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才共享范文

2024-06-09

区域人才共享范文(精选12篇)

区域人才共享 第1篇

1. 1三螺旋理论诠释

1996年, 雷德斯多夫和埃茨科威茨在继承前人创新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三螺旋创新理论, 并用于研究政府———大学———产业之间的关系, 此后, 三螺旋创新理论被公认为创新研究的新范式之一。埃茨科威茨在其 《三螺旋》著作中给出了三螺旋的定义: 所谓三螺旋就是一种创新模式, 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 相互作用, 同时每一方又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1]。三螺旋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 促进三螺旋理论的出现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从而导致大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 客观上要求加强大学和产业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 大学为了进一步增强知识溢出效应, 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学 ———产业———政府关系, 主观上也在不断增强大学和产业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 由于政府所扮演的政策制定者的角色, 所以必须不遗余力的支持大学 ———产业的协同作用, 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和产业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2]。

1. 2三螺旋理论是构建区域人才共享模式的新视角

区域人才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和政策范围内, 人才使用主体打破固有空间和范围的的限制交叉或共同使用紧缺或特殊人才的过程和活动[3]。目前, 我国区域人才共享形成了包括技术共享、借用共享以及兼职共享等等在内的诸多共享模式, 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区域人才失衡以及区域人才全方位共享的难题。三螺旋理论为构建区域人才共享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以区域政府为主导的行政链创新。三螺旋理论明确指出区域创新中政府的最是作用是大学 ———产业链的奠基者和引导者, 政府在人才共享的知识产权分配和技术转移体系的合法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进行区域政府机构和政策的创新, 可以为区域人才共享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第二, 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链创新。政府——— 产业———大学三个领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 在区域创新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螺旋状联系, 从而形成区域发展的三螺旋模式, 人才共享模式的构建也须经历相似的过程。产业包括垂直和水平线上的所有组织和企业, 在区域人才共享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明确各自的定位, 实行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共享的双重人才使用模式。

第三, 以大学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三螺旋理论中创业型大学相关理论为我国区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也为区域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2区域人才共享模式构建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目前, 虽然我国区域人才共享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区域人才的完全开放共享模式还未形成, 其主要阻碍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2. 1理性意识的导向性

美国经济学家摩尔根根据多年的研究指出: 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人才的流动率维持在10% - 15% 为适宜。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奥德佛的ERG理论研究证明, 人们具有追求高层次需求的必然性。因此, 人才共享机制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典型模式, 不仅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而且也符合人才自身的发展需要。目前, 各组织或企业知识共享效果不明显, 也是因为知识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和专有权的矛盾。而区域人才共享模式构建之所以进展缓慢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人才共享以及人才流动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层面一: 政府层面的理性意识导向。从政府角度来说, 政府首先考虑的是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各地政府都担心由于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的实施而带来的区域资源的流失, 换句话说, 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会担心本地区成为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的牺牲品, 产生地区之间人才共享的不对等现象或者由于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导致本地区人才资源的流失, 进而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从而导致各地政府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双重损失。

层面二: 社会层面的理性意识导向。社会层面的区域人才共享指的是区域范围内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机构等在内的一切用人单位之间人才资源之间的共享。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所担心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 不同地区同一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旦实现区域人才共享, 那么势必会导致同行业或相似行业的内部竞争压力增大, 那么人才资源优势用人单位的收益从何而来, 是否能在人才共享机制的体制下获取对等的利益, 这是人才资源优势单位所担心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 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区域人才共享机制能否为用人单位带来收益, 能否降低人才使用的成本; 人才共享的幅度和数量如何界定, 用人单位内部培训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对于人才共享机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层面三: 个体层面的理性意识导向。在本文中我们将人才资源这一整体看成一个个体, 所谓个体理性就是作为人才资源这一整体的理性思考。从个体层面来看, 个体担心的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即收益和发展。具体包括: 一方面, 个体会担心是否会因为人才共享而导致个体的工作量增加, 而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维持现状, 从而造成客观上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等; 其次, 个体会担心人才共享能否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个人的职业生涯定位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改变成本能否的得到回报。此外, 个体还会考虑人才共享后的硬件环境以及组织氛围是否适合自己的需求。

2. 2区域行政壁垒的阻碍性

行政区域壁垒现象是区域人才共享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主要原因包括: 一方面, 区域利益的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凭借行政权力, 以行政区域为界限, 在推进和实施协议的时候, 只执行对本地区有利的条款, 而对于本地区有可能带来利益损失的方面则缓慢执行甚至不执行。而且, 各地区的产业布局尚未完全形成, 各地政府都担心本地的优质资源和项目的外流, 从而造成本地的经济发展缓慢, 影响其自身的政绩; 另一方面, 行政区域的特殊性影响。人才资源丰富地区一般是区域的政治或经济中心, 其城市功能和定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以及大量的人口流动, 这对于人才资源丰富地区或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安保方面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 区域行政的壁垒性是阻碍区域人才共享的主要障碍之一。

2. 3区域产业发展与人才共享的矛盾凸显性

区域产业发展与人才共享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要素, 区域产业发展也需要人才的集聚和共享, 反之, 区域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也需要以人才的集聚和共享为原动力。由于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 产业层次的差异性以及产业规模的梯度性, 这就导致区域内的人才共享难以实现,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共享受到较大的制约。区域人才资源的承载力和人才资源的支撑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例如, 高科技园区的数量和规模都较落后, 城市承载力和支撑力明显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在区域内尚未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和共享的良性互动机制, 此外, 区域人才共享呈现趋同现象, 人才共享层次、类别和对象的趋同性, 难免会引发人才共享的区域竞争, 无形中提高了人才共享的成本。

2. 4区域人才共享保障制度的滞后性

到目前为止, 人才共享机制的实质性制度问题还未真正涉及。这里所说的实质性制度问题主要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户籍制度等一系列与人才个体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问题。有人曾指出: 要真正实现人才一体化, 必须首先实现人才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在人才共享的初级阶段可以暂时绕开所谓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等问题, 在短期内实现人才交流和共享, 但是这种人才的 “柔性流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才流动的成本, 降低人才资源流动的积极性[4]。

2. 5区域人才共享的综合环境有待优化

人才流动取决于人才对综合环境的评价和预期。 区域人才共享的综合环境主要包括服务环境和法律环境。一方面, 对于共享人才的专门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针对共享人才的专门服务机构尚未建立和完善, 服务网点和服务触角延伸不足, 并且缺少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和机制; 另一方面, 区域人才共享的法律制度缺失, 到目前为止, 我国只有2005年修改的 《人才市场管理规定》, 对于人才流动和人才共享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规范, 容易导致共享人才和共享单位双方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这成为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形成和发展的瓶颈因素。

3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人才共享模式的构建路径

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的区域人才共享模式的构建需要从政府、产业、大学三个角度进行路径探索, 三者之间协同创新, 共同推动区域人才共享模式的构建和形成。

3. 1以政府为主螺旋线的区域人才共享

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人才共享模式的构建需要从制度、服务以及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推进区域人才共享模式的构建。

第一, 制度保障。人才共享的制度保障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 要加快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户籍制度的制约对于人才的流动有巨大的指向性, 在现阶段, 最重要的就是要寻求户籍制度合理差异性的阈限, 在人才共享和户籍制度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逐步淡化户籍标签, 消除流动障碍。另一方面, 要积极推进人才共享和流动方面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应加快对于人才流动领域立法的步伐, 尽快制定有关人才合作、交流、共享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区域政府也应根据国家的 《人才管理规定》为指导, 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人才流动的相关制度规范, 保障人才共享和交流合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第二, 服务保障。强化各级政府的政府职能, 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站在人才的角度来进行服务。 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 要建立覆盖面广的服务网络体系和站点, 开通人才共享业务的绿色通道, 即来即办, 限期办理, 并且提供包括户口迁移、子女入学、保险缴纳等一些列全程式的服务。 还应建立定期人才回访制度, 了解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让人才感觉到家一般的温暖。另一方面, 要注重共享人才的精神需求。 定期组织各省市共享人才之间的联谊活动, 在加强人才之间交流的同时也能对本地区人才引进带来积极地作用。

第三, 人才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政府应依托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人才共享信息平台, 不断完善人才资源信息库、人才资源交流平台、人才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基础性平台的建设。人才资源信息库主要负责人才资源的搜集、分类以及人才资源需求和供给信息的发布, 要建立完整的更新和发布机制; 人才资源交流平台主要负责人才资源之间的知识和成果的共享, 同领域的人才可以在平台内开展头脑风暴式的大讨论, 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 人才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主要负责对于共享人才和人才共享双方之间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站式的处理和解答, 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3. 2以产业为主螺旋线的区域人才共享

以产业为主螺旋的区域人才共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构建产业联动机制。以企业、科研机构、 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非营利组织等为代表的非政府层面人才共享主体也可以自发的组织成立区域人才共享的协会或论坛, 定期举行人才共享前沿问题的讨论, 在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智力支持的同时也能为区域人才共享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同时, 要加强府政府与产业的联动, 彼此之间加强交流和合作, 实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此外, 在大力扶持先进性学术性团体的同时, 还应注重规范非政府组织的学术团体的行为, 保障人才共享联动机制的稳定性。

第二, 正确处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配的关系。 人才共享机制的进程应该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对口合作到半官方合作的人才共享, 直至到最后民间合作的人才共享。人才共享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无政府调控的前提下, 由市场自发的配置人才资源。但目前, 区域要实现人才共享机制必须要处理好政府政府调控与市场调配之间的关系。政府在人才共享机制中发挥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但是却不能替代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因此, 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 因势利导, 积极促进人才共享机制的建立, 倡导共同利益和区域竞争力, 尽量消除共享和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和矛盾。

