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2024-06-24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精选12篇)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1篇

一、明确指导思想,确保学校国防教育深入开展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有鲜明的国防教育指导思想,确立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国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科学管理,使学校国防教育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持续发展,确保学校国防教育深入开展。

准确定位学校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高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指出,学生军事训练是指普通高校组织的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以及与学生军事训练有关的其他活动,是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2]。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把国防教育列入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对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等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将国防教育定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调查数据显示,有18.2%的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没有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列为必修课或通识课。由此可见,要确保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就必须对国防教育准确定位。

建立健全学校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机构,落实编制是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军事训练由学校负责军事训练的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应当依据相关法规,成立学校国防教育或军事训练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保障机构,形成校领导分工负责、各部门通力合作、职责明确的全校一盘棋局面。统计数据表明,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有18.2%的学校没有成立国防教育或军事训练工作领导,也没有建立相关国防教育或学生军事训练制度;有27.3%的学校没有设立国防教育或军事课教学机构;有36.4%的学校没有设立独立的国防教育或军事课教学机构。从调查结果来看,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还有相当的学校没有成立学校国防教育或军事训练工作领导小组,没有设立专职的国防教育或军事课教学机构,采取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的学校比例较大,国防教育机构形式多样化。没有机构,编制就得不到落实,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没有保障。因此,要保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就必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才能进一步落实国防教育的有关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第十二条规定的“普通高校军事教学机构与人民武装部共同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的规定,设立军事教育机构与人民武装部,采用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办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证。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开展学校国防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统计数据显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还相对薄弱,从数量、学历、职称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需要。

合理人员配备。科学配备教师资源,形成最佳组合的集体,是促进国防教育质量提高、保证育人质量的保证。配备足够的高素质的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和教辅人员,是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调查表明,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只有63.6%的学校配备了专职的国防教育队伍,以兼职教师完成国防教育课程的学校比例较重。大部学校存在人员配备不足问题,体现在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难以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上。国办发[2001]48号文件精神指出,各普通高等学校要根据学生军训任务要求,按照配备教师的有关规定,聘用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军事教师,承担本校学生的军事训练教学任务。2006年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颁发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指出:“高校应当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任务,配备相应数量的国防教育教师。”[4]由此可见,要保证学校国防教育正常有序开展,必须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师资力量。

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提高国防教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师队伍结构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方面,突出表现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上,有待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上,博士研究生占8.3%,硕士研究生占47.2%,本科及以下占44.5%,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超过5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明显增多,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数量明显增大,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仍然占较大比重,应鼓励低学历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更高学位,应引进高层次人才,补充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改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上,所学专业与当前国防教育工作相关程度集中体现在相近上的教师占45.8%,应创造条件选送这些教师到军事院校或部队进行学习或培训,也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他们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职称结构上,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占8.1%,副教授占16.2%,讲师及以下占75.7%,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偏低,高级职称比例没有达到30%的比例,应根据国防教育课程发展需要,评聘一定比例的正高级、副高级职称的国防教育教师,应制定国防教育教师职称评审的实施办法,将国防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纳入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审系列,评审办法既要参照其它学科,又要考虑国防教育的特殊性,适当放宽条件,尽快提高国防教育教师职称级别。

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是造就团队、影响团队、引领团队最终实现团队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引领人,在学术团队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建立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精、综合素质高的国防教育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统计数据表明,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中,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只有2.6%,省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只占3.8%,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学术梯队失衡,导致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相对薄弱、教学成效不显著、研究成果不突出,近5年教师参加科研、教研立项人数不到50%,很大程度影响了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学科梯队建设,选拔、培养、造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逐步形成一支国防教育教学、科研的攻坚力量,大力培养国防教育学科带头人。学校应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补充国防教育相近专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优秀毕业生和加强高层次培训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学科带头人培养的目标,在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完善培养措施,加快培养步伐,提高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

注重师资培训。培训是加强师资素质、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在教师具有了一定教学经验和确立了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后,有目的、有计划的再学习的有效形式,其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果好。统计分析显示,学历越升高一个级别,不了解军事知识与了解军事知识的教师将比原来减小1.97倍,即在现在学校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中,缺乏学历高并且了解军事知识的教师。为了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准,学校应该对从国防教育的高学历教师进行专门的国防知识培训。调查发现,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有18.2%的学校没有组织国防教育教师参加过相关培训,也没有教师培训计划;近5年没有参加过学术会议的教师占32.7%,参加过5次或以上的教师仅为3.8%;有72.4%的教师愿意参加专业知识培训或专题研讨,不想参加的比例为零。因此,学校应将国防教育教师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应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选派部分教师到军事院校或部队学习锻炼、调查研究,提高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应根据教学需要,经常举办一些专题培训班,聘请军内外专家学者授课;应鼓励国防教育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或全省组织的各类国防教育培训班、理论研讨会或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加强课程管理建设,提高学校国防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管理是学校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管理措施,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国防教育课程管理,是提高学校国防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统计数据表明,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在国防教育课程管理上还比较薄弱,在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课程设置上,在81.8%的开设了理论课程的学校中,只有63.6%的学校在课时分配上达到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36学时的教学时数。调查发现,有些学校采取集中军事训练时,以讲座的形式充当理论课教学,以军事技能训练替代军事理论教学;有些学校在规定学时外,没有开设国防教育相关选修课、讲座及国防教育活动。教材建设上,存在比较混杂的现象,有些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编写的教材,有些学校使用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编写的教材,也有一些学校使用外省教师编写的教材,更多的学校则是使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教材,这种现状无法保证学校国防教育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制度上,有些学校没有严格规范的各种教学制度、考核制度、评比考核制度和安全预案。因此,提高学校国防教育管理水平,加强学校国防教育课程管理,不仅是国防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提高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只有科学的课程管理,才能有规范的课程实施,教学质量才能有保障。

四、提升教学保障能力,促进学校国防教育健康发展

教学保障是学校为国防教育活动提供所需的经费和物质保障。充足的经费和物质保障是开展学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保证。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开展学校国防教育以来,大部分学校国防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在指导思想、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使国防教育教学保障能力日益增强,在教学经费、图书资料、教学设施等方面,为学校国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统计数据显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有充足的国防教育或军事训练经费和物质保障的学校占81.8%,表明大部分院校投入的经费和物质保障能满足国防教育、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及军事技能训练)的需要,参加省级及以上军事课教学、国防教育活动所需经费基本能够得到保障,建立了有充足图书资料的军事类音像图书报刊资料室,有数量足、质量好的各种军事训练器材和理论教学教具。但也有18.2%的学校经费和物质保障困难,投入的经费和物质保障不能满足国防教育活动的需要。因此,学校应进一步提升教学保障能力,加强学生军事训练经费和物质保障。开展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离不开经费保障和物质支持,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学校国防教育的经费保障工作,学校要按照《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实施办法》确定的标准,结合实际,将学生军训工作经费纳入学校部门预算予以保障,并专款专用。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采取逐步达到国家和江西省规定的生均军事训练经费标准,着力改善国防教育教学环境,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努力提升现代化教学保障能力,促进学校国防教育健康发展。

总之,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措施。当前,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根据江西省实际情况,结合各校校情,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深化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改革,大力提高学校国防教育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学校国防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学校国防教育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学校国防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健全学校国防教育的保障机制,解决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学校国防教育文献汇编[G].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

[2]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EB/OL].http://edu.people.com.cn/GB/564325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8/info1428.htm.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2篇

为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财务管理,规范高校收费行为,维护普通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退费项目。退费项目包括学生因各种原因退学而应该按一定比例退给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

二、退费范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允许退费。

(一)新生报到缴费至注册前,因患有疾病或意外伤残,经学校指定医院确诊,无法继续在校学习,学校作退学或取消学籍处理,所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全额退还。

(二)新生报到注册后,经本人申请要求退学的,按以下标准退费: 1.新生报到缴费入学后一周内要求退学,按所收取本学年学费、住宿费的90%退还。

2.新生报到缴费入学后一个月内要求退学,按所收取本学年学费、住宿费的80%退还。

3.新生报到缴费入学后二个月至五个月内要求退学,按所收取本学年学费的60%退学还。

4.新生已注册并取得学籍,入学时间在五个月以上要求退学,所收取的本学年学费和住宿费不予退还。

(三)新生注册入学后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部队),凭新兵入伍通知书和退学申请办理退学手续,按报到缴费日起至提出退学申请之日止的实际时间(每学年学习时间按10个月计算),扣除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退还剩余部分。

(四)经学校同意转专业的学生,其缴纳的学费和住宿费按新专业收费标准多退少补。

(五)学生申请转学并经学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在上学期内办理转学,退还本学年学费的在下学期内办理转学,所收取本学年学费不予退还;住宿费一律不予退还。

三、学生因违纪受到开除学籍、勒令退学处分,以及触犯刑律不能继续在校学习,所收取本学年学费、住宿费一律不予退还。

四、学生休学期间,学校保留其学籍,所收取学费和住宿费直接抵交复学后应交学费和住宿费;学生休学期满申请复学,经学校复查不合格给予退学处理的,应给予退费,标准参照本规定第二条执行。

五、本规定自二00三年秋季招生起执行。

六、成人高等学校可参照本规定实施。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普通高校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60-01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各高校都要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针对当今大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时代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创新教育手段,拓宽教育途径,以期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抓住育人这个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切实抓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重点工作。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认真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讲授、实践环节、排课方法、选课办法、多媒体教学等方面,都需要下大气力推进改革。特别是教学管理体制问题,应该切实加以研究和解决。很多问题不能完全靠教师个人去想办法,我们不能满足于一个学校里有几位教师教学水平高、有几个班次的教学效果好,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在一定意义上,管理体制更具有根本性、战略性、长远性。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任课教师要努力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用这些科学研究中的成果去支撑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了和把握了的理论去讲解,去说服学生、打动学生,真正实现使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

4、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5、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穗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中华医学教育,2006(1).

