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理论德育

2024-09-15

生活即教育理论德育(精选12篇)

生活即教育理论德育 第1篇

一、环境创设———社区的缩影

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环境,让幼儿自主地游戏,快乐生活,从而创造自我和实现自我。

(1)精心布置,将社区“搬”进教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我们总是将社区中一些熟悉的环境“搬”到游戏区中。例如,在小班的幼儿的游戏中,我们就将幼儿最熟悉的家,以及经常接触到的理发店、小吃店等,“搬”进教室,并以幼儿熟悉的名字命名,当幼儿看到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去的理发店、小吃店居然在教室里也出现了,特别兴奋,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2)与时俱进,及时增添新的游戏内容。幼儿的生活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应敏锐地洞悉哪些是幼儿所喜欢的、特别关注的。同时不断创设新奇的游戏环境,充分利用场地及家长等所提供的材料创设更具吸引力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生活,在生活中受教育。

二、游戏模式———家庭的合作

在以往的游戏中我们都是以幼儿自主选择为主,幼儿主动选择游戏角色、进而分工合作,并且自己赚钱自己花。而经过不断探索,我们不断地改进游戏模式,现在主要采用家庭合作式的游戏模式。以一组为一个家庭,一个班6个家庭形成一个幸福小区,幼儿在游戏时就像回到自己家,使游戏更具生活化。

(1)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新的游戏模式中,每个家庭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等。根据幼儿的意愿,幼儿自主选择角色。爸爸妈妈基本上都有一个固定的工作,主要负责去一些营业性的场所工作赚钱,并且在游戏中做到不轻易擅离职守。爷爷奶奶们相对比较自由一些,可以带着宝宝去邻居家串门、去小吃店吃好吃的、也可以去理发店理发等等,更可以将宝宝送到“幼儿园”自己去加工坊赚钱。作为宝宝要听从安排,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活动。

(2)银行存折,共同使用。在以前的游戏中,我们是采用一人一本存折,幼儿自己赚钱自己花,也就是说自己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而经过改进后我们采用一个家庭一本存折的形式,大家一起赚钱,一起花。这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幼儿只知道赚钱不会花钱,有的幼儿只知道花钱不会去赚钱,于是这两类幼儿间就会出现矛盾。但是别以为幼儿都还小,不会解决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协商,最后赚钱的幼儿会督促花钱的幼儿少花钱,并要求他也去赚钱,从而使存折在互相监督中得到合理地使用。

三、游戏情节———生活的再现

幼儿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游戏水平,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会把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发生的事情再现到游戏中。可以说幼儿的游戏情节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生活的再现。

(1)游戏再现生活。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游戏情节往往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一段时间我们正好跟幼儿讨论了如果发生火灾应该怎么办,并进行了防灾演习。于是在一次的游戏中,幼儿正玩得非常开心的时候,睿睿小朋友大喊“着火啦,着火啦。”很多幼儿很快就反映过来,马上用手捂着口鼻弯着腰,沿着墙壁逃出娃娃家,而扬扬则摇身一变变成消防员,正对着娃娃家十分卖力地灭火。虽然这是一件突发事件,但这也是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反映,也使得游戏情节更加丰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丰富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谈话、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手段,交流分享经验,扩大并加深幼儿对生活的理解,从而产生新的游戏话题。

(2)游戏创造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实生活是自主性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但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

生活即教育教育随笔 第2篇

刚刚进入幼儿园时,我发现每天早上小朋友与老师之间的相互问好,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于是,今日我在我们班实行了”迎宾小礼仪“活动。来加强小朋友之间的相互沟通,以及礼貌教育。同样,在进行此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有的小朋友很大方的和老师打完招呼后还会跟两个执勤的小朋友打招呼,有的需要老师提醒后再打招呼,有的小朋友直接不说,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针对这一现象可能会发生在胆怯的孩子身上。

胆怯的原因:

1、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要求严格,家规很严,家庭氛围等原因。

2、家长们对孩子的保护措施或者灌输安全意识的缘故。(不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别人东西……)

3、家长们看不到的闪光点。也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态度,不善于鼓励孩子。

我觉得关于胆怯这一话题可以在班会活动上适当的点到。也可以有针对性的举例子。

针对刚刚我们班文明小礼仪例子中胆怯孩子教育方法我是这样做的:

1、自我示范(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可能有些慢,等老师或者同学示范过后会明白)

2、渲染法(请执勤的小朋友在一次友好的表达,请周围小朋友给予鼓励)

3、在日常活动中多留意胆怯的小朋友并且安排活泼开朗的小朋友带动。

前几天,我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发现有部分小朋友对于蔬菜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后来我跟几位家长了解了一下情况。由于孩子挑食问题严重,所以,平时吃饭时能喂进孩子饭去就很费劲,没空闲对孩子对蔬菜进行认知教育。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第3篇

一、注重人文艺术素养的滋养,培养健全人格

在杰伊高中,他们开设了文学戏剧课,同时有戏剧表演团表演戏剧,他们每学期都要由主讲戏剧文学的老师主持编导一部戏剧,这学期卡尔老师编排了《彼得潘》,一部充满神奇冒险、魔幻的故事。他们有专门的戏剧道具制作坊,几个高大俊朗的高中男孩在忙活着为《彼得潘》制作海盗船,几个女孩也在忙着油漆船身颜色,工作间里满是叮叮当当地敲打声与锯木声。参加戏剧表演的学生必须是学业成绩优良,经过卡尔老师选拔的学生。如果这学期由于学业没达到一定的要求,就需要下学期学业成绩达到相应的要求,才有机会参加戏剧表演。学生一般都在放学之后开始排练到6点钟,这学期戏剧表演有20几个学生积极投入剧情表演中。戏剧表演增强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周围同学的合作,了解周围世界丰富的人物角色性格,学会观察人物内心的变化,同时也激发他们创造性地表演,满足了他们的表演欲望,为以后他们能够成功地走向社会,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生活奠定了基础。