3. 3以大学为主螺旋线的区域人才共享

第一, 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在区域人才共享中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 如何让高层次人才与产业发展无缝隙对接是区域人才共享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创新型、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 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消除大学和产业人才共享的即时应用性问题, 而且还可以为大学人才培养计划和完善提供借鉴[5]。

第二, 推进大学共享主体的多元化。首先, 加强区域校际之间的人才资源共享。建立校际之间开放的教师和科研资源共享平台, 这有助于区域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和人才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外还可以通过联合办学、共同研发等形式实现校际间的优势资源互补; 其次, 加强大学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人才共享式科研开发, 着重开发两者之间高层次人才的合作和共享, 并通过项目合作进行人才资源共享, 促进高科技领域的创新, 构筑高层次技术创新组织平台; 最后, 加强大学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共享, 真正实现人才的柔性合作[6]。企事业单位为大学提供科研实践的平台、项目、资金等, 大学为企业单位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实现双赢的人才共享局面, 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

在三螺旋系统中, 大学的人才科研优势、产业的资金优势以及政府的政策优势构成了区域人才共享的主要优势。资源依赖理论指出, 任何组织都必须通过与其它组织和环境进行交换而获得所需资源, 区域人才共享的三螺旋模式同样也需要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交换性, 从而不断推动区域人才共享的完善。除此之外, 在区域人才共享模式的构建过程中, 政府- 产业- 大学三要素的运作和作用必须是同步的且协调的, 倘若其中一个或两个要素功能较弱, 那必然会影响区域人才共享模式构建的质量和速度。因此, 在区域人才共享模式的构建中, 三螺旋的三要素必须紧密合作、同步协调的推动区域人才共享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埃茨科威茨.三螺旋[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1-3

[2]边伟军, 罗公利.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官产学合作创新机制与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 :4-6

[3]郭庆松.长三角人才共享机制: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 2007 (5) :23-26

[4]张云逸.基于三螺旋模型的高校衍生企业形成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8) :207-209

[5]施杨, 陈艳.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地方人才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13) :161-164

加快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议案 第2篇

近年来,党和政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过度医疗和资源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

1.重复检查,过度治疗。由于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互不沟通,患者到不同医院就医就得接受不同医院的检查,甚至出现患者去几家医院就得做几个ct的现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双向转诊难以实施。为了更加方便群众就医,近几年各地普遍建立了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但由于互相转诊的医疗机构信息不通畅,资源无法共享,缺乏双向转诊的基础,双向转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句空话。

3. 健康档案建立难度比较大,也不能有效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例如辽宁省锦州市早在xx年就启动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但由于建档手段单一,只依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调查方式进行,一方面入户难度大,即使持续了近三年,但建档率只达到了70%;另一方面建档质量不高,受到一些条件限制,信息不全,不能全面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即使建好的健康档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由于孤立建立档案,不能实现健康档案和医院电子病历的有效衔接,健康档案在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也不能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的需要。4.因信息不畅出现的医疗过失时有发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亡病例中,有30%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在美国医疗过失死亡是第八大主要死因。在我国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统计,但不合理用药比比皆是,因药物和其他方面医疗过失而发生的死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让业内人士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医患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畅通是目前卫生行业诸多问题的根源,也是制约医改的重要因素。目前,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已经引起了国内外重视。

xx年,美国总统布什就提出,将健康记录计算机化,可以避免严重的医疗事故,降低费用,提高医疗水平。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53页描述健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并投入200亿美元来实现这一目标。国内专家也指出,中国的医改能不能成功,信息化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并将这项工作作为推进医改,作为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治本措施。因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府实施管理的有效手段,更是让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把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尤其是纳入到国家规划。

国家相关部门应按照医改方案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总体要求,尽快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建设指南和推进措施,从国家层面加速推进。同时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统筹规划好本地区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整合资源,规范高效。近年来,各地和各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如各地新农合信息平台、城镇医保管理系统、社区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网络以及医疗机构本身的医院管理和临床信息系统等。这些应该是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也是建好区域信息共享平台的有利资源。有效整合这些资源,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也可以提高效率。

三、保证投入,梯度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一项既解决医疗卫生行业面临诸多问题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规划,纳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像对待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那样来抓信息平台建设,中央有投入,地方有配套,从而保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资金。

区域财务共享体系的战略规划 第3篇

【关键词】资源配置;资产重组;资本运作;战略规划;价值再造

一、财务共享中心建立的历史背景

集团发展初期,“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为:集团区域公司下设各级分、子区域公司设立独立核算的财务部门,定期进行报表层层上报及汇总合并。这种分散式的财务核算管理模式在集团发展初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以及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逐渐呈现出诸多的弊病,组织效率低下、成本巨大。每个子区域公司,需配套外派财务人员,且各地财务人员不可共用,使财务人员成本迅速增加。

分散的地域、独立的规则、完全个性化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事实上的一个个信息孤岛”,使集团及分区域公司层面的财务核算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扰——结账周期冗长、错误千奇百怪、合并数据逻辑混乱,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相关性难以得到保证。

管理需求被忽视,缺乏对“业务的支撑”和“战略推进”能力。这种能力的制约来源于财务人员无法摆脱的基础业务,会计基础业务处理和财务数据核对耗费财务团队大量精力,“深入业务进行业务支持”和协助区域公司进行“战略推动”变成一句空话。

目前企业区域公司资金规划管理难度较大、应收账款的清欠工作推展困难、利息费用增加等诸多问题,造成管理上“集而不团、管而不控、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区域公司产业跨度大、股东结构混合导致各单位在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个别区域公司财务基础工作堪忧,致使财务对经营管理促进和提升无从谈起。各项审计所发现及查找出来的问题,也是企业区域公司在“规范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共性问题体现”。

通过“管理会计职能”渗透到企业区域公司各个层面的“战略规划、成本管理、决策分析、绩效管理、风险管理、投资决策及资产管理等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各个经济单元领导者的“参谋”和“决策助手”。推动相关业务的流程再造,做到“精益管理”,促进各项资产的周转效率,提高资源占用的“经济贡献值”。

二、财务共享中心建立总体思路

财务共享中心投入实施后,精化财务人员集中管理效能,有效实施统一的资金收付能力,提高企业区域公司对资金直接进行管控力度,实时掌握各基层单位资金余量有效利用存量资金,减少资金冗余,挖掘资金使用潜力,加强资金周转,增强资金使用效率。“杜绝差错发生于细节之中,决胜千里终受益于系统管理。”

三、财务共享中心实施的战略步骤

1.统筹协调规划、分阶段分步实施

创建共享中心工作由企业区域公司统一领导,设计顶层及分层管理结构;区域内系统各单位全员参与,层层分解并落实目标任务,实行责任单位落实制。所属单位全部纳入财务共享中心创建范围,分段实施、因企制宜、逐步完善。达成“财务集中核算”和“财务集中管控”的管理模式,运行调试完备后创建与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对接,将企业区域公司共享平台融入集团共享财务平台中去。

2.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控效能

建立和推广标准化管控体系,实施规范化管理架构;运用先进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控制和压降管理成本。

3.系统配套、协同推动

清晰划分财务与相关业务的管理界面,区域公司共享中心与基层单位的财务职责分工,明确管理流程和职责权限,落实配套协同措施,促进财务与业务的贯通融合以及信息的交互集成。

四、财务共享中心实现的管理目标

提升企业区域公司整体管控力度与水平,快速复制标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支撑区域区域公司发展需要,同步提升区域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1.实现目标一:向管理要效益,标准化流程支持业务发展

秉承贯彻“效率管理”的理念,在财务管理领域推进专业化的分工。共享中心的定位则是专业化、质量控制流程化,效率提升执行化。

2.实现目标二:统一信息化台固化优化流程,操作中心向知识中心转变

区域公司财务产权部通过“组织变革”,着眼构建更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将原来的“事后分析角色”转型为事前、事中分析平台中去。实现“战略财务”,打造资源整合的云端管理平台,为集团提供高效、合规的财务终端业务。通过最大限度的集中管控,融入到更高层次的“管理会计”角色之中。

3.实现目标三:共享中心網络,支持多元化业务拓展

共享的目标不单单是成本节约,目标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业务”,提高管理效能。达成全面化的业务拓展,在集中共享及中心运营的模式下,科学有效的设置“矩阵式“管理架构。

4.实现目标四:后援数据共享服务 衔接集团数据共享中心

在“科技引领传统财务模式”的目标下,共享于服务领域,创新于科技应用,把财务服务体验做的更加完善,服务流程更加合理,管理成本更节约。

参考文献:

[1]陈虎,孙彦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财务共享服务》.

