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育人范文

2024-07-24

全方位育人范文(精选4篇)

全方位育人 第1篇

关键词:中专教育,全员育人,管理

中专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模式, 学生大多数来源于初中, 想要通过教育走向社会, 在学生的培养中发现, 采取全员育人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主要论述中专学校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实践的方法。

一、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概述

所谓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 (以下简称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模式) 是指学校通过载体建设、工作模式以及教育模式等掌握教育的走向。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模式基本框架包括家庭、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等, 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与学生互动, 逐渐形成一个家长、学校、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 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

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全员育人要求家庭、企业和学校等联动, 学校的教育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把教学、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 学生和家长通过学校发布的新闻了解学校, 教师和家长通过家校通探讨学生的教育, 通过心理咨询室,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 在全员育人中学校通过召开面对面家长会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探讨。全程育人是指从管理以及服务方面, 为学生营造一个育人的氛围, 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的传授和考核, 动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全方位育人是指从教学活动、实习、生活等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育人的环境。

二、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模式的实施

1.学校相关制度的制定与要求

从学校整体方面来说, 在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模式中, 为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与时俱进, 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教育工作者的思想, 落实学校办学目标, 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 并把管理和教育纳入学校的考核管理中。校长担任学校领导小组组长, 为近期的发展制定目标, 并担任教育工作的全面责任。书记需要围绕教育目标, 支持班级考核、班主任考评等工作。学生处主任向教师介绍成功经验, 组织好各种教育活动。学校的保卫科需要开展各种活动, 保证学生和教师的安全。班主任和各科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特点, 加强学生的教育。在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要求全校教职工必须端正教育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积极投入到教育中来, 全体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以身作则, 在教育中全员动员, 依照学生的不同需要, 实行个体化的教育方法, 加强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 帮助学生成长。

学校尽快成立首遇责任制暂行规定, 加强教职工的责任意识, 首遇教职工作为校园伤害和突发事件的第一责任人, 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职工在第一时间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 必要时同学校进行处理, 首遇教职工对于学生患者及时送往学校, 视情况送往医院, 学校的管理部门需要与首遇教职工共同合作处理突发事件, 学生管理部门在紧急事件结束后及时查明事发原因, 作好记录, 学校对于遇事不办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模式要求中层领导认真地巡视检查, 自行做好记录, 每天中午全校巡逻, 普通教师检查时必须佩带行为规范检查牌, 组长负责召集员工, 值班教师记录班级学生上课和教师授课情况, 并协助教师处理突发事件。

学校应抓好队伍建设, 学校成立一个由校长和书记担任教育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开展教育工作研讨会, 不断总结成功教育经验, 并研究新的教育途径, 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不断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 使每位教师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组织教师不断学习, 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教学水平, 增强教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的意识, 同时学校还需要不断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增强制度规则的严肃性。

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中需要建立并完善班主任周工作总结制度, 利用开班会的时间, 组织班主任和学生总结, 对不良现象进行改变, 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映给学校, 为后期的教育改革提供帮助。落实行政人员和教师值日制度, 在学校的创建中普遍存在学校规模大、学生多的现象, 因此需要建立教师值日制度,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行政事务处每天统一安排6名教师负责重点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学校需要建立学生成长的档案袋, 对学生出现的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制度, 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近况, 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建立相关责任制度, 把教育相关责任落实到个人, 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及时制止学生违纪以及惹事的事情, 并把事情的处理过程上报给教育处。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 学校不仅需要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 还需要不断完善校园网, 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广泛地参与其中,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2.班级方面的管理

针对学生出现上网、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现象, 在班级内应建立班级管理轮流制度, 使学生广泛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这种制度的建立就是把学生作为主题, 使人人为班级, 班级为人人, 带动学生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这种制度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班级主义, 丰富集体生活, 学生是一个载体, 一个正面的现象容易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

除了实行班级管理轮流制度外, 在教室内部还需要设立各种激励性的活动, 如学习擂台、活动擂台等, 以竞争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广泛参与。学生会是学校管理中一个很特殊的形式, 是学生自我管理的一种模式, 在全员教育中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带动学生的整体成才。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班级需要制定一个个体化的评比制度, 结合教育目标, 有针对性地实现学生的价值。

在班级中还应开展课程教师负责制, 让所有任课教师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 任课教师除上课外, 还要与班主任一起进行班级班风、学风建设, 组织开展班会课、社会实践等活动。班级中开展任课教师谈话活动,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 要求学生定期向教师汇报生活情况。加强课堂教学环节, 保证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实施, 及时把生病学生送到医务室救治, 批评教育干扰课堂教学的学生, 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处理突发事件。学校班级每学期都需要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纳入全员班级育人管理制度, 强化各项制度和措施的全面落实, 各科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负责, 还需要结合教学, 把德育贯彻到教学中, 班级在学生的考核制度中, 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 与管理相一致。

综上所述, 本文先简单分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相关知识, 重点讲述了中专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实践, 本文所讲述的内容均是我校的实践经验, 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国良, 徐国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1) :85-88.

