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能力之音乐教学

2024-07-04

基本能力之音乐教学(精选12篇)

基本能力之音乐教学 第1篇

“基本能力”测试以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考查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在科目设置、考试时间和分值安排中都能体现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命题思想。以往被视为小学科、可有可无的音乐学科作为考试内容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广泛重视,一方面这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增加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另一方面因需要应对考试,又容易将音乐课上成音乐理论课。那么,怎样才能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爱上音乐课呢?以下说说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上好一节课,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想保持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尤为重要,它甚至能决定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李校长的一句话:“我们的老师上课时要有激情。”对这句话,我是很赞同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他的个人魅力应来源于他本身的音乐修养、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在课堂上能够通过自己有感染力的音乐技能的表演和丰富渊博的知识吸引住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崇拜你,才会喜欢听你的课,也才能随着教师的引导关注音乐及音乐理论知识。

二、重视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基本能力命题指导性思想中的基础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是注重考查考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应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精神。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的音乐,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三、加强学科综合性

基本能力中的整合性原则是试题均采用综合题的形式,打破学习领域与学科界限,以研究主题的形式借助一定情境对各相关学习领域与学科知识进行适度的整合,不机械地划分各学科所占分值的比例。

高中音乐学科的内容可说是纵横古今几千年,横贯东西几万里,包含了各类音乐作品(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剧舞剧音乐、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中外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的音乐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仿佛艺术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应对教材灵活运用

现在高中所用的音乐欣赏教材并不是单一的,各个地区所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基本能力测试中考试也打破了教材的范围,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灵活运用教材,有时还要选择一些课本之外的作品,结合课本要求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扩展学生的欣赏视野。又如,教材中的有些作品比较长,而在课堂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整欣赏,或者是学生实际情况不允许如此操作,那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作品的片段或者是各个主题,而鼓励学生课后欣赏完整的作品。

作文基本能力训练之立意篇 第2篇

(一)讲 解

■隋艳玲

典例分析

【题目展示】

请以“我相信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文题分析】

这一文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相信自己,就等于在心中拥有了一个上帝。柔弱的小草也有钢铁的意志,扑倒的大树也有挺立的精神。有了自信心的陪伴,我的人生我做主。

2.我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尽管这个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我始终相信这个最朴素的真理:知识可以创造财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今天的我唯有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未来才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3.我相信有爱就有一切。当你的内心多了一份感动时,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冷漠。不要抱怨人与人之间缺少爱,用你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所有陌生的眼神,当你把快乐的香水喷洒到别人身上时,你的心中必定留下了爱的余香。

4.我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成功抱怨上帝的无情时,别忘了冰心老人的那句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在这个世界上,值得“我相信”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敞开心扉,用真诚拥抱世界,让美好流淌笔端。

【范文】

我相信爱

□刘思佳

午后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慵懒地洒进来,那暖暖的惬意,就如身边一摞摞的相册给我的感受,满盛着从心底里升上来的爱。

阳光在相片上、手指间跳跃,微笑便洒落在每一页,这便是爱的魔力吧。

一张一张,一页一页,流淌着那些欢乐的瞬间,有因友情绽放的微笑,有因亲情扬起的嘴角,更有陌路人的一个温暖眼神、一句贴心问候,这些都会让我们体验感动。

这一张,在漫天朝霞的映衬下,一位身着橘色工作服的老大爷正在给路旁的花草树木浇水,他脸上的皱纹见证了岁月的痕迹,他的微笑却渗透着满心的爱怜。

这一张,喧嚷的街旁,一个空牛奶盒被扔在了离垃圾桶不远的柏油路上。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一蹦一跳地过来,用稚嫩的小手“抱”起了它,走向旁边的垃圾桶。画面定格在这一瞬,小女孩脸上漾着的笑容,是单纯的爱与美好。

我想起前年九鲤湖游玩时碰到的一个小男孩。那是在一块湖心石上,有一个人牵着一只小猴子表演杂耍。那只小猴子颈上套着一个皮圈,上面还拴着一根麻绳。如果细看,还可以发现小猴子身上有一道道鞭痕。它的眼神有些呆滞,看来是受了不少苦。

开始表演了!主人发出一个个命令,小猴子随之把一系列动作完成得煞是精彩,我们都拍手叫好。但在翻一个跟斗的时候,它被麻绳钩住了脚,直愣愣地从半空摔下来,我们都倒吸了一口气。主人立马上前,我们都以为他会抱起小猴子安抚一下,没想到他扬起手中的鞭子便朝小猴子身上狠狠抽去,一道微微的血痕刹那出现。大家都非常气愤,却又无语,这时我听见一个声音大叫着,接着一抹影子就直冲向小猴子了。

那是一个小男孩。他愤怒地瞪着小猴子的主人:“不要打了,它会痛!”那只小猴子像见到救命恩人般直往小男孩怀里钻。

见到这一画面,我震撼了——那小男孩应该也就四五岁吧,却如此懂得珍爱生命。当时许多人都拍下了这一幕,我也不例外。我想,这对于那些内心缺少爱的人来说,应当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相信爱吧,世界值得我们去爱!

点评:一个心中有阳光的人才会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才会感受到身边的爱。作者开篇用充满温馨的爱的画面导入,接着用轻松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幕幕爱的情景,牵动我们内心一缕缕感动的情思,最后水到渠成地用“相信爱吧,世界值得我们去爱”点题,结构完整,主题深刻。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构思上的一大亮点,小猴子主人的凶残与小男孩爱心的对比,大家面对小猴子遭虐待时的“愤怒无语”与小男孩勇敢制止“暴行”的对比,使富有爱心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很好地突出了文章主题。

写作指要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都要围绕主题而展开。如何对文章进行立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扣住题眼

多数文题对题旨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拿到一个文题后,我们首先要认真审题,紧扣题眼,在提示语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立意角度。如文题“吃 ”材料中有这样的提示:“‘吃’能折射出生活、社会,说不定还蕴涵着哲理和文化呢。”这实际上就是提示学生,写作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吃”的表面现象上,要挖掘出深刻的主题,可以将思维发散到“生活、社会”中去,更可从其中挖掘出特定的哲理和文化。

二、联系生活

现在的文题以话题作文居多,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便于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选择,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综合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在构思时一定要把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来。如话题“珍惜所拥有的”,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温馨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朋友、师爱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爱心、宽容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思考、信心、忍耐等。确定了范围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选自己感悟最深、最有话可说的角度下笔。

三、关注细节

要想使文章有深刻的立意,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深刻。如以“拥抱”为题,不少学生贪大求全,用散文的笔法,写拥抱阳光、拥抱梦想、拥抱春天等等,只要是文题所提示的,全都“拥抱”了,可是文章没写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情,读来空洞无物。再如文题“走近”,若能从生活实际或兴趣爱好入手,缩小范围,选择一个具体方面,如“走近高尔基”“走近‘神七’”等,通过生活细节来写活名人、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文章会更加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四、反弹琵琶

文章立意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在此基础上要力求深刻,最高要求是新颖。要做到立意新颖,不妨尝试一下“反向立意法”。如“ 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填上“牛排”“喝茶”,就滋味写滋味,就缺乏新意;如能进一步拓展思维,选择“作弊的滋味”“说谎的滋味”“出走的滋味”等,就会胜人一筹。

失误警示

从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场作文来看,在作文立意方面痛失分数的同学不在少数。常见的作文立意误区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误把话题当文题,空洞无物。话题作文的“话题”只是提供了一个写作的范围,并不是题目。许多学生常常简单地把话题直接作为文题来写。结果导致文章泛泛而谈,空洞无物。作文只有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才能把文章写深写透。

二是贪多求全,题旨不明。文章只有选材精当才能突出主旨,有些学生在写作时选材过多,又舍不得“割爱”,结果写作过程不能集中于一个主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题旨不明,给人东拼西凑之感,让人读后感觉不知所云。

三是盲目求新,主旨偏移。新颖的立意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新颖的前提是正确。如果为了刻意求新,导致文章主旨不符合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不符合真善美的价值标准,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四是思想肤浅,立意平淡。文章主旨要力求深刻,若只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叙述上,不去挖掘其本质内涵,写出的文章就会让人感觉平淡无奇。

写作示例

【文题设计一】 请以“心灵的震撼”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立意指导:

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震撼”。从字面上说,“震撼”就是震动、摇撼。“心灵的震撼”指的是人内心所起的波澜,是一种情感受到外力后发生的变化。写作的关键是把握好“震撼”二字。

