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作业范文

2024-06-17

化学作业范文(精选12篇)

化学作业 第1篇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利用、把握课程资源, 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 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掌握知识的乐趣, 探究未来的兴趣, 创新发展的情趣。 但目前,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依然存在, 书本多、资料多、作业多、考试多、 补课多。 高中生每天花在完成作业上的时间平均为4~5小时, 而用于化学的时间约为0.5~1小时, 这还不排除个别学生因不会做作业而简单抄答案的情况。 如何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掌握化学知识, 探究化学世界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是一个需要大家探讨、研究的课题。 本文仅就作业设计谈谈认知和做法, 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抓住学科特点, 贴近生活设计作业

化学生活化, 生活化学化是一些专家提了多年的观点, 如何完成化学与生活的结合, 让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生活实践中提高, 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让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学习化学提供素材, 作业设计不失为较好的方法。

1.学习酸碱中和, 盐与酸的反应知识后, 可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蒸馒头面团发酵后, 加入适量小苏打或纯碱后发生的变化, 写出可能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学习水合离子的知识后, 可设计:吃盐多了会口渴原因是什么? (Na+会结合水分子, 使体液中的水分子减少从而感到口渴。 )

3.学习胶体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家务活动 ( 洗锅) 中进一步理解胶体的性质。

做两份菜汤, 都要加油, 一份不加面粉, 一份加入面粉, 然后, 比较洗锅时的差别, 理解菜汤中加入面粉, 形成类似于胶体的分散系, 因胶体具有吸附性可吸收油脂, 锅容易洗净。

4.学习蛋白质的先关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探索分析做变蛋时发生的反应, 了解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中发生水解生成氨基酸这一性质。

5.学习分子间作用力后, 可让学生比较劈开一段木柴和劈断一根木柴所用力气的大小, 从难易程度引导学生:劈开木柴用的是分子间作用力, 而劈断木柴破坏的是化学键, 直观得出化学键强度远远大于分子间作用力。 同理, 使用透明胶带, 要拉断十分困难, 但只要剪开一个小口, 即可轻松拉开。

通过与生活中的化学事实相关的作业, 逐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化学现象、探索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的习惯, 让学生时刻处在奇妙的化学世界中,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增强学习化学的动力。

二、根据学习进程, 阶段性布置总结性作用

学习是一个不断体验、探究、归纳、总结、提高的过程, 也就是说让知识完成从点到面、由面到线、由线及网的体系建立过程。 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都有它相对独立的体系, 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规律的练习, 对学生的成就感的培养有极大好处。

1.学习了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章后, 设计这样一道题:从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看, 具有什么规律, 这一规律与金属的制备, 性质有什么联系? 而这一规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只要学生进行梳理, 就可归纳出人类使用金属经历了一个由不活泼金属到活泼金属的演变过程, 而这一过程又恰与人类认识世界由简单到复杂这一客观事实相吻合, 不但提高了学生归纳化学知识的能力, 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实现了育人目标。

2.学习 《 化学反应与能量 》 后, 让学生调查家中能源使用的演变情况 (可以要求学生写出部分的反应方程式) , 对课本上关于人类能源使用的三个阶段 “柴草时期—化石能源时期—多能源结构时期”有深刻认识, 也从能源使用的该改变上感受到社会的进步, 改革开放成果的人民共享。 最后, 让大家比较几种能源的优、劣, 写出三个阶段对环境影响的小论文, 增强环保意识。

这类作业, 用题目的开放聚集学生思维, 让问题成为学生思路拓展的平台, 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

三、设置跨学科题目,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贯通能力

有这样一个趣味实验, 水杯中装满水后, 仍可以投放数枚曲别针, 尽管水面鼓起, 高出杯口, 但水仍不溢出。 对这一现象物理学上的解释是表面张力, 若从化学角度如何解释呢? 可引导学生从水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去探讨, 即可得出是水分子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使然。

跨学科习题的设置, 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 从多角度探究问题, 提高学生的纵向、横向思维能力。

高一化学寒假作业 第2篇

课题二: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分散系?说明各分散系的特点。(800字调查分析报告)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散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或分散质),而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分散系。例如盐水、糖水、果汁、酒、酱油等。其实,分散系又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种类,因此它们有了各自的名称。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分为了溶液、胶体、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体系的某些性质常随分散相粒子的大小而改变,因此,按分散相质点的大小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三类:低分子(或离子)分散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线形大小在1nm以下);胶体分散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线形大小在1-100nm之间);粗分子分散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线形大小在100nm以上)。三者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溶液的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它的分散质的直径小于1nm,能够透过半透膜,只要特征是澄清,透明,均一稳定,无丁达尔现象。如氯化钠溶液,溴水等。

胶体的分散质是胶粒(分子集体或单个高分子),它的分散质的直径介于1nm与100nm间,不能透过半透膜。主要特征是均一,较稳定,有丁达尔现象,常透明。如肥皂水,淀粉溶液,氢氧化铁胶体等。

悬浊液的分散质是固体颗粒,而乳浊液的分散质是小液滴。它们的分散质直径都大于100nm,不能够透过滤纸。主要特征是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能透光的浊液,有丁达尔现象。如生活中的水泥,乳剂水溶液等。

主要解释胶体。胶体有四个性质。

(一)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

(二)布朗运动:可以通过超显微镜观察到胶体粒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胶体粒子中有一部分通常情况下是带电荷的,因为物体由一大块分散为无数胶体粒子后,表面积急剧增大,所以胶体的微粒有很大的表面积,所以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一般情况下,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微粒易于吸附正电荷而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易于吸附负电荷而带负电。当这些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的时候,就会出现电泳现象,即胶体粒子向两极移动,使分散系发生颜色变化。

(四)凝聚作用:带电的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加电解质(多数为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以及加热的方法使其凝聚,其原理是破坏胶体粒子之间的稳定关系,前两种方法利用带电胶体粒子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是由胶体粒子之间因为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所维持的,将这些电荷打乱,使其不再能维持这种稳定,从而使胶体凝聚。不带电的胶体粒子通常只有加热的方法。胶体凝聚一般生成沉淀,但有一些胶体微粒和分散剂凝聚在一起名称为不流动的冻状物,这是便称作凝胶,常见的凝胶有硅胶和豆腐。

