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2024-07-28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第1篇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初中生的封闭心理逐渐加强。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 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 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也就是教师、学生共同来表演, 教师唱主角, 学生唱配角, 不能让学生简单地从属于教师。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不仅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也为教师提问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的。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巧设问题情境, 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启动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 《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 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 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灵活趣问, 创激亮度。好奇心人皆有之,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 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 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 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 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这样的提问不再流于形式, 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2) 数学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明确提问的目的, 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由于目的要求不同, 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 以利学生知识迁移的回忆性问题, 引导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叙述、比较、说明等理解性问题, 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应用性问题。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 其实, 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自己发掘问题, 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 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 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 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 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 必然有高有低, 有学得轻松的, 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 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 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 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 课上的这种“顺利”, 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 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三、课堂提问中的反思

(1) 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 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 够得着”。赞可夫认为, “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 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 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 能启发学生思考, 达到巩固知识、调控教学情境的目的。提问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同一个问题, 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 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充分披露灵性, 展现个性。

(2) 控制好发问的时机。教师在最佳时机的发问效果最好, 即当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愤悱”状态时发问。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对教师的发问往往能入耳入脑, 取得良效。最佳发问的时机既要求教师敏于捕捉、准确把握, 又要求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总之, 在实践中, 教师要联系实际, 优化提问内容, 把握提问时机, 讲究提问技巧, 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 通过对课堂提问观察报告的统计, 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和无效性问题进行比较、研究, 对一些课堂提问现状进行反思, 并提供一些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第2篇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孔凡哲 李莹 《中华民族教育》 2006 年第 5 期第 29-31 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一切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大大折扣。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抓好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这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育研究》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列为 2006 年征稿选题的 30 个要点之一),同时也是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

一、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特殊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在课堂教学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课堂提问看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因而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学权威。

与其相对应,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 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因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使得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含义及其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有效”活动,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里的“有效”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含量足、个体获得的发展效果明显。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就成为鉴别教学有没有成效的核心指标,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正在从以往只关注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逐步走向关注可测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1.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其关系是:已知区 最近发展区 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经验丰富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数学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刻画有效提问的问题难度,我们可以借鉴 教育测量学刻画试题“难度”的方法,即可以用 N=1-刻画问题的难度,其中,W 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P 表示这个班级回答特定问题正确的人数。显然,N 在 0 ~ 1 之间取值。当 N 的值为 0 或接近0 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问题太容易;当 N 为 1 或接近1 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太难。比较适宜的 N 值应在 0.3 ~ 0.8 之间,这样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做出正确回答。

2.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例如,在小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 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②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要除以 2 ?

不难发现,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这将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

3.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 1、2 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我们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 3 ~ 5 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 10 秒左右为宜。

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 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 7 : 3 ;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 6 : 4 为宜。

5.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四:恰当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所谓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其中,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率,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例如,在一节 45 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 60 次,而学生沉默了 48 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 80 %,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 45 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 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特别指出的是,“无语状态”不同于启发式的“愤悱”状态,这里特指所提问题 未能达到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并用适当语言予以表达 的目的。一般地,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 20%。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相比之下,高年级的课堂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内向型)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外向型),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要高一些。其实,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为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降低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当前,适当减少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

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因而,对课堂提问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本身的评价,而且更要关注教师提问所导致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实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状况。

通常情况下,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纬度进行。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应与生成状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全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参与问题的提出、是否把问与答的角色集中于一身。交往环境包括课堂上是否有多变、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反馈,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是否激烈。思维状态包括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反应包括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生成状态包括学生是否都各自尽其所能,学生是否对后继的问题思考更有信心。对教师提问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评价,可以从问题的质量、反控能力、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加以进行。

当然,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不能是终结性的,而应该采用发展式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把问题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亦即,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回答问题,能够有机会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习得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进而博得一种认同,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最后,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注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在备课中业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当然,这对教师随机应变的本领、教学机智的要求更高!