[2]王士恒.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高职德育模式的内涵及构建机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2) :117-118.

全方位育人 第2篇

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领导的重视是首要的思想保障。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动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育人机制在学校的发起人就是学校的校长。校长深刻体验到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种种隐患和漏洞,也看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机制对学校学生管理所起到的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非常重视这一制度的推行应用。并且多次召开各种会议、研究、策划、安排这一制度的推行。

全体老师的重视与自觉是思想基础。领导的思想重视只是一种前提基础,但是还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去贯彻落实。否则再好的制度不能在实践中应用,起不到预想中的作用。在实践中对制度或者工作任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决于老师对这项制度或者任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认识不到、不够重视则在执行中一定会出现折扣。所以只有全体相关老师真正认识到这一制度在学生管理中巨大的推动和实效作用才能够,从思想上重视。思想上重视了,才能够促使老师们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实施。

(二)机制保障

1、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全员、全方位、全程”管理育人领导小组,其中学校一把手樊军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权统筹负责该项制度的统筹运作安排。成立以班主任为主任导师的班级学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班内“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育人工作的开展。

2、领导小组的职责

制定实施方案,召开相关会议,布置实施导师制,总结经验,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见,引领全体教师积极践行导师制。每半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员育人导师制全体调度会。

3、主任导师的职责

班主任为本班主任导师,主任导师要定期召集本班导师会,针对班内的问题一起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因人施教、全程指导。其具体工作如下:努力学习成功激励教育理论精髓,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加强学风、班风建设;每天督促学生朗读成功激励教育信件,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励志书籍、书写每日成长记录。及时批阅承包学生的成长记录;主持召开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总结上一周学生表现,(三)制度保障

学校研究制定和完善了《关于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育人的建议》、《“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育人工作的考核及奖励办法》等相关规定,这些规定详细具体的描述了相关责任人的权利和义务、实施的规则,以及相应的奖励和补偿措施。从制度层面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育人的执行提供了保障。

为了及时应对和处理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意外情况防止学生事故的发生提高全员育人的效果,全员管理育人导师制要求所有导师相互协作。为此要制定首遇责任制和教师值日制。

首遇责任制,就是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学生权益受侵犯的,或学生违纪、惹事的,都有责任及时制止、当面教育,并将事情经过、处理结果及时上报年级组或教育处。对于突出的典型案例在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对优秀的教育人员进行表彰与奖励。

教师值日制,由于学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教师数量跟不上学生数量的扩张,必须建立建立教师值日制分工合作。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每天有5名教师,负责课间、中午、放学后至静校管理,重点是巡视,发现学生问题及时纠正处理,解决学校中午午自习及放学后教育教学秩序难以保证的问题。

(四)物质保障

全方位育人 第3篇

关键词: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工程教育

福州大学近年来,不断拓展校内外各种方式的协同育人渠道,采取各有特色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一、校政企协同育人,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以下的矛盾与问题:高等教育的改革滞后于工业界对人才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要求、大众化教育的就业面广与学生就业适应期长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教育资源滞后于人才培养需要、企业需求技术与大学教学能力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1]。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福州大学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面向主导行业企业需求,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各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在校政企合作方面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创新之路。

1. 点面协同育人

2004年学校与联想集团、东南汽车等10家单位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电气学院、数计学院等6个学院开始实施“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选派指导教师,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工程技术或管理骨干,共同组成“预就业过程”指导小组,对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设计或论文环节进行指导,并纳入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学院、学生和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三方协议”,通过校企结合共同培养人才。学生以预就业的形式,一边学习与实习,一边接受工程教育与培训,毕业后直接或优先进入企业就业[2]。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地解决了就业与完成学业的矛盾,缩短了就业适应期,创建了一种学生就业新方式,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

2. 点点协同育人

学校以联合办学模式不断加强与我省主导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分别与福州软件园合办软件

