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问题范文

2024-06-29

体育问题范文(精选12篇)

体育问题 第1篇

1中学体育教学开展阳光体育工程的重大价值

1 . 1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开展阳光工程,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升中学生的健康素质,特别提出依法保护学生的锻炼权利,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能少于1h。而中学每周只有1~2节体育课程,根本无法保证学生每天1h的锻炼时间,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了是光体育工程,能够通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领域创新,使中学生拥有更多的锻炼时间和锻炼内容,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 2有利于强化学生锻炼意识

体育运动是有意识、有活动,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必然会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工程,能够进一步转变体育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过去以灌输式、说教式、技能式朝着兴趣化、活动化、运动化方向转变,这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的欲望,特别是通过长期开展阳光体育工程,能够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部分,进而能够养成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也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工程的重要目标。

1 . 3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学目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中学体育教学新的目标。本文认为,在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新形势下,中学体育的目标应当从过去传统的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转变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四个方面。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工程,能够让学生走出学校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而且也能够放松学生的心情,并且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阳光体育工程能够极大的丰富中学体育教学目标。

2中学体育教学开展阳光体育工程制约因素

2 . 1教学投入不够到位

自我国大力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各级各类中学都高度重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工程,积极引导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模式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很多阳光体育工程缺少足够的认识,因而对中学体育教学投入不足。有的中学认为阳光体育工程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就可以了;还有的中学认为阳光体育教学就是增加体育课程,每天保证1h的锻炼时间就可以了。由于认识上不足,因而很多中学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足,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设备以及体育环境与阳光体育工程的要求还有差距。

2 . 2教学模式不够创新

尽管我国各级各类中学针对实施阳光体育工程,都开展了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但很多中学体育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过去封闭式、说教式、技能式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缺少研究,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特别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还缺少创新性的举措,不仅不利于推动阳光体育工程的开展,而且也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和目标相违背,特别是无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的将体育课程当成一门“课程”,而不是一种习惯和爱好。

3中学体育教学开展阳光体育工程的对策建议

3 . 1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在中学体育教学更好的开展阳光体育工程,就必须进一步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确保中学体育教学开展阳光体育工程具备良好的思想基础。各级各类中学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中学体育教学开展阳光体育工程,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确保阳光体育工程能够顺利开展。各级各类中学体育教师应当适应阳光体育工程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和学生“两个主体”作用,不仅要保证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而且还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人文精神、体育锻炼意识教育,以实现阳光体育工程目标。

3 . 2形成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工程,必须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体育意识作为重要目标,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务求实效的教学内容。中学体育教师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要根据中学自身的基础、条件和环境,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要将体育教学的教学性、锻炼性、娱乐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开展民族体育教学、武术体育训练等内容,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 3开展简单的体育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已经被很多中学所采用,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各类中学应当从当前中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展一些简单的体育拓展训练,比如可以开展一些诸如走进大自然的爬山、长跑等运动,还可以开展一些诸如信任背摔、盲人方阵等拓展训练项目,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3 . 4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各级各类中学应从阳光体育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探索建立符合中学实际的更加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以运动技术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起有利于学生体育发展的评价标准,特别是要将技能评价与意识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考核评价与日常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使中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更加符合阳光体育工程实际,以此更好的推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4结语

体育教学问题 第2篇

这一问题不光包括教师层面,同样包括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发展进度对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都一样。这一问题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一个认识度不够的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已不再像90年代对老师盲目的崇拜。现在的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会问为什么。老师说的话,再也不是绝对的真理,他会去思考老师的话的对错。从老师角度,就会误认为该学生在顶撞自己,也许会相当时间内对该生存在偏见。学生会思考,说明现在孩子的智力发育已经比9年制义务教育教育施行初期时提升一个高位,正因如此,基础教育教材不断的在变,为了就是满足这一发展的需要。如果将这种现象划入自身见解的对立面,显然是种错误的认知。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该从两方面加以解决。

1.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角色的变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其次,要多学习心理知识,了解现在学生的想法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为人师表,就要多付出,多学问。也许会有种错误观念:体育老师是教体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已,不算是知识教育。这种思想在一些家长中比较会出现。所以认识到问题存在,加强自我学习势在必行,对学生尽教,对家长则尽释。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培训现在得到了很大的推广,相信这对教师队伍质量有相当提升。

2.教师要进行良好的体育德育教育。教师要对小学生学生进行良好的体育德育教育,以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良好的思想品质是通过学习教育和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的熏陶,经过个人自觉锻炼与修养逐渐形成的。结合体育课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应有效地进行具体形象化的引导教育。在进行各项体育项目教学时,讲解各项目的发展史和近期我国在奥运、亚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战果以及我国运动健将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一些伟人、科学家等注重体育锻炼的典型事例,如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等,让学生明白:实现理想,体质是成功的支柱,否则,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就无从谈起。让学生了解到体育课的重要性,从体育课程的学生主体中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二、教学问题。

刚开始我认为只要能让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学没有具体教学方案,归结2字就是:多练。我根据标准来,比如4年级跳绳1分钟80下才及格,那么我可能安排好多节的就单单跳绳的跳绳课。这样的教学简单枯燥,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放于现在小学体育教学

肯定行不通。设立体育课的目的不单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寓教于乐。在90年代完全应试教育时代下,学生有着严重的课业负担,每周最盼望的课莫过体育课。即使枯燥,能在室外活动比教室里心情舒畅。各个人群都需要调节,这是学生需要的一种调节。

在新教程的指导思想下,我个人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改变固有教学方法和应用手段。以快乐教学为宗旨,研究出适应现代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好农村地理优势进行大胆创新。我认为可以两个方面就行创新。

1.教师要实现教与玩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现代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同时。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现代城乡小学体育教学依然有差异。城区寸土为金,并没有足够的场地供学生进行充分的户

外运动。农村小学就少了这层问题。甚至可以带学生到校外进行运动,只要安全到位,相信更广的活动活动空间能最大程度提升学生活动兴趣,调动身理活动技能。特别是四、五年级的男生,10岁出头的男孩子对空间域非常向往,开始追求运动刺激。比如平衡感锻炼,学校运动场再多器材都不如带学生去田间走田埂来得有效,还可以让这些孩子体验下他们父辈或者祖辈的劳动环境,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2.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化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授课。现在的农村小学有着和城区小学相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现在的体育课并不是死板的一定是户外,教室与户外的转换,用点影音技术学生会感兴趣。提高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准确合理的处理教材,安排教法,达到教学质量的目的。如何将教材重点、难点突破,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动作的目的。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着重指出,一堂体育课中要重复多次。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解每一个动作细节。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学生初学时,年龄比较小,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对动作的了解多数依赖于观察,但是此项动作迅速连贯,不容易让学生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贯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学时教师的动作讲解、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观看,学会的同学可以进行练习,不会的同学可使用控制按钮重复播放动作的讲解、示范。并且教学的重点难点的体现也十

分明显,用特定的声音、图标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反复演示,结合教师的行间指导,形象地解决重点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的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

体育活动中人做功问题 第3篇

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体育活动中人做功的有关问题已成为中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符合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它能准确地考查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人是否做功的判断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根本依据,只有准确地理解它的内在含义才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例1 举重运动员在比赛时,第一阶段把杠铃拿起来并举过头顶,第二阶段使杠铃在空中静止3s,关于运动员对杠铃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第一阶段做功

B.在第二阶段做功

C.在两个阶段都做功

D.在两个阶段都没有做功

解析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则力对物体做了功,如果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是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则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由此可见运动员对杠铃在第一阶段做功,在第二阶段没有做功.正确答案是A.