文章的构思可以采用横向和纵向两种思维方式。横向思路:运用类比联想,将几个类似的能引起人心灵震撼的片段或场景,用并列的形式写出来,在铺排中表现内心的震撼。纵向思路:一层层追问,由浅入深。比如:让人震撼的情境——震撼的感受——震撼的缘由——这种震撼让人产生的变化。在层层深入的推进中,触及心底的情愫,挖掘出震撼的深层内涵。

震撼心灵的可能是美好的亲情友情;震撼心灵的可能是优美的音乐旋律;震撼心灵的可能是不朽的文学作品;震撼心灵的还可能是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的心在感动中震撼,在震撼中升腾。

【文题设计二】

请以“磨难”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立意指导:

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选材:

可以写自己遭受磨难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把自己从磨难中收获的精神财富与大家共享;可以写自己耳闻目睹的有关磨难的故事,让人在被感染、被感动的同时收获一定的人生哲理;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磨难的看法、认识,用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加以支撑,看看你的“磨难观”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同;可以写磨难降临时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抓住这个侧面,写出你对“磨难”的思考。

这个话题较为常见,写作时可以推陈出新。如可以发挥想象,运用拟人和象征的修辞手法来揭示主题,写小说、童话、寓言都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评 改

■杨兆军 张美东

作文升格

【文题展示】

一个经历过社会炎凉的企业家说:“人的尊严靠财富。”

一个经历过冤案折磨的老年人说:“人的尊严靠法制。”

一个经历过艰辛研究的学者说:“人的尊严靠知识。”

一个经历过几十年探索的哲人说:“人的尊严靠思想。”

看来,不同经历的人,对“尊严”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你是如何理解“尊严”的?请以“尊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原文回放】

生命的尊严

□黄雨夕

喧哗的大街上传来一阵沉闷的音乐声,一种悲凉遍布全身。(“悲凉遍布全身”未写出自己的感受,可改为“曲调里充满了凄凉”)

循声望去,一位头发蓬乱、怀抱小孩的妇女赫然映入眼帘。旁边肮脏的被窝里躺着一个小男孩,大大的眼睛望着路人。一张错字连篇的白布在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的不幸:小女孩患先天性心脏病,小男孩双腿瘫痪,丈夫狠心抛妻弃子而去。这样悲惨的一幕让我觉得好冷好冷。(本段写所见所感,为下文作铺垫。但结尾“让我觉得好冷好冷”与前面的叙事衔接不够自然,不如改为“这悲惨的一幕让我心头一阵酸楚”,更合乎人物心理)

一位路过的老人拄着拐杖艰难前行,他久久地望着这一幕不言语,最终颤巍巍地从怀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十元人民币,放在那破旧的碗里,放心地离去。妇女对着老人离去的方向磕了两个清脆的响头。人们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一位小男孩打破了沉寂,将正要送到嘴边的苹果放上去了,妇女用手将吹散的头发理了理,又是一个响头,她注视着这个小男孩。我似乎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呆呆地站着。(本段写人们的同情与妇女的感谢,还算不错。结尾写自己的神情,为下文作铺垫)

不经意却瞄见了妇女鞋上金色的“耐克”标记,与一身破乱的衣装形成鲜明对比,我一惊。抬起头,又看见几个人在注视着妇女的鞋,扣紧了自己的钱包。妇女只是呆呆地盯着地面,似乎什么都看不见。她怀里的孩子忽闪着一双晶亮的眼睛。被子里的男孩定定地盯着议论纷纷的人们。远处一个修钟表的小贩跑过来看热闹也主动给了几元钱。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女孩走过来,手里提着一大袋食品,看了看妇女,又看了看食品,正准备放下,妈妈跟上来拉着她走了。我狠狠心,拿出了这个星期所有的零花钱放在了那破碗里,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残疾人费力地为人擦皮鞋,眼中没有一丝乞求、一丝哀怨、一丝悲凉,相反有一种坚强透露出来。看着她心安理得地收着自己挣来的钱,我又站住不动了。(本段承接上文,先写自己的惊异,然后写人们的反应和态度,应该是文章最出彩的地方。但作者写得不够细腻,如果加写人们的议论与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不仅会使文章更加精彩,也会使所写事件更富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一边是凄惨无助把我打动,一边是自食其力的坚强让我惊讶。

一种是靠别人生活,一种是靠自己来生活。

一个虽然家境贫寒却四肢健全,一个不知家境如何却身体残疾。

他们同样命运坎坷,却用不同的方式面对。(结尾几段写感想,概括事件的意义。但缺少对前文的回应,不能引起读者的深思,显得苍白无力)

【升格建议】

从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想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坎坷应该靠自身的劳动维护生命的尊严。但是文章对生命的尊严缺少必要的叙写,立意表现不突出。建议:1.在文章中加入围观者的议论和作者对生命尊严的思考。2.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个人的心理描写,引起读者的思考,使事件更具深刻的意义。3.结尾最好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美。

【升格作文】

生命的尊严

喧哗的大街上传来一阵沉闷的音乐声,曲调里充满了凄凉。

循声望去,一位头发蓬乱的妇女赫然映入眼帘,她的怀中抱着一个小女孩,旁边肮脏的被窝里躺着一个小男孩,大大的眼睛空洞地望着路人。一张错字连篇的白布在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的不幸:小女孩患先天性心脏病,小男孩双腿瘫痪,丈夫狠心地抛妻弃子而去。这悲惨的一幕让我心头一阵酸楚。

一位路过的老人拄着拐杖艰难前行,他久久地望着这一幕不言语,颤巍巍地从怀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十元人民币,缓缓蹲下身来放在那破旧的碗里,然后转身离去。妇女对着老人离去的方向磕了两个清脆的响头,满嘴的谢语,满脸的感激。人们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一位小男孩打破了沉寂,将正要送到嘴边的苹果放进了破碗中。妇女用手将吹散的头发理了理,又是一个响头,她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眼神中充满了感激。我似乎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呆呆地站着。

不经意间却瞄见了妇女鞋上金色的“耐克”标记,与一身破乱的衣装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一惊,这是怎么回事?但随即又想,这也许是好心人捐送的,不是实在没办法,谁愿意丢弃尊严乞讨呢?我责怪自己怎么那么爱猜疑。抬起头,又看见几个人疑虑重重地注视着妇女的鞋,然后扣紧了自己的钱包,生怕上当受骗似的。“这个社会什么人都有,有的人就是要钱不要脸,这种人太多了,不值得同情。”人群中有人说道。“谁知道这孩子是不是她的,电视上不是经常报道骗子以孩子做幌子骗钱吗?”又一个声音响起。“看她那样子不像啊!”有人替妇女说话。妇女只是呆呆地盯着地面,她似乎什么都没听见。我有些犹豫地摸索着手里的钱。这时,远处一个钟表修理工也跑过来丢下几元钱。接着,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女孩走过来,手里提着一大袋食品,看了看妇女,又看了看食品,正准备放下食品时,她妈妈阻止道:“妞妞,不要给,好逸恶劳的人才靠乞讨生活,她是在出卖尊严,这样的人不值得同情,知道吗?”小女孩不解地望着地上的母子三人,又看看妈妈说:“什么是尊严呢,妈妈?”“你长大就知道了,我们走。”说完拉着小女孩离开了。

更深的悲哀涌向我的心头。我狠了狠心,拿出了这个星期所有的零花钱放在了那破碗里,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我分明听到了两声清脆的磕头声,那么响,那么响。我相信那妇女是慈爱的母亲,她也知道生命的尊严是无价的,但是为了孩子,她只有出卖尊严。

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一个残疾女人费力地为人擦皮鞋,她眼中没有一丝乞求、一丝哀怨,相反,她的目光里透露出一种坚强。看着她心安理得地收着自己挣来的钱,我不禁肃然起敬。

一边是凄惨无助的乞讨把我打动,一边是自食其力的坚强让我惊讶。

一种是靠别人的施舍勉强度日,一种是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她们虽然有着相同的坎坷,却有着不同的人生。

街上那沉闷的音乐声仍回响在我的耳边。此时,我陷入了沉思:乞讨者用尊严换取施舍,坚强者用双手赢得尊严。当你遇到坎坷时,你又会怎样去做呢?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增加了围观者的议论,添加了作者的心理描写,不仅使内容更加充实,也使文章更加深刻,更能引起读者对“人格尊严”的深思。结尾回应前文并点题,使文章的立意得到了升华。

特色作文

老师,请给我一些尊重吧

□李 妍

吴老师,打我进入学校起,您对我这个差生态度总是不好。您对我动不动就横鼻子瞪眼,有时候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羞辱我。这是多么伤我自尊的事呀!老师,您不知道,作为差生,我也有自己的尊严啊!

