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范文

2024-05-26

现代建筑范文(精选12篇)

现代建筑 第1篇

著名文学家柯灵先生曾写道:“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方魂牵梦绕土地。良辰美景奈何天, 洛阳秋风, 巴山夜雨, 都会情不自禁惦念它。”又如建筑美学评论家秦红岭也曾说过“充分表达自身民族的建筑文化观念, 要求其独特性得到尊重和认可, 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强烈的心理需求。”新中式风的兴起, 是中国建筑向未来发展的必然道路。只有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元素, 融入自身独到的思考, 满足今人对传统空间的神往, 才能使中国建筑走向世界, 才能打造真正的“中国的现代建筑”。

2 传统徽派建筑特点概述

2.1 徽派建筑代表村落及发展演变

徽派建筑最主要的代表村落有宏村和西递两个村落。宏村村落特点在于布局上呈少有水牛形, 水系贯通家家户户门前, 如同画卷。而西递村落有着“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 建筑布局相对较为紧凑, 宗祠较多, 给人古朴自然的印象与体验。

而徽派建筑的演变与发展和人文和地理环境两大因素有关。从人文角度, 由于中原人的迁入和外来文化的植入, 演变经历干栏建筑———四合院形式———天井与马头墙结合的形式。从地理环境角度, 建筑形式的演变取决于当地气候潮湿, 且多山脉、以及通风风采光需求等自然条件。经过因素二者综合才逐步演变成今日我们看到的建筑形象。

2.2 徽派建筑村落形式及空间特点

徽派建筑的形式特点决定了人们对皖南民居的第一印象, 大致包含粉墙、黛瓦、马头墙、层楼叠院, 飞檐, 木雕, 石雕元素。而这些元素也是当今设计师着力改造的设计要点。而建筑的空间由内向性强弱进行分级也可大致分为:天井与庭院空间、街巷空间以及园林式的景观空间。这种空间层次的逐级演进则对建筑师把握空间的起承转合, 收放变化提供了指导意义。

2.3 传统徽派建筑与现代之对比分析

(1) 传统徽派建筑:明清时代及民国初年时期建造, 具有中国封建社会背景, 多为村落的居民, 说明与古代村落的聚居和宗祠制度有关, 传统的石材、木材, 形成瓦片、木雕、石雕等各种不同的构件, 丰富的细节和精美的装饰, 充分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与雕刻艺术等的精美与技巧.

(2) 现代徽派建筑: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大量生产建造, 同时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 现代都市的各类人群。业主、观众、消费者, 即各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人群, 大量的现代材料如玻璃、钢、混凝土替代原有材料, 并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型式, 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采用减法, 简洁但又不失传统元素, 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

3 新中式建筑演绎手法之纵向解析

下面则将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上海九间堂以及苏州博物馆为案例介绍, 当代艺术作品是如何因借徽派建筑传统, 进行现代演绎的。

3.1 对徽派建筑的形式演绎

(1) 对屋顶形式的演化: (1) 去掉装饰, 保留几何形体, 改变屋顶形状。例如第五园将徽派建筑双坡屋顶形状简化, 并采用不对称处理, 以及体块的增加、削减等现代主义手法, 将屋顶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2) 将屋顶形象提炼成建筑符号。例如苏州博物馆的入口大门, 则是提取中国传统重檐屋顶元素, 使得屋顶形象在游客心中形成一种符号语言。

(2) 对墙体特点的保留: (1) 保留粉墙黛瓦的建筑意向。采用白色粉刷、黑色金属压边以及灰色的勒脚来直接还原徽派建筑的形象特点。 (2) 对马头墙进行改造。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作用是防火。第五园和九间堂中墙体做成类似马头墙, 实则是为了强调水平线条, 显示外墙和屋顶的包围关系。

(3) 门窗及雕饰的再现:简化门头, 开窗增多。传统徽派建筑门头有石雕、砖雕, 门为木质。而由于有天井采光的原因开窗很少。而第五园则保留了类似门头的入口设计, 并删繁就简。对于窗这是为了采光的需求而增多, 使得建筑的现代感增强。

3.2 对徽派建筑的空间演绎

(1) 演绎“村落空间”。万科第五园社区规划由中央景观带分隔成两部分, 好似由两个村落组成。

(2) 演绎“院落空间”。在第五园中, 院落成为室内外空间交融的汇集点, 许多景观在这里得意体现。

(3) 演绎“街巷空间”。九间堂和第五园均有类似小尺度的空间, 幽深、曲折的街巷使的空间有开有合, 人行走其中具有趣味和愉悦感。

(4) 演绎“园林式空间”。在苏州博物馆中, 传统园林中水为虚、建筑为实的虚实空间、步移景异的流动式空间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 新中式风格建筑案例横向对比分析

横向对比三个作品, 则可以品评设计上的得与失:三个作品都具有的优点是在形式上通过对建筑各个构件的比例, 大小, 形状的巧妙演化, 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徽派建筑元素传统。但反观之, 当代新中式建筑不免大同小异, 易于流于形式, 过于程式化、符号化, 而缺少对徽派建筑精髓的提炼, 意境的提升。如若不解决此问题, 未来的新中式建筑的创新与发展将受到限制。

5 新中式建筑未来改进及发展策略

5.1 设计立意———抽丝剥茧, 巧于因借, 而非仿古

我们在现代的设计实践中, 首先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什么, 传统古建筑之所以为人称道的理念和设计目标是什么, 然后抽丝剥茧, 把这些内化的思想剖析出来, 运用于现代的设计。正如万科第五园, 找不到一片瓦, 却感受中国传统坡顶的魅力;又如苏州博物馆, 看不见传统园林中的曲线元素, 桥、水、岸均是直线, 却依旧体味到园林曲径通幽的空间感受。可以说, 只有这样才是迈开巧于因借这第一步。

5.2 创作手法———参照有度, 立足传统却适当创新

真正落实到建筑创作手法上, 建筑师应该学习:面对徽派建筑诸多传统元素, 究竟应该参照哪些方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参照徽派建筑的外部宏观特征, 参照徽派建筑的空间尺度, 参照徽派建筑的细部设计。

5.3 聚焦社会———体味生活与建筑的关系, 做到“里”大于“表”, 而非流于形式

当今的社会风气浮躁, 人们疲于奔波, 这更需求我们的建筑是能够解决一定社会问题的———让当代人在建筑内部空间中, 远离都市喧嚣, 平定身心, 符合中国人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 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这就避免了流于外在的形式, 比刻意的强化粉墙黛瓦, 竹林环绕之类的手法要高明许多。

5.4 融于环境———引入地域主义, 结合自然, 创作符合当地文化特点的建筑

环境在这里指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而结合自然环境和当地地域性特色, 则是使新中式建筑能不断分支与前进的源动力。在如今新中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坡顶山墙、黑白色彩谱系等代表特征夺人眼球的同时, 也造成了新中式建筑形式的固化和千篇一律。只有将地域主义引入新中式风格建筑, 才能使不同地区的建筑既有徽派建筑传统的精髓, 又不失每个地区当地的文化传统。

5.5 技术更替———善用新材料、新技术, 生态化设计等新型设计方法

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说过“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没有二者的完美结合, 就没有成功的现代建筑。由此可见, 即便要再现传统意象, 也不能脱离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与发展。具体我归结为两点措施:寻找新型替代建筑材料, 融合新技术于设计实践。

6 结语———新中式建筑筑境的提升

通过以上浅析, 新中式建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以明晰, 而建筑筑境的生成则是最高的层次,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可供今人探求: (1) 天人合一的理念, 即建筑与人、自然融为一体。做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才不是一个孤立的设计, 一个流于外化和形式的设计; (2) 对立统一的境界。即收放有度、虚实相生的设计观。

总而言之, 现代建筑仍离不开传统, 离不开人们心中的乡土情结。只有设计师总结历史与过去, 对比今时之得失, 才能更好的因袭传统、更好的与时代和社会接轨、更好的营造独具匠心的“中国的现代建筑”, 将中国人的所达到的筑境和思想汇入世界建筑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

摘要:本文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上海九间堂以及苏州博物馆为研究载体, 概述其现代演绎手法与设计得失, 并重点解析未来现代徽派建筑的改进与发展策略, 为类似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中式风,徽派建筑,现代演绎

参考文献

[1]袁烽.建成与未建成.时代建筑, 2005 (1) .

[2]苗蕾.徽派建筑元素在上海九间堂别墅群中的运用.赤峰学院学报, 2013 (9) .

绿色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应用论文 第2篇

摘要:简述了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作用,以荷兰阿姆斯特太阳能村、德国邮政大厦、霍姆布什湾为例,阐述了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达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目的。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太阳能,环保

随着人类文明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越来越能感到能源的重要,但是建筑业作为一门能源消耗很高的行业,会造成很高的资源浪费,因此,节省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绿色建筑设计被认为是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案也逐步展开,绿色建筑的目的在于促进人、自然和建筑三者之间的高度和谐统一,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协调一致,促进人类社会、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当代生态学、建筑学和其他科学的成果,我们可以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生机盎然没有污染的绿色环境。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告诉我们:21世纪是人类由“黑色文明”过渡到“绿色文明”的新时期,我们在尊重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提倡绿色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题。本论文通过对阿姆斯特太阳能村、德国邮政大厦、霍姆布什湾以及绿色建筑节能等相关内容,论述了绿色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1绿色建筑的节能

绿色建筑节能,是指减少资源利用,建筑设备节能是从建筑本体节能和环保材料的使用应用,目的是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并在建筑上实现各种能源的高效利用,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其核心就是以保护环境为准则,追求低能耗、高环保、高效率进而确保实现建筑工程质量、效益、安全文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绿色建筑就是要和周边环境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设计之时,一定要考虑和周边的环境、经济、文化气候等因素综合起来,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现代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减少资源的浪费,最好是我们所用的材料可以本地取材,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也能减少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并且对于建筑相关的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以及各种建筑材料等都要高效利用,尽可能节约资源。科学家们在设计和建筑的过程中,开发了多项节能及建筑新技术,并且至今还在进一步开发新技术及对原有技术成果进行监测。

2绿色建筑的应用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和适用的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下面就根据太阳能在绿色建筑中的几种手段和结合实例进行分析。1)荷兰的阿姆斯特太阳能村。阿姆斯特太阳能村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居住区,于1994年建设,之后进行了数次改建与扩建,目前社区的面积已经为最初面积的3倍,建造了600多间房屋,吸引了600多户居民在此居住。

太阳能在绿色建筑中节能的第一种措施:使用发电系统对绿色建筑进行供电,该太阳能村由荷兰政府及能源公司发起,计划发电量1.5MW,该社区主要使用两种发电系统,即BMBP和BIPV系统,BMBP主要用于住户日常供电和居民生活用电,而BIPV主要用于公建供电,例如社区内的学校和商户用电。