二、学校教育关注社会问题,处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亚当学校中心,我在听课巡视时,偶然看见学校的体育场里一群美国小学生都穿帽衫排成几行,有4个高中学生在前面指挥着行列的变换模式,好像在拍短剧,我询问一下才知道,他们正在排演节目为“公众服务声明”的短片,他们排演的主题是“关于糖尿病的社会问题”。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取过度的糖分与饮料,美国每天有200个少年患上糖尿病,短片只有一分钟到两分钟左右。选材拍摄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及家长对少年合理健康饮食的关注。这让我十分惊叹美国孩子的自主性,他们从小就养成尝试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社会,树立公众意识。

同时,学校教育者也积极创设各种方式,使课堂教学处处与社会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值得我们深思。在观看一节亚当中心校的英语语言课与美国历史课时,这两节课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在同一教室,由两名教师一起上。走入教室,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写电子邮件,我很好奇,一问才知道,他们在写关于美国的移民问题,现在美国墨西哥的移民很多,有很多通过非法偷渡黑在美国的墨西哥人,非法移民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移民问题及当地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教师要求孩子们写成一封建议信,并直接发给当地政府。当老师向我解释时,我确实感到震撼,感觉好像他们自己就是制定移民政策的移民管理局官员一样。由此看到,美国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紧密联系社会问题的,敢于直接面对社会问题,让学生思考,培养他们从小参政的意识,美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独立于社会的,为民众服务的合格劳动者。

三、创设艺术环境,美育环境无处不在:体音美并重,艺术课堂丰富

在我们参观的四所小学、两所初中和一所高中里,教室里的墙面上,布置的花花绿绿、色彩斑斓,美国课堂一般实行走班制,专业教师不动,有自己的教室,学生根据课程表,到各教室上课。每间教室布置得都很艺术,墙上有的是纪律规则;有的是数学公式,有的是教师个人收集的简报,有的是动物的图片,都很吸引人的眼球。像卡尔老师的教室里,每张书桌都放着两本大布头的文学工具书,有世界文学史和英语文学史。走廊里也满是校训或者学生的艺术作品。这一点在中小学体现得特别明显。音乐课上,他们有合唱课和乐器表演课。……体育课上,他们正在学校体育馆上排球课,体育老师很自豪地说,她非常喜欢体育,每天四节课,下午还当排球队和足球队教练。虽然很繁忙,但她说,运动着并快乐着。他们每天都是这样进行的,我们来参观是这样的,不来参观也是这样的。这也是美国务实精神的体现。

经过近一个月的访学,我随处能感受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美国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美国学校教育真正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生活和谐发展。美国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多元化的,身心健康,情感丰富,富有责任感,自信乐观的社会人,也随之成为可能。正是他们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实践生活,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即生活 第4篇

新课程尤为关注课程的生活性, 那么在新课程的落实过程中, 作为教师不妨换一种思维来理解“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些教育命题。

1. 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这一份工作经历当成一种生活

很多教师起初是将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进而当成是一种职业, 而把教书当成是一种事业的就更少了。无论怎样理解, 还是把教书当成是一种生活更重要。把教书育人当成是一种生活需要教师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健康的心理。把教书育人当成是一种生活当然还需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生活的本身应当充满阳光, 快乐的工作是一天, 满腹牢骚, 怨声载道的工作也是一天。我们何不选择前者, 活得轻松一点, 洒脱一点, 心胸开阔一些, 研究热情多一些, 进取精神足一些。把教书当成是一种生活, 你就不会事事斤斤计较, 搞得自己心浮气躁, 血压升高, 得不偿失。马寅初老人50年代因为提出了人口论而倍受打击, 可他却能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马老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教师效仿。

2. 需要教师将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当成一种生活

生活的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课堂生活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课堂不应仅有一种模式, 一种调子, 一种色彩, 而应是多元的。享受课堂生活, 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经历。享受课堂生活, 要的不应该仅是结果, 更重要的是过程。要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就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我们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堂课都能做到认真、乐观、自信而又不缺乏真诚与幽默。魏书生先生说得好:“要知道没有人愿意偷懒, 只不过他们缺乏诱人的目标, 激发不出他们的干劲。”我们应该善于与学生商量, 善于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知识的本身。蔡元培先生说“教书并不像注水入瓶一样, 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使学生自动的求学。做教师的不可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 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功课时, 再去帮助他。”我们还要善于读懂每一名学生, 会用敏锐的目光发现学生的优点, 用睿智的语言鼓励学生的进步。

3. 需要把培养学生成为健康成长的人当成一种生活

从古到今, 对于教师的称谓可谓多矣。起初是“先生”而后有“园丁”、“慈母”、“蜡烛”、“春蚕”、“春雨”、“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些称谓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耐人寻味。千里沙漠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粒黄沙, 万顷森林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绿叶。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 不能拿起“园丁”的长剪将他们修剪成一个样, 他们也不可能被修剪成一个样。我们需要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 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有集体荣誉感、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有一颗感恩的心, 从而将他们塑造成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惟有如此才会“我付桃李一片情, 桃李报我山河丽。”

