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范文

2024-07-15

社交平台范文(精选11篇)

社交平台 第1篇

互联网步入社交时代, 开放平台渐成网站发展的趋势。阿里巴巴数十亿人民币入股新浪微博, 十几亿人民币投入推广“来往”手机通讯软件, 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集团在明确地对外传达一个信息:我们要抢占互联网社交平台。传统的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也都相继在互联网社交平台领域发力, 抢占互联网社交平台格局形成前最后的席位。百度先后投资或收购了91手机助手、爱奇艺视频网站、去哪儿旅游等互联网入口企业。腾讯在原有QQ聊天软件的优势下推出“微信”手机聊天软件, 坐上了手机聊天软件的第一把交椅, 并且不计成本地推广其旗下的易讯网购平台。互联网正在迎来社交平台化的时代, 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加紧抢建自己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抢占互联网社交平台是一个战略部署,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 互联网社交平台必将彻底改变我们的行为生活习惯, 人类绝大多数的行为关系将通过网络来完成, 那时拥有一个社交网络平台无异于拥有一个取之不尽的金矿。但如何在那个黄金时代到来之前存活下来及如何去开采这个金矿, 成为了如今互联网界最炙手可热也最尴尬的问题。本文将通过社交驱动型消费的角度去探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盈利模式。

二、社交需要与社交驱动型消费的内涵

本文通过马斯洛五需求理论来论述人们生活中的确存在着社交需要及这种社交需要所引起的社交驱动型消费。

(一) 社交需要的理论内涵

马斯洛认为, 人类的需求分为五层:生存需求、安全需要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不难发现, 在这五层需求中, 生存与安全需求是对于物质最基本的需求, 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则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本文将社交与尊重需求统称为“社交需求”, 这是因为这两种需求都是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没有具体的社会关系必然不会诞生社交需求, 而“尊重”这种心理需求也是存在于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中, “尊重”是建立在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互相比较的基础之上。

本文中的社交需求涵盖了马斯洛需求理论第三层与第四层两种需求, 它几乎涉及人类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当人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 其他任何需求都是在其所处的各种不同社会关系中获得的, 如财富、爱情、声望等, 这些需求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才能得以满足, 并且这些需求也正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孕育出来的。生存需求是社交需求的基础, 社交需求很难在未满足生存需求的前提下出现, 这也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逐层满足的观点。

(二) 社交需求引起的社交驱动型消费

社交驱动型消费是指人们面临具体的生活情景时存在的社交需要而引起的消费行为。人们发生消费行为受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 内因包括个人喜好、购买力, 外因是指具体的消费情景。社交需求对个人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同时作用于内因与外因。社交需求通过社交目的的途径来影响个人喜好从而促成消费行为, 如情侣双方去餐馆约会, 一方往往会出于迎合另一方的考虑选择消费自己不喜欢的菜品, 从而促成新的消费行为, 这便是社交驱动型消费。从消费情景这个外在因素来看社交需求的影响, 人们消费意愿的达成都是在一定消费情景中发生的, 特定的场景将激发人们的购买意愿, 因此有些购买意愿只会在特定的场景中才会发生, 如果没有遇到这个场景购买意愿就不会发生。社交驱动型消费正是因为人们遇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社交场景而诞生的消费行为, 从理论根源来说社交驱动型消费是情景消费的一种。

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 一般而言, 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 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 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时候, 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反观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 Ajzen主张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个连续体, 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 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而人类大部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因此, 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 有必要增加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不过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度或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 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理性行为理论相近的。

对比计划行为理论分析社交驱动型消费的内在机制, 行为态度具体体现为个人喜好, 知觉行为控制 (代表着个人经验与学识对其行为判断的影响) 在具体的购买行为中体现为成本压力, 而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 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 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 (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 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这个概念在本文讨论的社交驱动型消费情景中被“社交压力”替代。社交压力是指在特定社会关系中人们被动或积极地满足社交需求时所感受到的压力, 与主观规范相同, 社交压力也有可能来源于个人或团体。本文借鉴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框架分析社交驱动型消费现象, 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社交驱动型消费视角对互联网社交平台盈利模式的探索

(一) 社交礼仪的物化

首先, 本文物化的概念并不是将社交礼仪转化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 而是要将社交礼仪变成可以消费的对象。正如前文在社交需求引起的社交驱动型消费段落中分析的那样, 人们的消费行为乃至其他行为都会被动或积极地受到社交压力的影响, 这种影响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有采取下一步的行动, 但并不是所有的行动都会转化为消费。本文提出的第一个盈利模式思维就是尽可能地将所有的社交礼仪变成消费的对象, 让人们在有社交压力时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来解决。

社交礼仪随处可见、时时相随, 中国人见面会说“吃了吗”, 外国人见面会问“天气怎么样”,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不是真的关心吃没吃或天气好不好, 这是一种社交压力驱使下发生的社交行为。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可以提供这种问候的服务, 将这种礼仪变成可以消费的商品。

其实将社交礼仪物化成消费对象的案例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出现并且大获成功。Roseonly专爱花店提出了一个创新概念:提交的收花人将会成为永久的收花人并不得更改。Roseonly是一个自创的英文词汇, 它是将rose和only这两个词汇生硬的拼接在了一起, 说是生硬实则内涵深意, rose意为玫瑰、only表示唯一, 这二者都是不折不扣的爱情代言词, 而Roseonly标榜的一生只为一个人送花的理念更是将爱情这个社交因素的营销发挥到了极致。Roseonly的一生只为一个人送花的服务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消费这的热烈追捧, 其中不乏杨幂、李小璐这样具有公众影响力的明星, 而其二者在微博这个互联网社交平台上高调晒出其收到Roseonly花的行为更是为Roseonly的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成立短短几个月的Roseonly便获得了来自腾讯数千万美元的融资。

(二) 构建可持续的社交驱动型消费场景

可持续的社交驱动型消费场景是指让消费者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融入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交场景中, 一旦消费者融入了这个社交场景并不断地在其中发生社交行为, 利用第一条原则提出的将社交礼仪物化成消费对象的思路, 消费者将伴随着在社交平台上不断进行的社交活动持续地进行消费, 并且这种消费行为往往是感觉不到的。正如前文提到对付费会员提供问候服务的例子, 付费服务只是众多会员增值服务的一种, 会员只需定期缴纳一定的会员费即可享受这众多服务带来的便利, 而一旦会员形成了对这些社交增值服务的依赖便很难停止缴纳会员费, 这种缴费是定期的一次性交清而不是在每次使用服务时付费, 这大大降低了会员每次使用服务时是否愿意付费的风险。

马云说过免费的东西都是最贵的, 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释。一是免费的东西需求你付出其他除了金钱以外更多的成本, 如时间、牺牲用户体验等;第二种解释则是免费产品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建立一种可持续消费的消费场景, 一旦你对这个产品产生了依赖性, 那么你变陷入到了这种可持续的消费场景中, 商家从中获利更多。免费网络游戏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首先从本文社交驱动型消费的角度考虑, 网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玩家, 是因为网游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互联网社交平台。玩家在网游里做任务、打怪、建立帮派, 其心理动机都来源于社交需求的驱使, 而免费网游的盈利便是通过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交驱动型消费场景来实现的。