也许,有件事您早已忘记了。那是在校春季运动会上,我参加的项目是女子800米赛跑,和我一起参赛的还有班长。上场之前,您对她千叮咛万嘱咐,要她小心一点,不能跑就中途下来,拿不到好成绩也不怪她,还给她送来了桔子水和八宝粥,真可谓关怀备至。而站在她身旁的我,您却看都不看一眼。您知道吗,当我看见班长那张写满幸福的笑脸时,我心里是多么难受!我多希望您能给我一句鼓励,哪怕只有一句话:“争取为班级争光!”那么,那天的冠军也许不会是别人,而是我!

发令枪响了,我们都冲出了起跑线,我拼了命地往前飞奔,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争取拿到第一名,为班级争光。”本来,开始时我一直遥遥领先。可在最后一圈时,我脚下一滑,整个身子往前扑去,膝盖一阵钻心的疼痛,血把跑道上的沙土都染红了。我爬起来继续向前跑,终于坚持跑到了终点,您瞥了我一眼,甩出一句:“唉!啥也指望不上你。”更让我伤心的是,说完这句话后您竟然去了没跑两圈就下场的班长那儿问寒问暖。此情此景让我心里好难受好难受。难道这就是一个差生应受的待遇吗?我不敢再想下去。

第二学期,您对优秀生、差生态度的差异更加明显了。您将全班的位置做了全面调整,前10名都坐在正中间的前四排,其余的都往后靠,我坐在了倒数第二排的墙角。我是个近视眼,而且个子很矮,前面几个大个子男生挡住了我的视线,黑板对我来说几乎不存在。我大着胆子站起来,请您将我的位置往前调一下,没想到,还没等我说完,您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耐烦地呵斥道:“你要调到哪儿去?想跟第一名换吗?”听了您的话,我更是羞愧得无地自容。

老师,我是您的学生,差生也是人,也有人格尊严。成绩的好坏并不代表全部,也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爱迪生小时候不也被老师骂作“笨蛋”吗?

敬爱的吴老师,这件事在我心中已经压抑很久了,如今,我斗胆将它写出来,多么希望您看了之后能理解我,给我一些尊重!

点评

基本杀法能力训练之太监追皇帝杀法 第3篇

第一局参考答案

1.炮九平六 ………

重炮将军,率先发起进攻,抢得先机。

1.………… 车3平4

2.兵七进一 ………

借黑车被牵制机会,红兵快速挺进,杀势渐成。

2.………… 将4退1

黑马鞭长莫及,单车独木难支,只得惶惶逃将。

3.兵七平六 ………

高屋建瓴,献炮制敌,雄浑奔放。

3.………… 车4退1

无奈,只得吃去恶炮。

4.兵六进一 …………

图穷匕见,献前炮成功使得小兵借上后炮力量,兵锋终伤敌。

4.………… 将4退1

车撵不得,将赶不得,黑势崩溃。

5.兵六进一

步步紧逼,终于制敌于一隅,红胜。此局敢于献炮是胆,借“隔山打牛”之力冲兵是识,有胆有识,谋算大矣。

第二局参考答案

1.车五进六 ………

“大刀剜心”,一举打破黑方藩篱。

1.………… 士6退5

2.车六平四 ………

红帅已控中路,肋线就成人局关键,现调车叫将,思路准确,攻招紧凑。

2.………… 士5进6

3.车四进五 ………

再弃车砍士,气势雄壮,杀势顿成。

3.………… 将6进1

4.兵三平四 ………

占据肋线将军,兼控将门,一招两用。

4.………… 将6退1

5.炮八平四 …………

前兵后炮之势已成,胜势。

5.………… 车8平6

6.兵四进一 ……….

形成太监追皇帝杀法中的一种典型局面,只需红兵步步追将就可胜利。

6.……… 将6退1

7.兵四进一

闷杀,红方胜。此局红方是车炮兵攻击组合,利于形成太监追皇帝中的一种前兵后炮的典型局势,所以双献车战术就因势而成,思路简明,值得细细品味。

第三局参考答案

1.车三平四 ……….

弃车换士,在黑方薄弱防御上再撕一伤口,招法凶狠。

1.………… 将6进1

2.兵四进一 ……….

其疾如风,衔枚疾进,红势大涨。

2.………… 将6退1

不可将6平5,否则兵四进一,将5平4,车四平六,红方速胜。

3.兵四进一 ……….

步步紧逼,围堵黑将战略意图明显。

3.………… 将6退1

4.兵四进一 将6平5

5.兵四进一 ……….

其徐如林,肋线击破方略坚持到底。

5.………… 将5平4

6.兵四平五 ……….

侵掠如火,巧借敌炮兵人大堂定乾坤。

6.………… 将4进1

无奈。若改走将4平5吃兵,则红车四进七绝杀,红胜。

7.车四平六

闷杀,红胜。此局围绕黑窝心炮防御阵势,红兵肋线进逼、建功中堂,堪称典范,值得细细品味。

第四局参考答案

1.兵六进一 ……….

追将是兵类杀法入局的重要脉络,不得不察。

1.………… 将4退1

2.兵六进一 ………-

献兵动若雷霆,迫将定位,入局关键。

2.………… 将4退l

不得吃兵,否则被红车九平六白脸将杀。

3.兵六进一 ………-

炮旁献兵,深得此杀法精髓。

3.………

将4平5

无奈,若吃兵则被红车闷杀。

4.兵六进一 ……….

死追不放,犹如注定的宿命。

4.………… 将5平6

若改走将5平4,则也难逃厄运,以下车九平六,炮5平4,炮九进九,车3退8,兵八平七绝杀,红胜。

5.车九平四 ……….

照将腾出炮路,红攻击局面一下打开。

5.………… 车9平6

顽强。改走炮5平6,则红方兵六平五速胜。

6.兵六平五 ……….

精妙,兵的进逼、引离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6.………… 将6平5

7.炮九进九 ……….

炮兵底线成势,离胜利不远了。

7.………… 车3退8

8.兵八平七

闷杀,红方胜。此局兵的进逼、引离战术仍然熠熠生辉,需深刻理解各类战术的转承,才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五局参考答案

1.车九平六 ……….

献车精巧,打在黑方“软肋”。

1.………… 将4进1

无奈。改走将4平5,则红方车八进二巧胜。

2.车八平六 ……….

施展引离战术,为帅兵组合发力作劲。

2.………… 将4进1

3.兵六进一 ………..

搭好架子,宣兵战场,入局就变得流畅了。

3.………… 将4退1

4.兵六进一 将4退1

5.兵六进一 将4平5

6.兵六进一 ………..

一路到底,迫使黑将左移,战术目的达成。

6.………… 将5平6

7.兵三平四 ………..

引离黑将。

7.………… 将6进1

8.马二进三 ………

马炮组合加入战场,胜定。

8.………… 将6退1

9.马三进二 将6进l

10.炮一进七

形成马后炮,红胜。此局献车、献兵等引离战术是关键,把将引至人局点位,从而得以发动杀法,这也是考验入局构思的重要一环,不得不重视。

第六局参考答案

1.车五平四 ………

黑方子力雄厚,看似无碍,其实破绽已出,现中车平肋叫将,叩开胜利之门。

1.………… 士5进6

2.车四进二 ………石破天惊,引黑将至“高悬”绝境。

2.………… 将6进1

3.车二平四 ……….

再献车于马口,胆识惊人。

3.………… 马8进6

4.炮一平四 ……….

解杀还杀, 人局正当时。

4.………… 马6退5

5.兵三平四 ……….

