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论文

2024-06-02

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论文 第1篇

一、科学史的认识

1. 科学史内涵

“科学史”, 跟“历史”一样有两个层次的意思, 其一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述说, 其二是指对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这是把科学史教育的重心落在了科学实证知识的积累上, 关注的是科学本身, 即科学的“内史” (主要研究科学本身发展的过程, 包括重要的事件、成就、仪器、方法、著作、人物等等, 以及与此相关的年代问题) 。然而, 科学的发展既包含科学自身逻辑性对科学的推动作用, 也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促进作用, 即科学史的“外史” (侧重于研究科学发展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以及科学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 而这外部环境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地理、文化等诸多方面) 。因此, 对科学史的全面认识应该“内”“外”相结合, 科学史教育也应兼顾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的必要性

科学史渗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选择与教学相关的科学史内容, 将科学的运作方式传递给学生。换言之, 就是将知识产生的真实背景和历史经过, 或者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发展过程, 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简约化教学原则有选择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充分感受前人的智慧能力、思维轨迹、认识路线、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探索的艰辛。

(1)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史体现了科学理论的真实发展过程, 有助于小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史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发展过程, 有利于小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史教育融合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科学史的引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有助于知识的习得。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引入史料图片、科学家故事、科学发明简述等形式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具体感知, 促进新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存在的困难

1. 教学理念上的困难

我国广大科学教师对于把科学史融入教学的教育价值认识还不深刻, 一般多认为科学史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培养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 而忽视了科学史在促进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概念、学习科学方法, 以及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价值。在我国的课程标准中, 虽然很多都提及了对科学史的要求, 但很少将科学史教学与理解科学本质直接相关联。

2. 搜集和处理科学史材料存在困难

虽然现行教材以及相关参考书中也出现了很多的科学史料, 但这些科学史料往往对科学探究的过程都做了简单化处理, 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本质, 发展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 需要教师采用其他的途径搜集资料并进行选取, 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这些还存在着困难。第一, 很多的史料散落在不同的地方, 很不容易搜集到;第二, 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压力, 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资料搜集的工作。另外, 通过科学史融入教学的方式来展现科学概念、规律或理论的历史发展, 并不是要事无巨细地罗列所有细节, 要有所取舍, 取舍的时候是既要展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外貌, 使其生动地体现出该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要素, 又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使其能够领悟到科学的本质。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缺乏科学本质相关课程的训练, 因此他们本身对科学本质认识就比较模糊。而要他们从史料中选取那些能凸显科学的特质材料并进行处理, 确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站在教育者的高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去分析“史”的地位, 分清教学中涉及的“史”从属于“作为历史的科学史, 作为科学的科学史, 和作为教育的科学史”中的哪一部分, 实属不易。

3. 选择合适的科学史融入教学方法、手段存在困难

科学史融入教学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如历史个案研究、互动式历史小品、历史调查研究、角色扮演、历史对话、重复历史上的重要实验、小组讨论等等。但不管选择何种方式, 最重要的是能针对不同的主题, 选择合适的能充分展示科学探究理解方面的一些教学方式, 这需要科学课教师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 即科学课教师要花费一定功夫研究通过多种途径运用科学史, 如:以不同形式运用科学史, 根据科学史在教材中的地位可以分别以背景材料、例题与习题、相关资料插入、扩展性阅读材料、科技活动素材等形式加以引入。以不同手段运用科学史, 如通过视频的方式播放科学史剧、科学动画片, 通过课外读物讲述科学小故事, 通过小抄报的制作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科学史等。

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

1. 利用教材, 找到“史”与教学的结合点

教材引入的科学史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及科学家的品质等, 教师要细心研读教材, 首先找到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科学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巧妙地解释两者之间的联系, 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以苏教版《科学 (3-6年级) 》三年级 (上册) 教材中科学史内容进行统计与分析。

2. 使用教材, 进行合理整合

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科学史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或补充。如“登月之旅” (选自《探索宇宙》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本节教材出示了“嫦娥奔月的示意图、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宇宙及其发现的介绍, 在插入模拟实验的内容之后又出现美国登月的历史事件图片。科学史所占篇幅较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和梳理, 要避免“糖葫芦串”似的吞食内容。首先根据教材中呈现的科学史内容的特点, 按照时间的顺序从各个时代拎出具有代表性的传说和史实, 对教材中的示意图及资料图加以梳理和补充, 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人类探索宇宙的独特性及各个时期之间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即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认真钻研和对教学的精心设计让教材充满张力和空间, 让学生感受人类世世代代为理想而努力、坚持的精神, 体会科学发展几代人的付出与艰辛, 从而创造充满生机的科学课堂。

3. 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过程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学习科学的知识, 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和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 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由此, 小学科学探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伟大的科学发明, 也不在于让学生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关键在于学生“经历”了过程, 目的在于“学习知识和技能”, 本质在于“提高科学素养”。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以某一历史事件、某一特定环境或某位科学家的故事为生长点, 创设一个情境, 预设问题, 简单模拟历史上某一科学概念或理论的研究过程, 激发学生解释其中的问题和矛盾, 调动他们的思维, 让学生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如以“地球的形状” (选自《我们的地球》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中涉及的科学史教学为例, 进行说明。本节教材介绍了古代中西方对地球形状的不同猜想, 分别呈现了古印度“大象驮海龟”、古中国“天为锅地为盘”、张衡“天如鸡卵地如黄”、古希腊“地球近球形”的示意图。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 教师首先要把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大胆猜想, 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因此, 要避免简单地对图片进行欣赏和介绍, 在学生了解了示意图的内容后, 可以让学生扮演古人的角色描绘一下古人的各种猜想, 从而感受猜想的奇妙及古人思想的广阔与智慧。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亲历”了大胆猜想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从而自觉形成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 本节还介绍了麦哲伦航海证实地球是圆的故事。教师可以从这两部分内容出发, 创设古代和近代两个时代的情境。首先出示古人站在地平线上仰望天空的图片, 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特定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猜想地球的形状, 并与麦哲伦航海情境图进行比较, 发现前者用肉眼观察而后者乘帆船求证的区别, 让学生感受随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科学发现与发展的作用。

