以中华武术为题材,具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的“功夫网游”时,也要考虑武术本身的现实因素,不能以谋取暴利为借口,把真实的武术融入到虚幻的功夫网游内,利用一切高科技手段制作出色彩绚丽,富有奇幻美学效果的中华武术。这种过分夸大武术的功能和作用,会给人们造成视觉和心理上的错误认识,这些都是不利于中华武术传播和发展的。

4 网络游戏对中国武术传播的影响

哲学上讲过,凡事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中华武术与网络游戏的结合发展也不外如此。我们看到功夫网游在研发当中,整理编篡各门各派的武术资料和文献,把其中的合理成分和核心价值融汇于功夫网游的时候,也要看到,功夫网游把某些科技手段加入其中。这对中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是有一定的贡献的,但也从个别方面夸大了武术的真实性,给中华武术的传播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武术借功夫网游传播与发展,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把功夫网游对真实的中华武术的伤害减小到最低值,把功夫网游对中华武术的传播作用发挥到最大处。中国武术若想发扬光大,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要代表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宣扬民族文化,这是信息化时代下中国武术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弘扬、传播、发展的思想基础。中国文化一样也有普世价值,就是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载体让世人充分认识。如美国好莱坞电影,动画片等因为让人们喜爱,而成为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变为美国宣扬其价值观的工具。而中国功夫深受世人喜爱,有着极大的群众基础,从美洲到欧洲再到非洲,都喜爱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是公平、正义、除强扶弱的象征,但是我们没有好好的利用功夫网游这个载体进行深度开发。而市场上所通行的功夫网游由于传播了狭碍暴力的观念,反而受到青少年监护者的抵制,这是中国功夫在信息化时代下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制约因素。没有正确的灵魂,功夫网游充其量是艺术形式上的行尸走肉,徒有其表,缺乏实质内涵,没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就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网游。中国要走向世界首先是文化要走向世界。

4.1 网络游戏对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功夫网游的创编与研发过程中为何问题频出?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网络运营商没有坚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业价值观,借口特殊国情而放弃了对普世价值的坚守。同样,功夫网游之所以在面向大众时举步维艰,也因为其在国情化的过程中没有提升品牌附加值产生的精神魅力,缺乏被广泛认可的普世价值,最终导致中国品牌得不到世界的广泛认同。品牌的最高境界是信仰,即价值观之上的认同。所以,要想建立长久的功夫品牌,企业必须接受和坚持普世的价值观念,即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商业理念。

对于功夫网游的开发商而言,在游戏的创编研发中注入合理的普世价值观念,是提高功夫网游的含金量的重要因素。功夫网游在以中华武术为题材进行创作与研发的时候,把中华武术的合理成分添加到网络游戏之中。比如,在最新一款游戏《大唐无双2》里面,有一些门派是符合中国传统武术现实的,像是少林、峨眉、崆峒、武当等等,这其中的门派确实是存在的,包括各家门派的练武主旨与武学特色,功夫网游都用了一种另类的手段把他们表现出来。再比如,功夫网游中的《精武世界》在研发期间收集并整理了大量武术流派的文献与资料,所有的武术招式都经过精心策划,让玩家能感受到最为质朴的武术格斗情景,将原汁原味的武术招式以别样的方式呈现在玩家面前。八极拳、太极拳、通背拳、八卦掌等这些中国武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武术流派都在游戏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在研发功夫网游期间,为确保游戏中每一招每一势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游戏创编者们不得不去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向武术名家请教各种武术招式在技击时的科学性,把最原味的武术搬上了游戏荧幕。玩家在游戏中,了解到的是中华武术的特色和内涵。武术不仅仅具有技击性,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武术加入到游戏当中也带入了武术的文化,玩家不仅仅看到的是功夫网游中功夫打斗场面的精彩,还可以从侧面受到武术文化的熏陶,有利于身心健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部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在全国引起巨大的轰动,造成了万人空巷去观赏电影的局面,以当时一毛钱的电影票价创下了票房过亿的记录,这在中国电影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发展至后来,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踏上了去少林寺习武的征途,那种学武高涨的热情在全国都十分罕见。今天,不可能再有类似的一部影片会带来相同的功效,信息化时代下所有的传播媒介都在向网络转变,如果功夫网游能造成上述效果,那将对中华武术的传播带来非同凡响的作用。这些都是对中华武术的传播带来一定促进作用的因素。

