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2024-07-24

护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精选10篇)

护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第1篇

现有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甚合理, 部分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工作方法、服务态度和言行举止有欠缺, 低年资护士缺乏谦让容忍精神, 易出现过激言语和行为, 致使病人及家属对护士丧失信任, 病人缺乏安全感, 从而产生不满。

护士编制不合理, 医护比例失调, 低年资护士居多, 临床及社会经验不足, 基本操作不熟练, 临床应变能力、观察能力较差。在工作过程中, 经常有为了按时执行医嘱, 不合理的简化中间环节、缩短操作时间、加快工作节奏的现象。使必要的解释被简化了,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被省略了, 甚至有人对必须严格执行的“三查七对”等操作规程也打了折扣, 搞错药品剂量、错发错用药物、输错血等护理差错事故时有发生, 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从而引起病人、家属的不满。

2 护患关系的特点

(1) 护患关系是独特的, 它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人物之间。

(2) 护患关系是相对的短期关系, 是在需治疗期间维持的关系。

(3) 护患关系是有目的的, 护患关系的建立, 是护士评估患者执行与处理的途径,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患者的健康。

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服务到位是建立护患关系的基础。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新入院的患者;细致的讲解病区环境、住院规章制度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对患者的需求要及时周到解决。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 首先给病人以信任感, 使他们能够安心住院治疗。

(2) 丰富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技术本领, 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保障。患者希望了解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愈后的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护士以扎实的理论为病人讲解。另外, 患者不但希望有热情的服务, 更希望护士有一流的技术, 高超的技术水平可以增加患者的信任, 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

3 沟通是增进护患关系的法宝

(1) 语言沟通:护士经常与患者交谈, 不但解除了患者的孤独寂寞感, 而且使患者感到无比亲切, 消除紧张拘束, 主动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另外, 通过沟通, 护士能更加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 以便更好的修改制定护理方案。

(2) 非语言沟通:当患者陈述病情或表达心声时, 护士应注视患者认真倾听, 以表示对患者的尊重。当患者因疾病导致疼痛难忍时, 护士轻轻抚摸或者握一握患者的手, 患者会增加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3) 微笑服务:护士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 微笑服务。护士的微笑不但会使患者感到亲切、心情舒畅, 而且会给患者带来积极的动力。比如, 微笑着为患者治疗, 患者能够主动接受。反之, 患者就比较勉强, 不但影响护患关系, 还会影响治疗。另外, 当患者违反规定, 微笑着去批评患者, 他们会感觉不好意思, 马上改正;而严肃的批评, 患者易产生逆反心理, 达不到应要的目的。

(4) 忍让: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因患者的身份不同、所受教育不同, 难免会遇到无理甚至蛮横的患者, 这时, 护士首先要想到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天职, 热情接待, 耐心讲解, 用宽宏去包容一切, 定能得到患者的理解。

浅析当代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第2篇

1.义利之争: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对立

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兴起的一个基本背景就医学道德难题的涌现。可以说该学科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动力是现代医疗生活面临着大量的医德的难题,需要有这么一门学科,这么一群人着力研究,寻找合理的道路,正如首次提出生命伦理学的Potter所说,“生命伦理学是为人类更好的生存开处方”。

现代医疗生活的复杂性使得伦理学进退维谷,使得分析或判断的结论往往莫衷一是。所以现代医学伦理的焦点演变为解决医德难题。美国上一个世纪70年代发生的“爱琳案件”可以看作一个起点[1] 爱琳案件:美国迈阿密布曾发生一起不寻常的诉讼案。一个女孩刚出生就被发现患有严重疾病,是让她自然地死去还是使她尽可能长久地活下去?她的父母和医院方面请求法官公断。晕个名叫爱琳的女婴一离娘胎,医生便发现她的背部有个红色肿瘤,如果不动手术,脊髓液流到脑中就将造成致命感染或畸形发育。即便实施了手术,让孩子自生自灭。可是医院方面不同意,说手术有成功的可能,爱琳可能长大成人。医生们同时也承认孩子将终生瘫痪,但他们坚持要为孩子动术。

该案例道德冲突的焦点是义务论的生命神圣与功利主义的生命价值。由此我们考察一下现代医学伦理学的道德难题,大多数与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相关。

其实义利之争始终是伦理学的一个焦点问题。古今中外的伦理思想史均有描述,只不过传统的伦理学在理论的冲突中,更多地将天平倾向与道义论。

现代医学面对的最大的伦理学挑战是道义与功利的冲突。几乎所有的生命伦理学难题均与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有关联。例如人体实验、安乐死、优生学、残废新生儿处置。

其实,面对许多涉及义利之争的道德难题,伦理学只有永远面对,而无法根本化解。

传统的伦理学或医学伦理学的往往是“舍利取义”的选择,那么,是否现代伦理学或医学伦理必然是“舍义取利”?

2.功利与价值: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特点

功利主义与价值论的应用,显然是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区别与传统的医 务伦理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没有该理论的存在,无法构建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框架。问题是功利主义以及相关的原则能否替代义务论、人道主义以及相关的原则?作者考察了一些著作、教材、论文,发现在这两个基本理论的关系上存在不少缺陷,具体说,就是功利主义与价值论应用存在大量的误解。

根据作者多年的体会,中国医学伦理学理论的最大误区,就是功利主义与价值论的不恰当的使用。在此,简单举几个实例:

笔者曾经出了一个简单的医学伦理学问题:一项医学研究,可以拯救200万儿童的生命,但不可避免地要伤害20名儿童的健康乃至生命,这项研究是否可行?在没有学习过医学伦理学的学生中测试,回答有些困难。但是对于一些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工作者,回答竟然也令人吃惊:可以讨论或可以做。

该问题实质上是医学研究中伦理学“义利之争”的极端化与尖锐化,但回答应该是十分明确的。人道主义的原则必须绝对压倒功利主义或有人主张的集体主义。

在对待生命的态度方面,是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与价值论冲突最尖锐的领域。国内的一些论著在讨论该问题是问题较多。

作者出过一道考题:现代医学伦理学对待人的生命最基本的态度应该是A、生命价值论 B、生命神圣论 C、生命质量论 D、生命质量与价值论。绝大多数学生回答的是“D”或“A”。作为人道主义的“生命神圣论”有局限性,但并不意味可以用功利主义的“生命价值论”替代其地位。人类古往今来对待生命的最基本态度应该是对生命神圣性的尊重。生命价值论只能是对生命神圣论的补充与完善。

国内的一些论述在两种观点中制造了太多的模糊结论。例如“人的生命之所以有神圣,就在于它是有价值的,即有价值的生命是神圣的,毫无价值的生命,即使延长1小时,也并不神圣。”[2]在这里,“生命价值”成了“生命神圣”的前提条件,如此伦理观如何人道?试推理,任何时候人的生命价值均有不同,那么人的生命权利是否也有所不同?

对于安乐死的伦理学证明,也表现出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安乐死的出发点是人道主义还是功利主义,是一个生命伦理学的大是大非问题。从解除病人的痛苦,尊重病人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维护病人的人格尊严出发是人道主义的立场;从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以及避免医疗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等,是功利主义主义的立场。前者是安乐死的正确立场,而后者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负价值,在消耗医疗资源的病人均应该安乐死。这时的安乐死道德吗?只有从人道主义出发,符合病人权利的安乐死才是道德的,其他根据均不是安乐死的出发点。

3.医乃仁术:并没有过时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基础

“医学人道主义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却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其内容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使得我们难以摆脱医学伦理学困境,因此,人道主义的伦理学显然不适应新的情况了。”[3]

医乃仁术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对医学的定性,对于现代医学同样如此。医学是人道的事业,人道主义的精神始终是医学灵魂。

医学人道主义一直就是医学界坚持的最基本的道德思想。除去古代包含在各种医家道德思想里隐含的人道思想,就近代医学道德文献中处处均可以看到“人道主义”字眼。

世界医学会1949年采纳的《日内瓦协议法》中指出:“我庄严地宣誓把我的一生献给人道主义的事业......决不利用我的医学知识违背人道法则。”

1975第29届世界医学大会通过的《东京宣言》中指出:“实行人道主义而行医,一视同仁地保护和恢复躯体和精神的健康,去除病人的痛苦是医师特有权利,即使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也对人的生命给予最大的尊重,并决不应用医学知识作相反于人道法律的事。”

1977年第六届世界精神病学大会通过的《夏威夷宣言》就是针对“由于可能用精神病学知识、技术做出违反人道原则的事情”,提出了精神科医生应遵循的10条道德标准。

面对医学道德难题的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仍然应该将人道主义作为最主要的理论或指导思想。医乃仁术对于现代医学并没有过时。

作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的《现代医学伦理学》一书中,坚持将医学人道主义作为最基本原则,而在原则指导下的大部分医学道德原则,均来源于人道主义的理论思想:例如尊重生命、有利无伤、自主原则、公正原则、保密原则、病人权利等等。与功利主义相关的原则有生命价值原则、公益原则等等[4]。国内其他的许多教材延续了这一规范理论构思。

