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范文

2024-07-25

肝片吸虫病范文(精选8篇)

肝片吸虫病 第1篇

1 病原学

牛肝片吸虫病的致病原是片形吸虫, 当前在国内发现2种病原虫, 包括“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 形态上有一定差异, 主要寄生于反刍兽的肝胆管内, 偶见侵害其他动物。肝片吸虫状如叶片, 呈棕红色, 长约20~35mm、宽约5~13mm;虫体前端有一个三角形锥突, 锥突前端是口吸盘, 虫体腹部中线位置有腹吸盘, 虫体中部最宽, 向后逐渐变窄, 呈叶片状;片形吸虫为雌雄同体, 虫卵呈长卵形, 黄褐色, 窄端有明显的卵盖, 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卵胚细胞。2种片形吸虫的生活史和发育史相同, 其发育过程中需要锥实螺作为中间宿主;成虫在牛胆管内产卵, 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遇适宜温度 (15~30℃) 和足够的水分、氧气、光照等, 即可发育成毛蚴;毛蚴游离水中遇到锥实螺, 侵入其体内繁殖若干雷蚴, 雷蚴再经无性繁殖裂变为若干尾蚴;尾蚴离开锥实螺体发育成囊蚴, 囊蚴可浮游于水中或附着于水草上, 水草被牛采食后, 即感染发病。

2 流行病学

本病以牛等反刍兽为主要易感对象,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四季皆发, 但以夏季逢雨, 水草、锥实螺繁盛时最高发。农村实行散牧, 放牧环境内有长期低洼、积水地带, 多量滋生锥实螺, 并且曾经有病史的区域最容易发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口食入性传染 (消化道感染) , 病牛以及其他感染本病的反刍兽是主要传染源;实行舍饲, 供给符合饮用水安全标准的饮水, 一般不会发病。

3 诊断

诊断本病的参考依据包括:曾经有病史, 发病条件包含:久雨积水、牛粪尿被雨水冲入低洼、积水环境, 长期积水环境滋生多量锥实螺等几大适发环境因素。成年患牛呈慢性经过, 表现腹泻、血痢、逐渐消瘦等症状, 死亡率不高;而幼牛则反应较明显, 发病率、死亡率皆较高。为了提高准确率, 应作实验室剖解鉴别。剖解急性发病致死幼畜, 可见肝脏肿大、出血、坏死灶, 内含2~5mm暗红色索状物, 质软, 挤压切面有粘稠污黄色液体流出, 镜检可见其中杂有未成熟的幼龄虫体;腹腔含红色积液, 见腹膜炎病变。慢性致死病例呈现增生性肝炎, 受损肝组织形成瘢痕性灰白色条纹, 肝脏实质萎缩、褪色、硬化、边缘钝圆, 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 胆管肥厚, 扩张呈绳索状凸显于肝表;胆管内壁粗糙而坚实, 内含多量血性粘液、虫体以及黑褐色磷酸盐沉积物。或可采集患畜粪便进行沉淀法诊断, 在高清油镜下检出特征性的虫卵。综合上述诊断依据, 即可确诊为本病。

4 综合防治

4.1 预防措施

本病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控制饲养环境中的适发条件和消灭中间传播媒介, 即可取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因此应坚持以防为主。预防措施包括:在久雨季节及时清除养殖区域内低洼地带积水, 消除锥实螺、蚊蝇等繁衍生息的适宜环境;勿令牛群到有锥实螺的地带采食水草;病史地区应妥善处理粪污, 采取生物发酵产热及其他无害化处理措施, 杀死粪便中的虫卵及其他病原微生物, 同时集中堆制、处理粪污, 不让其流入池塘、河流等污染周边环境;饲草、饲料、饮水严防被污染, 长期保持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本病发病;推广种草养畜, 实施全舍饲, 可以防止本病发病。