专业,与福建ICC基地和相关企业合作复办微电子学专业,与紫金矿业集团共同创办紫金矿业学院,与福建省交通运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创办八方物流学院,与新大陆集团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校企合作的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与泉港区政府、福建石化集团联合创办石油化工学院。校政企合作创办专业或学院进一步加深校政企合作力度,政府和企业在资金投入、实践环境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使学校人才培养获得了强大动力。尤其是2007年学校与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黄金矿业企业紫金矿业集团合作创办紫金矿业学院,成功地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校企深度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紫金模式”,其特点是“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紫金集团注资1.5亿建立了我国首个校企联办的高级矿业人才培养基地——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成为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大成果和标志。

在以上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2010年学校以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为契机,组织10个工科专业开展试点改革,以紧密型联盟为核心,半紧密型联盟为主构建校企战略联盟体,积极探索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增设企业课程、创建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措施,培养工科基础扎实、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二、科教协同育人,提高学生创新研究能力

科教协同,要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机制,以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师资、科研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

1. 科教资源平台共建共享协同育人

学校不断推动科教协同育人,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多家研发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围绕大型仪器资源共享、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以及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利用科研机构在项目、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或实验室,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式开展广泛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以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部分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直接介入上述研究单位的课题研究,这种真枪实弹的做法非常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推荐保研、考研或就业。

2. 实施以研究型、探究式为主的培养模式

首先,以“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校“数理基础综合班”、“创新研究型实验班”等各类教改试点班为改革着力点积极探索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从1994年举办的“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依托我校化学学科优势,实施“成才阶梯行动计划”,将本科教学四学年划分为与研究型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即“科学研究兴趣培养、科学研究入门、科学研究感悟、科研能力初步形成”,并辅以不同的科目和训练内容,从而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于200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依托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福建省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强调实践性教学和探索性教学模式,通过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和联合培养教师队伍,突出培养学生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学校的“数理基础综合班”和“创新研究型实验班”构建数理基础厚实,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为一体的新课程体系,实施课堂、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搭建多种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或重大科研项目,先后建设58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这些科研平台和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学校从2001年就开始设立本科生科研训练(SRTP)基金,每年都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学生科研训练。2008、2012年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资格,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体系。目前平均每年约有10%的在校本科生参与各级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训练,有40%左右的学生在学四年中参加了SRTP计划项目训练。学校每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20多种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并在学校层面组织相应校级竞赛,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舞台。

3. 鼓励大师、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立“教授讲座”课程,要求每个专业的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专题面向本科生讲授最新科研成果,以开拓学生视野。学校鼓励教师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堂教学,设立教材建设专项经费,“十一五”以来,全校教师共出版教材227部,吸纳了教师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同时能够跟随专业导师进入重点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接受科研训练。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对教师通过SRTP、学科竞赛等项目积极参与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给予肯定和奖励。此外学校通过加强教学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的学术责任,组织教学团队的教学学术活动,围绕提高教学水平讨论教学改革与建设方案,以高水平的高教研究活动促进高水平的教学。

三、多平台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同时随着科学化、信息化及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短期内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可能迅速增长,这就要求高校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通过创业更快实现自我价值。2008年学校确立了走区域特色创业型东南强校之路的办学思路,颁布了《福州大学关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四个平台,不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的创业型人才。

1.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

学校在全校层面上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必修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以及选修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创业管理”、“创业设计实践”、“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大学生项目管理初识教程”等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知识与技能;加强创业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配有专兼职创业、职业发展教育教师58人。

2. 搭建校内创业实践活动平台

学校创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学院创新创业实验室——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由点及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服务平台,现有6个大学生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校内创业孵化基地1个;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论坛、创业主题沙龙、创业大讲堂、与创业导师面对面、参观创业企业、模拟企业管理等系列创业理念普及活动,每年参与学生约3000多人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连续多年开展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十佳创业项目评选、“创业之星”评选、大学生科技节、商业精英班组建等活动,每年参与学生约5000多人次,帮助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实训体系,组织了创业实验班、创业能力提升班、创业精英班、闽台创业培训等分层次、系统化创业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训效果显著。

3. 搭建校内外预创业平台

学校、学院除了在校内积极开拓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外,还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创业孵化基地,以预创业模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现有校外创业孵化基地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60个。此外,利用福州大学城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目前5000平方米的创业孵化楼在建。