作者简介: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对策探析 第4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资源共享,人才差距

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速度的加快, 人才资源协同发展越来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是各类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 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 人才资源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人才资源共享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更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意义

京津冀区域地理位置相临、文化传承相同和相融、资源禀赋互补、交通网络发达。2015 年4 月,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这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并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 核心问题是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优化配置, 包括物资、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源等。而在各类要素中, 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资源,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原始动力, 是促进其他各类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京津冀三地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 形成了不用的人才资源结构, 天津和北京拥有更多的优质人才资源, 河北则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 随着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必然伴随着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加快京津冀三地人才资源的合作和共享机制的构建, 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的有效手段, 更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2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的差距

2.1 京津冀人才资源分布呈不均衡状态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特别是体制上的原因, 导致三地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 京津两地对各类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国内外大量高端人才集聚到京津地区。特别是北京, 人才素质和档次明显高出周边地区。河北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京津两市要低, 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尤其是河北省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与京津两市相比差异较大, 明显低于北京、天津地区的数据。

2.2 京津冀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差距较大

北京、天津两市较早开始重视人才培养, 通过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 从教育层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养。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搭建人才创业平台, 为人才的开发、培养、发展以及人才的创业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成功助推了人才的聚集与提升。而河北省的教育投资力度较小, 教育设施落后, 教育资源配置较低, 配备人员科技经费有限, 人才的教育环境较差。

2.3 京津冀人才发展的政策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 京津冀三地在人才资源利用、人才服务、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流动等人才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了三地人才市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分割状态, 人才的具体政策制度缺乏协调和配套, 阻碍了三地区域间的人才交互合作与人才自由流动, 致使区域间人才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三地的户籍、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有效对接,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3 加快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策略

3.1 发挥政府统筹全局的作用, 优化人才资源共享的宏观环境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 政府在人才资源共享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打破行政束缚, 消除区域内各地各自为政和地方保护的局面, 消除人才资源共享的行政障碍, 是京津冀人才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的发展, 在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对高端人才的共享提供财政支持, 特别是加大河北省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均衡京津冀三地的资源分配, 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3.2 利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 实现人才弹性流动

由于长期的不均衡发展, 京津两地的人才需要接近饱和, 整个社会的资源有限的, 大量人才集聚京津, 无论在就业、养老、医疗和教育等各方面都出现严重的资源紧缺, 造成生活和工作成本增高。这样的经济环境下, 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会起到作用, 市场会引导资源向天津北京周边流动, 包括人才资源, 各类人才通过利弊权衡, 一部分会转向河北发展。人才弹性流动就是打破传统的户籍、档案等人才管理制度束缚, 在不改变人才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 经过协商, 双向选择, 将人才以“长租短借”、周末借用等灵活方式共享, 以充分利用各类人才价值, 实现“智力流动”。

3.3 健全京津冀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 消除人才资源共享的体制障碍

北京和天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于河北, 在交通、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生活和工作方面都为人才提供了最优质的资源, 河北省虽为人口大省, 却没有充足优惠的吸引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京津冀区域性的社会保障体系, 使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没有后顾之忧, 这是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去年6 月, 河北省试点京津冀医疗服务一体化, 打破区域束缚, 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的强强联合, 这对在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疏散北京和天津的医疗养老压力, 弥补河北的医疗养老缺口是人才合作的重要保障。加大对河北省的教育投入力度, 共享教育资源, 将京津的优质资源引入河北, 将河北的人口资源转换为人才资源。

3.4 加强各部门协调力度, 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

京津冀应该加强统筹协同的力度, 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 搭建统一开放的人才交流信息平台, 使区域内的人才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整体考虑区域未来人才需求总量, 确立人才开发的重点、统筹考虑人才引进、培养的分工合作, 实现人才结构的错位布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人才流动表现出新的流动特点,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信息化流动, 人才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等手段, 将其智力和知识等无形资源转化为信息形式传递到另一个地方, 从而实现“才”与“人”相对分离的流动。只有加强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建设, 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桂昭明.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人事天地, 2011 (08) :23-28.

区域人才共享 第5篇

3.1加强以科技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科技资源共享应以泰安市政府为主导,由泰安市科技局具体负责实施,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实施。首先,建立科技资源共享联席会议制度。泰安市政府牵头主导联席会议,会议由全市科研科技单位、驻泰高校和科研单位、驻泰规模企业派出代表组成,共同商讨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联席会议下设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成立的科技资源共享协调领导小组,统一对泰安市的科技资源共享工作进行具体规划和业务指导,提出制定执行方略,落实相关政策并定期向联席议会报告情况;其次,实施科技资源联络员制度。抽调科技领域年富力强的科技骨干组成“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联络员小组”,负责资源共享项目的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确保资源共享落到实处、具有成效;最后,制定科技资源共享专门奖励制度。成立“科技资源共享贡献评估领导小组”,对科技资源共享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展开评估,根据贡献实施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奖励。

3.2以利益共享为基础,跨区域整合科技资源

泰安市应充分发挥市场优势,跨区域整合科技资源。在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开发。通过与“985”“211”等国家重点大学的科研合作,把跨学科、跨地域科技资源集聚起来,努力实现“价值倍增”效应。同时,鼓励各类企业开展科技交流,共图合作与发展。尤其是同类企业具备更多的共同利益点,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建立科技联系,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式相互借力、和衷共济。根据调研,以利益共享为基础,通过市场的力量实施资源共享具有创新的倍增效应。反之,倍增的利益也会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的创新与整合并形成良性循环。

3.3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泰安市周边高校众多,具备培养各类人才的明显优势。下一步高校应该与科技企业协同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具目的性、实用性。高校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企业可以解决紧缺人才匮乏问题。泰安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和资源,通过联合培训的方式培养高中低多层次人才,重视人才的岗位实用技能培养,拨出专款资助人才到周边地市和企业进行技术考察,资助拔尖人才出国学习。高校要对签约企业的技术骨干免费充电,高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向签约企业的科技骨干免费开放,主动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源,为提高人才素质做支撑。也可以采取按成本计费的方式向企业科技骨干提供服务,避免资源浪费与重购的弊端。同时,政府可以设立资源共享基金,用于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

3.4加大科技资源共享的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加强宣传,通过泰安日报、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科技资源的“共享”理念;同时加大对泰安市“专利信息平台”“科技查新系统”“科技资源文献数据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系统”“泰山农科信息网”“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等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巩固性建设,让这些平台切切实实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这些平台可以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集聚与扩散,发挥科技资源的“倍增效应”,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国家、山东省出台了不少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泰安市需要狠抓落实,防止科技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尽快把国家、山东省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有效办法转化成为地方法规,发挥先行优势,为泰安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总之,认真分析影响科技资源共享的因素,狠抓政策落实,及时查摆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泰安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推动全国其他地市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樊轶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央科技投入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6):50-55.

[2]苏里,李桂花.论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效应最大化[J].中国高校科技,(3):12-15.

[3]程郁,王胜光.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J].中国科学院院刊,(6):602-611.

区域人才共享 第6篇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5日晚,24家A股上市券商均已公布9月份财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除了山西证券亏损外,其余23家上市券商均实现盈利,业内人士表示,市场情绪已转向积极,预计10月券商净利润环比增长概率较大。

对于2015年A股如何收官?海通证券10月14日17点发出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2点共回收372份反馈。多数投资者对后市乐观,认为中小创代表的成长风格占优。

在本轮反弹风风火火的同时,多数券商观点在乐观之余仍带有一丝谨慎。他们表示,随着量能的不断扩大,预计大盘短期有望持续走强。市场短期在3300点附近震荡整固,大盘刚刚突破底部震荡箱体,后市仍有反弹空间。不过,多重有利因素支撑四季度市场逐步上行走势,并以进多退少的方式缓步上移。

同时,这些券商也建议,随着反弹的深入,预计个股将会出现分化,投资者应该精挑个股、有进有退。短期整固也在预期之中,大盘的回调恰好给予了调仓换股的机会,10月份震荡上行格局依旧。

财富证券:大盘后市反弹料延续

财富证券表示,大盘连续上涨后,两市盘中震荡幅度加大,这表明短线获利盘出局,同时也显示市场分歧在加大。另外,PPI同比下降5.9%也使市场信心受挫。从技术角度看,目前股指正处于8月24日跳空缺口附近,抛盘压力大也使得股指上扬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的下行趋势并未改变,后市反弹料将延续。

操作上建议,除了可以根据“十三五规划”对相关概念进行布局之外,随着三季报的披露,那些成长性好,安全边际较高,业绩预期明确的个股,可适当介入。

英大证券:10月震荡上行格局依旧

英大证券表示,市场短期在3300点附近震荡整固,大盘刚刚突破底部震荡箱体,后市仍有反弹空间。存量博弈的市场条件下,随着反弹的深入,预计个股将会出现分化,投资者应该精挑个股、有进有退。在存量的格局下,大盘确实难持续性反弹,短期整固也在预期之中,大盘的回调恰好给予了调仓换股机会,10月份震荡上行格局依旧。

方正证券:多重有利因素支撑四季度市场逐步上行走势

方正证券表示,经济面临增大的通缩压力,为四季度货币政策释放增添了筹码,制造业中下游企业业绩的改善预期,打开了A股市场向上估值空间,估值修复与产业转型将推动四季度结构性行情稳步运行,当前总市值/GDP=66%,A股安全边际较高,新发10年期国债利率破3,降息预期推动无风险利率继续下行,加之市场流动较充沛,大盘重心上移,多重有利因素支撑四季度市场逐步上行走势,并以进多退少的方式缓步上移。

国海证券:市场后续还有上涨空间

国海证券表示,股市出现了小幅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来自微观层面的获利回吐,而宏观层面流动性改善的趋势没有改变,所以风险较小,后续还有上涨的空间。

整体来看,通胀压力缓解,而且是超预期地缓解,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打开。政府正在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发改委放松企业债发行要求,发改委13日公布6条新批复的铁路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744.73亿元,意图都在稳增长。

