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感范文

2024-07-25

社会安全感范文(精选12篇)

社会安全感 第1篇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 来自于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是与日俱增, 大学生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在没有经历社会磨砺的前提下, 大学生的心理敏感度是很高的。同时由于当前社会经济体制导致的社会两级分化以及社会浮躁心理的蔓延, 导致如今社会心理的扭曲, 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报复行为, 尤其是一些针对大学生的伤害事件的发生。这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安全的不信任, 社会安全感的严重恶化。并且由于社会监管不力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安全问题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社会安全感。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生产力的核心, 他们对社会安全感的反应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普遍安全感。低下的社会安全感影响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建设的决心于信心, 这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个巨大的阻碍。

2 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一) 自身心理因素

由于城乡差距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差距, 以及人际关系, 个人人格, 个人性格都是影响社会安全感的个人心理因素。

(二) 家庭环境的影响

(1) 由于父母婚姻状况导致的单亲情况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有着巨大影响, 同时会导致其安全感的缺失。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安全感也是一种重要因素。

(2) 家庭教育方式和模式,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模式的选择也是各有不同, 在较为传统和硬式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

(3) 家庭的组成状况对于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下也能影响安全感, 没有姊妹, 兄弟的独生子女往往会相较于非独生子女安全感要低下。

(三) 学校因素

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 但毕竟缺乏社会经验, 安全防范意识淡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高校的安全防范教育却仍然不够全面、系统, 尚未充分发挥教育职能。我们知道, 大学校园相对于初高中来说, 明显更加社会化、多样化、复杂化。相对应的, 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学校在学校安全监管方面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学校的社会接触方面的教育以及教育方式的选择同样影响社会安全感。

(四) 社会安全事件的影响

(1) 食品卫生安全。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 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 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其安全与否对于安全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糟糕的食品卫生安全状况, 会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无法获得最基本的安全感。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 滥用添加剂、多头监管, 政出多门、惩罚力度太轻等问题日益显现。

(2) 社会交通安全。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出行的工具也是不断发生改变, 如今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 动车和高铁的发展, 航空业的进步。在各类事故中, 道路交通事故不论从发生次数, 还是从死亡人数上来讲, 都位列各类事故之首, 且呈上升势态, 其死亡人数约占70%。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 高铁出轨, 飞机失事让人们心中的出行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对于奔波于全国各地的离家求学的学子更是如此, 伴随交通发展的交通安全的关注是至关重要的。

(3) 信息安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人们更多地采用网络来传输信息, 然而, 计算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问题。信息安全已经是国家、政府、部门、行业都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信息安全指信息自身的安全和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但是信息爆炸的今天要进行信息安全监管的难度是愈发高, 这使得信息盗取, 信息泄露屡见不鲜。

(4) 学生人身安全。多年以来, 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甚至女研究生被拐卖、杀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随着网络资讯的迅猛发展, QQ、陌陌、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层出不穷, 大学生的热情、单纯加之防范意识淡薄给自身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一些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独自去见陌生人频频遇害的案例, 就是明显的例证。

3 如何提高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策略

(一) 强化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患意识以及自我解决和抵御社会安全风险的能力是提高安全感的根本。了解大量社会安全案例, 从中分析、汲取、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心理素质, 提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二) 家长应该为孩子从小创造一个有爱, 平等的家庭环境, 在正常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的世界观, 价值取向都将是健康, 正确的。这样的孩子对社会安全感也不会缺失。

(三) 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要有针对性进行挫折应对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健康人格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完善安全防范教育, 使学生安全教育进一步发展。这对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预防心理问题产生培养康人格的完善,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 政府部门应该完善法律制度, 建立监管体系,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最近几年有关于大学生社会安全的问题频繁发生, 导致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对于社会安全感出现波动,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状况以及致使其波动的因素, 同时对提升社会安全感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社会安全感,需求层次理论,影响因素,对应策略

参考文献

[1]洪梅, 任璐, 落霞梅.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J].金田 (励志) , 2012 (09) .

[2]黎红, 繆婕玲.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11 (12) .

社会安全感(共) 第2篇

一、委托调查。2010年社会安全感满意度是列入党政综合考核的第一年。晋城市为杜绝和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确保调查结果详实准确,客观公正,在今年进一步完善测评体系,创新调查方法,采取了书面委托晋城市统计局独立组织调查的方式,并解决了调查专项经费,对晋城市六县(市、区)、开发区进行了调查员回避所在县(市、区)“推磨式”大循环调查的方式,开展社会安全感满意度抽样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掌握了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反映和评价。

二、严密组织。为切实搞好这次问卷调查工作,晋城市统计局精心组织:一是组成了专门的工作班子,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及时制定了社会安全感调查方案;二是抽调28名派驻各县(市、区)调查监测中心的专职调查员组成7个调查组,分别由晋城市统计局科级干部带队,通过集中封闭培训,实行地域和工作地回避,佩证上岗开展调查;三是制定严格的保密纪律,要求调查员和工作人员不得将被抽中普查区和被调查户名单、调查登记结果和被调查人的有关情况向调查机构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透漏,如有违反,按《统计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责任查纠;四是建立了调查工作质量责任制和调查质量奖惩措施,要求调查员对本调查区的数据质量负责,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五是局纪检组、监察室对这次调查实行全程监督,确保调查结果公平公正。

三、科学抽样。为准确、客观地反映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实际感受,使抽样调查的主要指标有较好的代表性,在抽样规模上,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对象为载体,每县(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各抽取100户,其中城镇40户,乡村60户,每户调查1人。抽样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采取三级抽样,即市级单位抽乡、镇、街道,乡级单位抽村(居)委会(普查区),普查区抽居民户调查群。抽户方法采用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确定被调查户,在抽中户的16周岁以上人口中抽选一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意见,并且其生日距离调查日期最近的1人确定为调查对象。

四、规范操作。这次调查,做到了八统一。一是统一事先不通知地方;二是统一调查组人数(每组4人),每县(市、区)派一个组,每组再分为两个调查小组,实行2人进一户调查方式;三是分三次统一时间开启市级单位抽样信封;四是统一调查城、乡类别时间和工作进度;五是统一调查内容,由调查员入户发放《群众安全感调查问卷》,由被调查人自己填写,填写完毕,由调查员负责收回,装入专用信封,出门前用统一印制的封条密封,晚上存放于所在县(市、区)统计局保险柜;六是入户问卷调查结束后,各调查组将装有调查问卷信封及时交回晋城市统计局纪检监察室统一保存;七是晋城市统计局组织专人,由纪检监察人员全程监督,统一开启信封,对调查问卷进行录入,并对审核无误的录入原始数据进行汇总,报晋城市委政法委和晋城市委考核办;八是调查员在基层调查期间食宿、交通车辆均由市统计局统一安排解决。

五、结果详实。这次调查,方法新、措施好、纪律严,特别是这支高素质的调查员队伍,非常能吃苦、能战斗,冒严寒,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地完成了调查任务。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对社会安全的评价和意见,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地反映给了晋城市委、市政府,增强了今后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针对性,为晋城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涉及本区群众对居住小区及周边地区治安状况感受、对治安状况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治安问题的建议。

(二)调查样本

全区样本量有效调查户为2300户。每个街乡镇调查样本量在100-150户之间。每个社区、村保证至少7个样本量。

(三)调查方法

以街乡镇居、村委会常住户为样本框,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覆盖21个街乡镇的被访户,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系统进行调查。

(四)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居住地看:在街道居住的户占70%,在河西两镇居住的户占10%,河东三乡村居住的户占20%;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40.7%,女性占59.3%;

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8-70岁之间。其中:18-25岁占12%,26-55岁占71%,56-70岁占17%。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被调查对象认为居住地社会治安状况“安全”的占93.4%,“不安全”的占5.4%,“说不清楚”的占1.2%。

与一季度相比,认为二季度社会治安状况“有明显好转”的占52.4%,“和以前一样”的占44.7%,“比以前更差”的占2.9%。具体情况如下:

(一)各街乡镇安全感及增减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有13个街乡镇的群众安全感超过全区93.4%的平均值。其中4个街乡镇安全感均超过97%,依次是王佐镇、长辛店镇、宛平地区、云岗街道,满意度分别是99.1%、99%、98.4%、97.0%。安全感在全区平均值以下的有8个街乡。

根据对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群众安全感连续调查,发现第二季度,有10个街乡镇安全感上升,分别是长辛店镇、方庄地区、南苑乡、太平桥街道、卢沟桥乡、王佐镇、马家堡街道、长辛店街道、云岗街道和南苑街道;11个街乡镇安全感下降。具体变化情况如表所示:

(二)不同群体的安全感

1、男性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

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

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

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群众安全感最高,为97.8%,大专、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安全感分别为96.2%、95.4%、93.1%、90%。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三、群众对当地社会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

(一)过六成群众在居住周边能见到社区民警

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35.9%的群众回答“经常见到”;有29.1%的群众回答“偶尔见到”;有35.0%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二)过九成的群众在近三个月没有遭受入室盗窃的侵害在问及“近三个月,您及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时,97.8%的群众选择“没有”;2.2%的群众选择“有”。

(三)九成的群众在近三个月没有遭受自行车、汽车被盗

在问及“近三个月,您及家人有没有发生过自行车、汽车被盗情况”时,90%的群众选择“没有”;10%的群众选择“有”。

(四)超八成群众受到不法侵害时会选择报案

当受到不法侵害时,选择“报案”的群众占87%;选择“看情况再说”的占12%;选择“不报案”的占1%。

四、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大因素

(一)流动人口

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6%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 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16.6%和10.1%。

(二)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

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所占比重为36.2%,居首位;“宠物伤害”次之,占21.1%。

五、群众对社会治理的建议

1、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63.6%的户认为流动人口太多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外来人口潜在危险”也是仅次于“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的另一大因素。所以被访者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2、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53.6%的户所在小区未实行封闭式管理或没有专人值班,主要集中在花乡、南苑乡、右安门街道、南苑街道及东铁营街道。不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小区,出入人员混杂,影响群众安全感。所以,被访者建议实行小区封闭式管理或者设有专人值班。

3、加强法治道德宣传教育

从调查结果看,宠物伤害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损坏公共设施、遇到危险不能互相帮助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所以,被访者建议通过各种形式的法治道德宣传,提高民众素质,自觉管好宠物,保护公共设施,维护社区环境。

4、增加执法部门警力

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被访者在社区内从未见过民警,1/3的人在社区内偶尔见到民警。调查中,被访者建议关部门应增加警力,增加巡逻次数,保证居民安全。

禄丰县公众安全感调查报告

来源:综合股 浏览次数:2806 添加时间:2006-8-10 16:15:30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党和国家致力抓好的一项工作。让人民群众来评价社会治安状况,评价各职能部门履职情况,进而找出、找准影响当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动平安和谐社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2005年11月,根据州的统一安排,县统计局抽选了150户城乡居民安全感问卷调查,调查汇总结果显示,对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和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90%的人认为“安全”或“基本安全”、“好”或“一般”,10%的人认为“不安全”、“较差”。调查中也反映出,我县的社会治安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希望引起重视。

一、调查基本情况

按照州统计局的要求,县统计局,县综治办认真研究,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金山镇五个社区55户城市居民和金山、土官、和平、高峰、一平浪、舍资、旧庄、广通八个乡(镇)24个村民委员会的城镇居民20户,农村居民75户,共150户城乡居民家庭,由我局派出八个人员对乡镇进行指导,对抽中的24个村委会的文书进行业务培训,再由主任、文书亲自对每个家庭中抽取一名年满16岁以上的人进行访问。在调查中我们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必须由两人同时进行调查,并签字负责。

在被调查者中:男性占74%,女性占26%;16至29岁的占11%,30至49岁占68%,50至59岁的占14%,60岁以上的占7%;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17%,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2%,受过高中教育的占18%,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23%。在被调查者的职业中:工人占9%,公务员占12%,职员占9%,务农农民占45%,务工农民占3%,经商农民占3%,文教卫体人员占5%,个体工商户占4%,无业(失业)人员占6%,离退休人员占3%,其他占1%。

二、社会治安总体状况评价

(一)社会治安总体评价

对社会治安总体评价,调查方案设计了5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1、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有50%的人认为“安全”,40%的人认为“基本安全”,10%的人认为“不安全”。

2、对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有49%的人认为“好”,38%的人认为“一般”,13%的人认为“较差”。

3、对当前那一类治安问题最影响公众安全感的问题,有34%的人认为是“公共秩序混乱”,30%的人认为是“刑事犯罪”,29%的人认为是“交通事故”有7%的人认为是“火灾”。

4、在被访者今年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与去年相比较时,70%的人认为“有明显好转”,27%的人认为“和以前一样”,3%的人认为“比以前差”。

5、被访者认为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有61%的人认为打击“有力”,38%的人认为“不太有力”,1%的人认为“不力”。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表明,90%被访者查对我县的社会治安状况是满意的,充分肯定了我县的社会治安总体状况是好的。

(二)社会治安环境的评价

社会治安环境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群众的安全感建立在对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秩序的真实感受上。通过调查,结果如下:

1、被访问者住地是否有治安岗亭(警务站)或门卫室,有49%的被访问者回答“有”,51%的被访问者回答“无”。被访者住地是否有治安巡逻,有77%的被访问者回答“有”,23的被访问者回答“无”。

2、在调查所在地的学校周围治安秩序时,有58%的被访问者认为“好”,34%的被访问者认为“一般”,4%的被访问者认为“差”,4%的被访问者“不了解”;在调查车站治安秩序时,有29%的被访问者认为“好”,51%的被访问者认为“一般”,7%的被访问者认为“差”,13%的被访问者“不了解”;在调查大企业(工厂、矿山)周边治安秩序时,有23%的被访问者认为“好”,45%的被访问者认为“一般”,5%的被访问者认为“差”,27%的被访问者“不了解”;在调查公共场所(商场、影剧院)治安秩序时,有35%的被访问者认为 “好”,48%的被访问者认为“一般”,6%的被访问者认为“差”,11%的被访问者“不了解”。

3、在问及对公安机关(派出所)、人民法院(法庭)、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法律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五家机构的工作是否满意时。

(1)对公安机关(派出所)的工作,有17%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5%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51%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6%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其中:对社区住地民警的工作评价情况是: 一是对“民警上门走访服务”,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0%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7%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二是对“民警服务态度”,有13%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3%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55%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8%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三是对“暂住人口管理”,有12%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2%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5%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10%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21%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四是对“调解邻里矛盾、纠纷”,有 19%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0%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9%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13%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五是对“报案出警及时性”,有18%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0%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55%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8%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六是对“案件回告执行情况”,有12%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4%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24%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2)对人民法院(法庭)的工作,有14%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9%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9%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17%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3)对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有17%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8%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51%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2%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22%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4)对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有16%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3%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54%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5%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12%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5)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工作,有22%的被访问者回答“很满意”,有11%的被访问者回答“比较满意”,有47%的被访问者回答“满意”,有7%的被访问者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13%的被访问者回答“不了解”。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通过多年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我县社会治安环境逐年好转,社会治安总体环境良好,大多数群众感到满意。

三、群众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对增强公众安全感的意见

只有充分了解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社会安全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使广大群众安居乐业。

(一)群众关注的主要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公众所关注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有22%的被访问者最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有17%的被访问者最关注“社会治安”问题,有17%的被访问者最关注“教育”问题,有13%的被访问者最关注“社会保障”问题,有11%的被访问者最关注“腐败现象”问题,有7%的被访问者最关注“住房”问题,有6%的被访问者最关注“失业、下岗”问题,有4%的被访问者最关注“两极分化”问题。

2、对目前社会治安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调查,有22%的被访问者认为“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突出,有 20%的被访问者认为“入室盗窃”现象突出,有16%的被访问者认为“制假贩假”现象突出,有13%的被访问者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突出,有12%的被访问者认为“吸毒贩毒”现象突出,有12%的被访问者认为“抢窃、抢夺”现象突出,有3%的被访问者认为“流氓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现象突出,有2%的被访问者认为“制黄贩黄”现象突出。