[2] 阮秋生.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浙江医学,2006(2).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4篇

关键词:体育高考,项目设置

0 引言

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决定了高考的模式,而高考是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学生要取得相应的成绩才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对于体育考生而言,不但需要进行文化课考试,更需要进行体育技术考试,两者成绩双通过才达到体育类考生进入高校的标准。科学合理的考试项目是影响考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省的体育考试项目设置是按照《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体育考试评分标准与办法》规定考试内容的,规定只进行800米、100米、铅球及立定跳远四项身体素质考试,而不加专项技术考试,这几项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在我省已经沿用了十来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及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变化,这套考试方法的利弊也日渐显现出来。

1 体育类专业高考术科考试项目设置的历史变迁

从1977年以来高考恢复至今,经过30多年的时间,高校体育类专业考试发生了4次较大的改革。第一次改革(1977年—985年)按照国家给定的参考内容及评分标准各省自定考试内容,第二次改革(1986年—1988年)全国统一内容和标准,第三次改革(1989年至90年代中期)各省在全国统一内容和标准上有所选择,以及最后一次改革(90年代中后期至今)多样化的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这4次改革都是以《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体育考试评分标准与办法》为标准,形成了几种比较普遍的体育类专业考试模式,一种是只进行四项基本素质考试,另一种是进行四项基本素质考试加专项技术考试的,一种是进行三项素质考试加专项技术考试,而陕西省则是采用前一种考试模式———只四项素质考试。体育专业考试4次大的改革对体育高考招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及科研有着积极的效果,可以说体育专业招生及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与体育专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体育高考的模式选择对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 陕西省体育类专业高考身体素质考试项目的设置情况

目前,陕西省规定只进行800米、100米、铅球及立定跳远四项身体素质考试,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应付体育类专业考试,教练在训练中,对考试内容进行单一练习,单纯提高某项成绩的训练方法来训练学生,导致训练方法不科学,再加上考试项目设置的偏漏问题,进而影响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也相应的影响到考试的全面性。

体育高考所测试的身体素质考试中,铅球考核的是力量素质,100米考核的是速度素质,800米考核的是耐力素质,立定跳远考核的是快速力量,而没有一项是专门考核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灵敏素质在体育技能学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体育高考中灵敏素质的缺少是导致不能对考生进行全面的考核的主要原因。在五项基本身体素质中,重量的大小衡量的是力量素质,时间的长短衡量的是耐力素质,距离和时间之比衡量的是速度素质,却没有客观的标准用来衡量灵敏素质,没有一项能单独测量灵敏素质,虽然体育高考身体素质考试中有对灵敏素质的考核有所涉及,但是却不全面。当然,灵敏素质是身体素质中最为复杂的一项,灵敏素质不会单纯的表现在某一身体素质或是运动技能上,也不会单独存在,他需要其它几项素质的保证,才能迅速而准确的完成复杂的技术动作,运动技能掌握的越多,人体对某一技术动作的变化越能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并反映出来。体育高考对灵敏素质测试的缺陷,使选拔的部分体育人才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比较慢,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所以在体育高考身体素质考核中,对灵敏素质的考察应该更加重视,使体育高考更加完善和全面。

3 陕西省体育类专业高考专项技术考试设置情况

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高考,陕西省规定只进行800米、100米、铅球及立定跳远四项身体素质考试,没有专项技术的考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体育高考的专项测试的技评、实战技分等存在主观人为因素,严重影响考生的成绩。从目前所考察的四个项目来看,成绩的测定都是客观的,没有人为主观判断,减少了考试舞弊现象,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但所考察的四项中,均属于田径项目,正如前边第二节中所提到的,考察的四项中,只是考察了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以及快速力量等素质,对于灵敏和柔韧素质没有可以代表性的考察项目,而且灵敏素质的考察是复杂的,不可能独立存在与某一项目中,这必然导致对学生基本素质考察不够全面,没有对专项技术的要求。体育高考是选拔有体育特长的人才,考试应该包括体育中的各个项目,使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免那些在文化课考试中略差一筹的考生,为了升学,只是进行简单应试训练,而走进体育考生王国的学生,也存在很多田径项目的特长生,这就要避免在项目选择上发生重叠的问题,这样不但没有体现公平、公正,而且有失公允。由于体育高考中,身体素质考核不全面,没有专项技术的考核,相对于其他省份有专项考试进入大学的学生,掌握专项技术能力差,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学习,体育高考应该保证各类体育特长生在考试中公平竞争,才能达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4 小结

(1)我省体育高考项目设置有偏漏,所考察的四项中,没有一项是单独考察灵敏素质的,考生的全面素质得不到发挥。灵敏素质的考察是复杂的,单纯依靠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等无法测试灵敏素质,可以增加另外的项目,比如借助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其他具有灵敏素质的项目进行考核。(2)我省体育高考术科考试是由立定跳远、100米、铅球及800米四项组成的身体素质考试,没有专项技术的考察,使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对特长生有失公允,没有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可以考虑设置专项技术考试,但严格考试制度来避免人为因素对考试公平的影响。(3)所考核的四个项目均属于田径项目,而特长生中也存在田径项目的特长生,这样导致考试项目的重复,而对其他专项考生有失公允,可以考虑增加在考试项目以外选择另一项目来避免重叠。

参考文献

[1]沈巧儿.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项目设置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1.

[2]鲁益彪,罗坤.高等院校体育高考招生项目设置与评分标准综述[J].第一健身俱乐部,2010,18.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5篇

语文

考试注意: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1~12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13~21小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翌(yì)日贲(bēn)张黑魆(yuè)魆沆瀣(xiè)一气 B.倜(tì)傥和(huó)面角(jiǎo)斗士莞(wǎn)尔一笑 C.魑(chī)魅伛偻(lǚ)入场券(quàn)心广体胖(pàng)D.笑靥(yè)圭臬(niè)打擂(lèi)台绿(lù)林好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弭乱国粹泊来品入不敷出 B.伺候斐声煞风景得鱼忘筌 C.日晷陨落挖墙脚纵横捭阖 D.萦回撺掇黑黢黢入目三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时下,概括中国教育病症最流行的莫过于“应试教育”。(2)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太不礼貌了吧。(3)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A.词语不免无可厚非B.词汇不免无可厚非 C.词汇未免无可非议D.词语未免无可非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B.虽然有国家资源做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C.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D.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报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时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B.①②③⑤④C.②①④⑤③D.①②④③⑤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觉新是“无抵抗主义”的奉行者,他虽然爱着梅,却接受长辈的安排跟瑞珏结了婚。高老太爷病了,觉新又催觉民开门让巫师进房捉鬼。(《家》)

B.高老头租住到伏盖公寓后,伏盖太太见他似乎很富有,就希望接近他,和他结婚,便请一房客德·昂倍梅尼伯爵夫人去试探高老头,结果却无功而返。(《高老头》)

C.季氏已十分富有,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还替他搜刮财富,孔子因此评价冉求说:“非吾徒也,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D.贾母带刘姥姥等人来到院中,黛玉拿出珍贵的五彩泥金小盖盅,奉上茶。品罢茶,黛玉令人将那茶杯另外收了,宝玉知道,是因为刘姥姥用过,黛玉嫌脏,不要了。(《红楼梦》)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时器时代陶器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严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在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

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7.下列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经由再现到表现,再到事实,最后到符号化的积淀过程。B.“有意味的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尤以鱼纹最为普遍。C.“有意味的形式”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D.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抽象的几何纹饰逐渐增多。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明显包含了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C.闻一多先生把鱼的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追溯到了《诗经》《周易》。

D.仰韶陶器器身上的某些几何纹饰比动物形象更多,其原始图腾含义得到加强。9.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像及其把图像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10~12题。

截冠雄鸡志

李翱

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侣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秉精气,义而介者焉。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选自《李文公集》卷五)

[注]①零口:地名。②营群:寻其群体。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命:指责。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旋:回头。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校:较量。D.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志:记载。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鸡,禽于家者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D.客鸡义勇超乎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的一组是 A.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 B.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是以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 C.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 D.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众鸡闻而曹奔于粟

四、(31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4分)

译文:(2)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4分)

译文:(3)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4分)

译文: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答: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答:15.古诗文填空。(8分)

