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范文

2024-07-18

小儿脑瘫范文(精选12篇)

小儿脑瘫 第1篇

1 脑瘫的病因

1.1 家族因素

生过脑瘫患儿的妇女, 随后所生的子女脑瘫的再发风险增加, 提示有一定的家族因素。

1.2 早产

早产儿体质量极低, 脑组织发育不成熟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脑的损伤, 其发生原因: (1) 脑组织局部缺血, 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 (2) 发育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前提细胞易感性较强, 缺血时少突胶质细胞损伤, 神经纤维轴突断裂。

1.3 宫内感染

发育中的脑组织易受病毒感染的损害, 这些病毒包括巨细胞病毒 (CMV)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IV) , 肠道病毒, 腺病毒。当胎盘因为血管炎等原因而发生损伤时病毒可从母体经胎盘传播致胎儿体内, 从而引起脑组织的损伤,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后期过程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少突胶质细胞的前提细胞, 在孕23~32周前提细胞约占脑内少突胶质细胞总数的90%左右, 但其数量在孕32周后明显减少, 在非激化状态下, 小胶质细胞能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前提细胞成活和分化, 但在炎症的刺激后, 能介导少突胶质细胞损伤, 从而损害脑组织。

2 脑瘫诊断

在出生前至生后28d内发育时期, 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如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即可诊断。 (1) 婴儿期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2) 可伴有智力低下, 惊厥。行为异常, 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3) 需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一过性运动落后。

小儿脑瘫训练方法 第2篇

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

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

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

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固定姿势

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6、不笑

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7、手握拳

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8、身体扭转

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垂体外系损伤。

9、头不稳定

如何预防小儿脑瘫发生 第3篇

广西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振玲介绍,脑性瘫痪是一组综合征,由于胚胎形成缺陷,或者妊娠到分娩、出生后1岁以内时期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与异常姿势反射以及异常运动模式。

现状

有数据统计,我国小儿脑瘫的发病率较高,且大多脑瘫患儿分布在乡村、工薪阶层、打工族等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因费用高、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很多脑瘫患儿做不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以致错过矫治的关键期,甚至失去治疗机会。

刘振玲主任医师强调,脑瘫早期的康复治疗可以使大部分的患儿有希望获得最佳治疗效果,也就是说,脑瘫是可以通过早期的干预治疗来预防的,且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20世纪康复医学的诞生和迅猛发展,给脑瘫患儿带来了福音。广西很多市县医疗机构都开始开设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体系。随着新生儿急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较多的極低体重儿、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患儿被抢救成功。

高危因素

脑性瘫痪的病因可发生在出生时,也可发生在出生前或新生儿期,但存在这些病因的患儿并非全部发生脑性瘫痪,只能将这些因素视为可能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

家族因素 家属或直系家属有先天遗传病。如精神障碍、智力障碍、家族性先天畸形等。

孕母体存在高危因素 如年龄超过40或小于16岁;有慢性疾病;妊娠前3个月时病毒感染、X光照射、吸烟、酗酒、长期服药等。

出生过程存在高危因素 如产程长、早产或过期产、急产或滞产、胎位不正、羊水被胎粪污染、剖宫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

胎儿和新生儿存在高危因素 如胎儿心率或节律异常、有严重先天畸形、胎儿发育障碍、极低体重儿、新生儿评分低于7分,高位中位产钳助产术分娩造成颅脑损伤、难产发生脑组织出血、重度窒息继发的新生儿出生时面色苍白或青紫、新生儿惊厥、重症黄疸、呼吸暂停、产伤、颅内感染、中枢神经损伤等。

以上这些均属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当然,发生脑瘫的最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而在脑瘫患儿中大约50%是早产儿。因此早产是脑性瘫痪的第一大病因。

如何预防

脑性瘫痪中重要的是预防阶段,主要目的是防止脑性瘫痪的产生,即预防能导致脑性瘫痪的各种感染、外伤、缺氧、出血、药物、代谢等致病因素的发生,尤其注意孕妇在围产期的保健和防止各种损伤的发生。

出生前预防 实行婚前保健,避免近亲结婚。对患严重生殖道及泌尿道感染性疾病或接触致畸物质(毒物、化学、放射线等)的育龄妇女应尽量避免怀孕,不要随便使用药物,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做好孕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重视产前监护。

预防早产 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多吃水果、蔬菜。避免精神创伤,不吸烟、不饮酒、避免吸入二手烟。坚持做好产前检查,预防早产极低体重儿出生。一旦出现早产迹象,应马上卧床休息,并且取左侧卧以增加子宫胎盘供血量。

预防感染 妊娠头3个月宫内感染病毒,胎儿患先天畸形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孕期特别是孕早期尽可能少去公共场所,不要接触传染病人,避免接触猫、狗等家畜,不食生冷食物,注意卫生,以减少感染机会。

预防环境污染 注意严格控制家庭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质量,要按照国家标准购买。

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家长的期盼。科学育儿,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 (摘自《南国早报》)