前兵后炮,胜势已成。

5.………… 马5进6

6.兵四进一 将6退1

7.兵四进一 将6退1

8.兵四进一

宛若流星赶月,绝杀,红胜。此局于复杂中发现破绽往往难度不小,需大胆假设弃子、引离、阻塞等战术,进而演练能否达到入局程度,这同时也对算度有了很高的要求。

基本能力之音乐教学 第4篇

一、了解学生作文动机,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 必须了解学生的写作动机。小学生写作文的动机, 不外乎以下几种: (1)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作文) , 不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 (2) 为了考试不失太多的分 (现行的语文考试, 作文占30分左右) 。 (3) 为了得到好成绩, 受到老师的表扬。 (4) 为了长大当作家。 (5) 为了掌握写作技能, 长大为祖国做贡献。以上五种动机, 较真实地反映了小学生作文学习的心理状态。这些动机, 对小学生来说, 没有好坏之分, 而是恰好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我们不能说小学生为了得高分、得表扬而学习作文是不好的动机, 这是由小学生学习动机注重近景性、实效性决定的。当然, 我们应注意到以上五种动机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这种层次体现了儿童作文学习过程心理发展的趋势。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顺应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层次性规律, 既要承认五种动机不同层次的地位, 又要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由任务性作文向趣味性作文转化。

我们了解了以上学生的作文动机后, 可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保持和发展学生的作文动机, 变“教师要学生作文”为“学生爱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一般在中年级以后显现出来。低年级儿童很喜欢造句、看图说话、写话等, 很多一、二年级的学生能说出真实、想象丰富的一段话, 甚至写出一篇小作文, 这时的教学, 师生都有积极性。而到中年级后, 学生逐渐对作文失去了兴趣, 甚至怕写作文, 这是为什么呢?据心理学家研究, 在教育影响下, 儿童的学习兴趣逐渐分化, 一般认为小学三年级前后是小学生学习兴趣的转折点, 这时的学习内容增多, 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接受知识的难易度有了体验, 开始产生对能顺利学习知识的无意识偏爱等。由于作文综合性强, 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如果作文教学处理不当, 就会使学生产生作文兴趣障碍, 作文教学因而成为难题。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降低学生作文的难度。

1. 加强作文前的谈话。

教学中我发现, 凡是在作文前教师加强指导, 特别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作文往往质量较高, 学生在作文中语言组织较好, 写作层次较清楚, 等等。心理学表明, 小学生在开始感知事物时, 往往是笼统的不准确的, 他们的观察力较弱, 容易忽视许多主要的东西, 加上遗忘的影响, 更是模糊混淆。因此, 学生如果只凭自己的感知印象来写, 就必然会有不足, 甚至错误。经过相互讨论, 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 就能通过口头语言的帮助, 使过去感知的印象更加明确和完善, 就能互相补充感知不清或遗忘的东西, 校正错误和混淆的部分, 再把它写出来, 自然就使写的东西较以前丰富、具体、正确。其次, 由于中低年级学生的内部语言没有多大发展, 要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书写, 必然很不完善。通过在师生谈论过程中别人或自己大声的口头言语的叙述, 学生才能觉察出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和完善, 再把获得的印象写出来, 这样, 写作的内容就比过去更丰富、完善和条理化。“审题讨论”是作文教学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老师重点指导, 可以全班举手发言, 各抒己见, 也可以分成小组大家畅所欲言等。

2. 引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

叶圣陶先生“有所为而作”和“从内容入手”的作文教学思想必须大力提倡。以前我批阅学生作文时, 常常发现有些文章内容好像在哪里见过, 特别是考试作文。很多学生写的是相同的素材, 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作文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来源, 即学生的亲身生活。二是间接来源, 即学生通过书本、影视等获取的。目前, 《小学生作文选》大量出现, 这些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近, 与教材规定作文内容对口, 于是不少学生放弃了生活这一作文的直接来源, 而大量学习作文选上的写法, 没捡到钱包也可以写捡钱包, 没见过大海也可以写大海, 没有妹妹也可以写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妹妹, 等等。一些学生放弃了观察, 脱离了生活, 不需长期练习就能写出作文, 这种现象就导致学生作文的雷同, 甚至出现了考试前猜作文题、背作文应付考试等一些不应有的现象。时间久了, 学生的作文水平肯定下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僵化的、封闭的应试作文教学模式走出来, 变备考式作文为技能训练式作文,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深入生活,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放开思想, 放开手脚, 用自己的手, 自己的口, 表达熟悉的事物, 从而培养作文兴趣, 提高作文能力。

二、作文教学要重视计划训练, 形成序列性、系统性

现在一学期学生写七八篇或十多篇作文, 每次训练重点缺少计划, 指导没有重点, 批改也没有重点, 每次的注意力都一样。这是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从作文的批语就可以看出, 次次都是“内容是否具体, 中心是否明确, 语句是否通顺, 条理是否清楚, 有无错别字”等, 平均用力, 缺少侧重。小学作文教学要恰当安排, 分步进行。应该紧扣《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段的要求,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各有侧重, 密切配合。一年级不能只局限于口头造句和书面造句, 需要渗透一些作文的初步知识, 如复述一件小事, 引导他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讲完整, 逐步过渡到看图说话、看图写话。经常这样练习, 一年级的学生一定能口述清楚一件完整的事。二年级在说的基础上写清楚一件完整的事就不会有多大的困难了。这时可引导他们注意突出重点, 写具体一点。一、二年级虽然课标规定不进行作文训练, 但进行一些初步的写话练习还是有好处的。到了三年级, 老师只要把写话训练再相应适当加深一步, 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若再突出重点, 就是合格的作文。此时切记不要拔高要求, 不要让学生面面俱到, 不必既要学生注意中心明确, 又要语句通顺, 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结果面面不到。四、五年级的作文教学在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基础上全面进行基础写作训练。要继续加强学生的语言锤炼和观察事物的指导, 更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单项训练。写人、叙事、状物等作文形式每篇都有所侧重, 循序渐进。如:同是写人的作文, 每次的侧重点不同, 这次突出写人的外貌, 下次突出写人的典型事件, 等等。这样一步一个侧重点, 到了六年级毕业, 他们一定会写出“点点”结合的有一定分量的作文。

基本能力之音乐教学 第5篇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之我见

原稿 张覃东整理唐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今年要集中力量抓好三项工作,其中提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下面就此谈谈我自己的见解。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是只国家公共部门如医院、学校、市政等及公务人员给国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及能力。基本公共服务关系到民生民计,强大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能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稳定。我认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素质能力是关键。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是公共服务主体能否意识到公共服务客体的需求并及时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如何。确切地说,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公共服务主体为生产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以满足公共服务客体的公共服务需求而具备的技能、技术和技巧。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是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政府的职能职责、工作的方式方法都方式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已经制约了政府效能的提高,更制约刻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通过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努力实现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控制管理向提供服务转变,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监管机制是保障。监管机制能够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认为,先进的监管机制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最大化的保证,健全的监管机制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化的保证,严格的监管制度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高效化的保证。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解决民生问题是目的。民生问题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造福人民。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历史。只有以解决民生为目的,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强大的动力、巨大的价值。

计算机教学要重视学生基本能力训练 第6篇

【关键词】职高信息技术 兴趣激发 实践能力 网络

职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一定时期、已经阶段的学习,从而了解和掌握关于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能够运用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基本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为今后跨入信息化社会奠定厚实的根基。

近些年来,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同样,新课程标准对职高信息技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使学校成为传授基础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教会学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机能的场所。而作为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根本场所,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在认识、运用信息技术素质的场所,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科学技术热爱与关注程度的场所,是为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社会的场所。因此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职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挖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增加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坚持不懈进行探索的永恒的课题。

一、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很多同学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并不是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感兴趣,而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可以玩游戏。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上网。于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甚至有时候为了方便演示,控制了学生的计算机。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通过反控制手段,使计算机脱离教师的控制,进而干自己的事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缺乏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成为职高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首要重点。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特殊性,所以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可以很多。众所周知,当前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等是年轻人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这些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比如,在讲授“人与信息时代”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播放当前流行于网络的视频《草船借箭》搞笑版,使学生在欢笑中学到知识。另外在教授PPT的基本操作方法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精美的PPT,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此外,知识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与生活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他们所喜好的、所引以为乐的课程。

二、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任何话语的描述都不如亲自实践更能检测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实践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的方法。但是在当前的职高信息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一个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识记动手操作能力。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喜欢采用一些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全程的控制,通过教学广播软件对新知识的操作进行一个演示,这种做法仍然是“教师为本”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应该与其他课堂区分开来。相比于知识讲授,信息技术课堂更为重视的应该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则充当引导者的地位。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尽量不引导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成的,教师尽量不代替学生的操作。比如在讲授打包演示文稿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看课本的相关操作,进行实际操作。对那些无法独立完成的同学,教师再实施给与一定的指导。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举两得。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尽量不加以干涉,不打断学生的操作进程。