4.2 治疗方法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第2篇

关键词:羊肝片吸虫病;上帕镇;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36

1 羊肝片吸虫病的病原体及临床症状

肝片吸虫外呈树叶状,虫体长20~30厘米,宽5~13 厘米。新鲜虫体呈肉红色,浸泡后呈黑色。虫卵桶圆形,褐色,有卵盖,长130~150微米,宽70~90微米,卵内充满卵黄细胞。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后经粪便排出体外。卵在外界水中15℃~30℃的温度下,经10~25天孵化出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进行发育繁殖,最后生成许多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或附着于水草上变成囊蚴。羊吞食含有囊蚴的水草后,囊蚴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脱去胞囊生成童虫,并穿过肠壁,经腹腔或门静脉进入肝脏和肝组织中,破坏肝组织引起羊发病。

当羊体内寄生的肝片吸虫数量超过50条时,就可能导致羊出现不适症状。轻微症状表现为羊的皮肤粗糙、毛色发枯、逐渐消瘦,稍微严重的症状为羊的食欲下降、精神差,伴随腹泻、易疲劳、粘膜苍白等症状。重症表现为顽固性腹泻、饮食几乎废绝、骨瘦如柴、卧地难起、颌下出现大小不等的肿块等。羊肝片吸虫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将导致羊直接死亡。

2 上帕镇羊肝片吸虫病诊治现状

上帕镇率属于怒江州福贡县管辖,畜牧业是主要产业,主要销往县内。畜牧主产业销售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5%以上。2014年,上帕镇羊存栏量15523只。

2.1 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病特征

从上帕镇近几年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病情况看,发病时间一般以夏秋为多,但冬春也有发生;从发病范围看,流行较广,12个村委会均有病例;感染强度一般不太大,羊死亡率不高;从羊的不同饲养方式发病情况看,放养和圈养的羊肝片吸虫感染率差异不大,放养方式的羊肝片吸虫感染率偏高一些;从不同羊龄的发病情况看,10岁以上的羊感染肝片吸虫病的比率高一些。

2.2 羊肝片吸虫病防治情况

上帕镇地处县城所在地,人口、车辆流动大,所以易于畜禽疾病的传播,羊肝片吸虫病的感染较易发。为了更好地防治羊肝片吸虫病,避免羊群的大量感染及对人和其他动物的感染。上帕镇兽医防疫部门一直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认真组织各村委会兽医员进行春秋两季防疫注射,2014年全镇春、秋两防共注射羊6541只;驱虫工作方面,2014年共驱虫羊82只,有效控制了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此外,该站积极向各村兽医员发放各种防疫治疗药品,从而使养殖户发病畜禽得到及时治疗,减少了养殖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畜牧业收入。据统计,2014年全镇羊发病325只,治愈318只。

上帕镇羊肝片吸虫病防治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上帕镇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特殊,低洼潮湿地带多,原始植被覆盖好,植物的生长期长,为肝片吸虫的体外发育提供了良好环境;二是农村饲养方式以放养为主,管理粗放,混养混牧甚至野放的情况都存在,为羊肝片吸虫的扩散传播创造了条件;三是养殖户的认识不够,发现不及时,医治不及时,为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带来了阻碍;四是技术力量有待充实,镇兽医站缺乏科研经费,对羊肝片吸虫病的研究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3 上帕镇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措施

3.1 兽医防疫部门的防治措施

一是,要高度重视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兽医防疫部门要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宣传羊肝片吸虫病的危害,让养殖户充分认识到该病对羊的危害作用、经济损失及后果等,配合兽医站、兽医院做好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二是,及时治疗。羊肝片吸虫病一旦发生后,要及时治疗,避免恶化甚至感染到其他羊只。发现羊肝片吸虫病后,除了进行针对性的驱虫外,还应根据羊的病情对症治疗,指导养殖户妥善处理好羊粪。

三是,坚持定期驱虫。定期驱虫不仅可以缓解病羊的症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目前上帕镇每年都开展驱虫工作,但工作范围较窄,驱虫的羊数量太少。建议每年扩大驱虫样本量,制定系统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驱虫、粪检、跟踪对比等工作。

