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源于精心预设

2024-09-22

生成源于精心预设(精选10篇)

生成源于精心预设 第1篇

一、课堂目标可以预设,更应及时完善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驾驶员在跑路的时候,会有一定的计划,但计划无法做到详尽和周密,在行驶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情况,如塞车、山体塌方等。针对具体情况,驾驶员会灵活地采取应对措施,或改道或调整目标。同样,课堂教学也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既不是教师单方面决定的,又不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不是看预设目标是否达成,而是看是否即时生成了目标。

1. 预设的目标应富有弹性

理性地讲指的是在课堂推进过程中学生所呈现的最近发展区低于或高于预设目标区域,教师随机采取应对措施,删补目标的量。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六一”到了,同学们为布置教室买了红气球23个,黄气球18个,蓝气球的个数比红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少9个。蓝气球有多少个?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所以大部分学生列式为:23+18=41(个),41-9=32(个)。正当我要结束这题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先用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求蓝气球比红气球多多少个,列式为:23-9=14(个);再根据它和第二个条件求蓝气球有多少个,列式为:14+18=32(个)。”为了证实自己的方法正确,他还在黑板上画了线段图分析给大家听。“哇,真厉害!太了不起了!”同学们纷纷发出赞叹。受他启发,又有学生想出了另一种解法,即:18-9=9(个),9+23=32(个)。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敢于超越前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我在课堂上大为赞赏:“同学们,你们这种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古人的勇气令我感动,我为你们骄傲、自豪。”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洞察秋毫,及时删减目标,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及时增补目标,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2. 预设的目标应联系学生实际

所谓目标的升降,指的是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随机采取应对措施,升降目标的水平。

比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我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我一下愣住了,但立马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我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抓住契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沸点。试想,假如教师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假如他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二、课堂环节可以预设,更应随机调整

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学情,不考虑课堂环境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所以,环节与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变化的环境,随机调整。

1. 环节次序的调整

环节与环节可以根据学情的变化科学、合理、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应接纳学生在课堂中灵活的因素、成分,采取巧妙的应对措施,求得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2. 环节数量的增补

课堂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就要作出灵活的反应,增设教学环节。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我原来预设的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的圆片后,出示大屏幕的圆,能否用绕、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提示矛盾,那么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桌周长的时候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对此,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十分巧妙地设计了两个问题,“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随机“变更”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全过程。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方法可以预设,更应随机活化

“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学法和教法都可以预设,但不能一成不变,随着课堂的推进,更应创造教法、学法。

1. 教师教法的创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前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而是要及时地采集、活化教法。

2. 学生学法的创新

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充分地预演,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学生的学法会在其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动地创造,我们要积极地接纳,吸收,及时鼓励。

精心预设 快乐生成 第2篇

——叶澜

精彩的预设使课堂更有生命活力,动态的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长久以来笔者都在思考: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如何相融共济?如何让精彩预设和动态生成在英语课堂中激情相舞?笔者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实践着。下面以笔者送教下乡的一堂课(教学内容——PEP Book 3 My Friends A Let’s learn)和大家一起分享笔者的体会。

[片段1]

T:Hello, boys and girls. Nice to meet you. Today I am your English teacher. You can call me Miss Xiao. And I want to play a game with you. If I say “Simon says...” you do. If I don’t say “Simon says”, you do nothing. OK?

Ss: OK! (学生一听要玩游戏,都很开心,个个眉开眼笑的。)

T: If you are wrong, you must sit down! Let’s have a look, who is the winner!

(这时,学生既兴奋,又紧张,个个睁大了眼睛看着我。)

T: Now let’s begin. Simon says close your mouth!/Simon says put up your hands!/ Touch your nose...

(在游戏进行过程中,笔者不断地加快速度,有不少学生相继因为做错而被罚坐下去。可以看到,学生都很仔细地听着,认真地做着。那些站着的同学是满脸的自豪,而那些做错的同学则是满脸羡慕,满脸懊悔!)

[惊喜一]

这时,笔者发现有许多小手高高举起:Miss Xiao, let me try. Let me say.

(笔者高兴地发现不仅学生们都在认真参与着活动,还有许多学生甚至想做little teacher,秀一秀他们自己的指令。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个锻炼展示孩子英语语言的机会,笔者应该将这个舞台让出来,让他们真正做到主体参与。)

S1: Make your arms long! / Simon says make yourself short! ...

S2: Simon says make your eye big! / Touch your face! / Simon says touch your head! ...

S3: Sweep the floor! / Take out your pencil! ...

(就这样,笔者很自然地跟这些初次见面的四年级学生打成了一片。从他们紧张、惊喜和自豪的眼神中,笔者已经得到了鼓励,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启示一]和谐氛围,有效“滋养”课堂生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在师生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中的轻松和愉悦;自由、信任、鼓励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关爱、尊重带给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认真的思考……这些都有效地“滋养”着课堂生成。笔者的这堂课就是在这种和谐氛围下轻轻松松地开始了,学生觉得其乐无穷。作为教师,笔者达到了教学目的,不仅很好地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还复习了前面两个单元的let’s do以及身体的一些部位,这是这堂课教学所必需的。而对学生来说,这个游戏是一个挑战,必须对所学的语言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这能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重要机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后的winner,都希望同学投以羡慕的目光!但想“站”到最后却困难重重,正是这些困难,给了学生挑战的欲望,也给了学生克服困难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片段2]

学习了生词之后,笔者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真正将词用于句,相互交流对话,并且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想想以前学过的词、句,能联系着一起说一说吗?