3、对当前政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39%的被访问者认为“效率不高”,有7%的被访问者认为“工作推诿”,有6%的被访问者认为“执法不公”,有5%的被访问者认为“态度生硬”,有5%的被访问者认为“其他”,有4%的被访问者认为“警容风纪不整”,有2%的被访问者认为“耍特权”,有14%的被访问者认为“贪赃枉法”,有30%的被访问者“不了解”。根据以上调查情况表明,目前群众最关注的治安突出问题是“外来人员违法犯罪”排在首位,其次是“入室盗窃”,再次是“制假贩假”,第四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第五是“吸毒贩毒”。群众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是“环境污染”排在首位,其次是“社会治安”,再次是“教育问题”,第四是“社会保障”。群众普遍认为当前政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照突出程度是“效率不高”、“工作推诿”、“执法不公”和“态度生硬”。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居民关注的是居住地附近的“环境”,和“社会治安”,子女的“教育”,和自身权益、分配、医疗以及今后的“社会保障”、出行的“交通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充分表明城乡居民需要更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已对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对加强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增强公众安全感的几点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广大群众十分关心我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就如何增强公众安全感提出许多建议。有26%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加强巡逻”,有21%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有11%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加强青少年教育”,有11%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公正执法”,有8%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提高警察素质”,有6%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增加街面警力”,有6%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迅速破案”,有6%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鼓励“见义勇为”,有3%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改进警察装备”,有2%的被访问者认为应当“改善警民关系”。

日本小学生的社会安全感 第3篇

坐地铁的日本孩子们

即使是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日本的小孩子也是自己乘地铁跑东跑西的。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种群体动力。

在日本的公共交通上常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小孩子独自一人或是三两人结伴在列车上寻找空位。他们穿着及膝的长袜,锃亮的漆皮鞋和格子衫,头戴宽檐帽,紧紧地系在下巴下面,地铁卡就别在他们的背包上。

这些孩子顶多6到7岁的样子,他们正在去学校或从学校回家的路上,而身边完全没有监护人的踪影。

一档日本很火的电视真人秀Hajimete no Otsukai(中文译名为“我的第一次跑腿”),记录了一群只有2~3岁的日本孩子被派出去完成“工作”的过程。

他们摸索着找到菜贩子或是面包店的全过程都被隐藏的摄影机拍摄了下来。这档节目在日本已播放了超过25年了。

9岁的独行娃

凯拓(音译)是住在东京的一个12岁的小男孩,他父母离异并已组织各自家庭,从9岁开始,他就自己一个人乘地铁往返于他父母各自的家,两人离婚之后共享抚养权。“一开始我有那么一点点担心”,他承认,“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一个人乘地铁。但也仅仅是一点点担心罢了。”

现在的他觉得这简直是小菜一碟。一开始他的父母也忧虑不安,但是他们后来还是决定放手,因为一方面觉得他年纪已经够大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其他孩子自己一个人出行也很安全。

“老实说,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地铁很安全,也准时,而且乘坐起来也很容易,而且凯拓也很聪明,”凯拓的继母说。

她的继母回忆起自己的经历说,她比凯拓年纪还小的时候就自己乘地铁跑来跑去了。“那个时候我们也没有手机,但我还是可以乘地铁从地点A到地点B。现在,如果他迷路了,他会打电话给我们。”

群体依赖养成了孩子的独立性

那究竟日本孩子这种超出常人理解的独立是如何养成的呢?事实上这种独立性不是自己养成的,而是靠“群体依赖”。

文化人类学家Dwayne Dixon曾经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日本的孩子,他说:“日本的小孩儿从小就有这样的认知,认为理想情况下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在有需要的时候出手相助。”

这一论调在学校里也被再三强调,孩子们轮流负责清洁和发放午餐的工作,而不是依靠学校的教职工来担负这一责任。这样的做法“将工作分配给多个人,每个人都有期待。包括教会每个人洗厕所具体要怎么做。”Dixon说。

在一个公共空间里给孩子分配责任意味着孩子能感受到一种所有权,并且扎扎实实地体会到弄乱一切的后果,因为他们得自己打扫干净。这一理念延伸到了更大的社会领域(也就是为什么日本的街道通常都很干净的其中一个原因)。

日本的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他身边的陌生人会向他伸出援手。

日本的犯罪率非常低,这当然也是父母们能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行的重要原因。但是较小范围的城市区域以及人们倾向于走路和使用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也增强了安全度,或者说是人们的安全感。

“日本公共空间的规模也比世界其他地方好很多—— 古老的、只能走人的空间控制了人流和速度。”在日本的城市,人们习惯走路去任何地方,公共交通也战胜了汽车;在东京,一半的出行依赖地铁或公交,还有四分之一是走路。汽车司机也习惯和行人和骑自行车者共享街道。

凯拓的继母说,只有在东京她才敢让一个9岁的孩子自己一个人乘地铁,如果是在伦敦或纽约这是绝对不行的。

这也不是说东京的地铁就丝毫没有危险。女性在地铁上被咸猪手侵犯的问题就一直都存在着,这也使得从2000年开始日本引入了女性专列。

然而,还是有许多城市中的日本小孩在没有监护人在身边的情况下,独自一人乘地铁去学校或是四处走动。

给孩子这样的自由,是因为家长们不仅信任他们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信任整个社会。

“很多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孩子的安全感是自己寻求的。”Dixon观察到,“但是日本社会的这一现象可能使西方人对这种无须言明的信任和合作深深触动。”

社会安全感 第4篇

一、研究现状

(一) 大部分大学生社会安全感较高。

1.大部分学生校园安全感较高。校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之地, 是否具备安全的校园环境, 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安全感, 为此, 必须做好校园安全隐患相关工作。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校管理方式不同, 各大高校学生的校园安全感不同。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院校的学生与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院校的学生相比, 社会安全感较低。2.多数学生交通出行安全感较高。城市的人口较为集中, 车流量大, 交通情况十分复杂, 为此, 人们更加关注交通安全问题。

(二) 少数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表现不足。

网络信息安全感不突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生活娱乐、学习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 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网络安全风险。

二、影响因素

(一) 个体因素。

据相关数据显示, 来自农村的学生相对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而言, 安全感较低, 而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与非独生子女相比, 安全感相对高一些, 男生的安全感普遍高于女生。个体本身的特性、气质等因素也会对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造成影响。性格外向、感情细腻的个体的人际关系处理得较好, 人际安全感较强。

(二) 家庭因素。

家庭类型和家庭教育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安全感, 家庭环境十分重要。一方面, 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相对于完整家庭的孩子而言, 社会安全感较低。由于家庭关系、家庭氛围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 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 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 间接影响孩子的社会安全感。

(三) 学校因素。

校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之地, 校园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是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基本前提。然而, 多数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并不到位, 有些学校对于刚进校的新生, 会展开各种安全演练活动, 比较形式化。但之后就没有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使得多数学生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毫无防备。

(四) 社会安全事件。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 为此, 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我国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 如地沟油、毒奶粉、毒大米、人造鸡蛋、病死猪肉等, 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食品安全感。面对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报道, 多数大学生对当前的食品安全不放心, 而学校食堂卫生状况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评价。由于当前有关高度危险作业的报道增多, 如一些施工人员在缺乏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下高空作业导致坠落事件、煤矿爆炸事件等, 使得当前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一些学生认为许多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无法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在网络信息化普遍发展的时代, 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 也面临着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如个人隐私被泄露、计算机病毒、盗取重要信息、网络陷阱等, 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网络安全感, 为此, 应重视网络安全隐患问题。

三、提高人们社会安全感的对策

(一) 提高自身抵御社会风险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

对于当前频频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交通事故、信息安全事件等,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抵御社会风险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 消费时小心被骗。注重培养自我心理素质, 熟悉掌握突发事件应变知识, 面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提高自我应急疏散能力。

(二) 家长应从小为孩子创立一个温馨、平等的家庭环境。

一个温馨、平等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处在快乐、和谐氛围环境中的孩子, 容易具备外倾性人格, 他们的社会安全感较高, 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为此, 家长应从小为孩子创立一个温馨、平等、健康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三) 学校应加强社会安全教育, 创新安全教育模式。

校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之地, 学校应加强社会安全教育, 创新安全教育模式, 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校方可通过制作宣传册、校报刊登、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宣传, 让他们了解当前社会安全问题的现状, 强化他们的防火、防盗、防骗意识;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指引学生健康上网, 正视网络陷阱、网络诈骗, 对网络风险加以防范;学生必须熟悉校内相关消防器材, 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 校方应定期展开消防演练活动, 提高学生应急疏散能力, 培养他们的自救技能, 防范于未然。

(四) 政府部门应完善法律制度, 建立监管体制,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治安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共同维护、治理, 政府部门应完善法律制度, 建立监管体制,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进而为公众营建一个安稳的社会环境。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治安工作的中坚力量, 需强化队伍建设, 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提高综合执法水平。

结语

大学生又是当今社会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 其社会安全感现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 本文分别分析了社会安全感的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提高社会安全感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曾勇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评论, 2014年10期.

