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

2024-09-11

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 第1篇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文明交往的习惯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表示友好和尊重的桥梁。学生一入学, 在入学教育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对他们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比如教给他们和老师见面、和同学见面应该怎么做, 教给他们应该怎么待人接物等等。教师可在墙报上宣传文明礼貌用语, 可把文明礼貌用语编成儿歌教给学生传唱。平时可有意识地表扬做得好的孩子, 定期评选文明礼貌之星, 发小奖状进行鼓励。对做得不好的孩子及时纠正、指导。还可发动学生互评, 遇到别的同学做得不好时, 友善地指出并纠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 刚入学的孩子也就迈出了成功交往的第一步。

二、教会低年级学生交际语

语言是交往的工具和手段, 是人们赢得情感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的影响, 他们在思维和情感上以自我为中心。老师可从语言入手, 教会他们交际语。一是让学生会用日常用语。比如见面要问“好”, 分手说“再见”, 打扰别人说“对不起”, 接受别人道歉说“没关系”, 得到帮助说“谢谢”等。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如在班级中设立小小文明岗、小小礼貌哨, 加强监督, 营造文明交往的氛围。三是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教给低年级学生良好的交往语, 如:“我来试试”、“你真棒”等。久而久之, 他们就能学会使用友好、平等的语言, 与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也会越来越融洽, 从而增强交往信心。

三、丰富低年级学生的角色体验

在游戏活动中丰富体验。游戏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帮助低年级学生进入虚拟的生活情境, 可以想他人之所想, 说他人之所说。例如“小医院”的游戏中, 低年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 体验关心体贴他人、尽心尽意为他人服务的职责。而“小羊斗狼”、“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则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扩大学生之间的和谐交往。

在校园中丰富体验。低年级学生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 而社会化离不开同龄群体的密切交往, 离不开深刻的体验。校园人际关系众多——同学、同伴以及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 教师有机地处理好这些关系, 能扩大低年级学生的交往面。因为这些交往对象都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 他们之间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例如设立值日小班长, 让低年级学生都来当班长, 从中体验班长的权利, 感受班长的责任, 学会友爱同学、关心集体。还可从“我向哥哥姐姐学礼仪”中体验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健康人际关系。

在家庭生活中丰富体验。现在的低年级学生多是标准的享受者, 大多数不懂得关心父母, 更不懂得勤俭节约。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能力, 引导他们接触家庭生活, 接触家庭劳动, 从家庭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习一种本领。如“当一天妈妈”, 学生通过实际尝试, 就会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以及持家的不易, 形成关心家人的意识和主动合作的行为, 学会与家人平等交往。

四、创设低年级学生交往的机会

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旺, 好奇心强, 但不愿说或不敢说是普遍心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支持、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交往活动, 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能说, 也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师可多给学生留一些交往的空间, 充分发挥小组、个体、集体、游戏及自由活动的优势, 挖掘活动中的潜在因素, 让学生有机会交往。只要学生能说的就让他说, 想介入的支持其介入。还可通过在活动中丰富内容和形式, 用实际的、身边的事例展开讨论。例如“快乐的六一”、“愉快的春游”等, 让学生有意无意展开讨论, 发挥其想象力, 丰富其交往内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第2篇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局面。被父母视为“手中宝”“小少爷”的孩子在家里起重要作用,具有特殊性,在家里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而更可笑的是有的家长把孩子关在家中;与世隔绝,造成孩子极度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

小学阶段是儿童走出家庭与人交往的第一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孩子学会适应生活、学习、学会人际交往、融合于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他们迫切得到交往,与外界联系,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成长,进行情绪舒畅,得到愉快的心情和品格;是学习、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综合表现。因而小学生交往的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更应该有教育者的精心培养和训练。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等各方面情况,为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转化学生内向性格,杜绝“口吃”现象

心灵内向化是关闭一个人性格和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是表现一个人爱不爱开口说话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儿童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不喜欢开口说话,与他人交往,就会影响到说话的能力,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口吃”的现象。儿童们的心灵是纯真而美丽的;是健康快乐的,我们应该营造一个有气氛和快乐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快乐的交往成长。不能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和给予他们压力,更不能让他们的心灵封闭内向化,要使他们快乐的成长,在成长中学会走出内向心灵,与同伴们交流玩耍。只有他们有了交流,性格不内向化,那么“口吃”的现象也就减少了,所以我们必须从他们的心灵出发,多给他们开口说话的机会。

一、从学习礼貌用语入手,让学生掌握交往的技巧

我国有礼议之邦之称。礼貌用语体现着人民的素质,礼貌用语是人类进行友好交往的重要工具和桥梁。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我们能使用“工具”来抒发情感,构建知识,有语言文明性,在交往中礼貌用语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己得到他人尊重的先决条件。可以这样说“礼貌用语是我们进入社会的第一张通行证”,没有它我们的道路将是困难的,我们就得不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尊重。例如:在招聘会上,一企业老总在走进办公室时,门口挤满了应聘人员,这位老总无法进入办公室,他在旁边叫了很久,可没有一个人给他让路。一为年轻的女士就说:“先生您好,请从这边走,这为老总看着她笑着走了进去。最后到这为女士时,老总看到她,又微微一笑说到,就用她吧!这女士就被优先聘用了。这难道不是由于一句很普通的礼貌用语而成功的吗?

小学生因年龄特征的影响,对这一系列问题,如:礼貌用语、交往技巧等都不太了解,不会使用,在与人交往时行为体现出霸道、自私、不礼貌、不文明等行为来,这影响着自己的成长和与他人的交际能力。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从小就教会他们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和交际技巧与他人平等交往。例如:“喂”“您好”“认识您很高兴”“请”“谢谢”“对不起”“早上好”“你真棒”等礼貌用语。见到师长、同学时主动打招呼问好。班主任对班上的“文明礼貌小天使”进行评选鼓励,在表扬的同时进行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礼貌用语及交往技技巧的兴趣。时间长了,他们就学会了使用友好平等的语言与人交流了。在交往中慢慢的就体现出他们的理智、情感了,也就增强了学生交往的信心,提高他们交往技巧,使他们跨出了交往的第一步。

三、适时与家长构建“教育战线”促进学生正确交往

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构建统一的教育路线。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其进行教育。因为我们应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在家靠父母教育,在学校靠教师的统一教育路线,如果在家就形成了霸气,那么他又怎样与人交往相处呢?例如:小李的父母经常不过问孩子在校的一些情况,也不与教师联系,孩子每天一放学就来到网吧,学习也不积极上进了,他的学习一天天下划降。又如:王某的父母,他特别关心儿子,一周要来学校两次,找老师同学了解儿子在校情况,老师也比较关注这个小男孩,这样他的学习一天比一天好。

案例一:

飞飞和龙龙为抢玩具发生争斗,结果飞飞被推倒在地,“哇哇”大哭起来。飞飞妈见了非常生气,把飞飞拉回家,限制其与同伴来往。

案例二:

静静妈对孩子可谓关怀备至,除了上幼儿园以外,几乎不离左右。结果有次,妈妈要去买酱油,静静不敢独自在家,妈妈说一会就回来,可静静就是不肯,非要跟着去。

案例一家长的做法只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慢慢形成内向、懦弱、孤僻的性格。案例二中,明明显然对家长过于依恋,家长在身边就没事,一旦离开其视野范围,孩子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痛苦,不能独立处事。

由此可见,家长“感情用事”将引起孩子不擅社交,出现交往心理缺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愈发明显,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并加以培养—。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不能太过于溺爱孩子,特别是父母。过于溺爱会形成他们的霸气。在学校孩子的交往,家长尽量不要参与和干涉,和同学争吵发生毛矛盾,家长和教师都应正确引导他们怎么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提早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更不应阻止他们的交往交流,因为孩子是在快乐中成长的,我们无法替代他们的交际。我们只需要指引他们,营造环境给予他们成长,教会他们如何处理问题,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

四、教学过程实行交际化,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上课不能太死板。课堂不是教师自导自演,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唱配角,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避免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应真实应用教材,多给学生使用口语的机会。这样的氛未围来惯穿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在说口语时伴以手势表情,动作相结合,提高利用手势和动作来说话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口语交际化。

(一)打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现代口语教学要重视课本,但也不能被课本束缚。如果我们只重视书本,而忽视了课本以外的士口语,不仅教法会凝­滞,教学受到限制,而且还会教会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样也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学会利用外来资料提高自己的知识信息.词汇语法等进步.真正做到用语言表达接受传输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课堂教学是口语教学与活动的主要场合.但我们不能把学生学习口语的范围缩小,只局限于课本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上来学习,这样是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要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从课堂中学跳出来;做到课内外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所以只有突破课本中心,才能使学生接触到新的课本.只有突破课堂中心才能是学生找到广阔生动的课堂;只有突破教师中心,才能使教育更好的开展。

(二)结合教学目标渗透交往能力教育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课堂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友好交往深入到小学生脑海中来。利用教学来进行小学生的情感交往,特别是有交往的童话故事书籍,对于小学生的阅读、口语能力提高有很的啊作用。对课文中好的词语摘抄,对教学问题多进行小组交流体会;老师参与进来,对其指导评价和激发他们乐于交往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自主学习教材能力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三)课内多项互动加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小学生充分体会到口语交际双向互动的交际特点,对于一个问题进行多项层次的互动交流,使一个问题多元化,从教学互动中拉近师生的距离

共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

(2)创建自由轻松的课堂心理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低意识不太高,他们认为自己不受任何规纪的约束,在这之上,我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自由的学习。为他们 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轻松的学习。

(3)课堂互动评价,增强口语交往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课时,让小朋友们看着图画想一想春天有哪些景象,一年之中你喜欢哪一个季节。春天里你们喜欢做什么?这些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后,请学生起来回答,让学生对同学的回答作出评价,并且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样就让他们开口说话,有利于他们说的能力和个人见解能力的发展,规范自己的语言交际,相互评价,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创设交际情景

经过大量的,多项的活动式教育课程来创设情景对话,进行口语训练,小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教学,他们喜欢玩耍。所以我们就应该把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听到童真的话语,天真的想法等。如:“唱歌”“小小辩论会”等活动来增强他们的吹、拉、弹、唱的能力。创设“一个投篮球比赛”的活动。“教学生用纸来折一些小动物、花草”等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对其作得好的进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多说多动的交往能力。

五、深入社会生活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伟大革命家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须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尤为重要。由此而知交际能力的培养是21实际以来,最需要的人才,靠个人的孤军奋战观念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应该将小学生引入社会,作一些小实践,将知识用语、礼貌交际用语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例如: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在校园里利用自己的交际能力在校园或家庭社会寻找支持自己的人士或朋友,然后统计下来看哪个小朋友的交际能力强。让他们认识到交际的快乐和重要性,提高自信心,增强团体合作的精神,交际能力对个人社会的重要性。小朋友们较强的交际能力是我们通往快乐生活,寻找好朋友的一张“通行证”我们要努力拿到它,你们能做到吗?同学们以问题来向学生宣传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

总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提高他们交往的能力和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交往意识,开启他们心灵的交往之门,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因素,那么就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了。作为教育者而言:我们只有时刻给孩子一个新“课堂”“新环境”进行学习交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以全部的爱来关爱学生,以童真的心态来接近他们和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学习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国家的希望,是教育者的希望,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只要努力就能实现。

致谢词:

感谢严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指导论文,我论文的顺利完成得以您认真、细致的指导。您孜孜不倦地教诲使我铭记于心,在这里,我对您表示深深的谢意!严老师,谢谢您!

参考文献:

[1《儿童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4《小学生交往问题、交往困难的教育案例》中国教师

[5]《口语交际的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法 组编

[6]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致谢词:

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 第3篇

一、要明确教导学生“未经允许不能触摸他人身体”

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孩子也一样。也许同伴的碰撞,教师和“肇事者”觉得程度不严重,但当事孩子会表现得疼痛难忍。同时,孩子对力度的轻重感受也是非常主观的。“肇事者”会说:“我真的只是轻轻碰了他一下。”在他的体验中,或许真是一次很轻微的推搡。但被推的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他非常用力地推我,导致我摔跤。”对此,教师不能简单地评判孩子表现夸张。

小学低年级孩子之间,在排队时候,常有调皮孩子不是去推同学,就是突然去抱住同学。而没有防备的同学就有可能被弄痛甚至摔倒,一不小心导致骨折或者磕掉牙齿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受伤的孩子让人心疼,“肇事者”内心的恐慌与压力其实也让人心疼。

中高年级孩子之间,则容易出现“我只是轻轻碰了他一下,他却很用力地打我”的感受,由此很容易引发同学之间的“战争”。轻者彼此抡几拳没啥大事,不巧的话可能会“挂彩”。

解决这一类纠纷,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明确教导学生“未经允许不能触摸他人身体”。相比“要团结同学,要与同学友好相处”这样空泛的要求,“未经允许不能触摸到他人身体”的要求更具体可操作。教师在平时跟孩子们的相处中,要反复这样提醒孩子。遵循这个规则,会帮助孩子减少同伴之间的矛盾,并成为受欢迎的人。