T: I have a strong body. How about you?

S1: I have a thin body, but my father has a strong body too.

T: Who has long hair in your class?

S2: Oh, look, Lin Li has long hair.

T:Now, please think a while and say some sentences with the new words.

(学生没想到,除了要会读单词,会读书本上的句子,还要自己说一说。说什么呢?尽管以前没这样做过,但是看过老师和同学的示范对话后,他们还是努力地开动起脑筋,仔细地在思考。笔者也在一旁静静地等待,很快就有孩子举手了。)

[惊喜二]

S3: I’m thin, but my friend is strong.

S4: Look at me. I’m thin.

S5: Zoom has big eyes.

S6: Bai Ling has long hair.

S7: This is Chen Jie. She is quiet.

……

(一个个的英文句子被学生们成功地表达出来,连他们都诧异原来自己可以说这么多。)

[启示二]耐心等待,有效“酝酿”课堂生成。

等待是一种耐心,更是一种艺术。教师要能等待,要善于等待,就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进行酝酿,让他们在已有的旧知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课堂生成自然就产生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已不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灌输式的传授,而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过程。在对话中,学生的见解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提升。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动态,它因为你的点拨到位而欢快跳跃。在对教材妥善转化、正确示范指点下,教师能再给学生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语言就能在改造中重生。于是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能力的提升。如让学生们将long hair, short hair, strong, thin, quiet, friends这些生词融词于句,既操练巩固了新词,又能生成出更多的语句。笔者在做出正确示范后,把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这堂课上所学的单词能用在什么句子中,自己该怎样正确运用。这样输出的语言知识才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复读。在思考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以旧带新,进行知识迁移,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学习策略。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产生更多的知识火花,带出更大的学习热情。

[片段3]

一切都进行得那么自然而又井然有序。这课时所需掌握的单词是描述人物特征的几个单词,很接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刚才学生们已经能说出很多描述性语言了。于是在practice部分笔者设计了guessing这一活动。

T: OK, listen carefully! I have a good friend. She is tall and thin. She has long hair, big eyes and mouth. She likes music. Guess, who’s she?

S1: Wang Li? (班里一个同学的名字)

T: Sorry.

S2: Yang Ke? (另一个学生的名字)

T: No.

……

(学生喃喃地重复着笔者的话,但都猜不到笔者说的是谁。)

T: Give you some hint. She is a teacher.

Ss: Miss Yu.

(学生恍然大悟般齐声回答。)

T: Yes, she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You are all very clever!

(这个答案令很多学生惊喜之余更加兴致盎然。)

[惊喜三]

Ss: We have friends too, Miss Xiao. Do you know?let me show you!

(下面一大帮同学争先恐后地举着手,并大声说道“Let me try!”,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S1:My best friend is short and thin. She has long black hair and big eyes. She has a small mouth .She likes music and Chinese.

(这是一个英语很好的女同学,她描述得很准确,而且把后面两课时的内容也加进去,笔者翻译了最后的一个句子并表扬了她 “You are wonderful!”)

(笔者请了一个同学来猜,结果一次就猜中了。)

S2: My best friend TS strong. He has short hair. He have small nose. He has a big mouth.

(这个男同学描述时出现了一些语法错误,笔者及时给予纠正,最后微笑地表扬了他 “You are brave! Good!”那学生没有想到他这么多错误也会得到老师这样的表扬,使劲地点头,坐下后脸上还笑眯眯的。)

(由于他描述得不是很详细,所以请了三个同学才猜到他的best friend。)

(此时,下面同学的手举得更高,“Let me try”的呼喊声也此起彼伏!上来的同学描述得一个比一个详细、精确,坐在下面的同学也猜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启示三]赏识评价,有效“助推”课堂生成。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和不同个性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变无视自我为认识自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效“助推”课堂生成。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如此一来,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描述不理不睬,一声冷冰冰的 “No, sit down!”就了事,学生还有勇气上讲台吗?宽容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幼小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被这样表扬过的学生就会再次举手,一次小小的鼓励也许就此改变了他对学习的兴趣。教师那一个微不足道的微笑,一个会心的点头,一句“You are great!”“You are brave!”都给了学生一份自信和欣喜,然而这时教师只带给学生一缕春风,而学生却给了老师一个明媚的春天。

短暂的一堂课结束了,但留下的思考是绵长的。从学生依依不舍的眼神和心满意足的神情中,笔者知道这堂课成功了——动态生成,因预设而更精彩!

[反思]教师的精彩预设与学生的快乐生成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课堂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是依赖于教师精心的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预设情境,能触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的精彩是可以预约的。在这节课中正是由于笔者课前对教材的整体而深入把握,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学生生活经验的详尽了解,才能为课堂教学预设了这些“创生”的前提,才会“共生”出教师、学生、教材融会贯通的“语境场”。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精心预设 有效生成 第3篇

一、坦然面对,让生成资源更灵动

在教学生涯中,每个教师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样的感觉——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超出意料之外,而糟糕的是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又不足以自信地作出明确的判断,即课堂中动态生成的窘迫资源。此时将陷入两难的境地,怎么办呢?其中很多教师选择含糊其辞,模棱明亮两可,甚至干脆置若罔闻。然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赋予了教师角色的全新的内涵,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专家或引导者。如学生一样,教师也是参与者和合作者,假如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面对问题无法作出即时评价时,大可以真诚处之,坦然面对。

案例:《函数的图象》

师:(出示例)如右图,表示某人从家出发任一时刻到家的距离s与所花时间t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图象编一个故事。

生1:张大爷吃完晚饭后外出散步,走了10钟后,到达离家500米远的报刊亭,看了20分钟的报纸,就往回走,结果15分钟后到达家里。

生2:小颖从家里骑自行车,10分钟后到达离家500米远目的地,20分钟后办完事情,就往回走,结果15分钟后到达家里。

(当大伙们都沉浸在欣赏故事编的精彩与否,情节是否符合题意时,有个学生把手举的特别的高)

生3:你们编的故事,怎么中间一段都是看报、休息、吃饭、买东西之类不动的,听都听烦了,动的没有的?