4.2 网络游戏对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在功夫网游中,为了吸引众多的游戏玩家,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往往会利用一切高科技手段,夸大武术招式和功法,玩家通常会被功夫网游中那踏雪无痕、拈花飞剑、隔空点穴、飞檐走壁、万兵从中取敌之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气势所吸引。畅玩游戏之后,不免会产生一种对现实“功夫”的渴求。再者,游戏运营商们为了赚足玩家的眼球,故意在游戏中添加一些不合理的元素与功夫网游中的武术相结合。例如,游戏中出现的英雄救美、征战天下、儿女情长、快意恩仇等趣味性十足的故事情节都深深吸引玩家,这些借助武侠小说般的游戏副本或是情节,会使众多玩家产生一种练就盖世神功后可有如此这般生活的念头。因此,很多青年人怀着满腔的热血投入到武术的学习过程中。但往往事与愿违,武术训练过程的艰辛与枯燥使他们难以坚持和忍受,对训练效果倍感失望,远远没有那种瞬间学会武术便可拯救天下苍生的豪情,从而打消了许多练武者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功夫网游对中华武术产生的负面影响。

5 发挥网络游戏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武术文化发展氛围

时至今日,网络游戏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下,合理发挥网络游戏的优势,使中华武术紧密与网络游戏相结合,打造出一款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功夫网游”已成为现在网络游戏发展的一种潮流。针对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处理好现实生活中武术的本质和“功夫网游”中武术招式与功法的设计问题,以及蕴含在武术中的哲理。中华武术不仅仅强调的是学武用以强身健体和临危助困,在其中还有武德的内容,中华武术更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体现。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包括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拾金不昧、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爱家爱国等。这些良好的道德标准无不在中华武术的道德内涵中体现出来。简言之,中华武术的道德内涵可以归纳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把这些合情合理的武术道德内涵融入到“功夫网游”的制作与创编中,使玩家在进行娱乐消遣的时候,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从游戏中得到对中华武术的认知,并获得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一箭三雕的好事情。

中华武术历经沧桑,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华武术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传统哲学、传统美学、兵学、养生健身学等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传统观念。中华武术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和性质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武术不仅仅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它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高度和精神层面,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练武之人都强调一件事情,就是凡练武者皆要有“武德”。这里所说的“武德”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中华武术最为实在的本质。如若把“武德”融入到功夫网游中,势必会增加游戏的教育性功能,从而对减少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陶冶玩家的道德情操,维护整个网络的安全与健康等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发挥网络游戏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武术文化氛围以成为中华武术传播与发展的必然渠道;同时,也是未来“功夫网游”创作的灵感来源。中华武术想要得到更好的传播就必须要紧密结合现实,抓住时代的脉搏,跟上未来的脚步,借助自身优势,利用现代网络传媒等一切手段包装自己。对武术中的全部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与网络游戏相结合的手段,把精华部分与“功夫网游”融合,借助网络平台起到传播与发展的目的。发挥网络游戏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武术文化发展氛围,理应成为当代中华武术发展的一大主题。

6 结论与建议

中华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中不断吸收并融合了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使其不仅产生了强身健体、养生修心的功能,还具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功效。中华武术想要更好的传播与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摒弃自身的封闭性,加强与多种传播媒介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各种方式与传播手段,宣传武术的核心价值,倡导武术的健身养生功能,以及教化育人的目的。当今社会,网络媒介发展迅速,从过去武术的传播借着街头卖艺、武侠小说、影视作品等,发展到今天的“功夫网游”,这正是中华武术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一种蜕变的表现。信息化时代下网络媒介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它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了当代青年人的心理,利用自身优势创作出多种多样的网络产品供青年人去选用。网络游戏(功夫网游)也仅仅是网络媒介自身创作的一种手段,在未来的时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网络新产品出现,这对中华武术来说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如果能抓住这次机遇,面对挑战,战胜困难,将会对中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使中华武术不再受到时间、地域、年龄和种类的限制,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中华武术,发扬中华武术传统文化,把中华武术变成全民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旨在发挥武术健身养生和提高道德修养功效,并使之走出中国,向全世界推广。