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体会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所收治小儿脑瘫患儿120例, 男65例, 女55例, 年龄3个月~7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异常、静止姿势异常和中枢性运动障碍, 经检查全部确诊。其中单纯痉挛型46例, 手足徐动型32例, 肌张力低下型23例, 共济失调型14例, 混合型5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对5~7岁患儿, 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吸引其兴趣, 在活动中予以适当地康复锻炼, 如做益智游戏提高患儿智力, 通过运动改善其肢体功能;<5岁患儿, 因年纪幼小, 应与其家长多沟通, 进行心理抚慰, 消除其悲观焦虑情绪, 积极面对疾病并配合医护人员。日常生活中多给与患儿关怀, 并学习有关护理措施。

1.2.2 肢体康复

每天按摩揉搓患儿肢体, 改善其血液循环, 促进全身血液流通。对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处制定一套完整的按摩方法, 按摩3~4次/d, 适当地做外旋动作, 使患儿肢体功能逐步恢复;年龄稍大患儿, 很喜欢模仿大人动作, 可带领他们做医疗体操锻炼。每天的活动量不能太大, 活动时间不能太长。

1.2.3 语言康复

在安静的环境中教患儿学说话, 若病情较为严重, 可先锻炼其撅嘴、鼓腮、呲牙等能力, 通常会从简单的爸爸、妈妈发音开始, 然后逐步增加难度, 直至能够学说一整句话。鼓励患儿多食蔬菜和水果。

1.2.4 知觉护理

可利用冰块、热毛巾等反差较大的方法刺激患儿皮肤, 增强其对外部的感觉, 但需注意不得损伤患儿皮肤。

1.2.5 生活护理

多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并采取正确的进食方法;尽量让患儿自己完成如厕、穿衣、吃饭等动作。

1.3 疗效评价标准[2]

1.3.1 治疗效果

显效: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语言和智力方面与正常人无区别;有效:肢体部分功能恢复, 病情有所好转;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3.2 健康评分

从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总分<80分为重度受损, 80~100分为明显受损, 101~120分为中度受损, 121~160分为轻度受损。

1.3.3 护理满意度

结合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工作态度、服务质量、健康教育等因素给出综合评价, 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健康评分变化比较

与护理前相比, 两组护理后健康评分均有增长, 且观察组增长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aP<0.05

注:护理后两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56例满意, 2例一般, 2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42例满意, 7例一般, 11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70.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小儿脑瘫是一种病变在脑部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 临床上较为常见, 且对四肢功能、语言能力、智力都有着一定影响[3]。由于肢体功能受阻, 智力下降, 患儿往往生活不能自理, 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患儿肢体功能, 使其各方面均可恢复正常, 从而能够独立生活。为取得良好疗效, 患儿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考虑到年龄不同, 常规护理方法难以适用于每一例患者, 尤其是刚出生的婴幼儿, 一旦出现脑瘫症状, 护理难度较大, 这就要求采用综合护理模式, 从多个方面分析, 分别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 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

从此次研究结果中可看出, 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模式,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P<0.05) , 实现了被动护理到主动护理的转变, 而且护理人员责任更加明确, 专业素质提升, 患儿及其家属容易接受, 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 取得良好效果[4]。

综上所述, 在小儿脑瘫临床治疗中予以综合护理干预, 可有效改善患者健康状态, 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脑瘫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护理干预。方法 120例小儿脑瘫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行综合护理, 对比两组疗效、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患儿健康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健康评分均有增高, 且观察组增高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小儿脑瘫临床治疗中予以综合护理干预, 可有效改善患儿健康状态, 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脑瘫,综合护理,健康评分,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玉梅.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4) :199-200.

[2]罗春花.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治疗小儿脑瘫的护理体会.医药前沿, 2014, 7 (20) :311-312.

[3]牟少静.小儿脑瘫的研究进展.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 (5) :2983-2984.

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第5篇

路径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

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 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路径时限

病房标准住院日≦90天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和脑性瘫痪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

2、针刺疗法

3、灸疗

4、中药熏洗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疗法

6、辨证口服中药制剂(1)脾肾两亏证:健脾补肾、生肌壮骨(2)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强筋壮骨(3)肝强脾弱证:柔肝健脾、益气养血(4)痰瘀阻络证:涤痰开窍,活血通络(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7、康复训练:根据患儿病情选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益智疗法等多方面内容

8、护理:辨证施护 出院标准

1、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价治疗后比治疗前总分数提高≧5分。

2、异常姿势减轻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其他系统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内容

入院第1~2天:医生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康复初次评估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入院第3~7天:医生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善入院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结果,调整或补充诊疗方案防治并发症 ●防治并发症

入院第8~88天:医生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是否出院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加强中医康复评价与实施 ●防治并发症

●康复疗效,预后和出院评估 ●强调健康宣教

入院第88~90天:医生

●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案,预约复诊日期 ●完成出院评估,总结 ●指导出院后康复 ●通知出院 入院第1~2天:护士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危险性分层指导患儿的康复和锻炼 入院第3~7天:护士

●配合治疗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儿的康复和锻炼

●配合康复

入院第8~88天:护士

●配合治疗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儿的康复和锻炼

●配合康复

●配合健康宣教 入院第88~90天:护士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探讨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第6篇

【关键词】脑瘫;康复护理;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60-02

小儿脑瘫是目前小儿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多伴有精神发育迟缓、视听障碍、癫痫、行为异常等并发损害。为减少并发症,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康复护理是非常关键的。我院自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脑瘫患儿1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3月~6岁,其中痉挛性四肢瘫50例,痉挛性双下肢瘫1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18例,迟缓性瘫26例,运动过度型14例;其中伴语言障碍者10例,精神发育迟滞者8例,有癫痫发作者7例。