考察以下当代中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与研究,缺少的不是功利主义和价值论,而是人道主义与医学人道主义。

4.消除两极:医学中“人道功利主义”的谬误

人道功利主义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医学伦理学界提出的一个道德理论的新概念,认为:人道功利主义原则是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用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观点,用道义与功利相统一的观点去看待人的生命的问题,去解决人的生命的问题这是人道功利主义原则核心要求,也是人道功利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人道功利主义原则的理论点是“德”“得”相通,“义”“利”统一;理论机制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理论取向是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基本信条是人道必须顾及功利,功利必须以人道为前提。人道以功利为内容,功利以人道为目的。在各种生命利益冲突时,坚持个体生命利益服从群体生命利益,暂时的生命利益服从长远的生命利益。[5]

人道功利主义主要误区在于奇迹般地化解两个完全对立的道德理论。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个对立的理论,均可以如此化解的话,这个世界既简单又美妙。但是对立的化解,可能是极端的出现。

两极存在的重要价值在于维持一种必要平衡。而且每一种道德理论均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例如理想主义与悲观主义是一种思想的对立。通常我们鼓励积极的理想主义,但是悲观主义对于人类的思想也有积极的价值。就以生命伦理学建立的基本背景为例。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类生存的困惑,均是生命诞生的重要背景。但是,真正的生命伦理学确立的思想背景与悲观主义有直接关系。可以说,生命伦理学建立的重要背景不是理想主义,而是与其对立悲观主义。如果我们没有对人类生存的忧患,没有对科学技术发展深刻担心,又和谈“为人类生存开处方”?罗马俱乐部是一个以悲观主义为思想基调的学术组织,曾因发表《增长的极限》为人类敲响警钟。西方的生命伦理学恰恰是在以悲观主义为思想基调的对人类生存的忧患与困惑中诞生的。

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对立不可避免。在现代社会这种对立更为尖锐。这就要求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坚持人道主义思想,坚持医学人文精神;此外,还必须用伦理学的智慧,在对立中寻找“合理的平衡”。

5.合理的平衡: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出路

就医学传统来看,医学人道主义显然是医学实践中行为选择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据。这是由于医学亘古不变的本质所决定的。此外,现代社会是一个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道德思想也不例外。例如对前述“爱琳案件”的看法,赞成或反对的意见一定很多,但没有绝对可以说服他人的伦理学根据。统一的、一致的道德规范体系在现代社会成为了一幢空中楼阁。但这并不意味着规范伦理学不在需要统一的理论体系,只是说这种统一性下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包容能力。[5] 道德理论的多元化是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的一个基本的境遇。单一的理论与多极理论是区别传统与现代伦理学的重要标志。多极必然导致冲突,因此生命伦理学面对困惑并不奇怪。

医学人道主义的确在多元化道德理论的挑战,但绝不是放弃人道主义的基本点。道德理论在应用中有的策略问题,道德原则也可能在应用发生变形。但基本点不会改变。例如国际生命伦理学的权威,恩格尔哈特在其《生命伦理学原理》中主张的“允许原则”。[6]该原则在规范伦理背景应该是“人权”或“病人的权利”。涉及到人的权利理论更靠近人道主义,而不是功利主义。现代医学人道主义的基本精神主题为:生命、人性、权利。[7]无论怎样去够建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一个基本点无法根本改变,那就是只能是人道主义的生命伦理学,而不是其他。医乃仁术是医学的精神,也是生命伦理学永恒的精神。我们可以用更多的道德理论来“合理地平衡”我们的选择,但绝对不是替代。多元理论并不意味着混乱的理论体系。在国内的许多医学伦理学著作突出的特点就是理论的混乱。

护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第3篇

一、 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紧张问题看似只是管理中发生的问题,表现为教师管与不管、不爱管、不敢管和管得不当等几个方面。但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主宰下师生生命情怀的迷失

工具理性是一种抽象的和工具性的经济计算方式,在手段与目标之间,尝试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目标。它以功利目标和技术手段为本质特征。[4]近代以来,人们远离感性,疯狂地迷信科学与技术,以为科技能够实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从而使工具理性的形态演化成了技术理性。这就导致了科技理性主宰一切,在这里,人们最为关心的是科学和技术作为实现某种眼前利益的手段和工具的实用性,关注运用逻辑演绎和数理分析等理性方法去认识、驾驭客观世界的可能性。人的心灵被放逐,人的道德情感、人性的价值都被边缘化了。反映到教育领域,体现为教育成为人们追求功利的工具,工具理性主宰了教育。由此,教育发生了异化,其目的不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正如鲁洁教授所言:“当今的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为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5]

教育的功利化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师生关系异化为相互利用的利益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理性关系。人们深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价值便凸显了出来。于是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开始功利地对待教与学。他们重知识的传承与接受,轻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只教学生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却放弃了引导学生对“为何而生”的思考。他们的教学以知识的记诵为考核学生的标准,把鲜活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了毫无感情的冷冰冰的知识点,从而使师生关系处在冷冰冰的知识体系的包围之中。[6]而师生关系的实质是“教师生命主体与学生生命主体共同建构的精神性共享关系”[7]。没有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精神共享关系便无从谈起。同时,只有知识传承的教育,导致师生间应有的生命关怀被边缘化。第二,工具关系。师生相互利用,学生功利地利用教师,他们没有把教师当作其人格的楷模、灵魂的导师,而仅仅把教师当作其获得好成绩、取得各种证书、考上好大学的阶梯。同时,教师功利地对待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喜笑颜开,关怀备至;而对于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则无论其其他方面多么优秀,他们也总是横眉冷对,百般刁难。第三,利益关系。功利主义主宰下的教育也使得学校领导功利地去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行政力量掌握教育资源,家长的一个电话就能吓坏校长;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沦为绩效指标与谋取利益的工具。对于学生侵犯教师权利的行为,学校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这也助长了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得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不尊重教师。

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主宰下的师生关系必然是缺乏生命情怀的“我—他”之间的关系。其导致的不良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心灵的关怀、道德人格的养成和生命意义的启蒙,这使得学生的生命意识十分淡薄,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不懂得如何去追求过有意义的生活,更不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管理严格,要求严格,不但不会让学生感激,反而会惹来学生的记恨、甚至于报复乃至弑师(或者自残、自杀)。所以,教师便不敢再管学生,由此学生的行为因被纵容而对教师失去最起码的尊敬;另一方面,教育不能给教师以从教的自由和幸福,使得他们丧失了生命意识,“因利施教”,把学生当作器物、当作工具,而不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所以他们不可能有民主平等的“师爱”,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缺乏了爱和生命情怀的教育必然导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远离和谐,变得冷漠、对立,师生之间灵魂唤醒灵魂、人格感染人格的关系便荡然无存。

2.教师专业权利的缺失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很多法律条文都是软条款,缺乏操作性。比如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对于侮辱、殴打教师的只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此类情况往往只按照民事纠纷来处理。由于社会舆论一味宣扬学生的主体性,过分抬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却没有明确教师的专业权利,这就必然造成教师权威的失落。教师权威的失落和教师专业权利的缺失使得教师本该发挥的教育作用大打折扣。而缺少专业权利的教师也不可抗拒地沦为教育过程的旁观者和看客,无所作为只能是这种现实下教师的无奈选择,这也导致了一些学生目中无师的“民主的暴政”。

3.教师专业伦理的错位

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8]我国有关教师专业伦理的规范主要以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代表。其中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伦理有六个条目,分别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不容否认,我们的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广大教师工作中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把自己的青春无悔地奉献给了伟大的教育事业,绝大部分教师是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的。但我们也不得不说,目前教师专业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处于错位状态。这表现为“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和“无条件爱学生的全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评价指标的不合理、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上其他不良风气的毒害,有些教师对学生毫不负责,不论是“因财施教”的教育腐败,还是为了升学率而“劝退”后进生的种种不齿行为,他们为达目的而无视什么是教师的责任、什么是教师的义务、什么是教师的天职。另一方面由于广大教师对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他们片面地以为教师应该无条件地爱学生的全部:不仅要爱他们的优点,也要爱他们的缺点甚至恶习,从而导致对学生的缺点和恶习置之不理。教师专业伦理的错位,无论是教师的有意为之(前一方面)还是无心之过(后一方面),都导致学生处于放纵状态。

4.新的社会环境中学生方面的原因

当前普遍是“421”的家庭模式,家长的过度呵护和疼爱、娇惯与纵容,使得学生养成了许多毛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抗挫折能力差。正如南方发展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赵凡仪所说,我国的学生多是“玻璃孩子”,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教师别说打了,话稍微说重点也会招来投诉,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权难以得到保障。

不仅如此,时下家庭和学校缺乏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加上社会大众媒体对学生一味呵护和教师专业权利的缺失,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学生片面地追求所谓的个性发展、天性解放。他们以为与老师公开叫板的反叛就是个性;以为完全放任自己的缺点就是天性解放;他们不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而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对教师的谆谆教导不仅不知道感恩,还视其为对自己自由的干涉而对此耿耿于怀。这一切都导致了学生民主的泛滥,教师反倒成了弱势群体。最后他们不知道怎么管,也不敢再管学生,于是教育这一“价值引导的事业”陷入了管理真空。

