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运动员范文

2024-08-15

举重运动员范文(精选12篇)

举重运动员 第1篇

本文拟通过对上海一线及二线举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全面的调查与研究, 为今后上海市举重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教学时提供帮助, 减少损伤的发生, 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也为今后上海举重运动员的防伤防病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上海市举重运动员的运动伤病情况。

(2) 选取对象:上海市莘庄基地一、二线举重运动员43名, 其中女性13名, 男性30名。平均年龄为17.3岁, 最小为13岁, 最大为28岁。训练年限平均为5.8年, 最长为18年, 最短为1年。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研究及相关分析需要, 作者通过中国知网、中国举重协会官方网站等, 查阅相关文献83篇, 整理、收集了论文22篇, 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①问卷的设计

本问卷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意见建议设计出调查问卷, 主要针对一、二线运动员。

2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问卷的信度检验, 通过相关专家的评审来确定问卷的信度。其中包括上海市举重队莘庄基地的三名高级教练, 其中二名为一线教练, 一名为二线教练。

问卷的效度检验, 通过重复法来检测问卷的效度。方法是在间隔14天后, 进行再次问卷调查形式, 发给运动员再次填写。回收问卷后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

1.3、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本研究问卷发放采用当天发放, 当天回收的方式。发放问卷及回收问卷的日期为2014年11月5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详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2.1、损伤概况

此次问卷调查的43名运动员中出现过伤病的人数为43名, 损伤发生率为100%。43名运动员中总计发现伤病情况138例, 人均发病率为310.9%, 有二种或二种以上损伤的运动员共计38人, 所占比例为88.4%, 伤病呈现多发性趋势, 一线与二线运动员差异性较小 (见表2) 。

2.2、损伤部位

在所有的138例损伤情况中, 主要的损伤部位有腰部损伤32例, 在统计伤病情况中占23.2%。第二种主要损为膝部损伤29例, 在所有损伤中占21%。其次为腕部及手指损伤、肩部及肘部损伤等等 (见表3) 。

这是因为在举重的日常训练中, 前、后蹲和宽、窄拉等占相当大的比例, 腰部作为核心力量的区域, 发挥着稳定重心, 为力量的输出进行承上启下的传递枢纽功能, 在日常训练及比赛中也承担着非常大的负荷, 大强度训练下的杠铃负荷需要腰部支撑及缓冲, 如此对腰部的反复冲击容易造成腰部的损伤。对于膝部的损伤同样如此, 反复的大强度深蹲训练, 使得膝部需要承受大量的负荷。同时, 上挺时的脚步发力和上提杠铃时膝部等动作的瞬时应激刺激, 对于膝部有着非常大的耐受需求, 这也使得膝部成为伤病的主要发生部位。而手腕及手指部分, 在高翻和挺举杠铃的支撑阶段等需要手腕及手指的过伸运动, 容易导致关节的磨损和受伤。肩部的损伤主要由于上提杠铃等抓举过程中, 需要肩部大幅度的伸展和外展, 肩部必须大幅度的打开和很好的柔韧度, 但这些动作容易造成肩部关节面的反复摩擦, 以及大强度训练时对肩部造成的巨大负荷所引起的慢性损伤。

2.3、损伤场合

在所有138例伤病的调查中发现, 只有14例伤病发生在比赛过程中, 占所有伤病的10.1%。并且主要伤病部位集中在肘部7例 (占50%) , 其次为肩部3例 (占21.4%) 和膝部3例 (占21.4%) (见表4) 。

这是由于在比赛中, 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紧张, 从而影响自身动作的连续性, 导致动作变形引起的身体重心的偏移。因为重心的偏移导致在上挺发力等动作中, 力的传送收到影响, 产生发力不完全的现象。那么, 在支撑时杠铃收到的向上运动的外力就会减少, 高度也会随之降低, 然后这个时候运动员为了完成整个支撑动作, 刻意支撑从而引起肘关节被迫承受更大的杠铃压力, 最后引发运动中的损伤现象。或者由于在试举过程中, 重心位置的向前偏移, 导致在支撑时躯干位置随惯性向前, 杠铃因为原有发力惯性而向后, 肘部作为支撑的一部分, 关节活动度本来就小于手腕和肩部, 所以在同时受到两股交错力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损伤的风险。所以, 在本次调查中发生肘部损伤的情况中, 二线运动员损伤共有6例, 占全部肘部损伤中的85.8%, 这是可能由于年轻运动员的心里承受能力和动作规范没有完全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比赛中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产生波动, 进而影响到动作的发挥, 增加出现伤病的危险性。

2.4、损伤种类

在损伤种类中, 主要以肌肉拉伤 (占44.4%) 以及关节损伤 (占28.6%) 为主。这是由于在举重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的背后, 运动员身体需要承受倍于身体的负荷重要, 从而推动肌肉和关节需要承受相应的重量负荷, 以及在杠铃的控制中, 需要肌肉大量做功发力。尤其在一些快速支撑及提拉杠铃的过程中, 更是容易因为短时间的爆发力引起肌肉和关节等的损伤。

2.5、损伤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 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准备活动的不充分、技术动作的不合理级错误动作、疲劳和旧伤未愈等情况。而在二线运动员中发现, 更容易出现因为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损伤情况, 这是因为二线年轻运动员的心理并未完全成熟, 容易受到外界及周围运动员、教练的影响, 从未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比如情绪低落、过度兴奋、过度紧张等心理状态, 干扰正常举重动作的发挥, 从而产生运动损伤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二线运动员更容易出现意外事故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这也是由于年轻没有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造成的。同时, 许多伤病也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产生, 在训练中应该时刻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不应被外界打扰。

3、结论与建议

(1) 根据大量的研究分析, 合理的准备活动及整理活动能够有效地预防各类伤病的产生、帮助机体更快的恢复。根据本调查的结果, 所有的运动员都会进行一定量的准备活动或者整理活动。但发生损伤时, 很多运动员缺是因为准备活动的不充分而引起。这就需要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能够重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加以约束运动员;

(2) 本调查中发现, 所有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为100%。在高强度的训练模式中, 一定的损伤可能难以避免。科研人员能够合理地进行机能监控, 和教练员协作避免损伤的发生及复发。

(3) 需要加强腰背以及核心力量的训练。核心力量的增加能够提升全身力量的传导, 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4) 技术动作的错误以及技术动作的不合理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二线运动员, 在掌握技术动作时需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学习。也需要教练员能够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技术动作;

(5)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运动员需要具备的。这需要教练员能够经常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 提高对训练和比赛的热情, 特别是二线运动员, 教练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6) 同时, 加强训练中的医务监督, 特别是二线运动员, 应该增加对运动员的医务宣教工作, 提高运动员自我监督的意识, 提高对伤病的防范。

摘要:本文通过对43名上海市举重运动员运动中出现的损伤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所有调查人员的损伤率为100%。主要的损伤部位包括腰部、膝关节、手腕与手指、肘部。有14例伤病发生在比赛过程中, 占所有伤病的10.1%。并且主要伤病部位集中在肘部7例 (占50%) , 其次为肩部3例 (占21.4%) 和膝部3例 (占21.4%) 损伤后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能够正常继续训练占总数的40.3%, 一边训练一边治疗的占总数的54.5%, 必须停止训练和休息的占总数的5.2%。在损伤种类中, 主要以肌肉拉伤 (占44.4%) 以及关节损伤 (占28.6%) 为主。本文通过对损伤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 提出适当的防治建议。

举重运动员 第2篇

举重比赛是我国在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和重要的夺金项目。抓举动作的技术相对复杂,运用现场影像对比分析和后期三维动作解析等生物力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举重的抓举动作技术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运动员对技术掌握的程度,建立运动学、动力学参数,为抓举的科学化训练提供相关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1研究对象