例2 一个运动员用了120N的力,将一个4N的足球踢到了25m的远处,在足球滚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300J

B.做功100J

C.没有做功

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

解析 功的第一要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它要求在物体移动的同时,力持续作用在物体上,而不是曾经作用在物体上.用水平力F将足球踢出,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s,这里的F、s看起来符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其实不然.F只是踢球的瞬间作用在足球上,而足球离开脚滚动时脚没有跟踪追击,所以在滚动的过程中,脚对足球没有做功,而脚在踢足球的全过程中,脚对足球做了功,但因为脚踢足球随足球移动的距离无法计算,所以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正确答案是C.

2.功和功率的计算

根据常识以及所给的信息(图片,文字,数据)等,寻求问题的思路,对人的做功问题进行估算,这类题看似简单,其实对同学们的要求很高.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估测人的质量;②估测人运动的距离;③估测人运动的速度;④估测人做功的时间.通过上述物理量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的估测从而估算人做功的多少和功率的大小.

例3 某初三学生以正常速度从一楼登上三楼,他登楼的功率最接近于( ).

A.5W B.50W C.500W D.5000W

解析 要估算这个学生登楼时的功率,必须知道人的质量估为50kg,正常登楼的速度约为1.2m/s,根据公式P=W/t=Gh/t=mgv代入数据可估算人登楼的功率为600W.正确答案是C.

例4 在中考体育测试中某同学选择了跳绳,他在1min内跳了120次,假设他每次跳离地面的高度相同,每跳一次所用的时间相同,则他跳绳的功率最接近( ).

A.5W B.50W C.500W D.5000W

解析 要估算这个学生跳绳时的功率,必须知道人的质量约为50kg,人每跳离地面的高度约为5cm,根据公式P=W/t=Gh/t=mgh/t计算,正确答案是B.

3.测人做功与功率的实验设计

例5 在学习了功率的知识后,三个同学想比较爬杆时谁的功率大,请设计出三种不同的方案.

体育问题 第4篇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体育技术和体育理论知识, 让学生学会运动, 科学运动, 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以及对体育的认知[1]。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过程, 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者生理、心理机能能力, 还可以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 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 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最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然而在中专体育教学阶段, 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体育课堂的安排比例极不协调, 而在有限的体育技术课的教学上, 也只是采取粗枝大叶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内容肤浅内容单一。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平时新闻报道, 阅览图书, 体育教学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和引导。

2. 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目前, 体育中专不同于初等教育的地方在于, 他们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 而在这样的过程中过程中, 把技术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 而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有的专业学校就是为单位和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 而再对学校体育教学上突入的力度不够, 使得体育教学的很难开展, 就算能开展起来, 但是在体育教学的开展中也会存在严重的分歧和矛盾。

体育课程是中专学生最为喜欢的一个课程, 他们升学的压力, 没有很多文化课程负担, 体育课程可以认为是他们愉悦身心, 放松心情, 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他们许多人将来直接面向企业和工厂, 有个健康的体魄, 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才是最重要的。而在现在的中专的教育状况来看:体育设施的配置不够;体育投入的力度不够;学生得到的体育知识的内容不足等问题。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存在的问题

体育中专的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都错误的认为, 学生的过多的劳动实习和操作课, 学生过于疲劳, 足够的劳动可以替代学校的体育课, 尤其是体育理论课没有学习的必要了。在调查中显示, 有85%被调查的学生是非常愿意上体育课, 有65%的学生愿意上体育理论课的, 但是有23%对于学校是否安排体育课不太关心, 他们说已经习惯了没有体育课的教学。从另一方面来看, 有的学校缺少相应的体育设施和上课的材料,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场地收到限制, 使得体育课程很难有效的开展。这正是导致体育中专忽视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体育中专的应试教育以及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放弃美育、劳动技能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体育锻炼的缺乏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 养成不好动的坏习惯, 学生健康状况较差, 学生的肥胖比例和身体过轻的比例较高,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的身体体重异常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其中有45%的学生不愿运动, 也不会任何运动项目, 其课余时间就是玩网络游戏, 其中有60%的学生的视力水平较差或者佩戴眼睛。

3.2 教师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育运动学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往往让体育教练员兼职或者从外边请来的兼职老师。通过对走访、调查, 发现体育教练员和外聘人员, 由于本职工作的影响, 使得在体育课的教学上的精力投入和专注度不够, 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同时, 兼职教师的没有严格的筛选, 其文化素质偏低、业务能力素质不高、心理品质总体水平较弱、身体素质一般。

3.3.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在体育中专的体育教学上, 很难谈得上体育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的统一和吻合, 往往脱离与教育之外, 教学内容单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方法老套, 教学手段滞后等一些列问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教师会忽略学生个体存在差异, 发展不均衡性, 时常盲目制定教学方案, 没有区别对待, 最终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相差较大, 不利于以后系统的开展教学, 更不利于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充实。同时, 在教材的选取上忽略了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 却偏重于对学生身体素质和选项专项动作技能的培养和教学, 虽然部分学生技能得以提高, 但是是以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降低为代价的。

4. 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体育教学改革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更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2,3]。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校及教育部门需要对中专的学校体育教学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现在的现状。

4.1 教育教学手段需要革新

学校作为教育改革实施的对象, 首先学校要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 加大体育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 更新办学观念, 力求把教学治疗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教师首先必须正确看待自己的职责, 要富有责任心和坚持体育道德底线, 把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任课教师必须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不断地学习、实践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得以体现, 并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2 选择好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施教的主要凭证, 体育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的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和组合教学内容, 但是始终要围绕教学大纲的需要,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内容, 并且要精当。

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 课程需要, 着眼于知识体系, 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 一定要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最低限度, 坚持适量适度原则[4]。所选择的教学内容, 要具有体育课程的针对性, 课程内容一定要安排适度, 要把握好教学内容难易深浅的程度。教学内容的呈现程序也很重要。程序要有一定的先后次序, 做到循序渐进, 可能使教学具有条理清晰, 井然有序的特点。

结论

中专体育教学具有其特定教育阶段的特殊性, 在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的各个环节, 从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要给予体育教学多一份关注和支持, 中专的学校体育才可以健康发展。

摘要:体育中专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已有的专项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其他运动项目的规律和运动技术技巧。体育中专的体育教学具有其特殊性, 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要更加贴近专项技术, 但由于专项训练的影响, 教学课程的完整性以及教育的连贯性遭到破坏。

关键词:中专,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英武.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思考[DB/OL].http://www.zxty.net/product4.htm, 2002-12-02.