(三) 利用社交压力制造高溢价

利用社交压力制造高溢价是指在社交驱动的消费场景中人们往往由于受到社交压力的影响支付比商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实际价值更高的费用。正如我们一再提到的付费表情服务, 其开发放成本平摊到众多用户时以非常之低, 但出于满足各种社交需求的需要, 人们不去考虑其成本问题, 或者说在有社交压力作用的消费场景中人们愿意支付的金额已不再从其产品的成本角度考虑而是从这种消费能给人们带来何种社交需求的满足来衡量。“洛阳纸贵”、“礼轻情意重”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正是在社交驱动型消费中人们消费的已不再是那个具体的物品, 而是将社交礼仪物化后的那个对象, 因此社交礼仪的价值依附在这个物品上体现, 这个物品在反映它自身的价值同时还有社交礼仪的价值。

情人节的玫瑰特别贵, 烛光晚餐一般都不便宜, 这些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高价现象正是利用了社交压力所制造出的高溢价。而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可以说是商家们对钻石的成功营销。钻石的分子构成就是碳元素, 可以说钻石的成分和小学生日常使用的铅笔中的碳芯并无根本差异, 但却成功的卖上了如此之高的价格。当然其中有“物以稀为贵”这个供求关系法则的影响, 但同样稀缺的资源比比皆是, 为何单单钻石成功的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这是因为钻石成功地和爱情这个社交概念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几乎所有的钻石广告都是一个气质出众的试婚女子面对着钻石渴望爱情与婚姻。

参考文献

[1]刘峰.互联网进化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马斯洛.马斯洛精选集:人性能到达的境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3.

[3]贾小明, 赵曙明.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科学反色[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06) .

[3]迈克尔, 所罗门.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刘军, 王砥.消费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5]Icek, Ajzen.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M].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5.

社交平台 第2篇

其中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数字和趋势:

超过97%的用户认为社交媒体已经影响到了他们在购买商品时所作的最终选择。

相较于 Twitter, Facebook平台的品牌页面拥有更多的现有消费者。

在 Twitter 上,将近44%的用户为了特惠和促销关注品牌账户,而在 Facebook 上,选择此原因的用户只有约37%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只在社交平台上关注2-5个品牌。

根据此图所反应的信息,品牌公司在制定和执行社交平台策略时,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诚意的特惠和折价信息永远是吸引消费者的最大驱动力,相比团购等通过第三方支持的特惠活动,官方发布的特惠信息更具有可信度,

比较 Twitter 类和 Facebook 类平台,前者更适合用于吸引潜在消费者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购买者,而后者更有利于打造成为与现有消费者良好互动的平台,进一步提高购买量。

Always Be Prepared! 网络瞬息万变,社交平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品牌营销者应时刻准备面对着各种突发事件和问题,避免负面消息给品牌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善用社交平台的优势,综合营销、销售和售后为用户形成立体的品牌印象。有别于传统营销手段,社交平台所拥有的信息互通基础为实现此目标带来可能。

持续创新,创意领导者=行业领导者。互联网用户时刻被信息过载的问题困扰着。所以,亮眼的创意是商业品牌在社交平台营销中不被冗杂信息湮没的最佳解决方法。

揭秘社交平台卖淫团伙 第3篇

卖淫团伙转战社交平台 随着近年来全国“扫黄打非”专项行动的推进,卖淫嫖娼等违法行为变的更加谨慎和隐蔽,微信、陌陌等社交平台成了卖淫团伙的新阵地。

“今年年初在排查涉黄线索时,我们发现类似‘三亚外围女’的情况开始在宁波出现,利用微信、陌陌等平台进行卖淫活动,引起了宁波警方的高度重视。”江东公安分局周警官告诉记者,这些卖淫女并不会固定在某一个城市,而是全国接单,哪里有生意了,便坐飞机或动车过去,每个城市一般只待一周,流动性非常强。

据介绍,这类小姐对身材、相貌的要求很很严格,价格也很高,每次的嫖资最低为3000元,高的达上万。“在此次抓获的卖淫女中,有一部分是真的大学生,模特也有,比如其中就有这次来参加宁波车展的车模。”周警官说道。

在这个卖淫团伙中,“小姐”只会与“经纪人”联系,“经纪人”寻找客户、谈好价钱后再将信息给“小姐”,所有中间过程基本都是在社交平台上进行,隐蔽性极高。

纪律严明暗语联系 “以前也有过类似社交平台的卖淫案,对方会主动加你好友,给你发很多漂亮女孩的照片,但那个大多是假的,这起案件中的所有卖淫女的照片均为本人,都是专门请了摄影师拍的。”据办案民警介绍,与以往不同,这个团伙的卖淫女绝对不会向陌生人发出招嫖邀请,甚至都不会加陌生人为好友,保密程度相当高。

民警向记者展示了一名卖淫女的手机,仅微信群就多达200余个,每个群里都是人满为患,消息不断。“这些群里只有小姐和经纪人,小姐会不时地发消息,将自身条件和目前所在地发上来,再由所谓的经纪人寻找顾客。”民警告诉记者,这种群每个卖淫女都会加几百个,每天都是几十万条的聊天记录,异常火爆。

“精品裸钻代售,经过170道工序,95年良心打造,通过国家E级认证,5颗起售,五星豪华专卖店!”民警随便打开一条微信群,密密麻麻的聊天记录立即蹦了出来,但内容却五花八门,什么卖面膜、内衣、钻石等商品不一,并没有人们熟悉的那种招嫖广告。

“在所有的群里,交流都是通过所谓的暗语来进行的,像刚才那条信息就是卖淫女发送的,170道工序表示身高1.7米,95年表示年龄,E级认证是指的胸围,5颗起售表示最低5000一次。!”民警解释道。

全国接单飞机动车来回 今年四月份,宁波的顾亮(化名)去北京出差,晚上闲来无事便联系宁波的一位“经纪人”,想找个姑娘到北京来陪他。“经纪人”听后满口答应,通过协商,顾亮支付8000元现金并包来回机票,卖淫女高某次日飞往北京,陪其一晚后再自行返回宁波。

“除了这种坐飞机前去陪一晚的,还有一种叫‘伴游’的形式,陪你去旅游,吃住你包,每天支付多少钱这样。”在审讯中民警发现,该卖淫团伙中,除了“经纪人”是定居在宁波以外,卖淫女都是全国接单,每个城市都住不久,经常飞机动车各地跑。

“为了便于‘经纪人’搜素,卖淫女一到某地,首先会将自己的群昵称给改掉。”民警说,比如一个女的昵称“小圆”,到宁波后她的昵称立即会变成“宁波小圆”,这样“经纪人”一搜索“宁波”,所有在当地的就全部弹出来了,便于联系。

“经纪人”出身复杂 郭某今年21岁,河南人,是此次被抓的9名“经纪人”之一。据交代,她最初只是一位卖淫女,有时碰到自己的客户要求,也会推荐些姐妹过来。做了一段时间后,她手里有了一些固定客户,便做起了“鸡头”,根据顾客的要求介绍姑娘过去,自己抽成。