二、 改变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紧张问题的路径

1.通过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针对当前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加强普法教育,让广大学生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勇敢地用法律武器与侵犯自己权利的行为做斗争。另一方面,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事业,教师职业是一种公民身份与职业身份相统一的职业。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促进学生的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应的,接受教师教导,努力完善自我则是学生应尽的义务。针对当前学生权利泛滥,老师不愿管、不敢管的现状,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让他们懂得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也不能妨碍别人权利的行使。作为学生,好好学习是自己的天职;好好学习、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是他们的义务。学生在追求自己权利实现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义务,他们也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虚心地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我行我素。因此在法律上师生双方必须平等地行使各自的权利,履行各自的法律义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的健康发展。

2.树立正确的教师专业伦理,增强教师职业的责任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由的、鲜活的生命个体。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尽己所能去真诚地帮助他们,促进他们幸福的成长,不管他们是贫是富、是漂亮是丑陋、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落到实处,完成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出新时期的社会公民。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言,“教师的职责首先表现在维护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独特价值,引领他们实现源于精神内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社会化过程,激励他们不断去追求比当下更高、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9]。

传人类文明之道、授学生终身发展必备之业、解学生成长之惑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而保护和扶助后进生的意识则源于教师职业的良知。广大教师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和进步,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欣喜、赞叹,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教师专业权利

当前教师专业化正在进行中,教师这一职业与医生、律师等专业性方面相比,严格意义上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认可度还不够高,对于教师的某些做法还存在种种的不理解与不信任,虽然教育界的一些学者和官员也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采取恰当的惩戒,“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批评和表扬同样重要,一味不负责任地表扬反而会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久而久之,盲目自大,也会酿成惨剧。”[10]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很多法律条文都是软条款,缺乏操作性,并且没有明确教师的专业权利。没有明确专业权利的教师面对种种非议,不可抗拒地失去了话语权而沦为教育过程的旁观者和看客,对学生不愿管、不敢管只能是他们的无奈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教师的专业权利,实施师生公平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权利均不会受到侵犯,进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 唐一鹏.从上海PISA2012透视学生能力分位的影响因素.上海教育科研,2014(6).

[4] 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 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

[6] 王枬.教育的意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7] 张培.教师生存状态异化现象透视.教育发展研究,2008(24).

[8] 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7).

[9] 劳凯声.今天我们如何为人之师.中国教育报,2009-9-14(002).

[10] 罗德宏.教育部官员称正当惩戒学生不属体罚,应正确区分. http://

news.xinhuanet.com/edu/2008-10/

28/content_10263145.htm,2008-10

-28.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探究与对策 第4篇

1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复杂多面, 既涉及政府社会, 更涉及到矛盾冲突的主体医疗机构 (医务人员) 和患者 (包括患者家属) , 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剖析。

1.1 医院和医务人员方面的因素

1.1.1 医院方面的因素

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中, 大多数医院虽是公立医院, 但却是自负盈亏, 医院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难免出现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的现象, 而同时“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却没有同步跟上, 这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尤其是部分医院部分科室转让承包出去,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风气更重。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和治疗的现象屡见不鲜, 导致医疗费用虚高, 患者经济负担加重而抱怨医务人员, 医患矛盾日益加剧。此外, 医院管理办法不够科学、医院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医院管理者的整体素质的高低不齐、医患沟通的有效平台缺乏等也是引起医患关系的紧张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1.1.2 医务人员方面因素

(1) 医疗技术水平不够高、服务态度不够好、治疗效果不理想, 甚至发生误诊、漏诊或差错事故是导致医患纠纷的直接原因; (2) 个别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医德医风不正, 职业道德感不强, 医疗服务中出现欺诈行为、拿“红包”和“回扣”等行为, 也可导致医患不互信和冲突; (3) 由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缺乏,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时有出现对患者态度生硬, 语言冷淡, 没有耐心, 面对忍受疾病折磨的患者, 缺乏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熟视无睹, 司空见惯, 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的现象, 忽视了对病人的情感关怀与人文关怀, 使患者产生反感和不信任情绪;此外, 个别医务人员把自己的摆在高于患者的位置, 缺乏对患者的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权利的尊重, 漠视了这些权利的存在, 也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4) 部分医务人员缺乏正确的沟通技巧, 与病人沟通意识不强, 沟通态度不积极, 没有与病人进行充分和准确的沟通, 在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的情况下, 治疗效果不理想时不能得到病人的理解和信任, 极易引发医患矛盾; (5) 过度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 在医患关系矛盾日益激化的状况下, 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救护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 在提高自我维权意识的同时, 淡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如为避免由问诊确定病情可能引起的主观臆断失误或者漏诊, 医务工作者增加更多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手段做撒网式检查, 尽管医院具备医疗条件, 医务工作者还是拒收危重患者, 拒绝高难度、高风险手术和其他医疗措施, 部分医生过分强调患者病情的严重性, 夸大并发症, 以防出现不良后果, 从而减轻责任等, 虽然防御性医疗行为有它的积极作用, 但它的过度采取也给病患带来经济负担加重, 对医务人员丧失信任等不利影响, 无疑使医患关系越来越刻板、冷漠和非人性化, 使原本就淡化的医患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6) 医务人员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 接触的也多数是负性情绪, 工作环境不可避免的相对比较负性, 此外医务人员加班加点、带病工作、自由掌控时间和假期缺少这种高负荷状态基本上是普遍现象, 可以说医务人员在受《劳动法》保护上是弱势群体, 加上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 职业尊严需求得不到实现, 一些医务人员难免出现职业倦怠, 消极对待工作, 甚至有的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状态, 这更是使紧张的医患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1.2 患者方面的因素

1.2.1 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而医学常识相对缺乏

当前,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自己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对疾病的预防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抱有很高的期望, 而对医学知识、医疗行业、医学科学和医疗工作的高风险和局限性没有足够理解和认知, 对医务人员寄予过高的期望, 一方面, 以为医学万能, 进了医院就进了保险箱, 生命健康有绝对保障。另一方面, 认为自己花了钱就要治好病, 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恶化或死亡时, 就认为医生没有尽心尽职, 是医疗事故, 就要求医方承担责任, 甚至做出辱医、伤医、杀医等过激行为。

1.2.2 有些患者维权意识强烈而法制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 在过高的医疗服务期望值和不理想的治疗结果冲突出现时, 人们往往就会想到要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医疗鉴定的繁琐和历时漫长, 加上对鉴定的不信任, 常使患方认为通过法律途径不能使自己的权利得到及时和足够的维护, 当矛盾发生后, 就采取非理性的、过激的维权行为。更有甚者, 耳闻目染医疗纠纷“大闹多赔”, “少闹少赔”等不良现象和职业医闹的医闹行为后, 明知无理, 也要通过“医闹”来胁迫医方让步。

1.2.3 一些患者素质太差

在就医过程中故意制造事端, 激起医患矛盾, 达到恶意拖欠或逃避医疗费用的目的, 甚至讹诈医方, 以获取不正当利益。

1.3 政府社会方面因素

(1) 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不够深入, 政府财政对医疗投入明显不足。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都是公立医院, 但是大多数医院的正常运行主要靠医疗服务的收入。而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 就想方设法在医疗服务中开展创收, 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 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是医院过度注重经济收入, 而忽视医院的公益性和群众利益,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 这也是导致和深化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尽管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和覆盖率逐年上升, 已处于一个较高水平, 但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庞大人口和现行医疗体制下, 大部分患者还是以自费方式来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参保群众的个人自付比例过大, 大病后巨额医疗费用与实际可报销额度存在较大差距, 群众要自己承受的实际费用较大, 以及异地诊疗不能及时结算等现状, 也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3) 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 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医院和城市, 而广大基层和小医院所占医疗卫生资源过少, 群众越来越高的卫生健康需求与医疗服务的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 集中的表现就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而医患关系不和谐, 医患矛盾、医患纠纷, 甚至医患冲突。

(4) 目前我国在处理和解决医疗纠纷方面立法尚不健全, 现有的医疗卫生法规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适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纠纷在处理上的无法可依现象, 这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

(5) 社会媒体对医患冲突的不客观报道, 常片面的偏向患者。部分媒体因对医学科学和医疗工作不够理解, 甚至为了博取噱头, 获取暴利, 对医患冲突进行不负责、不客观的片面报道, 过分渲染, 挑拨矛盾, 将患者与医务人员置于对立位置, 使医患关系恶化。

2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建立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 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需要政府、医疗机构 (医务人员) 和患者三方共建, 缺一不可, 主要有深化和完善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卫生法规、规范医院管理、提高专业技能、加强人文关怀和加强医患沟通等多种渠道。