四、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题法、寻究法、评价法与发散法。1.破题法

亦即,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述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据题目恰当设问,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进而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案例 1小学语文《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根据题目设计如下问题:(1)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音乐家” ?(2)杨科为什么被称为“小音乐家”?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杨科的命运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命运? 在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2.寻究法

寻究法就是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案例 2光华服装厂计划四月份做西服 1500 套,前 5 天平均每天完成 60 套,余下的平均每天应该做多少套,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师:要求余下平均每天应做多少套?必须先求什么? 学生:先求剩下要做的有多少套和剩的天数。师:要想求出剩下要做的套数,我们必须先求什么呢? 学生:先求已经做的套数。师:怎样才能求出已经做的套数呢?

学生:把前 5 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数乘上已经做的天数就可以了!师:剩下的天数怎么求呢? 学生:总天数减去已经做的天数。

从案例 2 中不难发现,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是从题中所求的问题出发,在教师的适度暗示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题意,逐步探求一个个中间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评价法

亦即,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不并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维的各种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十分有效。案例 3当学生学习异分母加法计算后,了解到要“先通分”,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出现了几种算式:

时(1)

(2)

(3)

问题:你认为哪种算法是合理的 , 为什么 ? 4.发散法

也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提问的突出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多种答案。案例 4在减法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准备提问 37 — 18 的含义。生 1 :被减数是 37,减数是 18,差是多少?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 2 :总数是 37,一部分是 18,另一部分是多少? 师鼓励说:还有什么说法哪? 生 3 : 37 比 18 多多少? 师:回答得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 4 : 18 比 37 少多少?

师:你很会动脑筋。谁还有别的说法? 生 5 : 37 减 18 还剩多少? 师:喔,真好!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 6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是 37,一个加数是 18,另一个是多少? „ 显然,这种发散式的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言,课堂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提问的实效,其中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动态生成新的提问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这更有利于促进我们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

注释

教育研究编辑部.《教育研究》 2006 年征稿选题要点 [J],《教育研究》,2006 年第 1 期: 96 页

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第3篇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晨曦.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安徽人民出版社

[2]教育情报参考.2004年第9期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提问,问题类型,高效课堂

课堂提问是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极为青睐的一个教学环节。那么,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根据提问的类型来设计具体问题呢?对此, 笔者认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课堂提问的类型有很多种, 如以识记知识为主的复述性提问、以巩固知识为主的理解性提问、以探求知识为主的探索性提问、以导入知识为主的铺垫性提问、以检测知识为主的效果性提问以及以总结知识为主的概括性提问等等。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务必要先掌握这几种提问类型, 方能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等实际需要来进行提问, 从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来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以下笔者就几种不同的提问类型做简单分析。

一、以识记知识为主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以理解为复述性提问, 也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来对教材的相关概念、定理、公理等进行口头复述, 其提问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定理等识记性的知识, 这类提问一般要求学生能熟记相关知识, 因而教师在进行此类知识的运用时可事先通过提问来考查。这类提问多多少少总有些死记硬背的嫌疑, 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主张常采用此类提问类型。因为这种类型的提问往往导致学生对知识形成刻板的认识而难以灵活运用, 不能有效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也无法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但在必要时, 也可采用这种类型的提问, 以督促学生熟记相关知识。

二、以巩固知识为主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以理解为理解性提问, 也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进行的提问,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理解能力极为有限, 对于新学的知识并不能马上吸收、马上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来设计一些不很复杂的以巩固知识为主的理解性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的同时, 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此类提问的好处在于能有效巩固旧知识,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有效深化, 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广泛采用此类型的提问, 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

如教学“图形的旋转”的相关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旋转的概念及基本性质的基础上,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这一知识点,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来进行课堂提问, 让学生在当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如教师可以提出“给你一个图形, 你如何画出它的旋转图形”等问题来进行提问,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并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以导入知识为主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以理解为铺垫性提问, 也就是在即将学习新知识时, 为了有效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设计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 其目的就是导入新课,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新课导入时采用铺垫性提问是将学生引向新知识学习殿堂的有效手段, 有了一定的铺垫,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能更快地接收,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并且在导入新课时进行相关提问,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大量采用此类铺垫性提问, 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仍以图形的旋转教学为例, 在生活中, 与图形的旋转有关的事例比比皆是,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可以采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导入。如:“钟表的时针总是在不停地转动着, 那么从3时到6时, 时针转动了多少度呢?风车车轮的叶片在风的吹动下, 不停地转动到新的位置。这两种转动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这样的问题, 学生可以更快地融入之后的课堂教学中。

