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2024-07-11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精选11篇)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第1篇

一.谈话应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即谈话具有明确的目的, 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能针对学生及有关情况的实际, 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因境施教, 这是谈话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 在谈话前, 教师必须先“备”好课, 明确谈话主题和教育目的, 防止谈话漫无边际, 使学生无法全面正确地领会教育的意图, 起不到应有的教育的效果。

二.要全面了解学生及有关情况的实际, 确定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由于年龄、个性心理的不同, 其家庭背景的不同, 他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从而影响其受话的心理反应。如性格好强而且熟练于人情世故, 社会经验异常丰富的学生, 对刺激其自尊心的话就会非常反感;父母离异的学生, 往往比较孤僻、敏感、偏激。有些学生缺乏敏感和热情, 上进心也不太强, 这样的学生, 一般来说想通过让他们有太大的改观太大的作为是很困难的, 这就要求教师与之谈话时更多地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施治以爱;而性格开朗, 待人有礼貌, 遵规守纪, 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 比较容易接受教育。不足之处是胆子小, 循规蹈矩, 缺乏闯劲, 就需要教师从个体素质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强调个性素养和创新教育的统一性。

三.谈话时要根据不同事件的内容和性质, 确定不同的谈话方式。同时谈话要因事论事, 不可随意扩大、缩小和迁移, 以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的对抗。教育家周弘说得好:“不是好孩子被赏识, 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 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批评重要, 但批评的方式更重要。批评应重在未来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同样的事情, 而不是追究过去的错误。

四.谈话时, 我们选择合适的环境, 谈话环境不同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不同。如办公室特定的环境气氛,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压力, 对一般学生, 谈话效果是好的;课外场地这种环境就会使学生精神轻松, 谈话随意, 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尤其对那些腼腆、内向、胆小的学生, 会收到更好效果;在心理咨询室谈话, 学生会相对比较放松, 对于那些需要做细致工作的学生, 在宿舍谈话, 易使学生认真思索, 理解且接受谈话内容。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环境, 确定是否要谈话及如何谈话。

五.谈话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 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谈话方式, 或语重心长, 或激情高昂, 或低沉婉转, 或严肃活泼、宽严相济, 或“趁热打铁”, 或适可而止。因此我们可采取心理换位的方法,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 体验学生的心理感受, 防止自我为中心, 主观臆断。

六.谈话要注意时机。谈话活动是教育教学工作中语言教育的基本策略。在进行谈话活动中要注意把握日常生活活动, 挖掘随机性谈话契机。教师要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孩子们特别熟悉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动物、图书、植物等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切入点, 使他们更愿意去交谈、去思考, 去探索。因此, 善于发现和创造谈话的有利时机, 学生会更易于接受,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七.要注意克制情绪冲动。我们与学生谈话, 最忌感情冲动。有的教师“火气”一上来, 便让“火气”冲昏了理智。失去“章法”和“策略”, 不仅口不择言, 而且可能做出辱骂、殴打学生等过激的行为, 企图通过“高压”强迫学生“就范”。这样的谈话, 非但学生不会接受, 反而会造成对立情绪, 增大教育难度。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误区 第2篇

教师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忠告或建议,这等于告诉学生教师不相信你的能力。这种沟通有时会使学生变得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自己不再思考;每临紧要关头,学生便向外界权威求助。所以,过度的忠告或建议,会不断削弱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人云亦云”的心态,造成了沟通的障碍,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误区二、使用了会中伤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生气或冲动的情况下,往往会说“你以为你很聪明!”、“不要以为你什么都懂!”、“讲了这么多遍还不懂,跟猪一样笨。”这些语言都会中伤学生,造成师生沟通障碍。后果是让学生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随之出现反攻的心态,拒绝教师的任何教育,包括该教师所教的课程。师生沟通失败,旧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多了一个新矛盾,适得其反。

谈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第3篇

教育无小事,处处总关情。看着眼前这份周记,我的心又一次被深深地震动了……

“当语文老师叫我出去的时候,我的心一直不安,我努力地想这几天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并低头做出一副挨批的样子,可让我惊讶的是语文老师与我谈的竟是学习上的问题。我以为自己月考考得不好,老师已经把我忽略了,在我记忆里,上高中以后,以前的老师好象没因学习找过我,今天的谈话,虽然老师说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实在,让我觉得自己没有被忽略,心中有一种欣喜、感激的感觉……”

看了这篇周记,我的脑中慢慢浮现出这个学生的印象,她叫宋青,个子不高,坐在前面第二排,老实、本分,从来不违反纪律,也没有多余的话,总是不声不响做自己的事,学习上也没有突出的表现。上周我只是按照自己每天找一个学生谈谈话的想法,随便找她谈了谈,分析了一下她月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并劝她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没想到自己例行公事似的一点做法,在她的心里,却会有这样大的触动。