2.1 强化政府职能是基石

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健全医保体制, 加大财政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 提高医保覆盖率, 合理分散医疗保险, 减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的实际负担;加强对医药生产、流通、销售领域的监管, 理顺医疗收费价格, 改“以药养医”为“以医养医”, 使医院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诊断、救治、护理、服务等环节, 杜绝医疗腐败现象发生。应尽快完善卫生法制体系, 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充分保护医疗结构 (医务人员) 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必严、违法必究。

2.2 坚守医院公益性和规范医院内部管理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

(1) 医院要规范内部管理, 改变不合理创收, 回归公益性。一是要建立健全的医院高效运行机制。二是依法治院, 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严禁胡乱收费, 坚决打击收取红包、回扣、大开处方和过度检查治疗等行为;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 建立医疗费用透明制度。三是要制定严格的服务质量标准, 除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改善服务态度外, 采取有效措施, 消除患者就诊过程中挂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 提高服务效率。如开展流动红旗科室、流动红旗病房、流动红旗诊室活动等。四是要完善医院的奖惩制度, 对违反规定或达不到服务质量要求的医务人员要有惩罚措施, 对表现优秀的医务人员要有奖励措施, 如开展每月评选护士之星、医生之星等, 把服务质量考评和薪酬挂钩等。五是要加强业务的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六是聘请社会监督员, 监督医院医德医风。努力打造诚信医院、文明医院、百姓放心满意医院。七是医院要注意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管理更加人性化, 体现出《劳动法》面前人人平等, 同时医院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和教育, 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注意维护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

(2) 加强医院良好形象的建立和宣传, 搭建医患沟通的良好有效平台。如利用传统的海报、展板、宣传墙、宣传视频和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手段积极建立和宣传医院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 加强对公众进行医疗卫生知识和医疗政策的宣传与普及力度, 包括国家医疗政策、医院规章制度、医疗卫生知识、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疾病产生原因、诊断与治疗原理、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如何配合以及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等, 增强人们对医学知识的认知, 让人们充分了解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主动影响和降低患者的期望值, 以便有效地防止医患纠纷和矛盾的产生, 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

2.3 树立崇高医德、弘扬良好医风和提高专业水平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

(1) 医务人员要牢记救死扶伤的医学誓言,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急病人之所急, 济病人之所需,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平时主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强化业务技能水平、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艺术等。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使患者更加信任和尊敬自己, 努力成为一名德技双馨的医务工作者。

(2) 加强人文修养, 注重人文关怀患者在求医过程中承受着生理的痛苦、精神、心理和经济的压力, 心理是比较脆弱和渴望关怀的, 同时又对刺激非常敏感, 医务人员的生硬的态度、冷漠的言语和不耐烦的行为常容易引起患者的反感、抵触和不信任, 从而引起医患冲突。所以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语、行为和诊疗环境等。一是要尊重病人, 以病人为中心, 尊重病人的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权益;二是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 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人们心目中的好医生普遍都认为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待人热情、服务态度良好、懂得倾听、沟通良好、能平等待人、有爱心、有责任心、医术高明、医德医风好、合理用药、凭良心做事、会换位思考多替病人着想并给病人精神上的支持等等的形象, 自觉的往好医生的形象靠拢, 不仅能获得患者的尊敬、信任和感激,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而且能够促进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 更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三是营造安静、温馨和谐的诊疗环境和氛围, 如开展温馨病房创建、患者经验交流、心里鸡汤、音乐等艺术欣赏等, 一个温馨舒适的诊疗环境和氛围, 不但能增进医患沟通和情感互动, 还能改善患者情绪, 减轻患者焦虑、弥补其情感缺失, 激发患者面对疾病的勇气, 增强配合治疗等。此外, 人文素养的培养要从源头抓起, 医学院校要开设人文医学课程,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就是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融洽情感的超级融合剂。

2.4 患者的理解配合和自觉文明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医患关系和谐与否, 涉及医患双方, 单靠医护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患者尊重医学, 主动增加对医学知识、医学科学的认知, 充分理解医学的高风险性和局限性, 全面正确地理解医生这一个职业, 理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是由很复杂多面的因素引起的, 不能片面的全部归因到医院的身上。只有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依存, 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

2.5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正确引导和利用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

平时积极和媒体沟通联系, 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 经常利用社会新闻媒体和医院新闻平台宣传医院的正能量。同时自觉接受媒体的监督, 遇到医疗纠纷时, 要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让媒体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 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对于媒体揭露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坚持不护短、不遮丑, 坚持正确对待、举一反三, 积极主动地采取改进措施。新闻媒体也要坚守职业道德, 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客观如实报道医疗卫生服务活动, 不刻意炒作渲染, 激化矛盾, 共同努力促进医患关系良性发展, 维护医疗行业的良好秩序, 保障人民健康,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促进医患关系良好发展, 需要社会、医方和患者的共同配合和努力。但在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背景下, 作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主体的医院应付出更多的努力, 坚守医院公益性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主动努力寻求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 以实际行动去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19) :2295, 2319.

[2]张桂枝, 董兆举.医患矛盾微观因素探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7 (12) :13.

[3]李建飞.浅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J].南方论刊, 2007 (5) :26, 25.

[4]高强.加强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医界名家从医感悟”首发式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医院, 2005, 9 (11) :1-4.

[5]贺算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与对策[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05 (5) :31.

[6]梁维萍, 郑建中, 贺鹭.医生防御性医疗行为的社会成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3) :132.

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对策 第5篇

(2)适度给医疗机构人事自主权,医疗机构能根据自身情况选用医务工作者,认真做好医务工作者人才梯队建设,以改变病人多医务工作者严重不足、人员断层的现状。

(3)切断商业贿赂的源头,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还医疗环境一片净土。

健全医疗纠纷处置机制和依法处理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健全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及积极的处置态度是缓和医患矛盾的重要手段。

(1)医疗机构根据其自身的规模和业务开展情况,设置专门的部门,或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医患矛盾的协调处理,做到首诉负责制,投诉渠道畅通,件件有落实。

(2)医疗机构自身要制定医疗纠纷处置预案,出现医疗纠纷时摒弃“花钱消灾、息事宁人”的观念,对患者或其家属表明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态度,正确评估自身的责任,根据自身承担的责任,制定解决方案,告知患者或其家属依理依法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依据。同时,在方案中附上相关的法律依据,使医疗纠纷的处置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3)医疗机构与公安、各级政府等部门建立联动响应机制,定期通报相关情况,及时交流相关信息,有需要协助处置的情况发生时,有政府职能机关协助,有执法人员到场处置,及时平息事态,掌控局势,化解或缓和矛盾。

强化应对媒体的能力媒体是连接医疗机构与大众的桥梁,媒体客观、真实的报导或宣传,在缓和紧张医患关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1)在医疗纠纷发生时,医疗机构不应当回避媒体的介入,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择要通报媒体。同时,向媒体表明解决问题的诚意。

(2)条件成熟时,主动联系先前介入的媒体,通报事态的发展情况和医疗机构在解决纠纷中所做的努力,争取媒体的正面报导或宣传。

(3)在媒体对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作出不客观的报导或宣传时,医疗机构应当及时与媒体沟通,通报实际情况,在沟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通过向新闻主管部门投诉或诉诸法律的方式维护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岗位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医疗机构可以采取派出去学习取经,请进来授课传经,开展业务网络培训,组织专题讲座,技能培训、考核、竞赛等多形式的学习,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提高医务人员临场处置的能力;加强对各科室规范诊疗的监管力度,通过强有力的监管,从而提高确诊率和各种急诊急救的成功率。

强化对医务人员的人文涵养培训,扎实开展医德医风建设深入研究医务人员的心理需求和发展愿望,保持积极情绪、合理宣泄消极情绪,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让医务人员自觉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树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人本主义思想,积极主动地尊重患者的权利,尊重生命的尊严,同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既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因人而异地做好沟通工作,取得他们的信任、支持、配合和谅解。认真对待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尽可能将医疗纠纷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维护其合理利益,杜绝医务人员利用其医疗权力谋取个人利益,诸如开大处方、索取红包、不合理介绍病人等不良医风。

加强医疗知识普及教育,逐步规范医疗纠纷鉴定程序加强医疗知识普及教育,逐步规范医疗纠纷鉴定程序,这是缓解医患矛盾和解决医患纠纷的必须基础性工作。

(1)各临床科室结合本科室的业务特点,对日常诊治的病种,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栏、宣传单。

(2)通过医疗下乡、电视、广播、网络等多渠道宣传,让患者及其家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

护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第6篇

1、社会原因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在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 对医生和医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患者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做了规定, 怎么处理事故, 医患双方在事故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如何划分, 依据哪些法律法规对事故进行判断。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率低。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偏远地区医疗保险制度尚未覆盖, 基本的医疗救助措施同样没有建立, 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年收入低。社区医疗服务规格低,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规模比较小, 医疗器械配备少而且技术水平低, 只能医治一般的常见性的疾病。

2、医院管理

医院的管理层利用自身的权力放行熟人或亲属在非探视的时间探视, 这就容易引起其他患者或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 甚至是引起一些不良的猜测。医生“走穴”出现医疗事故。有些医生就会在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医院工作, 甚至有些医生还有自己的小诊所, 常常在工作时间去忙自己的事情, 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医院的管理人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能够和患者沟通的渠道, 在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院的管理人员缺乏有效沟通。