三、重视网络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网络挂念

很多职高生对于上网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当前网络信息错综复杂,为了使学生不受或少受垃圾信息、垃圾网络的毒害,很多教师会选择将学校网络切断,阻绝学生上网。这种做法是极不恰当的。职高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对于教师不让做的事情,往往更希望能够亲身实践。同时网络是当前社会的主流,因此在职高阶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一些网络知识和网络操作是必须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健康上网。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常识,培养学生接发网络邮件、收集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引导学生给相关任课教师发送咨询问题的邮件等,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总之,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网络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社会,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一种工具

跳竹竿项目之基本技术动作教学 第7篇

在学校推广开展跳竹竿项目,可以将民族历史文化知识、音乐舞蹈与审美艺术教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使学生在竹竿分合的连续跳跃中共同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身体素质和协作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另外,还可以在富有艺术激情的跳竹竿运动中,使学生感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感悟民族体育运动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永久传承和保护,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敲竹竿基本技术教学

(一)敲竹竿基本技术

敲竹竿是跳竹竿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在学习跳竹竿技术前必须先学会敲竹竿技术。敲竹竿的敲打节拍,主要借助我国民间生产、生活中各种敲打与叫喊节拍或音乐节奏,进行敲竹竿动作技术设计和创编,如,“长江号子”、“纤夫拉纤”或民间鼓乐等节奏都可用于敲竹竿节拍设计。敲竹竿一般由2~8名学生组成(大型表演除外),分成两排面对面相距4m左右,敲竿者可平坐、下蹲或跪于竹竿架正外侧,双手或单手持竹竿,听教师口令或音乐节拍,通过提、拉、开、合、碰、击等动作的交替组合,将手中竹竿互碰和敲击竹竿架发出铿锵清脆、整齐划一的竹竿敲击节奏声,其敲竹竿技术主要分敲单竹竿和敲双竹竿两种。

1. 敲单竹竿技术

敲竿者正面站立于竹竿架外侧成下蹲姿势,单手持握竹竿(见图1-1),根据教学需要,采用1拍或多拍敲竿节奏,敲竿方法可采用上下或左右提竿连续重复敲(见图1-2)。为了方便教学和学生练习,其敲竿节奏变化一般控制在5拍之内。

2. 敲双竹竿技术

敲竿人正面站立于竹竿架外侧成下蹲姿势,双手半握竹竿(见图2-1),不可紧握竹竿(见图2-2),以免在敲击过程中造成手指受伤。根据教学需要,采用2拍或多拍分合交替重复的敲竿节奏。敲竿方法可采用1合1分、2合3分、3合3分连续交替重复节奏,也可以交替重复更多分合节拍,如,采用敲双竹竿13拍,其敲竿节奏为2分1合、2分1合、3分1合、2分1合连续交替重复敲。另外,为丰富敲竿技术形式,同样的13拍,也可设计多种不同交替重复敲竿节奏的方法。

(二)敲竹竿技术教学

1. 运用拍手操,培养敲竿动作节奏

在每次课的准备部分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围绕不同动作组合,设计创编简单有趣、方便有效、形式多样、节奏明快、便于在不同教学环境中开展的集体拍手操。通过练习拍手操,让学生顺利地进入基本内容学习,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使学生全身肌肉和关节韧带得到充分活动,防止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运动损伤。用简单的节奏,多变的形式,使学生的肢体充分舒展,提高动作节奏感,营造教学环境,从而提高课堂的艺术性,让学生从中领悟体育运动魅力,学会科学运动方法,增强科学的运动意识,养成科学运动习惯。

2. 运用渐进式教学,巩固敲竿动作节奏

在学生基本学会敲竿动作节奏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堂主题套路和敲竿技术的难易程度,设计创编多种敲竿节奏。首先,在开展敲单竹竿技术教学时,可以从1拍到多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敲竿技术动作交替重复练习,用于初始教学或准备活动,其目的是激发运动兴趣,增强课堂活力,强化敲竿节奏。在进入敲双竹竿技术教学后,可采用诗歌、民歌、中外经典音乐的节奏,练习交替重复敲竿技术动作,主要用于完整套路动作或节奏复杂动作学习,培养学生敲竿动作节奏,提高整体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听着歌谣或音乐节奏进行敲竿动作组合练习,通过渐进式教学,培养学生敲竿能力,提高敲竿技术整体水平,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3. 敲竹竿教学注意事项

握竿手法:敲双竹竿时双手握竹竿的外上侧,不能用手掌紧握竹竿,手掌紧握竹竿敲竿时会导致手指受伤,同时会影响竹竿敲击时铿锵清脆的节奏声(正确握竿方法见图2-1)。

敲竿方法:合敲时两竹竿应沿跳竿架横竿平行内移至两竹竿轻轻合碰,分敲时沿跳竿架横竿平行外移至间距40c m~50cm(见图3-1),然后上下提竿轻敲跳竿架横竿,上提竿距跳竿架横竿5c m~8c m(见图3-2),提竿不能过高,分敲移竿距离过窄或提竿过高会导致学生脚踩竿或勾脚,造成不必要的器材损坏或身体损伤,影响教学效果。

二、跳竹竿基本技术教学

跳竹竿技术主要由步伐和摆臂技术动作组成,主要步伐有进步与退步、踏步与点步、跨步与跳步、平摆步与平跳步;其手臂动作主要有前后摆臂、左右摆臂、上下挥臂、摆臂击掌、两手叉腰、扶肩或扶腰等动作。跳竹竿技术动作必须根据敲竹竿组合节拍进行合理设计,做到跳竿节拍与跳竿节奏统一,上下肢体与躯干协调。让全体学生在多变的节拍和自然的运动形式中,感受跳竹竿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一)跳竹竿基本技术

1. 跳单竹竿技术

跳单竹竿技术简单,组织方便,易教易学,适合初学跳竹竿班级开展教学,便于消除学生害怕双竹竿夹脚的恐惧心理,避免不必要的踩竿导致运动器材损坏,造成运动损伤,能有效激发学生跳竹竿的运动兴趣,掌握跳竹竿运动节奏,提高运动效果。如,跳单副竹竿与进退步、点跳步动作组合设计,手臂随步伐前后或上下自然摆动;跳双副或多副竹竿技术动作,可与平摆步、平跳步和跨跳步动作结合,并配以手臂的上下挥臂和击掌的协调配合,达到跳竹竿技术动作完美组合,提升跳竹竿动作的审美艺术效果和体育运动价值。其基本跳法有:单竹竿原地手叉腰或双臂前后摆动连续跳(见图4-1)、单竹竿集体连续向前跳(见图4-2)、单竹竿双人面对面牵手转圈蹬跳(见图4-3)、单竹竿集体双臂胸前随跳跃节奏击掌跳(见图4-4)。

2. 跳双竹竿技术

跳双竹竿动作是整个跳竹竿教学的关键技术,只要学会跳双竹竿简单动作节拍,就可进入复杂的跳法动作,教师根据已掌握敲竿动作节拍和跳单竹竿技术动作,采用双竹竿的1名学生进行前后换脚跳练习(见图5-1):练习者站在两竿之间,随敲竹竿的开合节奏,双脚快速蹬地跳起,并在空中前后分腿(成剪刀叉),然后前后分腿落在两竿间,连续快节奏重复动作,双手叉腰或双臂前后摆动;采用双竹竿的1名学生进行内外合、分腿跳练习(见图5-2):练习者骑跨双竹竿站立,随敲竹竿的开合节奏,双脚快速蹬地跳起,并在空中快速并腿,然后双脚落在两竿间,接着双脚快速蹬地跳起,并在空中快速左右分腿,然后双脚落在两竿外成骑跨双竹竿动作,连续快节奏重复此动作,双手叉腰或双臂前后自然摆动;采用双竹竿2名学生进行手拉手连续转圈跳练习(见图5-3):双人面对面手拉手,双腿骑跨竹竿,随敲竹竿的开合节奏,单腿依次蹬摆或双脚同时蹬地(按逆时针或顺时针)绕竿转圈蹬跳。通过跳法动作节奏和形式变化,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强化跳竹竿动作技术,让学生在大运动量中,提高弹跳力,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发展。

