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项目投资研究

2024-06-30

企业项目投资研究(精选11篇)

企业项目投资研究 第1篇

一、投资风险概述

1.企业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 由于期望的收益与实际的收益不同而产生的风险。投资者都希望能在收益与风险中找到一个最佳的投资组合点。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选择时, 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内部投资风险分析和外部投资风险分析, 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降低投资风险带来的损失。所谓的外部投资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风险造成, 与企业经营风险没有直接关系。而内部投资风险是由于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引起。

2.投资风险主要特点

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正相关。高风险通常意味着高收益。如国债通常被认为是无风险的投资, 但其收益率比投资企业债券、股票投资的收益率要低。而企业如果投资于一些高成长性的企业或项目, 虽然可能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 但也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风险。另外一方面, 投资活动是一个资本重复循环的过程, 而其风险也不单是某次投资活动带来的, 所以企业一旦对该项目做出投资, 企业就必须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投资的资本也无法随时收回, 一般情况也不能随意通过撤资方式, 来规避风险, 这说明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逆的特点。

二、影响投资项目风险分析的因素

影响投资项目的因素, 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主要指的是投资项目的系统风险, 即市场风险, 主要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主要有通货膨胀、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危机、利率的变动等。这部分风险是不可控的, 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散投资组合来消除。内因主要源于企业的自身的经营管理, 在投资组合中称为可分散风险, 也是引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本性原因。本文主要从内因分析投资项目风险的因素。

1.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分析

错误的投资决策, 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还可能使企业现金流中断, 导致财务危机。部分企业在投资之前, 只凭个人经验, 甚至对企业的自身财务状况不做预测, 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 扩大投资规模, 导致所投资项目后续资金不足, 不得不动用企业主营业务资金, 导致主营业务经营受影响, 最终使到整个企业的资金链中断。亿唐就是一个在互联网进行多元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 曾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 而是时尚生活的象征, 将其目标顾客定位于18岁-35岁的年轻人。主要产品涉及网络、零售、无线服务等领域。最终因所投的项目没有盈利, 而以破产告终。

2.企业管理者盲目跟风, 风险意识不强

部分的企业的投资者, 只看到目前市场的热点, 而没有意识到市场环境的变化, 看到别人挣钱便盲目跟风, 没有考虑企业自身经营能力, 对投资风险估计不足, 一旦出现问题, 便不知如何应对。另外企业管理者对投资风险意识不强, 在内控中也没有设定风险管理责任人, 也没有对投资项目设定风险控制限制, 或者即使有指定负责人也只是挂职, 并没有相应职权, 执行力不够, 不能真正落实到企业实践中, 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3.对投资客体分析不够充分

企业进行的投资的直接原因是从投资的客体中获取利润, 所以投资客体的经营管理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风险。部分投资者只迷信于投资客体的财务报表, 只从对方的财务报表的状况来进行投资决策。财务报表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但财务报表也存在一些缺陷和误差, 也可能是经营者经过粉饰的报表, 不一定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投资者对财务报表应持怀疑的态度, 加以甄别, 并利用其他辅助手段对投资项目加以分析。另外, 被投资企业的信用问题, 比如是否上存在违约或不认真执行协议的情况, 这也给投资企业带来风险。

4.企业内部控制不到位

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决策和约束制度是导致投资风险出现的重要原因。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只从企业的会计核算中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 但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并不懂, 只是按领导的意愿去管理, 财务监督没有认真落实, 从而导致企业对资金的使用失控。

三、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方法

1.采用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

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能使企业的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 投资者通过对投资项目风险与收益的评估, 能了解和应对外界不利于投资的因素, 能合理的配置企业的资源, 降低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 使投资者能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

(1) 对投资项目进行现金流分析

在投资决策中, 投资者更多采用现金流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收益状况, 而不采用会计收益, 那是因为, 会计账面的净利润等指标容易通过人为的调整, 如变更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等创造性会计技巧操作, 来达到调整利润表, 虚增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或者更为严重的假账操作, 这些都影响了投资者对投资项目盈利能力的预测和判断。所以, 企业现金流更符合企业的实际运营, 在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 更应该看重现金流的影响, 而不是会计收益。例如, 某企业想投资于某项生产设备建设, 会计上的收益是正的, 但并不意味着该项目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虽然会计上有收益, 但可能会产生现金短缺。原因在于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 这时企业应该借助指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进行分析, 若该指标持续上升, 则应收账款的增加属正常, 如果下降, 则投资于这样的项目可能会将公司的现金流量消耗殆尽, 导致企业存在偿债能力下降。相反, 如果企业投资的生产设备预期会计收益是负的, 但却能为企业带来正的现金流量, 为企业创造现金流。

(2) 聘请行业专家, 提高企业投资技术风险评估和预防水平

企业受于自身资源的限制, 企业可以聘请投资项目的专家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 提高风险预防水平。对专家提出的建议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 甄别, 发挥专家在投资中的功效, 增加投资成功率。

(3) 利用财务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择优筛选

企业用于投资分析的指标有很多, 有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 投资者要分析时更多的是采用动态指标分析, 本文只介绍IRR (内含报酬率) 、NPV (净现值) 、PVI (现值指数) 这三种动态指标的分析及运用。

(1) 内含报酬率是指项目投资 (按复利计算) 实际可能达到的投资报酬率 (预期收益率) ;即使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内含报酬率 (预期收益率) >基准折现率 (必要收益率) , 即说明企业通过该项投资得到的现金流量收益超过了企业取得投资的必要收益率, 即投资是具有可行性的。相反如果内含报酬率 (预期收益率) <基准折现率 (必要收益率) 即应该放弃该项目投资。

例如某投资项目各年净现金流量如下:

确定期数已知、利率未知的年金现值系数, 即: (P/A, IRR, 5) =160/32=4

可运用插值法计算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

如果该投资项目资金成本为8%, 则企业应该放弃该投资项目。

(2) NPV (净现值) 是指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减去原始投资额现值, 其决策规则是NPV>0。该指标用于投资年限相同的互斥投资方案的决策。其不足是净现值是个绝对指标, 不能用于投资规模不同的独立投资方案的比较, 不能对寿命期不同的互斥投资方案进行直接决策。

假设甲公司对其新产品开发项目要求的必要收益率是8%, 该项目营业期内的现金净流量如下表所示:

由于NPV>0, 可以考虑投资于新产品开发项目。

(3) PVI (现值指数) , 是净现值的变形, 用于消除投资规模的差异, 即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除以原始投资额现值。其决策规则:PVI>1, 该指标可以用于原始投资额不同的独立投资方案的比较和评价, 但仍不适合期限不同投资项目的比较。

2.设立内部风险控制机构

为了避免风险防控流于形式, 企业必须设立内部风险控制机构, 并且风险控制机构的人员必须具备法律、财务、管理等三大方面的人才。风险管理工作应是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基础上开展的一项高级管理工作, 应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参与, 并且惯穿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公司内部各业务部门, 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风险控制。同时, 设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和具体控制事项, 将制定事项具体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实现企业对市场中现实及潜在风险及时监控。其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应建立在有效, 独立, 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 而且能运用于公司经营管理各个环节, 顺序递进、权责明确、严密有效。

3.提高企业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机制

要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做到防范于未然, 必须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因此, 企业对管理人员应该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防止暗箱操作。此外, 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 将管理人员业绩与薪酬挂钩, 消除管理人员工作的随意性, 提高管理者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企业建立以EVA (经济增加值) 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以EVA的增加幅度来确定财务管理人员的货币奖金高低。比如, 股东对该项目的投资必要报酬率是8%, 股东认为只有税后营运利润高于8%时, 股东才认为投资有回报。企业可以根据管理者为企业创造营运利润高于必要投资报酬率的幅度来设定奖金的比例。

4.采用多种投资组合, 分散投资风险

通过优化投资组合, 企业能避免资金过度集中, 可以尽可能的降低投资的非系统分险。企业通过关注不同阶段投资组合的发展状况、项目状况等, 或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多种方式实现最优投资组合投资。利用资本市场线 (CML) 分析不同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关系, 通过借入资金或贷出资金调整投资组合来控制投资风险。同时, 企业也可以通过风险转移来分散投资风险, 如保险转移与非保险转移两大类。保险转移即购买商业保险, 将企业投资风险让保险机构分担。非保险转移即风险转嫁, 通过合伙、联营等方式可实现风险转嫁。

四、结语

企业在经营中, 风险与收益成正相关, 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时, 要充分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关系, 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分析、规避高风险项目、健全内部风险控制机构, 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王璐.金融投资风险控制[J].时代金融, 2015, 8.

[2]段容芬.投资风险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探讨[J].财经纵横, 2014, 9.