生活即教育随笔 第5篇

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指南》中也指出, “社区的超市、诊所、公园、广场、娱乐设施、理发店等物质资源,给幼儿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场所,幼儿在这些地方会学习到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并培养交往中的态度”,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

上午,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了菜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玲琅满目的蔬菜,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当他们看到青翠欲滴的青菜,通红通红的番茄,那白白净净的大萝卜,忍不住伸出小手摸摸这摸摸那,相互交流着说:“这是芹菜。”“这是茄子。”“这是莴笋。”……。在水产品摊头前,我们看到了有趣的虾、可爱的螃蟹、大大的鲤鱼。我让孩子重点观察了螃蟹,孩子们发现了螃蟹身上的一些有趣的现象,背上有花纹、眼睛是突出来而且能竖又能倒、嘴巴不停的在动还会吐泡泡,我教孩子用念儿歌来表述螃蟹的外形特征:小小螃蟹真可爱,背上有个硬壳壳,八只小脚尖又尖,两只钳子力气大,两只眼睛突出来,轻轻一碰它就倒,嘴巴不停吹泡泡,一堆一堆真好玩。我告诉孩子螃蟹的大钳子最厉害,捉螃蟹的时候,要捏住螃蟹壳的两边,就不会被螃蟹的大钳子夹到手。并请勇敢的小朋友来捉螃蟹,让孩子知道,螃蟹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你勇敢,方法正确你就能捉住它。观察完螃蟹之后,我和孩子们买了几个螃蟹带回幼儿园,让孩子参与螃蟹的买卖。

此次参观菜场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孩子们对菜场的认识,让孩子真实的体验到菜场的功能及区域划分、成人买卖交往的特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第6篇

2013年11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陵小学正式启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幸福成长》德育建设项目,着力开发《体验·成长·幸福》德育体验校本课程。围绕“让学生在体验幸福中成长”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校园和社会这两个体验主渠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彰显了学校特色,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

搭建、编写、审定、设计,四步构建德育体验校本课程

为了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获得幸福,让孩子们全面发展才能,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抓住小学生好动这一特性,在专家的引领下,结合办学实际,从师生的发展状况出发,围绕“让学生在体验幸福中成长”办学理念,着力学生实践体验,重点开展德育体验教育活动,研发德育体验校本课程。以“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幸福成长”为原则,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为着力点,以习惯体验、责任体验、创新体验、视野体验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项目任务、深入体验生活和交流活动体会来达到体验教育的效果。

搭建框架。学校德育小组成员结合办学实际,紧紧围绕“让学生在体验幸福中成长”德育理念和武汉市有效德育目标内容,着力搭建“习惯体验”“责任体验”“创新体验”“视野体验”四个模块的德育体验活动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六大”习惯(即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健康习惯、交往习惯、思维习惯)为根本,强化“六大”责任(即班级责任、家庭责任、学校责任、社区责任、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为目标,通过“三大”途径(迪斯尼乐园、DIY工作室、梦想天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走进开发区、走进武汉市、走进祖国来拓宽学生视野。

编写内容。确立了各模块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块、课程内容。第一模块为“萌暖羊羊”体验,旨在培养学生六个良好习惯,即学习的好习惯、文明的好习惯、健康的好习惯、生活的好习惯、交往的好习惯、思维的好习惯;第二模块为“天使行动”体验,主要为小组合作和同学互助,侧重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和谐氛围的营造;第三模块为“开心一刻”体验,以游戏体验为主,设计一些幻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创新的乐趣;第四模块为“人生远足”体验,主要包括自然类、科技类和文化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依据各模块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形成低、中、高三段横向目标螺旋上升,纵向内容相互关联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审定课程。学校按照计划逐步进行校本课程编纂与审定工作,通过教师自评、互评、年级责任编辑人点评、专家指导等形式,逐一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打磨、提出想法、共同探讨、修改后再审定、最后定稿。在一次次研讨中,教师的智慧在闪现,教师的研发力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提高。

设计编排。在课程内容敲定后,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对教材封面、样式、图案进行设计,在2014年12月,《体验·成长·幸福》分低、中、高段成书。

实施、探讨、初步建立评价体系

学校研究制定了《黄陵小学德育体验校本课程实践纲要》,拟定年段体验的三种方式(低段:游戏体验式;中段:情景体验式;高段:实践体验式),并邀请专家对体验式班会设计给予指导。教师知晓体验式班会的要求,明白体验式班会的体验方法(低段:多观察实物,多触摸实物;中段:多操作实物,多感受体验;高段:多想象体验,多心灵碰撞),厘清体验式班会操作程序(感悟自醒,明理建规;实践体验,督促训练;物化行为,升华情感;激励评价,自主养成),还制定了《体验·幸福·成长》校本课程实施教案编写方案。按照课程内容,通过集体备课形式,大家集思广益进行微班会教案设计。

启动校本课程体验式微班会引探课展示活动。分别以三个年段进行展示,低段由彭兆澜老师执教《我与文明并排走》,中段由姚玲老师执教《健康生活每一天》,高段由刘捷老师执教《学会倾听》,组织教师现场观摩,课后大家聚集在一起,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探究体验式微班会课设计流程、时间把控、体验方式、体验效果评价,同时制作成视频课。

为了对学生体验活动过程、结果进行监控评价,学校老师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积极参与,及时跟进或改进体验方式,提升学生知行统一、道德分析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体验德育”理念下,学校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从四个模块层面,结合学生实情,制订了综合评价标准:预设通过学生撰写参与实践体验的感受;学生相互评价主题活动中的个人表现;家长单项评价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表现;教师综合性评价学生学期实践体验的效度等四方面进行全程评价。