体育部面试问题 第5篇

2.谈谈你对体育部的了解?

3.你为什么想要加入我们体育部?

4.如果你进入体育部后会怎么做?

5.假如这次失败了,你会怎么做?

6..你希望在体育部学到什么?

7.你进了体育部后怎么协调与学生会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8.你觉得学生会工作是服务者还是领导者?

9.你觉得学生会可以锻炼什么?

10.你觉得作为一个学生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11.你觉得会在学生这个团队中学到什么?

12.谈谈你心目中的大学生活,设想如何度过大学生活。

13.谈谈自己的性格,有什么优缺点?优缺点对学生会工作的影响?

14.以前是否有过社团、学生会、班委经验?

15.你觉得体育部应该开展哪些活动来丰富校园生活?

16.如果你是部长,你会这样调节和下属的关系?

17.如果你的建议和上级有冲突,你会怎么做?

19.你进入体育部后会怎么做?说一下你的工作目标及工作计划。

20.如何处理我们开展活动中的冲突?比如篮球比赛中的冲突。

学校体育教材化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项目;教材化;“囚徒困境”;“畅”

纵观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纬度综合目标,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应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为此本文根据学术界近年提出的“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研究命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旨为深入贯彻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问题

所谓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是指把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战术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改成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内容。

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本质上是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如何看待运动项目的价值观问题。如果我们把体育教学的功能定位于培养运动员,那现行教材内容体系没有必要进行大的改革。

解决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问题,这就是要通过对运动项目方式方法的重新分类,体现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价值观和教学理念。教材基本单元的划分,要在保持运动项目“神韵”的同时合理确定技术环节的分量。

二、科学处理运动技能与运动快乐的关系

寻求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的结合点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如果我们让体育和游戏之间的反差太大,让学生在学体育时失望太多,学生就会逐渐不喜欢体育。当游戏变成体育学科时,游戏的哪些特征应该让它失去?哪些是可以不丢掉的?对于上面这样的思考我们过去似乎做得不够。

三、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冲突与“囚徒困境”

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之间的矛盾,在教学初期表现为对立,而在教学终结应表现为统一。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初期如何使矛盾的对立程度降低,缩短统一所需要的时间,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是让矛盾成为主导,这既是观念问题又是教学的策略问题。观念问题是指体育教学要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价值取向,使价值取向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相一致;策略则是指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合理重构与精选教学内容,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的自然追求与教师偏爱的技术理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运动技术教学中冲突的化解

由体育运动项目进化所形成的“自在的趣味化要素”,是所以运动项目共同具备的游戏化特征之一。在运动项目教材化研究中,应该很好地处理“自在趣味化要素”与“非自在的技术规范要素”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自然感觉与形式理性的关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多年延续的运动技术方法体系大多是经验知识,所谓“经验知识”是指知识的构建者依据经验体会总结出来的,经过一定的分类描述和加工建构起来,用于特定教学目标和对象的内容体系。如何进行经验知识的构建,取决于构建者的运动项目观和价值观。运动项目观与价值观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革做出适当的调整。

五、运动项目教学新技术理性的建构

现实体育教学正处于各种思想观念的交融和“涨落”之中,之有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找到进化的出路,即重构运动技能教学的新理性。新理性是指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观和运动项目进化价值观的框架下,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的需要对运动项目的技术要素进行适当分类,要在充分保留运动项目固有游戏在内涵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技术单元,使技术单元体现运动技能与运动快乐的双重功能。

六、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相统一的教学内涵

教学内容单位的划分是运动项目教材建设的核心环节。在编写教材时应以教学目标需要为前提,在适当划分内容结构的同时充分保留由运动项目进化所积淀的技术性、竞争性、娱乐性要素。不同的运动项目要采用不同的教材分类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研究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律和该项目运动技能习得的规律。对于那些以封闭性动作为主导的项目,可以采用还原论的思想方法,由具体细节的学习向整体过度;对于那些开放性动作为主导的项目,则应采用整体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抓住某些核心的关键环节,构建教材模型,进行相对整体化的学习,其余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创造。总之,教材分类要体现运动项目的固有“神韵”,这“神韵”就在于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的统一。

我们强调“神韵”与“活”的东西,并不是要牺牲技术规范,因为技术规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神韵”。只是在强调规范化要求时,要掌握一个适当的“度”和一些适当的“点”。整体化教材内容单元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教材是“点”,应有相对的规范与合理性;相对的合理性,就是不能要求整齐划一,应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在進行运动项目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如果较好地处理了“神韵”和“度”与“点”问题,就能体现运动技能与运动快乐相统一的教学内涵。

七、自在的趣味性要素与“畅”

自在的趣味要素是运动项目进化过程积淀的精华,教材的建设应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可以导致与活动目标相关的运动快乐。每一个教材单元都应该具有明确的趣味性强化点,例如健美操运动的律动、篮球的投篮命中、乒乓球和网球的回合、排球的2人打防等等,都是能够生产运动快乐的技术方式。

日本学者研究了运动技术的中间态问题,认为在运动项目存在技术环节的中间形态;英美学者则把这种中间形态表述为“畅”(flow)。指出当一项活动或任务既不太难、也不是特别容易时,人们往往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在这种“畅”状态中,人们全神贯注于他正在做得事情,忘记了时间和自我;在做这些事情时他充满了信心。[4]“畅”的理论与本文提出的“自在的趣味性强化”要素和“适宜的难度负荷”原理无疑是一致的。

八、教学体系的多元化与软式化策略

体育教学正处于教学目的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运动项目教学新理性的构建,应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要承认运动项目多元课程目标存在的合理性,同时要正视运动项目教学内容体系多样化的客观现实,不能采用多年延续的单一教学内容体系来解决现实多样化的教学需求,要加强运动项目教学的针对性。为此,运动项目的教学改革要从教材化入手,在教材化过程中构建适合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多元教学内容体系。

“软件化”是指运动项目本身出现了简单化、趣味化等新的形式,入软件网球、软式排球、沙滩排球、3人篮球等。2005年8月18日《中国体育报》“适合自身是根本”一文,介绍了暑假国内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变化,认为更多的体育项目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丰富了校园生活,接触了不同的体育文化,不管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如果学生能在学校养成习惯,并且持之以恒,让在学校养成的习惯伴随一生,体育运动项目就真正发挥了作用。[5]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对那些更具趣味化、娱乐化和相对简单化的社会体育项目新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有效地引入体育教学中。同时,对于那些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软式化开发,通过设计使之更加适合体育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10):8-12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5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4

体育问题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校,教师

我国中职中专教育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职院校教学课程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而中职体育教学却在中职教学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中职体育教学是中职院校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全国中职院校2012年的就业率已经达到96.7%。中职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 人才的身体素质直接影响社会各行业发展。因此, 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引起重视。

中职院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随着政府对中职院校教育投入的加大, 学校环境建设不断的改进, 体育教学方面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三个方面:学校方面、教师方面和学生本身。而解决问题也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 三方配合。一个合格优秀的体育教育从业者应该积极面对问题, 找出问题原因并用合理方法改善。