社会公众安全感调查报告 第5篇

为了深入了解广大群众对所居住、工作地区社会治安状况的真实感受,准确查找影响公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政法综治工作,20XX年10月初至11月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综治办委托自治区统计局,采取电话调查访问的方式,开展了20XX年全区公众安全感调查。

此次公众安全感调查实际有效调查样本10000份,占全区总人口的调查问卷依据全区各县(市、区)人口数均匀分配,按照等距抽样的规则,确定具体被调查访问对象。调查访问对象为16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人员,调查时间为公休日、节假日和正常工作时间之余。

调查问卷设计了与人民群众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居住安全、出行安全密切相关的若干个问题,如今年以来,您所在小区(村庄)、单位是否发生过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侵财类案件、今年以来,你所在小区(村庄)、单位是否发生过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案件、今年以来,您或家人在居住地商场(农贸市场)购物、银行取款、医院就医、乘坐公共汽车时是否遭遇或目睹过不法侵害等。每个问题设置了例如没有、偶尔、多次、不了解等不同程度的回答选项,并赋予不同的分值。将某个县(市、区)被调查对象的回答换算为分值并逐一累加,再除以该县(市、区)的全部被调查对象数,即得出此县(市、区)的公众安全感分值。

群体事件与社会安全 第6篇

关键词:群体事件;利益冲突;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2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09—02

一、群体事件与政府角色

对于群体事件的认识,有几种不同的看法:(1)群体性事件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 以群体参与为特征, 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等手段, 扰乱和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极端行为[1]。(2)群体性事件是指为了满足某种共同利益或表达某种共同关心而临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实施的集体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行为[2]。(3)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 由一定数量人参与并形成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 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群体行为[3]。

在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如何表达,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的表达,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制度设计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探索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协商机制的过程。尽快建立起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维护机制,对执政党和政府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使社会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是改革的长期目标,是我国在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要长期努力达成的目标。对于民众权利和利益的维护,最有效的手段是机制创新,就是建立自主表达、自主维护、自主实现新体制和机制的过程。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矛盾的凸显,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问题。现行处理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社会矛盾预测、评估、化解机制,是解决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最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我们,要真正解决“群体性事件”,需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政府的行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特别是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瓮安“6·28”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反思事件的发生原因时说,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瓮安事件暴露出一些基层政府治理功能的弱化,矛盾不是迅速解决而是长期地积累,干群党群关系不是和谐互动而是紧张缺乏互信,这种现象不止瓮安所独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有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更重要的是,对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推诿敷衍。

二、无直接利益冲突

瓮安事件中的参与者与死去的女中学生并没有关系,这种无直接利益下的社会冲突目前有很多,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所谓“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冲突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感觉到自己是显在或潜在的被权力迫害者,于是借机表达、发泄不满情绪而出现的冲突[4]。在有组织的群体性事件与自组织形式的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与群体都有着明确的利益诉求,个体以及群体行为都受到理性意识的约束,而且这两种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之前有一定的酝酿过程,所以只要处置得当,这两种群体性事件都比较好预防和控制。情绪主导型群体事件则存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冲突中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瓮安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有学者指出,“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呈现出三个特点: (1)参与的群众尽管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但大多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老百姓;(2)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而参与的“维权”行动;(3)冲突的对象往往是代表公共权力的政府部门或者权力机关[5]。这表明,民众的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流失严重,社会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相伴生的,具体说来就是自1990年代以来,强势精英群体对国家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增大,相反,国家的自主性却降低,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两大政策目标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公共政策的制定明显地向社会上层倾斜, 忽视了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在资源分配方面却重经济政策、轻社会政策, 用于社会政策的资源太少;同时也缺少有效的照顾社会中下层民众利益的社会政策, 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确实有所忽视[6]。在这样的阶层分化并出现社会两极化的趋势下,社会矛盾特别是由利益冲突所引起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所影响的群体也不是一小部分人,而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目前中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已达1. 4亿~1. 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 ~14%。群体性事件多发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制订公共政策时对弱势群体考虑不周。究其根本在于当弱势群体的利益被侵害后,个人无法找到适应弱势群体需要的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无奈之下,他们希望能有足以引起上级政府与领导重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于是群体事件便成为他们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与方法。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正常的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问题,完全有可能避免激烈的社会冲突的发生。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GDP进入1 000元~3 000 美元时期,各国社会都会进入不协调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进入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认为,“稳定成为问题, 正是变革社会或现代化过程中的特征。”[7]从表面上看,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参与者与冲突事件本身无关,但从根本上说它仍然导源于终极意义上的利益冲突,只不过这种利益冲突不是以“积极维权”的姿态直接从正面发力,而是以“消极维权”的隐蔽姿态从侧面出击。

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公信力及其制度与机制的建设

对于执政公信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其要旨,始终离不开公众对执政者的认同、信赖与拥戴感,或者执政者对公众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这个中心议题。执政公信力与执政地位的巩固、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对于这一点,瓮安事件、陇南事件、沪上袭警案等等。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影响比较大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无疑给了整个社会惨痛但却深刻的证明。总结以往的群体性事件的教训,可以清楚的看到“违法行政, 执政为民思想缺失, 基层组织涣散难以化解不稳定因素” 或“ 有利益丧失感的群体与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对立”是导致冲突的重要原因。

古罗马著名思想家西塞罗具有永久价值的教诲:“我们的确应当重视官员, 因为没有他们谨慎、细心的工作, 一个国家就无法存在。事实上, 共和国的全部品性是由有关官员的制度安排所决定的。”[8]

因此,一个廉政型、服务型政府是维护政府政策合法性并提高执行力的重要前提,也是人民群众高度认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政府的腐败行为和部分干部责任意识的缺失是无直接利益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有效地制止政府腐败问题,将会进一步引发公众对政府形象与政策的“认同危机”,政府会越来越成为一些因社会转型而变成弱势群体的公众的发泄对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以公共服务为主的社会成果的共享保障机制的核心。

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可以转化于无形之中,也可以引发剧烈冲突。冲突来源于利益分歧,化解和避免冲突的关键是要有利益整合和表达的制度化途径。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由于其物质财富、政治影响力、社会声望、教育程度等资源的占有量很少,利益表达和利益追逐能力很弱,因而利益表达的相对成本更高,利益表达更为艰难。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易于导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情绪宣泄,以获得一种相对的心理平衡。可以说,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非制度化的一种形式。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长期的任务,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因此,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多数人认可的利益分配格局,既有利于实现社会转型,也有利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为此,国家和政府应以不同利益主体的调节者的公正立场出现,抓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制定政策要公平地反映和协调城乡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通过协调不同主体的不同利益,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方式,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使不同主体遵循共同的法律法规,以避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激化、冲突的公开化,保证各个利益主体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下获取各自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先福,马建文.当前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研究与探讨[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48.

[2]皮华英.群体性事件心理分析[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75.

[3]陈晋胜,张涛.群体性事件性质,原因的辩证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3) :42.

[4]钟玉明,郭奔胜.我国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J].瞭望新闻周刊,2006,(42):58.

[5]顾绍梅.我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40.

[6]孙立平.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裂变[J].天涯,2006,(2):170 .

[7][美]塞缪尔·P.享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8:46.

[8]西塞罗.法律篇[G]//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2.

社会安全感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按照遵义地区初、高中分布特点, 随机抽取初、高中各1所 (遵义县第八中学、遵义县第一中学) , 然后在初中各年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 发放问卷450份;在高中随机选取高一年级, 在该年级中随机抽取10个班级, 发放问卷550份。初、高中生共发放问卷1 000份, 回收934份, 剔除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为911份, 有效率为97.5%。其中男生479名, 女生432名;留守儿童267名 (男生135名, 女生132名) , 非留守儿童644名 (男生344名, 女生300名) 。年龄在11~17岁之间。

1.2 测评工具

1.2.1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5]

该量表由贾林斌编制而成, 共59个项目, 其中有16个反向计分项目;包括学习适应、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挫折耐受力6个维度, 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9, 各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66~0.852之间。该量表采用4级计分, 完全不符合计4分、基本不符合计3分、基本符合计2分、完全符合计1分。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 删去挫折耐受力维度后进行施测, 得到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7, 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73~0.875之间。删减后的量表采用4级计分, 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4分。各维度得分越高, 表明其社会适应能力越差。

1.2.2 安全感量表[6]

