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兴趣范文

2024-06-14

写作兴趣范文(精选12篇)

写作兴趣 第1篇

著名作家鲁迅说过:“此后要创作, 第一要观察。”这就可以看出观察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了。山上的野兽, 不经猎获, 不会自己成为桌上的佳肴;海里的珍珠, 不经采撷, 不会自己成为人们的首饰;生活中的事, 不经观察, 不会成为写作的材料。古代画家文马可画竹, 画得又快又像, 人们问他为什么画得这样好?文马可笑着说:“画竹, 必先成竹于胸。”意思是说在没动笔之前, 要仔细观察竹子, 让竹子的形象在脑海中形成, 画的时候, 就会得心应手, 一挥而就。画画需要胸有成竹, 作文也是如此。作文之前, 对描绘的事情要经过仔细观察, 积累大量素材。写作时, 就不会觉得脑中空荡荡的, 抓耳挠腮, 无处下手, 只会信手拈来, 毫不费力。观察具有直观性, 形象性和感染性。平时, 我要求学生细致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课堂上, 根据习作课的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观看实物、模像、挂图等, 学生感到有东西可看、可想, 课堂生活丰富多彩。这样, 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而且又能利用形象更接近生活实际, 使学生了解生活实际的真谛, 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我利用教室已有的实物, 进行写作训练, 如《我们的教室》、《班上的流动红旗》等。我还利用模像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用的模像, 可以是教师准备好的, 也可以是学生自带的。我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一种植物》一文时, 就让学生把自带的东西拿出来。结果, 学生个个都带来自己心爱的花草。顿时, 满室芬芳, 争奇斗艳。然后, 我指导学生观察, 口述作文。其中黄政同学是这样描述的:“初秋, 牵牛花长出了绿叶, 它绿得像碧玉, 像翡翠, 让人看了心醉。秋风轻轻拂过, 篱笆上的叶子就像一只只蝴蝶拍打着翅膀, 煞是好看……”学生们沉浸在美丽的秋景之中。整节作文课生动有趣, 孩子们畅所欲言。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 深刻地揭示了作文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孩子的天性是爱动、贪玩、好奇心强, 对生活中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我根据这一特征, 在课内外创设情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思考、想象, 而后口述、习作。在创设情境的写作训练中, 给我感触最大的是即兴练笔, 也就是抓住发生在学生周围最感兴趣的某件事, 某情节, 某一人物或某一神态、动作等, 当场习作训练。我记得那是一个盛夏的下午, 我正在上期末复习课。突然, 一只金黄色的小蜜蜂从门口飞进教室。它好像有意展示自己美丽, “嗡嗡嗡”地在讲台前绕来绕去。学生的注意力顿时被吸引住了, 都没有心思上课了, 怎么办呢?我本想制止他们, 但忽然一个念头在脑海闪现:“为什么不做一次即兴练笔呢?”这只可爱的小蜜蜂飞累了, 竟停歇在教室“学习园地”的一朵小红花上面, 学生们都发出轻轻的、会意的笑声。我微笑着鼓励同学们把刚才发生在教室里的一幕具体地说出来。在我的引导下, 同学们不仅能把蜜蜂的动作、形状、颜色以及师生当时的表现, 描绘得生动形象, 而且有的同学竟然用拟人的手法想象蜜蜂的语言、心理活动等。于是, 我决定把这节课改为作文课, 让同学们自拟题目, 即兴作文。当大家把作文交上来时, 我发觉每位同学都写得很好, 连平常不交作文的那位学困生黄浩杰也写了满满的一页, 而且描述得很有条理, 点明自己的心声:“像小蜜蜂那样, 喜欢小红花。”

三、及时讲评, 提高兴趣

学生什么时候想知道自己作文情况?是刚刚交上作文本时。有的学生才交过本子, 马上就问老师自己的作文得了多少分, 这是一种积极性。两三天后, 学生的热情大大降低了。一个星期后, 几乎近于遗忘。这星期作文, 下星期讲评, 非得重新温习一遍。这种心理现象非常重要, 要予以重视, 要积极利用。我觉得作文讲评应及时, 从作到评的周期应大大缩短。如能今天交作文, 明天就讲评;或上午交作文, 下午就讲评, 岂不更好?此时, 学生写作热情犹在, 写作思路清楚, 内容尚在头脑中跳动着, 而且距离作前指导也不久, 讲评起来可以说是趁热打铁。但是这样一来是用什么时间批改呢?我觉得讲评并非一定要在全班作文批改后。老师只要浏览一下全班的作文, 确定重点;选出有关材料, 再精心推敲一番, 便可以安排好一条训练路子。作文讲评, 不能只限于孤零零的一两堂课, 不应是“一次性处理”, 要充分进行, 广泛渗透, 与学生的阅读及其一切活动整合为一个硕大的整体。作文讲评的阵地, 除了作文讲评课这一整块时间外, 还应有许多小块块来补充、来完善。如:晨会上表扬、批评时, 阅读课上涉及到读写结合时, 课外活动时等都可以适当渗透, 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作文, 作文篇篇是生活。作文讲评要力争照顾到各种发展层次的学生, 对于写得好的学生既要表扬鼓励, 又要提出努力方向;对一时还写不好的同学, 要多找长处, 点滴进步也可当众表扬。像前面提到的学困生黄浩杰同学, 我就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了他, 并奖励了一朵小红花。此后, 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禾苗地里走路, 一不小心就会踩伤稚嫩的幼芽。对刚学走路的孩子, 有几个当母亲的是大声斥责呢?我们要使尽量多的学生都感到自己用心的地方已被老师看到了, 提到了, 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看到自己的不足, 希望下次作文课早点来, 有信心去取得新的进步。

耕耘的季节是辛苦的, 而收获的心情是喜悦的。当我们蓦然回首, 只见桃李芬芳, 我们会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让我们广大教育者用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让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在写作的王国里自由飞翔!