正因为胶体有着如此特别的性质,它才得以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与色彩。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与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作业;设计

作业作为教师检验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不仅要注重形式,还需要重视对内容进行相应调整,旨在突出化学学科的实践特性,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

一、基础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主要是将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已有经验作为基础,处理障碍与基础性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设计。作业难度在学生经验范围之内,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为其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另外,作业的难易程度要适度,过于简单,不存在障碍,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得出结论,难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由此,初中化学基础性作业设计需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主要围绕已学知识,设计与学生已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相关,并能够进行适当思考才能够得出答案的基础性作业。

如在布置“物质组成表示方法”教学内容相关作业时,可以提出: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在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 。这些问题既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难易程度又符合学生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教学成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拓展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设计目标主要是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力,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拓展性化学作业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化学作业的主要形式,其不仅涉及基础知识,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

拓展性作业的设计主要坚持多样化、新颖性原则,将作业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关注热点话题,吸引学生,通过综合性问题,多种解题思路,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如磁悬浮列车作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其核心技术涉及到化学知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话题,设计作业题目: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主要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其中Y呈 价,YmOn化学式 。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适当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

三、探究性作业

1.坚持与时俱进

在化学作业中要渗透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热情。另外,还需要坚持因人而异原则,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赋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进行选择,促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实现个性化发展目标。

例如:针对一些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偏向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相反,针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基础性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化学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化学成绩。

2.要紧密联系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实践活动,加强作业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能够开发智力,提高综合能力。化学学习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

例如:化学式难度较大,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寻找生活中的物质,让学生了解到虽然化学式很难,但是它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根据上文所述,化学作业作为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在巩固和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明确新课改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作业形式及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从而推动初中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宝康,张于君.新课程理念下化学作业布置的功能与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8(3):259-261.

[2]李光人.关于重点中学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接轨的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20(5):12-14.

化学作业 第4篇

然而, 现实的残酷性却让笔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索。笔者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 生源素质差, 与其他学校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 不仅如此, 本校学生之间的学识也有着很大的梯度。面对实情, 如果教师不能审时度势, 仍用以前的“一刀切”方法教学, 势必会使优等生吃不饱, 后进生吃不了, 中等生吃不好。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 或好或差, 或对或错, 不能调动全体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做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 为了使作业的评价更有实效性, 使优等生更优, 后进生不掉队, 笔者在化学教学中试着用了“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层评价学生作业”的分层教学方法, 尽量使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要求, 以便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我们所说的分层教学, 是指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 根据一个班级优等、中等、后进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把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以相应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教学, 以便于抓两头带中间, 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 思有所进, 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同步发展。分层教学的特点是, 教学内容的梯度性, 教学对象的全面性, 教学程度的针对性, 教学效果的同步性。这种教学法, 能较好地突破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局限性, 使因人施教能落到实处。分层以激励为原则, 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机会,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分层教学要紧紧把握住两点:第一叫做“分层不分班, 上下可浮动”。学生进校时组成的班级依然存在, 各层次学生在这一学科学习中选择认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位置, 没有优劣好差之说, 层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通过教学和学习过程可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鼓励学生由低层跳到高层, 但要控制由高层降到低层。它决不同于按成绩分的快慢班, 而是激励学生上进, 学生乐于接受。第二叫做“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这说的是层次的教学目标。保“底”, 即:低层要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封顶, 即:高层根据学生的能力, 能往前走就往前走, 允许超纲, 自选教材。

笔者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 在化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先对学生进行了分层:A层次的学生为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 B层次的学生为成绩中等的学生, 而C层次的学生成绩则相对较好, 人数也不多。为了维护学生的积极性, 私下里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层次, 不在班级公布学生所处的层次。对学生的作业也进行了分层设计、分层评价的尝试, 对不同的学生要求有不同的作业, 并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操作过程中, 笔者对两个平行班进行实验对比。

一、分层设计学生作业

对学生的作业布置, 是我们化学教师必须精心考虑的问题。笔者发现, 化学作业的布置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作业正常功能也未得到正常发挥, 同时, 这也给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带来了最直接的障碍。第一, 每逢考前考后, 每个班级的各科任教师拼命向学生施压, 作业雪片般飞来, 学生疲于应付。面对学校与家长的压力, 教师只好架着分数的砝码, 不断为学生“剪翅膀”, 并戏称“不管白猫黑猫, 只要能抓到分数的就是好猫”。在种种竞争之下, 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分析调查的背后, 大家发现了一条暗藏的规律:学生不做作业, 考试成绩肯定不好, 并且在同一班内, 其他学科作业过多, 学生势必无暇复习本科, 长此以往, 该科学生的考试成绩必然相对下降。在“争分夺秒”的班级大战中, 大家都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在科考制度中, 学生怪老师, 老师怪学校, 学校怪科考制度……一时间, 人人苦不堪言, 学校、老师、学生最终都成了考试的受害者, 与此同时, 与之相连的社会也必然为其所害。特别是学生, 在繁重的作业压力下, 全身心地投入题海战术中, 根本无暇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在漫长的求学路上, 大部分的学生都盼望放假, 其实并非全都是为了玩, 而是希望能把几天来未能做完的作业补齐。要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在大量的作业面前已经变成了完完全全的一句口号。第二, 布置的作业千篇一律, 没有层次性, 缺乏应有的梯度。而在成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置作业时应当先易后难、层层深入、步步引导,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去体会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教是为了不教, 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和快感, 并不断使所学的知识得以深化和扩展。但现在让学生所做的同步练习大都追求高考模式, 在题目的设置上讲求综合性和“一步到位”, 把每一次作业都变成了考试, 学生费尽心机仍然有一些题做不对。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中等以下近三分之二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和勇气, 失去了做作业的兴趣, 把做作业几乎当成了学习的全部任务, 更有甚者, 晚自修三个小时就做了两三道题目, 以至于有一部分学生完全失去信心, 上课从此后便不再认真听讲, 长此以往, 便成了差生,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遗憾。第三, 作业布置图省事, 一份试题全班同学做, 一刀切。因为作业的难度主要针对大量的中等生, 少数优等生一做就完, 缺乏挑战性, 能力提升题严重缺乏, 中等生则刚刚好, 而落后生却只能望题兴叹, 几欲下笔却无从着手, 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而这种欲罢不能的心理重压却在无形中滋生了他们的厌学情绪。结果, 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在高考的变相竞争下, 学校、家长只能通过各种途径以变相讲作业的方式进行补差, 来提高学生考试的成绩或名次。第四, 基础题目设置缺乏灵活性, 过于单调。一些化学中的基础题, 老师虽然重视, 但很多学生却不屑于去做, 而在大考中, 又往往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题拉大分数。错题一错再错, 中等学生却漠然置之, 平时不注意, 考试又“重蹈覆辙”, 在不知所措中被作业的浪潮冲了有程又一程, 却不明白做作业的目的何在?知识的缺陷何在?只是在完成某种任务。

