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方式范文

2024-07-08

心理方式范文(精选12篇)

心理方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诊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根据入院前后顺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2.5±9.8)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8例,刀刺伤17例,高空坠落伤15例,摔伤18例,其他伤22例;受伤部位:四肢外伤27例,颅脑创伤25例,胸部外伤20例,腹部外伤28例;观察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1.1±10.3)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7例,刀刺伤18例,高空坠落伤16例,摔伤16例,其他伤23例;受伤部位:四肢外伤26例,颅脑创伤24例,胸部外伤23例,腹部外伤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观察患者心率、脉搏、体温等生命指征变化。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1.2.1 建立良好形象

护理人员的形象会影响首因效应,其应该保持端庄、礼貌的态度为患者留下良好印象,通过刺激患者听觉器官,提高患者愉悦度,使患者可以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由于患者存在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保持从容、镇静状态耐心接受患者的咨询,使患者更快接纳护理人员,拉近护患间的距离,帮助患者尽快摆脱负面情绪[3]。

1.2.2 熟练操作

护理人员熟练操作既可以为患者争取时间,也可以支持和鼓励患者,使患者增强信任感,从而增加安全感,以此缓解患者精神痛苦。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心理疏导,支持和鼓励患者,使患者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放松,避免患者出现神经质反应,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尽心尽力抢救。

1.2.3 语言交流

护理人员在患者发生创伤之初,就应用心理护理技巧安抚患者,通过交流使患者可以释放恐惧、紧张等情绪,满足患者倾诉的需求,使患者可以控制情绪,保证情绪稳定不影响治疗。护理人员要保持真诚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增强患者的信任度[4]。

1.2.4 非语言交流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面部表情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同时还要控制自身表情,避免使患者误解,指导患者放松,采取呼吸调节,以此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非语言交流,促进护患间感情,为患者心理提供安慰与支持。

1.3 观察指标

根据WHO标准[5]为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本次研究中分成0、1、2、3级4个等级,其中0级指患者无痛,乐于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1级指患者疼痛较低,在可忍受的范围内,愿意接受治疗或护理;2级指患者属于中度疼痛,患者难以忍受,配合治疗或护理效果不佳;3级指患者为重度疼痛,无法忍受疼痛且无法配合临床治疗或护理。

2 结果

观察组0级、1级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2级、3级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小结

外科急诊患者心理十分复杂,面对外伤急性刺激容易引起心理异常,所以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患者大多存在紧张、恐惧、焦虑、情绪低落、抗拒治疗等不良心理。为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为患者建立心理档案,从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均根据护理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为患者解答疑问。

总之,急诊外伤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方式对改善急诊外伤患者不良心理、促进患者临床康复的效果。方法 200例急诊外伤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分级情况。结果 观察组0、1、2、3级患者分别为30、58、11、1例,对照组分别为15、35、30、20例;观察组0级、1级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2级、3级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外伤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外伤,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闫芳.腹部外伤患者的急诊心理护理.中国医药科学,2014,4(16):120-122.

[2]张珊珊,史晓丽,景丽.外伤急诊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查及干预.临床医药实践,2013,22(4):305-307.

[3]迟营,耿淑玲,邢军.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80-184.

[4]唐小华.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急诊患者治疗影响效果分析.当代医学,2012,18(20):140-141.

打电话方式看心理性格 第2篇

通电话时从不喜欢坐立在同一位置,喜欢绕室而行。这类人好奇心极重,喜欢新鲜事物,讨厌任何刻板性的工作。

2、信手涂鸦型

一边通话,一边在纸上信笔乱画这类人大多具有艺术才能和气质,富幻想而不切实际。不过他们独具的愉快及乐观性格,使他们经常可以较容易地度过困境。

3、悠闲舒适型

用电话时舒舒服服地坐着或躺着,一副泰然自若状,生活沉稳镇定,泰山压顶面不改色。

4、以肩代手型

他们喜欢把听筒夹在手和肩之间。此类人生性谨慎,对任何事情必须先考虑周详才作出决定,他们处处小心从事,极少犯错。

5、平淡无奇型

此类人无特殊习惯,一切动作出于自然。他们生性友善,富自信心,对自己的生活操纵自如,能伸能屈。

6、一心二用型

通电话的同时,常常要做一些琐碎的事,比如整理文具、擦抹台桌等。此类人富有进取心,珍惜时间,分秒必争。

7、抓紧下端型

通话时紧持听筒的下端。这类人外圆内方,表面看似怯懦温驯,其实个性坚毅,无论对事对人,一旦下定决心,永不改变。

8、以笔代指型

习惯于用手中的圆笔去拨动号码这类人性格比较急躁,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不让自己有片刻的空闲。

9、话线绕指型

心理咨询的特点与方式 第3篇

过去,心理咨询师职业未被国家明确认定,缺乏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为使这一新兴职业规范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8月制定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指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于今年7月共同组建了"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指导委员会",负责全国的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今后心理咨询师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获得全国统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的心理咨询活动。

与此同时,公众对心理咨询也须有个明确的认识,以便及时求助。

心理咨询的概念和一般情况:

心理咨询是运用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对求助者进行的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心理调整过程。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常常不能一次完成,须持续一段时间。

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关系很密切,甚至有时很难划分开来。近年,一些咨询心理学家认为,咨询心理学作为一个专业,具有下列特点:

1.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康复或已经复原的病人。而那些有严重的疾病,需要长时间治疗的病人,主要是临床医学、临床心理学的工作对象,而不是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因此,前来咨询者也不应称为患者,而称为来访者、求助者或咨客。

2.心理咨询着重处理人们的正常心理需要和问题,大半在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例如,来访者希望提高学习效果、选择恰当职业、改善婚姻状况等前来咨询;而并非要控制妄想、制止痉挛等病理问题。

3.心理咨询工作通常不是去重建人格,而是找出已经存在于来访者心理的症结,帮助其释解和找出解决心理症结的方法。对于环境的改善,也是在分析所处条件的基础上提供改进建议,而并非重建。

4.心理咨询内容,常集中在健康、教育、职业、婚姻等方面。在发达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类型不同,选择学校、选择专业和学习的方法等,都须心理学家咨询指导。职业的选择,失业、就业、职业训练等等,也是许多人经常面临的大问题,自然就成为心理咨询的一个主要工作领域,性与婚姻问题在现代社会也很突出。美国有材料说,在"正常"夫妇中,也有48%的妇女和36%的男人具有性功能障碍。这方面的问题是咨询心理学又一个主要工作领域。

以上所说心理咨询的特点,是就整个咨询心理学的领域来说的。若是就精神病院或医院中的咨询来说,显然情况就不一样。在那里,各种各样的病人就上升为主要对象了。

心理咨询的方式:

