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2024-08-07

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精选12篇)

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第1篇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 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和人们基础信息素养的提高,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结合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 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因此, 改革和摸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 现阶段的课程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课程无法兼顾。教育部规定,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旨在对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性知识及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全面或者概括性地讲述, 让学生从中学习并获得在相对较高层次领域使用计算机进行问题处理的能力。由于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来自不同的地区, 各地中学信息化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如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不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化的情形, 造成有些学生认为基础课程过于简单, 而有些由于之前没有或较少接触, 学习起来较为吃力。

课程的容量与教学学时之间分配不科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当中, 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这就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越来越全面, 整个学科的容量在不断增加。目前,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讲解和上机实践两种, 但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分配有限, 学生若想熟练掌握及应用计算机技能, 需要在课程以外通过较多时间自主学习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2 “微课程”的概念与应用

“微课程”是随着云计算发展而产生的, 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入微视频作为核心,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将教学内容制成若干个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式路线录制视频, 学生课下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 将原有课程分解成一系列微型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体系都具有课程目标、互动、问题求解、作业等课堂特征。广义上来说, “微课程”代表了学习资源的信息化创新及教学模式的改革, 将知识和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问题集中的小课程。

过去教学模式中, 主要是通过灌输式、被动式方法进行知识传授, 并以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教育界引入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比如国外的翻转课堂及可汗学院等, 促使各大高校逐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改革, 电子书包、大数据辅助教育等教学结构性变革实验也在慢慢实施开来, “微课程”概念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被人们所接受。

现阶段, “微课程”主要以网络平台方式呈现, 通过微视频整合课程的设计、题材、测试、求解、反馈等辅助内容, 形成一套完善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程”的建立主要涵盖教学、技术、社会三个方面: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的目标、策略及评价;技术方面涉及到整体布局、界面的操作、资源整合与开发等;社会是指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网络平台之间的交互关系。一般来说, 一个完整的微课程体系主要有教学设计、微视频、学习资源、网络平台组成。

3 “微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将教学相关知识概念的讲授和练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构建以“教师为指引者、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未来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微课程”教学模式重新定义了师生角色和课程的时间安排, 教师将课程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讲解、微练习测试及微课件等形式, 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完成自主的预习复习, 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相关学习资源, 与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相结合, 培养固化知识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 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内化, 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有效的互动共同构建个性化的“微课程”模式。该模式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方面:课前的主题是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差异化的知识层次制定不同的微课件, 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进行知识点的预习, 并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或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课中是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渠道, 教师和学生就课前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促进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提高学习效果;课后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实践操作练习、评价测试、总结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设计, 主要分为导读设计、知识点设计、互动设计、评价测试设计四个部分。在讲授知识点前, 明确知识重点并引导学生产生问题的思考, 使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动力;教师将知识点细化并结合现实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 制定出满足不同水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需求的微课件, 同时在课堂上融入相应的“情景”, 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从多方位进行思考, 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认知。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知识点的巩固, 完成并评价教师所设计的作业任务, 内化所学知识点,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考核结果和反馈评价中不断提高微课件的制作质量和水平。

4 结语

“微课程”在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开展以来, 获得了显著的学习效果, 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够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但它可以作为以往教学模式补充形式, 督促学生利用课下时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同时, 对老师来说, 录制“微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教学网络平台, 制定出有效的学习任务、微视频教学课件及整合教学资源等, 把知识的传授过程实现课堂内到课堂外的结合与延伸, 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师生间的参与,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改进, 必将形成一套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钟琦, 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65-57.

[2]程星晶, 蒋学勤.“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11) :88-89.

计算机课程教学心得 第2篇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的社会,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计算机人才的竞争也是其中相当激烈的部分。当前社会,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阶段的各个阶层,计算机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已体现在方方面面上,计算机人才才是最需要的人才。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积累,我简单地谈谈针对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一、尽量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都是“百看不如一练”。当教师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演示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理解的时候,能不能让学生将这一还比较模糊的概念转变成自己思维体系中固有的,较清晰的认识;能不能使学生对这一比较陌生的知识逐渐熟悉起来,关键的一步就是能否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实践,从实践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有部分学生当老师讲解时像雾里看花,怎么想也不清楚,但是自己一上机一操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尽量概括得简明、精要,再把上机要掌握的内容列在讲义上,尽量多花一些时间让学生上机,而我在学生上机时,起引导作用,在学生上机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自己去探索、去交流,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归纳和掌握各个知识点,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

二、上好第一堂课

①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刚进校的职业学校学生,他们还不能很清晰地了解计算机的真正概念及应用。他们只是无意识地感觉到现实生活中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多了,认为计算机是一种既实在又新奇的事物,还不能真正明白计算机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还不能真正明白随着计算机学科对其他各学科不断渗透之后,在学习其他学科过程中,计算机这个辅助工具所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熟练计算机或者说不精通计算机。这门学科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②计算机学习的目的性,很多学生开始对计算机课都怀着好奇兴奋的心情,非常想着学计算机,认为学电脑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大量去记忆或机械重复地训练,内容枯燥无味,难度也增大,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又有一定距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下来,因此,我提前给学生打预防针,让他们了解计算机学习的目的性,提早做好心理准备,有利于他们有始有终地学习。

三、计算机备课的特殊性

课前备课是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计算机学科教学也一样,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出详尽、周密的备课。所不同的是,教师不但要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探索、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得在计算机上对这些知识点逐一进行推敲、验证、演练,以使得这些空洞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和完善性。因此,我要让学生理解一个知识点,就必须构造一个小实例,并由此实例在计算机上的推演过程和结果来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最后用一个大实例把很多个知识点归纳进行推演,我认为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学生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另外,在对知识点进行实例构造时,我还特别强调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全面考虑。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各种理解、各个击破,以加强教学环节的严密性。总结起来,可以说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备课,我是对人、书、机三者有机结合的备课,是使书本知识向操作知识转化的基石。