一、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深入分析

1. 学校因素。

这是个宏观因素。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曾经在一份报告中介绍过:截止到2011年, 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 在校生2205.33万余人, 直到2014年, 职业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一直都呈递增趋势。全国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开设了专门的体育课, 并且配备专业体育教师, 甚至将体育考试成绩计入学生成绩考核中。但是, 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内在真实存在的是很少有中职院校能够真正重视体育课。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以及专业理论课程学习, 对应试文化科目也足够重视。而体育课成了被忽略的角落。很多学校存在虽然课程表上排了体育课, 但是其他任意课的教师可以随意占用体育课时间。尤其是期中期末考试之前, 各科教师为了学生成绩, 使得学生的体育课被随意取消和占用。

学校专设的体育课, 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身体健康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前提。学校对于学生体育课的不够重视, 是阻碍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进程的主要宏观因素。

2. 教师因素。

这是个直接因素。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出于各种原因,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普遍配备不足, 部分教师除体育课外还兼带数个课程。而且, 目前各体育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包含的运动项目尚局限于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等传统项目。体育院校学生毕业直接在中职学校任教, 也缺乏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培训新兴的运动项目, 造成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老化。老化的专业技能给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体育教学内容无聊枯燥, 使得学生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这种现状导致中职院校的体育课毫无生气。

许多中职院校对于体育课都设置了考试项目, 并将考试成绩纳入到学生总成绩的考量中。而体育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对于考试项目重点训练, 只注重成绩和训练结果不重视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直接降低了体育教学效果, 有悖于体育课对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根本教学目标。

3. 学生因素。

这是主观因素。俗语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自主自觉的重视和学习, 是学生水平提高的根本保障。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同等层次, 可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却普遍低于普通高中。体育课中许多项目是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力和韧性, 这对于学生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养成至关重要。但是, 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耐力不足以及意志薄弱的情况。学生对体育课的不够重视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大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将体育课当成放松课, 请假、逃课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就是上文说到的体育文化修养教学不到位造成的结果。本身学校对体育课重视不足, 而学生又随意浪费这仅有的、有限的锻炼身体和素质培养机会。

二、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和原因, 学校本身、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顺应时代教育的步伐。具体改革方案同样应从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个方面提出。

1. 学校方面加大对学生体育课的重视, 严格规定体育课程安排和时间, 其他课程不得随意占用体育课时间。

保证每周1-2节体育课教学完整执行。每学期安排适时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在教育资金和师资的投入上也必须重视起来。学校着力于体育场地建设, 篮球场及塑胶跑道以及各项体育设施的引进。同时, 在师资方面, 学校也要做出相应的投入和调整。如引进专业体育教育人才, 重视体育教学, 加大体育课的考核监管力度等。

2. 教师方面应该顺应时代教育要求。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时改革教学方法。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 通常是教师指哪学生打哪。教师是体育课的独奏者, 学生负责听指挥, 机械运动。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时间久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体育教师真正的身份应该是伴奏者, 将学生作为体育课的主体, 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鼓励学生自发组织自己感兴趣体育活动, 教师进行引导。同时,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教师本身要摒弃体育课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附属课的观念, 不断参加体育培训, 重视自身体育文化修养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编写教案, 制定适合学生的体育训练计划。

3. 学生方面。

如果想要学生本身重视体育课程, 首先要重视学生体育观念的培养。这不仅是学生本身的问题, 也是学校和教师的问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重视和积极参与重点在于学校的场地设施投入和教师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只有在学生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兴趣。”

三、结语

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中心环节, 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运动习惯。体育教育为实现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主要参与者需要不断从自身改进, 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发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事业, 培养全面发展的中职生, 为社会各个行业提供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我国体育融资问题研究 第8篇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中, 体育产业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 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并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前100多名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体育企业, 40%以上都已进入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 一大批体育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快速崛起。并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体育企业 (如中体产业、李宁、英派斯等) 。但是我国整个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还存现在诸多问题。

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产业投融资制度不健全

相对于其它成熟产业, 我国体育产业起步稍晚, 其关于体育产业投融资制度建设更加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必要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无论是金融投资政策、外部法律环境, 还是管理机构的确定, 运行机制的构建, 均处于探索之中, 从而导致现行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行为的随意性和失范性现象相当普遍[1]。

1.2 投融资渠道缺乏创新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 国家为了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不足。调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 特别是促进基础体育产业和新兴体育产业的发展, 每年都需要进行相当数量的基本建设投资[3]。因而需要通过构建有效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 来补充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资来源的缺口。投向符合国家体育产业规划、具有宏观体育经济效益的体育产业和项目。目前, 我国体育产业主要由政府资金支持, 主要包括历年积存的各项财政周转金、预算外资金专户存储的沉淀部分。

1.3 投融资主体信用缺失

信用缺失对体育产业财政融资的发展影响很大, 严守信用, 确保各种契约关系的如期履行, 是整个体育产业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前提。而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发展现状中, 不少政府和国有体育产业企业的资信低, 毁约逃债行为成为常态。一方面,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主体信用的缺失, 会使居民的储蓄找不到增值渠道, 另一方面, 各投融资主体普遍会感到融资困难。因此, 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主体信用环境仍有待加强。

2 我国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的创新

2.1 完善投融资制度

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来重新构建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 最为关键的是要通过立法来确立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规范定位。因此, 应该尽快制定和出台与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相配套的制度措施, 在体育产业的立法基础上规范和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

(1) 法律制度创新。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体育产业比较规范的一套法律系统, 大多只是指导性意见。体育产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的一些情况, 法律制度的创新已迫在眉睫。一方面应通过新的立法或修改现有法律与制度, 完善法制结构。另一方面, 要重视全国性的立法, 统一制度, 国务院制订原则性法规, 其他具体内容与实施细则交由地方立法规定。

(2) 金融制度创新。我国金融改革的滞后, 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也包括体育产业的发展, 而要推动金融改革又必须依靠金融制度创新。一是要尽快制订民营资本、外资的准入法规, 二是要尽快制订民营银行和外资参股银行的监管法规, 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制。三是要尽快制订民营银行和外资参股银行的破产法规。并逐步实现由机构性监管制度向功能性金融监管制度过渡。

(3) 投资回报制度创新途径。分析近几年体育事业公共项目通过政府和民资共同来提供。当私人参入时。必要的投资回报制度需要设计出来。公共收费制度遵循“谁受益, 谁负担”, “多受益。多负担”的原则。在一些体育设施领域。国家政府则通过签订合同、授予经营权、法律保护等手段和途径, 委托私人部门生产并提供产品和服务, 然后政府根据生产和服务量给予全额经济补助。这种形式实际上等于政府通过“购买”的方式吸引民间投资。项目建成后, 由投资者进行经营, 政府定期“购买”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这些投资回报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并且有利于建立规范的投融资环境。

