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2024-07-23

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精选12篇)

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第1篇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把自己看成学习过程中普通的一员, 做学生的合作伙伴, 做学生的朋友, 做学生的兄长, 共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来自于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个自信、信任的目光和一句亲切的话语。教师要以现代的思想观念去看待当前学生新潮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并掌握学生的心理, 即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 学生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 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力, 享受成功的喜悦, 树立信心和勇气。

二、巧设导入, 设疑提问

首先, 导入是非常主要的, 是引入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导课的方法多样, 不拘形式, 可因时因地而定。教师可利用诗文名句导课, 通过丰富的语言、含义深刻的诗句, 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教师也可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 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 可以尽力设置疑点, 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 引起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讲故事等方法,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和兴趣。

其次, 在课堂上要不断地提问。古人云:“疑者, 觉悟之机也。”问得多, 学生的求知欲也容易激发。教师可以将问题掺杂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产生悬念, 并用以问促读、以读促思的方法来让学生在疑问的解答过程中获得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还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实际开展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来进行安排。如可通过格言警句, 来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可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 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可通过日记的写作训练, 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总之, 利用猜谜、故事会、情景对话、诗朗诵、影评、书评、即席采访、答记者问、演讲赛、辩论赛、排演小品等活动,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2篇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蒋普兰

吉林省松原市油区教育处第十二中学(138000)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1.1实用性。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了平移旋转等组织学生设计优美图形等活动。

1.2规律性。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设计这样一组题:连接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个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分别是怎样的四边形?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只与原四边形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从而由书上的一道例题总结出规律,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当对角线相等时所得的四边形为矩形,当对角线垂直时所得的四边形为菱形,当对角线垂直且相等时所得的四边形为正方形,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知识,又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1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如“填幻方”,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代数的故事”等等,教师都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2利用好奇心,收集图片资料,利用模型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中,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国的古塔等等,再搜集生活中的一些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物体,如乒乓球,易拉罐、玻璃杯、底面呈六边形或八边形的茶叶筒、魔方等等。(论文范文 )让学生感知这些建筑物都是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各种几何体和实物图,通过大量的模型、实物例子形成对各种几何体的直观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课本中有一个例题,要求画水管的三叉接头的三视图,如果教师准备了实物教具,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物体的不同呈现方式,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3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

如讲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教师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列出应用题的方程即可,看谁列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快和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决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多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努力做到让学生思考问题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以鼓励为主、努力创造课堂教学和谐的气氛,对待学生作业,教师每次及时批改,通过迅速的反馈了解自己教学效果,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教师首先要从自身中找毛病,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加以纠正。对待差生的作业,教师总是精心批改,抱着满腔热情的期望分析错误的原因,排除其学习的障碍,使其保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进而逐步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4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他们学习成功的欲望。

我们教师特别重视用课外时间因材施教,让优生和差生在数学上都有所进步,培养数学优生,成立数学竞赛辅导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出一些有趣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辅导数学差生,班级成立了帮差小组。教师特别注意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关照外,还给吃“小锅饭”,对于他们,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和赞扬更多,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得到心理的尊重和满足,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

3优化教学过程,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3.1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 。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教“相离”现象较为严重。所谓学教“相离”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教“相离”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

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学生代表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3.2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通过数学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极限过程等等。

这在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方面也起到明显的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

初中语文培养写作兴趣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培养;写作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语文教师重视的课题和任务。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它是整个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写作水平的高低能明显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水平的程度,而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揠苗助长,一步登天的错误倾向。有些学生感到“作文难写”,一听到“作文”二字就深感头痛,为了完成写作任务,东拼西凑,写出的作文“言之无序”,抑或是“假、大、空”的口号式作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引导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聲说得益于课外看书。”由此看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从中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既是对课外阅读的深化,又是真正丰富初中生的各方面的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老师可以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引导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读以下优秀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简爱》、《三国演义》、《伊索寓言集》、《西游记》、《水浒传》、《唐诗三百首》、《朝花夕拾》等,同时把读书和制作读书卡和写作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制作读书卡,写作摘抄性读书笔记。读书卡可以设立作者及其主要作品、主要内容、精美句摘和阅读思考等栏目。其中“主要内容”由初中学生阅读自己概括或借助书记的内容提要或更改填写。“精美句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填写,阅读思考可酌情填写。上述作为自己课内阅读的补充,学生能拓宽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加强知识储备,为写作打通一条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为写作注入勃勃生机,创造出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感受生活情景拓展作文思路