包括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2个维度, 共16个项目, 各维度与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7, 0.870, 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796, 重测信度为0.742。量表采用5级评分方法, 1~5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计1~5分, 其中安全感总分是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2个维度得分之和。确定控制感维度得分越高, 表明个体对生活的确定控制感越高;人际安全感维度得分越高, 表明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安全感程度越高;安全感总分越高, 表明个体总体心理安全感程度越高。

1.2.3 自尊量表 (SES)

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 (SES) [7]。该量表有10个条目, 正向计分5题, 反向计分5题, 1~4级评分, 单一维度, 总分越高, 表示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8。

1.3 测评方法

统一培训调查员, 使用规范统一的指导语,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整个测试过程均由本专业的人员担任主试。本研究中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 由父母一方或代理监护人教养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8]。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儿童心理安全感得分比较

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的学习适应、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家庭环境适应等维度得分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在校内人际关系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自尊得分较高, 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得分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在校内人际关系上, 留守男生得分高于留守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余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2.2 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与自尊、心理安全感的相关性

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中的学习适应、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与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均存在负相关 (P值均<0.01) , 与自尊均存在正相关 (P值均<0.01) 。见表2。

注:*P<0.05, **P<0.01。

2.3 留守儿童自尊、心理安全感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以社会适应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 以自尊、心理安全感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Enter法) 。结果发现, 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自尊对学习适应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B值分别为0.168, -0.353, 0.231 (P值均<0.05) , 共同解释学习适应变异的15.6%;人际安全感、自尊对自我意识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B值分别为-0.431, 0.406 (P值均<0.01) , 共同解释自我意识变异的45.8%;确定控制感、自尊对社会交往适应有回归效应, B值分别为-0.310, 0.254 (P值均<0.01) , 共同解释社会交往适应变异的23.6%;自尊对校内人际关系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B值为0.378 (P<0.01) , 解释校内人际关系变异的20.0%;自尊和心理安全感对家庭环境适应回归不显著 (P值均>0.05) 。见表3。

注:**P<0.0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中学习适应、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和家庭环境适应4个因子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 说明留守儿童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更差;而在校内人际关系因子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来说, 留守给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与国内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致[9]。

留守儿童自尊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 与国内已有研究不一致[10];且本研究中自尊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负相关, 这可能与留守儿童自尊的性质有关。自尊异质性研究认为, 自尊不单只有高低之分, 而是存在多种类型如安全高自尊和脆弱高自尊[11]。留守儿童的高自尊可能属于脆弱高自尊, 并与相关障碍一起, 对社会适应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这点在以后需作进一步研究。在心理安全感方面, 留守儿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 说明留守儿童个体的心理安全感程度低, 与朱丹[4]、黄月胜等[12]的研究结论一致。

留守儿童群体的性别比较发现, 在社会适应的校内人际关系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现为男生更加不适应学校的人际关系。可能与中学时期男性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关, 男性对于独立性和成人感的要求更加强烈, 网络等媒体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留守儿童自尊和心理安全感是2个有效的预测因子, 通过改善留守儿童的自尊和心理安全感能够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学习适应、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和校内人际适应等社会适应性的改善, 但是对于家庭环境的适应作用较小。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长期分离, 其教育失去了稳定的监控, 情感交流少, 造成心理安全感较非留守儿童低, 这种心理安全感和自尊的获得和父母失去了必要的联系, 可能是造成留守儿童自尊、心理安全感不能对其家庭环境适应进行解释的原因。因而,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频率等因素可能是影响留守儿童家庭适应的关键因素[13]。

摘要:目的 探讨自尊及心理安全感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为提高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水平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心理安全感量表和社会适应性量表, 对整群随机抽取的遵义市267名留守儿童和644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评。结果 留守儿童在学习适应、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家庭环境适应各能力上较非留守儿童弱 (P值均<0.05) ;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得分与自尊呈正相关, 与心理安全感呈负相关 (P值均<0.01) ;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自尊对学习适应有回归效应, 人际安全感、自尊对自我意识有回归效应, 确定控制感、自尊对社会交往适应有回归效应, 自尊对校内人际关系有回归效应, B值 (绝对值) 在0.1680.431之间, 解释因变量变异在20.0%45.8%之间。结论 培养留守儿童安全高自尊和心理安全感, 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虚拟社会引发公共安全问题分析 第8篇

虚拟社会引发公共安全问题的内涵及特点

公共安全的定义多种多样,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 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很不相同。概括起来看, 一般意义上或者真实世界的公共安全可以用来指那些可能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财产以及生产生活秩序的重大安全事件, 包括传统公共安全和非传统公共安全事件两种。其中, 传统公共安全事件是指那些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对抗等, 非传统安全则主要指那些经济安全、金融安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恐怖事件等。

虚拟社会引发的公共安全与真实世界的公共安全有很大的不同, 它们主要是一些非传统安全, 一般不以激烈的暴力或对抗形式出现, 所引发的影响一般不会直接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 但可能间接导致人的生命、财产、健康受损, 并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惶恐和社会混乱, 破坏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虚拟社会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可能的诱因很多, 例如互联网病毒, 可能引起网络的大面积瘫痪, 甚至某一办公系统的全面瘫痪, 从而影响公民、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并因此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电脑黑客入侵, 可能导致很多国家经济秘密、军事机密、商业机密泄露, 从而引发重大的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问题。一些所谓网络大V、网络水军, 利用互联网散布可能引发公众安全事件的谣言, 包括政治谣言以及食品安全、环境安全方面谣言等, 可能引发政治地震甚至社会混乱。除此之外, 像网络暴力、网络集群等网络信息污染等也成为近年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主要诱因。

综上所述, 所谓虚拟社会引发公共安全问题, 是指在由互联网技术构造起来的网络社会里的, 因网络技术漏洞、网络信息污染、网络群体事件及其他的网络行为所引发的, 能足以引起国家、社会、公民生产生活失序的问题或大事件。其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一般以非暴力、非对抗形式出现, 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二是影响面广, 危害大, 因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问题发酵快, 蝴蝶效应强, 并因此可能引发恶劣后果;三是发作突然, 呈现“难预警、难规避、难治理”的三难特性。虚拟社会属于典型的陌生人社会, 在众多的交流平台上, 聚集着一大群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不同层次、怀揣不同交往目的的交往对象, 他们的身份可能完全是虚拟的, 姓甚名谁?来自哪里?从事什么职业?甚至性别、高矮、胖瘦这样的基本信息也是虚拟的。在这种情况下, 一条网络谣言、一个关系公众安全的网络信息, 可能引发无数跟帖, 并进而传导到现实社会, 引发现实世界的骚动、混乱。这样的事件事前可能一点征兆都没有, 然后突然之间就爆发了。引发之后, 欲制止或平息也很难。

虚拟社会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种类及其内在机理

虚拟社会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有很多, 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因计算机网络或系统自身漏洞引发的问题;一类是现实社会的一些易感或敏感事件, 借助互联网这一虚拟平台引发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及其内在的传导机制如下:

(一) 因网络地图泄漏个人信息可能引发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问题

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例如, 亚马逊、微软及Google等都有为公众提供免费的功能齐全的地图服务功能。类似的网络服务, 其精准化程度之高, 常常令我们惊诧。例如通过各大网络公司提供的最新地区搜索和地图服务, 网民可清晰地看到自家院落的细节, 甚至可确定停放在某家饭店前汽车的主人是谁。这种情况为真实世界的违法犯罪提供更多机会, 人们担心女性和儿童这类现实社会中容易受攻击的对象会因此增加被攻击的概率。

(二) 网络攻击致使重大信息泄密可能引发国家、社会、公众安全

网络攻击指的是利用网络本身的漏洞和安全缺陷对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等所实施的攻击。近年来, 来自境外的网络攻击案件频发, 他们或者通过各种计算机病毒对终端用户IP地址实施控制, 或者直接控制网络服务器、修改用户网页, 种种的攻击引起国家、企业重要机密信息泄露, 危及国家政治稳定, 引起公司财务破产, 造成家庭重大财产损失等等。各类网络攻击已经成为危及国家政治、经济、金融安全、公司企业公民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

(三) 网络暴力降低公众的安全感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实施的暴力行为, 类似行为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 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带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网络暴力一方面参与者足够多, 有事件发布者、跟帖者、网络围观者等等, 另一方面信息能从虚拟的陌生人社会向现实的熟人社会扩散, 因而其影响足够大, 并可能给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和名誉带来更大的伤害。互联网社会里,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由于监管空白和管理漏洞, 近年来网络暴力正在肆无忌惮地、以其独有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 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并成为影响公众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