实行体验式德育,实现有效育人

何谓体验式德育?目前教育界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正因为如此,才更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体验式德育就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有效的德育,应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通。我们的社会性德育目标,必须通过满足少年儿童自身需求和发展愿望来实现。有效的德育,理应尊重童心童愿,满足少年儿童对理解、娱乐、交往、表现等多方面的合理要求,引领少年儿童感受和创造现实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并为长远的发展和未来的幸福奠基,既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少年儿童当前的要求,同时又要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个人的长远发展去规范少年儿童。

有效的德育,应该着力于德育过程展开的体验性。现代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需经过共鸣——信念——习惯等几个关键性阶段。道德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始终是实现阶段性转化的主要动力。学校完全可以精心创设情境,通过游戏活动、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公共服务、调查考察等途径,让学生经历直接道德体验;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讲故事、学英模、读名著,以及艺术欣赏等形式,让学生经历间接的体验。

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努力,德育体验校本课程开发成功,除编纂体验微班会教案集,录制体验微班会声像册,汇编班会课件外,还形成了“八大”体验活动实践集。探索多元开放性社会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为了使体验式德育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组织专门的体验教育活动外,更要使体验式德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让少年儿童学习着、生活着,也体验着、幸福着、成长着。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陵小学)

审析“教育即生活” 第7篇

一、解读“教育即生活”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 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 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 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 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事实上, 人的社会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建筑性的活动, 人在建筑世界的同时也建构着自身与人类的自我教育和发展, “这种自然的、非制度化的学习方式在世界广大地区内一直流行到今天;这种学习方式至今仍是为千百万人提供教育的唯一形式。实际上, 儿童乃至成年, 都是在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 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 从而获得他们大部分的教育的”。“教育即生活”具体可作如下理解:

1、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

“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 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教育是生活本身, 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 使学生能够适应生活, 更新生活。

2、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社会通过经验的传递过程而生存, 但是, “这样强调一下, 乃是要避免过分学校式的和形式的教育观念”。“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信条具有内在的联系。学校应是简化的、经过组织条理化的社会, 是经过滤清和优选的社会, 是在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的社会。

3、教育与人的一生相伴, 教育就是儿童的生长与发展。

诚如杜威所指出的:“我们最后的结论是, 生活是发展;不断发展, 不断生长, 就是生活。”教育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生长、发展过程, “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可见, 杜威把生活与发展、生长等同起来, 生活具有了发展和生长的基本意义。

4、教育对建构新生活有意义。

杜威认为教育是为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的手段, 其基本方式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由于环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因而人就必须改造或改组已有的经验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生长和发展。可以说, 教育就是改造或改组人的经验的过程, 就是不断地建构人的生活的过程。

二、对“教育即生活”的评价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看, 杜威强调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教育要联系社会生活是应该的。但他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等同, 让儿童在生活活动中学习片段的经验, 抹煞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过于矫正的表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无疑具有独到的创新, 但其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背后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首先,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这本身就决定了其受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种关系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下的教育, 其内核是不断变革的经济社会关系, 而其自身没有变革的力量前提, 从这个角度上看, 现存的教育制度一旦形成, 就坚固无比, 而杜威所说“学校是缩小的集中的社会……学校不但是雏形的社会, 并且是模范的社会, 后来社会改良都要完全靠着它。”

其次,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理念中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简化的、净化的中立性生活, 其教育内容为中立性的经验, 由此成为民主生活的基本手段。应该指出的是, 杜威由于极力提倡主体的直接经验, 即人与自然或社会直接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经验, 而在无形中贬低的间接经验的价值, 也就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 似乎忽略了现存的系统知识的重要性, 但实际上, 其隐含的理论前提在于:要取得生活经验, 则必须先取得必要的系统科学知识。因此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希望和民主要求。而学校作为社会机构, 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间接经验或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是与意识形态、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的, 这必然导致知识经验乃至教育的非中立性, “教育即生活”中所蕴含的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等理想状态的追求也因此而不能为现实所容纳。

三、一些思考

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 忽视甚至否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便必然呈现出“传统教育”的特征。“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将教育简单等同现实生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但实际上仍有许多人常常会将两者等同。这就可能会走向两种极端:一方面, 有的人认为教育是多余的了,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校教育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另一方面, 有的人认为教育等同于生活, 那么教育的内容就直接从生活中取材, 不需要再进行加工组织。其实教育不是一般的生活, 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是以育人作为核心价值的生活。毫无疑问, 杜威主张学校教育应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观点, 是具有“生命力”的, 并具有普遍性的意蕴。而教育与生活的脱离可能会一直困扰着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决策者、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

1、重新认识教育。

教育是育人而非制造某种产品, 但现在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试教育”成了教育的目的, 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 学生沦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教育也因此缺乏了更新的动力, 教育变成了僵化和无趣的代名词。老师们的任务如果知识把学生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标准模式, 学校也就成了死气沉沉的大工厂,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隔离。这些都是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大相径庭的。所以, 杜威的教育思想到现在仍然不过时, 仍然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目标。要使教育回归生活, 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对何为教育有一个全新和全面的认识, 既要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看到教育进步的理想的一面, 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教育所存在的缺陷, 这样才能为教育回归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要建立起富有生活情趣的教育方式。对传统教育的思路和制度, 特别是对学校教育的目的、教材、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造时, 要把社会的主要因素纳入教育的环节中, 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社会生活。