听了他的一番话,全班傻眼了,刚才还热闹非凡的场景消失了,我的心更是一惊:教了20多年的书,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以前一直按静止处理的呀,难道有错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路程不变,当然是静止的;但有没有运动的呢?应该有。但具体的例子老师一时也想不起来。我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告诉了同学,再请同学回去好好想想,看谁先找到?

由于我的坦然面对,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的兴趣来了,积极性也高了:“今天的问题难住了老师,有挑战性!”过了一两天,这个学生兴奋地跑过来说:“老师,找到了,找到了!溜狗,狗被主人牵着要挣扎着跑的时候,围着主人跑来跑去,狗离主人的距离不变。”对呀,怎么没想到呢?在圆周上既可以运动也可以静止,既可以前进又可以来回走动,既可以原路返回又可以另路返回。

二、通过实验,促进生成资源

建构主义理论给数学教师的任务赋予新的内涵,即激励学生构造数学思想,关键是在数学活动中要分清各种不同的相关数学。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应有“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及“体验、感受、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应人为地包装学生学习的知识,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基础进行建构,从而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如果直接向学生揭示定理并加以证明,当然既省时又省力,学生接受也不会有什么困难,若设计一个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从三角形的旋转中,自己去发现勾股定理及证明方法,那么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普遍具有的“图形旋转面积不变”这一非形式几何知识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这一知识的生长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不仅使新知识找到了牢固的附着点,而且使认知结构在探索中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希望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反思、商讨和再商讨。大多数数学(特别是几何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构造实验,进而使数学活动成为可能,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

三、随机应变,应用生成资源

尽管教师事先对教学过程已有周全方案,但动态的教学过程是仍然常常“节外生枝”,此时,教师不能因为有既定教案而压制学生的思维生成,应该挣脱教案的束缚,适时调整方案,对于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能能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一定要慧眼识别,巧妙转化,有效利用,使其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第4篇

关键词:预设;生成;教学

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预设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预设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学生状态、教师心理状态的预设,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材、教案为中心。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建,融为一体,这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那么怎样才能让预设与生成实现零距离而融为一体呢?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奠定基础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主动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

不同的目标预设决定了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果把知识目标作为重点,那么这堂课的侧重点在知识提炼、技巧形成上;如果把过程目标作为重点,那么这堂课的侧重点就在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与思维习惯养成上。因此,正确的目标预设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也为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与上课进程推进上指明了方向。在进行目标预设时,我们要注意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展开,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备课时首先明确本节课学生要学习什么,学会后将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能力及情感因素能得到怎样的进步和发展。

2.學习材料

新教材从总体上讲,非常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呈现方式也非常新颖、活泼,适用性强。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或重新创设情境、或调整呈现顺序、或增减学习内容,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背景,对知识进行重组,使学习材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

生成。

3.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应该有弹性,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4.练习准备

针对各知识点及能力训练要求和学生的不同学情,应准备形式多样、内容精炼,并在难度上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也有利于实施分层教学。

二、动态生成,让预设美丽升华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预设来一次美丽的升华。

1.创设情境,在引导中生成

大家都知道,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境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可以通过展示媒体、抛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等方式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密度的概念之前,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今年暑假我回老家去探亲,一天,隔壁一位大娘急匆匆地拿着一枚戒指走了过来,她说这是一位做生意的人来推销的,价钱比较便宜,但不知真假,怕上当受骗,希望我能帮忙鉴别一下。

亲爱的同学,你能否帮这位大娘鉴别一下这枚戒指的真假?

讨论进行得很热烈,有人提出用牙齿咬,也有的说用火烧,但很快就被一些人否定了,因为这样要损坏戒指;接着有人提出测质量,质量大的话就是黄金,我及时地提醒大家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有大有小。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终于得出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来比较质量的大小。此时引进密度的概念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情境讨论,生成的效果要比直接讲密度的概念好得多,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这一物质的特性。