1.门诊咨询:在综合医院、精神病院、精神病防治所、综合性诊疗所等,建立定期的心理咨询门诊,由有经验的医生在咨询室回答各种各样的来访者的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应该允许有一部分来访者是匿名的。匿名和对来访者的深入、全面地了解是不矛盾的。这恰恰是为了保证来访者能真实地谈出他的问题。对于匿名来访者的记录,可采取编号的方法。为了科学研究上的需要,应记录每一个来访者(包括匿名来访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情况。至于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都不是必须记录项目。

2.电话咨询:这种形式有利咨询求助者匿名求助,不必露面,给求助者以方便和安全感。近年发展起的心理危机干预电话,主要目的是防止自杀、消除极度紧张、极度抑郁、极度恐惧、极度孤独等心理危机。处于严重绝望以至企图自杀的绝望者可拨这个电话求助。接电话的心理医生或社会工作者,将给求助者以劝慰,必要时约到诊所咨询,以帮其度过危机。这种措施是很有效的,心理危机者拿起电话求助,就迈出了脱离危险的第一步。

心理方式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120例ASAⅠ~Ⅱ级初产妇,年龄20~32岁,孕28w以上,既往无精神病史,无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和妊娠并发症,学历高中文化以上。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的产前教育,实验组在孕28w~产后1w采取如下心理干预措施:(1)心理健康教育:①渗透大量的心理知识,如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品质、能力、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等。②教育、训练掌握心理平衡法、心理调节法、心理暗示法、心理激励法等科学有效的心理学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初产妇形成良好的观察、记忆、思维、注意等智力品质,及形成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积极而乐观的心态等非智力心理品质。(2)个别心理咨询:每周固定半天进行个别心理咨询。(3)建立心理热线电话,每周固定1晚上进行心理热线电话咨询。(4)对随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干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初产妇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妊娠压力量表(PPS)及应对方式问卷(CSQ)表的评分变化,其中PPS含有30项有关妊娠压力事件的陈述,因子1为“认同父母角色而引发的压力感”含15个条目;因子2为“确保母子健康和安全而引发的压力感”含8个条目;因子3为“身体外形和身体活动的改变而引发的压力感”含4个条目;另有3项未归入任何因子,分析时这3项作为其他因素。该量表采用4级记分法,“0”表示没有压力,“1”为轻度压力,“2”为中度压力,“3”为重度压力。量表得分=总得分/项目数,其中0分表示完全没有压力;0.001~1.000表示有轻度压力;1.001~2.000表示有中度压力;2.001~3.000表示有重度压力。CSQ问卷为自评量表,反映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而进行的调节行为,共20个条目。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每个条目按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经常采取0~3分4级评分,得分范围均为0~3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初产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抑郁、敌对评分比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对照组总的妊娠压力及因子2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而在因子1、因子3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干预前比较,*P<0.05

实验组初产妇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因子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应对因子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见表3。

3 讨论

初产妇怀孕、分娩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怀孕期间及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会急剧变化,整个怀孕、分娩过程须经历强烈的情感体验,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利于胎儿的成长发育[2]。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初产妇更担心能否顺产及婴儿健康情况等,更易出现精神、心理障碍,从而使妊娠压力增加,导致一些不良妊娠结局,如低体重出生儿以及早产的预测因子,而且还可能导致产后抑郁和焦虑,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3]。

初产妇的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缓解妊娠压力,改善不良心理情绪[4]。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应对方式的直接目标是解决生活事件或减轻因事件而产生的情绪不平衡状态。积极应对包括直接面对困难和压力去努力解决问题、接受现实和寻求支持等策略;消极应对包括逃避、否认或歪曲事实等。采取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应对可以降低应激反应的不良后果。所以,使初产妇掌握较多的积极应对的方式对维持其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作用[5]。

本研究显示,通过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初产妇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抑郁、敌对等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性降低,而对照组孕产妇的心理健康改善不明显,可见预先的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初产妇的心理状态[6]。对照组总的妊娠压力及因子2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说明通过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妊娠压力。应对方式问卷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因子分显著提高,而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应对因子分则有显著性降低,说明心理干预显著改善初产妇的应对方式。因此,心理干预可以改善初产妇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减轻妊娠压力,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初产妇应对方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120例ASA Ⅰ~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产前教育,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观察时间为孕28w~产后1w,心理干预前(孕28w)后(产后1w)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妊娠压力量表及应对方式问卷(CSQ)进行评定分析。结果: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初产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抑郁、敌对评分比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总的妊娠压力及因子2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初产妇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因子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应对因子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初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妊娠压力水平和改善应对方式。

关键词:心理干预,初产妇,应对方式,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Alvarado-Esquivel C,Sifuentes-Alvarez A,Estrada-Martinez S,et al.Prevalence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women attending public hospitals in Durango,Mexico.Gac Med Mex,2010;146(1) :1~9

[2] Davis EP,Sandman CA.The timing of prenatal exposure to maternal cortisol and psychosocial stress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infant cognitive development.Child Dev,2010;81(1) :131~148

[3] Misri S,Kendrick K,Oberlander TF,et al.Antenat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ffect postpartum parenting stress:a longitudinal,prospective study.Can J Psychiatry,2010;55(4) :222~228

[4] Vinberg M,Froekjaer VG,Kessing LV.Coping styles in healthy individuals at risk of affective disorder.J Nerv Ment Dis,2010;198(1) :39~44

[5] 阮彩琴.应对方式对癌症放疗患者心理康复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4) :1912~1913

就餐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5篇

就餐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许多父母对这个问题连想都没想过,因为孩子是否吃饱、吃好、吃得清洁卫生才是摆在家长面前的`问题.殊不知,孩子就餐时外界环境和心理、食欲、消化等诸方面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就餐时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即使是美味佳肴也难以达到营养的目的.

