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

2024-09-17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精选12篇)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 第1篇

所谓超越性, 就是教育不拘泥于现实, 而着眼于为现实寻找出路、方向和希望。在当代, 教育必须促进人类文明的大转换, 而这个“文明”是有待进一步探索及创造的, 并不是已经存在于今日的现实世界之中。“教育是为未来军队培养人”, 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因此, 如果军队院校教育还依然停滞于“复制”现存军队的阶段, 那么军队院校教育很可能堕落成军队进步的否定力量。教育在新军事变革的重要关口, 必须勇敢的站在前哨, 起引导作用、改造作用, 否则教育就变得功能不足。事实上, 当世界军事发展驶上快车道以后, 人类在解决危机中最能直接支配的手中武器就是教育。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大一些, 我们就会易于理解, 教育作为形成未来军队的一个主要因素, 其超越性就是军队院校教育“使命”之中的“命中注定”的主要现实和主要观念。教育的超越性是一种理性的明智之举。

超越性功能的实现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特性中最基本的方面, 我们常说教育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事业, 但这仅仅具有“应然性”, 而不具“必然性”, 也就是说并非任何教育都是如此, 在这里, 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实的军队院校教育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半推半就地被动适应军队需要, 超越的翅膀总是沉重。所以, 现实中, 在处理教育与部队需要的关系问题上, 在制定教育强军的计划里, 总显主动不够, 被动有余, 学习探索不够, 照搬模仿有余。我们总是以现实成效、直接成效、当场成效作为评判标准, 结果, 往往使军队院校教育改革愈搞愈被动最后成为屈服于现实的装腔作势, 改革在增加工作数量却反使工作质量下降, 改革反倒使人大有“不知为何而忙”的感叹。超越, 何其难也。

二、教育必须充分显示“持续性”功能

所谓教育的持续性功能包括几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指整个教育系统在军队大系统中始终保持活力和生机, 教育系统具有持续发展的机制, 这里主要涉及军委的宏观管理结构和模式;第二个层次是指学科和专业发展具有持续性特征, 不是被动等待淘汰, 而是主动进行调整和改造;第三个层次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机会方面的持续性以及知识、能力、品德、身心健康方面的持续性。

在考虑学科和专业设置问题时, 军队院校大多从个人、知识、军队三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入手寻找建立“主动适应部队需要”的理想模式和内在机制的依据, 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出发来看这些理论, 我们觉得这些分析少了一个重要因素, 那就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在我们今天可以认为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君临个人、知识、军队之上的重要因素, 它使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性”朝向某个方向。因此如果排除或者对此考虑不足, 对学科和专业发展构建的所谓“机制”就经不起时代的检验。之所以时代精神是建构学科与专业发展机制的依据之一, 就在于“在早先的几个世纪中, 人们同他们所发现的那个世界打交道。但在这个世纪中, 我们必须同我们所形成的这个世界打交道”。在这个我们军队所“形成的世界”里, 人的主观能动性智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个人”有善有恶, “知识”有好有坏, “军队”也有进步与落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将为这些相互关系的处理提供最后裁判的依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明确指出, 在思考部队需要与教育的关系之前必须首先思考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因为这是更为根本的关系。在专业设置上, 思考如何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学科体系, 对处理当今教育与部队需要的关系必定能提供更为深刻的见解。

第三层次的教育持续性问题, 主要针对教育者。首先, 必须建立起军队人才终身教育的体系, 让任何军人能有机会在任何年龄段进行专门学习。这是现代化军队的重要特征, 也是可持续发展对军队院校教育的要求。因为, 从当代开始, 知识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战争资本, 因此当今军事大国的较量, 归根到底是知识的较量。只有在知识上领先的军队, 最终才能在新军事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让每名军人有条件不断地学习, 是可持续发展军队里最重要的投资。

三、重视教育的“全面性”与“整体性”功能

这里用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从“群体”角度出发, 一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群体角度的全面性、整体性是对“所有人负责”的教育;个体角度的全面性、整体性教育是指个体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这里主要包括几个结合:生理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 “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结合,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概括的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 第2篇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梁家墩镇镇中心学校刘家沟小学:王宗荣

随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我校在2002年成为远程教育的接收站以来,学校发展强劲有力,远程教育宽带网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发生了质的转变。它不仅使我们开阔了视野,优化了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更是缩短地区教育差距和地方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人们常说百次不如看一次,由于小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直观的、形象的思维为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材料,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教学手段。在此就我校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谈点心得。

一、远程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的好帮手,远程教育资源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和一只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在导入新课时我们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接收下来的课件展开生动有趣的讲解,提出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出新奇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直观动态的课件下探究知识,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美术《制作风筝》这一课时,问同学“你们都见过哪些风筝?”“同学们分别说出了自己见过的风筝”。接着我就把三年级美术《制作风筝》这一课的课件展示给同学们(远教资源),同学们通过看大屏幕上显示的各种各样的风筝,向老师提出制作风筝的要求和制作技巧,紧接着开始讲授新知识导入新课,同学带着这个迫切想知道的愿望也就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播放flash mx 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传授新知识时,使用多媒体手段,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能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教学中,过去我们上这个知识时总是再三强调体积公式,强制学生机械记忆公式,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圆柱体和圆锥

体的体积公式的来历,不明白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它们之间的关系。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课件,在动态的课件展示下,帮助学生领悟。在练习、总结过程中,运用“习题精选”,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如何,要通过练习检测才知道,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智能的根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智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情况,在这时段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都已经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如:六年级在练习“圆锥体积”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小博士”想考考我们学的怎么样,好吗?他请我们参观“北京颐和园”,公园里有许多圆锥型建筑,大家数数看:小明测量的假山,其底面周长为251.2米,高12米,我们帮他算算这座假山的体积是多少?贴近学生生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二、远程教育资源在校本培训中的运用

校本培训是学校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工作。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师业务培训。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一天不学习就不能适应潮流”。我也有同感。教师工作十分辛苦,没有较多时间去自学,我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进行了PowerPoint2003、Excel2003、Word2003、Wps office2003的使用和操作方法的培训,鼓励教师利用PowerPoint2003自主制作课件,使他们基本掌握了一些技能技巧。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如:新课改理念培训、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优秀的课件;师生心理健康知识、法制讲座等等。我们每周三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观看“空中课堂”中名师的课堂实录、专家讲评、专家论坛并讨论学习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平时远程教育室照常开放,教师可以随时访问由我组建制作的教育资源校园局域网,并通过校园局域网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成效。

灵活的管理,给予教师的是灵活的运用。自从远程教育开通以来,我校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有一大飞跃,我也在《中国教育创新探索与实践》刊物中获得一等奖。这些成绩在过去是没有的。

三、加大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三农“服务的意识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机制的一个有效载体,是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一名远程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为远程教育工作的推进添砖加瓦,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常常利用通视DVB接收平台中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资源,推广卫生防疫常识,如:话说用药、家庭护理基础知识、食品卫生、怎样征服病毒病、禁