2 护理体会

2.1生活护理:家庭与社会对脑瘫患儿康复最基本的要求是患儿生活能够自理,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临床护士一定要将解释、疏导、鼓励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来提高这方面的技巧与能力,让患儿通过在他人指导下反复练习、模仿和逐步学习,最大程度的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感知、认知能力,培养其学习与社会交往能力。虽然脑瘫患儿的护理和生活主要由家人来承担,但我们护理人员应重视对家长的教育和辅导,把康复治疗目标与护理管理和日常生活活动结合起来,从清晨起床到晚上入睡所有活动都要作为学习的课题,对患儿每日24小時进行严格的训练,使患儿得以沐浴在全天的疗育之中。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了解患儿脑瘫的类型,熟悉其功能障碍的特点,运用正确方法指导及帮助患儿克服肢体活动障碍,完成洗漱、入厕、穿衣、脱衣、进食、洗浴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各种类型脑瘫对相应治疗性体位要求不同[1],注意治疗性体位的保持,包括睡眠体位、跪位体位、站立体位、行走体位、抱位体位。因此,护理人员需掌握各型脑瘫不同治疗性体位的要点与技巧,以便更好的护理和治疗患儿。

2.1.1摄食护理:摄食护理是脑瘫患儿日常护理一项重要内容。进食时在矫正异常姿势同时,要对张口、吸吮、咀嚼、咽下等动作进行协调,对有吞咽困难的患儿喂养时要细心和耐心,给易于咽下的食物,每一勺食物不宜过多,必要时可用手指向下清扫食管帮助吞咽,若勺子被咬住,不要用力拉出,应等患儿自行放松。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注意营养和水分的摄入,做到合理喂养。

2.1.2排泄护理:排泄护理是脑瘫患儿日常护理另一项重要内容。大多数重症脑瘫患儿不能自主排便,应选择舒适、合体、吸水性强的尿布,一般3~4小时换一次,对年长儿可选用便盆,并按课目作入厕训练。

2.1.3洗漱护理:洗漱护理是脑瘫患儿的日常护理,对于脑瘫患儿来说,洗漱绝不是只为了清洁,而要利用洗漱的机会进行必要的训练。

2.2心理护理: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甚至被周围环境冷落、嘲弄,失去了享受文化娱乐的权力,常出现情绪及人格特征的变化,如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及认知损害。表现为少言、孤独、自卑、缺少自信心、甚至自我否定等。而由于脑瘫病程长,见效慢,患儿家属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会有放弃治疗的心理,临床护士一定要将解释、疏导、鼓励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寻求家属配合共同帮助患儿治疗,确保心理护理方案得以有效实施。我们要掌握脑瘫儿童异常心理特点,注意脑瘫患儿情绪变化,培养脑瘫儿童自信心,不断提高对脑瘫患儿心理护理的技巧。

2.3 语言康复护理: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恢复患儿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应尽早开始,一般训练方式从一对一与集体训练相结合,专业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护理人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患儿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逐步确立语言表达的意识,具体包括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呼吸训练、嘴的运动训练等。

2.4肢体康复护理:对痉挛型脑瘫的患儿应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使患儿躯干充分伸展,采用手法按摩、刺激、帮助四肢被动运动,避免痉挛姿势运动,尽早诱导出正常的运动模式;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应尽量抑制上部躯干的肌紧张,对已短缩的肌肉进行牵拉、伸展性的训练,促进抗重力姿势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对姿势异常的患儿,按部位分别给予矫形训练,抑制异常冲动,以利于大脑建立正常反对瘫痪的肢体应保持的功能位,并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鼓励家长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念,积极配合,贯彻各种训练,使患儿在家中也能得到长期、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以增加患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2]。

2.5 安全护理:由于患儿肌力、肌张力及姿势的异常,肌肉、关节、韧带缺少正常的活动,软组织柔韧性差,肌肉容易疲劳,骨质疏松,骨皮质薄弱,机体活动的不协调等原因,较正常儿童容易发生意外伤害,所以患儿生活的环境要避免有棱角、锋利的物品、避免具有伤害性的玩具用品接触患儿,护理人员进行各种理疗、康复训练中要特别注意防止患儿坠落、摔倒、肢体扭伤、关节牵拉脱位及骨折等。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动作幅度不宜过大,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发现不良情绪时要查找原因,加强护理安全。对脑瘫痪患儿进行水疗时,要注意水温保持在34℃~36℃,以免引起痉挛,防止患儿溺水、呛水,所以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一对一进行训练。

3.结果:基本治愈18例,显效48例,有效4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

4.结论:通过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使我认识到脑瘫患儿护理是艰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所以我们护理人员要怀有更多的同情心、爱心、责任心和耐心,临将解释、疏导、鼓励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患儿康复的目标,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李晓捷主编. 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第1版.