摘要: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游戏以其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大、影响面积广、推广速度迅捷等诸多优势,成为国内外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手段。“功夫网游”对传播与发扬中华武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某些方面又为其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使“功夫网游”沿着健康轨道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部分功夫网游之间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归纳与分析,同时,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期望为“功夫网游”的健康成长以及传统武术传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数字技术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民族文化,传播途径

民族文化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财富,通过它的传播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文化的交流,提高国家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力。但我国部分民族文化还未被挖掘,因此,作为文化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数字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成果,利用数字技术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能够拓宽传播的途径,让更多的人感受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1 数字技术的概述

数字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伴随电子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科学技术,它运用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声、图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数后进行加工、传播、储存以及还原技术[1]。运用数字技术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播能够有效地拓宽传播途径,增进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

2 运用数字技术加强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得到了更多的运用。将它用到文化传播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民族文化的传播广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国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够提升国家文化的发展,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运用现代技术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提升了更多人参与文化的消费热情以及创新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交流与发展[2]。

3 数字背景下加强民族文化传播的途径

运用数字技术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播,是推动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国家文化实力的彰显。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数字技术作为一种便捷的传播方式对于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文化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现代数字技术,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1 充分利用网络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

网络技术是现阶段发展最为迅猛的一种数字技术,也是各种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实现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相关文化工作者应该利用好网络平台,建立民族文化宣传网页让更多人专注;还要发挥政府职能,利用网络媒体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以及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加快民族文化传播的现代化进程[3]。

另外,应该运用好网络文化平台,通过网络交流倡导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交流激起大家对于民族文化的探讨,增加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为民族文化的传播献出力量。

3.2 加强媒体对民族文化的传播

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快了人们现代化进程的速度,数字电视就是其中的一个象征,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首先要达到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除去借助网络技术外,还可以和电视媒体进行合作,拍摄有关民族文化的广告片和电视节目,通过电视媒体的播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同时,声音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通过制作一些音乐将民族文化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欣赏我国的文化特色。

3.3 利用多媒体设备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

多媒体设备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应用得都很广泛。作为文化工作者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利用一些多媒体设备记录下当地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民族文化。

4 结束语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进程中积累的财富,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作为文化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把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作为工作的重点,在保护文化的基础上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全面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朝阳.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困境及对策[J].新闻前哨,2011(3).

[2]吴廷俊.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J].河南社会科学,2010(1).

传播途径 第11篇

关键词: 中西传统节日 渊源 传播途径

1.引言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高速迅猛的信息传递不断加速着全球化进程。各国文化不知不觉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可否认,这种传递与融合令地球村的各国居民们受益颇多,令人放眼全球,领略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习惯。但同时,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也影响着各国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传统节日,作为一国文化最令人喜闻乐见的组成因素,正如一幅人文历史的风俗画,展示着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又如一张闪亮的名片,将这个国家及其精神面貌传向世界。本文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习俗渊源谈起,进而延伸到其各自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途径,期望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各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特色文化能在大范围内各居其所,大放异彩,让“村民们”尽情领略不同文化的精彩和亮点,让世界文化百家齐鸣,各放异彩。

2.中西方主要传统节日例析

2.1七夕vs.情人节

“七夕”又称“乞巧节”,最早记载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七夕本源于古人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早在三四千年前,古人就有对星宿的崇拜。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民间多在计算时间时以“七七”为终局。“七”、“吉”谐音,“七七”为大吉之日。“七”又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时光荏苒,七夕“乞巧”逐渐与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合在一起,广为流传的鹊桥相会为七夕节渲染出一份浪漫的爱情色彩。