四、以探求知识为主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以理解为探索性提问, 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如何解决问题的提问, 其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帮助他们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 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此类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应是少而精的, 旨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其思维的启发, 且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避免提问的梯度过大或者过小而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达不到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采用此类提问时, 要注意所提问题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解题的思维, 这样才会达到给学生以启发的目的。

如, 教学概率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在一个袋子中装进6个黑球, 4个白球, 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 在看不见球的情况下拿出一个球, 拿出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一样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使拿出的黑球与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这样, 学生就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

五、以检测知识为主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以理解为效果性提问, 是指教师完成教学后提出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解答, 以此来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这类提问主要是实现信息的反馈, 即教师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类提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是较为常用的提问类型, 因为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如果学生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却还不能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不能将知识进行运用, 那么无疑是失败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效果性提问, 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而及时以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等的方式进行补救, 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类提问主要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如教学了平移及旋转的相关知识点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进行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 以此来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此外, 还有以总结知识为主的概括性提问,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 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此类提问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言, 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不容忽视的, 有效的提问能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因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务必掌握相关的数学提问类型, 从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相应的提问, 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远平.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8) .

[2]倪枥.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11) .

[3]谢友福.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 (8) .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 第5篇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积极思维的起点,是开启学习大门的钥匙,是向智慧的领域深入进发的信号。

【关键词】:不可随意;精心设计;贵善引导。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过程,疑问与学生的认识活动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如果教学过程没有疑问,那么学生的认识活动也就不复存在。教学过程就教师来说,就是根据教学要求有计划地对学生不断提疑设问,并引导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等认识活动,逐步求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各种品质,不断地从一个水平跃到另一个水平,从量的积累跃到质的转变。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控制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来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创造愉悦适宜的教学情境。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三个不可:一不可未经认真思考即脱口而问;二不可在学生思维没进入问题情境时就频频发问;三不可以问代教,用“满堂问”来统领教学。

质量低劣、随心所欲的提问是十分有害的。它会涣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其学习情绪抑制其学习兴趣,阻碍其思维发展。课堂提问应做到五忌:

一忌浅。“是不是?”“能不能?”或“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写了哪几个人?”等,这类选择式或者填空式提问,由于过分简单、肤浅,即使学生对答如流,也只是表面热闹,无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忌深。教学李白、杜浦的诗歌就只是提问:“两位大诗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各有哪些艺术特色?”教学《阿Q正传》就要求回答:“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这类提问深奥难答,学生往往会被问得发楞,只能噤若寒蝉,哑口无言。

三忌空。教《白杨礼赞》提问:“课文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教《改造我们的学习》提问:“文章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这类问题空泛、笼统、大而无当,学生不知所对,难以回答。

四忌滥。有些教师误以为提问越多越能启发学生思考,于是提问“多多益善”,一堂课内发问如连珠炮,学生被问的晕头转向,难以招架。

五忌呆。每学一篇新课,提问总是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搞循环。这种程式化的提问千篇一律,呆板单调;学生兴味索然,应对消极。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教师备课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钻研教材是排列出来的诸多问题,要作认真筛选。关键问题非问不可的,要留;一般问题略去无用的,删。在提问的顺序上也要通盘考虑。有些问题可放在教前问,有些问题应放在教中问,有些问题要留作教后问。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自我思索积极性,还可设计一些无需回答的反问题,或没有定论的“悬问”。为使课堂提问更明确、具体、有针对性,教师在备课中必需要事先进行自我解答,测定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设计要达到严谨、精练、新颖、有效的要求,就应具备