2.2 创新投融资渠道

我国体育产业的投融资目前主要依靠国家政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融资渠道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 而应该本着“多方投入,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市场化运作原则, 充分发挥不同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主体的积极性, 实现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2]。

(1) 股权投资。在证券市场上, 体育产业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体育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要快速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 就要借鉴发达国家利用证券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办法, 借助证券市场解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2) 债券投资。体育产业债券是体育产业的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对外发行的借款凭证。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有利于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加强社会对企业的监督, 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出台将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空间, 奥运经济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 体育产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将是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化融资的必然选择。

(3) 基金融资。为有别于财政、银行、股市的融资手段, 体育基金是伴随体育产业发展起来的带有行业色彩的准金融机构。他通过向社会公众和企业事业单位发行基金受益凭证, 募集资金。开放性基金的受益凭证不能上市, 也无须上市, 所以它不仅不会加剧股市资金供给不足的压力, 而且可以避免投资基金的受益凭证在二级市场上被投机炒作, 充分发挥其为体育产业融资、促进体育存量资产盘活和广泛开展资本营运的应有功能。

(4) 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体育产业的企业可以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银行贷款方式融资比较灵活, 企业既可以申请具有专项用途的长期发展资金, 也可以申请短期流动资金周转贷款。根据我国的国情, 国家可以考虑对体育产业实行适当的产业投资倾斜政策。

(5) 体育赞助融资。体育赞助指向某一体育资产 (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公益性体育活动等) 付出一定数额的现金或实物, 与该体育资产合伙参与开发以达成各自组织目标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4]。体育赞助是现代企业营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是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实际需要。

2.3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财政信用

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财政信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拓宽体育产业财政信用领域。扩大融资规模, 筹资渠道多样化, 除预算安排周转金、历年滚存财政资金、专户储存的预算外资金外, 还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跨部门横向拆借资金, 将社会团体的各项基金在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纳入财政信用轨道, 发行体育产业债券。二是明确财政信用资金的投向, 信用资金的投向要符合国家体育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重点放在资金开发、国有体育企业技术改造、新体育产品开发、体育设施基础建设和体育产业科技推广上。

3 结论

目前, 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 我国体育产业投融资存在制度缺失、渠道单一、信用缺乏等问题。当前创新我国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一是要协调有关部门, 制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等制度, 保证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而是以增加资金供给为着力点, 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即要充分利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 同时开拓创新, 鼓励引进新型金融工具, 为体育产业拓宽投融资渠道,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动态均衡;三是以优化投融资环境着力点,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的财政信用, 建立健康有序的投融资机制。

参考文献

[1]吴雨珊.民间融资合法化、公开化[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5-06-16 (19) .

[2]任保国, 等.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发展现状与政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6.

[3]刘远祥.拓宽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的可行性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 (03) :31.

体育问题 第9篇

1 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各自的特点及其互补性的存在,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融合发展的客观基础。多年来,尽管学界和体育实践领域对二者融合发展问题进行过较长实践与探索,但成效却一直不很明显,具体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发展思路狭隘

目前,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问题很多,但首要问题还是发展思路的问题。当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发展的思路比较狭隘,其主要表现在:从认识上说,把二者的融合发展看着是单纯“资源互补”,把二者的融合发展看作是外在、显性的表象关系;从推动的主体上看,把推动二者的融合发展看成是学校或者是社区双方的事情。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二者融合发展,应该是从人、财、物等资源方面的互相支持,发展到影响对方乃至社会制度层面的问题,即通过外因导致对方的内因起作用,引起对方质的层面即制度层面的变化等深层次的内容。看不到这种质的转变实际上是文化意义上的互动,是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有机渗透和共生共长,从理念融合到制度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看不到现代学校与社区的新型关系是由单向走向互动、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分散走向融合,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学校与社区融合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社会体育发展中,表现为学校或社区为了利用对方的有利条件各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一些工作,而在学校和社区之外缺乏第三方(也就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来推动。目前,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既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和强有力的政策杠杆支持,更缺乏必要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其融合发展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1.2 体制机制不全

社区是一个集合体,学校既是社区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群体。一方面,学校的体育资源可以为社区所利用;但另一方面,学校首先会考虑满足自己正常的教学需要或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要实现学校和社区两个不同社会群体体育资源的共享,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保障形式,以此来对学校及社区其他单位的体育资源进行统筹与协调。当前,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是没有相应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机构。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过负责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办事机构———学区联系会议,学区联系会议作为一种松散的组织形式,不仅要负责决策,而且还要负责活动的实施,最主要的还要为活动的实施筹措必要的经费。由于我国城市社区网络化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也没有确立,在大社区体育体系的构架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章程,加之缺乏一定的工作机制,学校以及社区其他单位的体育资源无法统筹利用,社区体育工作无法统一安排,社区的各项体育活动无法统一协调,社区各种体育组织形式无法得到统一规范和管理等。因此,这种情况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显得比较松散。

1.3 组织形式单一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其融合发展就会失去一定的载体。当前,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机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组织形式单一。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政府拉动式”:这种组织形式以政府下达的体育任务(大型庆祝活动或群众性体育活动)为牵引,由学校和社区共同组织一定的团体,这种团体虽然组织纪律性强,但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它根据政府下达的任务而组建,也随着政府下达任务的完成而自行解体;二类是“兴趣共聚式”:这种组织形式以具有一定体育或文艺特长的社区成员为骨干,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由社区内(包括社区内学校)不同的人群而组成的体育或健身组织,这种组织形式虽然具有群众基础好,影响面大,无准入门槛的限制,但由于没有一定的组织章程和工作规范,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因此,它带有松散性的特点,缺乏持久发展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由于没有相对稳定、且具发展后劲的组织形式,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便失去了重要的支撑。

1.4 经费保障缺乏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发展必须以共同的活动或赛事为载体的,而要保证共同的体育竞赛活动正常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当前,由于没有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受竞赛活动缺乏经费,学校和社区共同开展的体育竞赛不仅项目少,且规模不大,难以常年坚持。上海是我国社区体育开展相对较好的城市,据有关文献研究资料表明:上海社区体育竞赛经费来源同样比较困难,上海社区体育竞赛的经费来源没有固定的渠道,经费主要由街道办事处拨款或区政府有关部门的补贴,且平均每次竞赛投入的经费平均不到1万元。[4],由于有关部门不允许,也没有意识到社区体育竞赛无形资产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上经营意识的缺乏和经营能力不强等原因,导致上海社区体育竞赛较少进行赛事冠名和场地广告等无形资产的经营开发,从而造成上海社区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流失,经营收入的缺失。由于总体经费少,社区体育竞赛所提供的配套服务主要集中在配备医务人员、配备志愿者、提供免费饮用水、环境卫生保持和配备卫生间等赛事保障服务方面。没有一个街道在社区体育竞赛过程中开展食品、饮料、运动用品出售等相关的经营活动,也没有提供能够娱乐居民身心或增加竞赛价值的咨询活动、体育用品演示等配套服务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缺乏更大的吸引力,和持续发展的空间。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的对策