2.适时思辨,在错误中生成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确实如此,学生由于在知识、经验、思维等方面都不是很完善,学习中会产生一些认知偏差甚至错误的信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或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有一次我在上液体的蒸发公开课时,当讲到蒸发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时我安排了一个学生课堂实验,要求学生拿一支温度计在酒精中蘸一下后拿出来,观察示数的变化,我问道:“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出来后它的示数怎么变化?”“下降。”“那么蒸发的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放热。”学生的这一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预设之外,对于我们来说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学生那里却产生了认知偏差。但我知道我不能简单地说学生回答错了,因为那样根本没有说服力。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不能让它轻易流失。于是我稍作停顿,整理思绪后问道:“为什么是放热呢?”“因为温度降低呀!”听学生这样回答,我的心里有底了,于是继续问道:“谁的温度降低?”“温度计。”“那么是谁在放热?”“温度计。”“好的,既然是温度计在放热,那么蒸发的过程应该怎样?”学生齐声回答:“吸热。”“对,你们真行。”我由衷地赞叹道。接着我进一步解释:“蒸发过程吸收的热量不仅来自于温度计,也来自于空气和它自身。”经过这样的思辨,学生对蒸发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得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有了深刻的理解。课后听课老师对于我的这一教学机智和临场发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捕捉“意外”,在偶发中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在学生脑袋中,总有着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令教师措手不及。如何处理一些偶发的问题,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有效起到“导航”引领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敏锐判断这些事件是否有利于教学,然后再即时转移、顺学而导,以生成的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立足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例如,有一次我在讲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按照探究的过程,在提出问題后我让学生猜测导体的电阻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事实上除非学生预习过,否则他们根本不会猜到导体电阻的大小和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因为在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中,根本没有这样来思考和探究过问题,学生都猜测可能和密度有关、和体积(质量)有关。对于这样的猜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说不能那样猜,或者说他们猜错了。因为猜测本来就是任意的,只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都是可以的。这样的“意外”完全是在情理之中。我稍作停顿,整理思绪后,指着拿来的铜线和锰铜合金线(两根线的粗细、长短均相同)说:“这两根线的其他条件均相同,但一根是纯铜的,一根是在铜中加了少量的金属锰,他们的密度基本相等,那么它们的电阻是否也相等呢?”我这样一问,学生对自己的猜测发生了动摇,然后我现场测试了两者的电阻,发现它们的差别很大,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猜测到电阻的大小可能和材料有关。

接着我又问道:“两个相同材料的导体体积相同,但它们的横截面积和长度有可能不一样,那么它们的电阻是否一样呢?”这时有的学生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看到学生争论不休,我说:“那就让事实说话吧。”于是我随手拿起了一根导线,说道:“这根导线我把它展开和对折,它的体积是一样的,我们来测试一下它的电阻是否一样。”测试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又引导学生猜测到电阻的大小可能和导体的长度有关、和横截面积有关。接下去的内容就变得非常容易了,控制变量法对学生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的事情。

4.联系生活,在应用中生成

科学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信息、材料都可以作为我们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而且这样的资源比那些枯燥呆板的理论要生动得多。

有一次我讲完了发电机,正要接着讲下面的内容。走进教室,却发现没有电,教室里的光线很昏暗,这完全打乱了我课前的预设,因为我的预设是这节课要用多媒体的,没有电可怎么行。于是我便问道:怎么会没有电?学生说可能是电风扇的原因,昨天墙上的壁扇坏了,叫电工师傅来修,但他没有修好,说今天还要来修,刚才有人把开关一揿,结果整个楼层就都停电了。听学生这样说,我便看了看墙上的壁扇,又看了看开关,心里明白了。原来电工师傅为了安全起见将电线裸露部分用胶布包了起来,但他可能是疏忽了,竟然将火线和零线包在了一起,当学生将开关一揿后,电路发生了短路,导致空气开关跳闸,所以整个楼层就停电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生成资源,绝对不能轻易放过,于是我决定临时调整我的教学预设,简单介绍一下家庭电路的组成。我微笑着对学生说:停电的原因我知道了,你们看,昨天电工师傅没有修好电扇,临走时可能是心急疏忽了,竟然将两根电源线包在了一起,当控制电扇的开关一闭合后,电路发生了短路,导致总开关跳闸了,所以就停电了。现在我只需要把控制电扇的开关断开,然后再去把总开关合上,就会有电了。听我这样说,学生将信将疑。于是我果断地断开电风扇开关,然后迅速跑到配电箱旁合上总开关,当我走到灯光明亮的教室时,学生发出了一阵欢呼声,有同学说:“老师,我可真服了您了,这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我利用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事故而做的临场处置,不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短路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而且也使自己原来的教学预设能够按计划进行,可以说是演绎了生成的“精彩”。

三、不断反思,让生成更广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学资源观: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学资源尤其宝贵。教学中不是缺乏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捕捉和运用教学资源的眼睛。那么,如何练就一双慧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如果我们做到这些,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信息加工能力,能在课堂中即时准确捕捉、果断整合信息,巧妙运用信息,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做到“变”中有“变”,达到预设与生成的零距离、全融合,让动态生成更广泛。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周一贯.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J].福建教育,2005(05).

[3]廖伯琴.走进课堂: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平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09).

[5][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精心预设,有效生成 第5篇

一、有效开发生成资源

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目标。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求,这样的目标更具诱惑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时,我教完例2:“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后,正准备探索下个环节,就听到一位学生大声说:“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为什么会四年一闰?”我开发并利用这一生成的资源,在黑板上画出了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说明: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并带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

二、精心寻找生成时机

动态生成的课堂,既不是让学生回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又不是全部问题的解决,而应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其教学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更多的问题,而且动态生成的课堂,问题是富有挑战性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

三、认真加强生成指导

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也是教学的生成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生成的有效资源。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我发给了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并涂上颜色。展示时有一个同学把折错的也贴上黑板,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并传来了“不是”的叫喊声。我走到折错的同学身边说:“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折的吗?”“我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了,老师我折错了。”这位同学的声音很轻。我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接着我说:你知道自己折了一个,说明你听懂了今天的课”。我一边指着黑板上折出的,一边说:“大家看看黑板,怎样在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出这张纸的呢?”