以参加吉林省举重比赛的6名吉林省青少年男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录像解析

采用2台JVCPX100摄像机在测试现场(举重队训练馆)进行正面和侧面(夹角90°)定点同步拍摄,拍摄频率为50帧/s,所取得的影像在QuinticBiomechanics和simi3D三维动作解析软件上进行分析。

1.2.2技术路线

采用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杠铃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根据现场反馈的影像资料,受试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基本动作结构均非常合理,但通过细节观察,发现2名运动员在提铃阶段杠铃中心轨迹有小幅度晃动,进而产生身体倾斜,会导致下一阶段的发力过程效率下降,而其余4名运动员由于准备姿势不够自然伸展,导致身体过于紧张,在提铃后身体重心前倾。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在抓举的整个发力过程中,动作方向应尽量保持和水平面垂直,杠铃中心轨迹产生的S型弧度要尽量减小,才能让运动员把最大力量集中于杠铃上升过程中的垂直加速度上,进而发挥运动员最大的力量效能。

2.2膝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在举重抓举技术动作完成过程中,膝关节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明显双峰一谷的波动状态,双峰即对应技术环节中的两次发力时段[1].结合本次研究得出的数据,吉林省6名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膝关节变化幅度分别为24.15°、22.88°、20.46°、19.37°、20.58°、23.78°,通过与世界顶尖选手的数据对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技术是一方面,身体能力的提高也同样重要,否则会影响技术的完成,尤其是在腿部力量方面,加大对应肌肉群的力量练习,会更好的帮助运动员充分完整的发挥技术动作。

2.3髋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在研究中发现,在抓举的技术完成过程当中,髋关节角度发生的变化与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大为不同,原因在于发力时间上的延后所导致,髋关节角度的变化是和时间的增长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只会出现一个波峰阶段,即在第二发力处[2].髋关节角在发力开始阶段到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变化幅度非常明显。本次研究中得出的数据,在首次发力阶段,6名运动员的髋角变化分别为95.27°、96.22°、97.83°、95.44°、97.29°、97.33°,从这一数据总结,我们看到髋角的变化幅度在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时,呈现优势数据,提示这6名运动员在髋关节变化幅度上体现的技术动作较为完美,说明抓举的技术动作定型和年龄并无必然联系,身体能力的不足不会导致此项技术环节的变形,对培养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2.4躯干角度变化

一定范围内的躯干角伸展有助于整个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如果波动过大,则会导致整个身体失去平衡以致于最后技术动作失败。从时间上看,躯干角度的变化在二维坐标系上展示的效果为先减少后增大,提示在首次发力时期,随着伸膝动作的开始,躯干角度是在减小,此阶段如果躯干角度伸展过大,会严重影响腿部力量发挥,进而到二次发力阶段,影响杠铃上送过程,导致技术动作失败。

本次研究的6名运动员在首次发力阶段髋关节并没有影响腿部发力,技术动作掌握较好,有利于二次发力完成技术动作。

3结论

在完成抓举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杠铃中心轨迹的垂直上升趋势非常重要,如果中间过程晃动幅度过大,会严重影响力量的发挥,产生水平方向分力,导致力量分散,进而使技术动作失败。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幅度影响首次发力技术的完成,间接影响整体动作发挥,加强必要的腿部肌群力量训练对完成引铃首次发力有必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向东,毛勇,刘梦飞,等。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5(2):50-53.

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早期训练 第3篇

首先,女子举重运动员选材是整个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训练工作的基础,不但直接影响着训练过程的实施,而且是很大的程度上直接影响以后训练的成败关键。一个好的运动员能够达到好的运动成绩仅有后天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天赋,而这就是作为一名基层教练员需要发现的地方,由此可见选材的重要性。

为了在青少年时期打好基础,所以举重项目的选材范围一般在10—13岁左右,而初期的选材主要是以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为主。举重项目是以爆发力为主的运动项目,在选材的过程中主要是测试这名队员的身体形态和爆发力。针对举重项目的特异性进行测试,测试项目一般包括短跑、立定跳远等几个要求爆发力的运动项目,从中筛选出较优异的学生加以训练。

其次青少年的训练水平不应单纯从专项成绩来衡量,少儿的训练是为身体得到全面发展打基础的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少儿健康地成长和发育,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举重运动是以爆发力为主的无氧代谢的运动项目,所以爆发力是每次练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练习专项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身体素质的发展以适应训练的需求。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小的力量练习就可以发展他们的力量。举重运动员为了要发展上举最大的速度,要反复举一些较小的重量,为了顺利完成标准动作,运动员需要一定的肌肉绝对力量,而快速用力对提高运动技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灵活性高、可塑性高、模仿能力强,是学习基础技术动作的最佳时期,能够使其技术动作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此时期的运动员正处于身体的增长期,各肌肉群的发展不平衡,所以在训练中要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合理科学的安排训练计划。在训练中多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多次重复一些重量较轻和较快的动作练习。女子的肌肉力量差,因此在基础阶段的训练中要加强这些薄弱环节的训练。另外,在速度力量上的发展要比绝对力量要快一点,早一点,所以把速度力量要放在重要的地位,以全面的身体训练为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项的练习,这样才可以培养出肌肉正确用力的姿势和用力的能力。而一名好的运动员,柔韧性和灵敏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所在。由于运动员训练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容易疲劳,所以在训练的时间上和训练量上要科学地合理进行安排,除安排专项训练之外,各项素质练习也应交替进行。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要注意适当调整训练项目运动量上的比例安排。在早期训练中的运动员可塑性大,求知欲旺盛,随着神经系统、形态、机能发育的完善,可以掌握许多技术动作。在训练中。由于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和协调能力较差,往往在学习新技术和接受高难度动作中缺乏信心。因此在训练中要注意耐心启发、引导和鼓励,以达到增强运动员自信心的目的。在开始的训练中运动员容易产生错误的技术动作,主要原因是动作概念不清,基本技术不够或是畏惧心理,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产生错误技术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和纠正。

最后,在少年女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应该适时地注意其生理特点,因为有的少年女运动员已经来了月经,但是月经周期尚不稳定,因此在训练中应循序渐进,使运动员的机体能够逐步地适应经期训练。开始时,在经期的后两天进行较小负荷的练习,待运动员初步适应后再逐步增加经期训练的天数和运动负荷。所以,在运动员的经期怎么样进行训练和适当安排经期的运动量,还是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举重运动员技术训练方法 第4篇

关键词:举重运动员,技术训练,方法

举重, 从技术上讲动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完成动作的方法, 可以保证运动员有效地发挥身体和心理水平。技术指的是形式和动作的内容。形式指的是练习的结构 (外在构成) 。内容指动作的质量方面 (生理、心理过程等) 。在训练过程中主动行为的内容得到改善, 这可以使运动员对动作的形式有更好的把握。反过来形式也影响内容, 阻碍或加速其发展。这一关系结果可以做为结论, 实践也证实如果身体素质水平低, 对合理、有效动作的学习就会很困难。

训练内容的顺序如果安排合理, 就可以建立技术或动作框架的基础。技术的个性化 (个人风格) 是个体特征吸收技术基础的不同要素。要特别注意在消化动作的初期阶段必须学习正确的技术基础, 以建立合理的动力定型, 保证满足最大可能举起重量的需要。举重现在已经固定的有两种举式:双手抓举和双手挺举, 抓举和挺举可以采用分腿或蹲腿。两种举式也是训练内容的一部分, 举重的特点是速度和力量, 但要想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则需要依靠良好的技术作保证。

1.举重时杠铃的运动要相对垂直

实践证明举重时杠铃的轨道接近一个拉长的字母“s”。这是因为运动员采用了肌肉群发力最有效的方式。杠铃离开垂直轨道并贴近身体躯干, 上升到膝部以上位置时会偏离一些垂直位置。但是此时强有力的肌肉群会达到最佳状态, 力量达到最大。如果杠铃仍然保持完美的垂直状态, 肌肉群就不会处于最佳的发力条件, 试举的有效性会大大降低。协调动作时必须以这种方式, 使最大肌肉群在合适的时间完成合适的动作, 因此在抓举和挺举动作第二步发力时要靠背肌和腿部肌肉的共同工作。这一动作使杠铃有效轨迹呈一个拉长的字母“s”形状, 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运动员的个体稍有差异。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 建立了几种理想的轨迹, 包括抓举和挺举发力的第一步和第二步。