4. 开发校本资源, 多形式进行渗透

科学史作为辅助性知识不能占用教材太多篇幅, 不能占用课堂太多时间,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开发校本资源。首先, 丰富学生科学史读物, 教师可以把科学史按时代、国别或所涉及的领域加以改变,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编写出图文并茂的读物, 丰富学生知识的积累。其次, 定期播放关于科学发明及科学家故事的动画片、电影, 以多媒体的形式传播科学史知识或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专门设立“科学史上的今天”、“一句话科技集锦”等栏目, 学生轮流负责, 及时发布最新的科技信息。再次, 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 这可是一本鲜活的科学史教科书。同时向学生推荐信息来源。

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原则

1. 去粗取精

对科学史的内容去粗取精, 要做到: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迪, 避免为写史而写史;削枝强干, 使教材中的科学史线条单一、脉络清晰。

2. 尊重历史

科学固然注重创新, 但继承是根基, 尊重历史, 需要重视科学发现的背景, 要把科学放在导致它们产生的那个背景中来学习, 要克服世风浮躁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将有助于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

科学史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实现教学目标, 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科学史。当然, 要掌握适度原则, 要做到不片面强调科学史的教育而忽略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国盛著.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2004.108.

[2]李文林“.三位一体”的科学史.中国科技史, 2007 (4) .

[3]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3-6年级)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于惠新.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史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 2007 (2) .

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论文 第2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加强科学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在看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同时.只有中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认识科学课程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作用、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才能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出发,理性地关注科学课的改革,立足于教学本位工作搞好科学课程教学。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是一个难点,但同时也亟待加强。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这不仅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且因为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活动,同时也在塑造人的品格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形态,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等等。

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明确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相当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开设现状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某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导致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广大的农村的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困难找出原因,提出有效建议。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城市小学一样,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多为中师,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较少,本科更少,这样更无法保证教师素质符合课程要求。

3.教学把握不当。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有些书本知识严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有时甚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企图把更多的新的科学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并不是堆积知识,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这是包括城市小学在内的普遍

用心

爱心

专心

性问题。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就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缺乏,会产生很多的连锁反应。

由于经费缺乏,教师少有参加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机会。学校仅有的一点办公经费也只够给教师买粉笔和文具。由于经费问题,一般乡里的教研活动也很少开展,更没有资金也不可能去从事课题研究,教师学习的机会就更少,师资很难提高。

众所周知,农村的信息大多不够通畅,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学生查阅资料相当困难。有限的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教师、教科书和校内有限的图书资料。在所选用的教材中有很多查阅资料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图书馆和网络,即使是教师查阅资料也不容易,更谈不上学生了,有时只好不了了之。

没有经费投人,教育设施奇缺当然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许多教室里基本的教学设施就是课桌和黑板,教室没有电源插座,就算有也是好多都是坏的,根本谈不上用电视进行录像教学,和网络、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连弹簧秤、天平、温度计和试管这些最常用的、基本的实验仪器学校也没有配备。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要不就花费大量时间自己去制作仪器和准备材料,如果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做,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这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而要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

用心

爱心

专心

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二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不足主要由于教育经费缺乏造成,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多向农村教育投人资金,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购置一些教学仪器和设备,帮助农村建立一些网络资源,那么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用心

爱心

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科学课堂 构建 科学概念 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一个过程。而科學教学则是要帮助学生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这也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概念体系,从而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科学概念构建

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科学认知,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不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来源主要源于日常生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利用实验,对科学概念进行丰富和完善。在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是带着一定的认知来学习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这种认知,让学生对将要建构的概念有一个逐渐了解和认识的过程,切不可强行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此外,科学概念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的反复思考,在每一次思考中对科学概念有新的认识,在每一次思考中提高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有人将小学科学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主要意思就是说,教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要自己学会不断消化和吸收,并最终学会如何自己“过河”。

二、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1.关注前概念。前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过程中是不容被忽视的。学生在进入校园接受比较正规和系统的科学教育之前,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自身经历对形成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入学前,广泛存在于每个孩子的脑海中,它主要来源于对日常经验和生活的积累。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形成服务。为了促进教师在讲授科学概念的教学时,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增加一个环节,主要用于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这样能够使科学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性。在每堂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个调查,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进行交谈或者以做问卷的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比如,在讲“水和水蒸气”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口头访谈。“你们在平时生活中看到水蒸气了吗?”“你们知道水可以变为水蒸气吗?”等等问题,这种问题可以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知道学生前概念的大致水平,比较方便。

