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感染范文

2024-06-14

消化内科感染范文(精选12篇)

消化内科感染 第1篇

1 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的特点

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率平均为9%[3]。多项研究表明,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是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消化内科医院感染原发病绝大多数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第一诊断依次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放疗、化疗等治疗及恶性肿瘤破坏患者免疫系统均使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肝硬化导致肝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降低,胆道、胃十二指肠生理功能障碍[4]。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患者高龄、卧床时间长、反流、误吸均会增加呼吸道的感染机会。医务人员清理呼吸道只能清除大气道异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细菌占主要地位,且细菌普遍呈多重耐药。

2 感染控制措施

2.1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三个关键环节:组织落实、开展必要的监测及医院感染控制[7]。健全的管理组织是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医院感染监测为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认真贯彻、实施,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建立医院感染三级监控: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控制科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医务人员组成,有兼职管理人员。

2.2 加强培训

(1)把病房感染控制教育工作放在全体医护人员培训的重要位置。由医院、科室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知识,使全体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8]。(2)培训和管理卫生保洁人员。卫生保洁人员接触污染物的机会较多,应对其进行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培训和教育。(3)对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减少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2.3 具体措施

(1)加强病房管理。按照卫生部规定,保证每张床单位的使用面积。注意接触传播感染。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应行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限制人员流动,减少人员出入,甚至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2)改善工作流程。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要分清。执行手卫生标准,检查患者前后均应洗手,接触特殊患者注意眼、口、鼻的保护。改进洗手装置等。(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原则进行各项技术操作,严格执行医护人员手部消毒的规定。否则极易将致病菌带入患者机体内导致感染的发生。根据医院感染相关规定对静脉留置针及各类插管、导管等无菌部位予以监测,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监测及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4)严格执行病房清洁和消毒制度。病房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由医务人员及卫生员共同完成。应制定医务人员及卫生员工作制度、职责等。(5)环境和物体表面清洁。

2.4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遵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加强管理,制定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并将其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根据感染病原、感染部位、临床标本送检情况、患者肝肾功能等综合情况使用抗生素。不频繁更换抗菌药物。使用足够疗程,及时停止使用抗生素。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掌握预防使用抗生素指征及抗生素联合使用指征。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并采取必要措施。同时应根据临床药师查房结果,科内感染管理小组制定实施具体细则。熟悉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点、配伍禁忌、给药时间和不良反应。

2.5 报告制度

科室成立感染管理小组。医师(或监控员)应按“医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9]对所经治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应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地填写“院内感染报告卡”[10]。科主任或护士长在病历归档前检查感染病例漏报情报及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感染科收集科室资料,每季度进行一次院内感染漏报调查,对漏报的责任人按医院管理规定进行处罚。

3 结语

医院感染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问题,涉及患者在医院住院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研究、探索、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主要努力方向:健全医院感染组织、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监测及监控医院感染、提出合理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加强医院感染分子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及抗菌药物的药效及药代动力学、成本与效益的相关性、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研究,从根本研究医院感染发生发展的机制、解释病原菌耐药的问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医院感染管理顺利地在医院及每一个科室进行,从而减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患者及医院的各方面损失[11,12]。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是指导方针,临床科室应根据不同患者疾病特点、病原学特点及细菌耐药情况制定个体化感染控制方案,更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摘要:随着近年医院感染爆发事件的增加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医院感染控制逐渐受到重视。每年均会有不同相关领域感染控制措施出台。医院感染涉及医院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同科室因患病人群、原发病种类等的不同,医院感染有各自的特殊性。

XX内科院感染工作计划 第2篇

只有多了解医学的前沿知识,开展新业务,才能做好学科工作,跟上前沿步伐。品才网整理了内科院感染的工作计划,欢迎大家阅读。

XX内科院感染工作计划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新年要有新气象,我院要有新特色,面对我院现状,无论从管理、服务、还是追求质量均给我们提出更高更严要求,科室召开全科人员会议,认真形势,统一思想,树科室形象,从自身做起,高标准、严要求,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思想,增强凝聚力,坚定信心,努力完成各项任务,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一定能使我科做精、做强。内科将严格遵守临床医疗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领会和贯彻、实施“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优质护理服务”精髓,努力提高科室医护人员素质,以安全、优质、高效的全层服务,打造一流、人性化的临床科室。使人民群众真正放心满意。

二、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1、人性化管理:医院管理不能停留在原有管理模式和水平上,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反对一言堂,提倡以人为本管理方式,开展人性化服务,人性化管理,根据不同层次患者,应用不同服务方式。加强同志间沟通,加强医患、护患、医护之间沟通。各级同志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科室弘扬正气,使科室成为一个团结拼搏积极向上的团队。

2、改进服务措施 ①新入院病人热情接待 ②宣教认真仔细 ③及时处置新病人、力争在30分钟内正确处置 ④危重病人立刻处理,沟通到位 ⑤主管医生,主管护士负责护送危重病人检查 ⑥医护人员必须保持病区干净、明亮适舒 ⑦彻底转变观念,服务向宾馆式转化,彻底消除生、冷、硬现象及无人应答现象 ⑧出院时送出病区,反复交代出院注意事项。

加强人文关怀,确保医疗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要求医生护士少坐办公室,多深入病房,多向病人及家属询问意见和要求,将可能发生的摩擦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在内部提出要有“随时准备与每一个病人对簿公堂”的风险意识,把医疗护理安全意识贯彻始终,把医疗护理规章制度、法规条例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三、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成立各种管理组织

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及医院安排,熟悉核心制度,做到人手一册。科室成立①医疗质量管理小组②医疗安全小组③病案管理小组④院感控制小组,科主任全盘负责,护士长积极配合,人人尽职尽责,做好各自工作。

加大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力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作好病区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结果应达标。同时,作好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日常消毒工作。使用后的物品按处理原则进行消毒,一次性物品按要求管理、使用、处理。每月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培训,加强无菌观念;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和措施;严格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执行职业暴露上报制度。护士长、质控护士等人做好监督工作。

四、医疗质量

医院质量是重中之重,是立院之本。是医院生存生命线,重点抓内涵建设。

1、从基本素质抓起,培养良好素质、美好的医德,杜绝娇生惯养、心理素质差、爱发脾、工作责任心不强,科室重点监督。

2、抓基层质量,培养医生综合能力,提高全科医生跨专业诊疗能力。

3、抓医疗文件书写,从病历抓起,以卫生厅病历书写手册为准则,对所管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查房后及时书写并签字。