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情趣,不仅是学生充实和丰富作文“内容库”的源泉,也是诱导和激发学生有感而发,解决作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等问题并开拓学生作文思路的最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最真实的实践场景,但是,由于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无意注意占据主要位置,容易忽视有意观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既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也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和创设生活情景并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客观事物,并在关键处作必要的启迪、引导,培养他们有意观察的习惯,诱导学生想象。例如: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炎热的夏季,烈日下到田野里去体验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在这种艰苦的情景中诱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来之不易的果实的珍惜,进而思考自己的责任。这样,学生的作文的思路就开阔明朗了。

三、淡化精批细改,注重教师讲评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掌握正确的方法外,还要多写多练。学生写的多了,老师如何批改?如果每篇都精批细改,必然会耗费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影响教师钻研教材,学生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于是我采取了“全收全看,重点讲评”的方法。“全收全看”意在督促,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作文(已互批互改)收上来,粗略的看一次,写简要的评论,把重点放在讲评上。如有位学生在《春节见闻》中有这么一句话:“除夕夜,我在乡下奶奶家看“板凳龙”,那天晚上好热闹,头上是一轮明月,地上是龙腾虎跃。”除夕夜是看不到月亮的,显然是学生凭主观臆想的。虽然费了功夫,句子也写得美,但不真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采用“只批不改”的方法,只用符号指出作文中应该改的地方,让学生自己琢磨,自行修改。多评讲,就是尽可能地增加评讲次数。评讲的走过场是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评讲是学生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只有多评讲,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接受反馈,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救失”;只有多评讲,才能多鼓励,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只有多评讲,师生才会共同创进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学生就会在这种自由、自在、自觉的空气中激活思维,焕发创造活力,从而获得作文和人格的双重发展。

四、赏识成功,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的习作,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人赏识,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只对能够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根据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赏识性的评价,是促使他们迈向成功写作的第一步。赏识的核心是:“你不会写,教会你写,你不喜欢写,让你喜欢写。”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评改是习作教学的重要过程,也是学习语言、认识作文规律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抓好这个环节,做好作文评改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激发创作热情。如何做好评改工作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充分发现每篇作文的优秀之处,特别要根据学生原有的习作水平,发现其进步。比如说用好了一个词,写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有了一个新颖的开头,独特的构思或者精彩的段落,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用欣赏的目光指导学生评改,用赞美的语言进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满足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创作热情。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鼓励是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初探 第4篇

进入初三, 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加大, 部分学生开始放弃语文学科的学习, “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语文, 学了十来年了, 差不到哪儿去……”“语文, 跟着感觉走就行……”“语文课, 总是离不开作者介绍、划分结构、归纳中心, 没多大意思……”“语文, 是主科中的副科, 不用花什么功夫”等观点在学生中很有市场。学生这样的学习状态, 我是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 琢磨着怎么点燃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重新在语文学习中找到愉快的感觉和成功的体验。初三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好表现自己, 爱出风头, 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 我主要开展了三个活动:

一、比赛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 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乐学”。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错别字较多的问题, 我模仿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赛, 组织了两次班级汉字听写大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 听写内容为单元重点字词和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为了赢得比赛, 学生们认真复习, 个个踊跃参加, 一些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出人意料, 表现优异, 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赞扬, 收获了成功和信心, 也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

文言文学习一直让学生感到头痛。他们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 老师教学时总是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接着落实文言词语、翻译句子, 然后分析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 最后背诵、默写, 显得枯燥乏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 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开展文言知识大比拼活动, 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班分为八个小组, 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文章, 针对文段中的字、词、句、文意、写法等多项学习内容做充分地预习和讨论, 在课堂上由其他同学自由提问, 答对给该组加一分, 答错则扣一分, 最后评选出优胜组。为了让自己小组获胜, 大家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解答疑难, 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作用, 一篇长长的《出师表》就在这热烈而又快乐的竞争中很好地掌握了。“多媒体课件”以其动静结合、音画合一、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等优点运用于课堂, 给语文教学增添了许多乐趣。它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 以声感、形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声情并茂、知情并重、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样美好的学习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 学习兴趣大增。以前, 讲读课文学生只有靠自己的大脑凭借作者的描写去想象课文中的的人、事、景、物。现在这些人物、事物、景物忽然通过电脑投影从课文中真真切切地跳了出来, 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他们感到既新鲜又好奇。看到这些鲜活的形象, 学生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影象与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相印证。这样, 自然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 经过音画光影的持续作用, 课文内容在学生们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将会更加鲜明, 更加深刻。在教学《黄河颂》这首诗时, 我通过配乐诗朗诵以及图片, 展示黄河的发源、历史、流经省份以及“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的状貌;接着播放壶口“黄河滚滚,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的视频资料。在同学们深切地感受黄河波澜壮阔的伟大形象以后, 我又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黄河大合唱》来进一步体会黄河的象征意义, 以及作者借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课堂上, 文字和图片相结合, 视频与音频相搭配,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同学们看得仔细, 听得认真。他们人人都被黄河雄伟壮观的形象所感染, 个个被奔腾咆哮的声音所触动。学生们不时发出赞叹声、欢呼声。在“谈感想”这一环节,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发言。他们或谈论黄河的发源、历史, 或赞美黄河的风采、内涵;有的抒发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有的歌颂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他们感情激奋, 情绪激昂, 发言踊跃, 语调铿锵。这节课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氛围, 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本剧演出