四是,根据羊的发病程度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在羊发病的初期,可以灌服硝氯酚片(100毫克),根据羊体重的不同调整剂量,一般50公斤及以上羊每次5~10颗;30~50公斤每次3~5颗。中药可以选用以下组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香附、当归、首乌、干姜(各15~20克),黄芪(30~40克),甘草(6~15克),研末兑蜂蜜冲服,日1剂连服3剂。羊发病中期,灌服硝氯酚片的同时中药可以选用以下组方:木通、厚朴、苏木、龙胆草、肉蔻、茯苓(各5~10克)、玉片(6~15克)、贯众(6~15克)、泽泻(3~6克)、甘草(3~6克),研末冲服或放汤海服,日1剂连用3剂。在羊发病中后期,采用西医治疗为主的方法:灌服硝氯酚片;静脉注射促反刍液200~500毫升,复方盐水500~750毫升,1次/天,连用3天;同时深部肌肉注射止痢牲血素5~10毫升,隔3~5天注射1次。复合VB5~10毫升,VB25~10毫升,VB125~10毫升,VB65~10毫升,肌苷5~10毫升,三磷酸腺苷5~10毫升,混合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5~7天。

3.2 养殖户的防治措施

一是,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羊群最好采用放养结合的方式,避免混牧,以户为单位进行放牧。在饲养管理方面,要精心观察羊的日常进食、精神等状况,发现羊肝片吸虫病症状及时请兽医员医治。

二是,改善环境卫生。放牧时尽量避免在低洼地、河沟边等囊蚴容易附在草上的地方,选择干燥的高地放牧。对圈养羊群的喂养,水最好选择干净流动的、没有污染的河水或者井水,羊舍要定期打扫清洁,羊粪每天都要清除。羊粪可以采取堆积在土坑1~2月后统一运出的处理方式,利用羊粪自发酵产生的热量杀死虫卵。

三是,消灭中间宿主。灭螺措施:一方面,可以结合各村实际,创造性地对低洼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造,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放牧较大的地域,可以利用硫酸铜等化学药物灭螺;另一方面,在一些低洼的沼泽地带饲养鸭子,利用鸭子消灭椎实螺。

参考文献

[1]杨昭东,刘东升.牛羊肝片吸虫病的诊疗[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2,(4).

[2]于桂芳,等.羊肝片吸虫的诊治[J].中国畜牧业,2014,(17).

羊肝片吸虫病防控 第3篇

1 临床症状

病初羊体温为39 ℃左右, 贫血, 黏膜苍白、淡黄, 下颌间隙及胸腹下水肿, 其食欲减退, 精神沉郁, 后期被毛粗乱, 毛干、易断, 消瘦。病羊喜卧, 不愿走动, 呈腹式呼吸。

2 剖检变化

急性病例肝肿大、质软, 肝包膜有纤维素沉积, 肝实质内有虫道, 并见幼小虫体, 其腹腔中有血色液体, 伴有腹膜炎。慢性病例肝实质萎缩、褪色、变硬, 胆管扩张, 管壁增厚, 钙化变硬, 在肝胆管和胆囊内见大量虫体, 其肺苍白, 肺泡破裂。

3 实验室检验

采集病羊新鲜粪便, 用水洗沉淀法处理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见大量虫卵 (虫卵呈椭圆形, 黄褐色, 窄端有不明显的卵盖, 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卵胚细胞) 。根据实验室检验, 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诊断本例为羊肝片吸虫病。

4 防控

病羊隔离, 无害化处理病死羊, 每天清除羊粪, 每日对圈舍进行一次消毒, 连续7d。

4.1 驱虫硝氯酚 (拜耳9015) , 每1kg体重4~5mg灌服, 其对肝片吸虫成虫有较好效果;三氯苯达唑, 每1kg体重10mg灌服, 其对各发育阶段的肝片吸虫均有效;丙硫苯咪唑, 每1kg体重15~25mg灌服, 每日一次, 7 d为一疗程。

4.2 补充营养在羊的饲料中添加蛋白含量较高的精饲料, 并适量添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 必要时用葡萄糖、氨基酸等输液, 以增强羊的抗病力。

4.3 预防预防本病应定期清圈、消毒, 粪便堆积发酵处理, 以利用生物热杀死虫卵, 同时应增强羊的抗病能力, 避免到低湿牧地放牧, 以免羊群感染肝片吸虫囊蚴。羊的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 并保持水源清洁、卫生, 有条件的可采用轮牧, 以减少感染机会。