企业投资经营定位的研究 第2篇

一、主业经营与多元化经营方式比较

(一)主业经营分析

1、主业经营主要适用情况分析

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

(1)规模偏小,资本不雄厚。这一点直接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形成,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某些行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创新水平、国产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有些行业的某些产品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了一定优势,但核心技术仍来自于国外,自身没有升级换代的能力,这意味要受制于人,且在市场形式突变时没有转圜余地。

(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低。企业科技、产品创新以人为本,企业宏观管理、生产控制、销售能力等也以人为本,归根结底,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生命力之源。我国多数企业的情况是缺乏各层次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导致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不能顺利采用,管理效率低下,无法迎接新世纪更加深入的市场化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企业生存受到威胁。以上种.种情况决定主业经营为其首选方式。

2、主业经营优势、劣势分析

优势:主业经营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能集中企业的人、财、物力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成长能力、竞争水平。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主业经营相对于多元化经营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具体表现在:

(1)能集中企业有限的财力致力于企业规模经济的培养,使企业在理想的规模下享有规模的优势,可以由此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能够有时间与机会进行人力资源的调整,提高整体人力资源水平,为提高管理、创新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企业能有时间与机会培养科技优势、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全面提高决策水平、创新能力、产品成本控制能力、制造能力、营销技能、售后服务水平、市场反应能力等。

(4)企业能有时间与机会将已具备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企业生命力、获利能力之源。

劣势:(1)主业或一业经营对于实力强大,有闲置资源的企业、集团来说不利之处在于相当于人为地为其划定了发展的上限,因为其面对的市场毕竟是有限的,所以适当时候必须转移方向。

(2)主业经营必须注意其产业问题。置身于竞争激烈,如想获得一点市场份额的增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的产业中,企业、企业集团的再投入需慎重进行,避免降低获利能力或陷入过度竞争;如处于风险较大,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或日趋没落的夕阳产业中,如不思退路,则前途堪忧。

(二)多元化经营的定位分析

1、理性的多元化经营动机

理性的多元化动机大多来自以下一些情况:

(1)企业或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主营业务经济,根基稳固,占有一定优势,其内部闲置的财力或其他竞争能力使其产生涉足其他领域,以获取大成长机会、更大获利能力的要求;

(2)企业面临的是销售额增长缓慢或竞争激烈等局面,每获得一点市场份额的增加须付出巨大投入;

(3)企业处于市场风险非常大的行业,企业的命运极易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为了回避风险,企业需转移一部分力量,涉足其他行业;

(4)企业置身于夕阳产业中,为使企业寿命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分离,企业产生产业转移的需要;

(5)因科技进步、社会变迁产生新市场,企业有能力涉足。当企业面临以上诸情况时,多元化将是合理的考虑。

2、多化经营主要优势

(1)获利:当企业主业稳固,可以经受住市场冲击,有丰富的管理知识,管理经验能够从容应对新领域的挑战时,企业进行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将企业闲置的或潜在优势、资源利用起来,挖掘出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2)避险:与证券投资相似,理论上多元化经营可以避险,可以通过多元化分散企业的力量,避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中;可以通过转移夕阳产业的力量将企业生命周期与产品寿命周期分离开来以避险。

3、多元化经营的主要误区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元化经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获利,二是避险。就获利来说,企业如只追求眼前利益,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而进行非审慎的多元化,企业将丧失长远发展的机会或为长远发展留下祸根,如许多企业在房地产业被套牢。就避险来说,并非实施多元化就可以避险,贸然涉足的新领域往往并不成功,形成一业亏损几业背的局面,反而增大了企业风险。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实施多元化战略应考虑以下问题:

(1)应选择相关多元化如市场相关、技术相关等,既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获协同效应,提高效益;

(2)产业转移时应量避免陷入过度竞争,应尽量回避那些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回避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的产业,应着眼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3)多元化经营定位不能回避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经营领域应有所偏重;

企业投资质量研究 第3篇

(一) 货币资金质量分析

货币资金的质量高的特征包括:第一, 货币资金持有量合理, 相对企业项目需要量不多不少。第二, 货币资金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整, 实际执行情况严格严密, 没有浪费和物不所值的花费。第三, 严格遵守国家货币资金管理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 没有挤占挪用贪污事件。第四, 货币资金构成质量恰当合理, 自由支配的没有特定用途的现金流量充裕丰沛, 升值状态的现存货币资金较大等。

货币资金的质量低甚至属于财务违法犯罪的表现行为有:第一, 原始凭证管理混乱, 表现在篡改原始凭证 (篡改日期、抬头、数量、金额、单价、增添内容数据) ;盗用原始凭证 (窃取空白发票、收据、支票和领料单, 不入账, 私领钱物) ;伪造原始凭证 (伪造印鉴、冒充签名和批文、伪造证件等) ;虚报冒领 (废旧发票造假、开具假发票、自买发票造假) ;大头小尾造假 (一票两开、大头小尾;票实不符、票值不一) ;移花接木造假 (购甲开乙、张冠李戴、重复报销和逃避“控购”发票) ;白发票报账造假 (以收款收据替代发票、以付款单替代发票、以收货凭证报账、白条等) 。第二, 现金管理违法乱纪, 表现在移花接木, 冒领工资;截流现金收入, 占为己有;涂改变造单据, 领取现金;非法坐支, 现金超限;挪用现金白条抵库, 套取现金;利用职权贪污现金等。第三, 银行存款造假千奇百怪, 表现在多头开户, 借用银行账号和出借银行账户, 提现挪用, 改头换面, 套取现金, 私借支票, 抵减现金, 涂改对账单, 重复计账, 移挪补空等。以上各类货币资金管理丑态小企业较多, 大中型企业做法较隐蔽。

(二) 短期投资质量分析

有价证券的投资价值和收益一般对国内外政治风险、经济风险、金融风险、法律风险以及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变化比较灵敏, 所以有价证券价值波动往往较大, 风险和收益变动差异无法由企业控制。因此, 企业在投资有价证券时一定格外小心谨慎。作者认为短期投资质量高一般应该具备的特征有:投资规模在企业可控制范围之内, 不至于因为出现投资贬值或血本无归而影响企业生存;投资时机选择得当, 投资频率适度、资金投放比例适当、投资机会把握基本准确和止损点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有效;急需用钱时变现价值高、速度快、手续简便;持有机会成本低、管理成本低、所获股息和红利丰厚;短期投资与投资收益金额方向没有异常;跌价准备计提及时、比例适当, 没有随意调节;配备高素质的有丰富证券从业经验的理财人才;要有明确可行的有价证券投资计划和科学分工的组织结构;短期投资的研究、决策和执行应严格按程序执行,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配备先进技术设施;内部设置了监察与稽核部门, 定期对有价证券投资决策进行查核, 定期召开投资检讨会等。

(三) 应收账款质量分析

赊销已经是现代企业的竞争手段, 能够带来收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坏账、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以及收账难度和诉讼官司。加之应收账款在企业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 所以应收账款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资产质量和利润质量的好坏。

应收账款质量低或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结算业务违纪的造假手法:利用往来账隐瞒收入, 利用往来账调剂利润, 利用往来账挪用公款, 利用往来账出借账户, 利用往来账随意列支, 利用往来账购置专控商品, 利用往来账偷漏税金;合并往来账进行财务造假, 应收款项、应付款项、预付预收款项有无相互借用现象等。

(四) 存货质量分析

存货几乎占企业流动资产的一半, 其冷背呆滞、霉烂变质等情况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物理质量 (自然质量) ;存货的时效状况 (保质期、内容稳定性、技术关联性) 影响着储存费用、采购费用和短缺成本, 进而又影响存货经济采购批量、保本期、保利期和盈亏情况。货管理水平高的特征主要有:存货物理质量高, 存货的时效状况良好, 存货经济采购批量合理, 存货周转速度快, 保本期、保利期短, 盈亏情况达到预期目标, 存货变现价值高, 不良资产处理及时, 削价处理决策经过充分论证并选择时机得当, 时常与账目进行对账, 盘盈盘亏处理有规有据。存货质量差的表现为:以物易物, 截流利润, 监守自盗, 虚报损失, 移花接木, 调换物资, 假领料单, 假收料单, 账外物资小仓库, 盘盈盘亏擅自处理, 以公家存货做私活儿等。

(五) 长期投资质量分析

虽然新《公司法》取消了公司对外投资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50%的限制, 但也不是投资规模越大越好。长期投资质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 投资前全方位的可行性评价是否科学, 投资过程中或完工后的项目后评价是否科学, 投资程序是否合规, 项目后评价内容是否包括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风险评价、环境评价和可持续性评价。第二, 长期投资变现价值是否大于投资成本且稳定增长。第三, 投资净收益是否为正, 且稳定增长。第四, 投资所获现金股利、利润和利息是否与投资收益一致且是否超过政府债券收益水平。第五, 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否稳定、且被投资企业所掌握, 其市价是否高于账面价值且稳定。第六, 是否存在长期投资短期化现象 (可增加流动比率但不增加偿债能力) 。第七, 是否存在盲目投资多元化现象。由于涉及领域过多, 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 而且要同时面对多方面的竞争, 企业只能更注重直接利用已有的技术和设备, 基本不可能在某一领域开发出国际领先的技术。因为, 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是各个行业各种产品的精明天才。规模经济不是规模越大越好, 它讲求的是规模效益, 所以, 由诸多分属不同产业的企业构成一个庞大的集团, 至多是形成“舰船编队”, 而非“航空母舰”。这种“编队”至多只表明其“大”, 但绝不表明其“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 不但分散不了风险, 反而很容易会被淘汰。第八, 长期投资是否长期不能分红、没有实际控制权、无法收回等。

(六) 固定资产质量分析

固定资产是企业主要创造收益的资产, 比重往往比较大, 在企业资产管理中举足轻重。固定资产质量高的特征主要有:第一, 是否具有增值潜力, 需要时现变价值高;第二, 固定资产周转快, 即创造收入和利润的能力强;第三, 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能力强, 经济寿命决策科学有效、技术始终处于领先水平;第四, 固定资产的物理性能是否稳定;第五, 固定资产抵押代用率, 贷款比率高且为金融机构乐于接受;第六, 固定资产租赁购买两相宜, 且决策科学化;第七, 固定资产的购买、领用、折旧、大修、报废清理、转让等管理程序规范有序, 资金张驰有度, 保障率高;第八, 闲置或不良固定资产比例低, 且处置时机果敢得当, 没有资产流失现象。