社区绝大部分房屋的太阳能光板采集的电能都统一输进当地的普通电网,防止了绿色能源的流失。而第二种措施就是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分为单机和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而在这个居住村里主要为单机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这种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独立供水,管理方便,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因为其无可靠的回水系统导致了热水的浪费和管路众多与建筑结合不协调的问题。但小区内住宅内供冷供暖设备别具一格,地面和墙体的部分材料能根据天气的冷热释放暖气及冷气,保持屋内冬暖夏凉。

最后的则是导光照明系统,在该村住宅里,我们不难发现有多处利用室外太阳光,通过导光管将太阳光引入室内空间,其是真正的节能,环保,绿色的照明方式,但这种方式造价较为昂贵,目前国内采取这种方式照明的案例很少。

阿姆斯特太阳能村作为荷兰政府为国民“谋福利“的一个实验,虽然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解决与优化,但却为世界各国的太阳能在绿色建筑应用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实验价值,作为荷兰的示范项目,它已经做到了许多它该做到的,反映的问题则是今后太阳能在绿色建筑应用的重要攻关的方向。

2)德国邮政大厦。考察绿色建筑的重要因素是能耗,一个优秀的绿色建筑不仅仅要有出色的绿色能量来源和利用,还要有一定的节能指标和能量利用率,德国邮政大厦建筑就是节能减耗的典范之作。该设计由Muerhy/Jahn设计,建成于,旨在创建一个更高效,更愉悦的办公环境。

该方案最成功之处是大厦采用了可操作的双层玻璃幕墙,便于通风,而这一巧妙的设计使得整幢大楼的能耗经济预算缩减79%。同时,幕墙通过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太阳能智能控制系统,这些全智能设备通过相互协调配合,达到外部条件与内部舒适度之间的平衡并使所需技术设备最少化,模拟了适应人体皮肤的适应环境,使人们在工作中获得最佳的工作环境。

而另一方面,得益于双层幕墙系统和整体能源概念,大厦整体的通风系统平衡了大厦幕墙空隙和楼内空间的空气流动。办公楼层利用两个半壳之间的空隙实现通风,省去了送风井,节约了每年昂贵的`维修和保养费用。而该建筑使用的材料上,建筑师也别有用心的采用了最新的节能材料,例如幕墙外层玻璃后面装有风雨防护式遮阳装置,采用内部充氩双层低铁Low-e玻璃,在保证了高透明度的同时还能减少外部热辐射进入楼内,还能配合人工控制系统调节室内照明和温度,可谓是一举两得。

3)霍姆布什湾。一个优秀的绿色建筑不仅仅需要有节能减耗的设计理念,还要在减耗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节约用地面积,使用高效、环保的建筑材料,才能在绿色建筑中脱颖而出,树立典范。悉尼奥运会主办方将奥运村设立在霍姆布什湾,为的是将奥运会全部体育场馆、运动员村、记者村、新闻中心集中在一个区域,由此一来,前来的运动员、记者及参观人员能够省去辗转各个场区的时间,还能将各个功能衔接,达到精妙配合的目的。但霍姆布什湾曾是新南威尔士州最大的垃圾场,在这里囤积了900万m3的生活和工业垃圾,760hm2的土地里已有160hm2受到严重污染。所以在霍姆布什湾建设奥运村似乎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但后来悉尼政府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看走眼了。

政府使用了垃圾就地掩埋的方法,并用1m厚粘土层对污染实施无渗漏封闭,并种上许多种植物,这些植物可以很好的起到涵养水土,净化水质和空气的作用,并组织了植树活动号召全民参与。

这一举措最终解决了几乎全部奥运村的建设用地,节约了大量的用地资源,还变废为宝,治理了环境污染。而材料的环保耐用和回收利用是整个奥运区的另一大特色,大多数奥运场馆的设计都从建筑成本和坚固耐用的角度出发,使用了尽可能简洁的设计,减少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同时可拆卸的设计处理手段可以保证使用后不造成过多的浪费。而其他永久性建筑则兼顾了坚固耐用的特点,减少了维修费用,加大了使用寿命。奥运会的主会场的建筑材料均为其他建筑拆卸时留下的废料,这样大大缩减了成本,而射击中心的建筑木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废物利用。由此不难看出悉尼奥运村在环境污染越发严重的21世纪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全,实际可行的参考方案。

3结语

行走现代建筑 第3篇

水晶宫神话

为了展示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英国决定于1851年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即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前身),伦敦的园艺师帕克斯顿,试探性地向世博会投了一份主展馆设计方案,试图造出一幢与以往毫不相同的建筑。但这份方案有着极大风险,一是概念太过前卫,二是技术难度系数大,当时委员会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幸运的是其中一位委员的坚持,最后采用了帕克斯顿的方案。

当四个月后,这个名为“水晶宫”的建筑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所有人都被征服了。它摆脱了以往的建筑设计原理和材料(石头和木头),纯粹由钢铁和玻璃组成,开阔的空间,明媚的光线,树木、喷泉等户外的东西也被搬进了建筑,如此奇幻的情景在以往的建筑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有人感叹到:“当我们面对这座不是用砖石结构建造的第一座伟大建筑物沉思时,我们会很快意识到,迄今为止用来衡量建筑物的准则在这儿已不再适用了。”

“水晶宫”开创了现代建筑的历史,是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果的展现——新材料、新技术、新思维,同时为伴随工业革命的城市化运动提供建筑探索o1889年,第二次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办,这次世博会同样催生了一座伟大的现代建筑——埃菲尔铁塔,如今它仍然傲立在巴黎。

欧洲许多建筑师们在那个时期都在实验现代建筑,特别是德国,这里诞生了一所著名设计学校——包豪斯。包豪斯由一些大师级的艺术家和匠人组成,他们创新设计概念,融艺术、实用、大众化为一体,影响着工业设计的发展。包豪斯有些设计作品至今仍常见,比如钢管结构的椅子、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强调功能性、实用性,去繁杂,外形质朴)。

二战爆发后,以包豪斯师生为主的建筑师们纷纷远渡美国,躲避战乱,这对美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纽约和芝加哥,建筑师们创造出新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在拥挤的城市中让建筑空间向上发展,并形成了影响世界的现代主义风格。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美籍日裔山崎实设计的世贸双子塔,便是摩天大楼中的代表作,“9.11”事件中被撞毁。本·拉登选择美国这一标志性建筑作为袭击目标,也表明建筑不但是人们使用的物品,更蕴含着艺术、文化和政治等很多元素,恐怖分子希望借助这一破坏行为击溃美国人的心理。

二十世纪后半期,建筑由现代主义风格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多的新技术、新概念融入建筑设计中,建筑形式纷繁多样,出现了有机功能主义、高科技派、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新都市主义等。弗兰克·盖瑞是其中一例,他所设计的解构主义建筑极富个性,如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馆,整个建筑像一堆扭曲的铁皮罐头,以传递一种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人文理念。

中国现代建筑突围

近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至今的城市化运动为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崛起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工程总量中有接近三分之二是在中国。在关于成长的回忆中,“90后”也能体会到这种城市的变化和急速扩张,曾经熟悉的房子、街巷再也找不到了,城市周围的农田变成一个个新区,一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为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提供了契机,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CCTV大楼、首都机场三号楼等。有趣的是,这些建筑的设计者清一色为外国人,为此美国《新闻周刊》在一篇报道中称中国已成为了世界现代建筑的实验场,各种潮流、主义的建筑家们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把想象中的图景变成现实。

对此设计批评家王受之感叹:“说中国成了国际建筑试验场,我感觉有点心酸,全球的设计,为什么不在自己国内试验成功了,再拿来推广,而非要把一个历史深厚、文化积淀丰富的中国拿来做试验呢?”

其中一些建筑也没有取得大众的认可,还遭到恶搞,就像CCTV大楼,网友们为这个建筑取名为“大裤衩”,称“新央视大楼穿上网格丝袜,像叉开的腿,这是史上最牛的一双腿”。

一方面是国外建筑家蜂拥而至,争夺大型建筑设计,另一方面是中国普通商业和民宅建筑设计水平堪忧。有人指出,虽然十年来房地产飞速发展,建造了无数房子,但真正有建筑文化和美学意义的,凤毛麟角。呆板的造型、不合理的空间布局、文化和环保的缺失,拥有这些“特点”的垃圾建筑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王受之指出造成这种现象和中国的教育有关,目前中国人普遍缺乏艺术素养,并且在大学里建筑专业属于理科,这让学生容易把建筑纯粹理解为一门科学,而忘了其艺术性和人文性。

现代建筑屋顶与建筑的自然通风 第4篇

1 自然通风的原理与模式

建筑的自然通风从动力来源上可分为完全自然通风和机械辅助自然通风两种模式。完全自然通风是由来自室外风速形成的“压差”和建筑表面的洞口间位置及温度造成的“温差”形成的室内外空气流动。按照热力学原理, 建筑室内温度有沿高度逐渐向上递增的特点。该特点是建筑随层高增加而使上下之间温差加剧的主要原因, 设计师也经常利用这一点, 挖掘建筑自然通风的潜力。机械辅助自然通风是利用温差造成的热压和机械动力相结合而形成的室内外空气对流。与完全自然通风相比, 虽然建筑内局部作为辅助动力的机械装置要消耗一定的能源, 但通过这种装置重新组织气流, 甚至在局部“强迫”气流改向, 可以使自然通风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这两种通风模式中, 屋顶都是形成温差, 组织气流的重要环节, 在整个自然通风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屋顶在完全自然通风中的作用

当室内存在贯穿整幢建筑的“竖井”空间时, 就可利用其上下两端的温差来加速气流, 以带动室内通风, 其实质就是“温差—热压—通风”的原理。作为建筑共享空间的中庭就可以胜任这个“竖井”的职能, 一般来说, 其所占空间比例以超过整幢建筑的1/3为宜。这种中庭的屋顶一般都具备两项性能: (1) 它们能让阳光射入中庭, 将中庭内空气加热并产生上下温差; (2) 它们是全部或局部可开启的, 在需要通风时能让气流找到出口。赫尔佐格设计的德国林茨城的HOLZ大街住宅区, 每幢住宅楼的显著特征是带玻璃顶的共享中庭。这个中庭贯穿建筑五层并稍稍高出两侧房间的屋面。冬天, 阳光透过玻璃屋顶直射进来, 中庭屋顶的侧窗关闭, 使中庭成为一个巨大的“暖房”, 到了夜晚, 白天中庭储存的热量又可以向两侧的房间辐射;夏天, 中庭屋顶的侧窗开启, 将从门厅引进的自然风带着热量一并排出, 使建筑在夜间能冷却下来。当建筑体量小, 内部的“竖井”空间高度不够形成有效温差时, 也可以做成冲出屋面的竖向突兀空间。位于英国中部Solihull的一座办公大楼, 以突出屋面的“太阳能烟囱”的自然方式满足办公空间的照明与通风。这些“太阳能烟囱”的北面为玻璃天窗, 天光由此洒向建筑的中心区域。天窗对面为自动控制的活动板, 将其打开时, 阳光从“烟囱”南侧射入室内加热顶部的空气, 在热压的驱动下气流由外墙的窗户引入, 上升后由“烟囱”排出。可作为“竖井”空间的, 除了中庭外, 还可以利用建筑的楼梯间。冲出屋面的突兀空间除了做成烟囱外, 还可以做成风塔、风帽的形式。如何使那些突出屋面的部分在外观上和屋顶协调, 甚至使其成为整个建筑造型的亮点, 对每个建筑师来说既是挑战, 更是机遇。