“经纪人”是联系嫖客与卖淫女之间的桥梁,如何保证交易安全顺利地进行,都需要他们的“慧眼识人”。据郭某交代,她只做熟客生意,新的顾客如果不是熟人介绍来的,她是不会轻易联系的,风险太高。

“卖淫女变成‘经纪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有的开始真的只是微商,卖卖面膜之类的,后来也变成了‘经纪人’,真的让人挺可惜的。”办案民警说道。

从今年6月开始,江东警方开始调查取证,逐步掌握宁波“经纪人”的身份信息;8月19日凌晨5点多,9名“经纪人”被一网打尽。据了解,下一步警方将深挖线索,挖掘更多的所谓“经纪人”幕后操纵者,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再难再隐蔽,警方打击查处卖淫嫖娼的能力和决心不变。

摘自《宁波日报》

论旅游专业学生社交平台的架构 第4篇

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着重培养旅游行业的后备军, 大多数学生将来要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必须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 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更要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 重视学生思想素质、为人处事的养成教育, 全方位地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 在旅游专业教育教学中, 增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全力构件学生良好的社交平台凸显其重要性。

一、导游职业语言的概念和特征

(一) 导游职业语言的概念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很多导游专业的学生, 甚至从事多年导游工作的导游员对导游职业语言的概念都感到很模糊, 有的认为普通话就是导游职业语言, 有的认为导游职业语言就是导游讲解语言, 这些都是非常片面的。要弄清导游职业语言先要了解“导游”和“语言”两个概念。导游, 顾名思义, 就是引导游客游览。它是以旅游者为工作对象, 以指导游客欣赏景点, 与游客沟通思想为基本方式, 以安排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为主要任务, 以增进互相了解和友谊, 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语言, 是人类沟通信息、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以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交际工具。国家导游员资格考试, 特设面试 (口试) 环节, 这一环节面试不及格者, 同样也拿不到从业资格证。各行各业都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语言, 导游员所使用的语言与普通人的说话和其他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语言也有所不同, 我们通常称之为导游职业语言。

导游职业语言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导游语言是指导游员与游客交流思想、指导游览、进行讲解、传播文化知识、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而具有丰富表达能力的生动形象的一种口头语言。广义的导游职业语言是指导游员在导游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具有一定意义并能引起互动的符号系统的总和。所谓“符号系统的总和”, 是指在导游工作中只要能够运用的符号系统都属于导游语言的范畴, 不仅仅是口头的说话, 它还包括书面语言、态势语言、物化语言 (图片、音像资料等) 、副语言 (有声而无固定语义, 如重音、语调、笑声、掌声) 等。

所谓“具有一定意义”是指符号系统所传递的信息内容。这个信息内容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态度, 还可以是情感。导游员对景点的讲解主要传递的是知识, 如指导游客欣赏景点的美, 这景点美在何处。导游员与游客谈论时事或历史时主要传递的是态度, 而导游员面带亲切微笑迎接游客时传递的就是情感。

所谓“引起互动”, 就是指信息接受者 (游客) 在一定的感受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反应。导游职业语言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双边互动过程。如, 导游员微笑着搀扶一位老年游客上下车, 这种态势语言就会引起游客的互动:老人向导游说声“谢谢”和周围游客的投来的“赞许目光”就是一种互动。

(二) 导游职业语言的特征

丰富的知识是导游讲解的素材, 但并不等于说有了丰富的知识就能做好导游工作。实践证明, 导游员良好的语言功底, 对创造和谐的旅游气氛、促进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以及购买后的满足感, 均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明礼貌、真挚和善的语言能引起游客发自内心的赞叹, 明确简洁、适当中肯的语言能增强游客的信任感, 适应对象、灵活多样的语言, 能给游客以亲切感, 使游客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导游职业语言概括起来具有准确性、缜密性、生动性、美感性和现场性等特征。

1. 准确性是指导游员的语言表达必须实事求是符合而不是违背客观事实。

在遣词造句、叙事上要以事实为基础, 准确的反映客观事实。无论是谈古论今, 议人还是叙事、讲故事还是讲笑话, 都要做到以实论虚, 合情合理, 切不可空穴来风或夸大其词。

2. 缜密性是指导游员的语言表达要符合逻辑思维的规律。

语言既要保持连贯性又要有秩序性。导游员应根据思维逻辑将要讲的内容分成前后秩序, 使之层层递进、条理清楚、脉络清晰。导游员讲解思路清晰, 游客对景点的印象就会加深。

3. 生动性是指导游员在导游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必须生动形象、幽默诙谐。

生动性的导游语言给游客带来轻松、愉快和美的享受。语言的生动性不仅要求导游员考虑讲话的内容, 也要考虑表达的方式, 还要力求与神态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声调等和谐一致。生动, 就是导游员运用具有活力的语言去打动人心, 引起游客的共鸣。“看景不如听景”, 说的就是导游员语言生动对景点的升华作用。导游员的语言表达若平淡无奇, 和尚念经似的单调、呆板, 或者十分生硬, 面无表情, 游客会兴趣索然, 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4. 美感性是指导游的语言还应具有使游客从中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的特质。

旅游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追求美、享受美、陶冶于美的过程, 这种特征, 必然会对导游语言提出更高的审美要求, 导游语言这种美感性表现在描绘性语言的藻丽美、叙述性语言的流畅美、置疑性方式的得体美、缩距技巧的熨帖美、点化技巧的升华美等多个方面。

5. 现场性, 导游职业语言最集中发挥的场合就是景点的实讲阶段, 现场性是导游职业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一特征是依靠一系列表达手段来实现的。主要有表现现场性的词汇 (如现场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和近指代词等) 、现场引语 (引导或提示游客的一些用语) 、现场操作提示语 (附在导游词中对导游员具有指示作用或指导作用) 、提出疑问 (根据游客的思路设问或直接向游客提问) 。

二、全力架构旅游专业学生社交平台的必要性分析

(一) 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之一

个人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这三者之中的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 要注重学会为人、学会处世, 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着力为社会培养服务型人才。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处事技巧是旅游服务业工作蒸蒸日上的法宝。就旅游饭店行业来讲, 消费群体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已远远超过对食品质量的要求。因此, 饭店要求员工必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掌握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处世方法和技巧。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是未来饭店行业的生力军, 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将来旅游业未来的服务走向。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以便学生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要求。

(二) 是培养学生推销意识的重要途径

职业学校的学生今后首先要面对的课题就是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如何在面试中介绍自己, 更好地推销自己, 最终获得成功, 成为摆在广大青年学生面前的严峻课题。这在旅游专业的各门专业课中, 对学生如何同客人打交道、如何推销饭店产品、如何注意自身的形象及言谈举止等内容都有要求。通过学习这些内容, 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社交能力。在学校每年毕业生的供需洽谈会上, 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面试时通常较其它专业学生的表现更为落落大方, 从站立姿态、礼节礼貌等方面都给用人单位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这正是将平常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结果。