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效果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26例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110人, 对照组116人, 年龄1~7岁, 平均年龄 (3.7±2.3) 。两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试验组脑瘫患者运用综合性康复治疗 (神经发育治疗、药物应用、推拿按摩、物理疗法) 等分三个阶段治疗。对于对照组辅助运用音频、直流电、蜡疗、超短波、超激光、干扰电、经皮、磁疗、脑循环、颈腰牵、底周波、超声波等一系列理疗仪器, 治疗6个月时间, 同时记录数据并观察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首都西苑海淀神经伤残儿童医院研究的7项疗效评估标准评定:各项指标≥20分为显效, >10分为有效, <10分为无效[1]。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儿童康复科ADL评定表, 属独立完成项的即为显效, 能独立完成但耗时较久的为有效, 不能独立完成的为无效[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用±s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组间比较, 用χ2检验率的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治疗6个月后, 试验组110人, 显效64例, 有效30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为94%。其中1岁者总有效率为100%, 1~3岁有效率为87.8%, 3~7岁为82.9%。治疗前后, 脑瘫患儿独立完成各项事项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见附表。

3 讨论

3.1 小儿脑瘫病理机理

小儿脑瘫的病理表现为综合性候症群, 是区别于正常儿童的正常功能,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非脑性损伤, 表现为智力发育不全。不言不语、行动不能自理及癫痫等症状。李颖等研究表明, 引起脑性瘫痪异常因素构成中前五位的因素依次为: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产妇年龄偏高和多胎[2]。小儿脑瘫最初是由于妊娠早期致病因素引起的神经元增值和移行障碍, 早产儿中多是脑组织异变, 而在足月儿中引起脑损伤的原因则比较复杂, 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在临床上的表现:多在婴儿期就很明显, 多见于行动自私异常和运动发育落后, 到行动站立时, 多见于行动障碍, 随时间增加, 多见于关节和脊柱的非正常性异变[3]。

3.3 小儿脑瘫的综合康复治疗

对小儿脑瘫的治疗, 是最大限度的改善患儿的生活生存质量, 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并尽最大可能对可能引发的全身病变和软组织异变及关节畸形进行遏制, 最大程度南斗避免手术。胎儿在出生后一月内脑部发育最快, 神经系统也在这一时期形成。根据脑的可塑性理论分析, 脑的发育越不成熟, 脑的可塑性就越强。而这一时期脑组织一旦发育完毕, 可逆转性就消耗殆尽, 综合治疗中功能恢复训练和学习新的功能对小儿脑瘫来说就尤为重要。

Bobath经典神经发育疗法, 消除脑瘫儿运动障碍, 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在对试验组的观察治疗中, 根据小儿脑瘫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康复理疗仪器并配合按摩及物理疗法。利用综合康复治疗, 对于改善小儿脑部发育, 改善脑组织微循环供血状况, 利用康复治疗促进小儿脑瘫脑发育的目的, 修复和重塑脑组织, 实现功能代偿。刘振寰等的研究认为, 脑瘫患儿存在着脑血流动力学障碍, 其特点为脑供血呈高阻力、低灌流, 伴有外周微循环的明显障碍及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异常, 年龄越小障碍越显著。脑瘫病情越重, 红细胞聚集增高越明显。且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4]。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多采取综合措施, 以功能训练、矫形器和手术治疗为主, 功能训练主要采取运动疗法、按摩、作业疗法以及引导式教育。治疗前后评估结果显示, 治疗后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措施在治疗儿童脑性瘫痪上起到一定效果[5]。

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的观察记录, 可见试验组采用康复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26例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运用音频、直流电、蜡疗、超短波、超激光、干扰电、经皮、磁疗、脑循环、颈腰牵、底周波、超声波等一系列理疗仪器, 对小儿脑瘫患者做综合康复理疗, 记录数据并观察理疗效果。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110人, 对照组116人, 年龄都17岁, 平均年龄 (3.7±2.3) 岁, 一般资料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 试验组110例患者均经过病理证实为小儿脑瘫, 运用综合康复治疗, 显效64例、有效30例、无效16例, 总有效率94%;治疗组116例患者采用同样的方法, 显效40例、有效44例、无效32例, 总有效率84%, 两者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患者, 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广为使用。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

参考文献

[1]尤仲敏.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效果观察 (附230例报告) [J].山东医药, 2011 (14) :78-79.

[2]李颖.208例脑瘫儿童病例分析[D].吉林大学, 2011.

[3]李珩.儿童脑性瘫痪的中医康复评定及相关证候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4]刘振寰, 钱旭光, 马美美, 等.脑性瘫痪患儿的脑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2011.

警惕小儿脑瘫的发病率及预防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年中在我院门诊、住院及随访中所发现的脑瘫患儿共40例, 年龄在3个月~7岁之间, 平均年龄在2.5岁。不同年度脑瘫患儿的比率, 见表1。

追问发生脑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低体重儿 (<2500g) :包括早产未成熟儿, 足月小样儿。

(2) 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 在四肢性瘫痪的脑瘫病人中53%与先天性异常有关;在非四肢性瘫的脑瘫病人中, 35%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3) 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 20%是由窒息及产伤所引起, 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 (1) 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 (2) 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等; (3) 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劲等; (4) 分娩过程异常:如臀位产、滞产、手术产 (产钳) 或应用麻醉药等; (5) 新生儿因素:除窒息外, 还有许多心肺功能异常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4) 核黄疸:为脑瘫重要原因, 随着国产医学的进步, 核黄疸引起脑瘫的比例下降。