4、抓危重病人抢救及疑难病人诊断与治疗,危重病人抢救及疑难病人诊断治疗做到每周一次全科讨论学习,诊断不清1日内科内讨论,3日诊断不清,请院内讨论。

5、加强环节质量管理,首诊医生负责制,责任划分明确,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坚持每日三次查房制度,对每日危重病人心中有数,新入院病人一一过目,消除潜在隐患,严格各种操作制度及会诊制度,加强与患者沟通,签写好每一份知情同意书及特殊检查、治疗协议书,上对科室负责,下对自己负责。

五、抓医疗安全不放松

科主任为科室安全责任人,上对院长负责,下对科室同志负责,认真落实医疗制度和诊疗规范、知情同意书,等各种程序执行到位,贵重药品,毒麻特殊药品及财产专人保管,特别要加强医患沟通,每月对医疗安全进行一次自查,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医疗事故发生。减少和避免一般差错及误诊纠纷。

六、加快人材培养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疾病也在不断变化,知识更新较快,我科专业前沿性知识很多,因我科医生欠缺,导致外出学习机会太少,知识更新慢。只有多了解前沿性知识,开展新业务,才能做好学科工作,跟上前沿步伐。又因我科人员水平及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不扎实,故我科医生均需加强自身学习,狠抓三基训练,规范医疗行为。我科根据人员需求特制定三基三严学习培训、业务学习、人才培养、教学培训方面每月至少有一次业务学习。人人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以最新、急用、实用知识为主。每季度组织一次专科操作技能的训练与考核。住院医师在科室,以老带新,以床边教学、个人自学以及查房、业务学习的形式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三基三严学习每季度一次。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发扬三严工作作风。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全科室人员一起努力,力争把内科打造成先进科室。

七、开展新项目,拓宽服务范围

1、开展胃镜检查,完成对高危人群(食管癌、胃癌高发区)的普查。

2、开展血液净化室,对因相关疾病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3、开展重症监护,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

八、完善考核方案,体现多劳多得

科室将医疗质量,安全服务,医德作风,工作业绩均拉入考核之中,科室按

1、技术职务;

2、工作年限;

3、工作能力三方面结合制定考核方案;

4、奖勤罚懒,a、杜绝无故推诿拒收病人。b、杜绝与患者发生争吵,无论对与错。c、杜绝差错,重大差错后全科讨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d、减少发生纠纷及投诉数量。e、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加强医患沟通、护患沟通。i、每季度组织一次服务质量,卫生等综合检查考评。

九、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科室材料由护士长亲自抓管,建立帐目,有进有出,任何人不得私自向他人外借或者送人,科室帐目清楚,定期公布。争收节支,才有效益。

总之,我科还处于发展壮大期间,离上级医院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勤奋正直、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院领导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一定不辜负领导对我们的期望,以巨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我们医院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内科

XX内科院感染工作计划

结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我院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要求,为提高我科院内感染管理质量为目标,我科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如下:

一、完善管理体系,发挥体系作用

1.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重新调整充实临床科室感染监控小组,完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

一门诊院内感染控制小组

组长

副组长:

医生院内感染控制成员:

护士院内感染控制成员:

2.将医院感染管理部分加入了我科医疗护理质量督察中,制订相应奖惩办法。

3.制定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在实施的同时做好记录备案。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1、病历监测:控制感染率并减少漏报

2、环境监测方面;对门诊环境、空气、衣物、医务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定期监测。

3、消毒灭菌监测:每日对全科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监测;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进行监测,并执行照射小时数登记,定期更换,以确保消毒质量。每周对我科使用的消毒剂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自查。

4、抗生素使用调查

定期对全科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防止滥用抗生素。

三、门诊严格实行分诊制度。

四、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等制度杜绝泄漏事件。

七、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

八、对发生的院内感染及时完成上报。

九、采取多种形式的感染知识的培训:将集中培训与晨会科室培训有机结合,增加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提高院感意识。

十、将手卫生与职业暴露防护问题纳入我科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的重点,加强手卫生及职业暴露防护。XX内科院感工作计划

一、医院感染控制

1、每月下到各个科室监测住院病人院感发生情况,督促临床医生及时报告院感病例,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

2、每月对手术室、产房、血透室等重点部门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灭菌剂、消毒灭菌物品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发现不合格处,严加整改,直至监测结果合格为止。

3、每季度对临床科室、重点部门进行消毒隔离质量检查一次,对检查结果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

4、根据本年度院感监控管理要求,配合全国院感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开展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一次。

二、抗菌药物应用:

1、按照相关规定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定期调查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协助检验科定期公布全院前五位感染细菌谱及其耐药菌,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三、传染病管理:

1、每天收集全院各科室的传染病报告卡、死亡医学诊断证明书、居民恶性肿瘤报告卡,做好全院疫情报告和死亡、肿瘤病例报告工作。

2、每天对收集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保证其内容完整、真实。

3、收到疫情报告卡和死亡病例报告后,按照规定时限,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4、每月末,查阅全院本月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历、放射科检查结果及检验科阳性结果登记本,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5、每月与医务科核定死亡病例登记,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6、认真做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疫情管理、报告的检查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搞好疫情调查工作科室院感XX年度工作计划工作计划。

四、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1、每月到医院临床支持中心检查一次,督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等制度执行情况,避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

2、每月查阅医疗废物交接登记本一次、发现漏项及时填补

五、手卫生及职业暴露防护

1、将手卫生消毒列入科室质量检查项目,每季度抽查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技术考核一次。

2、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宣传教育,减少职业暴露风险。

3、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严格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理。

六、院感知识培训

1、本年度协同医教科组织新进人员进行院感、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一次。

消化内科感染 第3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消化内科;临床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75-01

医院感染就是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生的感染。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就会出现感染症状。临床中感染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因而患者即使是在出院后出现了感染,也有可能属于医院感染的范围。近年来,临床医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化学药物治疗、介入性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等临床治疗的应用,造成株菌具有极强的耐药性,与此同时出现了增多的情况[1]。现如今,医院感染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消化内科病菌感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临床控制消化内科患者的病菌感染,为临床病菌感染控制提供有效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消化内科病菌感染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2-70岁,平均年龄为(61、8士3、9)岁。患者住院时间为7-90天。本次实验活动均在本次研究对象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所有患者中肝硬化医院感染患者10例,胃与十二直肠溃疡医院感染患者8 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医院感染患者 11 例,消化道出血医院感染患者 11例,慢性胃炎医院感染患者 7例,胆囊炎医院感染患者3例,胰腺炎医院感染患者5例,慢性结肠炎医院感染患者3例,其他情况医院感染患者2例。