传统的“卜巧”习俗即为对月穿针,始于汉代。年轻女子月下比赛穿针,结彩线,胜出者为巧手女。除此之外,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巧菜”等专为女子而设的传统活动[1]]P47。如今时代变迁,年轻人已鲜少穿针引线。“文革”时期,谈情说爱一度被视为禁忌;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人受西方思潮影响开始庆祝西方情人节,中国传统节日一度受到冷落。继之而来的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和商业因素的渗入,引发了“七夕”的复兴,但传统的“乞巧”却被时兴的玫瑰和约会等节目取而代之。七夕也被国人冠之以“中国情人节”的名号。

西方情人节有多种起源。广为流传的一种是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战争频仍,克劳迪乌斯二世为让战士专注于战场,禁止年轻人结婚。基督教神父瓦伦丁则帮助他们在教堂举办秘密婚礼。克劳迪乌斯二世得知后,于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将瓦伦丁送上绞架。14世纪以后,为纪念瓦伦丁,2月14日被确认为Valentine’s Day,是为当今各国年轻人所津津乐道的西方情人节。

尽管情人节有着如此残忍、悲伤的宗教历史渊源,如今的年轻人早已把它视为一个关于爱情、浪漫和鲜花的节日。这一天的庆祝活动也是丰富有趣的。在威尔士,人们以刻有心型、钥匙状的木勺为礼物,意为“你打开了我的心锁”。在中世纪,年轻人在碗里抓阄寻找自己的情人,抓到的名字会缝在袖口一星期。也有传说记载,当天清早由钥匙孔向外窥探,如看到一人独行,则当年单身;如看到两人及以上则一定能觅到伴侣;如看到一对鸟雀则会于圣诞节前喜结连理。如此趣味盎然,不一而足。而时下,情人节卡片、巧克力、玫瑰花、浪漫的约会等活动更是令世界各国年轻人趋之若鹜。由此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开始为世人瞩目。

2.2清明节 中元节 下元节 寒衣节vs. 万圣节

“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也称为‘三月节’,是专来标志天文、天气变化的一个节日”[2]P62。又传春秋时期晋文公失误之下烧死割肉救他的名士介子推,为表示对介子推的哀悼和思念,清明节与寒食节成为哀悼,扫墓与祭祀英烈和先祖的节日。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亲人去世的人家,都要上坟;如远在外地,则要在街口路边为逝者烧纸念诵。这是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这一晚随处可见悲戚焚纸的中老年人。儿童按旧俗这一晚是禁止出门的,以免沾染晦气。

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这一天民间多备菜肴,祭拜祖先、神灵以祈福寿。寒衣节是农历十月初一,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清明节、上元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鬼节”。

现在的年轻人出于环境的改变,工作的压力和观念的更新,已经很少关注这些祭祖的节日,甚至很多人把上坟、祭拜等传统的纪念活动归结于迷信。不可否认,诸如烧纸,扎冥衣、冥器等行为有陋习之嫌,不文明且不环保,但把祖辈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一并弃之如敝屣也非理智之举。这几个节日,分别发生在春、秋、冬三个关键季节,“这仍然是农耕生活,农耕文化的必然结果”[3]P203。一系列祭祀行为反映了在中国这个农耕大国,民众对万物生长收获的欣喜和对祖辈传业授技的感激及对他们的思念和缅怀。

经济复苏、国力强盛,我国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清明节”已被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方便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然而很多年轻人仅仅把它视为休息或短途旅游的契机,祭祖等活动仍旧是老年人的例行公事。可见我们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还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努力。不过,近年来祭祀时由献花取代烧纸的现象也令人为之欣喜,相信随着广大民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对传统文化的加深理解,情况会越变越好。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前夜,11月1日是万圣节,这是西方一个古老的节日,它“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从罗马的果树女神节,到凯尔特人的诸圣徒日,再到基督教的诸圣日和万灵节”[4]P138。

凯尔特人相信每年10月31日死去的亡魂会回到故居地借活人再生,因此他们举办祭鬼活动,并装扮成鬼怪驱赶游荡的魂灵。他们还会点亮篝火,为鬼魂指路。祭司德鲁伊特教引人们提着萝卜灯挨家挨户征集祭品。11月1日人们会装扮起来游行,称为诸圣徒日。1世纪时罗马人侵略不列颠,凯尔特人的诸圣徒日就与罗马人的果树女神节融合而成新的万圣节。“公元835年,罗马天主教会将11月1日定为教会的节日,来纪念所有的圣徒,这一天被称为诸圣日也就是万圣节”[5]P140。