2 结果

从调查结果看, 脑瘫发病率有明显逐年增多的趋势, 近些年来, 由于产科技术、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的发展, 新生儿死亡率、死胎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 但脑瘫发病率并无减少趋势, 重症脑瘫的比例有增多趋势。人们解释这种现象是由于抢救重危新生儿技术提高, 使许多过去很难存活的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重度窒息儿得以存活, 而这些婴儿患脑瘫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多。

3 讨论

目前警惕小儿脑瘫的发病率及加强预防是当代医生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康复治疗需要付出很高代价, 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而且本病的康复治疗效果远不能和其他肢体伤残康复相比。所以, 做好预防工作, 防止脑瘫的发生, 是提高人口素质,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的根本保证。根据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观点, 对小儿脑瘫的预防工作, 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 出生前预防:积极开展早期产前诊断, 胎儿预测, 开展优生优育宣传教育, 增进孕妇健康, 防止发生先天性疾病。发现胎儿异常必须做人工流产, 不让异常胎儿出生。为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 孕妇应该注意:避免病毒感染, 如流感, 风疹等。特别是在妊娠10~18周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时期, 此时更应注意防止感染。不要滥用药物, 特别是麻醉药、镇静药, 禁止吸烟, 饮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的照射, 不要过多地做B超检查, 最好不看电视。

为防止先天异常的婴儿出生, 现代医学技术可以在妊娠早期 (7~9周) 进行产前诊断;早期发现胎儿异常, 以便尽早做人工流产, 有以下情况的孕妇, 应该尽早做产前诊断和咨询:35岁以上的孕妇或男方已超过55岁;曾经生过一个智力低下或畸形的孩子;曾经有过不明原因的流产, 早产、死产及新生儿死亡史;近亲结婚;男女双方亲属中有某种遗传病, 或夫妇一方就是遗传病病人。

(2) 出生过程中的预防:造成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娩过程中引起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 因此要预防早产、难产。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1]。做好难产胎儿的各种处理, 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 避免分娩过程中对新生儿的伤害, 这是预防脑瘫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关的医务人员都要抱着对产妇、家庭和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 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分娩的每个环节。一旦出现新生儿窒息, 颅内出血等病症, 要积极进行治疗, 减少对新生儿的损害。

(3) 后遗症的预防:脑部感染, 脑血管疾病, 脑外伤等均可引起后天性瘫痪, 因此要加强预防措施, 防止发生上述疾病是预防后天性脑瘫的根本。一旦发生上述情况, 要及时住院治疗, 彻底治疗原发病, 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后遗症甚至不留下后遗症, 另外在上述疾病的早期、在生命体征平稳之后, 在治疗其主病的同时要积极进行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 这是预防脑性瘫痪和减轻病情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小儿脑瘫的高压氧治疗及观察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了两组,治疗组40例,观察组20例,其中男患儿47例(78.33%),女患儿13例(21.67%)两组患儿年龄在2~13岁、平均年龄为9.38岁,其中年龄最大患儿13岁,最小个2岁。两组患儿的性别等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中由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所导致脑瘫者(HIE)28例(46.67%)、病毒性脑炎17例(28.33%)、病理性黄疸11例(18.33%)、一氧化碳(CO)中毒2例(3.33%)、颅内出血1例(1.67%)、中毒性脑病1例(1.67%)。两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儿均经过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提示脑发育迟缓或不良。

1.2 表现症状

小儿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及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运动及发育落后导致患儿主动运动的减少。除个别严重患儿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以外,大多数患儿表现为肌张力下降。还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异常姿势。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为反应迟钝[1]。脑瘫患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1.3 治疗方法

脑瘫患儿的常规治疗一般是给予营养脑细胞药物的应用,为了促进脑的代谢,使用方法可以是口服也可以静脉点滴。另采用功能训练等全面康复手法,包括针灸、按摩、穴位注射、外敷中药、水疗及中药浴等理疗手法,并根据不同病症轻重患儿采取个体拟定治疗方案。本文治疗组在这些常规治疗同时加用高压氧治疗,给这40例患儿高压氧治疗,高压氧舱(中国船舶制造的YWC0.5/1.2型)开始升压为15~20min,升压速率先<0.01MPa/min,以后根据患儿的承受能力,逐渐升压至0.05~0.06MPa/min,输入氧气浓度为77%~81%,温度为21~26℃,维持30min后进行减压,其速率控制在0.003MPa/min左右,每天一次,每次1h,10d为一疗程,休息10d,再进行第2个疗程,共计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DQ)及临床疗效[2]。

2 结果

60例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好转,所有患儿流涎都有不同程度减少,独坐的时间也较治疗前显著延长,肌张力增高的症状稍有所好转,手眼协调能力有所增强;但治疗组在应用高压氧治疗后DQ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DQ=平均发育月龄/生活月龄×100(<3岁患儿根据其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手功能、反应或反射、语言7项发育水平确定发育月龄,7项之和除以7为平均发育月龄)[3],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总结

当脑组织缺氧、缺血时,患儿体内的氧分压下降,氧弥散半径缩短。同时,ATP分解为AMP、ADP并继续降解产生腺苷、肌苷,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氧自由基(O2-)导致脑损伤。高压氧治疗能极大的提高患儿的血氧张力,增加体内血氧含量,还能增加受损神经组织的供氧量,通过收缩血管、减轻水肿[4],从而减轻继发性缺氧缺血性炎症反应及对脑细胞所造成的破坏,并降低脑血管床的阻力,维持脑损伤后脑的正常血流灌注,达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加速修复受损脑组织,帮助尽快恢复脑功能。