二、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孩子们之间的各种纠纷——吵架也好,打架也好,在纠纷现场,基本上都有“赢家”和“输家”。“赢家”往往是比较皮实的孩子,而“输家”则往往是比较敏感的孩子,后者常常会觉得很受伤,甚至情绪失控而痛哭。在矛盾现场,教师往往更多地倾向于保护“输家”、批评“赢家”。如果“肇事者”就是那个赢家,的确要批评。但是,面对在纠纷中受伤心理过重的孩子,教师也要及时介入,引导他们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记得有一天下午,音乐课上课都快五六分钟了,学生明到办公室来找我,非常焦虑地说:“老师,我在体育课上跟浩闹别扭了。我已经跟他说‘对不起了,可是他一直在操场上哭,不肯去上音乐课。”也就是说,加上课间10分钟,浩哭了至少有15分钟了!我一边站起来往教室走,一边问明:“你是不是说了伤害他的话?”明很诚恳地回答:“是的。我是跟他开玩笑的,但是那些话肯定让他觉得很受伤。”他及时补充说明,“我已经跟他道歉好几次了,他还一直哭。”我来到教室,体育老师已经陪着浩回来了。

等体育老师走后,我递给浩纸巾让他擦眼泪,对他说:“浩,刚才明跟我说了,他说了非常伤害你的话。我知道你这会儿还是难受,你先冷静一下。”浩还在抽噎,我说:“浩,明说已经跟你道歉过多次了,可你还是这么难受,你需要我做什么呢?”浩的抽噎终于有减弱趋势,可还是很委屈地回答我:“不知道。我就是心里难受。”

我想了想,问:“是不是他说伤害你的话时,旁边有别的同学听见了?”浩点点头。我说:“好,我知道了。等会儿我让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你道歉。”浩终于停止哭泣。

我缓缓地对他说:“浩,别人说了伤害我们的话,肯定是别人不对。但是既然人家已经再三道歉了,我们也可以不用太在意,可以很大气地原谅对方,可以很潇洒地不跟对方计较。因为,计较的时间越长,自己心里越难受。你说是不是?”浩终于平静下来。放学前,明当众向浩道歉。这是明愿意承担的后果,也可以抚慰浩受伤的心。

浩沉湎于受伤的感觉,这令我警觉。这样的孩子需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一个孩子如果容易沉湎在受伤的感觉中,不利于正常的同伴交往。教师有必要指出他的问题,但是需要在他感受到足够被理解、被信任和被关爱的前提下。

三、要正确指导学生掌握“跟异性同学的交往原则”

到了小学高年级,遏制不住的青春期前期开始来临。有的男孩子,成天围着喜欢的女孩子转,甚至控制不住借故去触摸女孩子的头发、双手或者脸颊。而女孩子这边,彼此之间挤兑“你喜欢哪个男生”的话,也一再传入我的耳中。

新学期排座位时,我特别尊重孩子们的个人感情。原则是:按身高排座位,然后在同等身高下自由选择同桌。建议则是:最好选没有同桌过的同学,也可以选最喜欢的同学。排座位的时候,我先让4个最矮的女孩进教室,分别坐在教室第一排。然后再请最矮的4个男孩进教室,自由选同桌。有个男孩按身高应该坐第一排,但是他心仪的女生按身高应该坐第二排,所以他坚决不肯坐第一排。在征得别的男同学的同意下,他如愿坐在第二排,而且如愿选择了和他喜欢的女生做同桌。这样的情况在排座位时发生了好几次。当然,任何一个同学都可以提出“我特别不愿意和谁同桌”,我也会帮他们调整。

随后,我们召开了“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异性同学”的主题班会。我帮孩子们明确:喜欢一个异性同学是非常正常而美好的事。我们要努力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喜欢的同学也能够喜欢自己。

为了让异性同学更好地交往,我提出了一些原则。我跟男孩子明确:可以喜欢女孩子,但不要毛手毛脚去触碰女孩子的身体,她们会因此很讨厌你。如果你喜欢一个女同学,要学会有话好好说,不要用故意去欺负她的方式引起她对你的注意。没什么原则性的问题,要多多让着女生。女生需要帮忙的时候要尽力而为,要有绅士风度。我跟女孩子强调的则是:可以和喜欢的男同学一块儿去图书馆或者书店,但必须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并在规定时间回家。不要随便接受男孩子的礼物,不要花男孩子的钱——因为他现在还不能赚钱。不要仗着男生喜欢自己就欺负人。如果有人蓄意触摸你穿内衣的身体部位,要反抗并及时报告给最信赖的成年人——爸爸妈妈或者老师。要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要有淑女风度。

【结语】

学历高、职业好的人,未必就一定能有幸福的人生。而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的人,哪怕学历不是很高、职业不是很好,他未来人生的幸福程度也会比较高。一个人的交往能力,代表着他与身边人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越强,沟通越到位,工作就会越顺利,生活也会越如意。反之,则很有可能与同事、家人都无法顺利沟通,导致工作进展不顺利,甚至个人生活不幸福。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必须把孩子的未来放在心头。因此,在学校里,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交往能力。

技工学校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 第4篇

一、增强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

(一) 敞开你的胸怀学会容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完完全全地被接受, 希望能轻轻松松地与他人相处。那就不要设下标准让别人的行动合乎自己的意愿, 给对方一个自己的权利, 即便对方有某些过失也无妨。容纳他人, 将使你获得更多的朋友。

(二) 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并虚心地承认它。

每个人都有一种被承认的渴望, 承认比容纳更深了一层。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出别人的优点当面夸奖。赞赏他人的规则是:“夸奖别人还没有显现出来的长处, 才能使人快乐。”

(三) 学会重视别人。

所谓重视, 就是提高对方的价值。对人最消沉、最轻视的态度就是“居高临下, 不平等对待”。所以要求学生注意这一点, 承认每个人独特的价值。如果领导能在众人中叫出你的名字, 你一定会非常高兴, 因为你受到了格外的“重视” (即使这种“重视”不一定是具体的) 。

二、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

(一) 平等的原则:

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往不因地位、财富的不同而不同, 要尊重他人人格, 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互利的原则:

人与人交往要互帮互助, 互惠互利, 互敬互爱。“来而不往非礼也”。只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长久的。

(三) 信用的原则:

这是基本的为人之道, 也是赢得他人信任和尊敬的基本前提。交往离不开信用, 要讲真话, 办实事, 对朋友一旦许诺了, 就要信守诺言。

(四) 相容的原则:

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要主动与人交往, 做到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 主动交往。

在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处境上, 学生应当采取少担心、多尝试。尝试是成功的先导。告诉学生当你想去结识别人时, 你就主动地去和对方打招呼, 然后讲一下自己的想法。当然, 在主动结识别人之前, 也要来个“角色预演”, 即弄清对方的身份及性格爱好等, 想想自己该怎么说才不会被拒绝, 到时一定会有一个满意的结局。随着成功经验的增多, 自信也会越来越充分, 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二) 展示人际吸引。