作 者:张军锋  作者单位: 刊 名:健康向导 英文刊名:HEALTH GUIDE 年,卷(期):2010 16(1) 分类号: 关键词: 

★ 笑与哭散文

★ 与哭的词语

★ 父母唠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工作计划

★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

★ 孩子心灵成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 暑假走入孩子内心的心理健康

★ 孩子励志教育文章心得

★ 优秀获奖作文:哭与笑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应对方式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生活事件 应对方式 心理危机 应激

1.引言

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实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暂时失衡状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面临着应激性事件,身心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人身心维持着一定紧张是必要的,但过多暴露于应激事件且缺乏健康的应对方式,便会导致心理失衡。本研究选取某旅游专业大专层次学生为研究对象,旅游学校男女学生比例失调、理论学习时间短、90%生源来自农村,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一些特殊问题,诸如恋爱问题、人际交往、同性恋、学习压力等问题,由于这种性别结构、学制及生源的特殊性,使得这一领域的心理危机干预具有特殊性,处理不好易带来校园的混乱。本研究旨在讨论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与应对方式,为更有效地开展旅游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好地增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某省大专层次旅游专业在校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发放641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97份,其中男生196份,女生401份。

2.2研究方法

2.2.1生活事件评定。综合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代琪的心理危机源量表,以两份量表结构模型为基础进行问卷编制与调查。该问卷共25道题目构成,包括六个分量表,分别是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健康适应、自身状况和家庭因素,采用里克特五级评分法。效度系数为0.71,分半信度为0.81,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3]

2.2.2应对方式评定。以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结构为基础编制问卷,问卷共有35题,包含七个分量表,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责备与抱怨、幻想、退避、合理化,采用里克特五级评分法,其效系数为0.62、分半信度为0.78,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

2.2.3 数据处理,全数据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处理。

3.结论与讨论

3.1学生在应激情境下常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寻求帮助和社会支持的方式解决问题(表3-1),说明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水平较高。部分学生在面对困境时还会自责、逃避、幻想以及合理化的方式,这些应对方式一定程度的存在对心理健康、缓解焦虑有积极作用,但若过分依赖则会影响其心理健康,长期持续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

生活事件量表中丧失、家庭因素、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及自身状态等因子得分较高,丧失因子说明大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和支持感,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单一;他们人际关系也比较困难,尤其表现在女同学的寝室关系、女同学的打架斗殴等现象;家庭因素与学习压力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绝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心里着急但却觉得前途渺茫,时常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兼职以减轻家庭负担,于是学习与兼职时间精力的冲突导致了家庭和学习压力明显。

3.2各人口学因素应对方式的差异性分析。不同专业、性别、生源地在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问卷上没有显著差异(表3-2)。说明学生们都不可回避地遇到生活的困境和危机。在各分量表上,独生子女在学习压力和家庭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生源地与家庭因素有差异,不同性别在各分量表及总分之间均有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在问题解决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四者可以结合起来看,不难发现,由于独生子女自身的压力和父母期望值过高,父母强加了父辈们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在子女身上,使学生在这些项目上感受明显的压力。不同专业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基于学生专业学习内容,比如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可以多角度地理解生活,将来的就业面也相对较广,因此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与其他专业不同的应对方式。男女生在面对生活困境是,女生较之男生更多采用合理化和幻想等方式来解决具体问题。在不同年级,学生在各分量表各因子均存在非常显著相关,专科层次旅游学校学生实行“2+1”学制,本研究是在6月上旬所做的调查,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可能存在更多的现实压力和焦虑,诸如实习、就业、升学、恋爱婚姻等问题逐步凸显,因此大二学生基本上在各项因子上均体验到紧张和压力。因此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前的心理调试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3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从表3-3看到,生活事件总均分与应对方式总均分及各因子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大学生处在人格在逐步完善、自我意识逐步提高的阶段,因生活经历、人生阅历缺乏,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不能妥善处理应对。一定的生活事件是会引起一系列的应对方式,包括积极(解决问题)与消极(自责、退避、合理化、抱怨、幻想、求助)的,结果显示,自身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各分量表及总分相关系数最大,也就是说,大学生中采取积极或消极应对方式的最关键因素是在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及自我认知,往往自信乐观的学生在面临困境时会思路开阔、寻求转机,而自卑消极的学生在面临挫折时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处理困境。从表3-3可以看出,相关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预测学生行为的指标,因此作为老师和辅导员,了解学生的生活事件从而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干预、避免过激事件发生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4.结语

由于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自我认知不同,其心理危机发展的应对方式也不相同,若学生遇到应激事件不能及时干预,则可能变得焦虑、多疑、抑郁、孤独、适应不良,或成为神经症或精神病患者,甚至可能采取攻击、自杀行为;有的暂时将不良的情绪压抑到潜意识中,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从而行为退避、性格偏执。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提供有关信息,想方设法让他们接受帮助,帮助他们有所作为的面对危机。

参考文献:

[1]Kenneth France.Crisis Inervention.Forth Edition[M].Charlies C Thomas Publisher,LTD.2007.

[2]刘贤臣,刘连启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7年第一期.

[3]代琦.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类型及干预模式模式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月.

[4]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肖计划, 中国卫生出版社, 1996.

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与应付方式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脑瘫患儿父母组:

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童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脑瘫患儿60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1]。其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1岁5例, 1~3岁31例, >3岁24例;痉挛型41例, 手足徐动型8例, 肌张力低下型4例, 共济失调型2例, 其他型5例;康复训练时间<6个月10例, 6~12个月21例, >12个月29例。本研究以脑瘫患儿的父亲或母亲为研究对象, 入组的患儿父母均知情同意。入组脑瘫患儿父母60例, 其中男18例, 女42例;年龄23~39岁, 平均年龄 (31±2) 岁;受教育程度小学4例, 初中12例, 高中28例, 高中以上16例。

1.1.2 对照组:

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 与观察组患儿的性别与年龄构成比相同。以其父亲或母亲作为对照组, 共入组60例, 均知情同意并排除入组者有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 其中男16例, 女44例;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 (32±4) 岁;受教育程度小学3例, 初中13例, 高中29例, 高中以上15例。两组被试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2]:

此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 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 共90个项目, 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 采用0~4级评分。

1.2.2 应付方式问卷 (WCSQ) [3]:

应付方式问卷为自陈式个体应付行为评定量表, 共62个条目, 每个条目有两个答案“是”、“否”分别计1分和0分 (条目19、36、39和42计分相反) 。该问卷共有六个分量表, 按与“解决问题”应付因子相关系数的大小排序为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和解决问题。各分量表因子分等于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除以分量表条目数。

所有量表评定工作均由我院经过专门培训的高年资医师进行, 对儿童父母详细讲解指导语及注意事项, 然后由儿童父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逐条回答问卷每个项目, 量表统一由专人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卷。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瘫患儿父母组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分比较

脑瘫患儿父母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 (表1) 。

2.2 脑瘫患儿父母组与对照组应付方式问卷 (WCSQ) 评分比较

脑瘫患儿父母组WCSQ中的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而WCSQ的退避、幻想、自责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 (表2) 。

2.3 脑瘫患儿父母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

脑瘫患儿父母组WCSQ的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因子与SCL-90各项因子呈正相关, WCSQ的解决问题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呈负相关 (表3) 。