四、重视计算机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自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是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①悬念法:

上课时,我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如在教word文字处理时,我先给每人一份跟教学内容有关的稿子,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如何实现稿中的格式。如果想改动稿子

中的某种格式,又该如何操作?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述稿子的实现方法和步骤,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②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有方法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这就比较理想。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比喻法,但首先必须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中适宜用比喻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设法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也可从学生学过的知识中找到实例。形象的比喻的方法最容易为学生接受,如我在讲解系统软件(windows98和xp)与应用软件(word或xp,excel或xp等)之间的关系时,我就把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windows98和xp比喻为一个舞台,而把应用软件比作一个个演员,他们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又如用外国人的名字来比喻文件名与扩展名。学生会感到所学的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这种方法我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平台 计算机基础课程 高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6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持续更新,不断变化。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许多新问题、新要求。高职院校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元化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师信息资源优势弱化,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突出。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学生可通过网络主动获取更多资讯,教师不再是唯一或最主要的教学信息资源来源。另一方面,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大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如笔者在所授课的项目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新生班级课堂调查中发现,以文字录入速度测试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要求准确率在90%以上),能够达到45字/分钟以上的仅占10.8%,77.2%的学生在30字/分钟以下。大部分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有教师分层次教学和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个性化安排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与教学资源匮乏存在矛盾。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能够更好地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还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打破时间与空间局限,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软硬件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部分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未能满足教学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硬件资源不足。由于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训室等硬件资源显得更为紧缺,教师不能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演示、讨论与合作;教师被迫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离,无法实现预期“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效果;不便于学生课堂和课后实训作业的提交保存和教师评阅;不便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考试操作练习等。

2.教学软件不够丰富。部分教师授课还是以PPT课件为主先,没有创新和突破,教学方式枯燥、单一;教学内容和拓展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补充。

3.教学资源共享不足。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由公共基础部教师承担全院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和等级考试指导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经验。随着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授课教师数量存在严重缺口,因此部分教学系开始独立授课。但由于缺少学院层面的统一管理和系部之间的沟通交流,授课标准、教学大纲、教材、课件等都不尽相同,丰富的教学和考试资源未能实现整理成库和网络共享。

(三)师资力量亟待加强。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基础也是一门更新速度较快的课程。由于对课程教学和教师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或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不足,部分院校安排非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授课,且未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导致老教师对新技术、新现象接受不够敏感,知识更新速度不快,无法将新知识融入教学中;年轻新任教师则缺少理论教学、实训指导和等级考试指导经验。

(四)等级考试对素质教育的制约。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规范计算机课程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有的院校仅把过级率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有的教师仅将考级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非常有限,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平台能够与教学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具备所需的应用工具和子系统,从课程网站的教学组织、资源发布、学习支持和教学交互,到教学管理、用户管理和课程管理,形成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持环境。通过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解决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构建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一)建设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前提和基础。借助学院教学资源数据库的海量存储系统和高效的管理系统,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数据库中,按照教学要求和特定的教学活动需要,对数据库中的基础资源进行编排和组织,并发布给学生。

教学资源库的基础资源有: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学录像、电子教材、教学课件、实训指导、教学案例、课堂练习、考试试卷、参考资源、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专业图片、动画仿真、音频视频、成果作品等。媒体类型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和混合媒体。

教师拥有个人资源库,可将个人资源库内的资源上传至学院公共资源数据库,丰富公共库的内容;还能将公共资源数据库中同一课程、延续课程、同一专业的相关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下载到个人资源库中,实现教学资源优化利用和共建共享。

(二)建设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分为教学资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交流答疑四个模块。

1.教学资源模块。该模块课程网站栏目设置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学视频、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拓展学习、资源下载等。教师将授课资源详尽地发布出来,同时提供资源下载功能,实现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共享。教师通过后台系统,可以随时对数据库资源进行更新补充,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和教学需要,实现知识的及时更新;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界限,课堂、课后浏览和下载学习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拓展学习栏目,教师将课程学习的参考资料、拓展知识、延伸后继课程资源、专业相关知识进行发布,便于教师分专业、分层次教学和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运用各种图像、动画、音视频将教学内容丰富化、形象化和立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练习模块。课程网站栏目设置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紧密联系,且更重视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将课堂和课后习题发布在课程网站上,布置作业任务,学生可以浏览、下载习题,还能在线答题、提交和管理作业成果、查看教师评价和作业成绩;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动态把握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安排。

3.测验考试模块。课程网站栏目设置为:随堂测验、模拟测试和在线测试。教师对考试题库进行管理,可以添加、编辑试题;通过手动组卷或自动组卷,形成随堂测验试卷、模拟测试试卷、在线测试试卷等试卷形式并进行发布;还可以通过设置学前测验,限定学生在学习某知识点之前必须通过该测试,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和自主学习需要,进行各项测验和自测,学会利用测试来巩固知识,查漏补缺。教师评阅试卷并记录系统自动评分成绩,了解学生学习和等级考试掌握程度,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

4.交流答疑模块。课程网站栏目设置为:在线交流和教学评价。教师运用系统的交流论坛、文字聊天室和在线答疑功能,搭建学生间、师生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发布、参与主题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网上的提问进行答疑,并能够利用系统投票功能,设置和记录教学评价和反馈。

三、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应用

(一)基于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如下:

1.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为差异化教学提供支撑。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系统对授课班级进行管理,为每个授课专业搭建一个网站,利用系统模板,这一操作可便捷地完成。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在教学案例、拓展学习、作业练习等栏目中发布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增加财务报表编辑和数据统计的内容,文秘专业布置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相关作业,酒店管理专业融入酒店信息化建设案例等,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基础程度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测评调查结果和学生意愿将学生按层次分组,小组间还能进行互助互动。第一层次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完成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的基本内容;第二层次侧重专业应用,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并完成相关习题;第三层次拓展延伸,学生学习计算机延伸和拓展课程。课程网站中作业练习、测验考试、拓展学习栏目的内容按不同层次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相应的学习和考试内容。