要想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吸引是第一步。人际吸引关键是要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不是故意装出来的, 在别人面前的最初几分钟, 应是人的品德、修养、才学等诸种素质的亮相, 这全在于平日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日里一是要注意自己仪容、仪表、语言、动作。二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如果觉得没有特长、爱好会成为自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障碍, 那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 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三是要多读书, 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凭借丰富的知识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三) 真诚待人。

在人际交往中, 虚伪是非常令人讨厌的。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 在真诚的基础上才会有合作。在学校, 同学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在平等互助基础上的学习、生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之间最能彼此知道对方的长处与不足。为了目标的接近, 大家要学会商量、等待和忍耐, 学会忠诚与守信, 学会宽容和信任, 学会说明和劝告, 学会倾听和接纳, 学会坚持和拒绝。这些都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技能和态度。

(四) 多为别人着想。

同情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 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要让学生懂得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 体验别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他就无法使自己的交往行为具有合理性、对应性, 这样是很难和别人建立较亲密的关系的。对别人的理解, 情感的沟通都依赖于自己是否具有同样的经验。只有当别人的情感也是自己体验过的或正在体验的, 我们才能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 自我经验的丰富是理解和同情的前提。

(五) 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别人。

在心理学中, 帮助是广义的, 既包括情感上的支持, 痛苦的分担, 观点的赞同, 建设性的意见, 也包括困难解决上的协助和物质的支持。人际关系中存在功利原则, 既任何一个人, 只有当一种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是值得的, 他才愿意并试图去建立和维持。因此, 以帮助和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 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确立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 使亲密的关系很快建立起来。告诉学生帮助他人不一定非要对方遇到重大困难时, 它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上, 如热情地给陌生人指路, 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 他人拎不动东西过去帮个手。慢慢地, 通过帮助他人, 可以获得许多朋友和快乐。

(六) 要心怀大度地接纳他人。

虽然交友要有选择, 但在没有了解对方之前, 不要首先就全部否定, 这会使你失去很多真正的朋友。使学生明白, 根据人际交往的相互原则, 你不信任别人, 别人也就不会信任你;相反, 你以坦诚友好的方式待人, 对方也往往会以同样的方式待你。毕竟, 在这个世界上, 坏人是极少的,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他人个性上的优点。

(七) 尊重和理解老师、家长。

老师和家长是技校生交往的第二大人群, 尊重师长是学生与父母、老师交往最起码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诲, 才能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作为学生, 在老师错怪自己的时候, 应采取正确的态度, 包括: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保持沉默, 但不是逆来顺受, 过后向老师说明真相, 解释原因。用这种方法消除误会, 老师不但不会怪罪学生, 反而会欣赏他。学生与父母的矛盾也是实际存在的一个问题, 有人说这就是学生与家长之间不可逾越的“代沟”, 其实, 这样的“代沟”即使存在, 我们也可以用手、用心去把它抚平。这就要求学生要理解父母的一片赤诚的爱心, 再扪心自问:自己懂得多少, 又有多少社会经验, 也就能心平气和地对待父母了。所以, 要别人理解, 首先就要理解别人。另外, 作为子女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要学会为父母分忧, 尽量不让父母操心等。这些都是处理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八) 对异性同学要相互学习。

异性交往是技校学校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也是今后走上社会所必须的。但是, 教师要积极引导, 否则, 就会出现“早恋”甚至越轨的行为。异性交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健康、文明的原则。说话要文明, 切忌粗话;举止要大方, 切忌轻浮。第二, 场所、时间适当的原则。尽量不要在偏僻的场所, 不要在晚上单独约会。第三, 保持一定距离的原则, 异性接触, 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也是礼貌。

四、克服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 技校生由于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影响, 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

(一) 克服羞怯, 坦然大方。

羞怯是技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教师在帮助学生克服害羞感时应多鼓励, 提高害羞学生的自信心, 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班上的活动, 让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二) 克服嫉妒, 友善团结。

嫉妒是伴随着竞争而来的, 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彼此之间的猜疑保密、留一手现象也就越严重。那么出现了嫉妒心理如何排遣?教师要引导他们善于倾诉。人总有长有短, 在学生出现心理不平衡时引导他们, 使他们适当的转化。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嫉妒也是一种动力。

(三) 克服自卑, 战胜自我。

人的交往总是以学习或某项活动为载体的, 技校生在交往中表现出自卑往往是因为经历过失败, 性格内向, 或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自卑的学生怎样才能克服自卑呢?笔者认为:认识自我, 肯定自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一个好朋友交起;寻找家长的帮助理解;老师的鼓励也是有用的;忘掉过去, 展望未来。

总之,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帮助他们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学会适应环境协调关系, 走向成熟, 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那些在学习生活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学生, 塑造自身形象, 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摘要:技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应该培养自己与同学、老师等打交道的能力, 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 第5篇

(二)端正交往动机。任何交往活动总是由一定交往动机所引起的。所谓交往动机是指激起个体进行交往活动或者抑制交往活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愿望。它是引起个体进行交往或者抑制自己交往活动的内在原因,是直接推动个体交往活动的内部动因,是决定交往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从心理活动的过程来看,交往活动的动机,不外是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一是认识即对社会交往活动,交往活动与自己的关系、自身的行动及其后果意义的认识。任何交往活动的动机都包含这种认识在内。其二是对交往对象一定的情绪或情感。人之所以能在交往活动中克服各种阻力和障碍,正是由于情绪。情感的强大推动的结果。

(三)保持良好的交往情绪。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它对人际沟通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离异家庭学生交往倾向被动。交往心理不正常,被人理解和接纳的程度低以及持续的情绪困扰将严重地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因此应的、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交往情绪指导,帮助他们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以及促进时理解和交流,并学会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效的方式是创设交往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设定的活动中,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情绪、情感,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分享、分担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这样的形式对那些由于认识偏差引起的情绪障碍特别有效。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增强学生对情绪的自控力和调节。平衡能力。

交往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6篇

一、交往教学的迷失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交往教学理论备受教育界的青睐,交往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然而,由于人们对交往教学的本质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阻碍了交往教学的发展。

1对话式的交往。教学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课堂上师生间一问一答,好不热闹,然而学生在这种交往中往往是处于被动状态,其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的确交往教学是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的,然而对话不一定就是交往,它只是其形式之一,交往应该具有形式和精神实质的双重属性,它是交往形式与交往实质的结合。交往教学其活动实质是对话的双方的一种互动,是在对话中调动彼此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相互倾听与接纳过程中实现心智上的相互撞击、启发:激励、鼓舞、理解、互补或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人的精神发生变革的过程,是探索真理与认识自我的过程。

