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疗器械范文

2024-08-03

国产医疗器械范文(精选8篇)

国产医疗器械 第1篇

关键词: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策略,用户思维

医疗器械行业是我国医药工业中的一个分支行业,是当今国内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活跃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健康产业,是保障国民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它具有其独特的产业特点。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以及其他物件(包括其所对应需要的软件),对它的使用其宗旨主要在达到以下的预期结果:对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控制、缓解等;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对解剖或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妊娠控制等[1]。

由于医疗器械独有的产品特殊性,政府部门对其也有着严格的监管体系,它不同于一般的普通产品,其往往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人体,因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安全因素,所以对其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对各生产厂家制定有高标准的生产经营管理规范,国家对生产厂家的资格准入以及产品进入临床的许可资质方面都具有严格的法定程序,受国家法规监督和制约的部门和条款均多余其他行业,如国家卫计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国家工商总局等。

此外该行业相比其他传统行业的工业产品,其产品种类更为繁杂,涉及的技术领域更为宽泛,如集成电路技术、微电子芯片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制造、生物工程、医学、材料学、力学等众多交叉学科。所以,医疗器械行业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技术复杂的行业。

1 国产疗器械产品的临床应用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器械特别是中高端产品被国外跨国集团知名品牌所垄断,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临床应用呈现以下几种现象。

1.1 产品技术低下,尚不能真正满足临床应用需求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发展缺少整体的战略规划,产品的原始创新和技术沉淀不够,设备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较低,产品研发和临床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大多还处于模仿-吸收-创新发展阶段,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品牌企业近年来大多数还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投入相对不足,其核心的技术和一些关键部件需依赖国外进口的现状还未得到彻底性改变,产品和技术尚不能真正满足临床应用的实际需求。

1.2 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差,不能确保临床应用效果的一致性

产品质量不仅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和生产加工有关而且与整个产业的供应链有关,医疗器械产品往往处在产业供应链的中间位置,上游的元器件材料、电子电路技术、生物医学材料以及一些核心部件的生产代加工都会影响医疗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基于对一些国产医疗设备产品质量稳定性的顾忌,一些医疗机构在部分大型医疗设备或救命的设备方面只能选择进口产品。

1.3 售后服务跟不上,影响了临床工作的开展

不得不承认,一些国产医疗设备产品在售后服务效率方面较进口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售后服务响应时间较长,承诺时间往往不能正常落实等缺点,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临床工作的正常开展,打击了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使用信心,也制约了国产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

2“一切为了临床”———基于用户思维的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策略探讨

通俗地讲,所谓“用户思维”就是临床一线工作者在解决临床问题时,国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为用户提供能为患者全面解决疾病诊疗需求、做得好、用得上、用得好,用得放心,切实让老百姓受益的产品。作为国产医疗设备生产经营企业的一分子,现从一线的亲身经历出发,结合临床应用的实际需求,在国家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国产医疗设备的发展应用的利好政策指引下,对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策略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2.1 加大本土化的产学研用结合,从战略上积极推动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创新

国产医疗器械产品要打破进口品牌的市场垄断,需要不断创新开发出新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以提升国产医疗器械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自主创新,首先需要体制的创新,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缺少整体的战略规划,产学研用结合还不够紧密,部分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尚不能很好地为临床服务。为此,国务院、国家卫计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创新发展的政策红利文件。比如2014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该条例增加了很多行业发展的内容,把一些行政审批权和自主权下放到了地方和企业,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自身的责任。该条例的实施更加符合新医改形式下的发展趋势,鼓励了企业产品技术的创新,积极的推动了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同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颁发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该程序指出,相关部门将在确保上市产品安全、有效地前提下,针对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设置特别审批通道,加快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

此外,鼓励建立以生产企业为主导,以项目为纽带,以临床为载体,以创新机制为保障的产学研用合作导向,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医疗器械生产研发企业与高校、医院共建研发机构,促进相互间交流,合作共享,逐步完善国产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体系,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有效提升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便更好地为临床一线患者服务。