摘要: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的兴趣, 一直是我们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我们在小学阅读教学研究中已经有了许多经验, 而对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少于尝试。在阅读课上, 每个学生面前放着阅读课本, 教师凭借教材, 引导学生去读懂, 读会、会读、掌握阅读的本领。可作文教学呢?没有课本, 有的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生活的“无字之书”。是蕴含着无穷奥秘的大自然, 是多姿多彩的社会, 是复杂纷纭的人生。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童心, 缺乏童趣, 怎么激发起儿童的写作欲望呢?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绝不应是生活中令人苦恼的那一部分.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 我认为应把调动学生的兴趣贯穿始终, 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第2篇

梦幻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留心生活,学会观察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

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练写随笔,积累素材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

一、之

二、之三……在随笔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三、课外阅读,学会迁移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四、模仿范文,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五、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六、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光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名曰《成长》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为之宣传,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自己的辛勤耕耘,我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一株株幼苗在茁壮成长……

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写作;兴趣;能力;培养

作文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冲动。许多杰出人士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实践也证明: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一、写作兴趣培养的意义

l.学习兴趣是学生作文学习的最佳动力

学生学习作文的最佳动力是对作文这门学科的兴趣。然而,推动学生学习进程的动力很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外在动力,如教师的引导,家长的督促,社会的舆论,学校的风气,等等;另外一种便是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更为重要。这种内在动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无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否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所学材料和内容是否有兴趣。

2.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感知事物的主动性

学习兴趣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它呵以使学生对社会和生活认识活动积极主动化。增强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以及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无论教学生学习哪门功课。首先要使他们爱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经验证明,对中学生来说,凡是他喜欢学的,就有动力,就能引起他的注意。比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写一至两篇日记.对作文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并不感到负担重,有的甚至超额完成,那些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则感到压力很大。

二、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1.启发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追本溯源,老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一味要求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

组织实践活动后作文是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抒写真性情的好方法,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爬山,让学生亲近自然;开亲子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进行心灵沟通;周末布置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亲情的伟大……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有了切身体验,就会变得兴趣盎然,然后作文必会情真意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进而体验作文的乐趣。

2.教会学生积累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这说明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最真实的素材,作文就在你我身边。教师指导学生把生活中所见、所听、所想的有意义的事件、景物等用恰当、真挚的文字表达出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这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心得体会,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语文写作的同时也有了属于学生自己的快乐天地。

3.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

课前5—10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课下写,课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4.重视作文的修改和评价

“文从改中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写作文就一定要修改,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力求使作文做到文从字顺。平时写作时还可与同学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即使是考试作文也应指导学生写完后要花一点时间迅速浏览一下,修改明显的错别字病句或进行局部的微调。

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兴趣的重要一环。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全批点评,在全面了解学生的作文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也可以让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做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评改其他同学的作文;或者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留存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改的方式方法,评改时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在各种激励性评价中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作文教学老师要加以及时指导,提倡教师要千方百计想办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对作文的苦痛感渐渐转化为愉悦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银.激发写作兴趣,磨砺写作之剑[J].考试周刊,2012年第34期

[2] 白龙凤.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J].群文天地,2012年第6期

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第4篇

一、消除障碍,挖掘兴趣

小学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障碍其实是学生的心理障碍,有不少的学生在心理上就认为写作文很难,老师一提到要写作文,他的心里就开始直打鼓,就产生一种排斥和抗拒的心理,尤其是才开始学习写作文的学生更是如此。要引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然而要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我们首先要学会降低作文的起点和要求,并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构建作文进步的平台。其次,教师还要学会蹲下身来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 感受他们的想法,他们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用成人的眼光和态度来挑剔、批评。要学会欣赏学生特有的原始、幼稚、可爱的语言以及新奇大胆的想象。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尝试与不断成功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以此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减少束缚,激发兴趣

翻开学生的作业本,我们可以发现同一次作文,一个班几十位同学的作文几乎同出一辙。这是因为现行的作文教学,教师对作文的要求过死。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样表达思想感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等,教师都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给出了许多条条框框。这样的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吗?教师的意志完全替代了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反之,学生心中想写的,往往不符合教师对本次作文的要求,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要求,便煞费苦心地模仿范文、编作文。学生陷入写作的怪圈,认为写作是一件苦差事,并渐渐对写作失去了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去掉写作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觉得写作文就像平时说话一样随意轻松,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观察积累,培养兴趣

每次作文课,我总发现有那么几位学生在座位下偷偷地翻厚厚的作文集之类的书,有的则抓耳挠腮,迟迟下不了笔。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怎能写出作文?长此久往,学生就渐渐地对写作失去了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材料主要通过观察得来,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事物主要用眼睛看,而有时为了感知事物,光用眼睛看还不够,还要用耳听、鼻闻、手摸、思考等,这样才能达到观察效果。平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班级、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体育、文娱、参观、访问、劳动等活动,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有了写作素材,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驾轻就熟了,久而久之写作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评价激励,增加兴趣

批改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师工作中的一大负担,因为,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只有精批细改才是对学生负责。我们只要翻翻作文写得较差一些的同学的作文本,就会发现:他们的作文往往被教师改得一片红。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一种伤害,使他们丧失写作的信心和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严格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注意多批少改,批语要满怀深情,写出对学生的鼓舞和激励,要肯定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其作文中的缺点和错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的习作,等学生修改后在给予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又使学生对写作充满信心,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

当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多参加学校、社区等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已对写作缺乏兴趣,写作难已成为学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提出以下方法,来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激发写作兴趣,激活写作情感。

在作文课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老师一说写作文时,学生便愁眉苦脸,长嘘短叹的。有的手托着下巴无从下笔,有的不断撕碎稿纸„„谈“文”色变,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未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情感。

1、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经过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必须循序渐进,寻找学生的写作困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努力帮助学生寻找解决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作文教学的要求,才能具备独立地运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作文训练才会有成效。心理学同时告诉我们,兴趣与当前的需要有关,因此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办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向学生进行写作目的教育,如果学生认识了作文的必要性,他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激活学生的情感。情感是写作的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满腔热情地进行习作。以情感激活学生习作的欲望是作文指导的好方法。如在一堂作文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寒假生活二三事》,时间过了十来分钟,大部分学生仍未动笔。这时,我灵机一动,给学生出了几个分题目:《难忘的一个假日》、《寒假生活拾趣》„„学生立刻跃跃欲试。因为后来出的几个分题目,抓住了寒假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勾起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

(二)、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题材,让学生有内容写。

写作课上,学生为写不出作文而愁眉苦脸,咬破笔头,写作时,不是胡编乱造,就是抄袭套写。写作能力始终不见提高,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生活积累,二是缺乏语言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应启发学生动手找“米”,“米”在何处?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学会积累作文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写。

1、重视观察积累,写作左右逢源。鲁迅先生说过:“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学会观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随便看,随时注意周围世界中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事物。柳树发芽,蚂蚁搬家,看的电视,犯了错误等等。这是一个没有压力的作业,学生自然十分乐意去做。当然,光这样看看可不行,教师每天要定时安排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交流当天看到的事。这种交流,既可以相互启发,又增加了材料,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了学生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大受学生欢迎。如果说学生最初的观察较为盲目的话,那么时间一长,当观察变成一种习惯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提高到一定水平。学生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筛选”——即在众多杂乱无章的生活现象中挑选出一些较为有价值的题材。只要能持之以恒,作文就再也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2、平时勤于练笔,写作化难为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时间一长,很多材料容易忘记。所以,每天晚上要让学生把当天看到的或同学交流的记下来。第一个月,只要求作提纲式的记录,三言两语把大致的事情写下来就行。第二个月起,逐渐增加字数。第三个月,要求较清楚地记录一件事。第四个月起,每篇日记要有一定的中心。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则可适当降低要求。由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们都能慢慢适应。一个学期下来,写得好的学生已用完了四本练习本。选材也极广,人、事、景、物面面俱到。其中不乏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让日记成为“习作素材库”,让学生习作时“有米可炊”。