2单一模式的交往。交往局限于课堂,交往的范围狭窄,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全班同学,或教师与部分学习能力较强、较活跃的学生之间的交往,而其他学生则很少或没有交往的机会,他们如同教学的旁观者,难以真正融入教学中,而教师与小组之间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问的交往,与文本的交往也严重贫乏。交往教学是一种教学主体多极性的建构性教学模式,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等之间在课内课外通过交往相互作用以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个性的过程。

3结论标准化的交往。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思维、语言、行为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将交往的结果导向预定的答案,而不理会学生的实际反应,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如果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了不在教师预想范围之内的答案时,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回到其所认为的正确轨道上来,用自己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疑问、异议及创新。教学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由于个体成长过程要受到难以计数的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我们无法将教学完全限定在一个预设好的框架内。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确占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然而知识与经验的构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往的主题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不是事先预定的,其结果则不是预设的,它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结论,它在对话进程中会不断变化,通过交往有效转换和认同持续,以双方经验的增长和精神变化为结果。

二、交往:教学活动的实质

1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中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纷纷从各自角度提出各自的看法。有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归纳,提出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习主体的认知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也有人从教育的起源作出分析,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教学就是传递人类生产劳动经验与技能的活动。传统的教育理论大都将教学视为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对象化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强调生产和交往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的两个基本方面。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分析,认为知识不是由外部灌输进来的,也不是由学生内部自发生成的,而是在主体之间的活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在对教育作了多角度的审视与反思后提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即人们为了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需要才产生了教育。20世纪60年代德国“交往教学论”主张交往就是教学的本质,教学就是交往的特殊变体。苏联学者季亚琴科从本体论层面指出了交往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即教学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我国学者叶澜教授认为,教育从形态的角度来看起源于人类的交往。因而,作为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与途径的教学活动,其本质属性应当是交往,是一个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环境,以教学过程为主渠道的,多向交往的活动过程,要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只能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形成。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便是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已隐含了教育构成中的基本要素(如交往双方、内容、媒体),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他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则转化为教育。教学作为教育的核心,更是交往的进一步特殊化。长期以来,我们将对教学的认识局限于认识论领域中,强调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教学也是一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活动——交往。知识不是由外部灌输进来的,也不是由学生内部自发生成的,而是在主体之间的活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没有教学的交往与互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各种学习都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中进行和收获。

教学本质观影响着教师教学理念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2交往教学的内涵。交往教学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后,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地运用,但由于许多人并没真正理解交往教学的内涵或是对其产生片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交往教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交往教学是指以合理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前提,在平等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方式,以师生内在的、自觉的共生共长以及文化的理解生成为旨趣的双重构建教育活动。交往教学将交往纳入到教学的本质这一层面上,即交往就是教学的本质,以建构学生完整的主体结构为基本的教学目标,以建立合作性学习机制为基本的教学策略,以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为基本的教学环境。

三、交往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功能

1凸显认知的主体性,有利于思维方式的改变。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通过个体间的交互作用及其自身的认知过程而建构的。交往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以及师生和教学文本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主张师生及教学文本都作为主体而存在,在交往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交往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有其开放性、随机性,意味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即从对象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转换,在交往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方式不是复制性的、机械性的,而是一种生产性、创建性的过程,注重的是知识的生成过程,而不是注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是知识结构或称符号世界的不断重构和更新。

人的主体性是人发挥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精神的根本前提。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使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学生的自主性心理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得到满足,激发学习热情,学习的内在动力得到有效的激发,愿意与他人

交流思想、情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参加小组学习活动,喜欢与教师、同学探讨学习问题等,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2重视教学中的多向交往,有利于开拓思维的广度。现代认知共享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交往教学将教学视为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交叉展开的有目的的多向交往活动,多向交往较之单向交往和双向交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潜能。在多向交往中,学生不再是信息的接受容器,教师不再是布道者,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师生、生生之间既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网状式动态交流;文本既有文字的也有电子的,它本身就是无数个体经验的总结概括,与文本的交往,实则就是与无数个智者心灵、心智的对话与交流。

由于交往的主体在知识、能力、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认识、理解客观事物时的视角不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差异,从而形成了教育主体之间的互补性和异质性,为交往活动的产生和进行提供了现实基础,使双方突破各自原有认识和理解的局限,达到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在理解中开展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有利于开拓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扩大知识面。

3以语言为交往的中介,有利于思维概括能力的提高。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语言、言语密不可分,语言是进行思维的基础,也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借助语言进行的,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通过语言(口头或书面)表现出来。语言不仅是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也是理解自己思想的工具,而思维只有依赖于语言才得以实现。在交往教学_中语言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交往的主要工具,师生以有声或无声言语形式向彼此传递着信息,直接或间接地与彼此、文本展开对话、进行交流,把各自的感受、想法、观点表达给对方。在交往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交往教学质量的高低。—个思维混乱的人,其表达不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一个思维反映迟钝的人,表达不会流畅自然。师生在交往中借助语词对认识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通过口头、书面的言语活动传递知识,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

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 第7篇

一、抓住生活提供的交际机会进行写作

随着社会在飞速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小学生的生活也随之而改变, 他们无论是在家中, 还是在学校和上学路上, 与别人交流的机会也很多, 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写交际和交往的作文。新学年开始, 一个班级都是新同学, 班主任要小学生逐个做自我介绍, 要求每位同学写一篇自我介绍, 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然后让学生以《我来到了一个新班级》为题进行作文。在老师对作文修改和评讲以后, 让小学生把作文带回家里, 读给爸爸妈妈听, 让家长了解新班级的新气象, 了解班级的新同学, 这样, 爸爸妈妈就对班级情况和小学生集体的情况了解清楚了, 也会便于班级管理和沟通交流。再让学生写一篇反馈的作文《爸爸妈妈眼中的新班级》, 一来二去, 在作文的同时, 小学生之间增进了了解, 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利用活动机会进行写作

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很多是在活动中进行的, 特别是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增多,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在校的活动机会进行写作教学, 因为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 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有话可说, 也能写出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生活, 他们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作文情境, 如“母亲节”到了, 就可以组织学生亲手给妈妈做一份礼物, 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或是给妈妈说说心里话, 用作文的形式来感谢妈妈的含辛茹苦, 来表达绿叶对根的情谊;也可以表达一下自己好好学习的信心和理想、愿望。这样的作文, 一定是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在“清明节扫墓”结束后, 我组织学生把扫墓过程中的队伍、气氛、场景加以描绘, 对会中领导的讲话、同学的发言加以概括, 对自己在扫墓和参观纪念馆时候的内心感受加以抒发, 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也锻炼了学生写好作文的技巧, 学生们就能写出一篇篇极具感染力的爱国作文。