动作要求:前脚掌着地,随敲竹竿节拍身体自然移动,身体重心不能后坐或脚后跟着地,以免影响动作节奏和运动效果。

(二)跳竹竿技术教学

1. 开展集体花样教学,激发青少年学生的运动兴趣

为进一步提高跳竹竿教学的集体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在学生全面掌握跳单、双竹竿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教师可改变组织形式以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如,多竹竿集体纵队扶肩向前跳(见图6-1):将练习者分两列成纵队依次扶肩站立竹竿两端外侧,然后随敲竹竿的开合节奏,两列同时依次向前跳跃,连续重复该动作;多竹竿集体横队侧向跳(见图6-2):将练习者分两排侧向成横队站立竹竿两端外侧或同侧,然后随敲竹竿的开合节奏,两列同时依次侧身跳跃,连续重复该动作,双手叉腰或双臂前后自然摆动;多竹竿双人牵手跳(见图6-3):将练习者分两排侧向成横队面对面手拉手站立竹竿同侧,然后随敲竹竿的开合节奏,两列同时依次侧身跳跃,连续重复节奏动作;多竹竿集体牵手圆圈跳(见图6-4):让练习者在多副竹竿之间侧向手拉手成圆圈站立,然后随敲竹竿的开合节奏,集体同时(按逆时针或顺时针)依次侧身跳跃,连续重复该动作。

2. 运用艺术手段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在跳竹竿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跳竹竿技术动作特点和教学任务,运用诗歌、音乐旋律、舞蹈动作或民间鼓乐节奏进行跳法动作设计,将跳竿动作艺术化,形成系统的审美艺术教学体系,创编出多种有趣的集体跳法。通过神奇美妙的音乐节奏、审美舞蹈韵律和竹竿分合交替组合敲击节奏变化,让青少年学生在连续进退跳跃中,自然潇洒地做出各种优美动作,达到体育运动与审美艺术有效统一和高度融合,在审美艺术韵律和多变竹竿节拍中增加跳竹竿的知识性和娱乐性,激发青少年运动激情;在欢快的击掌和叫喊声中,让学生享受无穷的运动乐趣,绽放甜蜜的笑容,体验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超越所带来的激情和快乐,感悟体育运动无穷的魅力;在赋有运动激情的集体运动中,让学生共同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感受跳竹竿的审美艺术,增强协作意识,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 跳竹竿教学注意事项

教学顺序:跳竹竿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跳竹竿的技术特点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先进行静态的竹竿跳再进行动态的敲竿跳,先进行单竹竿跳再进行双竹竿跳,先进行单人跳再进行多人或集体跳,先进行单动作跳再进行多动作组合跳,以避免因紧张踩不上节奏,导致踩踏竹竿损坏器材,并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动作组合:跳竹竿动作组合设计时,进行单个动作节奏组合再进行多个动作节奏组合;在套路动作组合时,先进行简单的表演套路动作组合再进行繁杂的竞赛套路动作组合;最后采用跳竹竿动作节奏与音乐舞蹈及诗歌韵律节奏有效组合,以此提升动作设计的科学性、体育教学趣味性和审美艺术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14.

[2]徐金尧,王代代.跳竹竿教学应用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6):51-54.

[3]戴文忠.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J].体育文史.1996(4):28-30.

[3]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5]刘德琼,胡英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1-336.

高中数学教学中基本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培养学生基本运算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高中数学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培养和训练,从基本的加减乘除,到函数、几何、统计,都需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有了计算机等一些运算工具,只是让人们在工作中能够更为方便快捷,但不是要替代人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在运算中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律,从简单运算到代数运算再到几何运算、逻辑运算,逐步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高二年级举办数理化三科竞赛,学生至少要参加其中的一科,统计结果如下: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11人,物理竞赛的有175人,160人参加了化学竞赛;有140人同时参加了物理和数学竞赛,116人同时参加了化学与数学竞赛,有98人同时参加了化学与物理竞赛,还有89人同时参加了三个科目的竞赛,请问总共有多少学生参加了竞赛.这样的运算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基本运算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运算能力,如果学生不能掌握逻辑运算的基本法则,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运用韦恩图来分析,最为重要的是在训练学生基本运算能力的同时,做到方法引导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的必备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重点培养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学好函数知识、几何知识十分重要.空间想象能力是让学生能够根据一定数学概念和条件,在脑海中构造出对应的事物、位置关系的图形或者模样,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想象构造出来的图像图形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法,制订相应的处理方案.高中数学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基础,通过实际演练、实地测量、空间模拟、现象再造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进入空间情境,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时,通过构图或者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知具体的事物空间关系,以后通过构建三维图像让学生理解空间关系.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测量一些常见数据和位置关系,培养他们初步的空间感.一些立体性的图形通过平面展开图或者立体搭建flash动画播放,让学生直接进行测试,或者得到一种强烈的主观体验,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平面纸张上勾画的图像,强化他们的空间认识.比如,棱锥体O-ABC这样的立体图形,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让学生观察一些著名建筑,比如罗浮宫、金字塔等,制作成三维图像,让学生得到与之相应的空间结构感.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判断、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活动,学会运用数学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能够根据一些公式定理进行推理,结合相关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高中数学教学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的逻辑性进行推演,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能够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此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非常有意义,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推演和分析,不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应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和综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与逻辑相关的计算分析方法,在很多的题目中涵盖逻辑思维内容,教学中加以适当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能够学会分析和思考.

例如,设全集U={1,2,3,4,5},集合A={1,a-2,5},学生进行简单的对比推理,能够得出集合A={1,3,5},所以能够知道a-2=3,由此得出a=5.这道试题虽然非常简单,但对于刚刚接触逻辑用语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初步感知逻辑关系,锻炼逻辑思维,培养基本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师让学生学会做题,更应学会分析,让学生进行思维模式训练,帮助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感知简单的逻辑思维,逐步提高他们的推理分析能力.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基本能力训练,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概念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各种现实生活和生产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基本能力训练.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概念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掌握熟练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高中数学,基本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姜正凯.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

基本能力之音乐教学 第9篇

一、需要“老调重弹”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固然是传统老话题,但同时也是一个不可能中断的话题,因为教师队伍在不断地吐故纳新、新老交替,总有一批新教师会面临如何当好合格的教师这一困惑,需要老教师以老带新,让他们奠定教学基本功。

什么是教学基本功?对这个问题,我们早在6年前推动“862”教师全员评课活动时就曾经讨论过。按照研究问题先要“溯本求源”的一般思路,当时就根据文献查阅,明确所谓“基本功”就是从事某种岗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教师这个岗位而言,其基本功就是进行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也是作为教师的专业入职条件。当时,我们对教师进行过“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这样的分类,而“教学基本功”是针对5年教龄以内青年教师所提出的专业要求。对青年教师的优质课例评价,曾列出过两个范畴四个方面的共12条指标。

[基础知识范畴]

学科专业知识:(1)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基础理论与知识,并能深入浅出地进行运用;(2)初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脉络,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并能结合教学加以运用或应用;(3)初步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社会教育资源,能结合教学加以应用。

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4)基本了解本学科主要的教学理论和流派,知道本学科的教学常规要求,并能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体现;(5)理解课程改革对学科提出的新理念,并能结合教学任务,在备课、上课、个别辅导和作业设计等环节中有相应落实;(6)初步了解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

[基本技能范畴]

课堂教学常规技能:(7)板书设计科学合理——符合课程标准,体现本学科特色,内容正确,条理清晰,结构简洁,字迹工整,板书具有启发性,能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建构;(8)教学语言准确规范——能用普通话表述,言语正确、浅显、清晰,语速与节奏符合学生接受水平,语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9)教具使用比较熟练——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常规教具,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具、学具运用于教学,演示较清晰,操作较熟练,效果较好。

教学新技术应用技能:(10)初步了解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特点,能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具有结合教学应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初步能力;(11)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资源现状,能结合单元教学选择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实践,能指导学生开展一定的拓展活动;(12)具有初步的教学课件的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一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运用和改进教学课件的实践探索。

现在看来,对青年教师来说,这些指标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青年教师对其中的有些指标可能具有优势,如新技术应用技能,而不少指标还是其薄弱所在,需要重新强调,在我们的青年教师中多“弹弹老调”,促使他们尽快成为成熟的合格的教师,很有必要。

二、需要“老调新弹”

教学基本功需要赋予新的内容,因为课程理念转变对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都带来了新的课题,一个合格的教师也必然会面临新的基本功要求。如果我们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媒介(环境与技术)并称为“课堂教学四要素”,而要建立“以学定教”的新的课堂文化,那么我认为起码还有两个课堂要素需要列入调整基本功的指标之中。