毒、防毒知识宣传、“禽流感”的防治、脑膜炎的预防和治疗、夏季流行病的防治等。以增强农村群众防治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利用通视DVB接收平台中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资源,介绍“苹果栽培技术、玉米病虫害防治、黄瓜早期病虫害的预防”等,及发家致富的典型经验。为农民提供果树管理、林产品加工、优质蔬菜培育、动物饲养及防疫等方面知识,根据农民需要,每天定时下载切合我村实际的农村经济信息和实用技术培训视频,并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观看,还将接收下来的文字信息资料分发到群众手中(其中在这些年来发放文字资料近万张,刻录VCD光盘几百张)。使农民真真切切受到实惠,引导农民走向富裕。

总之,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教育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当地农村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党员干部培训的保障。本人认为只要运用得当,远程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站在为国家培养新世纪人才和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高度,运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切切实实把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发挥的尽善尽美。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合 第3篇

本文扩展了以往的学者们关于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研究和观点。例如:Sammalisto and Lindhquist (2008)强调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需要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案[2];Scott and Gough (2006)总结出应当同时而不是分散进行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的教育教学和研究[3];Lozano (2006)推荐了一种关于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递增方案———先在小范围内试验,如果成功则推广至整个学校[4]等等。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将可持续性发展教育融入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通用模型。该模型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模型提出的几个方案之间自由转换,并且可以同时执行几个方案;模型可应用于高等院校课程、学科革新乃至跨学科、跨高校合作的水平。另外,该模型还给今后研究融合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不同方案的效果提供了框架。

一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通用模型

在建立模型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明确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两个维度。一是实施途径———是在已有的教学框架中进行还是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框架。例如: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已有的教学框架,比如在某一课程当中新建一个主题、环节或者模块;也可以新建一种教学框架,比如创建一门新课程、一个新专业或者一个新的教学院系。目前,关于这两种途径的使用存在一定争议,在下文中将对这两种途径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讨论。第二,我们还得明确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范畴———是狭义的限定在某一学科内还是广义的跨学科的范畴。例如,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在某一单独的学科内进行也可以在整个学校范围内跨学科、跨院系来进行。

把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所必须明确的实施途径和执行范畴这两个维度分别作为横轴和竖轴,我们建立了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通用模型,如图1所示。在竖轴的左边,表示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途径是在已有的教学框架中进行;竖轴的右边则表示创建新的教学框架。在横轴的下方,表示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范畴是狭义的限定在某一学科内;横轴的上方则表示广义的跨学科的范畴。模型中的横轴、竖轴相交形成4个象限,分别对应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4种方案。

模型的左下象限称之为象限1,表示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是在狭义的特定学科内部范畴中已有的教学框架里来进行的。这种方案即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新的主题、环节或模块融入某一学科已有的课程当中,或者把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融入某一学科的一部分选定课程中。

模型的右下象限称之为象限2,表示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是在狭义的特定学科内部范畴中通过创建新的教学框架里来进行的。这种方案即新建一门或多门独立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或者在特定学科内新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辅修或主修专业。

模型的左上象限称之为象限3,表示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是在广义的跨学科范畴中已有的教学框架里来进行的。这种方案即在多学科范围内把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融入一个或多个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之中

模型的右上象限称之为象限4,也表示通过创建新的教学框架来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但是在更广泛的跨学科领域内进行。这种方案即新建一门或多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或专业。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高等院校开设的可持续发展和供应链存储课程就是这种跨越学科界限的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应用案例之一[5]。

二模型分析与使用

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在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任一象限(每一象限代表一种融合方案)转向另一象限,还可以同时使用一个或几个象限。另外,使用者在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他们的课程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最方便、最适合的象限作为初始选择。

我们建议,在初次使用该模型时最好从象限1开始,即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新的主题、环节或模块融入已有的特定学科的课程中,亦即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以一种与已有课程的教育教学特征相类似的形式呈现。例如,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案例教学可以融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当中,抑或将追踪濒危的海龟物种及其栖息地的教学模块融入生物学课程。象限1所表示的方案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它所需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受到的限制也最小,以至于单个任课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操作;而劣势在于它的应用范围较窄,局限在任课教师以及他们的专业课程之中;另外,如果使用这种方案,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终仍会被限制为一个或几个特定课程中的某一部分。总之,象限1的方案适合可用资源和获得支持都比较有限的高校及教师使用。

使用象限1所代表方案的高校及教师可以同时使用象限2,即开发新的特定学科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内容。例如,商科院校可以开发并设置关于商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或者辅修、主修专业,如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管理学等等。虽然可持续发展商业辅修或主修专业中的一个或多个课程可能超出了学科范围,但是主要内容仍然是在商科范围之内,因此,这些辅修或主修专业仍可被归类为象限2的方案。相应的,计算机、建筑或医药等学科也可以开发并设置可持续发展计算机科学、建筑学或者医药学课程或辅修、主修专业。象限2所表示的方案的优势在于,由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如果仅仅将其作为特定学科教学框架中的一部分内容,将很有可能无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该方案允许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特定学科范围内的新的教学框架融入高等教育,亦即在特定学科范围内创造出新的教学课程或辅修、主修专业,其教学效果将明显超过方案1。方案2的一个主要劣势在于它对选用该方案的高校及教师的时间、资源和合作能力要求较高,并且需要得到高校上层领导的支持;另外,如果操作不当,该方案可能会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特定学科的教学框架隔离开来,显得与原有学科格格不入,尤其是仅仅把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局限于学科选修课的情况。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选修课是必要的,但是更需要包含在核心课程之中。总之,该方案适用于时间、可利用资源较充分,以及有共同的意愿和合作能力来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使用者,他们包括某个学科内的任课教师以及高校的上层领导。打算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而成为自身独特竞争力的教师可以采用此方案。

象限1、2表示的方案适用于特定课程或特定学科层级的使用者,而象限3、4表示的方案则适用于跨学科使用者,尤其是需要得到学校层级的支持。必须注意的是,不论是在学科内还是跨学科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课程,模型汇总的集中方案都可以同时进行,方案之间并没有非此即彼的冲突。象限3表示的方案是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已有的多个学科教学框架、或整个学校的核心教学要求当中。也就是说,可以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工科学生的通识课程、或文科学生的核心课程当中,这样绝大部分(或者全部)学生都可以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方案的实施可以通过一个介绍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主题教育,也可以通过案例、模块或者课程中的实践学习来进行。例如,在我国高校中所有大学生所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应用文写作等课程都可以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融入进来。象限3表示的方案的优势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了多个学科或所有学科的课程中,而且大部分(或全部)学生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主要劣势在于需要得到学校范围内(而不是特定学科内)的广泛共识以及时间、资源和政策的支持。因此,此方案适合能够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所有课程的重要性的高校使用。