(1)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李清照《声声慢》)(3),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屈原《湘夫人》

(4)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孟浩然《夜归鹿门歌》)16.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3分)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玄德闻言大惊失色,是因为担心之前的哪件事被曹操觉察? 答: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抻面①

阿城

铁良是满族人。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沾块湿布醒着。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省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

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箸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20世纪50年代,犯人被押去刑场的时候还允许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①抻(chēn)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17.概括文中铁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答:

18.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6分)答:19.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答:

六、20.语言综合运用。(15分)

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话,描写春节期间的某个场景。(1)集中体现喜庆祥和的气氛。

(2)运用疑问句和排比句来表达情感。(3)最后一句能概括全段内容。

(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D2.C3.D4.D5.C6.B

二、(9分,每小题3分)7.C8.A9.D

三、(9分,每小题3分)10.A11.A12.B

四、(31分)对图校对: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北校区语文组 祁有理 13.(1)(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2)(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3)将用(它)来警醒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14.(1)《论语》

(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5.(1)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2)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3)帝子降兮北渚洞庭波兮木叶下(4)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16.衣带诏上签名(参与密谋伐曹)。

或:担心自己学圃,实是韬光养晦的用心被曹操识破。

五、(18分)对图校对: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北校区语文组 祁有理 17.抻面手艺高超;本分敬业;知恩报恩;有生存智慧。(答对其中三点即可)18.(1)“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2)“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3)”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颤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4)“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矗这个意思。’”

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19.(1)揭示了铁良体悟到的抻面之道。

(2)表露了铁良对那个“运动多了”的特殊年代对人的随意“揉捏”的无奈与不满。(3)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与批判。

六、(15分)

20.略对图校对: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北校区语文组 祁有理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6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陕西省;研究生;教学条件

中图分类号:G811.5 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2-0074-04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的健康状况不但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科研和学习,更影响到毕业后能正常工作的年限,关系到我国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健康的有效的方法,比较而言,脑力劳动者更需要体育锻炼的调节。我国从1978年开始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由于人数较少,各高校均没有开设研究生体育课。2006年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了100万大关,这样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已经不容忽视了。研究表明:我国研究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非常有必要加强研究生体育教育。社会发展快速性和研究生体质健康状况对学校体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目前,有66.7%的学校没有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研究生体育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是什么因素制约着高校开设研究生课程呢?目前很少有研究进行专题讨论。本文希望通过对陕西省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条件进行调查,了解制约研究生体育课程建设的因素,为陕西省研究生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陕西省目前有硕士点的普通高校有24所,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延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陕西中医学院、陕西理工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榆林学院。其中今年刚申请硕士点的学校有2所:陕西理工学院、西安财经学院,由于目前学校还没有在校研究生,被排除在研究对象以外,榆林学院目前是联合培养模式,也被排除在外,所以其余的21所学校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所调查的学校有6所已经在不同规模上给研究生开设了体育课程,占总数的27.3%。

1.2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研究生体育课程等方面的核心期刊杂志和硕博论文等文献资料,一方面为设计调查问卷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目前研究现状有个整体的认识,找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1.3问卷调查法

以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估的相关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设计了关于研究生体育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校基本信息、课程设置、教学条件、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和一些开放问题。课题组成员在陕西省高校体育部长(主任)工作会议和2006年陕西省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完成了问卷调查,其中15份问卷现场收回,6份问卷由被调查人带回,经数据确认后返回。

1.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2.0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陕西省高校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态度

在陕西省高校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态度方面,本研究调查了对研究生体育课程有直接影响的3个部门和群体,分别是研究生主管部门、体育部门和体育教师。他们对学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态度具体情况如下:

在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态度中,非常支持的有1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4.7%,支持的有12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57.1%,无所谓的有8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38.2%,没有反对和非常反对的学校。

在学校体育部门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态度中,非常赞同的有7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33.3%,赞同的有13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61.9%,无所谓的有1所学校,没有反对和非常反对的学校。

在学校体育教师是否愿意为研究生上体育课中,非常愿意的有4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19%,愿意的有17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81%,没有无所谓、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

总体上看,3个部门和群体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都没有表示反对。但比较而言,研究生主管部门的态度明显不如体育部门和体育教师的态度明朗,有太多的持无所谓的态度。然而,研究生主管部门往往是该校是否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主要决策部门,他们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态度不坚决可能是研究生体育课程建设缓慢的一个潜在的制约因素。

体育部门和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研究生群体的体育需求非常了解,同时,从自身事业的发展,他们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态度非常积极。当然体育工作者需要把这种积极的态度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但从目前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学校较少的现状来看,体育工作者更需要将这种积极的态度传播给研究生主管部门,促使其转变观念,明确研究生体育课程也是研究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体育课程的缺失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以获得研究生主管部门的支持。

2.2陕西省高校研究生体育师资情况

在“贵校在编的体育教师人数情况”一题中,认为给本科生教学都有些紧张的学校有4所;基本能满足本科生的需要的学校有8所;给本科生教学很充足的学校有1所;满足本科生教学后,有一定师资给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的学校有5所;完全能满足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学校有3所。总共有61.9%的学校(13所)没有师资力量为研究生上体育课。

因历史原因,许多高校没有为研究生开设体育课,学校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配备的体育师资。随着高校扩招,一些师资力量较弱的高校给本科生上课已经是捉襟见肘了,无法顾及越来越大的研究生体育课程需求,有研究表明,缺乏体育指导是研究生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瓶颈。陕西省由于地处西部,高校的在编体育教师缺乏现象更加普遍,因此,不少陕西高校的体育部门和体育教师尽管态度积极,但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编体育教师的数量严重制约着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建设和教学。

2.3研究生体育教学经费情况和上课待遇

在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经费上,认为教学经费充足的有6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28.6%;认为教学经费勉强够用的有7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33.3%;认为教学经费不够用的有2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9.5%;认为教学经费差距很大的有1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4.7%。由于有15所学校(72.7%)没有开设研究生课程,所以其中的5所学校的体育部门主管对可用于研究生的体育教学经费不太清楚。总体上看,陕西省高校在研究生体育教育上的经费投入不是非常充足,但也不是太差,可以说基本上够用,考虑到陕西省的经济水平,这还是比较难得的了。为了促进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发展,推动研究生身体健康发展,陕西省高校还需要逐步增加研究生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

在研究生体育教学的工作量系数方面,有2所学校的工作量系数为0.8~0.9的,占所选学校的9.5%;工作量系数为1的有10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47.6%;工作量系数为1.1~1.2的有4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19%,工作量系数为1.3及以上的有3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14.3%,有两所学校的体育部门主管表示因为没有研究生体育课程,不能推断以后开课的工作量系数。

工作量系数是用上课课时计算教学工作量时所采用的一个权重系数,是学校为单位时间的教学工作支付的报酬,一定程度上工作量系数表示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没有学校的工作量系数低于0.8,工作量系数1或1以上的为81%,陕西省研究生体育教学的教师工作量系数高于本科生体育教学工作量系数(0.8)和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师工作量系数(0.6)。这一方面,这是研究生体育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应得的报酬,另一方面,也表明多数高校还是比较重视研究生体育教学。

2.4 高校体育硬件设施情况

在陕西省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硬件设施方面,本研究调查了有研究生学校的体育教学场馆、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能够为研究生体育课理论教学提供的教学场所。

在数量上,体育教学场馆非常充足和

充足的有6所学校,教学场馆勉强够用的有9所学校,教学场馆不够用的和差距很大的有5所学校。在体育设施和器材数量上,非常充足和充足的有12所学校,勉强够用的有7所学校,不够用的有2所学校。总的来看,有71.4%的学校在为研究生体育课程提供教学场馆存在一定困难,有42.8%的学校在为研究生体育课程提供教学设施和器材存在一定问题。

教学场馆质量非常好和好的共有8所学校,教学场馆质量一般的有13所学校。在体育设施和器材质量上,非常好的和好的学校共有11所,质量一般的学校有7所,没有学校认为自己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质量差和非常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许多高校均有了塑胶田径场、网球场和室内场馆等高级锻炼场所,这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产生了一定的吸引。

在能够为研究生体育课理论教学提供什么样的教学场所方面,有14所学校表示能在多媒体教室中给学生授课,3所学校可以在普通教室中给学生授课,2所学校只能在体育场馆中给学生授课,有2所学校表明研究生体育不需要上理论课。

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和器材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条件,研究生体育课的许多教学活动是无法进行的;如果这些基本物质条件质量较差,则很难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从本次调查来看,高校为研究生体育提供的硬件设施表现为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和器材质量较好,但数量上存在不足。之所以硬件设施不足,一方面是高校扩招,相应的体育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另一方面,由于建设用地的紧张,一些居于城市的学校尽管有资金,也没有新的地方建设体育场馆,甚至存在挤占运动场地的现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数量上的不足不利于研究生体育教学正常开展。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影响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中,第一位是惰性,第二位就是场馆不足。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增加体育场馆数量,增加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数量,以满足研究生体育的需求。