2.2 实施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策略,注重一线临床医师的创意

一般来说,传统的医疗器械产品到达临床用户手中,企业往往经历了市场调研-市场研究与需求确定-竞争分析-概念设计-研发测试-顾客测试-试销-正式上市这八大关键流程。而且企业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可否认,在众多医疗器械产品生产研发企业中可能有许多好的创意,但企业毕竟不是临床一线,技术开发工程师由于专业限制也不可能全面细致了解具体疾病诊疗的需求,特别是目前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临床亚临床专业分支繁杂,新技术临床应用往往涉及众多交叉学科。在此现状下,临床一线医师的创意往往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医疗器械产品创新的源泉。

有学者报道,在以色列这个人口不足800万的国家居然有近800家生命科学公司,其中半数以上是医疗器械公司,该国人均医疗器械发明专利居世界第一。现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心血管球囊、支架、人工瓣膜等医疗产品大多都源于以色列。在以色列,国家从政策上鼓励临床医师参与医疗器械研发,给予临床医师丰厚的回报;科技成果向产品产业化转化渠道畅通;社会资本充分参与医疗器械研发,投融资体系比较健全,风险投资也愿意介入。从临床医师的创意到医疗器械产品的上市,各个环节通畅,效率高[2]。

而在中国,由于医疗体制等原因,医师往往连自己的患者都看不完,此外还有科研、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涉及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同时也缺乏这种意识和动力。

目前,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背景下,国家也逐步出台了一些鼓励临床医师参与医疗器械新技术研发的指导性政策文件。所以,企业应注重与临床一线专家的深入合作,在技术开发、专利申报、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定制及产业技术推广展开深入合作,让更多有创意的、实用的新兴国产医疗器械产品走向市场,进入临床一线。切实达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减轻国家社会保障负担,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也符合国家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初衷。

2.3 提供优质化的产品服务,搭建专业化的产品应用服务平台

一款优质的医疗器械产品能很好地应用于临床,除了先进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外,还需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特别是产品的售后跟踪服务。临床医疗工作者一般都有众多繁重的临床、教学、科研任务,对医疗器械的使用他们关心的是达到的临床效果和预期目的,至于设备的具体操作、功能拓展及产品维护往往很少关注。以肿瘤微创治疗设备为例,在提供产品跟台服务的前提下,医师往往能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与厂家工程师协商调整设备应用方案,从而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保障每台手术疗效的一致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临床医务工作者对国产医疗器械产品使用的信心。

此外,还可以以企业为主导,搭建专业化的产品应用服务平台。为企业与医院、医院与医院相互间在临床技术应用、心得体会、并发症处理等方面搭建一座畅通的桥梁,切实从临床应用出发,有效保障了临床需求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真正意义上实现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力田.论所谓“医用三源”及其强制检定的法理错讹[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22(1):29-30.

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 第2篇

启动活动安排

时 间:7月20日 地 点:重庆君豪大饭店

主办单位:科技部 卫生部 重庆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重庆市卫生局

活动安排:

1.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展示会

2.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工程启动仪式 3.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论坛

4.“健康重庆”—社区医疗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启动仪式

参加人员及规模

1.参加人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代表,临床应用单位代表,各地科技厅、卫生厅相关人员;

2.人员规模:预计参会人员规模300人左右。

活动一:

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展示会

时 间:2010年7月20日(8:30-16:00)地 点:重庆君豪大饭店 国际会议厅和宴会厅 展示产品: 展板内容: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介绍

国家医疗器械科技产业(重庆)基地介绍 示范应用企业产品展板及实物

领导专场方案(8:30-9:00)

参观领导: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卫生部副部长刘谦、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童小平、科技部社发司、卫生部科教司等相关领导

陪同:医疗器械产业创新联盟负责人、市科委、市卫生局、重庆医疗器械产业联盟等相关领导;重点企业代表。

活动二:

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工程启动仪式

时 间:2010年7月20日(9:10-10:00)地 点:重庆君豪大饭店宴会厅 主持人: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 徐建国 议 程:

1.重庆市人民政府童小平副市长致辞(5分钟); 2.科技部社发司负责人介绍示范工程基本情况(15分 钟);

3.产品派送和签约仪式(8分钟);4.重庆市科委周旭主任代表试点省市发言(5分钟); 5.医疗器械企业代表发言(3分钟); 6.示范医院代表发言(3分钟); 7.卫生部刘谦副部长讲话(5分钟); 8.科技部王伟中副部长讲话(5分钟);