注:*P<0.05, #P<0.01。

3 讨论

目前, 脑性瘫痪主要靠长期的康复训练来治疗, 需要家长和医生的密切配合, 而长期艰苦的康复训练和对患儿的特殊照顾, 消耗着患儿父母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脑瘫患儿父母普遍存在训练艰苦、经济困难、工作影响、对孩子的失望以及担心孩子的未来等, 这对家长来说是一种强烈的负性刺激, 是家庭长期存在的一个负性生活事件, 会严重影响患儿父母的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脑瘫患儿父母组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和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 (见表1) , 表明脑瘫患儿父母有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和国内外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4,5]。

脑瘫患儿父母组应付方式问卷中, 退避、幻想、自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 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因子分高于对照组 (见表2) , 表明多数脑瘫患儿父母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 这与其他研究有所不同[6], 这可能与本研究观察组是从参加康复训练的患儿家长中抽取, 而不是从社会上所有患儿家长中抽取有关。家中有脑瘫患儿对患儿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高应激状态, 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 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 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应付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 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脑瘫患儿父母组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各项因子呈正相关, 解决问题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呈负相关, 表明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密切相关 (见表3) 。说明绝大多数脑瘫患儿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爱、希望和责任, 并和自己的情感痛苦相互交织, 大部分父母在对患儿的康复治疗过程中, 渐渐发展出了更多成功应付的方式。

总之, 脑瘫患儿父母都面临着特殊的困境, 应给予他们相应的社会支持, 如经济帮助、心理指导等, 教会他们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7], 使脑瘫患儿父母发展更多积极的应付方式, 从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能够坚持下去, 更好地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仅以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脑瘫患儿父母为研究对象, 也没有分别对患儿父亲和母亲进行研究, 采用的方法也只能反映患儿父母近期的心理状态。今后将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 并分别针对脑瘫患儿父亲和母亲以及脑瘫患儿不同康复治疗时期父母的心理变化进行多方面深入研究, 明确其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王治平.脑性瘫痪[M]//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08-409.

[2]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M]//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35.

[3]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 (WCSQ) [M]//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09-115.

[4]Preston A, Britner MC, Morog RC, et al.Stress and coping:a comparison of self-report measures of functioning in familie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or no medical diagnosis[J].J Child Family Stud, 2003, 12 (3) :335-348.

[5]王瑛琳, 吕素芬, 卢家荣.118例脑瘫患儿家长的心态调查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10) :782-783.

[6]徐晓燕, 黄建, 刘亮, 等.脑瘫患儿父母的应对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 (1) :111-113.

心理实验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第8篇

所谓心理实验,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规定的任务 (课题) 利用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对研究对象 (人或动物) 进行干预、操纵、控制或模拟研究,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行为进行观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方法。因此,心理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一般包括心理实验基本理论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实验课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接受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对心理实验课应有足够的重视,明确心理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应当具体规定让学生掌握的心理实验方法。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完善的学习评定结果对教和学有促进作用,表现在反馈信息的调节功能和动机动能上。反馈信息的调节功能,是指用反馈信息 (学习评定结果) 来调节行为,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师生都能依据评定的结果来不断调节教和学的活动,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检查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活动的动机功能,是指反馈信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如教师的表扬、奖励、同学间的竞赛等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实验成绩评定是指根据实验教学目的,对学生在实验成就 (知识、方法、技能、习惯、态度、作风等) 上的变化作出评价的过程。评定方式的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心理实验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验时每个同学的预习笔记、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进行评分,然后把各次成绩进行综合,按一定比例记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内。这样做的主要缺点是:

1. 由于做实验的同学较多,指导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同学的每一个操作细节进行详细的观察,甚至有个别同学为了片面追求好的实验结果,私自改写测定数据,也不易被发现。因此,无法进行合理评分。

2. 对于具体的实验操作,要进行很精确的定量计分是不可能的。尽管评分时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但非常笼统,各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只可称为“半定量”,达不到完全定量的程度。将有关的实验程序、操作方法、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等编成考题,与实验理论课一起进行书面考试。这种成绩评定方法虽然可以定量化, 但是明显不合理,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实验技巧和动手能力[1]。

总之,无论采用那种方式,都不能全面地、客观地、具体地反映和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水平。在一般情况下,教师通过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对某一名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有定论的,而在有些情况下,有些学生在某一方面较好,在另一方面又较弱,这样教师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定位又比较模糊。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把模糊数学应用到实验考核中,对学生的心理实验的考核方法实行了初步的改进和探索。

二、实验考核新模式分析

1. 第一级综合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

对每个实验进行四个等级的划分:优秀v1,良好v2, 及格v3,不及格v4,即评价集为v={v1, v2, v3, v4},每个实验从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 实验预习情况u1

(2) 实验基本原理掌握情况u2

(3) 仪器使用情况u3

(4) 操作动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及熟练程度u4

(5)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u5

(6) 创新能力u6

即因素集为u={u1, u2, u3, u4, u5, u6}.实验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就以上六个方面进行现场打分考核,同时实验前请多位有经验的老师进行讨论,给出各因素的权重分配为

教师对学生甲心理实验平时表现评价如表1所示。

根据教师对学生甲平时表现情况评价结果 (表1) , 通过统计得出其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由 (1) 、 (2) 两式可得到综合评价结果为:

我们采用加权平均法,如果加权平均的结果为1, 则为优秀;结果为2, 则为良好, 以此递减。将v1v2v3v14 4个等级分别用数量表示为1, 2, 3, 4级, 它们隶属度分别是0.19, 0.33, 0.42, 0.06。于是加权平均结果为:

因此,加权平均结果是2级,即学生甲平时表现情况可评价为良好[2]。

2. 第二级综合评价学生实验总成绩

对每个学生综合实验总成绩仍划分4个等级:优秀w1,良好w2,合格w3,不合格w4, j即评价集为

对每个学生从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平时表现情况考核成绩 (由上面第一级综合评价得出结果) 。

(2)抽签定题操作考核成绩。

(3)实验报告成绩。

通过多位有经验的老师讨论,给出各因素的权重分配为:

通过平时综合评价结果和最后学生抽签定题操作的成绩及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得学生甲的总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据以上表2评价结果可得矩阵

由以上 (3) 、 (4) 式则可得综合评价结果

我们同样用加权平均法将w1, w2, w3, w4 4个等级分别用数量表示为1, 2, 3, 4级,它们的隶属度分别为0, 0.5, 0.3, 0.2。于是加权平均结果为

因此加权平均结果是3级,即学生甲的心理实验总成绩评价为合格[3]。

三、结束语

采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 更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实验成绩, 避免了仅用一个实验题目来定实验成绩的弊端。以上评价法计算量较大, 也存在教师对实验综合评价每个固定的主观模糊, 我们可以编一个软件程序用来计算学生综合实验成绩, 只要把学生实验各因素原始考核数据输入计算机即可计算出学生总的实验成绩, 这样教师工作量和主观因素会大大减少, 实验成绩会更趋于客观。