(七) 无形资产质量分析

最新的公司法规定, 企业现金资产不得低于30%, 隐含着无形资产最多可达企业总资产的70%。故在日益重视技术创新的今天, 企业无形资产的质量越来越重要。无形资产质量高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 企业自己研发无形资产能力强且具有可持续性;第二, 无形资产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强;第三, 无形资产创造超额收益的时间长;第四, 无形资产具有对外转让或投资的增值潜力;第五, 无形资产与其它资产的结合良好;第六, 企业智力资本情况雄厚且极具潜力, 驾御无形资产能力逐年增强。比如, 某合资企业从国外引来所谓先进技术设备, 因为没有技术人员能够精通其技术, 始终玩儿不转, 最后成为废铁一堆, 合资的事也泡汤, 白白浪费纳税人的钱。如果企业自己没有研发新技术能力, 只靠运用别人的技术或模仿别人的技术, 那么, 它的未来之路不会长久, 也没有可持续竞争能力, 可能还会背上盗用别人无形资产的骂名而吃上官司。企业虽然有无形资产但生命力不强, 超过同行业的收益水平也不会保持很久。如果企业明显有着别人包括外国人都很羡涎的无形资产, 但却不知道把它当作价值进行入股投资, 不知道保护、培育和灵活运用, 那么, 企业也是抱着金娃娃找饭吃, 早晚在外资的高价收购面前被诱惑而丧失其控制权和所有权。

(八) 衍生金融工具质量

为了价格发现和防范各种风险,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投资衍生金融工具, 在获取收益和套期保值的同时, 也隐藏着巨大财务风险, 不少企业因此而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一个企业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质量高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必须由训练有素的投资衍生金融产品的专业机构或人才进行实际操作;必须是在企业经过谨慎预测、严密论证和股东大会充分协商批准基础上进行;必须化整为零细水长流地循序渐进, 设置止损点, 不可盲目冒进到了不可控制无法挽回的地步;企业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资金安全和保本是第一位的、收益是第二位的理念;一旦出现巨额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 能够及时补救, 并追究有关人员的决策失误责任。

二、投资质量衡量

(一) 指标衡量法

(1) 不良资产比率法。一般来说, 不良资产比率=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 年末不良资产总额=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应提未提和应摊未摊的潜亏挂账+未处理资产损失, 年末资产总额=资产总额+资产减值准备余额额。一旦不良资产比率高于国内外同行业水平, 就应该引起警惕。 (2) 企业安全率法。经营安全率是从保本点角度考虑的, 其指标有:安全边际率= (预计销售额-保本销售额) /预计销售额,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资产变现率=资产变现额/资产账面额。当两个安全率指标均大于零时, 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可以适当扩张;当资金安全率为正, 而损益平衡点安全率小于零时, 财务状况良好, 营销不利;当安全边际率大于零, 而资金安全率为负, 企业财务状况显露险兆, 应该开源节流;当两个安全率都为负时, 企业经营陷入危机, 随时爆发财务危机。

(二) 质量特征打分法

投资质量高的特征具备一个给1分, 不具备0分, 负质量特征或财务违法犯罪行为给-1分, 得分高者为投资理财质量好。

三、企业提高投资质量的对策

(一) 树立“现金为王”的思想, 要求企业上报或披露现金流量指标信息

资不抵债不一定破产, 但没有现金流量就一定破产;破产倒闭企业有85%是盈利企业;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市场比利润重要, 创新比利润重要, 现金流量比利润重要。国资委李融荣劝戒:不要急于海内外兼并, 要保留更多现金流量。建议今后让企业集团公司上报现金流量数据, 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总现金净流量和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等指标, 便于有关部门了解公司现金流量结构情况;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债务总额比等指标, 便于有关部门了解公司现金流动性情况;销售现金比率、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和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等财务指标, 便于有关部门了解公司获取现金能力情况;现金满足投资比率和现金股利保障倍数, 便于有关部门了解公司现金财务弹性情况;最后是营运指数, 便于有关部门了解公司现金收益质量情况。

(二) 及时处置不良资产, 消除隐患

财务管理人员要时刻注意以下财务风险点:流动比率小于2;速动比率小于1;营运资本小于零;存货长期积压冷背呆滞、霉烂变质;三年以上应收账款规模大, 比例高, 诉讼官司多;证券投资严重套牢;长期投资长期不能分红、没有实际控制权、无法收回;固定资产长期闲置、变现价值低;没有自主开发的无形资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预付费用等较多;资产负债率长期高于70%;长期资产长期大于长期资金来源;违背内部控制制度巨额炒作衍生金融工具;材料跑冒滴漏时有发生;有冒领多领工资现象;采购与销售环节有吃回扣现象;赊销政策过于宽松, 且收账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工资奖金没有与收回应收账款的多少挂钩;没有设置财权的止损点;财务高管只重视利润产值, 不重视现金流量;忽视产品质量, 有损人们身心健康;企业急功近利, 缺乏可持续发展潜力等。

(三) 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宽紧适度

为了提高企业赊销带来的收入和利润, 减少信用成本和损失, 时刻提醒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比如, 以四川长虹40亿元应收账款被骗案为例, 被骗原因可能是:信用政策制定不当;预防措施不力;领导独断专行;国资委考核国企政绩是只注重产值、利润, 忽视现金净流量和理财质量指标;应收账款管理激励不到位;缺乏诚信档案和电子查询系统。对策建议有:执行严格的信用政策;等额赊购对方产品, 让对方提供抵押担保、并实行“三不”政策;公司集体决策制, 设置止损点;国资委考核国企政绩增加现金净流量和理财质量指标;销售人员和收账人员奖金与收账情况挂钩;建立全国国内外企业信用黑名单网站, 以便财务人员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四) 将公司理财质量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

建议按照国际上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 把公司理财质量、诚信度或是否存在财务侵权行为而被诉赔偿等作为衡量一个公司全面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参数值, 以引起公司及其高管以及相关各方强烈关注公司理财质量的高低。

参考文献

[1]张新民:《企业财务分析》,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刘姝威:《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企业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 第4篇

企业名称: 项目名称:

企业法人代表(签名): 项目负责人:

电话:

项目起止时间:

****年**月**日 至

填报日期:

****年**月**日

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

(企业研究开发项目情况说明书)

一、立项依据

(一)国内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二)项目研究开发目的和意义

(三)项目达到的技术水平及市场前景

二、研究开发内容和目标

(一)项目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二)技术创新点(国家有关部门、全国(世界)性行业协会等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若颁布相关技术参数或标准,应提供。)

(三)主要技术指标或经济指标

三、研究开发方法及技术路线

四、现有研究开发基础

五、研究开发项目组人员名单

可单独说明,也可注明:详见《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六、计划工作进度

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问题研究 第5篇

【关键词】企业 员工培训 投资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6-01

对于企业来说,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我国的对外开放日益深入,市场经济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此,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对员工进行不断地培训。

1.企业员工培训投资中出现的问题

1.1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员工培训的资金投入上都存着不足,具体可以通过一些数据的分析加以比较。美国企业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大概300亿美元,大约占员工平均工资的5%。而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只有5%的国有企业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并且在此之中约20%的国有企业的培训费为人均10元至30元,这与美国相比相差甚远。当然这只是国有企业的状况,其他企业的状况或许有些不同,但同样也不容乐观。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投资中出现的资金投入不足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2缺乏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投资计划

要想取得良好的员工培训效果,制定和确立一套完整而规范的培训投资计划至关重要。然而,依据目前我国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部分企业在员工培训中根本就没有制定相应的培训投资计划,有些即使是制定了,也出现了计划执行不力的情况,从而严重阻碍了员工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

1.3缺乏科学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

要想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进行科学有效的需求分析是其基础和前提。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投资活动之前都没有进行系统的需求调查,而只是一味的听从上级的指示和安排,忽视了对员工个人培训需求的分析。这种盲目式的企业培训严重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解决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问题的对策

2.1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的重视

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的重视首先还是要从企业的管理人员做起。企业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员工培训的认识,充分理解企业员工培训投资对于公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员工自身也要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的重视,尤其是要把握机遇,对于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要好好把握,最重要的是要讲诚信,不在利益面前屈服,培训过后要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2.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加强执法力度,其目的就是要树立起企业人员依法办事的意识,从而构建诚信社会。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投资的过程中,往往会比较担忧员工在培训后会离职,泄漏企业的重要信息。虽说在培训之前,员工需要签署相关的协议作为保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旧难以执行,这主要与国家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有关。由于我国在员工培训投资方面法律的缺失,人们的维权意识比较薄弱,导致他们的权力常常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加之,在利益面前,人们的诚信意识也比较弱,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的信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必须借助相关法律的完善来弥补其中的不足,从而促进社会诚信的形成。

2.3规范培训市场

这里所说的规范培训市场,重点是指要规范第三方的培训机构市场,从而达到不断提高第三方培训机构的信息透明度的目的。通过提高第三方机构的信息透明度,能够是企业和员工迅速判断出培训项目是否可靠和必要,从而降低员工由于不信任而产生的不进行投资培训行为的概率。与此同时,还要完善信贷市场,避免企业和员工因为资金的原因而出现投资不足的状况发生。

3.结语

企业培训确乎是一项成本比较高的投资,而其成效则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为此,企业必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问题,将员工培训投资视为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的重视,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计划,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国家和政府也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规范第三方培训机构市场,与企业一起共同促进企業员工培训投资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叶映.企业人才流失及其危机管理[J].经济师.2006(02)

[2]李荣生.从外企与国企的培训比较看国企培训变革[J].中国培训.2005(05)

[3]范骏,张钧.创新培训: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J].求实.2004(S1)

[4]赵曙明,吴慈生.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研究(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体系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03)