2.5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难度

当问及贵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困难程度,认为难度非常大和难度较大有7所学校,认为难度一般的有11所学校,认为难度较小和没有难度的有3所学校。总的来看,陕西省高校的体育部门主管认为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有一定的困难,表明陕西省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条件不容乐观。从前面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造成陕西省研究生体育课程建设难度的原因主要有:高校缺乏研究生体育教学的师资、体育场馆和设施数量不足、研究生主管部门态度不够明确和支持力度不够。究其根源,这些原因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为我国对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制度力度不够。《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七条: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仅规定开设选修课,不能引起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当学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研究生体育教育就得不到保障,成为可有可无的事。特别是这些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高校有限的体育资源被投入到不断扩大的本科生体育教育中,研究生体育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挤压。针对当前研究生体质状况和他们对体育教育的强烈需求,有必要在制度上形成明确的规定,增加体育教育资源,以促进和保障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陕西省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条件不容乐观。缺乏研究生体育教学的师资、体育场馆和设施数量不足、研究生主管部门态度不够明确和支持力度不够等,是陕西省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主要制约因素。

2)不利因素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制度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本科生体育教育占用了有限的体育资源,研究生体育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挤压。

3)陕西省研究生体育的教学经费、教学工作报酬、体育场馆和设施的质量基本上能满足研究生体育教学的要求,有利于研究生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3.2建议

1)我国应该制定研究生教学指导纲要,对研究生体育教育和教学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指导,加强高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对研究生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高校研究生体育工作正常开展。

2)陕西省高校应根据研究生体育教育的需求逐步补充体育师资;并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用于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以满足日益增大的研究生体育教育需求。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7篇

1 非奥运项目在普通高校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非奥运项目大部分来源于生活, 很多是群众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在国际上, 非奥运项目的关注程度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20世纪80年代, 国际体育组织专门针对非奥运项目举办了世界运动会, 其规模庞大, 赛事隆重, 被称为“二级奥运会”。世界运动会的举办是一个独特的舞台, 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为非奥运项目的全面普及搭建了一个平台。但是在国内, 由于受到“奥运争光计划”的影响, 非奥运项目没有获得奥运项目一样的重视, 导致很多项目发展缓慢, 甚至逐渐萎缩。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 非奥运项目进入校园, 是原始的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将体育与教育巧妙地融合, 能更好地学习、推广和传承非奥运项目运动。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校体育是以田径、三大球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 将非奥运体育项目纳入课堂的学校少之又少。虽然部分高校也开设了舞龙舞狮、体育舞蹈、瑜伽、街舞、太极拳等非奥运项目, 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校重视程度等条件的限制, 教学效果与传统田径和三大球相比并不明显。以江西省为例, 目前江西省各类普通大专、本科类高校约上百所, 但是在非奥运项目推广与发展上取得成功的仅有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竞技攀岩, 华东交通大学的软式网球, 江西师范大学的竞技健美操。非奥运项目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仍然存在诸多困境。这种情况与全国各大省相似。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非奥运项目的认识程度也不够, 项目设置少之又少, 课程结构也不合理, 严重限制了高校学生的选择和体育观念的形成, 也制约了非奥运项目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2 普通高校发展非奥运项目的必然性

(1) 当前多数高校的体育有严重的滞后性。如, 江西省普通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依旧围绕奥运项目, 其可选性非常少。但是作为高校也要顺应时代需要, 其教学理念也需要根据时代要求, 不断改进与创新, 尤其是对于体育教育目标的制定, 也是需要具有前卫性的教育思想, 但是这也要根据相关的教育政策以及学生个体的不同来实施, 尤其是在人性化教育的理念上, 更应该有所提高与改变。如, 在普通高校在体育教育中, 引入非奥运项目, 这也是对高校体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勇敢创新尝试。也只有经过不断创新, 那些沉寂的体育也才会真正地活过来。除此之外, 随着非奥运项目的引入, 还会从体育文化的角度给予学生解释,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非奥运项目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2) 非奥运项目进入普通高校的基础上必然也会进入运动竞赛, 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也标志非奥运项目的成熟, 非奥运项目进入高校运动会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竞赛活动, 而运动竞赛中非奥运项目的夺冠, 会使该技能提升, 是对团队合作的展现, 也会让体育课程内外充分互补。

(3) 学校不仅是提升智慧的地方, 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地方。学校给予学生非奥运项目的技能和知识, 就会在潜移默化下有了文化内涵的领导, 使高校走出校园并进行交流, 这是在学生最有朝气的时候给的最好的传播。跨文化的交流也对国际关系会有所提升, 比如:孔子文化的传播, 是增强民族友谊和情感交流的最温和的方式。

(4) 学校开设非奥运项目的课程, 一方面会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地理条件,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教育的改革, 让大学生成为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的后备军, 比如在美国, 全国大学生的竞技非常重要, 这是他们选拔运动员的后备军。

3 制约非奥运项目在普通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因素

(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外国高校一直推崇“一流的大学必然有一流的体育”, 而在我国高校往往会忽略体育教育, 一味地在“德”“智”中争强好胜, 江西省也是如此, 例如:江西某高校攀岩队近几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部分领导从思想上并不重视, 学校岩壁建设资金迟迟不到位, 岩壁建设缓慢, 严重影响了该项目在学校的推广。除此之外, 部分老师也不够积极, 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不想花心思和精力去学习新东西, 守着老思想, 固执地认为只要上好传统体育课就行了, 这也阻碍了像瑜伽、轮滑、太极拳等新兴项目的推广和发展。

(2) 高校非奥运项目师资配备严重缺失, 严重忽略了对非奥运专项教师的补充。而且教育课堂和理论知识也有一定的差别, 没有创新的课堂, 必然会引起弹簧般的反效益, 思想观念的陈旧更是对非奥运项目的一种打击。

(3) 学生对非奥运项目认知不足, 认知途径太单一。由于这些不足导致高校学生对于参加非奥运项目的喜爱程度严重下降。例如:江西某高校开设了定向越野课程, 但是由于很多同学对该项目认识不够, 结果导致选课人数寥寥无几, 最终学校教务部门被迫取消该课程。认识途径的单一说明广大媒体对非奥运项目的宣传有所不够。目前江西省的非奥运项目非常少, 这也表现出非奥运项目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4) 教育部门的引导力不足。现今我国体育的两个基本政策是“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偏向于奥运项目的, 与“奥运同步”走, 并全面普及, 严重忽略了非奥运项目, 更是让没有扶持的非奥运项目走下坡路。

4 普通高校传承与发展非奥运项目的对策

4.1 改变陈旧思想观念

在21世纪的社会, 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不仅仅只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 而是要发展“德智体美劳”中的“体”, 其必需是心理健康、道德健康、智力健康的三重标准。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改变是为了更好地去顺应时代, 而我们将更丰富、更趣味和弱竞技性的项目引入到其中, 可以让高校体育文化变得更加丰富, 为学生打造更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在传承发展非奥运项目的同时, 还能使高校的大学生们树立好正确的、终生的体育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4.2 培养专业人才

现在对于江西高校非奥运项目是个非常严峻的时期, 虽然开设了许多非奥运项目课程, 但是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所以建议江西高校设立专项研究, 以此来鼓励有兴趣的师生进行交流, 提供就业机会;非奥运项目的传承自然也少不了他们的传承人, 这就需要高校和社会有所交流, 吸收人才进校园, 这才是对非奥运文化的真正吸收;举办非奥运项目的讲座, 零距离地让高校学生接触它们、体验他们, 这也是学校办学的宗旨。同时, 把体育和教育结合在一起, 借鉴中国女子藤球、南京大学的垒球运动, 会是很好的发展。

4.3 大力开展非奥运项目的竞赛

采用竞赛的方式让非奥运项目市场更加繁荣, 这也是发展非奥运项目的必经之路。在高校, 竞赛是大学生参与非奥运项目的重要途径。一些受大学生欢迎但受课堂条件限制难于纳入体育课程的非奥运项目, 可以通过运动竞赛、体育社团的形式走进校园。此外, 各高校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 以承办邀请赛、对抗赛等方式来推动该项运动的发展。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仿效牛津和剑桥每年举办赛艇对抗赛, 很好地推动了该项目的发展。

5 结语

在当前面临着公众不重视以及高校学生对非奥运项目的认知偏差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 非奥运项目还是要坚持, 普通高校的传承和发展正在力求“顽强”地生存。如果高校能充分利用非奥运项目特点以及自身的优势和政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一定会成为非奥运项目的重要发展基地, 不仅会使非奥运项目得到迅速发展与传承, 还能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其实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非常值得我们去实施与践行。

摘要:在竞技体育强势发展的今天, “非奥运”项目一直存在于“奥运”项目的光环之下, 因此, 非奥运项目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 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转变其发展传承的策略。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 也是引领社会改革的中心。所以, 非奥运项目和普通高校的结合, 是体育和教育的交融, 是强身健体、锻炼智慧的开始, 也是体育与文化的融合。因此, 积极推动非奥运项目在普通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势必将早日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非奥运项目,高校,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文谦, 张廷晓.非奥运项目的社会化发展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6) :10-15.