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 笔者结合学校的校本《随堂练》经验, 尝试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的方式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所谓“分层设计学生作业”, 是指优化作业结构, 一改平时“一刀切”布置作业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自己出一本《随堂练》, 在《随堂练》中, 把作业分为基础过关 (A) 、选择蹦蹦跳 (B) 、能力提升乐园 (C) 。对反映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型习题, 一般要适应会考要求, 视为基础过关作业, 允许C层次学生不做, B层次和A层次的学生人人要完成;照顾学生好中差实际, 将题目作些简单的处理, 视为选择蹦蹦跳, 学生各取所需, 但一定要有定量的限制;再结合高考热点、难点, 设计一些反映教材较高要求、难度较大、灵活型的习题, 视为能力提升乐园, 不作硬性规定, 但C层次的学生尽量去完成, 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A层次的学生, 题目围绕平时训练的基础知识, 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连贯, 思路较慢, 所以设置的每一个问题难度较小, 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 让他们每做一题都有所收获, 后一题都是上一题的点滴提升, 在不断攀升的过程中, 让他们最终掌握这类问题。而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扎实, 思维较敏捷, 所以设置的问题难度大, 用一些较灵活性的试题来调动他们探索事物内在因素的积极性, 最后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总结以前学过的类似问题, 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推理能力。

例如, 在第五章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教学时, 笔者便在参考其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实际, 在布置作业时, 要求A层的学生掌握含5个碳原子或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掌握碳链异构, 了解位置异构和不同类烃的异构。而对C层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含7个碳原子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掌握碳链、位置、不同类三种异构现象。在学习有机物命名时, 要求A层学生掌握烷烃的基本命名原则, 了解烯烃、炔烃、芳烃的命名, 而对于C层的学生则要求掌握上述所有各类烃的命名原则。结果显示, 效果十分明显, 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二、分层评价学生作业

人是需要鼓励的, 对于我校这些基础薄弱一点的学生来说,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评价尤为重要。认识到这一点后, 笔者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后进生的评点犹如批阅作文, 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则用较公允的态度, 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评点犹如欣赏精美的艺术品, 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以上的做法就是适当使用“分层评价学生作业”的做法。“分层评价学生作业”就是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评价不按同一个标准, 张弛有度抓两头, 把捏适度促中间。对A层次学生判分适当松些, 对C层次学生判分适当严些;在作业的时间设置上, B层次学生、A层次学生, 可多些, 而C层次学生可少些。具体的做法是, 对A层次学生, 基础作业全对, 就给满分;做对选择作业, 半倍加分, 做对额外作业, 一倍加分。对B层次学生, 额外作业, 半倍加分。还有一种尝试, 就是对B层次学生、A层次学生, 作业做错, 暂时不批红叉叉, 对作业书写工整, 且作业准确率比以前大有提高的学生, 就在作业本上写些表扬鼓励性批语, 与此同时, 客观具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 并批注在作业批改记录中, 尽量用缓和的语气, 商量的语言, 然后发下去, 等学生真正弄懂订正后, 再给他们判分。有时, A层次学生订正后还不能全懂, 笔者就从作业批改记录所收集的素材与资料中, 去发现各个层次或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 “对症下药”。再从班中抽出这些学生, 设计一些量少的有针对性、模仿性的作业, 让他们补做, 每进一步, 就给他们加分。这样, 他们通过反复作业, 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 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 学习成绩在提高。我们要及时多给予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看到希望, 逐渐消除自卑, 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对C层次学生的作业也采取分层评价。对于一些选择作业, 我们让C层次学生与C层次学生比作业的速度, 比作业的准确性, 对于额外作业, 我们让C层次学生比思维质量, 比作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些做法, 改变了以往那种书写认真、答案正确就判满分的做法。通过分层评价C层次学生的作业, 在C层次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 使他们永不满足。

化学前沿讲座作业 第5篇

土壤中镉和镍

董杰

(河西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化学121班,1251101105,1563509541@qq.com)

摘要: 利用金属罐加热酸消解-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快速测定土壤中的Cd 和Ni。该方法前处理操作过程简便、省力,干扰小,空白低,所用设备简单,成本低廉。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经国家一级土壤标准物质样品测定验证,结果与标准值吻合。Cd、Ni 的回收率分别为97.5% ~ 102.5%、98.7% ~ 101.6%,相对标准偏差为3.25%、1.12%,方法检出限为0.1、1.0 μg /L。关键词: 金属罐 消解 石墨炉 土壤 Cd Ni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1]人体健康。在中国,随着污灌面积不断扩大,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骤增,其中重金属污染的案例占很大比例。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日益严

[2]重,对污染环境的治理迫在眉睫,因此,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于防治重金属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们的健康,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常用的土