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第6篇

1 企业投资结构的定义和内涵

企业投资结构,就是将企业投资总额中各种性质投资的构成的比例以及每种投资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进行反映。换言之,企业投资结构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外投资资产总量中,参股、控股企业的基本构成以及数量比例之间的关系。企业投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机构、发展水平和最终经济效益核心方面。所以,调整并使企业投资结构优化并最终使企业投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总额相比,具有最为合理性和最优收益性,将各种性质的投资和构成比重合理化和科学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最终促进并推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2 影响企业投资结构的因素

企业投资的过程就是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过程,所以,它不仅会受到资金积累量的影响,还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原因或是因素的影响,这既有物质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即企业投资结构的分布是由一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为了保证企业取得最大的收益,这些因素的影响就必须要予以充分考虑,使其尽量降低投资风险,制定出最为合理和科学的企业投资结构。

2.1 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发展目标是具有各企业自身发展特殊性和针对性的,企业会依据所制定的企业发展目标而进行具体的落实和执行,这就使其成为了影响企业投资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投资目标会涉及到该企业在较长时期内的投资方向和规模、投资结构和收益等实质性核心问题,具有决定企业发展最终成败的关键和基础。此外,企业发展目标还会影响到企业在其发展中不断调整其发展方向、规模和机构等众多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势必会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影响企业发展方向和进程的关键性指导,必须要予以重视。所以说,企业发展目标是影响企业投资结构的重要因素。

2.2 企业所属行业特点以及企业产品特点

不同的行业在发展空间及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是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企业投资结构的差异性。如果企业所属行业是传统产业,那么,其所需要的投资空间就会变小;而如果企业所属行业是新型行业或是朝阳产业,那么,企业可以加大其投资量和投资规模,因为其竞争的激烈性、投资空间和发展空间就会随之增加,促进了企业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推动了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速度。然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品在进行企业生产及扩大投资中也会反映出差异性,这使其在进行投资时的价值也会显现出差异性。例如,对于那些处于发展期的产品生产进行扩大投资是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率的目的关键,而对于那些处于衰落期的产品生产如果进行扩大化生产投资,必然会使其投资与收益不成正比,造成了投资浪费,因为其收益与投资之间达不到最大化回报。可见,投资结构的优化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的收益和经济效益。

2.3 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管理能力的优劣对于企业自身的投资结构等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保障意义的。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往往有着多种渠道,而这些不同渠道也会使得投资的性质或是属性具有差异性,例如,有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然而,无论是哪种投资,其最终的目标都应该是获取最佳的投资回报,而企业自动的管理能力是保证这些回报的基础,只有有效和强大的管理才能对所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提高投资收益和降低资产流失等的可能性,减少投资者对于投资收益以及投资本金难以保障的担心。可以说,一个管理能力强的企业,因为其较强的管理能力势必会保证投资管理的有效性,并在其发展中辅以多元化投资和多种投资方式自由组合来提高其有效性,最终实现资本运营最优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企业投资目的。因此,企业投资结构与该企业的管理能力高低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会使得企业投资本金和收益的保证难以维系,降低投资者的信心和动力。

2.4 企业规模实力

企业规模实力是影响企业投资结构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在不同投资中资金量和所要承担的风险往往是具有差异性的,这就决定了其会受到所属企业的规模实力。一般来说,那些规模大和实力强的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往往有着充裕的资金,这就使其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抗风险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使其可以不断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其强势的地位和规模,使得其可以不断扩大其企业发展投资的范围和规模,进行跨行业、跨国际的投资,形成了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反之,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其发展势力上必然会显得不足,也会在其在企业投资中的资金、成本、市场占有率以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会显示出不利地位的局面,这就使得其在进行投资时要量力而行,对于所投资的项目必须要以其所见长的主营业务投资为主。总之,只有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实力才能使得该企业可以有效利用其自身的各种有效资源和有力条件来不断提高其自身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和投资机构的不断优化。

3 企业投资结构确定和优化的原则

3.1 安全性原则

对于企业投资来说,安全性原则是基本原则,因为投资方在进行投资和决策时首先会考虑的就是其投资是否具有安全性,只有安全性得到保证了,其投资的收益性和利润化才会成为可能,才会实现原资产的增值性。衡量投资是否安全性实际上就是投资风险考查性问题,这是进行投资之前的一种有效的度量方法,目前,Va R(Value-at-risk)方法等是具有主流性的应用方案。

3.2 效益性原则也是企业进行投资节后确定和优化的原则之一

如前所述,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要确保其投资的安全性,在得到较为肯定的前提下,就会进行投资效益性的考察和追逐。企业进行投资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投资效益性,即投资收益率的最大化的获取。

3.3 流动性原则也是企业进行投资节后确定和优化的原则之一

企业在进行投资时,特别是在进行房地产投资时,流动性原则是格外重要的。在现代企业发展投资过程中,流动性原则的认可和应用也在日益得以重视和推广,更多的企业也逐渐进行重视和亲身应用,并最终得以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在现代财务中,是投资流动比率和投资速动比率是衡量企业投资流动性的两个重要指标。

4 企业投资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基本方式

为了增加企业投资结构的优化的速度和升级的步伐,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是势在必行的。为此,企业在进行投资调整和优化时要利用好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积极运用财政杠杆,不断使得企业投资机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并积极促进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通过以上手段来不断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及深入,使企业投资更加具有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尽快建立规范的招投标制度,发挥其对于投资结构优化的拉动性作用;加大面向企业新技术新科技的投资力度,使得企业投资具有较大的技术含量。

第二,加大金融系统对企业投资的支持作用,促进企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和不断调整。随着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资金运作和投资,很多银行资金并不愿意进入到这些具有高风险的领域,即便是后期效益较高,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而对于企业投资来说,也要给予投资比例上的合理配置,尽量做到减少其投资的风险和金融压力,还可以促进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得到投资,促进其自身的发展。此外,加大金融系统对企业投资的支持作用,促进企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和不断调整。允许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进行产权交易,支持具有一定市场风险和发展前景的适当投资,优化和不断调整企业投资,以获得最佳的收益。

第三,加强企业科研开发能力的资金投入,通过科研成果来优化和调整企业投资结构的有效化和科学化,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导者和主体者,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实际的投资项目,并以企业兼并、企业联合等资产重组方式的自由组合和配置来促进并最终实现企业投资结构优化和调整,通过技术开发活动的投资来带动整个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其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为强化其投资结构的优化和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做出贡献。在企业投资中,要增加有关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使得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后可以获得更加长期和有效的收益性。

第四,在企业投资结构中,逐步增加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的投入比重,通过技术收益得以发展,这也是推动企业投资不断合理化和优化的重要保证。通过企业投资来加大技术引进,这是进行企业自身技术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使得企业投资见效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以此进行国内外市场开拓的核心性环节,具有投资收益化和长久化的重要意义。

摘要:企业投资结构是指企业投资总额中各种性质投资的构成以及每种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其合理性和优化性是决定企业投资成败的关键和核心。可以说,调整并优化企业投资结构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良性发展,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性。本文以“企业投资结构研究”为话题来对企业投资的定义、内涵、影响因素、优化原则以及基本方式进行浅谈。

关键词:企业投资结构,定义与内涵,影响因素,优化原则,基本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丽.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投资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刘晓伟,江正平.服务型政府背景下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J].商业会计,2011(2).

企业过度投资研究综述 第7篇

公司财务的传统方法体现在“基于价值的管理”, 因此, 在传统财务管理学教科书中, 其内容都围绕价值的变动而展开, 投资是选择价值增值最大的项目, 融资则是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企业的投资行为是企业成长与未来现金流增长的基础, 企业的投资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发展成长, 然而, 现实中的种种迹象却表明, 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往往不能带来企业的价值增值。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资本市场也随之有了飞速发展, 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 各种各样的投资行为也越来越活跃。李增福、唐春阳 (2004) 对沪深838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 1998年至2002年的五年间, 沪深全部上市公司资本性投资的年平均增幅为18.743%, 而同期上市公司的EVA则表明, 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 五年来不仅没有为股东创造任何价值, 反而在毁灭价值。李鑫 (2007) 认为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确实相当严重, 且有不断加剧的倾向。由此可见, 在我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 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现象也日益明显, 而非效率投资则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要研究过度投资问题, 首先要对什么是过度投资, 如何识别过度投资等问题进行明确。关于过度投资的界定, 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判断标准,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投资规模与自由现金流加以比较。企业进行投资首先要有自由支配的现金流, 因此自由现金流是过度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自由现金流和企业投资规模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成为进行过度投资判断的重要依据。如, Miguel和Pindado (2001) 比较了企业当年的投资规模与自由现金流均值, 并以此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过度投资行为。王治和周宏琦 (2007) 根据这一判断标准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 发现国有控股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更为显著。第二种方法是将实际投资额与理想投资额进行比较。该方法认为企业的投资规模与其所处的生命周期及成长特征之间应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成长性与投资规模之间的回归方程, 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以之进行理想投资额的预测。如果实际投资额大于预测的理想投资额则存在过度投资, Richardson (2006) 对此进行了评述。刘昌国 (2006) 、徐晓东和张天西 (2007) 等使用该方法对过度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魏明海 (2007) 遵从类似思路, 以成长性和投资规模回归方程的残差作为过度投资的度量。郑玲 (2008) 则综合考虑项目投资的期限、投资行业的差异和投资收益情况因素后确定了过度投资行为的判断, 并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发现过度投资的企业。

尽管对过度投资企业的识别已经有比较流行的方法, 但无论现金流还是预测的最优投资规模, 都不能作为真实最优投资额的完全替代。自由现金流并非企业投资的全部资金来源, 企业在没有充足自由现金流的情况下也可能为了抓住某个投资机会而大量举债投资, 而这种投资行为不能简单的定义为过度投资。企业最优投资规模与其成长性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回归分析而得出的, 这种回归结论并不具有必然性, 不同时间段、不同行业情况下这种关系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 对过度投资行为的识别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细化的研究。