3、医务人员

责任心不强缺乏同情心, 崇尚金钱至上。对于那些没有经济能力承担医疗费用的患者不予理睬, 对大型手术后暂时没有自理能力的患者禁止陪护人员留宿病房, 但是崇尚金钱的医务人员, 只要“红包”“小费”在手, 一切都成为可能, 额外细心的照顾, 体贴周到的服务。侵犯患者或家属的自主权利。技术水平低、造成误诊、漏诊或操作错误。一些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 在医疗诊治方面缺乏经验, 可能会造成误诊、漏诊或者是操作错误。医院在招聘之后没有进行适当的培训和学习, 使得这些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低, 不能发现或掌握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患者方面

不良的求医行为。患者和家属在求医的过程中, 迫切的希望能够再次有健康的身体, 这种情况下就希望医生能够给予很好的治疗和照顾, 所以就出现了“红包”现象。对健康的期望过高。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疑难杂症已经不再是困扰人们的问题, 患者和家属盲目的相信医学认为没有不可治愈的疾病, 对自身的健康恢复具有很大的期望。知识水平低, 不信任医生。一些患者和家属的知识水平低, 对医学没有正确的认识, 不相信医学和医生, 认为某些迷信的东西可以帮助解救病人。

5、社会舆论

大众对医患问题的看法。由于社会大众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不同, 往往对一件事的看法不同, 事件的真正原因还未了解, 大众对问题就先发表意见, 相同的意见会逐渐演变成大众心中的真正原因。少数媒体对医患纠纷报道的偏差或者不负责任的炒作。大众通过媒体获得的消息是不真实的、有偏差的, 导致大众对医疗纠纷中有失偏颇的一方义愤填膺, 进而导致不相信医生、不相信医学, 在患病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去医院选择小门诊就诊。

二、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1、强化政府职能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对医患关系以及在医疗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予以明确的规定, 事故的责任方以及应对事故承担怎样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健全医保体制, 加大财政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 合理分散医疗保险, 减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的实际负担;加强对医药生产、流通、销售领域的监管, 理顺医疗收费价格, 改“以药养医”为“以医养医”, 使医院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诊断、救治、护理、服务等环节。

要改善社会卫生服务, 为社区引进可以先进的医疗设备, 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先前就医条件不至于耽误病情。为社区引进优秀的、掌握科学知识、可以为社区居民做合格的身体检查的医师,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要对社区内患病的老人进行寻访, 按时为老人提供医疗检查。

2、提高医院的管理力度

健全规章制度,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处理好医患关系是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关键。抓好质量管理, 实施标准化质量控制,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做到优质服务, 为改善医患关系创造有利条件。向管理要效益, 以质量求生存, 凭借优质的服务赢得广大患者的信任。要建立有等级的薪金制度, 职位越高拥有的薪金越多;并建立表彰表扬制度, 对有贡献的医生及医务人员进行物质的、精神的奖励, 在医院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建立清楚明白的病人档案管理制度, 对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做详细的记载, 要对病人负责。院方要亲切接待每一位患者, 对患者的病情及情况要有详细的了解, 及时给予帮助和治疗。在发生医疗事故的时候, 要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 合理的和家属沟通协商解决问题。

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对患者要有同情、尊重、仁爱、诚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职责的矛盾, 改善医疗服务商品化倾向和医患关系激化的矛盾。转变服务观念, 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尊重患者的权利, 在医疗服务设施和医疗服务流程细节上注重人性化, 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和耐心的服务。医务人员不仅要仪表上整洁大方, 在医疗工作过程中耐心、细心, 还需要有事业心、责任, 更要有真心和爱心, 严格遵循医疗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医疗操作指南, 努力降低误诊、误治及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使患者放心、满意。

4、患者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患者要尊重医学、相信医生。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医患双方都要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医务人员要依法执业, 规范执业行为, 以科学的方法来检查、诊断和治疗疾病;患者对医生不要持怀疑态度。要避免不良的求医行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 “红包”“小费”是在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患者及家属在就医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对待求医问诊, 医生及医务人员要正确的认识到自身所处的位置, 要认识到这份职业所带给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5、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

加强宣传教育, 应当把握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要从大局出发, 在不损害医患关系的前提下, 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多做一些化解矛盾促使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的工作, 积极倡导“在服务上以病人为中心, 在交往中相互尊重理解”的医患模式。医院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医院要做的就是把为什么发生问题的原因给媒体一个合理的解释。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与冲突要进行客观的报道与评论, 成为沟通医务人员和患者心灵的一座桥梁。政府在此过程中也要运用自身的权力, 积极正确的引导新闻媒体对医患纠纷的正确报道, 要营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许德武.浅析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S].江苏卫生使用管理, 2004 (5) :11-13.

[2]王明旭.医患关系学[M].科学出版社, 2008 (5) .

浅谈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第7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医患关系,原因,对策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疗人际关系, 是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服务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关系。作为医务工作者, 在自己人际关系圈中, 医患关系占有很大比例, 在医院的临床实践活动中, 医护人员与求医患者的关系问题更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医院、医师医疗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影响医院医疗工作质量与水平的体现和提高。医患关系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体现。近年来, 医患关系不如人意, 日趋紧张, 医疗纠纷频繁发生, 医患矛盾逐渐激化, 且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赔偿要求越来越高, 医护人员安全感越来越低, 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度也相应降低, 从而影响到医患和谐社会稳定[1]。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 维护医患利益, 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一项严峻的课题。笔者就医患关系紧张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粗浅地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1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医患关系紧张究其原因, 主要包括社会、医学、媒体、患方及医方等方面的因素。

1.1 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 医院已经定位为服务行业, 政府对医院的补助越来越低, 只有医院收入的10%, 这种水平的财政补助只能冲抵离退休职工的费用。医院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 必须用自己的劳动和服务来换取收入。用市场的观点来看, 实际上是把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当成产品出售给患者, 而患者付出钱, 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目前正在进行和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医疗改革和医药卫生制度改革, 其目的是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价格低廉, 质量实惠”的服务。但由于改革是一个彻底变革旧观念的过程, 难免产生阵痛, 医院进入市场后为了维持运转一般不会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许多人对自己要花钱看病感到不适应, 觉得难以承受尤其是低收入家庭, 期望花小钱能看病, 看大病。同时对医疗期望值却增高, 稍有不满意就投诉、大闹, 这是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重要的社会原因。

1.2 医患关系紧张的医学原因

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 不少医学难题迎刃而解。但医疗领域充满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加之新的病毒不断出现, 病种增多, 即便医学再发达, 医师再努力, 一些“抢救无效”的不幸事例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 这不仅是自然规律, 也是促进医院和医师不断探索医学科学的动力。现在国内外一致认为医疗确诊率只有70%左右, 急重症抢救率在70%~80%。由于个体差异大, 即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有些人身上, 也可能向复杂性转变, 任何医院和医师都不可能包治百病, 即使治疗措施得当, 抢救及时, 疾病的转轨不以医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疾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 这是医学的无奈。很多患者及家属不理解, 对医院期望值过高, 当心中不满意或在亲属死亡时行为冲动, 辱骂侵犯医务人员, 这是不理性的极端看法, 更是对医护人员基本人格的不尊重。社会、医院、医师、患者和家属都应当尊重医学科学, 回归理性。

1.3 医患关系紧张的媒体原因

现在医院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新闻媒体更是愿意对医疗纠纷和事故进行报道, 并且明显地带有感情色彩, 倾向于患者这个弱势群体, 往往对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视而不见。媒体的关注, 确实为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 打击红包、回扣, 降低医疗费用,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到了正面积极的监督作用, 同时却又使患者不信任医院和医师, 未进院就戒备, 进院后稍不满意就投诉, 假若真正发生纠纷, 则集结人员大闹医院, 哪怕官司上了法庭, 法官最后判决也本着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致使医院方的合法与正常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珍重, 不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4 患关系紧张的患方原因

就患者方面来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文化以及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 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师主动服务患者被动服从的模式转向医患双方协商互相尊重的新型医患关系[2]。部分患者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 维权意识却又异常强烈。一方面, 以为医学万能, 进了医院就进了保险箱, 生命健康有绝对保障。另一方面, 认为自己花了钱就要治好病, 一旦病情不见好转或者恶化时, 就认为是医疗事故, 就觉得医院和医师不可原谅, 进而大闹医院, 甚至打骂医务人员, 完全忘记了之前医师护士付出的大量劳动。再者, 医闹的出现, 迎合了患者的心理要求, 加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1.5 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原因

长期以来, 医师这个职业投入大, 责任大, 风险高, 收入低, 以前医师们都无怨无悔地日夜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普遍有金钱第一的观念, 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 心理产生不平衡, 此时药品制造商适时地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收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上财政转移支付越来越少, 医院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 也不得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医患双方由于经济利益“冲突”而关系紧张。另一方面, 个别医师缺乏职业道德, 责任心不强, 医疗技术上存在个体差异, 或者违反医疗技术规范和操作常规等等都会让患者不满而产生纠纷。