(三) 是学生完善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每一个当他呱呱落地时就必须要形成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 就必然要在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打资交道, 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旅游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外, 还要学会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 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这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方案的出台, 对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和职业教育的自身特色都要求培养出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能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社交能力的措施

(一) 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中常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 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忽视对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 迫不及待地想尽早走上社会, 找到工作。事实上当这部分学生一旦踏上社会就会发现, 由于他们没有必备的知识, 也很少懂得社交的技巧, 势必造成流于世俗或处处碰壁。因此, 社交的基础是建立在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基础之上的。

(二) 学会运用处事原则和方法是形成良好社会能力的必要条件

掌握一些文化知识、专业技能, 需要掌握有关的交往原则和方法。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 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 灵活运用各种基本原则和方法。运用恰当的原则、方法能形成好的人际关系;反之, 则会造成人情淡薄, 关系疏远。人际关系相处总的原则归纳起来可用八个字来形容:“平等、守信、互利、相容”。教学中提出服务行业对待客人要做到一视同仁、热情真诚等要求, 这与人际交往的准则是相一致的。人际关系的交往还需要懂得一些方法。如:平等交往法、真诚交往法、信任法、将心比心法等, 并根据不同的对象切实掌握不同的尺度, 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就拿“将心比心”法来说, 大家都知道“顾客是上帝”这句话, 它是酒店要求员工微笑服务的关键所在。要想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理解、体谅别人、懂得生活, 才能真正懂得“顾客永远是对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三) 走出课堂,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养成良好社交能力的关键和归宿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学生社交能力的养成教育, 也必须经过这样的认识过程。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社交能力中首先要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及社交方法、技巧。此外, 在这些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旅游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 采取课堂模拟表演、交流提问等方式, 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 敢于讲话, 乐于交往, 形成和谐、统一、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最终利用第二课堂、学生实习等机会, 让学生走出课堂, 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 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在实践中刻苦磨练自己, 塑造自己, 努力培养成面向世纪的有用人才。

摘要:全力架构学生良好的社交平台,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 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生推销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个平台要发挥以下作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具有良好地导游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从事旅游工作要具有的良好社交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传授学生学会运用处事原则和方法, 这是形成良好社会能力的必要条件;提供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这是养成良好社交能力的关键和归宿。

关键词:社会交往,困难,社交能力,社交平台,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01.

网游转战社交移动平台 第5篇

繁荣过后是沧桑

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经历了迅猛增长的繁荣之后,近年来增长速度日渐缓慢,网络游戏在单一的PC平台上,能产生的市场规模已经趋向饱和。中国网游走过了10年有余,进入了繁华过后的落寞。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玩家的年龄构造发生改变。过去那些传统的网游玩家已普遍走出学校,进入到了工作岗位,对游戏投入的财力和精力大幅下降。而新兴的玩家则对网游的品质有着更高更新的需求,消费趋势也日渐感性化,因此他们对充斥着无数同质化产品的市场感到不满;其次是网络游戏度过成长期后,发展趋于稳固。并且游戏行业的顶端被几大巨头盘踞,小公司无法触动其霸主地位,而其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等变更不大,很难再次出现爆发性的增长。

所以在如此状况下,游戏行业不能继续固守在PC平台中,要适应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变化,适应多平台的需求,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发展。面对目前PC平台的饱和状态,网游行业要进入变革阶段,开始第三次转型,而其核心就在于由PC平台逐渐迁移到社区和移动平台。

社区移动两翼齐飞

社区对于网游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每个MMO (大型多人同时在线)都可被看作一个社区,但“网游社交化”、“社交网游化”的理念虽然倡导多年,但直到近两年,才有实质性的网游社区推出。

虽然诸如“星辰变”等新作品自诞生便配有玩家社区,玩家不仅可以在社区中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更能实现游戏内部信息的对外输出。但好友关系终究一直局限在玩家内部,玩家与非玩家之间并不具备社交关系。因此在开发MMO时,游戏厂商逐步将社交元素加入进去,直接与第三方社交平台对接。这样就使得过去只能在游戏社区中看到的游戏状态、装备、成就等,今后可以通过第三方社交平台分享给好友。并且通过为全民提供第三方社交游戏应用,激发全民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进而解决游戏同质化过于严重的问题。

除了社区的兴起,移动互联网也是近年来的热点。作为娱乐产业的一个大蛋糕,智能手机游戏市场仍有待被瓜分。苹果推出的iPhone使智能游戏的市场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而增长最快的部分要属运行Android系统的设备了。随着标志性游戏《愤怒的小鸟》获得了巨大成功,移动游戏公司即将掀起巨额融资的浪潮,其估值势必也将不断地翻新。Id Software的共同创办人John Carmack就表示,移动游戏系统在两年内就能超越电视游戏机,成为最大的游戏平台。但这也不免引起许多专家的担心,担忧网游行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在造成一片繁华后迅速落寞下去。

寻觅繁荣后的从容

如今,游戏的边界不停地被打破。特别是在三网融合,Facebook、ios等平台快速发展后,各平台的用户量均在飞速增长,这对网游行业无疑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毕竟无论在哪个平台上,游戏都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社交网络平台中的“完美人格”解析 第6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完美人格,趋利避害,双赢

1 虚拟的社会组织形式

社交网络即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 , 是以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为基础为拥有共同兴趣爱好、行为目的的网民提供一个分享、交流的在线社区。在线社区是整个社交平台的大的节点, 而一个个网民则是小的节点, 大节点由小节点相互连接, 网民通过不同的社交方式使得信息在不同的大节点与小节点、大节点与大节点、小节点与小节点之间相互流通, 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通过社交网络联系起来的网民已经拥有基本固定的人群, 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是对现实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一种延伸, 是时代技术支撑起来的一种意识形态的社会组织形式。

2“虚拟社会组织形式”中的“完美人格”

在这种虚拟的社会组织形式中, 网民拥有更具体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通过社交网络平台, 网民获得更多的两面提示性的信息, 为他们打开心扉营销自我、表达自我提供了一个平台, 展现出了一种虚拟社会组织中的“完美人格”。“网络人格是指人们在网络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1]而社交网络中的“完美人格”就是网民长期在个体熟知的社交圈中进行交互性行为时形成的对于社交主体偏向“完美”的网络人格。

2.1 社交网络中的“完美人格”是自我结构中个人追求性的体现

“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 而追求完美就是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2]追求完美是植根于人性当中的本能, 在虚拟的社会组织中社交网络给予网民一个“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在这样民主的气氛里, 人们可以没有心理负担, 没有现实顾虑, 随心所欲, 无拘无束地设计自我、加工自我和表现自我。”[3]正是有了这种宽松的氛围, 网民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尤其是个人的社交媒体如Qzone、微信朋友圈、微博等, 来肆意展示自我的心里诉求, 并且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强化自我的某方面的人格特征, 利用虚拟的社交网络组织完整“自我结构”。“自我结构, 即人们对自我同一性的感觉, 是指个体为某个特殊的人 (一个自我) , 同时他还可以感知、概念化和幻想几个方面体现自我。”[4]社交平台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压缩, 向传播对象展示一个个体所追求的完美的网络人格。