二、过度投资原因研究

(一) 公司治理方面原因

Jensen和Mecking (1976) 指出, 由于信息与激励缺陷的存在, 使得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Stulz (1990) 认为过度投资是信息不对称时经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引发的代理成本。Hart (1995) 指出公司治理就是为解决代理问题和契约的不完备性而存在的,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有效地约束经理人追求私利的“败德”行为, 从而降低企业的过度投资。Chung et al和Gugler et al (2003) 认为独立董事能够遏制企业经理层的盲目投资行为。Richardson (2006) 的检验发现具有独立董事的大公司的经理较少过度投资。李鑫 (2007) 的研究认为经理人有可能将自由现金流投入到能够给自己带来私人收益的非盈利项目, 进而导致企业过度投资, 目前由于公司治理机制尚未发挥实质性作用, 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倾向十分明显。郝颖、刘星和伍良华 (2007) 则认为企业内部生产部门的低效性直接驱动了其经营者的寻租行为, 在国有股权虚置和内部人控制下, 国有代理人采用股权融资资金补偿经营者寻租的外部选择权, 引发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股权性质也被认为是影响过度投资的一个因素。梅丹 (2008) 在界定过度投资水平和分析投资决策机制基础上, 选取治理机制中的股权结构、董事会和产品市场竞争三方面, 分析并实证检验其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结果显示, 国有股比例的增加使国有公司过度投资水平更高, 股权制衡对投资过度有制约作用, 地方控股较中央控股国有公司, 过度投资水平更高。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投资有制约作用, 但不显著, 但董事会特征与过度投资之间无显著关系。王曦 (2005) 构建了异质产权的企业目标函数讨论两类企业的投资行为特征, 揭示了国有企业投资过度、而民营企业投资不足的特征事实。刘星和曾宏 (2002) 、李鑫 (2008) 都发现过度投资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更为普遍, 程度更为严重。曾庆生 (2006) 发现国有性质大股东控制的公司管理水平更低, 代理问题更严重。有些学者从股权集中度方面讨论了过度投资问题。Jensen和Meckling (1976) 、Morck和Vishny (1988) 都指出股权的过度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利益侵占效应, 过度投资有利于控股股东侵害债权人的利益, 但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可以通过相互监督来弱化控股股东谋取控制权私利的能力。Hadlock (1998) 认为, 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是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 而这一关系又与股东控股比例有明显的相关性, 管理层的激励作用和股权集中度的监督效应能够减轻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度。Gugler和Yurtoglu (2003) 也指出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可以通过相互监督来弱化控股股东谋取控制权私利的能力。Pindado和Torre (2005) 的研究发现企业投资与所有权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 并为此提供了经验证据。江伟, 沈艺峰 (2005) 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进行资产替代的行为与其持股比例呈倒“U”型关系。李鑫 (2008) 研究认为, 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程度加剧,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不仅没有缓解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状况, 反而有加剧的倾向。张栋、杨淑娥和红 (2008) 的研究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过度投资水平呈倒“U”型关系, 国家作为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更易表现出过度投资倾向。

(二) 行为公司财务解释

(1) 行为金融理论简介。一般认为, 行为金融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它将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 研究和预测个体心理决策程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善决策行为。行为金融理论广泛吸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尤其是行为决策研究的成果, 其研究主要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解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资本市场上的异常现象, 二是解释公司投资者和经理人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对公司理财的影响。行为金融学在公司财务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应用, 它的相关理论动摇了传统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地位, 并被称为行为公司财务学理论。行为金融学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认为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行为决策的时候, 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产生认知偏差。这些认知偏差包括损失厌恶心理、过度自信、从众心理、框架效应偏差、锚定效应偏差、确定性效应偏差等。企业的管理者、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非理性行为源于其在决策时的认知偏差, 即认知偏差产生非理性行为, 非理性行为导致企业决策偏差, 决策偏差则带来了非理性投资问题。 (2) 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 高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的作用, 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 公司经理所处的地位和工作特征更容易使其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过度自信。Heaton等 (2002) 认为, 管理者乐观或过度自信可以在特定的投资机会下, 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与收益, 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代理成本存在, 管理者过分自信的企业也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在并购决策中管理者也经常做出错误的并购决策, 这是因为管理者一方面由于框架效应而不能对并购做出全面了解, 另一方面由于过度自信会更相信自己的眼光, 高估自己通过并购创造财富的能力, 从而不恰当的从事并购活动, 增加企业财务风险。Roll (1986) 提出了“自以为是假说”来解释并购中收购方出价偏高的现象。王霞、张敏和于富生 (2008) 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 研究发现,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过度投资, 并对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有更高的敏感性。叶蓓和袁建国 (2008) 将管理者信心、企业投资价值和企业价值视为内生变量, 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进行研究, 认为管理层信心增强会显著提高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郝颖、刘星、林朝南 (2005) 对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和企业投资决策的关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发现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 四分之一左右的高管人员具有过度自信的行为特征。 (3) 损失厌恶与过度投资。由于具有损失厌恶心理以及受确定性效应的影响, 非理性的管理者在决策时往往按照心理上的“盈利”和“损失”进行决策, 导致其在损失区域通常表现出风险偏好。当面对亏损持续扩大的项目时, 他们不愿承认已有的损失, 而是冒更大风险继续追加投资以寻求解决方案。Shefrin (2001) 发现管理者在得知所投资项目有问题后, 也不愿意放弃, 而是坚持继续进行投资。Guedj和Scharfstein (2004) 有关药品开发的实证也说明了这一点, 他们发现处于临床试验已经证明药物的前景不好, 但企业仍然不愿意放弃药品申请计划, 管理者往往存有赌一把的思想。Edward Conlon (1988) 发现, 相对于成功的项目来讲, 财务经理往往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自己在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失败项目, 以期望能够扭亏为盈, 证明决策的正确性。Ryan (1995) 的研究认为, 即使项目已经显示出不好的趋势, 管理者仍倾向于把困境归因于暂时现象或是外部原因。刘超 (2006) 发现沉没成本效应、决策者对项目失败的责任、决策者的声考虑、完成项目的可能性、决策者的过度自信五个因素对恶性增资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艾明晔、齐中英 (2006) 从有限理性人的认知偏差视角探讨了研发项目的恶性增资行为, 发现当决策者面对项目是否需要中止这样的复杂决策时, 往往会较多受到感情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4) 群体行为等非理性行为与企业投资决策。受从众心理的影响, 管理者具有跟随他人决策而忽略私人信息的倾向, 尤其是当管理者的报酬取决于同行业业绩比较时, 更容易导致其投资目标扭曲而产生决策偏差。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 系统阐述了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从众行为, 在其设定的研究背景下, 聪明的管理者拥有关于项目盈利性的高质量信息, 愚蠢的管理者则只能获得较差信息, 由于信息的相似性, 聪明的管理者往往决策相似, 而愚蠢的管理者为掩饰能力低下, 便跟从前者行动。Zwiebel (1995) 认为经理的从众行为是出于对声誉的顾虑而采取了次优决策。也有学者认为通过群体决策分散了成员对决策的责任, 由于成员对项目决策承担的责任降低, 从而更可能放弃一个失败的项目。White (1993) 将前景理论扩展到了群体决策层面, 经过实验验证发现, 当以群体取代个体时来决定是否要终止某一项目时, 决策者的行为偏差被放大了。潘智勇 (2005) 对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中的代表性偏向、心理账户问题、共同判断分别判断偏差进行了研究, 发现这种非理性投资决策是非常普遍的, 同时也是很有规律的。周齐武等 (2000) 通过调查不同行业的管理人员, 证实了国外的有关研究结论对中国企业现实中发生的恶性增资现象也有相当解释能力。所谓恶性增资, 是指当项目出现亏损迹象或其他负面信息时, 投资者个人或组织仍然对项目继续增加投入的现象。刘志远和刘青 (2006) 通过角色模拟实验方法, 分析了前景理论的各种效应在不同决策方式下对恶性增资心理向的不同影响。结论表明, 先个体后集体的决策方式可以较好地规避一些前景理论效应, 一定程度上证实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有助于更好地决策。

(三) 自由现金流对过度投资的解释

根据Jensen于1986年提出的自由现金流与代理成本理论, 当企业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时, 经理过度投资的潜在可能性大大增加, 同时, 由于经理人的报酬通常与企业规模正相关, 经理人就有能力和动机将本应发放给股东的红利投入倒能够带来私人收益的非盈利项目, 从而导致过度投资。Miguel和Pindado (2001) 将自由现金流定义为企业现金流与其投资机会的比值, 自由现金流低的企业被认为是具有投资不足倾向, 而自由现金流高的企业被认为是具有过度投资倾向。张功富 (2007) 发现, 过度投资显著地集中在拥有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中, 在其调查的样本中, 18.92%的自由现金流量被用于过度投资, 55.16%的自由现金流量以金融资产的形式保留在企业中。冯巍 (1999) 、郑江淮、何旭强和王华 (2001) 、何金耿和丁加华 (2001) 、李鑫 (2008) 等均发现企业内部现金流与投资支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表明具有相同投资机会但不同内源融资现出完全不同的投资支出水平。王霞、张敏和于富生 (2008) 认为过度投资与经营活动产生的自由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基本上不受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特征的影响。

三、过度投资研究展望

中药企业投资价值研究 第8篇

关键词:中药,上市公司,股价,产业,投资价值

一、引言

中药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 有极强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同时, 人口老龄化和市民医疗卫生意识的增长都带动了传统中药的回归。卫生部令第93号文件于2013年3月15日出台, 明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12版) 已经于2012年9月21日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 自2013年5月1日开始施行。该目录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药饮片、中成药三个部分。