3 屋顶在机械辅助自然通风中的作用

对于很多地区的建筑来说, 完全自然通风并不是每个季节都适宜的;有些建筑受特定条件的制约, 也不具备低进高出的气流走廊。这时的建筑自然通风就必须借助机械装置的辅助, 或者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季节进行完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轮换。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的主体建筑具备两套通风措施:在室外气候温和的时候, 气流在凹进的中庭入口的引导下, 经过大门口上部开启的百叶进入中庭内, 再由中庭另一端屋顶上的玻璃百叶排出, 这时是完全自然通风模式。在酷热或严寒季节, 建筑的门窗关闭, 新鲜的空气通过屋顶上风塔的机械抽风和热回收装置被引到风道中, 然后进入各层楼板的夹层空间, 进而在楼板低压发散装置的辅助下进入室内;而废气的排出是通过走道和楼梯间的抽风作用, 最终又回到风塔上部, 经过热回收和蒸发冷却装置, 最终由风斗排出, 这时采用的就是机械辅助的自然通风模式。太阳能集热片被集成在中厅屋顶的吸热强化玻璃中, 其吸收的热能用于驱动机械抽风装置。

4 屋顶内部的自然通风

屋顶除了作为整个建筑自然通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利用天窗、烟囱、风斗等构造为气流提供进出口外, 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通风系统。这种通风屋顶内部一般有一个空气间层, 利用热压通风的原理使气流在空气间层中流动, 以提高或降低屋顶内表面的温度, 进而影响到室内空气的温度。在日本的O M阳光体系住宅中, 室外空气由屋顶下端被吸入空气间层, 并被安装在屋顶上的玻璃集热板加热, 受热后上升到屋顶的最高处。屋顶最高处设置了空气处理装置, 包括空气阀门、热交换盘管和一个小型风机。这个装置既能将加热过的空气通过管道送到建筑的各个角落, 又能将不需要加热的空气由排气管排出。在德国慕尼黑的一项将仓库改造成设计工作室的工程中, 原有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无法满足新的用途。建筑师赫尔佐格在室内加建了一层包裹住整个屋顶及大部分外墙内表面的薄膜, 使薄膜和原有外围护结构间的空气成为一道阻热层, 起到了保温和热缓冲的作用。在屋顶上分别设置了连通空气阻热层和室内空气的风帽, 使这个简单的小建筑可自由地选择机械通风, 通过室内自然通风或空气阻热层内通风中的某一种或多种通风模式, 来调节室内气候。

5 结语

利用热压进行自然通风的原理虽然简单, 但选择具体构造或技术措施时还需要根据建筑的功能和地理位置考虑;仅有定性的设计还不够, 为了使通风起到实质性的制冷或采暖效果, 需要对进出风口的气流量、进出风口开关的时间、中庭屋顶的采光量、机械抽风装置的运转时间等参数进行定量的计算。这时往往需要借助风洞模型或计算机模拟实验等方法才能得到精确的数值。本世纪是环保的世纪, 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纪。降低建筑能耗, 使建筑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动态的平衡, 将是建筑在满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和美学要求后应追求的更高目标。屋顶的相关构造和设备配合建筑的其他围护结构体系创造的自然通风的条件, 使建筑在实现以上几个目标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描写现代建筑的句子 第5篇

1. 马鞍墙是福州市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其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于造型、艺术风格上。而且体现在马鞍墙的装饰纹样所预示的祈求夙愿等深层文化上。

2. 餐桌本身并不怎么出色,可是台布上印着饭店的名称,银器上刻着特芬纳的牌号,瓷器上有哈弗兰的厂名,小红灯罩下灯光照耀着这样的器物,以及客人的衣服上、脸庞上反映出的墙壁的色泽,使餐桌显得仿佛很夺目。

3. 地板打蜡、擦亮、发出微红的光来,四周都装着镜子——高大、明洁、车边的镜子——相互辉映,映出了不知多少人影、面容和灯架来。

4. 天花板上绘着金碧辉煌的藻井,围护着中间的一丛明灯——在闪光的棱柱和镀金泥灰卷叶之间点缀着好些电灯泡。

5. 墙上画着淡蓝色小方块的彩色图案,围着镀金的、华丽的框子,角上刻着精致的花果,有肥胖的小爱神在上面自如飞翔。

6.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7. 再往前走,马路上下分开,中间的车道慢慢向下,伸向对面,从南到北,像彩虹一样,高高地架在天上。长桥的下面,每侧有12对水泥桥墩,像一个个巨人,叉开有力的双腿,守卫着大桥。拖着两条辫子的无轨电车在它的脚下飞跑。

8. 屋里阳光充足,并有华贵的摆设,窗上都摆着镶嵌钻石的各式钟表。每间屋里都有一张华丽的床,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桌子上还有一只白色的蜡烛,蜡烛上刻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屋内都是按以前的原样摆设的。

9. 整个建筑宏伟,布局严谨。楼亭仓舍,左右对称,贴金彩、画,装饰细腻。

10. 一座住宅活像鸟儿的形状,两只圆圆的大眼睛,是它的窗户。

11. 走近一看,五亭桥的桥身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的,成一个“工”字形,桥下有十五个桥洞。

12. 桥的中间是一座大亭子,大亭子的四个角连了一座造型相似的小亭子,这座桥也因此而得名——五亭桥。五座亭子既是隔开的,又是相连的。

13. 喷泉真是各式各样,有拔地而起的水柱;有簇拥在水柱周围的菱形网状水帘;有腾起云雾状的水球,还伴随着悦耳、优美的乐曲声,随着声调的高低,颤动着二十四个喇叭型水花。

14. 大街中心矗立了两幢四层楼,横七竖八面玲珑脚手架尚未拆除,但那脱颖而出的新姿已十分引人。

15. 五亭桥是由五个亭子组成的,五亭相连,大亭端坐中央,四周的小亭对称地围绕着它。五亭桥下有十五个圆洞,圆洞相通,游船来往自如。中秋佳节,十五个圆洞中映着十五轮像玉盘似的月亮。远看,五亭桥像一座玲珑的水上宫殿;近看,五亭桥像是碧湖之上开了一朵巨大的莲花。

16. 这儿更多的是现代情调的建筑,用自己笔直的线条,银色的钢窗,给人新颖,大方和舒适的感觉。

17. 他就走到母亲的房里去东张西望,觉得这屋子真是神仙洞府,又好看,又有趣,耀的人眼都花了。衣橱里挂着漂亮的衣服,淡红的,浅蓝的,花花绿绿的。梳妆台上摆着一只美丽的铜手,挂满了闪亮闪亮的戒指,旁边还有镶银扣的珠宝盒子。屋里又有一架穿衣镜,真是神妙的艺术品。

18. 整座建筑给人以一种肃穆,静谧和森严的气氛。

19. 每个亭子的四周都是用四根大红柱子支撑着。这一切把五亭桥打扮得分外华丽。如果人们把瘦西湖比作是一位窈窕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束在淑女腰间的镶有五颗宝石的彩带了。

20. 再看看亭顶,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绿色的檐上雕着各种各样的精美的花纹。五座亭子各有四个翘角,每个翘角上都系着一只铜制的风铃;一阵风吹过,风铃发出“叮叮、叮叮”悦耳的铃声。

21.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22. 钟楼下面便是一块题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匾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十八根高大、粗壮、坚硬的花岗石棱柱支撑着屋檐,显得十分雄伟。

23. 钟楼顶部是一根高耸的旗杆,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站在那高耸入云的钟楼上可以俯视上海全景。

24. 我们来到正桥,栏杆是乳白色的。在桥面矗立着十五根电杆,每杆安装四只杯形华灯,宛如倒扣的茶杯。乳白色的灯罩和蔚蓝的天空互相辉映,显得非常和谐。

25. 两盏金碧辉煌的巨型吊灯从高高的红色金色的天花板垂下,吊灯上的无数个毛玻璃的圆灯大放光明。在墙上还有装饰华丽的壁灯闪光耀目。

26. 一间白大理石的巨大宴会厅:红色的帷幕,发亮的嵌花地板,绿色圆柱中间放着很多桌子,白桌布上面金、银、玻璃器皿闪闪发光。高台上有一张长桌,从大厅这一头直到那一头,约有一百尺长,其余的桌子一排排和高台成直角。

27. 每隔二三十步,就有一座小桥。有耸肩驼背的小桥,有清秀玲珑的石板桥,也有小巧的砖砌桥和油漆栏杆的小木桥。

28. 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晚上的露水洒过,春雨洗过,显得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躺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29. 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30. 在辽阔的夜空下。那些庞大的现代化建筑群,仿佛一艘待命远航的海轮。

31. 文雅精巧不乏舒适,门廊、门厅向南北舒展,客厅、卧室等设置低窗和六角形观景凸窗,餐厅南北相通,室内室外情景交融。

32. 到了夜晚,这些灯发出柔和的金色的光辉,使大桥更加美丽,犹如披上了一层金纱。

33. 大桥有快车道和慢车道。快车道有十二米宽,可并排行驶四辆卡车。来往车辆从这里疾驰而过,奔向四方。

34. 桥两旁站立着威武的石狮子,它们像卫士一样,不管风吹雨打,忠实地守卫着大桥,又为大桥增添了几分雄姿。

35. 邮电大厦是一座庄严美丽的大厦。顶端是钟楼,钟楼上包着金属铜板,上面漆着绿漆。白底黑字的大自鸣钟高高地镶嵌在钟楼的上方。

36. 这是一座别有风味的蒙古式的建筑物,赫然矗立在高原的阔野上。三个舍利塔状的顶尖,碧瓦金檐,闪闪生光,给人以一种庄严伟壮的感觉。

37. 最引人注目的是院中央的小花圃,那是我和姐姐亲手培育的。它八尺见方,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花。若是春天,各种鲜花竞相开放,为小院增添了无限乐趣。

38. 高墙外排着参天的白杨和粗大的梧桐。走进围墙的大门,是五间红砖青瓦的住房。两边各两间,中间是月亮门过道。穿过月亮门。豁然开朗,宽敞的后院立刻展现在眼前。

39. 我家的小院,座北朝南,是苏北平原上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小院。小院四周围着足有两米高的围墙。