课本剧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础, 学生自己编排、自己表演、自己欣赏, 能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我让学生自由组合, 选择初三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改编成剧本, 分角色演出。这个活动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 忙着写剧本, 有的小组还多次征求我的意见, 几易其稿, 力求完美;有的小组为了表演成功, 反复排练。这次活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他们对语文学习也更有兴趣和信心了。尤其让我欣慰的是刘骏同学, 他的成绩不好, 到了初三, 和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 渐渐地, 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上课时, 不是睡觉就是想找同学说话, 完全放弃了学习。这次课本剧演出, 他反串《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 将她的虚荣、刻薄、泼辣的个性表演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得到了同学们一致好评, 他自己也由此发现了他的表演天赋, 当演员成为了他的理想, 我又趁机开导他, 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 才能更好地把握角色, 从那以后, 他又有了学习的动力, 重新快乐地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语文学习中, 原来经常不完成作文作业的他后来不仅按时完成作业, 还常常自己写文章请老师修改。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研究 第5篇

课题实施方案

古蔺皇华中学《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研究》课题组

2010-5-20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古蔺皇华中学《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新课程提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开展《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研究》实践与研究,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技巧。从而提高我校物理学科教育教学的质量。

我校物理教师以年青教师为主,容易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教学经验相对不足,个人素质提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也比较薄弱,对教学研究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还有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时间能力有待提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主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或职业教育,物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教育家罗素说过:“教育是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挖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和有效途径,让学生能够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丰富教学经验,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四、研究内容

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达到增加学生学习热忱和兴趣的目的。

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学习、去探究并认识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收集生活经验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兴趣。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五、研究对象

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过程中,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及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作用的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科学素养的调查与研究。

六、研究方法

教无定法,创新无止境。学生学习兴趣受制于主观和客观多方面的因素,还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绝对的最好或不好。因而,课题研究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主要采用观察,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研究法,综述性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9、12——2010、2)选择研究课题,完成课题研究申报表

第二阶段(2010、3——2011、7)实验研究阶段。课题成员按照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根据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观察记录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第一手研究资料。

第三阶段(2011、8——2011、2)汇集研究资料,总结经验,进行结题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九、研究条件

学校多媒体网络,经费投入,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经验,教育科研能力,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可能。学生既有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是开展课题研究的活标本。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课题研究中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负责,人人都是课题研究者成为本次课题研究的一大特色。

备注:

参研人员:隆正川、田蔺、何顺丹、唐华、李代政、郭举庆

古蔺皇华中学《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研究》课题组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刍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历史课堂焕发生命力。一旦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就会主动学习、研究、探索、创造,历史课自然而然就生动活泼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内化为学习动力呢?本人长期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了不懈的探索,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物激趣

以物激趣,就是教师在上课时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置身其中,如同身临其境,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出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根据地动仪测定地震的原理,当老师在某一方位制造振动引起地动仪的小铜球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时,学生无不拍手称奇,惊叹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这一操作,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不但增强了他们的情趣,也触动了他们的灵感。又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师先悬挂《时局图》,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黑熊、老虎、太阳、青蛙、老鹰等各代表哪一个帝国主义强盗?这幅图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当老师分析自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就象这些毒蛇猛兽一样扑向祖国大地,可爱的祖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殆尽时,同学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被激发出来。又如,讲授“红军的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等,教师可以利用《长征》、《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等电影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感受当时的气氛,增添他们的乐趣。另外,教師平时参观名胜古迹收集到的参观券、购买的纪念品等也可作为直观教具,上课时,适时展示给学生,如参观秦始皇陵时购买的兵马俑(仿制品)、观光洛阳时购买的“唐三彩”等,这些实物教具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对于教师制作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更不用说了。