在高校执行象限3表示的方案时,可以同时使用象限4表示的方案,即新开发一门独立的、跨学科的课程,或所有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另外,方案4也可以在跨学科或超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辅修或主修专业的开发过程中使用。这里的跨学科概念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超学科概念指的是超出学术科研上的学科范围,包括了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例如政府、企业、环保组织或者普通消费者等等。象限4表示的方案的优势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了跨学科甚至跨高校的学科专业中,并包括了超学科、非学术科研的利益相关者。其劣势是相比其他方案而言,该方案对高校内外的资源和协调能力的需求最多。该方案适用于对可持续发展有充分的社会共识,并且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重要战略发展目标的国家和高校。

我们总结了每个象限(方案)的优缺点,以及每个方案适用的大体环境,如表1所示。

本文提出的模型的四个方案可以按照1、2、3、4的顺序来选择使用,也可以任意选用,这取决于使用者的可用资源、教学预期以及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另外,方案的选择也是可逆的,比如从方案3、4回到方案1、2,这取决于高校及整个社会的战略发展重心和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情况,还取决于特定的高校环境下特定方案的实施效果。另外,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程度越高,对高校及教师资源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就越高,同时对从事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研究的奖励要求也越高。可以想象,缺乏相关奖励措施,例如不像其他传统学科那样可以得到更多职务提升、职称评定机会以及其他奖励,必然会成为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重大障碍。

当前,关于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的最佳实施方式仍没有定论,本文提出的模型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基本平台。例如,模型引出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何种情形下,利用现有教学框架实施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率,或者新建教学框架更有效率?”,“有没有可能将现有教学框架和新建教学框架结合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类似的问题还有,是在单一学科内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好,还是跨学科更好?模型中的有关参数可以根据特定的学校、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资源、支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任务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测试和研究。

三结论

本文拓展了以往的关于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内容,并建立了一个通用模型。模型包含了广泛的、跨学科的视角,因此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可以根据他们的目标、资源以及所处的环境来做出最合适的战略选择。模型中各个选项的主要优缺点和适用环境在讨论和说明中进行了阐述。模型的使用非常灵活,与现有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文献不同,该模型不局限于单个学科,并且可以应用于课程、专业以及跨学科乃至跨学校的水平。模型使用者可以从任意方案(象限)转向其他方案,还可以同时执行多个方案。更进一步的,模型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维度———环境、社会和经济———而不是局限于环境维度。另外,模型为关于院系和学校水平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位的讨论提供了平台,也为今后关于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不同选择的效率的研究建立了框架。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无论是四种方案中的哪一种,文章提出的模型都不包括对可持续发展自身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效果的研究和讨论。模型主要是在宏观上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方案的适用环境以及实施途径和执行范畴的研究,而不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际教学情况及其效果,这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梁鹏,周军军,张思涛.当代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J].山西科技,2014(5).

[2]Sammalisto,K.andLindhquist,T.Integrationof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udy with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2008,Vol. 32.

[3]Scott,W. and Gough,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in UK higher education: revealing tendencies and tensions.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J].2006,Vol. 30(2).

[4]Lozano,R. Incorpor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D into universities: breaking through barriers to chang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J].2006,Vol. 14.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 第4篇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有助于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的更新

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 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 走进学生心灵, 进行情感交流。以往德育工作表现为“三多三少”, 即居高临下说教较多, 平起平坐交流较少;批评多, 表扬少;禁堵多, 疏导少。在这样以管为主的德育模式下, 不少学生失去了个性, 心理压抑, 甚至对教师的教诲反感, “你训你的, 我行我素”, 德育收效甚微。要改变这种状况, 开展心理教育并用心理教育的策略从事德育工作, 无疑是上策。我们应像从事心理教育那样从事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充满人情味的教育方式, 启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努力、自我激励、自我实现,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 使德育活动在新的模式中运作, 以取得好的效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有助于德育整体效应的扩大

德育从其根本上来说, 是培养人的品德教育, 而任何一种品德都包括若干心理要素, 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等。因而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 首先应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 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 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才有效果。纵观目前中学德育状况, 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是较普遍的。不少同志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导向和社会规范的要求, 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现状的研究、把握和教育引导, 忽略了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的培养, 使德育远离学生生活, 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德育是讲空头大道理的, 是务虚的。要改变德育这种苍白无力的状况, 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出发, 虚工实做, 在学生心理愉悦的情况下, 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 使德育的整体效应放大, 真正发挥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渗透作用。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实现德育目标

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 第5篇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当今,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全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税收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经济杠杆,税收作为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力保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同样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实中国的一个重大的经济课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税收政策;绿色税收体系;税制改革.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当今世界,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全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这已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各大国际组织的重视。世界各国及其是我国已经深刻认识到如果再继续置自然环境于不顾,单纯地追求经济上片面的高速增长,不仅谈不上保持可持续发展,而且人类将走上自我毁灭的不归路,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可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为两类:其一,先污染后治理型,当今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走的是这条道路。其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追求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矛盾的根本方法,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势在必行。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必要性分析

所谓绿色税收,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或税收体系。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绿色税收即实现保护环境目的而专门征收的环境税,广义的绿色税收则包括对环境保护起作用的税收体系和收费。21世纪的税制不再是以经济增长即GDP为中心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税制。与此同时,税收的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也将发生内涵上的改变。传统的效率原则体现在税收有利于GDP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税收效率应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上,换句话说,要考虑税收的生态效率。传统的税收公平原则主要考虑当代人之间财富分配的公平,而不考虑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新的发展观则要求考虑到“代际公平”。由于上述的差异,现行税制必将按可持续发展观做进一步调整,构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已势在必行。

1.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构建绿色税收体系

(1)社会环境:政府、企业和公民对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推进均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消费型”向“享受型”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对生态问题日益重视,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程度也有普遍提高,环境立法趋于完善,这为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现实条件:现行税制中具有生态保护效果的税种和税收条款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创造了现实的基础条件。

(3)实践经验:国外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绿色税收是政府调节资源使用,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筹集环保资金的重要手段。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做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少走“弯路”。

2.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是政府调控生态建设的最佳选择

税收在克服这种以危害自然为表现形式的“负外部性”所导致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差异时有其特殊优势:

(1)具有环保效应。西方环境经济理论认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市场失灵”。政府在治理这种市场失灵过程中使用的手段主要有税收、收费和津贴。税收以其固定性、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把污染者污染环境或浪费资源成本扩大化,使其得不偿失,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目的。

(2)具有财政效应。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将收费或行为改为收税之后,税收以其固有的特征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和财力保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3)具有公平效应。在绿色税收缺失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不公平的。政府通过征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保要求的企业的税负,有利于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各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4)具有贸易效应。加入WTO后,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开发和采用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同时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治理和控制污染,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加出口创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有害环境的产品和技术的输入成本,使其无利可图。

二、我国现行税制的缺陷分析

1.尚未形成绿色税制体系,缺乏全面的提高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我国现行税制中环保税收主要分散在某些税种中,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现有税制中存在对环境具有负效应的税收规定。如我国现行的资源税由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在执行过程中有因为是对使用煤、天然气、石油、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税,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税、费调节面过窄。现行税制只是在鼓励利用“三废”、限制生产污染、鼓励节能治污、鼓励利用资源和发展环保科技等方面有些单项规定;现行《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也只是对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征收一定标准的排污费,现行税、费制度基本没有涉及制约散滥开发资源、无偿占有、随