抓举发力的理想轨迹有如下参数:杠铃轨迹与垂直线的偏移为第一步3-6厘米, 第二步0—3厘米。挺举发力时杠铃轨迹与垂直线有较大偏移, 第一步4-6厘米, 第二步8—10厘米。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当杠铃重量增加时杠铃轨迹偏移垂直线越远。偏移距离是在发力时双脚没有离开原位置时测得的。如果双脚位置发生移动 (跳起) 时, 无论是偏后还是偏前, 都会出现几个水平方向的力, 这对试举的有效性有负面影响。

2.杠铃的运动路线最短

当然最短的路线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 但是我们知道在完全垂直的路线上发力对于有效发力是不利的, 因此必须要有一点垂直线上的偏移。也没有必要提铃过高。而在下蹲的最后阶段引起休克 (杠铃砸落在胸部) , 因为这时铃重量比实际重量超出2—3倍多, 自然结果是失败。如果抓举技术的位置是垂直, 就要身体前倾、双臂向后伸展时多抓高10-20厘米。采用前倾的位置可以在试举杠铃时少做一些机械功。

3.最佳的完成速度

试举时必须考虑传递到杠铃的速度和身体各部分的发力速度。为了使发力达到最大, 必须用最大的速度来做动作。试举时的用力与杠铃的重量和动作的速度成正比 (F=mxa) 。例如, 用不同速度做70公斤的重量, 会得到80、90, 甚至超过120kg/f的速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试举轨迹路线上不同位置的速度也是不同的。试举发力第一步的速度比发力第二步的速度要低, 因为发力第二步时背部和腿部肌肉群处在最有利的发力位置。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用较低的速度开始试举, 而在第二步加速。在开始试举时就要用快速度, 在第二步时速度仍会继续增加, 从而可以举更大的重量。发力第一步有助于使身体处于一个有利的姿势, 旨在更好的条件下完成发力第二步。身体各部分的发力速度必须与杠铃不同位置的速度密切相关。杠铃达到发力的最高点时, 一定要在杠铃因重力而开始下降之前接铃。动作稍慢一点, 特别是接铃时, 试举多数都会失败。试举中要在杠铃因惯性开始垂直运动时做分腿动作。这个时间很短:抓举在0.16—0.22秒钟内分腿17—23厘米。

4.采用适合个性特点的个人风格

目前的两种举式被列入比赛规程, 是最合理的动作, 即用最小的发力完成最大重量的试举。广义地说所有的运动员都用同样的方式做这两种举式。但是, 根据个体差异 (身高, 不同肌肉群的力量, 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 会有动作上的一些差异, 这就是个人风格。一般技术可以在整个运动生涯中得到改善, 但是个人风格改变得很慢, 只有当某个肌肉群发生变化时才会有较大的改变。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人风格不能与技术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相差太远。伸展双臂支撑杠铃时要使身体各部分处于垂直状态, 如果个人风格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 这种姿势实际上不可能支撑住重量。如果试举时我们不考虑如何避免或越过不利于基本肌肉群工作的瞬间, 动作的有效性往往是很低的。越过这些不利时刻是绝对有必要的, 不考虑个人风格的话, 可以采取最佳的姿势 (如膝部反弹) 或利用杠铃的惯性。

5.肌肉力量与杠铃重量的比例

训练或比赛时举重运动员试举不同重量时要求有相应的正确力量比例。准备活动时的重量远远低于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完成的重量。通常比赛第一次试举重量比最大能达到的重量要低10—15公斤。很容易想象如果一个能举200公斤的运动员用同样的发力举50公斤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肌肉力量不成比例则会造成严重的受伤, 或者出现技术不正确的情况;轻重量被举得过高, 将妨碍完成合理的技术动作。肌肉群如果在此时发力, 那么在试举最大重量时就不会再有反应。

上述内容说明必须在不同重量时平衡发力, 并在任何条件下保持相同的技术, 才能在比赛中举起超过举重运动员自身体重2—3倍的重量。

参考文献

[1]盛红星.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1) .

举重运动员 第5篇

国际举联7月25日曾发表声明表示会遵照国际奥委会7月24日的决议,不会对俄罗斯举重队进行全面禁赛,不过当时国际举联补充说,可以参赛的俄罗斯举重选手名单需要他们与国际奥委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核对最新资料后才能确认。几天之后国际举联改变了主意。

举联全员禁赛俄罗斯举重队的理由是俄罗斯队的部分队员被世界反兴奋机构列为“国家支持兴奋剂项目”的当事人。

国际举联的禁赛声明称:“举重运动的诚信曾多次被俄罗斯选手所损害,所以要对他们处以适当的处罚,以维护这项运动的地位。”

在俄罗斯报名参加里约奥运的八名举重选手中,有两名选手此前已经因为服用兴奋剂被禁赛,另外还有四名选手被《麦克拉伦报告》点名。《麦克拉伦报告》是由加拿大律师理查德·麦克拉伦主持撰写的关于俄罗斯兴奋剂行为的调查报告。

举重运动员选材考虑因素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举重运动 运动员选材 身体机能 竞技水平

【中图分类号】G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09-01

1.引言

在我国的体育发展当中,举重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它对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举重运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各种新的、好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出现,使各国举重运动训练条件、方法、手段等差距日益缩小。在这种背景之下,举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从人体的先天条件进行选材成了重要环节。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方式搜索与举重运动员选材的文章,查找相关书籍,了解研究现状。

2.2 系统分析法

针对搜集材料进行整合,运用系统分析法在了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体重运动员选材的标准。

3.举重运动员选材考虑因素

“运动员选材是指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材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以便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于选取运动员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单单以举重运动员为例,其选材主要考虑年龄、身高和体重、身体素质、遗传、心理素质等因素。以下将分别论述这些因素对举重运动员的影响。

3.1年龄因素

举重运动员想要出好的成绩,把握好专业训练年龄是关键,年龄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选材要特别注意运动员的“运动年龄”,它反映了运动员在专项技能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在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最佳生长发育年龄以及早期训练的开始年龄和首次出高水平运动成绩和最高水平成绩的年龄。一般来说举重项目运动员可以接受专项训练的年龄一般是从10岁后开始,因此进行举重运动员选材时,一般目标定于10岁左右的青少年。

3.2 身高和体重因素

举重比赛是一项按照运动员体重来分级的重要项目之一。而身高则会影响运动员的肌肉多少,密切关系到运动员身体各部分杠杆臂的长短,更有甚者会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效果和所能发展到的最高级别程度。所以说,在选材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准确预测运动员的身高和体重。通常来说,小一级别的运动员要求矮小匀称的,高一级的则要求高大威猛一些。

3.3 身体素质因素

一般体重测试分为三个级别,62kg以下,69kg-85kg和94kg以上,但是实际测试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在举重项目中若想快速提高成绩,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一般身体素质:指速度、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对于举重运动来说,腿部爆发力和各关节的柔韧性非常关键。看一个运动员的速度如何可以测30米加速跑;看一个运动员的腿部爆发力强弱可以看立定跳远;看各关节的柔韧性、肩关节的标准,双手握举重杆与肩同宽,双臂伸直能达于身后为宜;肘关节的标准,双手握举重杆与肩同宽,两臂能伸直;踝关节的标准,躯干保持正直,能做出正确的下蹲动作而不前倾也不后倒为宜。看一个少年儿童在举重上有无发展前途,主要是看上肢力量、腰背力量和腿部力量。测试上肢力量:可以用杠铃逐渐加重来做力量推、坐推,还可以做俯卧撑、引体向上、双臂屈伸等,引体向上、双臂屈伸可以反映肩关节、三角肌、肱二头肌等肌肉的力量。测试腿部力量的方法很多,壶铃蹲跳、负重跳、负重深蹲,教练要在身后保护(两手扶杠铃但不用力)。速度、灵敏、协调性、柔韧性因素。