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生活在低洼阴湿地区, 对中间宿主可结合水土改造破坏其生存环境。本病流行地区可选用硫酸铜溶液或血防67 对椎实螺进行浸杀或喷杀。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第4篇

某养殖户养了80多只羊, 其中有15只羊从颈部到腹部区间都出现了1~2个水肿, 水肿呈椭圆形、如鸡蛋大小, 切开以后里呈黄色浑浊、恶臭的液体。在发病的20多天, 已经有5只羊死亡。开始有3只羊发病时并未引起重视, 待又有10多只羊陆续发病以后, 才引起了重视, 并及时的将病羊隔开。该养殖户在发病期间用蒜泥外敷, 又将伤口割开先用双氧水消毒, 然后将青霉素撒到里面, 效果不明显。

2 临床症状

病羊身体逐渐消瘦, 肋骨突出, 部分病羊瘦如皮包骨, 全身被毛粗糙无光, 凌乱易断, 步行缓慢、无力, 从头部到腹部出现水肿。精神沉郁, 食欲不佳, 贫血, 粘膜苍白, 消化不良拉稀。在放牧时发现一部分病羊有呕吐的现象, 病羊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在放牧地和圈舍均发现有拉黑褐色稀粪, 有的带血。有5只羊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3 治疗

3.1 治疗原则

首先对病羊进行有效的灭虫, 在灭虫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肝、胆, 恢复肝胆功能,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每10kg体重0.2mg复方长效丙硫亚砜注射液皮下注射1次;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VC0.5g、青霉素3万单位/kg体重, 每天1次静脉注射, 连用3天。

3.2 对症治疗

由于肝片吸虫对红细胞破坏能力很强, 驱虫后应对病羊进行肌肉注射牲血素补血, 成羊5ml/只, 羔羊2~3ml/只。严重的3天后再肌肉注射1次。

3.3 中药辅助治疗

处方一, 苏木15g、贯仲9g、槟榔12g, 水煎去渣加白酒60ml灌服。处方二, 苏木9g、贯仲9g、槟榔9g、龙胆草9g、木通9g、泽泻9g、厚朴9g, 草豆蔻6g, 水煎去渣1次灌服。

4 综合防治

4.1 药物驱虫

每年作两次定期驱虫, 时间分别为2~3月份和10~11月份。驱虫药物可选择硝氯酚、联氨酚噻、肝蛭净、蛭得净、丙硫咪唑、硫双二氯酚等药物, 可选择服用。其中以硝氯酚效果最好, 每千克体重3~5mg, 空腹l次灌服, 每天1次, 连用3天。

4.2 粪污处理

圈舍内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 圈舍内的粪便, 每天清除以后, 应集中堆积发酵处理, 不能随便乱丢乱放, 以防止污染羊舍及周围环境, 引起再感染发病。

4.3 饮水卫生

应饮用自来水、井水等清洁的水。不能饮用池塘、水池等地的脏水, 以防止再次感染。

4.4 切断中间传播媒介

主要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 做好灭螺及粪便发酵灭卵工作。

4.5 患病脏器的处理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第5篇

1 流行病学

1.1 本病流行特点为地方性流行, 多发生在低洼、潮湿和沼泽的放牧地区, 夏秋两季易被感染, 主要流行于春末、夏、秋季节, 有时冬季也可发生感染。

1.2 肝片吸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椎实螺, 所以该病多呈区域性流行, 雨季、水灾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2 临床症状

患羊逐渐消瘦, 被毛粗乱, 黏膜苍白, 贫血, 食欲减退, 反刍不正常, 继而出现周期性瘤胃胀气或前胃弛缓, 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 到后期下颌、胸下出现水肿。患羊即使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也日渐消瘦, 母羊发生流产, 如不治疗常引起死亡。

3 病理变化

肝肿大, 肝门淋巴结微肿, 肝胆管内有肝片吸虫数个至数十个不等, 胆管有轻微炎症。严重者有腹水 (20~1 000 m L) , 有的肝与胸膜、腹膜与膈肌粘连。

4 虫卵检查

采取新鲜粪便5~10 g, 用尼龙筛淘洗法或反复沉淀法检出肝片吸虫卵, 虫卵呈长卵圆形, 金黄色, 大小为116~132μm×66~82μm。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虫卵检查确诊为羊肝片吸虫病。