意浪费资源以及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制度规定。

4.调节力度弱化。国外经验已证明,污染治理投资达到超过GDP的1%-1.5%,环境恶化才有可能得到控制,环保状况才能大体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如果达到2%-3%,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改善,我国只达到0.93%.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1998-2002的五年间,国家累计投资5800亿元用于环保建设,是1950-1997年投资总和的1.7倍,占同期GDP的1.29%,2003年这个比重达到

1.39%,但这些投入大多依赖国债资金、世行贷款等完成,若靠现行税费制度是不可能完成的。

5.环保方面的税收优惠缺少针对性、灵活性,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制度。

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并逐渐显现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针对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更好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

三、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也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也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增值税: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研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2)消费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烟火、汽油、柴油以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3)内资企业所得税: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以在5年内减征和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入,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应当肯定,这些税收政策在减轻和改善我国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与其它政策相比,上述政策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1)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来得以实现,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很难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

(2)现行税制中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

(3)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现行的资源税也很不完善。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完善我国税收政策的建议

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我国资源现状和特点,促进企业按物耗少、占地少、能耗小、运输少和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原则发展,加强对能耗大、用水多、占地多、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的管理。基本思路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

1.在排污等领域实行费改税,并开征新的环境保护税。首先,应将已经实行的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征,比收费更具有约束力。而且税收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征收成本也比收费低。同时环境保护税收入将作为财政的专项支出,有严格的预算约束,可以保障宝贵的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排污等领域实行费改税已势在必行。这有利于税收政策措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的措施包括:将二氧化硫排放费、水污染费、噪音费分别改为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和噪音税。其次,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程度征收环境保护税。具体设计是:以排放“三废”和生产应税塑料包装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及塑料包装物为课税对象;对不同的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计税依据。对“三废”排放行为,以排放量为计税依据从量课征,对应税塑料包装物,则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在税率的设定上不宜按全部成本定价,以防把税率定得过高,使得社会为环境保护付出太大的代价。此外,应将环境保护税确定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并且环保税收入作为地方政府的专用基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开支。

2.改革消费税,开征燃油税。我国消费税对汽油、柴油各规定了一档税率,以定额的方式征收税款,在当前国际油价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国家的相关税收收入。因此,可考虑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一方面控制燃油的使用,保护大气环境;另一方面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可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收负担,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

3.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现行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在减税、免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手段对原有政策做出完善。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入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

4.制定促进再生资源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再生资源业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也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资源回收利用的潜力很大。据估算,我国每年可再生利用而未回收的废旧资源价值将近250亿——300亿元人民币。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对再生资源业利用废旧物资允许按10%作进项抵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再生资源业的发展。今后,在绿色税收政策的制定上,还应进一步促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

5.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资源课税的基本原则是普遍课征、级差调节。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尽可能包括所有应该给予保护的资源。而我国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仅对矿产品和盐类资源课税,起不到全面保护资源的作用。因此,应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把矿藏和非矿藏资源列入其中。并且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以扩大资源的保护范围。此外,鉴于对土地课征的税种属于资源性质,所以,可将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使资源税制更加规范、完善,以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安体富、龚辉文,“可持续发展与税收政策”,《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年第5期。

[2] 绿色税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吴艳芳,《税务研究》2006年10月

[3]高萍,“征收环境保护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税务研究》2004年第5期。

[4]胡孝仑,“建立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税务研究》2004年第12期。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 第6篇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第六届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今天,我主要围绕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和大家讨论一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的相关进展和未来展望。

关于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及其与环境保护和人类福祉相关的教育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探讨一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形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事实上,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目的,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过程,人类得以增强自身的适应性,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理念。也就是说,要摈弃过去以物质为基础的价值观,转变精神层次上的价值观。人类不能只是一个消费者,更多应该是人本身。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现在的价值观。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一些传统价值观逐渐丢失。事实上,很多传统价值观正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我们需要重拾这些价值观。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在学校层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

面对来自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的不确定性,科学家对于现在的地球现状也存在各种争议,对于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意见不一。即便如此,在应对这些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其中包括年轻人的参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育才显得至关重要。为应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考虑需要一种怎样的学习过程,让人类足以应对这一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矛盾突出的世界。另外,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我们应该如何去粗取精并处理这些信息?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第一份中期报告指出,目前世界各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并且社会公众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知度还非常低。因此,我们在提高公众认识度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2009年,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家协调机构,一些机构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并逐步影响着学校政策的制定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中国不仅设有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同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还专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及教育活动。但是,世界不同地区在此方面的差异非常大,一些地方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环境教育。可以说,即便在教育领域,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知差异也是巨大的。

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区互动方式呢?目前,我们还没有十分详实的数据来证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在世界一些发达地区,人们希望或正在以实际行动来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虽然他们不将这些活动称之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但其实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些进步人士还大力进行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的宣传推广活动,缩小人们之间的认知差异,以带动更多人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理清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其他教育,特别是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正确认识的前提。环境教育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环境教育的焦点相对狭窄,即主要探讨环境问题,以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视角来讨论什么是环境以及怎样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比环境教育更加广泛,它不仅要求人类重新审视消费至上的思维模式,重新思考人类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强调不仅关注当地发展,更要关注全球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讨论一个局部的环境问题的时候,往往考虑的是更大层面的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讨论气候变化教育、发展的教育、消费教育、生物多样性教育、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时候同样采取全球性视角。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教育所涵盖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每一种单独的教育都如同一个花瓣,它们共同组成教育这样一朵花,并且这朵花的核心应该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赋予人们权力和能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其它任何教育都应该围绕这样的核心来展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发布的中期报告重点讨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倡导的一些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的很多学校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而学生需要对于应对的问题是未来的,显然这是不合适的。对于教育而言,教育如果要解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不同地区人们达成共识,那么教育就应该引导学生以“环境优先”作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非地区发展优先。如果教育者能够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那么就能够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对来自十余个国家的218名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者的调查发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在当代学校中还是非常缺乏的。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跨学科学习、社会学习、发现式学习、以系统为基础的思考性学习、批判式思维学习以及参与式学习等。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将大的学科划分为若干小学科,即所谓的专业化分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所学的领域越来越专,同时也越来越小,世界被分割成若干部分而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在,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希望未来的人看待世界时仍然从本行业或自己的视角出发,我们希望人们以一种全局性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要帮助我们找回这种整体看待世界的方法,将这种全局思维的理念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三种视角。首先,融合性的视角,即人们看待问题不仅要从环境、生态的角度来看,还要从社会和伦理的角度来看;不仅要看现在、短期,还要考虑过去、预期未来;不应该只看当地的视角,还应该认识到当地生活方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影响;不应该只从人类视角来看待世界,还要考虑除人类之外的各种存在事物。