3.4 遗传因素

现代生物学尤其是基因学说的发展为举重运动员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供选择的因素——遗传因素。由于要求的不同导致选材注重特点的不同。有某一项运动天赋的运动员在进行专项训练之后会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卓越才能,在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上取得好的成绩,反之则不管如何努力都不会取得好的成绩。正是由于基因的这种特性使得运动员选材中通过这一特点来达到选材的目的。

3.5 心理素质因素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在观看比赛时有时会发现,有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成绩也很突出,可一到比赛就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特别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掉链子,非常的遗憾。这种情况也充分说明在赛场上会有很多因素来影响比赛成绩的发挥,抛开环境因素制约,在自身因素方面,运动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影响比赛结果的重要方面。运动员在大赛中能不能很好的处理心理压力,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顶住压力,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是大赛中很难解决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运动员时就注重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考察,平时也要不断训练运动员在比赛时运动承受能力的训练。就举重运动来说,运动员在比赛时需要有非常好的速度和协调性,可以在举起的一刹那爆发出肌肉的最大力量。这就要求运动员精力高度集中,灵活、强大而均衡的神经类型。

3.6 其他因素

要有良好的感知能力。对于任何体育运动来说,良好的感知能力是可以在比赛中游刃有余的处理比赛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或突发情况。所以,往往越优秀的运动员其对本身项目的感知力会越强。对于举重项目来说也不例外,优秀的举重运动员需要有更强的感知力,一个运动员对重量的感知越突出,在训练中成绩提升越快,也更容易取得突破性的成绩。所以说重量感是选拔举重运动员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对举重运动员的选材中还要保证运动员有良好的生理机能,良好的生理机能也是运动员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在举重项目中挺举发力到举到胸前停顿,胸前到头顶的过程都需要屏住呼吸,即憋气现象。也正式项目需要,所以对心肺功能的要求比较高,心血管的承受能里也有一定的要求。

4.小结

综上所述,举重运动员的选材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在选拔举重运动员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理论的要求,同时还要对运动员自身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的检验和测试,这样才能检验出运动员自身实际的情况,以此保障运动训练的成材效果,增强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但目前我国尚未对举重运动员的选材进行系统的研究,国内外也无定量选材标准可供参考借鉴,要实现科学选材,仍需做很多工作。

参考文献:

[1]杜景强.试论举重运动员的选材[J].体育科学研究.1997(02)

[2]王絮.浅谈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选材[J].少年体育训练, 2011(6):92-92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策略分析 第7篇

1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力量训练以增强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为目标, 指的是人体神经肌肉系统所具备的抵抗外部阻力的基本能力, 从这一角度看, 各类运动项目, 包括举重, 都是要以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作为前提, 运动员的竞技成绩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力量素质的高低, 运动员力量素质包括最大力量、耐力及快速力量等形式。

具体到举重运动, 运动员以运用最大力量为主, 同时兼用快速力量及耐力, 各种力量形式之间互相制约影响, 从而完成举重的相关技术动作。从中可以看到, 运动员的最大力量是决定举重成绩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最大力量的反复训练, 可以使运动员的生理结构得以改善, 增大其肌肉的横断面积, 提高运动员的肌腱强度, 减少身体脂肪, 同时优化其神经系统机能水平, 最终促使其技术动作更加规范, 保障举重运动员获取最优的竞技成绩。

2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不能脱离举重运动项目的专业技术, 要将两者加以融合, 从而使举重动作及力量训练更加规范, 以达到提高竞技成绩的目的。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一方面受运动员自身肌体能力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受到训练方法及训练频率的影响。

具体地说, 其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 力量训练对运动员的膳食提出了较高要求, 运动员膳食的营养水平会对力量训练成效产生重要影响, 日常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 以满足力量训练的要求。其次, 除了自身肌体营养满足训练条件外, 运动员还要在综合素质上加以提高, 合理安排举重力量训练频率, 强度, 力争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

3 举重运动员各项力量的训练策略方法

3 . 1 举重运动员最大力量训练策略

最大力量指的是运动员将自身肌肉收缩, 在抵抗外部阻力中达到的最高力值。影响举重运动员最大力量的因素主要是神经冲动传入运动员肌肉的频率及强度大小, 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运动员在肌肉及关节收缩协调方面的变化。最大力量在举重运动中是运动员运用快速力量及爆发力的基础和前提, 借助最大力量的强化, 才能使肌肉体积得以增加, 从而为后续力量的积蓄提供条件[1]。在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上,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3.1.1 动力及静力训练法

动力训练法主要是为了使肌肉纤维得以增粗, 从而使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得以提高。在采用动力训练法时, 运动员要合理控制最大肌力角度, 以此保障训练效果。静力训练法可以调动运动员的肌纤维, 在缩短训练时间的同时, 能够达到迅速增加肌肉力量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 静力训练时运动员需要采用憋气的方式加以配合, 憋气时间长短会影响到运动员血液循环, 因此, 静力训练要合理控制时间, 一般可选择7~10组, 每组的负荷强度进行区分, 如负荷强度达到60%~80%时, 可以练习8~10次, 间歇5 min;负荷强度达到80%~95%时, 可以练习3~6次, 间歇3 min。动力训练及静力训练之间的训练比例可以确定为2:5。在负荷强度、次数、组数、间歇时间上也可以加以混合, 例如, 可采用80%×5+90%×3等。

3.1.2 大强度训练法

大强度法在确定出运动员最大力量的基本数值后, 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度的递增, 使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能够取得阶梯式提升。例如, 在举重运动中的抓举环节, 可以初期将强度确定为100 kg, 当运动员在一段时间训练后, 能够做到连续两次完成100 kg的抓举时, 此时可将强度增加, 如由100 kg增至103.5 kg, 如此逐渐递增, 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力量强度。但大强度训练法要依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而采用, 避免运动员出现腰肌拉伤。

3.1.3 极限次数训练法

极限次数训练法是对训练的强度及次数加以重复, 直至运动员无法完成训练动作为止, 这种方法的训练强度较小, 主要是通过次数及频率的重复, 达到使肌肉横断面面积增大的训练效果[2]。极限次数训练法还涉及到人体的运动及心血管系统, 因此, 在选用这种方法时也应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而定。

3 . 2 举重运动员快速力量训练策略

举重运动员的快速力量主要由启动、爆发及制动力量构成, 最为重要的是爆发力量。从理论上讲, 举重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越大, 肌肉收缩速度越快, 其快速力量也就越大, 因此, 在爆发力量的训练上, 应重点强调肌肉力量及收缩速度的训练, 使运动员的最大力量与肌肉收缩速度得以双重提高。此外, 在运动员爆发力等快速力量的训练上, 要与最大力量的训练相结合, 以此保障肌肉各力量群的协调发展。

举重运动员爆发力等快速力量的训练要求如下:首先, 在训练爆发力时, 应尽量将肌肉的力量提高至最大;其次, 在训练强度负荷上要由轻到重, 以等长及快速训练法为主要训练方式;第三, 要合理控制训练的速度, 在动作规范的基础上再逐步提高训练速度, 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避免出现训练效果不佳引发肌肉受伤现象。