[3][4]壤重金属检测分析方法有: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感应耦合电浆质谱法,火焰原子吸[5][6][7]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分光光度计比色法。上述方法或者样品前处理较为麻烦;或者测量时间长精密度不高;或者使用的仪器较为复杂,测量成本高。而GB /T 17141—1997《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d 的方法,又存在着检测限太高,干扰大,需加基体改进剂而导致的效果不好、稳定性差、波动性大等问题。本文采用金属罐消解- 石墨炉法快速直接测定土壤样品中的Cd、Ni 含量,具有操作简单,进样量少,准确度高,定量准确、迅速等优点,所得结果准确、可靠。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美国PE—60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镉、镍空心阴极灯,与主机配套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塞曼扣背景。浓硝酸、氢氟酸,均为GB 以上级。高纯氩气: 纯度为99.999%。标准储备溶液: 镉、镍质量浓度均为1.00 mg /mL(标准物质研究中心)。标准工作溶液: 镉、镍质量浓度均为0.01 mg /mL,使用时按要求逐级稀释。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1.2 仪器测量条件

测量条件见表1。

表1 石墨炉测量条件

[8 - 9]1.3 金属罐消解溶解方法

称取土壤样品0.1 g(精确至0.000 1 g)于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加入1 mL HF + 2 mL HNO3溶液,将聚四氟乙烯管放置于金属罐中密封,置烘箱中于180 ~ 190 ℃加热24 ~ 30 h,冷却,将聚四氟乙烯管取出,放置在电热板上蒸至近干(140 ℃左右),再加少许HNO3(< 1 mL),蒸干(干透),加入2 mLHNO3 + 3 mL 去离子水,如前密封,置烘箱内于140 ℃加热4 ~ 5 h,冷却至室温,直接定容到100 mL 容量瓶中,待测。随同做空白试样。1.4 校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配制0、0.05、0.1、0.5、1.0、2.5 μg /L的镉标准溶液及0、5、10、20、30、50 μg /L 的镍标准溶液,按照表1 设定的仪器条件测定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同时测定空白试样。1.5 样品测定

将已处理好的土壤样品在测定标准曲线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同时做全程序试剂空白,然后计算其含量。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消解方法

采用金属罐消解法消解土壤样品时,为控制好空白,避免样品损失,消解液加入量不宜太多,温度不宜太高,时间不宜太长。金属罐消解通过样品与酸的混合体内部发热,热量损失很少,从而使样品快速分解。消解时,硝酸加入量要适宜,太高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而且在高温下硝酸对石墨炉具有腐蚀性,造成仪器的损害。如果消解后硝酸残留量多,可在通

[10]风橱中低温加热,蒸发至近干。用混合酸分解土样,能彻底破坏土壤晶格,适于重金属的测定,消解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2.2 金属罐消解条件的选择

对HNO3 - HF 这一消解体系,按照不同用量、消解温度及消解时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酸比例为2 ∶

1、温度为190 ℃、消解时间在24 ~ 30 h,能获得满意的结果。试验结果如图1 ~ 3 所示。

图1 混酸不同比例与A 的关系

图2 消解时间与A 的关系

θ /℃

图3 消解温度与A 的关系

2.3 方法检出限

以空白溶液测定10 次的标准偏差的3 倍所对应的浓度作为检出限,测得镉的检出限为0.1 μg /L,镍的检出限为1.0 μg / L。此检出限可以满足日常监测要求。2.4 干扰试验

++2 +2 +2 +3 + 试验表明,在所选试验条件下,5000 倍的K、Na、Ca、Mg、Zn,250 倍的Fe、4 +6 +2 +2 +2 +Mn、Mo、Cu,800 倍以下的Pb、Co 对测定无干扰。2.5 方法的精密度及稳定性试验

土壤测定用ESS—1 质控样作分析质量控制样,测定15 次,其重复性和稳定性见表2。由表2 看出,Cd、Ni 的测定值在标准值的范围之内,RSD 分别为3.25%及1.12%。2.6 线性方程与线性范围

将Cd、Ni 标准溶液均用1% 的HNO3溶液介质逐级稀释配制系列标准工作溶液,系列准工作溶液质量浓度见表3,按1. 2 仪器条件测定标准溶液的谱线强度,对谱线强度X 和标准溶液的浓度Y 进行线性回归,得线性方程与相关系数(表3)。

表2 ESS—1 质控样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

2.7 加标回收率试验

按照限定的工作条件和金属罐消解程序,在样品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Cd、Ni 标准溶液进行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见表4,由表4 可知,待测元素Cd、Ni的回收率均接近100%,表明方法准确可靠。2.8 样品测定

用本试验方法对实际土壤样中的Cd、Ni 含量进行测试,结果如表5 所示。由表5 可看出所采集土壤中Cd、Ni 的含量情况,Cd 含量范围在0.052 ~0.266 mg /kg之间,Ni 含量范围在15.7 ~ 58.2 mg /kg之间。均能达到土壤的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表5 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

结语

(1)用金属罐消化样品快速、完全、易保存。

(2)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土样,用ESS—1 质控样作对照测定及加入标准作回收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方法可靠。

参考文献

[1]于艳秋,张笑竹,刘娟.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危害[J].企业标准化,2008,1: 16. [2]李战,李坤.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修复[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6: 268 - 270.

[3]王建伟,张娜珍,侯可勇,等. LIBS 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测量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2008,20(7): 1165- 1171.[4]芮玉奎,孔祥斌,李静. 应用ICP - MS 检测不同种植制度土壤重金属含量[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27(6): 1201 - 1203.

[5]任海仙,王迎进. 微波消解-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J]. 分子科学学报,2009,25(3): 213 - 216.

[6]马元庆,杨建敏,刘义豪,等. 微波消解- 石墨炉原子吸

收法研究海湾扇贝中重金属的富集效应[J]. 齐鲁渔业,2009,26(1): 17 - 19.

[7]景丽洁,马甲.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染土壤中5 种重金属[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1): 74 - 77.

[8]许海,王沽琼,徐俊,等. 土壤重金属测定中不同消解方法的比较[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21(4): 70 - 74.

[9]王京文,徐文,周航,等. 土壤样品中重金属消解方法的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2007(2): 223 - 225.