二、以新激趣

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由于受篇幅、课时等限制而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尽可能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适当补充史料,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讲述“中世纪时,基督教会严格控制人的思想,宣扬文化蒙昧主义”这一问题,可补充查理帝国宫廷学校使用的教科书中的话:“生活是什么?一教师在那里问到,并且回答:是幸运儿的喜悦,不幸者的悲哀,是这两者死亡的期待。”“认识什么?……是死亡的奴隶,自己家里的客人,过路的旅客……”“学校里的几何学描述大地是浮在水中的一个平圆盘,而天则是四根柱子支撑的穹隆。”

适当补充史料,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例如:讲述“诺曼底登陆”时,可补充:从1944年6月1日开始,英美盟军的气象军官夜以继日地忙碌着,他们经过复杂的计算和反复核对各种数据后,准确地预测6日和7日在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会出现十分难得的风浪较小的天气,于是英美盟军统帅部立即果断决定,在6日和7日横渡海峡。而德军气象军官预测失误,判断6日和7日英吉利海峡风浪会更大,因而放松警惕,甚至连德军最重要的将领隆美尔竟然也离开了指挥部。结果英、美联军几乎没有遇到德军多大阻击,就顺利登上了诺曼底海滩。

三、悬念激趣

悬念激趣法也叫“吊胃口激趣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某一历史事件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悬念激趣法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灵活设置。

1.课前悬念,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为学生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最后随着教师的讲解而解决问题。如讲述“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师在课前就设置悬念: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收买人心,曾封韩信等人为王,当刘邦取得天下后又对这些异姓王进行了处治,并分封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作王,想借此确保刘家天下。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同姓王是不是如刘邦的意愿一样,“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一悬念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听课,直到老师讲授了“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内容,这一悬念才得到解决。

2.课中悬念,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课内、课外的内容融在一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方法。如讲授“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在“陈桥兵变”中,教材中提到“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局面”。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设悬念:同学们,在封建社会,皇位的继承首推“父亡子承”,其次是“兄死弟及”。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现在我们学习的教材中有“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的表述,这分明告诉我们,北宋的皇帝自宋太祖之后就是宋太宗。难道宋太祖没有儿子?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从宋太祖到宋太宗,这中间又有什么事情发生?这样一设问,可使平实的教材突起波澜,平中见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会兴趣倍增,课后,学生为探究到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就会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的途径去获得。这样,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3.课后悬念,就是老师在授完课进行小结时,为学生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思考、探索。如授完“辽、宋、夏的并立”之后,教师进行小结设念:我国古代的契丹族在十世纪时,建立了强大的辽政权,与北宋、西夏等政权分庭抗礼,三分天下,创制自己的文字,控制着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括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的广大地区。其势力可谓强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相当大。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民族,却在1125年被金政权灭亡之后,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查阅我国现在的少数民族,也没有发现契丹族,我国现在哪一少数民族是契丹族的后代呢?难道金政权对契丹族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对于这些历史之谜,学生们破解之后,就会懂得事物的发展具有曲折性的道理。

四、活动激趣

在课堂活动中采用讲故事、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的形式或即兴演讲、历史话剧表演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1.用故事开头,引出历史史料,引出话题等。在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成语,如“退避三舍”、“朝秦暮楚”、“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请学生讲这些成语的典故和出处。在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这课时,可以用“玄武门之变”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导入课题。

2.把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引入课堂:如在讲“三国时期的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雄伟悲壮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中,屏幕上展示不同的三国人物,并配上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使学生沉醉于诗情画意的同时,领略历史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教学充满艺术气息,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

五、猜谜激趣

猜谜激趣法有游园的味道,也有练习的性质,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编辑的一些谜语,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回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庆。在讲这一内容时,可以借用一则谜语:“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历史人物)”让学生猜,当学生猜想之后,教师再亮出谜底:①屈原(意指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②苏武(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③蒋干(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进行抗日);④毛遂(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进行抗日);⑤共工(一神话中人物,“共工”理解为“共同”、“工作、努力”。)要求学生在这些谜底之中,哪一个最符合谜语,并根据你们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你们的理由。教师在上课时运用这一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谜语,学生没兴趣听课才怪。

