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素质范文

2024-08-02

青少年素质范文(精选12篇)

青少年素质 第1篇

1. 心理素质的涵义

所谓心理素质, 也就是指个性心理品质, 它是以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 由积极地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 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心理素质有能动性、中介性、稳定性、独特性等特点。

2. 心理素质对青少年足球成长的作用

古今中外, 大凡有作为和有成就的人才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容面对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对心理素质在新世纪青少年人才的作用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青少年足球成长目标的基础; (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的动力; (3)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事业成功的保障。

3. 心理素质在素质中的地位

从各种素质发生顺序和重要程度看, 心理素质是第一素质。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 除了先天俱来的遗传素质以外, 最先出现和形成的是心理素质, 其他各种各样的素质都是伴随着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素质总水平=心理素质 (遗传素质+基本素质+专门素质)

4.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掌握足球运动心理训练意义及训练内容

训练意义: (1) 增强抗外界环境的干扰的能力。比赛的胜利与失败, 不仅仅受运动员自身条件制约, 同时还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如天气, 场地, 观众和裁判员等。这些外界环境的干扰, 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活动。 (2) 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教育, 提高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运动员健康人格水平。 (3) 加强赛前的心理控制。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 能使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 形成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 全力以赴参加训练和比赛, 并取得优异基础。 (4) 进行自我暗示, 形成良好的比赛心理状态。通过自我暗示,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摆正自己的位置, 树立坚强的信心, 更好地进行比赛。

青少年足球运动心理训练的内容: (1) 提高和完善运动员的运动心理能力。主要有肌肉运动感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视野, 时空知觉, 动作反应速度, 动作准确性, 注意特性, 运动记忆, 运动表现和念动能力, 运动思维, 感觉的自我监控能力等。 (2) 提高运动员的一般智力水平。这是因为现代心理学强调特殊能力, 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即在智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改善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指运动员的性格、气质、兴趣、动机等方面, 心理学家对优秀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 他们的个性特点是:情感高度稳定, 性格坚强自信, 善于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在训练和比赛复杂形势下, 意志坚强, 作风顽强, 勇敢而有主动精神。

5. 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训练比赛动机。培养和激励运动员正确的比赛动机, 淡化比赛名次, 减轻心理负担。正确分析比赛中对手的情况, 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才会调节他们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 作为教练员不仅仅要注意到训练中的心理因素训练, 还要加强赛前的心理控制, 有目的地、长期系统地进行心理因素训练, 并贯彻于训练的始终。这对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意识, 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 发挥良好的技战术水平, 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 小结

重视文化理论知识水平, 提高足球理论, 掌握广泛知识对培养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足球心理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根据青少年心理特征及出现的现象, 创新出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科学方法, 促使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问题得以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陈友良.当代中国青年心理素质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青少年素质拓展意义 第2篇

什么是青少年素质拓展?

它是一种户外体验式学习,强调队员去“感受”学习,而不是单在课堂上听讲。在体验式学习中,参与者是过程的主宰,队员对参与体验的知识技能消化接收效果远远高于课堂。拓展训练利用自然的环境和精心设计的一些模拟真实情景的项目,使学生无论在个人的学习能力上还是在生活能力上,都可通过对要素的训练而得到提升。

青少年时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对待自我和对待外界环境的各种矛盾和困扰,可以说正处在人生的过渡时期。自我认识的深入、自信心的树立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集体意识的培养,这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青少年将来的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幸福,意义重大。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正是素质拓展训练的主旨。

目标 :

1.训练遵守纪律、尊重别人、热爱生命

2.发挥团队精神、创意思维、解决困难

3.培养群体互助、同理信任、彼此鼓励

4.建立信心果敢、自我觉察、承担责任

训练内容:团队建立;拓展常识;领导技巧;沟通方法;学习同理心 ;分享与感悟

奖罚并重贯穿始终:各个训练计划常设杰出表现奖、最佳伙伴奖、最佳进步奖、服务精神奖等,由培训师评分,于完成训练后颁奖,以资鼓励。训练期间,凡违规或触犯守则者,初则口头警告,再犯或事态严重者除实

/ 6

时施以简单但警戒性高之纪律处分,并同时加以阐释,以收教化作用,训辅并重。

青少年素质拓展的必要性

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它与传统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比,少了一些说教和灌输,多了一些运动中的体验和感悟。拓展训练能使青少年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提高队员心理素质的目的。因此,这种培训方式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性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一、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改变。

传统教育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并把传统知识技能当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尽管近几年一直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著名教育家杜威、陶行知早就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但实际上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育方式始终没有多大改变。传统的教育把知识的学习与人的精神建构分离开来,把社会角色的指定与人的全面发展分割开来,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才。

拓展训练(即体验式培训)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拓展训练完全以参与者为中心,让青少年在“做中学”。在拓展训练里,“做”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结果而特别为队员设计的一些体验活动。而“学”是旨在通过信

/ 6

息、练习、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培训师只是给予及时的启发和诱导。拓展训练里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体验者,学生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进入校园将有利于加快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改变。

二、素质拓展训练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提高民族(国民)的素质,小而言之,是培养学生的素质。

它可分做人与成才两个层次。素质是做人的基础,做人又是成才的基础。它还可以剖析为四大任务,即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与创新素质。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拓展训练以其特有的“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将对完成素质教育的四大任务以及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拓展训练中,青少年通过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你的心态将是决定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为你的心态决定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影响你的行动,你的行动将导致最后的结果。

面对一个任务、一个困难,你的心态是积极的,你的脑海中就会涌现出很多解决这个困难的方法。相反,你的心态是消积的,你的脑海中将会产生多个你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理由。拓展训练中很多项目的培训目标就

/ 6

是要告诉你对待任何事情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告诉人们积极的心态将是你获得成功的原动力。

四、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素质教育可以划分为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是这三类素质相当发展甚至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与这三类素质平行的另一类素质。

当今社会,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造力是衡量科技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培养队员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激发想象潜能是拓展训练的重中之重。例如“罐头鞋”、“扎筏”、“电网”等很多项目,都是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设计的。活动中没有人教你怎么做,你没有在书本上学到过这样的知识,要完成这些任务只能自己发挥想象力、挖掘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你会发现自己思维是那么具有创造性,想象力是那么丰富,动手能力是那么强。拓展训练给了参与者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一个培养自己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

五、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等优良品格。

当代青少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娇惯和纵容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孤立、自私、没有爱心等不良习惯。通过参加拓展训练能使其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学会与别人合作,感受彼此关爱信任,对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本人是多年从事拓展训练的培训导师,每次队员完成活动大家经验分享时听到最多的一话是:“以前对团结就是力量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这一刻我才知道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团队,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过大

/ 6

家共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拓展训练能让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辛酸,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队员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关爱,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铸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