以下六个特性:①明确性。提问的明确,语意清楚,内容具体,思维指向集中。②激励性。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能激励学生认真思考,钻研课文,答案需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活动才能得到。③趣味性。提问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问形式多样,可设计一些多种答案题,以开拓学生思路。④量力性。提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难度应与中等以上学生认识水平相符,让学生“跳一跳”确定能摘到果子。⑤联系性。提问要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能联系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经过探究后而获得新的认识。⑥精要性。提问要少而精,能起到“问一”而“返三”、“答类”而“旁通”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还必须注意掌握“适时”原则。每次提问还要根据问题的难易深浅作适时“停顿”,给学生以思考时间。美国曾有人专门对这个“停顿”作过研究,认为至少要等三秒钟;因为停顿时间增至三秒后,迟钝的学生信心就会得到大大增强,理论思维的内容就会增多。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活动情况,根据不同的信息反馈,适时调整提问的方法和尺度。

而善问就是要讲究课堂提问的科学性、艺术性,所提的问题学生能够答并且乐意答。善问就是要使提问变成一块电石,能够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多年来我在对优秀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和自身教学探讨的基础上,初步总结概括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问类型。

兴趣型。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导入新课时,运用兴趣提问可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习从哪里来》可在讲课前提问:“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是农民种出来的,鸡鸭鱼猪是人们饲养的,从生物学角度看能不能这样回答?为什么?”这一提问巧妙的拉开序幕,使教学双方尽早的进入角色。

反馈型。当学生接受知识一定量时,教师为探求教学效应而提问,通过学生答问所反馈的信息,来检验教学效率的高低施教方法的正误并以此确定量与质增加和提高的程度。

渗透型。提问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连续展开。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文言文《愚公移山》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① 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②移山这件事难吗?③愚公究竟笨不笨?④有人说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些提问渗透了文章的字词句篇,包含了课文教学的要点和关键。

比较型。将相同、相反或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提问,通过联系比较,辨异析同,温故知新。如教《小桔灯》时,可提问:“课文中的小姑娘与《夜走灵宫峡》中的小成渝和《最后一课》中的小费郎士,这三个少年的个性特征有什么不同?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各有什么特点?”

假设型。设想与课文内容不同的情境作推敲比较,以加深理解作者构思命意的匠心。教《孔乙己》可这样问:“小说为什么要选咸亨酒店为背景?如换成纸烟店行不行?请谈谈你的观点。”

悬念型。驾驶提问,引出悬念,以提请学生注意研究课文,寻求问题答案。教《驿路梨花》可在教前问:“本文主人公有人说是梨花

姑娘,有人说是解放军,也有人说是所有热心的照料小茅屋为过往行人送方便的群众,请你分析课文后谈谈主人公到底是谁?依据是什么?”

创造型。提问无定论,答案可让学生根据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自行创造。如《项链》一文,学后可提问:“请你为小说设计个结局,你认为是喜剧好,还是悲剧好?为什么?”

逆向型。故说反话,有意提出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开展思想交锋。教《柏林之围》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小说内容明明写巴黎被围的情景而作者却以‘柏林之围’作题,题目与内容不符,应改成《巴黎之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发散型。所提的问题灵活性强,具有多向性、发散性的特点,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作出回答。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提问:“你喜欢百草园还是喜欢三味书屋?请把喜欢或不喜欢的道理说一说。”

畅想型。要求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教散文《春》的提问:“作品像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文中共藏有几幅画?请用最简洁的语言为每幅画题名。”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第6篇

一、提问的技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跃跃欲试,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演示把一张薄纸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纸的厚度为0.01毫米,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有电线杆那么高,有的认为有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要高将近5倍!”学生将信将疑中,教师及时引入课题:“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就会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问题情境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大家自然进入了学习活动。

对于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可以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抓住本质。如,教学“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系列问题:(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2)想一想,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3)如果是方形的话,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4)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要使车轮能平稳滚动,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应当满足什么条件?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暗示,而且也向学生透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的处理,可以促使学生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拓展思维的深度。

在复习课上,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2)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是如何探索的?(4)你能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教师通过层次分明的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提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问题不宜过大。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题”,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问题要有价值。很多课堂上,教师还是习惯于随口提问,如: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题?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过后想想,这些问题实在没有提问的必要。如果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那么课堂中的热闹、动态都是表面的。我们要经常反思:我的提问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要通过提问让学生产生疑问,形成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教师的“问”激发学生的“问”,让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由“问”引发出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强大的吸引力。