三、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写作

小学生的学习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作文是在情景中进行的。给小学生创设的情境要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应该是他们耳熟能详的身边情景, 这些情景也要是小学生喜欢参与的。这种情境可以为某一个教学环节, 也可以是一堂课。我在教学《我家欢迎你》这节作文课前, 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 老师去你家做客, 同学们欢迎吗? (2) 请同学们把往你们家的路线写清楚了, 好方便老师去做客啊!请大家写出来从学校大门口出发需要坐什么公交车, 到哪个小区, 等等。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 同学们很感兴趣, 纷纷表示欢迎老师到家里来。可是由于大多小孩子是家长接送的, 很多孩子自己也说不好路线该怎么走。我注意到小学生在热情之后为难的样子, 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真想请老师去家里做客的, 回去问爸爸妈妈, 记清楚家庭的小区楼号和具体的乘车路线再告诉我。”学生们又恢复了笑脸, 他们好客的热情让他们马上就想写出来路线一样, 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方位词语和注意到行进路上的标志性建筑物, 等等;老师也要把学校附近学生来校的周边路线先行熟悉一下, 以便判断学生在路线表达上是否准确, 指导学生的语言描述, 特别是方位词要准确。第二天, 每个同学都带来了他们写的地址和乘车路线, 在这浓郁的交际氛围中, 学生自然有话可说, 作文也就文从字顺。在学生刚学习写作的阶段就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诚实、朴实的文风, 增进学生对写作价值的认识。

总之,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为小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小学生作文的着笔点, 应引导学生记载下生活中的每一次喜悦、每一次伤心、每一次感动。学生作文中的一切都可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要从小学生生活中的活动和交往入手, 激发小学生的写作意识, 让小学生用心来感悟生活, 用作文体味生活、表现生活、美化生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也就是要小学生走进生活, 写生活中的作文。本文围绕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探究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策略。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8篇

一、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集体, 教给学生必要的交往技能

一个班集体在刚刚组建的时候, 仅仅是一个松散的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 创建班集体的过程, 正是班级人际关系网络形成并逐步优化的过程。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集体, 面对新老师、新同学, 会有陌生感。通常会有两种极端表现, 或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或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过于积极地表现自我。作为班主任, 如果能在一个集体组建初期就营造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氛围, 对于班集体建设是非常有利的。我每接一个新的班级, 尤其注意学生言谈举止。在文明礼貌方面, 教学生学会礼貌待人, 会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引导学生在平时的交往中学会面带微笑, 见到师长主动问好。这些看似是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 由于种种原因, 在如今的初中生群体中却似乎已经被淡忘, 往往也正是因此而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因此, 在合作技能方面, 对学生强调轮换、分享行为, 强调对别人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同时, 也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一旦形成了和谐的同学关系、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 班集体建设也就踏上了正轨。

二、关注特殊学生, 努力创设交往情境, 激发交往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体的归属需要若长期得不到满足, 会造成“归属焦虑”, 致使个体情绪焦躁、低落, 不愿与他人交往。具有“交往障碍”的学生如果能够得到同伴的认同、集体的采纳, 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归属需要, 改善交往状况。我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 她是初二转到我班的, 转学的原因据说是与原班级的同学无法相处, 导致不愿走进学校学习。转到我班的第一天, 她整整一天没有说一句话, 也没有任何表情。转眼间, 一星期过去了, 她的这种状况丝毫没有改观, 我担心又会出现不愿上学的现象。经过与班长的协商, 由她负责“主动出击”, 努力接近该同学。活泼能干的班长尝试了她所能想到的一切方法, 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发现新同学在课间时常会关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当新一期黑板报进入准备阶段, 我就请宣传委员征求新同学的意见。出人意料的是, 新同学对出黑板报很感兴趣, 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也最终应邀加入了出黑板报的行列。这一期的黑板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也就是从这一期黑板报开始, 新同学不再闷不做声, 在课间也能听到她的朗朗笑声, 她也主动协助宣传委员制作黑板报。作为班主任, 我们很有必要为这些有“交往障碍”的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交往情境, 鼓励他们去交朋友, 使他们拥有一批热情活泼的伙伴, 并在这些伙伴的带动下, 积极参与活动, 融入集体生活。

三、引导学生正确解决矛盾, 提高学生交往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时期, 成人感带给他们较强的独立意识, 但思维的不全面性又造成观念上的极端与行为上的“我行我素”。加之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 往往表现出“我为中心”以及“年少轻狂”, 甚至盲目追求标新立异, 这些因素导致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紧张, 矛盾层出不穷。在出现矛盾的情况下, 如果同伴之间不能相互包容, 那么交往的关系将会中断。一旦学生间产生矛盾, 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解决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需要沟通, 学生的交往能力也能得到极大提高。

1.角色互换。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学生过于以自我为 中心, 坚持己见, 互不相让。班主任不妨利用角色互换的原则,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为对方着想。角色换位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交往语言、交往技能的运用, 帮助学生走出自我中心, 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

2.共同协商。意见不一才会产生矛盾, 有时并不能明确区分谁对谁错, 只是因为各自为自己的意图辩解而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只是简单地让产生矛盾的任何一方放弃自己的想法, 听从另一方的意见, 无法做到心服口服。而共同协商, 既可以让矛盾双方进一步阐明自己的合理观点, 也能培养共同协作的能力, 进而增进了解。

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 第9篇

一、创造条件,促进交往

(1)区域游戏活动的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能充分激发参加游戏的欲望。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超市、理发店、菜场等,孩子们经常跟着家长去菜场买菜。结合主题活动“和妈妈去菜场”,我们设置了超市和菜场。在前期准备工作方面,我们去参观了超市和菜场,了解了超市和菜场的结构、人员安排、购物流程以及与顾客之间的交流;和幼儿共同准备游戏材料,如各种蔬菜、水产和干货,他们用彩纸和布头做了蒜头、青菜等,用饮料瓶围成水产池,布置了一个热闹丰富的“宝贝菜场”。这样,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不再成为一种摆设。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区域材料投放需遵守安全性、艺术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首先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了消毒,再利用鲜艳的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装饰、改造,使其在具备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展示艺术性,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的兴趣,并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其次,投放的材料还需有操作性,通过操作材料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激发幼儿的游戏和交往的兴趣,提高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能力,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感到乏味。再次,区域游戏的材料如一成不变,也会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如在娃娃家中,刚开始,幼儿只在家中抱着娃娃,进行喝水、烧饭、喂饭等活动。针对幼儿的发展状况,我们适时地针对“在娃娃家里,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展开讨论。可以引导幼儿带领娃娃走出去,串门、逛超市、进图书馆,这丰富了游戏活动的内容,使幼儿间交往范围扩大,提升了交往的技能。