从那以后,我便格外关注她的表现,主动寻找一些与她谈话的机会,了解她的家庭情况,以及她以前的学习情况。周练习做差了,给她一些鼓励,抱以信任的微笑,测验成绩不理想,帮她分析原因。她每次见了我,总是一脸的笑意,从她那溢满笑容的脸上,我体会到的是她对老师的一份信任,一份亲近,体会到她渴望沟通交流,渴望得到师长同学的认可的心理。

从她身上,我感觉到,每位学生都有沟通交流的一份渴望。教师的赏识让学生释放心灵,打开心扉,教育才能深入的学生内心。特别是那些处于我们视觉盲点的学生,内心也许是多么渴望老师的关注,他们也向我们默默地传递着“请关注我”的信息。不管他们的心理是否很敏感、很脆弱,我想,老师对后进生和优等生的赏识,而对他们的忽略,一定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如果老师能多关注他们,他们比后进生更能领会老师的赏识,那么老师的关注和表扬也就能在他们身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教师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 第4篇

一、尊重家长, 奠定合作基础

有效沟通, 尊重是基础。体育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接纳家长的现状及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 并予以充分关注。即与家长谈话的态度要热情, 特别是对那些难以接近的家长, 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受教师尊重和被教师接受的;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 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 要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 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 主动热情地与家长取得联系, 并与他们交往, 争取在双方心理上架起彼此信任的桥梁, 这样就为与家长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适时展示, 争取家长支持

家长参与教育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 教育工作更加责任化, 社会及家长对教育的过程担起积极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 这也是对家长的再教育, 家长从中可以获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如, 在指导体育特长生的过程中, 我会邀请家长到操场观摩学生的体育训练, 目的是想让家长亲眼目睹学生顽强拼搏的一面, 因为我所带的体育特长生大多是不被家长和教师认可、重视的学生, 有些家长看完后感触很深, 常常会激动地说:“原来孩子这么辛苦, 他们的训练这么严格, 训练内容这么复杂, 原以为他们学体育特长是为了逃避学习, 没想到孩子们这么努力地在坚持, 而我们家长却……”我就趁机说服家长配合教师, 一起教育学生, 让学生最终获得更加舒心的学习与训练环境。再如, 在校运动会上, 我会特意邀请家长到场观看, 让家长目睹孩子们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后开心、幸福的样子;当然,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也要及时、适时地给家长汇报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 如体育测试成绩、学生健康状况、心理倾向, 以及向家长展示一些学校、班级所举行体育活动时的精彩照片、录像等。最终, 通过适当展示, 让家长“身临其境”地认识到, 体育并不只是跑、跳、投的简单重复, 体育对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 以及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磨炼学生意志、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而获得家长对体育教育的大力支持。

三、多元沟通, 建构立体网络

随着通讯手段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一些沟通手段, 如口头、书面、电话、家访、家长会、家长信箱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即时通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群、博客圈和BBS论坛等途径与家长进行沟通。此外, 教师还要懂得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优势与家长沟通, 应积极建立和建设学生家长QQ群, 一是教师利用节假日登录QQ和学生家长聊天, 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二是通过QQ群, 在节日或家长、学生生日时给家长或学生发去精美的卡片、鲜花和祝福的话语, 让家长感到温暖、受到感动。这种感情投资几乎不需要成本, 但收效却非常好。

参考文献

[1]罗雪.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技巧[J].宁夏教育.2008 (10) .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第5篇

第一,学生做错了事,针对情况就事论事,不涉及品格,是师生间沟通的基本原则。老师起了提醒、关爱、帮忙的作用,而老师不要借题发挥,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显然只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厌恶,从而进一步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要邀请合作,避免命令。面对现在的学生,如果我们用传统的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式的教育方法是绝对不行的。老师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自然界的朋友,他们也会爱、也会恨,是具有矛盾感的复杂的人。他们和大人一样,讨厌到处被命令、指使和控制,被剥夺掉自治权。当老师说话表示尊重时,比较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第三,不要冷嘲热讽。具有尖酸口才的老师是学生的克星,那些冷酷刻薄的话语会摧毁学生的自尊心,受创伤的孩子会在满脑子的报复思想中成长。