在快速力量的训练方法上, 也要根据训练负荷强度的不同, 合理安排训练次数、组数、速度及间歇时间。如训练负荷强度为40%~60%之间时, 可以进行2~4组的训练, , 每组训练5~10次, 间歇时间为1~2 min;训练负荷强度为60%~80%时, 可以进行2~4组训练每组训练3~8次, 间歇时间为3 min;训练负荷强度为80%~90%时, 可以进行2~4组训练, 每组训练3~5次, 间歇时间为4 min。各个训练符合强度范围内的训练速度都以爆发式为主。需要注意的是, 快速力量训练时要注重留出及充分运用间歇时间, 以便对神经系统加以调节, 便于后续训练的进行, 在间歇时间内可以进行强度较小的恢复训练, 以巩固训练效果。

3 . 3 举重运动员力量耐力训练策略

力量耐力指的是在动力、静力状态下, 维持肌肉的收缩, 持续保持工作效率的基本能力。因此, 力量耐力又可以分为动力性质的耐力及静力性质的耐力两类。在举重运动员力量耐力的训练上, 可以采用循环法, 一方面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及耐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运动员神经及内脏系统功能的调节, 使运动员保持高昂的训练热情。在力量耐力训练策略的基本要点上, 一般要将负荷强度确定为较低的数值, 采用持续间歇的方法进行训练, 如训练负荷强度为40%~60%时, 可以进行4~6组的训练, 每组训练10~20次, 间歇时间为1~2 min, 保持较快的动作速度。

随着运动科技的发展, 在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出现了众多的训练辅助器材, 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各项训练指标监控手段设备也日渐完善, 举重运动训练实施中, 教练应注重采用此类先进的训练装备及手段, 合理制定训练计划, 采用交叉混合的训练方法全面提升运动员的耐力、快速力量及最大力量。

4 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应注意的基本要点

4 . 1 保障各种力量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的举重运动项目对举重运动员的综合力量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 在进行力量训练中, 运动员要注重在训练主肌肉群力量的基础上, 及时跟进远端肌肉群及小肌肉群的训练, 以提高其力量的均衡性。

4 . 2 合理确定训练负荷强度, 做好训练后的恢复

在各个力量形式的训练中, 对训练负荷程度要合理确定并加以科学搭配, 确保训练负荷强度与运动员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在各个训练周期衔接期间, 要做好训练后的恢复调整, 根据运动员的训练表现确定间歇时间。此外, 在训练结束后, 要保障能量补充, 合理选择膳食, 增强肌肉的弹性。

4 . 3 科学选择训练方式, 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根据运动员选择的举重项目等级要求, 确定与之相匹配的力量训练方式, 注重通过精神激励等方式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从而促使其神经系统趋于活跃, 一方面有助于其肌肉纤维的调动, 提高训练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避免训练中出现拉伤等现象。

5 结语

近些年, 我国举重运动训练成果较为显著, 在奥运会等国际比赛中竞技成绩较好。但结合相关统计调查发现, 我国举重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上仍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 要保障我国举重运动的持续发展, 举重运动教练员要对力量训练的要求及方法加以明确, 通过不断完善训练方法手段, 以保障我们举重人才及举重事业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子刚.有关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探讨[J].体育时空, 2014 (13) :111.

浅析举重运动员等动机肌力特征 第8篇

举重作为我国重要的奥运项目, 在历届奥运会上多次为祖国增光添彩, 赢得荣誉。本文将着重讨论CYBEX系列的测力系统, 结合举重运动员等动肌力的测试, 来分析和研究举重运动员等动肌力的特征, 希望能有助于改善我国举重运动的技巧和力量的训练, 为我国的举重事业的蓬勃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有国家举重队的部分运动员和四川省举重队的组成成员, 一共22名, 其中闻名国际的举重健将有15名, 国家健将有7人, 男子10人和女子12人。他们中包含了奥运冠军一名, 亚军一名, 亚运会冠军有3名。他们一些详细的数据和情况见表1。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3.2、等动肌力

主要利用CYBEX-6000测力和评定系统就四川举重中心的重点运动员进行专项的力量测试, 以获得有关等动肌肉力量的力学参数。

就举重运动的特点来看, 结合测试结果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及摄影数据的相关性三方面来进行综合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该研究主要探究峰力矩 (PT) 、相对峰力矩和总功 (TW) 、相对总攻以及平均功率和伸/屈肌肉力量比的指标。

3.3、数据统计法

运用软件SPSS8.0在计算机上实现常规的数理统计, 并用常用办公软件中的Excel进行表格的绘制。

4、主要的使用仪器

4.1、美国生产的CYBEX一6000测力系统。

4.2、韩国生产的INBODY3.0身体成分分析仪。

5、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

5.1、举重运动员的总成绩和体重与瘦体重以及体脂三者之间的百分比关系经过实验分析和相关研究得出结论:

运动员的举重成绩和体重以及瘦体重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而且更偏向与瘦体重正相关, 与体脂的百分比之间形成高度的负相关。

5.2、速度和峰力矩之间的关系如表2

DDDD由表2能够得出, 环节运动的速度越大, 环节屈伸的峰力矩也就越小。肌肉的力量与肌肉的收缩成负相关, 收缩的速度越快, 运动肌肉的力量也就越小;而速度越慢时, 肌肉的力量反而增大了。

6、结论与建议

举重成绩和体重以及瘦体重之间是成正相关的, 还跟体重的关系更为密切;举重的成绩还和体脂的百分比成反相关。因此, 在体脂比较理想的情况下, 尽可能控制运动员的脂肪含量使运动员保持一个和好的体形去参加比赛, 比体脂较多的运动员更容易获得好成绩。举重运动员环运动的速度越大, 环节屈伸的峰力矩也就越小。肌肉的力量与肌肉的收缩成负相关, 收缩的速度越快, 运动肌肉的力量也就越小;而速度越慢时, 肌肉的力量反而增大了。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CYBEX-6000测力系统对四川省以及国家举重队的一些举重运动员进行等动肌力的特征分析与研究, 并作出综合性的归纳和总结, 得出了举重运动员等动肌力总体的规律和特征, 并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举重运动员,等动机,肌力特征

参考文献

[1]张前锋.举重运动员等动肌力特征的分析与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2 (1) :86-89.

[2]王智, 丁雪琴, 赵开强等.对我国高水平举重运动员的调查:理想比赛心理状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体育科学, 2007, 27 (9) :49-53, 71.

[3]宋刚, 曾令劼, 唐晖等.大负荷力量训练举重运动员血液IL-6和瘦素的变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6 (1) :117-120.L

男子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研究 第9篇

一、男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任何项目的运动员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力量训练,尤其是对于爆发力要求较高的举重运动员来讲,力量训练更是十分重要。举重运动员如果缺乏长期的、正规的力量训练就很难顺利完成杠铃的抬举动作,即便勉强完成也极易造成运动损伤。除此之外,举重运动员要想在赛场上取得好的成绩,同样需要场下持久的力量训练,这是因为,力量训练能够从根本上增加运动员肌肉的承载力,提高运动员的强壮度,让他们在赛场上表现更加自如。

二、男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我国大部分男子举重运动员开始训练的年龄都在青少年时期,特别是16岁以后,运动员的肌肉发育逐渐成熟,力量训练开始进入关键期。在进行力量训练时,教师要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年龄特点有所了解,制定合理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防止训练过度造成运动员身体损伤。具体来讲,男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1)必要的营养支持。男子举重运动员在力量训练前后,要补充足够的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以维持肌肉的最佳状态,获取或补充训练中消耗的能量。(2)训练要适时适量。力量训练要选择恰当的时间,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强度,训练项目不宜设置过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确保运动员休息。(3)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教师要根据运动员的年龄、优势、劣势制定针对性强的个性化训练方案,合理安排训练项目的顺序,特别是训练后的恢复手段更要符合运动员身体的具体情况。

三、男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

(一)日常训练

日常力量训练最关键的是安排好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一般来讲,成年男子在进行完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后大概需要48小时的时间进行肌肉恢复,因此,教师最好在每周安排2~3次力量训练,并且每次训练的间隔时间要在一天以上。在非训练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营养补充与肌肉放松,确保下次训练时肌肉处于最佳状态。