40. 主楼是用一色青石起座,直上七层,石条又故意不打磨平整,粗犷凝重,像一个巨人敞露出结实的胸膛和坦荡的襟怀。

41.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阔,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42.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玲珑俊秀的阁楼、简练雅致的竹楼,与自然保持着和谐;在地广人稀的塞北,出檐起脊的瓦房,显示着生活的凝重;在广袤无垠的华北,齐斩斩的平顶房与大平原一样古朴浑厚。

建筑智能化设计在现代建筑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 现代建筑;智能化设计;安防

引言

杭州某地块商业金融用房整个工程用地14972m2,总建筑面积72517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27681m2,地上建筑面积44836m2。本文主要从布线系统设计,综合安防系统设计,建筑设备控制与管理系统设计三个方面阐述其智能化方面的应用。

一、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信息传输网络,它既能使语音、数据通信设备及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综合布线系统是信息社会各类通讯和交换的网络基础设施系统,成为现代化建筑必有的基础设施之一。

根据业主需求,商务办公区和商场用房的综合布线系统由运营商投资建设,设计时统一规划路由及桥架。针对商务办公区和商场用房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对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具体设计中作出如下规划:

1.结合各区域的具体功能,综合布线系统依据统一规划,同时又兼顾今后各进驻单位能够独立管理的原则进行设计。考虑到各进驻单位有独立管理的需求:

2.地下一层9#楼梯南侧工具间作为物业管理办公室,将地下一层9#楼梯旁弱电机房作为物业计算机房,同时兼具所有智能网信息点的汇聚管理作用。

3.商业区主要涉及到POS网信息点和外网信息点两部分,考虑到安全性的要求,这两部分网络采用VLAN划分逻辑隔离。由于商业区分隔尚不明确,现阶段设计根据建筑布置图、分区域设置CP箱的模式,方便今后商铺进驻后灵活的配线,暂按商场平面布置图约每3~4个铺位设置一个CP箱,每个CP箱内设置4个语音点和6个数据点。所以水平线缆汇聚到本楼层的商场专用弱电间内。将B1F“计算机、电信、有线电视机房”作为商场计算机房,商场部分所有信息点在此汇聚管理。商场计算机房预留光纤到物业计算机房,方便今后统一管理。

4.A座5-19F、B座5-10F办公区域的布线设计暂按图纸分隔布局在每个办公单元设置一个CP箱,每个CP箱内布置语音点4个、数据点4个、有线电视点1个、数字电视点1个、光纤点2组,水平部分由进驻单位在二次装修时自行建设,主干部分则会考虑由各进驻单位委托运营商进行建设。

二、综合安防系统设计

综合安全防范系统(SAS)又称安保自动化系统或安保系统,它的作用是防止没有授权的非法入侵,避免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是智能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安全防范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等既可独立运行,又可统一协调管理的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安防自动化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功能强大的技术防范体系,地块商业金融用房安全和管理的需要,配合人员管理,实现人防、物防与安防的统一与协调。

1.视频监控系统

经过比较和论证,采用TCP/IP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模式。多媒体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视频压缩技术与流媒体实时传输技术已成熟,数字视频监控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代表了视频监控的发展趋势,从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架构即前端信号摄取(前端点位)、中间信号传输及后端信号还原处理(即位于控制室内的中央控制设备)结合本大厦的各种业态的实际情况分析采用优势数字视频监视系统。

2.入侵报警系统

本设计以总线报警方式,并结合TCP/IP网络传输协议的报警系统,总线报警方式具有线缆用量少、传输距离远、扩展接入方便等优势。从大厦入侵报警系统来说,目前设计同视频监控系统一样暂按公共物业、商场部分两套系统设计。后期大厦两种业态根据实际需求会有一定点位需要增加,而且可能会形成多个独立控制中心(和视频监控系统一致),本次设计的入侵报警系统只需要在弱电井增加防区扩展模块和水平布线,并通过报警主机设置成几个可独立操作及通讯的子系统。

3.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身份具有双面性:从安全性上划分为安全防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使用性上又可划为分智能卡运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所以在考虑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网络架构和控制模式时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考虑。

出入口控制系统采用RS485与TCP/IP混合组网方式,系统采用分布式三层构架,即管理层—控制层—应用层结构,该结构既有RS485总线组网容易、造价低、软硬件丰富、添加节点方便快捷、数据传输可靠稳定、误码率较低及传输距离适中等优点;也有TCP/IP网络的系统规模不受限制、并具有通信距离远、速度快、通信质量非常稳定、不受外部环境干扰、方便更换管理中心位置、易实现网络控制和异地控制。

根据本大厦的现有资料并结合两种业态对门禁系统的需求,本次设计以大厦公共部分设计为主,通盘考虑大厦的两种业态对本系统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需求,必须满足两种种业态的后期门禁点位增加、系统控制模式的改变而不会对现有设计做成颠覆性的更改。

4.电子巡更系统

相对于安全防范的监控、报警、门禁子系统而言,电子巡更系统相对独立而自从一体,我方设计本系统时采用了无线非网络的目前主流模式,无线模式具有组网灵活、扩展方便易行,控制可变等优点。根据地块商业金融用房项目建筑结构分析和以往项目设计经验,综合安防系统增加无线对讲系统。

二、建筑设备控制与管理系统设计

楼宇自控系统是对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状况、能源使用和管理等实行自动监测、控制与管理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对各个子系统进行监视、控制、信息记录,实现分散节能控制和集中科学管理,为用户提供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为管理者提供方便的管理手段,从而减少建筑设备的能耗,延长设备寿命并降低管理成本。楼宇自控系统设计为两层网络架构:网络控制层、现场控制层。

1.网络控制层

网络控制层由管理服务器和网络控制器等设备组成;管理服务器处于楼宇自控系统的最高监视与管理层,它通过智能化专网连接网络控制器,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各机电子系统的集中监视与管理。支持浏览器访问,浏览器界面可以支持构架显示、窗口推出、动画和参数变量值动态显示,支持查询,实现带有口令验证的安全管理操作控制,也可以支持多媒体技术,应用视频、图像和音响等技术,使报警监视和设备管理图形界面生动直观。

网络控制器通过双绞线通讯网络连接各楼层的现场控制器,将各种机电设备的实时运行状况集成,其功能主要是实现网络匹配和信息传递,具有总线控制功能和提供WEB服务,可以通过BACnet、Modbus等开放协议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突破了传统的系统集成只能在管理服务器实施的局限性。

2.现场控制层

现场控制层网络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建筑内现场控制器之间的通讯,既可满足传送管理服务器下达指令的任务,又可及时向管理服务器反馈建筑设备的信息。同时,现场控制层网络还可在管理服务器故障时,继续按预定的程序工作,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使用。

七、结语

现代建筑应急照明 第7篇

近年来我国建设了很多高层公共建筑和涉外建筑, 应急照明的作用日益突出, 引起了消防部门、设计单位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还缺乏完善而详尽的标准、规范, 《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以下称《民标》) 和《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 (以下称《工标》) 都只有很原则的规定。下面笔者仅将应急照明谈谈自己在设计工作和工程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与看法以及对应急照明的一些理解。

1 应急照明的分类

应急照明按《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的定义是:因正常照明的电源失效而启用的照明。该标准与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出版物《建筑物内的应急照明指南》都将应急照明划分为疏散照明、安全照明、备用照明。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应急照明灯具》标准将安全照明归于备用照明, 只分为疏散照明和备用照明。根据我国的有关规范规定, 安全照明和备用照明在设置场所及设置方式上有不同之处, 因此将两者区分开来较适宜。

根据《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90第4.1.2条:“照明种类可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警卫照明和障碍照明。应急照明可包括疏散照明、安全照明和备用照明。”为此应急照明可理解为:是在正常照明系统因故障熄灭后, 供事故情况下继续工作、人员安全或顺利疏散的照明。所以工程中的应急照明设计不仅要满足防火规范要求的火灾应急照明系统的设置, 还要满足各个规范和标准对整体应急照明系统的要求。当然应急照明的设置原则, 从安全角度考虑, 应有更多的建筑设置应急照明;而从经济观点考虑, 只能在一些最需要的建筑内设置。

⑴疏散照明:当正常照明因电源故障熄灭后, 在事故情况下为确保人员安全地从室内撤离而设置的照明。从使用功能角度看, 它可分为诱导指示标志照明和疏散一般照明。诱导指示标志灯用于辨认安全出口的方向和安全出口的位置;疏散一般照明则使人们能够看清楚通道上的任何阻碍物, 并能安全通过或人们能容易找到沿疏散路线设置的手动报警器、呼叫通讯装置和灭火设备等。

⑵安全照明:在正常照明电源发生故障时, 为确保处于潜在危险中的人员的安全而设置的照明。如医院的手术室, 电梯内, 以及在黑暗中可能造成挫伤、灼伤或摔伤的危险场所例如冶金车间等。

⑶备用照明:在正常照明电源发生故障时, 为确保正常工作或活动继续进行而设置的照明。

2 应急照明的转换时间和持续工作时间

这两项标准在《工标》及《民标》中均没有规定。根据CIE规定要求说明如下。

⑴正常电源中断, 转换到应急电源供电的转换时间要求:

(1) 疏散照明, 不应大于15S。这是考虑了适应应急发电机自起动条件, 如使用其它应急电源, 应争取更短。

(2) 安全照明, 不宜大于0.5S。因涉及人身安全更为直接, 要求较高, 应急电源只能使用电网线路自动转换或蓄电池。

(3) 备用照明, 不应大于15S。对于有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等, 应视工艺生产特点, 按需要确定更短时间;对于商场的收款台之类场所, 为防止抢窃, 不宜大于1.5S。

⑵由应急电源供电时, 应急照明持续时间要求:

(1) 疏散照明, 不宜小于30min。主要应考虑发生火灾或其它灾害时, 人员疏散、在建筑物内搜寻人员、救援等需要的时间。对于超高层建筑、规模特大的多层建筑、大型医院等, 宜考虑更长持续时间, 如45、60、90min。

(2) 安全照明和备用照明, 应视生产、工艺特点及持续时间长短确定。象特别重要的公共建筑、通讯中心、广播台、电视台、发电及配变电中心、交通枢纽等场所, 应长时间持续工作。

3 应急照明的控制

随着现代化大型建筑越来越多, 火灾事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多, 目前在消防审查时, 消防部门都会要求消防控制中心能够接通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灯。因此, 现着重谈一下火灾时的应急照明灯及疏散指示灯的控制。在当前的电气设计中, 控制的方法各种各样, 其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应急照明灯具就地加开关, 平时可就地控制。它适用于应急照明灯具全部采用自带蓄电池的灯具, 电源取自非消防电源, 一旦发生火灾, 消防控制中心切除非消防电源, 灯具由蓄电池自动供电, 这样就能达到疏散照明的目的, 其缺点:增加造价。