第四,要多表扬,少惩罚。多数老师其实不是不知道惩罚收效甚微。然而,他们每天照用不误。他们一生气就对学生责难、羞辱、怪罪、惩罚,不但没有纠正学生的行为,还成为下次犯错的好借口。它使犯过错误的人下次更小心地犯错,更狡猾地掩饰现象,更技巧地避过侦察,而不是更诚实或更明理负责.学生是带着不完整的自我形象来到学校,他们的自尊心脆弱容易受损乃理所当然之事。老师处理应极为慎重,你的评语会影响他们内心的情感。老师的感化力是最大的,破坏力也可能最大。良好纪律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老师一系列谨言慎行,以打动孩子的心灵。教师应避免挑剔,免除惩罚。

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第6篇

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是否能够理解,对老师的教育是否能执行,对老师的想法是否能够接受,这些都依赖有效的沟通。新课标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作为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平等,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还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对教学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总结了如下几个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策略。

策略1:了解学生状况,掌握其思想动向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该要多学习、多了解、多询问、多做调查研究。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在与学生沟通前要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家庭环境什么样,学习状态怎样,同学关系如何,这样可以不让我们犯忌讳,能够顺利与学生沟通,较快地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要利用其取得进步或者有好的表现等大好时机,主动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不了解状况就批评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导致与学生发生冲突。比如,在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我与父母交朋友》单元教学时,若班级中孩子存在单亲家庭或者是问题家庭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措辞,设计的问题请学生回答时要有选择性。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尴尬,使自己被动。

一位成功的教师应该是“我的学生的确在适应我,但我为丫适应他们而作出的努力要多得多。”经常询问学生,“说说看,你对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经常到学生中走走,一方面便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听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教师才可以掌握主动权,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隐私。把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了,再把学生叫过来面对面地谈,这样教师言之有理,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听你的话。

策略2:少用惩罚,学会理解

哪个学生不是在不断学习中长大的?如果你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你直接就进行批评,往往会打压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其实,正确的做法是,用平和的语气请学生自己说明,持有这种观念或者存在这种想法的原因,你再帮助他分析这些问题该这样解决,这就叫做学习。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会调控情绪》单元时,有学生提出该班级中某一位老师脾气很急,这时我没有置之不理或责骂他,而是请他起来分析一下该教师往往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对学生责难,接着让全班分成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让他们来思考避免出现负面情绪的方法,讨论后总结,并建议班长将讨论的结果用书信的方式写给那位老师。课后我也私下与该老师进行了沟通,最终化解了他们师生之间的矛盾。

策略3:提供方法,紧盯过程

与学生沟通,重要的是提供方法和紧盯过程。作为教师,我们担当着指导者与引路人的角色,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怎么做作业、怎样看待考试、怎样记笔记、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听课。总之,教学的真正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会拒绝》单元教学过程中,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不良诱惑,并尝试分析这些不良诱惑的影响和拒绝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表态自己未来将怎么做。看似教学任务到这里已经完成了,但真正的效果要看学生面对实际生活中的诱惑时真实做法的改变,就要经常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引导。

沟通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教师比学生有学习经验,应该把自己的方法提供出来给学生借鉴学习。但是人总有一种惰性,为了防止有学生偷懒,方法提供出来后,还要紧盯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

策略4:积极关注,及时反馈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再像小学生喜欢举手发言表现自己了,因为他们害怕在发言时出现错误而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老师责难。因此对敢于发言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增长其自信心。如本人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男生,胆子也很小,于是我在课前悄悄地告诉他上课要提问的题目和答案。在课堂上他顺利地将我提出的问题回答了出来,同学们都很奇怪,我给予了及时的表扬。该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始高涨。持续一段时间后我只给出问题不给出答案还让他回答,他由于一直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回答也是很顺利。最终他成为班级中本学科掌握最好的同学之一。

有效的沟通有赖于教师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学生的一部分,并使学生与自己在思想上真正地融为一体。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要学会“听”。首先要给学生留出讲话的时间,;其次听话听音,也就是说,学生讲话时不要打断,应做好准备,以便恰当时给对方以回应,鼓励学生讲下去。

策略5:控制情绪,彼此尊重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时候,最容易受到情绪上的干扰,因为人都有脾气,尤其是身为教师,教学压力大,心情常常不好,因此,就容易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时情绪化。如学生上课时讲话,教师制止他,学生反而说“我没说话。”教师应该保持冷静,在课后找他询问,原来在该生的“词典”中“说话”的意思就是“说与老师上课无关的话”,这样就避免了一场无谓的冲突。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问题不在情绪本身,而是情绪本身及其表现方法是否适当。”各式各样的困扰之源并不在情绪,关键在于你能明白妥善处理情绪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学生的各种各样问题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挖掘学生的真正动机,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用心沟通 第7篇