1. 对学情分析的教学基本功

这不只是班主任的岗位基本功,也是学科教师的岗位基本功。新教师从站在讲台的第一天开始,就需要努力掌握学情分析的教学基本功。学情分析应该包括针对个体和针对群体的两个方面。比较完整的个体学情要包括其本体及其背景,而主要关注的应该都是学习的问题。涉及一个学生本体的学习问题,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而其智力因素是显性的,非智力因素是内在和更本质的。我们曾经做过对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社会调查和“好学生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成绩与学习的兴趣、习惯有很大的正相关性。群体学情可以班级为单元,也可以年级或小组为单元,同样有内部情况的分析和外部背景的分析。一名教师对上述学情都能够深入分析并基本掌握,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就必然产生巨大影响。为节约篇幅,这里将学情分析结构归类,具体见下表。

2. 对网络信息运用的教学基本功

这是原先“教学内容”与“媒体技术”的复合要素。面对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要求,面对学生这个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教师的“移民”或“难民”尴尬地位正在显现出来,而课堂教学日益电子化、数字化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趋势。当然,我们不能用数字化来取代全部的课堂教学,但不关注数字化时代的变化并主动提高教学的信息含量,教学就会落后,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问题在于,如何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并进行有效掌控,有时还需要打破课堂这个时空界限,这就是基本功所在。这是新老教师都面临的又各有侧重的一个课题。

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说是包含在国家教育部新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是一种新背景下的新要求,是对教学基本功的时代解读。

我们知道,海外对教师专业发展或者教学基本功的认识也有发展。美国学者P.L.格罗斯曼对学科教学知识作过解析,认为应是金字塔型,其顶层称之谓“PCK”,是教师资格认证和培养向度的核心成分,其学科教学知识的模型如图1。

我国台湾学者许育彰在其“E世纪科学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要件”一文中也提出了一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模型,见图2。这个模式图借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太极图”,其中白色的“鱼”表示了学科知识,相对而言是以明确性的知识为主;黑色的“鱼”表示了一般教学知识。总体来看,因为许多内在规律还无法明确表述,故以“缄默的知识”为主,但两者有融合为一体的关系。下部的箭头指向“学科教学知识”,认为这是PCK的内涵及真正属性。

无疑,这些模型所显示的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解读,与我们以上所讨论的当前教学改革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相关。

三、需要“新调新弹”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当然是针对全体教师的,既然是教师的“专业标准”,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作为教师的基本功要求。如果说以前对教学基本功还只是理论工作者提出的专业观点,那么以国家颁布“标准”为标志,教学基本功从“非标”到“国标”,可以认为完全走上了一个需要“新调新弹”的阶段。“专业标准”的硬指标仅仅是资质标准,但其所演绎的功能价值,更在于促进教师的自我衡量、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首先,作为中小学幼儿园的任何一名教师,都必须具有“标准”意识,也可看做是“基本功”意识。

以往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拿到“教师资格证书”了,就已经达标了,成为一名教师是名正言顺了,加强教学基本功只是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然而,社会早已进入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种岗位基本功具备后可以“一劳永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知识、技能、思想、经验都只是当时背景下的认识,是暂时性而不充分的。对教师这个岗位来说,这种特点更加突出。对照专业标准的再审视,增强“基本功”意识,这应该是一名教师今天的常态的任务。

教学基本功是对“全员”教师的要求,具有全员特性,这就是它今天所展现的一个新内涵。

其次,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应该具有不同要求的教学基本功。

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入职层面的要求,其标志似乎以“资格证书”为准,基础合格,可以走进教师队伍。当青年教师发展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后,就需要根据骨干教师的标准,重新审视自己,履行一名骨干教师的职责,还应该具备哪些新的专业基本功?例如,要带教青年教师,这种带教的基本功就是新的。如果成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就需要对照学科带头人的评价标准分析自我,专业基本功应该有哪些发展?例如,需要从科研引领的角度来带头,尽管教师的科研和专家的科研不同,但同样要有一些教育科研的专业基本功,提高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内涵品质。

教学基本功有促进教师不断进取的层次要求,具有发展特性,这就是它今天所展现的另一个新内涵。

第三,不同教育岗位的教师应该侧重于不同范畴的教学基本功。

学校的教师是分岗位的,岗位的差异说明教学基本功也需要有相应的差异。备课组组长必须在年级层面上组合不同教师的智慧,组织设计出可以共享的教学方案,判断与组织的教学基本功不可缺少;教研组组长需要在学科建设的层面上,积累丰富的学科资源,推进教研文化的发展,学科思想与学科能力是其特别需要具备的教学基本功;科技或艺术总辅导员这种负责某一领域教学的教师,需要在全校的层面,根据特色建设的校本利益需求,组织相应的活动,这方面策划的教学基本功当然是其专利。

教学基本功对不同岗位教师有不同侧重要求,具有差异特性,这就是它今天所展现的又一个新内涵。

基本能力之音乐教学 第10篇

本人通过四年的大学音乐学习,既学的了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学得了一些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知识。特别是经过两个多月的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从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其他教师那里学得了很多知识,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获得老师及同学的帮助。

一、良好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个性修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师道德。教师道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和履行其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正如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音乐教师是人类美育倡导者与实践者,尤其应该以身作则。为此,音乐教师不光是外表要美.更要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举止文明,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

(二)个性修养要求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审美修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决定着音乐教育的质量和层次。审美修养与教师的基本修养和专业修养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要求。当今流行歌曲良莠不齐,一些歌词简直不堪入耳的不健康歌曲不绝于耳甚至充斥这校园,而中小学的学生模仿力极强,这对于校园音乐文化来说,无疑有着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艺术修养去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去领略真正美的音乐,抵制那些内容不健康的低俗音乐。

二、专业基本功要求

(一)较为扎实音乐理论知识

一般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是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本、专科学生或多年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并参加过音乐教育专业进修的,因而应该具有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中外音乐史、等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合唱训练与指挥、课外兴趣小组、节目编排等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大学音乐学习中,一些同学“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确实不在少数。

(二)较为全面的的专业技能

作为传统音乐教学三大基本功的“弹”、“唱“、“跳”是音乐教师从教必不可少的,甚至是音乐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良好形象的第一见面“礼”。

键盘弹奏能力是上好音乐课的基本技能。音乐教师除了能够娴熟地为中小学歌曲弹奏伴奏外,还应该跟进时代步伐,能演奏一些经典“名曲”的经典片段,包括一些健康的通俗音乐,这样不仅能使课堂生动有趣,而且更加容易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再者,也只有教师自己本身有很好的弹奏能力,才能更加有效的把美的音乐传授给学生。

美好而又动情的歌唱,不仅能将音乐之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因此,每位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在课堂上唱出优美动听的曲子能力。

校园舞蹈的创编与表演一般技巧也是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校园舞蹈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同时也是挖掘学生舞蹈潜能的有效手段。

三、音乐教师的能力要求

(一)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编导能力

除了以上的“三大”基本功外,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更是承担着丰富校园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责任。因此他必须具备组织、筹划、指导各种演出活动的能力。同时,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音乐教师自己就要有一定的创造力。编、创作为创造力的一部分则是不可缺少的,从音乐教师的工作上看,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编创意识和能力。在课外活动及各种演出活动中也要体现编创意识及能力。

(二)娴熟的教学能力

教师一般技能包括: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备课能力;是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启迪学生思维的能力;课内外教学的组织能力……。因此,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础,是社会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因而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特有的的专业既能,还必须掌握一般的教师教学技能,要不然就会形成人们常说的“茶壶里煮汤圆:腹里有,到(道)不出”。

(三)有效的心理调控能力

音乐教师的心里状态总的来是,是很“闪光”的。但是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的音乐教师,由于身在教师这个大的群体中,加之各自的生活经历、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的不同等因素必然也会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这些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现实需要的矛盾、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取向的矛盾、家庭与事业的矛盾,个人与集体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如果不解决好和处理好,都极有可能成为教师的“心病”,但是,有些矛盾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因而调整自我心态则无疑是一非常“良方”。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当快,这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因而要作一名合格音乐教师就一定不能落后于时代,不能仅凭自己会“弹”、“唱”、“跳”、“说”、“写”来“创天下”,而是眼光要有前瞻性、思想要有预见性,要充分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及媒体手段为音乐教育服务。

(五)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并运用于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且能了解教育的趋势,同时,教育科研是教改的先导和基础。要以科研促教研、教研促教改的良好巡环,并以之提高教师的科技意识和研究能力,可见音乐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牢固的科技意识,善于对教学中各种现象与问题进行的思考、研究,并将其提炼、升华成为一种较科学的理论,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经验的积累与提升。