1、2方法

本次研究活动均进行回顾性分析的调查方法,并参照卫生部在医政司设立的医院感染情况监控小组所指定的诊断标准对这些医院感染患者的情况按照统一的调查情况分析表进行逐个登记,在进行登记的同时还要对医院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年龄、性别、感染部位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医院感染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和使用时间也做一定的记录。

1、3统计学分析

对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17.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运用t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分析结果发现,老年患者是医院临床病菌感染的易感染人群,其易感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具有消化道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和肝硬化,容易感染的部位主要在呼吸系统,感染的细菌主要菌种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3、讨论

消化内科在医院感染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主要人群,这些老年人住院的平均天数都在1个月以上,同时临床上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都呈下降趋势,抵抗能力较弱这就说明年龄大和住院时间长是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易感因素。易感人群在经过诊断后其原发病主要为消化道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慢性胃炎以及慢性结肠炎等症状,除胰腺炎之外,其他的疾病在临床上均属于慢性的消耗疾病。在这些症状中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肿瘤组织的浸润造成的,在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经过浸润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就会有所下降,加上这些患者主要是老年人,其身体机能本来就低,感染的程度就会增加[2]。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消化内科的医院感染患者其容易感染的部位在患者的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最为多见,由于消化内科的人群其主要治疗的部位为胃肠、食道和呼吸部位,所以泌尿道感染的几率就比较高,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消化科对患者的小便监测准确性不够所导致的。由于易感患者的年龄都比较大、病情就会比较严重,加上他们在医院的卧床时间也相对较长,所以就导致了患者在医院的治疗中下呼吸的感染机会相对增加,再加上医院的医务人员只注意到了对患者病情的治疗,而忽视了对其口腔中的分泌物和异物进行早期的清除,这样就导致这些易感患者在以后的治疗中虽然注意到了清除异物,但也只能对感染患者的喉头和大气管内的异物进行清除,对于患者在早期已经吸入支气管的异物依然无法得到清除,依然会导致患者肺部的感染。另一方面很多患者的消化系统会出现不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使感染患者在食用流性食物时出现反流现象,同时口鼻和咽腔的分泌物、呕吐物和血液也容易误吸到肺部,这样就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对于易感患者在医院容易感染的部位要做好对呼吸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对其治疗中使用的抗菌药物要正确的进行使用[3]。

综上所述,对消化内科感染患者的治疗必须严格、规范的无菌操作,对于容易感染的人群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治疗中对菌药物要合理使用,积极治疗感染患者的原发病,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医院中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吴小燕,戴世银 .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667-3668.

[2]古莲香,朱继辉,邢庆芳,等.32467 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6):2633-2634.

消化内科150例感染的临床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的消化内科发生感染的患者150例, 其中男96例, 女54例, 年龄15~93 (平均68.4) 岁。

1.2 方法

本次研究对在2009年4月~2013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发生感染的150例病患重新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的内容具体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住院时间、感染部位以及抗生素的应用和种类等。

1.3 诊断的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严格的执行[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

2.2 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1个月者48例, 占32%;1~2个月者57例, 占38%;>2个月者45例, 占30%。

2.3 原发疾病和感染之间的关系

见表2。

2.4 感染部位呼吸道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部位。

见表3。

3 讨论

对于疾病的治疗、转归以及预后来说, 医院感染都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在这些医院感染之中, 比较多的就是消化内科的感染, 所以, 对其重点的进行预防和治疗是极为重要的。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 在所有感染的患者中, 男性是要比女性多的,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在不断地增加。消化内科出现感染的易感因素是非常多的, 其中住院时间长和年龄大是最主要的。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他们是易感人群, 具有比较高的感染几率, 主要原因就是老年人的机体功能在不断的衰退, 抵抗力也在不断的降低, 同时还伴随着多种慢性消耗性的疾病[2]。而且, 若住院时间越长, 发生感染的几率就会越高, 因为更多的和各种病原体进行了接触[3]。

从原发疾病来看, 慢性消耗性疾病较易出现感染[4]。而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接受各种化疗从而免疫力比较底下, 肝硬化患者的免疫系统出现失调的现象, 这些都增加了感染的几率。

从感染部位来看, 最主要的是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年龄偏大、卧床时间较长以及病情较重等因素都增加了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而口鼻咽腔分泌物、食物反流等都会导致肺部出现感染。多次的侵入性操作也会对呼吸道造成损伤, 也会导致呼吸道出现感染。

对感染进行控制的方法, 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 (1) 合理的对抗生素进行使用; (2) 及时的对严重基础疾病进行治疗; (3)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教育, 努力的对他们对于医院感染的认识进行提高; (4) 对病房管理进行加强, 严格的实行消毒隔离制度, 进行病房隔离室要根据年龄以及病种, 减少人员的流动, 严格的对探视时间进行限制, 减少或者取消陪护; (5) 对患者的营养进行加强。

参考文献

[1]孙兆双.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调查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28 (5) :240.

[2]程科萍, 王少康, 孔庆芳, 等.老年病房医院感染分析与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8) :3440-3442.

[3]邓志刚, 古丽努尔·沙衣克.消化内科患者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504-505.

[4]潘秀娥, 李文艳.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消化内科用药问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 :81-82.

消化内科感染 第5篇

——内科临床科室

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广东省医院评审标准与评价细则(三级医院)》、我院第一次自查“三甲办”发放的临床科室评审标准,对内科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符合评审标准的方面:

1、各科均有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长和院感兼职医生和护士,职责较为明确。

2、重点科室有独立的医院感染文件夹,存放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院感科下发的季度监测分析报告、通知等文件。ICU、血透室的资料较为齐全,ICU的文件夹还存放了医院感染会议记录本。

3、各科均有专人负责每月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绝大多数科室按时开展监测,监测项目基本齐全,保存监测资料较为完整。

4、各科均有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登记本,并登记较为完整。

5、没有发现科室自行购进一次性物品和重复使用一次性物品的现象,各类废弃物能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分类丢弃。需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1、除新生儿、ICU、血液透析、儿科、传染科等重点科室外,其他科室没有建立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夹;所有科室均没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与总结;除ICU外,其他科室的文件夹内没有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绝大多数科室的资料没有做好整理工作,资料不全且凌乱;绝大多数科室缺少分析问题、改进措施,体现持续质量改进的资料,没有将院感科发放至《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复印存底。