如何让化学作业更高效 第6篇

关键词: 化学作业 当堂演练 少而精 梯度

随着2008年江苏省高考方案的不断调整,江苏省高中化学学科教学面临严峻的考验,化学老师们在夹缝中求生存。普通高中化学学科高考地位不断降低,学生不重视,不愿花时间学化学。此时如何巧妙布置作业,让化学学习变得更高效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化学学习变得更高效?上课认真听固然很重要,但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作业和完成作业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实中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何呢?笔者对任教的几个班级进行了调查,绝大部分学生都喊累,作业量大,也有部分学生甚至不愿意做作业,部分学生坦言他们做不完作业,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经常抄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化学作业就不能起到它应有的巩固和反馈的效果,影响整个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巧妙布置化学作业,使其与新课改一样,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化学作业设计,让化学作业科学有度,使学生愿意认真完成呢?如何让化学作业更高效呢?

一、当堂完成作业

对于高一新授课,我采取的上课模式是讲练结合,尽可能课上就完成跟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给学生当堂演练。如我在上离子反应这一节时,首先通过物质导电的原因引入电解质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当堂练习事先准备好的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相契合的例题,再带着学生归纳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两个概念的注意事项。接下来介绍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随后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在此基础上从电离角度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这样一节课学生通过典型例题的演练,不仅巩固消化了当堂所学知识,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作业和课堂所学知识很好地融合起来,大大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课后作业少而精

据心理学专家介绍,睡眠不足将导致精神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低下等,为了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睡眠,课后作业应做到少而精。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消化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现行教科书课后习题与考试考察内容脱轨严重,配套练习难易度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遇到诸多苦恼,同时我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部分学生不交作业,抄袭作业,从而导致化学成绩得不到提高。所以我尽可能以课堂为主导,课后作业非常少,将学生完成作业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极大地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当然,在作业量少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当天的教学内容学生能消化,我在选题上煞费苦心,精挑细选,题目都是老师先认真做一遍,将一些不好的题目淘汰,选一些典型题让学生课后巩固,练习册上超出学生知识要求的,坚决不做,一些较难的题不做,或只让学得好的学生选做。但我要求学生做题时必须有痕迹,不动笔墨不做题,这样做的原因有三点:①帮助学生学会审题;②督促学生认真做题;③通过做题的痕迹可以看出学生做题的认真程度及出现的问题,这样就杜绝不做作业或抄袭作业的现象,学生不仅愿意写化学作业,而且做得既快又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后作业有梯度,针对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做

老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这样我们就应做到因材施教,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我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因班而异,因人而异。我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优等生都做,后进生和中等生只做必做题,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到后进生和中等生,而且可以让他们在作业中收获喜悦,从而使他们对化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优等生在必做题的基础上增加一到两题选做题,让他们在本学科上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为将来选修夯实基础。如我今年在高一带四个班的化学课,四个班分为三个层次,有两个班基础较好,一个班中等,还有一个班基础较差。我在课后布置作业时,基础较差的班一般只有四个必做题,没有选做题,在基础中等的班布置四道必做题和一道选做题,在基础较好的班布置四道必做题和两道选做题,使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得到顺利完成作业的机会,不会因为化学作业过多而导致学习压力太大,从而不喜欢学习化学;而基础好的学生又可以多一些巩固和锻炼的机会,能更上一层楼。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都能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正如孔夫子所做的那样,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化学作业批改之探索 第7篇

一、目前, 作业批改中多存在以下问题

1、反馈时间长

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 尤其在我们农村初中, 学生人数较多, 化学学科课时又少, 而师资配备又跟不上, 多数教师身兼多个学科的教学, 如果对化学作业施行全批全改, 造成每次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 教师工作量又大, 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正确的得不到强化, 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又有其他规定, 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 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信息量少。

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 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既少又简单。所谓全批全改, 也只是简单划上对、错号, 不能做到全面分析, 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 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 却不明白错因, 如此反馈, 信息量过小, 作业利用价值不大。特别是不能满足中上等的学生。

3、校正不力。

因为反馈时间过长, 作业返回学生手中时, 知识已学过几天, 加上课业负担又重,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回头温习旧课以及校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就开始做新作业, 形成了问题遗留, 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4、作业虚设。

有的教师为了便于批改, 片面追求作业的“质量和数量”, 应付上级检查, 多让学生做一些订正过的习题, 甚至是抄写例题, 对学生来说, 只是进行了知识的“搬迁”。作业反而成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它的作用逐被单元过关所代替, 失去了作业应有的价值。另外, 学生的作业种类较多, 如:有正式的作业本, 有统一的练习册, 有家庭作业, 有课外习题等, 这的确成为学生的负担。同时也成为教师的负担, 因为按照要求, 只要学生的任何作业教师一定要精批细改。若不精批细改, 上级主管部门就要“说三道四”, 央及到教师的方方面面。为此, 大多数教师只能对学生的任何作业范范粗批, 根本起不到作业的任何作用。

二、鉴于上述问题, 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学生作业的批改方法:

1、精设精批。

自己在作业设计上尽量照顾到好、中、差三类, 作业数量适中, 书面作业一般一次设计2-3个题, 并进行精批细改, 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对于统一的练习册, 教师只批改没有答案的部分和提高题, 其余的让学生自批。对于课外作业只做重点检查。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使教师有更多时间钻研教材, 改进教法。

2、自我批改。

为了贯彻我区的“6模块3+X”模式的教学 ( (1) 问题指导、预习先行, (2) 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3) 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4) 交流展示、适度拓宽, (5) 反馈校正、尊重差异, (6)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要求, 对于课外作业完成后, 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 写出各种解法, 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 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以完善答案。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便提高学业成绩。

3、当面批改。

为了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 在批改作业时采用当堂当面进行, 方法却因人而异。作业做的较好的, 教师应给予表扬, 指出其优点;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不讽刺挖苦, 给予关心、辅导, 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 使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对做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 应在指正教育的基础上, 做耐心的工作, 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这种方法, 能有效的发挥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校正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 弥补了单元过关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4、分组批改

除正式的书面作业外, 其余的学生作业, 采用学生分组批改的方法进行。一般情况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再一次次批改作业是采取轮换的方法进行。各小组批改后, 对于批改情况做出恰当的反馈, 并加以校正。让批改者当当老师, 从而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更加认真、更加严谨、更加自觉。同时也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激情, 因为他们也能见到优等生的作业, 学习优等生的解题技巧, 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在当老师中求得进步。

如何提高化学作业的效率 第8篇

一、作业生活化———作业内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设计与生活相关的作业, 把作业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化学知识,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有利于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作业:篝火是人们野外生存必备的, 你能从篝火中总结出燃烧条件吗? 请结合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点燃篝火要用干柴? 2为什么要用燃烧的纸张引燃干柴?3干柴为什么要搭建成堆?4篝火下的土壤的温度很高, 为什么不能燃烧?