3、积累方法,让学生会合理写。学生有了丰富的材料,丰富的语言,但习作中还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晰”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写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教师平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尽量渗透写作知识,并做好归纳,便于学生积累记忆。

(三)、指导学生写作的技巧,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写作与说话有所不同,我们与人说话的时候,一边想一边就说出来了,即使不识字的人,也没有多少交流的困难,因为运用的是口头语言。而写作文,是用笔写你想说的话,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的语言。我送给了学生两把提高作文水平的秘诀:

一、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另一把是发挥想象力。

1、“写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写作。“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应当脱离作文教学的陈旧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写作,褪去矫揉造作、模仿穿凿,赋予其鲜活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等待收获的将是缤纷的色彩,清新的果实和勃勃的生机。

2、发挥想象力。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干干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就多数人而言,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据研究测试,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象力的15%,潜力很大。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人们说,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鸟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潜艇?写文章也一样,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获得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规、一定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分发散。思维发散,头脑中就能形成许多从未见过的事物形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

(四)、重视作文讲评,作文批改、修改。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视写作前的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作后的讲评,修改。其实,讲评、修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作后的讲评、修改也同样要重视。

1、作文讲评、修改的重要性。作文讲评是对本次习作的分析和评价。它是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加深,又是习作讲评的巩固和提高;既是对本次习作情况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习作训练的指导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认真抓好讲评这一环节,努力提高讲评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作文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并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通过批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便于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作文讲评作好准备。

2、呵护学生作文中的童真。对于学生作文,除了老师批改,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修改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我们面前的孩子,他们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充满稚气。他们总怀着纯真的感情去对待一切,在作文中也不时闪烁着孩子的童言。对此,作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在作文讲评、修改中,我们应去维护和发挥孩子们作文中那无邪的童真,不能扼杀掉孩子的童真。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作文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实践训练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每完成一篇作文后要认真读,修改其中的字、词、句等,再定稿。其次要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在教师认真批改后,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最后在作文讲评课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讲评课上,教师宣读范文,批改示范,再集体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只有时时刻刻不忘作文讲评,作文修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激发写作兴趣 扬起写作风帆 第6篇

一、 创设写作情境

小学生的感情是容易受到感染的。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十分必要。如,在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当学生看到一片片绿洲被吞噬、一条条河流被污染、一只只珍禽被捕杀时,不禁发出一连串的叹息。然后让他们写《只有一个地球》的读后感,学生的文思如泉涌,只用一节课就完成了作文。这里摘录一小段,供读者评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身边很少听到清脆悦耳的鸟鸣了,我们眼前很少看见自由飞翔的鸟群了。有人为了挣钱,有人为了享乐,大肆捕杀野生动物,而野生动物在被捕捉、运输、贩卖的过程中,成活与死亡的比例是1∶20,也就是说,每有一只鸟上市,就要付出20只鸟死亡的代价。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地球上可能只剩下一种动物——人。这时,我耳边好像听到地球的哀鸣:‘救救我吧!”这就是一个小学生发出的感叹!如果没有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是很难写出这样的作文来的。再如,在指导写《我可爱的家乡》时,可以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歌曲,用音乐渲染情境,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怀,从而产生写家乡的欲望。在写《颠倒的分数》时,让学生扮演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真真实实地演出事情的经过。这样,不仅扮演者能亲身体验,就是旁观者也能身临其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快乐地作文。

二、 推销美文佳作

学生稍有进步,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给予精神鼓励,让学生看到“光明前途”。可以出班级作文选,把班级中的优秀习作汇编成册,拿到家里让家长、亲友欣赏。可以开一个“×××作文展”,让学生看到自己作文中的优缺点,激起写作欲望,使作文越写越好。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作文寄给报社,争取享受作文被刊登后的那份喜悦之情。

三、 开展作文接力

组织全班同学一起开展作文接力。由学生自愿分成5个小组,每组准备一本硬壳笔记簿,每天各小组让一名学生来写,作文内容、题材、形式不限,但不得说假话、空话,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每周星期五队日课,全班同学一起对这5本作文进行欣赏。小组中的每个人写完后,再接下去进行下一轮,如此循环往复。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了写作热情,作文也就容易了许多。

四、 举行写作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为了获得优胜,写作兴趣会相应提高,因而一般会比平时写得好。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适当开展作文竞赛。但值得注意的是,比赛的次数要适当,不宜过多,而且要注意方式,因为比赛过于频繁,反而会造成紧张的气氛,使学生怯场,从而失去对写作的兴趣,那样就适得其反了。◆(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恩江小学)

提高写作兴趣 培养写作情感 第7篇

然而, 与这种改革形势极不协调的是当前令人头疼的作文常规教学。一上作文课, 一些学生便叫苦连天, 唉声叹气;一写起作文, 就抓耳挠腮, 眉头紧锁;作文内容往往七拼八凑, 无病呻吟;交起作文更是拖拖拉拉, 不能完成字数。“怕”、“厌”二字制约了这些学生的思维, 他们品尝不到创作成功的快乐, 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写作的激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 是创造能力开始发生的催化剂。”兴趣产生的威力是巨大的, 兴趣是创作欲萌芽的沃土。可见, 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写作情感。那么, 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在教学中, 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把握时机, 进行即兴的片断作文训练

所谓片断作文训练, 就是对某一人、事、物、景、情进行片断的描绘、记录, 字数往往二三百字即可。对于即兴的片断作文训练,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 在学生感受最强烈的时刻, 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片断作文写作, 把此情、此景、此事、此物、此人描绘下来, 就好像是现场实录一样。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 而且使他们有一种急于把内心感受倾吐出来, 不吐不快的激情。

进行这种训练,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善于把握时机, 善于启发诱导, 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的情绪。为了说明这一方法的实际操作, 现以我的一次指导过程为例。

记得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 我到校上早自习, 一路上呼吸着潮湿的雾气, 在白纱一般、烟云一般的雾中穿行, 看着若隐若现的人影, 我不禁激情满怀。走进教室, 我没有让学生进行常规的早读, 而是激动的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 本来毫无感觉的学生在我的激情引发下也激动了起来, 活跃了起来, 纷纷展开了自己想象的翅膀。这时, 我立即让学生拿出纸笔, 只20分钟, 80%的学生就完稿了。我又利用剩下的时间, 鼓励学生毛遂自荐, 主动朗读自己的作品, 学生异常活跃。结果表明, 这次作文的质量非常高, 学生想象丰富奇特, 语言活泼, 充满了孩童的天真、调皮。有的把雾比作仙女, 有的比作捉迷藏的小姑娘, 有的比作调皮的小弟弟……;用的动词也丰富有趣, 如滚、涌、扑、闪……等等, 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了,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也增强了我的信心。