[2]于文谦, 张廷晓.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3 (6) :1-5.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8篇

1 研究对象

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教育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东华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宜春学院500名师生, 其中学生440人, 老师60人。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对以上11所大学的在校师生进行随机抽样发放《江西省高校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知识认识的调查问卷》和《江西省高校普通高校教师对奥林匹克文化知识认识的调查问卷》, 共发放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38份, 有效回收率为87.6%。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测, 其值分别为0.865和0.892。

2.2 数理统计法

本文采用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有问卷调查数据进行spss软件处理, 将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数学统计和分析。

2.3 专家访谈法

针对本论文所涉及的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可行性的传播对策及调查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咨询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2.4 逻辑分析法

本文研究中, 采用类比、归纳、综合等分析法, 对所观察的现象和统计的数据进行了逻辑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求知欲望的表现情况

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 他们关注社会的进步, 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调查显示, 85%以上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观看北京奥运会, 和相关的新闻信息, 50%以上大学生北京奥运会结束后, 没有比赛项目看了, 感觉生活少了点什么, 出现了“奥运后遗症”的表现。调查显示, 他们对奥林匹克文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愿意进一步, 深层次地了解与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的知识, 并希望把奥林匹克文化引入课堂。这表明大学生在主观上有着较强的奥林匹克知识求知欲望, 同时也反映出他们认识到自身奥林匹克知识掌握的不足, 需要加强和提高。

3.2 大学生对奥运知识了解的情况

为了了解奥运知识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 在问卷中, 我们设计了部分关于奥运知识的题目, 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奥运知识掌握的深广度。

3.2.1 对一般性常识, 大多数学生能够了解, 准确率比较高。如奥运会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 奥林匹克的宗旨是和平、友谊、进步, 近65%的人可以答对, 也有1/4的人选择格言是公平、平等、竞争。第一届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是雅典, 答对率为92.75%。 90.10%的人都知道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是罗格。70.21%知道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位于瑞士洛桑。96.36%的人知道奥运会举办的周期是4年。现代奥运之父是顾拜旦, 答对率为69.24%。中国第一个获得奥运金牌的是许海峰, 答对率为89%。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是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 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一般性的奥运知识还是比较熟知的。

3.2.2 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问题, 大多数学生错误率较高, 如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是刘长春, 答对率为33.16%。1912年瑞典奥运会开始出现志愿者, 只有4.51%的学生是正确的。古代奥运会曾提出的重要口号是神圣休战, 只有33.81%的人答对, 将近40%的学生选择了自由平等。因此,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奥林匹克文化知识掌握的程度还相当不够, 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3.3 奥林匹克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 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播, 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国际奥委会非常重视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 特别是奥运会主办国。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江西省高校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途径比较单一, 45%的学生是通过电视了解奥林匹克文化, 35.2%是通过网络了解, 15%的学生是通过报纸和杂志了解, 9.8%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 (表1) 。这说明电视和网络是当前大学生了解奥林匹克文化的主要途径。高校作为传播的主体, 应该积极拓宽传播的途径, 给学生更多了解和学习奥林匹克知识的机会。

3.4 奥林匹克知识在高校教师中掌握的情况。

教师是文化传播的主导者。作为高校教师, 他们对奥林匹克文化掌握和认识程度, 对奥林匹克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对60名教师的调查发现, 有85.5%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在高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传播, 12.7%老师持无所谓的态度, 只有1.8%老师认为没有必要。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很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传播。但是在对60名教师的调查中, 显示 (表2) 有4%的老师认为自己对奥林匹克文化知识掌握的比较全面, 70.5%的老师认为掌握的一般, 25.5%的老师掌握的很少,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奥林匹克文化在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根据调查, 只有5.5%的老师参加过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培训, 94.5%的老师都没有参加过相关知识的培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对奥林匹克知识的掌握程度。

3.5 奥林匹克知识在高校重视程度的情况

学校对奥林匹克知识传播的重视程度, 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是衡量一个学校文化底蕴的一项重要指标, 奥林匹克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 应在校园积极推广。但是笔者走访部分高校领导, 了解他们对奥林匹克文化在高校传播的认识, 部分领导表现得不是很重视, 这严重制约着奥林匹克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在调查中发现, 只有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两所高校中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 把奥林匹克文化知识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但在调查中发现,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把奥林匹克文化知识作为一门课程, 引入课堂。中国大学作为育人基地和舆论阵地, 连接体育和教育的社会机构之一, 负有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责任, 也兼有发展体育和传播体育价值的任务。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 已成为大学服务社会的一种直接的有意义的形式[3]。因此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重任。

4 结论与建议

4.1 充分发挥北京奥运会江西火炬手、护跑手、志愿者、裁判的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江西境内传递, 经江西省选拔产生的火炬手共有377名。江西省教育厅根据《江西省2008年北京奥运会护跑手工作实施方案》, 选拔出了137名护跑手, 主要是由大、中学生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担任。经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选拔, 江西共有80名奥运会和20名残奥会志愿者名额。并且北京奥运会共有江西籍裁判15人 (表3) 。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护跑手、志愿者、裁判, 他们有幸亲自参与相关的各项活动过程, 应该说, 在他们身上都有很多新鲜、值得学习和了解的故事, 他们其实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奥林匹克教材”, 各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 邀请他们参加, 讲述他们是如何成为火炬手、护跑手、志愿者、裁判, 以及在参与过程中所了解发生的一些事情和感受, 这对广大青年学生来说, 都是极具教育意义的知识和常识, 对营造校园奥林匹克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加强奥林匹克文化研究, 成立江西省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 加强师资培训

江西省奥林匹克文化基础薄弱, 起点底, 发展慢, 是影响江西省奥林匹克文化在江西省高校传播的瓶颈。江西要提高高校大学生奥林匹克文化素质和修养, 首先必须在加强奥林匹克文化研究方面下工夫。虽然在调查中发现, 江西高校教师奥林匹文化素质不高, 但江西高校毕竟有少数学者和教师在奥林匹文化方面有比较深的研究, 因此可以发挥这些教师的作用, 成立江西省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 集省内外的专家和学者智慧, 加强交流和学习, 在全省加强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和传播, 由中心负责对全省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文化知识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文化知识和修养, 以便更好地提高传播奥林匹克文化。

4.3 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开展奥林匹克文化艺术节

据调查, 江西省各高校都有羽毛球、篮球、足球等体育和社团和协会, 这些社团和协会, 在高校校园, 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 营造校园文体活动氛围, 陶冶学生情操,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社团和协会的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奥林匹教育和传播, 例如可以开展“奥林匹克文化艺术节”, 开展“奥运大讲堂”、“奥运知识手抄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孰轻孰重”辩论赛和演讲赛等, 全方位, 多结合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奥林匹克活动, 广泛动员学生参与, 激发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渴望。

4.4 开设《奥林匹克文化》选修和普修课程

目前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文化》课程的学校很少, 只有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赣南师院体育学院等几所体育院系体育专业学生开展了相关课程, 并且课时不多, 面向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奥林匹克文化》的学校没有。众所周知,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来源的重要途径, 除了通过平时的电视、网络、广播、橱窗栏等传播途径进行奥林匹克知识宣传, 还是应该重视课堂教育, 面向广大学生开设《奥林匹克文化》讲座, 通过课堂进行教育, 宣传奥林匹克文化。

摘要:本论文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对江西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11所高校的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学生对一般性的奥林匹克知识掌握还行, 但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掌握还很不够;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途径比较单一;高校教师掌握奥林匹克知识的程度不够;高校对传播奥林匹克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根据调查现状提出4条建议, 为提高江西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奥林匹克文化素质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江西,大学,奥林匹克,文化

参考文献

[1]涂传飞.我国高校中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5.

