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2024-05-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精选12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发展一直围绕新形式、新课题、新情况展开。创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管理方式、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利用等方面创新。作为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的主要方式,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确立新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 还要不断更新补充教学内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从根本上改变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思想素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

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 是整个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它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促进校园和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形势, 《创新计划》不仅梳理总结了现有政策, 还就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教育创新作了全面计划和部署。

三、创新计划的实施目标和主要任务

要对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进行总体改革创新, 教材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并反应马克思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教材要有可读性思想性, 有深度但好理解,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性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应当做到将所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实际, 能灵活运用, 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艺术, 可以开设网络学堂, 课堂教学要与网络教学相互补充, 相互支持, 组织管理高效、方式方法多样化、理念手段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应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使学生想听, 愿学,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高校应当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 建立人才培养、文化宣传等体系, 使其集中。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主动性、发挥主体能动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使学生接受, 喜欢。

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学科系统,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要支撑, 相关学科为补充,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

四、管理措施

1. 理论联系实际, 推进实践教学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而为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属于一种心理引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促进,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 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健全各种实践的管理和组织,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逐步形成教学教务处与科研机构、团委、学工部等各部门协作的管理运作模式。课堂上可分享优秀调研报告等新的实践教学成果。

2.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没有充分建立。首先,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独立设置, 并保证其是必修课的特殊地位。以这门课为中心, 选择设置其他社会哲学类课程, 相辅相成, 这也需要与其他大学课程一样科学地计划。其次, 应设置专门的思政教育教研室, 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培养工作。作为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系统规划所教授的内容, 研究教学方法, 发挥其育人的各项功能。最后,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按照必修课要求, 完善各项考勤等评价管理制度。需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互联网

在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互联网在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中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 网络中多元化的信息, 有意无意的渗透着学生的思想。这种现象可以用来实现最大限度的个性化教学, 与原来老师只能选择教大多数人需要的东西不同。教师可以随意选择需要为学生提供的信息, 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有极强的渗透性, 自由度高, 使学生接受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五、结束语

在近几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急需改革, 其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缺乏现实性、针对性, 对学生吸引力不够, 感染力不足。如从教学本身来看, 还有许多需要长期面临的难题:如何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举措, 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和学习、生活的新特点, 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风向等等。在平常的教学中, 还应当增强对大学生关心的思想难点、热点问题的关注, 增强对现实问题和重要理论的研究, 可以直接作为课堂专题进行研究。

本文解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和任务目标, 科学地、客观的总结并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育的几项措施, 同时, 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文件的基础上, 旁征博引,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创新提出了一些科学、客观的建议。

摘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新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课程。教育理念、机制、形式都要创新。本文阐述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创新的主要目标, 讨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出发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体制

参考文献

[1]郭灿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论教育, 2011 (15) .

[2]王玉芝.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途径探析[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2 (03) .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性功能 第2篇

高齐天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却面临着越来越被忽视的危险。如何认识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性功用,值得认真思考。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理性认知功能正是导向受教育者行为合理化、规范化的一个直接路径。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作用,就需要把握理论教育中的的分析思维和辩证思维,注意联系实际和与时俱进。

关键词:

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 A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能令人满意的状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也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深思考。在众多的反思之中,课堂理论教学似乎越来越被扣上了空口说教的帽子。一时间,谈生活教育的多了,谈理论教育的少了;谈实践功用的多了,谈认知功用的少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主渠道的理论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性功用

(一)理论教育的理性认知功能使其成为育人目标的直接路径

理论教育能否达到、为什么能够达到对人的化育作用?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对此类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思考。

“美德即知识”的命题集中表达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实现的思想。“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它是可教的,反之亦然,美德若是可教的,那么它是知识。”[1]通过一系别的辩论,苏格拉底确认,行为的善恶,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关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他认为,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通过知识传授,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所以,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当然,我们并不因此接受在美德与知识之间划等号的观点,但是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类的美德看作是以知识理性武装起来的头脑指挥之下的产物,无疑地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孔子认为,人作为类的存在,其先天的本性有着共同的、类似或者说相近的一面,但同时人类也有着后天学习的能力,这种认知、学习的能力最终导致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并展现出相去甚远、迥然各异的品德属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离开了后天学习,就不能对德性的是非标准有一个理性、全面的认知与把握,进而,如果不能对一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有一个整体的理性把握的话,那么,某种独立的道德品性也许就会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扭曲或变异,在此意义上,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正是看到了对封建“礼”“义”道德体系进行学习认知的重要性,孔子不仅强调学习,并且以身践之,从“十五而志于学”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处处留下他勤学好问的身影。1

在对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理论教育的问题上,列宁提出了著名的“灌输”理论。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全面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和俄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

[4]的意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政治

目标,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和理论指导,这是由理论本身的功能所决定,也是由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受教育者由于个人条件的种种限制,不能自发地达到高度的理论认识水平,就需要教育者的传授或者说“灌输”。当然,“灌输”一词作为一种翻译,只是对在受教育者不具备某种意识的情况下,作为教育者从外部向教育者的意识内部注入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的一种描述,与不讲策略,不考虑教育对象的理解能力的生硬的、强迫的教育方式没有任何联系。事实上,列宁十分重视启发式教育在“灌输”即从外向内进行意识输入的过程中的作用。

从上述的思想家、革命家的思想中,可以感受到:第一、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不仅凭借高度的智慧使自身与其它物类区分开来,而且更善于运用智慧与理性来掌控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目的性的实现。而理论作为论“理”的体系,则更是高度智慧的结晶,通过理论这个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直接而有效的武器,人类最终可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如果说,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也从根本上依赖于人们对思想政治观念与原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理性认知功能正是导向受教育者行为合理化、规范化的一个直接路径。只有重视理论教育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第二、理论意识高于自发意识。列宁的“灌输”思想表明,工人自发的觉悟意识取代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如果想让这种模式摆脱形式主义和顾此失彼的倾向与缺陷,恐怕只有依靠理论教育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来解决。

(二)理论教育对于高校学生有着特殊意义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决不是单一的课堂理论教育自身内容与方式的问题,而是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尤其是与受教育者成长的社会背景、思想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就是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的影响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是一种以反对统一性、主张多元性为其总体特征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思潮。作为对现代化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思考与回答,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同一性、中心性进行批判与解构,为人类自由意识的扩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口。

然而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意识的深化,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也日益蔓延开来。统一的、中心的价值观在解构主义的手术刀下,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价值评判标准也因此变得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人生信念、社会理想、集体意识、社会公德以及国家民族的利益等,不断被淡化或庸俗化,最终结果是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5]这种状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而后现代主义恰恰又遇上并利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机,在中国的大

学生群体中找到了能够生存的土壤。

改革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型。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以下两个方面的思想背景下,彰显出异乎寻常的冲击力:

1、传统思想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文化在几千前漫长岁月的积淀中,对华夏民族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历经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洗涤而依然暗存。大一统的政治与思想专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义利观和“存理灭欲”的理欲观,不仅使民众难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而且对人们正常的物质追求也造成了极大的压抑。

2、马克思主义思想背景。改革之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种种困难,以及在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最终没能让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没有能够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甚至让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的思想解放和物质创造力,犹如猛然开了闸的洪流,一方面,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冲击着一切守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新的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等等观念还没有来得及确立的情况下,又衍生出另一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我意识的汹涌浊流。加上中国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念,决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绝不可能朝着那些“和平演变”居心者所希望的方向进行,这就使得本来尚不完善的政治体制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鼓吹者们大肆攻击的实际性对象。后现代主义最终在中国、在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大学生群体中找到了它生存的土壤。