一个有着如此复杂文化和宗教渊源的节日,如今却流行于世界各地。每年一到十月份,中国各大超市便摆满了南瓜灯、鬼面具、披风、魔法棒等万圣节活动用具,很多幼教和培训机构也热衷于组织孩子参加万圣节狂欢晚会。为什么同是“鬼节”,万圣节的普及程度如此深广呢?且来看万圣节的各种习俗:恐怖而不失俏皮的“杰克灯”、活泼又实惠的“不招待就捣蛋”、热闹狂欢的化装舞会、盛大缤纷的节日游行,再加上商家的推波助澜,万圣节俨然已成为一个老少咸宜,休闲放松,尤其受小朋友欢迎的流行节日。热衷于这些世俗化活动的孩子和年轻人,是否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层世俗外衣下的宗教文化和西方理念呢?这值得深思。

2.3中秋节vs.感恩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有很多,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意味隽永的文化内涵。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代帝王中秋祭月的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形成中秋节。还有“秋报遗俗说”[6]P2。农耕社会,古人有“春祈”、“秋报”的习俗。每逢中秋,收获季节,古人饮酒起舞,拜土地神,庆祝丰收。中秋节兴起于唐朝。彼时,“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玄宗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浪漫色彩”[7]P4。

皓月当空,丹桂飘香,家人团聚、赏月、拜月、吃月饼,故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此外,各地区还有舞火龙、烧花塔、点桔灯、猜谜等传统活动。近年来为弘扬传统文化,中秋节也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有了休假,合家团圆更加方便。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年轻人外出打拼的风潮和日益红火的旅游热一度冲击着传统的闲适浪漫的赏月团圆等节日习俗。因此,除了增加假期外,中秋节节日氛围的烘托与兴盛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思索。

每年的11月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节,时间与中秋节相近,同样是感谢收获,合家团圆的日子。提起感恩节,一定要提及著名的“五月花号”和乘坐该船移民北美的英国清教徒。他们为躲避英国的宗教迫害,来到新大陆,并在当地印第安土著的帮助下安居下来。第一次的感恩庆祝活动多少表达了对印第安人的谢意。以后历年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对丰收的庆祝和对上帝恩赐的感恩。他们在美洲大陆杀戮、占地,逐渐强大起来。“早期的殖民者过感恩节,感谢的是上帝给了他们传播文明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地屠杀印第安人”[8]P191。

如今感恩节已经成为美国的法定节日,除了合家团聚和烤火鸡外,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充满童趣的南瓜赛跑和蔓越橘竞赛、激烈精彩的体育赛事、华丽壮观的梅西感恩节大游行、热火朝天的吃火鸡大赛,甚至还有趣味盎然的美国总统“赦免火鸡”活动。如此异彩纷呈的庆祝活动再加上来自美国政府和民间的大力营销宣传,感恩节如今日益风靡各国就不足为怪了。想必不管哪国人等,在庆祝感恩节时少有人想起当年淳朴无知的印第安人,却会有许多无神论者随口说出“感谢上帝”的话语。

2.4春节vs.圣诞节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因之遍布全球的中国人而名扬四海。关于春节的来历,一说是人们于除夕之夜,门贴红纸,燃放爆竹,彻夜灯火通明,驱逐一种叫“年”的怪兽。二说是古代有个叫“万年”的年轻人因当时节令较乱影响农耕生产和收成,遂致力于研究制定精确的岁时节令。期间历尽千辛万苦,还曾遭节令官阿衡的嫉妒而险遭暗杀。最终万年制成太阳历,受天子推崇,天子遂命名太阳历为“万年历”,一年之始为“春节”,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传统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民俗众多,热闹非凡。主要的节庆有祭灶、吃饺子、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守岁、放压岁钱、拜大年、串亲戚、舞龙灯、舞狮子、游灯会,等等。作为最传统最重大的节日,中华儿女不论身在何方,都会尽力聚集起来庆祝这一节日,因此虽然外国人不会庆祝这一节日,但中国春节早已名声远扬。然而,许多传统的民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逐渐被人们淡化。烟花鞭炮会导致环保问题;舞龙灯、串亲戚等节目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逐渐消逝;吃饺子、穿新衣也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缺失年轻人的青睐;压岁钱本来是对孩子的美好祝福,因为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开始变味。经常听到人们感慨现在的年没有“年味”了。不管“年味”如何变淡,相信春节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都是最深沉的积淀,也希望中国的春节能红遍世界各个角落。