2、除ICU、新生儿外,其他科室的环境卫生学监测资料项目填写或多或少有不够完整详细的问题;少数科室的监测资料整理工作做得不够,显得不够整洁;康复科的部分监测资料缺失。

3、各受检查科室的病例登记本的登记项目仍未按照“三甲办”统一规定的项目进行登记,内

一、内三病区没有独立的院感病例报告登记本和传染病报告登记本,合为一本进行登记。

4、检查中发现内三病区治疗室的锐器盒放置的废弃物过多,已暴露于盒外而没有及时更换。

5、部分科室的库房物品存放不够整理归一,药品靠墙堆放,药品和棉被没有隔开存放。

补充说明:

内科病房的环境感染与防护对策 第6篇

【关键词】 内科;病房;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60-02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中呼吸系统的感染占首位,而且有上升趋势,同时其致病的微生物种类之多也名列前茅。呼吸系统疾病其病原菌的传播多以空气为媒介。因此,呼吸内科病房就存很多的感染危险因素。为了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制度执行,以利于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分析呼吸内科病房潜在感染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1 潜在危险因素

1.1 环境因素

我科专门收治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很多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伤寒、肺结核等疾病,首发症状多以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疑似呼吸系统疾病而收治,在未确诊前在我科进行治疗。而这个阶段处于疾病的前驱期,传染性最强[1],最不容易防范。可以说呼吸科成了我院收治传染病的前沿阵地。

1.2 流行病学趋势

据资料显示,近 10 年新增加了10多种传染病,多以呼吸系统症状为表现,特别是变异性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型禽流感病毒等。

1.3 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

特别是医生在病人刚入院时,询问病情都不习惯戴口罩;护士巡视病房、进行健康教育时,也容易忽视这点,又是面对面的接近,如果医护人员自身抵抗力差,很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定位种植。呼吸内科医务人员呼吸道疾病感染率较其他科室人员高于3倍或4倍。

1.4 病人之间交叉感染

呼吸内科病人多年龄大,均有多种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治疗难度大,所以存在有的病人处于康复期,而有的是新入院的急性期病人,很容易引起不同细菌的交叉感染,导致康复期病人再发感染。

1.5 感染控制措施不能规范实施,医护人员成为传播媒介

医护人员不注意手卫生消毒规范,平时医生查房时,查完1床接着就对2床进行触诊、听诊,根本没有消毒双手或听诊器的意识。护士打针时做不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消毒等,就会引起医源性传播而致交叉感染。

1.6 侵入性操作增多

老年病人常常带有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及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等,均增加了外源性感染因素。

1.7 其他

抗生素的大量长期应用,容易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出现多重耐药菌株。应用免疫抑制剂病人,免疫力低下,床单位的终末消毒不到位,病房的床垫存在反复污染,无法彻底清洗消毒,只能表面擦拭,病人的痰液、血液未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等。

2 防护对策

2.1 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强化观念,规范操作

督促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养成良好习惯。不论是查房、还是询问病史都注意规范戴口罩,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时要戴双层防护口罩。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特别要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手段和措施[2]。科室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定期督查,以促进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持续、规范执行。

2.2 规范病人收治流程

根据科室现状和收治病人特点,尽量将康复期和急性期病人分室安置,根据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在流行季节,特别病例安置于单间,按消毒隔离原则执行。我科曾收治过1例人禽流感病人,虽然因病情危重所致病人死亡,但处置妥当,未对医务人员和病人造成交叉感染。

2.3 多科协调,避免误收、误治,规范诊疗行为

将收治传染病人出现的误诊率进行统计,上报医务部和科主任,取得多方重视和协调,以督查门、急诊内科医生首诊时提高对传染病的警惕性,加強检查、会诊进行鉴别,以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收入普通病房。传染病一经确诊,立即转往专科隔离治疗。

2.4 严格消毒措施

病毒感染多通过飞沫、尘埃的传播。空气流通是预防病房交叉感染的最有效而直接的措施。早晚开窗通风换气,避免过于潮湿,监护病房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3 次,对床单位进行彻底消毒擦拭、清洗床褥、棉被,用紫外线或日光暴晒,有特殊感染用甲醛密闭熏蒸消毒。

2.5 规范医疗性废物的处置

禁止医生在病房换药、抽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操作。督促医生在规定诊疗室进行诊疗活动,以便于集中,定点消毒处理,也避免了病原菌形成空气漂浮尘埃而被扩散。对于病人痰液、血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放于0.5%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后,再按医疗感染性废物处理流程进行处置。

本院呼吸内科病房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其中主要病种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炎和呼吸衰竭等呼吸道感染疾病,且不少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前列腺疾病等基础疾患,这些易患因素是医院感染的隐患。同时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医疗行为也潜伏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是交叉感染的源头。诸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胃管、导尿管的插入、吸痰、医护人员的手、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应用。近年来,气溶胶如病房空气的品质、雾粒的吸入、气雾剂的应用、氧气湿化瓶的污染等也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发病因素。此外抗菌药物长期的不合理应用也已成为医院感染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病原菌耐药率不断增加,细菌的变异和引起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总之,呼吸内科病房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有人为可控制因素,也有不可预测因素。但只要规范医务人员技术操作规程和各项医院感染控制流程,自觉执行手卫生规范,严格监控消毒隔离制度的规范落实,就能达到有效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如果通过定期病房感染后病原菌的了解,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和结合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医院内感染防治意识,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措施,有益于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有益于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1.

消化内科感染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 473例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867例, 女性606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5~88岁间, 平均年龄为 (54.26±12.41) 岁, 60岁以上892例 (60.56%) ;住院时间在6~104 d不等, 平均住院时间为 (41.05±14.37) d, 住院时间60 d以上者58例 (3.94%) 。原发病主要为胃、十二指肠溃疡 (355例, 24.10%) 、慢性胃炎 (340例、23.08%) 、慢性结肠炎 (238例, 16.16%) 、恶性消化道肿瘤 (190例, 12.90%) 、肝硬化 (136例, 9.23%) 、消化道出血 (86例, 5.84%) 、胆囊炎 (59例, 4.01%) 、胰腺炎 (38例, 2.58%) 及其他疾病 (31例, 2.10%) 。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确诊院内感染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 。

1.2 方法

对本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调查, 并依据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设计统一的调查表, 对各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以便于资料的统计和分析,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住院时间、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及抗生素使用种类和时间、侵入性操作、使用激素、化疗药物、感染部位等内容。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 (%) 的方式进行表示, 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各感染因素行单因素分析, 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该因素是否为院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1 473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 135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感染率为9.16%。患者院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 共45例, 占院内感染患者的33.33%, 其次分别为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 分别为31 (22.96%) 和24例 (17.78%) 。患者院内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