因此,如果考虑到我们的教育对象面临的这些复杂的社会背景,考虑到深刻影响他们思想的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一股汹涌的社会、文化思潮,我们就不能仅仅以简单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零敲细打的化育。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语境,只有拿起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才能有力回击西方思想的疯狂进攻,绝不能让“批判的武器”因为我们的忽视而丧失其本有的批判力,我们要以理论的还击来应对理论的进攻。

高校学生是一个智者群体,是一个能够运用自己的思辨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智商队伍。人类既内在又超越的精神,也一定会在这个群体中得到充分体现。虽然他们眼下正面临着各种困惑和迷茫,但只要我们施以正确的思想引导,相信他们心中永远不灭的理想和境界追求,一定会导引自己通过理性的认知完成自我升华。

二、充分发挥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性功用

(一)注重理论教育的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是指经过仔细研究、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确结论的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不同,它以抽象为特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创造者严密、抽象的分析思维的产物,需要理论传播者运用相应的思维方式来加以理解,从而准确有效地向受教育者传达。

分析思维要求我们,在理论教学时,不能仅限于“是什么”的理论转述,而更应注意“为什么”的理论分析或阐释。人类追求真理的天性,决定了受教育者对要接受的观点、观念或理论必然会不由自主的质疑:是吗?为什么?不是吗?

为什么?然后去选择那一个在因果联系的线条上较符合逻辑必然性的判断或推理,而否定或排斥另一些在因果联系的线条上缺乏或根本不具备逻辑必然性的判断或推理。作为我们国家的思想教育理论,必须具备能够随时随处地经受得起各种质疑的理论品质,在应对一个个质疑的过程中,去疑存信、去伪存真,让真理的宝珠在反复的揩拭中更显光彩。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具备多问个为什么的理性精神,认真消化、精心传播我们党的思想政治理论。

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教材体系的限制或教材编写者认识的局限,有些内容的分析可能会不很到位或者有些地方只出现结论性的断言而不加分析;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知识阅历与思维水平不同,因而其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程度也因人而异,所以教育者要在教学与科研的活动中养成乐思善辨的学术素养,做好随时随处进行答疑解惑的心理准备。

(二)注重理论教育中的辩证思维

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动性要求人们,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采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模式,而应该运用辩证的方法,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同样的现象面前,思维方法的不同,必然引向不同的判断和结论。任何简单的因而也是片面的、机械性、静止的看待问题的方法,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只有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的、发展的看待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也有着自身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这决定了人类及其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因而,以人及其存在的社会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必然具有复杂性。所以,在复杂的研究对象面前,不论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理论教育,都需要多方面、多向度地、辩证地思考问题。

高校学生一方面来说,随着心智的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知识阅历和社会经验的欠缺,在各种复杂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面前,其辩证思维的能力有待加强。许多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正是利用了大学生的思维局限性,才使自己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些错误的理论或观念,并非从头到脚一无是处,它们要么在结论中含有一定的真理性的颗粒,要么把自己错误的结论潜藏在不可否认的事实前提之下,以鱼目混珠的方式在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大学生的思想中达到颠倒是非的结果。其中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就具备这些特征。如前所述,它一方面义正言辞地对一切专制思想和非人道思想做出了合理的批判,另一方面却引领了自由主义、相对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泛滥。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就需要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到其中正确与错误并存的两方面内容。

总之,作为理论教育工作者,既要让自己习惯于用辩证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又要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辩证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只有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的审视下,才能逐渐显示出来,也才能真正为观察者所了解、所接受、所信服。

(三)联系实际和与时俱进

俗话说:“摆事实、讲道理”,要想使理论为人所接受从而发挥理论的应有作用,联系实际、“摆事实”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联系实际,提供事实论据,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正确做法,同时也是发挥理论教育的应有功能的有效途径。反过来说,很多时候,一些错误的思想之所以能够迷惑一部分人,也正是它把错误的结论嫁接在有限的事实材料基础上所产生的效应。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借助大量的针对性实例材料,才能明晰对方以偏概全的错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2007年美国人权纪录》用大量实事指出美国的人权状况,就是用实事说话的最好例证。

理论教材,一般都带有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特征,如果遇到抽象思维水平不高的受教育者,就容易造成理解的困难。而实际上,在电影、电视、电脑等平面化的信息工具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对形象思维的日趋依赖,加之大学生的年龄偏小化、心理成熟的推后现象等,使得抽象的理论让他们接受起来不仅吃力而且容易产生疲惫感。联系实际生活内容,就可以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的方式,借助感性认识途径轻松地达到理性认识的教学目标。那种认为理论教育可行性只是建立在“从来没有考虑到大众理智的有限性”[6]基础上而只适合“精英教育”的说法,恐怕至少是“从来没有考虑到”从感性教育到理性教育不仅符合认识规律,而且是完全行得通的。

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说服作用,还需注意理论的与时俱进问题。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套现成的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正处于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大量涌现,对原有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只有认真思考现实生活不断产生的新问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真正有针对性的解决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困惑。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荚诺篇[M]/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34.

[2]孔子.论语·阳货

[3]孔子.论语·泰伯

[4]列宁.列宁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5]王艳玲.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与德性关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6]余友辉.美德可教吗?--苏格拉底哲学命题的美德教育悖论[J].道德与文明.2008(4)

On Rational Function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Gao Qitia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izhou, Xingyi, 562400)

Abstract: As a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facing a danger of being ignored.It’s worth thinking deeply that how to Judge and fully exert the rational function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The ration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of theory education is a direct route to guide educates’ behavior r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Wan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ory education, must grasp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it,must contact reality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Key Words: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说服力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说服力;研究

【课题项目】2016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专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sz027)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33-02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片面的针对思想理论知识展开单一的灌输与重复,导致原本富有激情的思想不再具备独特的魅力,转变为抽象教条的理论,甚至是政治口号,严重影响其说服力[1]。思想政治理论通常探究的是较为深奥的哲学问题,但是在具体的生活当中,大众更加重视生活品质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效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其不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因此,需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说服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说服力的状况

(一)理论与实践不相符

目前是信息化社会,高校学生接受教育的方法不再受限于课堂与教室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助高科技与网络展开传播,使用这种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够拓宽高校学生的眼界,也会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

(二)未符合高校大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创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便是课堂教育。其主要的原因是,在课堂当中需要创建教育氛围,以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但是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教学方式非常简单,只是不间断、单方面的输送理论知识,导致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具备乏味性,未能对高校学生形成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在课堂当中,未能展现出以人文本的教育观念,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不重视思想存在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当中,过于重视政治素质的标准,不重视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此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不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说服力。

(三)过于政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其教育过于政治化,不能符合青年学生的所需要的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是,课堂灌输的教育方式,严重缺少课外实践活动,乏味单调的理论教学和片面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式的了解与接收知识,未能完成交互式教育,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由此未能完成预期时的说服成效。

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说服力的主要措施

(一)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过程中,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才更加具备说服力。由此,高校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至具体实践生活当中,并且解决存在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说服力。在实践中才可以检测出理论知识。