七、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果断、自信、敢为的优良品质。

拓展训练中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敢,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而是你的心理问题。”训练中你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极度的心理恐惧。例如空中断桥这个项目要求学生在7米高的地方从一块木板跳到另一块木板上。任何人站在上面都会感到恐惧,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能否及时调整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果断、勇敢地跨出一步,将是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这个项目给队员留下最深的感悟就是:“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它能让你懂得当你拥有了果断、自信、敢为的良好心理素质,面对任何困难和危机都会迎刃而解。

八、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传统教学体系中的交流、沟通的方式比较单一。一般只是在教师和学

/ 6

生间的单向沟通。而拓展训练中的沟通则多是多向的,且沟通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在“盲人方阵”和“生日线”等项目中,学员什么都看不见或不能说话来完成一些任务。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你需要与大家沟通,交换想法和意见,最终团队意见要达成一致来完成任务。拓展训练更注意队员间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非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对提高队员的沟通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九、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

拓展训练中给队员设置了一些特定的场景,让你在这个环境中充分发挥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例如,“为盲人指路”、“我是记者”等项目。项目进行中不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间进行交流。怎样在嘈杂的环境中让同伴清楚地知道你的想法,怎样说服同伴接受你的建议,这将是对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最大的考验。

十、有利于青少年发掘潜能、培养自信。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家里着火时自己把一个几百斤重的箱子背了出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潜能有多么巨大。但如果没有经历一些事情,人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他们有这方面的能力。

拓展训练通过有目的的为队员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在体验中发现自己还有这方面的潜能,从而增强自信心。拓展训练通过一些特殊的活动来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要勇敢地尝试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的潜能就是在你不断大胆的尝试中被发掘出来的!

浅谈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 第3篇

一、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意识和心理因素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发展的重要作用。现在人们比以前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了,但必须加强全面认识。

首先,从健康概念的扩展性看,健康不仅指体魄健壮,而且包括心理健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学生的健康应当是身心健康。

第三,从思想教育深层性看,心理教育与辅导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教育、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生的积极发展。

第四,从生活质量的全面性看,人的精神生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达到一种完美人格为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学生的生活质量也是如此。

所以说,健康不仅是一种身心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种因素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与支柱。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他们面前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习、交往、发育、升学、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与过高的期望值常常使他们幻想一切顺利、事事成功;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实际的现实面前,他们又面临着各种压力,要承受各种困惑、烦恼、挫折、忧伤乃至不幸。处在这种现实中的青少年,面对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堪一击,常伴有焦虑不安、精神抑郁、冷漠、恐惧、易怒、自卑、多疑、逆反心理甚至自杀等症状。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

针对青少年心理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咨询的常见问题。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

2、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

3、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老师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同时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

4、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有专家甚至指出,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人特性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

三、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策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栏目的编辑,据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应以人为本,立足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围绕突出一个“导”字(引导、疏导),把握一个“亲”字(似朋友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抓住一个“准”字(能切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引导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促进其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学校要在高起点上塑造教师完美人格,加强师德建设,增进师生感情;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和工作网络,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训练;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

2、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以朋友谈心的方式,为青少年释疑解惑,调适其不良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教会他们自我心理调控,调节自己的情绪,预防心理异常,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比如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健康愉悦的心理正确认知和评价压力,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引导青少年掌握一些在具体情境中有其实用性的生理放松的方法,如通过控制呼吸、心跳等生理反应来从外到内改变情绪;要给予青少年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在内的适当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各种挑战的能力;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青少年怎样发展身体素质 第4篇

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和柔韧等五个方面。那么, 我就从发展身体素质的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的高低对许多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力量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素质。由于肌肉有等张和等长两种收缩方式, 因此, 肌肉力量可分为等张力 (动力性力量) 和等长力 (静力性力量) 两大类, 现分析如下。 (1) 等张力练习法:发展等张力的主要手段是采用负量练习, 既采用接近个人极限负荷量重复4~8次、进行2~3组练习, 这对增加一般性力量 (等张力) 效果较好。用个人最大负荷60%~70%的重量做尽量多次重复和动作快速的练习, 这对发展速度力量比较有效。 (2) 等长力量练习法:肌肉等长收缩的练习能够较快地增加肌肉力量。具体练习方法是身体处于特定位置。如站立仰卧举腿、推或蹬固定重物或器械, 用肌肉最大的收缩力量坚持8秒~10秒。进行力量练习时, 不论哪种方法, 肌肉力量增加后必须增加负荷量, 以继续提高肌肉收缩力。练习时间的安排以隔日练习为好, 这样有利于机体疲劳的消除。

二、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对各种刺激发生很快的反应并以最短时间完成的某一动作的能力。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及肌体的无氧代谢适应能力如何, 因此, 在进行速度练习时要注意改善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协调性、同步性和提高神经、肌肉的耐酸能力。不同类型的速度素质有其不同的练习方法。如采用各种突发信号的练习培养反应速度, 利用缩短时间、距离和降低器械重量条件提高动作速度。我们通常说的速度, 是指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现以短跑为例简述之。短跑速度取决于步频、步幅的能力。因此, 提高步频、发展爆发性力量和无氧代谢能力, 采用重复练习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是按计划进行练习, 达到或至少接近个人极限速度, 然后休息。休息的时间、方式应根据内容和训练基础决定, 原则上是以基本消除疲劳为宜。用高频率练习来发展短跑频率是有效的方法, 如快速高抬腿、听信号快速跑等。但是, 这些练习必须在一定的强度和运动量的条件下进行系统练习方能收效。

三、耐力素质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也是在一定时间或距离内, 用最大的强度进行工作的能力。影响耐力的主要因素有: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是否能稳定地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如何。耐力运动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小、单位时间能量消耗不多而总消耗量大, 运动系统中能量来源大都是有氧代谢供应。因此, 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是供氧的保证, 其机能必须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这是发展耐力素质的重要条件。在周期性耐力练习中, 由于长时间单调的身体传入冲动, 会引起皮层兴奋性的降低, 而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机动稳定性 (对刺激的耐受性) 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一般耐力的重要因素。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 还与肌肉组织中红肌纤维及肌肉中能量物质储备的多少有一定关系。

发展耐力有许多不同的锻炼方法, 但都必须依据不同间断性、持久性和适宜的强度原则来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1) 不间断性:锻炼的不间断性是建立在有规律的基础上, 每隔一天练习一次。事实证明, 每星期训练3~4次效果较理想。 (2) 持久性:锻炼的持久性是要求每次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 采取练习和休息交替的方法进行。即练习后休息3分钟~5分钟, 如此反复数次, 但在整个练习中不一定保持同等强度。这种方法称为间歇练习法, 是提高耐力水平比较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对提高肌体有氧代谢有着良好效果。 (3) 适宜强度:在耐力练习时应掌握适宜的运动强度, 掌握在个人最大强度的70%~85%水平上, 练习时脉搏的次数最好达到每分钟150次~175次。这样, 可以使心脏承受一定的负荷量。