2.重视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进行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和自主性学习过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当中,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概念,是一种很有效的接受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方式。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的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为,科学概念是内容,而科学探究是形式,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一种方式,科学概念可以借助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实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概念的特点,促使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教师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供的材料要有多样性和选择性,重视学生的科学体验,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学概念。比如,在讲“水溶解物质”时,对于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小学生们接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必须建立在科学探究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观察食盐在水中慢慢消失的过程,再让学生用吸管品尝一下水的味道,这样可以充分证明盐已经变成肉眼看不到的小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了。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和有趣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科学概念的构建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3.重视合作学习。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是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互动,强调沟通与交流。主要原因在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悟都不同,每个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也都存在着差异,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与他人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和探究的活动中去。有的合作学习往往能够得出出人意料的结果,甚至能够引发学生间的认知冲突,揭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但正是这样才能够建立和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比如,在学习“摆”时,合作小组成员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负责计时的,有负责操作的,有负责记录的,还有负责监督的。这个实验需要所有成员间严谨和默契的配合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将科学概念的建构融于生活。科学概念本身就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科学概念的建构一定要从实际的日常生活入手,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将学习与生活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了科学知识后,再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时时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变得轻松和有趣。将科学概念融于生活,使科学这个十分抽象的名词,变得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而且对小学生来说,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带给他们一种想要参与和验证的渴望和冲动。比如,在讲“沉浮”时,教师不仅要准备材料,在课堂上演示浮沉的原理,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浮沉”这一科学概念,还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这一概念,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

三、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科学概念 第4篇

1. 深入问题访谈, 发掘错误概念

了解或诊断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访谈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课下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论及自己的思想, 以此获得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比如我们就温度计液柱受热膨胀现象, 请二年级学生作出解释。给5名受访学生每人一根温度计, 请每位学生将温度计液泡浸入热水中, 大家很快发现液柱上升。老师问:“温度计的液柱为什么会上升呢?”第一名学生说:“因为热胀冷缩。”第二名学生答:“因为有热气进去了液泡, 所以液柱上升。”老师问第一名学生:“你说的热胀冷缩是怎么回事?能解释一下吗?”第一名学生答:“和姜晨 (第二名学生) 说的意思差不多, 也就是有热气进了液泡, 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老师问:“热气是指热空气吗?”受访学生一番七嘴八舌后, 给出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热气是指热的水汽。”老师问第一名学生:“你怎么知道热胀冷缩这个词的?”答曰:“看课外书知道的。”从这里可以看出, 学生对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的科学概念可能存在错误的理解。如果在教学中, 老师仅仅是由于学生说出了概念的名词, 就以为学生了解了科学概念的内涵, 后果是严重的。通过访谈有效地发掘出学生的错误概念, 对老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十分有效。

2. 引发内心冲突, 打破错误概念

所谓认知冲突, 就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总是试图用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为自己的前科学概念辩护, 使学生间或师生间充分交换对同一事物与概念的不同看法。当学生发现他人的观念比自己更合理, 能更好地解决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时, 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先前所持有的观念提出怀疑和自我反省。当遇到不能解释的现象时, 就会引发认知冲突。一旦引发认知冲突, 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从而更易于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 当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溶解”的解释是正确的时候, 教师呈现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让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了。此时, 教室里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的认为面粉看不见了, 是溶解了;有的认为面粉的颗粒没有消失, 没有溶解;还有的认为面粉一部分溶解了一部分没有溶解……这时学生就对自己对“溶解”的解释产生一丝疑惑, 一丝怀疑, 正是这种怀疑, 为“溶解”概念的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

二、指导探究活动, 构建科学概念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 学生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主要机制是顺应。所谓顺应, 是指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新现象。也就是说, 当新知识和原有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和矛盾时, 必须将原有知识进行结构调整和改变, 通过顺应学习才能接纳新知识, 解决认知矛盾, 实现由原有的前概念向新的科学概念的转变。

1. 丰富感性积累, 初建科学概念

研究证明, 学生对自然事物已经形成的初步认识, 在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 如果仅仅靠说教的方式, 很难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它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思维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 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 形成科学概念。科学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积累感性认识, 实现认知顺应。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形成科学概念的基本材料,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武器。感性认识不足, 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因此, 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 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 借以引导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充分的感性认识。

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科学现象的过程, 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引导学生研究“摆”时, 学生多次测试, 发现一个摆在单位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是一定的, 继而提出了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 学生发现摆的次数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教师又出示了两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让学生推测两个摆的快慢情况, 当事实告诉学生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居然摆动次数不一样时, 与原有的认知又产生了矛盾。学生又提出了摆锤长度也会影响摆动次数的推测, 并且制定了新的探究方案:准备三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分别测试它们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经过反复实践, 学生对摆的次数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认识逐渐加深。又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以及过滤食盐水等实验,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更深入的“溶解”概念。

2. 通过比较实验, 完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论文 第5篇

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可以被人类所认识的。然而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充满着神秘,在不被人类所认识的时候总披着一层薄薄的细纱,需要人类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探索,去揭掉它,进而挖掘出巨大的潜能。历史付于我们教育工作者以重任,肩负着下一代文明程度的责任。因此,人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更不容忽视的是对小学生的培育。随着新课改的一步步施行,科学这门课程在小学应运而生,逐步取代了过去的自然课。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这不仅标志着该课程从单一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上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飞跃和教学双向方式要变革。然而怎样的带好队、教好课已是转型阶段教师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学生好思想、好方法、好观点的形成离不了教师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近年来科学课内容不但多科性,而且观察与实验也具有多样性。怎样让这些实践活动发挥高效的作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尤显重要了。在这里借此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等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实际观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随着这项工程的落实,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已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农村人也可以享用各地好的教育资源,也可以把图片、音频、文字材料及板书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每个学生。让学生看到也许从未见过的事物;让学生体验一些不易或者无法操作的实验;让学生看到一些平时无法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的扩展。因此充分的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学习中起到其它教学课型无法起到的作用。然而过分的依赖这一手段,只放一放图片或者单一的利用课堂实录,会使学生对知识和结论半信半疑。更不说有些可能只打开机子让学生看看。若这样仅仅让学生去观察教学是达不到本课程课程标准的。所以实际教学科学课时,力争每一个实验,都做到由多媒体与活生生的新鲜事物及学生亲身经历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巧妙的构思教学。比如:在学习<<青蛙>>一课时,除了科学的利用投影片、录像片段、文字资料外,还可以由教师事先在小河沟里捕捞活的受精卵、小蝌蚪、带尾巴的小青蛙、不带尾巴的小青蛙、成年青蛙各一个,分别装入五个容积为500毫升的透明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为防止成年蛙跳出在后两个玻璃杯口上罩上适当的网子。然后教学中分别按顺序放在投影仪上并放大到影幕上,这样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在水中游动的卵、小蝌蚪、带尾巴的小青蛙、不带尾巴的小青蛙、成年青蛙。使学生对青蛙的生长过程、条件以及形态都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变虚为实,将学生引进身临其境的动物世界。这将收到较好的效果。然后派专人将青蛙放归大自然。并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教育。