《气体溶解度》作业 :小明最近买回了几条金鱼 , 他仔细请教了养鱼的技术:1不能用凉开水养鱼;2要定期给鱼换水;3天气热时换水的间隔要缩短; 4阴雨天气鱼可能会浮出水面, 这时要打开气泵。你能帮他说明道理吗?

二、作业基础化———作业难度与课标要求相一致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学生作业的基础性, 不但要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而且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作业设计要“扎下根”、“探到底”, 通过作业洞察学生思维中的盲区、误区, 规范学生的解题方法。

例如:《化学方程式计算》作业: 小明要在实验室里制取3.2g O2, 你能帮他设计哪些方案 ? 分别计算出需要的药品的质量, 选择出最好的方案。促使学生对可以产生氧气的反应进行全面复习, 熟练计算步骤与书写要求, 同时对每种方法所需要的仪器及操作进行对比。

《化学式计算》作业 :爸爸带小明去采购化肥 ( 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铵) , 你能帮他们做出选择吗? 学生对各种化肥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根据售价衡量不同化肥的性价比,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化肥对土地的影响。

三、作业多样化———作业形式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开放, 学生的作业形式也应不拘一格、灵活选择。布置“以师生共同建构、创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的”作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1.阅读型作业。教材的 “知识视窗”, 涉及化学史、科普知识等阅读材料,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见识,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记忆型作业。例如初中元素化合价 、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还有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现象等。

3.实践型作业。以教材的 “调查活动”为主 ,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收集实例资料。例如调查当地水质情况、土壤酸碱度等,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 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4.探究型作业。课本的 “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如“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叶脉书签”等。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又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方案设计型作业。通过对实验名称、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解释反思等环节的规划, 培养学生对方案的宏观设计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资料的能力、对设计方案的评价能力。

6.开放型作业。新课程标准对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活动建议, 例如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蕴藏情况及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周围环境中“白色污染”的情况;调查附近工厂的情况, 综合分析选址是否合理, 存在哪些问题, 应如何解决等。

四、作业人文化———作业评价注重互动与交流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 做作业和批改作业是一种人文活动, 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民主的气氛、平等的交往和进步的快乐。

1.及时反馈。灵活运用多种批改方式 , 把自批、互批、集体批改、教师批改结合起来, 缩短作业批改的周期;指导学生建立和有效利用个人作业的“错解档案”,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适当点评。有针对性地书写批语 , 可以传递对学生的要求和指导意见, 融洽师生感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针对化学方程式计算步骤不清, 可以用:“方程式计算步骤:设、写、列、解、答”、“方程式要配平, 量单位要对”等, 让学生找到错在哪里, 知道为什么错、怎样去改;对于作业中的闪光点, 用:“这是极好的! ”、“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 ”及时进行鼓励,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初中化学作业设计 第9篇

根据目前学校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现行化学作业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 使作业具有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初中化学教学任务繁重,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化学, 对于知识的理解可能会有些缓慢。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得不加快教学节奏, 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有很大的压力。通过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 在如何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方面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兼顾到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学科,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个性和特点, 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都不同, 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 化学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应以统筹兼顾每一名学生为原则, 作业分层次,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初中化学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 也要兼顾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作为学生中考的必考科目, 对于学生能够升入理想学校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使作业成为发展学生特长, 弥补学生不足的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特长。为此, 在作业中可以给学生一些相关知识的网站或参考书目, 或者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场所, 帮助学生去开拓新的化学知识。让学生去分析自己的不足。他们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缩短了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二、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传统的化学作业通常是以书面形式的作业为主, 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重复性, 而且作业量大, 很多作业都是为了让学生熟练记忆, 为了应付考试而重复机械地进行训练。在作业设计上客观性太强, 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化学学科其实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自然科学, 学生要学会利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自然界中的诸多化学现象。实践性教学理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必然趋势。

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布置作业, 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布置的作业呢?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实践性, 实践性作业大大弥补了传统作业的不足, 为提高教学质量做了有力保证。

三、大胆创新, 让化学作业生活化

现实教学中, 教师并没有大胆的创新, 有的教师担心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有的教师担心创新会对学生太过于放任自流不利于管理。可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如今信息时代的学生了。如果还让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那么学生会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反感。现在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思维方式, 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教师当做神, 而是需要平等的对待。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及时改变思想, 大胆创新教学方式, 在学生作业的设计上体现人文思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单一的。我们在设计化学作业时, 要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仔细设计出一些与中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 去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学习的空间非常广阔的, 在学习中要把化学学习结合在生活之中,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放松的学习化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不仅巩固了化学知识, 也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以化学教材为依托, 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材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载体。教师在讲课讲到酸和碱的相关知识时, 可以结合硫酸在工业上的用途来给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 硫酸是经历了怎么样的化学反应才发挥这些用途的,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人拿硫酸毁容等现象。中学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分析, 同时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不应该的发生的, 让学生对酸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这样在布置作业时, 就可以从教材出发, 通过作业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 帮助学生形成具体思维模式, 也有利于初中生深化记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向学生讲授化学知识, 还能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解, 让他们对化学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考试考点,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 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 让中学生更好的跟随教师共同学习。

总之, 对于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理念, 通过实际教学, 总结经验教训, 让学生能够在化学课堂上形成固定的模式, 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设计作业的方法, 因材施教, 师生互动, 才能使化学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效果。平时要多上网查询初中化学的最新动态, 多与其他化学教师探讨教学中的问题, 多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提升教学质量。

化学教师是化学作业设计者和指导者, 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作业的布置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应该是教师关心的。在化学作业的布置上我建议分层布置, 不同层次学生有着不同的作业, 有利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也有利于大幅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只要我们能从思想上重视化学学科, 将化学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那么, 化学教学是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根来.探究性作业设计.2012 (5) .