其次,批判性的视角。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有技能、有能力以批判性的视角去伪存真,了解这些信息的来源、原因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对于现有事实,我们也要敢于质疑,如经济增长方式、消费至上主义等都是值得我们质疑和思考的。

再次,变革性的视角。我们要重新审视过去的某些生活方式是不是更具环保性,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借鉴?有些地方的人们其实更加愿意过上简单的生活,重新回到过去那种人人分享的时代。此外,我们要重新思考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整个社会系统。

目前,大家非常关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这里的能力建设实质上是什么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应该是全局性的、全方位的能力,并且会因不同地域而有所不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创新紧密联系,同时还要了解世界格局的复杂性和无序性。

通过参观论坛期间的成果展览,我发现北京地区的学校正在全方面地推广可持续发展教育,即以学校为中心,借助节能环保、多元文化等主题,通过学校团队建设、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和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社会互动等多角度、全面地推广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其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环境都能很好地体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完全融合到学校活动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中去,积极引发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和教师教育角色的转变。

地区问题和全球问题应该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本地问题和全球问题应该是密切关联的,并且二者之间的关联应该体现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之中。学校,包括高校在内,应该同地方社会以及社区紧密联系,且进行常态化的互帮互助;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同企业以及公共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必须抑制消费主义,推动可持续消费习惯的形成,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或公民意识研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环境治理等公益事业当中去。事实上,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而且可以让可持续发展的监控和研究更加具有娱乐性和互动性。我们也相信,可持续发展教育一定可以让学校发展和社区发展更加可持续。

最后,关于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强调以下四点。第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进行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这关乎到我们如何教和教什么,或者学生要学习什么。第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体现在课程当中,同时也应该体现在课程建设当中,而且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包括科技的、文化的以及本土化、地区化等各种不同渠道来传播可持续发展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同可持续发展是相背离的,要想给学校、个体、社会提供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就必须给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不是挤压或排斥它。第三,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社会,需要我们具有新的能力,同时这也给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第四,学校教育同社区教育以及在职教育之间的分界线应该越来越模糊,也就是说这三者之间会实现更好的联动。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大家都在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所以这种混合式的学习就更加重要。可持续发展教育就应该体现混合式学习或跨领域的学习。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1 高职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 渐渐走向成熟。高职教育规模也大幅度扩张、蓬勃发展, 为适应高职院校大幅度扩张后高职教育工作的需求, 添置大量教学硬件设备、科研仪器设备。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与高等教育平分秋色, 高职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局面, 基本满足了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满足了社会各界服务人才的渴望。国家明确地指导高职院校办学思想, 要坚持以就业为方向、突出专业性、走生产服务与科学知识研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逐渐落实到高职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现如今高职院校数量上来了, 那么质也是需要明确保证的, 质量是立学之本这个意识依然要保持, 以工学相结合为入口点, 专业课程建设、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加强建设、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是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 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及促进措施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依然处于弱势。高职教育在长期发展进程中, 必然也带出了各种问题, 有问题就得解决, 不然不但会影响到高职学校的发展, 也会阻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2.1 高职教育观念改革

由于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还没有深入人心, 很多人仍旧持有轻视高职教育的观念, 观念的改变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前提。高职教育应从内容及方法中着手, 重点突出基础性、普遍接受性高、实践性强的内容, 来达到改变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观念态度, 从而让高职教育走出去的人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高职教育改革内容方法必须以坚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为国家社会贡献有用人才。社会公众之所以对高职教育有轻视的看法, 其根本还是高职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首先高职教育体制要完善, 培养定位要明确, 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社会提供适应各种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教学相应也就更看重技术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部分高职教育院校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 学科教学一大堆, 科技实践被忽视, 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 不能为社会提供相应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还有一部分高职教育院校好攀比, 跟本地区的普通高校比就业、比师资、比管理等, 为此浪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 忘记高职教育办学的根本而将提升办学层次作为目标;当然也不缺个别高职教育院校的纯市场行为, 追求利益最大化, 完全脱离高职教育院校的办学宗旨。所以, 高职教育院校要明确办学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与社会各界需求相呼应, 完善高职教育的水平, 办出特色, 努力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2.2 高职教育特色发展

高职教育犹如整个时代的脉搏, 它紧紧地联系着整个社会, 它为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科学、技术、知识, 使得社会科技迅速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更新换代快, 发展速度快, 这都依赖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它的目的就是让社会经济整体与科学知识紧密相连, 在实践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

高职教育来源于高等职业学校, 现如今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高等职业学校大量涌出的前提下, 能办出自身特色的学校才能勇往直前地生存下去, 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应从学校自身出发, 结合所处地区的经济、人文环境, 发挥出学校的优势, 优化高职教育院校内部管理的软件环境, 创新学校文化, 从而能显山露水, 独树一帜, 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社会在不断发展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高职教育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 做出相应的调整,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就是与社会需求对口的项目了, 高职学校都有“专业”这个属性概念, 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专业, 做到更好, 更能满足社会需求, 能提供对口的人才。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它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 高职教育房梁下的基石,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而培养为社会服务工作的人才就必须以专业为基础, 单位就是那唯一中的一。随着社会的推进, 高职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经过努力, 形成如“农林牧鱼、交通运输、医药卫生、材料能源、土建水利”等专业大类, 以便培养各种社会服务人才。

2.3 注重人文教育

人的培养得靠教育, 教育就是人的系统工程, 高职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必备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掌握本专业实践工作的技能及能力;具备更快的适应能力,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等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具备创新精神, 良好的体魄和职业道德。高职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高素质、高技能的和谐统一, 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

2.4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院校资源短缺一直是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教师队伍力量薄落, 导致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所以, 提高“高质量”教师队伍成为关键因素, 教师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高职教育着重于理论实践相结合, 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师资素质。扩展师资外出学习的机会, 增长知识面, 提高素质。

(2) 师资队伍整体知识技能的提升, 要职教专业的职称、普通高校的职称并行, 均得具备, 两个职称评定体现出师资队伍理论实践结合, 打造“高质量”队伍。

(3) 和社会相关行业合作, 给教师创造条件, 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 结合现实实际技能, 把理论素材转化成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 让高职教育实践工作更贴近社会、现实, 与社会紧密联系。

(4) 通过高职教师资格聘用条件的优化, 提高学历合格及专业动手能力的制度聘用师资力量, 完善高质量师资水平。在高职教师考核制度中充实数量的同时, 建设专业高技能带头人, 领导师资队伍整体提升, 鼓励其它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打造全“高质量”队伍。