二、合理的组织和引导每一节科学课,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观念

科学教学不仅是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包含对学生科学技术、兴趣爱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熏陶和实际锻炼,使学生在掌握和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如在教学<<磁性>>时,教师的左手心内先握一块圆柱形的磁铁(磁铁暂不叫学生知道);让学生观察拳头的手背和拳轮上吸住的铁屑、书订、大头针等物体,而且甩也甩不掉,然后再让左拳接触粗沙、锯末、碎玻璃、小铜片、和小铝片,无论怎样接触总是吸不住,学生观察到这种现象更感到莫名其妙,认为教师是在玩魔术,迫不及待的要弄个清楚,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的学生真想将教师手掰开看看手里到底是什么?当打开左手将圆柱体磁铁拿走,手上的铁屑、书钉、大头针自动掉的净光,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磁铁作怪,用这种设计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直观的解释磁体、磁性、磁场等概念就容易多了。

三、巧妙的利用小制作和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展开想象,解释问题,揭露谬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室外观察题、技能训练题、创造思维题大多数与周围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指导学生用小制作和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去探究问题的实质,进而获得结论。如在处理“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镜两个,通过调整两个平面镜的位置,可看到自己的后脑勺的头发。这就证实了人们常言“后脑勺的头发摸得着,看不见”的错误说法。并对学生进行“人要经常用镜子照照自己,看一看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是否端正,养成严于律己”的思想品质教育。还有如巧借身边的事物来解释室外观察题: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驾驶室内不能开灯,为什么?教师因陋就简,晚上将室内电灯打开,让学生站在玻璃窗前观察玻璃,当电灯亮时玻璃窗上的玻璃上尽是室内物体的像,而看不到室外的物体。当电灯熄灭时隔着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体,而玻璃上室内的像消失了。由此,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尝试说明汽车司机夜间开车为什么不能开灯的原因。使学生大开眼界,进而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现象的习惯。无论何种科学课型,只要通过师生共同开辟科学园地,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去开发、去选取相应的材料,进行课外小制作、小实验。将科学教材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对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确信无疑。并可解释许多生活中的谬论。同时,让学生感到身边时时有科学,处处有科学。这样既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浓烈兴趣,又能在轻松愉快而充满神奇的环境中展开想象、获取知识、认识科学。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想象、总结的科学实验习惯。借许多的科学实验结论还可对学生进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科学观教育。

四、善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养成正确的理论来自于实践的教育

一切理论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让学生接触事物的本身。因此,我们要让他们走到大自然中去。自然界随处都有新奇的东西,随处都蕴藏着科学的道理,只有至身于大自然中,学生才有认识事物的机会,才有想像的空间,才有科学的灵感。改革的步伐是很大的,它需要我们去落到实处。仅仅在课堂上介绍自然界的事物,就显的空洞,而学生听起来也会不着边际,这于童心未泯的孩子们迷恋大自然、爱游玩的个性特征恰恰背道而驰。而对于新的科学课程,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创性的组织教学。要让学生走出去,同时教师还必须给予合理的引导。要散而不乱。

总之,科学课的教学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真正的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方法是多样的,思路也是无穷的。无论怎样,我们都应以科学的观点教好科学课。都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孩子们!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 ,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 “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 ?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 地理 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 “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 :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他们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的。

三、要认真地进行科学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认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主要要进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乡村的科学教师,只要认识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误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案

汤建新

教学内容:玩气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领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能力目标: 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2、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观察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目标: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 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

教学准备:气球、塑料袋、水槽、砖块、空塑料瓶子剪刀、针或锥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1、教师:“许多同学都玩过气球,说一说是怎样玩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安排小游戏“吹气球”,比一比看谁吹的大。

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吹大的气球中有没有东西呢?如果有的话,气球中装的是什么呢?”

4、学生进行猜测,再想办法进行证明。(如学生松开吹大气球,空气冒出气球“飞跑了。)

二、通过感知,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认识空气的性质.1、讨论并制订研究计划方案。学生讨论“把气球吹起来的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思考哪里还有空气,并想办法寻找空气。

2、各个组长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方案中的不足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收集空气的方法并试一试,教师可出示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的图例(教材第44页下图)展示“逮住”空气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种方法“逮住空气。

3、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先用感官来观察。你准备用那些感官来进行观察?教师在此可提学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地感知。

4、教师演示砖快放水中冒气泡的实验(实验中的砖块越干燥越好),让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5、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空气存在于什么地方。空塑料瓶中有空气吗?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在此,材料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所给出的,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流动.1、学生猜测: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听取汇报并询问学生猜测的依据。

2、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现象:气球吹不起来。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提问“为什么气球吹不起来呢?” 小组讨论并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4、实验验证。

怎样可以把气球吹大呢?学生在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后就会想到:如果想把气球吹大就必须要将瓶中的空气排出,只要将瓶子扎破就可以了。“瓶子扎破以后,瓶中的空气是怎样跑掉的?”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新的探索欲望。