[2]张晓.北体大的奥运年——访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池建[J].国际人才交流, 2008, (6) .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9篇

调查结果显示,在自上而下教育行政系统紧锣密鼓的部署与管理下,江西省各地和学校积极探索,精心组织,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积累了初步的工作经验。例如,学业水平考试保证了国家课程方案的贯彻落实,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作用更加明显;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实施对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业水平考试也促进了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和高考方案的不断革新。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学业水平考试各项工作的开展效果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社会氛围营造、师生观念的转变、考试工作的组织管理、考试的效度和信度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困难。

一、现行学业水平考试所面临的困境

1. 思想认识偏差导致学业水平考试的地位陷入边缘化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52.7%)对现行学业水平考试的认同度不高,学业水平考试并未如我们希冀的那样对普通高中教育产生很多积极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师生(45.3%)认为现行学业水平考试对抑制“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克服偏科现象以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用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学校对学业水平考试不够重视。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不少人认为学业水平考试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影响不大,较多师生把学业水平考试完全等同于以往的高中毕业会考,认为即便学生不能通过考试也无大碍。因此,不少学校只是以应付的态度对待考试,使得学业水平考试成了一种形式化、走过场的考试。其二,教师尤其是学生对考试产生反感甚至排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师生的教学、学业负担比较重,学生考试的名目繁多,这就使得教师尤其是学生对过多的考试产生反感和排斥,不少人指责学业水平考试“劳民伤财”,把其看作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累赘,是一种“低水平重复考试”。

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学业水平考试在很多学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考试的地位与作用陷入边缘化。正因为如此,现在有不少人都建议取消学业水平考试。

2. 监管工作不力导致学业水平考试的公平性受到挑战

在“对学业水平考试进一步改革的意向”这项调查中,近半数的师生(41.2%)对“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改革诉求强烈。访谈中也了解到,由于不少地方对学业水平考试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考试组织工作存在缺陷,对考试监管不严,使得考试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舞弊现象,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很多师生对此意见很大。

可见,如何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遏制舞弊现象,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诚信度,保证考试成绩的可信、可用,使学业水平考试回归公平、公正,是当前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 科目设置缺陷导致学业水平考试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调查显示,师生对“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呼声也比较高。江西省学业水平考试的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测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11科。然而,这种“全科目省级考试模式”的合理性却引发了部分师生的质疑,不少人认为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一些教师和学生(36.2%)倾向于把高考科目之外的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甚至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即文科、艺术考生考物理、化学、生物;理科、体育考生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还有少数师生主张由学校自行组织部分学科的考试,其意图主要在于减轻学习负担与考试压力。另外,有些教师和学生(27.6%)认为考试内容也存在一定缺陷。如考试内容与新课程标准的契合度有待加强,试题难易度的把握欠佳(大部分师生认为试题偏容易),不能很好地反映考生真实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

二、突破学业水平考试困境的路径

1. 提高认识——理性看待学业水平考试的“存”与“废”

由于不少人认为现行学业水平考试的效果欠佳、作用不大,因而关于废除学业水平考试的呼声较高。其实,效果欠佳并非学业水平考试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学业水平考试的“存”与“废”问题。

设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初衷在于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高中教育教学行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美好初衷却没有得到彰显。现在,不少学校和学生很“实际”,与高考无关的科目不重视,马虎应付;有的学校从高二开始就分班教学,学生主攻高考科目,其他副课都得“让位”。看来,在高考制度一统天下的当今社会,很多人心目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充其量只能算是高考的装饰品,这样的学业水平考试所产生的结果是,如果不与高考挂钩,就味同鸡肋,不受重视,进而衍生出考试组织、实施层面的问题;如果与高考挂钩,又会导致考试科目的重复,同时增加学生的负担,异化为“小高考”。这其实也正是现行学业水平考试实效低下、备受人们非议甚至反对的根本原因所在。

然而,“取消”并非学业水平考试应走之路,改革与完善才是学业水平考试发展的理性路径选择。为走出学业水平考试的现实困境,社会各界和学校必须准确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定位,全面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一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标准参照考试(水平考试),它不仅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还是反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学业水平考试作为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同时,积极推进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改革的整合,将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与高考改革配套进行,提升学业水平考试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让学业水平考试像高考一样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敬畏。

2. 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鉴于现行学业水平考试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加快推进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使其不断完善。

一要加强考试内容的改革。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检测普通高中学生学业修习程度的终结性考试,其内容改革或内容规范制定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确保考试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的一致性,包括内容领域或主题的一致性、知识深度水平适应性、内容主题中知识范围对应性、内容主题或知识点的平衡性等。此外,还应根据课程标准,着手制定各学科的学业标准,并严格依据各学科学业标准来命题。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考试科目。从减轻考生负担的角度出发,建议采用文理科反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即11科目全部开考,文科生只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8科,理科生则参加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8科的考试。同时,要适度分散考试,以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把语文、数学、英语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进行。此外,还可允许每个学生多次报考某门考试科目,将最好一次成绩记入档案。

二要强化考试的组织与管理。为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作用,各级考试组织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考试的规章制度,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化措施,加强监管。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命题、统一编排考场、统一施考、统一评卷、统一成绩管理。采取电脑报名采集相片等信息、实行与学籍对应一人一号多次使用动态管理的考籍管理办法、采取网上评阅卷办法,提高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坚持并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巡视制度,实行县与县交换监考,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和权威性。同时,还应强化考试数据的反馈激励功能。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分设区市划定学生各科考试成绩等第,每年编制并公布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分析报告,充分利用考试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学业评价、质量监测、教学反馈和指导等方面的功能。

三要积极尝试考试模式的创新。我国的学业水平考试借鉴的是美国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美国的SAT与中学教学脱钩,每个高中生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报名参考,考试评价的是学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但我们借鉴得很不彻底,目前我国各地推进的学业水平考试,不是SAT这样的综合能力考试,而是每门学科的考试。这其实与以前的毕业会考大同小异,只是将考试分割在高中不同阶段而已。

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虽然这是针对高考制度改革而言的,但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也可以依照“教考招分离”的精神,遵循自主教学、社会组织考试、高校自主招生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学业水平考试的设计、开发、管理等专业问题交由专业的考试机构独立地操作。学业水平考试不与中学的学科教学紧密挂钩,而应突出对中学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评价。这样,在高校的招生中,就形成“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综合体系,而不是中学学业成绩看学科成绩、学业水平考试仍旧看学科成绩、统一高考还看学科成绩这种教考招紧密一体化、只注重学科单一评价的格局。当然,推行这样的学业水平考试,由于学生和学校的选择空间变大了,对目前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权威无疑会形成挑战。

3. 积极试验——尝试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改革适度挂钩

学业水平考试既有助于对高中阶段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同时能为高考的多元学业评价改革提供基础信息。目前,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各省份在高考改革方案上都无一例外地赋予了学业水平考试一项举足轻重的新功能,即将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以至于学业水平考试被称之为“小高考”或“高考的首战”。

随着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向自主、多元的方向迈进,高校招生录取在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的前提下,参考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是大势所趋。所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仅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将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当前,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严格、规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在现阶段有必要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校招生录取适度挂钩。何谓适度挂钩?即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记入毕业生档案,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具体而言,可以规定考生所有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或者,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可以优先录取学业水平考试达到A级(或优秀)数量多的考生。此外,还可给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允许在某些专业录取时对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科目提出等级要求。今后,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考虑将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高考总分,实现学业水平考试与高校招生录取完全挂钩。

总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只有及时总结试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才能逐步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真正发挥出学业水平考试的理想功能。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赣教基字〔2009〕25号)[z].2009-5-8.

[2]刘决生.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上海教育科研,2010(3).

[3]杨向东,崔允漷.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比较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4).

[4]岳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改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2).

[5]雷新勇.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改革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8(8).

[6]朱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功能、命题与成绩使用.考试研究,2008(2).

[7]季芳.高中新课程评价制度的建构及探索——基于浙江省高中新课程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实践的思考.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1).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10篇

1. 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和传送等主要用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技术,具有获取、认别、存储、压缩、转换、传递、处理、再生、利用、共享等特征,具有数字化处理能力,能迅速实时地处理图像、文字、声音等,可以利用信号处理数字化和数字压缩技术,快速地使图像、文字、声音在计算机上运行[1]。

2. 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2.1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重大的信息技术革命,每一次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第一次信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第五次信息革命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2]。

2.2 国外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纷纷制定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和计划,从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入手来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世界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总体格局是,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垄断了全球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市场。欧盟和日本总体落后于美国,但在移动通信和GSM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韩国、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公司为世界一流信息技术企业。韩国的手机、存储器、CDMA系统和印度高质量的软件,都处于世界一流技术水平。信息技术产业已从单纯发展技术和产业本身向扩大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应用,并加强其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结构的影响过渡[3]。

近年来,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等概念及其应用在信息产业内的发展,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掀起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这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节能减排、科技民生、创造就业等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美国、欧盟、日本等都非常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深入探索该产业的发展。

2.3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

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属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非常巨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资金和人才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与经济、科技、教育等迅猛、跨越式发展,据资料统计,我国2010年GDP总产值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8%,比200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10%[4],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在逐渐缩小。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以高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前所未有得到国家强力支持,整个产业将得到空前的发展。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纲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列入“七大”新兴战略产业,这将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 江西省普通高考基本概况

3.1 江西省普通高考的基本情况

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江西省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1977—2010年普通考生录取总人数达到270万余人,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为实现“富民兴赣”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江西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报名人数为几万到十几万,从1999年开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每年高考报名人数不断增加,到2008年高峰时达到38万余人,录取人数从1977年的6800余人增加到2010年的25万余人。旧的考试管理手段不能适应大规模考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扩招的要求,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改革落后的考试手段、技术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

数据来源: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3.2 信息技术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中的应用发展情况

30多年来,江西省高考工作紧紧围绕“确保试题安全保密,确保考试成绩真实可靠,确保录取公平公正”的“三个确保”目标,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招生考试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实现了全面提升和跨越,已经从早期的口头布置、纸笔抄写、人工评卷、算盘统分、手工投档,发展到今天的网上报名,网上评卷、网上填报志愿、远程网上巡查考场、网上投档、网上录取,高招工作已经迈进了程序科学化、手段现代化、管理规范化、信息透明化、服务人性化的崭新阶段[6]。