2 应对医患关系紧张的对策

医患之间, 和则两利, 伤则两败。正确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 维护医疗服务市场正常的秩序和医患双方的利益,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2.1 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健全医保体制, 加大财政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 合理分散医疗保险, 减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的实际负担;加强对医药生产、流通、销售领域的监管, 理顺医疗收费价格, 改“以药养医”为“以医养医”, 使医院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诊断、救治、护理、服务等环节。

2.2 患者要尊重医学

由于生命的奥妙, 个体的差异,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 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不管医学如何进步发达, 医师如何敬业努力, 总是存在一些遗憾。医患双方都要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医务人员要依法执业, 规范执业行为, 严格执行各项耕作制度和操作规程, 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来检查、诊断和治疗疾病;患者对医师不要持怀疑态度, 因为世界上绝没有一个医师想故意“医死或医坏”患者。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死亡、残废和功能障碍, 是由于不可预料的或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致, 属于意外情况, 患者应接受事实, 不要动辄闹到医院或责难医师, 这样使得医师胆子越来越小, 为自我保护检查越来越细, 既不利于医学的发展, 也加重患者的治疗费用。患者不要相信医闹, 受人指使, 如有异议, 要走正规的法律途径, 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3 医院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遇到纠纷时, 医院对媒体如果一味采取回避的态度, 会被认为有难以启齿的原因, 引起猜疑, 而应把为什么发生问题的原因给媒体一个合理的解释。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与冲突要进行客观的报道与评论, 成为沟通医务人员和患者心灵的一座桥梁。

2.4 畅通医患沟通渠道, 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医患之间相互依存, 医师因患者而生存, 医学因疾病而发展, 患者生病也要医师救治才能摆脱病魔, 恢复健康。医患之间应该成为社会上最和谐的人际关系。医疗机制改革后, 打破了过去公费医疗制度, 患者对自己掏钱看病要逐渐适应, 对受目前医学水平和医师技术水平所限治疗不满意的病例, 要予以充分理解。虽然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很多, 需要从体制上加以统筹解决, 但医院不能坐等靠, 而应主动有所作为。毕竟患者前来医院是为了看病, 不是为了扯皮闹事, 而医疗消费不是患者的自主消费, 是医师的指导消费, 患者相对处于弱势。医师要严格执行和落实医疗规章制度, 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改善服务态度, 在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中多为患者着想, 加强沟通, 履行告知义务, 予以人文关怀, 使其减轻痛苦, 减少负担, 绝大多数患者对医师是充满感激之情的。

2.5 社会方面的支持

2.5.1 对包括患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医学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

的教育, 提高公众对医疗活动的认知水平, 减少因患者认知水平的缺陷而引发的医患矛盾冲突与不信任。要加强对患者就医道德宣传, 使信任医师成为公民就医的一个重要公共道德准则。

2.5.2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建立和

完善合理的科学的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 健全相关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各级医院的行为和医患双方行为, 依法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 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调、调解等方法、及时、合理地解决医患矛盾

2.6 医院方面, 加强管理, 加强沟通, 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2.6.1 切实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 在当前的医院改革中, 医院要树

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优化医疗流程, 美化医疗环境, 规范医疗行为, 加强对挂号、候诊、取药、化验、住院、医疗费用、医疗用药、用血、检查、膳食、医师的服务态度等患者及其亲属关心的敏感事项的管理, 要让患者看得起病, 看好病。

2.6.2 加强医患交流技巧培训, 在为患者提供全程服务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 消除对患者的异化物化倾向。

在医学院、各级医院全科医师中大力普及传播医患交流的技巧, 加强培训考核, 让医护人员发自内心地表达出对患者的关爱。

2.6.3 狠抓医学基本功, 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误治现象。

“三基”训练要常抓不懈, 普遍提高各级医院的医疗水平, 鼓励医师为患者更多地采用查体方法、常规化验检查、必要的分析、综合性等的思维方法, 减少不必要的高科技检查, 缩短医患的心理距离, 同时也减少误诊误治所导致的医疗纠纷。

2.6.4 要切实加强以医德医风建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当前的医院改革中, 医院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 把医德作为重要的资源,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使医务人员端正对本质工作的认识, 爱岗敬业, 依法执业, 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 积极主动地改善医疗服务态度, 规范医疗卫生行为, 减少医患纠纷,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骆影.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6 (13) :332.

护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第8篇

医患关系问题, 已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广州医生被殴案导致当事医生重伤、浙江温岭杀医案造成一死两伤、被广泛关注的南京护士被打案等, 这些医患之间的恶性冲突事件, 使原本紧张的医患关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伤害到的不只是医务工作者, 还有患者本身。原本应和谐共处、共同战胜疾病的医患双方, 因为利益冲突而变得针锋相对。医患关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已到了需要整个社会重新认知的阶段。医患关系中存在的诸多矛盾, 不仅仅是改变某一外在因素所能解决的, 而是需要政府部门、医疗卫生系统、社会组织、患者等多元化治理主体共同参与, 通过形成一个高度的公私合作网络予以化解。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分析

1.医院方面

(1) 医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患者在就医诊疗过程中, 很多医生都存在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我国实施了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制度之后, 医生们对就医诊疗的担忧加剧, 对安全的考虑增多。他们在诊治过程中, 首要考虑到的是, 将医疗风险降到最低, 而不是将医技水平发挥最好。所以, 医生不得不采取谨慎再谨慎医疗的态度, 从而导致过度医疗。

(2) 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缺失。在医疗卫生行业中, 虽然大部分医护人员具有高学历、高素质, 但是仍然有部分医护人员的素质偏低, 缺乏责任心和爱心。

2.患者方面

(1) 患者的维权意识过强。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 人们对法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对维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在就医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 不论医院方面是否有过错, 患者都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 患者的期望值过高。如今, 随着普遍存在的就医难、看病贵现象, 患者及其家属对就医诊疗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很多人认为, 我花了钱、做了检查、住了院, 就应该痊愈。一旦出现钱花了、病没治好的情况, 患者及其家属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认可。很多人在看病就诊过程中, 都出现过矛盾心里。钱花了, 没检查出问题, 认为钱白花了;钱花了, 检查出问题了, 同样也认为这钱白花了。所以, 当患者及其家属付出巨额医疗费而又达不到心里预期时, 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会迁怒于医生。

3.医患之间方面

(1) 缺乏相互信任。紧张的医患关系, 导致了医患之间缺少最起码的信任。部分患者在就医诊疗时, 因为各种原因, 隐瞒病史、谎报病情。还有一些患者在就医时, 携带各种录音录像设备, 以防诊疗过程出现意外, 对医生采取过度防范。双方的紧张情绪, 导致互相缺乏信任。

(2) 缺少有效沟通。由于医学知识专业性强、涉及广泛, 所以有时候在医生对病情的解释和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的理解上会有偏差。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多是在病情信息的沟通上, 而很少在情感和生活上的沟通上。

4.医疗卫生行业方面

(1) 医疗卫生行业的利益化。医疗卫生事业对国家来说, 应是一项社会福利性事业。但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公立医院逐渐市场化、利益化。同时, 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投入减少, 第三方监督机制不健全等, 都导致医疗卫生行业的利益化。

(2) 投入资源和需求资源配置不合理。虽然我国对医疗卫生行业越来越重视, 但是对比人口数量, 医疗卫生资源投入还是很少。另外, 资源配置在地区分布、城乡分布上差异也很大。总的来看, 城市优于农村、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

(3) 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但是, 这些保障体系还不能覆盖到所有人群, 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另外, 这些保障体系不能满足现有的看病需求。

5.社会法制方面

虽然我国的法制在处理医患关系上不断改革, 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很多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上, 如果按照法律法规操作, 医院费时费力, 影响颇坏, 患者劳民伤财, 折腾不起。

6.舆论导向方面

很多新闻媒体为了保护弱者或吸引大众眼球, 将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进行片面报道, 将社会舆论压力推向医疗卫生行业。

医患关系紧张的网络化治理体系构建

1.设立社会仲裁委员会, 建立医患信息沟通平台

设立社会仲裁委员会, 针对医患之间难以协商解决的纠纷问题进行仲裁, 高效公平地解决医疗纠纷问题。社会仲裁委员会应作为非营利部门, 以第三方治理主体的身份出现, 对医患双方在医疗纠纷解决中争议的问题和事件进行公平合理的裁定。在仲裁过程中, 医患双方可保持对等的信息性, 可对矛盾和问题进行有效的对话和协商。这种社会仲裁委员会, 有利于探讨和合理解决医疗纠纷问题。

2.构建医患之间的风险共担体系

(1) 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是多个治理主体共担风险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是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综合体现, 具体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医疗救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公务员津贴、商业医疗保险、非社会保障性福利、慈善事业等。当前, 我国仍面临城镇乡村差别大、居民收入差距大、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等问题。所以,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符合现阶段的国情需要, 并立足长远的民生工程。例如, 锦州市政府应在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医疗救助的保障水平上下工夫。改革医疗保险的付费方式和医疗费用的结算制度, 减少居民个人负担比例, 尽快完成医保费用的异地结算和医保手续的异地转接, 加快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步伐, 尽早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