从中年级开始,我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初,学生日记的内容不是七拼八凑,便是流水账。经过我的再三指导和鼓励,同学们渐渐学会了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了用日记和我进行心灵对话。尤其是进入高年级之后,写日记已经不再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而是成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我经常徜徉、陶醉在学生的日记中, 与学生一同欣喜,一同流泪;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感动着他们的感动。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在这种神圣的育人事业中,班主任肩负教育学生的责任更重大。班主任在教育中厌烦自己的学生,动不动对学生发怒,草率解决问题等,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别看学生年龄小,有的行为让人无法忍受,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本质并不坏,只是不能很好地把握、控制自己,他们需要家长、教师和同学的理解,他们渴望上进,渴望得到鼓励。而相当一部分班主任往往只把学生看作小孩子,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感受,殊不知,他们幼小的心灵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石,易碎不坚。下面我摘抄几篇学生日记,标题均系笔者加注。

日记一:单亲孩子的痛苦

我的妈妈不爱我,因为她是后妈,她老是看我不顺眼,常在爸爸面前说我的不是,指使爸爸打我。今天中午,因为我没看好妹妹, 又遭到了她和爸爸的一顿臭骂。我很痛苦,觉得自己好像个乞丐,不是要饭的乞丐,是讨要母爱的乞丐。我从来都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没有妈妈,怕他们嘲笑我。老师,要不是你常关心我,爱护我,我的委屈都不知道该向谁诉说。

日记二:教师的过激行为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这段时间我很倒霉。前几天毕业模拟考试,我的语文不及格,老师一气之下把我的座位调到最后一排,我觉得老师这样做不公平。我本来学习不好,再加个子小、视力差,坐在最后一排对学习影响很大,怎么把成绩赶上去呀?今天语文课,我看不清黑板上的拼音字母,就问了问同桌,没想到老师看见后打了我一巴掌,这一巴掌疼在了我的心里,老师还骂我。委屈的泪水在我眼眶里直打转,但我还是强忍着没有在课堂上哭出来。下课后, 我跑到后院哭了一场。

日记三:学习成绩平平但不缺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老师,昨天我撒了谎,我要向你道歉。那天我旷课的真正原因不是有病,而是离家出走。最近,爸爸常埋怨我的学习成绩不出色,让我小学毕业后别上初中在家干活,说上中学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我不知道做父母的为什么只知道关心孩子的吃和穿,却从不关心我心里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哪里知道,虽然我学习成绩平常, 但有自己的理想。我不想再走父母的路,一辈子摆摊卖豆腐脑;我想念书,想将来比父母有出息。我心里很烦,就离家出走了,可是在外转悠了一天,没吃没喝,没地方可去,才觉得没有父母自己就无法生活。天黑了,我灰溜溜地又回到了让我心烦的家,不得不面对现实。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

学生在日记中发自内心世界的那一句句肺腑之言,使人心动。如果不是沟通交流,我们很难发现那一颗颗容易被刺伤的心。当走进他们心灵深处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那些似乎快乐无比的孩子,他们除了单纯、幼稚、无邪之外,还有一些不容易被觉察到的渴求被我们忽视了。我们班主任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像母亲那样呵护学生,像艺术家欣赏自己艺术品那样欣赏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现状来调试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才不至于在教育过程中留下一些缺失和遗憾。

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策略探讨 第8篇

近几年来,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教育现状更多地要求幼儿园和家庭之间要保持紧密的联系, 互相配合, 互相支持彼此间的工作, 从而促进幼儿健康茁长地成长。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配合, 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与家长双方加强沟通工作, 是促进教育工作更好地发展、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非常关键的前提条件, 这一点也逐渐成为幼儿工作者的共识。

二、现阶段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问题

1. 相互沟通的内容具有片面性。

一般来说, 教师向家长反馈的无非是学生是否顽皮、是否遵守纪律等浅层次的、片面的评价。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 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要远偏高于幼儿之间个体互动的机会。通常幼儿园班级的规模较大, 班级中幼儿人数比较多, 教师不能及时对幼儿的个性、心理及品质进行深入的了解, 只是看见幼儿表面的行为, 从而只能给家长提供一些片面性反馈信息。

2. 部分教师与家长沟通中存在着非对称性。

应当说, 每个学生家长都享有机会均等的与教师沟通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幼儿教师往往选择是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比较有钱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家长进行沟通;或者所教的孩子在幼儿园各个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又或者是幼儿家长对幼儿园有一定的贡献的家长。这样, 性格相对内向、不善于表现自我的孩子, 或者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孩子就经常被冷落, 这样直接导致了家长和教师间存在沟通的障碍。