通过心理实验教学证明,用以上方法来评定学生心理实验成绩较为客观、全面和公正,它克服了传统实验考核方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同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平时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姜庆利, 邵国美.实验考试定量化初探[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2

[2]郭瑞红.物理实验考核一种新模式的创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电大学生个别心理辅导方式探微 第9篇

1 电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要想和学生交心, 首先必须了解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电大学校学生从心理年龄上来说, 处于青年初期或称青春期。因此他们在认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上具有许多青春期学生的共性。但由于他们都是中考、高考“落榜”后进入学校学习的, 从而导致他们又有一些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完全相同的心理特征。

(1)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由于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对学生相对滞后的心理发展的冲击, 使他们在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 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又使他们处于半成熟状态, 从而造成了他们心理活动的矛盾, 即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独立意识和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2) 外在表现的自卑性。升入电大学习的多数学生, 往往在中学时学习习惯不好基础差。中学老师们迫于升学的压力, 在课堂上很少关注他们这些“后进生”。如果他们违纪, 招来的也是老师的批评或者丑骂。在家里, 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 家长往往也不给他们好脸色。因此根本谈不上对他们的关心, 更不用说表扬了。这就造成了他们对自己放任自流、生活学习缺乏目标或者自卑, 常常进行消极的自我评价,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3) 情绪的两极波动性。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处在自主发展的阶段, 他们的焦虑、恐惧、孤独都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相联系, 如怕考试、怕丢面子、怕寂寞等。他们在情绪上常表现出内隐文饰性和两极波动性。一方面, 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提高了, 情绪内隐性逐渐显现出来;另一方面, 由于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 情绪的两极性特征还相当明显, 不愉快情绪要比愉快情绪出现的次数多、强度大, 这就使他们经常感到烦恼, 心境常常处于低沉状态, 使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产生消极抵触, 有不少学生甚至故意刁难老师。

正是由于电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特殊性决定了以往那种说教式的或教训式的肤浅教育方式在这些学生面前事倍功半甚至根本不奏效, 或者暂时“唬”住了学生, 但并没有从本质上让学生得到成长。因此我们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把握学生的性格特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到学生的真正需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协商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不断得到成长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呢?不言而喻, 个别心理辅导式谈心是最佳的师生心理沟通模式。

2 个别心理辅导的心理学因素

老师和学生的谈心能否顺利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灵上能否相互沟通、理解对方、彼此信任、相互尊重, 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从而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并理解老师对他教育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 并转化为自己的日常行动。从心理学角度讲, 有三个主要因素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基础, 即真诚、尊重和共情。

(1) 用尊重的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 无条件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并接纳学生的现状、价值观和人格尤其是错误, 是进行有效谈心的最基本的条件下之一。尊重学生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 排除紧张、惧怕和担忧的心理, 从而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消除自我防御, 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2) 用真诚赢得学生和老师的相互信任。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大师的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有一句名言:“太阳能比风更快的脱下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老师要表里如一、真诚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情感, 友善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 他们感受到自己被信任和爱护, 可以大胆地向老师袒露自己隐私和渲泄自己的情感, 从而发现和认识真正的自我, 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得以发展。

(3) 用共情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得好:“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共情就是老师要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感受, 尽可能地排除自己的经验、人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的干扰, 用一颗客观、敏于感受的心去接触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 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悦纳, 促进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 从而让老师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点是有效谈心的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3 电大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个别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巧和学生谈心里话, 从而让学生认识真正的自我及自我需要,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根源, 最终达到促其成长的目的。关键要在“心”字上下功夫。帮人先帮心, 帮心就必须谈心, 谈心就必须交心, 交心才能赢得人心, 达到情理交融。个别心理辅导式谈心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老师只有真正掌握好其艺术和技巧, 才能使谈心达到启迪人、说服人、教育人的目的。

3.1 把握个别谈心的合理程序

根据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并遵循个别心理辅导式谈心的心理基础, 电大老师在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导入阶段、切题阶段、结束阶段和跟踪巩固阶段。准备阶段要求老师事先找谈心对象的老师、家人了解一下他 (她) 的基本情况, 大致拟定谈心的主题, 以便在正式谈心时心里有数。导入阶段就是由老师与谈心对象谈一些双方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建立一种亲近感, 从而掌握谈心对象的家庭情况、成长历程、健康状况、爱好和基本性格特征。比如:对于经常沉迷于网游的学生, 首先就与他聊网络游戏, 把他的兴致调起, 为后面继续谈心做好铺垫。接着谈一些有关的话, 将谈心对象融入到自己的话题中来, 实现话题的转移和接近。进而与谈心对象切入主题, 层层铺开, 步步深入, 促使对方自觉反思, 逐渐明理, 形成“情感共鸣”的氛围。在谈心快结束时, 我们常常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 耐心倾听对方的陈述或表态, 恰如其分地提出希望和要求, 使他们“开动机器, 轻装上阵”。一次谈心结束后, 老师需要布置“家庭作业”, 对学生进行跟踪教育, 以巩固谈心成果。而且由于有些学生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因此往往一次谈心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多次谈心的心理准备。

3.2 学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在引发我感兴趣以前, 自己要先对别人感兴趣。”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话题表示兴趣, 还要对学生本人表示关注。在学生向老师倾诉的时候, 老师应该平视对方, 身子稍稍前倾, 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 通过目光与对方交流, 这样才会让对方认为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一个值得与他交心的人。老师在与学生谈心时要认真、有兴趣地听, 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并不时点头或“嗯”声, 让对方知道你在听他讲话, 且不要轻易地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做价值评判。听懂学生通过言语、表情和动作所传递的信息以及他 (她) 省略或隐含的信息。心理学家在分析了“代沟”以后提出:年轻人的抱怨, 并不是一些伪善、说谎或祖先传下来的种种问题, 而是他们无法和长辈谈话, 从而难于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为什么呢?他们会回答:“长辈与我们交谈, 好像总在教训我们。”因此老师最初和学生谈心时, 应避免给学生过多的建议。

3.3 掌握给学生提建议的艺术

由于学生的阅历、经验和知识有限, 因此在和学生建立互信后, 老师应适时地给学生必要的忠告和建议, 向学生提供指导性和参考性的信息, 有助于帮助学生思考问题, 做出决策。但在使用这一技术时,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防止这一技术给谈心带来的潜在危害;二是要注意建议和忠告的语言要含蓄而委婉, 例如“如果我是你, 我可能会……”

4 个别心理辅导应注意的事项

电大老师在掌握个别心理辅导式谈心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谈心策略必须因人而异。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成绩、性别、年龄、性格、情绪、习惯等差异, 因此我们教师在找学生谈心时必须因人而异, 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心理, 制定相应的“谈心”策略, 达到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发扬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

(2) 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例如, 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 公开的批评教育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压力, 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公开或半公开的教育也会造成其他学生出于好奇妄加猜测和议论, 这也会成为早恋行为的诱因之一, 有的学生原先只有那么一点“意思”, 经过同学的讨论, 可能会弄假成真的认真起来。所以在找早恋学生谈心时, 应根据该生的性格特点, 考虑教育帮助的方案。避开众人, 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 个别施教。

(3) 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隐私, 严格保守学生的秘密是老师和学生谈心时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级) .2005.8.