2.2 消化内科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对影响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消化内科院内感染性别因素、年龄 (≥60岁) 、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原发病为肿瘤、联合应用抗生素、使用激素、使用化疗药物、侵入性操作各因素均与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相关 (均P<0.05)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2.3 消化内科院内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对经单因素分析得到的与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年龄 (OR=1.282, P<0.05) 、住院时间 (OR=1.963, P<0.05) 、合并基础疾病 (OR=3.345, P<0.05) 、侵入性操作 (OR=5.427, P<0.01) 及抗生素联合使用 (OR=2.351, P<0.05) 为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某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医院感染对住院患者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和预后影响较大, 感染者中又以老年患者居多,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其感染率逐年升高更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本研究中消化内科患者院内感染率为9.16%, 显著高于我院同期院内感染总感染率 (3.82%) 。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及抗生素联合使用等因素与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密切相关, 为导致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本组患者按照年龄<60、60~70和>70岁分组后, 进一步分析年龄与院内感染相关性发现, 患者年龄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OR=1.457, P=0.044) ,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 院内感染率增加。有研究结果显示, 住院时间与院内感染率间同样呈正相关性[4,5], 与本研究结果相同, 这可能是由于住院时间的延长, 增加了患者接触病原菌的概能, 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概率。侵入性操作常由于细菌附着于操作器械表面而导致患者出现感染, 尤其是免疫力较差的老年患者或无菌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感染[6,7,8]。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常为慢性疾病, 长期疾病的影响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 不仅易出现菌群失调, 而且易感性增加。另外, 抗生素使用的种类和时间同样与院内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用时间长、种类多可显著增加患者二重感染的可能性[9,10]。

消化内科院内感染相关管控措施: (1)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增强其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管控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院内感染健康宣教, 避免交叉感染;对卫生保洁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培训, 增强其对医疗废物等污染物安全管理的认识和了解[11,12]。 (2) 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病, 加强患者营养, 尤其是老年患者在积极治疗、加强营养的同时, 注重呼吸道的管理和感染的预防, 合理使用抗生素。 (3) 加强病房管理和消毒制度, 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 保持病房内环境的干净整洁, 并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测;尽量按照患者年龄、疾病情况进行病房隔离管理,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隔离;限制探视时间和人数, 尽量固定陪护人员和诊疗人员, 减少人员的出入[13,14]。 (4) 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 对侵入性操作部位情况进行监测, 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5) 掌握各类抗生素药理学特性、联合用药指征, 并依据细菌培养结果、患者病情、感染部位等情况综合考量后, 选择合适给药途径, 足量、足疗程使用, 及时停药[15]。 (6) 严格执行院内感染报告制度, 一旦发现医院感染及时准确上报, 并对患者病情进行控制。

消化内科感染 第8篇

关键词:消化内科,菌血症,病原菌,耐药性

菌血症是由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入血而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 是常见急、危、重症。嵊泗岛与一般陆地城市相对独立, 其菌血症患者原发疾病分布及感染细菌的耐药性情况可能有所差异。笔者对本院消化内科发生的菌血症感染患者的原发疾病、菌株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院消化内科201 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 疑似菌血症的1350例住院患者的全血培养标本1350份。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和鉴定, 标本采集培养过程严格无菌操作。同一患者连续分离出相同细菌, 只计一株。

1.2材料与仪器

培养基:血琼脂营养培养基、麦康凯筛选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博赛生物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试剂:需氧菌血培养瓶、细菌鉴定药敏卡, 酵母真菌鉴定系统及真菌药敏 (珠海市银科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 革兰快速染色液 (珠海贝索生物技术公司) ;白假丝酵母质控菌株 (ATCC64548)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 、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 、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 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仪器设备:二级生物安全柜 (青岛市海尔特种仪器有限公司) 、二氧化碳微生物培养箱 (常州市菲普试验仪器厂) ;全自动血培养仪、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 (生物梅里埃中国有限公司) 。

1.3 菌株分离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及仪器说明书, 待仪器自动报阳后, 将全血标本转种于血琼脂平板及巧克力平板, 立即放入含5%二氧化碳浓度微生物培养箱培养, 24~48小时后分离出致病菌纯菌落进行后续操作。

1.4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根据操作说明, 将细菌调制成0.5 0~0.6 2麦氏浓度菌悬液, 利用梅里埃V I T E K-2compact全自动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细菌药敏试验折点判断标准参照2012年CLSI-M 1 0 0-S 2 2[2]。

2 结果

2.1 菌血症患者原发疾病情况

1 2 6例患者, 男7 5例, 女51例;年龄26~74岁, 平均 (64.3±7.98) 岁。原发病:肝硬化41例 (32.5%) , 消化道出血31例 (24.6%) , 胃肠炎19例 (15.1%) , 胆囊炎18例 (14.3%) , 消化道肿瘤8例 (6.3%) , 其他9例 (7.1%) 。其他疾病主要为感冒、糖尿病、尿路感染等。

2.2 病原菌种构成

126株病原菌均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覆盖24个菌种。肠杆菌科细菌82株 (65.1%) , 其中大肠埃希菌52株, 肺炎克雷伯菌15株, 奇异变形杆菌5株, 产气肠杆菌4株, 弗氏柠檬酸杆菌3株, 黏质沙雷菌、气味沙雷菌、阴沟肠杆菌各1株;非发酵菌18株 (14.3%) ,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4株, 鲍曼不动杆菌2株, 溶血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各1株;葡萄球菌17株 (13.5%) ,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 溶血葡萄球菌4株, 表皮葡萄球菌3株, 缓慢葡萄球菌、路邓葡萄球菌、柯氏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各1株;酵母真菌5株 (4.0%) , 均为白假丝酵母菌;肠球菌及其他阳性球菌4株 (3.2%) , 其中屎肠球菌2株, 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各1株。

2.3 部分病原菌耐药情况

(1) 由表1可见, 肠杆菌科细菌对于氨苄西林耐药性最高, 其次为复方新诺明, 对头孢吡肟、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替坦、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在10%以下。发现3株耐碳青霉烯类菌株。 (2) 非发酵菌对呋喃妥因、头孢替坦全部耐药, 对孢孢唑林、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复方新诺明耐药性也很高, 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性低。 (3) 葡萄球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均为0;对利福平、呋喃妥因均仅有1株耐药, 对莫西沙星有2株耐药, 对青霉素G、红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耐药株数分别为14、13、9、8、8株。 (4) 5株白假丝酵母菌, 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全部敏感, 未发现耐药菌株。