“问”要有法,而无定法。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运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怎样对待数学课堂中的“提问” 第7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出问题,教师,学生,培养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种艺术, 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 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事实上, 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 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 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 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 如何精设巧问, 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 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教师应当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魅力。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 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 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通过提问,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 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以下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 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能, 调节学生思维节奏, 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 促进学习, 评价学生提问本身, 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消化和认真的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 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或不全对的, 就能及时调整, 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2、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 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由于学生无意注意占很大部分, 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 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 因此在上课伊始, 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授课方式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或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 激发学习兴趣, 赋予学习动机;或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要注意提问的明确性。不要什么都问, 问些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 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其次, 要注意提问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多变。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 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 一旦问题出现, 这时就要灵活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 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 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错, 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以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如果问题来自学生, 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 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 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不能是唯一的, 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 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还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 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此外, 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途径, 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 所以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的载体, 而不应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 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 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 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 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揣摩学生的心理, 让学生敢问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大胆地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 一旦提出问题, 首先应称赞其勇气, 然后再帮助其分析, 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 不嘲笑、讽刺, 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 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 大胆创新, 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 激发提问的热情。

2、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 设置各种情景,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 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 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 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 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 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 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 从普遍中发现特殊, 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好的提问, 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 好的提问, 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 使我们的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林辉:《提高现代中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策略》, 《大众心理学》2001.02。

[2]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研究》1999.07。

[3]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优化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效地发挥它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重形式轻实效的应付方式的提问只能降低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因此, 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尤为重要.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 一) 有助于增进师生的交流

积极有效的问题互动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对老师没有特别的距离感, 老师也能够真正地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状况. 课堂教学包括教与学, 因此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灌输着大量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学习中也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 通过课堂提问师生也达到了情感意向的交流.

( 二)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高中数学相对于低年级的数学变得枯燥而复杂,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上课不认真听讲, 走神发呆, 因此,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课堂提问则给予了数学很高的趣味性, 老师的引导很好地带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地思考,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 教师只有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 三) 打开学生的思路

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是解决数学问题必不可少的. 课堂提问既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 又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再是沉闷的死记硬背,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又打开了思路.

( 四) 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想和说是不同的,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也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学生学着去表达自己思维和想法. 这样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够让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更有条理、有根据, 表达自己的思维观点和解题思路, 也可以引起其他同学对于问题的共鸣, 这样就产生了讨论,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 一) 课堂提问流于形式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面对众多的学生, 老师既要维持好课堂秩序, 又要保证好教学进度, 所以使得课堂提问流于形式, 一遍过, 不能很好地考虑到提问的信息量以及对学生的细心引导. 课堂提问失去了吸引学生主动思考的趣味性, 回答问题也就变成了学生对于老师提问的一种应付.

( 二) 不能根据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分别提出问题

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 有些问题对于学习较好的同学来说很简单, 对于学习较一般的同学则有些复杂, 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 数学教育要促进每名学生的发展, 既要打好共同的数学基础, 还要针对个人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

( 三) 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把握不够

为了加快教学进度, 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 老师没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对待学生的反馈没有细致地分析, 一概以对错来评定学生的回答, 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如何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

( 一) 针对学情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准确把握他们所能达到的对数学问题的认知水平. 高中数学每堂课堂提问都要围绕既定的教学重点去展开, 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界定, 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 如学习等差数列时复习提问: 上节课学习了什么重要概念? 依次学习了数列的什么? 数列表示中又学习了哪些具体表示方法? 描述法有什么优缺点? 问题一个比一个具体深入等. 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名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 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树立信心, 以提高绝大部分学生的记忆能力. 通过教师不断地研究总结, 提出适合高质量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习知识和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针对教学重点, 制定所要提出的问题, 这样才能够能够让学生的思考方向更加集中到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上,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 二) 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巧妙的提问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 启发他们寻找答案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 教师只有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然而每名学生的思维习惯都是不同的,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启发, 让他们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和解题思路.