[2]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2007.1.

[3]田恒平.班主任理论与实务.2007.1.

[4]刘小明.高中班主任专业成长.2007.4.

[5]潘建军, 柴林, 崔运斌.浅谈与学生谈心的策略技巧.龙源期刊网.

心理方式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长兴县人民医院待产的初产妇1746例,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单胎,且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妇纳入标准:(1)足月妊娠、单胎初产妇;(2)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3)产前B超检查显示胎儿各项指标(头位、胎儿、羊水、胎盘等)均在正常范围,无剖宫产指征。产妇排除标准:(1)年龄>35岁;(2)存在言语及交流障碍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其中2012-2013年的931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2014-2015年的816例初产妇作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外加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年龄为22~35岁,平均(28.3±3.1)岁;孕周为37~41周,平均(39.4±1.5)周。观察组年龄为21~35岁,平均(28.7±3.4)岁;孕周为37~41周,平均(39.2±1.7)周。经统计学软件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产科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对照组产妇进行护理,观察组产妇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此时的心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刚入院时的初产妇,护理人员应给予热情接待,对产科环境及工作人员向其进行认真介绍,通过了解产妇对分娩知识的认识程度,及时对其进行错误纠正,并对其进行分娩过程及产后注意事项的详细讲解,以缓解产妇产生的不良情绪[4]。(2)护理人员应确保病房安静、整洁,以为产妇营造一种舒适温馨的分娩环境,通过降低自身及他人说话的音量,减少病区各种治疗车的噪音以保持安静的状态。(3)对于产妇而言,临产前后其家属及丈夫的支持非常重要,他们可以作为其坚强的后盾,给予产妇积极生产的动力,因此,护理人员应鼓励家属及丈夫参与产妇的心理护理,尤其是丈夫,在产妇分娩前后通过鼓励丈夫给予产妇安慰与爱抚,以减少产妇紧张与恐惧的不良情绪。

产时心理护理。此段护理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产程的心理护理。分娩时,产妇感觉最疼痛,经历时间最长的阶段即为第一产程,护理人员在确保产妇拥有足够营养的情况下应加强与其交流,对有关分娩过程中的常识对其进行耐心介绍,同时指导产妇采取舒适体位[5]。护理人员应给予产妇握手、拭汗、按摩等措施,同时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以放松心情,进而降低产妇此时的心理压力及恐惧情绪。(2)第二产程的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常规的助产操作及对产妇心理状态的评估,通过不断鼓励产妇使其更加信赖护理人员,以缓解各种心理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促进产妇对医护人员给予密切配合,确保分娩顺利[6]。(3)第三产程的护理。通常情况下,产妇的心情会随着胎儿的娩出而放松,但有部分产妇由于胎儿性别、畸形等情况出现情绪不稳定,致使宫缩乏力,此时护理人员在给予产妇使用子宫收缩剂同时应对产妇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以降低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状态以及以及护理后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妇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心理状态的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进行评分[7];产妇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评价通过我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其中评价项目分为4项,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与不满意,其中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一般三项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用%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护理前后SAS与SDS评分情况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产妇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后,两组产妇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在分娩方式方面,观察组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阴道分娩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出血情况的比较

在产后出血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产后出血量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2.4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比较

产妇对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3 讨论

对于女性而言,妊娠与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由于初产妇的医学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对分娩过程无切实体验,进而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情绪,如焦虑、紧张,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显著增加其机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及内啡肽等激素水平,致使产妇出现不良生理表现,如呼吸加快、心率加速等,此外还会严重影响产妇子宫收缩、产程以及胎儿健康,增加产妇难产、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及胎儿宫内缺氧等不良妊娠结局等[7,8]。临床产科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即为产后出血,其中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是该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产后身体虚弱、使用镇静剂、产妇子宫过度松弛等均是影响产后宫缩的因素。临床研究显示,产后出血会受到产妇精神状态及心理状态的影响,产妇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下,如精神焦虑、紧张等,其子宫受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作用而发生收缩乏力,进而使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加[9]。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对产妇围产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出血量等显著降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10,11]。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初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如对其进行广泛的健康知识宣教,加强与产妇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增加产妇对生产的信心,调节产妇的焦虑状态等,此外在生产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以降低产妇此时的心理压力及恐惧情绪,结果发现,护理前后,两组产妇SAS、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对初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心理状态,降低产妇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在分娩方式方面,观察组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阴道分娩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对初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其自然分娩的比例,降低手术产率,有助于产妇顺利生产。在产后出血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产后出血量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对初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产后出血量,提高分娩质量,确保母婴健康。产妇对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对初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其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初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产妇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在产科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对初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探讨对其心理状态、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长兴县人民医院待产的初产妇1 746例,其中2012-2013年的931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2014-2015年的816例初产妇作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外加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产妇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以及护理后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产妇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后,两组产妇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方式方面,观察组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阴道分娩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产后出血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产后出血量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对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产妇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在产科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初产妇,心理状态,分娩方式,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李玫.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7):87-88.

[2]刘伟.探讨围生期心理干预对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的作用和效果[J].延边医学,2015,11(7):205-206.

[3]崔林仙.心理护理对妊娠晚期孕妇焦虑情绪、睡眠质量及分娩结局的改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4):251-252.

[4]邢静.浅谈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大家健康,2015,9(18):499-500.

[5]赵晴雅.分娩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4):2136-2137.

[6]周燕玲.孕期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97-98.

[7]岑琼,戴丹菁.对初产妇实施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影响心理状态和分娩方式的分析[J].数理医药杂志,2015,28(12):1856-1857.

[8]李春华.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11(6):99-101.

[9]范少华.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影响的探讨[J].大家健康,2016,10(6):185-186.

[10]许静.个体化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依从性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7):957-958.