(二)创建多样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当中,务必要将原来乏味单调的理论课堂变为具备生动化、形象化的课堂,要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也需要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构建的标准与高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具体状况,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2]。理论知识自身就是抽象的,若想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更加具体化,其改变的方法是,借助形象化的说服力。教师可以借助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以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促使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更强。

(三)引导高校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当中,与此同时,帮助其更有效、科学的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遭遇的诸多问题,由此才可以在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若想真正使一个人的行為与思想获得改变,不但要对其实施思想理论教育,也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活动当中,才可以检测出理论知识是否正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需要创建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

(四)创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有效约束高校学生的不良的学习态度,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生活态度。由此,学校不但需要加大力度的强化理论宣传,对高校学生阐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也需要规划与制定规范合理的体系,约束高校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与思想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

(四)选取恰当的说服环境

选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具备非常重要的价值。环境具体指的是教育人员和被教育者,两者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与时空环境。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选取与历史紧密相连的地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3]。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状况。譬如:选择在班风良好、集体荣誉感强烈的班级展开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这样,高校学生会更乐于接受教学,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若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说服力,需要把理论教育和实践相互融合、选取合适的教育环境等。就当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说服力,不但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也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谷佳媚.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语言建构的价值预期[J].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5,258(10):100-103.

[2]蒲再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说服力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 , 2011, 09 (11):209-210.

[3]邹绍清,李国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1(1):69-92.

作者简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 第4篇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以“培养创业精神, 增强创业能力, 塑造创业人格”为目标的创业教育, 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符合时代社会对所谓人才的具体要求。培养“创业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不能只靠喊几句口号, 落实几个政策, 而应该靠从教育理念到实施手段的全面贯彻,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创业教育, 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之中, 就要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途径之中。

一、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核心问题, 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 首先就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 激发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开展的主观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要求, 着力激发创业所需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等创业意识。

1. 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与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认识和自觉。创业是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 它要求创业者认识自身在创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社会责任, 认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独立自主地解决创业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纯粹是一种管理式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管住”, 不出“乱子”。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背的, 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新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主体意识, 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创造主观条件。

2. 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主体意识的延伸。人之所以要创业, 不仅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而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应该以天下为己任, 身在校园, 心系祖国。满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学习, 肩负报效祖国的责任跨入社会创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产生对社会、公共事务和他人的良好道德情感, 积极追求真、善、美, 坚持正义和真理, 从而创出大业来。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教给学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为人之道, 使学生真正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3. 竞争意识。

创业失败的原因中既有主观原因, 又有客观原因。缺乏竞争意识就是主观原因之一, 竟争意识是以主体意识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经济, 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的活跃, 也就没有市场的发展。有创业也就意味着有竞争, 那种不敢参与竞争的人也就不会成为创业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原本就有激励和榜样示范的方法, 奖优罚劣、树立典型, 就是鼓励人才的竞争。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人才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走向成功。

(二) 培育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对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江泽民同志将创业精神归纳成64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艰苦奋斗、知难而进, 学习外国、自强不息,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同心同德、顾全大局, 勤俭节约、清正廉洁, 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进行伟大的创业, 必须有伟大的创业精神。因此,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创业精神。

1. 开拓创新的精神。

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 就是一种创新。创业就是要探索新的道路, 开创新的事业, 需要有推陈出新的勇气, 开拓创新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推动学科自身的发展, 又要以同样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 寻求变革、适应变革, 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持。

2. 实事求是的精神。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 创业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创业不仅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还需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创业不是纸上谈兵,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路, 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 讲求实效, 注重结果, 踏实干事等实事求是的精神, 是创业精神的最终归宿。离开实事求是的精神, 创业只是一种盲目的举动, 创业成功也只能是一种空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握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核心, 引导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3. 敢于冒险的精神。

创业的过程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创业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己知的因素, 还取决于许多未知的因素。敢于冒险与实事求是并不矛盾。“实事求是”是求已知之是, 对已知之是把握得越多, 就能将未知的风险降得越低。风险是不能预知的, 但对风险的代价要心中有数。承担一定的风险有助于提高创业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由于承担风险带来的创业成败, 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切身的经验或教训。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过去那种唯书唯上、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小心论证,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勇于承担一定的风险, 获取原始知识和第一手资料。

(三) 增强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的核心能力, 是创业的资本。只有不断提高创业能力, 才能在创业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能量。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学科内容, 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创业能力。

1. 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哲学是以提高人的理论思维水平为直接目的的, 因此, 恩格斯说:理论思维这种天赋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 而为进行这种锻炼, 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 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总结实践经验和依据科学成果的基础上, 批判地吸收了以往哲学的成果,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 可以使大学生得到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和训练, 进而掌握并自觉地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给大学生提供了大量运用科学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范例, 很明显对大学生科学辩证思维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

2. 社会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 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快捷的信息渠道把人们联系得十分紧密。要想创业成功只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了。创业者必须具有社会交往能力, 勇于并且善于与人合作, 学会共同生活, 要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为了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鼓励学生在交往中成长, 不断发展和改善人际关系。

3. 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把创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运作过程, 通过实践把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应用, 形成自己比较成熟的思想和理念, 并增强创业运作本领的能力, 它是创业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创业能力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综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展, 一方面, 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创业技能大赛, 通过紧张激烈的比赛, 发掘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依托学生社团或实践基地, 开发项目, 模拟创业, 在创业的真实情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大力实施创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涉及面广, 决定了其实施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这也为创业教育在其中的开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本文将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探讨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大力实施创业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 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渗透创业教育

通过制度化、日常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学生传递创业教育内容, 可以使学生把握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 认清接受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从而积极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及早打算和准备自己的将来。在这一过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进行艰苦创业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职业生涯设计, 显得尤为重要。

1. 深化艰苦创业教育, 帮助学生作好创业的心理准备。

艰苦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艰苦创业教育, 用一些实际的例子, 例如:校史教育等告诉学生, 创业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这有助于学生作好创业的心理准备。

2. 开展职业生涯设计, 帮助学生作好创业的思想准备。

职业生涯设计实质上是学生未来职业理想的确立、职业目标的定位、职业分析过程和职业训练实践的全面展开。借助于职业生涯设计, 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业教育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高校在长期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精神和某些物化的精神, 包括高校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师生素质及蕴涵在规章制度、校园形象的文化特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同化作用。把创业教育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1.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舞台, 加深学生的创业感受。

校园文化活动属于行为文化的范畴,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各种为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贯穿于高校的教学与日常生活中, 包括教学、科研、人际关系、文化娱乐活动、日常的行为举止等内容。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舞台, 应尽可能地突出创业教育的主题。通过生动活泼、易为大学生接受的形式愉悦身心、开启智慧、提升人格, 对大学生的创业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以学生社团为基地,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主体是众多的学生社团组织, 是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探索创业、深化与运用专业知识的场所。这些社团为大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开阔眼界、广泛接受外界信息、提高自身素养和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场所, 不少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丰富校园创业文化, 同时在校园的创业活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角色目标和社会化人格, 逐渐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三)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创业教育

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它是构建学生开创型个性, 形成其全面的创业基本素质, 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理论和构想的最好证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的主体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作为实践主体, 学生必须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向谁学习、如何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必须将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进行学习, 通过学习促进实践, 实现学习和实践的良性循环。创业实践直接影响着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是创业能力发挥作用和功效的客观条件和环境。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在创业实践这一特定时空条件下, 只有在创业实践提供的规定情境中, 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

摘要: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 创新的世纪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也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本文着眼于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进和展开创业教育, 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 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2] (美) 约翰·道格拉斯.创业篇言[M].哈尔滨出版社, 2004.