[2]周海萍.传统作业设计的弊端.2010 (10) .

[3]刘晓东.服务于化学课堂.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5.

如何优化初中化学作业设计 第10篇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市教研室建议教师要精选作业,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保证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作业形式要多样, 既有书面形式, 又有口头训练、社会实践等, 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化学作业“高耗低效”现象, 提高作业质量, 实现“减负增效”。因此, 化学作业的设计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不断优化。

一、优化作业设计的形式

尝试改变作业形式, 注重灵活多样,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 基础性作业设计的优化

基础性作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作业设计要体现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 另一方面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基础性作业, 主要是要处理障碍和基础性之间的关系。如果超出学生已有的经验, 那么学生的自信心肯定容易受挫, 不利于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如果问题过于简单, 甚至几乎不存在障碍, 那么也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因此, 应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提出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密切, 需要学生思考才能解答的问题, 才是最适合的基础性作业。

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基础性作业设计:

1. 在单质中, 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在化合物中, 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______。

2. 加碘盐中的碘是以碘酸钾 (KIO3) 的形式存在的, 其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

3. 含磷洗涤剂因含Na5P3OX, 大量使用会造成水的污染。已知该化合物中磷元素为+5价, 则X的值为 (%%)

(二) 拓展性作业设计的优化

拓展性作业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作业的作业类型, 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参与到作业中。拓展性作业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注重实践与体验, 使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以提高。在设计拓展性作业的时候, 要以多变的形式、新颖的题型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综合的问题、多样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答案激发学习动机, 促进思维的发展,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如:最近, 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磁悬浮的核心技术是利用超导体的反磁性。高温超导物质 (Y2Ba4Cu6O13) 是以YmOn、BaCO3和CuO为原料, 经研磨烧结合成 (此过程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

(1) 高温超导物质 (Y2Ba4Cu6O13) 由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其中Y呈________价, YmOn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2) 在合成该高温超导物质的同时, 还生成了一种物质, 该物质是_______。

(二) 探究性作业设计的优化

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强调合作与探究。化学作业设计也应与这种学习方式相匹配。探究性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和“单元探究活动”为主, 如“会游泳的鸡蛋”、“寻找生活中的能加快双氧水分解的物质”、“自己动手清洗水壶内的水垢”、“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叶脉书签”、“自制密信”等。家庭小实验密切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开展家庭小实验有助于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 扩充学校教育资源,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能力。

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指导是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的前提, 初中学生化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 操作能力比较差, 特别是对于那些过程较为复杂的小实验, 实验之前教师要做全面的指导。

在器材方面, 由于家庭小实验是在家中完成的, 没有专业的仪器, 又不必买现成的仪器, 应鼓励学生自制仪器, 动手改制一些废品为简单器具。如量器可用带刻度的废弃药杯、塑料杯等代替;容器可用塑料水杯、玻璃水杯代替, 也可以用饮料瓶将其底部去掉代替;玻璃管可用白色的塑料软管代替;漏斗也可以用饮料瓶制得;用棉花或几层棉布代替滤纸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同时在废物利用的过程中还养成了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在药品准备上, 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家里现成的, 如食醋、蔗糖、植物油、食盐是家里常备的;二是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药品, 如胆矾、盐酸、生石灰;三是到试剂药品店买必需的药品, 如酒精、纯碱、高锰酸钾, 以补充药品的不足, 但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的化学药品。

只要教师指导得当,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家庭小实验中的仪器和药品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 必定会思考实验的原理、药品的选择、操作的步骤等。学生通过思考、创意、构思和设计, 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又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

在设计作业内容时, 既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的训练, 又要突出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作业内容的设计要以人为本, 作业应该成为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而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任务。作业内容的设计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赋予作业以人文色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作业内容的设计应该因人而异, 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 对作业内容的设计自然就要有所不同, 要以自主为原则, 设计不同层次、多梯度的选择性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

比如, 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单纯知识型的作业, 布置一些应用型或探究型的作业。如让学生结合社会实际, 查阅资料归纳硫酸型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 则布置一些基础型、知识型的作业, 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如背诵元素符号、化合价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识记性作业。这样,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 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

作业内容的设计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实践, 在与生活实际的接触中开发智力、增强认识、提高能力。可开发一些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 让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体现生活处处有化学, 生活处处学化学。

如在学习化学式后, 学生感到物质的化学式难记忆, 很枯燥。可设计找物质比赛的作业:让学生回家找出家中的物质, 通过上网查资料、咨询专业人士等活动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多者获胜。通过这样的作业, 学生懂得:有许多物质的化学式很复杂, 化学名称也很复杂, 通常只叫俗名, 如植物油、药品等;也有许多物质是混合物, 不能用化学式表示, 如果汁、水泥、土壤等,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化学知识要联系日常生活, 应用到实践中, 解决生活难题。如鉴别矿泉水和纯净水;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组成和毒性;如何除去水垢, 怎样降低硬水的硬度;怎样除去冰箱里的异味;为什么禁用含磷洗衣粉。化学魔术表演:魔棒点灯——氯酸钾与浓硫酸反应放热使酒精灯着火;水中起火——白磷在水中燃烧;秘密图纸——石灰水使酚酞变红。制作简易净水器比赛, 看看谁的净水器净化效果好。维生素C泡腾片反应的探究、农业上杀菌剂波尔多液的配制, 等等。这样的应用型作业, 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仲雷.优化化学作业设计, 减轻学生负担.新课程学习, 2010 (12) .

[2]杨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作业设计.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2) .