(二)比赛期的力量训练

研究表明,如果身体在上次训练后2~4天仍未进行有效的、强度足够的训练,肌肉力量会逐渐减退。因此,为了始终保持肌肉的最佳状态,更好的应对比赛,举重运动员要在比赛前后坚持必要的力量训练,不能轻易中断。一般来讲,比赛前的力量训练应把日常训练的频率逐渐减少,直至比赛前3天,这样既能确保运动员比赛时正常发挥,又不至于耗费过多体力,影响比赛成绩。如果实际情况中,运动员比赛日程较为紧凑时,可在比赛前后每周各安排一次力量训练即可。

(三)分段式力量训练模式

分段式训练是目前力量训练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其具体指针是对身体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力量训练方法。具体来讲,男子举重训练分段式力量训练可按照以下思路进行:在周一和周四分别训练腹部肌肉和腿部肌肉的力量;周二和周五进行胸部、肩部训练;周三和周六进行上臂肌肉和背部肌肉训练。分段式力量训练的优势在于能够使每一块肌肉在每一周都得到训练,但又不会因过量而带来运动损伤。

四、男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后的恢复

力量训练对于体力的消耗非常快,对于肌肉承载的压力也很大,如果缺乏必要的训练恢复环节,运动员在下次运动中极易造成关节扭伤、韧带拉伤、肌肉挫伤等,尤其是对于刚刚成年、肌肉发育刚刚定型的男性来讲,训练后的恢复更是十分重要。如前所述,在肌肉恢复期间,运动员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同时还要补给一定的营养素。同时,运动员还可通过温水泡浴、按摩等形式舒缓肌肉。其中,温水泡浴要在汗水完全干透后进行,水温不宜过热;按摩则要找专业按摩师进行,一般来讲,训练两小时左右按摩最佳,按摩时要特别注意腿部和手臂肌肉的按摩。

本文分析了男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基本原则、方式方法及训练后的恢复,但对力量训练中男子举重运动员身体指标的变化仍未有实验性研究。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应加强对男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数据探索,并努力根据男子举重运动员身体发展特点对现有力量训练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志平,刘敏,尹彦.举重运动员下肢三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分析[J].广西科学,2014(2).

[2]郝杰鹏.山西省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挺举动作技术的肌电测试研究[D].中北大学,2015.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直观选材探讨 第10篇

竞技体育随着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渐进繁荣, 其竞争程度也日渐激烈。优秀运动员之所以优秀是长期艰苦系统训练造成的, 长期艰苦的训练并不能把所有运动员都培养成体育明星, 只有那些具有某方面先天优势加之后天的个人努力, 并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才可能成为竞技场上的佼佼者。直观选材, 就是要在人群的海洋里去寻找具有某方面先天优势的天才, 科学直观选材, 就是为“伯乐相马”, 提供除“相”以外的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 从而提高“相马”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可以说直观选材的成功是迈进竞技体育的第一步, 而科学直观的选材则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奠基石。

本文试图通过学习的体会和平时在训练上积累的经验, 对上述情况作一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一些提高直观选材成功率有关方法, 以期对提高举重直观选材成功率的认识水平统一和具体方法有所帮助, 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资料法:以2008年广西举重、摔跤教练员培训资料为主, 以其它实践资料和科研资料为辅分析论证。

3 选材的重要性

3.1 运动员选材是当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

3.2 选材选对了, 能够好快好省的选拔后培养优秀运动员。

3.3 能够保证参加重大比赛的运动员的数量和质量, 减少淘汰率。

4 选材的方法

以直观选材 (就是以平时经验观看)

前提条件是骨架生长良好, 肌肉匀称、结实、富于弹性的基础上考虑以下条件:

4.1 身体形态

a、胸廓: (特别是后部) 要大, 肌肉发达、一字肩。背部成倒三角形 (背阔肌比较明显) 。

b、关节:身体各关节要灵活, 手掌要大。 (关节有:肩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髋关节) 。测验方法:

肩关节——第一种手握一根木杆, 握距以肩同宽或小于肩, 向上伸展手臂靠近或贴近耳朵。第二种背贴近墙壁, 两劈向上伸展能碰倒墙壁角度达180度, 后伸不超过5度为好。

腕关节——膝上挺举翻杠铃, 使杠铃能放在锁骨和三角肌 (俗称三点) , 手能握住杠铃为好。

肘关节——肘关节伸直应达180度不超过3度。

踝关节——在全蹲后, 两脚并拢, 身体贴着股四头肌, 双手抱着脚, 后跟不抬起为好。

髋关节——双脚合并, 膝关节伸直, 弯腰手指能触到地面或超过地面为好。

c、腿型:以四方型为好, 而且股四头肌肌腱越长越好。无罗圈脚、八字脚, 在选材中尽能选脚短为好。 (因为四方形是最有力, 其次是选健美型和马脚的苗子, 这样的举重苗子将来经过系统的训练后, 力量突出爆发力大。)

d、腰型:以扁形为优, 扁形的腰多为力量型运动员 (广西优秀运动员唐灵生、丘乐、蓝世章、李争、陆咏都是扁形的腰) , 桶型腰的运动员不可取, 大级别除外。

e、髋大适中:臀部肌肉隆起紧收, 无松弛下垂现状。臀部肌肉上跷, 运动员的弹跳力就好。

f、肌肉型:其一运动型---------瘦肉型, 白肌纤维居多, 肌肉线条明显, 皮下脂肪少, 弹性好, 爆发力强。其二力量型--------肌肉发达, 肌束间隔线明显, 这种运动员力量大, 但速度爆发力仅次于运动型运动员, 这类运动员的爆发力不如运动型。所以在举重选材中以运动型为主, 从长远来看, 力量型不如运动型。

g、脂肪型:皮下脂肪多不可取, 大级别除外。

4.2 身体机能

a、血压要稳定。

b、血红蛋白含量高 (12.5~13.5) 。

c、血型以O型为好。

d、神经类型, 以活泼型为主、兴奋型次之, 安静型与沉默型不限。

e、肺活量要大 (呼吸差要大平均3~4) 。

4.3 心理素质

a、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以次数为测, 另一个以重量为测, 看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而且还看运动员敢不敢做, 能否做得完。

b、运动表现要清晰:

如:放一般录像, 通过录像提出问题, 正确的为好。 (如:跨栏, 可以提出刚才运动员在练习中跨了多少个栏等等问题。)

4.4 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指标和专项测试项目指标

身体素质有:立定跳远、立定跳高、双手后抛铅球 (8米以上) 、40米~60米跑、游戏。

专项素质有:深蹲和硬拉 (是自己体重的160%以上为优) 、实力推、引体向上、双臂屈伸 (双杠)

表1数据对女子来说能达到绝对是好苗子, 不能错过。

5 预测运动员近未来发展的三要素

5.1 现有成绩水平

a、在训练各阶段运动成绩必须优秀。

b、必须具备专项特点的素质。

c、在训练和比赛中显示高水平的技术。

d能承受频率较高, 负荷量和强度大的训练。

5.2 成绩提高速度

a、比赛成绩提高得比一般运动员快, 同时能较快掌握对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

b、能较快的速度发展项目所必须少的心里竞技素质, 特别是意志力和心里耐力。

5.3 成绩稳定性和提高性能力

a、稳定的运动员能力, 比赛成绩经久不衰, 在重大比赛上创新纪录或出最好的成绩和取得以此相近的成绩。

b、在大运动量负荷之后, 机能指标能够较快恢复到静止状态指标。

c、从心里竞技素质比较稳定, 其表现在比赛前、比赛期间及比赛时的举重少受心里负荷影响。

6 父母遗传未来运动员体型表 (表2)