这样的写作时机有很多, 比如:夕阳落山的傍晚;阳光明媚的清晨;大雨滂沱、电闪雷鸣的日子;春游未成行, 极度失望之时;文艺汇演兴奋紧张之际;上《背影》一课时, 对人物某一特定的情形下的动作描写;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之后, 对身边熟悉人物的神态描写……

事实证明, 抓准时机, 进行即兴的片断作文训练,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养成了学生仔细观察, 细心体会生活的能力, 并培养了他们抓准灵感, 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法的良好习惯。

二、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进行再现教学尝试

所谓再现教学, 就是师生力求站在作者的时代, 持守作者的视点, 立足于篇章, 共同再现作者成文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再现构思的程序是:提取———再现——比较。提取, 就是从原文中或提取立意、或提取结构、或提取材料;再现, 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提取的内容, 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想象, 重新构思成篇, 对原文进行再现;比较, 就是把作者的原文和自己的文章从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进行对比, 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而明确自身的不足, 找到努力的方向。

有人也许认为, 这样改革以后, 阅读教学怎么办?其实, 这种再现教学并没有抛弃阅读教学, 相反地, 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教给学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何妙处;而再现教学则是让学生在再现、比较的过程中, 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我这样写为什么没有作者那样写好, 我以后在写作中该注意些什么,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如此, 在创作比较的过程中, 为自己的文章与课文的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甚至比课文处理的还好时, 学生能品尝到写作构思的喜悦, 引发学生想读爱写的激情, 达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之前,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母亲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四个片断, 分析这些片断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精神品质, 然后要求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 写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最后, 让学生把自己的文章与邹韬奋的文章进行比较, 看看自己的文章与课文相比有何优劣, 学生情绪会十分高涨。

除再现整篇文章外, 还可进行片断再现。比如,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中“雪地捕鸟”片断时,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演示, 然后, 让学生把这个片断进行再现, 再与课文进行比较, 想想自己用的动词好还是课文用的动词好, 为什么好。这样训练后, 既完成了品味阅读教学的任务, 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事实证明, 使用这种教法, 学生会感觉到好像自己在与著名作家进行写作比赛, 很有挑战性, 极易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希望自己的好文章能见报、登墙, 或读给同学们听, 让别人共同欣赏。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途径, 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 就能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写作兴趣。

1. 鼓励学生投稿。

在学生看来, 自己的文章能登报是件很神圣、很自豪的事情。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向报纸、杂志投稿, 并对见报文章的小作者予以精神和物质的鼓励。这样, 其他同学也会产生创作冲动, 教师在这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的进步会很大的。

2. 优秀作文及时上墙报。

班内开辟一块“习作赏析”园地, 对学生的优秀作文教师及时推荐上墙。应注意的是, 不能光推荐作文水平高的学生的作品, 也应推荐那些平时作文水平低、现在进步大的学生的作品, 这样既能激起优生的竞争意识, 也不会使其他学生丧失信心。

3. 定期举办作品朗读会。

作品朗读会是学生展示自己作文的天地。教师定期在班里举办朗读会, 让学生选择自己这一阶段最好的作文朗读, 学生会在教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四、定期交流摘抄和日记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日常做摘抄和写日记。教师往往只是检查学生按时完成了没有, 不会做详细的批改。于是学生往往应付差事, 敷衍了事, 只摘抄不背诵, 只写日记没有提高, 不能达到这项活动的的目的。所以, 教师应定期进行摘抄和日记的交流活动, 好的摘抄共同欣赏, 好的日记共同学习, 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高涨起来, 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任何一种方法的操作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最重要的, 所以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 要有激情, 要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

摘要:语文教学的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应随时把握生活中的各种有利时机, 对学生进行即兴的片段作文训练;同时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进行再现教学尝试;以及通过鼓励学生投稿、经常举办优秀习作展示及朗诵会、交流摘抄和日记等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情感。

挖掘写作素材 培养写作兴趣 第8篇

一、比较习作例文的写法, 从中悟出变化的门道, 让学生写出材料别具一格的文章

如何运用习作例文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使它真正起到“恰如其分, 画龙点睛”的作用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我采取了比较法。就是把刚学过的例文跟以前学过的例文, 在写法上做个比较。如教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 就拿它与《滨海小城》一文作比较:《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 作者是通过对杨梅的枝叶和果实的描写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滨海小城》则是通过描写海滨的美丽及小城的整洁来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比较就不难看出它们的同异之处, 这样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明晰, 了解了如何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的这种思想感情的文章。因此, 在本次作文时, 我出的题目是《我爱家乡》。为了表达对家乡的“爱”, 学生一方面根据我以上的点拨, 一方面回到故乡, 深入实际, 体验生活。回来之后, 确实写出了一些题材新颖、角度各异的好文章, 如家乡的青山绿水、绿草红花, 春、夏、秋、冬森林里的变化, 家乡的名胜古迹以及家乡人的朴实、热情好客, 等等。同样的道理, 写一篇对植物喜爱的文章, 也不只限于写植物的枝叶和果实。总而言之, 写出事物的特征, 并渗透作者的情感, 这才是我们极力要让学生掌握的实质性的东西。

二、平时的教育要有意无意地渗透一些紧跟时代步伐走的信息, 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的作文常常要写到同学、老师、班级、学校、家乡等。写同学往往要写到学习、劳动、纪律、思想等, 这些都是老师平时的教育中谈到的问题。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如果一个教师在班上经常表扬学习好的学生, 就是从不缺课迟到、严格遵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作业、难题从不放过、考试常得满分, 那么, 学生当然就用这些表现规范自己的行为, 写《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的时候, 选材一般也总不会离开这些。如果这位老师为了学生成绩上去, 还不准学生看电视, 那么学生在作文时也会写到这个勤奋学习的同学从不看电视。如果这位老师思想比较开放, 教育学生做到创造型小主人, 倡导多种兴趣小组活动, 主张课内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 那么, 选材就会有一个新的更高的角度。