教师引导学生用针或锥在瓶上扎孔后,一边吹气球一边将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气流,体会空气可以像水一样流动,进而知道空气不仅占据空间而且还会流动。

四、归纳空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1、我们运用了许多方法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材料

小学科学课主要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 因此,为适应社会、科学发展前进方向,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严慈并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课程理念下培养的新教师,在工作之初,都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努力目标,想要树立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形象,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平等交往,以朋友的模式相处,营造师生平等的融洽教学氛围。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因为缺乏教学经验而忽视一个重要问题———“良师”是“益友”的前提。 副科老师不同于班主任,学生在与副科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和年轻的副科老师相处过程中,往往没有过多的压力,更加容易沟通,融洽交流。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正因为如此,认为生活中和老师是朋友,无话不谈,在课堂上也能随心所欲,纪律散漫,使得科学课堂比主科的课堂更难把握。 要想上好每一堂课,构建有效课堂,不严厉是不行的。 但是严厉并不代表专制与绝对权威,而是要在学生面前树立作为教师的威信。

作为良师益友,身份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学生的朋友。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存在多种角色关系,既有师生关系,又有朋友关系;既有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又有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严慈并济是关键。 要想成功的扮演“良师”“益友”这两个角色,要严格分清时间和地点。 课上,教室里是“严师”;课间,走廊里是“朋友”,必须让学生明显地意识到这两种角色的分界线。 本着“严谨的课堂教学、宽松的课间育人”的原则,扮演好“严师”“益友”这两个角色,且尽可能的达到二者和谐统一,才能规范课堂,保证科学课程的正常实施。

二、精心准备实验,开展有质有量的实验课

1.有效的提供实验材料。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 比如,在上探究磁铁不同部位的磁性是否相同这课时,学生通过在磁铁不同部位挂回形针或其它小的铁片,从各部位吸引的数量不同来认识这一科学现象。 在这节课上,由于我准备的磁铁太短,学生很难用细线把它挂好,问题更大的是,这些磁铁基本上只能显示两极能吸引 8—10 个回形针,而其他部位大多不能吸引回形针,明显影响了后来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 用什么实验材料,怎么选择,这也是科学教师课前准备的关键。 目前器材室的材料有的已经用了好长时间,有的残缺不全,有的已经失效,应该的引起科学教师注意。

2.简明扼要的介绍实验方案。“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 掌握有简单到复杂 、有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有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要给学生一个有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实验是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实验能否有效展开,就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实验、怎样实验等,因此,实验方案的制定或对实验步骤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那种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所谓探究,看似十分热闹,其实效率十分低下,学生走了许多弯路,最后尽管玩的很高兴,但能得到的东西很少。 在必要时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演示。

3.留有充分的時间进行实验分析。如果说实验是探究科学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对实验现象的交流分析是实现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实现成果共享,相互取长补短,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科学知识的关键。可是“动得起来,静不下来”是科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你要开始交流, 教室里还是闹哄哄的样子, 或者还沉浸在动手的兴奋之中,当一位学生在发言,其他学生的嘴都在动起来,根本听不清谁在发言,在说些什么,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五六十人的大班化教学,如何实现分析交流的有效性的确值得关注。笔者在教学中以组为单位进行一定的实验分析, 并且由组中的代表来发言展示他们小组的实验分析及实验结果。 有效避免了一个问题下去学生都在回答但不知该听谁的混乱局面。

三、将每一堂课当作是自己的作品,让学生爱上科学课

1.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一个精彩、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够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 比如,在《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课堂的一开始,上课一开始给学生提出乌鸦喝水的故事:从前有一只特别聪明的乌鸦。 一天,它干完活又累又渴,真想喝水。 忽然,它看一只大水罐,满心欢喜。它飞到水罐旁,一看罐里的水不多了,嘴探进去也喝不到,怎么办呢? 它使劲地用身体撞水罐,又用翅膀推水罐,想把水罐弄倒,好喝水。可是水罐又大又重,它的力量太小了,弄不倒这罐子。 忽然,它急中生智,想到了个好办法,最后喝倒了水。提问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以此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 接着同学们用经验说出乌鸦是通过把小石子仍进瓶中才喝到水的。 笔者由此追问, 引出本课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巧用教材,精心构思。科学课的教材有其独特之处:文字少,精彩生动的图片多,这就给教师更多的发挥和扩展的空间。 对于教学条件有限的学校,巧用教材,将有限的课本资源不断放大,同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比如在三年级动物这一单元中,书本的资料库中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比如: 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的象龟,它可以活到 300 多岁;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小学生爱看的。看到这些顿时能够给学生全新的体验,感受到自然界的神秘和多彩。

3.灵活变通,活用器材。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仿真模型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在《植物的叶》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当堂展示了各种植物叶子标本,得到了极大的成功,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并不是每一节课都会有配套的材料以供教师选用。这时,如何灵活变通就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在上到《磁铁能吸引的物质》一课,由于实验室并没有配套的器材。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已带,但学生们带的东西都不一样, 这时笔者就引导他们用不一样的材料来进行实验,最后一起总结可以被磁铁吸引的这些物质有何共同点。学生能很快得出磁铁能吸引铁, 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小组合作的精神。

四、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之上,要加强对实践的探索和研究,争取找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及创新精神等,不断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敬标. 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0(08).

[2] 杨晓鹏,万爱珍,卢霖. 关于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03).

[3] 孟令红,角屋重树,清水钦也,松浦拓也. 影响小学科学学力因素的中日比较研究[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05) .