9.王部长、刘部长和童市长共同启动示范工程(3分钟); 10.仪式结束。活动三:

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论坛

时 间:2010年7月20日(10:00-12:00)地 点:重庆君豪大饭店宴会厅(10:00-11:00)

主持人:国家医疗器械联盟 王晓庆博士

1、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 俞梦孙院士

2、血液净化临床应用最新进展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 陈香美院士

3、医疗器械产业与基层医疗应用

报告人:国家医疗器械联盟理事长 姜峰博士

4、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报告人:重庆市科委 周旭主任

茶歇:上午11:00-11:10(11:10-12:00)

主持人:重庆市医疗器械联盟理事长 杨力教授 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推介会(10家企业,各5分钟)。

活动四:

“健康重庆”—社区医疗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

启动仪式

主办及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重庆市科委、市卫生局、渝中区人民政府 时 间:7月20日10:40—11:30 地 点:渝中区政府礼堂

主持人:徐建国 市政府副秘书长

会议议程:

1.渝中区政府领导致辞(5分钟);

2.重庆市科委介绍示范工程基本情况(8分钟); 3.重庆市卫生局宣读示范工程启动通知(8分钟); 4.渝中区社区医院代表发言(5分钟); 5.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代表发言(5分钟);

6.重庆市政府副市长童小平讲话(5分钟); 7.王部长、刘部长和童市长共同启动示范工程(10分钟); 8.会议结束。

六、参会嘉宾

1.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部领导 2.重庆市政府领导

3.重庆市科委、市卫生局领导

七、重庆市参会代表(100人)

1.渝中区政府领导及各有关部门负责人 2.在渝三甲医院代表

国产医疗设备突围之路 第3篇

数十年来,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一直是外资品牌的天下,被其牢牢掌握定价权。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分析数据显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行业超过70%的市场份额都被通用电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这三家被称为“GPS”的跨国企业所垄断。

产品本身之外,外资品牌对设备售后服务的垄断也迫使中国医院每年向其支付高额的维保费用。

高成本直接带来高价格,这成为中国百姓看病昂贵的重要原因。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医疗信息化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日常体检、影像诊断数据等也存在着流出国门的风险。

于是,为加快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过程,一系列鼓励政策密集出台,一大批追求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发力。它们在中国本土大展拳脚的同时,还将目光投向了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擂台。

2015年5月,东软集团旗下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在辽宁沈阳发布了中国首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128层CT——NeuViz 128多层螺旋CT。

东软医疗CEO武少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产品发布至今这3个月的时间里,NeuViz128多层螺旋CT已经获得中国、美国和欧盟的上市认证,并已出口到欧洲、南亚、北非等多个国际市场。

而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联影”)研发的世界首台超清高速96环光导PET-CT——联影uMI 510更是在经过长达16个月、覆盖百余项检测项目的认证过程后,于2015年8月28日正式拿到了日本医疗器械上市许可证。

上海联影董事长兼CEO薛敏公开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国尖端技术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无到有的中国制造

回首国产CT这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自主研发之路,中国创新者们已经走了27年。而最初激发他们挑战CT技术的原动力,竟是3台高价买入、却险些瘫痪的国外二手CT。

1987年,包括沈阳市中心医院在内的三家医院进口了3台售价超过60万美元的二手CT,但买来之后却无法调试运营。

“花费大量外汇引进的3台CT全部瘫痪,这则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甚至被媒体和公众称为‘CT事件’。”东软集团副总裁、东软医疗总裁江根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提供售后服务的公司人去楼空之后,调试工作被迫中止。为了让这些机器重新运转,沈阳市卫生局决定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征集能人修复设备。

1988年12月,来自当时的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的老师郑全禄和李甲递接下标书,于次年2月成功修复了沈阳市中心医院的二手CT,并奔赴重庆和天津帮助另外两台瘫痪CT恢复了运转。

为免以后受制于人,两位老师大胆提出“制造中国人自己的CT”这一构想。

在东北大学副校长杨佩祯的支持下,1989年6月,东北大学国产CT整机开发项目确立;1993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CT样机问世;1994年首台国产CT通过国家检测;1995年东软集团董事长、东北大学副校长刘积仁接下改进并将样机批量生产的重任;1997年8月,东软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书,国产CT自此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中国也因此成为继美日德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