3 讨论

本文消化疾病菌血症患者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远高于革兰阳性菌, 尤其是大肠埃希菌 (41.3%, 52/126) , 远高于其他菌种。17例葡萄球菌感染者中, 金黄色葡萄球菌仅有6株, 而凝固酶阴性的条件致病的葡萄球菌 (CNS) 有11株。

造成上述分布差异的原因, 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自身特点有关:首先, 就患者年龄来看, 本文患者年龄平均64岁, 多属于有消化系统疾病的老年人, 大肠埃希菌作为肠道正常菌群容易进入胃部, 由于胃酸分泌减少, 从而不易被杀死, 当患者患肝胆疾病引起胆道梗阻压力增高时, 带菌的胆汁可以逆流入血液引起菌血症。其次, 就原发病来看, 肝硬化占32.5%, 消化道出血占24.6%, 胃肠炎占15.1%, 三重原发疾病合计占72.2%。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降低, 机体抵抗力下降, 为各种致病菌感染提供了机会, 而且不能有效杀死入侵的细菌[3,4], 导致内源性细菌感染。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和胃肠炎患者, 由于消化道出血性损伤、血管暴露于有菌环境中, 或消化道炎症、导致消化道黏膜表面正常保护功能降低, 加之消化道蠕动功能、肠液、胃酸分泌等其他正常功能受限, 也增加了内源性细菌感染的几率。本次观察中肠杆菌科细菌占65.1%, 均为肠道正常菌群。

从细菌耐药性来看, 非发酵菌耐药情况最严重, 对呋喃妥因、头孢替坦、头孢唑林、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耐药性均在88%以上, 因此上述抗生素已经不适用于临床治疗。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较非发酵菌低, 仅氨苄西林与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超过50%, 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及除庆大霉素外的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较低, 可以作为临床首选药物。葡萄球菌近半数对苯唑西林耐药, 因此将近半数的β内酰胺类药物 (青霉素、头孢类、碳青霉烯类) 不宜选用, 而对红霉素耐药更高, 也不宜选用;但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恶唑烷酮类、糖肽类耐药性较低, 可以作为临床经验性用药的首选。

综上所述, 本院消化内科菌血症患者以原发性肝硬化最多, 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及胃肠炎, 感染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最常见, 其次为非发酵菌、葡萄球菌感染, 肠球菌、真菌感染相对较少。各种细菌均表现出高低不一的耐药性, 根据细菌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736.

[2]中华检验医学杂志CLSI临床检验标准编译小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注;第二十二版资料增刊[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1 (1) :44.

[3]徐海峰, 熊自忠.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败血症病原茵分布[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7 (7) :873.

内科院区感染原因实验分析及其对策 第9篇

关键词:内科,院区感染,护理,院内感染,分析,对策

医院护理工作包含很多方面, 护士要执行的工作就包括对新入院患者进行指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出院进行指导等全部护理环节[1]。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大部分与护士护理有直接关系, 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同时也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 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内科的4个病区, 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和消化内科作为研究对象, 查阅4个科室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细菌菌落检测结果和内科院内感染率, 与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我们每月检测1次, 我们采用的合格标准为:空气细菌培养<500cfu/m3, 手指及物品表面细菌培养<5cfu/cm2, 院内感染率=该科院内感染人次数/该科住院总人数×100%。

2 实验结果

通过上述的实验,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果:

加强护理管理后, 4个科室空气平均细菌菌落数、物品表面平均细菌菌落数均有较大幅度降低。如果针对感染部位的不同加强相关的护理工作, 就可以使各科院内感染率在加强护理后大幅下降。

3 总结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 我们可以知道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因职业的特点与患者及其家属还有其他医务人员接触最频繁, 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 稍有疏忽, 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甚至暴发流行。因此可以看到加强护理管理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基础, 它对降低内科病区感染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3.1 应该强化护理管理力度, 不断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学习,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内科院区操作程序进行统一规定, 使具体操作规范化, 使医院感染的各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 切实达到预防医院感染的目的。护士在工作中应穿好防护衣、戴口罩帽子, 做好自我保护, 从而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3.2 应该加强一次性医疗器具的管理工作

为了加强对一次性医疗器具的管理, 要求进货部门每次购入的用具必须抽样行质检和热原检测。各科室在抽血、输血、注射时, 要做到一次性医疗器具专人专用, 以便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对要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患者, 每天更换输液器一次, 患者的每个部位输液时间要<72h, 以防止细菌在伤口处繁衍。对进行深静脉插管的患者, 每天至少要用医用酒精局部消毒一次, 并更换无菌敷料。医护人员对消毒液、湿化瓶、输氧管、环境用物、侵入性等操作用品要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处理, 严格认真地执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 对医疗废物要按种类实行分类, 毁形, 浸泡消毒, 统一回收, 集中处理并做好登记, 防止废弃物流失导致传染病传播扩散[3]。

3.3 应加强病房及特殊区域空气通风及消毒, 病房定期开窗通风, 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度适宜

每天要用紫外线消毒设备消毒2次, 每次至少持续30min, 每月对

河南省长垣县中医院 (453400) 病房内对空气及物品进行细菌培养, 做好室内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质量检测工作。要严格控制探视及陪护人员, 管理好病房秩序, 控制患者的陪护率, 减少病房的人流量等措施, 保护性量衡隔离病房, 应谢绝探视。严禁患者乱串房间, 防止乱吐乱扔现象发生, 要协助患者搞好个人卫生。要重视手的消毒工作, 要认识到正确洗手是切断接触病原体传播的重要措施。在经过系列的实验后, 我们发现在每次操作后, 护士们认识到了洗手的重要性。因为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操作过程中与患者有较频繁和较亲密的接触, 如果不仔细洗手消毒, 会通过接触导致病原传播, 造成医院感染, 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 故强调护士出入病区、病房 (传染病区) 前后、每项操作前后或接触患者前后、清洁或处置患者用物后、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后、出入不同区域前后应用正确洗手法洗手, 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预防感染知识的教育, 做到预防内科院内的感染[4]。

3.4 搞好基础护理工作, 避免院内感染

内科院区的基础护理包括晨间护理、床边隔离、终末消毒等工作。要及时搞好病房卫生, 对病房进行湿式清扫, 每天要做两次打扫。灭菌物品要存放在指定地点, 非治疗室用物不准进入治疗室。在进行医疗操作前护士要仔细检查医疗器具, 防止因医疗器具的质量问题所造成的院区感染。污染物品一定要在室外进行清理, 而且要把治疗车与护理车分别使用存放。加强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预防感染知识的教育, 做到预防内科院内的感染[5]。

4 结语

通过我们的大量实践证明, 只要做好相关措施是可以很好的做到内科院区的预防感染工作的。做好病区、患者的护理和预防医院感染工作是紧密联系的, 只有把护理渗透到感染管理的各个环节, 提高护理质量, 才是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小英.医院消毒灭菌与院内感染预防控制探索[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 2005, 2 (21) :2004.