(四) 网络谣言引发社会恐慌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 (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 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聚合性特点, 且流传速度极快, 极易引起社会与民众的恐慌, 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较多不良影响。

(五) 网络诈骗引起的公共安全问题

网络诈骗是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平台实施的诈骗行为。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人们工作与生活, 也给骗子提供了更多的犯罪手段。在虚拟世界里, 骗子手段较现实世界更加的多样, 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各种视频聊天、电子信箱等在内的任何网络平台都可能成为骗子实施诈骗的工具。因此, 从一定意义讲, 在一个由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里, 由于骗子交往的范围无限地扩大, 因此受骗人群更多, 诈骗案件也更多, 并因此使得网络诈骗本身成为现代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

(六) 网络开放带来网络污染引发公众精神危机

虚拟社会信息具有较强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网络开放性在促进信息流动的同时, 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霸权。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 90%为英语, 5%为法语信息, 2%为西班牙语系信息。其中, 中文信息仅为0.01%到0.05%。因为西方国家在暴力、色情信息方面的管制很少, 因此形成西方暴力、色情信息在互联网上的迅速传播。他们在颠覆了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同时, 给公众的健康精神生活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并可能引发公众的精神和信仰危机。

应对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对策建议

相比于现实世界, 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因为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可能被无限放大, 公共安全问题发生频率更高, 发生的概率更大, 危害也更大。另外, 因为网络世界跨越范围无限、管辖边界不清晰、个人信息虚拟化, 因此, 管控难、难侦办问题突出。必须高度重视, 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虚拟社会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最终将演变为现实世界的公共安全。在一些时候, 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可能成为引发真实世界公共安全问题的原因和途径。因此, 防控和治理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应基于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这样的混合生态, 既要重视现实世界矛盾与问题的化解与疏导, 又要注重网络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监管, 同时应能掌控虚拟社会的话语权, 注意利用好各种网络平台, 弘扬正能量, 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具体而言:

(一) 重视对现实世界社会问题的疏导与解决, 防患于未然

从实际情况看, 一些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是网络不法分子利用现实社会的敏感问题和民众心中的不满散布网络谣言或不实新闻等引发的。从这个角度看, 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只是一种表象, 甚至只是问题的出口, 其本质是一些社会问题累积的结果。因此, “解铃还须系铃人”, 应对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须从解决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入手, 通过化解民众对现实的不满, 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敏感问题, 让百姓看到希望, 从而不再被网络谣言所蛊惑。

(二) 重视网络突发事件的解决, 防止一些网络公共安全事件酿成严重群体性事件

网络社会身份的虚拟化, 社会角色的隐蔽性, 使得人人都是“传声筒”, 人人都是“麦克风”。资料显示, 截止2013年12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6.18亿。规模如此庞大的“麦克风”, 如果同时“发声”, 足以形成“势如破竹”之势, 因此需要正确的网上舆论引导。一要不断完善政府网上管理员制度, 提高管理员自身素质。二要重视网上主流阵地的建设, 加强政府公共论坛建设。三要重视主要领导人个人网络空间建设, 拓宽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渠道。四要加强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 能够以最快速度“发声”, 通过及时公布公开、透明、权威的信息和资料, 解疑释惑, 防止事态扩大。

(三)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 尽可能堵住网络犯罪漏洞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 解决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也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针对当前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 如盗用网络虚拟财产、非法使用计算机资源窃取商业机密以及黄色网站、低俗之风、侵犯公民隐私等, 应通过开发研究防 (反) 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防攻击入侵检测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有效防范。针对网络身份虚拟化、行为隐蔽性特点, 尽快开发网民实名登记技术, 防止不法之徒利用虚假姓名、虚假身份制造假新闻, 进行非法网络诽谤和网络攻击, 散布网络谣言, 污染网络空间。

(四) 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

虚拟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与互联网社会法律制度缺失有很大关系。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不过几十年, 网络在我国的快速普及也是最近10年的事情。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与制度建设还很不健全, 因此, 与现实世界相比, 网络社会管理存在很多法律监管和制度管理的空白。在虚拟社会里, 至少可能存在3个信息管理的“空白区”:“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在做什么”。建立健全法律与制度应针对这些可能的“空白地带”, 对网民个人及行为实施有效约束。

(五)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互联网具有超越国界的国际化特征, 大量的互联网安全问题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与紧密配合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另外, 一些发达国家在互联网安全监管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做法, 对维护网络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 根据不同网络行为, 采取保护、规范、限制、禁止等措施。因此, 我们应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切实维护网络安全。

总之, 虚拟社会可能带来影响范围更广、危害更大的公共安全问题, 应对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基于虚拟社会与现实世界这样的双重生态, 从虚拟社会特点、从虚拟社会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现实背景、从互联网安全与保护技术等方面入手, 建立和实施源头治理、过程监控、事后及时疏导等多层次、立体化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多管齐下的全过程监管和管理的治理格局才是应对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

摘要:与真实社会相比, 虚拟社会引发公共安全问题具有隐蔽性、影响面广、危害大、发作突然等特点。其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或者因计算机漏洞或计算机病毒而起, 或者以现实敏感问题为诱因。防控和治理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应基于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这样的混合生态, 既重视现实世界矛盾与问题的化解与疏导, 又注重网络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监管, 并高度重视虚拟社会的话语权的掌控。

关键词: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公共安全,治理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地图过于详细引发公众安全担忧.http://www.southcn.com/tech/kjzxzx/wl/200601160500.htm.

[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79wxl M0KIs Rkfe0e7U1Yhs3-qk-m Duq17 ZRpnpix Let0Am DS4dz Il U4g8Bkxxw2.

[3]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79872/11223738.htm?fr=aladdin.

[4] .中国国情网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04/01/content_25044828.htm.

[5] .文乃史.东吴大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9.

网络安全与社会稳定 第9篇

从互联网诞生到现在刚四十多年, 但是互联网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大的, 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伴随着网络的发展, 例如, 1998年的CHI病毒是第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破坏的计算机病毒。网络技术的滥用对网络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网络安全技术便应运而生。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的网络安全问题随之而来,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目前面临的新挑战[1]。

1.1 网络技术缺陷

现在, 生活中接触的网络安全技术一般是针对某种网络安全所设计的,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当登陆邮箱时, 网络技术只是让确定身份的用户进入邮箱, 但是不能保障用户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不泄露。一些黑客就是利用网络技术这个缺陷, 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

防火墙技术在1993年被引入互联网,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 防火墙技术得到了不断优化, 可以解决一些基本的网络安全问题。但是, 目前防火墙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 杀毒软件随之兴起。国外的主要有:卡巴斯基、迈克菲、小红伞;国内的主要有:瑞星、江民、金山、360。这些杀毒软件具有阻挡网络攻击、清除木马等功能。但是, 杀毒软件常常存在过度保护的问题, 很多时候会阻挡正常的程序和指令, 影响正常的网络访问[2]。

1.2 网络攻击主要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攻击技术不断进步。在传统的通过网络获取口令的基础上, 可以采取种植特洛伊木马、应用WWW欺骗技术、网络节点攻击等方法。具体方式如下。

(1) 获取口令:通过网络监控或者软件破解获取用户密码口令。

(2) 特洛伊木马:特洛伊木马可以伪装成一个安装程序, 诱导用户通过某些游戏或者邮件链接进入木马下载页面, 一旦木马程序被激活, 它就可以获取计算机中用户的各种资料和账号, 并且很难被普通用户发现。

(3) WWW欺骗技术:黑客会伪装成某些常用的网站, 网站内容和正规网站相似度很高, 当用户通过某些途径进入此网站并且登陆账号, 那么用户的信息就会被黑客所掌握。

(4) 通过一个节点攻击其他节点:黑客在获取某台主机的控制权之后, 便可以通过这个主机控制此网络中的其他主机。

(5) 控制网络:黑客通过侵入用户的家庭网络, 进而可以控制用户家中的联网设备, 从而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等资料。

这些网络攻击, 给网络安全、居民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极大地威胁了网络的正常运转, 如传播谣言、盗取账号、财产劫持等, 甚至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影响社会稳定。

2 社会稳定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已影响到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 这些也说明我国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 社会稳定不仅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稳定, 网络社会的稳定也同样重要。因为, 目前很多信息的获取都是通过网络途径, 很多观点也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网络技术现在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不和或缺的因素, 网络安全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新的网络安全因素正在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如何处理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我国经济是否可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3]。