尽管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而这的融合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各级政府、学校、社区等共同推动才能实现。因此,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拓宽发展思路,从体制机制、组织形式、经费保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2.1 确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融合发展思路

俗话说,境界决定眼界,思路决定出路。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改变过去由学校和社区各自推动的发展方式,必须确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融合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所谓政府主导,就是要发挥政府在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政府要通过社区体育立法或制定相关的社区体育政策把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以及融合的管理体制、运作方式等明确下来,要按照责权对等、权责分明的原则,不仅要明确学校或社区其他单位对国家或政府投入的公共体育资源享有特定的权利,同时要明确学校或社区其他单位利用国家对其投入的公共体育资源为社会社区服务的义务。此外,国家还要积极引导新增公共体育资源的投向,促进不同社区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和协同发展。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才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有统一的可供操作的指导方针和意见。所谓市场运作,就是指政府不能采取行政强制手段来包办或捏合,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达到学校与社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的高度共享,特别是优质体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必须以市场的方式来运作,实行有偿使用,有偿服务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融合发展思路,既能强化学校或社区在融合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责任,又能充分调动学校和社区参与融合发挥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终身体育体系的建立,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持久、深入开展。

2.2 构建促进融合发展的管理和工作机制

要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应该改变体育部门垂直、封闭的管理体系,加强横向联系,增强学校的开放性,根据国家相关社区体育立法的精神和要求,建立一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管理机构,管理调配各种体育资源,协调和处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具体问题。根据目前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当前社区构成的现实状况,为了确保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这种专门管理机构可以统一命名为学区体育委员会,其成员由体育管理部门、学校、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代表为主构成。学区体育委员会既是学区体育的决策机构,也是学区体育的组织领导、管理、统筹和协调机构。学区体育委员会应建立相应的工作章程,以规范学校和社区其他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学区体育委员采取议事制的制度形式,讨论决定有关学区体育的重大事宜。常见的议事形式可有工作例会制、联系会议制、情况通报会议制、现场办公会议制等,学区体育委员会设常务委员,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和活动计划的审批。委员会下设通联部部、策划部、总务部三个部。通联部主要负责下属各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工作和协调各体育组织的关系,举办各类学习班和组织跨学区的体育活动等。策划部主要负责学区体育的开展计划和体育宣传教育以及群体方法的研究和重大体育活动的策划。总务部主要负责活动经费的筹措和体育设施、器材的完善及综合利用等。[4]良好的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的黏合剂和润滑剂。

2.3 打造融合发展的竞赛活动或组织形式

规范的竞赛活动或组织形式既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关键。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必须打造如下规范的竞赛活动或组织形式。一是组织运动竞赛和举办培训班。或学校和社区共同组织竞赛活动,或学校参加社区举行的各种体育竞赛,担任裁判或教练员工作。也可以相互合作,以社区名义共同组队参与运动竞赛项目。同时学校和社区利用场地器材、人才,开办各种体育培训班,如适合青少年的乒乓球等,适合老年人的太极拳和健身操,适合年轻人的韵律操等。二是成立社区体育俱乐部。依附社区内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各种项目俱乐部,学生、社区成员可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平等地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俱乐部的管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学校为主,社区协助工作,也可以社区为主,学校协助工作。三是建立社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由社区与辖区学校共同创办,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举办各种培训班,既可以重点培养青少年体育尖子,又可轮训体育骨干。四是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以有条件的学校为主,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提供有偿或免费的服务与辅导。较为稳定和多样的活动和体育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将社区内学校和其他单位以及不同的人群组织起来,进行有指导的体育锻炼,使社区体育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不断提高其质量。

2.4 建立促进融合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中,要办好规范的竞赛活动,必须按照“政府引导、单位参与、市场开发、社会支持”的思路,建立满足竞赛活动正常开展的经费保障机制。所谓政府引导,就是政府要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经费投入,要把社区体育竞赛活动的经费开支列入本级财政的体育事业经费预算中。因为社区体育竞赛活动是全民健身的主要参与形式,是公益性的社区活动,理应得到当地财政的支持;所谓单位参与,就是学校以及社区其他单位按照社区体育工作章程,交纳一定体育竞赛活动经费,以补充体育竞赛活动经费的不足;所谓开发市场,就是通过社区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经营开发,获取一定的经营收入,作为体育竞赛活动经费。它既包括社区优质体育资源有偿使用收益的提成,也包括社区体育竞赛的赛事冠名、场地广告等无形资产经营所得到的经营收入。所谓社会支持,就是争取单位或个人的捐助等。只有建立促进融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和社区共同的体育竞赛活动才能正常开展。

2.5 探索体现融合发展的典型结合模式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实际上就是解决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特定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依据多年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值得推广:一是社区体育中心与学校体育场馆“合二为一”模式,即社区体育中心和学校体育馆联合,将彼此的资金投入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将场馆、设施的规格、档次提高。二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学校体育教师“一肩双挑”模式,即学校体育教师作为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社区体育建设;学校也可以聘请社区优秀专职体育指导员来学校任兼职体育教师,把社区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带到校园,促进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三是学校运动会和社区运动会“双会合办”模式,即尝试把学校和社区开展的一些内容相似或形式相同的竞赛活动或单项运动会加以分类,采取合办的形式,或由学校为主举办,或由社区为主举办。四是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共生共长”模式,即学校与社区必须以社区、学校一体化体育理论为指导,在联合组建新的体育组织形式、共同举办竞赛活动的过程中,营造体育文化环境、创新体育文化内容,丰富体育文化形式,提升体育文化的品质,最终达到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共生共长。

摘要: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是未来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当前,由于体制、机制以及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还遇到很多问题,学校和社区各自的体育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没有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高度共享。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融合理念,研究和探索其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组织形式、经费保障和具体结合方式。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75.

[2]张继明,梅玲.试论在和谐社会中如何统筹发展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J].体育世界(学术),2007,(9):30.

[3]陆丽娟,吴菊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资源背景与策略选择[J].浙江体育科学,2005(3):8.

[4]据钟天朗,陈燕辉.上海社区体育竞赛运作的管理模式[J].体育社会科学,2008(4):15.

[5]兰林,杨肇云.整合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社科版),2008(1):46.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思考 第10篇

一、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

首先,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 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目前, 普遍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 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 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 影响教学效率。

其次, 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 问题行为的表现与普通的课堂教学也有所不同。首先体育课教学多数在户外进行, 干扰因素较多, 管理难度比较大;其次, 课堂的组织形式较多。学生多处在不断变化、多种形式的运动之中, 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并实施课堂管理行为。另外,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 课堂内大部分时间是以身体练习为主, 特别是一些对抗性的练习, 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对抗和身体之间的摩擦, 进而产生危害性更大的攻击性问题行为。

再次, 从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来看, 体育课堂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故作姿态、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故意顶撞、破坏规则等反抗权威的行为;甚至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而体育课堂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神情呆滞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困难、畏惧失败等退缩行为;抑郁孤僻、害怕交往等脱离集体的行为;破坏设施、损坏器材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教师觉察, 它会直接影响课堂纪律, 干扰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而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 因此不易被教师察觉, 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 对学生个人的心理及成长危害也很大.