3. 沟通技巧不够娴熟。

教师和家长之间缺乏沟通技巧, 也是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调查发现:在与幼儿园对家长沟通方面, 幼儿教师普遍缺乏正确的沟通技巧指导, 导致家长和教师间的距离拉远了。同时,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问题不够重视, 也直接造成了教师和家长之间沟通技巧掌握得不好也不够娴熟。所以, 眼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技巧问题。

三、有效促进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策略探讨

1. 需要争取家长更多的信任。

幼儿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增加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努力让自己成为有爱心、有耐心, 更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 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这样才能促进家长和教师之间积极主动的交往, 并且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应当说, 大多数家长都是从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为起点, 进而对一个教师进行定位和评价的。那么只有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爱心和责任心, 家长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有益并有效的交往和沟通, 家长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2. 理解家长的心理, 因人沟通。

现实生活中, 我们发现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不同的。有些家长要求高, 有些则要求很低, 有些甚至不对孩子作出任何的要求。所以, 对于不同类型的家长, 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于那些对孩子要求高的家长, 教师应该从客观的、全面的角度对家长进行信息反馈, 否则会伤害到家长的自尊心的, 使家长对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同时, 教师在与家长交流中, 要注意语言要委婉, 措辞要准确, 便于家长接受。相对而言, 对于那些对孩子要求低或者根本没有什么要求的家长, 教师可以向家长提出严格的要求, 告诉家长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家长应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从而积极引导家长对孩子投入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促使孩子更加健康快乐成长。

3. 说出孩子的问题, 提醒沟通内容。

与家长沟通时, 教师要用具体的语言表达, 教师也可以借助具体的某件事情来反映孩子身上的问题, 让家长深刻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教师不能笼统概括孩子“很聪明, 很乖, 表现很优秀”等等, 这样家长会觉得教师是在应付, 对孩子不够重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不能用“告状”口吻, 因为这样会伤害家长的自尊心, 更不能当着孩子和其他家长的面反映孩子的缺点, 要采用”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 提醒家长及时对孩子的缺点加以纠正。

4. 需要注重沟通的方式。

教师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 要注重沟通的方式方法。要告知家长:如果孩子在家里出现了问题, 希望家长采取了各种方式与教师建立联系并及时向教师反映。教师也会及时告知家长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这样, 教师与家长互相掌握孩子的情况, 才能更多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缺点, 心理与生理特征及需要, 以达到帮助孩子不断取得最大的进步, 帮助孩子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 遇到了问题都能够找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 我们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教师与家长相互间的沟通是为了孩子更加进步。及时与家长进行有益的沟通是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使家长很好的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还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有效运用沟通策略和技巧, 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使孩子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和成长。家长和教师可以随时发现孩子的细微问题, 及时进行沟通, 共同找到解决策略与方法。相信这样做, 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加自信, 更加优秀。

摘要:家长、学校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是学生家长能够和教师之间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 为建立良好家园关系打下牢固的基础。幼师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 由于双方家庭背景与教育素养的不相同, 导致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也会不相同。所以, 幼儿在生活习惯或者行为表现出现问题时, 家长和教师各自的观点和教育方式也将不同。本文主要对幼师与学生家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为以后幼师与学生家长间的沟通提供了更好的方向。

关键词:幼儿教师,家长,沟通,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刑利娅, 王成刚.我国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10) :39.

[3]史大胜.教师与家长言语沟通的策略[J].杭州幼儿教育, 2005, (6) :83.

教师如何运用语言与学生沟通 第9篇

关键词:运用,语言,沟通

教师经常会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而被教师运用最广泛的方法莫过于“谈话法”。谈话, 能使学生笑起来, 也能使学生跳起来, 能使人喜, 也能使人悲。谈话是教师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艺术, 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同时也是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具体过程中, 要学会灵活地运用切合学生实际的谈话方式, 注重谈话技巧, 这样就可以及时消除学生的内心的障碍, 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而可以沟通师生关系,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那么, 教师如何运用语言与学生沟通呢?

一、谈话要有目的, 要有准备

教师找学生谈话不要信口开河,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谈话要有目的, 要在谈话前做到胸中有数, 准备要充分, 即明确为什么谈, 谈些什么, 要达到什么目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内心症结所在, 说话要有的放矢, 要打动学生的内心。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起因和社会、家庭、学习等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制定具体的谈话方案, 寻找最好的谈话方法。多数情况下, 学生的安全、学习成绩和纪律就是谈话的主要切入点。成绩的好坏是一个学生学习成效的集中反映, 从测试成绩能看出学生学习是否努力, 是否偏科, 问题在哪里。此外,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纪律方面的情况, 比如课堂的表现、自习纪律、课间活动、午休、放学路队、劳动等。如有的学生上课经常打瞌睡, 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就要弄清学生为什么打瞌睡, 是身体原因, 还是因晚上睡觉太晚, 或是家庭作业太多, 总之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二、谈话方案要具体, 要有的放矢