学生看着黑板上表示和长方形纸在思索。一位学生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只要再涂一份,就是从四份里面涂两份,就能表示这张纸的。”我用肯定的语气说,这也表示这张纸的一半。另一位学生急忙说:“老师,我也得到了一个分数,它的大小也与一样大。”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老师的循循指导,一次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把“错误”留给学生,能促使他们的反思,使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严谨与科学,还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修正。

四、紧紧抓住课堂预习

非预设生成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挑战性。在教学中如遇到教师还没教学,学生就已掌握的非预设生成时,教师要善于捕捉亮点,来个顺水推舟:立即调整自己的预案,顺着学生的认知起点,及时跟进,进而展开教学。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当进行到让学生比较两个相近图形的大小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的算法,只要用“长×宽”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再一问,全班竟然有半数的同学都已经预习了。我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和设计好的精心提问,一下子全泡汤了。怎么办?惟有顺水推舟,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计算的吗?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来证明一下,行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有的独立操作,有的合作讨论。我也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地超出了我的预想。自主探究能给予学生证明自己的机会,使他们体验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的生成,同时在这个生成的过程中推动了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五、生成应当求异

宋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其实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能有效激发学生去质疑,促使学生生成有效的数学问题,由质疑而求异,由质疑而生成,在生成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大象伯伯把动物们勤工俭学得来的钱分给大家。小猪、小兔、小猴每人都拿到一个信封,三只动物却有不同的反映:小猴拿着厚厚的信封可开心了,小猪看着薄薄的信封伤心地哭了。小朋友立刻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呀?大象伯伯应该是公平的。”这时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能劝劝小猪吗?”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质疑生成了要学的新知识:1元=10角。

再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设计了这样两组题目:

78×68+32×78=

78× (68+32) =

86×34+86×66=

86× (34+66) =

56×48+56×52=

56× (48+52) =

49×29+49×71=

49× (29+71) =

做着做着,一组学生因认为不公平而争吵起来。争吵中不少学生都说:为什么结果相同,另一组算得快呢?学生的质疑,激发了其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

由此可见,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的局限,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他们可以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精心预设,有效生成 第6篇

精心预设——生成的起始点

1. 目标预设从凝固型到渗透型

课堂教学是“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动态过程。但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行为方向, 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 当课堂因其他因素而不能按照预设进行的时候, 应随机应变, 根据生成随时调整目标, 改变教学策略, 有效促使生成目标。如, 在一节水平四的投掷课上, 在学习投掷技术环节中, 突遇天气变化, 刮起了大风, 学生的自制纸飞机被吹得到处都是, 还没等教师做出反应, 只见一学生把自己的飞机展开变成一张纸, 贴在胸前, 展开双臂, 迎风快跑, 而胸前的纸牢牢地“吸”在身上, 就是不掉下来, 这一幕给了教师极大的启发——利用突如其来的大风让学生们感受一下速度的效果, 于是, 大风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后半部分上了一次很好的速度素质练习,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环节设计从单一型到多渠道型

传统的备课模式, 课堂教学环节往往是静态的, 如果环节设计过于单一。当课堂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就会显得非常被动。不妨多设计几种可能, 如, 当某一技术学生很快掌握时, 该如何调整练习次数;当学生无法单独完成时该如何调整组织教法;当体育器材数量有出入时该如何调整分组等, 这些都会给教师的“应变力”带来挑战。因此, 课前要对练习数量、练习密度、场地器材等进行精心预设, 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策略库, 面对问题随时调整、灵活应对。

3.教学时空从紧凑型到留白型

有教师在备课时仅从教师层面去思考, 缺乏站在学生角度的考虑, 教案变成了不可更改的剧本, 课堂变成了编导的舞台, 根本没有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这是不足取的。预设应多关注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曾有一节水平一的“走与跑”课, 教师让学生试着模仿小动物的走, 5分钟的自由发挥时间内, 学生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走”都出来了, 学生通过直观的模仿和已有的认知水平认识了“走”这个动作;通过教师示范认识了“走”和“跑”的动作区别, 一堂别开生面的“走与跑”教学, 生动而形象, 目标水到渠成。

重点关注——生成的触发点

1. 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有人说,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这句话合理诠释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的理念。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 预设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运动技能, 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缺乏什么等, 因材施教, 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重要理念之一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高、年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目标制订、小组安排、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合理预设, 帮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 关注学生的创意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而创造性又是发展的核心。在七年级30米的往返单脚跳练习中, 有一组学生在等待时自发地站成了一路纵队, 后面的学生抓住前面学生抬起的脚腕, 形成一个小火车。在“一二, 一二……”整齐的口令下声势浩荡地动了起来, 学生们纷纷驻足观看, 结果另外三组的学生纷纷效仿, 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单脚跳练习形式, 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意, 有效利用生成, 达到“既在预设之外又在预设之中”的效果, 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合理驾驭——生成的支撑点

一个有着较为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 必然要精通教材, 熟悉课堂教学流程, 引领学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1.驾驭教材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熟练运用教材, 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动作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重难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2.合理组织

队伍调动、合理分组、有效布置场地和器材、教学各环节的有效过渡、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都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具体体现, 是高效体育课堂的必要条件和有效保障。

3. 巧用教学方法

面对不同的学生及教学内容, 教师要预设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中长跑, 学生本身就存在恐惧心理, 再加上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会产生厌烦、厌学现象。因此, 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 淡化学生对项目本身的枯燥情绪, 达到春风化雨的教学效果。

多元评价——生成的延续点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教学的起点, 相对应的评价标准也应该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应该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而更多地发挥其激励功能。耐久跑是水平四的必教内容之一,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 学生没有参与的兴趣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分层分段评价较好地解决了以测促练的问题。以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评价方式激励着学生不断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借分”然后在每次的测试中“分期付款”, 就像按揭买房一样, 这一招尤其对于那些“小胖墩”以及“运动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有效, 第一次测试后, 对于这部分不及格的学生教师可借给他们适当的分数, 但要求他们在一定的限期内, 通过自己多次的测试来分段将借过去的分数还给教师。实践证明, 这样的方法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提出了继续努力的要求, 学生很乐意按照规定的期限积极练习,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归还借来的分数, 这极大地保证了他们练习的积极性。

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 第7篇

关键词:预设,生成,思维空间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 而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动态过程, 教学过程无法完全预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 针对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 追求动态生成, 从而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本文以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来说明:唯有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 才能达到学生信心的重塑、情感的绽放和个性的张扬。[1]

一、弹性预设, 充分生成

案例一:一道一次函数的应用题: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上网的两种计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钟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每月计费20元外再以每分钟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如果你是网民你会选择哪一种计费放式?