新时代证券:A股四季度蛰伏待机布局“十三五”风口

新时代证券表示,A股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概率较小,但遭受的压力难以规避。A股筑底阶段基本完成。然而散户入市积极性不强,杠杆水平大大降低,维稳举措托而不举,国企改革方案略不及预期,市场信心未得到充分调动之前,预计长期震荡概率较高。须静待正面因素积累,由量变到质变。底部区间长期震荡为价值投资者和短线交易者的天堂,从底线思维和“十三五”结构性机会出发把握投资机会。

自2015年6月中旬以来,A股经历两轮暴跌,在估值回落、杠杆水平降低、管理层遏制做空下,风险得以弱化但并未根除。两轮暴跌凸显资本市场的脆弱性,投资者悲观情绪下市场缺陷可能将风险继续放大。美联储加息为最大风险,通过促使资本外流、加剧通货紧缩、制造恐慌情绪利空全球资本市场。与1996-2001年行情较为类似,基本面、流动性并非桎梏,A股正经历风险逐渐弱化之下,风险偏好逐渐复苏的主线逻辑。

区域高校实验仪器设备共享模式探索 第7篇

1 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一个区域往往由有多所高校组成, 以区域空间范围为界, 以各高校分散的仪器设备为组成部分, 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区域的实验仪器设备大系统。系统工程认为,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4,5]。因此, 区域内的各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能否实现共享而成为一个区域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关键是否存在相关的需求, 以及各高校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可行性。

(1) 改善实验仪器设备相对短缺与仪器设备使用率低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区域性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 近三来来, 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平均年增长率为10.84%, 研究生招生平均增长率为8.69%, 因此尽管各高校加大了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 仪器设备相对短缺仍然比较突出。而据文献显示[3], 我国拥有的仪器设备的总量比欧盟15国还要多, 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7, 高校作为仪器设备占有量大户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国家对教育资源的倾斜政策, 如重点实验室专项、“211”工程、“985”工程等培养除了一些区域性的强校, 其在仪器设备的占有量和仪器设备的高精尖方面处于区域的领先水平, 其仪器设备在满足本校的教学科研的前提下, 仪器设备的服务功能并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 存在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相对较低的现象。其次, 区域内各高校都有自己传统学科优势, 其在传统学科优势的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上有相当的基础, 但在弱势学科上实验仪器配置相对短缺。如何使优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而实验仪器配置相对短缺得到有效改善, 是区域内各高校都面临问题。对一个封闭的系统而言, 加大仪器设备投入是改善仪器设备短缺的根本手段, 并不能改善区域存在的仪器设备使用率的现象, 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变相浪费, 实施仪器设备共享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高校急需在仪器设备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上进行创新, 提高仪器设备效益率。目前, 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相对落后, 降低了仪器设备的效益率, 以仪器生命周期为例子, 仪器设备购置之初, 由于区域内各高校的仪器设备信息封闭, 缺乏相应的论证, 区域内高校、甚至高校内部都普遍存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 加重了学校的负担, 降低了仪器设备的效益率;仪器购入后, 由于部门分割, 管理各自为政, 其它部门无法共用, 仪器设备闲置, 仪器设备使用率低, 仪器设备的维护成本增加,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仪器设备的低使用率和高成本维护造成了仪器设备的过早报废, 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利用又进入下一轮的恶性循环。

(3)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高校之间联系更为密切, 为仪器设备共享提供了基础[4][6]。ASP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应用服务提供商) 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 客户将其部分或全部与业务流程相关的应用委托给服务商, 服务商将保证这些业务流程的平滑运转”, 即应用托管服务 (Application Hosting) 。区域内高校将其仪器设备信息、教学科研需求以及教学科研时间安排信息等提供给ASP, ASP按照“统筹安排、资源共享”的原则提供仪器设备服务。ASP模式的出现及其发展, 为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化系统在高校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基于ASP的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模式为区域内高校解决仪器设备相对短缺和仪器设备使用率低的矛盾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选择。提供ASP服务机构可以是区域内的高校或者区域的政府主管部门。

(4) 如果仅依靠需求动力, 区域内大多数的高校的仪器设备的关联性是不大的, 因此国际上也没有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概念。但是, 我国地方政府, 特别是省政府在地方高校指导性作用和投入效应明显, 另一方面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 一直是以省级区域为单位在推动, 即形成了区域教育业信息化工程, 因此区域中的高校产生了较大的关联性。因此, 在高校中推进基于ASP模式的实验仪器设备共享模式有其信息化的基础。

2 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模式的建立

依据前文对ASP描述可知ASP模式实际上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服务模式。区域内的高校利用第三方搭建的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化服务平台及其相应的技术支持力量, 能够获得丰富的外部软件支持平台和外部技术力量支持, 并快速、高效和低成本地实施仪器设备共享。基于ASP模式的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模式以区域内知名院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为依托, 按照“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效益最大”为原则, 构建基于ASP模式的区域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新模式, 打破原有的仪器设备封闭的管理模式, 建立起按需服务的运行机制, 解决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和仪器设备使用率低的矛盾, 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1 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ASP平台组织模式

基于ASP模式的区域高校实验仪器设备共享的组织模式应当是在区域教育主管部位为引导下, 以区域内知名的高校为核心, 利用第三方机构的信息技术服务优势, 构建一个基于区域教育网的公共仪器设备服务平台, 将仪器设备管理好、利用好, 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图1为组织模式图。

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高校进行积极引导, 将仪器设备共享作为对高校的一个评价指标, 并按照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对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进行论证, 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 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区域内的核心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其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 开展仪器设备的共享服务, 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益, 一般院校应积极利用共享服务平台弥补仪器设备相对短缺, 提高实验教育教学水平。该模式还有助于改善仪器设备的重复配置和盲目配置的情况, 区域内的各高校根据ASP平台的公共信息, 了解到整个区域内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 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 提出科学和最优仪器设备购置计划, 促进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方机构负责ASP平台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应用支持服务。

2.2 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ASP平台信息获取模式

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包括, 所在高校基本信息、设备服务能力、同类设备数量、设备状况、设备用途以及仪器设备的使用计划状况等信息, 应建成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的综合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发布以及维护的功能数据库系统。如果区域高校仪器设备信息是人工从一个一个的高校收集而来, 那么不仅工作量巨大, 而且周期很长, 这样就导致了ASP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相对滞后。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当采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自动采集技术, 高校通过上网, 直接填写仪器设备信息表, 或者补充更新已经存在的本学校的信息, 通过教育网传送到区域高校仪器设备信息中心服务器的后台数据库中, 通过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整理, 发布到教育网上, 从而做到信息的即使更新, 大大地减少信息采集工作量和周期。加快了信息反馈的速度。其信息流如图2所示。

2.3 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ASP的平台体系结构[6]

关于ASP服务平他的研究和应用大多针对企业信息化而言, 基于ASP的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模式的平台体系的架构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提出的一种基于五层结构的面向区域高校的ASP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 (见图3) 。整个体系结构的底层为提供平台架构的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 (Internet/教育网)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第二层为协议层, 主要提高数据交换机制、通信和认证协议以及ASP技术的相关标准和协议等, 其主要保证信息交互通畅。平台协调层主要平台的管理维护和应用协调, 如用户管理、通信管理、资源优化调度、设备运行监控等等。平台公共应用服务层提供应用服务, 如目录服务、资源共享服务、信息访问服务、网络安全服务等等。应用服务层, 提供面向用户的共享应用服务。

2.4 ASP的功能体系

基于ASP模式的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根据区域内高校的不同资源, 组建成不同的优势资源库, 开展仪器设备的共享服务, 改善区域仪器设备相对短缺的现状, 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其功能体系如下:

区域高校实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系统数据库将采取分布式数据结构, 将整个区域内各高校的仪器设备信息进行整合, 在逻辑上形成一个庞大的ASP平台仪器设备中心服务数据库。同时为整个区域的高校提供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动态信息以及使用状况等。在区域ASP平台仪器设备中心服务数据库中包括了高校富余的仪器设备状态、专业的大型精密科研仪器设备、各种软件资源。中心数据库还可进一步扩充其他信息资源, 最终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的包含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等各个环节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源的公共数据中心, 包括:区域内高校基础仪器设备数据库、区域内高校专业仪器设备数据库、区域内高校软件资源数据库等等。其中基础仪器设备数据库和专业仪器设备数据库, 按照学科进行分类构件相应的子数据库。ASP平台仪器设备应用系统服务中心主要包括仪器设备服务各个环节的系统, 主要包括仪器设备信息系统服务、共享管理系统 (调度、预约系统等) , 虚拟实验系统以及网络化软件资源共享平台等等, 其提供的服务主要根据区域内各高校的实际需求进行细化, 如网络化协同实验支持系统其就可以设计为提供文本、语言、视屏、数字协同以及协同实验过程等等功能, 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促进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基于ASP模式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的运作模式

仪器设备共享ASP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第三方机构、平台管理者和应用方以及软硬件提供商, 三方机构即ASP平台的开发商以及软硬件提供商, 平台管理这原则上应以区域内知名院校作为平台管理者, 充分发挥其设备资源的优势, 应用方即区域各类大专院校。如果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引导是不能解决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的运作模式应做到提供“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服务, 但更要的是如何提高各方的积极性, 即解决平台的商业化问题。要使服务产生效益, 首先必须使区域内的院校通过ASP平台解决仪器设备相对短缺问题, 促进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商业化运作是ASP平台运行的追求目标, 是解决效率问题的关键, 如果没有商业化的刺激, 各所院校对仪器设备共享将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态度, 商业化应该根据ASP平台提供的服务、服务效果采用多种回馈形式, 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取。本文提出如图所示的运行模式 (见图5) 。

因此, 平台运行的机制应该是仪器设备共享条件下的效益共享机制。区域内各高校按仪器设备的共享数量以及享受服务的数量交纳平台的管理费用, 提供服务的按照运行模式中的方式收取相关费用。最后通过平台的利益分配机制使ASP平台参与各方得到实际的效益反馈, 促进平台的持续发展。而具体的运行模式有待在平台的实际构建当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4 小结

仪器设备共享在高校当中已起步, 高校内部的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和模式已取得一定的进展[1],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基于ASP的区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模式能从整个区域的角度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将极大改善目前高校中存在的仪器设备相对短缺与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必将对区域内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五”“211工程”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R].2004.