“这个过程讲起来很快,当年真是‘压力山大’。”时任东软CT项目总工程师的江根苗向本刊记者回忆说,阵列处理机(AP)是当时全身CT的核心系统,而这一关键技术却被国外严密封锁。

在经过了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之后,东软最终用PC(个人电脑)代替AP。除了实现重大技术攻关,这一技术还开创了国际CT技术的新变革,甚至引来不少国际老牌CT生产企业的效仿。

“东软CT是1998年正式进入市场的,当时市场上的竞争机型售价400余万元,而我们凭借绝对的性价比优势在这一年内就卖出50多台。”江根苗告诉本刊记者,在东软CT问世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进口设备的中国售价下降超过100万元,幅度接近30%。

1999年,东软CT登录国际展会;2000年,东软CT出口海外,实现中国大型医疗设备出口零的突破;2003年,东软螺旋CT出口美国,开创了中国大型高科技医疗设备出口美国的新纪元。

站在“负起点”出发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前秘书长白知鹏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高端医疗设备产业之所以会形成如今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行业发展时间短的影响。

“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CT、MR等装备的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引进这些先进机器的。”白知鹏说。

然而在薛敏看来,除客观原因之外,国产医疗设备在高端产品领域长期失语,根本原因还是自身产品质量不过关、核心技术缺失、经营理念有问题。

nlc202309011616

“整体而言,国内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大多数企业的规模很小,且各自分散。加之在技术、质量、设计等方面全方位落后,导致很多中国企业长期陷于‘有产品、没品牌’的尴尬局面。”薛敏指出,要想彻底打破外资品牌的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大家必须转变观念,持续创新。

“不少国内医疗设备企业都抱着‘只求分一杯羹’的短期利益导向,并未打算在外资品牌一统天下的中国市场真正求胜,这在无形当中就放弃了对最初自主创新的坚持。”薛敏告诉本刊记者,几乎每个国际医疗巨头企业都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逐步通过收购、兼并小型企业才形成现有完备生产线的,而中国企业没能全面杀出重围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实力不强。

在薛敏看来,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起点”开始。

“一说到国产医疗设备,很多人都会产生各种负面联想。比如,质量不好、不稳定、外观不佳、使用起来不方便,等等。因此我们在开拓市场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薛敏说,当联影PET-CT第一次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时,一些医院领导也曾对这第一台国产PET-CT的图像质量、设备性能心存疑虑,直至经过多次试行验证,确认图像优异后,才正式投入临床应用。

多位行业专家都曾对本刊记者表示,国产品牌实现突围的重要一步就是进入大型三甲医院。这就要求国产设备不但要在性能上优于进口设备,还必须做到价格低廉。“只有当你的性能和成本都较进口设备具有明显优势,且能稳定保持这一水准时,大家才会愿意尝试。”白知朋说。

以上海联影为例,其设备价格和国际同类型、同档次、同技术水准、同质量标准的国外产品相比,大概要便宜30%左右,而且后期维修服务费用只是国外公司的一半。

“人无我有”才能赢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各家医院在引进设备时的各种顾虑与担忧。”薛敏表示。

在他看来,尽管国家现在对国产医疗设备有很多扶持和鼓励政策,但若想真正发展,绝不能只依赖政策。“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作为知识、创新密集型行业,要想坚持自主研发全线产品就需要有高端的人才队伍,投入巨额资金,克服极高的管理与技术难关,不断创新。”

薛敏告诉记者,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行业赢得首个工业设计“奥斯卡”——iF工业设计大奖的联影DR(即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也曾有一个因创新不足而“被扼杀在襁褓中的前身”。

4年前,刚组建的上海联影X射线事业部曾尝试过一条“短平快”路线:在购买了机电系统、整套外观和内部结构设计后,研发人员以此为基础修改并优化出系统集成。

然而在样机送往检测间进行评估时,评审小组在仔细查看产品的人机体验、工艺细节与电缆布线后,把这一项目直接叫停,理由是:它不符合企业全线产品必须有至少两个“人无我有”创新点的要求。