(2) 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医疗责任保险, 也是第三者医疗责任保险, 是保险人在保险期内对患者主体, 因医疗责任发生法律费用或经济赔偿, 由保险公司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 是一种风险转嫁工具。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在没有医疗责任保险的前提下, 医院或医生个体不会从事医疗行为。而目前,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还未广泛推行。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医疗纠纷的泛化性, 影响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务工作者的热情和主动性。因此, 我国应建立由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医务工作者等多个主体共同分担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将医疗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 让保险公司在医疗过程中发挥更好的检查、支付等作用。如果发生了涉及赔偿的医疗纠纷, 只需由保险公司介入调查、取证和支付即可。在这种保障体系下, 医生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也就消除了彼此的戒备心理, 既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也有利于医疗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3) 建立公益性的补偿机制。政府应大力提倡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公益性。政府作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公益性责任主体, 应建立公益性补偿机制, 设立专项基金。对一些弱势群体或需要支付较高医疗费用的群体, 应给予一定的补偿;对一些因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等原因欠费的患者予以补偿, 不能让医疗机构承担患者所欠费用, 更不能让人们产生看病难、看病贵的顾虑。

3.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建立医患关系治理的激励机制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是政府体现社会职能、实现社会责任的基本保障。医疗卫生事业是保障民生、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手段。政府应承担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生活的责任和义务, 转变将医院推向市场的观念, 重新认识医院公益性的重要性。

各地政府要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 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不光是在医疗保险上投入资金, 还要在医院的建设和医务人员的工薪待遇上增加资金投入。只有让医务工作者的负担减轻, 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把更多的热情和更精湛的技术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 才能在诊疗过程中, 充分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目前, 虽然医院职工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但是可借鉴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做法, 参照公务员的薪酬标准, 将医务人员的薪酬提高到与公务员同等水平。

4.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监管机制

(1) 完善政府的监管职能。政府部门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提供者、付费者和监管者。各地政府应完善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监管职能, 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解决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对准入监管、公共补贴监管、质量监管、价格监管和不分配利润政策监管, 营造和维护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 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当今网络时代, 新闻媒体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 在一定程度上可调整社会群体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新闻媒体应正视舆论的无形力量, 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 实现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无形的约束和监管。要对医务工作者收“红包”、拿回扣的现象给予实时披露, 对医务工作者的救死扶伤行为进行宣传, 同时应多宣传和普及医学知识、医疗风险的不确定性。新闻媒体要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 对医患纠纷进行客观的报道和评论, 发挥媒体的作用, 承担媒体的职责, 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动医风医德建设贡献力量。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是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外在表现, 是保障公民健康、提高诊疗水平的前提条件。医患关系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社会第三方组织、患者等多元化治理主体共同参与, 形成一个高度的合作网络共同实现的。

参考文献

[l] (美)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 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孙迎春,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才亮, 孙建.如何应对医疗事故争议[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大学生宿舍关系紧张原因及对策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有别于中学,更为复杂。大学生具有感情丰富而脆弱且认知能力不完善的特点,大学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愉快完成学业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为顺利毕业步入社会提供保障。宿舍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宿舍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宿舍关系一般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直接的心理联系,这些交流互动包括共同上课、吃饭、上自习、上街等[1]。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2]。

冯光明(2007年)将宿舍关系分为融洽型、冲突型、封闭型3种[3],融洽的宿舍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有很多宿舍人际关系呈现淡漠、紧张的状态,极容易滋生一些恶性的事件,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增加是起于广泛关注的一些校园恶性事件。而近年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仍然比较多,引起学者、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者的关注。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吴连海和古全美(2008年)认为独生子女、城乡、家庭情况等都会对寝室人际关系有明显的影响[4]。文章通过分析案例和文献总结,分析总结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因素,并提出人际关系疏导的方法。

1 影响宿舍关系因素分析

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可以主要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5]。客观原因一般主要包括学生的家庭和民族背景、城乡以及地域差异等,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人格特质、人际竞争、生活细节等方面,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叙述。

1.1 客观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学生人际关系更为融洽要好。这主要是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有些会有自卑且自尊心强、敏感的性格特征,或因需要打工、生活费不足等原因不能参加集体活动等融入集体中较慢,与室友关系疏离,影响其宿舍人际关系。

(2)城乡和地域差异。大学生的感情融合和行为沟通会因成长的城乡环境有所差异。来自农村学生到大学后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融合,人际交往要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差一些。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间的生活习惯、方言、风俗等会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南北方之间。这些不同地域成长环境的差异会导致观念和生活习惯上的偏差,长期不同地域文化下养成了各自特有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刚进入宿舍生活的学生之间产生生活习惯态度上的不认同而带来矛盾。例如,南方地区学生往往更在乎个人空间、独立意识较强、喜欢竞争,而北方学生往往会更喜欢结伴、团体活动、务实肯干。这样往往会因为不理解而带来矛盾,例如南方同学会认为来自北方的学生大大咧咧、声音大、保守等;而北方学生会觉得南方学生斤斤计较、爱占便宜、不合群,从而沟通不畅引发矛盾冲突。而且老乡之间成立小团体容易使得原本简单的小矛盾转化为地域群体性矛盾事件。

1.2 主观原因分析

(1)生活细节。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为家中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因为宿舍是近距离接触的人际关系,生活中平常的细节极有可能引发矛盾,如不打扫寝室卫生、休息时打电话、不讲个人卫生、未经允许使用室友的个人物品等。

(2)人际竞争。宿舍成员之间往往来自相同的班级,因而会出现诸多方面的竞争,如竞选班干部、申请入党、奖学金等,如果竞争中存在不公平会引起寝室内部的不和谐;或者寝室内部有实力都较强且相当的同学时,之间存在较大的竞争,出现“王不见王”的现象,更易出现人际矛盾,各自成立小团体。

(3)性别差异带来的人格特质不同。男生中表现较多的为一些不良行为或卫生习惯对男生的宿舍人际交往影响较大,另外,性格内向、害羞、擅用他人物品等因素对男生的影响也较女生大。但对于女生来讲,由于女生思维细腻、注重细节,相互间沟通障碍和情绪态度、认识差异等因素对女生宿舍的人际关系影响更大[6],寝室成员间的小矛盾容易因为背后议论及误传、逐渐扩大造成更为严重的矛盾。

(4)其他因素。不同年级寝室关系也会有所不同,大一问题最多,此时寝室内交流比较多容易出现摩擦;大二时寝室内人际交往开始减少,学生的除室友外的朋友及其他社会活动增多,寝室人际关系转好;大四时面临毕业分离,人际关系达到最好的状态。

2 创建和谐宿舍关系的应对策略

2.1 加强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域差异

很多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互相之间不了解或误解。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是共同的性格特征之一,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彼此的地域差异,更有甚者奚落、嘲讽与自己不一样的行为习惯[7]。例如北方同学愿意把个人物品给大家用以示友好、亲密,但南方同学即使是更亲密的关系也不愿把个人物品给他人用,是个人习惯问题而非不友好。在相处之初,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正确引导新入学的同学意识到这些差异,使学生认识到地域习惯差异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只是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些地方特色,应相互包容理解,认同尊重他人的习惯,不要产生误解、避免矛盾冲突。开阔胸襟、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接纳不同的地域特色,构建和谐宿舍氛围。

此外,要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题讲座、谈话等方式端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建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宽容、以诚待人”的良好品质,具有同理心,多发现舍友的优点,有问题要进行良性沟通。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建立心理档案、及时评估预警干预。

2.2 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开展丰富的寝室文化活动

健全高校宿舍管理中的各项制度,宿舍管理人员应制定完善的作息制度、留宿制度、卫生制度、安全制度等保证大多数学生的权益,避免宿舍成员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开展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如寝室卫生评比、文艺表演等,可以让宿舍成员为了小集体的荣誉共同思考问题、相互理解、加强室友间的信任。

2.3 提高宿管人员和思政人员的整体素质

高校应注意提高学校思政工作人员及宿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进行培训考核。这是建立和谐文明高校环境的重要环节。为宿舍配备有经验的专业专职人员。科学地进行宿舍人员分配。例如,可以将不同专业混合安排宿舍,减少竞争,要优于同班同学,学校可以采取互补搭配的住宿方式有利于人际和谐,但是可能会出现作息时间不同等产生交叉干扰带来矛盾。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减少宿舍生活的适应成本。宿管员注意学生的宿舍生活,深入了解各个宿舍的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思政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宿舍文明建设,对班风、学风进行积极地引导。

2.4 发挥学生家长及班干部的教育引导作用

有班干部的寝室关系更融洽,宿舍里班干部一般责任心较强,能够以身作则,会起到调节疏通寝室人际关系的作用。学生家长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父母的话往往学生会更容易听。学校宿管及思政工作人员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3 结语

当前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城乡背景、南北方的地域差异等方面,此外学生的生活细节、人际竞争、性格差异等方面都会带来人际关系不和谐。因而高校宿管及思政工作人员要从注意入学教育、规范宿舍管理制度、积极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等方面来保障宿舍人际关系和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及干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2]孙联明.论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模式的科学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2(8):97-101.