⑵应急照明灯具就地不设开关, 这可分为两种情况:

(1) 配电箱分层安装, 灯具不论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时都亮着, 火灾发生时, 由于灯一直处于点亮状态不影响人员疏散, 也不必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 其缺点是:浪费电能、灯具使用寿命缩短。□

(2) 配电箱安装在消防控制中心, 灯具亮、灭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 缺点:现场无法控制, 使用不方便, 而且对于高层建筑, 供电导线长, 电压降太大, 为满足灯具电压降的要求, 势必要加大导线截面, 从而增加造价和施工困难。

⑶应急照明灯就地设置开关, 但增加一根控制线, 此适用于有消防电源 (双电源) , 且应急灯具采用普通灯具的情况。平时灯具由现场直接控制, 发生火灾时, 现场即使把灯关掉, 消防控制中心给中间继电器KA供电, 触点KA闭合, 带动KM使开关短接, 灯具也就由灭而亮。如果灯具原来是开的, 也不会因为触点KA的闭合而受影响。此种方案是最佳方案, 即方便又能达到节能效果, 还能满足规范要求。

4 高层民用建筑楼梯间应急照明设置举例

本人查阅了有关图纸资料及从业内同行了解到, 现代高层民用建筑中, 应急照明的做法五花八门, 各地各院的做法也不竟相同。有的满足规范但是浪费成本, 有的节约成本但是不满足规范, 目前行业内也没有一个规范的统一做法。下面笔者就对高层民用建筑中疏散楼梯间的应急照明的做法做个小小的举例, 希望能做到抛砖引玉, 促进各位同行对现代建筑中应急照明的思考, 以提高本行业的技术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 能源的紧缺使得人类在能源的利用中达成了长远的共识—节能。随之节能的意识在各行各业中深化, 现代建筑技术领域也不例外。现代民用建筑的公共区域, 都提倡使用节能灯具, 控制方式也尽量做到节能。所以, 大多数的现代民用建筑的楼梯间都采用了节能灯具, 并采用了智能化的自熄和启动方式, 怎样能在满足现有的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把我们的现代建筑做的更人性化、更节能这就是我们设计师们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高层民用建筑的楼梯间的应急照明的设置对于现代建筑技术虽然只是点和面的关系, 但是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本人在做高层民用建筑的楼梯间照明时多设置吸顶灯, 为了响应照明节能的政策, 采用了红外+光控方式, 平时均为熄灭状态, 当有人黑暗状态下经过时才点亮, 然后延时熄灭。但电梯前室例外, 电梯前室照明灯具按照规范应为常亮状态, 所以不能采用自熄方式。在楼梯间的平台上设置双头应急灯, 一般做到上下三层到五层一个回路, 和普通照明均为同一个配电箱供电但是不同回路, 该配电箱前端接应急母线段。双头应急灯设置一根充电线和一根强启线, 平时为熄灭的充电状态, 当前端电源掉电的时候进行放电, 此时点亮。当发生火警或其他状态要进行人员疏散时候通过强启线强制点亮应急双头应急灯, 以达到人员疏散的最低照度要求。以下是笔者综合的这样这种做法的优点:

⑴满足照明要求, 为应急时人员的疏散提供了最基本的照明需求;

⑵节约成本, 可能有的同行会提出, 没有必要做双头应急灯, 只需要将普通照明灯具接入应急母线段即可, 但是试想一下, 把普通灯具回路做成应急照明回路则灯具必须满足应急照明灯具的要求, 这样增加的造价远大于增设双头应急灯的造价;其次, 将普通灯具作为应急照明时, 当断电并发电机未启动前这段时间, 此时没有任何照明, 如果此时是发生正在发生火灾, 则对人员的逃生疏散极为不利;

⑶满足了消防规范, 有的同行或许会提出, 当双头应急灯带上蓄电池后, 可以不做强启线, 这样更节约成本, 但是规范明确规定消防应急灯具必须要发生火警的时候点亮, 当火警发生的时候电源还正常供电, 此时的双头应急灯还保持充电状态 (熄灭状态) , 此时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只有做了强启线后, 当发生火警时, 不管电源是否正常供电, 双头应急灯都立即强制点亮, 满足了要求;

⑷系统结构简单, 安装维护方便。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这种做法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做到了节约成本。

5 结束语

在建筑电气设计中, 应急照明因其特有的重要性和政策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如何使应急照明设计严格地执行好国家的标准和规范, 如何让我们设置的应急照明系统能更人性化和先进化, 还需要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东方现代建筑管窥 第8篇

1、东方与西方

“东方”源于英文中Orient和East,是指以欧洲为中心世界的东方。严格意义上讲,“东方”没有明确的边界,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政治需要,其范围也不同。通常所指“东方”包括北非(埃及等国)、西亚和中亚(原来的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的广大地区。如何理解东方的含义直接影响我们对东方建筑的研究。首先,“东方”是政治地理概念,它代表了欧洲地理发现时期人们对新世界的认识,这一认识又进一步将东方分为近东、中东、远东,带有殖民主义的烙印。今天西方学术界为了避免东方语境上的殖民色彩而用亚洲研究代替原有的东方学。东方也是文化概念。它代表了欧洲人精神世界中的奇异风格和异国情调,是有别于欧洲文化的并不重要的一种外来观念,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它代表了在欧洲强势文化下一种对弱势文化的评价。这种强弱势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历史上的亚洲文明也曾是强势文化向外传播,影响世界达数个世纪。

“亚洲”一词起源于“亚述”(Assyria)。比东方词源的出现还要早。亚述人将asu与erebirib相对应,即“日出之地”(东)和“日落之地”(西)。到了古希腊时代,成为亚洲(Asia)和欧洲(Europa),因此亚洲与欧洲是成对出现的概念,相互关联。亚洲的地理疆域指博斯普鲁斯海峡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欧洲大陆和东南亚海域。然而和东方一样,亚洲这一空间概念并不是固定的,从语源两分法看亚洲是指欧亚大陆中非欧洲的部分。东方和西方在语境上继承了亚洲和欧洲的词源(《亚洲城市建筑史》,第2页)。另外,和东方一样,亚洲在语感上带有停滞和落后色彩。围绕亚洲概念比较著名的是马克思主义提出以生产方式作为“世界历史发展基本法则”,认为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是一个普遍的过程,亚洲的生产力水平被视为落后于欧洲先进的生产力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一切文化的发展都与生产力水平相联系,这种思潮为欧洲文化先进性提供了理论佐证。

近代出现的亚洲主义由日本首先提出,其最初表现是对抗欧洲列强的入侵,后来成为对外霸权主义的主张,从而导致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亚洲邻国进行的侵略战争。有日本学者提出亚洲是一体的,比如冈仓天心主张“复杂中存在统一的亚洲特性”是一种东方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一元论和折中主义观点。它与今天东南亚某些国家反复倡导的所谓“多样性中的统一”表面上不谋而合。但是前者缺乏证据仅仅是一种猜想,而后者是站在狭隘的地缘政治经济角度提出的观点。实际上东亚是拥有孔子的中国、吠陀的印度、佛教、伊斯兰教、以及西方的殖民文化等交替影响下的“杂合文明”(hybridization)。亚洲文化运动是以亚洲最古老的三大文明发源地为中心向外扩散的: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辛德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中国。并在地缘和气候等外在因素影响下又呈现生物气候多样性。亚洲国家发展大都经历了不断交流、同化、再异化的过程,以古代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和环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为代表,辐射亚洲大部分地区。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研究的东方建筑是“去殖民化”和“去中心论”的东方建筑,是从东方建筑艺术本质(即艺术和美学本身)出发的东方建筑。当然,不可避免地东方建筑也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外因的影响。现代“东方”应被重新解读。它不是想象中的地理,回到最初的语意,它是“希望”、“上升”和“活力”的隐喻。

2、现代与传统

现代思想并非简单地与传统思想对立,而被认为是对特定生活的理想构思和行动指南。现代性(modernity),是现代思想的抽象特征,广义现代性是指一种时代精神(ethos)。现代性在欧洲启蒙运动时表现为:相信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合理和进步的;相信可以通过理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并且以“合理性”和“可计算性”为标准对自然进行控制;相信知识即力量,并以进步和科学理性为核心价值的理性主义精神。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在上述思想作用下的社会变化过程。现代主义(modernism)是在这个过程中在文学、艺术和空间中的自觉创造。17世纪的科学家被现代哲学第一人笛卡儿(Rene Descartes)、培根(Francis Bacon)等赋予了精神和思想上的现代性,他们自称现代人(The Moderns)。广义的现代建筑是指工业革命以后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建筑文化体系,而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区别于古典结构体系的,以实效性工业文明美学为基本出发点的,并以后来的国际式样流传世界的建筑设计体系。

目前影响中国史学界的主要观点是黑格尔(G·W·F·Hegel)的时间“断裂性”发展模式,他认为“现代”即指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端。学界关于中国建筑现代化过程的起始时间普遍存有争论。彼得·罗(Peter G·Rowe)以三个时间结点划分中国现代化发展:1840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经济改革。邓庆坦建议将原有官方以政治历史为划分的近百年的近代(1840年到1949年)和现代(1949至今),整合成一部自1900年起的现代建筑史。王国斌认为中国社会的走向近代的起点甚至始于公元1100年(北宋中期)。值得指出的是习惯看法认为中国近代转变始于1840年,是以东方回应西方冲突为主要标志的,或者隐含了一个观念认为东方“进步”始于东方追赶西方的脚步,而不是以一种更为广阔的时间框架来观察近代化的问题。因此,这个年代远远不是划时代的。当我们在历史长河中追寻社会和思想变革中的现代因素,我们会发现现代性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领域和地区。

东方现代建筑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东方建筑,它并非与历史割裂,而是交织在东方建筑的整个历史实践过程中,它关注的是一种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建筑的变化。这种动力变化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变迁中,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与风俗中。

3、“器”与“艺”

建筑是“器”与“艺”的二元统一。建筑从技术角度看是一种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机器,同时也是人的意识层面活动的创造物,具有艺术的本质特征。考察什么是东方现代建筑必须结合两个层面的语境:首先世界当代建筑的共时性,其次是东方建筑传统的历时性。

建筑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工业技术,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它在不断追求精确性和合理性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满足功能需要同时也符合美学标准的产品。香港的汇丰银行(图1)是外地生产、现场组装的典范,它的产生体现了跨专业的协调、业主的决策能力和经济力和施工的精确性。这种先进的工程理念并非现代专有,莫卧儿王朝时期泰姬陵(图2)同样是汇集了亚洲各地的能工巧匠之力才得以实现的“组装建筑”。今天的东方建筑已经逐渐走向行业领先。