2.2 脱现性是网络“完美人格”实现的桥梁

在现实的社会组织形式中, 人的性格会受所处环境的文化、风俗、道德价值观的束缚, 不能完成“追求的完美”。并且这种完美主义性格的追求还与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自信倾向、时间管理倾向、拖延行为以及现实中社交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且其中每一项都是时间和空间作用于现实个人产生的结果, 适应周围环境突破自我, 是一个不断长期的自我修养、自我提升、自我进步的过程。社交网络是一个桥梁把时间成长中的自我和空间环境中的自我连接起来, 极大地把有关个体某方面的人格特征的素材呈现出来, 源于现实又脱离于现实地构建出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完美形象。这种形象与现实中的人格特征必定有不同之处, “双重人格”更加明显。

3“完美人格”的心理学形成机制

人之于世自有生死的矛盾、无限的潜力与有限的生命之间的矛盾、个体与群体的矛盾, 此之谓人性中的三种生存矛盾, 人的生存无不是在解决其中的矛盾。虚拟社会组织形式的出现是克服第二第三矛盾时基于现代的科学技术而出现的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组织形式, “完美人格”是人面对矛盾的表现。

3.1 超越自然, 突破自我——创造与破坏

人作为有意识的一种高级生物, 通过创造和破坏来征服自然, 实现自我的解放和自由。“创造或爱, 是人‘原发性潜能’, 而毁灭性、破坏性则是‘继发性潜能’。只有当创造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 破坏的欲望才会出现。创造产生快乐, 毁灭产生痛苦。”[5]社交网络给了人们最大的创造的空间平台而又最小化现实社会的阻力, 创造的快感, 征服的自由使得网民能够在网络上轻松的实现自我的满足, 并在这种满足的不断鼓励和快乐中实现自我的一个正能量效应, “完美人格”逐渐就会形成。当然, 源自于现实社会的暴力、偏激也会在网络上散播。但是这种破坏的痛苦不会满足他们的心里需求, 弥补不了精神的需求不会成为社交网络性格的主流建构思想, 最终理性的思想会沉淀下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 这是网络自净化能力的必然规律。

3.2 个人归属感——“去中心化”

社交网络是一个平等自由民主的环境场, 去中心化也是一种变相的“人人中心化, 个个被重视”的个体自我体验。这种“以我为重心”的心里需求极大的弥补了个人的孤独感, 使得人际越来越远的现代人有一种群居的个人归属感。社交网络中“完美人格”形成是每一个个体的网络标签, 是个人的自我追求。对于个人真实人格的良性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和规范作用。“完美人格”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 会使得现实中的人更加沉迷于社交网络的接触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同时也会成为现实社会更加和谐的润滑剂。利用好社交网络, 把“线下性格”与“线上人格”相统一, 共同构筑和谐的网络和现实社会。

参考文献

[1]金秀兰.论大学生健全网络人格的培养[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 2004.

[2]Adler, A.In Ansbacher, H.L., &Ansbacher, R. (Eds.) .Alfred Adler: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A col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z].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3]黄蜺, 郭聪惠, 张圣平.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人格[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4]乔兰德.健全的人格[M].莫文彬,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社交平台 第7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 2015年, 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以及手机应用不断增长的背景下,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 手机上网比例高于PC端。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 其用户使用率继续上升, 微信, QQ等社交类网站的迅猛发展, 预示着社会媒体 (Social media) 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的热点和趋势, 它正逐渐影响着网络用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伴随网络的普及和发展, 移动学习教学在世界各地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与学习变得越来越普遍。国外的移动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 其研究时间较早, 研究范围及内容也比较广泛深入, 构建的移动学习平台用户定位十分明确, 针对性较强。如Westmister大学的基于短消息的英语学习系统[2], 哈佛大学的实时学习分析平台[3], Blackboard Learn[4], Study Blue[5]。我国内地移动学习研究起步较晚, 但随着近几年研究的深入, 以黄荣怀[6]、方海光为核心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 从系统服务环境、系统支持环境、系统装备环境三方面入手, 并结合国内外移动学习与应用案例的研究, 构建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 希望再次带动移动学习研究的热潮。其他学者则从技术批判、设备专属性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 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同时也提升了国内理论研究的水平。虽然国内企业培训也开始重视交互、协商等社会建构学习理念, 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出诸如思维工具等移动学习的其他特性, 仍以资源的堆砌与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要形式和目标, 移动学习的发展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移动网络时代学习的特征

1.1 社会化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他人的帮助下, 通过社会性参与和互动完成的意义建构[7]。所有的认知、学习和行动都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心智的发展都是与他人的心智互动的结果, 换言之, 人的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8]。因此, 重视交流、协作、共享和反思, 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建构, 强调各种制品,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构建有效学习环境的基础, 能够推动学习者达到认知发展的新高度。

1.2 碎片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 网络资源呈现碎片化、微型化趋势, 不再是完整的、线性的、固化的。我们开始进入“碎片化时代”[9]。学习者可充分利用灵活碎片的时间、便捷易用的智能终端、泛在学习网络进行自主按需的无缝学习, 然而, 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法赫和普鲁莎卡[10]认为, 从生成的角度分析, 信息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独立于个体由外部生成的, 而后者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 具有自我生成性, 因此不能简单地采取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信息与知识学习, 重复的信息捕获、存储、回复和传递无法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乔纳森等[11]认为, 只有当学习者在真实、有意义的问题驱动下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重构时, 信息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所用, 从而转化为学习者的知识。因此, 碎片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和学习[12], 以更短小的内容、更单一的目标来传递知识。

2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平台构建

移动Moodle平台是Moodle在线学习的移动客户端应用, 通过该平台, 高校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开展移动学习, 同时亦可作为常规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双向交流, 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碎片时间, 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针对现有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状况, 弥补学习网站的不足提出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 用于移动学习, 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个人知识管理、教学反思、协作教研等方面有积极作用[13], 为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2.1 功能结构

本平台采用Objective-C语言技术进行编码实现, 采用My SQL数据库管理技术, 建立用户数据库, 可对用户信息, 用户所上传的文件等等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软件APP的方式展现其功能, 用户可在下载软件后进行访问。系统前台和后台功能结构如下图1、图2所示:

平台的前台为用户提供课程查看、课程查询、用户登录、个人资料修改等服务, 网站的前台结构功能齐全、简单明了, 极其方便用户使用网站的所有功能。后台功能便是对前台动作制造的信息进行记录与梳理。整个软件的后台设计体现出软件的简单明了, 主题清晰, 操作简易、实用。

2.2 系统界面

根据前台结构设计图, 采用先进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完成用户界面的设计, 主要界面如下图3:

(a) 学生用户平台我的课程界面图, (b) 学生用户平台全部课程界面图, (c) 学生用户平台通知界面图, (d) 学生用户平台讨论区界面图.