2、在教育中重新认识生活。

何为生活?生活本是最平常不过的, 谁不是天天在生活中?但我们的教育制度使我们陷入了知识世界而没能进入生活世界。而一个对生活缺少感受的人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现在的生活, 更不会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仅仅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都是不够的。教育者自身还要多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世界, 帮助他们把握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生存状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创造生活。首先, 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的教育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时不仅要看到他们生活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 还应尽可能地关怀学生个体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情节。学校始终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小社会, 所以无论何时学校教育都是源于生活的, 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时代知识的总量猛增, 这又对学校教什么和如何教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其次, 学校既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 又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 还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即关注学生的理想。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有许多美好的理想, 对未来的生活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这也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3、有效利用生活里的各种资源。

生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空间, 我们的生活在为教育提供各种物质资源的同时, 也为教育提供各种感性的体验。教师在各种备课或活动课中, 都不妨仔细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课本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现实中还有哪些生活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 让学生从事哪些活动可以强化其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同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补充课堂内所学知识。只有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才是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2) 。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7) 。

[3]约翰·杜威,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9) 。

[4]约翰·杜威,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1) 。

[5]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04) 。

[6]孙来成:《教育即生活:闪烁在新课程中的光辉思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4) 。

生活即教育理论德育 第8篇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我国美术教育界紧跟教育发展前沿的体现, 十年课改, 美术教育界对该领域从陌生到熟悉,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学实践日趋成熟。

作为美术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深入理解课标内涵与外延。课标指出“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广泛, 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要把“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和学生生活相融合, 紧扣新课标的要求, 重视“以学生为本”理念, 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重组、充实, 体现以培养学生美术实践和运用能力为目标的理念。

一、结合学校建筑, 开阔学生视野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藏族初中, 位于江南常州, 所以, 我校建筑设计兼具藏汉两种风格。学校主体建筑融合大量藏族元素, 具有鲜明的藏族风格;而校园里的景观设计又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风格。建筑和景观相互映衬, 藏汉两种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在上九年级下册《苏州园林》一课时, 我除去指导学生探究课本上关于苏州园林的特点外, 还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校园园景之美, 感受身边的江南园林美景。

二、融合其他学科, 体现美术人文

我在教授新改版的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5课“盛世·汴梁”一课中以清明上河图为范本, 引导学生探索美术与历史、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同时由此拓展到我校藏族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 “罗布林卡”宫中的壁画同样记录了西藏文化历史的变迁。学生在感受藏汉文化差异的同时,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绘画与历史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抓住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 就能化繁为简, 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重难点, 就能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感受美术学科的人文价值。

三、解读学校文化, 感受CI魅力

在教学中, 我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9课时“整体形象设计—CI设计”时, 我引导学生探究我校CI设计, 让学生自主解读我校CI文化。学校的校园环境, 道路命名,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校园里无处没有CI的影子, 感受CI的魅力。

四、以生活为中心, 搭建展示平台

我校属于全日住宿制学校, 学生24小时在校园学习生活, 学校为丰富学生生活, 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活动。在美术教学以外, 配合各类活动我们开展一系列美术活动:

1.指导学生出好黑板报;

2.组织学生合作美术展板;

3.指导学生布置美化教室;

4.指导学生制作其他学科学具、教具;

5.吸引学生参与学校宣传画册、学生手册设计。

摘要:“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艺术”引领教师在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是一味地参考课本, 可以巧妙地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服务于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要把“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和学生生活相融合, 紧扣新课标的要求, 重视“以学生为本”, 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重组、充实, 体现以培养学生美术实践和运用能力为目标的理念。

生活即教育理论德育 第9篇

一般而言, 在家里,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都有父母照顾和料理, 而到学校后, 一切都必须由自己动手, 包括穿衣、吃饭、打扫等。此外, 还要尽快适应集体化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 自理能力、卫生意识以及协作意识都较差, 在学习和生活上也缺乏良好的习惯。因此, 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寄宿制学习管理下, 学校的首要任务便是应该加强对学生自理能力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每学期开学时, 学校都应该开展养成教育训练, 包括叠被子、洗衣服、打扫卫生等一些日常生活的技能, 然后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学习计划, 按照学校的规定准时吃饭、准时休息等。学校还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活动方法, 在有效激发学生自理积极性的同时,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寄宿制生活。此外, 学校也应该将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教育渗透到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固定地每周为学生开展一堂生活课, 并根据目标对学生展开实际的教学活动。

二、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

首先, 对于寄宿制学生来说, 他们大都年龄较小, 自理能力较差, 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寄宿制生活, 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 为学生的生活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 同时, 学校应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培训, 使指导老师全面、深入地掌握必备的教育方法以及管理知识。对于指导老师来说, 其主要负责的是学生宿舍内的安全工作以及卫生保洁工作, 通过指导老师的管理, 在消除各种潜在危险的同时, 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其次, 作为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 在平时的工作中, 接触范围十分之广且较为复杂, 这就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工作时, 指导老师应该对学生实行精细化的管理。第一, 就“吃”而言, 指导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有秩序地打饭、正确地吃饭,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文明用餐以及卫生习惯。第二, 就“穿”而言, 指导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全面的监督, 要时刻关注学生, 若发现学生没有及时更换衣服、鞋子, 要及时给予温馨的提醒。在洗涤衣物方面, 指导老师应该引导或帮助学生学会换洗自己的衣物, 以保证学生的衣物干净以及整洁, 保持个人卫生。第三, 就“住”而言, 对于学生宿舍管理, 指导老师应该针对宿舍设施进行每日一查, 以确保学生的安全。此外, 也要每天坚持为宿舍开窗透气。每天晚上都要对学生的就寝情况进行巡查, 并提醒学生盖好被子等。针对学生宿舍的物品摆放, 指导老师要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指导, 以保证宿舍的整洁和美观。第四, 就“心”而言, 指导老师要为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帮忙学生排解心里的不良情绪。