三、多组织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

在指导学生写状物记叙文时, 要注意情和景结合, 让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写出材料具体感人的文章。心灵里的火花一触即发, 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来指导学生写作呢?我采取了“触景生情”的方法。让一些“视而不见, 闻而不听”的极其平凡的材料“走进”学生的作文。如上学期的一节作文指导课, 我原先指导学生写《我的老师》这篇文章。刚好, 在指导课还没上十分钟, 班上的一位女学生, 不知怎么的突然间就流鼻血, 而且血流不止, 我看到这种情况就急忙过去帮她止血, 几个胆大的男同学也过来帮忙, 其他的同学都表现出同情的样子。经过大家的努力, 终于把这位女学生的鼻血止住。恢复上课时, 我随即把题目改为《当同学流鼻血之后》, 学生一看到这样的题目, 就跃跃欲试。我想到这是个好机会, 也就趁热打铁, 继续指导下去。首先, 我提了这些问题:当发现同学流鼻血时, 老师怎么做?附近其他的人又怎样做?大家的表情怎么样?谁出的主意最好?这位同学的鼻血被止住之后, 我们的心情怎样?然后, 让几个口语表达清楚的学生说一说, 又让几个学生来添一些“枝”, 加上一些“叶”。这样, 学生也就得到了真实动人的材料, 所写的作文也就更有趣味, 且富有情感了。如果写景作文, 每一篇都从头到尾这么具体地指导, 难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坏现象。为了避免这种雷同的弊病,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 把自己随时随地所见所闻记在小本上。时间一长, 记的材料多, 在作文时也就有“材料”可查。在查阅学生的日记时, 发现好几个学生, 把师院实习生来我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情况记录下来。其中有一个学生将欢送新老师的场面写得特别具体, 他在最后写道:“别了, 亲爱的新老师!今天, 我们虽然相别, 但是, 我相信明天我们会在同一岗位上相见!”写出了与新老师惜别之情, 也写出了自己的抱负。像这样的材料, 让人看了可信。

四、举行丰富多彩的野游活动,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陶冶自己的情操, 并由此获得生动有趣的作文材料

童年是花季, 儿童正处在天真、烂漫、喜欢活动的时期。你看, 课间十分钟, 他们也玩得兴高采烈:有的跳绳, 有的在踢毽子, 有的在弾玻璃珠, 有的你追我逐……为了顺应儿童的心理特征, 我开展了许多有趣的活动, 野炊、野游、开展竞赛、办主题班会……上星期我们班就举行了一次爬山比赛。比赛后, 同学们写出了丰富多彩的作文。林虹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这次爬山比赛, 最大的特点是体现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拼搏的精神。你看, 小同学不小心摔了一跤, 大同学赶紧跑过去把他们拉上来;女同学在前面爬不上来, 男同学走上前扶她一把。当同学们爬上山顶时, 顿时欢呼雀跃, 总有一种征服大自然的感觉, 感到自己的伟大。”像这样取材于有趣的活动写出来的作文, 格调多么高, 气魄多么大。实践证明, 举行有效的活动, 是能帮助学生扩大视野, 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写作材料的。

总之, 只要教师通过多渠道, 多层次地帮助学生发掘写作素材, 议议材料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学生就不难写出好文章。

摘要: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 要想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就必须让学生在习作例文中找到不同的写作方法, 从中悟出一些写作的门道。平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尽量不老调重弹, 要推陈出新, 开拓学生视野, 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在活动中快乐作文的氛围, 享受成功写作的喜悦。

优化随笔写作,激发写作兴趣 第9篇

在教学中, 我以心情日志式、片段式随笔为主, 命题式、篇章式随笔为辅;自由写作与课堂讲评相结合;建立随笔发表机制激发写作愿望的随笔训练体系,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优化随笔写作方式

采用心情日志式、片段式随笔为主, 命题式、篇章式随笔为辅的写作方式有利于降低写作门槛, 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1. 用热情洋溢的激励语开启随笔写作。

激励语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先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精美的随笔本,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愉悦心理。接着教师郑重向学生宣告这个精美的随笔本将承载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个随笔本将和他们一起成长。多年以后翻起这个随笔本时, 眼前会浮现出许许多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点点滴滴……

2. 用轻松的写作方式让学生卸下包袱, 轻松写作。

随笔的日常写作方式为心情日志式、片段式, 也就是把当天印象最深的、感触最深的、最想表达的东西写下来, 并且不做字数上的限定。感受深就多写些, 较为平淡就少写点, 特想写就多写些, 没什么写的就少写些。有一个硬性要求是坚持天天写。另外, 还要对格式作规定, 如写出日期、天气、心情、题目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的写作习惯和说真话、写真事的写作态度。

3.“大胆写老师的缺点”, 激励学生写真话, 轻松应对写作。

初中学生已“圆滑世故”, 但因有所顾忌而不愿意说真话, 不愿意吐真情。这种心理反映到写作中就是“假、大、空”。教师应帮助学生扫除这种心理障碍, 让他们敢于讲真话。在教学中, 我发现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写教师的缺点, 甚至还可以夸大写。写完之后, 教师以轻松的心态引导全班评价这些随笔, 鼓励他们真诚地表达。这样, 学生会觉得在教师面前吐真言是毫无顾虑的, 写作渐渐变得“真”起来。还可以组织学生将“老师”换成其他人。有过几次这种练胆写作之后, 学生一般就不会再有怕写真话的顾虑了。

4. 适当穿插命题式随笔, 刺激兴奋点, 激发写作兴趣。

单调的写作会带来写作上的疲劳, 解决的方法是穿插一些命题式随笔。比如刚参加完篮球赛并获了奖, 学生正处于兴奋点, 有话说, 愿意说, 高兴说, 这时布置一篇关于球赛方面的随笔正好顺应了他们的心理。又如在钓鱼岛事件发生后, 学生义愤填膺, 布置一篇这方面的随笔正好能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再如班上出现新现象, 学生看法多样, 可以布置一篇随笔促使他们思辨。这些命题式随笔建立在学生真实的感受基础上, 有材料和情感的双重储备,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5. 利用篇章式随笔将随笔与常规写作联系起来。

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随笔充满灵性, 但考试作文却寡然无味。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长期对作文的畏惧、应付而产生抑制, 无法将随笔写作与常规作文结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在随笔写作中穿插篇章式随笔的写作。比如, 让学生每周从当周所写随笔中选择一篇进行扩充, 成为一篇完整篇章式随笔。初始时, 学生的写作地点可以是在家里, 这样有利于营造轻松的写作环境。一段时间后, 可以偶尔将写作地点转移到课堂上。长期坚持, 学生就会认识到常规作文原来也可以像写随笔一样完成, 从而大大提高写作兴趣。

二、随笔的讲评

随笔的讲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并提高其写作能力。

1. 随笔的讲评应以欣赏、表扬为主。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随笔中的亮点, 比如充满现代感的用词、生动形象的描写、细腻感人的刻画等。不吝惜表扬, 但要表扬有据。

2. 随笔不可能篇篇讲评, 但一定要长期坚持, 讲评前教师要对学生随笔中同种类型的、比较突出的优劣点进行归纳、整理, 讲评时要有针对性, 切忌泛泛而谈。

3. 讲评中教师要适当穿插一些写作技巧的讲解、提炼。

三、建立随笔发表机制, 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的终极目的是发表, 是让潜在的读者阅读。发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读者意识, 进而影响到他们在写作时会考虑如何向潜在的读者表达, 怎样表达更容易打动对方,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随笔发表的方式很多, 课堂讲评就是一种。此外, 还可以采用办随笔周报, 开辟随笔展示区, 向学校播音室投稿, 向报刊社投稿, 向学校网站发文等形式。这些方式虽然看起来都很普通, 但对于学生来说是不一样的。因此, 多种形式综合运用并长期坚持非常重要。