答题开始了, 教师在走廊里来回巡视, 发现大概有两种解答方式。于是老师分别叫了两个学生代表上来展示。

同学甲:设上网x分钟时方式A的收费大于方式B;则:

设上网y分钟时方式A的收费小于方式B;则:

设上网z分钟时方式A的收费等于方式B;则:

同学乙:设上网时间为x分钟,

方式A的计费Y1=0.1X元;

按方式B的计费Y2=0.05X+20;

两个函数的图像交于点 (400, 40) 。从图像可以看出当x<400, y1<y2;当x=400时, y1=y2;当x>400时, y1>y2.这时有人站起来说:“老师能用不等式解, 何必要用函数, 函数图像画起来太麻烦。”他的话赢得了很多支持者。同学乙这时候也有一些犹豫。这时候教室里陷入沉思。不一会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对于求这一道题的结果来说可能用方程、不等式更简单, 但是用函数图像使我们对两种计费方式的比较更直观, 也可以看出函数可以将不等式、方程统一起来, 以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函数图像来解方程和解不等式。”他的话赢得了阵阵赞许, 同学们频频点头。

这是教材上的一个原题, 它的问题是:“上网多长时间时两种收费方式一样多?”考虑到学生能通过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没有动力考虑函数的问题, 就算考虑了一次函数, 也仅仅是直线交点与方程解的关系, 思维容量显得单薄。笔者将这个问题稍微做了修改, 希望学生能从多种方式去考虑这个问题, 通过比较去认识函数能将方程与不等式统一起来。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用比较代数式的方法在思维上更容易, 而且以前也做过很多类似的题目, 所以很多基础差的学生毫不犹豫地采用了这个方法。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意识到在此题中费用与时间之间存在一次函数的关系, 尝试列函数关系式, 画图像分析, 在此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图像法更加直观, 把两种费用的比较呈现的淋漓尽致。通过两种思路的比较, 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对数形结合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析: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再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数学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预设生成空间, 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任思维自由驰骋, 使他们充分展示个性, 允许“异口异声”, 允许“异生异样”, 哪怕是展示错误, 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教师所给的思维空间里,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 言人所未言, 发人所未发, 这种独到的见解能有效地引领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旺盛兴趣, 激发老师研究业务的激情,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诱发错误, 优化生成

二次函数的化简:

一个演板同学的答案:

似乎下面有不少同学都是这么做的, 所以一开始没有人提出异议。可是马上就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 我认为这个二次根式的结果是个负值, 可是他化简的结果为什么是个正值呢?”我意识到矛盾出现了, 赶紧问:“为什么你认为它是一个负值呢?”他答:“因为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所以X是个小于零的数, 而二次根式具有非负性, 所以X跟一个二次根式相乘结果肯定是负值。”老师赶紧答道:“你说的非常正确, 可是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同学们来找一找。”同学们都皱起了眉头, 看来都开始思考了。不一会不少同学都举起了手, 一个同学说到:“因为x<0, 所以”听到他的话其他人频频点头, 看来找到了错误的原因。教师赶紧说到:“那到底应该怎么化简了?”有两个人举起了手要来演板, 得到老师的默许, 他们飞快地跑到了黑板前, 看来已经胸有成足了。两个人的答案分别是:

方法一:

方法二:

设置陷阱, 主动诱发错误, 让学生深陷其中而得出显而易见的错误, 展示错误过程, 引导学生讨论, 辨析致错原因, 主动纠正错误, 通过这一过程, 可使学生对自身的错误理解得更深刻, 记忆更牢固。也可以使其他同学从中吸取教训, 获得新的认识。

辨析:我们之所以提出“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的观点, 并不断践行, 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 而在于师生通过对错误的思考、分析、质疑、辨析, 去伪存真, 找出致错的真正原因, 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凸现“错误”的内在价值, 使知识和能力在争辩和交锋中得以内化和提升。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 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 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他的话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出错是学生的权力, 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更要积极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宝贵教学资源, 捕捉错误中的亮点, 让错误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催化剂。[2]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 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情感和体验都是课程资源, 都是教学的“生长点”。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握和捕捉那些来自学生、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 引导全体同学共同探究, 解决问题和困惑。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全面发展,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3]

参考文献

[1]李德山.捕捉生成亮点演绎课堂精彩[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8) :67-68.

[2]白洪影.错误的成生成更精彩[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2) :93, 123.