4. 信息技术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中的应用及意义

4.1 网上报名技术

报名工作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中的第一个环节,考生报考基本信息采集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后面的工作环节。传统报名方式是:考生用铅笔填涂报名信息卡,县区招考办用光标阅读器读取考生报名信息。传统报名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报名信息错误率高,由于铅笔质量或光标阅读器不灵敏及考生填涂没有涂重等原因容易造成错误;(2)工作效率低,由于错误,需要不断地去涂改更正,十分麻烦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整个人类社会信息的生成、传播、和使用的方式改变了,这个改变应用在考试报名技术上,推动了网上报名技术的发展[7]。江西省在吸收外省网上报名技术成功经验后,2005年在全省11个试点县进行网上报名试点工作,此次网上报名试点有3万余人通过网络报名成功,到2006年江西全面实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与传统报名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招生工作更加快捷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2)方便了考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3)由于传统填涂报名信息卡容易造成信息采集错误,网上报名考生可以在报名时看到自己所填报的信息,及时发现错误,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

4.2 考场编排技术

考场编排是普通高校招生组织考试前的一项工作,传统的考场编排是完全依靠手工进行。手工编排考场主要缺点是:(1)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2)操作不公开、不透明,存在人为干预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和谐社会的发展,传统考场编排技术已经不能适应考试和社会发展要求。江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编排考场,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算法的发展不断完善考场编排技术。计算机考场编排技术取代了手工编排,不仅避免了人为因素干预,而且现在是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公开进行,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进步和高招工作的公平、公正。

4.3 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是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确保考试安全的重要手段,该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覆盖全国的教育考试监控、指挥和应急处理,提高国家教育考试的管理水平。考务管理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管理工作中关键的环节,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教育考试的权威和选拔人才的质量,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公平、公正。

从古到今,有考试就有作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考试违纪作弊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形势十分严峻。传统的监考工作是:依靠监考人员以肉眼方式进行监考,这种监考方式对付不了现代高科技手段的作弊行为。监考人员即便发现作弊行为,有时却苦于没有有力证据或者作弊者毁掉证据,而无法处理作弊者,使其逍遥法外之事时有发生,从而给考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2008年江西省实现与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连接,并成立江西国家教育考试指挥中心。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要求,2011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要求至少试点建立1个标准化考场,2012年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建立标准化考场,实现省级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建设。该平台是利用数据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视频技术、系统工程、管理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在各省及全国范围内建立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安全、可信、实时、高效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国家教育考试指挥、管理、监控、服务体系,具有七大功能:网上巡查、应急指挥、教务综合管理、视频会议、考生服务功能、网上考试和诚信档案等[8]。

平台为考试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直观的、扩大视觉和听觉范围的管理工具,能总览全局,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监管全省范围内的任一考场的实时情况,对考场环境声音实时监听,点对点远程对讲通话,可以现场录像存储并为突发事件提供确切的证据[9]。这对近年来考试作弊现象愈演愈烈,遏制高科技等作弊手段气焰猖獗具有威慑、打击作用,对促进江西教育考试信息化发展,维护考生利益,促进考试公平、公正具有现实意义。

4.4 网上阅卷技术

阅卷是高考完后对考生试卷进行客观评价的一个过程,是考生出成绩的过程,这关系每一位考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传统阅卷方式是:把全省各设区、市所有参加高考考生试卷和抽调阅卷老师集中在省里一个专门的地方进行封闭式全手工式评阅试卷。阅卷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上世纪70年代末的完全手工阅卷阶段;(2)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客观题填涂答题卡经过光标阅读器进行阅卷和主观题手工阅卷的半手工阅卷阶段;(3) 2005年全部科目实现网上阅卷。传统阅卷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评卷误差率高,人为主观因素太多,评卷老师多给一分或少给一分有时决定一位考生命运;(2)评卷计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紧、任务重是高考中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工作效率低;(3)安全性差、保密性不强,容易造成人为篡改考分和试卷丢失事件。如何公平、公正、客观评阅每一份试卷是摆在考试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网上阅卷是信息技术与评卷方式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评卷史上的一场革命”[10]。江西自2000年首次在高考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进行网上阅卷试点以来,从单科阅卷发展到今天全部考试科目进行网上阅卷。

网上评卷是用专用阅卷机快速扫描答题卡,客观题部分计算机自动对比标准答案给分,主观题部分则按题切割成图片,服务器根据指令随机发到评阅相应题目的阅卷教师的计算机上。网上评卷严格遵循“坚持标准,统一做法,宽严适度,前后一致”的原则,对于每一个主观题目,首先通过一评、二评在“背靠背”情况下分别给出两个分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一评和二评的平均分即为该考生此题目的最后得分;超出误差则由计算机系统直接转到三评,三评分数和一评、二评其中之一接近者取平均为考生该题目的最后得分;若一、二、三评分数误差都超过了规定范围,那么该试卷将由专家组进行仲裁,专家的给分为考生该题目的最后得分。当所有考生的客观题和主观题评阅完毕后,由计算机自动合成每位考生的所得分数,并与原始试卷图像整合,建立考生的综合信息电子档案。

网上阅卷技术与传统阅卷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2)减少了试卷周转环节中的差错,安全性、保密性高;(3)确保了评卷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从而达到公平、公正、客观的目标。

4.5 网上填报志愿

网上填报志愿与前面所讲的网上报名技术是基本相同。江西省从2004年开始实行“网上填报缺额院校志愿”的措施,经过几年发展,目前江西省全部批次实行志愿网上填报及录取期间各批次缺额院校志愿补报。这项措施实行极大地方便了考生,也给考生提供了多次填报缺额院校志愿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录取效率,使高招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实现了考生和高校的双赢,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考生的权益。

4.6 远程招生录取

录取工作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关注面广、影响力大,关系到整个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成功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传统录取方式是:由省级招生部门租赁承包整个宾馆,全国各院校派专人来现场录取,整个录取工作全是依靠手工投档、人工录取。传统录取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整个流程以纸质档案流转为核心,纸质档案容易丢失,安全性保密性不强,工作量太大,工作效率低下;(2)由于完全依靠人工操作缺乏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走关系”现象而造成不公平、不公正,引起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在招生工作中贯彻“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阳光”的原则,是党和政府对高招工作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殷切的希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招生工作中使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是高考招生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继续保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阳光”原则的有力保障[11]。江西省从2001年开始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实行省内本、专科院校远程网上录取试点,2003年,全国在江西有计划院校全部实行远程网上录取。该系统基于广域网络的大型分布式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CERNET为依托,连接全国各省级招生办和上千所高校,实现从招生来源计划管理、考生信息采集与录入、电子化档案制作、招生现场信息管理、高校端实现招生网上录取的全过程计算机管理,并对招生录取信息进行实时查询和监控等功能[12]。

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使传统的招生录取管理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远程网上录取与传统录取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经费支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传统的招生考试录取工作是以考生纸质档案为核心的人力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费;实行远程网上录取后,转变为以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密集型工作,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数量,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了招生工作的时间,节约大量的经费开支[11]。(2)使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阳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传统招生录取是以纸质档案为核心,整个招生录取过程都是依靠手工进行投档、录取。由于全部是依靠人工进行,难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信息滞后,每年都有考生和家长上访、投诉,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实行远程网上录取后,整个招生过程由计算机系统按照招生政策、计划的比例以志愿、分数为依据从高到低投档给高校,高校再按照志愿、分数、各科成绩、思想道德等指标择优录取。全部的招生过程在计算机中都保留了详细的日志,都在纪检部门监督下进行,整个过程非常公开、透明,考生和家长可以到录取现场观看录取工作的整个过程,确保最新的录取信息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考生可以在第一时间网上查询到自己的录取状态信息,使高校招生工作真正在阳光下、和谐中进行,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良好的影响。

5. 结语

信息技术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中的应用,对促进江西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考试信息化、现代化具有现实的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考试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恢复高考30多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中的应用及其意义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信息技术,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涤非, 赵励宁.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现代情报, 2008, (9) .

[2]李艺.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刘娅.若干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比较[J].中国信息导报, 2004, 4.

[4]何鹏.2010年高技术产业占GDP比重将超10%[N].上海证券报, 2007, 09, 28.

[5]杨学为.高考文献 (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肖辉.迈向阳光走进和谐—献给恢复普通高考三十——周年[M].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7.

[7]王后雄, 何家军.恢复高考30年考试技术的变革述评[J].中国考试, 2007, (8) .

[8]“高考期间国家考试考务指挥平台正式启用”[EB/OL].http://www.syec.net.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466, 2007-6-9/2011-5-27

[9]熊水金.计算机技术在考试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化之窗, 2007, (8) 下.

[10]罗友花, 刘铁明.网上阅卷研究述评[J].中国考试, 2009, (11) .