再次, 指导老师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 对于学生来说, 指导老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 学校应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以提高老师综合素质。在加大对指导老师培训以及学习力度的基础上, 通过确定目标以及追踪管理的方法, 促进指导老师的道德水准以及责任心的提高, 并能积极地投身于学生宿舍的管理和监督中。

三、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想要完善对寄宿制学生的管理, 学校就应该对相关的制度和规定进行逐渐健全。通过实行不同层次的负责制,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可以将学生的管理工作细分为若干个部分, 如学习辅导、寝室管理等, 针对不同的部分, 安排不同的老师进行负责, 从而实现定人定岗。在寄宿制工作长期探索实践中, 学校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 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寄宿制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 学校应该坚持学生出入学校的严格审批和登记以及课余时间对学生的安全巡视。在晚上休息的时段内, 学校也应该安排专人值班、负责。此外, 学校的安全管理也不容忽视, 不管是火、盗, 还是灾、疫等, 学校都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并制定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案。

四、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第一, 寄宿制学校应该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和观念,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对学校生活环境的建设,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家的温暖, 从而更快更好的适应学校的寄宿制生活。

第二, 在生活上, 老师应该和学生做朋友,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照顾, 通过沟通、交流, 尽量减少学生“想家”情绪的出现次数。在学习上, 老师应该有意识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进行交流, 努力创建和谐、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

第三,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对父母都存在很强的依赖性, 加上年龄小就离家住校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以及情绪不佳, 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对于不同的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疏导及排解, 在缓解学生不良情绪的同时, 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排除。

第四, 学校应该通过多样化课外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以及空间, 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学生管理, 可以从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这四个方面出发, 通过对相关资源的优化利用, 学校在创新管理思想以及完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 不断探索新的管理经验, 在加强对学生寄宿制管理的同时, 促进农村办学水平的提高。

摘要:在农村, 小学生寄宿制是一种集中化的办学模式, 其针对的是一些偏远山区, 由于不便利的交通、分散的教学区域、不平衡的教学配置以及过于落后的教学设施等现状, 而探究出的一种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寄宿制不仅是学校式的家庭, 更是家庭式的学校。就小学寄宿制的管理情况, 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义宝.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功能完善之探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 (06) .

[2]汪淳玉, 潘璐.“文字上移”之后——基于三地农村小学寄宿生学习生活现状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04) .

[3]董世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趋势及特征的实证分析——基于五省部分县 (市) 的调查数据[J].现代教育管理, 2013, (03) .

生活即教育理论德育 第10篇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又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参与, 生活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奇怪的现象, 困惑的问题, 他们都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 并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它是一种自主的体验, 是一种自主的发展。现今, 随着课程的改革, 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课程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也就是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内容, 因为真实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 从而也能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我所带的是综合高中班的学生, 对于对口单招这方面, 我深有体会。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 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数学教学决不是数学改革的方向。综观当今数学教学中仍存在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相脱离的高分低能现象;作业布置中的题海战术即高耗低效现象, 而这些弊端的形成都是跟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不力有关, 那么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呢?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了, 想学了, 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而这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老师从生活出来, 在生活教育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的美。

一、体验生活实践,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 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 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时,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也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体验生活实践来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

如在讲分段函数时, 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具体活动, 学生们非常踊跃, 有的学生说:老师, 我在家用水壶烧水, 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变化是不是啊?有的同学说:那老师我在医院感冒挂水之前, 测量体温时, 体温和时间的变化算不算啊?还有的同学说:那我周末出去逛街打的, 计程车的里程表和票价的变化是不是啊?我对学生们的回答都会心的一笑, 点了点头。在学生面前如果只是枯燥的讲授什么是分段函数, 分段函数的性质, 所有这些用空洞的说教都不能同再现生活的情景相比的, 那样的教学, 不仅在课堂中营造不了浓厚的生活氛围, 还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活跃不了课堂气氛, 使孩子学得单调、枯燥、无聊。

二、挖掘生活资源, 体现学生学习的价值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 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 从狭隘的到广阔的, 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 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例如, 在讲授立体几何中的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的时候, 实例是很有说服力的, 往往这样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让学生去把握一些典型的反例, 相信同仁和我在这有所共鸣。例如, “墙角”这个反例可以将如“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等命题否定。

高二下学期的导数应用中“求极值和最值”的教学, 学生对“最值”容易理解, 而对“极值”颇为费解。对此, 我是如下教学的: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函数的“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 函数的“最值”是一个整体概念;“最值”要么没有, 要有也只有一个, 而极值要有的话可以不止一个。例如, 江阴有好多镇, 每个镇都有“首富”, 都可以看成是“极大值”, 但是江阴“首富”只有一个, 便是“最大值”。另外, 还要告诉学生极小值和极大值间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 不妨也可以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听后津津乐道。

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学习活动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三、捕捉生活现象, 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