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7篇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语文的兴趣,无论是发自内心喜欢语文,还是因为喜欢语文课的氛围,甚至是喜欢语文老师,最后都能够转化为对语文真正的喜爱。因为他们由其他原因的喜欢进入语文世界之后,定会为它的精彩所折服,会感受到更加深刻的学习意义。所以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起码可以作为学生开始接纳语文,有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位年轻的国王,他喜欢雕塑。有一次他用自己全部的爱雕塑了一尊象牙美女,后来整个美女就真的复活了,和国王相爱并结婚生子。所以如果老师能够像这位国王一般,用自己的爱来教育学生,那么学生定会喜欢这个老师,喜欢老师所教学的科目。初中的孩子都很单纯,或许只是因为几句话,或许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可能是暖暖的微笑,便会喜欢上这名老师。所以老师要放下“架子”,愿意并积极地融入学生的圈子里,用尊重和信任的方式来教学。这样的语文课堂每个人都会喜欢,而这样的语文每个人都愿意了解,了解之后便会“不可自拔”,真正地爱上它。

二、重视学生不同层次需求,展现个性化教育理念

兴趣的激发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因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兴趣点,同样的兴趣培养方式只能适得其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需求分为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只有满足了人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才会被需要。而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为兴趣低,是其“低级需求”没有被满足,这是兴趣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青春期,内心敏感易孤独,渴望被关注,此时他们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一个有上进行的团体,从而带动他们可以更加努力地学习。初中生的“低级需求”便是这些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语文老师,更要发挥语文本身具有的“疗伤功能”,在和学生谈心的时候,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既能够满足他们的低级需求,又激发了发展需求。这样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其效果更好。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现为课堂小动作比较多、不认真听讲,和老师唱反调等。其实可能只是想要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不妨给这部分同学更大的展示机会,让他们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或者是将他们的作文给更多的同学看。当然,在展示之前,老师要先帮助他们修改和纠正,展示他们最好的一面。得到更加正面的评价,他们会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关注。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讲解中,曾经尝试过此方法。让学生写“对自己影响力最大的‘小事’”。然后选择了平常喜欢表现的学生的作文,并积极与他们一起修改,修改到满意为止。然后在全年级展出,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这部分同学也因此爱上了语文学习,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和满足感。兴趣是个性的,这也是个性化培养的根本依据。

三、加入教材情境表演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语言类学科,其实践性和交际性决定了它需要情境表演这种形式。而且经过实践教学发现,学生喜欢这种形式,而且是“百试百灵”,当然必须要选择有“故事”的课文,这样才能满足情境故事的需求,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表演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能够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而且体验到生活学习的快乐,自然会兴趣盎然,整个课堂也变得特有生气。例如,在教学《塞翁失马》这一节课的时候,要重视学生对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了解这个故事,并且要对自己的思想产生影响。《塞翁失马》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小故事,它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讲就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们应该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处在逆境的时候,不消沉;身处顺境时,不骄傲。要保持一种忧患意识,才是最好的处事态度。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深入刻画,表现:马主人第一次失马的“不悲”;马主人得马的“平淡”;马主人儿子摔伤时的“淡定”;几个旁边人的羡慕与可怜。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扮演马主人这个角色,让他们分别感受一下这种悲喜交加,大悲大喜的落差。也可以让观看的同学,选择出表演最优秀的一组。进入教学正题,要让参与表演的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的心得和对自己的影响。此时,老师的引导才是点睛之笔。因为初中生正在逐渐经历人生中的一些事情,这里不只是有欢笑,还有泪水,所以如何处理这些“悲喜”,应该是初中生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力,是他们成长的标志。而语文教学不只是文学技巧上的学习,更要承担丰富学生内涵,指导学生人生的责任。《塞翁失马》一文恰是能给此时的学生一个人生启发,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