总之,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在不忽视各种问题的情况下, 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 健全体制,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 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在教育领域双重创造性运用。它既保持了教育本身的活力发展, 又为国家社会经济整体培养并提供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是国家社会的智力保障。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学生为落脚点, 以就业为导向, 以传授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 实现学生和社会全面的发展的全新教育模式。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优化其教育管理体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要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就要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 只有有了科学的管理体制, 才能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本身要有科学、准确的定位。只有准确的定位, 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国家建设的高质量人才。准确定位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 因为学科专业是联系高等职业院校和社会的关键点, 是社会岗位需求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起点, 更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特色。提高管理的效率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一个有效的团队, 加上有效地科学的管理, 能更好地打造一个高质量的院校。而改善管理效率的办法为:民主化的决策和扁平化的组织。高职院校落实的民主决策化就是减少官本意识, 完善高职教育职工人大制度;扁平化组织就是减少过多的管理人员, 使信息传达的环节减少, 从而使信息能更快、更顺畅地传到目的地。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应遵循教育发展客观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处理高职教育本身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构, 改革培养人才模式, 使高职教育始终充满活力与生机, 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技术人才,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价值观, 本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要树立理想信念、树立民族精神、强化职业道德、壮实应用技术。高职教育在培育人才的基础性环节已形成基本理念与特色, 但文化育人尚未夯实基础, 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约束。高职教育院校要整合学校文化价值观, 提升办学理念, 凝聚团队文化;院校干部要理解贯彻, 在执行中丰富信念;高职教育职工在第一线工作中提升创新。

高职教育在社会运作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缺, 为满足社会服务需求,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刻不容缓, 高职教育院校应明确现实问题, 促进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观念的改革、内容技能的全面完善, 高职教育院校内外部加强管理, 软硬件并进, 专业等特色发展, 注重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 素质、技能全方面的提高, 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让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腾飞万里, 翱翔天空。同时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现实问题, 需要我们在改革和探索中慢慢完善,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02) :6-10.

[2]尹妍妍.对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4, (08) :11-12.

[3]郑亚娟, 李桐, 吴琼, 王忠东.对影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的思考[J].成人教育, 2013, (02) :37-39.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 第8篇

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一要把缩小义务教育差距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二要把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紧迫任务;三要把扶持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证;四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们要继续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发展, 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积极做好国家立项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 加大专业调整力度, 鼓励发展具有海南特色、县域特色的职业教育, 注重学生技能、素质培养工作, 努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特别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各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着眼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 不断优化高校区域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结构。

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健全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 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重视发展师范教育, 加强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 支持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要启动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作。

三是要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发挥后发优势。

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一是在办学体制多元化方面要有新突破。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出台扶持政策,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专项经费资助和奖励等方式扶持民办教育发展。要大胆创新体制机制,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要积极引进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和模式, 试点建设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开办旅游职业院校, 建设国际学校, 培养国际化人才。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特别要加强我省大学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 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 推动我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要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外籍教师、优秀留学人员, 努力扩大留学生规模和比例, 优化留学生的层次和结构, 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有新突破。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 要加快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转变, 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 更多地运用政策、法规、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由主要管理和服务系统内的教育工作, 向管理和服务全社会的教育工作转变。要进一步加强对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研究, 建立重大教育决策咨询制度, 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学校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必须让真正懂教育和重视教育的人来管教育、办教育, 要赋予校长适合其职责的办学自主权。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创造条件, 放手使用一批有前途、有能力的学校管理人才, 不拘一格用人才, 培养出一大批教育家。

三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有新突破。要大力促进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从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鼓励多样性和创新性转变, 从重视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鼓励学生主动性学习转变, 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 从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转变。

浅议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第9篇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决定着人类是否能与自然界和平共处。孩子是自然保护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认识水平将决定其将来参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在幼儿园《纲要》中把“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它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列入内容和要求之中。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幼儿乱扔垃圾、破坏草坪、随便摘花、“嘴上说爱青蛙,嘴里又吃青蛙”等与环保教育相悖的举动。幼儿的“知”和“行”明显脱节。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教育成了一种形式教育、口号教育。知识的深远、题材的脱离生活,和由此带来的情感体验中的矫揉造作,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工作中,我通过反复观察,思考,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浅谈在幼儿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看法。

1 以园为基地,关注身边环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地球,就从爱护、亲近我们的校园做起。因此,教师可在园内开辟自然角、种植园、饲养区、生态体验场以及操作长廊邓场所,经常带孩子们参与其中,他们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中了解自然界,从而激起他们对身边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潜移默化地树立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 寓教于乐,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联系起来

2.1 寓环保教育于各科教学

环保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尚未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此,教师可将它渗透在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如科学活动中:结合“水”“声音”等内容,让幼儿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如我们在大班开展:“水”的专题活动中,开设了“水为什么变脏了”、“比较污水和自来水”、“小猫搬家”等内容,通过展览、绘画、利用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进行美工制作以及开展参观、谈话、小木偶表演、小实验、游戏等有趣的活动,使幼儿了解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并懂得要管好垃圾、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自身感受中获得环保知识。同时要让幼儿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保护环境,通过组织幼儿帮助保育员阿姨打扫校园卫生,来净化我们的幼儿园;帮助花工师傅在花圃中翻土、播花耔、种树苗;来绿化我们的幼儿园,通过此活动以唤起幼儿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并将爱护花草树木等列入幼儿行为规范中。

2.2 寓环保教育于游戏活动

“游戏”是孩子们的特权,在游戏中渗透亲自然内容幼儿更容易接受并能在玩玩、说说、做做中掌握环保知识。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幼儿园开展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制作游戏材料,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我们通过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扩大环保教育影响。爱游戏激发了孩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通过游戏使幼儿形成了关心、爱护自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长大后,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的行为打下基础。

3 围绕环保教育,开展一系列活动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多媒体教育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充分活跃幼儿思维,激发其表达欲望,对幼儿素质教育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引导幼儿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兴趣。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幼儿能对人类破坏环境和无节制的浪费资源的危害了解的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从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去思考如何来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将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中心点,将环保知识从这一中心点向四周辐射,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教学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如我们在大班开展:“减少垃圾”的专题活动中,开设了“废物从哪里来”,“废物多了会怎么样”,“动脑筋让废物变宝”等内容,通过展览、绘画、利用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进行美工制作以及开展参观、谈话、小木偶表演、小实验、游戏等有趣的活动,使幼儿了解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并懂得要管好垃圾、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自身感受中获得环保知识。

4 环保教育要家园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家长配合我们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请家长进行节水再利用,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废物进行玩具制作,有的幼儿和妈妈用瓶子制作了小孔雀;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废铁丝制作了“单杠”、“双杠”。

幼儿在玩中学会了思考;玩中学会了尝试;玩中学会了合作;在玩中学会了分享。同时还可以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

在幼儿已有一定的环保知识和较强的环保意识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将认识、愿望付之实际行动,是进行环保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可以设计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相应的保护环境的正确行为,如故事表演“狐狸办工厂”、情境表演“小河边”“逛公园”等,然后引导幼儿将在情境中学习的正确行为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可设置分类垃圾箱,让幼儿将垃圾投入相应的标志的垃圾箱内,以利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还可开设环保科技兴趣小组,当幼儿看到传统的铁铸水笼头用水时,水花乱溅,便急切地用纱布包裹水笼头以节约用水。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环保意识有了提高,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也明显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日常行为诠释着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终意义。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在幼儿阶段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决定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认识水平和其将来参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第10篇