6.1 母亲遗传“基因”占主导作用多数运动员与母亲体型相似。

6.2 儿童时期的体型表现象母或父的运动员体型从发展来看, 未来与母或父体型相似。

6.3 父母生育小孩的年龄以青壮时期为何好。

男:25~40岁;女:22~30岁, 这个时期生育的小孩成为优秀运动员为较多。所以, 我们选材时也要考虑到并且了解其父母的身体情况。如:身高、体重、骨骼大小和身体形态。

7 总结

7.1 身体形态

体格健壮, 骨骼和四肢的比例匀称, 皮下脂肪少, 肌肉发达, 腰间丰满呈条形壮, 肩宽手大, 胸肺厚实, 踝关节软 (细式中等) , 小腿围软细, 关节灵活, 柔软性好, 尤其是肩、踝、肘关节更要灵活。概括起来用:矮、壮、粗、宽、灵五字来形容。凡含胸弓背, O型腿, X型腿, 扁平足, 过瘦和肥胖型体态不可取。

7.2 身体素质内容 (表3)

爆发力强, 速度快, 耐力好, 关节灵活, 反应灵敏, 动作协调。

7.3 建立档案

选材完后, 建立运动员档案。a、包括运动员入校 (选材) 身体综合素质测定情况:骨龄、血型、肝功能、坐高、体重、肺活量、血压、胸围、肩宽、骨盆宽、上肢长、下肢长、小腿长、安静脉率、最大摄氧量等。b、运动员历年一般身体素质指标测定情况。c、运动员历年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指标测定情况。d、运动员历年形态发育变化情况。e、运动员历年机能发育变化情况。f、运动员历年文化学习成绩。g、运动员历年比赛成绩。 (表4)

参考文献

[1]顾鸿泉.论高水平举重比赛的制胜战术.长城出版社, 2005年7月

[2]顾鸿泉.现代举重比赛试举重量的选择.长城出版社, 2005年7月

[3]顾鸿泉.析运动员竞技状态教练员诊断法.长城出版社, 2005年7月

[4]《举重》.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年6月

[5]郭廷栋.竞技举重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年

浅谈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 第11篇

摘 要 不同项群运动项目运动竞技能力的构成是不同的,举重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其竞技能力以比赛中体能状态为主要表现特征。然而与此同时,技术、心理素质与体能三者之间有机构成了举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关键词 举重运动员 竞技能力

竞技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训练最大程度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在竞技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这也是竞技体育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休闲、健身等)的最根本之处。竞技能力,就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它具体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以比赛中体能状态为主要表现特征。与此同时,技术、心理素质与体能三者之间有机构成了举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一、体能是举重项目竞技能力的最基本条件

袁运平将体能界定为: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方面,在功能和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运动素质则是体能主要外在表现形式,运动时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各种运动能力。举重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其体能又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绝对力量为基础,速度力量为保证

举重是典型的体能类速度力量性项目,绝对力量的提高是以有效地改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况为基础,尤其要注意改善骨骼肌的机能。通过中上强度多次数的训练促使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提高瘦体重比例,增加肌肉中收缩蛋白的含量;另一个提高绝对力量的途径是利用85%—100%强度训练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机能,通过提高神经兴奋过程的强度,提高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和协调性。募集更多的肌纤维参加收缩,使各部位肌群更加协调的工作,并逐渐改善供能系统机能,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促进绝对力量的增长。

发展绝对力量的同时重点提高并发展速度力量,而速度力量又是以绝对力量为的基础。所以在日常训练过程中,以完整与分解技术80%左右强度进行快速力量练习是非常关键的。举重训练应在发展绝对力量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以追求举起更大重量为特征的爆发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收到良好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二)负荷是提高体能的核心内容,是获得特定训练目标的关键

对举重这种体能类项目来说,通过训练负荷的刺激作用,使身体产生适应性变化,是实现训练目标的关键。举重训练有其特有的构成因素,如负荷中的重量、组数、次数、时间等。训练负荷中的强度比值、绝对强度、相对强度、强度系数、密度和动作难度等,正是这些负荷因素的有机搭配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负荷结构。因此其训练就会产生不同的负荷效应。当今国内外举坛训练负荷发展趋势发生了如下变化:

1.练习内容少而精,突出针对性,强调集中刺激、练深、练透。

2.竞赛动作训练比重加大。

3.多课次、短时间、注意及时恢复。

4.训练周期的安排注意负荷节奏,突出变异性。

5.训练负荷安排中更加突出负荷强度。

6.紧紧围绕重大比赛安排训练负荷。

7.负荷安排的个体化,努力摸索适合每个运动员特点的适宜的负荷量和负荷节奏。

8.广泛利用各种有效的人工恢复措施来保证训练负荷良性效应的实现。因此,本研究根据以上特点,制订了如下负荷训练计划:

(1)过渡期的训练负荷量绝对要小;

(2)基本训练期的前期负荷强度不要太大,专项强调应控制在92.5%以下,重视组数和次数,加强量的积累,练实、练厚、练准;

(3)基本期后期逐步过渡到赛前训练,保证专项力量强度,专项强度提高,专项成绩也不断恢复和提高。此阶段的训练特点;

(4)训练项目少而精,以抓举、挺举、蹲腿、窄拉为主,合理控制负荷,促使运动员获得一个良好的竞技状态。

(三)恢复和营养是体能恢复的关键

对于竞技体育来说,恢复和营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举重训练表现为大强度、剧烈的肌肉活动,决定了举重训练后期的恢复过程在内容手段、方法、及营养保障等方面,明显的表现出与负荷相对应的特征。利用按摩、牵拉、倒立、倒悬垂、蒸气浴、针灸等消除肌肉僵硬和肌肉酸痛。举重训练过程中神经系统活动也是高度紧张的,因此,还要利用有效的手段加快神经系统的恢复。如郊游、球类活动、听音乐等。训练后除了需要足够能源物质补充能量的消耗外,还必须有足够的蛋白质补充,以促进肌纤维中收缩蛋白的合成,还要根据不同时期(冬训期、夏训期)、训练阶段的不同(基本期、竞赛期)、队员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适宜的补充。运动员的营养物质补充,必须保证肌肉运动负荷逐渐增长的需要,对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求,同时包括减体重期间水盐代谢的特征和营养物质的需要等。只有这些方面处理好,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提高运动员的体能。

二、技术是体能的主要表现形式

举重技术属于单一固定结构类非周期性的动作。技术训练应遵循如下发展原则:

(一)寻找并掌握合理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先进技术是技术训练的首要目标

(二)熟练而巩固地掌握基本技术动作及各个环节,并达到自动化

(三)大强度下技术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是技术训练首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动作是身体各部分肌肉相对平衡的表现,技术训练应常年坚持,随时调整,训练中保持大小肌群同时协调发展。准确无误、高成功率的技术动作,是取得比赛成功的重要一环。

三、心理素质——对体能技术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对举重运动员赛前减体重的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举重运动员,赛前减体重,方法

1 前言

举重项目是按体重级别来进行比赛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需要,一些比赛运动员就有可能减轻体重参加比赛。但是有些运动员和教练员对于减体重的方式方法存在一些误区,采用一些不合适的方法,造成了一些运动员身体机能受到损害,而不利于发挥自己的运动能力。所以,如何正确使用减体重方法,既可以将体重减至理想的重量,又可以直接避免减体重造成身体机能所产生不良影响。确保运动员身体机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这是教练员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文需要分析的问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举重运动员赛前减体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CNKI)数据库,以及图书馆收集有关竞技运动赛前减体重方面的文献。

2.2.2 专家访谈法

对有关举重教练员进行沟通,并对举重运动员进行随机访谈,找出他们赛前减体重的方法和措施。

2.2.3 逻辑分析法

把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推理论证、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体体重超重与减体重的原理

人会发生体重超重或肥胖,主要问题是体内摄入的热能超过身体需要,多余的热能就会转化为脂肪贮存在体内。脂肪积蓄过多就会使体重超重甚至引起肥胖,如:蛋白质、含糖类的食物摄入过多,热量过剩都是引起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原因,所以举重运动员减体重不但要减去体内的自由水,还要减去少量的脂肪,才能保证自己的体重符合级别的标准要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实行人工的减控体重的措施和方法。