与学生谈话前, 教师要确定具体的谈话方案, 及早设计好谈话内容。学生发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 同是学困生, 有的或许是心理因素, 有的或许是家庭原因, 还有的或许是学校的原因和社会的影响。教师在谈话前一定要注意掌握学生的思想波动状况, 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预见性,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明确谈话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从而确定谈话的主要内容。谈话时, 教师应特别关注学困生的闪光点, 积极引导他们向上, 要有意识地感情投资,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让学生觉得谈话如沐春风。教师要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 让学生得到尊重,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的谈话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有一回, 我刚走进教室, 王凯就站起来说:“老师, 我的笔袋被人拿了。”我问:“什么时候发现没有的?”他吞吞吐吐地说:“是上课前。”这时, 我发现他很不自然而且有汗流浃背的情形, 就想也许是他太贪玩, 玩得太猛而忘了带笔袋, 害怕老师批评, 就编了谎话来敷衍老师。我心平气和地说:“你别急, 说不定笔袋在家里等着你呢!你快回去找找吧!”他的家就在学校对面。一会儿, 他高兴地拿着笔袋来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我也轻轻地笑了。下课, 我把他叫来。见我没有批评指责他的意思, 他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我。他说:“今天中午爸爸妈妈不在家, 我吃完饭就高兴地在外面玩, 一时忘了上学, 听到预备铃响了, 赶紧就跑, 来到教室发现没带笔袋, 怕老师骂, 就说笔袋被人拿了。”听了他的话, 我摸了摸他的头轻轻地说:“和我想的一样。你能实话实说就是好孩子!”这次谈话后, 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主动在班会上作了检讨, 表示愿意接受大家的监督和帮助。

三、谈话要把握时机, 注重方式

如今的学生, 独立性和自尊心日益增强, 很难接受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说教, 教师与之谈话要选择好的时机。假如谈话的时机找的不好, 超前或者推后, 都会使谈话所要达到的效果大打折扣, 从而使谈话失去意义。所以, 把握谈话的时机尤为重要, 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情绪稳定时, 教师可以随时谈;反之, 当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时, 就需要“冷处理”, 或过段时间经过疏导后再谈。同时, 教师要区分轻重缓急, 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打架等, 就应该立即谈, 及时处理。而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自习课吵闹等, 教师就可以等待时机成熟时准备充分后再谈。当然, 教师也不能守株待兔, 应创造条件, 促成谈话时机的到来。

另外, 教师对学生的谈话要不拘泥形式, 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有灵活性。事实证明:不同的谈话方式与环境, 其所产生的影响与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应多种多样, 如安慰式、谈心式、激励式、批评式等等。谈话的地点, 可以在办公室, 还可以在教室外等。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 做到看人下菜碟。比如, 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 语言要含蓄、婉转;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应循循善诱, 刚柔并济。对学困生, 教师应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学生的能力总是千差万别的, 教师应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四、谈话要找准切入点, 要有幽默感

与学生谈话时, 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切入点, 还要注意谈话的具体内容。教师要就事论事、语重心长、是非分明、态度明确、言简意赅, 切忌拖泥带水或牵强附会。教师要在谈话前注意熟悉情况, 研究透学生, 了解他的爱好、兴趣, 注意了解问题出现的本质。最后要确定切入点, 要让谈话轻松和谐, 使学生心服口服, 接受教师正确的观点, 从谈话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师还要牢记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真心和学生交往, 鼓励学生说真话、做真人。同时, 教师也要为人师表, 给学生做出表率, 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谈话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如不同的接受能力、性格、性别、习惯爱好等, 运用富有幽默性的语言, 与学生愉快地沟通, 减轻学生的恐惧感, 如和风细雨, 或旁敲侧击, 或欲扬先抑。我们还可引用一些学生熟知的名人名言、谚语、童话故事、诗词歌赋等, 巧妙地穿插于谈话之中, 从而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感受中, 能接受并乐于接受教师善意的批评,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让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教师千万不要心浮气躁, 或急于求成, 而要恰当地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从而扣动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学生得到正确的引领。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第10篇