精心预设 动态生成 第8篇

一、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精彩的生成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全面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心预设, 才能有利于精彩导入, 有利于课堂的师生互动,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实践表明, 课堂生成基于预设, 课堂的亮点源于预设, 成功的课堂大多都是预设而成的。

1. 精心预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开展高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为了开启高效数学课堂的生成, 在备课的预设中, 教师应把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定位于营造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关注师生互动, 注重真正意义上的个体之间的交流。只有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 才能促使学习主体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会认同学习目标, 并且产生成功的渴望。然后, 在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 会逐步构建学习心理上的优势, 促使课堂教学真正在动态中生成。例: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 教师再次安排了摸球比赛,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可能性》一课时, 已经进行过一次摸球比赛, 所以当学生们听说又要举行比赛, 班里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特别是上次输掉的那些学生更是跃跃欲试, 想报一箭之仇。精心预设的氛围既符合小学生喜爱游戏、好强争胜的心理, 更是与二年级时的比赛相连, 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 精心预设周密的学习过程, 确保动态生成高效有序。

教师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 尽可能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 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预设”越充分, “生成”就越有可能, 越有效果。例:在上述摸球比赛中, 学生能有序地开展摸球比赛, 得益于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了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很多细节, 比如:课前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学习组长, 由组长合理安排小组分工, 所以老师布置完操作要求后, 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安排下迅速地开展操作活动;课前考虑到要使摸球的情况尽可能在常态下进行, 尽可能使摸球的数据符合常态, 想到了装球的袋子的大小:考虑到袋子太大, 球只有6个, 6个球分得太开, 会影响统计的结果, 想到了摸球时要求学生“摸完后摇一摇, 然后再换下一位继续摸”;还想到了这些球的大小、手感要一样等, 这些因素, 都有可能影响到摸球数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3. 精心预设开放的课堂, 拓宽动态生成的空间。

开放的数学课堂, 需要我们精心预设可以拓宽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预留恰当的空白。比如说, 西洋的油画布上经常涂满油彩, 而我们的国画却常会留下大块的空白。其实这种“留白”艺术, 也适用于我们的数学课堂。如果每堂课预设得满满当当, 教师连环炮式地向学生提问, 这就会严重剥夺思考讨论的时间。如果每堂课都是老师硬逼着学生拼命“赶路”, 把教学节奏紧了又紧, 学生又怎么来得及发展思维认知与情感体验?因此, 只有教学中注重预设开放的课堂, 讲究“留白”艺术, 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个性发展。因此, 当课堂充分开放时, 是一种“形散而神聚”的氛围。

4. 精心预设弹性的学习方案, 开挖动态生成的源泉。

讲究预设, 就是要教师在预设时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理性的思考, 同时, 教师必须预设弹性的问题, 预留弹性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适当穿插、变化, 根据教学中生成的问题, 灵活运用教案, 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 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思维活动。

二、即时变奏, 驾驭“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 要仔细观察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积极地与学生互动, 并对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迅速作出反应, 促进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动态生成。

1. 在课堂教学的意外处调整预设, 灵活处理, 为生成“点亮火花”。

实践表明, 在小学数学课堂, 也会有某些突发因素, 产生一些偶发事件。对此, 首先要宽容, 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 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的各种信息, 对于有价值的信息, 要灵活处理, 及时将其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所以面对偶发事件, 我们必须运用教学智慧, 及时作出反映和处理, 科学理性地利用生成的教育资源, 利用课堂中的“错误”促成教学的精彩生成。

2. 在学生的错误处调整预设, 及时引导, 为生成“指点迷津”。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 产生问题时, 教师不能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而要关注“差错”, 充分关注蕴藏在“差错”背后的思维。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产生顿悟, 学会了用“差几减几”的思路解决问题, 既掌握了退位减法, 又多懂得了一种计算思路。

教学中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正确处理两者的辩证关系, 尽可能避免一些影响学习的意外事件发生。假如“无法预约的精彩”过多, 必然会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在学生的“生成”偏离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时, 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 只会离主题越来越远。因此, 我们必须以教学的智慧和“勇于舍弃”的魄力, 通过巧妙的课堂调控手段, 引领学生的思维迅速回归课堂教学的轨道, 让预设与生成共同奏响教学的和谐之音!

摘要: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我们以精心的“预设”为精彩的“生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科学的“预设”为精致的“生成”服务, 促使两者相辅相成, 打造完美高效的数学课堂。

精心“预设”,促进美丽“生成” 第9篇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既定的目标之下,通过促进师生双方、生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互动来延伸或生成一些新的价值和新的目标,从而达到生成性与预设性的统一。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合理的预设,才能给生成创造广阔空间。那么,怎样精心的预设才能呈现出美丽的生成呢?

一、摒弃“居高临下”,倡导“平等对话”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师在上课时,不由自主地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居高临下的思想,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老师的思路总是对的,学生的思维必须围绕老师的思维,不能越雷池半步,更容不下另类和叛逆。而事实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要给予他们机会,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俯下身子和他们交流,学生的潜力将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将会让人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超越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活动资源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引导中,应努力创设平等亲和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畅所欲言,坦诚交流自己的想法。即使学生在表述时出现思维混乱、词不达意的情况,教师也不应轻易中止学生的表达,应适时地进行追问引导,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完善表达。在指导《水果的奥秘》开题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提出探究问题,学生们在平等对话中激发了正能量,纷纷提到最感兴趣的水果知识和最想探究的水果问题。其间,不少学生限于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信息交流不够清楚高效,但教师始终耐心倾听,适时协助学生分析梳理课堂生成资源,最终学生们在民主氛围中成功细分了主题,组建了学习小组。

二、树立生成意识,关注课堂细节

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理应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意识,有效关注课堂细节,积极发挥教育机智,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敏锐地抓捕并重组各种信息,促进和利用好有效生成。