[4] 金伟平. 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式研训的实践探索[J]. 浙江教育科学. 2010(01).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究 第7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氛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学习中无意识注意较强的心理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智慧,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对应的情境,把概念性、抽象性很强的科学知识渲染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环境和片段,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时,上课伊始,我先做了一个实验。在白纸做的盒子里装进一些自来水,将酒精灯点燃后问学生:“如果我把这个纸盒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你们想会发生什么现象?”全班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纸盒会着火!”对学生的想法,我没有加以评论,而是将纸盒放在酒精灯上,同学们吃惊地看到直到纸盒里的水沸腾了,纸盒也没有着火。出乎意料的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让学生以这种引人入胜的情境为依托去认知,去感悟“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推向高潮,相对静态的教学变成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

二、组织实践探索,激发动手动脑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索,在获取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动脑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时,由于学生对此装置缺少接触,感性认识不足,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并直接给出结论的方法,学生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很难理解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征和本质。为此,我在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后,提供备用器材,组织学生分组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探究“两种滑轮的连接特点,通过对比定量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点”。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亲身感受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和动滑轮“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各抒己见、彼此启发、集思广益、引发灵感,用杠杆的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从实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科学规律。这种探索实践活动,不仅对新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奠定了学生遇到问题自觉动手动脑的思想基础,锻炼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

三、关注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化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指导。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读教材、深入探究教材、小组合作讨论等途径,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意识的形成。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研究课题,为学生创设独立求知的氛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索、研究,在思索、研究中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节为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分组用不同的方法,定量测定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状态。“在相同体积水的情况下,各小组最多溶解了多少食盐?最少溶解了多少食盐?大多数小组溶解了多少食盐?”等诸多问题通过数据汇总得到解决。分析出现溶解食盐量不同的原因,明白“如何放盐”“怎样使每次放的盐同样多”“放盐时注意什么问题”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对“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有更深刻的领悟。只有学生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科学学习才会有一番新天地。

四、打破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理论的核心内容。小学生具有好奇和求异的天性,没有思维定势的限制,凡事喜欢问个彻底,思考问题喜欢另辟蹊径。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上、不迷信、不盲从的思维品格,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怀疑、探索、超越和创新中发现规律和真理。例如:在讲授“空气占据空间吗”时,我并不是简单讲解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自己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论证实验过程。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时迸发出惊人的证明方式:有学生将气球放入水中,给气球充气、放气,观察水面的高低变化;有的学生将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扎一小孔,放在水中用手挤压塑料袋,观察到许多气泡从水中往上冒;还有的学生将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扎一小孔,让空气对着纸条吹,观察纸条会被吹动……不拘泥于教材的学生自主探索,开拓了学生创新空间。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认识能力,而且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五、联系社会生活,培养应用能力

重视科学知识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是科学新课程的突出亮点,学习科学要从实际中来,还要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好科学、用好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适当地提供前沿领域的专题性科普资料,如:交通安全、家用电器、航天技术、温室效应、生物技术、能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注意让学生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吸收和了解有关信息,关注社会与生存的环境,了解科技发展和新的科学事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实际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改变科学教学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上来。

小学科学教学点滴谈 第8篇

比如, 进行一个实验, 其过程需要描述, 这就涉及语言能力;实验材料的比例需要科学的配比, 需要数学的精密;有的实验变化莫测, 需要学生通过抽象思维理解与推理;有的科学实验, 简直就是体力活, 则囊括了体育;有的实验比如养蚕实验、种子发芽等, 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 有的学生汗流浃背, 即可体验到“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蕴含的哲理, 从而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与提高了修养;实验之时, 经常多人一起完成, 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益处之多, 不胜枚举, 难可俱陈。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 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 担负着儿童科技创新的启蒙重任。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参予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 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 学中玩、玩中学, 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学习, 要走进生活, 实习生们切身体验

现在的社会环境污染严重, 噪音频杂, 疾病怪异, 医学束手, 每千人就有两人得癌症, 每天猝死者一千多人 (这些数字学生颇为震惊, 激起了他们学好本学科的强烈意愿) 。我决定领学生考察, 工厂林立浓烟滚滚;空气味道怪异粉尘飘落;有的工厂四周寸草不生, 工厂墙外污水滔滔。我鼓励学生采访, 居民怨言纷纷, 说庄稼减产, 甚至年轻人患恶病等不胜枚举, 周边居民牢骚满腹又无可奈何。这些都触目惊心, 远非课堂教学效果能比。

有了这些创新实践教学, 我提出问题:科学学习对社会有多大用处?我们不努力钻研, 能有能力改变严重的环境污染吗?你打算如何规划自己将来的学习?长大以后你打算怎样学以致用、如何进行下一步改变这一切?

这种教学非常有效, 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都感觉到自己肩负重任, 这是课堂上“啰啰嗦嗦”无法比拟的, 事半功倍不亦悦乎?

二、要多多给于学生作实践的机会

做实验饶有趣味, 寓学习于游戏之中, 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爱好, 还能够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所以在实验过程中, 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动手, 多鼓励他们, 动手之外, 让他们多多地思考, 去总结、去发现, 锻炼自己能够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提高做实验的质量, 加深学习印象。

三、要提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眷属, 也是最大的推动力、是最佳的老师。没有兴趣, 想提高学习效率, 难以想象。小学生, 年纪小, 对事物好奇, 所以, 教师要新意迭出, 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长他们的求知欲, 并且保持不竭的动力。在学习《让灯泡亮起来》时, 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非常精巧, 让学生们观察, 接着是研究电池夹、小灯泡电线的安装, 最后是连接线路, 小灯泡登时璀璨夺目, 学生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 我提问:我们能不能把2个、3个甚至更多的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呀?谁来先试一试?学生们群情踊跃, 纷纷举手, 学习氛围热烈高涨, 好奇心涌动, 求知欲被点燃, 教室里一片温馨。