一、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谓第一印象, 就是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 双方所得到的关于对方的最初印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对后继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首先要为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上好第一堂课, 批改好第一次作业, 做好第一个实验, 与学生谈好第一次对话, 都是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关键。了解学生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首先对初、高中教材和课标 (大纲) 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 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 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 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奠定基础, 做到应付自如。通过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交谈、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 做到“知己知彼”, 确立教学的起点和重点。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 其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广泛的。端庄大方的仪表, 真诚的微笑, 耐心的倾听, 准确的表达, 娴熟的教学技能, 精心的教学设计, 认真的工作态度, 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 增强对学科的喜爱, 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课堂提问中与学生有效沟通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展现生命的活力。

课堂提问是与学生在教学中沟通的主要途径, 课堂提问具有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的功能。课堂提问功能的实现, 首先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学习欲望, 在备课过程中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 尽可能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 创设恰当的情景, 在教材—情景—教师—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多向的联系, 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氯气》一节时, 可以给学生展示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的因车祸导致的氯气泄露事件的图片, 以此为线索导入本节的内容, 当学完氯气的性质后, 又设计下列问题:“为什么可以用罐车运送液氯?”“事故发生后, 路边的油菜为什么变黄?”“事故发生后, 应该进行怎样的处理?”“如果你在现场, 该怎样自救?”学生通过讨论, 再看当时事故处理现场的一些图片, 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时感到学有所用, 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始终以饱满而关注的情感与学生同喜、同忧、同乐, 就可以营造温暖、融洽甚至热烈的心理气氛, 鼓励、引导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 这是一种人文关怀。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 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 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 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三、在课堂实验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化学科目离不开实验。不论是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 均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示科学的过程, 也是学生掌握原理、规律、定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与学生有效沟通, 可以采用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学生参与设计探究性实验, 学生参与评价实验方案等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去演示操作, 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一味由老师做, 学生看, 从观察中“悟真知”的习惯。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 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也给教师提供了纠正学生实验操作错误的好机会, 课堂上随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操作, 每一步骤、每一现象都要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观察、思考, 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各现象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该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哪里?我们可否采用不同装置或试剂进行这一实验等。在学生的实验和回答中, 教师强调学生回答的重点, 补充学生回答的不足, 检查其他学生理解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 扩大学习成果, 实现师生的沟通交流。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教师要真诚地倾听, 和学生共同探究, 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 事实证明, 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 但动手能力很强, 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激励, 这样, 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 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 在成功中长大, 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在作业批改中与学生有效沟通

作业批改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教学中若能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作业的功效, 不仅能获得准确的、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 还会增进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 这些无疑都会对化学教学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在作业批改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不同类型的作业, 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写上一两句批语。这不仅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 而且融洽了师生感情,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有一种受到关注的感受, 从而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批语有赞扬式的“表达准确, 望继续努力”或“很好”“很有创意, 不落俗套”或“我对你充满信心”“思路开阔, 思维清晰”等等, 短短的批语, 简洁明了, 充满爱意, 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度赞扬了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也有指导式的“注意解题规范”“注意单位”“看清题目要求”, 让学生知道不足之处, 从中吸取教训。做作业时, 有的学生审题不求细、只求快, 粗枝大叶, 马虎草率, 结果对题意似懂非懂, 解题时思路不清, 走了弯路, 甚至错漏迭出, 答非所问。对这样的作业, 在批语中提醒学生:“审题是解题的基础, 审清题意再做题。”“重审题意, 寻找捷径”。这样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拓宽了解题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后进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的点滴进步, 要善于观察, 及时给以热情的鼓励, 写上“进步很快”或“我看到了你的进步”或“我相信你”等等, 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还有警示式的批语如“粗心大意害死人呀”;有关心式的批语“尽快跟上大家, 有问题问我”或“带着作业本找我”等等。从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的问题, 为学生写出恰如其分又情深意切的批语, 使教学信息在传递与反馈中产生了最佳效果,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作业批改中的师生交流, 为与学生的谈话找到切入点, 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更有针对性。学生中的不少知识和思想问题都是通过作业发现的。

五、爱心和责任心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就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常听学生说:“我喜欢这个老师, 因为他对我关心。”“我愿意听这个老师的话, 因为他理解我。”“我愿意问这个老师问题, 因为他总是耐心的给我讲解。”学生对老师的关心接纳了,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能生效。爱是教育的根本, 是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的前提。只有用爱的暖流, 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 浇灌出心灵的花朵。关爱是师生交流沟通的纽带, 是促进学生转化的根基, 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又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 对教师的沟通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在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一致、亲密无间时, 教育和教学才会收到应有的成效, 因此作为教师要及时充电学习, 学习与人交往的艺术, 学习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和艺术, 有效地开启学生内在的智慧和资源。

摘要:师生沟通是教育交往活动的基本形式。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又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沟通能力, 实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和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第11篇