2.1 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网络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巨大问题, 二者之间具有极大的关系。虽然网络技术发展的初衷是为人类服务,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 如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的缺陷, 窃取用户和企业的资料, 给人们的电子资料信息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导致社会稳定受到威胁。目前, 影响社会稳定的网络因素非常多, 表现在网络安全可能导致网络战争, 而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的发展, 则将使得现实社会更加不稳定。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即使性等特点[4,5,6],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 如果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不能够得到有效和及时的遏制, 使得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在网络不安全的形势下, 不断深入发展, 迅速传播, 具有比现实社会更大的危害性。

2.2 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社会稳定

目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的前提是社会稳定。网络的发展对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冲击。虽然网络技术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 但是不能完全否定它存在的意义。我国政府要在网络安全方面起到引导作用, 积极利用自身的职权对网络进行有效的监管, 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网络社会向着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当今时代,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维护国家安全变得更加困难。网络的兴起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民可以很容易地发表自己的言论, 同时获悉国家的大政方针方向。因此, 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保障国家安全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问题, 要充分发挥网络伦理价值观在规范引导中的作用[7]。因此,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 要正确认识网络安全问题, 它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我国要尤其重视, 因为我国网络技术起步较晚, 在应对网络安全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 要善于利用网络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网络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极大, 中国的网民数量有六亿之多, 现在大部分人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是通过网络, 我国政府也与时俱进开通了微信和微博账号, 网民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有效地获取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

最后, 政府要不断加强网络治安管理。我们国家要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法规, 规范我国网民上网秩序, 保障我国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3 结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 而社会的稳定发展, 离不开安全的网络。本文在研究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 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利用网络促进社会稳定的思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要严守网络安全, 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网络技术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网络安全问题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网络安全可以为我国的社会稳定提供巨大的帮助, 但是滥用网络信息会破坏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用传统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的方式已有些不合时宜, 而利用网络的优势维护社会稳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网络社会

参考文献

[1]蒋建春, 冯登国.网络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1.

[2]吴嵩倩.网络时代的社会控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5.

[3]夏德才.网络时代社会稳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 (3) :51-56.

[4]罗军.网络安全技术的现有缺陷与发展趋势[J].数学技术与应用, 2013 (9) :171.

[5]刘普.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2.

[6]谢金林, 张艺.论网络时代舆论安全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0 (4) :51-55.

消防观念与社会财富安全初探 第10篇

关键词:消防观念,社会财富,幸福生活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改革、开放的大潮, 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改变着人糊涂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巨大的变化给消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何一声真正的社会变革, 总是以一定的思想解放为先导, 消防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并以卓有成效的消防安全保障, 保护生产力的发展, 就要更新观念, 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 符合社会现阶段消防工作的客观规律。这是促进消防事业发展, 做好新时期消防工作的先决条件。为此, 担提出要树立大消防观念的社会意义及途径, 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1 树立大消防观念

大消防观念就是把消防自觉纳入到社会中去, 明确它在这个大系统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最终为社会提供行之有效的消防安全保障方法和科学依据, 来以造福社会, 造福人民。因此, 要强调消防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的高度协同, 注重各学科对消防的渗透、综合和汇流, 加强消防软科学的研究, 不断改进和强化消防监督管理职能, 加速消防社会化的进程, 使之应该成为大消防的本质特征。具体说来, 大消防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1 系统化的消防。

在社会消防安全活动中, 要坚持与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同步发展。以预防火灾为中心, 进行预先安全分析与评价。从总体出发, 实行系统安全管理, 的即把消防安全管理引申到工程式计划的论证、设计、审核、设备制造生产运行、维修以及产品使用的全部过程。对其中固有的或潜在的火灾危险进行分析、测定和评估, 为确定基本的消防对策提供依据。

1.2 信息化的消防。

信息的消防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国家经济建设各个环节内部和环节与环节之间, 时刻都有大量信息发生与传递。为了能有效地保卫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必须及时捕捉与制定消防发展战略有关的各种信息, 如上级信息、内部信息、平行信息、历史信息、国际信息等, 努力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触角的信息网络, 并利用信息不断调节消防管理工作, 提高科学化水平, 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客观需要。

1.3 科学化的消防。

注重现代化安全管理与安全系统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消防工作中的移植与应用, 尽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应用现代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专门技术, 综合采取管理、技术和教育的对策。研究消防安全保障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以对火灾危险性等级和可能导致火灾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的评定, 从而划定安全与危险的可行与不可行的界限。最终达到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火灾事故。

2 树立大消防观念的社会意义

树立大消防观念的社会意义在于保护社会财富,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常言说火烧一日穷, 而且火灾还可危及生命, 因此, 大消防观念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1 大消防反映了社会大经济的客观要求。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已从小生产发展转变成社会化的大生产, 的大经济时代。但无论任何时期都强调生产自有生产以来就产生了的消防安全管理,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现代经济不只是生产, 而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 它包括市场调研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工厂生产、储存运输、流通销售、市场服务 (含技术服务) 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消防安全的文章可做, 忽略了某一环节的消防安全保障, 都可能会给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带来潜在的隐患, 甚至会贻误整个经济活动的顺利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就消防论消防”的狭窄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交叉、协同、优化意识, 从单一型的“自我功能完善”的综合型的“协调系统总体功能发展, 以达社会消防优化”转变。显然, 只有用大消防思想统揽全部经济活动中的消防安全工作,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把消防安全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 为社会大经济提供本质安全服务, 才能实现这一转变。

2.2 大消防有利于推动消防科技进步。

消防事业能否有大发展, 关键要靠消防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密切结合, 要求消防科学技术向整体化、系统化发展, 走综合化发展的道路。许多学科同时研究一个问题, 一门学科又需要同时研究许多对象。各学科的交叉、渗透, 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消防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消防管理观念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没能把消防看成是一项很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办消防要靠全社会的支持。事实说明, 消防工作只有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 才能得到新的发展, 仅靠公安消防科研和监督部门来促进消防科技进步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 专业消防部门与社会加强联系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消防部门与社会的联系和信息沟通, 以专业消防科研部门为龙头, 拓宽消防科技进步合作领域。对重大消防科研项目 (含消防软科学的研究) 采取联合攻关, 共同推动消防科技进步。

3 树立大消防观念的基本途径

3.1 从增强民族消防意识入手。

近几年来, 我们对消防工作的全民性, 社会性的认识不断加深, 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消防安全也摆到了一定的位置, 但对人的消防安全主体意识的发掘与民族消防意识的培养仍有所忽视。远行机制基本上是公安消防向企事业、个体经营单位和职工群众作单向灌输。企事业单位本应是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主角, 却成了配角, 对本部门、本单位内消防工作往往是处于听命、受检的被动状态。由此带来的问题, 一是企事业单位的自我安全意识得不到尊重, 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甚至会产生反消防的意识、即对消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二是职工群众的民族消防意识得不到强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对消防安全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导致大量人为火灾事故的发生。树立大消防观念, 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形成消防社会化的大气候, 使工厂企业个体私营从法人代表到每一名职工都能按国家消防法和本省消防条例及各项消防技术规范要求, 建立良好的消防心理素质, 认真履行应承担的消防义务, 自觉接受消防监督, 以此提高社会消防安全保障系数。

3.2 从娃娃抓起。

在日本, 人人自小接受消防训练。据有关资料介绍, 日本现已有8000个儿童俱乐部和6100个少年俱乐部, 负责对5~6岁的儿童和小学5年级以下的学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启蒙教育和消防基本技能训练。日本教育部还编写了有防范火灾知识的课本, 作为每个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籍。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应该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少看儿童消防知识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少年之家、少年宫、儿童娱乐中心等教育阵地, 寓消防知识教育于娱乐之中, 使少年儿童从小就受到熏陶。

3.3 重视舆论的监督作用。

各种消防图书、业务资料、录像及报纸杂志的大量出版发行, 扩大了消防社会宣传阵地;既增加了消防工作的社会透明度, 又促进了消防观念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自然渗透。相比之下, 对违反消防安全的各种言论和行为却缺少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致使消防工作在一些部门和单位仍然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一些本不该发生的火灾事故却不断发生。树立大消防观念, 要十分重视舆论的监督作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到舆论工具, 及时表彰在消防工作中的先进人物, 模范事迹, 及时揭露和批评违反国家消防法规、规范的错误倾向和做法, 不断增加公民的参与意识。

4 结语

增强消防观念, 树立防火意识。是保证社会财富发展的需要, 也是全人类需要消防观念, 这是人类发展文明史的见证, 也是人类发展重要的观念,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切不可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常绍东.浅谈当前新形势下消防社会管理新思维[J].中国科技信息, 2012-10-15