2.项目化教学。借助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可以组织项目化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作业练习栏目中,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创建情境,将作业设计为若干项目和任务,涵盖单元模块知识点和技能,布置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例如在PPT演示文稿的学习中,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分组完成产品营销策划介绍。学生在研究型和合作型的学习中,独立思考,合作创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多方位评价。在教学平台系统中,教师可以通过网上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测验成绩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考量,对学生综合评定成绩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还能在交流互动平台上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刘颖.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2]李昕,褚治广.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2)

[3]朱志国,赵枫.面向财经类院校的多层次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作者简介】覃曼丽(1983— ),女,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公共管理。

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第4篇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 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 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 “微课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它可以将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以短视频的形式录制在公共平台上, 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情况选择观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个人的调查研究, 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以期能促进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1现阶段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一门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学科, 而且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快速进步, 课程内容不断增多, 但是, 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所需要的课时却没有发生变化, 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部分教师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上课时间过于紧凑, 讲授的知识点过多过杂, 导致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无法消化吸收, 同时,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常常会压缩实践教学的时间, 学生无法全面掌握,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1.2教学资源不足

现阶段, 很多高校虽然都增加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投入, 为大部分课程都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常常不使用学校提供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依然使用原有的课件和材料, 学生也缺乏主动收集资料的积极性, 而且, 很多学校虽然都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或者数据库等资源, 但是更新速度较慢, 制约了课程教学。1.3缺乏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阶段, 高校教师依然通过分数来决定学生的最终评价, 忽略了学生的个人能力, 缺乏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高校通过班级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 教师又主要通过学生的期末成绩来衡量学生, 对那些实践能力强的同学, 这是很不公平的。而且, 高校的许多教师往往会在期末划重点, 这会导致学生认为平常无须学习, 期末突击复习即可, 让学生忘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2“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是随着多媒体技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入微视频并将其作为核心, 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分成若干个教学任务, 将每个教学任务录制成视频, 并上传至公共平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课下实现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

“微课程”主要涵盖教学、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教学上主要包括课程的目标、策略和评价;技术上主要包括课程整体安排、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等;社会上主要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课程平台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通过“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律, 将原有复杂课程分解成一系列微型课程, 改变了传统通过灌输知识、让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好处

3.1便于改革高校计算机传统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原本就是一门对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要求很高的学科, 虽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 很难做到。当前, 教师进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2种教学模式, 第一种是教师边讲课边演练,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比较直观, 但是学生常常是学得快忘得也快, 仅凭这种模式很难让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第二种是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关课程, 在课堂上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演练, 在教师所讲知识点不多时,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有效, 但是如果知识点很多, 使得学生仅仅依靠短暂的记忆去演练, 常常无法达到其效果。通过“微课程”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地将这2种教学模式完美融合, 学生在演练过程中通过微视频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

3.2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常常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可能会遇到的重点或难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观看相应视频。同时, 将视频上传到公共平台上,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自由选择, 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而且在观看过程中, 遇到一时不能理解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 直到最终掌握。此外, 微课程一般都有公共平台, 为学生在视频下面留言提供了方便, 而且教师通过终端查看点击量, 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

3.3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程综合使用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手段, 将其融为一体, 可以向学生全面展示计算机课程的魅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来制定相适应的学习计划,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4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正是因为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 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促使人们积极思考, 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要采取多种措施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为了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强调实践的课程,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中,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既要注重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也要不断提升实际操作技能, 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优势,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全面水平。如在录制课程时, 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和操作系统方面, 要根据当前发展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可行计划, 选择一些前沿的知识让学生了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课前, 要将教学内容细化, 进行多元化设计, 来录制相应视频, 注意把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讲解, 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知识点及时反馈, 教师要及时汇总整理, 对那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 根据学习情况可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 确保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其中, 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鼓励小组内部成员对那些重难点问题进行讨论, 集思广益,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 在学习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点评, 总结经验教训, 内化知识。

4.3科学评定学生成绩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实行“微视频”教学模式时, 可以将难以不同的练习题上传至公共平台上,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不同习题进行练习,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同时, 也要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通过划分学习小组, 实现知识共享, 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而且教师应该把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总结, 并将它与学生学习报告、小组评价放在一起, 来科学评定学生最终成绩。

5结语

总之,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学资源不足、缺乏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优势, 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科学评定学生成绩, 促进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亟需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人才, 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改革传统教育制度, 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 依然存在着按照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教学等问题, 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程星晶, 蒋雪勤.“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11) :11.

[2]孙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6 (2) :220-221.

计算机课程教学计划 第5篇

本班学员主要为成年视力残疾人,且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接受速度较慢,汉语拼音、计算机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另外培训时间短,所以教学要抓住将复杂的,纵深的内容抛弃,去难从简、化繁为简。采用简单直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教学手法从最基础的开关机、鼠标、键盘、拼音输入法等开始并逐步提升,达到计算机基础操作较为熟练的程度。

二、教材分析

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特选用计算机短期培训教材――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杰红主编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教程》。

三、教学目标

使学员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全面脱盲,并能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满足日常办公应用方面的需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办公自动化

难点:计算机网络应用

五、方法措施

1、备课: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内容,适当调整难易度,做到每节课,学员都能基本掌握。

2、多媒体教学:采用声音、图象、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法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3、上机实践辅导:加强实用操作技能的掌握。

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微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 应用优势 构建