将整个项目全盘推翻后,联影X射线事业部研发团队历时3年,通过完全自主研发,终于在2014年成功打造出拿下国际大奖的DR设备。

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不仅是“高大上”的高科技行业,更是“接地气”的服务业。江根苗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非典”期间正是各家医院对设备及服务需求量最大的时候,由于中国当时已属疫区,很多外资品牌的售后服务团队纷纷撤离,导致了一些设备出现问题后无人修复。

有一天,江根苗接到了时任北京天坛医院院长戴建平的电话,当时承担着北京地区疫情防控重要工作的天坛医院急需两台DR用于临床检查,由于状况紧急,戴建平提出即刻送货。

“竞争对手能做到的,我们必须做到;它们做不到的,我们也要做到。”江根苗说,消息一经传出,很多员工都积极要求奔赴“一线”,公司最后选出5名“勇士”把DR送到了北京。由于机器在“非典”期间每天都在满负荷运转,为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工程师们一直在医院坚持到抗击“非典”任务完成。在回到沈阳后,大家又隔离了一个月才得以回家。

“大量事实已经证明,要想在高端医疗设备行业真正立足,决不能靠小打小闹。”薛敏反复对记者强调,唯有引进先进人才,打造完备的产品线,树立强势品牌,形成整合创新之势,国产医疗设备才有可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突围成功。

国产医疗器械 第4篇

1 国产医疗设备的应用现状

2006年以前,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执行的是同质不同价的双重标准———进口医疗设备检查的收费标准远远高于国产同类同档次医疗设备(有数据显示为1∶1.5~1∶2的差距)[1]。各级医院为了增加收入,宁愿花高价进口国外设备而不愿买国产设备,而高昂的设备购置费用必将转嫁到患者身上,造成患者检诊费用居高不下。统计显示(见《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次均医药费用中,检查治疗费从1995年的9.1元升到2000年的16.8元、2005年的37.8元及2008年的45.3元;出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中,检查治疗费(含手术费)则从1990年的121.5元攀升至1995年的507.3元、2000年的978.5元、2005年的1 678.1元及2008年的1 887元。值得一提的是,门诊患者次均医药费用中检查诊断费用的比重从2000年的19.6%增长至2008年的30.9%,增长幅度非常大。

此外,还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进口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频繁,但多数是在做“无用功”。经检查发现病症的只占检查人数的30%[2],远远低于卫生部要求的阳性率达60%以上的标准(即接受检查后确定有问题的患者要占到检查总人数的至少6成)(见《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患者做了不应该做的高价检查。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16%的CT扫描没有必要。由此可见,多数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是不必要的,它只是医院创收的一种方式,换而言之也是在当地物价部门的价格限定下医院力求尽快收回设备购置成本的主要途径。

2 国家关于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的政策

2005年12月15日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规定医疗设备的检查费用“不得区别设备产地、型号,应根据医院不同等级,合理拉开差价”,扭转了使用国产设备、进口设备收费标准不一致的局面。

《通知》的出台从表面上给人一种直觉———国产和进口大型医疗设备在检诊费用方面给患者带来的费用压力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但实质上,由于医疗机构在国产和进口设备的购置资金、日常维护费用以及专用耗材价格方面相差甚远,在国家明确要求“不得区别设备产地、型号”的前提下,势必会促使医疗机构对国产和进口医疗设备采取不同的运营措施,以保证昂贵的进口设备的后期运营收入,尽快收回成本,随之出现了过度检查、无用检查等给患者带来极大费用压力的情况。

3 使用国产医疗设备对患者的重要意义

首先,与进口医疗设备相比,国产医疗设备有很大的价格优势:骨科用的X射线机,同品质国产产品仅20多万元,进口产品则要70万元左右;国产常规床边监护仪单价多在3万元左右,而进口同档次设备则基本在5万元以上;国产单通道注射泵单价不足5 000元,进口同功能注射泵则要近1.5万元。同时,在维护成本上,国产医疗设备也有很大的优势,如:进口普通X线机球管单价在10万元左右,而能够代替进口产品使用的国产普通X线机球管单价不足1万元。国产医疗设备相对较低的购置和维护费用势必会减轻医院收回成本的压力,避免过度检诊和重复检诊,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其次,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的常用耗材价格也有天壤之别,如:国产双筒高压注射针筒单价仅125元左右,而同规格的进口产品则要240元左右;国产医用CT胶片(14 in×17 in)单价一般在10元左右,而同规格的进口产品则基本在20元以上;国产一次性血液回收耗材单价800元左右,而进口产品单价则要1 300元左右。众所周知,患者在检诊过程中涉及的耗材费用一般都要由患者自己承担,而且医院会在购置价格的基础上收取一定比例的加价。因此,国产医疗设备所使用的配套国产耗材会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费用支出。