学生安全 家长放心 社会满意 第11篇

特别呵护 成立校园女子交警中队专司其职。2005年11月,德阳交警支队从一大队女子中队选调五名民警,同时招收30名女子交通协管员成立专门的“校园女子交警中队”,专门负责城区七所大中专院校、22所中小学校和38所幼儿园周边道路交通秩序和校园交通安全宣传。女子中队在每天学校上下学期间,定人定岗定责,保障校园周边道路畅通。她们还定期走进校园,上交通安全课,教唱“交通安全儿歌”,教练“交通手势”韵律操;该中队由于对学生呵护有加,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被人们誉为“德阳马路天使”。

特别放行 “红领巾通道”过街优先。近年来,德阳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市城区街道四通八达,很多学校临路临街,学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德阳交警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在位于交通干道旁的各中小学校门前设立专门的“红领巾通道”警示标志,为学生过街上学提供特别服务。任何车辆经过标有“红领巾通道”的街口,遇有学生通过时,必须无条件停行,让学生优先过街。据统计,去年以来,一大队在辖区设立“红领巾通道”27条,有效保证了学生安全过街。

特别联系 警校共育落实安全责任制。为了把“八条措施”落在实处,德阳交警各中队在各学校建立警校共育办公室,并向学校派驻法制辅导员,与校方共同建立学校用车、学生接送车及学校交通安全信息通报联系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排查事故隐患,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并与学校签订了《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与辖区教育局共同制定责任倒查制度:一旦发生交通违法和事故,追究中队领导和法制辅导员责任,取消当年学校和交警中队年终评先资格。

特别标志 提醒社会关注校园周边交通安全。去年以来,德阳交警支队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在学校、幼儿园周边道路设置、完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规划单行通道和人行横道线,划定接送学生专用停车泊位,增设人行横道信号灯,采取多种措施特别提醒社会关注校园周边交通安全。他们还制定校园周边见民警、警车、警灯“三见”举措,加大对校园周边道路的执勤巡逻力度和密度,让“老师教学安心、学生学习专心、家长工作放心”。

特别时段 加强执勤巡逻严管严控确保学生安全。根据学校上下学高峰期、毕业班早晚自习、学校高考中考以及春秋季作息时间变更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警力,及时调整工作时间,实施“警力跟着学生走,勤务跟着作息变,工作跟着学校转”举措, 全力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

特别监测 在治安、交通岗亭设置学生交通安全监测站。德阳交警在维护校园周边交通安全中,不拘泥于时段、地点,拓展工作路子。他们在市城区的治安、交通岗亭设置“学生遵守交通安全”监测站,标注监测站所辖学校示意图,张贴公安部“八条措施”,题写宣传警示语。对有驾驶员在校园周边以外的街道侵犯学生过街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查处;对有学生在上学路上和放假期间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违规行为进行劝阻;手拉手帮助年龄较小的小学生顺利安全过街。今年春季开学时,他们还与教育局共同制定措施,决定在辖区中小学生中实行遵守交通安全“记分卡”制,一生一卡,记入学籍档案,学生学年评优时将此卡作为参考之一。

特别安检 学校学生用车纳入重点管理。在贯彻“八条措施”中,他们创新工作机制,与辖区公安分局、安监、交通、教育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学校用车、学生接送车及学校交通安全监控检查制度的通知》,把学校、学生用车纳入重点管理,规定每年免费对辖区中小学、幼儿园的车辆进行不少于四次(学期开学和中途各一次)的安全检测,发现问题,责令整改,直至整改合格后方才允许使用。同时,对有超载、超速行为而屡教不改的驾驶员取缔校车驾驶资格。

特别竞赛 确保校园交通安全无事故。他们还在辖区各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无事故竞赛”活动,并把这项活动纳入警校共育办公室和法制辅导员的工作,为辖区每个学校制作了警示提示牌,醒目地挂在校门口,每天更换,比谁在竞赛活动中保持安全无事故的天数最多。此举激发了校与校之间你追我赶的竞赛积极性,营造出维护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的浓厚氛围。

特别课堂 多渠道进行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德阳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交通安全,实施“五个一”宣传举措,好一本书、一堂课、一张交通安全提示课程表、一场知识竞赛、一期电视专题讲座。去年,他们组织编写了《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常识》课本,免费发放给辖区每一位中小学生;每月由法制辅导员到所负责的学校上一堂交通安全教育课;为每一位中小学生制作一张特殊课程表,把交通安全知识编成易懂易记、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和漫画、卡通印在课程表上,让学生每天都能读到、看到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开展“遵守交通安全作文竞赛”,对获得名次的好作文结集出书并给予奖励;利用多媒体把有关交通事故编成讲座案例每学期到学校为师生播放。这系列举措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了学生交通安全教育。

信息安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 第12篇

总之,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安全已变得至关重要, 信息安全已成为信息科学的热点课题。因此, 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力去保护信息的安全。

一、信息安全简介

1. 信息安全概念。

信息安全是指维持国家国防、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系统的信息不受内外环境威胁、干扰、破坏而正常运行的状态。信息安全的目的是保护信息处理系统中存储、处理的信息的安全, 其基本属性有: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可控性、可靠性。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信息的内涵不断丰富, 信息安全的内涵和范围也从军事领域扩大到各行各业, 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社会, 信息安全已经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不仅影响公民个人利益, 更是关乎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公众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信息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防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战略高度。我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 互联网上信息内容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西方一些国家一直把互联网作为推行其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这些问题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既不同于传统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技术概念, 其后果也超越了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影响,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 也需要综合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

可见, 信息安全是任何国家、政府、部门、行业都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家安全战略。但是, 对于不同的部门和行业来说, 其对信息安全的要求和重点却是有区别的。

二、信息安全与社会发展

首先, 在信息时代, 信息和通信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之一, 国家的重要部门和机构也都依靠信息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各种信息设备, 如:计算机、照相机、扫描仪、键盘、传真机、交换机、光盘、视频和音频磁带、电缆、电线、卫星、光纤传输线、各种类型的网络、电视、监视器、打印机等等。决策、处理及传输信息的人员构成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

其次, 在信息技术下的经济师网络经济, 是以信息经济为主的国民经济, 这种信息经济师架构在信息网络上, 网络的安全与正常运行是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大量的信息系统和应用业务要与国际接轨, 诸如电信、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使信息空间跨越国境, 使得国际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国家的“信息边疆”在不断延伸和交错, “控制信息权”成为综合国力, 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没有一个良好的网络安全体系, 国家就会处于高度经济金融风险和信息战的威胁之中。

同时,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与信息时代特点密切相关的过程, 推进和谐社会发展不能脱离信息时代这一鲜明特征。总而言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信息安全的策略与措施分析

随着网络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大, 同时对网络的攻击方式也层出不穷。随着硬件技术和并行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迅速提高, 原来认为是安全的加密方式有可能不再安全, 信息安全技术必将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不断发展。

1. 立足基础, 加强密码学的研究。

密码是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网络环境向信息安全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首先, 网络计算为密码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因此需要重点研究高强度的密码理论、高速的加解密算法、并行密码攻击算法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其次, 网络环境下的多用户特征也需要对诸如群体签名、多方加密算法和多方协议问题进行研究。

2. 积极发展安全防御, 努力突破技术瓶颈。

网络在拥有先进性的同时, 也伴随着可侵入、可破坏、可干扰、可击穿等薄弱性, 网络防御要比网络攻击困难而复杂。网络一旦被入侵, 信息安全就无从谈起了。因此, 大力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寻求安全防御措施, 对未来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和保障体系结构。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信息安全的概念正在与时俱进。传统的单纯保密和静态的保护已都不能适应今天的需要。信息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到信息技术体系本身, 还包括有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因此, 现阶段以及未来的有效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应依赖于人们利用技术进行操作, 而实施完整的信息保障战略还必须依赖于人才的培养和经费的支持。

4. 加强信息隐藏与其他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

信息隐藏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它在未来网络中保护信息不受破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信息隐藏是在网络环境下把机密信息隐藏在大量信息中不让对手发觉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图像叠加、数字水印、潜信道、隐匿协议等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化向人类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信息空间”。人们认识到信息如同资源、能源一样也是我们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信息革命已经展现了向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的空前的能力, 展现了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风险制约着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可能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家安全带来的威胁。

上一篇:资源相似性下一篇:性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