一、引言

如今,信息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委员会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革,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创新,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获得了巨大发展。学生在高校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以后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微课程的概念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教学活动的需要,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运用动态视频式、PPI式、讲课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式,采用较小的学习单元模式,细分教学内容,以教学任务作为驱动,录制教学课件;课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视频自主学习。微课程的设计遵循学习规律,以原有课程为基础,对其进行分解,构建一系列微课程体系。这些微课程体系一般都包含有课程目标、互动、问题解答和作业布置等内容。从广义角度来讲,微课程的出现是对学习资源的一次全面整合,对教学模式的一次全面改革,充分结合了知识和教学方式;录制的微视频更是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简短而且问题集中。

三、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一)便于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边听课边练习;教师讲述,学生演习。前者的特点是学生知识学得快,忘得也快,仅靠这一种教学方法很难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后者是学生在认真听取教师讲解后,凭借对讲解过程的记忆进行演习,在教师讲解内容过多的情况下,学生的记忆效果就会降低,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就必须巧妙结合两种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二)便于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难点

微课程针对课程的重难点设计教学内容,匹配度高。学生可以在课下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观看微课程视频,并且可以随时学习,随时观看,通过重复观看视频,听取教师讲解的重难点,循环观看视频,透彻理解重要知识点,最终达到掌握重难点知识的目的。

(三)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程中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素材,能够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增强学生记忆力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借助微课程的指导,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計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一)在学习内容导读中的设计

微视频是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课程弓i导、知识解读和操作演练。其中,课程引导在学生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引导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细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灵活。微课程可以将课程知识点清晰地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通过微课程中的课前导读能够全面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教师不仅可以自己录制微视频,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下载微视频,然后结合教学内容来对微视频进行处理,使其充满趣味性。

(二)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

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过程录制下来,制成微视频,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反复观看。此外,学生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式学习,采用合作交流探讨的方法,将自己遇到的学习困难予以解决。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交流情境,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决,解决的效果如何,并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达到让学生内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总结

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第7篇

近年来,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堪忧, 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和目标所在。就计算机专业而言, 其基本教学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丰富理论基础、较强动手实践能力, 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优秀IT工程师。目前, 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 专业课程众多, 涉及到计算机领域的各个方向。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课程很全面, 但在进入企业后往往感到捉襟见肘, 许多学生在学完某门课程后甚至还不知该门课程的作用何在。因此, 近年来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纷纷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升[1], 但同时又显现出另一个问题:学生在学校实践课程中表现优异, 能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实验项目, 但是在面对实际情境解决具体问题时, 又手足无措。究其原因,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主要的因素, 学生所学课程众多, 但不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 各门课程之间本身具有较强联系, 如程序设计课程是软件工程、数据库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 数据库课程中的数据存储、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内容与操作系统中的存储管理密切相关等, 这些都体现了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目前,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 课程大都采取 “孤立”教学方式。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考核目标等都是独立设置, 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在教学过程中交流较少, 甚至部分教师没有任何沟通。这种孤立的教学方式显然与课程之间知识固有的相关性和联系性相矛盾, 容易造成学生所学知识点的零散和孤立, 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此外, 这种孤立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多次重复教学, 加重学生负担。因此,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应该从课程之间的固有联系出发, 并把这种联系体现到具体教学中。

本文针对传统“孤立式”教学模式, 基于课程本身之间的联系, 以计算机专业中的核心课程《数据库》为例, 提出多层次多课程交叉教学模式。《数据库》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与 《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网站开发》等多门课程密切相关, 因此是多课程交叉教学的较好“纽带”。

1 《数据库》课程介绍

《数据库》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也是开发MIS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 《数据库》既作为程序设计开发语言、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同时又是《软件工程》、《数据挖掘》、《大型数据库开发》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还与《动态网站开发与建设》、《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密切相关[2]。

目前, 在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上, 不同学校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 针对数据库不同的方向领域开设了不同的课程, 大致可以分为《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践》、《大型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与挖掘技术》等。其中, 《数据库系统》作为数据库方向的基础课程, 是大多数高校数据库教学的重点, 以王珊版 《数据库系统概论》为例, 主要包括以下3 个部分[3]:①数据库相关理论和基本方法, 比如关系规范化理论和SQL语言;②设计篇, 注重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开发和设计;③ 系统篇, 主要讲述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触发器、存储控制等。数据库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都与其它专业课程密切相关, 比如在系统开发中起到数据存储后台作用的数据库, 与前台程序开发语言, 诸如VB、C、C#、Java等都具有密切联系, 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也会涉及与数据库的连接等, 系统篇中的存储控制、触发器等也与操作系统中的存储管理密切相关。

目前, 针对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深入进行, 比如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数据库设计开发的应用性教学等,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但是, 在实践教学中, 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绝大多数仍采取孤立的教学方式, 不管是在教学内容上, 还是课程体系设置上, 未与其它相关课程紧密联系,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有效汲取、灵活运用以及专业系统性思维的培养。

2 多课程交叉教学模式

基于《数据库》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 提出以《数据库》课程为核心纽带的交叉知识点融合教学、多课程捆绑式教学、交叉综合实训课程、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课程体系群4种多课程交叉教学模式[4]。

2.1 交叉知识点融合教学

交叉知识点融合教学主要是根据《数据库》课程中具体知识点与其它课程知识点的相关性, 开展课程内的交叉教学。

在“系统篇”中, 数据存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鉴于数据存储控制与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部分密切相关, 且通常在教学设置上, 操作系统是作为数据库的先修课程。因此, 可以在具体教学中采用交叉知识点融合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操作系统课程后, 具备数据存储相关知识基础, 在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控制教学中, 首先引入操作系统中的存储管理, 让学生对先修知识点进行回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先修知识基础, 那么对于数据库系统中存储控制部分的学习便水到渠成。并且通过这种方式, 有利于让学生理解两门课程之间的联系,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并提高学习效果。

在“设计篇”中, 可以与程序开发语言相结合。很多学生在《数据库》课程学习伊始, 并不明白该门课程的作用和重要性, 如果将数据库和编程语言相结合, 让学生明白数据库设计是软件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及其在系统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重要作用, 便于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初步把握和清晰定位, 从而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在“设计篇”中, 加强数据库具体连接方式知识点的实践教学, 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 学生有了基本程序语言学习基础, 对数据库部分的学习就相对容易;另一方面, 对两门课程交叉知识点进行融合, 避免了交叉知识点的重叠。