情绪宣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情绪宣泄宣泄方式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062-02

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不断呈现出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竞争激烈化、关系复杂化、生活节奏快速化等新的趋势。这些趋势相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与发展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心理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与此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严峻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人们在面对人生固有的烦恼和时代变革带来的种种困惑时,不良的情绪体验油然而生。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健康的情绪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有效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促进心身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而过度的、不适当的情绪可以导致心理活动能够失去平衡,对人的心身健康具有消极的影响。如果对不良情绪不能正确对待,不加以及时调节疏导与释放,就会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继而导致身心疾病,危及人的健康。那么,怎样来排解生活中遇到的不良情绪呢?

宣泄(abreaction),即排解或释放紧张情绪的过程,此种紧张与抑制冲突、记忆或观念有关,常伴有对痛苦经历的回忆。宣泄就是从情绪本身出发,通过减少或排除不良情绪而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情绪宣泄是基于生理需要,对自己情绪释放的适应性表达,包括替代表达和直接表达。替代表达指通过间接表达情绪,使情绪得到释放的一种情绪调节方式。例如,通过倾诉、哭泣等方式宣泄不快的情绪,从而使情绪恢复平静。直接表达指面对激发情绪的事物,直接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情绪调节方式。现实生活中宣泄的方法很多,人与人因个体差异和所处环境、条件各异,采用宣泄的方式也不同,从小小的一声叹气,到大声痛哭、疾呼、怒吼以及打球、散步、聊天等都可以起到宣泄作用。

本研究从情绪的多种宣泄方式出发,了解居民情绪宣泄方式有何特点?其性别、年龄的差异如何?在实证、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探讨,以便分析情绪的宣泄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居民心理健康自助和教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08年在湖南、广西、上海、山东、甘肃等五省市采取随机拙样的方法,对五个省市的1500人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37份,有效回收率为95.8%。样本的性别构成:男性674人,占总体46.9%1女性759人,占总体52.8%1样本的年龄构成:覆盖各个年龄阶段的居民,最小年龄为9岁,最大年龄为76岁,年龄集中为18岁至27岁;样本的职业构成:学生有977人,占总体68.7%。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SCL-90、社会支持量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正向情绪、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幸福感指数、非理性信念量表、非理性思维方式量表、自行设计的心理问卷调查表,由受过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按照统一指导语,指导被调查者自己独自、无记名填写。对涉及个人隐私或当事人不愿意公开的内容予以严格保密。保证了所填内容的真实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所获得的调查问卷资料,利用统计软件SPSSI1.5进行分析处理,包括频数分析、多因素相关分析。

2、结果

2,1情绪宣泄方式的特征和差异

统计表明:55.2%的居民选择听音乐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听音乐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尤其是一些旋律优美、恬静的音乐,可以将注意力由原来的负面情绪和思绪中转移到美妙的音乐欣赏中,避免情绪和思绪的继续恶化,使身体从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等高度警戒状态,回复到低度警戒状态。

找人倾诉也是居民选择性较高的一种宣泄方式(47.6%),沙莲香(2002)认为说出来是最好的缓解方式,如果有人可以倾听的话,效果会更好。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找人谈一谈,具有缓和、抚慰、稳定情绪的作用。因此,建立个人支持网络,在需要的时候,有家人、亲戚或者好友可以倾诉,这是很重要的。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做事情、上网聊天、唱歌、写日记等宣泄方式也是选择比较普遍的一些方式。

居民的情绪宣泄方式在性别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跑步和打球等体育运动类的宣泄方式,男女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女性则比男性更倾向于找人倾诉、写日记等这类与他人对话和与自己对话的倾诉型的宣泄方式,以及在逛街、吃零食等情绪宣泄方式上,男女存在显著差异,P<0.001。另外,在哭泣这一方式上,男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结果表明,男女对情绪宣泄方式的选择与性别特征是相符合的。

情绪宣泄方式在年龄上也有差异:不同年龄的居民在听音乐、唱歌等十一项情绪宣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在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居民相比,少年和青年更倾向于选择听音乐的情绪宣泄方式,而中年居民更倾向选择做事情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分析结果如是,与居民的年龄特征是相符的。在对老年人的选择宣泄方式的统计过程中,由于调查样本年龄的异质性不强,所以并未显示出显著的倾向。见表1。

2.2情绪宣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得知在在a=0.05水平上,将情绪宣泄方式作为自变量与心理健康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不同的情绪宣泄方式对居民心理健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的影响,说明情绪宜宣不宜堵,宣泄是处理情绪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情绪宣泄是优化现代居民心态,是居民心理保健的有效方法。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所讨论的关键是从情绪的本身出发,通过宣泄排解不良情绪,能够实现调节人们情绪,保持人们心理健康的目的。宣泄是处理情绪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基础性表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有对情绪适度宣泄后方能较理智、合理的处理情绪。情绪的宣泄方式很多样。按照情绪宣泄方式是否合理的标准,可将情绪的宣泄分为合理宣泄和不合理宣泄。合理的宣泄能够起到调节情绪,维持适当的正性情绪,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而不合理的宣泄只会雪上加霜,因此提倡合理宣泄,反对不合理宣泄。

研究表明,情绪的宣泄方式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即不同的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在进行情绪宣泄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方式不相同的。这说明情绪宣泄的不同方式的功能及使用范围都各不相同。从功能上说,不仅不同的宣泄方法适用不同的情绪,而且不同的方法也往往适用于不同的人或场合,所以人们在选用宣泄方法的时候要因情而异、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从适用的范围来说,有的宣泄方法适用多种情绪,适用范围稍大,如倾诉。而有的宣泄方式适用范围稍小,甚至只适用于某一种情绪。从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居民多选择听音乐和倾诉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说明这两种方式对情绪宣泄的作用较强,而且它适用的范围是最大的,可以说,听音乐和倾诉是首要的、基本的宣泄方法。

通过研究得知,在调查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宣泄方式对居民的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这说明适当的宣泄情绪,对人的精神健康具有保健作用。不同的情绪宣泄途径都能在不同程度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找人倾诉,说出烦恼和苦闷,将情绪通过语言的形式释放出来,具有稳定、缓和情绪的效果。因此,人们应当积极发展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致力于发展、保持和拓展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转移注意力非常有利于改变情绪,如做事情、听音乐或从事体育运动等宣泄方式,是将注意力由原来的负面的情绪和思绪中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可以避免情绪继续恶化,是情绪得到调节的一种先行关注策略。所以,居民应该注意培养自身驾驭情绪的能力,在力不从心之时学会暂时转移注意力。缓解过度和不适当的情绪。但值得注意的是,情绪的宣泄要适度,过度的情绪宣泄,也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居民在对情绪进行宣泄的过程中,要掌握宣泄的度的问题。