四、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指人体在复杂条件下快速、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发展灵敏素质应注意发展力量、耐力、速度等素质, 这是提高灵敏素质的基础。要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灵活性, 让学生接受各种信号, 用各种迅速改变动作的教学, 有意识培养学生遇到突然的环境改变立即改变自己的动作并正确定位、定时判断能力。因此, 多做一些综合性练习, 对发展灵敏素质有重要作用。灵敏素质会在学生充分掌握运动技术熟练之后, 才能表现出来。同时, 良好的灵敏素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柔韧和力量素质的基础之上。身体重量过大会降低肌肉的收缩速度, 疲劳也将明显地降低灵敏性而使动作失去协调性。青少年时期灵敏素质发展的可塑性大, 应抓紧这一时期来发展灵敏素质。

五、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在做练习时, 表现出的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和韧带、肌腱、肌肉最大限度伸展的一种工作能力。学生柔韧素质的好与差, 直接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支配骨骼肌的机动状态, 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以及对抗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能力。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开始, 因为少年骨骼弹性好, 可塑性大, 关节韧带伸展性好。发展柔韧素质时, 应有一定的肌肉力量和收缩速度做基础。发展柔韧素质要有持续性、系统性, 不能操之过急, 应该有计划长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选择练习内容要由易到难, 练习频率由慢到快, 幅度由小到大, 练习次数由少到多。练习后应做好放松运动。

各种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互相作用, 互相依存。因此, 发展身体素质必须全面安排, 互相结合起来发展。防止在练习中不合理地单一突出某一种身体素质, 以免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故而, 在发展身体素质时应合理安排练习内容, 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科学性理念, 如果违背了科学性, 不仅不能促进身体健康, 甚至可能发生运动损伤或引起运动性疾病。因此, 青少年学生要想身体素质的发展富有成效, 就必须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这样才能促使身体素质更好地、全面地发展。

我国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第5篇

我国青少年情感素质整体上处于积极正向状态,但亟待提高。男女生情感素质差异主要存在结构性差异;情感素质未随学段升高而升高,反而有下降趋势。情感素质与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父母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师生关系良好、教师有情施教对青少年学生各方面情感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而直接的促进作用。《我国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论文中主要采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比较常见的问卷研究和随机取样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对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首先,组织近百名中小学教师对42种情感中的每一种情感至少20条符合青少年特点情况的样例,共收集了1000余条题目,并将这些题目由课题专家进行分析,反复的推敲。编制出6个分问卷、可测查青少年2层次6大类29种情感发展状况的调查。

然后,将这些问卷进行试测和分析。通过在上海选取一般的高中、初中、小学各一所,然后随机抽取学校的不同年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测试。并且将测试结果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删掉问卷中相关不显著的题项,从而确定正式问卷《青少年情感素质问卷》。

最后,将正式问卷应用到我国主要城乡地区进行调查,当然此调查在全国代表性的大城市及其郊县展开,采用分层随机采样方法。分层主要考虑社会经济水平,并兼顾地区分布。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问卷调查方法存在一定的优劣势。问卷调查

法的优点:问卷法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同时,问卷法调查结果容易量化。问卷调查是一种结构化的调查,其调查问题的表达形式、提问的顺序、答案的方式与方法都是固定的,而且是一种文字交流方式,因此,任何个人,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调查员都不可能把主观偏见代入调查研究之中。其调查的统计结果一般都能被量化出来。其次,由于问卷调查结果便于统计处理与分析。现在有大量的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据分析,有些甚至能直接帮助我们设计问卷,方便实施和分析,也方便进行数据挖掘。在本论文中,研究者就采用了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删掉问卷中相关不显著的题项,从而确定了正式问卷《青少年情感素质问卷》。再者,问卷调查法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无论研究者是否参与了调查,或者参与的多少,都可以从问卷上了解被访者的基本态度与行为。这种方式是其他任何方法也不可能做到的,而且问卷调查可以周期的进行而不受调查研究人员变更的影响,可以跟踪某些问题用户的变化。

问卷法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例如,面向设计的问题问卷调查比较难。面向未来的调查(为设计进行的调查)很多时候需要了解用户的意图、动机和思维过程。问卷调查这类问题往往效果不佳,或者说问题设计比较难。而开放式的问题,回收质量、分析和统计等工作也会受影响。其次,调查问卷设计难,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专项调查的价值。问题的设计需要大量的经验,不同的人针对同一个问题,尤其是面向思维的问题,设计问卷差别可能会很大,信度和效度控制需要丰富经验。再有,调

查结果广而不深。问卷调查是一种用文字进行对话的方法,如果问题太多,被访者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一般的问卷都比较简短,也就不可能深入探讨某一问题及其原因。还有,问卷调查的回收率难以保证。问卷调查必须保证有一定的回收率,否则资料的代表性就会受到影响,回收率受问卷长度,问题难易程度,是否涉及隐私,参与调查获得回报多少等因素相关。另外,网络调查的回收率一般都不高,质量也难以保证。

在应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者同时应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层随机抽样的优点是,它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内部差异较大的调查对象。与简单随机抽样和等距随机抽样相比较,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的抽样误差较小;在抽样误差的要求相同时,它所需的样本数量较少。分层随机抽样的缺点是,必须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无法作出科学的分类。而这一点在实际调查之前又往往难以做到。

逻辑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推动 第6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逻辑思维 德育功能 教学实用性

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重要任务的一部分,其核心是对学生实行全面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而青少年阶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最佳年龄阶段,因此,应当注重逻辑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 逻辑思维训练功能为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思维能力的训练。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有助于学生认识和把握思维规律,提高思维效率,培养正确思维习惯。因此逻辑具有思维教育的功能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抽象形式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发展创新思维需要逻辑思维来引导或纠正青少年的形式逻辑思维及辩证思维,从而更好地去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必然成正比,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逻辑思维做支撑。逻辑对创新思维的帮助在于它为思维提供了创新的方式、方法及规律。比如:(1)演绎。在创新方面表现为从我们已知的事物或规律中去发现其本身所蕴涵的我们未知的部分。例如:罗素的集合论悖论等就是运用了演绎的逻辑方法发现的。(2)归纳。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方法,结论超出前提的一种创新。近现代各种发明创造及新发现有许多都运用归纳推理。(3)类比。从一般到一般或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在创新思维中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鲁班发明了锯就是利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得以实现的。(4)逻辑中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人们长期思维活动中约定俗成的,是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和规则,任何思维都需遵守它。创新思维是合逻辑的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做支撑。