3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应用分析

社交网络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传统形式相比较存在很多优点, 例如更加灵活便捷, 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促进协作学习,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教师在社交网络中还可以自由提问、表达, 包括感情的抒发、思想的表达、教学的反思、经验的交流、讨论主题以及分享个人教学经验等[14]。

移动Moodle支持i OS系统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实现浏览、评价在线习题、答疑互动、内容管理、学习统计分析等功能;与Moodle云平台web端数据完全同步;还拥有强大的站内用户社交功能, 支持语音文本、视频、图片、位置信息发送;对有个性化需求的用户, Moodle平台还提供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 可以将Moodle云平台部署在用户本地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功能设计和开发。移动Moodle利用手持移动计算设备, 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学习。与电子化学习和远程教育相比, 移动学习更侧重于通过移动设备达到学习的目的, 而该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 使学习者能够在移动的环境中实现学习。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将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学生在刷朋友圈、微博时, 也可学习同学分享的课堂笔记。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 可以更好地利用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更利于知识的掌握。

4 总结与展望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平台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个人学习空间, 学习者可以方便地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关联、整合、管理与分享。近年来, 教育研究的焦点逐渐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基于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学习资源聚合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系统研究的新发展。未来学习平台设计将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学习平台将更加支持学习的个性化, 学习者可充分利用灵活碎片化的时间、泛在学习网络进行自主按需学习。

2) 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为构建移动学习环境提供无限可能, 例如, 构建基于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的移动学习环境, 学习者之间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协作、共享与反思。

3) 社会性:学习平台将致力于实现学习者之间的社会性参与和有益互动, 并且集合各种兴趣爱好以及习惯秉性相近的群体进行共同学习与分享。S

摘要: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是当今互联网发展的热点和趋势, 它正逐渐影响着网络用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本文在移动网络时代学习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从定位、功能、内容、交互、学习方式、网络服务的层面, 探讨了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学习平台设计原则, 并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平台, 实现了浏览、评价、在线习题、答疑互动、内容管理、学习统计分析等功能。通过对移动学习和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平台的探索, 旨在对本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社交平台 第8篇

一、社交媒体在档案领域应用的价值分析

1.社交媒体的概念。社交媒体是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发布观点,进行共享,进行互动的媒介工具。美国档案馆早在2010 年就发布了《社交媒体战略》,并拥有了社交媒体账号对档案资源进行宣传和服务。在2014 年,美国档案与文件署所拥有的社交媒体就有13 种以上,相关平台上开设的专页和项目也多达145 项。

2.社交媒体的类型。国内的社会化媒体被划分为18 种类型,包括即时通信、视频音乐、博客、微博、社交网络、论坛、移动社交、社会化生活、电子商务、旅游社交、婚恋交友、商务社交、企业社交、轻博客、图片社交、短视频社交、百科问答、社会化电商[1]。(1)社交网站。社交网站是基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交媒体类型,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社交网站有人人网、百度空间、开心网等。(2)微博。微博拥有平民化的平台,有大量的信息资源,有着人们喜欢的短小精悍的信息内容。它的传播速度快,更新速度快,可以随时刷新,可以分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操作方便,简单易行。(3)微信。在微信上用户随时可以发布信息,还可以和朋友单人或者多人聊天。在朋友圈里用户发布信息,共享信息,来实现双方以及多方的交流。(4)博客。博客与微博相似,但是不同的是,它可以发布字数相对较多的信息内容,并且也可以呈现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5)其他。除了微博、微信、博客和社交网站等几种常用的社交媒体外,还有视频分享网站、共享照片、音乐的网站等。

二、社交媒体对于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价值

1.有利于促进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社会化。首先,社交媒体已经是大量公众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很多重要的事记,热门讯息大部分都是社交媒体首先发布。公众就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这个平台分享、交流、传播社会热点;其次,社交媒体成为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实现网络问政的主要途径。首先政府部门和官员不仅可以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政情、资讯的公布,还可以成为社会公众表达诉求的主要渠道。政务论坛、社交网站、微博、微信都成为政府部门和官员发布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档案信息的主要来源;再次,社交媒体促进了主体社会化。社交媒体成为档案信息资源重要来源渠道,这使得社会公众都可以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逐渐实现社会化的档案主体。

2.有利于促进档案文化传播。利用口头,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宣传方式进行档案文化的宣传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社交媒体的出现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发布档案资讯以及馆藏讯息。同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加以呈现,让用户耳目一新。此外,档案部门还可以实现档案资讯的推送。首先,档案部门可以发布档案馆的信息资讯,实现主动服务。其次,档案部门还可以不定时地编辑一些有文化内涵的档案专题资讯来实现档案信息的推送服务。再次,档案部门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用于档案的征集、整理以及编纂档案信息。

3.有利于增加档案馆的访问量,提高公民参与度。档案馆通过把社交媒体应用于档案馆,可以将对档案有兴趣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形成兴趣小组。而这些人又会通过社交网络告知其他人,可以促进档案用户大量增加,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档案文化的宣传。同时我们可以倡导对档案感兴趣的社会大众亲身参与到社交媒体开展的档案专题活动中,提升公众的档案意识,促进档案利用。

4. 有利于扩大和提升档案机构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由于社交媒体具有很多的特性,功能也很强大,那么档案馆就可以充分发挥社交媒体这一优势。利用档案馆微博、电子邮件、公众平台等形式,通过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此外档案馆还可以号召社会公众参与档案活动,比如档案募捐。通过人员感染力拉拢更多人。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档案馆影响力还可以提升档案馆社会地位。

三、社交媒体应用于档案信息资源传播存在的问题

1. 国内社交媒体应用于档案工作的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在国内网络信息立法方面,我国现今仅有一部法规是2000 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法规内容还存在着滞后性的问题;我国档案法规中还没有涉及社交媒体的内容。目前社交媒体应用于档案工作的法规制度还不健全,必然会给社交媒体的应用带来一定风险。

2.档案机构尚未做好与社交媒体相结合的准备。首先,档案机构缺乏社交媒体与档案工作结合的理念。社交媒体在档案领域内的应用都是局部的、尝试性的,缺乏对社交媒体的重视和与档案工作相结合的理念;其次,档案工作者的社交媒体应用技能相对不高。社交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不仅是简单地发布信息,还包含用户研究、内容营销、信息反馈处理等方面。

3.社交媒体用户缺乏档案意识。由于档案本身的保密性和特殊性,使得许多社交媒体用户认为档案与自己没有关系,甚至都不知道档案为何物。社交媒体是兴趣社交,而用户对档案信息和档案机构缺乏兴趣也是影响其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四、提升档案机构社交媒体应用效果的策略

1. 充分开发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档案馆馆藏信息资源。每个档案馆现有馆藏都不少,可以说绝大部分是传统纸质档案。而我们利用社交媒体,那么可以传播的档案信息就是信息化的档案,是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档案资源。实际上,这部分档案信息资源就比较少。这就要求档案馆开发挖掘更多可以用于传播的信息资源,储备更多有价值意义的档案。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档案信息资源种类和内容丰富了,自然就能吸引更多档案受众。

2.保证社交媒体所传播的档案信息的安全。社交媒体比如微博、微信都是没有条件限制,人人都能够注册、发布信息、分享讯息。这就会出现有人故意发布虚假的信息来扰乱我们的判断。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可以被复制,可以被转换,然后再将其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档案信息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这需要国家的监管、社交媒体运营商们及时对信息资源进行过滤以及档案发布者们有传播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意识。