总之,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是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 积累大量的素材。优化随笔写作训练, 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和排斥心理, 降低写作的门槛;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使其写作时有内容可写, 有真情可抒;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摘要:优化随笔写作, 以心情日志式、片段式随笔为主, 命题式、篇章式随笔为辅;自由写作与课堂讲评相结合;建立随笔发表机制, 激发写作愿望的随笔训练体系, 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 第10篇

我们知道, 写作是一种表达, 而表达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求, 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过程, 情感活动会贯穿作文创作的始终。它是个体的言语行为, 所表达的也是学生个体对事物的独有认识。新课标规定:“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第一学段)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第二学段)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感情真实。” (第三学段)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 (第四学段)

我认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肯定会有表达的要求, 在作文过程中, 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即喜恕哀乐) 始终是存在的。作文课上是否能尽人意, 关键在于学生作文的兴趣是否被激发培养起来。兴趣就是对从事某种活动感到喜欢的积极态度和倾向。英国当代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说:“在一种含义中, ‘快乐’一般可由‘喜爱’和‘喜欢’来替代。说某人喜欢挖掘, 从这种活动中享受乐趣, 并不是指他既有从事挖掘活动, 又在做或体验另一种与挖掘同时进行或由其导致的事, 而是说他还全神贯注地挖掘, 他想要挖, 不想做其他事。他们挖掘活动是一种倾向的实现形式, 挖掘是快乐, 不是获取快乐的手段。”皮亚杰也指出, 儿童心理机能“像成人一样, 他是一个能动的动物, 他的动作是受兴趣和需要的规律所支配的, 如果不依靠这种活动的自动的动力, 这种行动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从这些教育家的话语中便知:兴趣和需要是相联系的, 兴趣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写作自然也是人的情感表达的需要。由此类推, 同学们不愿写或对写作不感兴趣, 不是他们的情感世界一片荒芜, 也不是他们的情感不需要表达, 而主要原因是我们老师没有很好地去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我认为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写实

学生写作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生搬硬套、无病呻吟, 假、大、空的“编”作文, “凑”字数。这样又怎么能写好文章呢?我认为要做到写出实在的东西来, 就涉及到一个命题的问题, 命题作文如何才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 甚至妙语连珠?实践表明, 从学生的感情实际出发是个好方法。一般来说, 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思想都比较单纯、兴趣广泛、感情强烈。教师只要依据学生的感情实际, 并且善于引导, 学生是有许多东西可写的。所谓从学生的感情实际出发, 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去了解、理解、尊重他们, 从而开掘和引发他们的感情。这里强调的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因为有些东西教师看来是很平常的, 但对学生来说有可能是最动情的。

记得我以前出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先在黑板上写出“我最”两个字, 然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选择自己最爱、最恨、最讨厌、最害怕的人或事作为素材来完成作文题目并成文。结果我刚一布置, 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 个个争相发言, 汇集的题目, 竟有几十个。如《我最爱我的妈妈》《我最内疚的一件事》《我最“恨”的一个人》《我最怕写作文》《我最期待的结局》《我最不想要的———》等。批改时我惊喜地发现这次作文明显比以往好。首先, 从选材上看, 题材没有一篇是雷同的, 真可谓百花齐放;即使写同一件事, 所表达角度也各不相同。其次, 从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来说这次习作也相当成功。有欲扬先抑的;有反向立意以“恨”写爱的 (如写一个严厉的老师) ;有虚实相生、尽情想像的;有小中见大的;有旁敲侧击的。无论描物、叙事还是抒情、议理, 都朴实畅达、真实感人。学生在文章中有话要说, 说出了他们心里憋了很久的话, 文章自然不会假、大、空了。我清楚地记得有个同学写《我最喜欢上网》, 尽管我对上网有成见, 特别是他喜欢上网导致频频拖欠作业让我很不满, 但一看他写的作文, 居然令我刮目相看:平时作文最多只一两行字的他, 居然工整地写了三个版面, 文字还比较流畅。文章写他怎么第一次上网的事, 他是如何躲过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出来上网以及当时他内心的矛盾:在上网和上学之间徘徊。他的文章如同一次畅快淋漓的心理渲泄, 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由此可见, 学生强烈的思想感情来自强烈的生活体验, 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和反馈。由此我认为, 蓄势待发的强烈感情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情烈而心切, 情真则词实。可见有强烈感情才能迸发出智慧之火花, 使好的灵感如泉而涌、跃然纸上。

2. 让学生敞开心怀写

现在新课改的教学思维中, 要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识, 那么“异”在哪里, “新”在何处?其实这还是一个个性张扬的问题。个性是文章主体性的集中表现, 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失去了“自我”, 也就等于失去了写作的灵魂。可是过去我们的教学, 有的教师似乎总在抑制学生的“自我”生成, 力求“共同”, 强调“反映”现实, 只求客体的“再现”, 引导学生只看自己的文章写得是否“像”、是否“实”、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合乎现成的结论, 而忽视主体的“表现”和对现实的审视, 回避写作是否展现了心灵, 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当然, 要重视文章的客观性, 但如果过分强调, 让它统治了写作过程, 埋没了文章的主体性, 可以想象,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活跃的思维被现实的固定的模式所禁锢, 纯真的情感被僵化的教条所遏制, 个性得不到应有张扬, 哪里能有写作发展的广阔空间?又如何谈起写作兴趣?自由, 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自由, 是张扬个性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敢于解放思想, 给学生大松绑。首先是让学生思想获得自由, 要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其次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以开阔视野, 有自由舒展心灵的愿望与能力;最后就要落实到写作上, 让学生的笔墨获得更多的自由。比如, 我在训练命题作文时, 除课堂必要的全程训练外, 更多地让位于学生自由写作。至于体裁, 我允许多种多样。小说、散文、诗歌、议论等五花八门, 如同满汉全席, 特别是那些平时找不到写作素材、又提不起写作兴趣的学生, 试探着走向这道“自助餐”作文了。由此可见, 教师的尺度把握了, 学生自然也就不吝惜笔墨了。也是写“我最”作文时, 我看到一个学生又沉默了, 想起有次她兴奋地同我交谈, 说她上学以来第一次参加出黑板报就被学校评了第一名, 很高兴!她告诉我哪块地方是她的杰作, 那种得意、快感毫无遮拦地展露在我眼前。于是我走到她面前与她一同回忆, 并点拔她, 她试着写了《我最不敢相信的一件事》。文中写从未出过黑板报的她看到几个包着出黑板报的同学想敷衍时愤愤不平的心理, 写了初中老师居然给了她机会的那种兴奋, 写了她参加出黑板报得了第一名后的那种自豪与“我也能出, 还能出好”的自信……虽文字表达还欠缺一点, 某些观点甚至有所偏激;但毕竟是真情流露, 于她而言确是一篇不易之作。还有个学生胆颤心惊地写了《我最恨黄老师》, 罗列了我平时对他们种种“苛刻要求”, 写出了他在这种苛严下的苦闷和对读书的困惑。我读后, 撇开感情、是与非, 不从内容上去评价他的文字, 却从行为上肯定了他的做法, 很出乎他的意料。这事在学生中间影响很大, 之后敢写自己想法的人也多了起来。