( 三) 课上收集反馈课下及时总结

通过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 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 而这些信息就是教师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 教师应深刻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这一重要功能, 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第9篇

提问,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 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使提问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一、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提问的困惑

(一 ) 教 师 的 提问 太 抽 象 , “令 孩 子 摸 着 不 头 脑 ”。

在与幼儿互动中, 教师的提问有时会含糊不清, 太抽象, 令孩子摸不着头脑, 孩子的回答怎么也到不了教师所需要的点上, 使教师与孩子的互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问题的适宜性, 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提问。

(二 ) 教 师 的 提问 , 使 得 幼 儿 的 回 答 “跑 了 题 ”。

在与孩子的谈话中, 孩子的回答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稍不留神, 教师的提问就会出现“跑题”现象, 很容易导致活动目标的偏离。针对孩子可能的千变万化的回答, 我们的提问只需要不离其活动目标和要求, 做到心中有目标, 眼中有孩子。

(三 ) 面 对 孩 子 “人 云 亦 云 ”的 现 象 如何 调 整 。

受年龄限 制 , 中小班孩 子回答问 题时往往 会出现“ 跟风”现象 , 致使孩子 的回答单 一而乏味 , 不能促进 孩子积极思维。 面对孩子无意义的从众回答, 要及时帮孩子梳理、提升 , 转变追问 策略 , 引导孩子 走出单一 的谈话内 容 , 调整谈话节奏。

二、提高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及方法

(一 ) 改 善 教 师提问 策略 , 鼓 励 幼 儿 积 极 探索 。

1.提问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设计。要保持幼儿思维清晰, 关键是要问重点。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 因此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 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 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并为幼儿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而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设问是一种较好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针对同一问题, 教师要引导幼儿多方面、多途径地思考, 纵横联系所学知识, 以寻求问题灵活解决的方法。如中班语言活动———“青蛙搬家”, 教师在开始和结尾的发散性提问都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设计, 如:“青蛙和雁子都要搬家 , 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 ? ”“青蛙还会和雁子做邻居吗? ”让幼儿通过问题进行思考, 根据自己的想法续编故事, 解答问题的方法也自然多种多样。

2.提问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 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 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创造答案, 这类问题针对能力较强的幼儿, 他们经过思考回答, 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 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 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 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 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 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 提高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 结合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 提出层次不同、难度不等的问题, 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参与活动、积极回答问题。

3.提问要兼容有序 , 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活动中可以根据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 一般认知性问题在前, 理解性问题次之, 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 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 又为幼儿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

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有目标, 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教师要围绕这些目标、内容认真设计问题, 巧妙提问, 充分调动幼儿思维, 拓宽幼儿的视野。

4.尽可能地提开放式问题 , 而不是封闭式问题。封闭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大弊端:首先, 这类问题鼓励幼儿猜测而不是动脑。其次, 选择性问题的价值含量低。因为具有猜测性质幼儿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并不能说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学习内容。而开放式问题的特点, 答案具有不固定、不确定性, 给幼儿更大的思考空间, 也就给了幼儿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讲述积极性、拓展幼儿思维想象创造力, 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进入积极状态。

(二 ) 激 发 幼 儿 问题 意识 , 发 展 幼 儿 提 出 问题 的 能力 。

1.由问题引发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反问 , 简单地可以说是教师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重新抛给幼儿。教师的反问能保持谈话主体的活力。在师幼互动中, 教师的反问无疑是进一步生成主题的催化剂, 由于教师的反问主题的开展不再浅显, 而是随时可以调整强化的, 这样的谈话自然就更有意义。

2.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材料引发问题。 《纲要》指出 :“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 肯定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学习中, 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教师对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创设情境、丰富材料做起。在新课堂中, 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发现问题。

(三 ) 提 高教 师 回 应 能力 。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多变的孩子, 他们的回答问题的角度也很奇特。答案随时有可能出乎成人的意料, 从而生成各种不确定的问题, 这时老师的即时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既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又要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 还要引发幼儿的进一步讨论。对于不一样的问题采取不一样的应对策略:

1.转移视线。教师根据幼儿生成的问题 , 判断是否有潜在价值, 有价值的, 教师进行点拨, 引向显性价值方向;没有太大价值的可以转移幼儿视线, 转移到有价值的方向。