一、对学生有客观地了解, 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是良莠不齐,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习需求都是不同的。所以学校只有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 做到因材施教, 才能够使教育更好地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也日益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宗旨, 因此音乐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才, 也要帮助学生加强自己的能力, 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但是在音乐教育领域方面, 很多人都认为生源质量差, 学生素质不高, 专业能力不高作为教育质量下降的罪魁祸首。却忽略了其教学工作以及教学体质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看到, 现在的音乐教育招生也开始在日益完善, 很多专业学科的要求都经过了专业性的思考, 经过了许多实践的完善, 时到今日, 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规范的体系。因此, 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 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要想获取高分是有一定困难的。可见, 现代音乐教育的学生专业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盲目地将责任推卸在学生专业素质上是非常错误, 我们更应该的思考一下我们自身的教育素质与教育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当然不可否认, 学生中仍然存在专业素质较差的学生。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普及等等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所以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良莠不齐的学生中, 我们要对学生有客观的认识, 做到因材施教, 才能更加促进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提高老师素质, 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 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要坚持以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素质在音乐教育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要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能力的发展, 促进学生潜力的挖掘。音乐教育的教学艺术才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手段。老师要能够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进行教学。适当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强烈的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按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 按照教学的规律, 熟练地利用教学技能来教育学生。没有的激情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只有教师有激情而学生没有激情, 那也是不成功的教学。事实上, 教师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激情。音乐教师如果能唤起学生们的激情, 不仅能够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 而且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首先, 教师要理解并支持学生, 站在学生们的立场上去看待整个世界, 这样才能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用音乐的方式去交流, 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给予最合适的教育, 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其次,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教师的爱、人格、智慧等都会对学生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浓郁学习氛围中充满激情。最后, 教师还应当联系实际, 把音乐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让音乐具备一种可感知的力量。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找音乐的灵感, 或者通过生活中生动的例子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从而走向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这就对教师的教育技巧, 知识结构以及教育观念等提出了挑战。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好的条件。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只有当老师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才能够使音乐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 一个适应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往往对教学成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模式也被看作是教学运作的一个核心。目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的发展。过去的教学模式过分地看重老师的权威, 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教学构成中往往带着老师对学生的强制性, 使得学生显得过于被动, 思想过于狭隘。很多学生的独立性不强, 创新意识不强。因此面对这样的现实, 探索出一条适宜有效的, 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需的。音乐教育不仅要求传授知识与技能, 同时也要传承与培养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学校教育要逐渐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 逐渐挖掘学生的潜能, 逐渐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在音乐教育中, 同样要秉承这样的宗旨。在教与学中, 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知识, 培养兴趣。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他们知道如何学以致用, 如何对知识进行整合。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 才能够真正的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使得音乐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

摘要:音乐教育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 同时也传承与培养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它不仅能够教授人谋生的特长, 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在现代, 音乐教育只有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育模式, 夯实教学基础才能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就现代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 音乐教育能够朝着一条健康、高效、持续的道路发展, 出色地完成这个时代所赋予它的使命。

关键词: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分析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85.

[2]傅国庆, 张大鸣.高师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 17 (1) :107-109.

[3]李伟.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4 (3) .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 第11篇

摘 要: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使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高职学科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是培养高职生外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生态理论下的高职英语教育出发,系统分析我国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教育生态理论 高职英语 可持续发展

教育生态学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就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对现代教学现象及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为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给予全新视角[1]。该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教育呈可持续发展态势。为此,本文在教育生态理论基础上,对我国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1.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高职英语教育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可把高职英语看做一个整体性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中包括诸多因素,比如:学生、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等个体;班级、学习小组、专业等群落;学生、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构成的群体。另外,该系统还受到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同时有社会性、规范性环境因子。

高职英语教育和教育生态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具体表现在:(1)教育生态学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有显著影响,后者通过多种发展方式影响和改进前者。(2)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师、学生及教育管理人员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3)高职英语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外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

2.我国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2.1未跟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高职英语教学是一个开放性、发展性的生态系统,所以要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换言之,高职英语教学应紧跟社会和经济发展步伐[2]。现阶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下,需要大量生产、管理、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但是,我国高职英语教育仍处于压缩本科教学基础上,过于注重英语理论知识的教授,未重视英语应用和实践教学,使得高职生的英语口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强。另外,英语教材内容和学生专业需要相脱节,以至于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和就业岗位不相符,不利于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2高职英语教育生态化地位不当。从教育生态化层面看,高职英语教育和其他学科一同构建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生态因子,只有在此系统中科学合理定位,才能使整个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3]。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是独立教学活动,仅仅重视英语知识和单纯性的英语技能,和其他专业课程间的教学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未能明确专业教育的方向和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学到的英语知识不能应用到所学专业中,无法实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统一。

2.3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生态教育。高职英语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还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和交际能力。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较固定、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进行机械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以至于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课堂往往欠缺活力,学生的兴趣也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2.4英语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当前,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评价,一般是根据高等院校英语能力测试相关标准进行的。考试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在口语、写作、听力等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核中未能充分体现,甚至一些院校的口语考试都未开展,使得教师未能重视这些能力的日常训练,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提升。

3.推进高职英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紧跟时代,强化能力培养。新时期,高职英语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全面分析专业和岗位能力上准确定位[4]。将学生学到“够用,实用”英语知识和技能作为基本目标,以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教育重点,积极改革和完善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操作内容比例,并要开设第二课堂,实现针对性的英语教学,以强化学生的英语技能锻炼。同时应积极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3.2创新模式,实现自主学习。高职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英语应用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实用人才。所以,应积极推进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改变和创新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方法,将重点“较”转变到重点“学”。英语教师应营造出和谐、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组织、引导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平等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掌握正确适用的学习方法。

3.3准确定位,提高教学质量。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立专业英语课程,以明确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生态体系中的位置。如此,可实现专业和英语的融合,让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知识及应用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应用英语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高职院校应认识专业英语的作用,科学选用教材,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教学队伍,推进高职英语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3.4完善考核,科学全面评价。对于高职英语教育水平和质量,应实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考核和评价,应将高职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产学研成效及专业资格获得等方面作为考核和评价关键指标,逐步建立自我评价和发展的高职英语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如此不断能为高职教育给予正确的指导,同时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其学习动力,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

4.结语

新时期基于教育生态化,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英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树立科学的教育生态意识,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构建基于就业导向,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生态体系,促进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颖,陈捷.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英语听说课堂生态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4(8):244-245.

[2]张玉梅.从教育生态化角度分析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新课程学习,2014,12(9):257-259.

[3]孙萍.浅析透过教育生态化探析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文理导航,2015,16(10):207-209.