[3]柳君芳.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地质出版社, 2002.

[4]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5]杨轶.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索[J].德育工程, 2001, (3)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 第5篇

王君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学号20101209499

[摘要] 本文通过对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体系、评价标准、对于影响因素,归纳评价内容包括的范围,具体的分类,评价实践方法的总结,思考高校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模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基本问题研究

1、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能达到预期目的”,它是人们依据 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某项实践活动效果或事物进行证明评价后所得出的积极结 论,即指“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1]它表达的是人们主观需要、愿望的实现和满足程度。“有效性’,一词,在英语中可以用availability、effeetiveness、valiaity、effieaey等词汇来表示,本文主要取其effectiveness之意,即产出对需求的吻合程度。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就其实质而一言,是体现于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价值属性问题”[2],也就是说,有效性是从特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对相应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应特性。

2、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性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论界对此概念的内涵延伸探讨,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陈敏[3]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上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者主观要求和社会要求的真实度。”沈壮海[4]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将其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过程的有效性、要素的有效性三个基本方面。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同时对受教育者授予社会要求思想品德规范,在各种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协同作用下,在受教育者原有认识、意识水平下,自学选择吸收、消化教育者与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传授、接触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外化为行为,形成行为习惯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的最终标准,从其有效性研究开始,最终通过调整、改革反馈实现、提高其有效性为目的。

3、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在我国文字中,“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在英语中,“evaluate”(评价)这个词,在词源学上的含义是引出和阐发价值。从本质上来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

[5]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

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社会与大学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已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其有效性的表现层面是十分复杂的,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既有近期的,又有长远的等等。因此,应该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6]

3、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目前仍未有定论。张玉海、李田贵[7]认为思想教育评价是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查、总结和评定的工作,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完善的一种方法。杨国辉,孙梦云[8]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和管理者为了检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经验总结而运用测量、统计、分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等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现象。活动程序的价值判断过程。王茂盛,邵莉莉[9]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本质即价值判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用定型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赵租地,张佐[10]则认为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客体及其相关因素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过程论,涉及教育主体、客体是相互作用,其中处于一定的教育环境。关于主体、客体机构组成的探讨,赵祖地[11]认为教育主体包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以及相关二级学院。并且认为对主体评价具备资格应该是具备“中间人”性质,并不是由主体来组成。因此评价主体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以及丰富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的专家学者。而主体负责制定评价体系、实施方案,通过调控、对评价有效信息的搜集,作出评价判断和总结,评价的过程中,对于主体具有监督权、调控权、鉴定权,以及对于被评价方的信息反馈。张玉田[12]认为客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和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全面的内容,宏观方面即包含国家整体教育方针政策组织、贯彻和实施、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检验,也包括每个学生个体目标的构建与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微观考察、学生思想、心理、党团社团、校园文化等各项学生工作的考核。韦青松[13]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评价机制是对立统一的。关于教育环境,是近年提出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之一,笔者认为主要包含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

学界较为认同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展开为序,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六要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此观之,前述研究成果所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概括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因素。教育队伍相对滞后,由于部分教育者基本素质偏低,业务素质不高,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14]未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甚至宣扬道德的不讲道德,起到负面示范效应,这必将对受教育者造成消极的影响[15],对于教学需求无法满足,结合事务性工作,影响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功能认识偏差对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教育与个体性教育结合缺少。缺乏计划性、循序渐进的引导。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自身自觉意识缺乏,缺少自主地选择、评判、践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意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的内容与形式程度不对应。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第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崭新境遇,对高校德育目标的确立和一些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解释造成了一定困难,使人们“对许多重要的(不是一切的)社会行为难以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从而导致“在实际上而不是在文字上难以确立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在德育实践上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

[16]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影响向度偏差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因素、社会的各

种进步因素,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优良品质的形成;而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因素和不当教育所产生的消极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或削弱了前者的积极效应。需要引导、组织和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有效性[17]。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评价的实践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由各个评价指标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能够反应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整体结构。又划分为两分指标、三分指标、四分指标、五分指标。欧阳康[18]把其分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设置一定的指标系数,或者基本素质、课程学习成绩、实践与创新能力。另外一类则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从教育条件、过程和效果三面建立评价体系。张耀灿、郑永廷[19]认为可以划分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过程、效果评估,细化指标项目,并对其设定权重关系。邱柏生[20]认为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的评价。蔡海生、邱龙云[21]等在邱柏生的基础上,提出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评价。

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实践方法

目前常用的归类评价,江乐园,苏静[22]认为第一步是理论考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结合通过理论考察的测评。第二步是实践检验,通过对学生实践报告、论文等资料评价,已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第三步,调查实践分析法。除此外,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金军[23]提出用管理学理论和数学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办法,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办法,把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通过数学转换矩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3、评价标准建立及其问题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大家对此看法不一,何有华[24]认为评价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思想道德建设效果、大学生全面发展效果四方面评价,通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常态与动态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评价。罗增永,王晨[25]等扩展政治信念分为理论基础、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品格分为团结协作与乐观向上、追求真理与民主务求、服务人民与乐于奉献、严格自律与爱国守法;政治能力分为政治明锐性、政治鉴别力、政治思维、政治方法、政治参与。通过对一级层次、二级层次分析。赵光华、钟京凤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四大模块,思想素质包含学习态度、劳动价值观、自律能力、实践能力;政治素质包含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道德素质包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心理素质包含情感性格、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精神面貌。并且采用五分法设计等级评价。其他也有一些四分法设计等级评价。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着手全面评价,对于版块设立二级层次信息评价,通过设定一定的权重,采用调查或者是观察等多种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采集信息二次数据挖掘,结合内部机制评价和外部机制评价可以获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结论。

参考文献

1.2.3.4.5.6.7.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校教育出版社,1999:27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校教育出版社,1999:29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及其评价标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教学与研究》,2001(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陈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及评价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39-40 张玉海,李田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探微,河北示范大学学报,1999

(2):39-44

8.杨国辉,孙梦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研究状况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6(3):57-59

9.王茂胜,邵莉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

(21):19-21

10.赵祖地,张佐.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84-86

11.赵祖地,张佐.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84-86

12.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13.韦青松.新形势下搞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改革创新,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

(1):62-63

14.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15.张明仓.“知行矛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6.潘懋元.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两个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6,(2)

17.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80-87

18.欧阳康.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98-99

19.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20.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问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7-19

21.蔡海生,邱龙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910:25-26

22.江乐园,苏静.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研究综述,前言,2005(11):97-99

23.金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及方法叹息,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3):98-101

24.何有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研究,科技信息,2010(18):476-477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给我国的各类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严重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了解信息,了解社会,交流思想就多了一种快捷渠道,人们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浏览和评价别人的观点。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更强,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首当其冲,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正确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发展迅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面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和教师队伍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各个方面发生了新变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当前大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价值观上还是行为方式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崇尚自由和民主,讨厌空洞的说教,不再把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放在首位,而是关注个人的享受,追求个性,心中只有自我,有的甚至急功近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点都不重视,甚至反感。加上网络的流行,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认为老师讲的东西网上都可以找到,甚至觉得老师都不如他们懂得多,网络削弱了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老师的权威性降低。不可否认,网络却是给大学生甚至老师带来了便利,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同时,网上的色情、暴力等信息对还处于发育期的大学生可谓是巨大的刺激和诱惑,自制力差的学生,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冲击,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发现情况,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便会导致他们传统道德行为失范、伦理价值缺席。这便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严峻的考验,如何管理好这些学生成为了他们的头等大事。