2 逻辑品德教育功能为素质教育提供动力

青少年素质教育也体现在品德教育中。逻辑的品德教育功能并不是为学生提供品德规范内容,而是以一种外力作用于素质教育中的德育。

在我国,青少年的学校德育内容包括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等。这些德育的内容都需要青少年有一定的耐心与自控能力去遵守去实行,逻辑则为德育增加了保障。

逻辑能培养人的耐心细致、客观公正、坚持真理和科学的品质。逻辑培养耐心细致的品质在青少年的德育中尤为重要。逻辑学本身是一门抽象化、形式化、公理化的科学,具有高度的严密精确性,学习逻辑本身就需要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所以它能培养人们的毅力,增强自信心。这对于青少年的耐力、自控能力都有很大扩展,使它们更好地在德育方面得到很好的利用。

3 逻辑知识实用功能对素质教育的提高

青少年学习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逻辑在知识层面的实用性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3.1 逻辑在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

各门学科内容依赖于运用词项、命题、推理等逻辑要素来构建,教学内容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推理方式的过程;任何教学理论都要以逻辑为原则;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外归为两类:一类是说明式教学法,指把学科知识或理论在力求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论证讲解。教学注重论证知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二是探究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认知的逻辑过程。在“教”的实现过程中都充分利用了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知识,反过来说,逻辑促进了知识“教”的实现,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3.2 逻辑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工具性

逻辑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学科,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都能运用到,利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起来会相对轻松。例如: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证明题就可以借助逻辑证明方法,如,反证法,肯定原命题题设,由否定原命题的结论出发,推出不合理或荒谬的命题来肯定原命题的结论。例:在△ABC中∠B=∠C则AB=AC。借助逻辑中的反证法,证明∠B=∠C则AB≠AC不成立,从而证明AB=AC。逻辑知识的运用具有工具性,因此青少年利用逻辑这一工具能够更好地学习各学科知识。

4 逻辑语言表达功能对素质教育的拓展

逻辑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推动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认知、思维及语言表达方面。逻辑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辅助工具,引导着学生的认知方向。正确的推理能够获得新的认知,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知客观世界。逻辑就是帮助人们自觉遵守思维规律,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发现问题。思维内容的表达则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概念和语言中的词、词组,思维中的简单判断、论证与篇章来表现,主要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组合。因此,逻辑作为认识、思维、表达的工具是青少年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逻辑是基础学科,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也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比如教育逻辑,直接或间接地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

[2] 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M].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82.

[3] 何向东,刘邦凡.教育逻辑学引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初探 第7篇

关键词: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价值

前言

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很长时间。它完全不同于普通的游戏类型。通过一段时间的素质拓展训练后, 参加队员将掌握基本的素质拓展生活知识, 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锻炼大家独立工作、独立生活生存的能力。这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 正在国内外蓬勃开展。正是那惊险刺激、极富挑战和探索的特性, 吸引着众多的爱好者走到一起, 共同探求自然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前,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培养青少年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格外重要。我们要重视挑战和冒险意识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培养青少年处理冒险和安全关系的技能。素质拓展生活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 它打破了体育课程原有的格局,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 学会怎样生存, 学会怎样做人。

一、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的定义

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是以野外恶劣生存环境作为参加培训青少年的培训环境, 加强青少年在复杂的、恶劣的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锻炼青少年在面对巨大压力和困境下的意志力, 激发青少年的自信心和战胜任何困难的勇气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训练。通过生存训练中面对困难的分析、决策、执行、调整过程, 挖掘出青少年的领导潜质, 提升青少年实际工作的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

1.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 激发青少年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心理素质, 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自信才能有主见, 才能做出他人未做之事。缺乏自信心, 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因此说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在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 由于场地的复杂和环境恶劣, 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 如在登山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阴雨天气, 泥泞不堪, 以及一些狭窄路段, 一不小心就会有跌落的危险。这时, 就要求青少年必须具备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才能大胆前进。在一次次失败后总结经验, 不断锻炼自己的胆量, 激发自己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 能挖掘出青少年的领导潜质, 提升青少年实际工作的领导能力、执行能力

拿破仑·希尔说:“领导才能就是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可是, 如果没有追随者, 只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那样的人只能称作一个优秀的人才但是却不能被称作是领导者。因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优秀才能, 更需要的是影响力、人格魅力,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别人, 让别人追随自己, 使别人参加进来, 跟他一起干。在素质拓展训练中, 常常会发生被毒蛇咬伤、被昆虫叮咬或蜇伤、骨折或脱臼等伤害事故。这就需要青少年能果断地处理各种紧急意外伤害事故, 要求青少年能保持毫不动摇的勇气,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总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自制性、强烈的正义感, 不为困难而动摇自己的计划, 让人信赖你;保持同情与理解;有责任感, 勇于承担, 富有协作精神, 与同伴共渡难关。这样, 青少年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也提升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

3.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 能挖掘出青少年的团队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 大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的。在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 团队的每个成员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有畅通的沟通渠道, 团队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及行事规范, 有相互信任的氛围。比如, 在丛林中没有任何装备, 也不带任何食品, 却要在山川野林里连续生活几天!训练中, 青少年会面临许许多多未曾遇到的问题:食物在哪里?水源在哪里?栖身地在哪里?如何应对大自然环境的威胁?如何克服来自内心的恐惧?一连串的难题, 需要青少年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在训练中, 困难使青少年增进了友谊, 增强了团队意识。

4.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 能使青少年达到战胜恐惧、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之目的

在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 一些项目如高空断桥、空中单杠等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挑战性。在野战、攀岩等项目中, 不但具有恐惧的挑战, 还具有体能的挑战、技术的挑战等。这就需要青少年具有不怕危险、超越自我的勇气, 从而培养青少年战胜恐惧、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良好意志品质。

5.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 能使青少年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 参与者不仅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运动能力, 同时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 这就需要参与者有一定的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解决问题。有一些问题和困难, 是之前难以预料的, 这就需要参与者具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这些训练, 有利于青少年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符合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6.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 能使青少年学会基本的素质拓展常识和军事技能, 加强国防意识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军事训练, 在训练期间, 能学会在住宿无着的山野丛林中求生, 学会如何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同时, 也能学会一些军用器械的使用, 懂得野战时使用的击发器是以高压二氧化碳为动力, 推动彩弹射向目标。这大大提高了青少年的军事技能, 加强了青少年的国防意识。