四、结合教材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

语文很多情况下是在叙述一个人的生活,或者讲述一个将要告诉大家什么道理的故事,又或者是在通过某件事情抒发某件感情,还可能是写景,却也不会那么单纯。所以语文中必然包含感情,而抒发感情,就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和倾听。但是初中生毕竟没有那么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也没有见识过广阔的世界,更不可能对作者讲述的事情一一精通。所以没有背景,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是难以理解课文的,更加难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潮流。也正是因为此,在考试中,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其实每个作者姓名都是对后面问题的一种提示,它告诉了读者作者的身处年代,结合时代背景,一些理论和思想该如何理解就能一清二楚了。它里面隐藏的一些语言和情感,也可以通过背景判断出来。所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应该丰富语文教学的背景。学生对背景充分了解,文章理解会变得简单,文中词语自然不会那么枯涩,学习兴趣自然能够提高。而且多媒体所展现的动画和声音一直是学生所期盼的,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可以将文中提到的风景和人物图像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提到的音乐、电影片段或者是有影视资料可以参考的历史等,可以用视频的方式播放。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了解详细的历史背景,还有延伸出来的课外知识,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精彩纷呈。但是还要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不能失去课堂重心而哗众取宠,教学效率才是关键。

总之,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从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开始,多样化、动态化、形象化。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而不是一种压力,一种被迫。只有从心底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印象,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自己最爱的科目之一。

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在要求自主学习的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教学第一步。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兴趣更是他们探究的动力之源,是提高学习效率之前,必须首先呈现的一点。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世界的美好,自愿并向往这种文字世界,以兴趣为动力在其中翱翔。以培养初中语文学习兴趣为目的,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可以试试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兴趣,情感,多媒体

参考文献

[1]姜存国.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

[2]苏芳.浅析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师,2011,(18).

谈学习初中生物兴趣的培养 第8篇

一、教师应该具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

1.作为初中生物教师, 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 同时在生活中多留意、多思考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并且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

2.作为初中生物教师, 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善于将生活中的各种器材运用到教学中,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一些技巧并能够适当运用, 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教师本身就要对生物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一样保持着求知的欲望, 表现出对生物知识的浓厚兴趣,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索、研究;反之, 教师表现非常平淡, 试想学生怎么能够相信教师所讲的东西是否真的有用, 或者说所教的知识在学生心中是会大打折扣的。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

1.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学习感性知识是比较容易的, 而对于理性的东西则不容易理解, 因此没有必要给学生介绍过多的理论知识, 主要通过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来联系课本上的生物知识。比如:在学习微生物知识的时候, 如果教师一上来就给学生介绍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是什么, 它们是什么样的, 它们是怎样生活的等等, 如此教法, 是没有多少学生能坚持听下去的。如果换一个方式, 先让学生观察、认识一些与微生物的知识, 以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 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总之学习初中生物知识应该从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学生实际出发,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教师在安排活动小组的时候, 不能很随意地把几个学生拉到一起就是一个小组, 而是应该精心思考, 哪些学生组合在一起更能够彼此促进, 更能够很好完成学习任务等等。

三、感受大自然激发探究欲望

1.让学生走出教室, 感受大自然。例如, 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之前, 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 在环境中去寻找我们需要的鼠妇;再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各个器官前两周,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 发给每个学生几种种子, 让学生找个简易的花盆播种, 并要精心呵护让种子萌发成长, 以便以后学习时观察。这样的活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参与。

2.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等活动,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让学生能够有学习成就感。例如:安排学生活动小组对学校环境进行调查, 根据各个小组的调查对校园环境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或者小组对校园绿化进行一番设计。要完成这个活动, 不仅可以增强小组团队的合作意识, 而且还需要查阅学习比较多的资料才能完成, 在无形中, 学生学到了生物知识, 也培养了个人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又如:学习食物成分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的食物, 然后根据资料分析自己家的食物是否营养等等。再如:学习血液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到医院找医生或护士了解有关血液化验的知识, 如何才能知道其中奥妙等等。通过此类活动, 不仅让学生知道生物知识在医疗上的实际应用, 增强对生物知识的兴趣, 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在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1.加强演示实验, 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 尽量让学生看到。例如, 学习光合作用时, 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 就会兴奋得不得了, 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带有余烬的木条复燃时, 这些接触实验甚少的初一学生更是大吃一惊, 此时教师再顺理成章地介绍相关知识。

2.增加实验给学生多动手的机会。只要课时允许, 许多演示实验都可以改为分组实验, 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在动手中动脑, 不仅增长了知识, 也增长了才敢。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相当精彩, 如果能充分应用, 一方面会比教师口头讲解更为直观, 另一方面也肯定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 讲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让学生看看影片, 对学生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问题时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直观的影片也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讲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其原因”时, 一组组现实的画面, 把各种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一展现出来, 比课本单调的文字更能增加学生的印象, 更容易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