3.2 举重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的方式方法

3.2.1 快速减体重法

在比赛前一个星期有的运动员体重还没有达到级别体重标准,而通过人体出汗、脱水等措施,在一个星期以内把体重减少到某一定目标称为快速减体重,这种方法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就是通过脱水和运动达到排泄水分而使体重达到下降的目的,因为水在人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是体重增加的一个原因,所以只有从人体中排出水分,才能达到目的。许多运动员采用这种方法时又有三种做法:第一、失水法,指的是运动员通过穿戴不透气服装进行长时间的运动,促使身体排汗而减轻体重;第二、热坏境脱水法,指的是通过桑拿浴、蒸汽浴等外界环境促使人体进行排汗而减轻体重;第三、运动和控制饮食脱水法,体内消耗能量达到最大排泄效果,让体重迅速下降。上述所提到排泄水分的方式多具有一定的快速减体重效果,赛前体重比规定的级别体重还重的运动员,这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以上三种减体重的方式方法尽管是不一样,但是,都是通过体内脱水达到快速减轻体重为目的。

3.2.2 慢速减体重法

减体重时间如果超过一个星期称之为慢速减体重法,这种方法是逐渐通过限制饮食和饮水,以减少体内脂肪储量,使体重缓慢下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做法是可以在赛前一周内逐渐减少,也可在赛前7-10天内进行。其方法是:第一天进食2/3,第2-3天食量是正常的1/2,从第四天开始进食量是正常食量2/5,同时训练时尽量少喝水,多穿衣服控制排汗量。另外每天以素食为主摄取少量肉食,禁止吃脂肪类、淀粉类和高糖食物。

运动员在进行慢速减体重的期间可结合自身情况以免增加脂肪的储备量。在进行慢速减体重时应注意几个问题:①选择适合的锻炼身体力量和耐力的有氧运动项目,例如,长距离行走、慢跑等运动项目进行;②在合理安排慢速减体重时间[1],要注意处理好与比赛前训练之间的关系,保持充足体力;③在训练或比赛之间结束后可以进行小运动量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减体重,还可以尽快恢复身体各机能。例如:做一些技术动作分解练习、慢跑、跳绳等等,这些运动都会在不消耗能量过多的情况下就可以减体重;④不宜过多安排低强度和长时间的慢速减体重训练[2],这样会容易使得运动员的精神过度疲劳,同时也会影响到运动员的爆发力以及技术动作的速度,对专业技术发挥产生副作用,所以在临近比赛前应逐渐减少这种练习。

3.2.3 慢速减体重和快速减体重相结合法

举重运动员赛前减体重的手段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出于各种原因只要能把体重减下来,不管对身体造成多大伤害都会采用。尤其是一些体重在赛前还没降到级别标准的运动员更喜欢快速减重法。但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快速减体重方法遭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和否定,因为快速减体重方法对运动员的身体和运动能力的损害太大了,毕竟减的是水分及部分营养物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采用慢速结合快速减体重方法。

就目前我国举重比赛赛前减体重情况来看,教练员及运动员采用慢速减体重和快速减体重这种方法比较多,因为它比较安全。相结合的慢速减体重与接近比赛前的快速减体重方法不同,慢速减体重周期并不是单纯缓慢消耗人体内的脂肪,是通过赛前高强度的练习以及大运动量的训练,及训练过后适当的增加有氧运动的项目,在不降低体能消耗的情况下还可以提高脂肪的消耗量从而达到减体重的效果。与此同时临近比赛期间采用小运动量和中低强度运动训练,并通过控制饮食的量达到减体重目的,采用这种减体重方法的优点是:在体重下降的同时可以保证运动员参赛前专项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保证体重下降的速度。

3.3 举重运动员赛前控制体重要注意的问题

3.3.1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减控体重的保证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减体重期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保证运动员在控制体重过程中,既减体重又能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为提高运动成绩创造条件。因此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坚持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确保运动员减体重和训练时能够顺利进行。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必须要做到注意饮食、按时作息、精神愉快。尤其是早上出操最好在室外进行。因为平常举重训练都是在室内进行的[3]。而早上室外的空气清新,对运动员身体有很大的好处。早操可做跑步、拉伸韧带和徒手技术动作练习等等。也可以做些发展速度、弹跳等身体素质练习。

3.3.2 在减控体重期间要注意休息补充营养及维生素

运动员平时训练的运动量是比较大的,所以身体机能所消耗的能量也大,同时,身体的组织与细胞也受到损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是依靠食物进行补充尤其是蛋白质[4]。所以,在举重运动员的食物里,需要提供蛋白质要比其他运动员多一些,以达到增进健康、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目的,为了消除训练后的疲劳,可以增加维生素C、B、E的汲取量,但不要暴饮暴食,注意定时、控制量饮食。

另外在减控体重期间还要处理好训练与体重的关系。俗话说:“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因为举重训练会引起疲劳深度加大,再加上减体重体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所以要恢复疲劳、保证有充沛的体力和运动能力,休息是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减控体重的目的,同时又达到了运动能力下降最小的目的。

3.3.3 在赛区赛前要适当控制饮食量及补充其他物质

运动员在赛前减体重是应以缓慢速度减少体内适量的水分和体脂为主。减体重期间要做到的是科学饮食,控制食量和饮水来实现减轻体重的目的[5],同时,减体重的运动员要摄取相应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少量的元素进行补充。以保证体内能有充足的能量。

另外在比赛期,赛前如果要减少水分和一部分皮下脂肪。应该多吃容易消化、高热量及一些体积小而营养丰富的食物,不该吃油炸类食物。比赛当天,吃的食物应该吃一些容易消化、高热量体积小且有营养的食物[6]。运动员称完体重后,应该适当吃些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并加盐片,补充体内因减体重而失去的盐分,以防抽筋。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宜吃太多,因为吃多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影响比赛时的兴奋性。赛后也不宜过多进食,而应该逐渐增加食量,使消化系统不会在短的时间内负担过重。

3.3.4 为了保证充沛的运动能力,体重不要减太多

减体重不要减太多,一般不应超过2-3kg,如果超过这一限度,就会减去身体内部分的组织水分,破坏身体内正常代谢的物质,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降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3.3.5 为了保证安全,减体重次数不可太多

减体重次数不可多,次数多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尤其是少年运动员更应禁止减体重,以免影响题他们生长发育。

4 结论

综上所述,举重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是与项目规则要求及比赛的战术战略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在减控体重中,既要运动员合理控制体重又要保持运动员能力不下降,这是一个矛盾,同时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如何科学合理的调节饮食,及时补充其他身体所需的物质,采用快速和慢速以及快慢结合的减体重方法以达到控减体重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其他一些有损身体的控减体重的方式方法则不可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计划目标。另外,由于每个运动员的自身情况不一样,在进行减体重的时候,具体情况也是不相同。所以要根据每一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减体重方式方法,不要盲目千篇一律去控减体重,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产生不良的后果。

参考文献

[1]冯连世,黄徐根,赵鹏等.运动员减体重研究现状[J].体育科学,2005,(9):59-68.

[2]刘晓光.运动员赛前降体重的误区及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0,19(4):17.

[3]吴琦望.举重运动员赛前体重控制方法论[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11):726.

[4]郑建民.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赛前降体重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2):29-31.

[5]杨世勇.优秀举重运动员减体重战术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4):66-6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举重运动员】相关文章:

女子举重运动员05-17

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研究论文04-12

举重技术05-16

举重力量训练09-12

少年女子举重技术训练06-26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06-23

跳远运动员05-15

运动员学生05-30

职业运动员06-11

足球运动员06-15

上一篇:教育投资与收益下一篇:男女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