当东方建筑师学习和使用现代主义建筑元素创造东方本土意义上的现代建筑时,陷入了两难局面。东亚学者19世纪中叶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用西方的先进技术表达东方的美学价值,这就存在一个困境:技术与美学是不可分的。考察所有历史上的建筑杰作,这种贯穿于技术和美学上的统一性创造出了一种震撼心灵的美。东方建筑美学被当作一种符号语言,其内涵被表面化和形式化。

另一方面,我们熟练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陷入了追求进步性和“抄袭模仿”的怪圈,导致文化身份的丧失。现代主义建筑的很多方面证明我们虽然不必效仿他人,但是留给我们的其他途径相对十分有限,最终导致得到看起来几乎没有差别的建筑。这些类似的现代主义建筑产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程节奏的加快,充斥着今天的建筑市场,在全球泛滥包括亚洲国家。

季米特里·波尔菲里奥斯认为,当代建筑实践面临的困难来自我们的两个继承:从现代主义继承下来的缺乏象征性的工业生产要素和从现代折中主义那里继承的实用历史主义和高技标志下粗劣的工业作品。今天的建筑之所以被系统地否定了神话力量的原因是庸俗的实证主义统治着现代工业生活。庸俗不在于对客观性的探索,而在于消费文化自夸是生产的惟一延伸的固有性之中(《古典主义不是一种风格》,第125-127页)。而针对现代中国建筑的评论认为:西方现代建筑中的理性、科学、人性化、生态观等思想精髓没有成为我们大多数人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建筑的许多建筑实践仅仅停留在模仿西方建筑师的创造形式的技巧、方法和工具,盲目追随时下最新奇的形式,而非主动反思我们的创作内涵。

4、反思东方现代建筑的实践

现代印度建筑师柯里亚(图3)和多西(图4)等的实践活动根植于印度传统文化、环境、气候等因素,是亚洲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代表。埃及的哈桑·法赛(图5)采用生态学的方法解决地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问题,并与地方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现代建筑早期代表人物丹下键三和黑川纪章等提出技术是人性的延伸,社会和建筑的新成代谢概念:建筑、城市和人性皆不过须弥一瞬,因此具有改变性、可替代性和互换性。安藤忠雄是日本现代建筑中最接近批判地域主义(弗兰姆普顿语)。长谷川逸子以日本民族特有的立场和新生主义者的视角把人类的行为活动和科学技术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隈研吾提出与环境切合的而非剥离的适宜性建筑(图6)。马来西亚的杨经文根据东南亚的气候环境条件提出“热带的城市地方主义”,以后又将地域生态技术运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给出了现代生态高层建筑的设计标准(图7)。上述亚洲国家的经验同时指向一种对文化和地域性气候的敏感理解,一种开放态度,并产生了立足本地区的真正意义上的东方现代建筑。近年,中国地域主义建筑实践十分活跃,既有习习山庄、香山饭店(图8)、九曲宾馆、河南博物馆(图9)、上海新天地(图10)等早期探索,也有长城脚下的公社(图11)、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图12)、苏州博物院(图13)、玉山石柴——父亲宅(图14)、浙江天台博物馆(图15)、丽江玉湖小学(图16)等日趋成熟的作品。

摘要:“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器”与“艺”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东方现代建筑的内涵。

西方现代建筑思潮 第9篇

1.1 建筑与时代精神

“当今时代的精神”是什么,恐怕也难以有一个确切的涵义,因为一个建筑的“时代精神”可以从建筑的技术层面,设计理念,甚至材料以及形式形态等方面去表述出来,它的涵义很广泛。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时代精神”必然是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风气习俗一脉相承的,是时代的表现。一个好的建筑必定与整个社会潮流的时代精神相一致,或者与即将到来的时代精神一致,它不可能倒退到已经过时的那种时代里面,也不应该是过于超前以致脱离了整个社会的主流情趣方向。文章中的建筑精神一词便由此而来。

1.2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说过,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总是程度不等、形式不同地反映和揭示时代的各种矛盾,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革自身的形态。它以一种批判的、革命的态度与时代的现实生活保持联系,并在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哲学是一个涵盖所有学科的概括和抽象的研究,是总的体系,它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静思。从哲学发生的时候,它就代表着时代精神。

1.3 建筑与哲学

建筑中的思想是在美学或者艺术作为一种纯目的表达而加入到建筑中的时候才产生的。从古希腊的建筑开始,建筑的美或者说建筑的艺术实际上就是雕塑美的体现,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建筑有了最原始的思想。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手,对美学开始了系统的总结和论述。建筑成为表达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本身就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开始左右着建筑的方向,不单是美学的观念,数学的运用,哲学中的自然观、科学观以及受哲学影响的自然科学的成果都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到建筑。

2 历史的回望

西方建筑到底与哲学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有过怎样的对话和接触,通过回望近现代的历史,分析过往的历史能给予今天的时代精神一个启发。

2.1 近代

从14世纪开始到19世纪中叶法国大革命可以称为近代,这个大的时期当中既有建筑和哲学同步的发展,也有哲学对于建筑延后的影响发展。建筑并非和哲学有明晰的一致性,这和哲学在不同国家达到它不同时期的兴盛有关系,还有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和渗透也是自发和随意的。

对于建筑来说有几个方面是受这个思想开放的时代精神而有深远的影响。1)建筑师的正式分工独立: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而开始存在,这是以后建筑师专业化的良好开端。2)建筑理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分支在这个时期开始细化和专业化,各种建筑专业的理论指导书陆续发行,这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开放风气密切相连。3)建筑形式和布局的自由和清新:为以后建筑的自由发展而不需要遵照一定的定式开辟新的道路。当时的多数建筑师在各个领域都是很精通的天才大师,例如达芬奇,他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人文主义观念,他从人体的分析中总结出最典型、最美好的比例和几何形状,以此来论证美,同时他也是一个建筑师,这种美的原则也被运用到建筑中来。达芬奇还是一个机械学家和建造专家,他设计了新的大型机械以帮助建设水利建筑,并设计了一些水利建筑专门的构件。当时的建筑就是在这样一些通才的、把知识融合运用的情况下将建筑技术、建筑理论、建筑文化深深的结合在一起而提高的,这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种建筑精神。

2.2 现代

从19世纪40年代左右,开始进入现代哲学时期,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主要是沿着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发展的。其中经历了许许多多流派的不断变化,各个流派之间没有明确年代意义上的划分,通常是相互影响,交替出现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在哲学上“大杂烩”的时代。而在建筑上却基本是从19世纪中叶进入现代,到现在为止可以划分成两个时期:一个是现代主义建筑形成发展,并且占据世界主流的时期;另外一个是旧的现代主义由于自身的矛盾渐渐衰落而改变为后期现代主义,和各个建筑思潮群起并簇的时代。

建筑影响最深远的现代主义运动哲学思想基础,是近代的德国古典主义理论和现代美国的实用主义理论。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年~1945年),现代建筑形成发展并达到高峰。在美国积极推行现代主义运动的四个现代建筑大师中,有两位——密斯和格罗皮乌斯来自德国,另外一位柯布西耶来自法国,两位德国人在德国时已经有了一部分建筑经验,可以说他们的理论思想也基本成型,当时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影响还非常深,而康德的美学理论更是非常符合现代主义建筑的建筑理论,他们含有发展创新意念的理性主义基本是和德国古典主义的思路结合在一起的。美国人的实用性,讲究现实运用,讲求实在效率的思想和德国人讲求理性,讲求原则,讲求数字美学的观念融合在一起,便有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各种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功能主义,自由平面立面,几何形状和体积的美学观等,看似矛盾的建筑观念统一到现代主义建筑中去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新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时代。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者试图从哲学对显示社会人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解释,如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就是从人的存在和非理性的情感意志解释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的。即使是科学主义流派的哲学也是将人作为最终目的思考的。现代的许多技术派建筑最终是以节约能源作为目的,其根本是为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去考虑。现代的建筑仍在发展中,虽然各个名目流派都站住了脚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去赋予这个时代的建筑。

3 结语

现代这些新建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去解释它们,因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时代,还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又何来总结;另外一个原因我想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世界以及全球性的知识文化交流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不能以过去的情况做出总结。但是从以往建筑和哲学相互思想的对话的探源中多少能看到这种发展的轨迹。一个哲学家讲:“要了解一种哲学,必须了解它的时代;要了解现代西方哲学,必须了解人类文明史意义上的,而不是编年史上的现代。这个现代,就是资本主义时代,它始于文艺复兴,一直延续至今。或许对于建筑上的意义也是如此,建筑作为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也是时代哲学思想的表现,作为一种艺术,美学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但现今的建筑文化仍然可以找到希腊文明的片段和印记,多少说明了时代在不断吸收新的养分的同时也在回溯历史,时代精神永远在未来和过去之间徘徊。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科恩.消失的建筑[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赵鑫珊.人.屋.世界[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现代建筑形式创作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形式,发展历程,实现手法,创作实践

“形式”中国汉语大辞典释义——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从其基本含义解释建筑形式,可分为形体和建构两个方面,前者指建筑体块在几何学上的特性,是建筑形式产生的原形;后者指建筑建造的过程,是建筑形式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实现手段。建筑的形式是建筑创作和建筑分析的手段。对于形式的追求,某种意义上是第一眼的对于美的期待。因此建筑形式的探讨与美学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1.现代建筑形式发展历程

20世纪初对形式和色彩的重视发生在绘画领域, 其影响直接推动了建筑理论的发展。英国画家透纳 (Turner)对色彩、空间的抽象处理和对形式的强调,直接影响了法国印象派绘画。保罗·塞尚(Pau Cezanne)曾经写道:“自然中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模仿成圆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形状。”[1]惯用基本色表现抽象作品的荷兰画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大大启发了风格派建筑的产生,同为风格派奠基人的特奥· 范·杜斯堡于1923年倡导“纯粹的建筑形式之间应该存在十分清晰的联系”,[2]这种主张使风格派建筑与抽象派绘画之间产生了联系,最具代表性的是热里特·里特弗尔德(Gerrit Rietveld)所设计,建于乌得勒之的施罗得住宅。

立体主义画派是对于现代建筑形式产生影响的另一主要画派,其理论来源不无对于塞尚所提出的“分解主张”有所借鉴。立体主义对建筑形式的启发淋漓精致地反映在勒· 柯布西耶早期的创作之中。[3]

在欧洲造型主义盛行的同时,俄罗斯本土艺术将自己沉浸在线条、圆、矩形组合抽象构成的无数可能之中。代表人物凯斯米尔·马里维奇 (Kasimir Malevich)进行了一系列抽象三度空间构成的创作,这些作品被他自称为“结构设计” (architectonics)。这样的创作风格从构造构图层面的形式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创作。

20世纪初,“形式主义”的论调兴起于俄罗斯, 在包豪斯最初的课程体系中起到了奠基作用。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包豪斯的创立者——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及后来任教务长的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 Rohe),却是对这种 “形式主义”不折不扣的批评者,但其创作作品,无论是从构图还是建构层面,实质上都是在推行这种所谓的现代建筑形式。