3.充分加强社交媒体用户对档案信息的关注和互动。实践证明,将用户细分、明确受众,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达到最佳的传播目的和效果。用户的参与和互动是社交媒体的优势,也是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最本质的区别[2]25。提高档案机构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度,让用户在阅读之外,自我表达的诉求得到满足。例如,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社交媒体应用板块中,“Our Archives Wiki”和“Citizen Archivist Dashboard”方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档案馆的研究,借助社交网络共同构建知识和信息共享空间[3]39。

4.构建数字档案馆移动阅读平台,搭载多种技术和工具。针对移动互联网社交化和互动性趋势,建立数字档案馆移动阅读平台,涵盖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推荐、分享和留言。档案社交媒体可以搭载多种技术和工具来丰富档案信息的呈现、传播和互动。例如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交互技术、高精度室内定位等技术等[4]89。

目前,社交媒体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日益成为公众获取资讯、开展互动的重要途径。我国对社交媒体和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结合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传播效果和经营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档案界急需对档案机构应用社交媒体这一命题展开研究,以提升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和服务的效果。

摘要:社交媒体是传播档案信息资源的良好平台,它能够拓宽档案宣传渠道,提升档案馆形象和公众参与度。本文依据档案机构社交媒体的应用现状,提出档案机构的社交媒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档案信息,社交媒体,传播

参考文献

[1]CIC.营销去哪儿?CIC2014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概览[EB/OL].http://www.ciccorporat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04&catid=99&Itemid=208&lang=zh.

[2]曾承.网络化社交媒体传播复杂性[J].中国计算机协会通讯,2012.

[3]原良娇.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社交媒体战略[J].北京档案,2014(5).

社交平台 第9篇

人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一舟、新浪网副总编邓庆旭、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金建杭、腾讯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盖茨基金会全球首席传播官凯珍 (Kate James) 等分别做了主题演讲, 并就各自运用社会化媒体推动公益的策略和实践进行了分享。

盖茨基金会在论坛上宣布正式启动在新浪、腾讯的官方中文微博以及人人网的公共主页 (新浪微博@盖茨基金会, 腾讯微博@盖茨基金会, 人人网盖茨基金会主页) 。“社会化媒体为慈善及公益组织提供了平台, 让它们可以听到来自世界各地需要帮助的人们的声音, 从而更好地改变这个世界, ”在主题演讲中, 凯珍指出, “社会化媒体这种新技术, 也将把中国乐善好施的悠久传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世界需要来自中国的声音, 中国的创造力、领导力和奉献精神将影响全球。”

本次论坛还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享等形式探讨了社会化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以及利用社会化媒体推动社会公益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内外慈善组织、崔永元团队等公益明星和草根社会组织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论坛上, 腾讯基金会、盖茨基金会、百度基金会三大慈善组织, 联合人人、腾讯、新浪、百度、阿里巴巴五家互联网企业共同签署了“北京宣言”, 承诺将成立常设组委会, 确保每年定期举办“社会化媒体与社会公益国际论坛”, 并使之成为公益组织与互联网企业沟通的平台和桥梁。各家企业和组织均表示, 希望借助论坛的平台, 吸引更多参与者加盟, 逐步形成“全民公益”的共赢局面。

几大互联网企业也聆听了来自一线的公益组织的呼声, 并在12月3号举行了联合培训。腾讯、百度、谷歌、阿里巴巴、人人网、新浪六家企业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公益服务平台, 并就如何推广公益项目分享了成功经验。在场的80多家公益组织及慈善机构积极表达其公益理念, 参与交流, 与新兴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共同碰撞出了许多创新的公益方案。

从相机到社交平台,有多远? 第10篇

李硕

越来越注重图像、视频社交化的今天,不能将拍摄到的照片立刻传输到手机上,

几乎就等于放弃了社交分享的时效性。但基于Wi-Fi传输的各种照片传输手段,却并非完美。繁多的App和功能很多时候反而令人头晕目眩。下面我们就将帮你梳理一下,看看一张照片从相机到手机,究竟会经历怎样的路线。

价格对比表(以2014年1月1日电商价格为准):

我选WFT-E7C@阿卓

我选择WFT-E7C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它支持传输照片到FTP服务器。在商业拍摄中,很少有摄影师先把图片传到手机里,然后再用手机传图做分享。一般都是把图传到后方服务器,然后由后方的编辑快速处理。除去高昂的价格,这种附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出升级版。这样即使无线传输协议升级了,厂商也不会进行升级。

我选FlashAir@大江之源

我经常使用好几家厂商的相机,而同一厂商的不同机型所用来传照片的App有时都不同。而且它们的功能各有优缺点,互不通用。一下子在手机里装很多App,主要功能雷同,用起来经常找不到对应的。所以,反而是第三方提供的Wi-Fi存储卡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和易用性,1张卡、1个App,就能解决不同品牌相机的照片传输问题。

Wi-Fi存储卡性价比最佳主持人总结

以东芝FlashAir为代表的Wi-Fi存储卡是目前较好的选择。因为经过几代进化,以往最大只有8G的FlashAir存储卡已经扩容到了32G,足够日常拍摄和旅行使用。你只需安装一个App,熟悉一种软件操作,而无需在不同App之间纠结。所以,与其花费数千上万元购买一款带内置Wi-Fi的相机,一张几百元的存储卡要划算得多。

社交平台 第11篇

国外有教授学者明确指出,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最为伟大的发明就是城市, 城市的出现, 促使人们更好的创新, 城市化让人们更加的智慧, 可以更加幸福和健康的生存。但是,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也增加了服务和管理的难度。如果不将信息技术及时应用过来, 那么城市化可能会更多发挥消极的东西。另外一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如移动互联网技术、社交网络、云计算技术等, 在互联网上, 数据的传播速度以及内容量在不断地提高和增长。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 每秒钟, 全球都有超过300万封电子邮件在发送, 每天有5000万条消息发布于“推特”中, 而谷歌的分布式系统, 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达到了24pb之多;淘宝网有着数十亿的会员, 每天有着千万笔交易诞生。这些海量数据, 已经将目前人力处理范畴给超越了过去, 代表着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

近些年来, 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计算技术。在城市计算技术的概念中, 在一个城市级别的计算中, 可以将计算单元定义为城市空间的任何车辆、设备、建筑一级道路等。近些年来, 有着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涌现出来, 如在哥本哈根, 人们将传感器安装于自行车轮胎上, 来对城市空气和质量进行探测;在美国, 研究人员, 借助于手机用户的通信时刻和位置, 来对城市动态信息进行深入地研究;而在北京, 通过对出租车轨迹进行分析, 达到城市交通研究的目的。

二、社交网络是城市感知的重要途径

截止到2012年12月底, 我国一共有5.6亿互联网用户, 有着超过百分之四十的互联网普及率;其中,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体,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已经拥有了超过了3亿的用户, 相较于前几年, 获得了成倍的增长。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 出现了大量的活跃用户, 那么大量的记录城市生活的数据就在持续产生, 这些数据有着较强的交互性和实时性, 如果深入研究的话, 可以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给找出来, 已经受到了数据科学家的重视。有科学家将分层社区发现算法应用到社交网络中的大型用户关系网络中;我国专家利用聚类方法来检测了城市热点话题;还有专家借助于社交网络的位置信息, 将挖掘频繁模式应用了过来, 对城市信息进行分析。