另外,宣泄不是万能的,宣泄多是针对消极情绪而言的,且宣泄多是情绪调节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或情绪调节的若干策略中的一种。宣泄只能疏导发泄情绪,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情绪会宣而复生。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在不良情绪产生以后,适当宣泄从而缓和情绪,之后仍要找出不良情绪的根源所在,立足实际,综合运用情绪调节的策略,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方式 第12篇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非实验研究中的描述性相关性研究。

1.2 研究对象

(1) 我院2007年9月—11月以头位入院的孕妇, 采用抽签法, 按双号抽取75个样本。 (2) 纳入标准:以头位入院的孕妇。 (3) 排除标准:a) 入院后已进入产程、即将分娩的孕妇;b) 入院时已昏迷的子痫患者。

1.3 研究工具

包括一般资料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AMD) 。

1.3.1 一般资料

包括孕妇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孕周、胎次、产次、孕期经过、有无定期行产前检查、有无妊娠合并症、医疗费用来源、对分娩的认识、分娩方式等。

1.3.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2]

该焦虑量表为Hamilton于1959年为评定神经性焦虑而编, 属他评量表, 共14项, 每项分0~4级评定 (即无、轻、中、重、极重) 。总分超过29分, 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 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 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 可能有焦虑;7分以下者无焦虑。

1.3.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2]

现用抑郁量表是一种很常用的量表, 属他评量表, 为评定成人抑郁严重程度用, 一般不作诊断和鉴别诊断用。总分越高, 表示抑郁越明显, 对于24项版本, 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 可能为轻度或中度抑郁;8分以内无抑郁。

1.4 研究步骤

(1) 在评定以前, 先让被研究对象弄清楚量表的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涵义, 在评定以前知情同意。

(2) 由经过训练的2名专业人员, 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联合检查, 然后分别进行评定, 评定从0~4分共五级, 即无症状=0分;轻度=1分, 指症状轻度;中等=2分, 有肯定的症状, 但不影响生活与劳动;重度=3分, 症状重, 须进行处理或已影响生活或劳动;极重=4分, 症状极重, 严重影响生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此次调查总计共发放问卷75份, 回收有效问卷70份 (回收率93.33%) 。其中初产妇67例, 经产妇3例;公费25例, 私费45例;分娩前住院天数为 (3.02±0.98) d;年龄23岁~30岁, 平均年龄26岁;身高158 cm~165 cm, 平均身高160 cm;体重68~75 kg, 平均体重70 kg;孕周39周~42周;文化程度:初中17例, 高中20例, 大专20例, 本科13例;入院时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者31例, 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者39例。本组孕妇中94.29%的孕妇定期产前检查, 97.14%的孕妇产前阅读过产前保健与分娩书籍或接受过产前培训, 100%的孕妇对新生儿健康状态表示关注。

2.2 产前焦虑及抑郁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2.2.1 产前焦虑与分娩方式的关系见表1.

χ2=7.46, P<0.01, 临产前焦虑与无焦虑症状剖宫产与阴道助产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2.2.2 临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的关系见表2.

χ2=9.36, P<0.005, 表明产前有无抑郁在分娩方式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关于产前抑郁的发生率, 国外Kitamura等报道, 孕期产生焦虑抑郁症状者占16.5%[3].

3.1 本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孕妇产前焦虑、抑郁无显著差异。这与本组孕妇重视定期产前检查, 了解孕期及分娩相关知识有关。

3.2 公费与私费孕妇焦虑状况有显著差异。这与目前医疗费用过高有关, 即使享受公费医疗的孕妇也要按比例报销。而公费与私费抑郁状态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本组有抑郁状态的孕妇例数过少有关, 需今后进一步探讨。

3.3 有产前并发症孕妇的焦虑、抑郁状况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产前正常组。与孕妇缺乏医疗知识, 心理准备不充分, 突然的躯体与心理应激造成心理不平衡, 病情重, 需要及时终止妊娠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有关, 与产前无焦虑、抑郁症状的孕妇二者有显著差异。

3.4 产前有焦虑、抑郁症状孕妇, 剖宫产与阴道助产率与产前无焦虑、抑郁症状孕妇二者有显著差异, 与研究结果相符。据有关观察指出[4], 焦虑紧张孕妇痛阈可相对下降, 对疼痛的耐受减低, 而对疼痛反应敏感。在分娩过程中, 则会出现产痛较早, 且剧烈程度相对较重, 使孕妇不能耐受疼痛而出现哭闹, 耗费体力, 影响子宫收缩力;而产妇焦虑情绪又可促进儿茶酚胺的分泌, 使宫缩不协调, 从而阻碍产程进展, 增加难产机会, 导致剖宫产与阴道助产率明显增高。

4 建议

不同的年龄、病情、社会因素 (经济情况、医疗纠纷、社会关系等) , 均可对孕妇的心理活动造成直接影响。故护士不仅要了解孕妇的生理、病理情况, 还要了解孕妇的心理现状及社会家庭状况, 才能真正掌握孕妇的心理变化, 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护理干预。 (1) 重视孕期卫生宣教工作, 广泛开展孕期、分娩期健康教育, 提供合理膳食; (2) 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 (3) 积极治疗并发症或合并症; (4) 实行镇痛分娩; (5) 开展导乐陪伴分娩; (6) 减轻医疗费用给孕妇带来的心理负担; (7) 加强心理护理, 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8) 对临产前孕妇提供一对一个体化的心理疏导服务。

对临产前孕妇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调查评定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对有焦虑、抑郁状况孕妇进行科学、整体的护理, 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 降低孕妇焦虑、抑郁症状, 使孕妇处于最佳身心状态。使分娩过程中能按照正常生理顺利进行, 减少难产几率, 降低胎儿窘迫发生率, 保障母子平安度过分娩期。

不足: (1) 样本含量较小, 存在误差; (2) 公费与私费孕妇抑郁状况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本组有抑郁状况的孕妇例数过少有关, 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3) 文化程度对于焦虑的影响不大, 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

摘要:目的对临产前孕妇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查, 探讨其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07年9月—11月以头位入院分娩的孕妇。孕妇入院后, 采用问卷调查法, 由专业人员完成问卷调查。结果产前有焦虑与无焦虑情绪者在分娩方式上有显著差异。结论临产前孕妇的焦虑及抑郁心理对分娩方式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临产前孕妇,焦虑,抑郁,分娩方式

参考文献

[1]郭丽岳, 白炳清, 龙鲸.孕产妇的心理状况与分娩方式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 (5) :281.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76-180.

[3]刘兰芬, 赵贵芳, 张志华, 等.产妇产前的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 36 (7) :23-26.

上一篇:土地开发量下一篇:事故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