3. 环境

我把环境分为课内环境和课外环境, 有好的环境才有好的写作心境, 自然就有写作兴趣, 上面所述的命题问题、敢不敢放的问题也属环境问题, 它从属于课内环境。其实课内环境最重要的还是课堂的体现, 如课堂教学, 我把每一篇课文视之为范文, 给同学们讲篇章字句, 讲谋篇布局, 讲写作特色等, 无一篇不是范文的欣赏、体会, 有欣赏和体会, 自然才有心得, 自然也从“要是我写这样一篇文章, 又会从何着手”去谈论, 师生之间交谈多了, 学生的体会也就有了, 讲过的话若形成文字也就容易多了, 一篇篇文章谈多了, 读懂了, 学生的思维模式就形成了。我便抓住时机, 读后感出来了, 如《我与小姑娘比童年———读〈小桔灯〉有感》;反思出来了, 如《范进为什么会是这样?———由〈范进中举〉所想起的》;评论出来了, 如《对陶渊明、范仲淹作品的思考》;续篇出来了, 如《孔乙已》续篇等, 因此模仿开始了。课外环境在此基础上便如锦上添花, 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外环境从活动、阅读和回忆三部分做起。

(1) 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带领学生到自然界 (树林、草地、河岸、田野) 去观察、感受、体悟, 启迪学生捕捉文思, 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同样, 我经常带领学生踏青、秋游, 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湘江河畔的野炊、白沙古井的凭吊、贺龙体育中心的磅礴, 黄兴商业街上的老长沙雕像、天心阁那斑驳的墙体弹眼、岳麓书院的宁静肃穆、烈士公园人工湖上的泛舟戏鱼等无不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 引启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每到一处我像导游一样, 讲熟知的、与之相关的故事、来历或个人的感触, 并从旁暗示美点、感悟点、闪光点, 引发学生想象或联想, 帮助他们有所“感悟”, 去领受景点的美, 体悟生活的理, 以此来催发文思。另外我们学校经常通过评比、评奖, 开讨论会, 演讲, 佳作出专刊、办展览、投寄报刊发表或参赛、或汇编成册等多样化途径,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所教的学生中黄毅、周馨鑫、王佳慧等多人通过这些途径锻炼了胆量, 增强了写作信心和提高了写作兴趣。他们不仅都曾在省市级作文复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而且踊跃向报刊杂志投稿, 乐此不疲。他们自己还创办个人博客, 以文会友, 点击率颇高。另外, 有时外出踏青, 学生写, 我也写。同样的主题、内容, 我让学生审视我的思维角度和观察视角, 以这种方式来启迪学生写作, 对学生来说, 有时起到了千言万语的讲授都不及的作用。

(2) 阅读。有人说过:“书是有字的生活, 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体会。”这就是说, 只要学生设身处地, 带着相应的感情去阅读, 同样也是一种生活感受。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生活阅历的前提下, 有目的地选择、推荐一些书刊让学生去阅读, 并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和联想地阅读, 对书中描述的生活情境“入乎其内”, 全身心认同、领会、体验, 乃至“目迷神醉”, 去阅世、阅史、阅人、阅情。观自然之天趣, 察人间之世态, 悟人生之真意。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在初中三个年头, 我有意识地按年级分别引导学生去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当初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看点书籍, 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一些, 思维开放一些, 根本没有就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这一方面去想、去做, 我让学生初一时读《西游记》, 初二时读《水浒传》, 初三时读《三国》《红楼梦》, 但没想到这种方法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有如此大的帮助。记得有个学生初二时晚上九点多钟打电话跟我讨论了半个小时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 没料到的是他在以后的作文中流露出了鲁迅书中的那种“冷峻”风格, 有时真弄得我哭笑不得, 但还是十分欣喜。

(3) 回忆, 重温生活感受。主要的方法是创设作文情境, 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 触发情思, 从而使他们在重温生活感受的过程中孕育写作的灵感。这样做如同我前面讲的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写“我最”一样, 一个引人振奋的情境, 一个催人泪下的情境, 一个令人激动的情境, 一个让人喜悦的情境, 一个使人陶醉的情境, 一个叫人心碎的情境, 等等。因为它们确实直接源于生活, 是学生的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 这就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善于把握情绪爆发的时机, 或有意唤发、或范文启发、或即兴而发, 及时捕捉、把握灵感, 这样做自然不愁学生无话可写或不愿写了。

4. 在作文评改方面我也为学生大开学习之门

基于有的学生不愿意写, 认为自己写不好而不想别人看自己的作文等以此类的原因抵制写作文;有的同学有时有好作文, 但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一一品评而其进步得不到充分肯定;还有的同学不会写但是说别人的作文头头是道等情形, 我便不时安排同学相互修改作文,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对好作文不陌生了, 对及格作文的产生过程熟悉了, 把别人的错别字纠正过来并识记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花在作文上的时间多了, 与作文的距离拉近了, 阅读的量也增多了, 先前的畏惧感和抵触情绪得到缓解, 这些当然有利于作文的写作。

由此我认为只要做到命题切合实际, 敢于放手让学生写, 课堂教学的范文读懂, 阅读量又得到保证了, 情趣点又找到, 不讲学生写作下笔如行云流水, 至少写作兴趣是被激发和培养起来了。这些工作使我想到叶圣陶先生的话来, 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问问自己: (1) 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运用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 教师不但不阻碍学生, 并且多多诱导他们, 使他们尽量展示出来; (2) 平时出给学生做的题目是不是贴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 总而言之, 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 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 (3) 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 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去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 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 其实不怪学生, 训练者实该负大部分的责任。由此可见激发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关键在教师。

摘要: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兴趣是对从事某种活动感到喜欢的积极态度和倾向。写作是人的情感表达的需要, 为此, 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写作时要让学生敢于放手, 使其个性得到张扬, 使学生由不感兴趣到敢写、想写, 让学生笔墨获得更多的自由;教学中, 要求学生视课文为范文, 让学生容易找到仿效的榜样;课外则应多参加活动, 加强阅读, 使其在写作时有感性回忆。教师要重视作文的评改, 抓住文中的闪光点多写表扬性评语,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关键词:激发,培养,兴趣

参考文献

[1]徐旦泽.培养学生写作感受和发现能力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2 (8) .