三、社交网络中的城市信息

本文将新浪微博数据充分利用了起来, 对某城市信息感知平台进行了构建, 具体来讲, 深入开展这些方面的工作:

一是城市属性挖掘:我国有着十分辽阔的地域, 既有国际大都市, 如上海、北京等, 又有历史悠久风景美丽的旅游城市, 如丽江、凤凰等等。每个城市在发展轨迹方面都是独特的,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环境方面都是不同的, 并且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通过研究发现, 本省市的其他地级市的微博活跃度, 会直接受到人均GDP的影响, 通过微博活跃度, 就可以将本城市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给有效反映出来。在微博活跃度的基础上, 用户的位置、言论以及关系等信息也被涵盖于微博中, 通过分析这些信息, 就可以将更加全面的城市整体以及各个区域的属性特征给得出来, 如经济特征、政治特征以及文化特征等等, 这样就可以促使人们对城市更好的理解和感知。

二是城市动态性分析:一个城市, 基本特征就是动态性, 而城市动态性直接体现于车辆运行以及人群移动等诸多方面。对城市中移动对象的移动轨迹进行感知, 并且分析轨迹数据, 可以将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给找出来, 并且发现统计规律, 那么就可以对复杂的城市动态进行把握和认知。通过分析时间轴上社交网络用户所发布的言论或者图片等信息, 可以将空间位置上用户的变化给找出来, 比如签到功能是社交网络所具备的, 用户可以对地理位置随时记录和分享, 这样就将丰富的空间移动轨迹数据给提供了出来。借助于人们提供的位置信息, 可以分析城市各个空间对象的运动规律, 这样人们可以对城市动态特征进行更好的把握, 促使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是社区发现: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 而且, 有着一定的规律存在于人类行为中;通过研究表明, 有着较强的时间和空间相关性存在于人类的行为轨迹中;并且在社交网络的社区结构中, 这种小世界特性是依然存在, 将人类的共同爱好, 或者在真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给有效体现了出来。要想将人的社交结构给找出来, 就可以将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的交互信息给利用起来, 然后将一系列的技术给利用起来, 如谱图技术、动态社区发现算法等, 提取用户之间的社区结构, 然后借助于其他的技术, 来对同一社区的构成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因为有规律存在于人类行为中, 那么就有着诸多的宏观特征体现于城市当中。在如今的数据挖掘中, 对个性化以及社交化更加重视, 将社交网络中用户的生活模式以及社交结构给提取出来, 其中, 生活模式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 如行为、意图等, 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城市规律研究工作的发展。

四是异常事件检测:在城市计算中, 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就是异常事件分析;在城市中, 出现了一些异常事件, 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甚至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 比如流感的出现、暴雨灾害等等。采用传统的检测手段, 异常事件往往无法及时发现。而通过社交网络, 则可以对信息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通过采集、分析社交网络中的相关数据, 可以对异常事件进行实时监测, 还可以对异常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然后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给应用过来。社交网络有着较强的实时性, 因此, 在异常事件检测中, 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手段, 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正常运行受到异常事件的影响程度。除了流感外, 在自然灾害、群体事件以及交通事件等检测中, 社交网络也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社交网络具备较强的实时性。通过研究社交网络的城市异常事件检测, 可以促使城市正常运行不会在过大程度上受到异常事件的影响, 避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异常事件的影响, 提高了城市的智能化程度。

四、社交网络数据分析的挑战

无数的人在互联网上产生了社交网络数据, 这些数据比较的复杂, 虽然有规律存在, 但是无用数据以及重复数据也占据了较大的一部分, 它们没有利用价值。因此, 在这些丰富的社交网络数据中, 将有价值的信息给提取出来, 就是如今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一是对大规模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社交网络数据属于多源异构数据, 它的产生源是不同的, 并且包括着诸多类型的格式, 如图像、文本和声音等;还有着诸多类型存在于社交网络数据中, 如用户关系、移动轨迹、地理信息等。同时, 社交网络中, 包括了较大的数据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还有诸多的实时数据产生, 那么就增加了数据管理和处理的难度。

二是对社交网络数据进行在线实时分析:通过应用智慧城市, 如交通流信息等, 实时性要求比较的高。因此, 在分析社交网络数据时, 虽然有着较大的数据量, 但是要快速高效的进行数据分析, 这样实时应用的要求才可以得到满足。

三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交网络数据中将知识提取出来:社交网络数据的采集不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 但是也没有较高的质量, 那么就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中将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给提取出来, 将大数据的典型特征给找出来。同时, 如果数据是单个方面的, 那么发现的信息也是不全面, 要想对更加全面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行获取, 就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努力。如如今开始利用实时云计算平台来获取处理海量社交网络数据, 通过对实时云计算平台下的数据获取任务调度策略以及社交网络协议解析方法进行设计, 使用社交网络协议, 来对社交网络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解析。

四是如何从社交网络中提取知识, 来指导人们的决策:上文我们已经提到, 从社交网络中, 可以将城市生活各个角度的信息给提取出来, 但是我们还需要深入的进行研究, 以便将这些信息和数据给充分利用起来, 对城市管理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将更加便捷和智能的城市生活提供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兴起, 如今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中包含了诸多的数据来源,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和信息, 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决策, 提高城市生活的便捷性和智能化程度。但是, 社交网络包括着十分丰富的数据, 比较的复杂;目前的研究工作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在未来的研究中, 需要对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革新和转变, 将一系列更加先进的技术方法给利用起来, 将社交网络数据中存在的规律和特征给找出来, 促使人们对城市信息以及发展轨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感知, 促使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 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信息感知平台的社交网络大数据分析,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应用, 开始逐步兴起了社交网络, 那么就从数据方面推动了城市感知的发展。但是因为它的数据复杂程度较高, 那么就增加研究的难度。本文以某城市信息感知平台为例, 对面向城市的信息感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社交网络, 对城市规模的计算模型进行构建, 可以对城市发展的进程进行更加有效的感知, 将城市运行规律给找出来, 促使智能城市的目的得到实现。

关键词:信息感知,社交网络,大数据

参考文献

[1]李文俊, 陆建, 王桥.面向城市信息感知的社交网络大数据分析[J].中兴通讯技术, 2013, 2 (4) :123-125

[2]李建国, 姚良超, 张文生.社交网络中感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 2009, 2 (11) :55-57

[3]薛美凤, 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2 (13) :55-57

[4]张超旭, 刘云.基于关系的社交网络感知模型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2, 2 (12) :55-57

[5]于志文, 于志勇.社会感知计算:概念、问题及其研究进展[J].计算机学报, 2012, 2 (1) :55-56

[6]周建立, 张爱华.社会关系强度对社交网络中应用接受意愿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2 (23) :132-134

上一篇: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下一篇:网络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