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和非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修养构成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修养,它包括:掌握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审美修养,以及作为音乐教师的非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修养,它包括: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一般的教学能力、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对职业充满喜爱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摘要:音乐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的专门人才,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传递者和传播者。因而音乐教师的素质决定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为此,本文就从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较为简洁论述。以期对音乐教师的个人发展以及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斡锋.现代教育技术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动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0:56-67。

[2]戚建生.素质教育研究[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25-71。

[3]高利明.传播媒体和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6-69。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逻辑思维;仔细认真;实际应用

一、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最核心的学习能力。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无法进行创新的,取得一定成绩也就无从谈起。而思考则需要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内在逻辑,这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数学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如一般的运算法则,先乘除,后加减等,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括号分为大括号、中括号以及小括号等。学生也许在学习或做题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但是思维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即对于不同的运算要区分开,要有先有后,按照一定顺序,方能使运算有序展开,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所以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给学生灌输一种有序、讲规则的思维模式,这种良好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大有裨益。比如学生到初中后会学到代数与几何。代数需要一种将图形与数字相结合的思维,要从数字联想到图形,这样学习或解题会更加容易;而几何则需要更多的空间想象能力,透过图形联想到实际物体,当然,在解几何题的时候也要非常注意顺序。学习每提高一个层次,对于思维的要求会愈加严格,所以小学阶段一定要打好基础,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在生活当中也非常关键。一个思维混乱、毫无逻辑的人,很难把一件事清晰明白地表述出来。而一个思维逻辑尚清晰的人,表达事情的语速也不会很快,因为思维逻辑性不够强,所以反映到语言中就会慢一些。小学与初中对于这种逻辑思维的要求还不是很高,因此不那么强烈,而高中的数学老师与其他科老师区别就较大了。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就会明显地发现,数学老师讲课的时候,一般是不会说错话或者讲错题的,因为常年接触数学,几何、代数、导数等,思维得到持续性的训练,逻辑很清晰。而政治老师、历史老师以及语文老师等,一般语速会比较慢、非正式语言比较多,因为需要时间来反应,或者是讲课会出错,尤其是讲解习题的时候。所以,对于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一定要刻意地去训练,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或说话等要有逻辑性。

二、仔细认真的能力

仔细认真的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的。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能力比逻辑能力更重要。不认真、不仔细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一种思维的惯性所致。以做数学题为例,如果一个刚接触数学的学生做所有的题都正确,没有因为看错或想当然而出错,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天赋或智商。而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做题如果在大体上不会因为粗心大意而出错,则有很大可能是后天训练的结果。所以说,认真仔细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犯过的错误种类越多、重复次数越多,以后再遇到,再犯错误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这是经验的作用,这非常重要,所以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会给学生留如此多的作业练习题,就是让学生反复查漏补缺,因为经验也是构成一个人认真仔细能力的重要一部分。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起到督促作用,在初级阶段,尽量不要苛求学生做题的速度,而是要提高准确率,仔细去做每一道题,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要在准确的基础上提高速度,而不是在速度的前提下提高准确率,切不可本末倒置。一个平时练习马马虎虎,只有考试认真做题的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尽管精神可以高度紧张,主观上也想要认真解题,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做到准确。因为缺乏必要的训练,也许他对于认真能力的训练仅局限于几次考试,这和平时就认真做题已经成习惯的同学比起来自然相形见绌。所以说,认真仔细并不仅仅是优点,还是一种能力,要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真仔细能力,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各种考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达到创新或在将来创造社会价值的最终目的。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概念,那么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将是高屋建瓴,任何理论脱离了实际,都会走向灭亡。而作为一名学生,小到参加考试,大到今后参加工作、融入社会等,如果不能学以致用,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或价值,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总之,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是根本。学生听课时思维一定要清晰,要进行充分的预习,自我提问;解题过程中一定要思路清晰,进行充分思考,确认方向正确后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明确一点,要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如何解答,少量时间进行运算。所以,头脑一定要清晰明白,避免思维反复跳跃,而运算时一定要仔细认真,这样才能保证解题正确。逻辑思维能力、仔细认真的能力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2]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基本能力之音乐教学 第12篇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型教学的必要性

教师的综合素质如知识结构、表达能力、教学方法等因素固然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 该课程的传统灌输式授课模式基本依据教材按照本体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及其发展的脉络进行, 内容上与高中三年的学习体系差不多, 课程本身有着重复性, 在学生看来自己已经学习过了,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 现有教材在内容结构的安排上难免会有重复或不当之处。例如, 绪论中的部分内容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与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 原本可以结合起来讲。再如, 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在体系上可以不用分开讲解。教师如果严格按照书本结构授课, 这样教学思路就会过于死板, 不利于教师依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科特点灵活组织教学, 也不利于发挥教师队伍的团队优势和协作意识。因而, 探究专题型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专题型教学指的是, 教师依据其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要点和教材内容的理解, 提炼和设计出能够统摄教材体系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的专题模块, 集思广益最终选定对讲解的相关专题颇有研究的老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 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学科特点或专业优势有效地开展启发诱导式的互动教学, 把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贯通到各个专题模块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型教学模块的初步构想

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型教学, 我们应该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思想, 围绕教学要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依据教材体系重组具有体系性、严密逻辑性、深度性、诱导性、前沿性和现实感的专题型教学模块。众所周知, 为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这一基本特征, 我们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依据整个世界区分为人类社会、自然界、思维领域这三个领域, 笔者认为, 各章节的内容大致可以整合为以下四大模块, 其中每个模块下可以区分若干小专题: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第一堂课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的基本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下面几个小专题来考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 (1) 正统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区分。 (2) 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建构论”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二) 人类社会篇。社会是由人这一主体和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研究人类社会无疑离不开对人本身的探讨。

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人论或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结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手稿》、《资本论》这些经典著作, 通过比较分析马克思、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命题, 厘清中西方思想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从而来分析: (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内涵。我们还应该对照德国古典哲学 (以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典型代表) 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在价值问题上的差异来分析;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及其功用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或“人的自我实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旨归所在。“唯物史观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理论, 正是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这一前提出发, 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出发, 进而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角度去揭示人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的。”这一小专题理应涵盖:对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分析、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即“现实的人”的探讨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强调过这一点) 和对“异化”理论及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追求的探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包括“物质观” (物质观的三种类型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存在方式即运动;物质运动的时空特征) 、“联系观” (结合和谐社会的构建来分析) 与“发展观” (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辩证过程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

3.人类社会发展说。

包括: (1)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革命、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2) 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 ; (3)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4)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命运问题。这一小专题探究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而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所在。究其原因在于, “剩余价值理论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理论基础, 既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 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必然延伸, 从而二者构成一个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是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成果的一个核。”通过探讨这一专题对于我们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其一, 劳动价值论——剖析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与价值) 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及其相互关系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和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 及其作用。其二, 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的必然延伸。包括:三组概念的区分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与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的循环及资本的周转。其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5)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前途问题。具体包括: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6) 讨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与“资本主义永恒论”。

(三) 自然界篇。 (1) 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2) 规律与自然规律。 (3) 环境问题与马克思有关“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解读。

(四) 思维领域篇。 (1) 意识的起源、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2) 讨论“精神无用论”与“精神万能论”。 (3) 认识论。包括:认识论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的朴素反映论、近代的直观反映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 (知行观) 、认识的实践基础 (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规律 (反复性和无限性) 和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值得注意的是, 专题型教学必须参照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的相关内容, 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为每个专题匹配的教学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知识性、趣味性等。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型教学的意义

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较而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型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开设这一课程的指导思想、专研教材体系并将相关的内容整合到同一专题之下,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精心设计具有合理性的专题模块, 并在授课之前事先灵活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和指定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 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专题讨论与实践教学。因此, 在尊重教材体系并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之上, 提炼出具有启发性和科学性的专题模块, 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形式, 从而开展专题型教学, 这不仅能够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有效地整合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 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而且能帮助我们克服所面临的章节内容多而课时又不够的教学困境, 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推进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创新。与此同时, 通过参阅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结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专题型教学, 能够更为深入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时代感和感染力。此外, 探讨和设计专题型教学模块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师资源, 激发教师队伍的团队协作意识, 将集体研讨和个人专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0年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赵甲明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3].宋萌荣等.当代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科技文化知识下一篇:评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