六、适当时候给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发展前景

1.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 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正以空前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 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 去寻求答案。因此, 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有研究的新成就, 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2.经常给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以及和学生共同展望未来发展的前景, 潜移默化中能够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其实他们非常关注这方面的知识在课余还可能成为学生们谈论的话题。例如, 在讲到《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 一位学生提到了他从网上看到的一则关于两极冰川在不断融化的新闻。很多学生都知道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引起的。我问了一句:如何才能阻止这种不好的事情继续发生呢?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学生们都想了很多的假设。植树造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节约能源等答案都一一冒出来了。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9篇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

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到处充斥着合作、探究、共享、创新、共赢等字眼。高考改革方案呼之欲出,言说语文试卷的分值将成为180分。而语文又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工具学科,语文学不好,其他科目更是免谈。这一切,都说明语文很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爱学语文,并提高语文成绩进而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呢?

一、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过去的语文课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单调、枯燥。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示清晰可感的形象,课堂就由静态的灌输变成了动态的传播,学生闻其声、睹其形,容易使大脑长时间保持兴奋,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充分感知,准确理解,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滁州西涧》这首诗时,教师用语言讲解,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优美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滁州西涧》这幅古画的图片,再配上一段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让学生对着画,跟着音乐,就会进入那水急舟横的清幽境界中,感受到作者悠闲恬淡的心情。

再如,在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仅靠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学生很难对抽象的缩微图书达到深层次的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将书籍的演变过程用图片演示出来,则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易于记忆。多媒体演示加教师点拨,事半而功倍。再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可以让学生看看《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进入情境,看看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可滥用,应该适度,否则“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将无从谈起。

二、化静为动,把书本知识搬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本有些内容现实感比较强,很符合中学生心理。适合通过表演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契诃夫的《变色龙》。在上《东郭先生》时,我一改过去的单纯的讲授法,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提前指定部分学生分组,明确各自角色,第二天在课堂上轮流表演,然后由全班同学轮流点评优劣。在点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熟悉了课文内容。不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记得牢固,印象深刻,对人物心理、主题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理解。课后很多同学反映热烈,他们感觉好似在演戏,置身其中,深刻体味了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教学,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而教师是主导,是主持人。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一堂轻松的语文课结束了,既省时,省力,又达到了预期效果,可谓一石二鸟,效果显著。

三、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给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学而不用,知识变成了死水,融入社会,既是对书本知识的运用,又是对新知的学习。“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在课外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1.名胜古迹考察。带领学生寻古揽胜,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亲身体验诗人创作的感情,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使学生涉取到一定的社会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环境考察。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可以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并举办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见解,表达他们对于理想环境的憧憬。这种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

3.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报告。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把学生消极被动的“要我学”变成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学、师生双边关系的互动,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汪建德.试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学咨询,2009,(06).

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初探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当今实施新课程背景下, 部分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 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 让浓厚的求知兴趣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 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 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其重要性学生从小就得以灌输, 我之所以说“综合性较强”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 难免会涉及到语文知识本身以外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 这就注定了语文学科兴趣的激发点优于其他学科。例如:通过学习《醉翁亭记》、《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可以带领学生观光游览;通过学习《宇宙里有什么》、《陈涉世家》、《曹刿论战》等, 均可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九天揽月, 或五洋捉鳖;或鉴赏古籍, 或军事纵横……更不用说文学本身就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性, 历来就是多数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而语文教师的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可使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这是语文教师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着眼点, 也是培养兴趣的起点。因为学生只要喜欢了这门学科, 就能够自觉地学习积累与之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因而也就容易钻进去, 使学生兴趣扩大范围, 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直接感染着学生。所以, 教师在讲课时, 要尽可能地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必要地心理沟通, 通过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 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1.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良好的兴趣、爱好、品性等语文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中甜美的声音、美观的板书、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等, 都会不自觉地吸引着学生并且影响着学生, 从而使学生产生羡慕并进行效仿, 从而诱导学生喜欢上语文。可见,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偶像”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

中学生喜欢崇拜明星、能人, 并把他们当作“偶像”,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崇拜心里, 引导学生以他们为学习的榜