一、尊重和理解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 教师有可怕的力量和得天独厚的机会, 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师的尊重带给学生自尊与自信, 可以说是学生快乐的源泉, 是学生不断努力和超越自我的源动力。所以在日常师生交往过程中, 老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让学生和老师处于同一人格平等的基础上, 要真正尊重和理解我们的学生。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教育他们, 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态度, 甚至用讽刺、挖苦的方式一味批评指责, 长此以往势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师生之间就会因关系僵化而无法沟通。而理解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和前提, 老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和尊重, 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敬重。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由此师生之间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信任的关系。老师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育帮助学生, 自然而然就会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爱心和关怀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基础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 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与学生心灵沟通就是给学生以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真正地关心学生, 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 让学生感受到欣赏、尊重, 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 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因此, 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之主动模仿, 提高教学效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由此可见, 我们教师需要用爱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用爱关怀每一个学生, 把爱心和关怀变成我们发自内心的源动力, 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前提, 以学生为目的。

三、真诚和欣赏是师生有效沟通的保证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之心者, 莫先乎情。”这真实地道出了真挚情感的重要。人对感情是十分敏感的, 人们能够体会其中的真诚与虚伪, 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 要想获得他人的真诚相待, 首先就要真诚地对待别人, 师生之间也是如此。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诚的, 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界, 学生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才能缩小, 心灵的沟通才能实现。同时, 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教师还要学会欣赏我们的学生。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一个优秀的老师总是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通过适时并且诚恳的方式加以赞美和鼓励, 向我们的学生传递老师对他的欣赏与肯定, 这必将带给学生极大的鼓舞与自信, 进而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技巧和艺术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关键

良好的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 柯宁曾说过:“技巧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必备的工具, 有了技巧, 做事效率就高, 少了它如同是遇到障碍, 寸步难行。”沟通也是一门艺术, 当教育遇到沟通的问题时, 教师唯有以“艺术”的方法应对艺术。那么, 教师在和学生沟通时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和艺术呢?

1. 寻找时机, 适时而谈。

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合适的时机。恰当的时机、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放开拘谨, 敞开心扉, 吐露心声。例如, 老师仿若不经意在课间时间、班级活动或放学回家的路上, 寻找有利时机, 与目标对象适时而谈, 以此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与戒备心理, 创设轻松的环境和气氛, 进行愉悦的沟通与交流。

2. 从容不迫, 侃侃而谈。

对师生沟通来说, 语言沟通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能对学生发挥其影响力, 那么沟通的目的就无从实现。反之, 你还很有可能被学生所左右, 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 必须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 符合学生的生长环境和具体的活动情景, 它可以是“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和风式, 也可以是“指点迷津, 循循善诱”的诱导式;还可以是“响鼓重锤, 催其自新”警示式;或是“兴发于此, 意归于彼”的暗示式;亦或“树立榜样, 励志感化”的示范式……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但不论哪种方式的语言一定要起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效果, 引起学生的心灵感应, 推进情感共鸣, 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以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

3. 委婉含蓄, 倾心而谈。

在师生的沟通中, 教师对待学生往往是直言不讳的, 但通常沟通效果并不理想。巧妙地运用委婉含蓄的语言, 看起来似乎说得轻描淡写, 但实际上却说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不仅可以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而且可以密切师生关系, 提高教育效果。例如, 我的班级上有一名姓童的女同学, 做事特别慢, 放晚学后总是在教室里磨磨蹭蹭, 而且该同学特别内向, 不愿意与老师同学多沟通交流。为了教育敦促童同学放学后及时回家, 我在班级宣布, 以后每天我要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当天放晚学后, 我就等在教室里, 其他同学很快就离开了教室, (下转70页) (上接71页) 童同学开始还是不紧不慢地收拾书包, 看到我真的在等她, 她逐渐感到不安, 动作也明显加快了。在此之后, 她在放学后都能够及时回家。期间, 利用她收拾书包的空间, 我也和她做了几次倾心的交谈, 了解到她之所以不愿意早回家是因为和父母的关系不融洽。为此, 我和其父母做了沟通交流, 使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逐渐得到缓和, 而我的曲线教育也获得了成功。

4. 曲径通幽, 寻机而谈。

俗话说“教无定法”, 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也是如此。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 决定了教育学生的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 师生沟通交流必须依据环境、心理、事件等具体条件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例如, 初中学生正好处在青春叛逆时期, 对父母和老师怀有戒备和敌意, 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多沟通交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的流行, 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已经成为年轻人普遍使用的交流方式。我们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 适时运用学生所喜爱的方式, 方便快捷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 使学生敢于和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寻求老师的理解和帮助。同时也能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困惑和疑虑, 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 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上一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下一篇:防汛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