2.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剧增,但相对而言,教师队伍却没有增加多少,教师负责的学生数越来越多,工作量也加大,又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就是一个繁琐的事情,要做到事无巨细、事事关心,是一项费心费力的工作。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在招聘这类教师岗位时,提供编制的越来越少,导致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吸引力比较低,大多数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不愿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一般让辅导员担任这一职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结课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交给了辅导员,但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要求的年龄结构比较轻,一般都是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也缺乏责任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空谈。同时,这些辅导员各种专业都有,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质量不高,甚至无法胜任。总之,待遇问题、工作量问题、职业化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流动性比较大,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接挑战的策略分析

针对这些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改变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和质量,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转变管理的观念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和管理的方法,正视网络对自己及学生的影响,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准确把握他们思想变化的规律,及时提供指导,做好准备迎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同时,要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建立健全管理者队伍

建立健全管理者队伍,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高校可以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执证上岗,使其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教学和管理知识、心理学、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并在其工作中,高校要对其工作的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适时地进行考核。同时,高校找招聘时要优化管理人员的年龄和专业结构,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此外要在工作中提供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工作态度懒散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甚至可以停止聘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留住优秀的管理人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提高管理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1]董 娅:挑战与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要素论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是指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境下, 说服教育者按照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以及高校的具体要求, 通过传递理由充分的道理、话语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并使之心服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构成要素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者、说服教育对象、说服教育内容、说服教育方法和说服教育环境。

一、说服教育者

说服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 与说服教育对象相对应。说服教育者在说服教育过程中起着确定说服教育目标、组织说服教育内容、营造良好说服教育氛围、引导说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在说服教育的过程中, 说服教育者推动着说服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发展。说服教育者, 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说服教育者既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者, 也包括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组织机构。狭义的说服教育者是指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二、说服教育对象

说服教育对象,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作用对象, 即高校大学生, 它与说服教育者相对应, 是说服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说服教育对象具有受教性、层次性、可变性等特点。受教性, 是指大学生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层次性, 是指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不齐;可变性, 是指大学生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新的趋向和状态。

三、说服教育内容

说服教育内容, 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过程中说服教育者所要传递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说服教育内容是构成说服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因素, 是连接说服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信息纽带。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道德教育是基础, 心理教育是保障。

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邓小平指出:“我们的青年, 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 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 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有共产主义信念。”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说服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说服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美德和传统,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强调, “我们今天讲爱国主义, 就是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爱国主义是激励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是凝聚一个国家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其重点内容是理所当然的。通过说服教育, 把大学生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 使他们自觉地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重要内容。说服教育应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对高校进行教育。当前, 对大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就要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观念, 为社会主义形成人人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提供道德指导。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 特别是要增强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勇于进取、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和能力。说服教育把心理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 其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中的各种压力和困难, 正确分析、思考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 树立革命乐观主义心态, 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时代的变化,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从而找到最能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舞台。

四、说服教育方法

说服教育方法, 就是说服教育者为了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对大学生采用的手段和方式。毛泽东曾经说过:“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 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 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 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中, 对大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个别教育法、感化教育法等。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用某种思想理论去说服大学生的方法;榜样示范法, 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 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大学生、影响大学生的方法;个别教育法, 是指针对大学生的不同思想认识问题和不同的心理特点, 通过个别谈心、家庭访问等形式, 说服大学生的方法。感化教育法, 是指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 使大学生心灵受到触动, 从而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方法。

五、说服教育环境

说服教育环境, 是指环绕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活动周围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按照不同标准, 说服教育环境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主要介绍一下说服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说服教育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等方面。具体地说, 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 包括教学场所、活动场所、生活休息场所、校园绿化环境、各类设施装备等方面的状况。校园文化 (狭义文化) 环境是属于学校环境的软件建设部分, 具体包括校风、制度、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校园人际环境主要是指由校园人际关系构成的人际氛围, 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职工与大学生的关系, 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说服教育的外部环境是指高校以外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 包括社会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C]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

[2]江泽民文选[C]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第8篇

一、唤醒大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需要

近些年来, 从马加爵到药家鑫, 从杀人到自杀, 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2008年汶川地震, 2011年复旦大学女教师于娟的早逝及对生命的体验都在警醒人们不要忽视死亡, 不要漠视生命。

生命是最基本的载体。人生的恩爱情仇、人生的理想抱负、人生的幸福苦痛都需要生命这个最基本的载体。而生命无论对于哪个人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这逝者如斯夫的时空之流,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之旅, 没有人可以重新来过。面对遗憾的生命的选择, 人们只能留下“人生自是长恨水长东”的唏嘘泪水。一旦失去了它, 没有人能再活过来, 没有人能活第二次。这里的生命不仅指自己的生命, 也包括他人的生命;不仅指人的生命, 也包括自然界的其他生命。

生命原是人的最珍贵的价值。但一个活着的人的生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金钱还是权力, 是名声还是地位?面对死亡, 人到底应该怎样活?在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耗尽毕生心血、用尽一切手段去追求权力、地位、金钱、名声等等, 甚至把这些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淮南王书》把这方面的思想概括为“全性保真, 不以物累形”, 庄子也一再强调要“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 相反的情形则是“丧己于物, 失性于俗者, 谓之倒置之民”。在庄子看来, 生命与物欲是对立的, 被物欲控制住的人是与生命的本性背道而驰的, 因而是颠倒的人。我们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上, 人人必须为生存而奋斗, 这一点决定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忽视的必然性。但这些是不是真正生命所需要的?得到这些后真可以没有遗憾地面对死亡吗?人是自然界的一员, 被自然界赋予了欲望和需求, 正是由于这些欲望与需求社会才会前进, 科技才会发展, 作为拥有了生命的人, 当然有权享受自然界赋予人类的一切。但是, 正如周国平所言, 生命欲望和物欲是两回事。生命的欲望不仅在于物质的满足, 更有安全、健康, 特别是情感等需求, 而物欲倾覆下的情感追求在今天尤为重要。

孔子说“未知死, 焉知生”, 我们也会有同样感触, 那就是在看到有人生命消逝的时候, 总是感触良多, 生发出对“生活”、“生命”的感慨和重新认识。这种认识和感触, 是正面的劝导和讲授所难以实现的。而现在大学生中常见的感觉生活无聊、肆意地挥霍生命等现象, 也正表明着“生死教育”缺失。死亡是可怕的, 但死亡教育不仅不可怕, 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需求和教育价值。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因而死亡教育也就应该得到正视, 得到重视。通过生死教育, 学生将学会思考生命, 珍惜生活, 承担其生命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义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使个体接受、认同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 力求使外在于人的各种准则、规则内化为个体的一种需求。生死教育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当代教育应该注重和关注的是怎样使人更好适应“生活”, 提升生活品质。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困难, 现代教育越来越偏重专业技能传授, 而缺失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生死教育通过探讨死亡甚至体验死亡的方式激发大学生注重生命价值, 重塑生命意义。