4. 设立各类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创业

学校利用校友资源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组建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的“福州大学创业校友联盟”,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合开展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学校与福建省经贸委,校友企业“福州福大自动化有限公司”联合实施了“福州大学生新楚创业助力工程”,并创立了“新楚大学生创业基金”(后更名为“中海创专项创新创业基金”)。

四、跨学科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将学科建设、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通过理工结合、文理交融,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全方位多渠道创建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 理工结合,文理交融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的办学理念,在学科总体布局和学科建设上,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法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方针,注重理、工、文等多学科交叉渗透,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理工结合的学院占全校理工类学院的2/3,同时依托理工科的优势,迅速发展了经、管、文、法、艺各学科,先后建立了管理、法学、人文、工艺美术等院系,形成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良好态势。鼓励和引导建设跨学科型课程体系,理工文科专业互设互开课程,比如化学专业设置了“化学工程基础”,计算机专业设置了“离散数学”,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了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等课程。此外,每年面向本科生开设150门左右理工文结合、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各科的校选课,要求学生跨类选修课程,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点和创新思维习惯。

2. 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

学校从1993年开始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鼓励品学兼优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跨学科门类的第二学位(专业),以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学校不断完善培养方案,降低修读门槛,实施目标管理,目前共开通25个第二专业,在校修读第二学位(专业)的学生数达2454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2%。“十一五”以来全校共有1793人获得双学位(双专业)或主辅修证书。学生通过对第二学位(专业)、辅修专业的修习,形成了理工文兼修的复合型人才特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3. 全方位多渠道创建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

学校大力弘扬福州大学“三种精神”,牢记 “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校训,强化爱国、爱校教育,强化学生与校友的“福大人”意识,树立典型,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不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内容更加丰富的学生科技文体活动,打造“嘉锡讲坛”、“博学论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在文、理科专业增设工程实训环节,在有助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同时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完善各校区的文化功能,营造环境优美,全校协同育人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敏生,高诚辉.加强工程教育改革,打造新型工业化需要的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4(18).

[2] 高诚辉.“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点与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全方位育人 第4篇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存在不同层次矛盾的特殊性, 学生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坚持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长效育人机制, , 以求得思想道德教育最佳的整体效果。

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

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学校的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要自觉承担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工作任务,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工作中。加强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加强这两支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建立全过程育人的新机制。坚持教育引导的整体性和一贯性原则, 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 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入手, 采取有针对性的导航服务, 努力实践全过程育人。、做好新生成长、成才、成功三方面教育工作。上好校史教育、人生哲理、学习计划、奋斗目标、行为规范、意志品质“六课”, 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优良的文化传统与丰富的学习生活。引导和指导大学生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完善全方位育人网络。建立学校各门课程共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深入挖掘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政治觉悟,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 积极开展各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艺术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思想, 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加强各级学生组织建设, 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 不断增强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以发展咨询中心为主阵地, 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相结合, 广大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医生广泛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优化校园环境, 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课堂、进学生活动”工作。协调社会各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接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立足学生、调整方法, 实现服务的长效机制

学校应建立起教育行政领导、督导室督导、教研机构指导“三导合一”的德育管理机制。任课教师要与辅导员、团委、学生处、政教处、心理咨询室沟通协作, 以学生为服务对象, 从寝室、食堂、自修室、图书馆直至校外活动空间, 都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监督和服务功能, 形成综合育人体系, 使全员、全过程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成长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 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健康成长的进程, 能否顺利实现这个过程, 与教育途径和方法密切相关。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 教师首先要深入学生中, 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或问卷调查等方式, 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走向, 认真分析学生中的各种思想倾向, 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缺乏什么、需求什么、因人制宜, 分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

在学校里,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都是最重要的德育资源, 都会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在学校大德育空间中,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感悟着、体会着、思考着,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效仿。德育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不是工具性的任务, 严谨治学的态度、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格;教师的工作责任感,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率先垂范, 对学生会形成熏陶和感染的力量,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能整体功能, 认真分析德育系统各要素的具体情况,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使系统各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和配置。通过队伍和制度上的双重保障, 真正实现授后服务的育人实效, 实现整体育人效果。授后服务的育人模式不是片面地强调某部分时间和空间, 片面地重视某方面内容和过程, 而是关照学生的整体生活, 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所有情境中直观地面对思想道德问题, 体验和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等问题, 坚定崇高的道德信念, 从而最终达成知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高良, 古良琴.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2, (11/12) .

[2]方明, 等.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美]保罗埃金.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4]高信喜.关于建立全员育人格局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 1997, (2) :8-9.

上一篇: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下一篇:压力采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