二、教师指导形式的多样化

结合区域游戏情节的发展趋势,我将教师的指导形式分为事先介入法、直接介入法、间接介入法等。

所谓事先介入法,就是在产生预料结果之前,介入其中进行预防、制止不良行为产生的方法。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师生可以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总结。如在区域活动前,教师和幼儿商讨“如何招待客人”这一话题,得出结论:要有礼貌,进门请坐,端茶等等。这样,在游戏中,孩子们对于如何招待客人就有了依据,对幼儿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游戏时,当幼儿出现争抢且处理不当或发生危及生命事件时,教师立即出面制止,这就是直接介入法。如在小班“娃娃家”游戏中,R看到T抱着娃娃,也想抱娃娃,就伸手去抢。T见自己的娃娃被R抢走了,伸手就去抓R的脸。这时,老师应该立即制止T的行为,并进行引导。

当游戏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幼儿不知道如何继续深入游戏或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个别指导时,教师扮演游戏中的某一个角色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间接介入法。比如: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时,“爸爸”和“妈妈”忙完了自家的活儿,两个人坐在原地,盯着其他幼儿。这时,教师可以扮成“客人”的角色参与到游戏中。教师敲敲门:“有人在家吗?”“我到你们家做客,行吗?”爸爸、妈妈听后,赶紧放下娃娃迎了过来,搬椅子给“客人”坐。“口好渴呀!”两位幼儿听后,赶紧找茶杯、倒茶、做饭等等。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任务“招待客人”,并知道了如何招待客人。教师扮演客人介入到游戏中,巧妙地引导了幼儿之间的交往。

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培养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和协作, 因而人际交往的意义更加突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在客观上,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民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主观上,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是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 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与实现的,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要求, 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而且直接影响其能否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和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 一部分学生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 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1. 人际理想失落

进入大学后, 学生拥有了许多自由的空间, 他们带着强烈的交往欲望, 带着对友谊的美好憧憬来结交朋友, 相处时间一长, 发现了朋友身上的一些缺点、毛病, 有的大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改造他人, 但结果通常是失败的;有的大学生因此疏远朋友, 把友谊停留在表面。有些大学生经历了几次这样的打击, 就容易引起强烈的失落感, 时间久了就导致了交往恐惧, 拒绝与他人沟通, 自我封闭, 从而远离整个集体, 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

2. 功利性的不正当交往

物质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有所影响, 使得大学生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更注重物质条件, 这种带有功利性的交往很容易忽视弱势群体。一些家庭比较困难、又有些内向的学生, 往往被人忽视。在这种功利性的影响下, 产生了自卑心理。个别学生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 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 别人都不如自己。

3. 寝室交往危机

在寝室中, 几个同学朝夕相处, 他们相处基本都比较融洽, 但时间长了也难免会产生一些小的摩擦, 如果寝室关系处理不好, 对于一些人来说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如果一个寝室里有一两个人被孤立, 那么, 这一两个人自然就会有被冷落、忽视的感觉, 久而久之, 容易产生憎恨他人、悲观厌世或打击报复等不良情绪, 很容易走向极端。轻者出现内向、躲避, 重者出现精神妄想甚至犯罪等。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 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 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 不喜欢与他人接触, 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 产生一种极不和谐的情况。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涉及社交能力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 分析起来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家庭教育的原因

很多父母总怕孩子吃亏, 慢慢地就使孩子养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 由于长期的渲染, 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 所以有时候, 家长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 这样才会让他们真正地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 真正地学会为人处世。

2. 社会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 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 常常是从他人好的或者坏的局部印象出发, 扩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部分学生对别人的评价不从现实的观察、了解出发, 而是从主观出发;有些大学生对某学生组织或个人有着最简单的固定化的认识, 这容易产生偏差, 造成“先入为主”的局面, 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认知与交往, 导致大学生在交往中产生误解。

3. 文化和地位障碍

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乃至不同的国家, 其为人处世、思维方式、心理定势必然不同。他们在交往的时候, 容易发生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大学生是来自不同社会处境中的人, 存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的差异。地位优越者易产生盛气凌人、轻视他人的偏见, 而地位低下者易产生盲目自卑、过分担心自己处境的偏见, 这些都阻碍着交往的顺利进行。

四、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途径

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 是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需要深思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1.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

社会交往中, 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 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 从善如流,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 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加强自我训练, 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交往的深入, 学识更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仪表到谈吐, 从形象到学识, 全方位提高自己。

2. 要把握好交往的度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必须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一是交往的广度要适当。既不能过广, 分散精力, 又不能过窄, 形成排他性。二是交往的深度要适当。对交往对象有的浅交, 有的深交。三是交往的频率要适当。即使是好朋友, 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双方才有心想感、愉悦感。四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把握分寸尺度。说话要有分寸, 莫提非分要求, 力求自己的言谈举止文明规范, 合情合理。

3. 学会理解与宽容

在交往中, 大学生应学会理解与宽容, 能够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理解他人, 会善待和宽容他人。宽容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境界, 宽容还意味着你不会再为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对人对己都可成为一种无须投资即可获得的“精神补品”。适度的宽容, 折射出一个人处世的经验, 待人的艺术和良好的涵养, 可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哲学。学会宽容, 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 而且对赢得友谊, 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宽容他人就等于是在宽容自己, 苛求他人也就等于是在苛求自己。人与人心灵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但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 换位思考问题时, 就会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 心理上的距离自然就缩短了。在与人相处时, 应当严于律己, 宽容待人, 接受对方的差异。交往中, 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 苛刻待人最终会让你成为孤家寡人。

4. 客观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

大学生在交往中, 能否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和保持, 一方面源于能否客观地评价自我, 另一方面源于接纳自我, 表现为一个人能客观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优势与弱势, 既不自傲、自负, 又不自卑、羞怯或敌视他人;学会原谅自己, 包括自己的失误和过失, 注重自我修养, 不断完善自己。这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由于大学生性格、家庭、生活环境不同, 个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在交往中要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互帮互助, 求同存异。

5.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 善于结交。在人际交往中, 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彼此注意、初步接触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 并主动制造机会, 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 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 善于表达。常言道:与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 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 也是表达感情, 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 善于表达, 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 表达的方式要恰当, 幽默和风趣, 使对方感到轻松愉快。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 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 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 有什么感受, 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然而, 许多人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 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

(3) 善于倾听。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创造表达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使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 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 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 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 也不要时时插话, 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 或弄不清谈话的所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 要鼓励对方讲下去, 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

(4) 善于处理各类矛盾。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大学生们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都是自己, 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 要有强烈的想要成功的愿望, 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 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 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逐渐学会交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结语

总之, 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人际交往成为一个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甚至成为了一门学问, 特别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日渐受到更大的关注。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交往策略的认识与理解, 大家可以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 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们要塑造自身形象, 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巧香.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2]张爱菊.大学生人际交往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 2004, (3) .

[3]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育人, 2007, (15) .

[4]李慧民, 翟景峰.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与应对[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 (2) .