2.2 多课程捆绑式教学

除交叉知识点融合教学外, 还可以更进一步开展多课程捆绑式教学, 把那些具有一定联系的课程进行捆绑。比如, 以《数据库原理》课程为核心, 捆绑《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系统等课程》, 或者与《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等课程相结合。在课程时间设置上, 将具有相关性的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或者同一个学年进行;在教学内容上, 将各自课程的理论和方法融合为一个整体;在考核上, 要求学生在每门课程单独考核的基础上完成数据库管理系统综合设计实验。

多课程捆绑式教学, 可以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捆绑不同的课程, 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 适应多目标、多层次的教学需求。多课程捆绑式教学不仅需要把握好课程时间设置, 还需要任课教师在深入了解本门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对其它相关课程也有一定了解。多课程捆绑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之前, 需要任课教师针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深入讨论。任课教师针对捆绑课程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甚至可以根据融合后的教学内容进行统一的教学进度部署,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种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任课教师要提升知识广度, 也需要投入很大精力与其它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2.3 交叉综合实训课程开设

在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还可以单独开设交叉综合实训课程。交叉综合实训课程是以多课程捆绑式教学模式为基础或者在学生完成知识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旨在通过一个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对上一个阶段中所学理论、技术、方法、工具的灵活运用。

交叉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单独设定, 此门课程是一项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 需要投入比较大的精力。 学生时间、精力有限, 原则上一学期不宜参加两门以上的综合实训课程。 因此在开设时间上, 交叉综合实训课程最好分学期开设, 并在时间上要有连贯性。 由于学生已经在多课程捆绑式教学阶段完成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所以交叉综合实训课程应以实训为主, 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或独立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此外, 交叉综合实训课程还可以作为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先进案例和技术, 从而保证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相衔接, 学生在学校所学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的需要, 从而达到培养卓越IT工程师的目标。

2.4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课程体系群

目前, 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经常遇到专业知识“面面俱到”, 但却无“专长”的现象, 因此无法在就业中脱颖而出, 追根溯源, 是其专业度不够。目前, 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 均以基础教学为主, 专业的方向性不突出, 导致学生就业时无“专长”。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课程体系群, 即以企业具体所需某个方面的“专长”为目标, 从人才培养方案起即构建多课程体系群。

多课程体系群的建立一般需要在学生完成其基础专业课程后开设, 即开设对象最好为高年级学生。由于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因此多课程体系群的学时不宜过长, 时间最好为一个学年或者一个学期。多课程体系群的建立应以企业具体所需的专业技能为核心参考。在课程设置上, 可以根据企业所需建立多课程体系群, 也可以及时淘汰那些不符合市场行情、不满足企业需要的课程群。在设置数量上, 可以根据不同培养目标, 建立多个课程群, 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一个课程群进行学习, 但是选定后, 需要完成整个阶段课程的学习。

以《数据库》课程为例, 数据库产品众多, 如MySQL、SQL Server、DB2、Oracle等[5], 每种工具特点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教学中, 由于教学时间等限制, 大都选用一个数据库软件产品进行教学, 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且学生也会对不同软件产生兴趣。可以根据不同软件的实际应用特点, 开设不同的课程群, 比如Oracle相比其它产品更适合于大型系统的开发。因此, 可以将Oracle与大型数据库相结合建立相关课程群。

以上为从低到高层次提出多课程交叉教学的4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从低到高层次逐步实现, 也可以把不同层次模式相结合, 比如交叉实训课程可以与捆绑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多课程捆绑式教学中不作综合实验考核要求, 可以把综合实验放在交叉实训课程中, 也可以四种方式并用, 循序渐进,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每种模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比如知识点交叉教学模式, 其在实践教学中易于实现;在多课程捆绑式教学中, 需要多门任课教师的紧密配合, 共同合作, 因而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叉综合实训课程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课程系统群, 则更关注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 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只有与企业需求相衔接,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 结语

本文以《数据库》课程为例, 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课程之间的联系, 提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计算机专业的四种多课程交叉教学模式, 从交叉知识点融合教学模式到多课程捆绑式教学模式, 从开设交叉综合实训课程到建立多课程体系群等, 从低到高多个层次逐步实现, 且每种模式都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建议在构建交叉教学模式时, 融合企业案例和技术, 改变传统的“孤立”教学方式, 从而促进学生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并与企业实际所需相衔接, 最终培养出满足企业所需的卓越IT工程师。

参考文献

[1]袁科萍, 龚沛曾, 杨志强.面向应用和实践创新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1) :37-39.

[2]范剑波, 于华, 李剑, 等.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7 (12) :111-113.

[3]王珊, 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奚雪峰, 陆卫忠, 张明亮.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多课程交叉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09 (4) :66-67.

计算机课程教学初探 第8篇

我们首先要做的一点是让中职中专的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职中专学生来说, 上信息技术课就是在电脑上玩玩游戏, 聊天, 如果这样根本不会引起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 上好这门课也就无从谈起。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决定着学生的素质高低, 所以,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 它将关系到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 民族的兴衰, 对于个人而言, 不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 自己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社会将难有立足之地, 个人如此, 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将深受影响。因此,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 使他们深知责任的重大, 从而在心里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