现代建筑先驱之一、有机建筑代言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yold Wright),除了受到象征性形状、色彩以及日本风格的影响外,同样也受到了现代建筑形式的影响。他于1902年至1906年期间所设计的拉金大楼,被亨德里克·贝尔拉格(Hendirk Berlage)追捧为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4]而菲利浦·约翰逊(Philip Johnson)这位以密斯虔诚信徒形象出现的建筑师兼建筑评论家也曾大声疾呼:“纯粹的形式——无论丑或美—— 但必须是纯粹的形式。”[5]

随后的几 十年中 , 保罗 · 鲁道夫 ( P a u Rudolph)、贝聿铭(I.M.Pei)、路易斯·康(Louis Kahn)以及后来新生代的艾森曼(Eisenman)、格雷夫斯(Graves)和迈耶(Meier)等,将这种形式创作的手法进一步发扬光大。

2.建筑形式的实现手段

潜在的形式隐含在数字的概念之下,纯粹的数学形式逻辑源于从毕达格拉斯、欧几里德开始使用的规则化数学定量定义,“即世间万物皆为数”的思想。[6]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的开头,便提出了建筑形式与工程计算两者联姻的想法。

在获得形式秩序的手段中,例如通过轴线、网格的规划,规律地组织空间以及处理均衡、比例的关系,都是依托在数的基础上达到预想的几何形式。

2.1轴网

轴网的运用最易赋予建筑以形式感。从帕提农神庙到紫禁城,无不是有明确的轴线关系贯穿始终,之如胡安·加代(Juan Guadet)所说,“环绕轴线左右的对称布置是没有问题的。”

回归到现代建筑中,密斯·凡·德·罗后期的设计,如西柏林美术馆,非常明显地采用了轴线的处理手法。即使在现代建筑运动的早期,强调不对称的设计时代,建筑作品中依然包含着一种均衡的节奏变化,打破了僵化的对称,但并没有否决基于数字原理上的平衡。

网格规划的原理可以看做是轴线设计方法的延伸,从平面的规划布局,甚至延伸到立面形式处理的模数,将整个建筑处理成“元素”的组合,这不失为一种经济的做法,也是一种形式制造的手段。 例如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提炼出的在贝尔拉格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设计中所蕴含的“网格原理”设计方法。

2.2韵律均衡

韵律感是利用点、线、面、体的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关系和重复组合的原理,形成一种均衡规则的形式感。在现代建筑发展中,这种方式被看做是建筑形式的主要构成方法,菲利普·约翰逊曾强调“规则性”是国际式风格的一个特征,“用来反对对称和其他形式的平衡。”[7]

勒 · 柯布西耶 在联合住 宅 ( U n i t e d’Habitation)的设计中,以宽窄变化的窗子加上一种垂直的韵律来完善立面形式。更典型的路易斯·沙利文的“芝加哥窗”,每一个窗子都是由一个大的窗格和两个较小的窗格组成。以同样原理通过构成元素尺寸和空间的不断变化,形成更为复杂的形式,如同勒·柯布西耶所说的“韵律是一种均衡的状态,它既产生于或简或繁的一系列对称中, 也产生于一系列优雅的平衡中”。[8]

2.3比例尺度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指出,美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各部分间和谐的比例。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在谈到帕提农神庙的时候清晰地表明“除了那些有着精确关系的形式之外,一无所有”。[9]在这里,“精确关系的形式”是一种明确、合乎数字规范的比例尺度关系。帕拉迪奥母题、坦比艾多、圆厅别墅被后世模仿运用屡试不爽,个中原因就是它们都包含着和谐的数字比例,以至于能够引发人的深层次的美的共鸣。

图片来源1-图3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孟建民研究中心提供

勒·柯布西耶在《模度》(Modulor)一书探索了比例的概念。建筑的形式与数字比例关系被理性分析的同时,也有人认为比例和尺度的重要性被过分夸大了。赖特认为在确定数字关系的同时,还有一种心理的不可名状的感受在左右着建筑形式的美感,就如同音乐一样无法以纯数学的模式来衡量它的艺术魅力。而这种环境心理层面的对于形式美的探讨并不影响客观物理层面上对比例尺度的把握。更有趣的是密斯曾明确表示他不赞成任何特殊的比例系统,但是在他的作品中确能很明显地观察到“依赖尺寸和间隔”所把握的形式。

3.实践中的形式创作

对于建筑形式的追求,在项目实践中或多或少地与建筑的功能和意涵发生关联。纪念性建筑项目尤为在建筑意涵的层面上关注建筑形式的体现。

新疆大剧院是2012年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孟建民研究中心所承接的功能型纪念性设计项目(建成)。在方案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了结构分析、象征分析的形式分析手段,以发掘“印象西域”具有文脉特色的建筑形式。

3.1前期创作的形式象征分析

象征分析是采用图像志和图像学的方法引入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艺术作品的方法。运用到建筑中,是对建筑的内容——它的形式、结构与作用(包含的象征意义)之间关系的研究。[10]

新疆大剧院项目作为当代建筑,必须具有原创性、具有现代性及统一性。设计团队从建筑形态着手,运用象征分析的手法,提取新疆地区具有名族特色的物品——木卡姆乐器、雪莲花、管风琴,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创作了初期方案。为了达到新疆地区多民族、跨时空共鸣的目的,设计团队最终选取天山雪莲作为形式原型,修正了初期方案主体建筑的穹窿设计,使建筑形式更具有形象性和共鸣性。

图片来源1-图3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孟建民研究中心提供

3.2深入设计的形式结构分析

形式结构分析是从对题材和内容的倚重,转向对形式倾向和自律性的探讨。通过明确的特质相似性, 将建筑贴上风格的标签,寻找出对应的形式秩序。

新疆大剧院采用伊斯兰建筑风格,规划选取中轴对称的形式,剧院圆形主体部分位于台基层之上,采用传统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的两级立面式样。 剧院主体由内外层套的伊斯兰穹窿造型组成。外壳为一组相对而立的半穹窿顶,外壳下端与台基面交界处设置一圈连续的拱券门,形成有韵律的弧状拱廊,拱廊拱券既作为造型元素,也是大剧院的主要对外出入口,在建筑室内外之间形成灰空间。外壳面上采用了“单元划分+韵律渐变”的原理——按照雪莲花瓣的形态沿法线设置玻璃带;同时穹窿面上开启一系列成韵律的方窗,方窗由大到小、由中心向四周均匀渐变。内核墙面上沿椭球法线开窗, 方窗从下往上均匀过渡,形成纵横交错的韵律感, 类似于新疆晾房的密窗洞。

建筑台基层采用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柱梁板承重体系,台基层上文化墙挡板、花坛等采用高浮雕的红砂岩饰面,踏步台基面等则采用灰白色光滑青石板,形成强烈的冷暖粗细对比,材质选用抽象于天山茫茫白雪与大漠漫漫黄沙的对比。主体建筑外壳面为喷涂黄褐色铝单板,内核为喷涂金色砖纹铝单板,外壳内核表面板材通过穹窿曲面的竖向法线与均匀的水平线来控制划分,形成与造型浑然一体的表面肌理。

新疆大剧院后续设计及施工基本秉持了原方案的形式造型处理,作为现代建筑在形式创作方面的一次实践,设计成果基本取得了建设方及地方受众群体的认可。

4.结语

建筑形式既是“工具”又是“媒介”,建筑是具有物质功能的实用艺术,即建筑具有“物质”与 “精神’的双重价值与属性。这种双重的价值与属性统一于整体建筑形式之中,建筑在本质上是象征与隐喻的艺术,而这项艺术的载体是表达建筑的形式创作。当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充分解放了建筑形式创作的桎梏,但形式绝非是与功能、建构相割裂的形式创作,回归到“形式”的本义——某物的样子和构造,这种“样子”是建立于材料和建构的逻辑之下所形成的。

现代工业建筑色彩 第11篇

1.色彩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在建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色彩已成为任意选择的条件,反映着人们一定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如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而灰蓝、灰绿等则给人以理智、沉稳的感觉。

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色彩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人认为工业建筑的色彩和安全生产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工厂的劳动繁重,工作内容单调,使人容易产生沉闷、烦躁的情绪,很多实例都足可以证明,当员工的情绪受到不良环境色彩的影响,易焦虑、 忧郁和不安,很容易引起作业动作变形,影响劳动效率提高,同时也增加了潜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当员工离开工厂,接触到鲜艳的颜色和绿色植物,紧张的心情和烦躁的情绪便会很快地得到缓释。

一位美术专家曾说,“色彩能够在工业、建筑业产品上创造更多的附加值。” “国外的研究表明,科学地运用色彩,能够在不增加成本、少增加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产品附加值1 5 %~3 0 %。” 所以,色彩设计不仅关系着工业建筑的美观, 而且能够改善工作环境、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员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对安全生产、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工业建筑中色彩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2.1对工业建筑色彩设计的重视及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工业建筑的色彩设计被广大建筑师忽略,导致了不少缺乏系统考虑的工业建筑对城市、社会环境带来了破坏。工业建筑是以生产功能为主进行设计,过去只讲生产要素,不注重环境和人文关怀。建筑色彩单调呆板,墙面色彩褪色严重,整体环境缺乏生气。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被开发,为工业建筑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对传统的工业建筑色彩有所冲击,影响着工业建筑色彩的进一步形成。

2.2技术问题

色彩设计得好坏对建筑很关键,它不仅仅只是建筑师主观因素决定,而是许多参数与变数结合的动态过程。不是所有的建筑师都具备非常专业的色彩知识,因此借助专业的建筑色彩设计师的帮助是很有必要的。统一企业色彩,形成企业固有的标准色,利用色彩具有的视觉刺激和在心理上的反应,以显示企业的经营理念、产品的内容特性川。

3.工业建筑色彩设计的空间

3.1室内色彩空间

室内色彩空间包括墙面,顶棚,地面,机械设备室内管道,零配件等。室内色彩空间的色彩设计应考虑厂房内部的生产工艺、照明条件、 劳动保护等要求。如湿度大,温度高的车间宜用冷色调,而一般的办公室和人员不多的车间也可以适当采用暖色调调和。我们应该考虑具体的室内情况,来进行整体的色彩设计,使之达到和谐,让员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3.2室外色彩空间

室外色彩空间包括厂房车间等建筑物,烟囱、立柱等构筑物,室外设备管道,矮墙、栅栏等硬性单调的土木构件。我们在考虑色彩配置应适应城市的气候特点,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突出时代性与现代感,在统一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局部景观及建筑色彩,使建筑的色彩可以成为技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并将建筑外观的色彩与现代人审美趋势联系起来,成为展现个性和企业文化的一种途径。