本文采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患者,所有的病例的发育商和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物理疗法的治疗效果。此方法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和减轻患儿的后遗症发生概率,提高了患儿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显著的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脑瘫(CP)患者使用高压氧(HBO)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共6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治疗组的40例患儿加用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每次1h,10d为一疗程,休息10d,再进行第2个疗程,共计4个疗程。再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DQ)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好转,但治疗组在应用高压氧治疗后DQ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在脑瘫患儿的治疗中,应用高压氧治疗和康复治疗可提高小儿脑瘫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小儿脑瘫,高压氧,发育商,疗效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瘫定义、诊断条件与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163.

[2]史源,李华强.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国内外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51-952.

[3]Al-Waili NS,Butler GJ,Beale J,et al.Hyperbaric oxygen in the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brain trauma,andneurologic disease[J].Adv Ther,2005,22(6):659-678.

高压氧辅助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 第10篇

1.1 一般资料

2002~2006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75例,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 经颅脑CT或MIR, EEG检查, 诊断符合小儿脑瘫[1]。随机分为两组: (1) 高压氧治疗组 (HBOT组) 38例, 其中男27例, 女11例;年龄3个月~9岁, 平均4.7岁;其中痉挛型30例, 迟缓型4例, 混合型4例。 (2) 对照组37例, 其中男25例, 女12例, 年龄3个月~9.5岁, 平均4.6岁;其中痉挛型30例, 迟缓型4例, 混合型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分型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1) 。

1.2 方法

将收治的小儿脑瘫75例, 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 (对照组) , 药物加高压氧治疗组 (高压氧组HBOT) 。两组均给予脑活素静滴, 脑复康、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口服, 配合针灸、理疗, 并由康复医师指导家长每天在家中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HBOT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 单人纯氧舱 (3个月~2岁) 或多人空气加压舱 (2~9.5岁) 治疗;压力:单人纯氧舱舱压0.18Mpa, 加压15min, 稳压视患儿年龄30~40min, 减压15min, 共60~70min;多人氧舱舱压0.20Mpa, 加压20min, 稳压45min, 戴面罩吸纯氧20min, 共2次, 中间休息5min, 匀速减压15min, 共80min;每天治疗1次, 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间隔5~7d;一般治疗3~5个疗程;共30~50次。于30次后复查CT或MRI、EEG。

1.3 疗效判定

痊愈:智力、反应能力与正常儿童相仿, 肌痉挛基本消失、肌力、肌张力正常, 畸形明显改善, 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好转:智力、反应能力明显提高, 肌痉挛明显减轻、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 畸形有所改善, 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临床疗效见表1。

从表1计算得出结果:HBOT组治愈率为32.0%, 总有效率93.0%, 对照组治愈率为11.0%, 总有效率54.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χ2=13.88, P<0.05) 。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指在产前、出生过程中或产后, 由于感染、产伤、出血、缺氧、核黄疸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非进行性脑组织或 (和) 脑血管损害,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 严重者可伴发智力障碍、语言、听觉、视觉功能障碍或癫痫发作等[2]。对脑瘫治疗的深入研究, 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是医学界凾待解决的问题。脑性瘫痪的主要原因是缺血、缺氧引起的脑损害[3]。高压氧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1) 极大地提高血氧分压, 增加血氧含量, 使血氧弥散能力增强, 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和神经细胞重新获得丰富的氧供和营养[4]。 (2) 防止脑细胞能量衰竭, 使无氧代谢转向有氧代谢。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得到改善, 使有氧代谢旺盛, 促进三羧酸循环, 产生更多的ATP, 加速受损的脑组织的修复和脑功能的恢复[5]。 (3) 减少神经元凋亡, 促进细胞存活。 (4) 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6]。婴幼儿时期脑发育最快, 对于婴幼儿脑瘫患者来说, 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尚未固定化, 脑功能发育的可塑性较强[7]。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发现, 高压氧组 (HBOT) 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坐姿、行走步态等方面都与正常儿童相近;且没有毒副作用。在临床中我们观察到, 患儿年龄越小, 治疗效果越好。提示小儿脑瘫早期诊治是决定预后的关键[8]。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地处山区, 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人口,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大多为男孩 (男婴) , 致使样本性别有所偏差。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压氧治疗是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有效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高压氧治疗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HBOT) 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 7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8例, 对照组37例。通过对两组病例的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改变进行疗效评定, 并根据HBO治疗前后CT或MIR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HBOT组患儿肢体痉挛、不随意运动、姿势控制异常程度、智力、语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癫痫发作次数减少;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HBOT治疗小儿脑瘫疗效确切、可靠, 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关键词: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疗效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27 (2) :162-163.

[2]李林, 李晓捷.小儿脑性瘫痪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12) :491-494.

[3]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66-468.

[4]Calvert JW, Yin W, Patel M, et al.Hyperbaric oxygenation prevented brain injury induced by hypoxia ischemia in a neonatal rat model[J].Brain Res, 2002, 95 (1) :128-132.

[5]房广才.临床高压氧医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 1995:311-312.