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人际关系 树立自信心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是有一定的知识层次,有丰富的阅历,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因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更为关键 。

我就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发表见解。

一、体育教学有利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的社会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业、事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作为群体的一份子,他们总希望自己成功,能有人支持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期待别人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恰恰是我们人际关系上常遇到困难的最基本原因。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重视,相互支持。要想别人喜欢我们,我们必须学会喜欢别人,关爱别人,承认他们的价值,人与人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交往。

在我们进行的体育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在集体中进行的,同学间可互相观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加深相互的了解,增进友谊。在这种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活泼、天真、纯朴、善良、可爱等优良品质就会情不自禁的表露出来。因为没有压力,同学

间的交往就显得真诚而发自内心,所以在这种情景下就喜欢与他人交往,也就学会了与他人交往。比如,跳高或跳远的练习中,某同学跳跃成功,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真棒”,“好样的”等简短的语言,一下子就增进了试跳者的信心,同时因为别人对自己有高度的评价而喜欢和他交流。练习者没有过,同学们过来帮他扶好跳高架或平好沙坑,说声“没关系,再来”,练习者虽有些失望,也能感到同学的关怀和帮助,这种平等轻松的交往,让他们学会交往中的相互性,互相形成好感。再比如篮球练习中,同伴间默契的传球,一个利索的投

篮,啦啦队的欢呼,同伴的“好球”或一个简单的"v"手势,都能体现语言及身体语言在交往中获得的成功魅力。

二、体育教学是学生展现自己交往能力的舞台

我们平时习惯上常把文化成绩较差,行为松散的学生称为“差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提倡这样的称呼,但在人们的习惯中仍有这种看法。这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表现的比较积极优秀,不怕苦,不怕脏,奋力拼搏。如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篮球赛中是绝对的主力,那时老师和同学们就会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才能消除平时的偏见及误会,以致于愿意与他们交往,而对他们自身而言,与平时的文化课相比,他们终于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听到别人喝彩和祝贺的同时,一下子也缩短了与同学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与同伴交往的自信心。信心树立了,他们在进行其他学习时也会努力去奋斗。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技能、技巧应及时加以表扬、肯定,并适时让他们做一些表演性的示范,拓展他们的个性。

2、努力培养这部分学生成为学习小组的骨干,并让其在参与指导同学的练习过程中,提高交往能力和自我的综合能力。

3、积极参与各种体育竞技比赛,通过比赛,让其在多种公开的环境中,认识自己,展示自己,体验自身的价值。

三、体育教学有利于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我们有些同学常常感觉不想和人交往,不愿与人交往,一些来自他们内心深处的原因阻碍了他们的交往活动。如:害羞、嫉妒等,克服这些不良现象,是交往活动得以顺利发展的必要前提,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来改善这些弊病。

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多采用语言激励,即在活动中一旦发现他们表现出有一点进步就马上加以暗示、鼓励、表扬,并适时让他们做一次示范。成功的演示让他们恢复自信。再如进行队列练习中,大家分组轮流喊口令,教师的表扬,同学们的配合,都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成功。他会慢慢的变的胆大、活泼。由于体育活动的一些动作相对一些高深的数学题要容易些,所以在每次活动中都能看到自己的小小的进步,这样学生得以克服的机会和时间就多些。而且体育运动大都在户外或空间较大的地方进行,容易让学生心胸开阔,情绪饱满,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 第12篇

一、开放聋生与聋生之间的交流,凸显交往环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聋生进行交流,就要使之有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交流形式:

1. 聋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数学学科中无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取,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某一问题,有的同学是从这个角度想的,有的同学是从那个角度想的,各抒己见,这正是聋人间的合作交流的好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聋哑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展开充分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激智,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交往过程,如教“圆的周长”这一课,在推导圆周长的直径关系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用准备好的直尺、细线、圆形物体,先量周长与直径,再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同学集体交流,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测量、计算、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

2. 聋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要让聋哑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让其主动参与评价,通过全面、客观、及时的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评价的形式有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可以是师生间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在相互评价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补充,教师适时引导,运用分步肯定法进行评价,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由自己参与评价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而在自我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课本的解题方法对照,以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使自我评价变成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发展,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交往过程。

3. 聋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教师要让聋生经常交流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感受,交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这种形式的交往,教师就能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促使他们共同努力获得数学学习和思想的共同进步。

二、开放教学内容,凸显问题交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聋校教师首先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不应该将课本的内容看成凝固不变的,而应结合聋哑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他们的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数学信息资料,来扩展新教材的例题和习题,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在教学中引导聋生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会用数学思维去审视,有机地带进课堂,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培养聋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交往能力。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每人带一个火柴盒,放置一定的位置后,要求学生在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计算制作这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这时学生就能开动脑筋,有的独立观察思考,有的相互讨论,并得到如下解题思路。(1)外壳4面的纸板面积加上内盒5个面的纸板面积;(2) 4个a面加6个b面,再加上2个c面的面积和;(3)表面积(6个面)加上2个a面,再加上1个b面的面积和,此外,还可让学生解决“通风管问题”、“无盖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交往能力。

三、开放练习形式,凸显实践交往

如何使学生在练习中解题思路多、新、活、简,凸显聋生的交往能力,这就需要开放练习形式。

1. 要开放练习题的组建。

既可以让聋生独立或合作命题,又可以让聋生寻找身边的现实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简便计算时,让学生结合简便计算题的特征,自己出题提供全班或小组同学练习。由于命题过程既要有应用简便计算的特征,又要思考简便计算的方法,使其在命题、解题中巩固解题思路,又让聋生之间增加了交往的机会。

2. 开放练习题的内容、条件和结果。

教学中应多设计情景、条件结果的开放习题,以培养聋生的创新交往精神。如教完“行程问题”后,可设计“小明和小张同时从家到学校,小明每分钟行50米,小张每分行60米,经过15分钟两人同时到校,小明和小张家相距多少米?”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必须考虑两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有如下几种情况:

(1)小明家

两家相距:50×15+60×15= (50+60) ×15=1650 (米)

(2)

两家相距:60×15- (60-50) ×15=750 (米)

3. 练习形式开放。

练习不等于书面作业,练习也不等于课尾练习,练习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口头练习、操作练习、书面练习;有讲前练、讲后练、讲讲练练;有学生独练、合练等。开放练习的核心是开放聋生的思维,培养聋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提高实践交往能力。在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和计算后,安排聋生计算土地面积,在学习了长方形的计算后,可以让聋生根据空间的大小设计“铺地板”,既美丽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价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案(包括选项用哪些地板,各用多少块, 如何拼接)。在学习了元角分的应用题后,可以让聋生到商店或超市购物、买菜,以提高聋生的社会实践交往能力。

四、开放教学环境,凸显交往情感

上一篇:河北省科技创新问题下一篇: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