继而我们必须看到, 计算机基础教程内容虽然简单, 但要想教好却不那么容易,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我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 领悟到必须将中职中专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认真、科学的分析, 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优化教学设计, 还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的方面应该以学生的能力掌握为培养目标和培养中心, 注意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操作性, 授课方式注意中职中专学生的特点,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 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和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针对不同的内容,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我采取的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 它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主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前提。案例教学法可以简单的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案例为切入点, 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的案例为剖析的对象。在教学任务上, 要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获得经验, 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并在学习期间参与社会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 总是以案例开始, 通过研究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我采用比较多了另一种方法, 它是指教师进行引导, 而不是灌输;学生的工作是对知识的探索和对技能的主动学习, 是学习过程变成我要学、我想学的过程, 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 是老师和学生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 用分析、探究、讨论的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学习, 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下, 通过教师的指导, 师生合作, 生生合作, 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然后同化知识, 并将其加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完成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和要求, 最终的因素是学生的积极性要调动起来, 除了我们要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外, 我们还要看到, 学生的发展, 离不开日常生活, 生活是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学习内容生活化就是指注意把学生身边的事和物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 只有把信息技术生活化才能真正体现电脑的工具性作用, 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学习电脑的重要性和迫切感。从而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相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制作贺卡, 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个性十足的网页, 为自己在互联网上制作个人的博客, 看到自己的知识成果, 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更学会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实现自身的价值。有了贴近生活的学习任务, 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干劲十足, 在学习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 思维也变得异常活跃和敏捷。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不仅在学生中有, 在教师队伍中也有一定的不利因素, 教师的职业懈怠和懒散,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 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 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 直接影响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因此, 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新技术, 并且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 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只有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计算机水平, 才能使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研究 第9篇

(一) 由于地区、学校差异,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地方的学生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 但是也有很多学生直到踏入大学校门为止, 还没有碰过计算机。这样的情况对于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 课程知识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所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 并且操作性比较强。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方式, 但是大量的操作无法让学生记忆深刻, 而实验与理论课在时间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造成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已经遗忘了课堂上学习到的一些操作。

(三)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专业脱离。

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并没有考虑到各个专业的专业特性, 所有专业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一样。很多学生认为与专业无关,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四) 考试形式无法与教学目的相结合。

大部分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考试, 仍然采用的是笔试。这样的形式有很大的弊端, 计算机课程中操作性的内容多, 一旦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操作步骤应付考试, 那么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将无法实现。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 采用分级教学。

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分级教学可以基本上解决由于地域, 学生水平的不同所带来的教学问题。采用分级教学可以将学习情况基本类似的学生集中教学。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很好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 以达到好的教学质量。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大一新生, 因此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分班考试。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计算机的基本软、硬件知识, 以及word、excel的操作内容。根据这些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分级之后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好, 可以在原有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增加多种实用软件的教授与操作, 进行深层次知识的学习。而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较差, 可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 放慢速度, 力求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分级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效果。并且分级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按原有专业班级进行教学, 教师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折中方法。

(二) 上机教学与理论课堂合理分配。

大部分的院校安排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为:2:1。根据课程内容, 合理安排理论课与上机的时间。可以在机房采用多机联合教学, 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三) 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专业性。

在众多的院校中, 计算机基础基本上是一书制, 甚至有些连教学大纲都一样, 和各个专业基本脱钩。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适当增加删除书中的内容, 使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并且在理论课堂上, 可以讲述该专业是如何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发展, 计算机的哪些方面在该专业中应用得尤为广泛。

(四) 考试形式采用机试。

同样从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比较强的特点出发, 采用机试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学生将平时的实际操作直接应用到考试中, 直观地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具体的实践

在入学期间就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的分班考试, 试题主要是以计算机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及word中的操作题目为主。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分为两级。并且分别设置两种教学大纲。A班的同学基础好, 在课程设置上, 把计算机基础文化的部分以及word操作的课时减少, 多增加网络基本知识以及实际操作部分的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需要尽量多增加实用软件的教学。

在上课形式的安排上, 对于计算机文化方面的内容, 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史, 基本的硬件介绍等这些内容可以安排在教室里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是对于w i n d o w s、word、excel等操作性的内容可以安排在机房, 采用多机同时教学的方式, 学生可以在观看完老师的操作之后, 立即实现该操作。

在教学的过程中, 针对具体的专业, 将授课内容贴近专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 考试的形式采用机试。使用网络版的联机考试软件。学生登陆之后随机抽题, 除了基本的单选题、判断题、填空题, 另外增加了操作题。在操作题中, 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平时学习到的操作, 并且给出最终的效果图, 以便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由于分班的原因, 在最后考试的时候, 可以适当地增加A班卷面的难度系数。

四、结束语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采用实例教学的方式, 分班教学。这些方法相互作用, 较好地兼顾了不同起点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也能够很好地解决本课程知识点多, 操作性强以及学时之间的矛盾。

实践表明, 良好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中, 很好地掌握基本技能和应用,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的热情。当然各个改革方案具体实践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进一步完善。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出现的突出问题, 从理论上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具体应用这些改革措施, 论证了方案的可行度。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分班教育,上机教学,机试

参考文献

[1]石严.论分级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23;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研究 第10篇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和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2]。经过分析,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不能满足专业需求。其次,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3]。由于整个教学班级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区别较大,为了照顾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讲授的只是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没法进行满足专业需求的特色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不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比如艺术类的学生不能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艺术作品;经管类学生不能利用计算机来处理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数据,没有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必要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

1 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与组织实施

1.1 制定分层次教学方案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具有理工、文史、经管、艺术和体育等多个学科类别,计算机基础教学按不同的学科分类分层次进行,总体思路是实行“先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再在各学科专业内进行分层”。

先按照学科进行分类是指: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不同,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五大类,也就是理工类、文史类、经管类、艺术类和体育类。根据我校各学科专业特征,制定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各学科、专业类别的课程教学大纲,分别选用相对应的教学内容[4]。

在各学科专业内又分成A层、B层和C层。A层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可以免修;B层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侧重于满足专业需求的特色教学;C层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需要进行计算机普及教育。