学生的兴趣是我们教育的支点, 高中的课程总地来说, 比较单调, 比较枯燥, 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从简单的形象思维到严谨的逻辑思维, 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一种恐惧感, 当然我也很清楚综高班的很多学生数学的“底子”不是太好,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不断地关注生活, 关注生活中的“热点”, 在课堂上紧随时代步伐, 不断推陈出新, 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如对于命题中的“充要条件”的教学, 学生对“充分条件”易于理解, 而对“若B, 则A”定义A是B的必要条件颇为费解。其潜意识认为, A是B推出的结论, 怎么能成为B的条件呢?对此疑难, 教师若适当的比喻:天上有云不一定下雨, 但下雨必须天上有云, 因此有云是下雨的必要条件。学生会心一笑, 立刻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我们对在教学中所打的比喻, 也应尽量紧随时代节拍贴近现实生活。前面是对“必要条件”的老比喻, 而现在可改为:买彩票不一定中奖, 但若中奖必得买彩票, 所以买彩票是中奖的必要条件, 学生不由得对这个精彩的比喻拍手叫好。

这就是身边真实的生活, 这种生活的真实性给学生的体验会很深, 正如陶行知所说“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 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 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全部生活。”是啊,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 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学生的学习, 就会非常认真地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个环节, 精心构建, 但又不留痕迹,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总而言之, 生活是丰富的, 因为我们每天置身于生活中, 每天在演绎着各种不同的故事, 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 挖掘出生活中有用、趣味的资源, 用心捕捉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这样的学习才可以真正地体现我们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体验, 在生活中表达, 这也是生活给予我们最美的化身。每一位同仁我想大家和我的感受一样, 那就是我们的教育之路还很长, 任重而道远。

摘要:从陶行知的核心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出发, 从体验生活实践, 挖掘生活资源, 捕捉生活现象等三个方面出发, 探讨了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来实践陶先生的教学思想, 体现新的教学改革理念。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生活实践,生活资源,生活现象

参考文献

[1]刘瑛.开发“情商因素”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数学通讯, 2005, (9) .

[2]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华文出版社.

生活即教育 第11篇

游戏重在体验。体验式教学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国内,明代理学家王阳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更是对体验式教学的直观表述。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洪山小学(以下简称“洪山小学”)在体验式教学思想的引领下,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爱上了课堂,爱上了学习。

洪山小学传承“让每个儿童在体验中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生命·体验”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学校的五栋楼房分别命名为“逸思”“慧心”“致远”“溢彩”“敏行”,它们诠释出学校对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思考。

一、逸思——品质卓越的环境文化

走进校园,以“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快乐成长”校园主题雕塑中,双手呵护下成长的幼苗,体验着教育阳光雨露的关爱;“两小儿辩日”“铁杵磨成针”的小品石雕,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师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刻有“善言敏行”的石头,寓意学校的培养目标;木雕上的校赋,记录着学校65年的沧桑岁月;德育大厅、成长大厅、艺术大厅、科技大厅用多彩的语言,描绘出孩子们缤纷的童年……蓝天映碧草,绿树掩红花,校园里的每棵树都是会说话的景,每块石头都充溢着诗的情。

每栋楼的每一个层楼,分别围绕校本课程“成长之妙”“艺术之美”“运动之乐”“科技之光”“智慧之趣”印制励志名言和故事;大厅内自由开放的阅读空间里摆放着各类书籍,学生随时能阅读经典;班级文化“在体验中飞翔”“生命因体验而精彩”是学生动手动脑的知识园;中央体验广场上,师生自主设计了巨大的“飞行棋”,多彩的骰子上下翻飞,人为棋,棋为道,随时让师生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学校院边极具特色的“开心农场”,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体验基地。

在充满体验气息的校园内,师生尽情享受着一景一物带来的愉悦。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教育理念在无形中深入人心。

二、慧心——和谐灵动的精神文化

洪山小学在继承中求提升,形成了“一歌二标三风”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歌”。校歌《洪小少年强》由学校教师自主作词谱曲,寄托着师生对学校的美好祝愿。“二标”。办学目标:适合儿童生活的幸福家园;培养目标:会读书,乐参与,善表达。“三风”。校风:乐于体验,勇于创新;教风:响应儿童心灵,呵护儿童生活;学风:善于言,敏于行。

师生在和谐灵动文化理念的浸润下健康地生活,快樂地工作,体验着生命的乐趣。

三、致远——规范健全的制度文化

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洪山小学积淀了丰厚的制度文化。

老一代教职工敬业、严谨的工作作风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比如爱岗敬业,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全心全意辅导学生等。

学校的制度设计,重在宏观调控,比如《洪山小学学校章程》《洪山小学岗位聘用实施手册》《洪山小学绩效工资发放流程》《洪山小学教育创新奖评选方案》等;也有针对某项具体工作的制度或规范,如《洪山小学“魅力教师”评选方案》《洪山小学班级一日管理规范》等。

目前,学校形成了“纲领性制度”“规范性制度”“流程性制度”“奖励性制度”四大板块的制度框架。这些制度形成前都充分吸纳了师生的意见,既切合学校实情,又契合学校未来发展的趋势。

四、溢彩——生本·体验课程文化

洪山小学树立“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大板块。

基础型课程即国家课程。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拓展型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按照“成长之妙”“科技之光”“艺术之美”“运动之乐”“智慧之趣”五个模块,分低、中高年段各开设30多门个性课程(如球乐、绳趣、健身操、书法、绘画、动漫、信息、科学、玩数学等),供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学采取走班制,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此外,学校还开设有“书香雅韵”课程。洪山小学自编了校本教材《书香雅韵诵经典》。每天清晨,学生沐浴着古典音乐诵读中华经典;每天中午,师生一起练习20分钟软笔书法;每天晚上,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30分钟,并记录下心得。为促进课程落实,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优秀书法展”,每学期举行一次“书香班级”评比,每学年举行一次大型诗会。