[2]曾宏.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7) :1-4.

[3]董诚.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10) :5-12.

[4]黄宝晟.探索我国科研资料共享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管理, 2007 (5) :101-103.

[5]刘飞.制造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

[6]汪应络.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对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思考 第8篇

1.1 基本概念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而言,区域就是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在区域经济学中,区域被赋予了经济的意义,即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在区域经济学的具体研究中,区域概念的使用主要包含2个方面。

一是区域概念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或者说是一个隐含着要素禀赋差异和经济活动差异特质的经济空间。它没有明确的地理界线,是学者们用来标识其研究问题的特性或分析区域经济现象的工具。

二是在进行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时,学者们所使用的区域概念则是指具有明确的地理界线的经济活动空间范围。在这里,区域标示了某个具体的地理空间或称之为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要素禀赋、经济活动、范围大小等方面的特征。而且,具有空间上的排他性,即在同一时段某个区域是唯一的,不能有另外完全相同的区域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地方。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由于区域有大小和等级之分,因此一般认为,区域经济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经济地区及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二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

1.2 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由于受地理空间的约束,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禀赋存在着差异,表现为要素的种类、质量、数量、可利用性及价格等均不一样。而且,要素具有空间不完全流动性,有的要素在空间上可以流动,有的要素在空间上不可以流动;有的要素需要改变形态才能流动,有的要素受经济政策、行政因素、社会因素等的约束,其流动性有限。

此外,在经济活动的形成中,要素的组合还会受到距离成本的约束。这就导致了经济活动的区域非均衡化,即区域之间在要素配置形式或经济部门构成、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于是就产生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一经形成,其内部的联系就会越来越紧密,从而成为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经济利益群体。各区域都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更多地利用具有优势的要素发展经济,形成本区域的经济优势。其结果,区域之间形成分工和互补关系。一方面,各个区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努力发展经济,并伴随着相互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各个区域又不可能离开其他区域的经济支持而单独存在,而是要依靠其他区域在经济方面的多方支持才能得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的存在是长期的,任何时候区域经济都不会消失。

1.3 重要作用

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区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每个区域都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由此而决定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竞争。但是,区域经济又包含在国民经济系统之中,其发展必然受制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国民经济全局利益的约束,并在一定程度上要服从国民经济全局利益。

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和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体现。

从空间上看,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的相互配合来实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国家既需要采取各种经济政策与措施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又要协调各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分工与合作,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协调、持续的发展。

第二,区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区域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2个方面。对一个区域而言,发展区域经济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只有依靠发展区域经济,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推动区域社会进步。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通过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人员流动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把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各个地区连接在一起,增大区域的内聚力,从而保持了区域发展的整体性与联动性。

第三,区域经济发展还具有广泛、重大的社会效应。

区域经济包含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各种经济组织、各种社会群体等经济活动主体和利益集团,它们各有其利益目标和利益准则。它们之间在利益方面有时一致,有时则不一致,因而对如何发展区域经济所持态度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于是就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好矛盾,有着特殊的意义。否则,区域内的一些经济部门、地区和企业的利益长期受损,又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就意味着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将相对降低,甚至绝对降低,不仅会损害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还有可能引发其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的安定。

2 区域资源的共享

2.1 资源分布

我国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分布极不平衡。化石燃料主要分布在北方,北方拥有石油储量的90%、煤炭储量的80%。南方的水资源丰富,西部的地形落差较大。因此,西南地区拥有68%的水电潜能。但是,经济增长极快的南方沿海地区基本上没有能源储备。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工业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东部,而自然资源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因此资源(地理)约束决定了我国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最终走上“知识密集型道路”。

2.2 资源割据

受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发展机会上形成事实上的不均等。东部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和体制优势,迅速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形成市场体系相对完善、产业外向度高、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和人民往往以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资源共享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和政策的倾斜,相继批准了多个区域规划: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江苏沿海、辽宁沿海、吉林图们江、山东黄海三角洲、江西环鄱阳湖、关中—天水、安徽皖江城市带。中央制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我国进行区域开发提出了新的模式,其实际意义就是通过共同市场建设与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及共建来促进产业聚集,形成产业布局与分工合理、经济联系紧密、内部聚集效应与对外扩散效应明显的经济带和经济区。各具特色的经济带和经济区的形成,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和重复建设,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整体素质。

3 区域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3.1 打造资源共享平台重要性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前夜,就已经处在一个经济大转变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逐渐丧失昔日的荣耀,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开始显现出勃勃生机,并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信息与物资、能源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继物资、能源之后的“第三级资源”。人类每时每刻都在生产信息、消费信息,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信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状况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

鉴于广西属于西部不发达地区,长期的贫困和落后,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资源无法共享。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既不能与区域外加强联系、交流和反馈,又无法在区域内部不同行业及领域互通、补偿及协调。因此,构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广西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瓶颈的基础性工程,其意义非同小可。

3.2 广西图书、科技、教育3业合一的信息共享实践

由于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模式,我国的图书馆受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限制,使信息资源的共享出现理论先行于实践的问题。因此,组建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宏观调控结构(即信息共享平台)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广西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就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阻碍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体制滞后。

广西图书馆、广西科技图书馆、广西高校图书馆各自均有科技文献信息,改革开放以来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新形势下、新任务前、新要求中,各自为政、各自为主和各自为战的格局依然存在,没有建立起具有一定权威的跨行业、跨系统的统一的全自治区范围内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即联合协调机构)。

第二,项目建设重复。

广西图书馆、广西科技图书馆、广西高校图书馆近年来都开发和建设了自己的网络系统,其实3个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功能均大同小异。各自的系统基本采用网络信息服务综合管理平台为技术核心,由用户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可实现异构、跨库检索)、参考咨询系统、业务调度系统、质量控制系统及知识库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可以满足互联网环境下开展联合参考咨询的业务需要,实现以读者用户为中心的交互信息服务。

第三,资金设备浪费。

由于3馆各自财政渠道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同样的项目建设,投入的资金和购买的设备基本都是相同的,因此资金和设备重复拨付及购买造成了本来就并不富裕的广西财政的紧张,造成极大的浪费。既降低了资金和设备的使用率,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3 3业合一的平台建设

从2006年开始,广西图书馆、广西科技图书馆、广西高校图书馆就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大量涌现,科技文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同时,书刊涨价与购书经费压缩的矛盾使得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完备性越来越差。如果不走资源共享的道路,单靠某一个图书馆的力量,已经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必须走联合发展、协调采购、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的道路。

经过8年的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广西图书馆、广西科技图书馆、广西高校图书馆加强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了几个“零”的突破。

一是较完整地收藏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

二是研究制定出科技文献采集、整理、收藏、存储、检索、传递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推进了科技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三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速了科技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扩大了网络信息资源容量,提高了网络化服务水平。

四是充分发挥共享平台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强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咨询。

五是组织文献信息科学研究活动和科技文献培训工作。

六是开展国内外科技信息合作与交流,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与兄弟省区和境外的重要科技文献信息机构建立起互通合作关系。

4 结论

总而言之,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后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要:区域经济是大国经济中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于人口众多、发展极为不平衡的中国来说,其重要性尤为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区域经济也进入了总体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伴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科技的进步为一些技术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区域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卢中原.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帆

[2]张可云.区城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3]柳卸林,高太山.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金江军,刘古权,杨汉东.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5]李英勤.区域合作与分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图书馆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 第9篇

一、图书馆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现状及问题

1. 经费短缺, 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用较高。

近年来, 文献信息资源价格上涨, 导致了购买预算激增。同时由于图书馆经费短缺, 形成了用户需求量增加而文献采购量萎缩的供需矛盾。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图书馆文献资源馆藏建设的发展, 对文献馆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文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 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图书馆的运行机制, 使在同一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形成条块分割的状况, 这必然导致各个馆之间出现许多重复的馆藏文献, 造成文献信息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有可能使大量文献信息资源长期闲置, 无人问津。因此, 区域合作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行图书馆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对策措施

1. 建立政府驱动的区域图书馆联盟。

借助电子政务建设的大好契机, 建立由政府管理的自上而下的区域图书馆联盟。由政府相关部门或者新组建专门的部门进行联盟日常事务处理和协调, 收集本区域内使用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 制定相关驱动政策和资源共享标准, 组织各成员馆在互惠的基础上签订资源共享协议, 负责组织建设区域文献资源中心, 组织采购资源中心所需要的软件、硬件设备, 并负责区域文献资源中心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2. 建立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平台。

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平台是在统一管理体制下, 建立跨地区、跨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平台, 建立立体开放的联合共享和服务机制, 收集、整合、发布、检索各个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 实现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为社会公众提供统一的阅读服务。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实现应用集成, 将分散在不同图书馆中的业务系统连接起来, 并提供不同业务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功能。因此, 图书馆必须采用应用集成技术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消除各个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孤岛, 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和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通互联,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保证文献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的自动化。