[3]冯光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11):37-40.

[4]吴连海,古全美.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基本因子特征调查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6):442-445.

[5]涂阳军.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4(4):71-74.

[6]卢垚.女大学生宿舍关系问题实例解析[J].科教导刊,2010(5):137-138.

护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第10篇

一、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

从2000年的“医疗赔偿第一案”, 到现在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要发生百余例要求赔偿的医疗纠纷案件来看, 我国医疗纠纷的数量呈大幅度上升, 且患者索要的赔偿额度也越来也高, 甚至出现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 更有甚竟然出现了“医闹”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医患矛盾冲突愈演愈烈, 轻则干扰了医疗机构正常的医疗秩序, 重则引发恶性刑事案件。

然而从近几年的医疗纠纷来看, 虽然发生频率有大幅度的上升, 但是真正由医疗技术不足或是违反诊疗护理操作规章引起的医疗事故却没有同步增加, 这就说明在我国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不再主要是医疗技术方面的原因。

二、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1.医患信任度降低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医师宣言”中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 信任正是这一原则得以实现的基础, 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从医学产生直到20世纪80年代, 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之所以未能像今天这样出现如此大的冲突, 也正是这个原因。换句话说, 当前医患关系矛盾的加剧, 归根结底是由于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的“不信任”造成的。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和技术, 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严格指导训练才能得以掌握, 因此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必须承认患者处于脆弱和依赖的特殊地位。在受到疾病困扰折磨的同时, 面对着如此强大的陌生领域, 患者不得不假定医生确实是在为他们的健康着想, 医生所做的一切检查和治疗都是为了治愈疾病。但是由于某些外在原因或是医疗机构内部约束力相对薄弱的时候, 就难免会发生个别利用病人的弱势地位欺骗病人的事情, 再加上这些事情被一些社会媒体大肆渲染, 就会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患者在就医的时候就不会再信任医务人员, 甚至会有意隐瞒一些与疾病相关的事情 (但患者本身并不认为所隐瞒的事情与疾病有关) , 同时还会将媒体曝光的医疗案例与自身的就诊过程做一个对比, 怀疑医生是不是开了大处方、是否做了不必要的检查项目?若是治愈了疾病, 那么患者有可能就把这种怀疑和不满压下, 若是治疗的结果没有达到患者的预期效果, 那么必然将会引起医患矛盾冲突的发生。

另一方面,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特别是在“举证倒置”出台以后, 为了防止患者对疾病有所隐瞒或是为了避免漏诊、误诊引发医疗纠纷的可能, 医务人员不得不对患者进行一些就患者本人来看与疾病无关的检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引起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 怀疑医务人员进行了重复检查、过度治疗, 最终在医患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医患矛盾冲突变得更加尖锐和深刻。

而且社会公众普遍认为, 负责医学事故鉴定的医学会隶属于卫生行政部门, 在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时必然无法做到公平公正, 因而在出现医疗纠纷时, 患者往往选择落后的野蛮方式或投机的社会文化。

2.部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缺乏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患者就医时不仅要求能够解除痛苦或是治愈疾病, 更加希望能在轻松、愉快、舒适的环境下得到治疗。举个例子来说:生孩子, 如果顺产的话, 几千元就足够了, 但是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来说, 往往会花费更高的费用住进高级的产科病房, 因为患者认为在这种环境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护理, 包括身体上、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全方位的照护。但是医疗队伍中有个别医务人员往往不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服务态度生硬, 又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同情心, 最终引起患者满意度的下降。

3.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市场为导向的医疗体制改革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从20世界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卫生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政府在财政上的投入不到位, 最终引起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且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 出现了看不起病、买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些现象, 而患者却把这种不满直接发泄到了与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身上, 一旦找到医务人员的过错, 就不依不饶。

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的职业, 而我国医务人员的薪酬和技术劳务费用不足以与所承担的工作量和风险成比例, 再加上我国正在实行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制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生开大处方、过度使用新技术、重复治疗, 从而也加剧了医患矛盾冲突。

4.法制的不健全成为医患关系紧张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我国的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大多数医院都是非营利性机构, 但是病人却越来越多地把自己定位在“消费者”上, 再加上到目前为止, 我国仍没有一部处理医疗纠纷高效力的法律以及缺少在医疗事故鉴定上令各方都信服的权威性机构, 因而我国法律界在处理医疗纠纷时, 常常不知道究竟该依据那部法律规范来解决医患矛盾, 确定法律责任。

5.患者就医期望过高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潜在因素。由于医学实践的复杂性, 在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有些是可以预防的, 有些情况不仅无法预见, 而且也难以控制。但是患者不了解这些,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医生是无所不能的, 只要进了医院, 医生就肯定能把病彻底治好, 治不好就是失职, 就是误诊。因而一旦治疗效果达不到患者的期望值, 就会责备医生, 进而产生纠纷;有人这么说:“现在医学这么发达, 却让病人活着进来, 死着出去, 肯定是你们工作中出现了重大失误, 一定要给病人家属一个说法!”

6.个别媒体的片面报道对医患关系紧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每天都有太多的信息充斥在我们面前, 因而有些媒体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 为了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对一些医疗意外进行报道时不再秉持科学、严谨、公正的态度, 而是过分强调患者的弱势地位, 把医疗意外的责任全部推给医生, 试图通过渲染患者的死亡和家属的悲痛, 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报道, 过分突出和夸大医患关系的“阴暗面”, 给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火上浇油。

三、医患关系紧张的解决对策

1.构建诚信的医患关系是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作为医护人员, 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技术水平, 谋求科学发展和医学进步的同时, 要注意尊重患者感情, 与患者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流, 解答在诊疗过程中患者产生的疑虑, 增进患者对医学复杂性的认识, 从而避免使患者对医疗结果产生不合理的期望。

在患者参与医疗诊治的过程中, 要给予患者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 在尊重患者选择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 让患者体会到医务人员的确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医务人员做得一切检查、治疗手段都是为患者着想, 都是为了治愈疾病。

只有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依存, 才能有效地解决医患关系紧张。

2.政府是缓和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环节, 承担保障公民健康权益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有责任扭转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上不适应公益性目标的现状, 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 改变公立医院过度考虑经济收益的局面, 从根本上解决因市场化的医疗卫生政策所引发的医患利益冲突。

为缓解我国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 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 政府有责任尽快制订一部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 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 规范医患双方的就医行为, 设立医疗行为的规范标准, 拟定医疗损害的赔偿标准和影响正常医疗行为的具体处罚项目及标准。此外, 政府也有责任引导媒体对医务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3.加强医疗服务机构自身文化的建设, 是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途径。医疗服务机构是医患关系形成的特定场所, 医院在注重人才、加强学科建设、重视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医院软实力———文化的建设, 加强对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 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医院人文环境具有引导、凝聚、激励、协调、辐射等功能, 优良的人文环境, 可以引导医务工作者认同医院的价值观与发展目标、行为规范, “救死扶伤”、“关爱病人”、“廉洁行医”也就更容易成为医务人员行为坚持的准则。

同时医院也要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交流, 参与有关人民健康需求的舆论导向, 避免误导公众行为的舆论发生。

4.健全的法律是医患关系紧张得以解决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觉醒,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以及靠法律说话的重要性, 因而当人们在解决冲突、纠纷时, 常常诉诸于法律, 希望通过法律寻求到帮助。紧张的医患关系也不例外, 特别是对于涉及到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的医疗行为而言, 也就更加复杂和敏感, 更加需要具有权威性的清晰、明确的法律规定。然而, 在当下处理医疗纠纷时主要依据的是《民法通则》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但是这二者在一些具体规定上却存在着冲突, 当医患双方出现争议时, 都主张适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规定,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又将矛盾进一步激化扩大。

5.媒体要切实起到沟通医疗机构与大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对于媒体而言, 要加强行业的自律。正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于当前的医药卫生服务行业是必须的, 也是必要的, 掌握好“度”, 正确处理好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关系, 既不能把医务工作者“天使化”, 也不能把医务工作者“妖魔化”。

参考文献

[1]马亚楠, 何钦成.“医闹”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3)

[2]罗俊华.医疗纠纷处理的“国”退“民”进[N].南方周末, 2006.12.27

[3]国家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Z].卫办发[2004]130号, 2004.4.23

[4]王一方.人的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1)

[5]袁俊平, 谷桂菊.医学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6]吕兆丰, 王晓燕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政府任重道远.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6)

[7]卢海雄.医患关系的法律学思考.现代医院, 2008 (8)

[8]张俊祥, 崔虎, 于伟荣, 邵建祥.论医院人文环境建设.现代医院管理, 2004 (2)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实践与反思下一篇:小学低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