生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 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 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大学生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 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死亡;促使大学生思索各种死亡问题, 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帮助大学生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问题, 加深大学生对死亡的深刻认识, 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 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生死教育无疑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生命是顽强的、倔强的, 可以在坚硬的石头上绽放生命花朵, 而与此同时生命又是脆弱、无助的:疾病、车祸、自然灾害会须臾夺取鲜活的生命, 此事古难全。当死亡悄然而至时, 能否有正确的、积极的心态?能否为了生命未完成的、未尽到的责任和义务与死神进行殊死的搏斗?即使面对别人的死亡, 我们也不会无动于衷, 生命中爱的情感会被激发, 除了对死难者的哀思、同情甚至帮助, 我们还会反思自己的生命, 什么是生命中被忽视而又不能舍弃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以生死教育为契机, 以生死教育引发的情感感召学生对家、国感恩, 唤醒学生对父母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社会的爱, 引导学生最终接受、认同外在的准则与规范,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于情感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理性理论的接受和认同比单纯理论说教更能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

三、应对国人 (大学生) 精神困境的需要

中国实用理性的精神使我们从来都不会忽视脚下的事情, 由于信仰缺乏、有一段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社会经济的转型, 我们今天看到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情越来越多。可以说我们社会现在最缺乏的已经不是物质, 而是道德、文化和传统的重构与弘扬, 是人之为人的责任与义务观念确立。20世纪80年代后,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 人们开始强调经济和生产力发展, 伴随经济体制转型而来的是文化视野的开拓、网络社会信息的爆炸, 传统文化逐渐消亡、被人们遗忘。传统文化被丢弃后, 道德滑坡日益显现, 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举手之劳的善举在今天竟变成一种奢望:比如摔倒老人要不要扶的讨论, 比如路过受伤的小悦悦却不施以援手的18个冷漠的路人……在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的调控下, 毒胶囊、毒酸奶让人们流着泪自娱着“2012皮鞋很忙”……当国人发出“中国, 请慢些走, 等一等你的道德, 等一等你的良知, 等一等你的人民”的呼吁时, 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 道德的重建于今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传统文化在一段时期被割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仍然很艰巨、正在进行;完全以经济为主导的弊端日益显现;那么, 在今天, 什么可以担此重任, 成为中国人新的精神支柱呢?在此背景下, 感性、情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给予人们新的启示。李泽厚的思想颇具代表性, 如其所描述:“‘不知何事萦怀抱, 醉也无聊, 睡也无聊。’如此偶然人生, 如此孤独命运, 怎能不‘烦’、‘畏’?但与其去重建‘性’、‘理’、‘天’、‘Being’、‘上帝’、‘五行’等等‘道体’来管辖、统治、皈依、归宿, 又何不就皈依归宿在这‘情’、这‘乐’、这‘超时间’、这‘天人交会’, 总之这‘故园情意’中呢?”[2]

生死教育实际是一种情感教育, 以生特别是死为切入点唤醒高校学生的情感进而升华为道德情感的一种教育方式。情感具有个性解放、情感自由, 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性, 并超越时空的局限, 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对死的恐惧进而引发的对生的珍惜的情感嵌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在《与梁燕城的对谈》一文中, 当李泽厚被梁燕城问及最后的信念时, 李泽厚回答曰“是情感”。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情感, 包括人与上帝的关系, 最后还是一种情感问题。”[1]这种观点可能有所偏颇, 但其对于今天思想道德教育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今天社会转型期间, 对利益的追求正不断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 传统美德正在被一部分人遗忘;家庭、学校和社会相关方面的教育也不完善。可以说我们社会现在最缺乏的已经不是物质, 而是道德、文化和传统的重构与弘扬。生死教育则可以促进道德、文化和传统的重构与弘扬。生死教育针对的是科技发达、物质富裕时代“人生观的虚浅与道德的沉沦”的一味精神良药和情感的寄托。人们对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我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以及生死问题, 常无法真正了解, 而衍生出许多不尊重他人生命与自我伤害的事件。生死教育的推广虽因自杀、杀人而始, 但其最终目标却并非偏重于“自杀防治”的主题, 而是以匡正社会风气、提升全民生活品质与社会价值重建为目标。

摘要:以生死教育为契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以生死教育为契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唤醒大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的需要;是应对当下国人 (大学生) 精神困境的需要。

关键词:生死教育,生命,死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2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第9篇

基于这一认知, 笔者在此愿意谈一下怎么样才能实现不同体系的转换, 以期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思政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 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与此同时, 清华刘海洋硫酸泼熊案、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也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具体来说, 这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 学生不重视

相对于专业课和外语, 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甚至明确。例如, 课堂上, 睡觉、玩手机、看杂书等现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依然存在。

(二) 教师方法单一、思维僵化

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获取资讯的能力相对有限, 不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与方法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就现状而言, 不论是学生的学, 还是老师的教, 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到了改革的关口。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则是实现不同体系的转换即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 再到信仰体系的转换。

二、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

所谓的教材体系指的是以教科书为载体的知识体系, 其教学以理解、记忆、掌握、应用教材知识为核心, 而教学体系指的是包括新闻报纸、社会舆论、科学知识、个体经验等多种载体为依托的知识体系。

两种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的角色不同。在教学体系中,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其建构者、创造者:教师不能再把教材作为知识的惟一来源, 而应该努力扩大其来源, 甚至通过不同知识的组合与创造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应该说, 这一体系赋予了教师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它要求教师主动地扩大知识面, 增加与社会的接触, 创造性地理解当下的自我与生活, 增强理论的解释力。

三、从教学体系到信仰体系

作为一门实践指向明显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接受和应用。基于这一学科特点, 思政教育便要求实现教学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换。所谓信仰体系指的是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而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思想体系。

如果说教学体系反映的是知识来源、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而信仰体系则指向了教学本身的实践性。相比较而言, 后者显然更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得失。在不同体系转换的过程中, 以下三点是比较重要的:

(一) 教师要以身作则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教师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课程本身的魅力。不少经验都说明, 学生喜欢一个老师, 就很容易喜欢一门课, 相反的道理也是存在。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增强课堂效果,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不仅如此,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更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警戒和督促作用。课堂教学, 只有教师真正地理解了, 真正地信仰了, 才能帮助、带动学生去理解, 去信仰。

(二) 注重实践

思想政治课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强烈的实践性, 在于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实在在地受到感染, 真真切切地获得收获。要实现这点, 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实践, 构建以校内外实践为内容的第二课堂。

校内实践, 其形式多样, 有问卷调查、有访谈, 其目的是发现校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初步的改进方案。它是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其对于公共生活的参与精神, 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就本校实际来看, 校内实践涵盖了婚恋、环保、法律、新生适应等多个学生平时关心的问题, 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较之于校内, 校外实践的形式更为多样, 关注的问题也更为广泛。它把思政教学的舞台, 把同学们的视野, 从象牙塔扩大到了复杂的社会生活, 从抽象的理论扩大到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实践, 学生增强了对于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 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从而在今后对于公共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更趋理性与客观。

丰富多样的校内外实践为信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 更好地发现真实的问题, 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如果说校内外实践为信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的是平台, 那么多元的评价体系则是其最大的推手。

多元的评价体系意味着打破以平时分+期末考试为核心的传统评价模式, 更加关注思想道德法律素养与马克思主义路线、方针、政策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情况, 更加注意发挥评价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有赖于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互动。通过课堂内外的接触, 教师应当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特点和优点, 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 不失时机予以恰当的引导。