根据对不同用户群的业务功能需求, 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主要系统功能需求为: (1) 作为数据交换平台, 实现不同图书馆应用系统之间的统一数据交换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2) 作为数据比对和整合平台, 根据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对来自各个不同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比对, 形成区域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中心; (3) 作为信息发布平台, 实现整合后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自动发布, 供社会公众检索; (4) 作为管理平台, 提供对整个数据交换系统的管理、维护功能。

传统的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共享方式一般采用联邦数据库集成模式。联邦数据库集成模式各数据源之间共享数据资源, 互相提供数据访问接口和身份认证接口。联邦数据库集成模式针对由多个数据库系统组成的数据源群, 各个数据源都需要相互对应, 这种模式的开销将会是N* (N-1) 。当集成的数据源点很多时, 软件系统的开发难度和工作量将是十分巨大的。为了解决联邦数据库集成模式存在的问题, 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平台可以采用目前技术成熟的中间件数据集成模式作为数据集成的方案。中间件数据集成模式是在各数据源之间建立统一的数据结构映射视图和数据流转视图, 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底层数据的实现细节虚拟化, 在数据使用时可以把各个数据源的资源看做统一的整体。基于中间件结构的数据集成系统, 使用统一的数据接口来访问集成后的异构数据源, 中间件系统位于异构数据源和应用系统之间, 向下协调各数据源系统, 向上为访问集成数据的应用提供统一数据模式和数据访问的通用接口。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换中心采用XML标准作为各个数据源之间传输和交换的数据格式。XML是1998年发布的一个数据格式的标准, 它以一种开放的, 自描述方式保存数据, XML在突出结构的基础上描述数据的内容, 使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显易读。

在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交换中心的开发和建设中, XML标准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XML语言描述能力强、技术背景深厚并且有广泛的支持工具, 它既作为数据集成过程中最合适的数据交换格式, 还可以作为元数据表示和交换的格式。同时, XML技术还可以为系统配置、定制设置、数据校验、数据传输流程的描述、数据转换规则的描述等提供广泛的支持。

在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交换中心实现过程中, 使用XML格式用于描述、传输与处理数据具有如下优点:XML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允许在任何平台上读取和处理数据并且允许通过HTTP和其他传输协议交换数据;XML是纯文本文档, 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的系统之间交换数据;XML具有自我描述性, 只要查看XML文档就能确定该数据的意义, XML文档还提供对整个文档标签的定义, 并能通过DTD或者Schema来验证文档的有效性;XML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格式。目前主流的数据库软件系统都支持XML标准。

3. 建立区域性联机目录及统一检索门户网站。

区域性联机目录及统一检索门户网站位于整个架构的最上层, 各成员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通过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平台进行交换、整合和比对之后, 形成区域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数据库。区域性联机目录及统一检索门户网站基于该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给统一的文献检索入口。区域性联机目录及统一检索门户网站不仅是一个检索平台, 还是区域图书馆联盟与外界交互的窗口。网站内设有公告栏、新闻专题等信息发布栏目便于图书馆联盟发布信息。用户服务栏目用于解答用户使用中的问题。用户管理功能负责联盟用户的注册、付费和相关管理工作, 而费用管理功能负责对用户的服务进行计费, 并根据各成员馆的利益分配制度进行利润的计算。

4. 建立联盟内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平台和区域性联机目录及统一检索门户网站的基础上, 还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其内容包括联盟集团采购、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监督体制。联盟集团采购可以根据联盟内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既充实了联盟的资源, 又避免资源的重复采购, 同时以集团形式的采购可以获得更大的折扣和优惠。另外, 在资源平等互惠的共享基础上,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可以使各个成员馆获得实际的利润, 从而激发各成员馆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监督体制可以提高图书馆联盟的工作效率, 并对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解决, 同时总结经验进行持续的改进。

摘要:本文简要说明了图书馆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系统地阐述了图书馆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对策措施, 重点介绍了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方案、采用的交换模式和使用XML标准的优点。

关键词: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中间件,XML

参考文献

[1]缪小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与共享[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11) .

[2]孔令玉, 高波.美国的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5) .

[3]杨丽, 高波.西欧四国的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5) .

[4]慎金花.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机制探索[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5) .

论我国区域文献保障系统的有效共享 第10篇

图书馆联盟 (library consortium) 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 达到互惠目的, 以若干图书馆为主体, 联合相关的信息资源系统, 根据共同认定的协议和合同, 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 执行一项或多项合作功能的联合体。国外图书馆联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极大地促进了学术资源共享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并已出现图书馆联盟资源全球共享、技术主导和向数字图书馆联盟和联盟联合体方向发展的趋势。

1.1 国外图书馆联盟体系发展概况

1.1.1 德国图书馆联盟

德国图书馆的合作分本地、区域性和跨区域性三个层次, 涉及图书馆的各个工作领域。在本地范围内, 主要是高等院校图书馆问、公共图书馆和学术图书馆间的合作。在区域性范围内通常以图书馆网络的形式开展合作。跨区域性的合作则主要体现在藏书建设, 建立一些全国性的数据库、标准库及一些中央性的合作项目上。以下将从藏书共建、联合编目、馆际互借三个方面介绍德国图书馆的合作发展。

目前, 德国的图书馆联合编目系统以7个地方编目联合体网络为基础, 参与馆达200多所。此外, 还有两个跨区域的图书馆网络, 即联邦最高行政机关图书馆联合体和全德期刊数据库。现在德国几乎所有的高校图书馆及大型图书馆均加入了联合网络。

1.1.2 日本图书馆联盟

日本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以政府以及协会为主导, 走的是一条高度组织化、制度化和有序推进发展道路。1986年, 在原东京大学文献信息中心的基础上, 建立了日本学术情报中心, 标志日本开始进入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阶段。以NACSIS为中枢机构, 有全国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等共同参加, 以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各领域的学术信息为对象, 通过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连接大学的大型计算机中心、综合信息处理中心、图书馆等, 日本形成了一个收集、整理并为研究者提供所需学术信息的全国性综合信息共享系统。

1.2 我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构建概况

1.2.1 CALIS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CALIS) , 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2002年5月21日, CALIS管理中心正式发表《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成立宣言》, 并联合二十二家高等学校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联盟的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 将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 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 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1.2.2 HALIS

2001年8月, 在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基本完成自动化建设的基础上, Halis建设项目作为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河南省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启动。

2002年7-8月Halis管理中心完成了河南省高校联合书目数据库一期工程建设, 合并了郑州大学图书馆书目数据, 建立了24.03万条中文书目数据库, 作为河南省高校联合书目的基础数据库。

2002年9月与Calis管理中心签订了“建立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编目中心协议”并安装了Oracle数据库, 并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初步建成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基础框架, 建立了河南省高校联合书目数据库, 实现了“共建、共知、共享”, 从整体上提高了全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能力。

1.2.3 深圳文献港

“深圳文献港”是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 (深圳市科技图书馆) 、深圳大学图书馆, 这三个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代表, 联合推出的, 其以“开放合作、提升服务、保障共享、共同发展”为宗旨, 旨在共同建立一个面向深圳市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自主创新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文献信息统一揭示与服务的门户, 让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发现、了解、获取文献信息。

“深圳文献港”借助各馆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力量, 推出尽早见效的建设原则, 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资源整合、统一认证、统一揭示、统一检索、协调采购、知识化服务的功能定位。最后在“读秀”平台基础上, 将深圳市现有各类文献资源整合在“读秀”320万种图书、近1.5亿条文献资源元数据平台上, 2009年6月14日成功建立开通了“深圳文献港”。

2. 我国文献保障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国外图书馆联盟体系的发展相比我国而言已经相对成熟, 在信息化技术先进的国外, 文献资源的虚拟共享的实现相对简易。我国的文献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仍存在很多问题, 学习借鉴国外联盟建设理论与成功经验非常有必要。

2.1 参与共建共享资源的图书馆较少

美国是图书馆联盟的发源地。美国图书馆界对于图书馆联盟的兴趣从这时起就一直没有减退过, 他们建议图书馆合作起来分享他们的资源。时至今日, 美国已经建立了遍布各州、数量众多、类型齐全、规模壮观的图书馆联盟。而我国各地域的文献保障体系下属的学校、公共图书馆数量过少, 文献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就十分有限, 不能保证文献资源的完整性。

2.2 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实际效果有限

传统的馆际互借工作, 主要是由馆际互借馆员通过手工操作来完成改变传统的手工方式, 但这样工作效率并不高。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在国际标准的支持下, 完成馆际互借工作。这将有利于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同时也有利于与国际上的馆际互借系统接轨。但是各区域图书馆的硬件、软件环境差异较大, 情况较复杂, 这也给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工作带来了障碍。

2.3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互借文献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现行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运行机制不够成熟, 在馆际互借、资源虚拟共享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并不完善, 不能很好地应用Hklis技术提供完全免费的元数据检索等。

3. 在维基技术平台支持下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各区域文献保障体系的共享

维基是一种基于Web的支持多人协作创作和交流的工具, 为图书馆传统活动的改进、创新服务的开展等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让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有了更多的协作和互动。当今社会各区域文献保障体系建设主要依托于高校图书馆等, 如果能将维基技术应用于不同地区文献保障系统, 各地区都可以通过拿出自己的馆藏, 在完善了自身体系构建的同时, 也实现了文献资源的有效虚拟共享。