二.体育课堂中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

1. 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体育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行为, 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 与教师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 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 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在体育课堂上, 教师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教师怎么说, 学生就应该怎么做, 毫无商讨的余地, 更没有民主可言。教师讲课后还留着违背他意愿的学生跑圈, 或者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接受严厉的批评, 或者勒令学生作书面检查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这样管理课堂、滥用惩罚, 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 而且还会很大降低体育教师的威信, 体育教师往往被误认为是粗暴的, 虽然这些教师的初衷是好的, 但长此以往, 就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怨恨或对立, 从而诱发问题行为的产生。

(2) 教学态度的偏差。有的体育教师上课, 备课不认真, 准备不充分, 教学方法枯燥, 手段呆板。课堂上精神不振、懒散、缺少魄力, 这都是由教学态度的偏差引起的。教师教学态度的偏差。将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越高, 学生就不容易产生问题行为, 相反威信越低, 就越容易产生问题行为。而一旦产生问题行为, 教师就很难控制与纠正。

2. 学生心理因素。

学生的个性特征、人格因素和心理困惑, 是问题行为产生的又一原因。譬如,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学习压力过大, 人际关系不协调, 情感受挫等, 都会使其产生挫折感, 并引发紧张、焦虑、惧伯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问题行为。另外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运动水平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 往往故意在课堂上, 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3. 缺乏科学, 规范的课堂规则。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对许多体育教师的调查访问, 发现在体育教学时, 大都没有一套制度化的课堂规则, 因而在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 往往只凭着主观的经验而缺乏依据, 使得学生口服心不服, 这样就容易造成管理效率的低下和时间的无谓消耗, 更不能阻止问题行为的出现。

三、制定体育课堂管理规则的必要性

1. 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的需要。

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就必须有良好的课堂秩序,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 也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 用制度化的课堂规则来约束问题行为的出现, 来规范和指导学生体育课堂中的行为。而事实上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建立在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的。我们认为体育课堂规则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使体育教学顺利地进行而制定的制度化的规则, 是教师和学生体育课堂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维持和促进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规则。

2. 确保体育教学安全的需要。

众所周知, 体育课上有些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投掷、体操、游泳等。在进行这些项目教学的时候, 体育教师往往是非常担心的, 甚至精神上处于紧张状态, 如果学生在练习时秩序混乱, 思想上麻痹大意, 安全措施不到位。就容易出现不该有的损伤, 严重时还会导致学生伤残甚至危及生命。为了避免危险的发生, 保证体育教学的安全性, 制定课堂规则是十分必要的。

3.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依据。

教师需要有一个理想的课堂, 他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注意力, 能与教师充分地合作。而事实上, 真实的课堂与教师的期望相去甚远, 问题行为普遍存在, 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行为时。不能只凭客观的臆断和喜好, 更不能用权威去压制, 这样, 不但问题行为得不到解决, 反而会影响到师生关系。所以课堂规则的建立可以使教师在处理问题行为时做到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 规则一旦建立, 就会对课堂上的任何行为有着制约的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去尊重规则、服从规则, 把服从规则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范畴, 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有很多好处的。

四、制定体育课堂管理规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制定课堂管理规则的依据。

在学校范畴内制定体育课堂规则必须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体育法》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这些法令与规章是整个学校教学活动的根本性指导原则, 其中也涵盖了学校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

2. 规则制定要宽严适宜, 重点突出。

体育课堂学生是要进行身体活动的, 他们在练身体、学技能的过程中积极性是应该保护的, 创造性是应该鼓励、提倡的, 因此课堂规则的建立要做到不能束缚学生的活动热情, 不要让学生感到处处受到限制而时时提防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哪条规则, 这样对教学是不利的。

3. 条款要少而精.

表述以引导为主。课堂规则属课堂管理的范畴, 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准则, 而不是教学的内容, 规则内容太多, 学生不易记住, 也不易把握, 因而制定规则要做到简明、合理、必要和可行。在内容表述时, 少用消极性的语言, 多采用积极性的语言, 重点放在如何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上, 而不是强调如何实施惩罚, 尽量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 也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强化作用。

4. 规则的制定要体现民主性。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 良好的教学秩序不但是教师的期望, 也是学生所希望的。所以在制定课堂规则时, 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 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 做到共同讨论, 共同制定, 这样既避免了教师的个人喜好与独断, 又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规则的严肃性。让学生树立了主人翁精神, 教师在执行规则时也能顺利得多。

综上所述, 针对学生用制度化的课堂规则来约束问题行为的产生, 来规范和指导学生体育课堂中的行为是可行的。它可以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教学顺利的进行, 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杜, 2003.

[2]胡发贵.教育与道德培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4]王岩芳.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调适.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

[5]杜国如, 董莉萍, 曹社华等.改革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3) .

[6]李德伟.论体育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1998, 24 (1) .

[7]王登山.浅析体育器材运用的方法.湖南体育学报, 1999 (5) .

体育问题 第11篇

高校体育田径项目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贯彻落实,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体育运动的新高潮,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但是就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项目影响最大,在此,笔者就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体育项目的意义和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田径教学提出建议。

一、田径运动锻炼的意义和作用

田径是大家较为熟悉的运动形式,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和锻炼方式之一。经常地、科学地参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和调理人体机能,提高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全面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特别是对促进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和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竞走可有利于锻炼腿部肌肉的发展,增大腿部肌肉的力量,可以锻炼髋关节的灵活性,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同时有利于培养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赛跑有利于提高心肺功能,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耐力;跳跃运动有利于激发骨质生成,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增强体质;投掷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上下肢、肩带和腰腹力量,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动作的节奏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训练学生的灵敏性,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其次,田径运动有效消耗体内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体内因脂肪囤积而诱发肥胖,从而减少肥胖症的发病率;同时增强青少年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很多田径项目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和约束,运动强度可以自由掌握,鍛炼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效地减缓高校体育器材不足和场地狭窄的弊端。

二、高校田径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田径运动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娱乐性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单一,田径运动课程内容往往是传统的走、跑、跳、跨、投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主要也是沿用竞技项目及传统的训练方法;无论是体育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时数不足,还是教材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以及陈旧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娱乐性,都严重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表现为学生对田径运动课失去兴趣,甚至厌烦,最终导致体质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2.对田径运动项目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够

一是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吃的营养,喝的讲究,身体很棒,不需要田径体育运动和锻炼;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学好数理化,体育卫生摆花架;何况又不是学的体育专业,没有必要去刻意的进行田径运动课的学习,甚至认为天天上下楼梯就替代了田径运动和锻炼。三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家庭过分溺爱,导致学生普遍怕苦怕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顽强意志品质,从心里就认为田径体育运动条件艰苦、活动量大且累,不喜欢更不情愿去参加田径体育活动。