目前我国已有多位专家学者对中药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合理预测, 其中:田佳、孙瑶 (2010) 认为随着国家对中药市场的整顿以及对其制度进行规范化, 人们对中药的需求将呈不断上涨趋势, 其投资回报被看好。李进伟 (2010) 通过对中药材及饮片、保健品、提取物和中成药这五大出口中药产品的研究, 得出中国中药产业正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孙辉 (2012) 认为中医药立法迫在眉睫, 保护中药企业合法权益, 同时形成自己的中医药知识产权, 这样才能更好且有效地推动中药行业的发展。

二、背景与问题

(一) 背景

1. 前文已提到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12版) 的出台, 大大有利于中药企业的发展。

因此, 像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药生产企业云南白药、现代化中药生产企业天士力和抗肿瘤药物生产企业恒瑞制药等都极具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

2. 创新和坚守并存。

如:云南白药注重发展大健康业务, 使其同比增长46%, 白药牙膏再次投放量增加45%, 养元清增长60%, 同时及时调整公司管理构架、整合资源、提高运营效率, 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经营态势。但同时也要提倡一丝不苟的配方操作, 对于传统优良秘方进行大规模研发, 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3. 技术发展迅速。

近几年来, 各省、各地区引导企业开展中药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 像是已广泛用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的指纹图谱技术, 以及大孔吸附树脂、膜分、罐组式连续逆流循环等技术。

4. 融资渠道广泛。由于政府对中药行业的引导政策, 大大提高了投资者对于重要产业的利润预期, 增强了产业吸引力。

(二) 问题

1. 毒胶囊事件

2012年5月, 毒胶囊事件曝光后, 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极大地挫伤了市民对于医药的信任度, 使得2012年中期, 医药行业股价波动幅度较大, 行情持续不被看好。

2. 医药造假事件

据中国中药协会数据显示, 虽然我国中成药、饮片产值同比都有大幅增加, 但是由于行业规模的迅速扩张, 带来的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劣质中药大行其道, 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同时也干扰了中药行业正常价格体系。

三、中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 政府出台政策

我国政府近几年对于中药行业关注度与日俱增, 注重引导其向一个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而正是由于目前中药材领域出现了一些供不应求、以次充优的现象, 因此对于药品细则的规章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二) 进出口情况分析

经济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 国际是对天然药物的需求程度也与日俱增, 近年来, 由于在治疗慢性病和有效预防流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使得中药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三) 行业状况介绍

现在医药行业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高于上证指数, 其发展前景可观, 同时, 数据统计, 医药行业近3个月累计涨跌幅为24.85%, 近3个月最大涨幅为38.7%, 同样体现出其较强的增长势头, 表明投资者对医药行业整体发展持乐观态度。

数据统计显示个股排行榜前5的医药行业其每股收益都达到了1.5左右。其中, 片仔癀更是达到2元左右, 在这5家企业中, 前三家均为中药主打企业, 后两家涉及部分中药领域, 分析得出, 中药发挥着先锋带头作用。

(四) 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近几年来, 我国中药制造工业总产值增速保持不断加快的态势, 由于中药行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加之人们对于中药的市场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中药额需求大幅上升

(五) 市场集中度分析

但由于中药产业较西药产业相比, 生产工艺不高, 以及中药产业的进入壁垒低且处于高成长阶段, 故而市场集中度较低, 不仅没有很好地实现中药企业的规模经营, 其市场竞争程度也不很激烈, 活力不足。

(六) 产品差异化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 中药按制剂工艺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其中, 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为复方丹参滴丸、养心清脑颗粒, 其适应症为高血压、高血脂、脑血管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或原发性所致的头昏、头痛。目前生产厂家仅为天士力, 其在1993年申请专利保护20年, 2014年之前不会有新的生产者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片仔癀, 两度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 并被列入国家中药一级保护品种, 其以独特的消炎、解毒、镇保肝等显著疗效及保护健康的功能而神兽国内外患者的赞誉等。

四、中药行业上游企业指标分析

由于目前并没有2012年年报披露, 故作者采用2011年数据进行中药龙头上市企业的各项指标分析, 虽然与2012年稍有差异, 但整体数据体现出的发展趋势仍能很好有效的说明中药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这10家企业分别为:片仔癀、天士力、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同仁堂、马应龙、太极集团、红日药业、以岭药业以及江中药业。

1.经营绩效

具体来看, 在调查的十家企业中, 有9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表明其该行业整体经营绩效优良, 发展潜力可观。其中云南白药更是以113亿的营业收入和12.1亿元的净利润稳居企业龙头的位置。从2011年开始, 云南白药就开始进行其“新白药、大健康”战略, 并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模式调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净利润增长高于营业收入增幅是因为净利率较高, 这是由于销售费用的降低, 做到了合理有效的控制成本。随着渠道深化下沉, 费用率也逐年递减。同时, 各企业注重发挥自身优势, 大力推广其主打产品以及不断创新。如:片仔癀继续大力推广片仔癀药片;天士力以复方丹参滴丸为其主打产品, 加之其独特的中药粉针产品益气复脉粉针上市销售, 不断突进公司生物产品产业化。虽然像是江中药业等企业个别出现负值的, 但都是主要体现在增长速度上的有所放缓, 即应考虑到其市场饱和度使得企业不能总以较高的增速去发展, 同时也应考虑自身问题, 江中药业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增速比例为负主要是由于原材料——太子参价格大幅上涨背景下, 公司控制主打产品江中健胃销售片的销量有关。

2.盈利能力

样本中这十家企业销售毛利率均为20%以上, 平均销售净利率为14.681%,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549%, 总体而言, 还是受到了国内经济放缓、原料药出口低迷的背景下, 整体中药行业利润增速同比有所下滑, 但其独立性有相对较好, 故受经济形势影响不大。

具体来看, 大部分中药企业盈利能力指标虽较上年同期略有下滑, 但总体仍保持高位。从表中不难分析得出, 中药企业大都有较强的获利能力, 行业平均毛利率由43.448%上升至43.655%, 反映了其在产品销售上初始获利能力不断提高, 这与各企业不断推出创新品种, 注重自己品牌管理等发展战略有直接关系。平均销售净利率的提高, 表明企业在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时, 其获利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采用的经营管理方式比较合理, 给市场以积极的信号。

3.偿债能力

行业平均流动比率和平均速动比率逐年上升, 显示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增。然而, 过高的流动比率并不意味着公司财务状况良好, 因为这体现着企业现金和存货金额不断升高。其中, 以岭药业其流动比率从1.67%升至8.51%, 速动比率由1.28%升至7.64%, 反映公司现金运转出现较大问题, 没能够很好且有效的利用好已有现金。以岭药业主导产品多数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通心络胶囊目前是市场上中药主导品牌之一, 年销售额10个亿, 由于公司胶囊制剂占比93%, 因此, 毒胶囊事件对于公司的影响较大。样本中大部分中药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降低或基本保持不变, 体显出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很强, 但这也说明企业不善于用债务的杠杆作用为企业增加价值。

4.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分析又称为经营效率分析, 主要是用来衡量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产管理的能力。通过营运能力分析可以反映出企业资产的营运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 说明企业回收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 坏账发生的可能性就越低。调查的10家企业中, 有7家企业的应收账款率下降, 说明其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不理想, 企业应采取更好的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 加快其回收速度。在这之中, 做得较为突出的是红日药业, 据数据统计, 至2011年4月, 红日药业的应收账款额仍有1.04亿元的高额余额, 而其之后应收账款周转率由36.08%升至76.51%, 表明其及时调整了策略。从总资产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中同样看出中药行业整体还是要关注自身营运能力, 提高周转率, 加强资金的运营管理效率, 不断提高各种资产的周转速度。

5.现金流量

从现金流量分析, 可以看出中药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大部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增速为正,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差异化极其明显, 表明不同中药企业采取的策略不同, 受不同事件影响较大, 但由于国家政策偏向于中药领域的发展, 其现金流量整体状况还是非常可观的。

六、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 可知中药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不错, 国家政策对其扶植, 各路资金相继涌入, 加之其本身极强的民族特色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极具投资价值, 投资者应把目光更多地关注在其龙头企业以及几十个等待即将上市的中药企业, 关注其基本面, 做到合理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1]杨春云.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05) :125-126.

[2]胡汝强, 余爽.绿色中药产业初见成效-发展任重道远[J].西部金融, 2011 (01) .