化学教学中作业的处理方法 第11篇

一、作业的布置

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大纲对所学知识的要求要有明确的掌握;同时要对学生的情况有基本的掌握,如学生对过往知识的储备水平,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对新知识的巩固及运用的难度和规律有着深入的了解。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连续、拓展、发散。同时,要注重课堂知识在作业中体现及深化。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对新学的知识要有巩固,更要对其有深入理解,达到能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针对班上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难度及广度上,应该做适当合理的比例设置,比如;简单的基础知识、中等难度的、较高难度的分别占百分比大约是多少,使之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此外,对部分基础较好要求较高的同学,可以适当布置一点思考题;对部分基础较差反应较慢的同学,可以依据“三基”要求,适当让其对课堂知识、书本知识进行记忆及巩固。总之,分层次、分阶梯、分情况、分任务、分要求,做到“因生而异,因学而置”。

二、作业的批改

批改作业是教师发现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整调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对学生作业提出严格、明确的要求。做到作业规范、正确、整洁和按时。对学生的作业,教师要按规定的数量批改后及时发给学生。要重视“及时反馈”的心理效应,即:能及时得知自己学习结果的学生,其学习效果要远胜于不能得知自己学习结果的学生。

1.写好批语,及时反馈

批改作业时,要明确地向学生标示正、误并指明错误所在。为此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约定符号,例如“√”、“×”、“≠”、“?”、“……”、定点圈阅等。为了说明问题症结和解决办法,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可以简明扼要地写上批语。

让学生及时地获得上述信息,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地纠正错误,解决存在问题和搞好新的学习,而且可以防微杜渐、防止形成不良定势。因此,作业的批改和发放一定要及时。

2.建立统计记录,掌握情况,积累经验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可以建立“习题批改正误统计记录”和“学生作业统计记录”,不但有利于搞好作业讲评和课后辅导,而且可以为日后备课、复习、编制测验、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总结经验积累生动的素材。

三、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对答案、订正错误,它是根据作业批改获得的信息指导学生完善、改进学习而采取的补充措施,对学生的查漏补缺及进一步深化拓宽所学知识具有指导作用。可以使作业更好地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进行作业讲评应注意:

1.优化方法,总结规律

要注意向学生提出方法多样化要求和优化要求。例如,讲评习题“在一定温度下,将等物质的量A和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气)+2B(气)== 2C(气),反应达到平衡时,若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相等,则此时A的转化率为( )。

A.50% B.60% C.40% D.70%

一般的同学看到这个题目,立即可以想到根据化学平衡的一般计算方法,设A、B、C三种物质的变化浓度分别为x、2x、2x,然后利用“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相等”,列出方程式,解出A的变化浓度x,从而求出A的转化率。

极限思维:按非可逆反应考虑,设均为1 moL的A、B,则只有0.5 moLA参加反应,转化率为50%,但由于是可逆反应,所以A的转化率应小于50%,直接得到答案C。

在学生提出递推法和估算法后,通过比较,确定后一种方法比较简便,能提高解题速度。

2.评议结合、讲练结合

教师要精讲、少讲,给学生思考问题、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的机会。有时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练习,形成体验。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关于强酸、强碱以及弱酸、弱碱的浓度及混合后溶液跟pH值的关系,可以设计类似下列练习题并组织讨论:下列各组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后,pH值大于7的是( )。

A.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B.0.1moL/L的醋酸和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C.0.1 moL/L的硝酸钡和0.1 moL/L的硫酸铵

D.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

学生在解答涉及实验操作的习题时,常常说不清实际步骤和方法,甚至发生错误。此时可以组织实际操作表演,让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拓宽思路,适当提高

讲评作业时,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思路和眼界,以求举一反三。为此,有时可以适当变动习题的条件和要求。

例如,含有饱和一元醛A的溶液100 g,其中醛A的质量分数为25.7%,加入饱和一元醛B17 g后,搅拌均匀。从拌匀的混合液中取出4 g,加入足量的新制氢氧化铜,加热煮沸产生红色沉淀4.32 g。已知B醛比A醛多一个碳原子,计算并确定A、B的结构简式。

此题的解法分析:以1 moL醛基对应1 moL氧化亚铜(产生的红色沉淀)为计算依据,用平均式量法求出两种饱和一元醛的式量平均值,然后根据饱和一元醛的通式CnH2n+2O求出n的值等于2.33,得到两种醛分别是乙醛和丙醛。

以此题为典范,如下题:一个重91.8 g的洁净烧瓶中,加入两种饱和一元醛A和B的混合液4.68 g,向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经充分反应后,过滤、仔细洗涤、干燥,称得瓶和固体质量共108 g。已知B比A的相对分子质量大14,求A、B。

在分析此两题时,有同学更一步提出甲醛也是饱和一元醛,但是它完全反应时是可以以两个醛基来反应的,所以最完整的做法是还要单独把甲醛拿出来讨论。

由范例到实战,由一反三,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感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时,他们参与作业讲评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

经过这样科学严谨的作业布置、批改和讲评过程,相信大多数同学会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好的掌握。

高中化学作业设计例析 第12篇

1.自主设计层次性化学作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自主设计作业题目,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可以将题目分为基础型、提高型、拔尖型。根据题目的不同学习目的可以将题目分为实践型、技术型、知识型、计算型和实验型。在将题目分类之后, 为了避免作业量大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 教师可以将题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这样使得学生更加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情境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改后情境作业的出现, 帮助教师改变传统作业造成的误区。教师可以在化学作业中通过设置化学问题、图片和模型的展示、科学史实、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每一个学生均是一个单一独立的个体, 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 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设计不同的评价语言。

在本设计中的第 (4) 题涉及到烷烃取代反应和烯烃的加成反应, 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全面掌握烷烃取代反应和烯烃加成反应的反应原理的基础上, 能够区分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找出其异同点。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性设计题目, 体现在作业的层次性, 例如在本设计中的 (1) 、 (2) 、 (3) 为必做题, (4) 、 (5) 、为选做题, 要求三题中选两道, 这样必做题和选做题的结合更加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符合课标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层次性的化学作业能够更加有效地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 情境性的化学作业和多样化的作业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同时使教学能够真正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提高班主任的威信下一篇:电子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