此外,按照《通知》要求,各地物价部门“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应按有关规定做好成本分摊测算工作,严禁列支各种不合理成本项目”,一旦国产医疗设备能够更多地走进医院,在医院成本支出减少的情况下,当地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的检查治疗价格相应也会降低。

4 结论

综上所述,国产医疗设备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减少医疗成本:

(1)医疗机构成本支出减少,避免了过度检查、无用检查,患者花的“冤枉钱”相应减少。目前,多数医院均对各科室开展全成本核算,科室对于医疗设备的采购价格、维修费用以及耗材价格方面都更为关注,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前提下,购置价格和维护费用都相对较低的国产医疗设备,降低了科室收回成本的压力,减少了医疗设备的维护费用以及患者看病的费用。

(2)医院成本分摊减少,物价部门制定的检查治疗价格相应也会降低,对于必须实施检诊的患者,支付的检诊费用相应减少。医疗设备检诊价格是由当地物价部门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医院的投入成本综合制定的,现代医院医疗设备的总量都在迅速攀升,对于大部分国产医疗设备,其性能、质量均可满足临床检诊需求,相比进口医疗设备,其购置费用的巨大优势极大地减少了医院的成本投入,物价部门制定的检诊价格也必然降低。此外,国产医疗设备即使需要使用专用的耗材和试剂,其价格也远低于进口医疗设备的配套产品,患者需要支付的费用也就会相应减少。

与进口医疗设备相比,国产医疗设备虽然在前沿、高端技术方面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国产常规医疗设备在技术性能和质量方面与进口医疗设备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不可否认,由于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数量庞大,竞争态势严峻,各医疗机构仍然不惜花重金购置高精尖的进口大型医疗设备,以提升自身名气和竞争力,而患者对于进口医疗设备的认可程度依然高于国产医疗设备,但是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产医疗设备必将更多的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其优势也必将逐渐明显。国内医疗机构和广大患者对国产医疗设备的支持和认可也必将为国产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进步提供契机,从而进一步降低患者检查治疗费用。

摘要:介绍了国产医疗设备的应用现状及国家相关政策,分析了国产医疗设备在购置价格、维护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最后指出了国产医疗设备在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国产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国产医疗设备,进口医疗设备,患者,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丘慧慧.国产医疗设备“男儿当自强”[EB/OL].(2003-01-20)[2010-03-01].http://business.sohu.com/17/72/article205867217.shtml.

国产医疗用纺织品,方兴未艾 第5篇

9月24~26日, 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产纺展上, 本土医疗用纺织品成为重头戏, 不仅有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还有以集群形式亮相的湖北省仙桃市——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众多企业参展的产品以其高性能、高品质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成为展会关注的焦点。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纯壳聚糖纤维工业化生产的企业, 其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能全球最大, 年产1500吨。其生产的以纯壳聚糖纤维为主要原料的非织造布, 是海洋生物新材料, 具有天然广谱抑菌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生物可降解等生物特性, 能够止血促愈、吸附螯合、减少疤痕等功能, 可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涉及止血材料、伤口披覆材料等, 如疝修复材料膜、止血类辅料贴、烧伤促愈类辅料贴。据公司董事长胡广敏介绍, 公司目前正在研发应用在植入类、修复类等三类医疗器械中的产品, 因为看好医疗领域的发展空间, 看好生物材料的市场潜力, 未来, 公司将不断加大在医疗领域的投入, 全力打造生物新材料领域的“莱卡”品牌。