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背后, 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教育哲学:教育, 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充分地发现与挖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质、有点, 为其进一步的实现创造条件, 使其更为自信地面对生活, 避免对他人的依赖。在这种教育哲学中, 人的自我认同根植于真实自我的发现与实现, 而非人与人之间盲目的比较。于是, 合作, 较之于竞争, 更有可能成为常态。

如果说教学体系围绕的是怎么“教”, 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里面, 既包括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 还包括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甚至技术。

信仰体系的核心则是怎么“行”, 也就是怎么样更好地让学生把学习到的东西落实到行动, 内化于心, 成为一种信仰。

不管是哪一种体系, 实际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 通过选择素材、手段、方法、技术去筛选、构建甚至某些情景下创造知识。教师的以身作则, 要求其充当好的示范者, 主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评价体系的多元则要求教师能成为好的观察者, 能够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而后积极地予以肯定。

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 再到信仰体系, 也是逻辑上的层层递进。就广度而言, 它不再拘泥于教材, 而是试图超越教材:网络视频、图片、著作, 身边发生的事情、实际面临的问题, 都成为教学资源的构成部分。在体系的演替中, 一种更为宏阔的教育视阈得以凸显。就深度而言, 它不仅仅要求“知”, 更要求“行”, 要求把所知道的原理、价值观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 同时内化于心, 成为信仰的一部分。在此意义上, 教育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的表演, 而是一项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事业。

可以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只有完成了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 进而到教学体系的转换, 才能切实提高课堂魅力, 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才能真正地让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 传播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不论是学生的学, 还是老师的教, 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到了改革的关口。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 再从教学体系到信仰体系。这两个转变指出了变革的途径:它不仅要求知识来源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更加强调课程本身鲜明的实践性。惟其如此, 思政课才能重新焕发新机, 成为思想宣传工作的主渠道、主战场和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 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 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存在着固有的弊端, 教学改革必须敢于创新、循序渐进、深入进行。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3) 中国近现代史。 (4) 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 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

由于受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课及思想政治课教师在高校当中待遇和地位很低, 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 从而导致他们很少深入基层院系、教师和学生中进行调研, 也很少关心和照顾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政治进步、科研经费安排、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问题。

(2)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改革不够

近年来,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 比如大部分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 但仍然存在针对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不足的缺陷, 仍然只是摆脱黑板粉笔之后利用多媒体的另一种照本念经, 不能满足学生理论探讨的认知需求和关注现实的迫切要求的问题。

(3)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们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 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 甚至完全是照本宣科, 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书本, 大脑没有任何反应地听讲,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 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 更谈不上学习效果了。

(4) 课堂缺乏师生互动

由于课时和师资等原因, 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上大课, 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无法进行。

(5) 考核方式陈旧, 缺乏全面、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是一纸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 这种模式造成那些平时表现较好、遵守纪律、自觉性高、真正认真学习、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未必取得好成绩, 相反, 那些上课不专心、睡觉、乱讲话、迟到、早退的学生却可能凭最后的冲刺甚至作弊获得理想的分数。这种考核模式缺乏公平性和真实性, 使得一些学生忽视平时表现, 影响了止常的教学秩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剖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 就必须在方法上有创新, 内容上与时俱进。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 加大经费投入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健康发展的自身要求。各高校都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 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领导和管理。

2、改革完善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设置

删减一些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密切的内容, 补充一些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内容, 如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意识、自主意识教育等。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主动性,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凸现价值, 真正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义。做到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好。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中大量存在着讲授内容与中学教科书重复严重的现象, 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应统一规划, 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相衔接。具体做法是:其一, 删除那些在中学己被作为重点讲授,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简单重复内容。其二, 深化一些在中学已经讲过, 但对学生起重大作用的重点内容, 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特点及社会形势的变化, 拔高理论层次, 增加信息量。

3、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讲授打破现有的一个教师全部代理的做法, 实行上课接力。术业有专攻,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 固定由一个教师讲课, 就很难保证把所讲的内容讲透, 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可以对每个主讲教师进行专题分工, 根据每个主讲教师的研究专长, 分工固定负责1-2个专题, 以接力的形式进行专题授课。

增加学生分组讨论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很少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一门课程学完, 对课程基本内容知之甚少的学生大有人在。实践证明, 分组讨论, 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就是在教师进行完1-2个专题的讲授后,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组讨论。每组3-5人为宜, 每次讨论时间10-15分钟, 最终每组又一位同学作为代表, 陈述小组成员的看法和见解, 老师对各个小组的陈述进行点评, 加深同学们对专题知识的认知。

4、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学生的欢迎。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 让同学们多接触一些能够触手可及、切身体会的东西, 再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做对比, 理论得到了检验, 实践也有了意义。这样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自觉地接受知识, 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拥护, 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要与理论课教学同步进行, 以便同学们及时感知理论的正确性。要做好学生实践活动成绩的评定和登记工作。实践证明, 以下几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行之有效的形式。

(1) 影像教学。由任课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记录片播放观看, 同时提供网络视频资源, 要求学生写观后感。

(2) 主题演讲。结合课程内容, 指导学生撰写演讲稿,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演讲比赛。

(3) 开展社会实践, 撰写实践报告。结合课程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入调查研究, 然后写出实践报告, 字数给出限制。实践报告的具体实施是让学生自由组合, 分成若干组, 每组最终提交一份实践报告, 根据实践报告确定小组成员的成绩。

(4) 任课教师答疑制度。选择合适的时间, 有兴趣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到固定的教室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5) 集体参观访问。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假日, 宣讲思想政治理论的意义与作用,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5、确立全方位、全过程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缺乏全面、科学和合理性, 必须建立全面的考核模式。

改变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的做法, 加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考核力度。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 并确定其在成绩中的比例。需要完成的环节主要有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出勤、课堂表现、演讲稿、实践报告等。加大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期末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最后以百分制记录学生成绩并排列名次。

三、结语

我们应该认识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不是简单孤立的, 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方方面面努力以形成合力。根据实际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式上创新才能符合实际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途径、机制等各方面的创新, 成为整个创新研究的重点内容。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使得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起到理想的效果, 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政治素质过硬的高等人才,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文洪朝.全方位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

[2]汪兆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09 (02) .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 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控制

【作者简介】 何燕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39-02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许多学科有着亲脉关系,其主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老祖宗不能丢,但只有主脉没有支脉,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干瘪无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上都要从其它学科中引进新鲜血液,才会显得丰满有力。本文从管理学控制理论的视角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

一、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的核心要义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控制

政治意义上的控制一般是对一些危害到他人和国家利益的人采取强硬措施,如对犯罪分子进行人身自由控制、言论自由控制,这是国家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刚性的控制方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控制,它是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对教育各个环节进行的一种跟踪性、长久的教育,预防或制止教育对象一些还未发生或刚发生的错误行为,避免教育对象的错误行为的危害扩大,演变成犯罪行为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控制是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柔性教育,是对教育对象的保护和爱的表现,而不是对教育对象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的限制或禁止。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是教育者纠正教育计划执行的偏差