提高写作兴趣 培养写作情感 第11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兴趣;写作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28-02

几年前,老一辈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泰斗张志公教授就曾呼吁:所谓减轻负担,中学的作文教学绝不在减轻之列,应当加重再加重。这些年语文教学的改革更是越来越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然而,与这种改革形势极不协调的是当前令人头疼的作文常规教学。一上作文课,一些学生便叫苦连天,唉声叹气;一写起作文,就抓耳挠腮,眉头紧锁;作文内容往往七拼八凑,无病呻吟;交起作文更是拖拖拉拉,不能完成字数。“怕”、“厌”二字制约了这些学生的思维,他们品尝不到创作成功的快乐,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写作的激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创造能力开始发生的催化剂。”兴趣产生的威力是巨大的,兴趣是创作欲萌芽的沃土。可见,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 把握时机,进行即兴的片断作文训练

所谓片断作文训练,就是对某一人、事、物、景、情进行片断的描绘、记录,字数往往二三百字即可。对于即兴的片断作文训练,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生感受最强烈的时刻,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片断作文写作,把此情、此景、此事、此物、此人描绘下来,就好像是现场实录一样。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而且使他们有一种急于把内心感受倾吐出来,不吐不快的激情。

进行这种训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把握时机,善于启发诱导,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的情绪。为了说明这一方法的实际操作,现以我的一次指导过程为例。

记得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我到校上早自习,一路上呼吸着潮湿的雾气,在白纱一般、烟云一般的雾中穿行,看着若隐若现的人影,我不禁激情满怀。走进教室,我没有让学生进行常规的早读,而是激动的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本来毫无感觉的学生在我的激情引发下也激动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纷纷展开了自己想象的翅膀。这时,我立即让学生拿出纸笔,只20分钟,80%的学生就完稿了。我又利用剩下的时间,鼓励学生毛遂自荐,主动朗读自己的作品,学生异常活跃。结果表明,这次作文的质量非常高,学生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活泼,充满了孩童的天真、调皮。有的把雾比作仙女,有的比作捉迷藏的小姑娘,有的比作调皮的小弟弟……;用的动词也丰富有趣,如滚、涌、扑、闪……等等,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增强了我的信心。

这样的写作时机有很多,比如:夕阳落山的傍晚;阳光明媚的清晨;大雨滂沱、电闪雷鸣的日子;春游未成行,极度失望之时;文艺汇演兴奋紧张之际;上《背影》一课时,对人物某一特定的情形下的动作描写;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对身边熟悉人物的神态描写……

事实证明,抓准时机,进行即兴的片断作文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养成了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生活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抓准灵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法的良好习惯。

二、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再现教学尝试

所谓再现教学,就是师生力求站在作者的时代,持守作者的视点,立足于篇章,共同再现作者成文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再现构思的程序是:提取——再现——比较。提取,就是从原文中或提取立意、或提取结构、或提取材料;再现,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提取的内容,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想象,重新构思成篇,对原文进行再现;比较,就是把作者的原文和自己的文章从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进行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明确自身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

有人也许认为,这样改革以后,阅读教学怎么办?其实,这种再现教学并没有抛弃阅读教学,相反地,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教给学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何妙处;而再现教学则是让学生在再现、比较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我这样写为什么没有作者那样写好,我以后在写作中该注意些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如此,在创作比较的过程中,为自己的文章与课文的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甚至比课文处理的还好时,学生能品尝到写作构思的喜悦,引发学生想读爱写的激情,达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之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母亲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四个片断,分析这些片断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精神品质,然后要求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文章与邹韬奋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文章与课文相比有何优劣,学生情绪会十分高涨。

除再现整篇文章外,还可进行片断再现。比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中“雪地捕鸟”片断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把这个片断进行再现,再与课文进行比较,想想自己用的动词好还是课文用的动词好,为什么好。这样训练后,既完成了品味阅读教学的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事实证明,使用这种教法,学生会感觉到好像自己在与著名作家进行写作比赛,很有挑战性,极易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希望自己的好文章能见报、登墙,或读给同学们听,让别人共同欣赏。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途径,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就能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写作兴趣。

1.鼓励学生投稿。

在学生看来,自己的文章能登报是件很神圣、很自豪的事情。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向报纸、杂志投稿,并对见报文章的小作者予以精神和物质的鼓励。这样,其他同学也会产生创作冲动,教师在这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进步会很大的。

2.优秀作文及时上墙报。

班内开辟一块“习作赏析”园地,对学生的优秀作文教师及时推荐上墙。应注意的是,不能光推荐作文水平高的学生的作品,也应推荐那些平时作文水平低、现在进步大的学生的作品,这样既能激起优生的竞争意识,也不会使其他学生丧失信心。

3.定期举办作品朗读会。

作品朗读会是学生展示自己作文的天地。教师定期在班里举办朗读会,让学生选择自己这一阶段最好的作文朗读,学生会在教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四、定期交流摘抄和日记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日常做摘抄和写日记。教师往往只是检查学生按时完成了没有,不会做详细的批改。于是学生往往应付差事,敷衍了事,只摘抄不背诵,只写日记没有提高,不能达到这项活动的的目的。所以,教师应定期进行摘抄和日记的交流活动,好的摘抄共同欣赏,好的日记共同学习,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高涨起来,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写作兴趣 第12篇

一、强化写作意识, 培养阅读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必须努力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深植于学生的意识中, 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能力是个人因素的重要体现, 是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 使学生的写作意识不断增强。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首先让学生多阅读。古人有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课本里众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它们中的大部分是名家名篇, 语言生动形象, 学生也很熟悉, 要让学生多读课本, 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同时要求学生从课本中多做摘记, 甚至养成背名句名篇的习惯, 积累的东西多了, 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 正所谓水到渠成。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 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篇, 汲取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 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感受写作乐趣, 激发写作兴趣

中学时代是一个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浪漫的遐想、有独立意识, 对外部事物有怀疑和批判精神的时代。他们逐渐认识到“一个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教师可以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们放开手脚, 自由写作, 进而使他们认识到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 让他们体会到写作是心灵的写真, 从而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要激发写作热情, 必须使学生在写作中持续地感受到成功喜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最大难题莫过于自身素材的匮乏, 所以说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保证写作激情的前提。于是, 在教学中, 我们引导学生广开渠道, 涉猎多方面的知识, 多读、多听、多看、多说, 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深入社会实践, 激活灵感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 借助闭路电视、多媒体教学定期向学生播放优秀影视作品。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罗马假日》等, 借助影视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我们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 组织学生讨论评说, 写出观后感影评。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其作文水平。

四、积极开展作文活动, 保持旺盛的写作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长时间的保持呢?首先举办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是激发和保持他们兴趣的有效补充。可以开展欣赏学生优秀作品的朗读比赛可以开展评比班级小作家的竞赛活动, 还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 办一份手抄报, 在教室里展出。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语文的氛围。其次, 积极鼓励, 巧用评语, 遍洒甘露, 滋润激情。只要我们用“放大镜”来寻找孩子们作文中的优点, 他们的作文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下一篇: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