4.工业建筑色彩的基本配置

4.1同一性配置

这种配置既有色相上的同一基调,又有色调冷暖、明暗、浓淡的细微变化。同一性配置有利于中和、调整形态杂乱,陈设繁杂的空间,能使環境色彩取得整体协调和完美统一,常用于庄重而高雅的空间。

4.2连续性配置

这种配置是邻近色的组合,既有色调邻近的亲近性,又显现色距拉开的差异性。连续性配置能使色彩与环境配合成一个统一 和谐体,如热处理车间等,采用冷色调:绿、 蓝色等连续性色系列,使人产生宁静、安定、 平和的感觉。

4.3对比性配置

对比是两种以上不同个性的色彩的对抗程度,形成强烈、 鲜明、活跃的环境性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充满力感的色彩配置,适当的色彩对比可调节空间效果,增加室内丰富感和趣味性,采用明亮的暖色调可让人有扩张感,采用冷色调有收缩感。对比性配置可以突出重点,打破沉闷的气氛,增加室内空间层次。

4.4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的配置

有彩色系的各种色调与无彩色系的黑、白、灰都很容易取得和谐的视觉效果。这种配置既可避免色彩的沉闷,也可避免色彩的喧闹。

总之,我们推荐使用国际标准色标采用的C MYK( 青( C y a n )、品红( Ma g e n t a )、黄( Ye l l o w)及黑( B l a c k ) 4种颜色组成)模式,规定其色彩选择范围,提供推荐用色和色彩搭配示意,提高设计的可操作性。

5.实例

5.1日照电厂建筑设计

全厂建筑外立面以淡雅实墙为主,并把建筑外立面色彩作为建筑外部空间的基本色调,各建筑物上部的红色带、人口处的红雨蓬起到纽带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使全厂建筑在统一中有变化,并与当地的“ 白墙红瓦” 相协调。内部红黄蓝色彩的大胆对比使钢结构显得明快,设备和建筑构件因色彩的划分而清晰明了。

5.2A型 ( 直流冷却循环机组 ) 发电厂

建筑方案设计推荐: 全厂所有建筑物及构筑物均以暖灰色主调和蓝灰的辅色突出设计主题,渲染高雅清新的视觉感受,与江湖海滨秀丽风光相协调。主厂房建筑也可以银色压型钢板为主立面外墙、通过波浪形竖向墙面与透光的檐口相结合,以使主厂房在阳光下显现出极强的韵律感"I 。

6.结论

工业建筑要体现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工业气息,需要注意的是色彩与自身功能和形象以及区域环境相适应。我们建议在工业建筑的色彩设计中,基本色应该用简洁明快的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辅助色应增加色相变化,提高饱和度,降低明度;点缀色可采用高纯度的红黄蓝原色。在工业废弃地改造中, 一些作品大胆地应用了鲜明的色彩,来强调工业景观。一方面,工业景观,可以通过颜色统一起来,另一方面,用颜色处理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同时,颜色也可以用来指示不同的区域。这样,才能满足员工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高效,高质量,这样才能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企业才更具有发展前途。建筑师应顺应时代,研究新时代工业建筑的新特点,新模式,努力做 到以人为本,创造具有时代精神,人文关怀的工业建筑形象。■

【参考文献】

[1]吴松涛.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研究---以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研究为例.2006.

[2]秦武平.花园工厂遍地开花-上海工业建筑成标志景观.2003.

[3]杨永昌,万福昌,胡义金.色彩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焦作工学院学报.1999(04).

[4]饶平山.工业建筑中的色彩功能.2007.

[5]毛白滔.色彩资讯.2007.

[6]黄河.日照电厂建筑设计简介.2004.

[7]马申.新形象发电厂建筑设计竞赛.2004.

[8]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期刊论文].中国园林.2003(03).

藏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与发展 第12篇

1 建筑格局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建筑, 建筑格局都是非常重要的。藏式建筑由于多是寺庙、宫殿, 在布局上, 多有独到之处, 处处显现宗教文化的特色。藏式建筑的格局精妙, 其空间平面略为错开造成块体搭接, 整体以厚实的矩形体块做基调, 界面略作几何处理, 高低错落, 使建筑物显

得活泼而不呆滞。不管是藏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庙宇长廊, 花柱, 还是宫殿内大殿偏殿的设计, 都遵循藏文化中宗教文化的色彩。藏式建筑的建筑格局也因此受到熏陶。而反观现代建筑的格局, 往往是依建筑本身而立, 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感。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地区的建筑都标新立异, 建筑与建筑之间差别非常大。这正是与规格工整严谨的藏式建筑不一样的地方。要将藏式风格的严谨、庄重、灵动与现代建筑的鲜明、新颖联合在一起, 需要在建筑格局上大下功夫, 使得建筑本身灵动但是不失稳重。

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为例, 采用了现代医院常常见到的中轴线设计, 医疗综合楼坐落在中抽线上, 其他楼沿中轴线散开。而为迎合西藏自身的特点, 对照布达拉宫的格局, 建筑不做太多变化, 保持西藏中规中矩的建筑风格。与此同时, 设计师们在建筑时, 也受到了很多来自西藏的建筑的影响, 将藏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现代建筑的高度、空间都与传统的藏文化不同, 展开度很大。为了保存原有藏式建筑的特色, 藏医院选择了楔形设计, 墙体采用逐层分砌措施, 大程度减少建筑材料。现代建筑的加入使得藏式建筑的空间感更好, 因为现代建筑都采用大窗户设计, 窗户给了很好的采光, 整个空间都显得亮堂。就是像这样的藏式建筑与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建造的藏医院, 受到了一致好评。藏医院的风格依然传承着藏文化的特色, 同时也加入了现代元素, 使得医院风格别具一格。

2 建筑色彩

藏式建筑多采用颜色来区分建筑功能, 藏文化里的颜色也有很多的寓意。传统的藏建筑运用众多色彩表现建筑文化, 大格局上选取色彩一致的涂料, 而小部分则颜色丰富多变, 涂料运用灵活, 表现藏文化的活泼, 又不失稳重。在藏文化里, 白色寓意吉祥, 多会被用于大面积涂于墙体之上;而黑色主要是用在门窗廊柱之上, 代表驱邪除魔, 防止外敌入侵之意;黄色则与传统文化对应, 代表皇权政治团体, 一般都用于宫殿之上, 作为统治者的大殿的颜色;红色在藏文化里的地位很高, 是庙宇内高僧独享的, 代表尊贵超凡脱俗, 一般不用于寻常建筑, 而只供寺庙专用, 用来侍奉神灵;而蓝色就像现代文化里一样, 代表天空。相较于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在现代建筑中, 不再拘泥于建筑本身的寓意, 而只是颜色给人的感觉来判断建筑的色彩。白色通常为干净利落;黑色代表庄重严肃;黄色则为鲜明活泼;红色为热烈奔放;蓝色是安静之意。在藏式建筑与现代文化的碰击中, 颜色交流也是重要一项。可以说, 藏式建筑师热烈奔放、粗犷质朴的, 而现代建筑则是细致柔和、鲜明色彩的, 要将藏式建筑融入现代文化中来, 就要融合热烈与安静, 细腻与粗犷。

广东设计院就曾设计过藏族接待中心, 将藏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为一体, 建造了别具一格的建筑。由于接待所并不是藏文化的寺庙宫殿一类, 所以在颜色的取舍上, 较为偏向现代建筑。在选取颜色时, 仅仅选择了几种最受藏民喜爱推崇的颜色, 而不是备受皇族推崇的尊贵色彩。这样颜色的选取显得平民化, 而深受好评。接待中心大面积采用了白色, 白色在藏语里是吉祥, 而在现代是干净的意思, 采用白色不仅符合藏民也符合现代审美。而屋顶檐口选择木结构, 与红色相仿, 与红色相辅相成, 不仅色彩上庄重起来, 木质结构也显得整个建筑稳重厚实, 这正是藏式建筑的核心。而木质结构的仿红色避开了藏式建筑红色为富贵权势象征的意思, 一举多得。门框窗框选择稳重的黑色, 代表驱邪之意, 也代表来者是客的尊重之意。而窗户则选择淡蓝色, 蓝色窗景极佳, 可以眺望外景。接待中心以大片白色为底色, 还有许多的颜色作为辅助, 使得建筑深受藏民好评, 又不失现代建筑的利落风格。

3 建筑装饰

装饰在藏文化中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 装饰用品多也像颜色一样, 在藏文化里寓意深刻。藏式建筑的门框边上都有小的牛角装饰品, 就是寓意辟邪驱魔, 能够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而在现代建筑之中, 也结合了藏文化的饰品。很多的藏式现代建筑利用加大门窗、通过窗口左右和下侧的做成斜面, 在日光的照射下产生阴影, 希望用另外一种手法达到“牛角”的寓意。不得不说, 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给人以别致新鲜的感觉, 这样的融合方法使得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磨合, 建筑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在藏式建筑中, 最为常见的即为雕刻和彩绘。藏式建筑受到宗教影响, 雕刻彩绘的图案多是宗教传说之类的, 图案也复杂多变。而这些雕刻彩绘品多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将这些图案雕刻入现代建筑之中, 不仅给现代建筑带来了生机, 也使得现代建筑变得复杂多变起来。细致的雕刻图案甚至可以以放大的形式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放大了的图案可以作为现代建筑的一隅, 窗饰或是门饰做成雕刻品的样式, 令人新奇又不失文化底蕴。最为常见的融合, 就是将图案雕刻在部分白色的墙体之中和蚀刻在玻璃上, 在不破坏建筑的整体性的前提下, 丰富建筑的细部。也可以将图案刻于顶部, 屋顶设计成五彩斑斓的样式, 使得整个建筑都明亮起来。

若是在现代建筑的庙宇宫殿之中, 将藏式建筑的饰品与现代庙宇的建筑联合在一起, 将藏饰品雕刻于庙宇内的大柱之上, 祥云攀附于红柱上, 迎客大厅熠熠生辉。由此可见, 藏式文化在现代文化之中融合得很好, 既能够保存原有的风格特点, 又能够在现代文化的熏陶下有新的发现。

4 结束语

藏式建筑在我国文化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其伟大的成就需要传承延续, 所以将藏式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是必不可缺的步骤。利用现代的文化和藏式文化的交流交融来体现建筑的派别之间的交融, 藏式建筑将在融合之中得到发展, 不仅保存原有藏文化的特色, 也引进现代文化的鲜明感, 带来藏族文化的大繁荣。

摘要:西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情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藏式建筑。因近年来旅游业的发达而不断受到外界文化的感染, 藏式建筑也在融合现代建筑的一些特色, 本文就藏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和发展做简单论述。

关键词:藏式建筑,特色,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振莉.论艺术设计发展中的藏式建筑.文艺生活, 2013.

上一篇:成本和收益下一篇:砂砾岩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