小学科学游戏化高效教学研究 第9篇

一、完善教师选拔制度, 选取专业化教师, 实现长足发展

过去的教师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 虽然他们有着长期的教学经验, 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也有着更加独特的教学水平, 教育出了好多优秀的学子, 但是这只是针对某些课程, 比如, 数学、语文, 但是对于科学这门新型学科, 一些教师缺乏足够的认识, 也不够重视, 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教学优势, 这不是他们本身所能决定的。这是自身知识面的问题, 短时间里面很难得到彻底的完善, 这就需要进行改进。所以, 对于科学这门课程, 应该选取专业地接受了系统教学理念培训的教师来进行教学, 这些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和运用现代的新技术。根据这样的需求, 就要求在进行教师选拔的过程中, 尽可能地选择年轻教师来进行教学, 他们有着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 有着年轻的心态, 更加活泼, 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节, 有着更多的游戏化心态。经历了大学的他们接触了更多的新兴科技, 懂得更多的科技成果, 这样他们会在课堂讲述中更多地引用科技成果, 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课堂 40 分钟, 实现高效课堂

科学研究表明, 学生听课最有效的只有15分钟, 这就需要把握好这15分钟内的教学质量, 实现有效教学。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里面让学生学得更多, 懂得更多, 如何利用这有效时间, 就需要兴趣, 需要激情。兴趣和激情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个人魅力, 在科学这门课程中要引进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科技馆, 了解一些新技术,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可以安排科学小实验,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增强动手能力, 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走向新型的互动教学, 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实现快乐学习, 就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一般情况下, 小学生都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针对这样的特点,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三、采取有针对性的游戏设置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需要设置好相应的游戏方式。例如, 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类游戏, 以学生为主体, 提供想、动的机会,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 在讲述我们身边空气的时候, 就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教学主题的游戏设置, 可以从空气污染引申出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 企鹅们居住的家园———南极的冰山已经开始融化, 当地的生态链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企鹅们找不到吃的东西, 一些珍贵的物种也因此灭绝, 在这样的背景下, 就需要组织角色扮演类游戏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并围绕着全球变暖和生态平衡这一主题, 制订出关于环境保护的教育类活动。与此同时, 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 要保证游戏设计的新奇性和合理性,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步。

综上所述, 就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来看, 甚至是辐射到其他学科, 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教学改革措施, 那就是游戏化, 也就是快乐学习转变。所谓游戏化, 就是让学生开心,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至于如何活化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有着更加充实的专业知识和更加广泛的课外知识, 做到博览群书、满腹经纶, 这样的教师能够更多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经过历史证明的。科学这门课程更是, 增加课堂实践环节, 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提高动手能力, 做到一举三得。国家应该对于这一游戏化教学方式更多地给予支持, 做到科学这门课程的长远发展, 也是科技的保证, 更是国家发展的保证。

摘要:小学阶段是走入知识大门的起步点。科学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如何让科技深入人心, 就需要从根本做起, 需要从小学就开设这门学科, 但是由于教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师不够专业, 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使得小学的科学课本成了“漫画书”。如何实现这门课程的高效教学成为当今研究的一大主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发展,专业化,游戏化

参考文献

[1]付亚丽.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05.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现状,生活化,策略

在大力提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科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科目,其在培养学生相关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是某些学科难以企及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关注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对于周围世界所具有的探究兴趣和探究需要,在学习科学这门课时,要采用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科学课程要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然而,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还不容乐观,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彻底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坚持科学教学紧密结合社会与学习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真正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正确运用科学的情感、 意识和能力,持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 一) 部分教师仍然残存着传统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尽管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很久,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科学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并运用素质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 第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处于权威和主导地位,完全忽略或者抹杀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是独角戏、 一言堂,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部分教师仍旧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以及其接受科学知识的能力,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而学生却在下面各行其是,如此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为学生把学习所需的一切都准备得齐全,要求学生只要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做法无疑是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 二) 学生普遍缺乏质疑的精神和能力

小学生可以说是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应该是非常强烈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学生所问的问题一般都与考试有关,比如说这个题目如何解、那个题目如何回答等,完全没有出现探究性的问题,而一旦出现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束手无策。例如,为什么铁会生锈、 为什么青蛙要冬眠等,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反应要么是一片沉默,要么是一片哗然,最后都归罪于老师没有讲过,课本里也没有提供答案,所以不知道为什么。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往往只是在考试范围内学习科学知识, 而普遍缺乏深度的对科学的探究、质疑精神和能力。

( 三) 科学教育较为严重地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只是在考试的范围内传授相关的理论和知识,而严重忽视、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科学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学生才能够切实体验到科学探究本身的魅力和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科学的发现一般都是源自生活,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段,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好奇心和较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坚持锻炼他们的观察、体验、感悟能力,从而充分享受科学探究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在教学中,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

( 一) 合理运用自然和生活中的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在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或者鼓励学生融入奇妙的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体会奥妙无穷的自然现象,感受变化多端的生活百态,这样就会无形中充实了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自然也就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涉及不同的季节和时令,而有时教材内容涉及的季节和时令与实际授课的季节和时令不吻合,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尽可能地做到因时而教,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同时,在不同的季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城市学生可以走进公园、动物园、植物园; 农村学生可以走进广阔的田野) 观察丰富多彩的动物和植物,了解探究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妙,最好能够采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标本,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实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加完整和丰富,进一步满足他们渴求科学知识的愿望。

( 二) 因地制宜地选择科学课教学需要的生活化材料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当地缺乏教材中要求的材料。鉴于此,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容易获取的材料来进行适当的补充或替代,布置学生从家里自带材料,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并且保证了实验材料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使材料来源并服务于学生,从而对相关的自然事物产生直接的感知。例如,在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带一个水杯, 同时从家里带来鸡蛋、铁钉、橡皮、玻璃球、小木块、纸片等,用上述材料进行相关的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组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上述材料的重量,猜测它们在水中可能是沉还是浮。对这些身边的材料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就会减少弯路,从而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上述材料的选择和实验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与能力。