三、结束语

青少年成长素质拓展训练研究 第8篇

1 青少年成长素质拓展训练的建设理念

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逐步克服困难, 在拓展训练中, 意志品质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它的目标设计是发展性和合作性, 以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为中心的人文教育, 重视青少年发展上的个体差异, 制度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训练计划。同时, 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的拓展训练也要求青少年掌握各项技能,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拓展训练中, 有些项目是需要身体对抗, 在这种对抗中如果缺少意志力, 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防守, 更不可能做到进攻。这种拓展对抗的训练非常有利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还有助于提高青少年集体配合能力, 拓展训练要求青少年团队协作, 也需要在团队之间做好精细分工, 他们需要在训练中扮演角色, 地位也会随着角色发生变化, 青少年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上竭力为集体争取荣誉的同时还要积极帮助他人, 也要主动向他人提出帮助的请求, 在集体中彰显个性的同时获得信心和和力量。青少年可以在团队的协作与分工中得到锻炼的同时, 提高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2 开展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1 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应该注意的问题

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应该是针对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所设计的项目, 青少年时期大多好奇心重, 造性强, 因此, 可以设计项目类似“扎筏”或是“电网”等, 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下要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任务必须, 青少年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动手实践, 这样不但给了青少年一个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也给了他们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在拓展训练的任务中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一起体验失败与成功, 享受失落和快乐, 这种气氛容易让每个人打开自己的心扉, 建立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让每一个人在团队中更加懂得帮助别人。拓展训练也像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基地, 在特点的环境和氛围中, 青少年需要不断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 自我调整情绪, 挑战自我, 保持平和的心态迎接挑战, 在训练中可以锻炼出果断、冷静、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

同时, 在素质拓展训练中的诸多安全细节也应给予更多的注意。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中存在不少高危项目, 这类项目往往以高空项目为主, 如“断桥”等, 而对于一些在陆地上进行的项目, 拓展训练师却较少关注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绳索桥”, 虽然绳索仅仅是离地30~40cm左右的高度, 然而对于一些身体协调较差的女生而言, 较容易因为操作不合理和过桥方式不正确, 导致翻滚下去, 绳索本身被拉长具有一定弹性, 在人失去平衡时经常会对绳索施加过度的力量, 致使重心失衡以及脚部打滑。而这一高度最易造成扭伤脚踝和膝盖, 因此, 对于此类项目拓展训练师应对其动作的安全性给予一定程度的引导和规范, 同时必要时及时纠正其容易引起安全隐患的动作。而对于高空项目而言, 往往安全问题被列入拓展培训机构的重点安全排查对象, 因此, 其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较小, 故而, 将陆上项目的安全规范问题也应纳入到拓展机构的日常安全排查机制内。

再者便是对于活动时间的掌控, 拓展项目的数量受场地、器械所限, 在多个队伍同时进行培训的时候通常都是采取不同队伍进行不同项目的活动, 然后在大致相同的时间进行轮换进行。这样可以在节省空间的同时又可节约时间, 以便控制成本。但这需要各位培训师对于事先所规划的时间有较好的控制, 既保证学员均有效参与了项目, 同时又把握住了时间的掌控。但从实践来看, 往往这点是较难做到, 尤其是在青少年参与项目的情况下。青少年由于性格、品质仍属于成长时期, 其在行为表现上较为缺乏考虑, 在活动进行时, 经常会出现种种拖延时间的现象, 如因为害怕而不敢上高空项目。这种情况会严重的影响接下来参与项目的学员情绪和时间安排, 但在全员参与的原则下, 培训师往往又要求这类学员完成规定项目, 因此, 引导和激发学员勇气和积极思考的能力成为培训师控制时间最需具备的一个素质。

2.2 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的对策研究

首先, 应该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教师应具有拓展训练课的设计能力和实施教学的能力, 身体力行做好每一项。对教师的培训首要着手于拓展训练的理论知识做起, 通过学习有关拓展训练资料, 这样才能进一步充分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和方法, 然后到实地学习拓展培训, 再针对当前大多数青少年的特点, 将青少年身体机能与拓展训练的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的拓展项目设计应以平地和游戏项目为主, 设计的意义在于提高青少年自我挑战能力, 挑战身体极限,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其次, 在拓展训练中应注重安全问题, 不能缺少安全防护器材, 在设计项目中首先要考虑危险因素, 在每个项目训练前教师应该讲清楚项目实施的方法及其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定期对器材进行安全检查。

再者, 合理安排项目, 同时对于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做出详细的解析, 以便为整个拓展培训顺利执行和目标达成做好准备。具体来说就是一些活动项目安排的原则与准绳, 如项目活动按难度通常从易到难, 从任务活动量来看, 也是从少到多, 有些机构也按照空间来进行划分, 先由陆地到空中, 再由空中转为水上等等。那么这些都是平常较多采用的原则, 而对于培训师而言, 其原则的选取还需和其活动执行目标相符, 当其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时, 必须改变原有常理, 且符合各项安全标准的情况下, 则可以考虑适当的颠倒次序或本末倒置。

最后, 在培训过程中, 应及时了解青少年参与活动的心理变化和情绪起伏情况, 通过观察实时掌握这些心理信息, 并在不同项目中积极有效的利用这些心理因素促成训练的正面效果。使得青少年能够在活动中学习和参悟到对其有益的人生哲理和实践经验。

3 对青少年成长素质拓展训练的若干点思考

在拓展训练过程中, 应该从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给予科学的管理和训练。拓展训练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有时候对不了解的参与者来说他们会认为那是变相的体罚, 这个受训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青少年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以及心智都尚未发育成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骨骼还在伸长, 软骨也逐渐在骨化, 如果在训练中对青少年的四肢施以过重分负担, 这就容易造成过早骨化, 影响身高, 而且青少年的脂肪、蛋白质较少, 肌肉含水量较多, 收缩能力弱, 因此容易造成肌肉疲劳, 应该避免长时间的单一肢体大负荷, 在静止性动作实施中多休息, 多变化体位和着力点, 防止骨盆和脊柱畸形。

从心理上分析, 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以抽象思维为主, 他们对于价值观、幸福观等都很茫然, 而且这个时期的他们是个矛盾体, 因此, 在拓展训练中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在进行拓展训练前应该先教会青少年基本的支撑、倒地翻滚、悬挂等技能, 在心理潜能训练时, 应充分考虑到青少年比成年人承受力弱这个特点。

4 结语

对青少年进行成长素质拓展训练, 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体质及健康水平, 促进青少年掌握应有的基本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 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提高责任感, 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陶宇平, 彭福栋.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9) :2-3.

[2]吕拥军.拓展运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J].科技信息研究, 2007 (8) :31-33.

[3]杨汉, 董范, 郑超, 等.构建“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8) :27-29.