展会上, 吸引参会者关注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高端医用防护材料及其制品。佛山市南海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此次展会就带来了他们的明星产品——各类医疗用纺织品。必得福董事长邓伟雄表示, 医护人员服装、病人服装, 医疗器械用的包布, 伤患用的纱布、床单等, 都应该有各自的性能要求, 在保护患者免受二次感染的同时, 也保护医疗工作者的健康, 因此这些医疗用的纺织品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医疗工作者该穿着什么材质的防护服来避免在救治时被感染, 早已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门课题, 必得福生产的高端医用非织造布及其成品, 既能满足医疗行业的防护要求, 最基本的如抗菌, 特殊的如抗血液、抗酒精、防病毒等, 而且环保、节约, 是目前医用防护产品中的高品质产品。据悉, 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医卫用非织造布生产商之一, 占据国内卫材市场60%以上的份额。

以集群形式参展的湖北仙桃医卫用非织造布集群此次也展示了他们在医疗用纺织品领域的发展成果, 据仙桃市非织造布产业招商分局局长杜伟华介绍, 仙桃集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 经过20年的培育, 目前已经拥有1000多家企业, 从业人员10万以上, 年产量20多万吨, 形成了集原料生产、辅料配套、制品加工、物流外贸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年总产值达246亿元, 成为地方经济的“半壁江山”。

但在展示成果的同时, 业内企业也一致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即我国医疗用纺织品存在使用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相关政策需要调整等问题, 亟待解决。针对这些问题,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东华大学陈南梁教授均表示, 在医疗用纺织品领域, 创新依然停留在学习吸收阶段, 自主的高科技产品非常少, 尤其是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高技术材料, 基本依赖进口, 每年进口量可达60亿美元。而与此同时, 医疗防护意识不够、保障力度不足等又使新产品开发的先导性和替代意识滞后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 导致国内生产的很多高品质产品绝大部分出口, 例如高品质医用防护材料及其制品。此外, 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行业满足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产业链衔接度不够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基本医疗保险用药应首选国产药 第6篇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是医保管理的核心要求, 也是保证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药品目录》已基本涵盖了基本医疗保险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国产药药品的品种。国产药价格相对低廉, 许多药品比较适应国人的体质特征, 可以满足多数疾病临床诊疗的需要。医生给病人治疗疾病时如何合理用药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 但首选国产药应该是施医行为中的一个基本准则, 也是医保管理部门对供方合理制约, 实现有效费用控制的关键。

基本医疗保险用药应首选国产药, 并不是排斥进口药、合资生产的“洋药”的选用, 只要是临床必需, 此类药品宜作为“二线药”使用。医患双方都不能过分地迷信新药、进口药等“洋药”, 价格高的“洋药”不一定是更安全有效的药品, 药品的价格取决于研制过程的花费、生产的成本等各种因素, 而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取决于治病的效果和药品的不良反应 (或毒性) , 是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有人认为价钱贵的药就是好药, 其实不然, 因为药物的价格是由其本身的来源、成本、生产的产量以及生产的厂家来决定的, 合资药厂生产的药就比国内的药厂生产的贵, 进口药就更贵。贵不等于好, 关键在于是否对症。“价格高的药就是好药”的错误用药行为会导致滥用药物, 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浪费。

国产医疗器械 第7篇

1 我国医疗设备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1.1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层次定位不够精细:

当前,我国医疗设备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上问题较为突出。首先,从社会层面上看,未能体现出当前医疗设备产业的工程实际对医疗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同时,培养层次上未将医疗设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前瞻性的预测。其次,从高校层面上看,培养目标未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未能从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上加以明确。

1.2 教学模式依旧单一,课程设置仍然不够合理:

近年来,我国医学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已逐渐呈综合化和通识化趋势发展,尤其在大型院校体现较为明显。但从全国范围的高校来看,尤其是在地区性小型医疗器械工程院校中,课程设置较多还停留在专业课程、精品课程上,且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医疗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1]。另外,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来说仍然存在着众多不合理之处。首先,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专业课程教材陈旧,缺乏相应的配套课程,交叉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其次,教学模式方面,当前我国教学模式提倡最多的是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但实际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却是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和单向性教学。

1.3 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技术人才实践能力不足:

教学实践环境薄弱、校企合作教学不够紧密、学研结合教学脱节是当前医疗工程技术院校在培养医疗技术人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教育教学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方法,但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致使工程实践训练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师实践环节依旧薄弱,技术人才实际能力依然存在不足。