( 三)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连续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到广阔大自然中去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通过观察、探索生活,学生会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事物和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从而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坚持把课堂教学进行拓展,从而把课内与课外,尤其是与生活和社会形成有机的联系,保证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探究科学的条件和机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针对自然、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现象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进行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一味地等、靠、要。在习得科学知识以后,学生还能够积极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 走进生活,可以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1. 有针对性的观察活动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对身边的一草一木进行细致的观察,包括树木的特征,以及树的根、干、枝、叶的构成等; 细致观察大树在春天萌芽的情形、在夏天枝繁叶茂的情形、 在秋天树叶变黄并逐渐凋落的情形。通过全方位的仔细观察,学生就能够切身感受到树木生命力的强大,也可以发现每片树叶都是不同的,从而体会到生命绚丽。在学习 “寻访小动物”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植物园、田野里,在地上洒下碎面包片,并仔细观察随之发生的奇特现象: 碎面包片引来了成群的蚂蚁,它们依靠集体的力量把碎面包片搬回了家。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培养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开展观察活动,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布置多一些的贴近生活的观察活动,例如,请学生观察北极星,并写出其与别的星星的不同之处。另外,蹦跳在草丛中的蟋蟀、蝗虫,游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钻在泥土中的蚯蚓等各种小生物,都能够作为观察的对象,通过细致的观察,得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外形与生活习性,并写出观察体会和感悟,这种学习形式自然会事半功倍。

2. 可行的家庭养殖活动

小学科学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特别是“生命世界” 和“物质世界”这两个部分的实践性最强。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在家里养一些花草树木或者小动物, 例如,学生通过在家里养金鱼、小乌龟、小兔子,乃至于小鸡小鸭、蚕宝宝等,来感受可爱的生命; 在家里养一盆花或者栽一棵小树,通过为它培土、浇水、施肥,来观察它的成长过程。通过上述的养殖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3. 丰富的生活化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内与课外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融入自然和生活,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 鉴于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了“指纹”一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自己家庭的其他成员的指纹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后,建立一个家庭成员指纹档案; 在学习了“水” 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于一些饮料的体积或容积进行调查,并写出小的调查报告; 在学习了“生命世界”一课以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外或野外采集不同的树叶或者小植物制成标本,捉瓢虫、蜻蜓、蝴蝶等制成小动物标本。学生通过上述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理解科学源自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结语

探讨小学科学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小学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课的基本教学特点。老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调整学习心态,强化学习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与巧妙过渡;精心构思板书,让教学更精彩。培养自己严谨认真工作态度,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通过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科学及这门课程的热爱程度,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合作、探究使课堂更精彩

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逐步将学生引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轨道上来。小学生对自然科学有着天生的好奇心,要使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科学,关键是教师要引导、鼓励、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科学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爱好科学课、喜欢科学课。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掌握知识,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步入科学学习殿堂,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基本思想,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且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

三、在教学中赏识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在学生观察了蜗牛后,就会说出蜗牛爬过的地方有黏液,用铅笔戳它就会把身子缩进壳里,有的学生会说这样蜗牛就把自己保护起来了。老师说: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以后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这样既认识了蜗牛,又知道了保护自己的安全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良性循环。课堂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和感悟;课堂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四、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的,还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次又一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课外研究活动

教师要注意开展课外研究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去,凡是适合在当地环境中开展科学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如学生通过科学课里的《水到哪里去了》的学习,自觉应用于实践,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取得最终的结果,从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

小学科学课教学初探 第12篇

一、熟悉《大纲》, 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规范, 是每一学科的总纲, 为教师教学起引导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深刻领会大纲的精神。如果教师没有准确地领悟大纲要求, 就会在教学中偏离重点, 从而达不到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遵循大纲的编写原则, 把握教材的主要特点和结构体系。这样, 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做无用之功, 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创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 适应新课改要求

方法是为过程和结果服务的, 而全新的教学理念又是为方法的选择服务的。科学课的教学, 在方法的选择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科学课中对于知识的传授, 相当部分是靠实验操作、探究合作来获取的。因此, 在方法的选择上就要特别重视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和提炼。很多抽象性的知识要形象化、具体化, 这就要求我们方法的多元化和灵活化。

三、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

我们科学课虽然不是主课, 但是我们科学课里面有好多有趣的现象。它多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通过科学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一些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我们的整个课堂当做一个“欢乐城”, 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爱科学课。如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涉及了50多个活动, 其中还有10多个拓展活动。学生非常喜欢参加这些活动。如“搜集天气资料”“调查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养小鸡”“种茄子”“发布天气消息”等等。因为有一些科学课课本上的知识和我们身边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观察的好习惯。

四、结合学生实际,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 组织他们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科学学科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我们广大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 给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小游戏, 对于一些问题的讲解可以进行分组讨论, 讨论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课和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科学课和它们相比是比较综合的, 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活动性, 科学课强调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生活实例。这门课程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和科学打交道。比如我们发生的自然现象, 还有一些实验产生的结果。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 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六、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研究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 好奇心重, 求知欲强, 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积极开展课外教学。如在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时, 我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 要求学生课外实验, 并在一周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芽生长情况, 做好记录, 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 明白了植物生长是需要阳光的。这样,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这门课程要锻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的习惯, 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我们的实验去证明课本知识的正确性。通过我们自己的动手去判断一些课本知识的准确性。这样不仅学习到了知识, 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上一篇:电脑多媒体网络下一篇:通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