企业项目投资研究 第9篇

关键词:互补性项目,投资包,资本预算,关联系数

0 引言

Miller和0’leary(1997)考察了Caterpillar公司1985年开始的工厂现代化工程投资计划及其实施过程,描述了该公司资本预算决策从独立项目到以现代化生产系统的转变,证实了企业前后期投资项目之间的互补性投资关系,提出了投资包(Investment bundles)的概念。投资包是核心产品的系列项目投资集合,即由相互加强、用来制造一系列特定“产品”的投资构成的投资集合。由于现行的资本预算模型———现金流贴现模型并没有反映企业前后期项目投资之间可能存在的互补性投资关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的朱武祥在企业产品更替投资资本预算:模型及实例一文中对现金流贴现模型的评价准则提出了质疑。首先,企业项目终止经营时的残值处理不合理,因为企业项目完成后,其固定固定资产可以通过适当的改造,用于后期项目投资。其次,投资于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并非不可行,具有互补性投资特点的前期项目可为后期项目打好固定资产投资、营销网络、品牌等方面的存量资产基础,这样将极大地节约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成本的降低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收益率,企业前后期项目间形成了资源共享效应,使得前期净现值小于0的项目从整体来看是可行的。

基于企业前后期项目之间存在的互补性投资关系的假定,以净现值指标为决策变量,构建企业投资包资本预算模型,考虑互补性项目未来收益之间的关联性,给出企业互补性项目的决策准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1 投资包资本预算模型研究

设t代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时刻,A代表企业投资项目,I代表项目投资额,y代表投资项目预期的净现金流量,PV代表现值。NPV代表净现值,在企业的项目决策中,NPV>0表示项目实施后,可实现以企业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为贴现率的超额收益;NPV<0表示项目实施后,未能达到以必要报酬率为贴现率的收益;NPV=0表示项目实施后,在必要报酬率贴现的基准上收回了初始投资额。

假设企业在t=0时刻考虑是否投资项目A0,投资额为I0,项目预期的净现金流为y0。在t=1时刻企业有一个与项目A0具有互补性的投资项目A1,需要增加的投资额为I1,项目预期的净现金流为y1。假设在项目A1出现后,项目A0的利润开始下降。

y1=y0,T1×(1+g),其中g是一个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决于企业是否投资项目A0。

假设企业在t=0时刻投资,这时将具有互补性的投资项目A0和项目A1看作是一个投资包。由于项目A0的投资,企业的生产组织能力及无形资产或者营销渠道等方面的积累,项目A1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增长趋势,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假设企业不选择在t=0时刻投资项目A0,而是在t=1时刻直接投资项目A1,那么企业的收益增长能力将有所欠缺。即:

设定:若企业在0时刻投资项目A0,则1(I0)=1。

若企业在0时刻不投资项目A0,则1(I0)=0。

根据假设g1=(g│1(I0)=1)>g0=(g│1(I0)=0),如果孤立评估项目A0,根据项目A0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是否大于0来判断投资项目A0,PV(y0)-I0>0,则进行投资;反之则不投资。但是从企业整体来讲,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前后期项目的互补性来判断是否投资项目A0,应该比较项目A0对企业的整体贡献,即将项目A0和项目A1看作是一个投资包,需要比较前期投资项目A0时产生的现金流与后期投资项目A1产生的现金流之和与只投资项目A1产生的现金流的大小:

若PV(y0)-I0+PV(y0,T1×(1+g1)]-I1>PV[y0,T1×(1+g0)]-I1,则应该在0时刻投资项目A0,不论项目A0的NPV的是否大于0;反之亦然。

假设在t=2时刻投资项目A2,项目A2与项目A1是具有互补性的投资项目,将项目A1和项目A2看作是一个投资包。由于项目A1时期各种资源积累,需增加的投资额为I2,项目预期的净现金流为y2。

若PV[y0,T1×(1+g1)]-I1+PV[y1,T2×(1+g2)]-I2>PV[y1,T2×(1+g1)]-I2,则应该在1时刻投资项目A1,不论项目A1的NPV是否大于0;反之亦然。

同样,假设在t=3时刻投资项目A3,项目A2与项目A3是具有互补性的投资项目,将项目A2和项目A3看作是一个投资包。由于项目A2时期各种资源积累,需增加的投资额为I3,收入y3。若PV(y1,T2*(1+g2))-I2+PV(y2,T3*(1+g3))-I3>PV(y2,T3*(1+g2)-I3,则应该在2刻投资项目A2,不论项目A2的NPV是否大于0;反之亦然。

由此类推,即假设企业在t=n-1时刻考虑是否投资项目An-1,投资额为In-1,项目预期的净现金流为yn-1。在t=n时刻有一个与项目An-1具有互补性的投资项目An,需要增加的投资额为In,收入yn,yn=yn-1,Tn*(1+gn)。将项目An-1和项目An看作是一个投资包,若PV(yn-2,Tn-1(1+gn-1))-In-1+PV(yn-1,Tn*(1+gn))-In>PV(yn-1,Tn*(1+gn-1))-In,则应该在t=n-1时刻考虑投资项目An-1,不论项目An-1的NPV是否大于0;反之亦然。

由此可知,企业在判断项目是否可行时,应从企业前后期项目的互补性投资角度评估项目的投资价值,将前后期项目看作是一个投资包,判断该项目对企业整体的影响,而并非单独评估来判断。

另外,由此还可以引导出另一种类似的投资情况的判断,即企业前期投资项目A0、A1,是为了后期投资项目A2、A3,甚至是更多期互补性投资项目的引入,这一系列预期项目的市场前景很好。但是单独评估A0、A1产生的现金流来判断A0、A1项目是否执行,却没有看到更好的投资前景,这将使企业丧失很多占领市场的机会。我们也可以将项目A0、A1和项目A2、A3看作是一个投资包来评估这一系列的互补性投资项目。例如开发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这一项目,虽然前期投入很大,而且在短期内盈利将为负值,但是可为后期生产多期节能汽车产品打下良好的铺垫,市场前景实为客观。

2 投资包预算模型算例

假设某制造业企业未来现金流由项目A1的产品构成,所需投资为1000万。由于企业未获得能力积累,企业的现金增长率为6%,假设折现率r=10%,相关数据见表1。

(单位:万元)

企业项目A1的净现值为

如果企业考虑在投产项目A1之前投产项目A0,即此制造企业的未来现金流由项目A0与项目A1的产品构成,从第1期到第7期投产项目A0,第8期投产升级产品,即项目A1。如果企业升级产品需追加投资600万,从第8期开始,企业的现金流都是由升级产品产生。第8期后,由于企业从第1期到第7期进行的能力积累,现金增长率为8%。企业也可以在第7期结束后撤出,获得残值300万,假设折现率r=10%。

项目A0的投资价值为:

由于项目A0的积累,第二阶段投产的项目A1的价值为: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如果将项目A0和项目A1是具有互补性的投资项目,将它们产生的收益加总,即将项目A0和项目A1看作是一个投资包,就会发现两个项目的总收益比项目A1单独产生的收益大很多。如果简单地按照现金流贴现方法和评价准则孤立地评估项目A0,项目A0是不可行的,则企业会直接投产项目A1,但是企业获得的收益却与两项目加总获得的收益小很多。这种判断使企业放弃了或降低了企业的后续成长能力和投资价值,而在实际的企业运作中,这样的后续增长能力和投资价值往往是无法评估的,即使是用实物期权方法对NPV方法进行修正,往往也随着评估参数设定的改变,使得评估结果有很大出入。由此可知,企业在判断项目是否可行时,应从企业前后期项目的互补性投资角度评估项目的投资价值,将前后期项目看作是一个投资包,判断该项目对企业整体的影响,而并非单独评估来判断。

3 结论

基于企业前后期项目之间存在的互补性投资关系的假定,可将具有互补性投资特点的前后期项目看作是一个投资包,以净现值指标为决策指标,构造关联性项目未来收益现值的关联系数变量,假定该关联系数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给出互补性项目投资包的资本预算模型。从整体角度考虑互补性项目未来收益之间的关联性,以辅助企业进行多期互补性项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P.T.Miller and O′leafy.Capital budgeting practices andcomplementarities relations in the transition to modem manufacture:a field—based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7(35).

[2]Rene M.Stulz.,Whatg wrong with modern capital budgeting?[R].SSRNWorking Paper,1999.

德国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德国企业 高等职业教育 投资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素有“工匠王国”之称,有着悠久的重技艺、重技术人员历史文化传统。德国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中校企融合,企业承担着高职教育的主要责任和部分经费,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高职教育成形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职业大学,于90年代中期非常迅速地发展,现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费短缺严重影响其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除继续得到政府最大限度的投资和收取适当学费外,应积极谋求其它稳定的经费渠道。高职教育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与高职教育有切身利益关系的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高职教育投资助学。

一、德国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

德国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承担着主导高职教育的校外实践教学、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培养和提供师资等责任。企业作为德国高职教育经费三大来源之一,主要投资于实践教学。依据投资所经渠道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德国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主要方式。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员的培训津贴。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是制造业的大中型企业及经营服务性产业,例如,西门子公司、德意志银行、大型百货公司。这些企业由于对技术人员需求量大,可依靠自身的培训中心或培训部培养后备力量。小型企业,如手工业企业,则一般没有培训中心,学员须到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培训。所以,小型企业除支付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员的津贴外,仍须为跨企业培训中心支付培训费用。

依据《联邦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等法律,德国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然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培训企业有资格获取培训基金,而非培训企业则不能。企业一般可获得其培训费用的50%~80%的补助。如果所培训的职业前景看好,企业可获得100%的资助。

间接投资是为防止企业间不平等竞争而采用的融资方式,以多种基金形式设立,主要有:

1.中央基金。由国家设立、以法律形式固定向所有企业筹措经费的模式。企业按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交纳资金。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和确定比例,一般为0.6%~9.2%。

2.劳资双方基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代表广大雇员阶层的工会组织发展起来的资金筹措形式。这种基金主要来源于实行劳资协定的企业。这些企业定期向基金会交纳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培训费用。

3.行业基金。为了满足某个行业的特殊需要,为促进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建立的基金形式。它要求行业内的所有企业向该基金交纳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本行业职业培训的共同经费。基金由行业自行管理并统一分配。

充足的经费为德国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提高了德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德国企业积极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与我国虽然历史、文化、经济情况不一样,但高职教育的规律是相似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德国企业积极投资高职教育的经验中可得到如下启示:

1.增加高职教育与企业利益关联程度

德国之所以拥有卓有成效的高职教育,首先是因为有着重视高职教育的理念,企业与高职教育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要改变“离心运动”的状况,产生“相向运动”。高职教育应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办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企业要增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力意识,改变只用人、不育人的观念,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参与,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双赢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

德国在政府层面上建立了行业占主导地位的组织机构,并在国家、州和地区层面建立了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体系,在制度上保障了行业对高职教育的指导,促进了高职教育和企业的联系。以此为借鉴,我国高职教育在政府宏观管理条件下应尽快树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其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鉴定职业技能等作用,使其成为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的中介组织,在机制上、法律上、社会角色上能有效地介入高职教育。