圣诞节,顾名思义,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众所周知,耶稣诞生于马棚,具体日期不可考。12月25日是波斯太阳神的诞辰,也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基督教在寻求被罗马社会所接受的过程中,力图迎合罗马社会习俗。选择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还有宗教宣传方面的原因。基督教习惯上善于用移花接木的方式把异教徒的节日据为己有,这是当时的教会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重大举措”[9]P211。

作为基督教的节日,圣诞节却有着许多世俗化的庆祝方式,名扬四海的圣诞老人、圣诞树和圣诞花环最为人喜爱;圣诞节火鸡、布丁、松糕、姜饼令各国人等追捧;圣诞颂歌和圣诞贺卡飞扬至各个角落;圣诞长袜和圣诞集会更是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之下风靡世界。虽然圣诞节的世俗化和商业化有违一些虔诚信徒的初衷,但是不可否认,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上帝,都知道耶稣和圣母玛丽亚。

3.结语

通过对以上若干颇具代表性的中西节日之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是中国农耕生活的真实反映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严肃、极其认真的‘人文化成’活动,是一种综合的中华文化现象”[10]PVI。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多具深厚的宗教背景,是基督教文明和中世纪教廷统治的生动体现。而这些宗教节日在非宗教地区的大肆推广应该源于西方国家开放的民族性格;英美等政治经济大国的强势推广;同时,其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庆祝活动也易于为各色人群接受。世俗化、商业化的包装淡化了其宗教色彩,反而形成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随着西方国家文化扩散的不断增强,相应文化的意识形态、结构和实践俨然会成为对其他文化的个性及完整性的潜在威胁。我国国力日益强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深入人心,在推动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方面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在做出不懈努力。同时,我们怀着海纳百川的胸怀,乐于理智、文明地接受西方文化,更应该致力于古老中华文化的四海传播,让世界各国人民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升华到“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参考文献:

[1]赵红,祁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2][3][10]孙秉山.为什么过节——中国节日文化之精神[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4][5]司马得.走进美国,从节日文化开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6][7]张晓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传播途径 第12篇

一、瑶族服饰艺术的传播途径现状及意义

瑶族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古老少数民族, 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保留了大量的具有特色的宝贵遗产, 瑶族服饰文化是集瑶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习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可如今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损坏、丢失、技术无人承继等威胁。

(一) 传播手段单一, 宣传维度不够立体

目前关于瑶族服饰艺术的研究与视觉传播基本依靠平面类的纸质印刷品, 地方旅游地宣传画册、口传口宣传以及现有的不够完善系统的网络图片信息。这些宣传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显单薄, 使得瑶族服饰艺术的传播推广面积不够广泛和系统。

(二) 宣传不够系统

现阶段专门瑶族服饰的研究的资料还无法提升瑶族服饰特色对地方文化和旅游竞争力的感召力。人们对于瑶族服饰的种类、特点、图案、刺绣针法等无法做到全面系统多方位的了解。

从长远看, 数字化视觉传播手段的真实直观、多维度视听、即时交互、信息数据集成存储、时间永恒存储等方面的优势, 既节省了时间、减少了仓储空间、人力、物力并提高了效率。