1.2 分层考试实施

2011级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水平分层测试。分层测试采用集中上机的方式进行,测试完毕后,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有效分层。把计算机基础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教学班级,因材施教。分层次考试的成绩情况如表1、图1所示。把测试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划为A层,可以免修该课程;把测试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划为C层;把测试成绩为其它的学生划为B层。当然,在分层过程中,在依据测试成绩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生的自愿情况。

1.3 教学实施

在教学上,首先要根据学科的不同先进行区分教学内容,然后在同一学科内再根据层次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

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类别也分成理工、文史、经管、艺术和体育等五大类,每一类根据专业的需求不同,在讲授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于不同专业的教学特色。比如理工类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软件的要求较高,侧重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教学;文史类学生对文档处理的要求较高,侧重于Office应用软件的教学;经管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要求较高,侧重于数据库应用的教学;艺术类学生对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多媒体制作等多媒体技术的要求较高,侧重于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工具的教学;体育类学生对计算机的要求较低,只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对于C层次的学生,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应按照基本的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计算机常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Office应用软件Word、Excel及Power Point的基本使用方法,这是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对于B层次的学生,考虑到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应按照满足各个专业需求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教学要求是:在满足本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侧重于本专业特色教学,能够解决与计算机相关的本专业问题。

1.4 成绩考核

学生课程成绩的最终评定也非常重要,要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应用能力,否则可能影响到三好学生、奖学金的评选等许多工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学生最终成绩包括三个方面:测试成绩、作业成绩和大作业成绩。为了能恰当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测试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试题由选择题、文字输入题、Windows操作题、Word文档处理、Excel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和Internet七种题型构成。题目要覆盖面广,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作业成绩依据学生平时的基本作业情况评定,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大作业主要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一般与学生的专业相关。

2 分层次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1)实行分层次教学后,在一个班级上课的学生可能来自于不同的自然班,甚至于来自不同专业,这给其它课程的安排带来了困难。特别是现在学校经过扩招后,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十分紧张,往往导致在课程安排时,上课时间不得不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进行,给教师造成了很大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因此,教学安排的优化成为分层次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分层次教学只是大致上的分层,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教师同时给很多学生授课,每个学生不能随时随地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在今后还需要继续研究。

3)成绩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现在的问题是,在入学考试时,原本划分在A层次的学生的成绩,可能还没有B层次或C层次学生学习后考核的成绩高,导致在学生评优或评奖学金时的不公平性。比如在入学考核时学生甲、学生乙的成绩分别为90分和60分。学生乙经过学习,在期末考核后得到的成绩为95分,而学生甲由于免修,最后在教务系统中登录的成绩仍然为90分,导致学生成绩的不公平。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成绩的评价机制。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进而执行分层次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得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实现拔高;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循序渐进,弥补不足。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进一步分析分层次教学的教学规律,不断完善分层方法和授课方法,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

摘要:在分析当前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分层次教学模式。该模式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差异和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水平差异,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达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分专业

参考文献

[1]彭颖,罗平,方诗虹.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2):2873-2874.

[2]高珍,周李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123-124.

[3]苏惠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6-7.

浅析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课程 实践 硬件 互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104-01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计算机的发展也带动了计算机教育事业,所以,职业技术教育中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是,因为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它又与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有明显的不同。其原因在于:1、高职生成绩一般处于中、下水平;2、高职教育的时间有限(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半,比大学四年在校教育差甚远);3、高职计算机教育条件有限,往往由于资金不足,使用的基本上是一些比较陈旧、落后的硬件设备。因此,高职计算机教育必须来一场大的革命,创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新路,才能有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立足之地。

一、教学课程安排要合理

高职计算机教育中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最重要的第一点是培养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浓厚兴趣,兴趣是

促使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乏味的程序设计语言,一下子就难倒了一大片学生,其实,教育者完全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如教学生做精美的卡片、玩玩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带学生上网冲浪等,激起学生对电脑的浓厚兴趣,这才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对于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原则是以培养上机操作能力为主。他们所设置的计算机课程一定要与本专业相联系,如学习Word等字处理软件是非常必要的,且要保证实用,又要保证够用。而其它理论知识,少开或完全不开设。总之,开设的课程以实用为主,少而精;至于教学方法,不必费时讲太多的理论,主要教他们操作的方法与步骤,有些教师本来抱着让学生深入了解的心态,结果大多理论只会适得其反。

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学生,首先得把握课程开设及教学步骤,从多年的经验来看,不能再从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入手,所以一开始,就砍掉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组成原理、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与存贮,或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可开设打字课、学习五笔输入法、学习简单实用的WINDOWS操作,掌握实用的网络操作技巧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再学习了解计算机的构造,信息的存贮及表示,但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有些东西要求学生掌握,但有些东西只要求学生了解。对于那些最新且常用的应用软件(以操作为主)可以提上前来学习,一般操作性知识易掌握且学生感兴趣。在对计算机有了感性认识,又有了理性基础后,再学习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其主要是考虑专业学习日后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如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编程语言,做到层层深入,由早期的感性向理性认识转化,这样学习效果明显得多。由于专业学生,不仅要求他们会操作,且要了解一定的原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于从事计算机教育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功底,且各方面都要钻精、钻透。在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不能生搬硬套,并且还应该及时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由此及彼。计算机有别于其它学科,发展迅速、变化无穷,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师,本身也应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教学过程要理论联系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升华,两者密不可分。有的学生讲起计算机是口若悬河,操作起来是笨手笨脚;有的学生操作如行云流水,可问及基础知识,是目瞪口呆。作为高职学生,理论和实践应一起抓。陆游在教导他儿子时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应当去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两个方面:

1、课堂实践

学生学习计算机时往往有眼高手低的感觉。在课上觉得什么都懂,可一上机,错误百出。如在上Excel各种数据计算公式时,学生在课上觉得命令简单,但在上机操作时,却找不着北了,连一个公式命令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就削弱学生的傲气,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差错及纠错能力。