6 治疗

丙硫咪唑 (抗蠕敏) , 羊按每千克体重15 mg, 1次口服。丙硫咪唑为广谱驱虫药, 除对肝片吸虫有效外, 亦可用于驱除胃肠道线虫、肺线虫和绦虫。

7 预防

7.1 药物驱虫

控制肝片吸虫病的主要措施是预防性驱虫, 所有羊每年在2—3月份和10—11月份进行2次定期驱虫, 2—3月份驱虫可减少羊在夏秋放牧时散播病原, 10—11月份驱虫可保护羊过冬, 并预防羊冬季发病。

7.2 粪便处理

每天清除圈舍内的粪便, 并集中进行堆积, 利用粪便发酵产生的生物热杀死虫卵。特别是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要严格管理, 不能乱丢, 要集中起来堆积发酵处理, 防止污染羊舍和草场再次感染发病。

7.3 饮水卫生。

在发病地区, 尽量饮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等清洁水, 不要到低洼、沼泽地带饮水

7.4 消灭中间宿主

牛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第6篇

关键词:牛,肝片吸虫,综合防治

近年, 牛肝片吸虫病是云南省天星镇的常见多发病, 呈散发性流行。牛肝片吸虫病是肝片吸虫寄生于牛胆管中引起的。发生该病时, 牛多为慢性经过, 主要表现为渐行性消瘦、贫血、交替腹泻、发育障碍等, 寄生虫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引起牛中毒, 甚至死亡。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笔者为农户诊治牛肝片吸虫病585例, 治愈556例, 治愈率95.04%, 其余29例因年老体弱、病到晚期或发生继发感染, 未能治愈。牛肝片吸虫病严重影响牛的健康生长, 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做好牛肝片吸虫病的综合防治, 对发展大关县养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肝片吸虫的特点

1.1 肝片吸虫的流行病学

肝片吸虫病分布广泛, 呈地方性流行, 多发生在低洼、潮湿、草滩和多沼泽的地区。急性型多发于夏末和秋季, 慢性型多发于冬、春季, 牛羊易感, 造成肝片吸虫病呈地方性流行。牛饮水或吃草时连同囊蚴一起吞食而感染。

1.2 肝片吸虫病病原

肝片吸虫属复殖目片形科片形属吸虫。成虫呈片状, 背腹扁平。外观树叶状, 活时呈棕红色, 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长为21~41 mm, 宽9~14mm。体表被有小的皮棘, 棘尖锐利。虫体前端有一呈三角形的锥状突, 锥突低部向两侧扩展为“肩状”。口吸盘在虫体前端呈圆形, 直径约1 mm, 位于锥状突起的前端。腹吸盘比口吸盘大, 位于其后方。

1.3 肝片吸虫的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胆管内, 成虫产的卵随胆汁进入肠腔, 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在适宜的温度 (25~26℃) 、氧气和水分以及光线条件下, 经10~25 d孵化出毛蚴并在水中游动, 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椎实螺, 便钻入其体内, 经无性繁殖发育为胞蚴、雷蚴, 最后发育为尾蚴。尾蚴逸出螺体, 在水中游动, 并附着在水生植物上或在水面下形成囊蚴。终末宿主饮水或吃草时连同囊蚴一起吞食而感染。囊壁在牛消化道中溶解, 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 一部分童虫穿过肠壁, 达到腹腔, 由肝包膜钻入到肝脏, 移行到达胆管。一部分钻入肠黏膜, 经肠系膜静脉进入肝脏, 最后移行到胆管。

2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是由于牛饮水或吃草时连同囊蚴一起吞食而引起。感染源为带有囊蚴污染过的水生植物、饲草、饮水等。由于农户放牧或耕作时牛吃到稻田里带有囊蚴的水草或饮用含有囊蚴的水而感染。部分农户将次秧、稻草等未经任何处理过的饲草直接喂牛。将牛放牧在河流边低洼、潮湿、草滩和沼泽的地区。