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多层次评价 第9篇

本文在总结传统研究不足的基础上, 设计出比较科学系统的调查问卷, 通过青少年自评和教师他评两种方式对参与调查的青少年综合素质进行了单指标评价、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三个层次的评价。

一、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首先设计开放式问卷, 将问卷三次发放到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高中、高校, 问卷回收率在97.9%以上。各部门的不同主体对影响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因素都提出了, 此后课题组组织有关专家召开讨论会, 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设计出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1。

二、学生素质单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为了减少原始数据信息的损失, 使得得分函数信息最大限度包含原始信息, 在简单平均与比较加权平均差别基础上, 本研究通过简单算术平均数进行汇总:

式中:

Gj为第j个要素的得分;Fij:第j个要素中第i个单指标的评价得分;P:第j个要素中所含指标的个数。

通过SPSS10.0对青少年自评的单指标和教师他评的单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简单算术平均数, 得到单指标得分, 结果如表2-1、2-2所示:

对表2-1和表2-2青少年自评和教师他评的分析结果的比较中发现:青少年自评的得分高于教师他评的得分, 唯有在学习方面一些指标, 青少年自评的得分低于教师他评的得分, 虽然评价结果有出入, 但仅仅是评价指标的某一个方面存在差异, 不影响整体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师他评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的评价得到较高分数, 与青少年自评结果相同, 表明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优秀。

三、青少年综合素质各要素评价

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学生自评与教师他评各要素得分的结果如表3-1所示:

通过观察表3-1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评价青少年在身心健康方面获取的分数与其他因素比较, 高于其他各个要素得分, 这与单指标评价体现的身心健康得分普遍偏高是一致的。

而教师对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 人文修养评价低于其他几个因素;在学习能力因素上, 教师评价高于青少年自评得分;无论是青少年自评还是教师他评的评价过程中, 五个要素得分结果中, 创新能力和身心健康的要素评价得分都超过7或者接近7, 表明了双方评价主体对这两项素质的评价都很高;学习能力要素得分, 同创新能力和身心健康要素得分相比, 虽然得分低, 但是都在6.7以上, 而且双方评价得分很接近而且得分较高, 说明了评价双方主体对这项素质因素满意。

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多层次评价与分析

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多层次评价与分析以结构方程模型为依据, 拟合评价体系的各要素关系, 确定评价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表达式, 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评价提供依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青少年综合素质以潜变量的形式出现, 创新能力、人文修养、学习能力、政治素质、身心健康的五个要素指标则作为观测变量, 评价中多次对误差项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模型进行修正, 得出学生自评修正模型路径图见图4-1。

而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指数的情况如表4-2。

表4-2的模型拟合指数表示:对于学生自评的指标数据的拟合情况, 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较好。

对于学生自评的指标数据的分析如上所示, 对于教师他评价的指标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参照学生自评过程, 分析得出教师他评修正模型路径图;而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指数的情况表明;与学生自评数据比较教师他评数据拟合情况理想, 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达到构建指标, 满足实验要求, 说明所构建的模型拟合较好。

这样可以从分析结果中发现对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最为有用的信息, 也就是学生创新能力、人文修养、学习能力、政治素质以及身心健康这五个要素对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影响的权重, 根据青少年自评和教师他评的标准化系数进行归一化后的参数, 则可以的得到综合素质评价时各个要素的权重W1、W2、W3、W4、W5。

具体的归一化过程如下:

参照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教师他评中各要素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权重如表4-3所示: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分析结果表明五个要素指标在青少年综合素质中所占有的权重, 以便于建构青少年综合素质得分函数, 利用要素指标的得分得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

以N1、N2、N3、N4和N5表示创新能力、人文修养、学习能力、政治素质和身心健康, Z1和Z2表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得分那么通过以下公式1) 、2) 公式计算得到评价结果:

式1) 表示学生自评方式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得分表达公式, 式2) 表示教师他评方式对青少年综合素质得分表达公式, 通过式1) 、式2) 的计算, 并结合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可以得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评价综合得分和评价等级。

本文在总结和归纳目前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理论研究, 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青少年素质 第10篇

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健康的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其内涵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涵盖的是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生身体健康范畴。

2 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在不断的下降,并且这一现象日趋严重。中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富强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提高了对物质的享受,却忽视了身体素质的提高,导致很多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下降。通过体育课程来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建立终生体育的体育价值观,已经成为了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中学生身体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身体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2)超重及肥胖体质呈逐年上升趋势;(3)肺功能中肺活量数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四、学生近视患者数量居高不下并呈低龄化趋势。这其中又以身体指标逐年下降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及体育教育主导者—体育教师,应该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第一要求。这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另外,家庭方面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身体状况。甚至把学生的双休日也当作是加油充电的最佳时机,各种培训班补习课程层出不穷。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在节假日时间社会上向学生开放的体育馆和运动场所少之又少,学校的体育运动场所也因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很少对学生开放。在学习压力、家庭、学校、社会等重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中学生长期处于学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的环境中。从而导致了中学生部分身体指标逐年下降的趋势。

2 . 1 对中学生的肺活量、身高体重等身体素质的调查结果

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身高同比平均值有所增长但是超重人数也相对增加,表明现在的中学生在营养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出现了营养过剩现象,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从学校、家庭还是学生本身对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在营养条件日益改善的同时,身体其他素质指标却在不断下降,最为突出的是耐力素质和柔韧性两方面。通过调查有以下几点是影响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1)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锻炼时间,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一个原因。家长、学校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社会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也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一些学校本身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更是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2)学校缺乏体育设施和运动训练场地,无法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需求。(3)学校和家长忽视了对学生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自强向上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好逸恶劳的性格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体育课上,天气稍热不愿意动,天气稍冷便不出来,以各种理由请假。在体力劳动明显减少的同时,体育活动时间在减少,体育活动的强度也不够。(4)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由于网吧的不规范管理,许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已经成为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5)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和认识不够,教法单一、陈旧,缺乏创新精神,难以调动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由此可看出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不单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 ,还有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说该由谁负责。但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有责任,就可以谁也不负责任,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分清责任的主次。

2 . 2 开展短跑专项训练课程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与高中生的短跑成绩非常接近,这是因为在初中阶段短跑专项训练追求的是短期效应,不顾初中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及规律,以“成人化”的训练模式来训练初中生,这种粗暴的训练方式导致了学生提前发育的恶果。另外中学生自身由于基础和技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训练过程必须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提高中学生全面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应当注意训练中的顺序安排,在训练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科学处理各素质训练之间的关系,以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考虑到:训练负荷与强度、训练时间与训练量、训练方法、课后放松等问题。总之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多角度多层面的关注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训练中的问题。力求科学、合理、完美的制定出训练计划与训练方案。

3 短跑专项训练对体质发展的作用

3 . 1 短距离快跑既是增强体能的有效手段, 更是竞技场上竞争的最高 境 界

短距离快跑技术的一般普及和推广较容易,但是要较好的掌握这一技术却很难。其重点在于途中跑,难点是纠偏,即在教学中要不断完善、巩固和提高人们这种已有的基本生活技能能力。在教学中,要通过快速跑的教学,着重发展学生的速度、速度耐力、协调和灵活等身体素质。短跑教学顺序应从途中跑开始,然后进行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终点跑等技术的学习。短跑教学步骤与方法、手段有:直道途中跑技术、摆臂技术、跑的专门练习等。