3.1 构建基于维基的文献资源交流协作空间

信息化时代下,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汇聚集散中心, 不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场所, 也应该是人们信息共享的公共空间。维基具有网络协作性, 秉承维基“对等、开放、交流、互动、协作、共享”的理念, 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维基的文献资源交流协作空间, 促成各成员对某一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 并改进文献的生产、获取和保存的方式, 协助分散的高校图书馆创造、交换和保存知识, 从而促进各地区文献保障体系进行协作及资源共享。

3.2 利用维基构建各类文献专题知识库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中心在促进知识共享过程中, 图书馆利用维基的自组织性让各体系拥有的各种资料及隐性知识进行知识整序从而转化为具有更多价值的知识。利用维基技术构建各类文献专题知识库, 可以为体系的组织成员及资源利用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实现个人对知识的高效运用进而创造价值, 也有利于形成有序的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和图书馆组织的文献资源共享文化氛围的形成, 从而使各组织成员在相互协作中丰富自身体系储备。

4. 实现区域献保障体系资源有效共享的一些建议

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8年, 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获得项目批准建设为标志, 此后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建设主要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进行。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图书馆联盟, 但总体上还存在基础薄弱、手段落后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外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状况, 我们应该明确我国资源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

4.1 加强宣传推广, 建立多元化、立体的、综合的的运行机制, 保证共享可持续开展

当今社会, 图书馆建设费用极高、而现在又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 要想更好地满足用户对文献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 资源共享是一条必要、合理、经济的途径。而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缺乏一种利益平衡机制。从整体上看, 信息资源共享对国家社会图书馆都是有利的, 但具体到每个图书馆情况就不同了, 由于各图书机构馆经费投入、馆藏特色等方面差异较大。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 才能让各机构对资源共享建设抱有积极的态度。因此, 要加强宣传推广, 建立多元化、立体的、综合的的运行机制, 保证共享可持续开展。

4.2 依靠和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国外图书馆联盟的成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国政府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图书馆事业, 对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给予经费支持和各种专项基金, 同时也采取政策优惠来保证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但很多时候, 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在建设的时候资金是一大难题。所以, 要想有效实现文献资源有效共享, 必须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4.3 重视技术创新, 继续引入中外文数据库, 增强共建共享的竞争力

加大中外文数据库的引进力度, 尤其是电子图书的引进以弥补馆藏图书复本量的不足, 丰富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 提高联合保障能力和竞争力。资源共享意味着每一家图书馆不必购买所有的文献资源, 不同地区针对不同学科进行专一的信息搜集, 掌握国际前沿学科动态, 通过馆际互借、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等方法, 实现各学科资源的完整性建设。

4.4 积极做好文献传递服务, 规避服务中的风险, 完善法律法规, 重视知识产权, 规范共建共享行为

积极组织各高校图书馆加入各地区文献传递网, 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信息系统, 有效实施联合采购、联机编目、网上“通借通还”服务和检索等多功能;构建高校文献传递区域网, 依靠网络实现各馆馆藏情况查询、外借请求、原文传递等, 充分发挥各高校特色文献的作用, 扩大馆藏利用率, 提高文献共享效率和文献保障率。与此同时, 应该规范各图书馆之间的文献传递服务行为, 保护好相应作者的知识产权, 避免触及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艳苏.我国图书馆联盟理论与实践研究概述现代情报, 2009, 29 (3) P219-221

[2]罗佳.新技术环境下区域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实践.现代情报, 2010, 30 (9) P86-91

[3]肖瑞兰.构建河南省科技信息资源共建体系的思考.现代情报, 2009, 29 (6) P44

[4]罗学妹.基于WiKi的图书馆知识协作创新服务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 (5) P35-38

[5]林嘉.欧美及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与发展.图书情报知识, 2003, (4) P75-76

[6]肖希明.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图书馆杂志, 2004, 23 (5)

[7]李家清.资源共享的实现途径——文献传递服务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4, (2)

[8]张西亚王浩.陕西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基本理念与主要任务.情报杂志.2005, (7)

[9]马先皇.中美图书馆联盟比较研究——以Calis和OhioLINK为例.情报资料工作.2007, (1)

[10]曾丽军.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

区域人才共享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园;共享区域;互动

幼儿在共享区域中通过空间、时间、规划与经验的共同分享,突破了空间上的局限,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丰富了活动材料,而且,还可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口语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相关动手组织能力等。

一、共享区域活动的特点

1.将游戏、合作、交往、学习有效统一

共享区域活动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活动环境并投放活动的相关材料,幼儿可以自主和伙伴们参与任何一个区域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活动不仅是幼儿的游戏活动,还是幼儿与其他小朋友之间合作、交往和学习的活动。但此时的“学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而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影响、促进、帮助幼儿完成活动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不熟悉的伙伴,需要通过介绍自己来交换区域和互助游戏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互相学习,还可以学会交往和合作,情绪、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2.游戏性大于学习性

共享区域活动更注重于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环境、活动材料等,而不仅仅是让幼儿学习,更注重对幼儿交往能力、语言、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活动的游戏性强。因此,在共享区域活动中,不应该强加一些学习任务给幼儿,应该保持活动的游戏性。

3.空间共享性与内容多样性

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各个区域之间并不是绝对孤立和有明确归属的,而是具有共享性的。幼儿可以在各活动区域间来回走动,可以和不同的小伙伴们交流,共同享有空间、材料、环境。共享的同时,幼儿之间不同的游戏方式、思维方式和个性影响着区域活动的进展形式,内容呈现多样性。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极高,同伴间的交往大大加强。因此,幼儿的语言、社会性、动作技能大大提高。

二、班际互动式共享区域的开展模式

传统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往往是根据对幼儿发展的不同功能把区域活动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积木区、娃娃家区、科学区、语言区等等。区域的功能是不同的、细分的。每一区域投放的材料不同,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也不同,因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也不同。而共享区域活动则把各个区域有效地联系起来,对空间、材料、经验进行整合,有效地利用共享。

1.平行共享模式

指的是在共享区域中,同一年龄段幼儿在各班级之间的互动式区域活动。由于同一年龄段幼儿的各项发展水平相当,可以进行的活动内容相似,经验的获得也较为接近。这种形式下的共享对材料和经验的利用率比较高。便于教师对幼儿发展情况的整体观察,可以针对一些问题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2.混龄互访共享模式

指的是不同年龄段幼儿针对同一内容开展活动,形成互补或合作关系。互补是指一部分幼儿活动的成果成为其他幼儿活动的背景材料,幼儿之间相互协作、成果互补。合作指的是不同年龄班级针对同一内容开展活动,彼此间合作,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平行和合作这两种混龄互访活动的进行,彻底打破了年龄、班级之间的界限,对各班特色区域创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既需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又需要供不同年龄幼儿同时进入,投放材料面更广、层次更多、适应性更强。在混龄互动中,由于年龄差异较大,发展水平和活动需要也不同,所以,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也应不同。不仅要考虑低龄幼儿的活动特点,还要考虑材料对高龄幼儿的挑战性,使不同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游戏。年龄小的幼儿可以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游戏,有时也可以跟随哥哥姐姐进行以大带小的游戏。这种以榜样带动的方式,更容易让幼儿产生学习的动力,而且既给幼儿提供了经验共享机会,又弥补了家庭中无法拥有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交往的缺憾。

三、班际互动式共享区域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班际互动式共享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有效地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共享区域的进行,可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本课程,可以适应幼儿发展的多种需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为教师建立多渠道的教研系统,给予教师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空间。同时将幼儿园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提高现有区域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幼儿园教育资源短缺的难题,帮助幼儿走出区域资源不足的困境。

2.对教师专业成长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教育理念和实施过程中全方位接受挑战和锻炼,教师要思考如何消除来访幼儿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以大带小的互动情况、材料的选择、观察幼儿的发展情况等。同时,教师之间的共同探讨与交流,把个人智慧与群体智慧融为一体,思维的碰撞激活了研究学习的氛围。

3.形成了幼儿园共享区域活动的开放理念和价值,更多的幼儿园开始开展共享区域活动

共享区域也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自己选择游戏活动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共享区域的发展趋势

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由“点缀”变成“主调”,由“变动”变为“稳定”。虽然现在有一些幼儿园已经在开始进行共享区域的布置,但是有些教师和家长对共享区域活动存在误解,认为区域共享活动的开展只是个形式,并没有对幼儿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不如学多点文化知识。教育观念比较保守,不愿意尝试和创新。相信随着人类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的发展,共享区域活动将成为幼儿园活动的主流,会让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走向新的境界。

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将更多地结合该幼儿园本身的特色。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不再是单一的类型,而是呈多样化发展。教师还要考虑幼儿园的特色来设置具有特色的区域活动,如,设置环保专区、标志的世界等。

更多的幼儿和家长将参与到共享区域的设计与布置上来。教师可考虑放手让幼儿大胆地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引导幼儿逐步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区域活动中,作为活动的延伸,使幼儿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幼儿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各区域的活动。

五、共享区域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班际互动式区域活动进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幼儿园班际互动式共享区域的布置不够合理。有的幼儿园只是用几张桌子拼成一个区域,分区不明显,主题不够突出,材料的提供比较单一。甚至有的区域空间还比较狭窄,活动室的利用率没有达到最大化,一些公共区域没有充分利用;其次,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有的教师只是担当场地的布置者,对幼儿的运动放任自流或者是介入指导的时机不当,区域活动的进展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忽略幼儿同伴之间发挥的重大作用。

要更好地开展共享区域活动,需要大家的努力。首先,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加深其对班际互动式共享区域的理解;其次,要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适时介入指导,及时调整课程;最后,还要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基本技能,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仇宜波.浅谈托小班共享区域游戏材料的种类及选择原则. 早期教育:教师版,2014(1).