[6]Atochin DN, Fisher D, Thom SR, et al.Hyperbaric oxygen inhibits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and reduces postichemic brain injury in rats[J].Ross Fiziol Zh Im I M Sechenova, 2001, 87 (8) :1118-1125.

[7]林庆,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6:244.

及早发现小儿脑瘫的蛛丝马迹 第11篇

刚开始的时候,晓惠还以为是由于宝贝太小、身体弱的缘故,没有太在意。但宝贝5个月大了仍然头竖不直,眼睛不会追视物体,也不会伸手取物。在亲朋好友的提示下,她带宝贝去医院做了检查。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医生的诊断结果是宝贝患有小儿脑瘫。

目前脑瘫发病率高,并无特效药治疗

有统计显示,我国现有脑瘫患者约175万人,其中0-6岁患脑瘫的宝贝约有31万,患病率为1.86%。脑瘫给患者本人、家庭乃至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但更糟糕的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治愈此病的特效药,唯一能采取的措施便是康复治疗。

引起脑瘫的4个原因

脑瘫是指患儿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综合征。

脑瘫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1.产前因素:发生宫内感染、宫内发育迟缓、妊娠期外伤多胎妊娠等。

2.产时因素:主要是早产(由围产期窒息造成的脑瘫占8%~10%)、难产(难产可造成小儿脑损伤、缺氧)。

3.产后因素:可能导致脑瘫的新生儿并发症,包括高胆红素血症、失血、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新生儿休克、脑损伤及癫痫抽搐等。

4.遗传因素:一些脑瘫患儿可能有家族遗传病史,在同辈或上辈的母系及父系家族中有脑瘫、智力障碍或先天畸形等。近亲结婚出生的小儿,脑瘫发生率增高。

在这些病因当中,以早产、低出生体重是目前公认的最主要的脑瘫致病因素,且孕期越短,出生体重越低,脑瘫患病率越高。

各时期脑瘫表现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其实很明显,只要家长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脑瘫的蛛丝马迹:

新生儿期——小儿脑瘫在新生儿朝一般没有明显表现,不容易被发现。

1.患儿对周围一切都没有兴趣,反应性很差,动作明显减少,就连吸吮能力都很差,经常出现呛奶。

2.如果请医生检查,会发现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减弱,或根本不出现。

婴儿期——有的宝贝出现智力发育落后等表现。

1.民间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叫做“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这是对婴儿时期运动行为发育规律的粗略概括,而脑瘫婴儿的这些运动发育明显落后。

2.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姿势异常,如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竖立抱起时双腿伸直内收、两腿交叉呈剪刀状、上肢肘腕关节屈曲及手经常握拳而拇指内收。

3.主动运动少,宝贝5个月后,仍不能主动伸手抓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总用一只手去抓取。

4.出现异常反射,即一些原始反射延迟消失,而正常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还可能出现一些病理反射。

幼儿期——宝贝已具备许多行为能力,如有异常很容易被

1.患儿肢体运动障碍,不会走路或走路姿势异常,如脚尖着地、剪刀步态、跛行、不能下蹲等。

2.手的运动不灵活,不能用手取物或者总用一只手去拿东西。

3.出现智力落后、语言发育落后或语言障碍,或有视力异常、听力减退等。

4.出现认知和行为异常,表现为兴奋、多动或孤独、脆弱等。

5.有的脑瘫患儿出现手足徐动、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及强直、震颤等症状。

对妈咪的提醒

1.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性的运动功能障碍。

2.脑瘫不经治疗与康复训练,而能自然恢复正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3.很多患儿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情会呈进行性发展,有的还会伴随继发性肢体关节畸形、挛缩等第二次致残,这些因素都会不断加重病情的发展。

4.对脑瘫患儿必须强调早期治疗、康复,才有利于阻遏病情的发展,不要寄希望于不治自愈。

发现宝贝患有脑瘫,父母千万不要拖延,最要紧的是一定抓紧治疗和训练。治疗和训练得越早,恢复得越好。

家庭康复治疗6法

1.支撑站起

大人可拉着宝贝的一只手,诱使他从坐位过度到双腿为跪姿,然后再让他站起来。也可以在宝贝抓住小床栏杆时,家长把双手放在他的腋下支撑站立,再逐渐减少帮助,让宝贝自己保持平衡。

2.学会走路

关键要让宝贝学会移动身体重心,从开始拉着他的双手向前走,渐渐过度为拉一只手,最后达到他自己能独立行走。也可用学步吊带帮助他练习。

3.上下楼梯

逐渐让宝贝脱离大人的支持,用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上下楼梯。对大一点儿的宝贝,要鼓励他一步一个台阶、两脚交替上下楼梯,可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4.训练跳跃

这是锻炼下肢肌肉的一个重要项目,可让宝宝练习蹲起动作,为跳跃做准备。家长可以经常拉着患儿的双手从台阶上跳下,作为自行跳跃爆发力的准备,也可在室内挂上一些鲜艳的纱布和小玩具,让宝贝跳跃着去触摸、拍打。

5.平衡训练

选择无障碍物的场地或房间,在大人的保护下让患儿闭目直行、走脚印、走直线、荡秋千、骑小三轮车、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滚,这些都是练习平衡协调动作的好方法。