2 我国医疗设备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改进策略建议

2.1 立足需求实际,明确培养目标:

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因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对高校办学层次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可以综合考虑医疗技术人才工程学习实际,重点强调学生个体发展要求,突出高校“育人”基本职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即为医疗设备科研单位、生产单位或大型医院培养研究型医疗工程技术人才。第二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为医疗设备科研单位、生产单位或大型医院培养具备设备采购、应用、保养和维修应用技术的人才。

2.2 落实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是落实教学理念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医疗工程院校能否设置贴近工程教学实际的丰富课程内容,构建适合当今医疗工程技术人才所需知识的课程体系,是优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因此,应结合课程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出发,从改革课程设置观念出发,建立“社会、学生双中心”课程观,更新课程内容,构建合理课程体系。(1)更新课程内容。内容设置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力求保持课程内容与医疗设备发展趋势同步更新,同时要实现课程内容层次化,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专业性质的不同,开始不同层次和深度的理论基础课程。(2)优化课程体系。一方面横向整合,优化基础理论课程平台、专业学科课程平台、工具性基础课程平台。另一方面纵向整合,优化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实践模块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呈现出较大的关联性和完整性,达到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配置的目的。(3)优化教学模式,可借鉴美国工程教育课题教学方式,强调互动的研究型模式教学,一方面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民主教学氛围,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和研究相关学科问题,鼓励学生对学术问题进行质疑,激发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另一方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像学者一样对知识进行探索,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2.3 拓展专业口径,强化实践教学:

医疗工程技术学科的综合化发展,要求医疗器械工程技术人员具备扎实的人文数理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实践能力,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2]。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医疗工程技术人才,就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技术人才。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拓展专业口径:一方面结合工业生产实际,拓展专业知识面,可以尝试“平台+模块”的教学方式,面向工业生产实际,拓展专业知识面。“平台”即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即面向工业生产实际、紧跟工业发展趋势,分设采购、应用、保养和维修等模块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构建交叉学科专业,培养复合性人才。改变过去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较窄的培养状况,根据医疗工程技术学科交叉发展,在原有基础上按照学科需求进行工程人才培养,可采取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机制,以医疗工程技术学+计算机、医疗工程技术学+管理学、医疗工程技术学+经贸学、医疗工程技术学+管理学等模式进行跨专业学习。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立足医疗设备科研单位、生产单位或大型医院需求实际,改善实践教学体系。要面向工程实际,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如:实践教学内容应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鼓励其动手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同时,还应积极完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让企业参与办学、教学,共同培养人才。另外,还可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工程理论学习、工程实践训练和工程实践工作环境体验三个环节中学到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医疗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医疗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推进国产医疗器械设备发展应用的主要渠道,因此要想推进国产医疗器械设备的发展应用,必须加强对医疗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而加强医疗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只有政府、高校对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创新,才能改善当强医学工程人才短缺的现状,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

摘要:自2010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缺乏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加快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研究视角,就我国现有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对应的改进建议,为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作参考。

关键词: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国产医疗设备

参考文献

[1]蔺利峰,胡志刚.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助力家用医疗设备产业发展[J].医疗装备,2012,25(3):38-39.

国产医疗器械 第8篇

会议指出, 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 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施, 支持医药实体经济腾飞, 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苗圩强调, 医疗设备产业是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推进国产医疗设备产业发展, 要紧紧围绕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需要和《中国制造2025》“1+X”方案的总体部署, 全产业链设计, “一条龙”统筹支持。

李斌强调, 两部委签署的合作协议是在深入调研、科学研判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形势的基础上, 经过充分协商达成的共识, 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是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

会议要求, 在两部委合作的良好基础上, 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 争取推动落实国产设备产业发展应用各环节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形成工作合力, 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产设备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产医疗器械】相关文章:

国产医疗设备08-16

国产动画06-15

国产影片07-07

国产电影片名05-10

进口和国产05-12

国产动漫形象07-15

国产设备退税08-28

国产运动品牌09-18

国产家庭伦理剧05-12

国产操作系统08-19

上一篇:教师标准化病人下一篇:移动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