[11]冯华.“高校招生一网当关”[EB/OL].http://www.edu.cn/yuan_cheng_jiao_yu_161/20060323/t20060323_23064.shtml, 2002-01-16/2011-5-27.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11篇

【关键词】山西省太原市 高校羽毛球运动 现状 对策

羽毛球运动是一种老少皆宜、有助于身心健康的运动项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我国的羽毛球运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羽毛球运动凭借其自身项目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无论是在竞技领域、大众健身还是学校体育中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羽毛球运动还是一项既有健身价值又具有终身体育性质的运动。它具有简易性和复杂性的统一、竞争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普及性与提高性的统一等独特个性,而这些特征都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在普通高校中备受师生青睐。

一、太原市五所高校体育活动中羽毛球运动开展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中北大学的场地数为18片,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均为6片,山西财经大学8片,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仅有2片。高校羽毛球场地较为短缺,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另外有些学校的羽毛球场地与篮球场地或排球场地套用。例如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经调查:太原市高校羽毛球教师大多数为硕士16名,博士1名,学士4名。其中羽毛球专业教师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的人数很少,仅有一人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学生的抽样调查中了解到,每次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学生一般活动30分钟以下的占15%,30-60分钟的占60%,60分钟以上的占25%。每周打球次数,达到两次以上的占80%,每周打球一次的占20%。

二、制约山西省太原市普高校羽毛球运动开展因素的分析

2.1 高校场地制约

尽管太原市拥有羽毛球场的高校较多,但各高校的羽毛球场地数量较少,限制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羽毛球活动的空间,不利于更好的普及羽毛球运动。

2.2 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质量不高

目前教师团队水平的有限,影响了羽毛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要提高学校整体羽毛球运动水平,必须要有一批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地基本技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比赛经验的教师团队。

2.3 高校对羽毛球运动不够普及

目前学校羽毛球教学开展条件比较差,学校不能给予充足的课时,无法保证系统羽毛球课程的质量。羽毛球运动相关的课内外活动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的比赛只是在水平较高的学生中进行,热爱羽毛球运动的学生而没有参赛的机会,不利于羽毛球运动的普及。

2.4 政府对羽毛球运动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山西省没有出色的羽毛球成绩,政府不予以重视羽毛球项目,导致高校领导对羽毛球运动的忽視。从而羽毛球运动场地、设施短缺,课时不予以保证,相关的费用很难到位。

三、山西省太原市普通高校羽毛球发展对策与思路

3.1 加强场馆设施建设,科学提高现有场馆使用率

结合相关部门不断提高羽毛球场地的质量,并进行长期而有规划的维护和管理,不断提高羽毛球场馆的利用率。学校可以利用场馆多举办一些有偿活动,课余时间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对外开放,可以达到以馆养馆的目的。在室外场地可以安装简易的羽毛球设备,增加羽毛球场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羽毛球运动,更好的普及羽毛球运动。

3.2 转变观念,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提高羽毛球运动项目在高校中开展的重视程度。各高校应不断加大对羽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使学校加强对羽毛球运动的重视程度,为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3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是双边互动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遵循羽毛球球运动的规律,把握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科学的安排教学计划内容因材施教。

3.4 优化羽毛球课程结构,改革与完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

学校应该适当的增加羽毛球开课学时,课程设置要考虑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现实需要。可以在课余时间开设羽毛球俱乐部和羽毛球社团,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羽毛球运动,使羽毛球运动更好地普及和发展。

四、小结

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普及,羽毛球运动进入了高校体育课堂,并成为大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由于太原市各大高校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各个方面的原因,使得羽毛球运动在高校开展并不理想。本文通过为太原市各大高校羽毛球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高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的因素,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通过此建设性意见可以提高山西省太原羽毛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韩畴鹏,普通高校羽毛球专项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0年:166.

[2]石昊天,长春市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86.

[3]侯鹏飞,太原市杏花岭区群众羽毛球运动的现状调查[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48.

山西省普通高校太极拳发展浅探 第12篇

1.1 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普通高校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的全日制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和查阅近年来关于太极拳教学的有关资料,了解山西省普通高等院校的太极拳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拟定普通高等院校的太极拳教学调查内容。

1.2.2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推理。

1.2.3 专家访谈法

访谈部分从事太极拳教学的老师、教学管理领导;并收集和分析各普通高等院校的太极拳教学大纲(计划)和太极拳教师的教案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普及太极拳教学现状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系,通过对山西省各大高校调查可知:高等院校开展的太极拳教学内容的选用主要是依据专业体育院校的简化24式太极拳教材,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存在内容安排单一,内容较为陈旧单一,影响教学效果,缺乏吸引力;实际教学中太极拳理论的学习偏少,不能引导学生对太极拳的正确认识,只有几所普通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大纲有理论课时的规定,且太极拳教师教案中理论课教学内容只有太极拳分类、基本特点等内容。

2.1.1 高校太极拳教学的传授

大部分高校是专业的体育老师进行传授太极套路和理论知识,也有一部分是校外的太极拳爱好者。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练习,它在学生的初学阶段有着重要作用,这是由太极拳套路的动作特点所决定。太极拳教学一般离不开套路教学,从调查中得知,目前教学过程呈现两种现象:一是重视动作质量型,即从基本功和套路中的难度动作进行教学,然后再学习套路,可是短短几个课时根本无法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整套动作,即便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质量也不理想;二是完成任务型,先把一些有关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大致介绍一遍,即开始套路教学,虽然学生能勉强学完整套动作,但动作的规范性明显不理想,结果不能令人满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只强调动作的外形,注重动作的过程和线路,使学生觉得武术动作有名无实,这是学生对武术教学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2.1.2 高校太极拳的学习者

学习者传统是被看成“接受教育者的教育”的人。而现在观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现在山西省普通高校可以让学生自己以选修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从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大部分选择太极拳是为了能够强身健体。男生更愿意选择力量或速度要求更多的项目。而女生更愿意选择柔,缓的太极项目。

2.1.3 高校太极拳的教学内容

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太极拳课教学内容安排不太合理,这种陈旧单一的太极拳教学方法不适合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一方面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太极拳理论课教学强调不够,没有把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继承,没有发挥出太极拳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和礼仪规范教育的功能。普通高等院校太极拳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教学设施等,从丰富的太极拳知识、套路审美、技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选出来适宜的教学内容。

2.1.4 太极拳课堂教学组织的实践情况

体育教学过程的安排主要受制约于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技能适应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项目特点,太极拳课堂教学过程也不例外。但调查发现:当前山西省普通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组织过程随意性较大,约有90%以上的太极拳教师觉得太极拳课没有什么可教的,就是那么几个动作,致使太极拳课放任自流现象严重,出现太极拳课堂上,学生要么跟跟音乐,要么两人推推手等,太极拳的内容实质及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2.2 影响高校太极拳运动发展的因素

2.2.1 课程设置情况

由表1可见,这样的课程设置在短短几个课时内根本无法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整套动作,效果很不佳。使学生慢慢失去了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太极拳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多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有利于太极拳的发展。

2.2.2 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师资

目前,在太极拳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套路动作练习,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所呈现出的教学现状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内容的学习与接受。从调查中得知,山西省有些高校的教师只会打一套简化的太极拳,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没有深刻的理解,简单的教学方法加上机械、扭曲的动作,最终导致了学生中的爱好者对太极拳失去原有的兴趣。根据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改革与创新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让学生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更科学、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以前一些课程安排的时间太长,有的甚至要用一年时间,效率较低,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节奏慢,缺乏自主性;也导致了教师不善于把最核心的课程内容提炼出来。

2.2.3 学生自身原因

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缺乏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是制约太极拳运动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很多学生仅仅对太极拳动作有所了解掌握,而对太极拳运动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使太极拳教学的完整性受到了质疑。太极拳理论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植根于传统哲学、中医学、兵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等古典文化基础之中,并逐渐形成了融拳、哲、医三理于一身的文化理论体系。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是太极拳理论形成的辩证法基础,“天人合一”整体观是太极拳理论存在和发展的理想基础”。所以,要想领悟太极拳的真谛,必须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太极拳的理论基础。调查结果表明,制约山西省高校太极拳运动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普遍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要有精辟形象的讲解,规范正确的示范,还要合理运用分解和完整法进行教学,同时学生也应该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太极拳。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还是对传统文化不太理解,学生应该也从自身找问题,配合老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学生兴趣浓郁,但发展现状不乐观。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

(2)制约太极拳发展因素:一是课程设置情况;二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师资;三是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理解不够。

3.2 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2)对学生加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太极拳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文章针对山西省高校普及太极拳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具体的阐述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高校应改进太极拳教学方法,增加授课时数,对教师加强业务培训,加强理论教学,重视课内外衔接,以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的要求,并与终身体育接轨。

关键词:高校,太极拳,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太极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

[2]席庸.太极拳与科学健身[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肖宏,周为.试论太极拳的发展前景[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6.

[4]张少云,徐振兵,石玉虎.论普通高校体育的现状与改革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2).

[5]叶伟.浅析太极拳的文化内涵[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2):85-88.

[6]刘忠伟.21世纪都市太极拳发展与现代社会亚健康[J].搏击·武术科学,2005(3):3.

[7]曹晓卫.太极拳发展之路[J].中华武术,2003(12):51-52.

[8]赵连保,李传单.论太极拳理论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J].搏击·武术科学,2004(5):42-44.

上一篇:老年膀胱癌下一篇:商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