6.精细动作训练

主要是训练手与大脑的协调能力,提高患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训练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选择适合宝贝玩的物品,由方形、长方形逐步过渡到圆形。

专家提示

1.对脑瘫儿的训练不是几次、几天就能见成效的,必须持之以恒,长年累月坚持。

2.有语言障碍、智力低下者,还要同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和智力训练。

3.患者脑瘫程度千差万别,病情严重者要到大医院的神经外科、康复科检查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一些基本的康复训练,以便于在家里开展训练。

3招预防小儿脑瘫

1.坚持优生优育,做好出生前的预防。比如做婚前保健,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进行性卫生、生育和遗传病知识的指导,主动到当地的妇幼保健医院进行婚前医学检查,预防遗传病。

2.做好孕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增加营养,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避免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出生。

小儿脑瘫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诊治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0个月~4.55岁, 平均 (2.83±1.15) 岁;对照组男19例, 女21例, 年龄8个月~4.75岁, 平均 (2.58±1.09) 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痉挛指数评分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功能训练 (Bobath法) 、推拿、电疗等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蜡疗, 将熔点56℃的医用石蜡熔化再凝固至松软不流蜡为宜, 制作成蜡饼[2], 用塑料薄膜包好, 敷于患处并用棉垫包裹, 每次30min, 每天1次, 30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对2组患儿疗效进行评定。

1.3 观察项目 观察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下肢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 (改良Ashworth量表及Lindmark运动功能评定) 。

1.4 疗效评定标准 关节活动度是评定关节活动功能损害范围与程度的指标之一, 分别在治疗前后用量角器测量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3], 正常范围0°~140°。显效:四肢关节活动度接近或恢复正常或改善≥30°;肢体接近或完全恢复功能位, 做适合年龄的运动较协调。有效:四肢关节活动度改善15°~30°;肢体未完全恢复功能位, 但肢体异常运动模式及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做适合年龄的运动较迟缓, 协调性欠佳。无效:四肢关节活动度改善<15°;肢体及异常运动模式无改善。下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情况:分别对2组患儿于治疗前后, 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 (MAS) [4]评定下肢痉挛程度;采用Lindmark运动功能评定[3]下肢功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关节活动改善情况

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7.5%、87.5%, 高于对照组的17.5%、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下肢痉挛程度和功能评定

治疗后2组患儿下肢痉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下肢运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多数研究认为脑瘫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大多与产前、产时、新生儿期等因素有关, 国外认为以产前因素为主, 而国内多数研究认为主要危险因素是产时和新生儿期因素。

痉挛型脑瘫是小儿脑瘫中最常见的一种, 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 其特征为伸张反射亢进, 手脚不能灵活运动, 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早期表现为握持反射增强, 受累的肌肉张力增强, 内收肌尤为明显, 在活动其肢体时会感到肌肉“僵硬”, 即持续性肌张力增高状态, 严重者可表现为关节挛缩畸形, 起立步行时两腿呈交叉肢位、尖足, 股关节内翻变形, 膝关节屈曲挛缩。

脑瘫治疗重在早期发现, 及时进行正确有效的干预, 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残疾程度, 降低残疾率。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降低肌张力, 增加关节活动度, 纠正异常运动模式, 促进正常运动的发育。中医对于脑瘫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治疗手段逐步完善和发展, 疗效不断提高。

石蜡疗法归属于中医治疗范畴, 是传导热疗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加热溶解的石蜡作为温热介质, 将热能传导至机体, 达到治疗作用。其在临床医学上的作用非常广泛[5], 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用蜡二斤, 于悉罗中熔, 捏作一兜鍪, 势可合脑大小, 搭头致额, 其病立止也。于破伤风湿、暴风身冷、脚上冻疮……均有奇效。”蜡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黏滞性, 具有持久的温热效应。治疗时能够与皮肤紧密接触, 冷却凝固过程中体积缩小对肢体产生柔和的机械性压迫和挤压力, 使温热向深部组织传递, 增加胶原纤维组织的可延伸性, 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 缓解肌肉张力。持续的温热刺激能缓解疼痛, 松解粘连, 增加肌腱、关节囊的伸展性, 可使纤维结缔组织获得最佳的伸张效果, 有利于对挛缩关节进行功能锻炼, 扩大关节活动范围[6], 恢复肢体功能。同时, 石蜡中还含有油脂, 对皮肤有润滑作用, 使皮肤富有弹性, 改善运动障碍。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儿关节活动度、下肢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 (P<0.01) , 提示石蜡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在缓解肌张力方面疗效确切。石蜡疗法治疗作用温和, 操作简单, 安全系数大, 简便易行, 易于接受, 可以为更多的脑瘫患儿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 观察石蜡疗法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治疗效果。方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石蜡疗法, 比较2组治疗后关节活动改善情况、下肢痉挛程度及功能评定。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7.5%、87.5%, 高于对照组的17.5%、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后2组患儿下肢痉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下肢运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石蜡疗法可提高痉挛型小儿脑瘫的膝关节活动度, 改善下肢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 且安全有效。

关键词:蜡疗,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

[2]乔志恒, 华桂茹.理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187-189.

[3]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 2008:189190.

[4]陈秀洁.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出版社, 2009:101.

[5]张子辉.蜡疗对手外伤后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4) :94-95.

上一篇:先读后做下一篇:江西遂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