作者简介:唐志文,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发展力研修学院。

项目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教师道德推脱的结构维度与影响机制(立项编号:GD14XXL19),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卓越教师培养项目。

区域人才共享 第12篇

关键词:区域医疗,信息共享

在追求高质量医疗服务品质与降低医疗成本的双重驱动下,对患者的医疗诊治活动已超出一个医院范围,需要在某个区域内(或医院集团内)向患者提供连续的协同医疗服务,以提高医疗诊治水平和效率、减少可能的医疗事故、减少重复检查、节省医疗成本[1]。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本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英国NPf IT项目、加拿大Health Infoway项目和美国的NHIN项目的技术特点、实施进展情况和一些经验、教训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我国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

1 英国NPf IT项目

1.1 基本情况

英国为促进整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2002年开始启动覆盖全英国的国家医疗IT项目(Nationa Program for IT,简称“NPf IT”),目标是实现患者医疗信息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共享,全面实现国家卫生服务系统NHS所有信息系统标准化,医疗服务从业者获得最好的医疗信息服务体验,用10年时间为英国每一个公民建立“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电子病历系统。

1.2 系统架构

整个NPf IT项目采用“集中式”技术架构,由5个集群(Clusters)构成,主要集成商为British Tele Com、A t o s O r i g i n、A c c e n t u r e、C S C Alliance、Fujitsu Alliance,主要产品和技术提供商为CSW、IDX(已被GE收购)、Cerner、i Soft等,总合同额约为61.1亿英镑,堪称欧洲最大的计算机商业项目[2]。

1.3 主要进展

巨大的医疗IT投资使英国医疗体系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走在了G8国家的前列,NHS的医疗服务得到了一定改善,为患者带来了益处,如预约系统减少了患者预约等待时间;电子处方系统方便了患者取药,减少了排队等候;各医院的PACS系统使放射影像检查数字化和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影像诊断效率和品质。

1.4 问题与挑战

到2004年之后,该项目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3],尤其一些不同专业的医生和团体对系统采取拒绝使用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医生的专业需求和医疗服务的多样性,新的系统并未带来新的功能,承诺的关键系统不能交付使用,而且最大的反弹来自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和医生。到2006年时NPf IT项目已投资达130亿英镑,大大超出了预算。此外,采用集中式IT技术架构(Central Architecture),不能适应不同医疗专业的服务要求,存在严重的性能和功能拓展问题。系统集成商和产品技术供应商不能兑现其合同承诺,设计的系统实用性差,有些须重新设计和改造,造成整个项目延期。尽管NPf IT项目遭遇到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但在对整个NPf IT项目进行评估和总结后,NHS解除了与一些厂商的合同,同时,要求其他集成厂商对系统进行重构再造,以最终实现其设定的目标。

2 加拿大Health Infoway项目

2.1 基本情况

加拿大全国有10个省和3个特别行政区,人口3300万。加拿大从2001年开始预算投资16亿加元建立覆盖全加拿大的电子健康系统,即Health Infoway项目。建设该项目的目的是建立符合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法规的电子信息系统,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差错;改进患者服务,提高公众健康、降低患者的风险,使公众更容易地得到医疗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和效益。加拿大于2001年成立了Health Infoway项目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机构,Infoway公司负责领导全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并在全国建立可共享的电子健康系统Health Infoway。Health Infoway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是在2009年底,实现50%的加拿大人可共享的电子健康记录(EHR)。到2016年,实现全部加拿大人的可共享的电子健康记录[7]。

2.2 系统架构

Infoway公司研究制定了一个构建全国性EHR电子健康系统的基础架构。该构架以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为基础设计各个省的E H R系统,采用基于消息通信(Message-Based)机制进行信息交换,相关方以对等(Peer-to-Peer)模式进行协同,域与域之间以联邦式数据库(Federated Databases)方式进行集成,整体设计架构得到了加拿大各省政府的公认,在全世界也得到了医疗IT专家的公认。为此,Infoway还制定了一个全国性的蓝图[8],就是“Infoway's EHRS Blueprint”(《加拿大电子健康记录蓝图》),以及医疗信息共享交换标准(pan-Canadian)用以指导和规划在全加拿大电子健康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该蓝图给出了完整的基础框架设计,包括业务架构、概念架构、逻辑架构、部署模式和潜在应用,对加拿大目前EHR的概念、内涵以及实践进行了详细的定义、解释和分析。

2.3 主要进展

在投资了13亿加元后,2009年3月底,Infoway公布了整个项目进展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9]。就整体目标看,只有17%的人口实现了电子健康记录共享交换,原计划2009年使50%的人口使用EHR的目标尚未达到。就全国各省的EHR实施进展状况看,影像信息(Diagnostic Imaging)系统、检验信息(Laboratory)系统、药品管理(Drug Management)系统实施进度缓慢。加拿大Infoway项目已完全实现跨省的患者注册、登记和管理,共享的患者信息隐私和数据安全可以得到完全保证。

2.4 问题与挑战

最近,加拿大Health Infoway公司前首席执行官Susan Hyatt女士对Infoway项目进行了一些总结[10],除了阐述Infoway项目取得的很多成绩外,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包括:(1)跨系统(信息系统)和跨省的医疗信息共享还没有完全实现;(2)可互操作的PACS/RIS还没有实现跨医疗系统和跨省的共享;(3)没有实现初级医疗保健的信息化等。造成整个项目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金问题。要使每一个加拿大人的EHR都实现互操作性,估计还需要100亿加元的投入;二是技术问题。加拿大Infoway虽然制定了很好的电子健康记录发展蓝图以及医疗信息共享交换标准(pan-Canadian),但大部分厂商提供的产品技术达不到设计要求,如pan-Canadian有关影像信息采用IHE XDS-I技术规范,但IHE-XDS-I采用DICOM标准进行医学图像传输,但现有的国际医学标准(DICOM)不能在广域网安全使用,无法传输影像等数据量大的资料,从而无法实现信息的全流通。

3 美国国家NHIN项目

3.1 基本情况

美国2004年启动了国家医疗信息化项目,其主要推进和管理方为国家医疗信息协调办公室(Office of the National Coordinator for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ONC”),美国国家医疗信息化项目的名称为NHIN(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即“国家健康信息网”。建设NHIN的目的是[11]提供一个用于医疗信息安全交换和有效使用的基础设施。NHIN项目的核心思想是在不同的公共和私有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一个信息沟通桥梁和信任模式。

3.2 系统架构

考虑到美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复杂性、建设EHR系统的困难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NHIN项目摒弃了“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而是首先选择4个技术方案在不同的州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4个方案的合同商为Accenture、CSC(Connecting for Health)、IBM及Northrop Grumman,设计和验证合同从2005年起进行,2007年ONC对4个技术方案的执行结果进行了总结[12],其共同的特点概括如下:(1)采用联邦制概念和“进化方式”建立医疗信息交换网(NHIN),避免出现大规模替换或对已有系统进行修改的事情发生;(2)只负责建网上网(Network of Networks),整个信息交换网络系统(NHIN)没有“中心数据库和服务”;(3)选择多种技术方案进行验证和示范,采用(概念→原型样机→用户和业务需求改进→示范等)循序渐进和递推方式推动NHIN的建设;(4)能够实现消费者在NHIN上控制自己的医疗数据如何共享使用,最终将患者医疗信息使用的控制权“归还给”患者,让患者可以进行“自我健康管理”;(5)制定安全规范、接口模式和服务内容(定义了24个通用服务),保证符合美国医疗保险安全法案(HIPPA)所规定的医疗安全规范,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隐私权”。

3.3 主要进展

NHIN项目至今的主要进展为[12]:(1)在全国24个公共和私有医疗体系之间达成医疗数据使用和互惠支持协议(包括7个联邦政府机构):Data Use and Reciprocal Support Agreemen(D U R S A);(2)基本完成了4个NHIN原型样机(Prototype)架构概念设计和技术验证工作;(3)至2009年2月,美国退伍军人医院系统、弗吉尼亚、联邦社会保险(SSA)、Kaise医疗保险集团医院等已开始进行NHIN医疗信息交换伙伴试验(NHIN pilo partners)。

3.4 问题与挑战

由于美国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没有确定,新的医疗保险政策没有确定,医疗信息共享交换的相关利益方(Stakeholders)如患者、各公共和私有医疗体系、医疗保险公司及政府等在新的医疗体制中的相互关系和利益分配原则没有确定,因此,NHIN项目的实质性推进还没有开始。

4 主要借鉴

4.1 必须高度重视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从英国、加拿大和美国这三个发达国家的实施情况来看,国际上尚无成熟的医疗IT架构理论、技术可以解决复杂医疗体系下的多重域(多个卫生行政域和多个医疗服务体系并存下的跨医疗机构就医)医疗协同和信息共享交换问题。在这方面,至今国际上没有成功案例(多重域环境下的域内和跨域医疗信息共享交换),大多数国家正在实践和探索之中。我国要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研究,仔细谋划,扎实推进。

4.2 必须注重医疗机构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

医疗信息共享交换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是国际性难题,没有一个厂商能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系统基础差、标准化程度低,进行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交换的工作基础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在我国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必须首先夯实各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基础,同时在设计实施之初就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4.3 必须注重系统建设相关的政策问题

上一篇:混合培训下一篇:档案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