3.“语言大家”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人名家的经典作品, 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品析、鉴赏, 吸收其精华。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巧妙地设计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提问要难易适度,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不可过浅, 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 以防学生茫然失措, 产生畏难情绪。较难的问题请优秀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 则要请希望生回答。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启发指点, 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特定情况下, 教师可以“采取高高举起你的左手”的策略, 即和学生约定:“回答问题时, 要是不能回答就举右手, 能回答就高高举起你的左手!”这样难易有别、因人而异的提问, 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 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 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通过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课堂, 还应该延伸到课外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将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尤其是形象生动的课外读物, 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加以诱导, 便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从《藤野先生》, 指导学生看《阿Q正传》;从《谁是最可爱的人》指导学生欣赏《高山下的花环》……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特别是在设计古诗文的浏览与背诵教学中, 在课堂诵读或比赛中, 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 形成良好的文风, 施展了才华。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快乐, 建立了信心, 从而激发起更大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通过指导开展课外活动, 采取灵活性的教学手段,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积极性, 不需别人强迫命令, 即使在课后, 学生也愿意学习语文。我们就应该利用这样一条兴趣之线, 牢牢地把学生栓住, 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浅谈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好语言的主要因素有四个:1.才能,占33%;2.智力,占20%;3.动力或坚持性,占33%;4.其他,占14%。这其中,语言才能和智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地持之以恒地关注与培养。而兴趣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启动、调控、提高的作用。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基本常识,由此可见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结合本人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作了几点探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同样,中国的先贤也有论述:“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佩服、喜欢任课教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才会对语文感兴趣。在这种融洽的师生的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就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设课堂导语,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

三、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又是活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应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组织、激励、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體、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续写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开展认知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使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从而提高思维品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运用合理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中,充分运用情感因素的功能,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推动了语文后续学习。恰到好处地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模糊认识趋于明朗化,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更可以深层启发学生的思维,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在教学中多采用些激励性评价,给予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看到希望的曙光,增强到达彼岸的自信心。适当的成功感则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教师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对学生来将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要正视学生所犯的错误,以期盼的心态面对他们。防止造成教育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多种评价方式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六、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无数先哲仁人都践行着这一颠扑不破的育人真理。语文教师只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开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探讨 第12篇

一、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的原因

语文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经典文化和民族精神, 学好语文对于个人修养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 在教师、学生整体对语文的“教与学”缺乏足够重视, 从而导致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等问题。第一, 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对总体成绩的提高是微不足道的, 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而主观上影响学习效率。第二, 学校中有很多非语文类专业出身的教师, 其由于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传统等导致, 学生较为被动, 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学习无法深入重点, 缺乏创新精神。第三, 目前初中教育忽视了对语文学科的资源分配, 而将大部分资源集中分配于对考试成绩上升快的理科类科目上。以上主观认识、客观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未充分利用等问题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视度不高, 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浅尝辄止, 知识根底不牢固, 最终导致语文学习质量低下。

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 提高学生对语文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学语文, 首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良好的习惯包含规范书写、使用工具书、口头表达、朗读背诵名篇名句等。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兴趣的前提。

(二) 合理利用教师专业能力,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学校要将语文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进行合理调配, 运用足以胜任的、专业语文教师进行授课, 同时不断激发教师学习的动机, 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教师要学会在实践中观察、思考, 并不断地评价、修正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 提高个人教学能力, 以便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独特的人文、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 深入学生的内心, 引领他们品味、感悟、欣赏语文的魅力, 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 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内, 保证教学资源的平等分配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对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是非常重要的, 充分运用好这些电脑、投影等多媒体课件资源, 能够显著增大语文课堂教学容量, 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保证学生能够以良好饱满的状态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外, 教师还要不断激发他们对文学知识的热度、追求和兴趣。同时, 语文教学中应从课堂中走出来, 面向社会, 使学生在课外现实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阅读文学素材, 使课本与课外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求知欲。另外, 教师也要辅以恰当奖励制度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要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保证课堂内外的学习资源和条件,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这样, 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自然相应的得以提高。而兴趣一旦养成, 学习语文会转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学生因而会自发提高语文素质, 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最终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如何能够抓住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初中语文教育的关键。本文从学生与教师、主观与客观等方面探析了几点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措施, 旨在通过教学相长的角度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夯实和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兴趣,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瑞梅.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 .

[2]郭凝.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8 (7) .

[3]杨军.关注教师行为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J].学周刊, 2014 (1) .

[4]冯丽新.如何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 .

[5]李慧.浅谈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 2013 (11) .

[6]刘玉华.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周刊, 2013 (12) .

[7]黄占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 2013 (35) .

[8]兰兆传.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探究[J].中国教师, 2007 (1) .

上一篇:国家体制改革下一篇:电厂信息系统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