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课上听得如坠云雾,可一上机,就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如在上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讲到“首字下沉”,“图文混排”,“设置页眉页脚”等,学生听得是目瞪口呆。但在上机操作时,学生觉得是豁然开朗,用他们的话说是感觉特好。这种实践是增强学生的信心。

2、社会实践

我们可以这样讲,学校是不能给予学生一个完全自由发展的空间。要练硬学生的翅膀,必须让他们融入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锻炼,让他们感觉到自身的缺陷,从而激励他们虚心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在实践中,也培养学生处事的能力,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为以后真正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去实习单位工作就是很好的一种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充实自己,更新自己。

三、教学过程要师生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需要师生双方面的配合。教师

要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要调动和启发学

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要主动地进行学习,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对于高职教师来讲,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如何在学生迷失方向时点亮一盏指明灯,这是我们教师所要做的事情。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教师将学生带领到哪一个知识层次,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所以教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他所教授的计算机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因为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惊人,教师和学生是同步接受计算机新知识,社会也就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计算机教师要时时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计算机杂志报纸、进行网络交流来充实自己,来提高自己。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那所有的问题已不成问题。所以教师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掘他们的潜力,因材施教,为他们表现自己创造机会。我们可以开设计算机兴趣小组,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也可让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竞赛,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2、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发挥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首先,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指导学生去挑战自我。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之后,是参加对口高招,还是毕业后就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还应参加计算机各类等级考试,来体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其次,学生要刻苦、钻研。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了,就要努力地去实现这个目标。学生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会使你终身受益。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多上机操作,在上机过程中把不懂的问题搞懂,而不应总是依靠教师,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要多看计算机方面的杂志。现在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学生要了解第一手资料,要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必须多看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报纸、杂志,多光顾书店,书店里计算机方面的书籍很全、很新,能满足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口味要求。

计算机教育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一定能绽放出美丽、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教版)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高教版)

[3]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 第12篇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生力量——独立学院也逐步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普通本科高校 (母体院校) 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

计算机应用一直都是大学入学教育的基础公共必修课, 早在独立院校诞生之前, 许多高校计算机教师都在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形成了一些较好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 独立学院的生源都是按本科三批录取的, 本科三批与本科一批、二批在录取分数上有一定的差距, 这就决定了独立院校生源的特殊性, 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不能直接照搬母体院校的培养模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符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在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经历, 提出一些关于提高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1分类教学、因材施教

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由于各省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存在差异、同一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尽相同, 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差异也比较明显。例如, 某些省市普及计算机应用教育比较深入, 因而部分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就已经学习了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 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另一部分学生只是在高中时期学习计算机信息课程, 而且由于计算机硬件资源有限, 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课程部分, 学生很少甚至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更多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是在QQ聊天或者玩游戏, 没有对计算机应用进行过系统的学习, 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较差。

由于上述原因, 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时, 应该先进行相应的调查,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类, 教师要对学生群体有大致的了解。在教学和实践操作时可以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例如可以为这部分学生布置一些实用性和专业性更强的操作, 并且要求向班级里的其他学生显示其操作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 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时, 应该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作更为详细的讲解, 尤其是在上机操作时, 应该对每一步操作进行细化讲解, 必要时可以针对个别同学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信心。

2巧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独立学院是依托一个公办大学母体, 独立设置, 按民营机制运作的本科高校, 它的管理和教学骨干大多来自母体高校, 而母体学校大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一般都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或“实用型人才”, 因此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就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而在教学过程中,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难点在于这部分知识和理论都比较抽象, 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实实在在的直接接触, 因此在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时, 应该尽量联系实际应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例如, 在讲解计算机网络知识时, 分组交换可以结合手机发送短信的方式介绍其概念;网络操作系统可以用虚拟机显示常用的Windows Servers操作系统, 并介绍其显示与Windows XP、Windows7等目前主流的PC机操作系统的区别;介绍数据安全技术中的密码时, 考虑应用一些专用的加密软件显示加密和解密的过程。

对于基本的技能, 大部分教学体现在计算机操作方面, 这也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重点。为使学生系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我们考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 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 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各自的经验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案。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许多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教师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时都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地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许多教师对此作了不少研究和探索。在这里笔者只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综合知识操作中的应用。

综合知识操作是指应用所学的知识围绕某个主题设计的计算机操作。由于课程教学都是各章节单独教学, 尤其是对于独立学院, 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归纳能力, 因此很难发现许多操作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在教学后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确定某一个主题任务, 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在这其中, 主题任务可以涉及Word、Excle、Powerpoint、网页制作等常用软件;分组应该注意强弱组合, 任务分工明确, 基础好、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指导其他同学操作, 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学习的自主性;最后提供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 帮助其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挖掘自身的潜力。

3与专业相结合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特点: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就高, 这就形成了他们的“专长”, 而对于其它方面则没有太高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其高考失利的原因之一。计算机应用作为大学公共必修课, 许多学生在学习时也意识到其重要性,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这门课程有兴趣, 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 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后基本不会再开设相关计算机课程, 因此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只是为了考试。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相结合, 突出计算机相关知识在其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财务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可以重点介绍Excel、数据库在专业领域的应用;音乐专业的教学可以重点介绍音频处理的相关知识, 以及一些音频处理软件的应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可以详细介绍图形图像处理知识, 介绍目前艺术设计常用的软件;数学专业的教学可以更多介绍数学知识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而计算机专业则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计算机系统的知识等等。在综合应用知识操作时, 其选定的任务则可以考虑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主题,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 又可以增进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计算机应用与专业相结合, 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任课老师必须对其学生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就需要专业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 共同探讨、共同促进。

摘要: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质量, 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关键问题。结合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经历, 提出分类教学、面向应用、与专业相结合等措施, 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淑红.提高高校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5) .

[2]肖华山.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利弊分析及其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3]李明武, 王金琼.论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0 (4) .

[4]郭宏刚.任务驱动型计算机教学法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上一篇:煤矿科技创新下一篇:提取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