3.新兴体育项目的兴起与实施,使得传统的田径课教学被冷落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特别是亚运会和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以及各种球类“世界杯”大赛的举行和电视转播,对大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很多新颖的、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逐渐走到大学生当中,如网球、羽毛球、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还有一些刺激的体育赛事,如健美操、攀岩、散打、跆拳道等,正迎合了大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相比之下,田径体育项目的枯燥和辛苦自然会受到大学生的忽视和冷落,这也是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呈多元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昔日高校田径项目教学占体育教学的主导地位现状已荡然无存。高校田径体育课设置内容逐步减少,甚至有的高校干脆取消,以至于导致学生体质下降,耐力减弱、灵敏度降低、协调性减退、运动能力大幅下降。

4.传统的体育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对田径体育教学的厌学

多年来,传统的田径运动体育评价机制往往把“达标”作为田径教学的唯一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体质,强身健体,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体育竞技能力的教学目标相悖。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过分苛求田径技术要领与运动规范,忽视体育锻炼的健身作用;教学评价标准单一,不能因地制宜,不是多把尺子,而是一把尺子过分追求“达标”,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望而生畏,丧失学习田径项目课的信心,甚至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

三、改革高校田径体育项目课的建议

1.寓田径体育教学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青少年学生喜欢的活动之一,将娱乐游戏与田径体育教学相融合,把田径体育项目内容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或比赛的形式,增加田径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参与田径体育运动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进行长跑项目的训练,改编成爬山越野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爬山涉水越野的运动中,学习长跑的知识,掌握有关的技能,实现增强体质的教学目标。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认识

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对学生加强田径体育锻炼的教育,提高学生对开展田径体育活动的认识。如开办田径体育专题广播,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组织有益健康有趣的田径体育比赛活动,开展田径体育专题讲座,组织参观和收听收看大型田径体育比赛等,增强学生自觉参与田径体育活动的内动力,激发主动上好田径体育课的兴趣。

3.加大田径场地设施器材的资金投入

充足的田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上好田径体育课的物质基础保障。因此,要克服高校扩招带来的田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滞后的弊端,加大场地设施器材所需经费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善田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足的现状,优化体育运动场馆环境,提高体育设施器材的使用率,确保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顺利实施。

4.改革田径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考核内容要围绕能够激发学生田径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体育锻炼的目标;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基础差异,考核内容要多元化;三是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感、认知与体质提升等方面的权重,真正把田径体育锻炼变成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种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关锦鹏.浅谈高校体育课田径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9,(4):105-107.

[2]吕金丽.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3):56-58.

体育教学安全问题探析 第12篇

1 相关概念界定

学校体育教学安全是指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 (包括健康状况) 及其保障条件[1]。学校体育教学安全包括人的安全状态、物的安全状态和管理的安全状态。人的安全状态主要包括人的安全知识、安全行为和安全能力等;物的安全状态主要包括场地器材的安全状态、师资力量、单位班级人数、同时上课班级、学生单位活动面积的状况等;管理的安全状态则包括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事故处理方法、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等。

2 体育课安全问题的相关因素

2.1 学校管理因素

2.1.1 安全问题管理机制缺乏

学校的管理者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工作重视不够, 没有建立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机制, 很少对体育教师进行防范与处理体育安全知识的相关培训。在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时, 没有相应的应急措施, 面对突发问题容易慌乱, 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处理办法。

2.1.2 场地器材存在安全隐患

基层学校普遍存在着场地狭小, 器材老旧、简易、更新速度慢、排查不及时等安全隐患, 容易导致体育课中器材类伤害的出现。

2.1.3 医疗保障系统能力不强

目前, 条件较好的学校设有校医院, 对于在体育课上出现的轻微外伤, 学校的医护人员比较容易处理, 但是对于需要进行紧急处理的意外伤害事故, 却常常因为医疗器械准备不足或医护人员紧急处理能力不强而丧失了第一时间的急救。

2.2 体育教师因素

2.2.1 教学组织不科学, 教学方法不合理

有些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充分, 上课随意性、随机性较强, 这大大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安全隐患。如教师课前对场地安排不够合理, 造成学生上课拥挤和混乱的现象, 则极易造成伤害事故。教师安排的准备活动不充分, 学生在进行技术练习时就容易出现肌肉拉伤和应力性骨折。在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或教学比赛的过程中, 对危险因素的预见性不足, 导致了学生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

2.2.2 教师与学生沟通不足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在课前没有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运动能力进行了解, 往往在学生发病后, 教师才了解情况, 导致了严重的教学事故。

2.2.3 处理突发性事件能力不强

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突发性运动损伤后, 教师的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未接受过关于运动损伤急救方面的训练, 发生突发事故时, 教师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理。

2.3 学生因素

2.3.1 学生课堂纪律松散, 缺乏安全意识

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学生课堂组织纪律松散、自我约束能力差、不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讲解、不服从教师指挥而造成的, 还有一些是由于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而引起的。

2.3.2 体育课准备活动不充分

体育课上的准备活动旨在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预先得到适当活动, 为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和进行各种运动动作做准备, 预防伤害事故。如学生的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不认真, 在课堂中后期运动强度逐渐提高时, 极易发生急性运动损伤。

3 防范措施

3.1 完善制度, 明确职责

学校应该完善场地和体育设施、危险器材安全检查制度、学生运动前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课外体育活动值日轮岗制度和学生健康检查卡等, 使事故防范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学校的体育组、医务组等办公场所和体育场馆内均应公开张贴安全防范工作要求和责任制度, 随时提示教职工尽职尽责地搞好学校体育事故的安全防范工作。学校应该宏观看待学校体育事故的责任, 将责任分解为若干个层次, 提高部门的责任感。

3.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 同时也有责任让学生形成安全第一的思想。应当严格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教学计划组织体育教学活动,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 规范体育教师的言行。

体育教师课前应对场地、器材进行细致检查, 排除安全事故隐患。在体育教学中, 上课集合整队, 记录考勤, 对服装、鞋不符合上课要求的学生令其更换,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讲明动作要领, 做出动作示范, 提出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 加强安全保护。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关注体质较弱和特异体质的学生。室外活动发现有学生打闹或做出危险动作时, 要马上制止。一旦发现学生身体有强烈的不良反应, 要及时通知班主任和校领导, 必要时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诊治或抢救。

教师不仅要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还要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 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 这样遇到问题时可在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 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3.3 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对学生开展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活动, 促使其正确认识体育安全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入学时教育、开学时强调、课前叮嘱、运动前提示、事故重演等方法使学生获得安全的直接经验, 提高对体育安全认知的清晰度, 树立并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建议利用板报、宣传画、主题班会、辩论赛、评奖活动等各种载体强化学生对体育安全的理解, 创建良好的体育安全文化氛围。

作为体育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安全事故, 所以应改革教学方法。在思想上重视安全问题;在教学上扎扎实实, 认真负责;在业务上刻苦钻研, 不断进取;在管理上明确责任, 落实到位, 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摘要:最近几年在体育课中经常发生学生受伤、猝死等安全事故, 给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及学校都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 如何减少甚至避免体育课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对体育教学安全问题进行分析, 以便更好地对体育课进行管理。

关键词:体育课,安全问题,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构建展望下一篇:高等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