2.深化主题。当幼儿生成的问题有价值时 , 教师应采取强化、鼓励策略, 并灵活调整原有计划, 追随幼儿思维, 求得意外收获。

3.嫁 接是指对幼儿生成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效链接 , 形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4.商 议探讨 。 幼儿对某一问题引起争议时 , 教师应从尊重幼儿的意愿出发, 采用师生、生生共同商议的策略。

5.留 疑 。 对幼儿生成的问题教师无法作出判断时 , 可坦诚相告, 师生共同对疑难问题探究解答。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第10篇

一、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欠缺, 也许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需要应对的课程很多, 众多的课程让他们往往很难全面把握, 因此, 对一个学科学习的深入性不够。其次, 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手包办”, 没有给学生提问和发挥的余地。此外, 有的学生不敢问, 不好意思提问。很多人都有“从众”的心理, 有时候某个学生问题太多, 反而成为“异类”, 很多人不想被人认为是与其他人不同的, 怕被同学瞧不起。在很多公开课上, 我们经常看到, 不管是初涉职场的普通教师还是资历深厚的名教师, 都会在教学设计上准备好了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来, 让学生回答, 而学生也按照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的提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为什么不让学生去提出和设计问题, 然后由教师回答呢?课堂提问双方为什么不能调换一个位置呢?这与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育的开展模式是有关系的, 在课堂上提问由老师“一手包办”, 学生按标准答案回答已经成为一种“套路”。

首先, “老师问, 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备课时已把问

张书平

题想得很细, 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实施, 很多教师基本上以教案设计为准, 按部就班进行, 生怕在课堂上突如其来的一些“变数”。

其次, “老师问, 学生答”已经成为一直以来的课堂开展模式, 学生的思维已成定势了, 认为自己是课堂上的“受者”, 时间长了, 学生质疑的能力也会慢慢退化, 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最后, 长期以来, 高中的政治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固定的程序化的形式下开展, 就连教师本身都缺乏改变传统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如果有学生贸然提出一个问题, 或许有的教师不仅不会赞赏, 甚至会担心影响到课堂的进度, 耽误了时间。如果对自己的知识胸有成竹, 不会摆出“师道尊严”架子的教师, 也许会夸奖一下学生, 但却不对学生的提问做出解释和回答。而有的老师甚至还埋怨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堂知识无关, 思想离奇怪异, 这样的打击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受挫, 以后再也不敢提问了。

二、问答双方位置置换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 教师要为学生的大胆提问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当学生提问时, 要尊重并肯定学生的行动, 即使学生提的不是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 也应该多一点宽容, 少一点责备。当学生觉得被理解的时候, 师生之间就会产生共鸣。有时候, 学生也许会为了说明一个问题, 而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师要有耐心, 换位思考, 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 肯定他们的想法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 在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创设一种激发学生提问意识的情境。如何创设这样的情景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上内容, 提前准备问题, 在课堂上让再让学生提出来。至于回答的对象, 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够完整, 或者学生的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 教师就应当出面, 民主的学习气氛就这样营造出来了, 而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 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

最后, 注重教法改革, 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探究式的活动课程是新课标指导下高中政治课的新形式, 探究的过程是不断地达到真理的过程, 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时, 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发出不同的声音, 纠正别人的错误。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第11篇

一、贴近学生实际,精选提问内容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艺术来源于生活,提问艺术当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九寨沟》一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你去过祖国哪些风景名胜?它们都有什么特色?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九寨沟的美景,你们觉得九寨沟与你们之前去过的风景名胜有什么异同点?你更喜欢哪一个风景名胜?通过学生自己的旅游经历为出发点,引出课文内容,再引导他们把自己游览过的景点与九寨沟作比较,从而有目的、有动力的去阅读课文,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问时避免废话啰嗦,问出的问题一定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把握提问节奏,分层设计问题