3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表现取决于牛感染寄生虫的数量、虫体产生毒素的强弱、牛的体质状况。牛的症状多为慢性经过, 表现为渐进性消瘦、贫血、结膜与黏膜苍白, 食欲不振, 消化障碍, 瘤胃蠕动无力, 发生交替性腹泻、前胃弛缓、周期性瘤胃胀气, 体态消瘦, 被毛粗乱, 干燥易脱断, 无光泽, 眼睑、颌下水肿, 有时也发生胸、腹下水肿。叩诊肝脏浊音区扩大, 肺脏发生感染时, 会发生咳嗽。后期卧地不起, 终因病情恶化, 衰竭死亡。犊牛感染该病时, 不仅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 而且极易引起犊牛死亡。

4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牛可见肠壁和肝组织严重受损、出血、肝脏肿大, 胆管内有大量成虫, 严重的胆管壁发炎、粗糙, 内有磷酸盐沉积。出现肝硬化。

5 诊断

牛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流行特点结合粪便检查以及病牛死后解剖的病理变化等进行综合诊断。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要根据肝片吸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结合其发展病史, 制定切实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切断感染途径、消灭感染源, 才能有效控制牛肝片吸虫病的发生、流行。在该病流行地区, 每年春末、冬初进行预防性驱虫。不要在水田边、沼泽、潮湿低洼的地方放牧。给牛提供清洁、干净的饮水, 避免喝脏水, 减少牛感染该病的机会。搞好圈舍卫生, 定期消毒。对粪便、垫草等进行堆沤发酵处理, 杀灭虫卵。用生石灰、硫酸铜或氨水等消灭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

6.2 治疗

牛肝片吸虫病应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 尽早治疗,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治疗牛肝片吸虫病的药物有许多, 笔者选用丙硫米唑、硝氯酚等药物治疗效果很好, 现将几种常用治疗药介绍如下, 以供农户选用。

1) 硝氯酚。治疗牛肝片吸虫病的首选药, 对成虫有较好的效果, 片剂, 内服按每千克体重黄牛3~7 mg, 水牛1~3 mg。

2) 丙硫米唑。广谱驱虫药, 牛按每千克体重10mg内服。

3) 三氯苯唑。牛按每千克体重10~12 mg内服。对成虫和童虫均有驱杀效果。

4) 溴酚磷 (蛭得净) 。牛按每千克体重12 mg一次内服。

5) 碘醚柳胺。牛按每千克体重10~15 mg内服。

6) 中药治疗。苏木30 g, 肉豆蔻20 g, 茯苓30g, 绵马贯众45 g, 龙胆草30 g, 木通20 g, 甘草20g, 厚朴20 g, 泽泻20 g, 槟榔30 g共为末, 开水冲调后灌服或水煎服。

7 体会

肝片形吸虫病的诊疗 第7篇

1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牛、羊的肝脏胆管内, 产出虫卵随胆汁进入肠腔, 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1~12d孵出毛蚴, 毛蚴游动于水中, 遇到中间宿主淡水螺, 即钻入体内。毛蚴在螺体内, 经无性繁殖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几个发育阶段。尾蚴从螺体逸出, 游动于水中, 约经3~5min便脱掉尾部, 粘附于水生植物的茎叶上或浮游于水中而形成囊蚴。牛、羊吞食含有囊蚴的水或草而被感染。囊蚴于动物的十二指肠内脱囊而出, 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 后经肝包膜钻入肝脏。在肝实质中的童虫, 经移行后到达肝脏胆管, 发育为成虫。

2 流行特点

肝片形吸虫的发育需要淡水螺作为它的中间宿主。主要寄生于反刍动物, 潮湿的牧地上放牧时最易感染。本病在多雨年份, 特别在久旱逢雨的温暖季节可促使其暴发和流行。病畜和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

3 致病作用

幼虫在移行过程中, 损伤肠壁及肝、引起肠炎、肝炎和出血。成虫对胆管有持续性刺激和毒素作用, 并夺取宿主营养, 引起胆管炎、贫血、消瘦和水肿。虫体堵塞胆管, 引起黄疸。