二、瑶族服饰艺术的数字化视觉传播途径

(一) 数字化静态的视觉传达途径

静态的视觉传达传播范围广泛, 是对文字、图像等视觉信息的高度概括的设计, 以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静态视觉传达的最主要媒介是平面媒介。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 使艺术视觉传达告别了以纸张、画布作为传播媒介, 走进数字化网络传播的新媒体阶段。传统的摄影、绘画等, 被更加凝练、精确的方式数字图像所代替。数字化的处理技术, 对各种文字、图像等信息重新进行设计包装, 丰富人们的视觉体验。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设计师捕捉灵感, 拓展思路, 并创作出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 最大可能的吸引和刺激受众的感官和心理。因此, 结合不断推陈出新的软件技术和新材料, 将有关瑶族服饰的图片、影像, 结合瑶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文情怀以及社会形态等信息, 重新解构、重组。通过建立专门的门户网站、明确标志、加大广告宣传、设计相关产品的包装等手段, 从而建构属于瑶族人民自己的服饰文化品牌。数字化视觉传达手段提升了公众对瑶族服饰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记忆, 并达到了更有效的信息传达效果。

(二) 多维度、多空间的视觉传达途径

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下, 视觉传达正经由二维到多维度的形式转变。现代的视觉传播形式改变了以往现实反映现实, 而是逐渐从“真实”空间走向了“真实+虚拟”的空间展示, 从以往的静态展示转变为动静态相结合的方式。“维”是一种度量, 在三维的基础上加上时间就是四维时空。多维度、多空间的传播途径就是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 从时空多元化的视听角度展示信息, 通过声音、影像、色彩等方面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的感官。

比如在瑶族服饰艺术的视觉传播过程中结合动态视觉影像的技术, 运用三维动画以及投影技术, 将声音信息、三维化的图像通过数字技术处理, 使得瑶族服饰的制作过程、工艺、历史以及设计理念等都直接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 是一部三维数字化动态读物, 这样既能带动受众感受到与静态视觉传播不同的乐趣, 又能充分的使受众了解瑶族服饰艺术的制作工艺细节、历史, 分类等, 犹如置身于整个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氛围之中。

(三) 互动媒体交互式体验的视觉传达途径

新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动态和即时交互性, 在传统媒体当中, 受众的接受信息是被动的, 然而每个不同的受众都有各自的需要和追求, 在多媒体的氛围中他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的参与到演示过程当中去, 从而达到了交互性的体验。这种互动性的特征可以使得受众通过设计界面进行即时的交流, 计算机可以通过对动作的识别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受众。因此, 将这种交互式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中, 拉近了受众与各种民间艺术文化的时空、心理距离。

目前新型多媒体主要有虚拟现实、幻影成像、巨幕多维投影的技术。交互式虚拟现实和幻影成像等。瑶族妇女擅长织染、刺绣、设计多种多样的服饰, 在衣襟、袖口、腰带等绣镶有精美的图案。瑶族男子常见服装有对襟、左襟偏大短衫或长衫, 裤子以蓝色为多。当然因为居住地以及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 瑶族有很多分类, 例如, “过山瑶”“红头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等。因此风俗习惯以及服装和各种配饰搭配也有不同。在瑶族服饰艺术的视觉传播中这些复杂信息都可以通过幻影成像的技术详细的再现。比如瑶族服饰艺术的制作流程和工艺。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来实现受众学习了解瑶族服饰在不同的瑶族和历史阶段的制作展示场景等。受众通过触摸屏、操纵杆, 以及光感应等亲身参与到比如刺绣、穿戴搭配、设计图案、绘制颜色、制作染料等环节当中。总而言之, 这种新型的多媒体技术, 将原本被动的接受瑶族服饰文化信息, 转变为主动、参与性的互动式体验。由此增加受众对这一民间艺术的体验兴趣, 最终达到加深对瑶族服饰艺术文化的印象。

三、小结

瑶族服饰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也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群芳中的异香。在传统艺术文化正面临着破坏消失以及数字化新时代的双管形势下, 将瑶族古老的服饰艺术文化通过数字化视觉传播途径进行保护和传播, 是目前最为有效和最广泛的传播方式。这也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同步的必要选择, 对传递和弘扬瑶族传统服饰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玮玮.瑶族服饰语言符号的传播探析[J].传播与版权, 2013 (7) .

[2]张静.数字化视觉传达在大召寺文化推广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3]刘峰.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上一篇:受众互动下一篇: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