3.设立各种形式的、稳定的高职教育基金

德国企业投资设立的各种高职教育基金是一条筹措经费的重要渠道。所谓“基金”,是指为兴办、维持或发展某种事业而储备的资金或专门拨款,它必须用于指定的用途,并单独进行核算。我国的教育基金起步较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目前属高等教育的基金有不少,例如,211工程基金、师范专项基金、宝钢教育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理科和文科的基础科学基金等,很少有专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金。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更加紧张,发展高职教育基金是一种利国、利校、利生的选择。政府应为企业设立高职教育基金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各种有利的条件。

4.制定和完善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

德国是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这套体系包括:《联邦职业教育法》和以此为基础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部门、行业和地方相继出台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条例或实施办法。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还需进一步完善,其它相关法规要相继出台,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法规体系,使各部门有法可依,明确企业在高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企业在高职教育投资中如何筹措、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等。保障高职教育投资,扶持高职教育的发展。用法律的确定性和严格性来保障高职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克明,顾明远.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职业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游文明.中德高职教育与企业关系的理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企业项目投资研究 第11篇

1投资项目管理理论

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一般包含过程管理、投资控制管理、时间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招标采购管理等几方面的内容, 本文选取了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进行具体分析[1]。

1.1投资项目过程管理

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投资项目可以具体划分为多个发展阶段, 并且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划分为五个过程组, 具体如下:

初始过程组, 对一个项目的开始进行判断并提交到下一个过程组去完成;

计划过程组, 设计和规划一个企业可以使用的投资方案, 进而实现该项目或者本阶段应该完成的目标;

执行过程组, 组织和协调本企业内部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完成本次计划;

控制过程组, 通过对计划的实施进度进行监督, 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目标实现提供相应的保障;收尾过程组, 确认本阶段或本项目已经完全结束[2]。

在企业实际运营管理工作中, 对这五个过程组的管理在实质上就是过程管理。

1.2投资项目时间进度管理

对于一些企业的建设项目来说, 项目管理工作需要一个能够与企业整体管理理念相协调的工作计划, 具体包含工程项目的综合进度计划、设计进度计划、招标采购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等, 只有在相应的进度计划的指导和约束下, 企业项目实施时间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进而完成时间进度计划管理工作[3]。

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 一部分企业受到自身性质的影响各相关项目时间进度控制计划相对复杂, 涉及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 所以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拟定相应的进度计划, 对各个分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 保证生产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1.3投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

项目质量控制新时期强化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是项目管理人员最重要的使命之一[4]。对于投资项目的质量控制来说, 其主要指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企业具体的投资项目过程能够符合相关部门制定的质量要求, 实现质量控制目标, 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从而提升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一般情况下,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投资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投资工作的整个过程, 包含设计、找标采购、施工、合同等方面的内容, 并且每一方面都具有相应的目标和计划, 在工作人员的职业化运作下, 能够保证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水平, 促使投资项目质量控制工作获得成功。

2经济全球化对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使各个国家的相关企业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企业竞争对手的全球化。在我国近30年的经济增长过程中, 中国结合自身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在制造业和重工业方面的优势, 在国际经济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5]。但是, 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竞争中, 这种社会地位并不稳定, 甚至可以说随时面临着被其他国家相关行业所取代的危险。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 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

其一, 传统生产中以数量作为需求的经济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 缺乏活动高速发展的市场条件和动力,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高成长性正在逐渐消失;

其二,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 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增加, 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才和技术成为主要竞争力;品牌优势、专项技术以及相关知识产权逐渐发展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 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企业就很难从产销中获得较高的利润。

其三, 规模经济性显得日渐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物流、 信息流成本日渐降低, 对企业竞争力的获取产生影响[6]。甚至一部分企业所选用的全能型生产方式已经导致了低效率和高成本, 威胁产业的生存。

其四, 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日渐重视以及环保法的健全和完善, 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护环境不得不增加成本, 面临着成本增长压力。

中国人的坚持和努力以及劳动力的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但是实际上, 近几年我国经济确实得到了飞速发展, 但与之相矛盾的是,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相对困乏, 甚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相关生产企业依然面临着产品种类短缺的尴尬局面, 并且缺乏对经济发展形势的正确认识, 以为依赖传统的就技术或者靠他人的技术投入也能持续发展, 再加上管理科学性偏低, 已经开始无法适应当前规模经济的发展速度, 存在被市场淘汰的危险。而对于企业的投资问题来说,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沿着这种类型的道路发展, 尤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重视低水平的重复性投资, 一直在产品的低附加值领域内发展, 没有获得更高层次的进步[7]。这一发展理念的践行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我国传统产业领域绝大多数高端产品在市场的压力下不得不向外出口, 国内市场却成为低档商品恶性竞争的场地, 投入和产出比例不协调, 企业的发展效益不断降低。甚至到国家对相关经济政策加以调整后, 一部分企业直接陷入了生存困境, 被市场淘汰。

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 中国企业获得了以相对平等的身份分享和利用国际相关经济资源的权利, 所以企业在国际方面的竞争也随着对外交流的逐渐增多, 甚至国家通过一定的优惠补偿政策等, 对国际化较高的产业进行培育, 增强相关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使这些企业从中国走向世界, 实现资源的大规模重组。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产业特色和自身优势,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引进先进技术, 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发展目标, 在资本市场相对活跃的领域进行慎重融资, 并在资源成本偏低的地方获取原材料, 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国家完成生产制造, 最终在最具市场优势的地方进行生产和销售等[8]。这种经营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世界各地的经济优势, 通过全球化大规模生产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3有效加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策略

3.1保证项目评估质量, 明确投资项目评估工作的可行性

现阶段, 随着企业现代化建设程度不断加强, 企业项目投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一般会存在项目前期的必要性调查论证。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对调查论证的正确认识, 导致其工作不认真, 调查深度不够, 论证调查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而项目论证评估则具体指在企业相关投资项目正式确定之前对已经拟定的投资项目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评估, 包括对项目工程设计、所提出的生产技术要求、社会经济环境等进行全方位调查和评估, 较之于传统的论证评估方式更为健全和完善。

一般情况下, 大型国企在项目论证评估过程中会制定几套不同的备选方案, 使用相对科学的现代化分析方式, 对投资项目的风险、 存在的净收益等做出更为系统的综合性评定, 进而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最佳投资项目, 保证企业在此项投资中能够合理使用相关人力、 物力、财力等, 降低成本, 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 还应该根据项目论证评估以及拟定的工程预算, 撰写项目可行性的经济报告。

以石油企业为例, 其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 其所撰写的项目可行性报告一般需要包含地址工程、地址勘探、矿物矿产、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论证资料作为参照依据, 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投资期限内的责任追踪, 同时也应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此项投资项目的建设目标与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进行分析, 保证项目投资的可行性最大, 降低风险,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3.2对企业投资项目实施财务分析,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企业投资项目最终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的最终收益率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项目投资的最终目的, 也是对投资项目质量最直接、最客观的判断, 所以在投资项目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应该进行适当的财务分析, 并加强对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 为企业项目投资最终收益的获取提供相应的保证。相关企业的财务分析一般采用实物期权理论法和较为简单的现值法, 保证此财务分析的实际效果, 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投资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生财务风险, 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 企业在现代化建设管理过程中还应该认识到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以石油企业为例, 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 石油企业投资项目的财务审计工作一般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由投资项目组负责投资项目的核算工作, 并且在工作中过于注重“算”, 而对“核”有所忽视, 无法发挥出企业财务审计部门的核算管理职能, 审核监督工作的贯彻落实更无从谈起, 对项目投资管理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 在保证企业能够在投资项目中获得一定收益的前提下, 应该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的内部财务审计组织, 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能, 构建较为完善系统的投资项目内部审计工作体系, 进而通过投资项目的科学管理, 降低投资风险, 为投资项目预期收益的实现提供相应的保障。

3.3实施企业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在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中, 由于工作人员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投资项目管理质量偏低、收益相对较差现象时有发生, 所以企业应该适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督和管理, 保证工作人员在全方位监督中能够积极履行自身工作职能, 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

同时, 避免企业的全面监督工作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流于形式, 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 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在投资项目管理监督工作中的职能, 提升监督实效。

此外, 在体制上还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 并加强对监督工作时效的重视, 在强化企业自身内部监督工作的基础上, 将监督的范围拓展到项目投资管理的方方面面, 最终形成上下联动的相互监督管理模式。

最后, 在企业中实施全过程监督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与企业员工薪资制度相结合, 促使项目投资监督管理工作人员承担的责任、享有的权利以及获取的利益相一致, 挖掘员工潜能, 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综上所述, 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的强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旦管理不当极有可能将企业拖入发展的深渊。因此, 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获得进一步发展, 就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加强投资项目管理, 解决当前投资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摘要: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作为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质量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受到经济领域的广泛关注。新时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经济对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企业项目投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加强企投资项目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企业综合管理活动的中的重点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投资项目管理理论的基础上, 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对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并对此项工作的强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能够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投资项目管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瑶, 王瑶.有效加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策略分析[J].化工管理, 2014 (17) :62-62.

[2]郭达恕.关于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探讨[J].管理观察, 2013 (8) :18.

[3]吴晶.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相关问题探析[J].商情, 2013 (1) :226.

[4]李天侗.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流程设计[J].新西部:下旬·理论, 2012 (6) :78-79.

[5]周凤.浅谈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管理[J].投资与合作, 2013 (8) :180-180.

[6]董伟.提升油田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18) :15.

[7]陈小先.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策略分析[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1) :44-45.

上一篇:物流行业信息化分析下一篇:疫苗接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