4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衰弱离群, 迅速发生贫血、肝区疼痛, 腹水。表现高度消瘦, 粘膜苍白, 眼睑、颌下及胸下水肿和腹水, 甚至妊娠母畜流产。终因恶病质而死亡。

5 剖检病变

肝实质萎缩, 硬变。胆管粗厚如索状突出于肝表面, 胆管内壁粗糙, 内含虫体和粒体状磷酸盐结石。

6 诊断方法

诊断主要靠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沉淀检查发现虫卵为确诊, 并结合临床外科剖腹探查或进行胆管手术发现虫体;肝脏表面的白色条索状隆起及胆管增粗现象, 均提示有肝片形吸虫寄生的存在。

7 防治措施

7.1 预防

(1) 每年两次驱虫, 一次在冬季;另一次在春季。急性病例随时驱虫。

(2) 选择在高燥处放牧, 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 保持水源清洁。

7.2 治疗

R1硝氯酚:口服量牛为3~4mg/kg·bw, 绵羊为4~5mg/kg·bw, 一次口服量。

R2丙硫咪唑 (抗蠕敏) :口服量牛为20~30mg/kg·bw, 绵羊为10~15mg/kg·bw, 一次口服量。

R3三氯苯唑 (肝蛭净) :口服量牛为10~15mg/kg·bw, 羊为8~12mg/kg·bw, 一次口服量。

R4贝尼尔:羊10~15mg/kg·bw, 牛12.5mg/km·bw, 内服。

羊肝片吸虫病诊断与治疗 第8篇

1病原特点

肝片形吸虫新鲜虫体呈棕红色, 扁平叶状, 长20~25mm, 宽8~13mm, 其虫卵呈长椭圆形, 大小为 (130~150) μm× (63~90) μm。 成虫遇到中间寄主椎实螺, 即迅速地穿过其体内进入肝脏, 在螺体内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 于5~6月份成熟, 然后大量逸出。 患病动物临床表现因感染程度、机体抵抗力、 年龄、 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异, 一般羊体内约有50 条虫体寄生时就会出现明显症状; 幼羊轻度感染即表现症状。

2 临床症状

病羊逐渐消瘦, 被毛粗乱, 毛干易断, 步行缓幔, 精神沉郁, 食欲不佳, 可视黏膜苍白、 黄疸、 贫血、 肋骨突出, 眼睑、 颌下、 胸腹下部水肿, 腹痛。 放牧时有时吃土,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拉出黑褐色稀粪, 有的带血。 病情严重的, 一般经1~2 个月后, 最后常由于消瘦衰竭而死亡。 部分耐过者在饲养管理条件改善后可逐步恢复。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羊肝脏质地硬化, 沿胆管切开肝脏, 发现胆管高度扩张, 管壁增厚, 内有大量肝片吸虫成虫寄生。

4 诊断

在该病发生地区, 一般可以根据下颌肿胀、 不吃、 下痢、 贫血等症状进行诊断。 采用粪便检查法发现卵虫可确诊, 在肝胆管内发现成虫也可确诊。

5 治疗

口投三氯苯唑12mg/kg, 或硝氯酚5mg/kg, 或丙硫苯咪唑20mg/kg, 或肌内注射氯氰碘柳胺钠进行治疗。 肌注牲血素补血, 成羊5ml/只, 羔羊2~3ml/只。 复合维生素饮水。 对于腹泻及水肿的病羊, 使用抗生素辅助治疗。 卧地不起的病羊直接淘汰。

6 预防

对易感染羊群, 在成虫期前、 中、 后进行3 次驱虫。 消灭中间宿主多种椎实螺, 保证饮水卫生, 粪便无害化处理。

7 治疗体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肝片吸虫病】相关文章:

牛肝片形吸虫病08-14

超声诊断肝脏吸虫病的临床研究09-13

肺吸虫病07-04

肝吸虫病07-28

肝吸虫病患者05-05

血吸虫防止应急预案08-05

鼻孢子虫病06-05

动物寄生虫病06-25

脑包虫病08-24

包虫病防治简报08-02

上一篇:自我陈述下一篇: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