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提问环节,应该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递进的提问过程,达到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境界。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用细腻传神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层次分明的向我们叙述了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放生的故事,教育我们要时刻遵守社会公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问题:汤姆钓到了怎么样的一条鱼?为什么要放掉这条鱼?汤姆最后有没有放掉鱼?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体会汤姆不想放掉大鲈鱼的心情;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关注汤姆和爸爸的理由,并讨论总结出一定要放掉这条鱼的原因;第三个问题也是最能体现主体思想的关键问题,通过汤姆放生大鲈鱼的举动,感染学生以汤姆为榜样,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孩子。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紧贴文本,贯穿课文主线,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而且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发展

课堂是大家的课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带有色眼镜,故意指定或回避个别学生回答问题。针对差生,教师可以设计类似“对不对”、“是不是”的判断类问题;针对中等生,教师就可以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类的分析描述型问题。对于优等生,教师可设计“有什么异同”、“有什么启迪、意见”这种比较创造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使他们都能形成“我能学好,我盟学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的个性,完成高质量教学。例如,学习《我叫神舟号》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问:“如果要求大家用不同形式表达对本文的理解,你们会用什么方式呢?”这时学生肯定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如画画、歌曲、情景剧等,这些活泼自主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

四、建立评价机制,重视教学反馈

提问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积极的提问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消极的提问评价,打击学生学习热情,降低课堂效率。一般,教学评价分文三类,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当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他自己说一说对自己的回答是否满意,原因又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同桌互评或小组互评,抛出类似“你认为他的答案怎么样?”、“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分别是什么?”、“如果是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师在评价时,要先明确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并分析学生答案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给予学生以正确的答案示范,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让其坐下紧接着就开始了另一项教学活动,让学生一头雾水,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

结语:

总之,“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现状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可以消除的。然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熟练掌握的,教师只有在实践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摸索提问艺术,打造出一套适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模式,为培养祖国明日栋梁奋斗。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第12篇

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研究发现:在一堂40分钟的课时中, 前10分钟, 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 而在最后的10分钟, 思维水平则逐渐下降。这一规律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延长最佳思维活动时间。所以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要运用巧妙合理的提问艺术, 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如何科学地进行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启发式”和“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 精心创设课堂提问, 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主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思考方法及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那么如何科学地进行课堂提问呢?

第一, 从提问的内容上, 教师所提问题要目标明确、用语贴切, 使学生能理解问题的性质和要求。不然, 学生就无从思考、无从作答了。此外, 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有人把问题的难度形象喻为“篮球架的高度”, 篮球架太低, 谁都能把球投进, 那竞赛就失去了意义。篮球架太高, 谁都不能把球投进, 又会挫伤积极性。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那才格外香甜。

第二, 从提问的时间上, 教师要把握节奏, 抓住时机恰当提问。教学提问中应遵循“提问——等待——回答——等待——评价”这样一种快慢相间的节奏, 以有利于学生思维高峰的出现。再者, 问题不能提得过于频繁。一般说来, 教材的疑点要问, 重难点要问, 但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 从提问的对象上,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一般情况下向中等生发问, 然后要求优秀生补充。为了照顾学困生, 可以专门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 以树立其自信心。

第四, 从提问的形式上, 教师应多提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提问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为了启发学生思考, 那种是非问、选择问, 如果不追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 都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

二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除了深入钻研教材, 还应研究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艺术。每一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因此,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 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 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 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 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如何保证课堂提问有良好的效果呢?

第一, 明确目的。提问, 或调动学生思维, 或检查教学效果, 或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或引导学生提高能力, 教师必须事先心中有明确的目的, 不能随意发问。

第二, 围绕中心。提问不能盲目, 一定要有目的。这些目的要围绕一个中心, 都要为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为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提问要有针对性。

第三, 富有趣味。有趣味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思维, 对所提的每个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 语言精练, 富有趣味。

第四, 启发思维。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教学中, 什么时候提问, 先提问哪个, 后提问哪个, 都应遵循一条原则, 即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信号,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五, 形式新颖。提问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 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如可先让学生思考后提问, 也可先提问后让学生思考, 可先提问讨论后再给出答案, 也可提问后再讨论。

第六, 环环相扣。就是利用教材的内在逻辑性, 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 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模式, 有节奏、有起伏地进行学习。

上一篇:农业工程设计下一篇:传染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