探究型课程包括节日课程、体验课程等。

洪山小学的节日课程既包括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又包括现代节日的创新活动。传统节日元宵节,学校会带领学生包汤圆、煮汤圆,指导他们自制宫灯、灯谜。学生边吃汤圆,边猜灯谜,趣中学知,其乐无穷。创新节日课程种类较多。语文节上,师生会共同设计一系列丰富的语文游戏活动:成语大赛、汉字拼装赛、我最喜爱的书中人物Cosplay等。“Cosplay”环节,学生自制服饰,或扮成孙悟空,或扮成福尔摩斯,或扮成白雪公主,在校园内边吆喝,边卖书,既增加了生活体验,又增加了阅读量。

各年级的体验课程更是其乐无穷。比如,一年级的“百岁老人诞生季”。在入学100天纪念日这天,小朋友们贴上白胡须,一起完成100道口算题,系100双鞋带,整理100个书包……二年级的体验课程是“绿娃成长季”。孩子们三月里播下种子,在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中,经常给它浇水、施肥、除草,并拍下小苗生长的图片。四月份,孩子们穿上绿色衣服,把亲自种植的小苗带到学校,在大操场上拼摆成各式各样的图案,拍照合影做游戏,共同庆祝生命的成长。

此外,三年级的“亲子信任牵手”,五年级的“双胞胎诞生季”等课程,都将习惯养成、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质。

五、敏行——自信质朴的行为文化

思想、理念再好,如果不能转化成行动,都是纸上谈兵。洪山小学高度重视行为文化建设。

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先做到。这种行动示范渗透在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走进洪山小学,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学生行为中包含的自信和快乐:智慧明亮的眼睛,那是“会学习”的象征;高高举起的小手,那是“乐参与”的热情;自信响亮的回答,那是“善表达”的能力。孩子们用精彩的表现践行着“我感受、我热爱、我创造”的校训。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如今,“体验文化”已扎根于洪山小学师生的心中。逸思、溢彩、慧心、敏行、致远,“逸““溢”同音,“心”“行”近韵,正引领着学校向“远”处前行。

生活即教育理论德育 第12篇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

一、当前语文教学仍然不能很好地同生活结合

在传统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定位在书本,立足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都普遍认识到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不能离开生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部分太多,导致脱离了文本;联系的生活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甚至有的联系生活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这个理念,而不知道语文就是生活。

因此,使语文教学中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或者是使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应该是当下语文老师所应当去努力的方向。那么,我们如何使语文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

二、让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几点做法

1. 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我的“课前三分钟”是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语文”。每天由一位学生来谈谈生活中的语文现象。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很好,也很贴近生活。这就使语文同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了。以下是同学收集到的“生活中的语文”的几个例子。

例1:“莫言醉”是2007年一位工程师随意注册的白酒商标。2007年,这位工程师在喝酒时吟出两句打油诗:“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逢莫言醉”,随后花了1000块钱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莫言醉”的商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莫言摘得,“莫言醉”的商标也为众白酒商家所青睐,至2012年10月底,“莫言醉”已经被热炒到一千万。这个商标一语双关,既能表现好友相逢多喝酒的愿望,也能沾到莫言这位文学大师的名气,而且价值很大。这件事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例2:菜谱中的语文:“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道什么菜?其实它就是韭菜上摆俩鸡蛋黄;“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一片菜叶上铺一行切成片的蛋白;“红嘴绿鹦哥”其实就是一盘菠菜。这就是生活中的语文。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观察到的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到处都存在,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这也促使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动力。

2. 激情的新课导入不能脱离生活。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堂课的成功打好基础。

比如,在上《再别康桥》时,我先放《再别康桥》这首歌曲,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所创设的氛围当中去并且很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又比如,在上《与妻书》时,我先放一首好听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借此引入林觉民的《与妻书》,令学生很是感动。

当然,和生活相关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与学生聊生活琐事,拉家常式地进入主题;比如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前可以利用下课时间请同学到校园中观察花儿的颜色;比如上《背影》等充满父爱或母爱的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先来谈谈生活中自己的父母亲等等。

3. 重视语文实践教学。即让学生也能偶尔从教室走到教室外,去感受自然,感受语文。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理论应该是这样: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是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就适合布置同学去完成;在写“校园春色”作文之前,就可以带领同学游览一遍校园,用眼睛去观察校园,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夸美纽斯曾说:“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优美的曲调,用不着督促就会欣赏的。”这是因为美能引发趣味。

利用传统节日这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为学生所熟悉的文化作为载体,将语文教学融入传统节日的探究中。比如提到端午节,应该让学生探究端午节的来历,知道屈原;提到重阳节要知道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以此强化学生的过节意识。让孩子陶醉于传统节日的乐趣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达到传承传统文化。

4. 提高学生“动口”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听、说、读、写”。听、说、读与“口”有关 , 也是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动口”以口头语言为手段来表情达意。“动口”的形式主要有 : 口头作文、介绍、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的形式。利用这些活动,多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这一类的活动,必定会给学生带来兴趣,使语文融入生活之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根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教育教学不仅是单纯的学校内的活动,它还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

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并且将此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用这个教育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即语文也应该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前语文教学仍然不能很好地同生活结合。因此,让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方法主要有: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激情的新课导入不能脱离生活;重视语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口”的能力等。

上一篇:身体素质训练论文下一篇:写出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