(1)在活动难点处引领生成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特殊的综合性课程,它的推进过程基本都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亲身到实践中、到文献中、到网络中收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活动时,对于学生而言,从浩如烟海的信息库中择选、整理、分析、处理有效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参与《水乡桥文化》中期指导课时,学生反馈交流了自己在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巡回指导中,笔者发现,虽然学生收集了不少信息,但普遍存在“收集目的不明确、收集途径太狭窄、收集方法不恰当、整理方式不得当、分析记录不科学”等现象。针对这一难点,笔者引领学生专题开展了《争做信息小达人》的方法指导课,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如何科学收集与处理信息”的策略及方法,为今后的活动开展做了扎实的准备。

(2)在学生错误处创造生成点

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关注内容广,研究时间长,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但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错误是个体成长中的必经之路,它能够让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选择最佳的方式和策略。对于学生而言,错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对于教师而言,错误则是反馈教学的镜子。在《寻访身边的党员代表》方法指导课时,当有学生提到“若周边居民不愿接受我们的访谈时,该如何处理”时,另一学生直接回答“硬缠住这个居民,不论他愿不愿意,都要让他说”。显然,这名学生不懂得访谈第一要素为尊重对方,访谈首先要赢得访谈对象的信任,要学会坚持,但不能强人所难。此时,便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新的活动资源,师生在纠错中有目的性地对“如何访谈”这一主题进行了再学习。

(3)在大胆批判处促发生成点

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灵动活泼,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目标必须是潜在和开放的,应该接纳新生的经验,教师要鼓励孩子在活动大胆地批判,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思维的互动碰撞中产生即兴的火花。

我曾指导学生开展《感冒来了》研究活动。在交流如何预防感冒时,有学生给大家介绍了一种预防感冒的方法,他说:“我们可以多喝蜂蜜水,多补充维生素c来预防感冒。”话音刚落,立即有学生举手提出反对意见:“我妈妈说,男孩子不能喝蜂蜜水的,另外,维生素c多补充了会中毒的。”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议论纷纷。我肯定了这个孩子的行为,接着就这一话题引出一个讨论: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蜂蜜水和维生素c各有什么功效?同学们根据自己之前查阅的资料,纷纷举手告诉我蜂蜜水有解毒的功效,维生素c能增强抵抗力。我继续追问:我们知道“过犹不及”的这个成语,如果过量饮用蜂蜜水,摄入维生素c,有没有什么坏处?于是,我们共同在网上查找了资料,明白了过量喝蜂蜜水及摄入维生素c的弊处。我利用学生的质疑,为大家搭建了一方讨论的平台,鼓励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发散思维,表达各自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是活的,课堂也是活的,我们只有根据教学情景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为主”。这样的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孩子。这样的课堂才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4)在适度拓展处挖掘生成点 综合实践活动引导时,经常面对开放性课题,教师应看准时机,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学习现状及学习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践兴趣,或拓展活动时空,或拓展学习资料,引领学生举一反三,化零为整,从而内化活动价值,形成理性认识,为学生的后续性实践和研究指明方向,实现活动效益的最大化。在《走进环卫工人》成果总结指导课时,当学生有效提炼活动体验与感想后,全体同学对“城市美容师”有了更真切的体悟,并萌生了“我们该为环卫工人做些什么”的感想。此时,教师便引领学生适度拓展,鼓励学生以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主题公益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互助意识。

生成源于精心预设 第10篇

一、精心的“预设”,应该为“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在教学中, 精心的预设虽然十分必要, 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 可能出现 的情况 ,给课堂的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例如,我在教“小数加减法”时 ,在课前通 过了解 ,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经验, 而且有一小部分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教材 内容进行 了整合 ,采取了开 放式的教 学方法 :在课一开始, 出示了一张纸做的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 ), 然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算一算剩下多少米? 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然后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接着让学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并编成数学题自己解决,学生通过思考及交流,想象了所有的特殊情况,达到了教学要求。在反馈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总结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预设要有弹性,要适当留有空间,才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也会为教学“预设 ”添彩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因此,教师在面对这种“预设”之外的“生成”时,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尊重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大胆探究,为课堂的预设添彩。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按照教材的意图预设了以下环节: 设计了4张完全一样的纸条, 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和8份,然后涂上颜色表示1/2、2/4、3/6、4/8,准备将纸条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比较这4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却出乎我的意料:上课时,我开门见山地引入了课题“你们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了解呢?”我提问的目的是设疑,当时想应该没有学生能讲对或讲全, 这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预设步骤开始新课。没想到有一个学生马上回答:“分数的 基本性质 和商不变性质一样。 ”这显然超出了我的预设。但既然学生说出来了,自己也不能“听”而不见,于是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问道 : “那什么 是商不变 性质呢?”没想到好几个学生都把商不变 性质讲的 很全面、很正确。 最后,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 套用商不变性质的格式还讲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堂课虽然没有完全按照 预设的环 节进行 ,但整个教学 过程却很 顺利、流畅, 并且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让人很欣慰。

三、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使课堂“生成”更精彩

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独特见解, 教师不能视而不见, 更不能打压,而应顺应学生思维的走向,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使课堂生成更精彩。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就在我的“预设”之外,有的学生说是羊角、牛角,有的学生说是尺子的尖角、人民币中的角等。这正是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角,我只有耐心听取,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才能完成教学目标。于是我又说:“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角有所不同, 请你画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启发和交流,理解了数学中的“角”,达到了我所预期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课堂上出现了超出“预设”的生成时, 教师应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正题”上来,就可以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上一篇:岩石矿物及宝石学下一篇: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