[2]张红萍.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护理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2 (1) :103.

[3]姚汝.加强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控制医院内感染[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19) :1783.

[4]刘红娟.通过加强护理管理降低医源性感染率[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1) :8.

消化内科感染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1982例患者中, 发生院内感染的有200例, 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135例。男性102例, 占75.5%, 女性33例, 占24.5%, 患者年龄在52~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2.52±3.02) 岁。住院天数在7~65d, 平均住院天数为28d。发生院内呼吸到感染时间为7~19d, 平均是10.5d。非重症神经性疾病并发呼吸道感染患者有33例, 疾病分布为:病毒性脑炎、腔隙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重症神经性疾病并发呼吸道感染患者有102例, 疾病分布为:脑出血、大面积的脑梗死、癫痫持续状态、假性病麻痹等。

1.2 方法

采用统计方法, 将神经内科收治的1982例患者的调查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1982例符合神经内科病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中, 院内感染200例, 发生率为:10.09%。其中呼吸道感染共有135例, 占67.5%。由此可见神经内科呼吸道感染占据院内感染疾病的首位, 我们必须提高对呼吸道感染的重视, 详情见表1。

3 讨论

3.1 造成神经内科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较多, 概括而言有下面四方面的原因。

(1) 重症疾病:据大量研究文献表明, 呼吸道感染是重症病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 一旦发生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本组13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 重症神经性疾病并发呼吸道感染患者有102例, 占85%;大面积脑梗死12例, 占6%;气管切开者11例, 占5%, 呼吸机应用者10例, 占4%。相对而言, 其他疾病的发生者比例较少, 因此重症疾病是造成神经内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住院时间。通常情况下, 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同住院时间成正比。在本组研究中, 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8d。其中有6位患者的住院时间为45~56d, 分别发生了3~4次呼吸道感染。这主要是由于患者病程长、病情重、免疫力低下并且处在易感染的环境之中, 因此住院的时间越长, 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纪律也就越高。 (3) 本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2岁。老年人的肺功能下降、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反应迟钝、咳嗽无力, 特别是那些有意识障碍、反应迟钝的患者对于咳嗽反射减弱, 不能将下呼吸道的分泌物有效排出, 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发生肺部感染。因此, 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是控制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 (4) 医院环境污染也是造成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因为很多微生物都能在空气中存活并繁殖, 极易感染患者。而神经内科病房因为病情重、探视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 这使得呼吸道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大, 因此对于神经内科病房环境的监视及管理尤其重要。

3.2 护理对策

3.2.1 对于重症疾病患者:

(1) 加强对重症患者的管理照顾, 安排工作能力强、年资高、技术好的高级护师作为责任护士, 专职负责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 (2) 严密观察重症患者病情, 详细记录患者血压、瞳孔、脉搏及呼吸变化,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 做好检查抢救工作; (3) 在术中和术后要严格事实无菌技术操作, 避免外源性感染[2]。

3.2.2我们应该加强基础性护理, 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具体要求如下: (1) 加强患者皮肤护理, 认真填写皮肤护理记录单, 每天做到每班床边交班, 以预防患者发生褥疮; (2) 为预防患者泌尿道感染, 每日应对患者会阴冲洗2次, 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应每日冲洗膀胱两次、定期夹管以训练膀胱功能; (3) 要保障给予患者充足营养, 饮食应以高蛋白热量食物为主, 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给予鼻饲管, 保证机体营养需要; (4) 对于有语言障碍和肢体障碍的患者, 进行语言训练和肢体训练。

3.2.3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护理措施。

(1) 加强对患者呼吸道的管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并及时清理分泌物; (2) 经常改变患者体位, 每2h翻身或扣背一次; (3)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每日进行口腔护理两次; (4) 教会及训练患者使用正确的咳嗽方法; (5) 对于昏迷的患者, 将其头部抬高或采取侧卧姿势, 有痰要及时吸出, 谨慎把握吸痰频率, 注意手法要轻。

3.2.4 努力来改善神经内科病房环境。

(1)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让他们了解疾病的转归过程, 从而加强防范意识; (2) 加强对探视及陪护人员的管理, 减少病房内人员流动, 严禁患有感冒等其他传染疾病的人员入室; (3) 采取湿式方法进行扫床, 以减少尘土飞扬对病房空气的污染; (4) 对于重症病房, 每日至少应紫外线消毒一次[3]; (5)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 每天通风两次, 并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室内温湿度。

参考文献

[1]盛明, 刘慧霞.神经内科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2, 3 (12) :482-483.

[2]覃玉秋.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 :31-32.

呼吸内科防范院内感染新方法的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呼吸内科;院内感染;消毒;灭菌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61-01

院内感染就是医院感染。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近几年来医院感染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出现多种耐药菌株,因此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刻不容缓。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高5-10倍[1],而呼吸重症监护室(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因其呼吸道疾病可通过飞沫传染等特性,更易发生医院内感染。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有鉴于目前临床上日益严重的院内感染,临床消毒工作更加严峻,要求更高。一些医院对碘伏、乙醇、镊子容器、镊子、棉签等检测非常严格,静脉输液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用具都是严格消毒的,能使用一次性物品的都是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物品。但是在护理工作中使用最频繁,与病人接触机会最多的静脉输液注射治疗盘及弯盘的消毒灭菌工作确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和技术操作。目前使用的护理盘,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护理盘由托盘,盘体,弯盘组成。其特征是在盘体内设置有两个隔板,隔板将盘体分为三个独立的空间。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护理人员可以将注射用品、输液用品和消毒用品分别放置在相应的空间内,护理人员需要护理工具时,可以在相应的空间内取出所需要的工具。