3 . 2 短跑训练教学课程与训练方法对其体质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短跑运动的特点在于运动速度快、运动强度大,要在短跑项目中取得好成绩在全程跑过程中一定要有最快反应速度、最大加速度及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可见短跑成绩的好坏直接反应了个人身体素质的强弱。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身体素质自然增长的关键时期,所以好的短跑训练教学课程与训练方法对其体质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 . 3 能很大程度的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身体素质是机体各个器官、系统机能的综合表现,其外在表现形式为力量、速度、耐力、协调、平衡、爆发力等素质,其内在为身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主要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身体素质虽然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是通过后天的训练与练习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就力量、速度、耐力、协调、平衡等基本素质而言,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能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中学生随身体发育的进行身体素质也在不断发展中,在其生长发育时期进行相应的体育训练与练习能很大程度的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3.4 提高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运动中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及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青少年时期是发展速度素质的重要时期。步频和步长决定了速度的快慢,步频的快慢一定程度上来自于遗传因素,因此先天条件占有很大比重但也能通过后天的针对性训练来得到改善与发展。而决定步长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肌肉力量大小、髋关节柔韧度和下肢长度等,这其中大多数因素都是可以通过运动训练来得以加强与提高的从而提高速度素质。

4 结语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青少年的现状就是未来的现状。因此无论是从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给青少年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而现如今青少年们却面对着许多的健康问题,学校和教师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与引导者,应引领青少年走向健康。家庭和家长作为青少年生活的小环境与抚养者,应让孩子懂得健康生活的重要性。社会和众多社会组织是青少年生活的大环境与影响者,应更加努力的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生活的环境与氛围。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在不断的下降,并且这一现象日趋严重。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富强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提高了对物质的享受,却忽视了身体素质的提高,导致很多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下降。通过体育课程来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中学生运动兴趣爱好,建立终生体育的体育价值观,已经成为了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谈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及矫正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培养;矫正

教育是兴帮之策,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而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当及社会不良影响而造成孩子面临心理障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因为遇到小小的挫折走极端,自杀、自残、杀人事件屡见不鲜。如何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具有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临艰巨任务。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性、开放性和自主性,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面对竞争要有敢于迎接挑战、承受压力的勇气,心理素质要坚韧、顽强。同时心理压力又不能太大,应使之成为动力,而不应成为负力,这就需要思想豁达、心胸开阔,即思想、心理应具有开放性,特别是心理要稳定,即有承受压力的耐力,又要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面对市场经济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思想要自由、灵活,心理能迅速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面对机遇,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善于观察和发现机遇,要善于把握机遇,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把握机遇,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闪耀光彩。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少部分升学深造,大部分将步入社会,面对现实。作为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特殊时期,在注意关他们身体和生理变化的同时,注意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之初步建立起健康稳定成熟的心理素质,为将来成人成材打好基础。我认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介绍出来同大家商榷。

一、注重培养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

除去心理健康的专业课外,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循序渐进,营造起一种心理教育的氛围,在此氛围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给我们树立了周恩来少年立大志的光辉典范,教育意义极为典型,由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我们有如此鲜明光辉的榜样,更应树大志,但是这个志不应是空洞、不切实际的,而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而定,并付诸切实的行动。鼓励学生三比:一比理想。让学生课外写成“我的理想”,每人一份,以展览栏的形式张贴出来。二比行动,看每个学生的具体行动,看谁听课认真,比谁作业完成的质量高,评谁课外劳动积极,看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的好。三比成绩,经常举行课堂听写、小测、单元测,比谁学的扎实,每个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看谁有进步.进步快。通过三比,目的是在写和做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步的思想和心理,有点小进步就鼓励表扬,激发起学生向上的动力。

初中学生正值十三、四岁,如朝阳般灿烂,如鲜花初绽。朝气蓬勃,阳光灿烂正是这个年龄所应有的,顺应孩子们的自然属性,激发孩子们积极健康的向上心理,例如,孩子们的求知欲,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团结友爱、正当上游的班风,集体荣誉感等。孩子们如璞玉,需要匠师的雕琢。玉不琢不成器,老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孩子们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学习几年,会塑造孩子们健康心灵。

二、注重培养灵活自由的开放心理

语文这一学科内容繁杂,各类文体不同,授课方法不同。比如记叙文要突出记叙六要素,讲议论文要强调议论三要素,在改换文体前,先通知学生,让他们事先有个心理准备,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强化已有的心理状态,以备下一次转换时便于自然接受。如此反复训练,培养学生面对变换,心理稳定,适应性强,即以不变应多变,应付从容自如。这种心理即是稳定的,又是自由灵活的,即开放性的。

这种心理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培养引导、逐步建立。把此心态扩大推广到其他方面,逐步加以锻炼,使之成熟。例如,我们可以在体育比赛中独出心裁,一次全校体操比赛中,训练中我班一直是男体委,像其他班级一样,临赛前我班临阵换将,把男体委换下来,一英姿飒爽的女体委上场,令在场的评委和师生眼前一亮,而女体委的出色表现更是让全场的精神为之一振。当然成绩是可想而知的:独领风骚。这里面有老师的智慧,更有同学们的灵活和默契的配合。打破常规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但是这种打破应该是有基础的,不是建造空中楼阁。灵活的思维灵活自由的心灵可以放飞出美丽的鸟儿。

三、注重培养个性鲜明的独立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新的教育原则,变换教学方式,改以教师教为主变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心理意识。对于教学内容难度较低的我经常放开手脚让学生完全自学,但这种自学并不是盲目的。学生自学前先给学生讲解学习达成的具体目标、学习方法、怎样检测、时间要求等详细可行的操作程序。不断做这样的训练,就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独立自主心理和意识。

这三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交叉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个初中阶段。这三方面都以正面引导为主。当然一个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不仅仅是这三个方面,还有众多方面,育人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教师注意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避免出现误导,在此过程中若有不良现象,应及时加以矫正。

1.唯成绩独尊心理

以成绩代替或忽视其他。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时,有的学生或者老师片面讲成绩,一味追求高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对这样的学生不能因其学习成绩好而偏爱、鼓励,这样的心理发展下去容易造成畸形,比如思想意识的偏差.他会认为只有成绩好才是真本事,而不知道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生活能力等也很重要。此时如不加以引导,思想品质就会自私、狭隘,唯我独尊,唯学习独尊。心理会极其脆弱,面对生活,面对同学,面对老师,一旦发生点小矛盾,会使其心理经受不起压力,严重时会使其心理、精神崩溃。这样的情况已不乏先例,对这样的学生应做个别心理指导,引导学生把眼光放远,把心胸放宽,除了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外,还要以实际例子对其加以教育.对其心理加以矫正。然后以个别为典型,教育全体学生,尽量避免严重情况的发生。