试析我国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12篇

在我国, 实行中央集权式的成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形成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县 (市) 三个纵向垂直行政管理层次。各个层次的行政管理职能分工明确, 具有清晰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关系。我国的成人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 由教育部统一管理,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具体负责各项事务。教育部对全国成人教育实行统一的政策指导、宏观管理, 还统筹规划办学体制的改革、审批以及审核成人教育机构的设置、撤销与调整, 制定各类成人高校的评估标准并组织评估检查。

我国成人教育的主办单位中, 有国务院部委,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机械、电子、交通、农业等经济主管部门, 有厂矿事业单位, 有地 (市) 、县人民政府。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专学校、普通中专学校举办的职工干部中专班、成人中学、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中专自学考试等成人中、初等教育。此外, 还有各种进修、培训、辅导性质的函授、面授学校。

2 我国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国家与政府对成人教育的整体定位和可持续性发展缺乏指导和规划

国家与政府对成人教育缺乏指导和规划首先表现在体制上的缺失。在一些地方办学活动中出现的自由主义和行政主管与监管的缺失;其次表现在对成人教育调控与指导上的缺失。我国近年来对成人教育除宏观或极为宏观的政策性的宣传外, 几乎没有一个整体统一的规划纲要和指导政策方针。正是由于国家宏观层面上对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指导和规划, 使得我国成人教育规模在普教、高教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2.2 国家与政府对成人教育的运行与建设缺乏经费投入

尽管成人教育被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国家、地方或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没有给予独立、固定和必要的教育经费投入。突出的有, 职工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这一规定, 在许多单位得不到落实。在农村成教经费方面, 国家尚未明确专项发展经费的拨付比例和筹集渠道。同时也没有给予相应的与市场接轨的财政政策。使成人教育的发展和成人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极大影响。

2.3 国家与政府对成人教育无序的规模与质量缺乏监控

目前, 我国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在办学类别上各式各样:有传统的通过成人高考入学的学历教育, 有电大系统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 有国家自学考试和部分省市举办的特色自考教育;在办学实体上也是五花八门: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成人教育学院, 有各级政府创办的独立的成人教育学院, 有中外合办的成人教育机构, 有民办的成人教育或培训组织, 外加教学组织形式上又分成脱产学习、函授、夜大、远程教育等, 导致成人教育普遍存在层次类型多, 学生差异大, 教学点分布广, 人少事杂, 点多战线长, 管理难规范等突出矛盾, 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很难对成人教育的规模进行调控, 也没有根据办学实体的条件下达指令性招生培养计划, 基本处于放任自由状态。各类学校培养质量良莠不齐、规格无序。在一定程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4 成人教育办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多年以来, 许多成人高校包括普通高校在举办成人教育过程中, 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定位上的偏差。具体表现为把成人教育仅仅当成是一种创收手段, 过分看重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 从而旁落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也旁落了其自身物力、人力资源的积淀与打造。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成人教育的发展空间, 甚至进一步影响了成人教育之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升。

2.5 成人教育机构培养目标和规格缺失特色

办学理念决定着办学方向与办学特色。现阶段, 成人教育办学特色不鲜明, 办学亮点不显现, 是制约成人教育取得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长期以来, 在很大范围内成人教育几乎被等同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许多的成人高校都热衷于举办高等学历教育, 而忽视学历教育以外的, 适应性更广、涉及面更宽、社会需求量更大的成人教育活动。从而导致成人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没有或很少能够显示出其应有的特点和特色, 最终影响到其功能的充分发挥、价值的充分彰显, 亦导致成人教育整体常常会面临发展受挫、地位不高的尴尬。

2.6 社会与成人教育机构对成人教育的认识滞后

人们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业余教育”、“补习教育”、“扫盲教育”等层面的理解上。为此,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 人们对成人教育抱有一种较为轻视的态度, 对成人教育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也不尽全面。在普通高校中, 一些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 重视不足, 使成人高等教育工作没有摆上学校的工作议程, 没有纳入学校的长远发展计划。

3 我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策略

构建成人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应当在分析我国成人教育现状基础上, 结合时代特点、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国际成人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既适应形势又具有中国特点的成人教育发展目标。体系完善, 结构合理就是推动成人教育系统内部的优化组合。成人教育自身体系而言, 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就必须建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结合、沟通和衔接的制度, 打破唯学历教育是求、唯学历教育是重和各类教育相互封闭、自成体系的格局, 形成多种证书教育并行、并重和相互沟通衔接的教育体系, 推动成人教育系统内部的优化整合, 形成资源共享基础上的学分互通、学籍互认、学制互补的开放式发展。重点突出, 适应时代发展就是针对转型期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从业人员和全体公民要求出发, 明确成人教育发展重点, 寻求发展突破。

在建立适应终身学习要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成人教育进程中, 政府及管理部门应把目前以统一和集中为指向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转为建立必要的有弹性的行政指导和咨询建议的体制。具体体现为, 根据政府职能, 教育部主要起指导作用,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需要, 通过发布宏观政策、制定法律法规、调控教育经费、规划国家成人教育发展战略、协调教育部与国务院各部委办以及省、直辖市等事宜来实施对成人教育的监督、评价和管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合理规划、统筹协调本地区成人教育机构的布局、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学校运行等具体事务。

3.1 以法治教, 推进成人教育法制化

成人教育立法是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也是政府干预、管理和控制成人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义务教育法》等先后出台的大背景下, 政府及管理部门要将成人教育立法提上立法机关议事日程, 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执行。

3.2 加大投入, 多渠道投资筹资

成人教育成为一项社会性事业, 既利于个人, 又利于社会。要依靠各方面积极性, 面向社会需要,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拓宽成人教育投资的渠道, 改变单一的成人教育投资体系, 加快成人教育投资体制和筹资机制的改革, 形成以政府支持、地方和企业为主, 社会团体参与, 学生缴费上学的多主体举办、多渠道筹资的成人教育投资体制和筹资机制。

3.3 更新技术, 发展远程教育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思维和交往方式, 极大地开阔和丰富了社会生活的领域和内容, 也对传统的成人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特别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 已经和正在引发起一场人类教育行为方式的革命, 使成人参与教育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成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等方面更加方便和快捷。在成人教育中积极广泛地运用新媒体, 逐步提高成人教育教与学双方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实现成人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 这既是成人教育自身发展与提高的需要, 也是对参与成人教育教与学双方素质的潜在促进。

3.4 培训师资, 提高从业者专业素质

新时期, 成人教育要想充分彰显其自身特色, 展现其全面的意义和功能, 建设一支高素质、肯奉献、善创新的专业化的成人教育工作者队伍不可或缺。具体而言, 成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须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加快高素质成人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发挥拥有成人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的力量, 使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职前培养结构重心上移, 扩大硕士生、博士生教育规模, 为成人教育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职后培训, 建立成人教育教师定期业务轮训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推动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

摘要: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发展终身教育,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 成人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从分析中国成人教育现状入手, 反思和归纳了当前我国成人教育领域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策略式思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志敏, 等.我国成人教育的十大成就、十大问题与十大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98-102.

[2]陈永红.21世纪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及发展思路[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21-24.

上一篇:顾客忠诚度和美誉度下一篇:尿液镜检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