控制在管理工作中是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工作计划标准去衡量组织成员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并纠正执行中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偏差。在社会学里对组织的定义是:只要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人按照一定的活动目标组成团队就是一个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二三十人,它也是一个小型组织。所以教育者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也可以借鉴管理中的控制去教育、管理学生。根据制定好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去衡量教育者执行教育计划的情况,出现偏差则应该立即纠正。同时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出现思想和行为的偏差,也需要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学生错误扩大或者转变为犯罪行为。

3.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施控者

在政治意义上的控制是刚性的管理方法,是对敌对分子采取的强制性的管制或关押,目的是禁止他们的危害行为,以免伤害更多人。实施控制的主体是国家的管理机关或者相关工作人员,是单向控制,受控者只有接受控制的权利。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控制的主体既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计划、教育目标的制定中或施教后,教育者是控制主体,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进度安排、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纠偏等;在自己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教育者也是控制主体,可以自我控制哪些行为能有所为或不能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的必要性

1. 控制是完成教育计划、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控制对教育计划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有:一是“控制过程是一个纠正偏差的过程”③。在纠正偏差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育计划的执行者回归到教育计划确定的路线和目标上来,而且还可以提高教育者的责任心,防止再出现类似的偏差或者其他的偏差。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控制过程中,教育者可根据反馈信息了解自己决策、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活动的控制、管理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反馈信息,教育者可以了解受教育者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理解教育主旨,有无偏离教育目标,受教育者运用知识及行为等方面的情况。教育者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做到亡羊补牢,纠正受教育者思想或行为等方面的偏差,把受教育者拉回“正轨”,引导受教育者向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新人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是复杂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习性爱好完全相同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对象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实行大班制教育后,实行的是一对多的教育,一次教育活动面对的教育对象至少三四十人,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一定难度。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控制是不可或缺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控制,不仅能很好的完成教育目标,还能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

3. 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的需要都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几个层次是从低到高的,只有当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向更高需求层次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及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的需求也变多而且复杂。需求变多,很多人不能成功或者走向犯罪就是受到各个方面的诱惑太多。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教授基本理论知识,也要加强管理,控制学生的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引导学生的合理需求,让学生在不良需求面前能做到很好的自我控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控制的路径

1. 有效控制教学活动过程

任何教育目标、教育任务都是在教学活动中完成的,离开了教学活动,教育目标、教育任务的完成将是一句空话,因此教育者必须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教学活动按照教学计划安排顺利进行。首先,教育者要维护好课堂秩序,保证课堂秩序的安定有序,轻松活泼是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中绝不能出现老师和学生间或者学生和学生间发生严重冲突而扰乱课堂秩序。其次,教育者要严格控制课程内容范围,教育内容必须在国家教育许可范围内,合理组织教育语言,坚决用先进的作品教育学生,用高雅、积极的语言鼓舞学生。教学活动中坚决不能出现反动的内容和言辞,教育者必须严把教育内容的输入、输出关。再次,教育者要合理控制好教学活动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间太长,学生容易疲劳也更容易对内容和对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而教育活动时间太短,则不能完成预定的教育内容。

2. 找准重点控制对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最优秀和有失范行为的,呈现的是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对于中间及优秀的受教育者,教育者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控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应找准控制对象,即思想和行为有失范行为的学生,找准控制对象究竟是思想出现偏差还是行为出现偏差,并弄清导致学生出现偏差的原因。若是思想认识问题应该及时对其做思想工作,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进行说服教育。若是行为问题则应及时进行控制,及时制止其失范行为。

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教育

用我国传统的理论精髓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用这些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增强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在不良思想和行为诱惑面前的自我控制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对此学生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只有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学生才能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做到每日三省其身,不断增强自我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第12篇

一、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当前, 社会中感恩意识的缺失比较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 却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顺和关心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很淡漠, 只知受惠, 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 只知索取, 不知奉献;在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 人情味淡薄, 只知被爱, 不知回报;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 只知接受, 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1、来自家庭的原因

(1) 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当今的家长, 特别是经济收入较低或曾遭受磨难而没实现人生理想的家长, 在孩子身上倾注了过高的期望, 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要求, 盼望孩子将来能成龙成凤, 但由于代沟、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保护过度、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平衡等因素, 反而事与愿违, 造成孩子贪图享乐的思想, 毫无丁点感恩的意识。

(2) 独生子女的“皇家待遇”和缺乏挫折教育

独生子女家庭, 父母对下一代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 让独生子女习惯了王子与公主的待遇, 总觉得父母伺候自己理所当然, 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对于父母和他人所给予自己的一切“好处或便利”丝毫没有一点恩情的意识。另外, 挫折教育的缺失也使独生子女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稍不如意就会怨气冲天, 一遇到困难, 想到的是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等过激行为, 要不就手足无措。

(3) 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造成的心理健康危机

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孩子长期生活在父爱母爱不健全、畸形、甚至完全缺失的状态下, 大部分的孩子明显缺乏积极向上发展的心态, 心理上与同龄人有较大的差异, 再加上寄予社会的恩惠期望值脱离实际, 要想他们对别人给予的恩情感恩戴德是很难的。

2、来自学校的原因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存在着某种偏差, 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 学校把教育的重心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 而忽视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 将这些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结果培养出品、学不一致的跛足学生, 许多学生心智严重失衡, 成为头脑发达, 道德平庸的“单面人”。更让人担心的是, 由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考试文化与竞争文化盛行, 这将误导孩子们对成功的认识, 他们对自己获得的成功只会看到自身的努力, 而往往忽视别人提供的协助, 自然不会对社会与他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3、社会舆论“感恩之心”的宣传不到位

近二十年来, 社会舆论对感恩之心的宣传严重缺失, 无意中丢失了舆论引导这块阵地, 更多地关注“星星”与“新奇”去了, 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年头脑中缺少感恩观念, 久而久之, 只会一味追求享受, 对家庭、对社会都只强调索取, 而不讲奉献, 缺乏最起码的保证道德良性互动的社会公德。那些父母下岗却在变着花样高消费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正是如此吗?当代青年面临着更多的人生课题和心理压力, 需要社会舆论正确引导。

4、当代青年本身存在成员意识和相应的责任感的缺乏

责任感与感恩的心是紧密相连的。许多青年虽然长期生活在家里, 但并没有注意到父母为家庭的奔波与辛苦, 也没有意识到作为家庭这个小集体中的普通一员, 也应有为家庭操劳的义务。

二、感恩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学生如何学习, 怎样学习, 更要教大学生如何做人。

1、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

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荣辱观、价值观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 获得他人尊重, 改善人际关系, 进行自我教育。

2、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 互相关爱, 情同手足。所以, 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 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 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 并使感恩成为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并提升情商。

4、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 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 因此容易获得工作岗位, 从而得到锻炼而迅速成长起来, 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5、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培养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从个人而言, 会使其心胸恬淡,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促进家庭和睦;从社会而言,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6、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三风”建设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他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才懂得理解父母的辛劳, 尊重老师的劳动, 他们就会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刻苦学习, 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立志全面成材,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感恩教育的开展促进培养道德自律的学生, 同时促进了高校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三、感恩教育的途径

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 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 使学生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

1、思想教育入手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 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2、融入教学管理

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将其有机的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3、搭建感恩教育的载体

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校园活动中, 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或专题, 开通心理情感热线;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

总之, 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 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 提高家长、学校、社会的整合力度。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 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 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是我们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助于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能力提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高爱芳:“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 《教学与管理》, 2005年。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 《当代教育论坛》, 2006年。

上一篇:化工机械密封技术下一篇:双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