2.遇挫心理脆弱

这也是一种典型心理。一般是指孩子遇到挫折失败或者困难就情绪一落千丈,觉得很丢面子,容易丧失自信心。甚至自己犯了错误对于老师的批评不能积极正确接受走极端。对此一是需要设计遇挫心理锻炼,二是多种形式进行正面教育,培养锻炼其坚强意志。例如我们的学校在县城,一部分孩子从乡下各村镇来到这里,从前是小村里的佼佼者,可在这里从学习成绩上在班里成了后面的,当此之时,老师的工作是需要细致耐心和温柔的,当然适当的时机也是需要给予孩子们激励和鼓舞的。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所在,激发起他们上进心,帮助他们从失败的低谷走出来。回过头来再看过去,那又是一笔人生成长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3.浮躁攀比等心理

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又处于这样一个飞速发展五彩缤纷甚至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和社会,学生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和不良影响,学生的盲从心理、攀比心理较重,对此教师一方面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家校合力,一方面尽教育之责任对学生进行细致多方位的教育引导矫正。

中英青少年民族素质教育比较及对策 第12篇

民族素质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发展下形成的鲜明的能够代表整个民主长期形成的民族品质和社会风尚。民族素质的现代定义有很多种。简单地说, 每个民族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 这些优秀特征的总和就是民族素质。

在对青少年民族素质教育方面, 中国和英国既有相似之处, 又存在差异, 以下将做进一步的比较论述。

1 民族素质教育的目的与历史比较

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 历代统治者对优秀民族素质的标准都做出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不同阶层的人都有共同的民族素质标准, 当然这些标准都是为维护其国家统治服务的。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 我国的教育目标则充分体现了对青少年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和整体性。1985年, 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这“四有”中包含了社会主义新时期丰富的民族素质教育新内容新要求。

英国同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英国是一个笃信基督教和注重绅士风度的国家。

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精神的一种外化, 绅士要具有以下四种民族素质:

(1) 公平而合理的竞争原则。

(2) 言行举止抑制感情色彩, 理性主宰一切。

(3) 坚韧不拔, 勇往直前的气概, 为了国家和个人的荣誉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4) 尊重传统, 追求高雅, 墨守陈规。

在资产阶级革命前, 英国的民族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基督教文明绅士为目标,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确立, 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发展, 教育目标开始转向培养学者型绅士, 这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制定的。这一目标是对培养基督教绅士的补充和完善。

通过中英两国民族素质教育的发展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根据时代的需要, 对民族素质教育的目标及时地做出调整, 是非常必要的, 有目的, 成系统的民族素质教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 民族素质教育的现状比较

长期以来, 中国的民族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育不足, 就是对民族素质培养的忽视。重智力, 轻民族素质, 是各类学校注重应试教育产生的通病。

青少年一直被灌输的思想就是, 只有能考进重点中学, 重点大学才是最重要的, 以至于缺乏体能, 意志力等民族素质的培养。当前, 我国的青少年民族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2.1 没有毅力, 独立性欠缺。

现阶段我国的青少年中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生活中遇到一点点困难, 首先想到的是要父母帮忙解决, 没有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

2.2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团队意识。

我国的学生在家中是“小皇帝”, “小公主”, 往往是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为一个孩子服务。致使孩子形成了凡事首先想到自己的不良习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常常从自我的角度出发, 不能为他人和集体考虑, 不懂得与人沟通合作。

2.3 不注重体能锻炼, 身体民族素质差。

我国的学生一味埋头题海, 追求分数, 在校园里经常有这样的场面, 新生入学军训的时间很短, 可是总有学生晕倒, 甚至还有很多家长在场外陪伴。

2.4 较少独立见解, 缺乏个性。

我国的传统教育传递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恪守中庸之道, 受此影响, 我国的学生缺乏应对挑战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导致创新意识不强。与我国青少年的情况相反, 英国的学生在些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促进我国青少年的民族素质教育。

英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设有很多社团组织, 中学生每天上午9:00上课, 下午4:00一天的课程结束, 其余的时间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课外活动。丰富的社团活动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社交能力和表现力都得到了提升。

英国绅士一向以勇士自居, 继承中世纪骑士精神传统, 英勇尚武是一名绅士应具备的首要品质, 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是贵族和绅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倡运动, 增强体质是英国民族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 得益于他们在运动场上艰苦的训练。

英国学校的体育运动内容非常丰富, 根据季节的变化有具体的项目安排, 中学生经常用整个下午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每周都有体育比赛。比赛项目非常广泛, 个人比赛项目可以锻炼“勇敢”, “坚强”的意志;团体项目能够培养“团结”和“协作”的意识。

英国学校也组织学生参加军训, 英国的学生军训与我国不同, 我国的军训只在新生入学时进行, 而英国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军训。参加军训的学生不仅有野外活动, 如划船, 攀爬, 还要学习查看地图和急救方法。学生如果不参加军训, 就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因校而异。例如, 位于城镇的学校的学生可能会为养老院的老人购物, 给花园松土, 甚至包括维修管道。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得到了社会行为锻炼, 更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意识。

我国的民族教育注重群体应试教育和选拔考试, 英国的民族教育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动手能力和个人民族素质的进步。

3 改进我国青少年民族素质教育的途径

提升我国青少年的民族素质教育, 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的合力。通过对中英两国青少年民族素质教育的比较, 可以得出结论:良好民族素质的形成, 培养方式至关重要。

从民族素质培养的角度看, 以下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 要把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灌输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民族素质教育, 外部灌输是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自觉性是把灌输的教育内容内化的过程。只注重外部灌输, 而不注重个体内化了多少民族素质要素, 民族素质培养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 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 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

其次, 要采取常规化教育的方式, 使民族素质教育和生活细节结合起来, 加强习惯养成教育。父母应该试着对孩子从小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从小事做起, 从点滴做起, 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性。

再次, 采取循循善诱的式教育方法, 避免强制性教育产生的不良效果。民族素质的形成应该是潜移默化的, 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 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养成优秀的民族素质。强制教育建立在威压制和惩罚的基础上, 这本身就有违良好民族素质的要求。

最后, 民族素质教育要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 例如, 组织青少年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自我能力的展现和服务社会的行为来激发受教育者自我认识, 自我思索的能力, 肯定自身价值, 达到受教育者的民族素质自我提升的理想效果。

良好民族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而是一项持久的, 系统的工程。教育者也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提升, 只有每一个人的民族素质都提高, 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宫艳丽.教育大辩论与英国近代大学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4) :37.

[2]张亚凌.“英国教育”的启示[J].家长, 2004 (11) :25.

[3]徐辉, 郑继伟.英国教育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上一篇:扶持培育下一篇:社会地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