护理人员每天来回拿在手上的静脉输液护理盘并没有硬性规定的消毒,只要求每班使用后清洁,保持物品整齐,盘内无污渍。但笔者认为,护理盘并不是一直处于清洁区域的。比如,托盘为患者治疗后,并不是洗完手再托盘回来,而是托盘回来再洗手的,这中间护士的手是接触患者的,再接触静脉输液护理盘,其实护理盘已被污染,更何况接触患者的污物也是放盘内弯盘内的,但并不能保证一点都未接触到盘内其他地方。

目前我科静脉输液护理盘的处置方法是:回处置室,倾倒污物,弯盘浸泡消毒,护理盘流水冲洗后消毒毛巾擦干。回治疗室,放回橱柜。每周2次,统一时间做周期消毒。周期消毒也是简单的消毒,统一放到泡腾片消毒液中浸泡消毒30分钟。

从静脉输液护理盘的整个消毒方法,时间及使用的时间对比来看,目前的清洁消毒方法是不足的,并不能保证護理盘在接触患者后能及时恢复至清洁状态。以目前严峻的院内感染情况下,我们强调的是手的消毒,但是,护理盘也接触患者,尤其是接触危重、有严重感染征象的患者,即使及时洗手了,但护理盘并不是接触一个病人就换一个或及时消毒再用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已经污染的手首先接触护理盘,然后洗手,护理盘放回原处,并无消毒过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消毒方法①高压蒸气法:应用最普遍,效果亦很可靠。高压蒸气灭菌法用于能耐高温的物品,如金属器械、玻璃、搪瓷、敷料、橡胶制品等;②煮沸法:适用于金属器械、玻璃制品及橡胶类等物品;③火烧法:适用于金属器械;④药液浸泡法:适用于锐利器械、内镜和腹腔镜等不适于热力灭菌的器械;⑤甲醛蒸气熏蒸法:适用于金属器械、玻璃、搪瓷及各种导管。比较方便使用的是高压灭菌法和泡腾片浸泡消毒法。如压脉带、体温表可以泡腾片浸泡消毒,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等。

结论: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的消毒方法不少,但是,以高压灭菌方法为例,耗费较高,耗时也长,供应室一般每天只消毒2次;浸泡消毒方法较耗时,要达到效果,必须在30分钟以上,对浓度也有要求。故,在静脉输液护理盘的清洁消毒中,我们还需探寻一种更节能、方便、快捷、有效的消毒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泽云. 呼吸重症监护室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J]. 重庆医学, 2010(9):1168-1169.

[2] 焦仁福, 臧蒇. 加强门诊管理 预防院内感染[J]. 中国疗养医学, 2013(2):181-182.

[3] 邱文英. 急诊科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管理对策[J]. 医学信息, 2013(2):55-56.

[4] 梅松涛, 甘辞海.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1):93-94.

[5] 张丽英, 包金柱, 唐亚娟. 浅谈基层医院控制医院院内感染措施[J]. 首都医药, 2013(2):15-16.

[6] 赵丛林. 医院内感染浅析[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09x):504.

作者简介:

肾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肾内科,医院感染,临床特征,预防

肾内科患者在医院进行治疗后, 由于患者自身原因会引起患者出现医院内感染如[1,2]:患者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低下, 再加上手术过程中一些侵袭性操作, 如留置导尿管、内瘘手术等, 这些易感染因素增加了肾内科患者出现医院内感染的概率,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很大痛苦。为了探讨总结肾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对在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800例肾内科患者 (80例患者感染) 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800例肾内科患者 (80例患者感染) 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这些患者中男性47例, 女性33例, 患者的年龄在19~74岁之间, 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2.4岁。实验中, 有100例患者患肾病综合征, 200例患者慢性肾炎、150例患者尿毒症, 280例患者患有系统系红斑狼疮, 其他疾病患者20例。这些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代表性。

1.2 方法

本次实验中, 医护人员采用常规分离和M-H培养基。收集患者的肠道标本、呼吸道标本和皮肤、口腔分泌物等标本。病原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系统, 根据CLSI/NCCLS标准判断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肾内科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疾病和部位分布及病原学特点。其具体情况如表1、2所示。

本次实验中, 共有8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平均感染率为10%;这些感染的患者其感染部位主要在呼吸道和肺部, 共分离出病原菌80株, 占66.7%;实验中, 从患者身上共分离出120株病原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最多 (80株) , 占66.7%;患者感染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其次为尿路感染, 其分别占到了33.3%和20.83%。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引发感染, 临床上医院感染主要包括两种: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3]。为了控制患者住院感染的概率, 医院要加强临床预防工作, 加强医院感染的宣传工作, 做好消毒、灭菌等工作。

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约10.00%。本次实验中800例患者中有80例患者发生感染, 感染率为10%, 实验结果与大量文献结果相似。本次实验中, 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的感染率在医院感染比例最高, 达到15.7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有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 它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损伤患者的皮肤黏膜屏障, 为病原菌入侵提供了机会和途径患者在感染后, 患者的抗感染免疫力有所下降, 继而会引发其他疾病。

此外, 大量研究表明肾内科住院患者尤其是肾内科透析患者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见, 其次为泌尿道。本次研究的结果经过分析发现患者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其次为尿路感染, 其分别占到了33.3%和20.83%。这些现象原因较多的, 一方面, 由于患者肺水肿, 再加上患者临床上营养不良, 患者尿量减少后造成尿液的生理冲刷作用减弱。另一方面, 患者在住院期间同一病区和同一病室患者较多, 医护人员进行检查时人员密度大, 会发生医务人员医源性传播, 这些因素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 (最多) 。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 医患消毒、隔离等措施不完善, 外源性感染较多, 导致胃肠道及深静脉插管部位的感染率较高。使用消毒剂或抗菌药物封管, 能够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及败血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并降低医疗费用。

医院为了降低患者感染率, 需要加强预防措施: (1) 医护人员要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让患者多饮食一些热量及维生素较多的食物, 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2) 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病房管理, 对于一些条件好的让其入住单间, 减少探视次数及流动人员数量, 尽量缩短住院天数。 (3) 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 且在患者每次大小便后, 家属帮助其清洗会阴部, 患者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使用抗生素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根据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从而尽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4]。

综上所述, 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较复杂, 其发生概率也较高。因此, 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 增强患者的自身免疫力, 从而提高患者住院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景华.肾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综合性与目标性监测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6) :2154.

[2]刘学菊, 刘少平, 陈芳, 等.肾病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9, 29 (1) :4.

[3]杨静, 吴永贵, 沈继录, 等.泌尿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44 (2) :280-282.

上一篇:磷酸盐转运蛋白下一篇:所得税会计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